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德和纪律建设促进林区发展

加强道德和纪律建设促进林区发展

一、强化风纪建设,促进林区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蔡雅文[1](2021)在《阳信县涉林案件办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闫佳钰[2](2021)在《试论民国前期(1912-1936)杭州主要城市商业区的形成、特征与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安徽省公安厅政治部教育训练处[3](2021)在《扎实推进“四练”举措 着力提升履职能力——安徽省公安厅深入开展森林公安转隶地方队伍正规化培训》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安徽省公安厅(以下简称省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安徽省委森林公安管理体制调整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公安管理体制调整的指示精神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坚持练思想、练业务、练技能、练作风(以下简称四练),2020年自6月上旬至11月中旬,依托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和合肥、六安、宣城、池州、安庆、黄山等6个市级警校,每期15天分17期对全安徽省1360名森林公安民警开展了森林公安转隶地方队伍正规化培训,

陈斯亮[4](2020)在《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文中认为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乾隆时期的学者型官员毕沅(1730-1797)在古迹保护方面的成就,以毕沅在陕西开展的古迹保护活动为研究主线,穿插论述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归纳总结了毕沅古迹保护的主要特征,继而将以他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遗产保护进行比较,并专门探讨了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研究中借助工程典籍、宫廷档案、金石碑刻、书札信件、报刊、摄影集、测绘图纸、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毕沅及清代古迹保护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剖析考察,并得出5点结论。研究成果在广度、深度及可信度方面与以往相比有较显着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对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的事迹进行了总体性论述,介绍了毕沅游历考察270余处古迹的概况,评述了毕沅的代表性着作《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和他倡导编修的方志,梳理出毕沅在为官25年期间所保护的215处古迹。以毕沅所保护古迹的类型为划分依据,依次研究了陵墓、坛庙、城垣这三类受到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古迹,又选取3处无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其他类型古迹进行分析。在陵墓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陵墓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毕沅保护陕西187座陵墓的相关背景、事件始末、保护措施及历史意义,论述了毕沅保护唐昭陵的9年历程、6项举措及历史意义;在坛庙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坛庙保护的观念及制度,论述了毕沅整修华阴西岳庙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具体措施、工程经费、成果绘制等问题;在城垣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城垣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修缮风潮和当时陕西城垣的修缮概况,论述了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主要方法、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在其他类型的古迹中,选取西安碑林、崇圣寺、灞桥作为代表性个案,分别从保护事件始末、保护措施、保护特点、历史意义及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此归纳了毕沅古迹保护的5项特征——重视古迹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其操作模式是在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开展保护;其长远目标是为了构建“理想天下”图景。此外,分析了毕沅在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时所反映的时代理念以及其保护方法背后的行为逻辑。通过与历代古迹保护人物的比较,认为毕沅是清代古迹保护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也是自周至清近三千年间中国本土开展古迹保护实践数量最多者,他在古迹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文中阐述了清代古迹保护在思想、制度、机构、学者四方面的情况,尝试对其历史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并将其与17-19世纪的欧洲和民国时期进行逐项对比,探寻外来理论与本土体系融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认为,清代古迹保护体系颇为独特,既呈现自洽性和复杂性,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它自19世纪起被逐步形成的西方遗产保护体系所超越,但仍然深刻影响民国古物保护体系的发展。最后,文中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恒久期望和阶段性问题,认为清代古迹保护和毕沅的相关事迹,不仅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历史素材和实施经验,也能够利用这些古代遗产保护智慧去探索创造性转化思路,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遗产“真实性”认知、文化遗产复建、文化信仰构建、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以工代赈”、遗产保护与国家安定等方面为今日提供更丰富的启示。

王盈琪[5](2020)在《东北解放区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学术界对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同时将其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从狭义文化的角度对东北解放区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从文化结构角度分析,本文在文化的具体分类上采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标准。具体而言,包括东北解放区的现代科学技术、军事工业、卫生医疗、政治制度文化、军事制度文化以及艺术、音乐、戏剧、文学、新闻出版以及教育等文化现象。