全自动精密流延机设计方案

全自动精密流延机设计方案

一、全自动精密薄膜流延机的设计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冯福洲[1](2020)在《透明纸的制备装置设计及其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纸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普通纸张是一种非均一性的多孔材料,由空气和纤维等组成。但是,这些普通纸张因为不透明性和多孔结构、表面粗糙,所以制约了它在一些特定领域中的应用。透明纸属于特种纸张范畴,它不但具有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那些普通纸张所具有的性能,还由于具备了比较高的光学透明度以及比较好的透视性,所以能够被广泛的应用在精美印刷、包装、绘制图纸等领域中。本文提出采用流延法来制备透明纸。但是我国缺少适用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使用的小型实验用流延制备装置,故而,开发设计出一台实验型透明纸用流延机。本论文对实验型透明纸用流延机的主要的技术参数、设计原则以及工作原理等的基本特征进行了介绍,而且设计出了透明纸用流延机的控制系统和整体结构方案,并对流延成型工艺的多物理场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实验型流延机由控制系统、走带系统、热循环废气处理系统、干燥系统、流延头等部分组成。本文创新性的设计出了一种具有由螺纹和斜块组合而成的间隙调整装置的流延头,该流延头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调整精度高,可调间隙小等优点。而且经过计算可以知道该间隙调整装置其最小的调整量为0.3μm,满足设计上的要求。然后,作者对滚轮轴的应变、应力等性能利用ANSYS软件进行了分析,对传送带的传动性能进行了分析,以及对滚轮轴的强度等一些参数进行了校核。最后,对透明纸材料的流延制备工艺进行了阐述,而且在流延设备上对流延材料进行试验并制得透明纸材料,且对流延制备得到的透明纸材料在横向、速度方向对厚度及透明度的控制进行了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该流延设备具有较好的均匀性。

张毅[2](2019)在《基于表面驱动和模糊控制的非连续放卷单元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高速喷墨打印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印刷方式,可以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要求,作业调整迅速方便,是未来按需印刷生产的关键技术。放卷单元非连续送纸控制的难点在于,一是放卷过程中输入变量卷材直径和转动惯量持续变小,空卷与满卷直径相差10倍以上,输出变量速度与张力存在着强耦合,是典型的时变非线性强耦合系统;二是在与后续设备衔接,尤其像裁切设备、冲孔设备等非连续送纸单元配合时,存在300600次/分钟启停,对系统增加了更多外部扰动,既要保证位置的精准性,也要保证速度与张力的平稳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控制系统。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主动式放卷系统的表面驱动与速度张力解耦模型,通过建立放卷结构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在力矩模式和速度模式不同组合下对速度控制及张力控制的误差范围,采用了前电机力矩模式控制放卷张力,后电机速度模式控制放卷速度,替代了传统以张力反馈量同时控制速度和张力的方法,实现了张力控制和速度控制解耦,解决了强耦合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表面驱动替代中心驱动,实现了速度控制和卷料直径解耦,解决了时变问题,减少了关联变量和输入变量,简化了控制难度,并大幅提高了系统响应能力,降低了系统能耗;2、提出了基于模糊PD与零张力衔接的控制方法,通过零张力悬垂纸带与后续设备衔接,以吸收前后电机速度的不同步,通过基于纸带位置反馈的PD模糊控制过滤启停加速度变化和各种扰动对于控制的影响,实现了张力和速度的平稳,更小的超调和更优的动态性能,降低了对驱动电机的要求,简化控制代码和节省设备成本,对于张力与纸张校平的数学模型难以建立的问题,通过实验法取得相关数据,并通过曲线拟合的方式取得简化的数学表达式,实现纸张校平控制;3、研发了基于表面驱动和模糊PD控制的连续纸高速打印机放卷单元,实现了样机的安装调试,并与后续裁切单元进行联机调试,张力速度运行平稳,达到了设计目标。本文研究了高速喷墨连续纸打印机放卷单元在非连续送纸中的控制方法及实现,提出了相应的架构和控制优化方法,实现了平稳的速度控制和张力放卷。

黄绍祥[3](2017)在《大豆蛋白喷涂复合膜的表征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包装的质量以及安全等问题。现阶段,主要应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大多数为石油基材料,存在很多难以降解,污染等问题,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基于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豆蛋白喷涂液流变学特性及其喷涂雾化规律的研究”的支持下,通过前期对大豆蛋白液的流变特性的分析、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粒度场以及雾化颗粒速度场的测量,从而来研究大豆蛋白液复合在蔬菜纸上的不均匀性、平均密度以及不同参数复合纸的热封强度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让蔬菜纸能够具有良好的热封效果,以硫酸纸为原材料,来模拟大豆蛋白液喷涂在蔬菜纸上的不均匀性。首先用摄像机采集喷涂试样,其次通过MATLAB编程对喷涂后的硫酸纸进行图像处理,得出大豆蛋白液涂层面积比,最后运用Origin绘制不同参数对大豆蛋白涂层面积比的影响。当液压及气压分别从0.120MPa增加到0.220MPa时,大豆蛋白涂层占面积比均先增加,后减少;当流量从35cc/min增加到60cc/min时,大豆蛋白涂层占面积比先增加,中间处于稳定状态,最后慢慢减少。并在单个参数条件下液压0.160MPa、气压0.180MPa或流量50cc/min时,喷涂效果最好。2)利用响应面的方法研究了喷涂参数及带速对大豆蛋白喷涂平均密度的影响。首先通过改变单一因素,寻找适合喷涂的喷涂参数,其次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论来设计优化实验方案,最后建立模型确定各个参数对喷涂平均密度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单一参数中液压和带速对喷涂平均密度的影响非常显着,而气压对其没有显着的影响。通过分析软件建立了大豆蛋白液所占面积比与喷涂参数及带速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得到了最佳喷涂条件。当液压0.159MPa,气压0.180MPa,带速11.93mm/s,此时的大豆蛋白液所占面积比可达到79.91%。3)通过对大豆蛋白-芹菜复合纸的热封强度在不同热封温度、热封压力以及热封时间下的研究得出:当热封温度从80℃升高达到130℃,热封强度开始时不断的增大,但当温度大于100℃的时候,热封强度开始逐渐的下降,并趋于稳定,且在100℃时平均热封强度最大为218.35N/m。当压力从20N增加到45N时,热封强度开始不断的增大,但当压力大于30N的时候,随着压力的增大,热封强度开始逐渐的下降,并趋于稳定,且热封压力为30N时平均热封强度最大为218.35N/m。当热封时间从5s增加到10s时,热封强度不断的增大;但当时间大于7s的时候,随着时间的增大,热封强度开始逐渐的下降,并趋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当热封时间为7s时平均热封强度最大为218.35N/m。

