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专门会计制度,充分发挥会计职能

实行专门会计制度,充分发挥会计职能

一、推行会计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会计职能(论文文献综述)

宋家本[1](2019)在《党内法规执行过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内法规是法的新成员,是党内制度的高级形态,是全党意志的集中体现。实现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依规治党。依规治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严格执行党内法规。从哲学角度讲,执行党内法规是一个过程。依规制定颁布党内法规,是党内法规执行过程的源头,处理好执行过程中的矛盾关系,解决好执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是党内法规执行过程的重心,惩治预防腐败、净化政治生态、增强执政能力是目的。本文从基本理论入手,介绍党内法规的内涵、价值与作用、效力与执行力,说明从应然效力到实然效力是一个过程。接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方法,论述执行过程中的认识与实践问题,阐述执行过程的复杂性,如号召力减弱、利益冲突、矛盾叠加等,寻找产生这些复杂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为了阐述党内法规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及路径,论文在介绍党内法规研究现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接着介绍了党内法规执行过程的历史考察与经验总结,同时分析了作为一个先进政党,在执行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与实践,而结果仍然令人很不满意。原因在哪?就是因为执行过程的复杂性。经济社会越发展,问题会越来越复杂。所以,本文力求从问题入手,用系统论的观点,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阐述严格执行党内法规,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并强调,要实行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效结合,必须提高群众工作本领,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下面分章介绍:绪论,论文的引言。从政党知识入手,介绍研究的意义。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基本要素。政党组织的建立,推动了世界政治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中国共产党是重视自身建设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法规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讨论党内法规建设,尤其是党内法规执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是党内法规的基本理论。首先介绍党内法规的理论渊源、内涵、特征、价值作用,其次,介绍党内法规的效力与实效,再次,用哲学分析法,介绍过程理论。第二章是党内法规的历史考察、执行制度与经验总结。对党内法规的执行历史,分段介绍。在此基础上,阐述有代表性的制度,并进行经验总结,用复杂性理论,分析执行过程的社会号召力减弱、利益冲突与矛盾叠加问题。第三章是执行过程的重要性及其关系问题。在这一章首先介绍党内法规执行及其作用。党内法规执行,能提高党的执政本领,维护党的执政权威,能推动全面依法治理。接着介绍了党内法规价值的实现,包括程序、实体内容以及立法精神的实现。还介绍了党内法规清理审查备案的重要性以及几种重要关系对于执行过程的重要作用。在执行过程中,有三个关系较重要,直接影响党内法规的执行。这些关系分别是,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依规治党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以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搞好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二是依规全面从严治党,三是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第四章是执行过程问题。党内法规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按腐败严重程度,即利益冲突后果来划分,执行“黑洞”、执行不力问题。为了强调文章的逻辑联系,由上一章的矛盾叠加,引出执行“黑洞”的概念,在这一章先介绍执行“黑洞”的表现及特征,如利益输送、吏治黑洞、直接侵吞。其次是执行不力问题,主要表现:执行意识不强、执行责任不明、执行结果不符、执行奖惩不严、组织政治功能不佳。第五章是产生执行过程问题的原因。分两个层次,对应介绍产生的原因。产生执行腐败,即执行“黑洞”的原因是党的领导弱化、党性退化以及权力异化。产生执行不力问题的根源在于四方面,一是党内法规自身,二是腐朽文化的影响,三是政治建设滞后,四是责任追究流于形式。第六章解决执行过程问题路径选择,先介绍屏蔽执行“黑洞”的路径: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坚持权力运行约束不动摇。然后介绍解决执行不力问题的路径是,完善党内法规,培养执行文化、净化执行环境,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执行能力。结束语是论文的总结,既对全文内容进行概述,又对党内法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思考,着重介绍论文力求突破的地方,是要使党内法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建议建立党内公开诉讼制度,如设立违纪处理法庭,实行党内监督阳光作业。论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过程论为基础,结合复杂性理论,结合党内法规执行的历史经验,结合党内法规文献,结合党内法规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案例,运用哲学分析法,按照提出建议、理论溯源、实践论证的思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执行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蒋大兴[2](2019)在《国资监管职能的重组——如何应对国企外派监事会的取消?》文中研究指明中央关于不再设立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的规定,引发了国资监管权力分配以及国企治理结构设计的困惑。国有重点大型企业不设立监事会,主要是指其不设立外派监事会,并不影响其依照法律设立内部监事会进行国资监管职能调整,也即,此调整仅仅是"国家审计职能"的优化,并非"社会审计职能的取消",更非"国企公司治理开始向审计署转移"。国资委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其内设机构的调整,应考虑其履职效率,并遵循有助于提升规制效率、避免职能交叉等原则。在国有企业经济表现普遍向好的当下,在机构设置上要防止发生因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的泛化而导致国资监管"走老路"的现象。

赵清[3](2013)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实证研究,提出了构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的应然分析。本文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原则、目标、组织结构、方式、内容等给出了建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的方案。同时分析了国有企业中财务监督工作的影响因子,赋予权重,建立财务监督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财务管理、客户服务、企业运营、企业发展四个子模块构成并分别针对企业财务状况、客户数据及关系、企业主营业务及增值业务、企业文化及人员方面的指标的编辑和评分,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及数据库技术设计开发完成财务监督评价系统,最后利用某大型国有企业真实生产数据对该系统进行验证。

吕晓华[4](20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文中提出做强国有企业,管好国有资产,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伴随着人民共和国成长的永恒主题。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精髓,吸收和扬弃西方产权理论的合理内核,借鉴和完善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实践的先进经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零散到系统,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以西方国家现代企业理论为借鉴,以公有制经济为经济基础,以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两权分施、监管分置为基本原则,以基础监督管理、规划发展管理、组织人事管理为基本内容,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服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起步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展于党的十四大,在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日趋成熟,历经了政企合一实物形态监管国营企业期(理论起步期,1978-1992年)、政企分开实物形态监管国有企业期(理论发展期,1993-2002年)、政资分离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资本期(理论成型期,2003-2007年)和监管分离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股权期(理论完善期,2008年至今)四个阶段而系统成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三次“权能分离”(第一次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第二次是资本所有权主体与资本行使权主体分离、第三次是终极所有权与出资人产权分离)理论的具体实践与拓展。本文以时间为轴线,以理论发展的背景分析、理论内容探讨、理论效果分析为框架架构,系统分析各个不同时期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指导思想、监管目的、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监管内容和监管效果。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价值定位、基本内容、逻辑结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全方面概述,为本文确定了研究的指南。第二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渊源分析。