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分析了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基础,继而总结了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背景,为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重点阐述了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内容,在史实梳理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最后论述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作用与经验,得出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对于新时代文化的重要启示,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真正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东北解放区文化进行深入阐释:第一部分,绪论,包括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综述及创新点等方面的阐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的概念界定、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对东北解放区文化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第二部分,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对文化提出了基本的观点。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始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文化,提出了比较完善的文化观点。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对于本文的文化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主要对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论述,分别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现实基础三个方面展开。东北解放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日本殖民者对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以及光复前后东北人民的正统思想是东北解放区文化形成及发展重要的历史背景。另外,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以及东北解放区同时进行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是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分类标准,对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东北解放区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军事工业以及卫生医疗的发展。东北解放区的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文化和军事制度文化。东北解放区的精神文化包括创作出的丰富多样的文艺作品,新闻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等方面。第五部分,总结了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作用与启示。爱国性是东北解放区文化的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体现了地域性、多样性以及时效性。随着东北解放区的文化的发展,彰显了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得以塑造,同时促进了东北解放区军事实力、经济建设、红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社会进步。纵观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能够得到基本的启示,文化发展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经济和政治建设服务,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必须要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综上所述,东北解放区的文化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主,一切为人民服务,代表了无产阶级文化发展的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文化与旧社会文化工作的本质区别。东北解放区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必将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卞玉婷[6](2020)在《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威海市3所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进入更高学段学习的必要前提。有利于小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个性的充分体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城乡结合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地区小学集聚着来自当地农村家庭、外来务工家庭、城市家庭(包括“农转非”人口)的小学生,还有一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由于该地区小学生所处学校的生源复杂性以及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复杂性,在此环背景下的小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很好的处理学习问题、个人和其他事务,才能为其人生打下良好的根基。本研究在威海市抽选3所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学生进行调查,以城乡结合部四、五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研究的完整性,融入了相关教师访谈、家长调查、学生课堂注意力的观察以及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访谈。综合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调查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并结合理论依据对所调查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本文研究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文章的第一章、第二章。其中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包括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国外研究现状、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国内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小结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文章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分析,首先进行了研究设计、对相关教师进行了访谈、对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观察小学生课堂注意力表现情况、从自我选择、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四个维度对学生发放问卷以及进行了问卷后的深入访谈,层层深入,比较全面的了解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且根据理论依据做了相关的原因分析,得出该地区小学生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并从四个维度的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详细展开分析并做了相应的归因。