章笑吟[4](2013)在《可食膜流延机的几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食膜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新型绿色环保包装材料,可以作为食品成份直接食用,且具有一定的机械及物理性能,目前已逐渐代替塑料袋对食品的包装。流延机一直以来是生产多种塑料薄膜的设备,如今也应用于可食膜的制备上,但生产效率较低。其主要是由于流延机烘道内温度的不稳定及不均匀,导致可食膜的透气性、水溶性、阻隔性等物理性能发生改变,影响了可食膜的成型,且承载可食膜的钢带在温度变化的烘道内易打滑及断裂,从而降低了流延机的稳定性及效率。因此,对可食膜流延机的几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以提高流延机的稳定性及生产效率为设计初衷,结合本校“福建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的蛋白类可食膜流延机特性,对其几项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工作。首先,针对可食膜流延机钢带稳定性的不足,研究了钢带在工作过程中受温度影响的应力变化情况,并校核强度。其次,针对流延机干燥效率低及能耗高等问题,利用PRO/E软件建立流延机烘道的简化模型,基于ANSYS CFX仿真分析对烘道内流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烘道结构的缺陷,得出烘道内流场及温度场在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的分布情况,并通过测试验证仿真结果。第三,基于仿真的结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烘道内风口及相关部分结构的优化改进,通过仿真研究改进结构的优势。最后,针对流延机烘道内干燥温度控制准确性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电动调节阀温控系统,温度偏差及其变化率模糊化为控制系统的输入语言变量,并选择PWM占空比为输出语言变量,建立模糊控制规则,利用单片机的脉宽调制技术控制调节阀的开关量,实现流延机烘道内干燥温度的模糊控制。本文针对流延机几项关键技术研究,有利于流延机的结构改进,提高干燥效率、稳定性及可靠性。该研究方法也可应用于干燥装置的设计方面。

胥小勇[5](2012)在《高速薄膜流涎机组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涎机是一类复杂的机械产品,高速化、智能化、精密化是高速流涎机组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国产流涎设备的制造能力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较,在智能化操作控制、薄膜收卷速度、薄膜厚度误差、薄膜幅宽等关键指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提高薄膜流涎机的生产效率,在宽面幅、多层数及高稳定性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机组运行速度,关键是要解决制约运行速度提高的那些难题,主要有系统中多电机的速度同步控制问题,薄膜在高速宽幅收卷时的张力控制问题,及薄膜厚度的误差控制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国内外流涎机研制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也是目前国内所欠缺的。论文以高速流涎机组为研究对象,以研发高速流涎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为目标,对相关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控制系统。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多电机的速度同步控制问题针对流涎机中的多电机速度同步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相邻交叉耦合结构模糊PID控制算法。通过对相邻交叉耦合控制结构进行改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比例环节,对控制参数进行重新定义,并建立重新定义的控制参数关系方程组;同时,为解决电机模型的时变、非线性等问题,在改进型相邻交叉耦合结构中加入了智能控制算法,利用模糊推理的思想,将模糊控制器与PID控制器相结合,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2)薄膜高速收卷时的张力控制问题针对流涎机收卷系统,根据其在收卷过程中的动态过程,分析了张力与线速度、卷径及转速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并计算出薄膜在收换卷时卷径及电机转速的变化规律;由此,设计了薄膜张力控制系统,通过控制速度差形成速度闭环,同时采用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调节收卷转速形成张力闭环,并针对系统特有的机械结构对电机转速进行了补偿,从而维持系统在整个收换卷过程中的张力稳定。(3)薄膜厚度的精度控制问题运用虚拟仪器技术,将采集板卡和控制板卡集成于工控机中,使用Labview软件编写可视化的程序,并在其中运用了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开发出一套流涎机薄膜厚度控制系统。(4)流涎机控制系统的实现技术研究对高速流涎机组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进行了研究,设计开发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模块,并对其中的多电机速度同步控制、薄膜收卷张力控制等子系统进行了设计。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实时性、标准化、模块化等特点,为下一代流涎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充裕的软硬件资源,并对一般实时多任务控制系统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对控制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所提出的改进型相邻交叉耦合结构模糊PID多电机比例同步控制算法和收卷张力控制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算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这对改善流涎机的品质和整体动态性能有着重要意义。

