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田苗状况诊断与施肥技术

小麦田苗状况诊断与施肥技术

一、小麦田间苗情诊断施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魏燚[1](2019)在《祁荆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荆芥系双子叶唇形科荆芥属一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全株皆可入药。荆芥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病、虫、杂草的危害,导致荆芥的产量和质量下降。防治过程中出现的费用高、效率低等现象,是影响荆芥大规模种植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总结出一套针对祁荆芥种植的低成本、高效率、低残留的绿色防控技术,为荆芥种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环境对祁荆芥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设置6个温度梯度,测试种子在穴盘和培养皿两种条件下的最适发芽温度发现:穴盘培养条件下,30℃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达到最大值;培养皿培养条件下,20℃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达到最大值。土壤质地(T)、有机质含量(O)和pH(P)的测定中,采用五点取样法收集土壤,测定结果显示麦茬地与裸地均为壤土,pH值均为弱碱性,麦茬地有机质含量是裸地的2倍。麦茬地更适宜种植荆芥,需要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质地。2.祁荆芥茎枯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采用五点式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供试地荆芥茎枯病进行调查发现,每平方米的平均发病率达到85.08%,病害指数达到10.35,发病严重。本研究选用农益健50、坤益健50、枯草芽孢杆菌和咯菌腈四种药剂进行荆芥茎枯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农益健50防治效果较好,增产明显,且不影响荆芥挥发油含量。3.祁荆芥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采用五点式和网捕的方法对荆芥试验田昆虫进行了调查,主要是半翅目、双翅目等9个目,19科28种的昆虫。害虫种类有22种,绿盲蝽、北京油葫芦和棉铃虫发生数量较多;天敌昆虫种类有4种,大草蛉数量较多,地下害虫蛴螬的发生种类以铜绿丽金龟为主。使用辛硫磷对主要地下害虫蛴螬进行防治,在荆芥收获期调查发现,防治效果好,有增产作用,不影响荆芥挥发油含量,且无药剂残留。4.祁荆芥草害调查及防治技术采用五点式调查的方法对荆芥田杂草进行了调查,发现常见杂草共15科22种。室内对9种苗前除草剂和18种苗后除草剂进行了筛选,其中苗前除草剂扑草净在减半剂量下对荆芥安全;苗后除草剂中精喹禾灵在减半和推荐剂量对荆芥安全,炔草酯在减半剂量下对荆芥安全。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扑草净剂量在62.5g/667 m2时对荆芥安全,杂草防除效果较好。5.制定了一套祁荆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选用麦茬地夏播祁荆芥,开沟后随播种撒施农益健50,播种灌溉前喷施辛硫磷微囊悬浮剂,灌溉两天后喷施苗前土壤除草剂扑草净。可有效控制祁荆芥田主要病虫草害,不影响荆芥产量和挥发油含量,在收获期无残留,明显降低了当前生产中的化学农药使用量。

谢元[2](2019)在《鹅观草生物学特性及其化学防除研究》文中提出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麦田新兴杂草,危害范围逐年扩大,部分地区逐渐演变为优势杂草种。本文探讨了鹅观草的生物学特性,明确了其与小麦之间的竞争关系,并进行了化学防除鹅观草的相关研究。1.以鹅观草种子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鹅观草的结实情况和种子的休眠、萌发以及吸水特性,设置不同的温度、水势、盐浓度、酸碱度和播种深度处理鹅观草种子,研究其对萌发的影响。结果发现,鹅观草植株成熟时,株高为121.5 cm,穗长为24.3 cm,穗粒数为78.2粒,千粒重为5.34 g。赤霉素和硝酸钾处理,可解除种子休眠;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15℃(昼/夜),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种子萌发对水势胁迫敏感,干旱环境抑制萌发;种子对盐分胁迫具一定耐受性,高盐抑制萌发;酸碱度对种子萌发影响较小,鹅观草种子出苗率随着播深的增加而下降,种子吸水性良好,水淹条件下储存有利于维持种子活力。2.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对鹅观草和小麦株高、单株总茎数和鲜重的比较分析,研究鹅观草的生长发育情况及不同密度鹅观草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鹅观草和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高度相似,株高、单株总茎数和鲜重的增长趋势大致相同,鹅观草进入快速增长期的时期比小麦晚3周。小麦在成熟期前,株高高于鹅观草,收获时鹅观草株高超过小麦,整个生育期内鹅观草的单株总茎数高于小麦,地上部鲜重高于小麦。