第三部分:文章的第四章基于前三章的研究,主要从学校管理者、教师角度出发,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提高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的素养;转变城乡结合部小学家长的教育观念;加强学校、教师指导,提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指导学生提高自我选择能力,指导学生提高自我计划能力,指导学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指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卢思宇[7](2020)在《1905-1931年吉林地区警政研究》文中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之中步入近代化转型阶段,旧有的治安体系不再适应现实所需。伴随近代警察制度及警政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创立警察以维护社会治安成为国家的内治要政,清末新政时期全国掀起了建警浪潮。而吉林地区位于东三省中枢,地势紧要,深受日俄侵略与匪患猖獗之扰,设立警察以保土卫民成为当务之急。在东北地区推行新政的契机中,吉林警政应运而生。本文以1905-1931年吉林地区的警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借助警务档案、官方报刊等原始资料对警察机构建制、警察队伍管理、警察职能发挥等内容进行考察,尝试还原该时期吉林警政建设的发展历程,并对其特点与局限作一评述。从1905年吉林将军创立巡警,至1931年东北沦陷,吉林警政经历二十余年的发展日臻完善:机构设置历经更迭,逐步系统化与专业化;警察培养制度化,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及严格的奖惩机制;经费、警力和装备以多种方式得以补充与提升;警察职能的发挥在捕盗剿匪、禁烟禁赌、消防救助等警务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吉林警政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多国警察势力的交织与干预。除维护治安外,警察还承担起城市建设与管理之责,吉林警政发展与市政建设密切结合。1905-1931年,吉林警政建设渐趋成熟,但也面临保安压力大、行政阻力多、筹款不足、人才不济、交涉复杂等难以破解的困境,制约了警政的进一步发展。

宋青珉[8](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提高婴儿成活率研究》文中提出生育是妇女生产生活的一项主要内容,关系着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战争年代,如何做好妇女生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全面抗战前期陕甘宁边区妇女生育存在着卫生观念落后、早婚早育、生活陋习及旧法接生等问题,造成诸多妇婴疾病与死亡,严重影响着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妇婴保健工作,立足于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积极着手解决妇女婚育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更新群众婚育观念,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有效解决了边区生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探索完善了“新法接生”的接生方式,培养了一批讲卫生、懂科学的新式接生员,做到了讲究卫生、科学生育,实现了边区婴儿成活率稳步提高的目的。鉴于以往此方面研究较少,笔者在搜集、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提高婴儿成活率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以弥补当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的不足。全文主要包括前言、正文、结语三个方面。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婴儿成活情况。以数据的形式反映边区新生婴儿的成活率,这部分是全文内容展开的背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重视推动后妇女生育状况变化的参照。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婴儿成活率低的原因。受自然、人文、社会环境,陈规陋俗、封建迷信思想,女性家庭地位、精神面貌等的影响,较为清晰地分析了边区婴儿成活率低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陕甘宁边区婴儿成活率问题提出的现实可能性。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以后,长期稳定的局部执政作为政治保障,丰硕的物质成果为解决生育问题提供了经济基础,为保护妇婴、提高新生婴儿成活比例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解决边区“人丁不旺”的状况提供了现实可能。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陕甘宁边区提高婴儿成活率的主要举措。面对边区恶劣闭塞的自然环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的早婚早育现象、极差的医疗卫生条件、饱受疫病困扰、妇婴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状况,边区政府实行了多项举措,逐渐改变了边区群众的婚育观念、卫生陋习,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进而提高了新生婴儿的成活率。第五部分,论述了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提高婴儿成活率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边区政府重视群众的婚育问题,更新了思想观念,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赢得了民心,繁荣了边区经济文化,为新中国人口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松芳[9](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刘凤庭[10](2020)在《完善治理体系 提升治理能力 推动全省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1月13日)这次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是经省政府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传达贯彻全国林业草原工作会议精神和许勤省长、袁桐利常务副省长对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总结2019年工作,安排2020年工作,研究部署推进林草治理体系

二、强化风纪建设,促进林区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风纪建设,促进林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3)扎实推进“四练”举措 着力提升履职能力——安徽省公安厅深入开展森林公安转隶地方队伍正规化培训(论文提纲范文)

一、突出练思想,筑牢忠诚警魂,着力锻造铁一般的理想信念
    (一)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堡垒作用
    (二)重温入警誓词,铭记从警初心
    (三)强化政治训练,深化理论武装
二、突出练业务,加强专业建设,着力锻造铁一般的责任担当
    (一)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二)加强规范执法培训,提升执法素养
    (三)加强基础知识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三、突出练技能,提升实战能力,着力锻造铁一般的过硬本领
    (一)强化队列体能训练
    (二)强化实战技能训练
    (三)开展实战训练考核
四、突出练作风,强化纪律意识,着力锻造铁一般的纪律作风
    (一)加强疫情防控,确保万无一失
    (二)严格培训管理,锤炼优良警风
    (三)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五、突出保实效,强化学以致用,切实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干事合力
    (二)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补齐短板弱项
    (三)进一步强化纪律约束,提高规范意识

