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妇女职业卫生五十年(论文文献综述)
张震[1](2020)在《中央军医学校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古代,军医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更没有形成专门的军医人才培养机构,直到近代西医传入中国,西方医学在传教士们的努力下逐渐获得国内各界的认可,同时由于近代编练新军的需要,军医作为现代军医体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同被引入,并逐渐得到重视,军事医学和军医教育由此起步。中央军医学校开创于清末时期,最初名为北洋军医学堂,是由袁世凯所筹建,专为北洋陆军服务。北洋军医学堂创办初期模仿欧洲和日本的军医学校,逐步建立招生、课程、考试、毕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军医学生。1906年,北洋军医学堂被清政府接收,改称陆军军医学堂,但所有规章制度如旧。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对中央军医学校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不仅改称为陆军军医学校,将校址迁往北京,并对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进行调整,将学生分为普通科、本科、研究科进行不同层次的培养。但是由于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混战,频繁的战火波及学校,致使学校面临着经费不足、教工离职、停招学生等困扰,学校的发展止步不前。南京十年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开始重视军医教育,于是将陆军军医学校接收,先后成立军医司、军医设计监理委员会、军医署等机构负责军医事业的发展,并对军医学校进行管理和建设。学校由北平迁往南京,将教学模式分为学员班教学和学生班教学,增设了大量课程,校名也在1936年正式改为中央军医学校。全国抗战爆发后,为免受战火破坏,中央军医学校被迫迁往大后方的贵州省安顺县,并得到国民政府更多的重视,学校不仅加强了组织建设、设立分校、完善行政机构、优化附属机构,还加强师资和科研队伍建设,学校的各个方面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军医教育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军医学校迁到上海,与陆军卫生勤务卫生训练所、上海陆海空军总医院等军医训练机关一同合并为国防医学院,实施综合性军医教育,建立“八类六级”的教育体系,军医教育规模空前扩大,也由此形成了军医中心教育制度。但国民政府战败后,中央军医学校也随之结束。中央军医学校是唯一一所跨越整个中国近代的军医学校,也是旧中国军医教育的最高学府,不仅仅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军医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军医教育体系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专注于对医学(尤其是军事医学)的研究,在应对国内疫情防控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全国抗战时期,中央军医学校仍然坚守使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邢文继[2](2019)在《矿渣微粉生产项目职业病防护体系评价研究 ——以唐山博全实业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认为矿渣微粉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环保性能,通常应用在高强度以及高性能的混凝土中,来提升混凝土的实际应用质量。目前,矿渣微粉在生产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加工体系,技术应用水平较高。但由于矿渣微粉生产的特殊性,其生产过程中会造成相关人员出现职业健康问题,生产工人的职业危害问题越来越凸现。根据近几年职业病发病报告,各个行业的职业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在各类职业病中,尘肺病发病最为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重点对矿渣微粉生产中职业病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为了保障劳动人员身体健康,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文献梳理总结基础上,采用Delphi方法,确定了矿渣微粉生产项目职业病防护体系评价的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矿渣微粉生产项目职业病防护体系评价指标权重,并建立矿渣微粉行业职业病防护评价体系。同时考虑到在矿渣粉的生产过程中各评价指标具有模糊性、复杂性与动态性,各因素会相互影响,主要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对矿渣微粉生产类项目进行职业病防护体系评价。同时以唐山博全实业有限公司矿渣微粉生产项目为例,采用职业病防护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分析论证,分析提出针对粉尘危害防控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具针对性的加强矿渣微粉生产项目职业病的专项治理工作,以期有益于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权益,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借鉴。图4幅;表9个;参54篇。
鲍江东[3](2018)在《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职业健康安全形势严峻。从职业健康安全状况分析,我国近年来作业场所职业健康10万人死亡率达到8.3人左右,相比较国际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出色的职业健康的10万人死亡率相差很大;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内容上分析,我国的工作量、工作时间等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没有体现;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深度上分析,我国在心理健康、社会责任、知识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系统化;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绩效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导致了由于以人为本的关注较少、职业伦理缺失、社会责任担当不够、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等结果造成的可持续发展失衡。基于此,全面评价我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促进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大有益处,也势在必行。