鹅观草通过影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从而导致小麦减产;对小麦亩穗数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对千粒重影响不显着。随着鹅观草密度的增加,小麦地上部鲜重显着降低,产量损失率增大,二者竞争关系明显。3.探索九种除草剂单剂对鹅观草3~7叶期幼苗的影响,结果发现防效均不理想,三叶期时鹅观草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鹅观草种子对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敏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对氟唑磺隆不敏感,鹅观草3~4叶期幼苗对三种ALS抑制剂类除草剂均表现出抗性。甲基二磺隆与氟唑磺隆、唑草酮与炔草酯复配浓度达到田间推荐剂量时,无法达到ED90防效水平,复配方案不适用。二甲四氯钠与吡氟酰草胺复配效果为加成作用,施用浓度达到田间推荐剂量时,综合防效为95.7%,适于防除以鹅观草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

胡中泽,王显,衣政伟,焦庆清[3](2017)在《泰州市春季小麦田间生长情况及管理措施》文中提出对2016年泰州市春季麦田苗情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套适合泰州本地特色的春季麦田生长管理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科学施肥、清沟理墒、化控防倒、病虫草防治、严防倒春寒等内容。

武威[4](2016)在《小麦苗情诊断指标智能监测及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及时了解小麦苗期生长状态并贯彻落实高产栽培方案对稳产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苗情诊断多通过专家咨询、技术人员指导等实地勘察评价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较准确的指导生产,但时效性较低。因此,在高新科技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农业”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小麦苗情进行智能监测并构建合理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田间获取小麦苗期(越冬始期至拔节期)各诊断指标生长动态,结合同期提取的图像特征参数,建立了小麦苗情诊断指标智能估测模型,包括叶面积指数(LAI)、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茎蘖数、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5个估测模型,最终实现小麦苗情的系统评价与监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图像特征参数的小麦苗情诊断指标智能估测系统。研究首先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与小麦苗期LAI、SPAD值、茎蘖数、生物量、氮素积累量相关性较好的图像特征参数,以期达到小麦苗情科学诊断的目的。根据前人研究进展和本研究试验结果,归纳这些参数为红光指数(R)、绿光指数(G)、蓝光指数(B)、归一化红光指数(NRI)、归一化绿光指数(NGI)、归一化蓝光指数(NBI)、绿红差值(GMR)、绿红比值(GR)、超绿值(ExG)、超红值(ExR)、超绿超红差值(ExGMR)、归一化红绿差值指数(NDIg)、归一化红蓝差值指数(NDIb)、归一化植被指数(NDI)、色调(Hue)以及冠层盖度(CC)等。第二步,通过分析16个图像特征参数与小麦苗情诊断指标的相关关系(Pearson分析),找到适合构建小麦苗情诊断指标估测模型的图像特征参数,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优化的小麦苗情诊断指标估测模型。模型构建结果如下:(1)图像特征参数GMR与越冬期小麦LAI的相关性最好,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拟合的估测模型为y=0.160×GMR-0.784,模型检验R2为0.765**,RMSE为0.286;参数G与拔节期小麦LAI呈极显着相关关系,拟合的估测模型为y=-0.274×G+34.919,模型检验R2为0.483**,RMSE为1.420。因此,利用图像特征参数估测小麦苗期LAI是可行的。(2)图像特征参数NDIb与越冬期小麦SPAD值呈显着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拟合的估测模型为y=1.116×NDIb+39.932,模型检验R2为0.236*,RMSE为1.320;参数GR与拔节期小麦SPAD值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568**,拟合的估测模型为y=-1.179×GR+340.468,模型检验R2为0.454**,RMSE为2.410。因此,图像特征参数可以作为评价小麦苗期SPAD值的指标。(3)图像特征参数GMR与越冬期小麦茎蘖数的相关性最好,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拟合的估测模型为 y=69.668×GMR-270.228,模型检验 R2 为 0.793**,RMSE 为 122×104·ha-1;参数G、Hue与拔节期小麦茎蘖数呈显着相关关系,拟合的估测模型为y=10.158×Hue-31.661×G+2568.074,模型检验 R2 为 0.589**,RMSE 为 187×104·ha-1。