(4)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经验值得梳理和发掘
        1.1.2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智慧”有待创造性转化
        1.1.3 研究对象选取及范围界定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相关反思
        1.3.1 针对传统古迹保护的争论与反思
        1.3.2 清代古迹保护的研究现状
        1.3.3 对于毕沅及其幕府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所借助的资料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
    2.1 古迹观念的演变及内涵扩大化
    2.2 清代古迹保护的时代氛围及其高峰时期——乾隆朝
        2.2.1 较高的古迹维修频次
        2.2.2 巨额的古迹保护经费支出
        2.2.3 浓重的访古考据氛围
        2.2.4 广泛的古迹保护参与范围
    2.3 清代与古迹保护相关的典籍及操作流程
        2.3.1 “正刑定罪”的根本之法——《大清律例》
        2.3.2 “设范立制”的典章汇编——《大清会典》和《清朝通典》
        2.3.3 “轨物程式”的部门法规——工部各类则例
        2.3.4 清代古迹修缮的基本流程
3 毕沅古迹保护事迹总述
    3.1 毕沅及其幕府概述
        3.1.1 毕沅生平及为官经历概述
        3.1.2 毕沅在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3.1.3 毕沅幕府对古迹保护的重要支持
    3.2 毕沅所处时代的陕西
        3.2.1 乾隆时期陕西疆域及行政区划
        3.2.2 乾隆时期陕西主要官员及其职责
        3.2.3 乾隆时期陕西人口、粮储及财政收入
        3.2.4 陕西境内清代以前古迹数量
    3.3 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总览
    3.4 毕沅对古迹的游历考察
    3.5 毕沅与古迹相关的研究及创作
        3.5.1 陕西古迹之总览——《关中胜迹图志》
        3.5.2 陕西碑刻之辑考——《关中金石记》
        3.5.3 毕沅组织编修的陕西地方志
        3.5.4 毕沅以陕西古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3.6 毕沅对古迹开展的保护实践
    3.7 小结
4 毕沅对陕西陵墓的保护及整修
    4.1 清朝对历代陵墓的态度和差异性保护
    4.2 清朝陵墓保护的相关制度及措施
        4.2.1 岁奏制度
        4.2.2 祭祀制度
        4.2.3 守护制度
        4.2.4 维修制度
        4.2.5 惩罚制度
    4.3 毕沅对陕西百余座陵墓的保护
        4.3.1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背景及缘起
        4.3.2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始末
        4.3.3 毕沅为陕西陵墓开展的五项保护措施
        4.3.4 毕沅为陕西陵墓立碑情况
        4.3.5 与立碑相配合的其他保护措施
        4.3.6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历史意义
    4.4 毕沅对唐太宗昭陵的保护及修缮
        4.4.1 毕沅保护唐昭陵缘起
        4.4.2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九年历程
        4.4.3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六项举措
        4.4.4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历史意义及重要影响
5 毕沅对陕西坛庙祠宇的保护及整修
    5.1 清代的祭祀观念与祭祀场所
        5.1.1 清代国家祭祀的空间载体
        5.1.2 清代地方祭祀的空间载体
    5.2 清代坛庙保护的相关制度
        5.2.1 祭祀制度
        5.2.2 巡查守护制度
        5.2.3 保养维护制度
        5.2.4 修缮制度
        5.2.5 惩罚制度
    5.3 毕沅对华阴西岳庙的整修
        5.3.1 修缮工程背景
        5.3.2 修缮工程始末
        5.3.3 修缮理念及具体举措
        5.3.4 工程经费及来源
        5.3.5 《华岳庙全图》的绘制与进献
        5.3.6 毕沅修缮西岳庙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6 毕沅对陕西城垣的保护及整修
    6.1 清人对待城垣的态度
    6.2 清代城垣保护制度
        6.2.1 岁奏制度
        6.2.2 勘察及审核制度
        6.2.3 维修制度
        6.2.4 工程验收及报销制度
        6.2.5 保固及赔修制度
        6.2.6 预防性保护制度
    6.3 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整修风潮
    6.4 乾隆中后期陕西城垣整修概况
    6.5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整修
        6.5.1 西安城垣概述
        6.5.2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始末
        6.5.3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修缮理念和主要方法
        6.5.4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五项举措
        6.5.5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7 毕沅对其他类型古迹的保护及整修
    7.1 毕沅对西安碑林的保护及整修
        7.1.1 西安碑林概况
        7.1.2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始末
        7.1.3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的六项举措
        7.1.4 毕沅整修碑林的历史意义和后续影响
    7.2 毕沅对崇圣寺的保护及整修
        7.2.1 崇圣寺概况
        7.2.2 毕沅重修崇圣寺始末
        7.2.3 毕沅重修崇圣寺的四项举措
        7.2.4 毕沅整修崇圣寺的主要特点
    7.3 毕沅对灞桥的两次重建和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7.3.1 灞桥概述
        7.3.2 毕沅修建灞桥始末
        7.3.3 毕沅第一次重建灞桥的举措
        7.3.4 毕沅第二次重建灞桥的构想
        7.3.5 毕沅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8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时代理念及历史地位
    8.1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
        8.1.1 重视古迹价值的发掘——尤以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为主
        8.1.2 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
        8.1.3 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
        8.1.4 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的古迹保护模式
        8.1.5 以构建“理想天下”图景作为古迹保护的长远目标
    8.2 毕沅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所反映的时代理念及行为逻辑
        8.2.1 毕沅的古迹保护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