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以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评价为主题,以PDCA理论、职业卫生伦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因素和组织因素(工作紧张的视角)、事故致因理论、毒理学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的OHSAS18001整体运行状况,构建出一套相对科学的标准化体系组合评价方法,初步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后,运用区间估计模型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然后运用改进的AHP和二元语义信息的组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结合我国鄂西南某铁矿进行实例分析,得出了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由四大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本研究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动态;进而提出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最后介绍本文的框架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本文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章是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总结,分析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的概念、理论出发点及对本文的启示。第三章从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框架入手,并介绍了我国的公共健康与环境、人口、经济与社会等现状及基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解读。第四章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概述、和我国管理体系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三个角度阐述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绩效最好的瑞典、德国、澳大利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管理体系定性比较研究状况。第三部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五、六共两章内容。其中,第五章主要阐述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方法。首先在职业健康安全评价原则、评价思路、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指标体系,借助于区间估计模型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以保证所有的指标对评价的贡献足够大;其次有针对性的对本研究选择了合适的改进AHP和二元语义信息组合评价方法。第六章在介绍我国鄂西南某矿概况和数据收集及处理分析基础上,运用改进AHP和二元语义信息对我国鄂西南某矿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出了研究结论。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总结部分,体现在第七章内容。第七章根据其研究结论从政府监管、职业伦理、社会责任、风险管理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五个角度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建议,展望了未来的三个研究方向。本研究在充分考虑国内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可能的创新点包括:第一,理论上可能的创新。笔者在梳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文献时,发现更多的国内相关文献局限于事故致因理论、职业卫生理论,而本研究是站在国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基础上,自然要更多的要参考标准化体系的核心理念--PDCA理论,世界卫生组织的伦理学、毒理学、心理学等视角的职业卫生伦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因素和组织因素(工作紧张的视角)和毒理学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是对国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的有益补充和拓展。第二,内容上可能的创新。本文以我国的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研究内容,在综合考虑建立指标体系的时候,不仅参考了 OHSAS18001的大部分内容,而且还参考了 IS0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新版)的最新内容、世界卫生组织的部分内容、国际劳工大会第105届会议(2016年)所提出的《体面劳动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部分内容,这无疑对以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在内容上广度和深度上的创新。第三,方法上可能的创新。在初步建立评价指标后,对指标体系中的弱指标和贡献不大的指标采用区间估计模型进行筛选,得到了较为可靠的强指标和贡献较大的指标,这为进行科学评价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二元语义信息的组合评价方法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和真实性,这种组合方法的使用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上的趋势,也极大的丰富了方法论的内容。虽然本研究有所创新,但结合笔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其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仍存在许多不足与局限性,尚需进一步深入探究:第一,从评价内容上分析之一,我国对OHSAS18001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覆盖面较小,鲜有涉及到女性工作所占比例、怀孕期女性保护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同时,国内对相关方管理的内容也多带有片面性,特别是雇主们对相关方的关注点是供应商和客户,忽略了居民、社区、政府部门等。第二,从评价内容上分析之二,我国对OHSAS18001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IS031000风险管理标准相关的内容,但事实上,国际上已经把IS031000风险相关的内容融合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了,如在新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6.1条款中,明确规定了“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不仅要求企业要识别4.1条款“理解组织及其环境”、4.2条款“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8.1条款“运行策划与控制”,还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与新版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其他条款结合起来,当然其评价方法的选择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第三,从评价方法上分析,鉴于改进AHP模型和二元语义信息的半定性和半定量处理方法的局限,有学者提出采用特征化分析方法对职业健康风险中的粉尘、噪声和热环境进行指标量化处理,这种定量处理职业健康风险的方法比定性分析方法更容易让人信服,因此,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可以考虑将这种特征化分析方法融入到改进的AHP模型和二元语义信息中。
