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瓷分会第三届四次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召开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瓷分会第三届四次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召开

一、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工陶瓷分会三届四次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芳[1](2019)在《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中腐协秘书处[2](2018)在《中国腐植酸行业六十年大事记》文中提出2017年,是我国腐植酸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为了纪念中国腐植酸环境友好产业走过的60年,我们通过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并向全行业同仁广泛征集相关素材,归纳、汇总了中国腐植酸环境友好产业发展60年的大事记,共286项(包括重要事件215项,四大腐植酸化学会议23项,腐植酸类图书/专辑38项,腐植酸宣言、倡议书、自律公约10项)。现按各类型的时间顺序编排于后。

刘国能[3](2012)在《新中国档案事业大事纪略(19492009年)》文中指出1949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共同签署《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责成所有在官僚资本企业中供职的人员和在国民党各级政府中供职的大小官员,"在人民政府接管以前,均须照旧供职,并负责保护资财、机器、图表、帐册、档案等,听候清点和接管。保护有功者奖,怠工破坏者罚。"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材料科继续保管党中央的档案。收集革命历史档案文件和旧政权档案。

董赤[4](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詹志华[5](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林福严[6](2007)在《摩擦学分会大事记》文中指出1962年 1962年10月15日~20日,在兰州由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和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1篇,有96 个单位的16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分3个小组宣读和研讨了28篇学术论文及5个专题报告。会上还建议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下筹备成立摩擦、磨损与润滑学会。参考: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机械学会动态》,18(1962)P2

姚昆仑[7](2007)在《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系统的发掘、搜集和考证中国25史与相关的史料为基础,对中国文明诞生以来科技奖励活动和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试图梳理清楚我国从古至今科技奖励的发展脉络,反映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今天各个历史阶段的科技奖励状况和特点。同时通过与国外科技奖励的简要比较,评述中国科技奖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今天的科技奖励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借鉴。论文研究的重点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我国科技奖励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作用,并通过科技奖励的发展史实来深化对科技进步的认识和理解。论文的每章在历史分期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的科技奖励史实、特点和作用进行了发掘和分析。每章的研究要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从上古以来到明代末期中国非制度化科技奖励的演进过程。人类最早的科技奖励活动,是从对政治、军事方面有功的赏赐发展而来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对“格致学”和技艺方面的奖励有了较快的发展,从主要对天文学、医学的奖励扩展到对农业、军事科技、建筑等领域。这一时期,诸子百家对奖励的作用多有论述,并将其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这些论述和认识,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和积极的借鉴作用。第二章:阐述和分析了清代科技奖励的发展路线、转折及特点。清代是我国非制度化科技奖励走向制度化科技奖励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既来自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我国传播的推动,也反映了在科学救国、科学强国思想下中国民众的自我觉醒。虽然这时的制度化科技奖励是建立在专利制度上的,但对推动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促进技术产品从模仿到自我革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民国时期科技奖励制度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了科技奖励活动的特点。本章首先论述了从民国初年到抗战爆发之前,随着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和科学建制化出现,民国政府、研究院所和社团设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科技奖励的特点;其次论述了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民国政府科技奖励的侧重点,如注重实用技术和替代品的奖励,对基础研究激励重视不够等。第三是论述和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的特点和产生的积极影响。第四章:论述和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奖励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奖励进入了新的阶段。本章论述了五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并重点分析了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特点以及省市科学技术奖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现状和特点,并简要概括了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奖励的作用。第五章:对当代中国和国外科技奖励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章开头简要回顾了西方科技奖励发展的历史并着重分析了20世纪科技奖励的发展脉络。其后从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视角对中外科技奖励在推荐形式、评审程序、奖金额度的变迁、影响奖励知名度的各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着重对我国与当代最发达国家美国、毗邻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个案比较分析,最后指出了当代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此外,附录中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外有关科技奖励的理论进行了简要评述。包括对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各种起源理论、专利制度与奖励制度的关系、奖励制度与科学资助(基金)的关系以及国外激励心理学的论述和分析。总之,本文主要的努力方向是:对中国科技奖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考证和系统的研究,从浩繁的文献资料中发掘出我国古今科技奖励的丰富史料,整理归纳古代贤哲有关奖励的论述和理论,分析不同时期科技奖励的特点。同时,对当代中国与国外科技奖励在评审、奖金强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科技奖励制度与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差异,探讨我国科技奖励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国外科技奖励制度中可资借鉴的内容。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秘书处[8](2004)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0.1-2004.1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 2000年2000年1月北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2000年1月28日在北京召开。胡南强、刘清水、雷廷武、朱明、徐文海、李保明、林启瑞、刘泽林、高焕文、张福墁、马彦民、王群、韩鲁佳、王一鸣、傅泽田、王革华、汪裕安、秦京光、张元生等同志出席了会议。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委会委员胡南强同志传达了中国科协全委会议精神及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的报告。出席会议的常务理事们指出开发西部给我们学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西部的开发要立足于科技领先,着眼于提高农民收入,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农业并举。我们学会要找准在西部开发这个大格局中的位置,结合西部特点,发挥农业工程的综合优势,推广成熟的农业工程配套技术。常务理事们建议召开专门会议讨论这个问题。