        8.2.2 从先贤不朽到古今相承——清代陵墓保护与家国信仰的构建
        8.2.3 信仰符号与等级秩序——清代坛庙保护及修缮的内在逻辑
        8.2.4 安危、赈济、观瞻——清代城垣保护的矛盾性及价值取向
        8.2.5 激进的复兴——以“改造”为古迹赋予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8.3 毕沅在中国古迹保护历史上的地位
9 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多维比较
    9.1 清代古迹保护思想及多维比较
        9.1.1 清代古迹保护的思想
        9.1.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
        9.1.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的思想
        9.1.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2 清代古迹保护制度及多维比较
        9.2.1 清代古迹保护的制度规程
        9.2.2 欧洲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及法规
        9.2.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制度及法规
        9.2.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3 清代古迹保护机构及多维比较
        9.3.1 清代古迹保护的相关机构及人员
        9.3.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9.3.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机构
        9.3.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4 以毕沅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多维比较
        9.4.1 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学者及学术成果
        9.4.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5 反思: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对比结果
10 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
    10.1 古今文明的重大变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需求
    10.2 文化遗产保护的恒久期望、阶段性问题与应对
    10.3 清代古迹保护的现实启示
        10.3.1 尊重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价值评估并彰显核心价值
        10.3.2 辩证看待文化遗产修缮中的“真实性”
        10.3.3 信息视角下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复建”行为
        10.3.4 重视文化信仰的隐形作用并积极引导构建
        10.3.5 推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
        10.3.6 关注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
        10.3.7 加强遗产保护领域的“以工代赈”活动
        10.3.8 聚焦遗产保护的前提与目标——国泰民安
1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图录
    表录
    附表
    附文
    附图
致谢

(5)东北解放区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化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文化观点
        2.1.2 列宁主要文化观点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文化理论
        2.2.1 毛泽东主要文化观点
        2.2.2 中共其他领导人主要文化观点
第3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产生的背景
    3.1 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自然条件
        3.1.1 东北地区气候特点
        3.1.2 东北地区地理环境
        3.1.3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
    3.2 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3.2.1 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
        3.2.2 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
        3.2.3 光复前后东北人民的正统思想
    3.3 东北解放区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3.3.1 国共两党争夺东北
        3.3.2 东北解放区建设
第4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内容
    4.1 东北解放区物质文化
        4.1.1 科学技术
        4.1.2 军事工业
        4.1.3 卫生医疗
    4.2 东北解放区制度文化
        4.2.1 政治制度文化
        4.2.2 军事制度文化
    4.3 东北解放区精神文化
        4.3.1 创作文艺作品
        4.3.2 新闻与出版
        4.3.3 发展教育
        4.3.4 建设文化场馆
第5章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作用与启示
    5.1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特征
        5.1.1 表达文化的爱国性
        5.1.2 体现文化的阶级性
        5.1.3 突出文化的地域性
        5.1.4 反映文化的多样性
        5.1.5 强调文化的时效性
    5.2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作用
        5.2.1 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
        5.2.2 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形象
        5.2.3 提供了推进东北解放战争胜利进程的动力
        5.2.4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5.2.5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社会进步
        5.2.6 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红色文化的发展
    5.3 东北解放区文化的启示
        5.3.1 文化事业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
        5.3.2 文化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
        5.3.3 文化必须为政治、经济建设服务
        5.3.4 文化发展要坚持文化自信
        5.3.5 文化发展要有时代性与针对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士学习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威海市3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时代性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三、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特殊性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第二章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认识