阐述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监管的概念内涵,并对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通过全面介绍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理论,为后面的论述做好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起步——政企合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营企业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管理政企合一,以行政手段为主,呈现行政化、多头化、实物化、单一化的监管特征。第四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发展——政企分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有企业阶段。考察论证了从1993年到2002年期间国有资产监管领域的重大进展、理论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第五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成型——政资分开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资本阶段。从2003年到2007年,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监管逐步进入了系统化、经济化、价值化、复合化的科学发展阶段。第六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完善——监管分离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股权阶段。从2008年至今,国有资产监管初步建立了产权多元化、分配市场化、人员职业化、资产集中化、资源资本化的科学监管体系。第七部分是结语。主要是对整个监管理论进行了总体概述,分析了国有企业的定位、“国进民退”、股权激励、职工权益保护等几个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若干设想。本文可能的创新有三点。1.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经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及其发展史;从发展史角度将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日常工作系统梳理成理论;以一个工作实践者的角度,从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现实工作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进行实证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指导下的国有资产监管理论进行探讨,尝试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有机融合。2.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一是将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内容系统归纳为基础监督管理、发展规划管理和组织人事管理三大组成部分,并且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二是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权能分离理论归纳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本所有权主体与资本行使权主体分离”、“终极所有权与出资人产权分离”等三次“权能分离”理论。三是阐述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国资管理新体制和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为时间节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划分为实物形态监管和价值形态监管两个历史阶段,从而为国有资产监管从管实物资产、管企业等实物形态的经营者管理模式,发展为管产权、管股权等价值形态的出资人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3.研究理念上的创新。提出“国有资本”监管理念,阐述现阶段国有资产监管应为国有资本监管,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政企分开,只行使出资人职责,以国有资产价值形态——国有股权监管为核心,对国有资产实行产权管理。本文可能的贡献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全面分析论证,对国有资产监管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阐述的基础上,实证性地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通过阐述国有资产监管的内容和目标,国有资产监管遇到的新问题,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分析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论证了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现阶段我国的国情特征决定了必须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二是通过综合比较考察,对国外国有资产监管的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有资产监管可资借鉴之处。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为例,对其国有资产监管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做法进行全面深入和细致具体的考察研究,结合这些国家国有资产监管的政策措施,总结其对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借鉴意义,阐述应当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行分类分级分层管理,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三是积极开拓思维,在对国有资产监管形成发展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具体对策建议。不仅从指导思想、监管目标、监管原则等方面,明确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制度保障,而且从具体监管方式方面,提出了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措施和手段。

赖蓉华[5](2011)在《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探讨 ——基于X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有企业的规范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监事会制度理论在国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展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制度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人权力泛滥的情况下,目前的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很难达到国有资产有效监管的预想。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监事会制度的研究,通过对国外监事会制度的分析和对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比较分析及运行剖析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有助于完善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制度,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制衡,实现国有资产有效监管。本文在对监事会制度赖以产生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权制衡理论和产权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外监事会制度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若干启示。同时,本文重点对X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并对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了X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建设的思路,包括明确基本职能、优化选任条件、健全组织架构和探索新的工作机制、提升基本职权、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通过上述分析旨在对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探索一条确实可行之路。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回顾、研究思路与主体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阐述委托代理理论、分权制衡理论、产权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相关理论对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启示。第三部分对国外典型的德国、日本的监事会制度进行研究,同时揭示了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差异,得出对本文的启示。第四部分重点对X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将其分别与国外监事会制度、国内其他省市、其他类型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和监督机制等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为下一章提出思路和建议打下基础。第五部分提出完善X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丁太顺[6](2011)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模式及系统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下,“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依然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研究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规律,探索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路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是一个由基层创造、局部推广、影响全国、对农村改革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以科技为核心,以农民和科技特派员为主体,以科技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结合、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结合的机制,建立起来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的创新型、系统性变革。