曹昂[4](2017)在《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动女工群体是城市里的底层工作者,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让她们面临着严重的健康不平等问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流动女工权益和促进健康的政策,推行了改善流动女工生殖健康的发展项目,但是并未触动到健康问题的根源,即权力关系和社会制度安排。面对困境,一批由流动女工自发组织的草根NGO迅速成长起来,她们在国际NGO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女工小组,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健康传播活动。因此需要关注草根NGO的活动给流动女工的健康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健康传播研究的“新兴”理论取向质疑了生物医疗范式和劝服人们行为改变的研究传统,在吸收了社会和文化理论之后,它认为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语言是意义的载体。由此,健康传播研究开始了对健康、疾病、医疗的话语研究的转向。其中,批判性话语分析关注了社会结构因素、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适用于针对弱势群体健康不平等的研究。同时,流动女工的性别身份预设了采用女性主义健康研究理论的必要性。因此,研究者从批判的健康传播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批判性话语分析和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和传播过程,即流动女工是怎样理解健康和疾病的,草根NGO的出现建构了何种健康话语,如何进行传播,又是如何影响到了流动女工甚至整个社区。通过与深圳草根NGO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系,研究者以机构实习生的身份进入深圳市六约社区开展田野调查。正式调查时间段为2016年10月到12月。研究者采用了参与观察法参与绿色蔷薇的日常工作和健康传播活动,搜集了大量的文本资料;另外使用深度访谈法和滚雪球抽样,访问并记录了44个流动女工、男工、儿童和NGO工作人员。随后研究者对文本和录音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批判性话语分析予以解读。研究发现,在从老家到深圳打工的时空转换过程中,流动女工的日常健康经验反映了健康缺席和在场的不同状态,老家的“贫困”话语、工厂的“苦力”话语和医患矛盾话语都体现了国家、资本和父权对流动女工身心健康的压迫。流动女工认为“最低工资”和排斥性的社会制度是她们被边缘化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只能“自我决策”“自我安慰”或寄希望于命运的改善。流动女工的健康话语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再生产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在疾病情境下,职业病女工对自己患病经历的叙事,讲述了资本权力如何伤害了女工身心健康,以及她们如何理解职业病,如何积极寻求法律的援助来争取健康和生存的权利。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她们经历了合法性认同、资本权力的“拖延术”和“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的抗争。草根NGO为职业病工友们提供法律话语援助,支持了反抗的意识形态。草根NGO最重要的话语贡献在于建构了女性主义的健康话语。从《工友天地》、Z机构的文本内容中可以看出,它们是如何从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发展到建构了整合批判的女性主义健康话语的。绿色蔷薇吸收了两者的经验,建构了“我的身体我做主”的话语,通过揭露商业话语、利用医疗话语以及破除健康迷思,来突出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发展流动女工的主体效能。其在话语策略上主要应用了叙事、隐喻和互文手段,强化了女性主义健康意识和女工对健康话语的认同。绿色蔷薇将建构的健康话语通过两个途径传播出去,一个是对内传播,另一个是对外倡导。对内传播以女工小组的形式展开,采用主题活动、同伴教育的方式传播了较多性健康知识。在对外倡导方面,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声音等来塑造女工健康的形象,并积极探索政策倡导的途径。随着传播实践的深入,绿色蔷薇探索出一条以文艺倡导的双向传播策略,并开发了“外围”策略解决流动女工在健康上的社会适应问题。草根NGO对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具有赋权性的意义。一方面,流动女工身心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核心义工们开始有了健康权利的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身体自主性意识,并积极为集体利益发声。尽管在机构层面上草根NGO不断发展了社会资源和机构间的合作,但却在社区赋权方面难以获得实质性的突破。结论部分强调了健康的社会性意义和健康传播研究置于社会情境的重要性。研究者认为必须从主体性视角出发来认识人们的健康经验,理解健康话语的建构过程和机制。草根NGO的所建构的女性主义健康话语揭示了其与主导话语和意识形态冲突。与此同时,草根NGO的话语传播经验值得借鉴,它能够提升女工在健康方面的社会性别意识,创造弱势群体发声的机会,并鼓励创造更多的社会行动。未来,草根NGO如何发展与学者、政府的关系和开展政策倡导活动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武汉市人民政府[5](2016)在《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规范市级权力清单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武汉市人民政府文件武政规〔2015〕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 1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推行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鄂办发〔2015〕23
陈可猛[6](2014)在《《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研究(1940-1947)》文中研究指明《妇女之路》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新华日报》的副刊之一,也是这一时期专门探讨和寻求实现国统区妇女解放道路的妇女报刊。《妇女之路》共出版149期,597篇各类文章,以通俗生动、朴实无华的语言吹响了国统区妇女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不断解放的号角。对《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诞生背景、分析其业务实践、梳理其主要内容、总结其基本特点,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妇女之路》的诞生有深刻背景。抗战爆发后,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华中、华南广大军民英勇对日斗争;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当局积极组织战略防御;在沦陷区,民众掀起了一定规模的抗日斗争。总之,不管是在根据地、国统区还是沦陷区,抗日救亡怒潮此起彼伏。这一时期,各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多种妇女组织,妇女思想文化素质有很大提高,妇女积极开展拥军支前活动,妇女运动如火如荼。在国统区,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进行改组,中共南方局妇女运动委员会成立,国统区各界妇女宪政运动以及各地妇女解放运动势头迅猛,妇女运动空前活跃。在沦陷区,上海“孤岛”妇女进行不屈斗争,其它沦陷区妇女也在进行顽强抗争,妇女运动迎难而上。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当局以及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领导的妇女报刊空前兴盛。