林元华[6](2012)在《薄膜流涎机模块化参数化设计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薄膜流涎机是生产包装薄膜的主要生产设备。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包装薄膜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薄膜流涎机生产企业必须高效、高质量地开发、生产符合客户要求的薄膜流涎机。本课题—薄膜流涎机模块化参数化设计技术研究,就是利用当前最先进的模块化设计技术并结合参数化CAD设计技术解决薄膜流涎机快速开发设计的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论文首先对薄膜流涎机模块化参数化设计进行了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合薄膜流涎机模块化参数化设计系统的总体方案,并搭建了薄膜流涎机模块化参数化设计系统的框架;然后根据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结合薄膜流涎机的功能以及自身结构特点,建立了以固定模块、通用模块和一般模块为基本单元模块,以功能模块为高级单元模块的层次分明的模块结构体系,建立了基本的三维模块库;根据薄膜流涎机自身零部件设计的要求和特点,提出了适合其零部件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并以薄膜流涎机收卷机为例,详细介绍了收卷机中各个零部件的参数化设计计算流程,完成了收卷机的参数化设计计算;最后以Visual Basic为二次开发工具,利用SolidWorks的二次开发技术并结合Access数据库,开发出了薄膜流涎机收卷机参数化设计系统。经实例运行可知,此系统可以快速实现收卷机的三维建模,提高设计效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张兴[7](2011)在《基于红外法的薄膜厚度测量仪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塑料薄膜在工业、农业及食品包装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它们的品种规格非常多。其中薄膜的厚度是产品的重要物理指标之一,它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产量、质量、经济效益和生产成本,薄膜厚度测量也是薄膜制造业的基础检测项目之一。所以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在线检测厚度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在线厚度检测仪器中工业应用最多的是射线测厚仪,但是由于它具有放射性危害,价格较贵和存在统计误差等缺点。而相比之下的红外测厚仪具有价格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所以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红外技术不断发展红外测厚。本文主要利用红外技术来测量薄膜厚度。课题的主要工作包括三部分: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的设计和调试试验。系统是根据红外透射法原理来测量薄膜厚度。其中,硬件部分由测量部分和执行机构部分组成:测量部分接收透过所测薄膜的功率值,执行机构部分负责功率计和光源沿着导轨扫描并提供位移信息。系统软件部分采用VC++6.0编写,由标定、参数设定、测量、数据回放、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组成,实现了接收下位机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和显示。通过对标准样品的实验数据分析,验证了系统具有响应时间快、动态误差小、重复性、稳定性和良好的精确度,同时它具有操作简便、维护方便、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在结构和性能方面与国内同类仪器相比有很大突破,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完全可以达到工业生产标准。

吴叙锐[8](2007)在《PVA水溶胶的热风/红外组合干燥成膜研究》文中提出在PVA水溶膜的生产过程中,干燥系统中干燥方法的选择和参数的确定直接影响到膜的生产效率和品质。为了确定钢带流延法生产PVA水溶膜合理的干燥方法和工艺参数,本文以工业上常用配比的水溶胶为研究对象,先对其进行热风薄层干燥试验,在改变热风温度、风速等因素的情况下对干燥成膜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回归分析,获得了膜层热风干燥方程,采用Page方程拟合,可较好的描述水溶胶热风干燥过程中膜层含水率与干燥时间的关系;随后,经分析得出红外辐射应用于水溶胶干燥的可行性,紧接着对试样进行了红外辐射干燥和热风/红外联合干燥的正交试验,并对三种干燥方法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了水溶胶膜层的干燥特性;最后,为寻找工业生产中的水溶膜干燥成膜合理工艺,对实际生产中的水溶膜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并在工业应用的生产线上加装红外加热装置,进行了热风/红外联合干燥多因素正交试验,研究分析了各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确定了合理的组合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热风/红外联合干燥可以有效的增加薄层水溶膜膜层干燥速率,其效果主要体现在干燥过程的前段。同时,本文基于对热风/红外联合干燥作为PVA水溶膜成膜干燥的研究结论,对工业生产中的水溶膜流延设备进行的改进,效果良好。

