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春季育种技术

苦瓜春季育种技术

一、春季苦瓜良种繁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文锦圆[1](2020)在《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分析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c)原产于中国,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经济作物。陕西南部的秦巴山区是茶树在中国自然分布地区的最北区域之一,属于茶树次适宜生长区域,是我国优质绿茶产区。为掌握陕南茶产区中茶园杂草多样性情况,指导茶园杂草防控工作,本研究采用了实地调查和清单法相结合的方式,于2018年1月开始,对陕南茶叶主产区的茶园杂草物种组成结构进行为期2年的调查。通过分析陕南地区茶园杂草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茶园不同杂草防控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开展陕南茶园杂草防控技术对比试验,为陕南茶区茶园杂草的防控提出几点建议,为今后陕南茶园杂草综合防控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明确了陕南茶区茶园杂草的发生种类和优势有害种群。陕南茶区茶园杂草种类共计42科105属147种,主要为菊科(29种)和禾本科(24种),以双子叶杂草种类最多,单子叶杂草次之,蕨类杂草最少。从生活型归类分析显示,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杂草总数的占比分别为43.54%、14.97%、41.49%。陕南茶区茶园杂草主要包括看麦娘(A.aequalis)、荠(C.bursa-pastoris)、婆婆纳(V.didyma)、小蓬草(C.canadensis)、牛筋草(E.indica)、刺儿菜(C.setosum)、蒲公英(T.mongolicum)、繁缕(S.media)、打碗花(C.hederacea)、香附子(C.rotundus)等杂草。主要危害种群包括小蓬草(C.canadensis)、牛筋草(E.indica)、马唐(D.sanguinalis)、婆婆纳(V.didyma)、繁缕(S.media)、刺儿菜(C.setosum)、狗尾草(S.viridis)、香附子(C.rotundus)、藜(C.album)、齿果酸模(R.dentatus)。(2)本研究明确了茶园覆盖园艺地布能有效控制杂草的发生,对杂草的防控效果可达到99.6%。覆盖园艺地布比覆盖黑色地膜和覆盖稻草更能降低茶园控草成本,是一种安全、高效、简便、实用的杂草防控措施。(3)本研究明确了间作白三叶草能遮盖茶园行间裸露地面,有效控茶园杂草的发生,对杂草的防治效果为77.6%,且控草效果优于间作大豆和花生,同时控草成本更低,是陕南茶园适宜推广应用的茶园控草方法。(4)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陕南茶园杂草综合防控措施。在建园前减少茶园杂草繁殖器官的有效贮量并控制杂草在茶园的入侵途径;适时对茶园进行园艺地布覆盖或间作白三叶草;采取生态控草方式有效控制杂草的发生。同时,加强茶树水肥、修剪和耕作等管理,促进茶树生长,抑制杂草发生。

赵晓芝[2](2020)在《彩叶针叶树不同品种无性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彩叶针叶树品类繁多、色彩丰富、观赏期长,是北方地区园林绿化重要的植物材料。彩叶针叶树多采用无性繁殖技术进行扩繁,无论是扦插繁殖还是嫁接繁殖,均存在如何控制穗条质量和数量的问题;此外,应针对不同品种的繁殖特性,建立相应无性繁殖策略。本论文分别从光照条件、修剪、扦插时间和基质、砧木选择等方面,研究了提高不同彩色针叶树品种无性繁殖效率的技术措施,并对部分品种嫁接苗和扦插苗进行了持续的观测和对比。本研究为不同彩叶针叶树品种的规模化繁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2个色系品种的采穗母株进行全光照、30%遮阴和50%遮阴的光照处理,分析植株生长情况、生理生化和穗条结构的变化,结合扦插生根率和生根质量,综合评价不同光照处理对插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色系品种‘金羽’桧(Juniperus chinensis‘Plumosa Aurea’)在30%遮阴处理下光合能力增强,单株采穗量8.65个,穗条木质化程度低,扦插生根率为76.3%。(2)蓝色系品种‘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J.scopulorum‘Blue Heaven’)在30%遮阴处理下光合能力减弱,采穗量13.28个,穗条皮部组织发达,扦插生根率为42.67%。对2个偏冠品种母株进行修剪方式的研究,修剪下的穗条分为大、小两个规格,研究插穗规格对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柽柳叶’沙地柏(J.sabina‘Tamaricifolia’)和‘金叶’鹿角桧(Juniperus×media‘Pfitzeriana Aurea’)母株采用1/3短截法翌年产穗量最高,分别为19.67和14.32个。(2)‘柽柳叶’沙地柏大、小插穗扦插生根率分别为96.67%和93.33%;‘金叶’鹿角桧扦插生根率分别为65.33%和76.67%。对9个品种进行扦插时间、扦插基质的研究,结果表明:(1)愈伤生根型品种为‘萨柏克黄金’桧柏(J.chinensis‘Saybrook Gold’)、‘塔布路’落基山圆柏(J.scopulorum‘Wichita blue’)和‘黄金海岸’刺柏(Juniperus×Pfitzeriana‘Gold Coast’),这类品种宜在7月选择纯珍珠岩为基质进行扦插。(2)混合(愈伤为主)生根型品种为‘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和‘金蜀’桧(J.chinensis cv.pyramidalis‘Aurea’),这类品种宜在7月选择纯珍珠岩为基质进行扦插。(3)混合(皮部生根为主)生根型品种为‘金叶’鹿角桧、‘金叶疏枝’欧洲刺柏(J.communis‘Depressa Aurea’)、‘蓝色筹码’平铺圆柏(J.horizontalis‘Blue Chip’)和‘威尔士亲王’平铺圆柏(J.horizontalis‘Prince of Wales’),这类品种扦插时间可在7月-8月进行,基质可选择珍珠岩:草炭=3:1或珍珠岩:草炭=1:1。分别以圆柏、侧柏、刺柏为砧木,以10个品种为接穗,开展嫁接试验,通过嫁接体生长指标的测定,对不同品种适宜的嫁接砧木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金丝’线柏、‘金蜀’桧与侧柏、圆柏和刺柏亲和性较高;‘黄金海岸’刺柏与刺柏、侧柏亲和性较高;其余7个品种只与其中1种砧木亲和性较高。对4个品种的扦插苗与嫁接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扦插苗和嫁接苗的生长节律基本一致,缓苗期为56月,快速生长期为610月,然后进入休眠期。(2)‘金叶’鹿角桧、‘金叶疏枝’欧洲刺柏嫁接苗的生长势强,分枝数较多;‘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扦插苗生长势更强,分枝数更多;‘母脉’平铺圆柏(J.horizontalis‘Mother Lode’)扦插苗与嫁接苗生长势和分枝情况无明显差异。(3)嫁接苗在北京地区可以露地无保护越冬,扦插苗会发生不同程度冻害。