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创新起源于福建南平。受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的直接影响,南平人在破解“三农”困局过程中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南平经验”,即“双向选择、按需选派、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模式。随后,各地探索了科技扶贫工程、科技创业行动、“双十百千”工程等实践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创新,公益性服务、利益共同体、创业带动、中介服务等是科技特派员服务的主要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创新驱动、工业化、系统思维、信息化等理念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思想特征。促进农业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突出科技的带动作用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核心特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目标特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发展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特征。培养现代农民是科技特派员制度人文特征。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模式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功能,是城乡经济交融发展的通道、城乡科技交流的桥梁、农村科技扶贫的重要机制、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城乡文明共建的纽带。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模式包括主体、客体、运行、制度、保障等系统要素,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协同性、复杂性、自组织性、控制性、对系统初始状态的敏感依赖性、延滞性和时效性等系统特征。聚集效应功能、集成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和耦合功能是科技特派员创业模式的系统功能。“大系统”思想、创造性思想、整体性思想、开放性思想、最优化设计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模式系统思想的组成部分。实事求是是科技特派员模式的创新灵魂,理念创新是科技特派员模式的创新精华,系统集成是科技特派员模式的创新着力点,便捷高效是科技特派员模式的创新成效。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变迁,通过制度设计、创新驱动、信息化建设等创新举措,走上了一条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扶贫开发、城乡统筹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一个整体联动、功能集成、便捷高效的系统行为和创新模式。由于制度缺陷及系统环境因素影响,科技特派员制度化面临着一定的矛盾和问题。当前,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模式的发展受到了服务对象多样化、服务空间网络化、服务方式丰富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一系列挑战。科技特派员制度化的系统整合方案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制度创新、系统设计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化的系统整合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和根本方法。科技特派员制度化的系统整合方案设计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坚持支撑当代与引领未来发展并重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并重的原则、坚持系统设计和创新驱动并重的原则、坚持科技创新与推广转化并重的原则、坚持开发专业人才与培育新型农民并重的原则、坚持发展农业生产和社会建设并重的原则。当前,探索长效机制、优化创新模式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工程、构建法规制度体系、完善动力机制、突出创业主题,拓展服务领域、构筑发展平台,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网络体系。同时,应该进一步改革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农村管理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信息服务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化提供配套制度。

刘社建[7](2010)在《稽察特派员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稽察特派员制度对加强财务监督,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并经过试点已向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演变;稽察特派员制度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熊志武[8](2010)在《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以及经济犯罪案件的逐年增加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产权制度不健全、企业内外部监督不力、法律法规的缺失为这些问题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温床。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各地方、各系统积极地开展了会计委派制的讨论和试点工作。会计委派制的试点工作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多年,其成效是显着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②有利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治理“三乱”、私设“小金库”等问题。③为从源头上制止铺张浪费、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④强化了会计监督,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会计委派制度中存在着不少不太完善的方面,它们制约着会计委派制作为一项保障经济正常运转制度的运行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②排斥了外部的监督力量。③与现代企业制度背道相驰。论文分析了会计委派制在我国实施的原因和背景,讨论了会计委派制给企业带来的种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结合建设银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的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不利因素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作者的改进意见。

徐欣[9](2009)在《辽宁省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辽宁省外派监事会制度从2000年实施以来,在维护出资人权益、确保出资人监督到位,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监事会监督的时效性仍不突出;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检查手段仍比较落后;监事会监督检查企业的指标体系仍不规范;监事会派驻的企业性质仍很单一,仍局限于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辽宁省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实施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切实保证出资人监督到位,这是当前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辽宁省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近十年来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梳理,着重做了辽宁省外派监事会2007年度集中检查工作情况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辽宁省外派监事会制度有效实施的对策。第一,政府要不断提高对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的认识。政府部门由主要领导分管监事会工作;建立监事会主席和外派监事的职业生涯晋升、流动和经济激励制度。第二,继续强化当期监督,进一步落实重点联系人制度,为当期监督提供制度保障,提高监督的有用性和时效性。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在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采用计算机辅助查帐或在其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增加监事会站点。第四,进一步改进监事会的工作方式,整合各种监督资源,使之形成合力并建立监事会监督检查的标准体系,提高监督效果。第五,积极探索对国有多股、国有控股和参股公司监事会的派出办法。采用专职监事“穿透式任职”方式,实现监事会的延伸监督;完善现行《公司法》和《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