二、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工陶瓷分会三届四次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工陶瓷分会三届四次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腐植酸行业六十年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要事件 (215项)
二、四大腐植酸化学会议 (23项)
    (一) 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国腐植酸化学学术讨论会
    (二) 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
    (三) 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
    (四) 第一至二届全国土肥和谐大会
三、腐植酸类图书/专辑 (38项)
    (一) 腐植酸类图书
    (二) 腐植酸类专辑
四、腐植酸产业宣言、倡议书、自律公约 (10项)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研究资料
    三、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上古至明代末期的科技奖励
    第一节 古代奖励思想和理论
        一、赏罚是治国的权柄之一
        二、崇尚和奖励贤良之才
        三、赏罚要准确分明
        四、赏贵在精和及时
    第二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形式
        一、授官赐爵
        二、赏赐金钱和物质
        三、树碑立传以留名青史
        四、赐姓、赐名或赐诗文等
        五、赏赐惠及家庭和后代
        六、其它奖励方式
    第三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领域
        一、天文气象方面的奖励
        二、医学领域的奖励
        三、农田水利方面的奖励
        四、军事科技方面的奖励
        五、营造方面的奖励
        六、冶铸和工艺等领域的奖励
    第四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
        一、授奖基本是帝王的个人行为
        二、科技奖励缺乏评审机制
        三、科技奖励与古代人才观紧密联系
        四、沿袭和丰富了非制度化科技奖励的形式
第二章 清代的科技奖励
    第一节 清代早期的科技奖励
        一、顺治与康熙期间的科技奖励情况
        二、乾隆至道光时期的科技奖励
    第二节 清代晚期的科技奖励及科技奖励制度萌芽
        一、洪仁玕等人的科技奖励思想
        二、洋务运动对科技奖励的推动
        三、中国的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
        四、对留学归国科技人才的奖励
    第三节 清代科技奖励的特点和作用
        一、授奖的"奖品"注重官职
        二、随机性科技奖励与专利性质的奖励制度并存
        三、把西方专利制度纳入制定科技奖励制度的重要依据
        四、科技奖励的对象以人为主
        五、科技奖励与科普并重促进了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科技奖励制度
    第一节 民国政府的科技奖励政策
        一、对工艺品和技术发明的奖励
        二、对基础研究的奖励
    第二节 民国研究机构和社团的科技奖励
        一、中央研究院等研究院所的奖励
        二、学术团体所设的科技奖励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科技奖励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科技奖励政策和制度
        二、陕甘宁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三、激励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和条件
    第四节 民国时期科技奖励的评价
        一、初步形成了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相结合的科技奖励体系
        二、以科技创新成就突出的人员为授奖对象
        三、注重奖励应用技术和实用产品
        四、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科技奖励的先进经验
        五、解放区的科技奖励铺垫了新中国科技奖励发展的基石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奖励制度
    第一节 新中国科技奖励的发展
        一、初创阶段(1949年—1966年)
        二、停滞阶段(1966年—1976年)
        三、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四、快速发展阶段(1985年—1999年)
        五、改革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
    第二节 改革后国家科技奖励状况分析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第三节 省部级科技奖励分析
        一、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的现状分析
        二、省、部级科技奖励的特点分析
    第四节 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励分析
        一、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登记和监督管理
        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三、关于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几点思考
    第五节 当代中国科技奖励的作用
        一、承认和肯定科技人员在推动科技与社会文明进步中的贡献
        二、发挥了政策和科研的导向作用