张昌松[9](2006)在《NBT-KBT无铅压电织构陶瓷制备及其电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势必采用无铅的压电材料来替代传统的含铅压电陶瓷材料,以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压电陶瓷的无铅化就成为压电陶瓷发展的趋势。本文选择钛酸铋钠—钛酸铋钾(NBT-KBT)无铅陶瓷研究体系,采用RTGG(Reactive Templated Grain Growth)法以Bi4Ti3O12微晶为模板制备NBT-KBT无铅压电织构陶瓷,主要研究模板材料的选择与制备工艺、织构陶瓷的成型设备与方法、NBT-KBT陶瓷的显微组织结构和电性能之间的关系等,制备出电性能良好、各向异性显着的NBT-KBT无铅压电织构陶瓷。 论文结合RTGG和TGG(Templated Grain Growth)的工艺特点,分析了制备织构陶瓷微晶模板的选择原则,确定了适用于制备NBT-KBT织构陶瓷的模板种类,通过对几种满足模板选择原则的典型模板材料进行逐个分析,最终确定出了具有高的生长各向异性的Bi4Ti3O12微晶作为制备NBT-KBT织构陶瓷的模板;通过对现有陶瓷成型工艺方法的比较,选择出适用于制备织构陶瓷的成型工艺方法,同时自行研制了实验室用于制备织构陶瓷的设备,该设备目前已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520078348.9)。 采用熔盐法制备了Bi4Ti3O12微晶粉体,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与Bi4Ti3O12微晶的形貌和尺寸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i4Ti3O12微晶粉体的显微组织形貌和尺寸与烧结温度、熔盐量、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关系密切。在发现Bi2O3的过量加入对Bi4Ti3O12微晶粉体的形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后,系统的研究了Bi2O3过量的程度和制备工艺参数对Bi4Ti3O12微晶粉体显微组织形貌的影响,最终实现了通过工艺参数的设定对其显微组织形貌和尺寸的控制。采用熔盐法成功地制备了适合流延工艺要求的纯Bi4Ti3O12微晶,微晶尺寸均匀,分散性好,直径与厚度比大,直径为8~10μm,厚度为1~2μm。采用此粉体制备了Bi4Ti3O12陶瓷,研究了该陶瓷的电性能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陶瓷已经显示出了各向异性的特性。 采用传统方法制备出NBT-KBT陶瓷,确定了其准同型相界,而组分为0.84NBT-0.16KBT的陶瓷位于准同型相界附近,且具有较佳的压电性能;以0.84NBT-0.16KBT组分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体中加入不同量Bi4Ti3O12微晶烧结后所制备NBT-KBT陶瓷的显微组织结构与电性能,优化了烧结工艺的同时确定出Bi4Ti3O12微晶的最佳加入量。 分别采用干法和湿法两种流延方法和RTGG工艺制备了NBT-kBT织构陶瓷,研究了烧结温度对织构陶瓷烧结行为、织构度和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制备出了NBT-KBT织构陶瓷,解决了湿法流延中烧结后样片的变形问题。结果表明:NBT-KBT织构陶瓷的烧成温度范围只有10~20℃,其介电性能、压电性能和铁电

林伟强[10](2001)在《全自动精密薄膜流延机的设计方案》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全自动、高精度流延机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案。详细论述了实现对介质薄膜流延工艺的控制所要考虑和克服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流延机构、传动部分、发热部分、起膜部件的设计。实践证明,该设计方案是成功的,完全达到精密流延工艺的要求。

二、全自动精密薄膜流延机的设计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自动精密薄膜流延机的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透明纸的制备装置设计及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透明纸简介
        1.1.1 透明纸发展历程
        1.1.2 纸张透明化机理
        1.1.3 透明纸的应用
        1.1.4 透明纸的性能
    1.2 流延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流延机国内发展现状
        1.2.2 流延机国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流延机系统总成及结构设计
    2.1 透明纸用实验型流延机系统总成
        2.1.1 透明纸用实验型流延机工作原理
        2.1.2 透明纸用实验型流延机设计准则
        2.1.3 透明纸用实验型流延机主要技术参数
    2.2 透明纸用实验型流延机各部件设计
        2.2.1 流延头的结构设计
        2.2.2 烘箱设计
        2.2.3 废气循环处理系统
        2.2.4 走带系统设计
        2.2.5 控制系统
    2.3 本章小结
3 流延成型工艺多物理场分析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流延成型工艺刮涂作用机理建模
    3.3 流延成型工艺干燥作用机理建模
        3.3.1 组分输运建模
        3.3.2 热传递建模
        3.3.3 流体流动建模
    3.4 本章小结
4 走带系统设计与分析
    4.1 引言
    4.2 传送带的传动性能研究
        4.2.1 传送带受力模型
        4.2.2 带传动应力分析
    4.3 滚轮轴传动性能研究
        4.3.1 滚轮轴及轴上零件的结构设计
        4.3.2 滚轮轴的载荷分析
    4.4 滚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4.4.1 有限单元法及ANSYS简介
        4.4.2 滚轮轴有限元仿真的条件假设
        4.4.3 滚轮轴的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4.5 走带机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4.5.1 走带机构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4.5.2 走带机构传动方案及控制系统硬件选择
    4.6 本章小结
5 透明纸材料的流延工艺及其均匀性的测量
    5.1 流延工艺
    5.2 制备透明纸材料均匀性的测量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表面驱动和模糊控制的非连续放卷单元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PID优化算法
        1.2.2 基于模型的前馈补偿算法
        1.2.3 其他智能算法
        1.2.4 机械优化
        1.2.5 存在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放卷单元结构及相关技术
    2.1 连续纸打印机放卷单元概述
    2.2 放卷单元常见结构及控制方法
        2.2.1 张力传感器闭环控制
        2.2.2 张力卷径开环控制
        2.2.3 张力摆杆闭环控制
    2.3 本文的研究架构
第三章 基于主动式放卷系统的表面驱动与速度张力解耦模型
    3.1 问题描述