许淑芬[3](2017)在《四川柳杉扦插繁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柳杉,速生丰材,在中国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前景。目前生产上使用的都是实生苗木,良种产量少且不稳定,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而其无性繁殖技术尚不成熟,不能满足大规模造林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四川地区柳杉无性繁育造林的需求,本试验进行五个方面的内容:①日本柳杉四季扦插方法研究②柳杉不同无性系间的扦插差异研究③扦插不同树龄最佳采穗部位研究④日本柳杉扦插穗条修剪技术研究。⑤日本柳杉扦插生根穗条形态的变化。结果如下:1日本柳杉四季扦插方法研究:本次试验中以5年生实生苗为母树,每个季节进行两因素多水平处理,研究每个季节的扦插配方与不同季节的扦插差异。春季扦插最佳配方为 7 号(NAA:IBA=50:150mg/L),120d生根率为 0.897,180d 生根率为 0.92,不定根最长根根长8.4 cm,不定根数3.67。夏季扦插最佳配方为10号(NAA:IBA=150:50mg/L),120 d生根率为0.667,180d生根率为0.711,不定根最长根根长为4.033 cm,不定根数量为4.333。秋季扦插最佳配方为7号(NAA:IBA=50:150mg/L),120d生根率为0.91,240 d生根率为0.945,不定根最长根根长为10.1 cm,不定根数量为4.667。冬季扦插最佳配方为12号(NAA:IBA=150:250mg/L),180 d生根率为0.6,240 d生根率为0.737,不定根最长根根长为3.933cm,不定根数量为3.667。2柳杉不同无性系扦插差异研究:本次试验以5种无性系为无数,每个无性系进行两因素多水平处理,选出最佳无性系,得出不同无性系差异。中国柳杉49#与日本柳杉每个无性系相比扦插中生根率、不定根根长、不定根数量均极低,说明中国柳杉与日本柳杉扦插差异极大,两者扦插配方不能通用。日本柳杉5年生实生苗与35年生无性系对比,生根表现居中,说明年龄对日本柳杉扦插生根影响不显着。日本柳杉无性系38#在本次扦插试验中表现最佳,且其长势良好速生性突出,可作为扦插良种。3日本柳杉采穗部位研究:本次试验以5年生实生苗与35年生38#无性系做母树,经7号处理液处理,在不同年龄母树进行不同部位的采穗,比较差异,根据母树年龄选出最佳采穗部位。5年生实生苗树冠上部与树冠下部采穗皆可,120 d生根率为0.887和0.733,180d生根率为0.92和0.911,,不定根最长根根长为7.7cm和5.9cm,不定根数量为3.667和4.333。35年生母树最佳采穗部位为冠上部,120 d生根率为0.700,180d生根率为0.911,不定根最长根根长为6.867cm,不定根数量为3.333。4日本柳杉穗条修剪技术研究:本次试验以5年生柳杉实生苗为母树,经7号处理液处理,进行不同剪穗方式的研究,找出最佳剪穗部位。本次除顶芽保留1-2枝侧枝与有顶芽去除侧枝均可,120 d生根率为0.878和0.867,180d生根率为0.932和0.934,不定根最长根根长为7.733cm和9.233cm,不定根数量为4.667和2.667。穗条基部三种修穗方式均可,180d时生根率、生根长度、生根数量差异性不显着。穗条长度以15cm最佳,120 d生根率为0.833,180d生根率为0.932,不定根最长根根长为4.633cm,不定根数量为3.780。5不同植物调节剂对日本柳杉穗条形态的影响: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不同处理下日本柳杉扦插过程中穗条的外部形态差异、根系形态差异、解剖结构形态差异。经单NAA配方处理下,穗条易长出大愈伤,生根慢,根系数量适中且粗短。经单IBA配方处理下,穗条愈伤大小中等,生根较快,根系数量少,细长且须根多。经NAA*IBA配方处理下,穗条愈伤小,生根快,根系数量多,粗长且须根多。在解剖研究中发现,日本柳杉不定根原体为潜伏根原始体。本次研究初步建立四川日本柳杉扦插繁育技术体系,对比了日本柳杉与中国柳杉的扦插差异,也是首次对日本柳杉扦插形态进行研究,可为四川地区日本柳杉扦插繁育提供技术参考。

黄娟[4](2017)在《民国潮州农业史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战事纷扰,内忧与外患频仍,地方志的编修工作时续时断。不过,由于各地学者的多方努力和民国政府的倡导,曾编纂出1500余种方志,其中饶宗颐编撰的《潮州志》包含着大量的潮州地区有关农史资料内容,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饶宗颐编撰的《潮州志》为考察对象,以民国时期为时间段,充分利用和挖掘该《潮州志》农史资料,并结合潮州地区地方志、民国广东潮汕地区农业资源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和各种农业资源调查报告书,从农林牧副渔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和分析,对民国时期广东潮州地区农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变迁历史做出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和科学的研究,力图勾勒出民国年间潮州地区农业发展的状况、脉络及地域特色,加深人们对民国时期广东潮州地区地方农史资料内容与价值的认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民国年间,潮州农业生产在缓慢地向前推进,土地开发、粮食生产、林业和渔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特色。受近代资本市场的刺激,出现了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一批带有现代农业企业性质的公司开始涌现,但没有形成规模,随着汕头开埠,潮州商业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尽管如此,由于民国期间外患内战频繁,地方经济利益屈从于国家利益,加上封建势力依旧强大,灾祸频仍,严重地干扰了潮州农业的发展,导致农村经济陷于枯竭,农民生活贫困,因此农业经济大发展和农业环境大动荡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当时潮州农业的基本特征。分析民国时期潮州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对进一步探讨地方社会的农业生态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对当前“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李昕升[5](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王晓明[6](2012)在《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及组织培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又名拟大花忍冬、大银花等,是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半常绿小灌木植物,其花蕾绿原酸含量在全国各种药用忍冬植物中最高,是湖南、重庆、贵州等地药用忍冬植物生产的主栽品种。虽然我国药用忍冬植物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着良种缺乏,品种混杂,干花产量和药用活性成份绿原酸含量低,繁殖技术落后,育苗周期长,繁殖系数小等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我国药用忍冬植物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灰毡毛忍冬新品种‘金翠蕾’、‘银翠蕾’和‘白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和组织培养,系统地分析了新品种组织培养增殖分化及生根过程中的内源激素、内源多胺的变化规律和调控作用,旨有效地从分子水平鉴别灰毡毛忍冬新品种,建立新品种高效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促进我国药用忍冬植物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的研究。