王献锋[10](2008)在《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农业国有企业,无论从农业发展还是国企改革的角度分析,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国有企业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我国的农业国有企业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中,监督体系不健全,法人治理机制的不完善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此,应加强对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的研究,更好的发挥农业国有企业的应有作用。本文分九章,论述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问题。第1章,导论。介绍选题背景,论证选题意义,对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说明研究思路、总结主要内容、表明研究方法,指出可能的创新之处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2章,理论基础。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的核心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引发了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两权分离外,还有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以及不确定性等因素。委托代理理论的目的是建立激励制度,降低代理成本。代理成本包括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证成本、剩余损失三个部分。为降低代理成本,理论上设计了不同的委托代理模型。我国农业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具有自身特点,由于公有产权,造成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关系具有链条冗长、行政性代理和市场性代理并存、委托人风险和代理人风险并存的情况,因此,既要对代理人监督,又要对委托人监督。第3章,我国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制的改革历程。首先,对农业国有企业进行界定,指出农业国有企业是指农业范围内属国有或国家控股的农、林、牧、副、渔各行业企业的总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业国有企业的特点。然后,分析我国农业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第4章,农业国有企业监督委托人问题分析。农业国有企业代理过程中有许多中间委托人,加强对中间委托人的监督与激励,尤其防范政府与企业这一代理层次的委托人代表——政府官员,是加强国有企业监督中的重要一环。农业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合谋寻租,代价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本章通过分析委托人(政府官员)和经理的合谋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二层级治理模式,即如何由国资委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行使委托人职能。第5章,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代理人问题分析。农业国有企业的代理问题表现为: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的管理腐败行为,其实质是企业家的非生产性寻租。国有企业代理问题的核心是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分析产生代理问题的原因,建立委托人对代理人激励约束模型,降低内部人控制的负面效应。第6章,农业国有企业监督的核心:国家出资人的监督。国家作为出资人,其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不同于自然人或法人股东,基于国有企业双重性的特点,国资委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能的代表,应当履行监督职责,所以,应当建立以国资委为代表的国家出资人的日常监督机制,具体包括:强化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制度、外部监事制度,建设完善业绩考核体系。第7章,农业国有企业监督的重要保障: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多种主体的外部监督机制,一是国家审计监督。核心问题是保证国有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国有企业审计的客观性。二是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社会中介组织监督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三是新闻媒体的监督。以信息披露为主要内容,发挥信息公开的效用。四是债权人的监督。建立以银行为主的债权人相机治理。五是外部市场监督机制。完善资本市场、产品要素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外部竞争性市场机制。第8章,农业国有企业监督的有力支撑: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一是内部审计的监督。从观念上,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从制度上,健全内审机构,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二是效能监察。农业国有企业的效能监察是国家监察职能的延伸,是农业国有企业不同于其他性质企业的独有的监督方式,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三是职工的监督。职工拥有农业企业监督权是国有企业特殊性的必然要求。第9章,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重构。我国国有企业监督的多元化体系,出现职能交叉重叠现象,为提高监督效率,有必要对国有企业监督体系资源整合,重构我国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系。

二、推行会计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会计职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行会计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会计职能(论文提纲范文)

(1)党内法规执行过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党内法规建设成就
        (二) 党内法规执行问题突出
        (三) 问题研究对破解难题十分重要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研究综述
        (一) 发展过程及特点
        (二) 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一) 辩证分析法
        (二) 历史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四) 文献研究法
        (五) 田野调查法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党内法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党内法规的基本特征
        一、“党内法规”的概念
        二、党内法规的特征
        三、党内法规的价值与作用
    第二节 党内法规的效力与执行力
        一、党内法规的效力基础
        二、党内法规效力的分类
        三、党内法规效力的保证
        四、党内法规执行力
    第三节 党内法规执行是一个过程
        一、过程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二、执行过程的哲学分析
第二章 党内法规执行过程历史考察与总结
    第一节 党内法规执行过程的历史考察
        一、党内法规执行过程的演进
        二、党内法规执行制度探究
        三、党内法规执行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党内法规执行过程的复杂性
        一、党内法规执行过程复杂性的理论基础
        二、党内法规执行过程的复杂性
        三、党内法规执行环节的复杂性
第三章 执行过程的重要性及其关系问题
    第一节 党内法规执行过程的重要性
        一、党内法规执行及其作用
        二、党内法规价值的实现
        三、党内法规清理审查备案的重要性
        (一) 清理审查备案的含义
        (二) 清理审查备案的目的与意义
        (三) 清理审查备案的原则
        (四) 清理
        (五) 备案审查
        (六) 与党内法规执行的关系
    第二节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
        一、党内法规创制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二、国家法律的内涵
        三、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联系
        四、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路径
    第三节 依规治党与从严治党的关系
        一、依规治党中出现的不严问题
        二、严格依规治党
        三、全面从严治党
    第四节 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关系
        一、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理论
        二、群众监督实例剖析
        三、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第四章 执行过程问题
    第一节 执行“黑洞”的表现及其特征
        一、利益输送
        二、吏治黑洞
        三、直接侵吞
    第二节 执行不力的主要表现
        一、执行意识不强
        二、执行责任不明
        三、执行结果不符
        四、执行奖惩不严
        五、组织政治功能不佳
第五章 产生执行问题的原因
    第一节 形成执行“黑洞”的原因
        一、党的领导弱化
        二、党性退化
        三、权力异化
    第二节 形成执行不力的原因
        一、党内法规文本原因
        二、腐朽文化的影响
        三、政治建设滞后
        四、责任追究流于形式
第六章 解决执行过程问题路径选择
    第一节 屏蔽“黑洞”路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二、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
        三、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
        四、坚持权力运行约束不动摇
    第二节 增强执行实效
        一、完善党内法规体系
        二、培育执行文化,净化执行环境
        三、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
        四、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执行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会和发表的论文
后记

(2)国资监管职能的重组——如何应对国企外派监事会的取消?(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稽察特派员到外派监事会
    (一) 稽察特派员
    (二) 外派监事会
二、撤销外派监事会与公司治理优化:国企如何改变?