    3.2 前馈开环控制
        3.2.1 速度-速度模式
        3.2.2 速度-力矩模式
        3.2.3 力矩-速度模式
        3.2.4 力矩-力矩模式
        3.2.5 表面驱动模式
    3.3 基于纸带位置的放卷速度闭环PID控制方法
        3.3.1 零张力悬垂模式
        3.3.2 摆杆控制
        3.3.3 浮辊控制
    3.4 方法验证及分析
第四章 模糊PD与零张力衔接控制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放卷单元多电机同步分析
    4.3 控制算法分析
        4.3.1 比例控制仿真
        4.3.2 模糊控制
    4.4 张力控制曲线拟合
        4.4.1 纸张翘曲补偿
        4.4.2 张力控制与除翘曲
        4.4.3 曲线拟合
    4.5 方法验证及分析
第五章 原型机样机搭建及实现
    5.1 原型机样机介绍
    5.2 高速喷墨连续纸印刷机放卷单元原型机系统
        5.2.1 控制器
        5.2.2 伺服驱动电机
        5.2.3 激光距离传感器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大豆蛋白喷涂复合膜的表征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蔬菜纸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现状
        1.2.1 蔬菜纸的研究现状
        1.2.2 蔬菜纸的发展现状
    1.3 喷涂技术研究现状
    1.4 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概况
    1.5 流延机的发展概况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大豆蛋白液喷涂不均匀性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 大豆蛋白喷涂母液的制备
    2.3 实验步骤
    2.4 图像收集与分析方法
        2.4.1 图像收集
        2.4.2 图像分析处理
    2.5 实验方案
    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1 液压对大豆蛋白液喷涂不均匀性的影响
        2.6.2 气压对大豆蛋白液喷涂不均匀性的影响
        2.6.3 流量对大豆蛋白液喷涂不均匀性的影响
    2.7 小结
第三章 喷涂参数及带速对大豆蛋白喷涂平均密度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 实验步骤
    3.3 大豆蛋白喷涂液的制备
    3.4 图像收集与分析
        3.4.1 图像收集
        3.4.2 图像分析
    3.5 实验方案
        3.5.1 不同参数下对大豆蛋白液所占面积比的实验设计
        3.5.2 大豆蛋白液喷涂实验优化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1 液压对喷涂平均密度的影响
        3.6.2 气压对喷涂平均密度的影响
        3.6.3 带速对喷涂平均密度的影响
        3.6.4 大豆蛋白液喷涂实验的优化结果及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芹菜基可食性包装纸热封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
    4.2 芹菜纸的制备
    4.3 大豆蛋白-芹菜复合纸的制备
        4.3.1 大豆蛋白喷涂液的制备
        4.3.2 复合纸制备工艺流程
        4.3.3 蔬菜复合纸的喷涂覆膜流程图
    4.4 大豆蛋白-芹菜复合纸热封强度测试
        4.4.1 试样的制备
        4.4.2 热封性能的测试方法
    4.5 不同参数对热封强度的影响
        4.5.1 热封温度对热封强度的影响
        4.5.2 热封压力对热封强度的影响
        4.5.3 热封时间对热封强度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可食膜流延机的几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可食膜的发展概况
        1.1.1 可食膜简介
        1.1.2 可食膜的种类及特性
        1.1.3 可食膜的研究现状
    1.2 可食膜流延机概况
        1.2.1 国内外流延机的发展现状
        1.2.2 可食膜流延机工艺过程及其参数概述
        1.2.3 可食膜流延机存在的问题
    1.3 可食膜流延机的设计要求
    1.4 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可食膜流延机钢带的力学分析
    2.1 可食膜流延机的传送机构
    2.2 受力分析概述
        2.2.1 强度分析理论
        2.2.2 温度应力分析理论
    2.3 钢带传动时受力分析
    2.4 流延机工作时钢带的应力分析
    2.5 钢带的强度校核
    2.6 小结
第3章 可食膜流延机烘道内流体的仿真分析
    3.1 烘道内流体仿真分析的意义
    3.2 数学模型建立
        3.2.1 物理模型
        3.2.2 流体模型
    3.3 基于 ANSYS ICEM 软件的模型网格划分
    3.4 仿真分析的前处理
        3.4.1 风机风速计算
        3.4.2 边界条件定义
    3.5 CFX-Solver 数值求解
    3.6 仿真结果分析
        3.6.1 烘道内流场分布
        3.6.2 温度场分布
    3.7 烘道内温度测试
        3.7.1 测试目的与方法
        3.7.2 测试结果分析
    3.8 小结
第4章 可食膜流延机烘道的结构设计
    4.1 风口结构设计
    4.2 烘道左端口结构设计
    4.3 结构改进后烘道内流体的仿真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可食膜流延机干燥温度的控制系统设计
    5.1 流延机温度控制系统研究的意义
    5.2 控制系统概述
    5.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简介
    5.4 单片机输出电路设计
        5.4.1 整形滤波电路设计
        5.4.2 驱动电路设计
    5.5 系统软件设计
        5.5.1 PWM 输出设计
        5.5.2 模糊控制器设计
    5.6 模拟样机建立
        5.6.1 硬件结构简介
        5.6.2 控制程序概述