因此,图像特征参数可以用于小麦苗期茎蘖数的估测。(4)图像特征参数GMR与越冬期小麦生物量的相关性最好,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拟合的估测模型为 y=72.641×GMR-341.259,模型检验 R2 为 0.818**,RMSE 为 115.188kg·ha-1;参数G与拔节期小麦生物量呈极显着相关关系,拟合的估测模型为y=-170.295×G+21506.329,模型检验R2为 0.496**,RMSE为 873.774kg·ha-1。说明图像特征参数在小麦苗期生物量的估测上有显着效果。(5)图像特征参数GMR与越冬期小麦氮素积累量的相关性最好,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拟合的估测模型为 y=3.433×GMR-17.039,模型检验 R2 为 0.782**RMSE 为 6.005kg.ha-1;参数G、ExGMR、CC与拔节期小麦氮素积累量呈显着相关关系,参数GMR与拔节期小麦氮素积累量达到极显着相关关系,拟合的估测模型为y=16.162×NDI-13.483×ExGMR-75.390,模型检验R2为0.638**,RMSE为25.689kg·ha-1。结果表明利用图像特征参数估测小麦苗期氮素积累量是可靠的。在以上农学知识和估测模型的支撑下,本研究开发了小麦苗情诊断指标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本着结构清晰、界面友好、操作简易的思想开发,可以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实现小麦苗情智能化实时诊断的目的。

汪丹丹[5](2016)在《叶面喷施铁和镁微肥对玉米和小麦幼苗生理代谢及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我国北方地区的碱性土壤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铁、缺镁现象,通过土壤增施或叶面喷施微量元素以促进作物的养分平衡供应,已经成为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产量、改良作物品质的有效措施。本试验通过对盆栽苗期玉米和小麦单独和混合喷施不同浓度的FeSO4?7H2O(250 mg/L、500 mg/L、750 mg/L)和MgSO4?7H2O(0.5 g/L、1 g/L、1.5 g/L),并在两周后测定玉米和小麦的生长指标、光合参数、以及叶片中光合色素、可溶性糖、淀粉、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小麦的脯氨酸、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含量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岐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分析叶面喷施铁、镁微肥对玉米和小麦生理代谢及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喷施合适浓度的铁、镁微肥不仅促进玉米叶面积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增加,而且使根系生物量显着增加,根冠比显着提高,促进根系生长对于玉米后期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生理生化代谢上,喷施合适浓度的铁、镁微肥后,可以有效提高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能力以及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促进玉米的碳代谢。适合玉米幼苗生长的最佳喷施浓度分别是500 mg/L的FeSO4?7H2O、1 g/L的MgSO4?7H2O和250 mg/L的FeSO4?7H2O与0.5 g/L的MgSO4?7H2O混合溶液。(2)对小麦幼苗喷施合适浓度的铁、镁微肥后,地上部分和根的生物量均有显着增加,但是对根冠比影响较小。在生理生化代谢上,喷施铁、镁微肥提高了小麦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小麦的碳代谢能力,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虽然叶片中谷胱甘肽和抗环血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是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有显着性提高,提高了小麦的抗寒能力。小麦的有效分蘖数显着提高,小穗个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有显着增加,提高了产量。最适合小麦幼苗生长的最佳喷施浓度分别是500 mg/L的FeSO4?7H2O、1.5 g/L的MgSO4?7H2O和500 mg/L的FeSO4?7H2O与1 g/L的MgSO4?7H2O混合溶液。综上所述,在玉米和小麦幼苗生长过程中,喷施合适浓度的FeSO4?7H2O溶液或者MgSO4?7H2O溶液,有利于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光合效率,增强生理代谢能力;同时,在低温寒冷的冬天能够提高小麦的抗寒能力,提高冬前有效分蘖,从而有利于翌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曹国鑫[6](2015)在《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应用限制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缩小农民产量差是提高我国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实现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是政府和科研人员共同面临的难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在吉林梨树县和河北曲周县探索了以科技小院为载体的高产高效技术创新与集成模式。