    (一) 外派监事会内部化
    (二) 内部监事会外部化
三、审计署职能回归对国资委的冲击:国资委如何改变?
    (一) 审计署的职能调整:审计署是否属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
    (二) 国资委的职能调整:外派监事会管理机构的存废?
四、结论

(3)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财务监督评价系统的技术路线
    1.3 论文完成的工作以及创新点
        1.3.1 完成的工作量
        1.3.2 本文创新点
2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现状分析
    2.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监督体制形成历史-日趋完善的监督体制
        2.1.1 国有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2.1.2 国有企业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2.1.3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监督体制的形成
    2.2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中创新做法
        2.2.1 股票期权
        2.2.2 会计委派制
        2.2.3 财务业绩评价
    2.3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2.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2 以某集团为例
    2.4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问题形成分析
    2.5 小结
3 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3.1 相关理论研究
        3.1.1 委托—代理理论
        3.1.2 激励理论
        3.1.3 激励约束
        3.1.4 公平与效率
        3.1.5 财务管理相关理论
    3.2 财务监督体制研究
        3.2.1 产权与监督
        3.2.2 公司治理与监督
        3.2.3 财务监督理论
        3.2.4 财务监督权
        3.2.5 财务监督执行中的分类
        3.2.6 财务监督体制
    3.3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研究
        3.3.1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研究
        3.3.2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研究
    3.4 小结
4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的建立
    4.1 财务监督体制建立方法
        4.1.1 完善公司治理与监管体制
        4.1.2 明确财务监督体制设计原则
        4.1.3 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的最优路径
        4.1.4 在体制完善的基础上提高运行效率
    4.2 财务监督体制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
        4.2.1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财务监督流程
        4.2.2 在建设财务监督体制中引入信息技术
    4.3 财务监督体制基本框架构建
        4.3.1 设立财务监督目标
        4.3.2 建立财务监督组织结构
        4.3.3 确定财务监督方式
        4.3.4 明确财务监督的内容
        4.3.5 建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监督指标体系
    4.4 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财务监督体制模型
        4.4.1 财务监督评价指标的选取
        4.4.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4.3 模糊评价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模型
        4.4.4 财务监督评价等级划分
    4.5 小结
5 财务监督评价系统设计
    5.1 系统技术方案
        5.1.1 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
        5.1.2 ADO.NET 技术
        5.1.3 MS SQL Server 2000
    5.2 系统总体架构
    5.3 数据库详细设计
    5.4 功能模块设计
        5.4.1 安全认证
        5.4.2 系统管理
        5.4.3 个性工具
        5.4.4 财务管理模块
        5.4.5 客户服务模块
        5.4.6 企业运营模块
        5.4.7 企业发展模块
        5.4.8 财务监督总分模块
    5.5 系统安全性设置
        5.5.1 网络安全设计
        5.5.2 数据库安全设计
        5.5.3 应用安全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某集团应用财务监督体制实例
    6.1 构建财务监督体制
        6.1.1 建立财务监督目标
        6.1.2 建立财务监督组织结构
        6.1.3 财务监督组织内职责分工
        6.1.4 财务监督评分
    6.2 建立配套措施完善财务监督体制
        6.2.1 通过流程控制财务风险
        6.2.2 加强内部审计
        6.2.3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的财务监督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建目录项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要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国有经济监管的研究
        1.2.2 关于国有企业监管的研究
        1.2.3 关于国有资产监管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目标和价值定位
        1.3.3 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需完善的内容及可能的创新与贡献
        1.5.1 本文研究的难点及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1.5.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3 本文可能的贡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渊源及借鉴
    2.1 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监管概念内涵
        2.1.1 财产、资产与资本
        2.1.2 国有财产、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
        2.1.3 产权、所有权与所有制
    2.2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2.2.1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
        2.2.2 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2.2.3 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2.3 西方国家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2.3.1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4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实践及其启迪
        2.4.1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及其特点
        2.4.2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3 政企合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营企业阶段(1978-1992)
    3.1 理论背景分析
        3.1.1 启动改革的时代背景
        3.1.2 企业扩权的政策背景
        3.1.3 业界初探的学术背景
    3.2 理论内容分析
        3.2.1 指导思想
        3.2.2 监管目的
        3.2.3 监管体制
        3.2.4 监管方式
        3.2.5 监管内容
    3.3 实践效果分析
        3.3.1 监管结果
        3.3.2 问题分析
4 政企分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有企业阶段(1993-2002)
    4.1 理论背景分析
        4.1.1 推动改革的时代背景
        4.1.2 搞活企业的政策背景
        4.1.3 百家争鸣的学术背景
    4.2 理论内容分析
        4.2.1 指导思想
        4.2.2 监管目的
        4.2.3 监管体制
        4.2.4 监管方式
        4.2.5 监管内容
    4.3 实践效果分析
        4.3.1 监管结果
        4.3.2 问题分析
5 政资分开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资产阶段(2003-2007)
    5.1 理论背景分析
        5.1.1 全面改革的时代背景
        5.1.2 做强国企的政策背景
        5.1.3 百家齐鸣的学术背景
    5.2 论内容分析
        5.2.1 指导思想
        5.2.2 监管目的
        5.2.3 监管体制
        5.2.4 监管方式