        5.6.3 控制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高速薄膜流涎机组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流涎设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流涎机的技术发展趋势
    1.3 流涎机控制系统中的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1 多电机速度同步控制研究现状
        1.3.2 收卷张力控制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流涎机自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薄膜流涎法的生产工艺及其控制流程
    2.2 流涎机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2.3 控制系统软硬件总体设计
        2.3.1 控制系统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2.3.2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功能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流涎机速度同步控制技术研究
    3.1 多电机比例同步控制结构
        3.1.1 相邻交叉耦合结构
        3.1.2 改进型相邻交叉耦合结构
    3.2 多电机比例同步控制算法
        3.2.1 模糊控制算法的原理
        3.2.2 PID控制算法的原理
        3.2.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3 速度同步控制算法仿真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流涎机薄膜收卷张力控制技术研究
    4.1 流涎机收卷系统的工作原理
    4.2 流涎机收卷系统的数学模型
        4.2.1 张力与线速度的动力学关系
        4.2.2 张力与卷径、转速的动力学关系
        4.2.3 正常收卷时转速的变化规律
        4.2.4 平台移动时转速的变化规律
        4.2.5 机架翻转时转速的变化规律
    4.3 流涎机收卷张力控制系统的设计
        4.3.1 张力的控制原理
        4.3.2 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的原理
        4.3.3 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的设计
    4.4 收卷张力控制算法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流涎机薄膜厚度控制技术研究
    5.1 薄膜厚度测控原理
        5.1.1 薄膜厚度测量原理
        5.1.2 薄膜厚度控制原理
    5.2 神经网络PID控制策略
    5.3 厚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4 厚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4.1 基本功能及实现
        5.4.2 控制流程
        5.4.3 人机界面
    5.5 本章小结
6 流涎机控制系统的实现及实验验证
    6.1 流涎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6.1.1 流涎机控制系统硬件总框架
        6.1.2 主要功能子模块的设计
    6.2 流涎机控制系统PLC软件设计
        6.2.1 PLC软件中动作逻辑关系设计
        6.2.2 输入输出参数的点数设计
    6.3 Wincc Flexible监控组态软件设计
        6.3.1 监控组态软件的主要功能设计
        6.3.2 监控组态软件的操作界面
    6.4 控制系统的实现及实验验证
        6.4.1 控制系统的实现
        6.4.2 多电机速度同步控制实验
        6.4.3 收卷张力控制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薄膜流涎机模块化参数化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薄膜流涎机技术发展状况
        1.2.1 薄膜流涎机工作原理
        1.2.2 国内外薄膜流涎机发展与现状
        1.2.3 薄膜流涎机技术研究现状
    1.3 模块化设计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4 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薄膜流涎机模块化参数化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模块化设计技术
    2.2 参数化设计技术
        2.2.1 零件参数化设计技术
        2.2.2 部件参数化设计技术
    2.3 薄膜流涎机模块化参数化设计需求分析
    2.4 薄膜流涎机模块化参数化系统体系结构
        2.4.1 薄膜流涎机模块化参数化系统设计方案
        2.4.2 薄膜流涎机模块化参数化系统设计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薄膜流涎机模块化设计
    3.1 薄膜流涎机模块化设计方案
        3.1.1 薄膜流涎机模块化总体设计
        3.1.2 薄膜流涎机模块生成设计
        3.1.3 薄膜流涎机模块化产品生成设计
    3.2 薄膜流涎机模块化设计过程
        3.2.1 薄膜流涎机市场调研与分析
        3.2.2 薄膜流涎机功能与结构分析
        3.2.3 薄膜流涎机模块划分
        3.2.4 薄膜流涎机模块建立与组合
    3.3 本章小结
4 薄膜流涎机参数化设计
    4.1 薄膜流涎机参数化设计概述
    4.2 薄膜流涎机收卷部分零件参数化设计
        4.2.1 影响收卷部分基本参数
        4.2.2 气涨轴规格确定
        4.2.3 挑膜辊部件参数化设计
        4.2.4 翻转机构参数化设计
        4.2.5 驱动系统参数化设计
        4.2.6 机架参数化设计
    4.3 薄膜流涎机收卷部分部件参数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与应用
    5.1 数据管理实现
    5.2 零部件参数化设计实现
        5.2.1 零件参数化设计实现
        5.2.2 部件参数化设计实现
    5.3 系统界面开发
    5.4 插件的注册与加载
    5.5 系统运行实例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程序代码
附录B

(7)基于红外法的薄膜厚度测量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常见薄膜厚度测量方法