        三、高度体现了政府和全社会对科技人才和知识的尊重
        四、加速了获奖项目的转化应用和知识的传播
        五、对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和加强学风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五章 当代中国与外国科技奖励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20世纪国外科技奖励制度分析
        一、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重大奖项推动了世界科技奖励的发展
        二、国际性组织设立的科技奖励
        三、发达国家的科技奖励
        四、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奖励
        五、二十世纪全球科技奖励的几点探讨
    第二节 中外科技奖励运行方式的比较分析
        一、获奖候选人的遴选机制比较
        二、评委构成情况的比较
        三、评审方式的分析比较
    第三节 影响科技奖励声望的因素及其比较分析
        一、设奖的时间(历史)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二、获奖人的科技贡献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三、设奖机构的权威性对科技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四、奖项名称对科技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五、奖金强度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六、奖励频度和规模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七、颁奖规格和层次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八、宣传力度对科技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第四节 科技奖励强度演变的比较分析
        一、英国等国家奖金强度的演变
        二、我国科技奖励强度的演变
    第五节 中国与美国、印度科技奖励比较
        一、美国的科技奖励系统
        二、印度的科技奖励系统
        三、中国与美国、印度科技奖励制度的分析比较
    第六节 国外科技奖励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奖励立法和评审工作
        二、重视和扶持学术团体等社会力量设奖
        三、奖励对象以人为主以项目为辅
        四、奖项的设立与时俱进
        五、重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的奖励方式
        六、政府科技奖励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第七节 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前景展望
        一、推动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将逐渐成为设奖的主体
        二、逐步从奖励科技项目为主转向以奖励科技人才为主
        三、注重从科技战略的需求来设置科技奖项
        四、科技奖励管理工作步入专业化和职业化轨道
结语
    一、论文的主要贡献
    二、关于对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发展的几个阶段的认识
    三、几点结论
附录一 有关科技奖励理论的评述
    第一节 有关科技奖励制度起源说的评述
        一、关于优先权之争与科技奖励制度产生的评述
        二、关于专利制度与对科技奖励制度产生的影响的评述
        三、科技奖励制度对科学研究资助的影响
        四、科技奖励制度起源的交换理论
        五、关于对科技奖励信用循环理论的评述
    第二节 有关科技奖励的心理学评述
        一、西方激励理论的类型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第三节 科技奖励其他问题的评述
        一、科技奖励导致的社会分层问题
        二、科技奖励中的"优势积累"——马太效应
附录二 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历史沿革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后记

四、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工陶瓷分会三届四次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D]. 孙玉芳. 天津大学, 2019
  • [2]中国腐植酸行业六十年大事记[J]. 中腐协秘书处. 腐植酸, 2018(01)
  • [3]新中国档案事业大事纪略(19492009年)[J]. 刘国能. 档案与建设, 2012(S1)
  •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5]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6]摩擦学分会大事记[A]. 林福严. 历史的回顾与启示——摩擦学创立40周年纪念文集, 2007
  • [7]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D]. 姚昆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 [8]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0.1-2004.1大事记[A].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秘书处.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标签:;  ;  ;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瓷分会第三届四次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