        5.2.5 监管内容
    5.3 实践效果分析
        5.3.1 监管结果
        5.3.2 问题分析
6 监管分离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股权阶段(2008- )
    6.1 理论背景分析
        6.1.1 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
        6.1.2 做优国资的政策背景
        6.1.3 兼收并蓄的学术背景
    6.2 理论内容分析
        6.2.1 指导思想
        6.2.2 监管目的
        6.2.3 监管体制
        6.2.4 监管方式
        6.2.5 监管内容
    6.3 实践效果分析
        6.3.1 监管结果
        6.3.2 问题分析
7 结语: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建议
    7.1 理论概述
    7.2 问题探讨
        7.2.1 关于国有企业的定位问题
        7.2.2 关于“国进民退”问题
        7.2.3 关于国有企业股权激励问题
        7.2.4 关于国企改革中职工权益保护问题
    7.3 对策建议
        7.3.1 坚持一个指导思想
        7.3.2 坚持两项监管原则
        7.3.3 完善三种监管方式
        7.3.4 实现四个监管目标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5)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探讨 ——基于X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主体框架
    1.4 本文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监事会制度相关理论
    2.1 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内涵
        2.1.1 监事会制度内涵
        2.1.2 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内涵
    2.2 相关理论分析
        2.2.1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2.2.2 分权制衡理论分析
        2.2.3 产权理论分析
    2.3 相关理论对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启示
第三章 国外监事会制度研究
    3.1 德日监事会制度
        3.1.1 德国的监事会制度
        3.1.2 日本的监事会制度
        3.1.3 德日监事会制度特点
    3.2 与独立董事制度比较
        3.2.1 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3.2.2 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的比较分析
        3.2.3 优缺点分析
    3.3 国外监事会制度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启示
    3.4 完善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四章 X 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研究
    4.1 国有企业现状
        4.1.1 我国国有企业现状
        4.1.2 X 市国有企业现状
    4.2 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发展历程及作用
        4.2.1 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发展历程及作用
        4.2.2 X 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发展历程及作用
    4.3 X 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分析
        4.3.1 与外派财务总监、稽查特派员制度的比较
        4.3.2 与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国外监事会制度的比较
        4.3.3 与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制度的比较分析
        4.3.4 各种类型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比较分析
        4.3.5 与其他省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比较
    4.4 X 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运行情况分析
        4.4.1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4.2 原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X 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建设相关建议
    5.1 完善 X 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建设思路
        5.1.1 明确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职能定位
        5.1.2 完善国有企业监事会运行机制
        5.1.3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5.2 对 X 市未来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建设的建议
结论与不足
    一、本文的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6)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模式及系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规律,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是时代的呼唤
        一、新时期探索城乡统筹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二、我国农业及农业科技管理模式的特点和挑战
        三、新时期亟待创新城乡统筹管理模式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
        二、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概况
    第三节 主要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主要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模式
    第一节 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一、创新与创新模式
        二、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模式的起源
        三、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模式的发展
    第二节 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内涵、性质和特征
        一、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内涵
        二、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性质
        三、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特征
    第三节 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是新时期城乡统筹的创新体现
        一、城乡统筹的基本内涵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体系
        三、城乡统筹发展功能的实践载体
第三章 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系统思想解析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系统特征
        一、社会系统的整体性
        二、社会系统的主体性
        三、社会系统的组织性
        四、社会系统的动态性
    第二节 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系统特征和功能分析
        一、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系统组成
        二、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系统特征
        三、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系统功能
    第三节 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系统思想和创新特色
        一、系统和系统思想
        二、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系统思想
        三、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创新特色
第四章 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发展的系统整合方案构想
    第一节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科技特派员模式的系统性缺陷
        二、科技特派员创新的制度性障碍
        三、科技特派员创新的社会化挑战
    第三节 科技特派员制度化的系统整合方案设计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化的系统整合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科技特派员制度化的系统整合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科技特派员制度化的系统整合方案设计