        1.2.1 非在线薄膜测厚仪
        1.2.2 在线薄膜测厚仪
    1.3 课题国内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主要内容
第2章 薄膜红外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
    2.1 薄膜红外测量系统原理
        2.1.1 红外线简介
        2.1.2 红外测厚方法
    2.2 薄膜生产线流程简介
    2.3 硬件总体设计
    2.4 硬件各部分设计
        2.4.1 光源和功率计的选型
        2.4.2 执行机构的设计
    2.5 串口通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薄膜红外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3.1 软件总体设计
    3.2 软件的结构框架设计
    3.3 软件的系统设计
        3.3.1 系统设计思想
        3.3.2 系统设计目标
        3.3.3 系统运行环境
    3.4 系统的各个模块设计
        3.4.1 标定模块
        3.4.2 参数设置模块
        3.4.3 测量模块
        3.4.4 数据处理模块
        3.4.5 登录模块
        3.4.6 系统维护模块
        3.4.7 打印和打印预览模块
    3.5 ADO访问数据库
        3.5.1 Visual C++的数据库开发技术简介
        3.5.2 在Visual C++中使用ADO
    3.6 串口通信技术
        3.6.1 串口通信技术简介
        3.6.2 在Visual C++中使用串口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结果
    4.2 测量多种薄膜厚度
    4.3 系统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PVA水溶胶的热风/红外组合干燥成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1.2 水溶胶的生产工艺过程
    1.3 干燥技术与水溶膜的研究概况
        1.3.1 干燥技术发展概述
        1.3.2 水溶膜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薄膜涂布干燥相关定义及理论
        1.4.1 涂布—干燥的相互关系
        1.4.2 流延成型简介
        1.4.3 空气湿度的定义
        1.4.4 干燥速率
        1.4.5 薄层干燥数学模型
        1.4.6 干燥传热的基本表达式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水溶胶热风干燥成膜研究
    2.1 热风干燥机理
        2.1.1 热风干燥过程中的传热和传质
        2.1.2 干燥过程的控制
        2.1.3 湿热传递主要影响因素
    2.2 水溶胶热风干燥试验
        2.2.1 试验装置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方法
        2.2.4 试验步骤
    2.3 水溶胶薄层热风干燥的特性分析
        2.3.1 热风温度对干燥速率的影响
        2.3.2 风速对干燥速率的影响
        2.3.3 胶层厚度对干燥速率的影响
        2.3.4 干燥速率曲线
        2.3.5 高风温和高风速的效果对比试验分析
    2.4 水溶胶薄层热风干燥方程
        2.4.1 薄层干燥模型的选择
        2.4.2 薄层干燥模型的参数确定
        2.4.3 薄层干燥模型方程的拟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溶胶红外干燥成膜研究
    3.1 红外干燥成膜机理
        3.1.1 红外线的性质
        3.1.2 红外线烘干胶层的机理
        3.1.3 红外加热干燥的优缺点
    3.2 水溶胶红外干燥成膜试验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方法
        3.2.4 试验步骤
    3.3 水溶胶红外干燥成膜的分析
        3.3.1 膜层厚度对干燥速率的影响
        3.3.2 红外加热温度对干燥特性的影响
        3.3.3 干燥速率曲线
        3.3.4 高红外辐射温度效果对比试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溶胶热风/红外组合干燥研究
    4.1 热风/红外干燥组合的理论推导
    4.2 热风/红外组合干燥试验
        4.2.1 试验装置
        4.2.2 试验方法与试验方案设计
        4.2.3 试验结果分析
    4.3 三种干燥方法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溶膜的质量控制与合理工艺试验
    5.1 水溶膜的主要性能指标
    5.2 水溶胶在成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5.2.1 空气运动产生的缺陷及对策
        5.2.2 张力产生的缺陷及对策
        5.2.3 其它原因所产生的缺陷及对策
    5.3 实际生产环境中的合理工艺试验
        5.3.1 试验装置
        5.3.2 在实际生产中的定性对比试验
        5.3.3 合理工艺试验方案设计
        5.3.4 合理工艺试验指标
        5.3.5 合理工艺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
    6.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9)NBT-KBT无铅压电织构陶瓷制备及其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无铅压电陶瓷发展现状
    1.3 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
        1.3.1 钛酸铋钠陶瓷的结构
        1.3.2 钛酸铋钠的改性研究
        1.3.3 NBT基压电陶瓷材料体系设计
        1.3.4 NBT-KBT织构陶瓷的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NBT-KBT织构陶瓷制备工艺
        2.1.1 干法制备工艺
        2.1.2 湿法制备工艺
    2.2 材料相组成的测试与分析
    2.3 微观组织及成分分析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
    2.4 陶瓷样品的密度
        2.4.1 表观密度
        2.4.2 体积密度
    2.5 陶瓷样品居里点和介电性能的测量