以灰毡毛忍冬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研究了退火温度、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及模板DNA、引物、dNTPs、Mg2+浓度等6种因素对ISSR—PCR扩增的影响,建立了灰毡毛忍冬ISSR-PCR的优化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利用优化的反应体系,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引物。以该10条引物对3个灰毡毛忍冬新品种和其它19个药用忍冬植物品种基因组DNA扩增,共扩增出10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6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8.9%,说明药用忍冬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并利用该体系构建3个灰毡毛忍冬新品种和其它19个药用忍冬植物品种DNA指纹图谱,可从分子水平将3个新品种与现在药用忍冬植物品种进行鉴别;利用UPGMA和主成分分析,将22个供试药用忍冬植物品种划分为忍冬种群和灰毡毛忍冬种群2个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北方种群与南方种群。研究发现,不同药用忍冬植物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存在相关性。(2)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的研究。以灰毡毛忍冬新品种金翠蕾、银翠蕾和白云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双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开展了外植体选择、灭菌处理、基本培养基、植物激素及其配比、D-生物素浓度、活性炭浓度、培养温度、移栽基质、移栽容器、组培生根苗消毒处理、降低生产成本措施等系列试验,建立了组织培养的无菌体系,获得了适宜的初代培养基:金翠蕾和银翠蕾为MS+6-BA1.0mg·L-1+NAA0.1mg·L-1,白云则为MS+6-BA1.0mg·L-1+IBA0.1mg·L-’;筛选出适宜的继代培养基:金翠蕾为改良MS+6-BA0.5mg·L1+NAA0.1mg·L-1+D-生物素1.0mg·L-1,银翠蕾为改良MS+6-BA0.5mg·L-1+NAA0.05+D-生物素1.0mg·L-1,白云则为改良MS+6-BA1.0mg·L1+IBA0.1mg-L-1+D-生物素0.5mg·L-1,平均增殖系数4.65;研究发现适当低温有利于诱导灰毡毛忍冬组培苗生根,找到了其组培苗生根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0℃;筛选出3个品种适宜的生根培养基是1/2MS+IBA3.0mg-L-1+AC210mg·L-1,平均生根率97.4%。同时以金翠蕾叶片为外植体,诱导出了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筛选出了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B5+6-BA1.0mg·L-1+2,4-D0.5mg·L-1,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6.7%;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B5+KT0.2mg·L1+NAA1.0mg·L-1,不定芽诱导率为73,4%。研究出组培苗“塑料杯单株一步移栽”技术,适宜移栽基质为黄心土+糠壳灰+细砂(1:2:2),平均移栽达成活率达95%以上。用凉开水替代蒸馏水,白砂糖代替蔗糖配制培养基,可显着降低了组培苗生产成本,提高了灰毡毛忍冬新品种工厂化育苗的生产效益。(3)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以灰毡毛忍冬新品种‘金翠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的扦插基质、扦插时期、植物生长调节剂、ABT6浓度及浸泡时间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繁殖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扦插基质以泥炭土+珍珠岩(体积比1:3)为宜,适宜的扦插时期是5月和9月,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300mg·L-1的ABT6浸泡插穗120min,扦插成活率达95%以上,大幅度降低了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生产成本。(4)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过程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以金翠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组培苗增殖分化、生根及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过程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了6-BA浓度对继代培养组培苗、IBA浓度对生根培养组培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灰毡毛忍冬组培苗继代增殖分化主要受内源ZR、ABA和GA3调控,较高浓度的ZR、GA3和较低ABA有利于灰毡毛忍冬组培苗继代增殖分化,适当高浓度的IAA对丛芽增殖分化和生长也有利,但作用不明显,而较高IPA含量有利于灰毡毛忍冬外植体启动培养,但与增殖分化关系不密切。内源激素平衡关系中是GA3/ZR值主导组培苗增殖分化,较高的GA3/ZR值有利于启动组培苗增殖分化和生长,而增殖分化盛期则需要较低的GA3/ZR值, GA3/ABA值也表现了类似效应。②在灰毡毛忍冬组培苗不定根的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内源激素对不定根形成的作用不同。较高浓度内源IAA、ABA和较低浓度的内源GA3、IPA、ZR有利于根原基的分化形成,促进了组培苗不定根的形成。而较高浓度的内源IAA、GA3、ZR、IPA和较低浓度的内源ABA有利于根原基的生长发育。内源激素的平衡关系也协同参与灰毡毛忍冬组培苗根原基分化形成及生长发育。较低的(ZR+IPA)/IAA值和较高的IAA/ABA、ABA/GA3值有利于根原基的分化形成,较高(ZR+IPA)/IAA值和较低ABA/GA3值有助于根原基生长发育。③不同的内源激素在灰毡毛忍冬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低浓度的内源GA3、IAA、ZR、ABA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而高浓度的内源GA3、IAA、ZR促进了愈伤组织的生长。不定芽诱导主要受内源IAA和ABA调控,低水平的内源IAA、ABA、ZR、GA3含量有助于愈伤组织分化成不定芽。(5)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过程多胺变化的研究。以金翠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组培苗增殖分化、生根过程的内源多胺含量变化,研究了6-BA浓度对继代培养组培苗、IBA浓度对生根培养组培苗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的内源多胺在灰毡毛忍冬组培苗增殖分化过程中有不同效应。组培苗增殖分化主要与Spd、Put含量和Put/Spm值关系密切,与Spm含量和Put/Spd值、Put/(Spd+Spm)值关系不大;高水平的Spd、Put含量和Put/Spm值有利于组培苗增殖分化的启动,而增殖分化盛期则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Put、Spd含量和Put/Spm值。②Put、Spd、Spm及其平衡关系在灰毡毛忍冬组培苗根原基的分化形成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各异。高水平的Put、Spm含量和Put/Spd值、Put/(Spd+Spm)值有利于组培苗根原基的分化形成,而低水平的Put、Spm含量和Put/Spd值、Put/(Spd+Spm)值则促进根原基的生长发育。低水平的Spd含量和Put/Spm值,既可有利于组培苗根原基的分化形成,又可促进根原基生长发育。