        二、国外对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
    第二节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对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认识
        二、国内对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
    第三节 文献综述小结
        一、国内外对“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总结
        二、本研究目的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章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对相关教师的访谈总结与分析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内容总结
        四、访谈内容分析
    第三节 对相关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父母的基本情况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四、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家长对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了解与认识情况
    第四节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课堂观察情况与分析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课堂观察情况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课堂观察分析
    第五节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自我选择
        二、自我计划
        三、自我调节
        四、自我教育
    第六节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选择能力缺乏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计划能力不足
        三、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不稳定
        四、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欠缺
第四章 提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
    第一节 提高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的素养
        一、提高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专业素质
        二、加强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对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改进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管理方式
    第二节 转变城乡结合部小学家长的教育观念
        一、学校设立家长课堂
        二、教师与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三、学校主动加强家校合作
    第三节 提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指导学生提高自我选择能力
        二、指导学生提高自我计划能力
        三、指导学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四、指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精心创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二、积极构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三、精准提升校园制度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1905-1931年吉林地区警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概念界定
    (四)学术史回顾
一、警察机构与建制沿革
    (一)吉林警政建设的背景
        1.外部动因
        2.内部动因
    (二)警察机构与建制
        1.省级警察机构
        2.省级以下警察机构
        3.特殊警察机构
二、警察队伍建设与管理
    (一)警察教育
        1.警察学校教育
        2.警察培训机构
    (二)警察管理
        1.警察奖惩
        2.警察经费
        3.警力与装备
三、警察职能与警务工作
    (一)捕盗剿匪
    (二)查禁烟毒
    (三)严禁赌博
    (四)消防安全
    (五)社会救助
四、吉林警政发展的特点与局限
    (一)多国警察势力交织干预
    (二)警政发展与市政建设结合
    (三)吉林警政建设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吉林省调查户口规则
    附录2 :吉林省管理迁移婚娶生死报告规则
    附录3 :吉林省管理客栈规则
    附录4 :吉林省县城每晚查店细规则
    附录5 :吉林松花江上游水上公安局民国十八年二月份支出计算书
    附录6 :吉林各县警察捕盗惩奖规则
    附录7 :全省警务处差遣队长警职务及奖惩规则
    附录8 :农安县警察所区巡官功过暂行简章
    附录9 :吉林省阿城县公安局暂行简章
    附录10 :长春警察厅各属队冬防规则
    附录11 :长春警察厅筹办冬防章程
    附录12 :吉林省会警察厅管理道路规则
后记

(8)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提高婴儿成活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婴儿成活情况历史梳理
    (一)1937—1943年边区生育状况
    (二)1943—1945年边区生育状况
二、陕甘宁边区婴儿成活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落后,环境荒僻封闭,封建思想盛行
    (二)卫生观念落后,缺乏孕产知识及育儿常识
    (三)医疗设施短缺,接生方法落后
    (四)早婚早育现象普遍存在,低婚龄造成婴儿死亡率增加
三、陕甘宁边区婴儿成活率问题提出的现实可能性
    (一)中共长期稳定的局部执政
    (二)大生产运动取得丰硕的物质成果
    (三)以妇女儿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育取得了实效
    (四)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成为成活率提高的重要保证
    (五)国际友人、共产国际、国民政府的援助
        1.国际友人的支援
        2.共产国际的援助
        3.国民政府的援助
四、陕甘宁边区婴儿成活率提升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和完善生育法律法规
        1.严禁打胎
        2.法定婚龄
        3.保护儿童
    (二)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提高社会教育水平
        1.开办医学教育
        2.开办冬学教育
        3.开办“妇幼”课程
        4.成立边区妇女职业学校
    (三)建立卫生防疫体系
        1.普及卫生常识,养成卫生习惯
        2.密切干群关系,开展妇孺保健
        3.更新卫生观念,推广新法接生
    (四)建立在职女性产假制度,提高产妇儿童待遇
        1.推行在职女性产假制度,保障孕产妇切身利益
        2.优待产妇,保障妇婴权益
        3.优待儿童,促进健康成长
        4.加强营养,提高群众免疫力