        四、科技特派员制度化的配套体系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稽察特派员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稽察特派员制度推出的历史背景
二、稽察特派员制度的运行与效果
    1. 稽察特派员制度的运行
    2. 稽察特派员制度的运行实践
三、稽察特派员制度向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演进
    1. 稽察特派员制度的过渡性
    2. 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出台与运行
四、稽察特派员制度对国资国企改革的深远影响

(8)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
    1.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2章 会计委派制的理论基础
    2.1 会计委派制的概念
    2.2 会计委派制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内部人控制理论
    2.3 实施会计委派制的问题基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2.3.1 会计信息失真的划分与根源分析
        2.3.2 实施会计委派制是克服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
第3章 建行常德分行会计委派制实施概况
    3.1 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的历史回顾
        3.1.1 会计统管阶段
        3.1.2 会计委派制的萌发阶段
        3.1.3 会计委派制的探索阶段
        3.1.4 会计委派制的试行阶段
        3.1.5 会计委派制的推行阶段
    3.2 建行常德分行会计委派制实施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3.2.2 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
        3.2.3 会计信息失真
        3.2.4 涉及金融案件
    3.3 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的必要性
        3.3.1 有利于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3.3.2 有利于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3.3.3 有利于强化会计的监管职能
    3.4 建行常德分行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内容
第4章 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的成效与问题
    4.1 建行常德分行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成效
        4.1.1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4.1.2 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4.1.3 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4.1.4 维护了社会政治经济秩序
        4.1.5 加强了会计队伍自身的建设
    4.2 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中的问题
        4.2.1 对委派制会计人员的激励不明显
        4.2.2 实行委派会计制的法律依据不足
        4.2.3 实行会计委派制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4.2.4 实行会计委派制使会计的管理职能受到一定限制
        4.2.5 委派人员的考核晋级存在一定的问题
    4.3 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4.3.1 外部原因
        4.3.2 内部原因
第5章 完善建行常德分行会计委派制的对策
    5.1 将会计委派制纳入法律体系
    5.2 加强会计委派制的制度建设
    5.3 明确委派会计主管与派出行及受派行之间的关系
    5.4 提高会计委派人员的素质
    5.5 实施委派会计管理工作的考核机制
        5.5.1 考核方式
        5.5.2 考核内容
        5.5.3 考核部门
        5.5.4 考核挂钩
        5.5.5 其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辽宁省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2.2 关于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现状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方法
        1.3.2 调查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1.4.1 提出了对国有多股、国有控股和参股公司监事会的派出办法
        1.4.2 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监督检查效率
第2章 外派监事会制度界定及其实施意义
    2.1 监事会制度和外派监事会制度界定
        2.1.1 监事会制度界定
        2.1.2 外派监事会制度界定及其工作依据
    2.2 外派监事会制度的特点
        2.2.1 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产生
        2.2.2 外派监事会制度的特点
    2.3 实施外派监事会制度的意义
        2.3.1 有利于政府从出资人角度行使对所投资企业的合法监督权力
        2.3.2 有利于企业形成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社会意识
        2.3.3 有利于规范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第3章 辽宁省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现状
    3.1 辽宁省实施外派监事会制度取得的成效
        3.1.1 辽宁省外派监事会日常监督取得的成效
        3.1.2 辽宁省外派监事会年度集中检查取得的成效
    3.2 辽宁省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2.1 监事会监督的时效性不够突出
        3.2.2 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检查手段比较落后
        3.2.3 监事会监督检查企业的指标体系不规范
        3.2.4 监事会派驻的企业性质单一
    3.3 辽宁省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监事会对当期检查重视程度不够
        3.3.2 监事会在监督中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3.3.3 监事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检查标准体系
        3.3.4 监事会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缺位
第4章 进一步促进辽宁省外派监事会制度有效实施的对策
    4.1 政府要不断提高对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的认识
        4.1.1 政府部门由主要领导分管监事会工作
        4.1.2 建立外派监事和监事会主席的职业生涯晋升、流动和激励制度
    4.2 继续强化当期监督,提高监督的有用性和时效性
        4.2.1 进一步落实重点联系人制度
        4.2.2 为当期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4.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监督检查效率
        4.3.1 在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增加监事会站点
        4.3.2 在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采用计算机辅助查帐
    4.4 进一步改进监事会的工作方式,提高监督效果
        4.4.1 整合各种监督资源,使之形成合力
        4.4.2 建立监事会监督检查指标体系
    4.5 积极探索对国有多股、控股和参股公司监事会派出办法
        4.5.1 采用专职监事"穿透式任职"方式,实现监事会的延伸监督
        4.5.2 完善现行《公司法》和《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有关规定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和研究展望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两权分离论
        2.1.1 古典企业和现代企业
        2.1.2 两权分离理论
        2.1.3 两权分离论辨析
        2.1.4 我国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
    2.2 委托代理理论
        2.2.1 两权分离与委托代理
        2.2.2 契约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理论
        2.2.3 代理成本
        2.2.4 代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2.3 委托代理理论模型
        2.3.1 完全信息下的委托代理关系
        2.3.2 道德风险模型
        2.3.3 逆向选择模型
        2.3.4 委托代理理论的特殊模型
    2.4 委托代理理论的评价
        2.4.1 团队最优激励:是竞争?还是合作?
        2.4.2 理论框架:完全契约?不完全契约?