四川省种子站[7](2009)在《2009年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续)》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新品种三、南豆161.选育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品种来源贡选1号×B抗57。3.特征特性夏播生育期146天左右。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株高

丁晓蕾[8](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黎润金,梁彩红,李广豪,孔国添[9](2008)在《南海大顶苦瓜提纯复壮与良种繁育技术操作规程》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南海大顶苦瓜提纯复壮与良种繁育技术操作规程,包括留种地选择、育苗、保纯繁育、人工授粉、种子采收、种子质量检验等技术措施,以提高良种的纯度和种性,防止混杂退化,充分发挥良种增产的巨大潜力,提高产品质量。

万新建,陈学军,缪南生,方荣[10](2002)在《我国苦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对我国苦瓜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概况、栽培及育种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并对未来苦瓜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春季苦瓜良种繁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季苦瓜良种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分析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杂草科学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杂草科学研究进展
        1.2.2 我国茶园杂草多样性研究现状
        1.2.3 我国茶园杂草防控的研究现状
        1.2.4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防控现状及其优缺点
        1.2.5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防控存在的问题
        1.2.6 陕南茶区杂草防控的建议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区域情况
        2.1.2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分析
        2.2.2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组成类型分析
        2.2.3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生活型分析
        2.2.4 陕南地区茶园主要杂草及其生长特性
    2.3 讨论
第三章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防控技术对比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对象及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人工覆盖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3.2.2 人工覆盖控草成本比较
        3.2.3 生物覆盖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3.2.4 人工覆盖控草成本比较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陕南地区茶园常见杂草照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彩叶针叶树不同品种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采穗圃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1.1.1 修剪技术对采穗母株质量和数量的影响
        1.1.2 采穗母株光照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2 林木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2.1 基因型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1.2.2 母株年龄效应和位置效应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1.2.3 激素和生根抑制物含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1.2.4 穗条组织结构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1.2.5 环境条件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1.3 林木嫁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3.1 嫁接亲和性的研究进展
        1.3.2 嫁接技术的研究进展
        1.3.3 砧穗互作效应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光照和修剪对彩叶针叶树产穗情况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黄色系品种‘金羽’桧采穗母株光照处理的筛选
        2.2.2 蓝色系品种‘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采穗母株光照处理的筛选
        2.2.3 两个偏冠品种母株修剪方法的筛选
    2.3 讨论与结论
        2.3.1 光照处理对两个色系母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2.3.2 光照处理对两个色系母株产穗质量的影响
        2.3.3 修剪方法对偏冠母株株型和采穗量的影响
3 彩叶针叶树不同品种的扦插优化处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北京市顺义区2019年7、8月温湿度情况
        3.2.2 扦插时间和扦插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3.2.3 不同类型品种生根进程分析
        3.2.4 插穗规格对两个品种扦插生根能力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以愈伤生根型为主的品种的扦插策略
        3.3.2 以皮部生根型为主的品种的扦插策略
        3.3.3 插穗规格对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
4 彩叶针叶树嫁接砧木的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砧木产地对嫁接效果的影响