同时,“妇女回家”、“贤妻良母”主义沉渣泛起,各派政治力量围绕这一话题在报刊上激烈论争。《妇女之路》的业务实践丰富而又成熟。从指导思想上看,《妇女之路》的指导思想服务并服从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抗战时期、战后初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有细微调整和变化。从作者群体上看,《妇女之路》的作者群体有中共领导人、中共南方局妇委领导人以及《新华日报》社社内同仁、《新华日报》社社外贤达之分。从文章体裁上看,《妇女之路》的文章可分为诗歌、小说、小品文、报告文学、书评等文学作品类,音乐、书法等艺术作品类,问答、小知识等生活作品类。从编辑艺术上看,《妇女之路》的编辑尽职尽责且有很高的政治修养、业务修养和社会活动能力,对稿件的选择和组稿有严格要求,对版面的编排和美化独具匠心。《妇女之路》的内容全面而深刻。从明确妇女运动的重要地位、阐释妇女运动的先决条件、指明妇女运动的主体力量、强调妇女运动的领导力量、介绍妇女运动的组织形式五个方面传达党对国统区妇女运动的指示;从解放区妇女拥军支前、参政议政、生产劳动、家庭生活四个方面宣传解放区妇女的真实图景;从政治权利缺失、经济地位低下、家庭生活凄惨三方面揭露国统区妇女的悲惨生活;从妇女解放理论、妇女典型事迹两方面介绍国外妇女的生活和斗争;从恋爱、婚姻、家庭三方面介绍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现代恋爱婚姻家庭观。《妇女之路》的基本特色突出而鲜明。其文化性表现为关注妇女解放运动的新思潮、指导国统区妇女的文化生活;其艺术性表现为思想境界的重构性、语言境界的审美性、体裁表现的多元性;其知识性表现为注重关注日常生活常识和职业卫生知识;其科学性表现为传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理念。
郑君[7](2013)在《多层面提高女工职业保护——访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妇女职业健康研究室主任俞文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职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她们需要一些特殊的职业健康保护。在第103个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妇女职业健康研究室主任俞文兰,她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个人等多个层面,就如何提高女职工职业健康水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女工的职业健康保护问题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话题,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因素,女职工得不到应有的职业健康保护,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工人以流动女工为主,她们基本上没有得到良好的职业健康保护。"
庞铁力[8](2012)在《劳动权及其救济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权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评价一国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状况、文明程度、人权保障程度等不可回避的重要标准,因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欧美发达国家为了有效保护劳动权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面强调保护本国劳动者的劳动权,防止外来劳动力对本国劳动权的过度分享;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阻止国外廉价劳动力商品进入本国市场,迫使后发展国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对于实行普选制的国家而言,大选中关于就业问题更是政党之间竞争性演说不可回避的话题。从国际人权公约及外国立法例来看,劳动权已经成为一项基本人权,并被列入各国宪法,成为一项基本权利。从性质上看,劳动权的性质具有多元化特征,是基本人权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对于深刻理解劳动权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科学构建劳动权体系。从内容上看,劳动权是包含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的权利束,非基本权利是对基本权利的具体化和落实。通过劳动权国内和国际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权法律保护制度和机制与国际社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从劳动权实现上看,劳动自由权和平等权是劳动权的内在要求,而强迫或强制劳动、就业歧视则成为劳动者实现就业权的障碍,这既有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应当通过完善劳动保护制度和措施加以克服。关于劳动权的保护,劳动基本权的宪法救济具有重要意义,它符合有权利必有救济的法权要求,同时也有助于为劳动权的实现提供充分保障。此外,劳动权的救济还需要对现有法律资源的进一步整合。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而劳动者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我国劳动权保护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获得了较快增长,已经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劳动权保护法律体系,并成立了专门的劳动监督检查部门。但与国际公约和国外立法相比,我国在劳动权法律保护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超时劳动现象还较为普遍、就业歧视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等,应当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本文研究的核心观点是按照有权利必有救济,无救济即无权利的观点,劳动权不应仅仅是一种权利宣告,否则权利将被虚置。因此,应当通过设置救济制度和机制,为劳动权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本文的创新性表现在:第一,对劳动权的体系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构建了完整的劳动权利谱系。第二,揭示了劳动权在国际人权法中的重要价值。第三,揭示出劳动权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四,论证了劳动权并非单一的权利、劳动权的基础性地位和发展性特征。第五,分析和肯定了集体谈判权和罢工权的地位,有助于促进劳资平等。第六,为充分保护劳动权设计了较为完整的救济机制。文章内容由七部分构成:第一章为导论。本章由四部分构成,即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我国劳动权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为劳动权的本体论。本章包括劳动权概念新解、劳动权性质辨析、劳动权性质的多元统一性分析、劳动权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劳动权的体系化等五方面内容。这些是对是劳动权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体现了笔者对劳动权基本问题的认识。第三章为国际人权视野下的劳动权阐析与定位。本章包括劳动权产生的历史追述、劳动权在国际人权法中的定位、劳动权的国际法渊源、国际人权法中劳动权的比较等四方面内容。