本研究通过系统总结科技小院的工作并利用试验和农户调研数据,对两地限制农户技术转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小院开展的技术集成、技术服务和技术扩散模式的实施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粮食作物产量差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主要包括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农户知识水平低、土地规模小、生产设施不完善、市场和政府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随着农户经营规模扩大,影响因素的强弱程度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土地规模较大并以专业化生产为主的梨树县,限制农户技术采用的主要因素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其次才是农户知识水平低。2.针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低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创新提高了技术与本地条件的适应性,为农户快速采用提供了条件。如曲周科技带头人和梨树高产高效竞赛农户分别用五年和七年将产量差从32.1%和38.5%缩小到了4.1%和14.5%。通过参与式发挥农户智慧,满足了不同主体的技术创新需求,实现了科学家粮食增产和资源增效的目标,同时也满足了农户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相比于传统管理农户,曲周科技带头人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了35.7%(小麦)和73.4%(玉米),成本收益率提高了105.6%(小麦)和115.2%(玉米),梨树高产高效竞赛农户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159.8%,成本收益率提高了23.6%,农民劳动生产效率和成本收益率的提高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参与技术创新集成的积极性,曲周科技带头人数量由2009年最初的45人增加到了2014年的71人,梨树参加高产高效竞赛农户的数量由2008年最初的396人增加到2014年的2520人。3.针对农户知识水平低的问题,以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零距离为特征的“四零服务”模式提高了农户知识水平。曲周科技小院所在村农户对关键技术的平均认知度比对照村农户高出20.6个百分点,梨树接受“双高竞赛农户+合作社”技术服务模式服务的农户对关键技术的平均认知度比传统农户高出28.1个百分点。4.针对土地规模小和生产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曲周的“大方操作”和梨树的“双高竞赛农户+合作社”模式首先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例如,相比于传统管理农户,曲周科技小院所在村农户总生产成本降低了9.3%(小麦)和10.7%(玉米),梨树接受“双高竞赛农户+合作社”技术服务模式服务的农户总生产成本降低了3.6%。其次,这两种模式都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例如曲周科技小院所在村农户深耕深松机械采用率提高了20.5个百分点,梨树接受“双高竞赛农户+合作社”技术服务模式服务的农户免耕播种机的使用率提高了87个百分点。第三,曲周的“大方操作”模式在水资源有限条件下提高了农户灌溉效率,将在适宜播期内进行播种的农户比例提高了20.5个百分点。5.针对市场和政府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两地创办的科技小院为高校、企业和政府开展多元化合作搭建了服务平台,提升了政府和企业的服务能力,例如曲周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员20名、发放专项补贴资金推动深翻深松技术的使用。企业除了加大用于技术服务的投资之外,产品生产和销售开始更加关注农民的需求,曲周小麦专用肥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60%以上。6.科技小院搭建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合作平台集成了参与式技术创新、四零服务和农户组织,破解了各种限制因素,提升了科技小院所在区域农户的产量和综合效益。例如曲周县2008-2014年全县人口增长15%,粮食总产量增长36%,农户人均收入增长79%,而肥料投入仅增长12%。