        4.2.2 彩叶针叶树不同砧穗组合的筛选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砧木产地对嫁接效果的影响
        4.3.2 彩叶针叶树不同砧穗组合的筛选
5 彩叶针叶树扦插苗与嫁接苗对比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黄色系品种扦插苗与嫁接苗株高和地径的生长对比
        5.2.2 黄色系品种扦插苗与嫁接苗分枝生长对比
        5.2.3 黄色系品种扦插苗与嫁接苗冠幅生长对比
        5.2.4 黄色系品种扦插苗与嫁接苗叶色变化对比
        5.2.5 黄色系品种扦插苗与嫁接苗生长季及越冬情况对比
        5.2.6 ‘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扦插苗与嫁接苗株高和地径的生长对比
        5.2.7 ‘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扦插苗与嫁接苗分枝情况对比
        5.2.8 ‘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扦插苗与嫁接苗冠幅生长对比
        5.2.9 ‘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扦插苗与嫁接苗叶色变化对比
        5.2.10 ‘蓝色天堂’落基山圆柏扦插苗与嫁接苗越冬情况对比
    5.3 结论与讨论
        5.3.1 不同色系彩叶针叶树扦插苗与嫁接苗生长势差异
        5.3.2 不同色系彩叶针叶树扦插苗与嫁接苗观赏性差异
        5.3.3 不同色系彩叶针叶树扦插苗与嫁接苗抗性差异
6 总结与建议
    6.1 彩叶针叶树采穗母株光照和修剪方式的筛选
    6.2 彩叶针叶树不同品种扦插技术的优化处理
    6.3 彩叶针叶树不同品种嫁接砧木的筛选
    6.4 不同色系彩叶针叶树扦插苗与嫁接苗生长对比
    6.5 彩叶针叶树无性繁殖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四川柳杉扦插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柳杉概述
        1.1.1 柳杉的分类与分布
        1.1.2 柳杉利用价值
    1.2 柳杉良种选育与驯化
    1.3 柳杉实生苗繁育研究
    1.4 柳杉组培繁育研究
    1.5 柳杉嫁接繁育研究
    1.6 柳杉扦插繁育研究
        1.6.1 植物扦插繁育概述
        1.6.2 柳杉扦插繁育研究现状
2 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不同季节的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研究
    3.2 不同无性系的柳杉扦插繁育研究
    3.3 不同采穗部位的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研究
    3.4 不同剪穗方式的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研究
    3.5 日本柳杉扦插过程中穗条形态变化的研究
    3.6 技术路线
4 材料与方法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地点
    4.3 试验方法
        4.3.1 不同季节对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的影响
        4.3.2 不同无性系对柳杉扦插繁育的影响
        4.3.3 不同采穗部位对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的影响
        4.3.4 不同剪穗方式对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的影响
        4.3.5 日本柳杉扦插过程的形态变化解剖研究
    4.4 扦插后期管理
    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季节对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的影响
        5.1.1 春季对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的影响
        5.1.2 夏季对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的影响
        5.1.3 秋季对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的影响
        5.1.4 冬季对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的影响
    5.2 不同无性系对柳杉扦插繁育的影响
        5.2.1 不同无性系柳杉的生根率差异
        5.2.2 不同无性系柳杉的生根长度与数量差异
    5.3 不同采穗部位对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的影响
    5.4 不同剪穗方式对日本柳杉扦插繁育的影响
        5.4.1 不同穗条侧枝顶芽修剪方式的扦插繁育差异
        5.4.2 不同穗条基部修剪方式的扦插繁育差异
        5.4.3 不同穗条长度修剪方式的扦插繁育差异
    5.5 日本柳杉扦插生根过程的形态变化解剖研究
        5.5.1 不同处理下穗条生根过程的外部形态变化差异
        5.5.2 不同处理下生根穗条的不定根形态差异
        5.5.3 穗条扦插生根过程的形态变化解剖研究
6 讨论
    6.1 不同季节扦插繁育技术的探讨
    6.2 不同无性系扦插差异的探讨
    6.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穗生根的探讨
7 结论
    7.1 四川地区柳杉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7.2 日本柳杉扦插繁育过程穗条形态变化研究
8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民国潮州农业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学术回顾
    1.3 研究可行性及一般程序
    1.4 饶本《潮州志》农史资料编纂体例创新和发展
2 农业环境和农地制度
    2.1 农业环境
        2.1.1 地貌和气候
        2.1.2 地质土壤和水文
        2.1.3 森林植被及其破坏
    2.2 耕地面积和农地制度
        2.2.1 耕地面积
        2.2.2 所有制
        2.2.3 租佃制度
        2.2.4 纳租种类和数量
    2.3 本章小结
3 作物栽培
    3.1 粮食作物
        3.1.1 总体情况
        3.1.2 水稻
        3.1.3 甘薯和小麦
    3.2 园艺作物
        3.2.1 蔬菜和果树作物
        3.2.2 油料和糖料作物
        3.2.3 纤维作物和花卉栽培
    3.3 病虫害
    3.4 本章小结
4 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
    4.1 渔业资源
    4.2 海洋捕捞和咸水养殖
        4.2.1 海洋捕捞
        4.2.2 咸水养殖
    4.3 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
        4.3.1 淡水捕捞
        4.3.2 淡水养殖
    4.4 水产制造业
    4.5 各县渔业概述
        4.5.1 饶平县
        4.5.2 南澳县
        4.5.3 澄海县
        4.5.4 汕头市