通过将劳动权放入大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研究,可以避免视野的局限性,对劳动权的历史和未来走向获得宏观认识,对国际社会为劳动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及其成果进行宏观把握,有助于更好地探寻国内外劳动权保护水平上的差距,为我国劳动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和完善寻找借鉴。第四章为劳动平等权及其反歧视注释保障。本章包括劳动平等权和不受歧视权的概念内涵、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就业歧视的类型化分析、平等权与不受歧视权的法律保障、劳动平等权的实现五方面内容。劳动平等权和不受歧视权是劳动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其中,劳动平等权为劳动权提供了一般性的保护,如同工同酬、男女平等、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等。劳动者不应当因为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不受歧视权是针对特殊群体在就业中遇到的歧视提供保障,如妇女、未成年人、少数者、某些疾病患者等,其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地保护特殊群体的劳动权,是从微观意义上促进劳动平等权的实现。第五章为集体劳动权的构造与功能。包括民主管理权、团结权、集体谈判权和罢工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集体劳动权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在许多国家的宪法中得到体现,并被规定在国际条约、协定、宣言之中,成为劳动者以集体的力量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为劳动者的自力救济提供了法律保障,并更好地体现劳资双方的意愿并降低国家参与维权的成本。第六章为劳动权在国际劳工标准视域下的检释与完善。包括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内容、国际劳工标准的特征、中国批准的主要国际劳工标准及国内实践、中国的劳动标准与国际劳工组织标准的比较、劳工标准与劳动者利益的连结五个方面的内容。国际劳工标准均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标准的可接受性等特征,必将对推动劳动权保护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寻找差距、借鉴经验,促进我国劳动权保护水平的提高。第七章为劳动权损害的类型分析。包括劳动权的缺损及其补救、劳动权受损的传统法律救济、完善劳动权救济制度的构想三方面内容。类型化分析将增进劳动权保护的针对性,有助于构建科学、规范、完整的劳动权救济体系。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9](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提出
蔡晓青[10](2010)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研究》文中指出职业健康监护是劳动卫生法上的独有制度,它与一般的民事监护有显着的不同。它是随着劳动法的发展而来的。本文通过介绍其他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的内容,总结出主要的特点来为我国该项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我国的职业健康监护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内容。从义务主体来看,该制度可分为用人单位的监护义务和行政监管部门对监护的监督义务。从规制的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可将职业健康监护分为职业危害监护和医疗检查监护。从检查监护来看,包括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定期检查、离岗时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健康筛检五个环节。目前我国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包括立法与实际执行两个方面。而除了完善以上各主体的缺陷之外,作为辅助建立职业健康中介组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以求能更好的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
二、我国妇女职业卫生五十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妇女职业卫生五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军医学校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央军医学校创办的背景 |
一、中国古代军医的沿革 |
二、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与中国人医学观念的转变 |
三、编练新军的需要 |
第二章 清末中央军医学校的开创 |
一、北洋军医学堂创办 |
二、北洋军医学堂招生 |
三、北洋军医学堂教学 |
第三章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军医学校的调整与纷扰 |
一、管理体制与校址发生重大变化 |
二、推行分科教学与强化学生管理 |
三、军阀混战严重破坏学校的发展 |
第四章 南京十年中央军医学校的巩固与加强 |
一、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中央军医学校的管理 |
二、学校推行学员生班教学与增设教学课程 |
三、撤换校长风潮震动蒋介石 |
第五章 全国抗战时期中央军医学校的迁徙与坚守 |
一、中央军医学校由南京迁往安顺 |
二、中央军医学校加强组织建设 |
三、中央军医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科研工作 |
第六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医学校的改组与结束 |
一、中央军医学校的改组以及引发的争议 |
二、国防医学院教育规模的扩大 |
第七章 中央军医学校的影响 |
一、为国家造就了大批军事医疗专门人才 |
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军医教育的先河 |
三、在防治国内重大疫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矿渣微粉生产项目职业病防护体系评价研究 ——以唐山博全实业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粉尘防控现状 |
1.2.2 国内外矿渣微粉应用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职业病危害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 |
2.1 矿渣微粉相关理论 |
2.1.1 矿渣的结构特点 |
2.1.2 矿渣活性性能 |
2.2 Delphi法 |
2.3 层次分析法 |
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章 矿渣微粉项目职业病防护体系评价指标的建立 |
3.1 矿渣微粉生产的流程 |
3.1.1 原料系统 |
3.1.2 立磨系统 |
3.1.3 烘干供热系统 |
3.1.4 成品系统 |
3.2 矿渣微粉生产中各项评价指标的内涵 |
3.2.1 设备的总体布局和工艺 |
3.2.2 建筑卫生和辅助用室 |
3.2.3 职业病的引发因素 |
3.2.4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
3.2.5 个体的防护措施 |
3.2.6 职业卫生的管理 |
3.3 专家的选取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
3.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程序 |
3.4.3 矿渣微粉项目职业病防护体系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章 矿渣微粉项目职业病防护体系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矿渣粉生产中职业病防护体系评价指标权重 |