五、陕甘宁边区提高婴儿成活率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一)陕甘宁边区提高婴儿成活率的历史意义
        1.改善了社会风气,提升了边区妇女社会地位
        2.增加了边区人口数量,提高了人口素质
        3.提高了边区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了中共的执政地位
    (二)陕甘宁边区提高婴儿成活率的基本经验
        1.提高婴儿成活率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作
        2.思想重视是提高婴儿成活率的首要前提
        3.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是提高婴儿成活率的重要保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田野调查
        (二)民族志书写
        (三)文献研究
        (四)创新点
        (五)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一 青稞(???)之名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一 青作农耕
        二 秋收与储藏
        三 青作农耕工具
        四 青作农耕仪式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一 “硪塔”(?)——炒与磨
        二 糌粑种类
        三 糌粑的食用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第二节 糌粑“伴侣”
        一 酥油奶渣酸奶
        二 茶与酒
        三 蕨麻与糖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第三节 共食
        一 时间与空间
        二 “好吃”还是“好想”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一 器具分类
        二 象征特点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一 饮食与礼仪
        二 饮食禁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三 祭品及其象征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一 “桑什糌”(?)
        二 “切”(?)
        三 “朵玛”(?)
        四 “协玛”(?)
        五“夏卓”(?)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一 “苏”(?)
        二 “栗”(?)
        三 “朵”(?)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一“鲁卓”(?)
        二 “鲁朵”(?)
        三 “塔鲁”(?)
    第五节 加持食物
        一 尼其(?)
        二 “撮则”(?)
        三 “希喇”(?)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一 饮食行为
        二 饮食观念
        三 烹饪方式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一 主食变辅食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完善治理体系 提升治理能力 推动全省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动服务大局,勇于担当作为,2019年全省林业草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二)造林绿化任务超额完成。
    (三)自然保护地实现统一监管。
    (四)资源管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五)草原保护管理稳步推进。
    (六)林业改革持续深化。
    (七)生态扶贫和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八)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九)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二、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坚持和完善国土绿化制度,提升优质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二)坚持和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加大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三)坚持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维护森林生态安全。
    (四)坚持和完善草原保护修复制度,建设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
    (五)坚持和完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六)坚持和完善国有林场管理制度,增强林场发展内生动力。
    (七)坚持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调动社会资本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八)坚持和完善林草法治保障制度,提升依法治林治草能力。
    (九)坚持和完善资源利用监管制度,促进生态富民。
    (十)坚持和完善支撑保障制度,夯实林草事业发展基础。
三、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落实,努力实现林草事业发展新突破
    (一)坚持常抓不懈,深化主题教育成果。
    (二)坚持生态优先,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
    (三)坚持依法严管,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四)坚持兴林富民,加大生态扶贫力度。
    (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林草发展活力。
    (六)坚持固本强基,提升基础保障能力。
    (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四、强化风纪建设,促进林区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阳信县涉林案件办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 蔡雅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试论民国前期(1912-1936)杭州主要城市商业区的形成、特征与影响[D]. 闫佳钰. 浙江大学, 2021
  • [3]扎实推进“四练”举措 着力提升履职能力——安徽省公安厅深入开展森林公安转隶地方队伍正规化培训[J]. 安徽省公安厅政治部教育训练处. 公安教育, 2021(01)
  • [4]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D]. 陈斯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东北解放区文化研究[D]. 王盈琪. 吉林大学, 2020(01)
  • [6]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威海市3所小学为例[D]. 卞玉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1905-1931年吉林地区警政研究[D]. 卢思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提高婴儿成活率研究[D]. 宋青珉. 延安大学, 2020(12)
  • [9]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 [10]完善治理体系 提升治理能力 推动全省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刘凤庭. 河北林业, 2020(01)

标签:;  ;  ;  ;  ;  

加强道德和纪律建设促进林区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