        4.5.5 潮阳县
        4.5.6 惠来县
    4.6 日本侵略对潮州渔业的破坏
    4.7 本章小结
5 农村其他生业和农民生活
    5.1 其他生业
        5.1.1 畜养业
        5.1.2 农产品加工类
    5.2 农民生活
        5.2.1 一般农民的生活
        5.2.2 渔民生活
    5.3 本章小结
6 民国潮州农业的转型
    6.1 现代经营和现代技术的兴起
        6.1.1 粮食作物种植的新变化
        6.1.2 经济作物种植的现代化
        6.1.3 现代林地行政的兴起
        6.1.4 畜养业的转变
    6.2 现代农业组织的诞生与成长
        6.2.1 建立了专业化管理机构
        6.2.2 成立了农会组织
        6.2.3 出现了一批带有现代农业企业性质的公司
        6.2.4 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应运而生
    6.3 本章小结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及组织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药用忍冬植物品种资源研究进展
    1.2 药用忍冬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1.3 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理论基础
        1.3.2 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反应程序
        1.3.3 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1.3.3.1 遗传作图构建及目的基因定位
        1.3.3.2 种质资源研究
        1.3.3.3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1.4 药用忍冬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1.4.1 药用忍冬植物DNA提取
        1.4.2 药用忍冬植物DNA染色体核型分析
        1.4.3 药用忍冬植物分子标记方法
        1.4.4 药用忍冬植物测序方法
        1.4.5 药用忍冬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6 药用忍冬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6.1 茎尖、茎段、芽的培养
        1.6.1.1 外植体
        1.6.1.2 初代培养
        1.6.1.3 继代培养
        1.6.1.4 生根培养
        1.6.1.5 炼苗与移栽
        1.6.2 叶片离体培养及愈伤组织诱导
        1.6.3 细胞培养
        1.6.4 药用忍冬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
    1.7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的研究进展
        1.7.1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研究的种类
        1.7.2 内源激素对培养物分化的调控
        1.7.3 内源激素在植物愈伤组织诱导中的作用
        1.7.4 外源激素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1.7.5 内源激素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8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内源多胺的研究进展
        1.8.1 内源多胺在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作用
        1.8.2 内源多胺在植物愈伤组织诱导中的作用
        1.8.3 内源多胺在不定芽和不定根发生中的作用
        1.8.4 内源多胺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本课题研究概述
    2.1 课题的来源
    2.2 研究的目的意义
    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基因组DNA提取
        3.1.2.2 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2.2.1 ISSR-PCR扩增
        3.1.2.2.2 ISSR反应程序
        3.1.2.2.3 扩增产物检测
        3.1.2.2.4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试验设计
        3.1.2.3 引物筛选
        3.1.2.4 ISSR扩增
        3.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药用忍冬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3.2.1.1 DNA的不同提取方法对纯度和浓度的影响
        3.2.1.2 样品提取及检测
        3.2.2 ISSR反应体系建立与优化
        3.2.2.1 Taq DNA聚合酶单位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3.2.2.2 dNTPs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3.2.2.3 引物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3.2.2.4 Mg~(2+)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3.2.2.5 模板DNA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3.2.2.6 退火温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3.2.2.7 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2.3 ISSR引物筛选
        3.2.4 ISSR扩增
        3.2.5 ISSR多态性及指纹分析
        3.2.6 遗传相似性分析
        3.2.7 聚类分析
        3.2.8 主坐标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外植体消毒
        4.1.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4.1.4 试验设计
        4.1.4.1 组织培养无菌体系的建立
        4.1.4.2 适宜继代培养基的筛选
        4.1.4.3 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诱导
        4.1.4.4 适宜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4.1.4.5 组培苗移栽技术体系的建立
        4.1.4.6 降低组培生产成本试验
        4.1.5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组织培养无菌体系的建立
        4.2.1.1 不同消毒处理对接种污染率及无菌外植体得率的影响
        4.2.1.2 不同时期的外植体对接种污染率及无菌外植体得率的影响