4.2 项目防护体系的评价指标权重 |
4.2.1 设备的总体布局和工艺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2 建筑卫生和辅助用室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职业病引发因素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职业病防护设施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5 个体防护措施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6 职业卫生管理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7 项目职业病防护体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评价模型建立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项目介绍 |
5.2 评价因子和标准 |
5.3 评价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矿渣微粉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指标表(第一轮) |
附录 B 矿渣微粉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指标表(第二轮) |
附录 C 矿渣微粉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指标表(第三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列表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职业健康安全状况相关文献 |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相关文献 |
三、职业健康安全运行绩效相关文献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二、职业健康安全状况 |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 |
四、职业健康安全运行绩效 |
五、标准的符合性 |
六、运行的有效性 |
七、组织的适宜性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PDCA理论 |
二、职业卫生伦理学理论 |
三、社会心理因素和组织因素(工作紧张的视角) |
四、其他理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框架及现状 |
第一节 我国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框架 |
一、范围 |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三、总要求 |
四、一般要求 |
五、方针 |
六、策划 |
七、实施和运行 |
八、检验和纠正措施 |
第二节 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及标准解读 |
一、公共健康与环境及标准解读 |
二、人口、经济与社会及标准解读 |
三、一个综合启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瑞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一、瑞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
二、中瑞(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比较 |
三、瑞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二节 德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一、德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
二、中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比较 |
三、德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澳大利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一、澳大利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
二、中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比较 |
三、澳大利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节 国际标准化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45001) |
一、国际标准化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
二、中国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比较 |
三、国际标准化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节 一个综合比较结论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方法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评价体系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三、我国OHSAS18001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选择 |
一、改进的AHP模型 |
二、二元语义信息模型 |
三、改进AHP和二元语义信息组合方法的应用步骤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评价研究--以鄂西南某矿为例 |
第一节 鄂西南某铁矿概况 |
一、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二、可持续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数据收集及处理 |
一、数据来源 |
二、问卷设计原则 |
第三节 、数据分析 |
一、问卷数据的可靠性 |
二、专家基本情况分析 |
第四节 、基于改进AHP和二元语义信息的鄂西南某矿评价 |
一、筛选后的指标体系 |
二、基于改进AHP筛选后的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三、基于改进AHP和2-TLI的筛选后的指标体系计算 |
四、基于改进AHP和2-TLI的鄂西南某矿评价结果 |
第五节 研究结论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第一节 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
二、构建职业伦理框架 |
三、落实社会责任担当 |
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
五、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
第二节 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发展的研究展望 |
一、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未来研究方向 |
二、ISO26000社会责任标准未来研究方向 |
三、多体系整合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后记 |
(4)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流动女工的健康与成因 |
二、流动女工的健康传播 |
三、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研究 |
四、研究问题 |
第三章 理论综述 |