        2.4.3 经济人假设:完全理性?有限理性?
        2.4.4 当事人:谁是委托人?谁是代理人?
    2.5 我国农业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
        2.5.1 委托代理链冗长
        2.5.2 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第3章 我国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制的改革历程
    3.1 农业国有企业的定义
        3.1.1 农业国有企业界定
        3.1.2 农业国有企业的性质
        3.1.3 我国农业国有企业的定位
    3.2 我国农业国有企业的监督体制改革
        3.2.1 我国农业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历程
        3.2.2 我国农业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
        3.3.3 我国农业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的发展
    3.3 我国农业国有企业的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3.3.1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3.2 外派监事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农业国有企业监督委托人问题分析
    4.1 农业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的表现形式
        4.1.1 农业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的提出
        4.1.2 农业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的表现形式
        4.1.3 农业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出现的制度性因素
    4.2 政府官员和经理的合谋博弈模型*
        4.2.1 寻租性腐败的制度根源
        4.2.2 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合谋博弈模型
        4.2.3 例证分析
    4.3 委托人产权主体之构建
        4.3.1 产权主体二层级治理结构模式
        4.3.2 委托人之一:国资委
        4.3.3 委托人之二:农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第5章 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代理人问题分析
    5.1 农业国有企业代理人问题的表现形式
        5.1.1 农业国有企业代理人问题的提出
        5.1.2 农业国有企业代理人问题的表现形式
    5.2 代理人问题的核心:内部人控制
        5.2.1 内部人控制的涵义
        5.2.2 内部人控制的影响
    5.3 农业国有企业代理人问题产生的原因
        5.3.1 信息不对称
        5.3.2 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
        5.3.3 委托代理层次过多
        5.3.4 治理约束失效
    5.4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模型
        5.4.1 激励约束模型的引出
        5.4.2 模型分析
        5.4.3 例证分析
第6章 农业国有企业监督的核心:国家出资人的监督
    6.1 农业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制度
        6.1.1 外部董事概念的界定及其由来
        6.1.2 外部董事的功能定位
        6.1.3 外部董事的功能障碍分析
        6.1.4 构建完善的农业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制度
    6.2 外派监事会的监督
        6.2.1 外派监事会监督的必要性
        6.2.2 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优势
        6.2.3 强化农业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监督
    6.3 完善业绩考核体系
        6.3.1 农业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理论依据
        6.3.2 我国农业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发展历程
        6.3.3 引入经济增加值考核体系
第7章 农业国有企业监督的重要保障:外部监督机制
    7.1 国家审计监督
        7.1.1 国家审计监督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1.2 国家审计对农业国有企业的监督
        7.1.3 国家审计对国家出资人的监督
        7.1.4 国家审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
    7.2 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
        7.2.1 社会中介组织监督现状
        7.2.2 审计委托关系中的矛盾
        7.2.3 审计委托矛盾的内在原因
        7.2.4 解决问题的思路
    7.3 新闻媒体和社会的监督
        7.3.1 信息披露制度的意义
        7.3.2 信息披露制度的作用
        7.3.3 农业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进展
        7.3.4 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要求
        7.3.5 构建我国的农业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7.4 债权人的监督
        7.4.1 债权人相机控制机制
        7.4.2 债权人监督的方式
        7.4.3 国外银行参与企业监督的经验
        7.4.4 债权人参与农业国有企业监督的实现途径
    7.5 外部市场监督
        7.5.1 产品市场监督
        7.5.2 资本市场监督
        7.5.3 经理人市场监督
第8章 农业国有企业监督的有力支撑: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8.1 内部审计监督
        8.1.1 内部审计的定义
        8.1.2 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8.1.3 完善农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议
    8.2 效能监察
        8.2.1 效能监察的定义
        8.2.2 效能监察的作用
        8.2.3 农业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存在的主要问题
        8.2.4 完善农业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
    8.3 农业国有企业职工的监督
        8.3.1 职工与农业国有企业监督权配置
        8.3.2 农业国有企业职工参与监督的作用
        8.3.3 农业国有企业职工参与制的制度安排
第9章 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重构
    9.1 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9.2 完善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的建议
        9.2.1 确立外派监事会对农业国有企业监督的主导地位
        9.2.2 加强国家审计的国有资本监管职能
        9.2.3 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推行会计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会计职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党内法规执行过程问题研究[D]. 宋家本.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2]国资监管职能的重组——如何应对国企外派监事会的取消?[J]. 蒋大兴.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3]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D]. 赵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 吕晓华. 武汉大学, 2012(05)
  • [5]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探讨 ——基于X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分析[D]. 赖蓉华. 福州大学, 2011(06)
  • [6]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模式及系统思想研究[D]. 丁太顺.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7]稽察特派员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J]. 刘社建.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5)
  • [8]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问题研究[D]. 熊志武. 湖南大学, 2010(08)
  • [9]辽宁省外派监事会制度实施问题研究[D]. 徐欣. 东北大学, 2009(06)
  • [10]农业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研究[D]. 王献锋.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实行专门会计制度,充分发挥会计职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