        4.2.1.3 初代培养基的激素配比对诱导外植体萌芽的影响
        4.2.2 适宜继代培养基的筛选
        4.2.2.1 基本培养基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2 MS基本培养基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3 细胞分裂素种类及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4 生长素种类及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5 D-生物素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6 蔗糖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7 丛生芽高效增殖优化培养基的筛选
        4.2.3 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基筛选
        4.2.3.1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3.2 不定芽的诱导
        4.2.3.3 再生植株产量与绿原酸
        4.2.4 适宜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4.2.4.1 不同生长素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4.2.4.2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4.2.4.3 活性炭浓度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4.2.4.4 温度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4.2.4.5 不同品种对优化生根培养基的反应
        4.2.5 组培苗移栽技术体系的建立
        4.2.5.1 移栽基质的选择
        4.2.5.2 不同的杀菌剂及浸泡时间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4.2.5.3 移栽容器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4.2.6 降低组培生产成本试验
        4.2.6.1 白砂糖代替蔗糖配制培养基
        4.2.6.2 凉开水代替蒸馏水配制培养基试验
    4.3 小结与讨论
5 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繁殖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扦插方法
        5.1.2.2 试验设计
        5.1.3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扦插基质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生根的影响
        5.2.2 扦插时期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生根的影响
        5.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生根的影响
        5.2.4 ABT_6溶液浓度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生根的影响
        5.2.5 ABT_6浸泡时间对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培苗扦插生根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6 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过程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6.1.3 试验设计
        6.1.3.1 组培苗在不同继代培养周期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6.1.3.2 6-BA浓度对继代培养组培苗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试验
        6.1.3.3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试验
        6.1.3.4 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试验
        6.1.3.5 愈伤组织诱导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试验
        6.1.3.6 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试验
        6.1.4 内源激素的测定
        6.1.4.1 内源激素测定的种类
        6.1.4.2 内源激素测定的方法
        6.1.4.4 试剂的配制
        6.1.4.5 样品中激素的提取
        6.1.4.6 样品激素含量的测定
        6.1.4.7 内源激素计算方法
        6.1.5 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组培苗在不同继代培养周期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6.2.2 组培苗在不同继代培养周期的内源激素平衡的变化
        6.2.3 组培苗在一个继代培养周期中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6.2.4 组培苗在一个继代培养周期中的内源激素平衡的变化
        6.2.5 6-BA浓度对继代培养组培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6.2.6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6.2.6.1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GA_3含量的影响
        6.2.6.2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IAA含量的影响
        6.2.6.3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ZR含量的影响
        6.2.6.4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IPA含量的影响
        6.2.6.5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ABA含量的影响
        6.2.6.6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IAA/ABA值的影响
        6.2.6.7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ZR+IPA)/IAA值的影响
        6.2.6.8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ABA/GA_3值的影响
        6.2.7 愈伤组织诱导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6.2.8 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6.3 小结与讨论