一、健康传播理论的“话语转向” |
二、批判性话语分析 |
三、社会性别理论 |
四、理论框架总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对象 |
三、资料收集方法 |
四、质量控制 |
五、研究伦理 |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 |
一、情境的时空转换 |
二、制度的定位过程 |
三、健康决策的意义 |
四、小结 |
第六章 女工职业病叙事:身份认同和抗争 |
一、“职业病之殇”:四个案例 |
二、患上职业病:新身份的开端 |
三、合法性身份的塑造 |
四、社会支持的缺乏 |
五、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 |
六、社会歧视的困境 |
七、迷茫的未来 |
八、小结 |
第七章 草根NGO的健康话语建构 |
一、《工友天地》:健康话语的探索阶段 |
二、Z机构:整合的女工健康话语 |
三、绿色蔷薇:“我的身体我做主” |
四、小结 |
第八章 绿色蔷薇的健康传播实践 |
一、目的和目标 |
二、群体内部的健康传播 |
三、社会倡导策略 |
四、双向传播的策略创新 |
五、“外围”策略的探讨 |
六、小结 |
第九章 草根NGO健康传播的赋权意义 |
一、健康状况的实际改善 |
二、个人层面的赋权 |
三、集体层次的赋权 |
四、机构层面的赋权 |
五、社区层面的赋权困境 |
六、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一、重新认识健康传播理论 |
二、从主体性视角出发来理解人们的健康经验 |
三、强调健康话语建构的多元性 |
四、草根 NGO 健康话语传播的核心经验 |
五、草根 NGO 健康话语传播的意义 |
六、政策倡导 |
七、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状况 |
(6)《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研究(1940-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阐释与研究综述 |
一、 概念阐释 |
二、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写作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写作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存在不足 |
第一章 《妇女之路》的诞生背景 |
第一节 抗日救亡怒潮此起彼伏 |
一、 敌后战场广阔开辟 |
二、 正面战场战略防御 |
三、 沦陷区人民顽强抗争 |
第二节 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
一、 根据地妇女运动如火如荼 |
二、 国统区妇女运动空前活跃 |
三、 沦陷区妇女运动迎难而上 |
第三节 妇女报刊副刊空前兴盛 |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报刊 |
二、 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妇女报刊 |
三、 各党派社团领导的妇女报刊 |
第四节 贤妻良母主义沉渣泛起 |
一、 贤妻良母主义出现背景 |
二、 贤妻良母主义论争展开 |
三、 贤妻良母主义论争意义 |
第二章 《妇女之路》的业务实践 |
第一节 《妇女之路》的指导思想 |
一、 抗战时期《妇女之路》的指导思想 |
二、 战后初期《妇女之路》的指导思想 |
三、 内战时期《妇女之路》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妇女之路》的作者群体 |
一、 中共领导人 |
二、 南方局妇委妇女组 |
三、 《新华日报》社内同仁 |
四、 《新华日报》社外贤达 |
第三节 《妇女之路》的文章体裁 |
一、 文学作品 |
二、 艺术作品 |
三、 生活作品 |
第四节 《妇女之路》的编辑艺术 |
一、 编辑的职责和修养 |
二、 稿件的选择和组稿 |
三、 版面的编排和美化 |
第三章 《妇女之路》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传达党对妇女运动的指示 |
一、 明确妇女运动的重要地位 |
二、 阐释妇女运动的先决条件 |
三、 指明妇女运动的主体力量 |
四、 强调妇女运动的领导力量 |
五、 介绍妇女运动的组织形式 |
第二节 宣传解放区妇女真实图景 |
一、 解放区妇女拥军支前 |
二、 解放区妇女参政议政 |
三、 解放区妇女生产劳动 |
四、 解放区妇女家庭生活 |
第三节 揭露国统区妇女悲惨景象 |
一、 政治权利缺失 |
二、 经济地位低下 |
三、 家庭生活凄惨 |
第四节 介绍国外妇女生活和斗争 |
一、 妇女解放理论 |
二、 妇女先驱事迹 |
第五节 倡导现代恋爱婚姻家庭观 |
一、 恋爱 |
二、 婚姻 |
三、 家庭 |
第四章 《妇女之路》的基本特性 |
第一节 文化性 |
一、 关注妇女解放运动的新思潮 |
二、 指导国统区妇女的文化生活 |
第二节 艺术性 |
一、 思想境界的重构性 |
二、 语言境界的审美性 |
三、 体裁表现的多元性 |
第三节 知识性 |
一、 日常生活常识 |
二、 职业卫生知识 |
第四节 科学性 |
一、 传播自然科学 |
二、 传播社会科学 |
三、 传播科学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妇女之路》刊文目录 |
作者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7)多层面提高女工职业保护——访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妇女职业健康研究室主任俞文兰(论文提纲范文)
经济发展过快忽视女工职业健康 |
立法促进女工职业健康 |
各尽其能共同改善女工职业健康 |
(8)劳动权及其救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 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价值 |
二、 研究现状述评 |
三、 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劳动权的本体论 |
一、 劳动权概念新解 |
(一) 劳动权概念的学说简介 |
(二) 我国劳动权概念界定的主要类型及本文的见解 |
二、 劳动权性质辨析 |
(一) 劳动权是自由权 |
(二) 劳动权是社会权 |
(三) 劳动权是受益权 |
(四) 劳动权是生存权 |
(五) 劳动权是发展权 |
三、 劳动权性质的多元统一性分析 |
(一) 劳动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
(二) 劳动权是生存权与发展权的统一 |
(三) 劳动权是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的统一 |
(四) 劳动权是自由权和社会权的统一 |
(五) 劳动权是主观权利和客观权利的统一 |
四、 劳动权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 |
(一) 劳动权的权利主体 |
(二) 劳动权的义务主体 |
五、 劳动权的基本构造 |
(一) 劳动权体系的构建依据 |
(二) 劳动权体系的基本框架 |
(三) 我国劳动权构造有待完善 |
第三章 国际人权视野下的劳动权阐析与定位 |
一、 劳动权产生的历史追述 |
(一) 劳动权的产生 |
(二) 劳动权的理论来源 |
(三) 劳动权的时代特征 |
二、 劳动权在国际人权法中的定位 |
(一) 国际人权法中劳动权概念评析 |
(二) 国际人权法中劳动权性质分析 |
(三) 国际人权法中劳动权普世价值的彰显 |
三、 劳动权的国际法渊源 |
(一) 国际人权规范 |
(二) 区域人权规范 |
四、 国际人权法中劳动权性质的比较 |
(一) 中国法与国际人权法上的劳动权性质之比较 |
(二) 中国法与欧洲人权法上的劳动权性质之比较 |
(三) 欧盟法与国际人权法上的劳动权性质之比较 |
第四章 劳动平等权及其反歧视保障 |
一、 平等权与不受歧视权概念的界定 |
(一) 平等权概念的界定 |
(二) 不受歧视权概念的界定 |
(三) 平等权与不受歧视权的关系分析 |
二、 劳动平等权的侵害形态分析 |
(一) 侵害行为的类型化分析 |
(二) 侵害对象的类型化分析 |
三、 平等权及其反歧视保障的法源构成 |
(一) 国际劳工公约的保障 |
(二) 国际人权法的保障 |
(三) 区域人权法的保障 |
(四) 宪法和基本法的保障 |
四、 劳动平等权的实现 |
(一) 劳动平等权的立法保护 |
(二) 消除劳动歧视的社会环境构建 |
第五章 集体劳动权的构造与功能 |