    2.6 陶瓷样品的线收缩率
    2.7 陶瓷样品的极化与样品的压电常数测量
    2.8 陶瓷样品机电耦合系数的测量
    2.9 陶瓷样品机械品质因数的测量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织构陶瓷模板的选择及制备工艺与设备的研究
    3.1 织构陶瓷模板的选择
    3.2 (R)TGG法制备织构陶瓷对微晶模板的要求
    3.3 NBT-KBT织构陶瓷微晶模板的选择
    3.4 织构陶瓷的制备工艺研究
        3.4.1 常用制备织构陶瓷成型方法简介
        3.4.2 织构陶瓷制备工艺比较
    3.5 流延成型制备工艺研究
    3.6 湿法流延拉膜器的设计
        3.6.1 湿法成型原理分析
        3.6.2 湿法拉膜器设计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熔盐法制备Bi_4Ti_3O_(12)的研究
    4.1 前言
    4.2 预烧工艺参数对Bi_4Ti_3O_(12)粉体显微结构的影响
        4.2.1 实验过程
        4.2.2 预烧温度对Bi_4Ti_3O_(12)粉体显微结构的影响
        4.2.3 预烧保温时间对Bi_4Ti_3O_(12)粉体显微组织的影响
    4.3 熔盐含量对Bi_4Ti_3O_(12)粉体及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4.3.1 实验过程
        4.3.2 熔盐含量对Bi_4Ti_3O_(12)粉体显微结构的影响
        4.3.3 熔盐含量对Bi_4Ti_3O_(12)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4.3.4 熔盐含量对Bi_4Ti_3O_(12)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
    4.4 过量Bi_2O_3对熔盐法制备Bi_4Ti_3O_(12)粉体的影响
        4.4.1 实验过程
        4.4.2 过量Bi_2O_3对Bi_4Ti_3O_(12)预烧粉体显微结构的影响
        4.4.3 过量Bi_2O_3对Bi_4Ti_3O_(12)陶瓷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5 Bi_4Ti_3O_(12)粉体的生长机理研究
        4.5.1 Bi_4Ti_3O_(12)的晶体结构
        4.5.2 Bi_4Ti_3O_(12)粉体的生长机理模型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NBT-KBT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NBT-KBT无铅压电陶瓷的显微组织结构与性能
        5.2.1 实验方法
        5.2.2 NBT-KBT陶瓷的显微组织结构
        5.2.3 NBT-KBT陶瓷的压电性能
    5.3 不同含量Bi_4Ti_3O_(12)对NBT-KBT陶瓷显微结构与性能影响
        5.3.1 实验方法
        5.3.2 Bi_4Ti_3O_(12)加入量对NBT-KBT陶瓷烧结致密度的影响
        5.3.3 Bi_4Ti_3O_(12)对NBT-KBT陶瓷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5.3.4 Bi_4Ti_3O_(12)加入量对NBT-KBT陶瓷电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干法流延工艺制备NBT-KBT织构陶瓷及电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干法流延制备NBT-KBT织构陶瓷
        6.2.1 制备过程
        6.2.2 陶瓷的相对密度与收缩率
        6.2.3 烧结温度对NBT-KBT织构陶瓷织构度的影响
        6.2.4 烧结温度对NBT-KBT织构陶瓷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6.2.5 NBT-KBT织构陶瓷介电性能的各向异性
        6.2.6 NBT-KBT织构陶瓷压电性能的各向异性
        6.2.7 NBT-KBT织构陶瓷铁电性能的各向异性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湿法流延工艺制备NBT-KBT织构陶瓷及电性能研究
    7.1 前言
    7.2 湿法流延制备NBT-KBT织构陶瓷
        7.2.1 制备过程
        7.2.2 陶瓷的翘曲变形
        7.2.3 陶瓷的相对密度与收缩率
        7.2.4 烧结温度对NBT-KBT织构陶瓷织构度的影响
        7.2.5 烧结温度对NBT-KBT织构陶瓷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7.2.6 NBT-KBT织构陶瓷介电性能的各向异性
        7.2.7 NBT-KBT织构陶瓷压电性能的各向异性
        7.2.8 NBT-KBT织构陶瓷铁电性能的各向异性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8.1 全文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四、全自动精密薄膜流延机的设计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透明纸的制备装置设计及其工艺研究[D]. 冯福洲.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2]基于表面驱动和模糊控制的非连续放卷单元设计及实现[D]. 张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19(02)
  • [3]大豆蛋白喷涂复合膜的表征与评价[D]. 黄绍祥. 天津商业大学, 2017(02)
  • [4]可食膜流延机的几项关键技术研究[D]. 章笑吟. 集美大学, 2013(04)
  • [5]高速薄膜流涎机组的控制技术研究[D]. 胥小勇.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6]薄膜流涎机模块化参数化设计技术研究[D]. 林元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7]基于红外法的薄膜厚度测量仪的研制[D]. 张兴.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8]PVA水溶胶的热风/红外组合干燥成膜研究[D]. 吴叙锐. 湖南工业大学, 2007(04)
  • [9]NBT-KBT无铅压电织构陶瓷制备及其电性能研究[D]. 张昌松. 西北工业大学, 2006(04)
  • [10]全自动精密薄膜流延机的设计方案[J]. 林伟强. 机电工程技术, 2001(06)

标签:;  ;  ;  

全自动精密流延机设计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