7 灰毡毛忍冬新品种组织培养过程内源多胺变化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7.1.3 试验设计
        7.1.3.1 不同继代培养周期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试验
        7.1.3.2 6-BA浓度对继代培养组培苗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试验
        7.1.3.3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试验
        7.1.3.4 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试验
        7.1.4 多胺的测定
        7.1.4.1 仪器和试剂
        7.1.4.2 样品提取及纯化
        7.1.4.3 待测样品制作
        7.1.4.4 标准曲线制作
        7.1.4.5 色谱分析条件
        7.1.5 统计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组培苗在不同继代培养周期内源多胺含量及多胺平衡的变化
        7.2.2 组培苗在一个继代培养周期中内源多胺含量及多胺平衡的变化
        7.2.3 6-BA浓度对继代组培苗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7.2.4 IB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7.2.4.1 IBA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腐胺含量的影响
        7.2.4.2 IBA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亚精胺含量的影响
        7.2.4.3 IBA对组培苗生根过程内源精胺含量的影响
        7.2.5 组培苗生根过程中内源多胺平衡的变化
    7.3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创新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7)2009年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续)(论文提纲范文)

大豆新品种
    三、南豆16
        1. 选育单位
        2. 品种来源
        3. 特征特性
        4. 产量表现
        5. 栽培要点
        6. 适宜种植地区
棉花新品种
    一、川杂棉21
        1.选育单位
        2.品种来源
        3.特征特性
        4.产量表现
        5.栽培要点
        6.适宜种植地区
    二、川杂棉22
        1.选育单位
        2.品种来源
        3.特征特性
        4.产量表现
        5.栽培要点
        6.适宜种植地区
    三、川杂棉23
        1.选育单位
        2.品种来源
        3.特征特性
        4.产量表现
        5.栽培要点
        6.适宜种植地区
    四、蜀杂棉3号
        1. 选育单位
        2. 品种来源
        3. 特征特性
        4. 产量表现
        5. 栽培要点
        6. 适宜种植地
    五、宏宇杂5号
        1. 选育单位
        2. 品种来源
        3. 特征特性
        4. 产量表现
        5. 栽培要点
        6. 适宜种植地区
    六、金陆长1号
        1. 选育单位
        2. 品种来源
        3. 特征特性
        4. 产量表现
        5. 栽培要点
        6. 适宜种植地区
马铃薯新品种
    一、岷薯4号
        1.选育单位
        2.品种来源
        3.特征特性
        4.产量表现
        5.栽培要点
        6.适宜种植地区
    二、川凉薯2号
        1.选育单位
        2.品种来源
        3.特征特性
        4.产量表现
        5.栽培要点
        6.适宜种植地区
    三、川凉薯3号
        1.选育单位
        2.品种来源
        3.特征特性
        4.产量表现
        5.栽培要点
        6.适宜种植地区
    四、川凉薯4号
        1.选育单位
        2.品种来源
        3.特征特性
        4.产量表现
        5.栽培要点
        6.适宜种植地区
苦瓜新品种
    一、冠春1号
        1.选育单位
        2.品种来源
        3.特征特性
        4.产量表现
        5.栽培要点
        6.适宜种植地区
    二、川苦77
        1.选育单位
        2.品种来源
        3.特征特性
        4.产量表现
        5.栽培要点
        6.适宜种植地区

(8)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10)我国苦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基础研究
    1.1 种质资源收集与分类
    1.2 性别分化及性别表现
    1.3 种子发芽力
    1.4 苦瓜的单性结实
2 栽培研究
3 育种研究
    3.1 品种提纯与良种繁育
    3.2 有性杂交育种
    3.3 杂种优势育种
4 未来展望
    4.1 苦瓜育种基础理论研究
    4.2 苦瓜强雌系的选育与繁种
    4.3 苦瓜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春季苦瓜良种繁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分析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D]. 文锦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2]彩叶针叶树不同品种无性繁殖技术研究[D]. 赵晓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四川柳杉扦插繁育技术研究[D]. 许淑芬.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4]民国潮州农业史研究[D]. 黄娟.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及组织培养的研究[D]. 王晓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0)
  • [7]2009年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续)[J]. 四川省种子站. 四川农业科技, 2009(12)
  • [8]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9]南海大顶苦瓜提纯复壮与良种繁育技术操作规程[J]. 黎润金,梁彩红,李广豪,孔国添. 广东农业科学, 2008(09)
  • [10]我国苦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万新建,陈学军,缪南生,方荣. 江西农业学报, 2002(03)

标签:;  ;  ;  ;  ;  

苦瓜春季育种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