一、 集体劳动权的构造之一——民主管理权及其功能 |
二、 集体劳动权的构造之二——团结权及其功能 |
三、 集体劳动权的构造之三——集体谈判权及其功能 |
四、 集体劳动权的构造之四——罢工权及其功能 |
第六章 劳动权在国际劳工标准视域下的检释与完善 |
一、 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内容 |
二、 国际劳动标准的特征 |
(一) 普遍价值观 |
(二) 参照性 |
(三) 引领性 |
(四) 倡导性 |
(五) 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结合 |
三、 中国批准的主要国际劳工标准及国内实践 |
(一) 中国批准的主要国际劳工标准 |
(二) 中国劳动标准的国内实践 |
四、 中国劳动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比较 |
(一) 工资标准比较 |
(二) 安全卫生条件比较 |
(三) 工作时间比较 |
(四) 休息休假比较 |
(五) 退休年龄比较 |
(六) 弱势群体特殊保护比较 |
(七) 集体谈判比较 |
(八) 废除童工比较 |
(九) 消除就业歧视比较 |
(十) 强迫劳动比较 |
五、 劳工标准与劳动者利益的连结与考察 |
(一) 劳动标准与劳动者的物质利益 |
(二) 劳动标准与劳动者的精神利益 |
(三) 劳动标准与劳动者的人身利益 |
(四) 劳动标准与劳动者的特殊利益 |
第七章 劳动权损害的法律救济 |
一、 劳动权缺损的类型及其制度补救 |
(一) 劳动权缺损的类型 |
(二) 劳动权缺损的制度补救 |
二、 劳动权受损的法律救济 |
(一) 劳动权受损的宪法救济 |
(二) 劳动权受损的民事救济 |
(三) 劳动权受损的行政救济 |
(四) 劳动权受损的刑事救济 |
三、 完善劳动权救济制度的构想 |
(一) 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
(二) 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 |
(三) 完善劳动争议证据规则 |
(四) 设立专门的劳动诉讼法庭 |
(五) 确立并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职业健康监护的概述 |
第一节 职业健康监护的概念与沿革 |
一、职业健康监护的概念 |
二、职业健康监护相关法律的沿革 |
第二节 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的性质与特征 |
一、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的性质 |
二、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的特征 |
第三节 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二、劳动者的弱势地位理论 |
三、"监护"的私法公法化趋势 |
第二章 域外职业健康监护概况 |
第一节 域外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 |
一、美、英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 |
二、日本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 |
三、德国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域外职业健康监护的新特点 |
一、建构了政府、雇主、工人三方共同"管理"职业卫生的制度框架. |
二、制定严格的职业卫生标准 |
三、非官方中介组织的兴起 |
四、注重预防性卫生监护 |
五、赋予劳动者更多的权利 |
六、强化劳动过程中各方的责任 |
七、职业健康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
第三节 域外职业健康监护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主体关系的法律分析 |
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 |
二、用人单位与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合同关系 |
三、用人单位与卫生行政监察部门——监督关系 |
四、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与卫生行政监察部门——准入和监督关系 |
第二节 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中的监护义务与监督义务 |
一、用人单位的监护义务 |
二、行政监管部门对监护的监督义务 |
第三节 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中的职业危害监护和医疗检查监护 |
一、职业危害监护 |
二、医疗检查监护 |
第四节 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不同阶段中的监护义务 |
一、上岗前阶段 |
二、在岗阶段 |
三、离岗阶段 |
四、应急健康检查 |
第四章 我国职业健康监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立法上存在缺陷 |
二、执法主体规定不明 |
三、用人单位自律监管形同虚设 |
四、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存在重大缺陷 |
第二节 完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的对策 |
一、用人单位在执行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上的完善 |
二、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在执行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上的完善 |
三、建立职业健康中介机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我国妇女职业卫生五十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军医学校研究(1902-1949)[D]. 张震.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1)
- [2]矿渣微粉生产项目职业病防护体系评价研究 ——以唐山博全实业有限公司为例[D]. 邢文继.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评价研究[D]. 鲍江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4]流动女工健康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研究[D]. 曹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5]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规范市级权力清单的通知[J].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04)
- [6]《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研究(1940-1947)[D]. 陈可猛. 郑州大学, 2014(12)
- [7]多层面提高女工职业保护——访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妇女职业健康研究室主任俞文兰[J]. 郑君. 劳动保护, 2013(03)
- [8]劳动权及其救济制度研究[D]. 庞铁力. 吉林大学, 2012(03)
- [9]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1)
- [10]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研究[D]. 蔡晓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3)
标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论文; 职业健康安全论文; 新华日报论文; 职业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