陈晓栋[7](2015)在《基于物联网的谷子大田苗情监测与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世界信息产业继计算机与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飞跃,为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技术支撑。本论文开展了基于物联网的谷子大田苗情监测与管理技术的研究,主要创新点及工作成果如下:1.本文对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及体系架构进行了概述,从信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处理应用层3个层次分析了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总结了国内外农业物联网研究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战略和重点措施,并对农业物联网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2.针对以往农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能耗与成本较高、传输性能不理想等问题,选用无线射频芯片AT86RF212、单片机C8051F920等,设计了一种工作在780 MHz中国专用频段且与IEEE802.15.4c标准兼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用于谷子大田物联网的平台架构。并选择北方典型的日光温室和山西省谷子产业技术体系农作试验站的谷子大田作为试验研究环境,通过改变无线收发距离,对780 MHz、 433 MHz和2.4 GHz频段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和丢包率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室环境监测以及在农田环境信息监测的应用中,780MHz和433 MHz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距离传输性能都明显优于2.4 GHz频段,且工作于780 MHz中国专用频段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距离传输性能与通信质量表现更佳。3.研究了谷子安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谷子病虫害智能诊断与防治技术等与物联网技术在谷子大田环境信息监测、谷子苗情远程监测与预警及智能节水灌溉等方面的集成应用。重点构建了谷子农田环境信息监测系统、智能节水灌溉系统、智能激光语音驱鸟系统、谷子安全高效栽培技术指导与病虫草害智能诊断与防治系统等,实现谷子生产阶段的多信息精确感知和智能化精细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和谷子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谷子农田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可远程实时获取谷子农田环境传感数据,如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与含水量、光照强度及视频图像等信息,也可通过数据库远程调用各种环境因子的历史变化和趋势,并具备图表分析与显示功能,为节水灌溉系统作出准确的灌溉决策提供数据基础。2)农田监测数据的获取:传统的方式是观察者在农田现场进行参数采集或铺设有线线缆来获取和传输有关农田信息,布线繁杂、费工费时且数据监测缺乏连续完整性。本文通过在农作站谷子试验田构建780MHz频段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实现农田环境信息参数的实时无线获取和远程传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便捷性和可靠性。3)数据上报机制:本文采用了在农田环境参数值达到设定的变化幅度(如土壤湿度变化±2%或空气温度变化±1℃)时上报数据,各个信息参数值的变化范围上报阈值可以根据监测精度的具体需求来设置。相对于普遍按照固定时间间隔的数据上报方法,本文的数据上报机制更符合农业生产实际,既能够实时监测农田环境参数的变化并及时上报给控制中心,又不会在农田环境参数比较稳定时频繁进行监测数据传输,从而实现节能、节耗、节本。4)本文总结了谷子整个生育期对水分需求的一般规律和山西省主要地区的谷子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并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谷子智能节水灌溉系统,根据谷子各生育期的需水规律和农田土壤墒情信息进行合理灌溉,既能保证谷子适时适量用水,实现优质高产,又能起到节水示范作用。5)谷子苗情长势远程监控系统包括太阳能供电模块、数字图像传感器与控制器模块、3G移动通信模块、780MHz无线通信模块、无线图像传输中继、控制中心服务器等部分。「通过3G网络照相机对谷子大田监控区域定时拍照,并将高清图像无线传输到远程服务器,对谷子苗情和病虫鸟害等情况进行远程监控,供用户及时方便地观察谷子大田生长情况。6)本文介绍了为害谷子大田的主要鸟类和较常用的驱鸟方法,并利用太阳能光伏组件、超低功耗单片机、激光驱鸟技术、生物仿生语音技术等设计了一种超低功耗的智能激光语音驱鸟系统,通过采用鸟类视觉最为敏感的波长为532m的绿色激光和驱鸟语音库全天候、全方位立体驱鸟模式实现高效驱鸟功能,在不伤害鸟类的前提下,有效减少谷子因鸟害而造成的损失。系统在山西省谷子产业技术体系农作试验站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驱鸟效果,证明该系统具有功耗低、稳定性高、驱鸟效果明显、驱鸟时间持久、对鸟类无伤害、鸟类无适应性等特点。7)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谷子安全高效栽培技术指导与病虫草害智能诊断与防治系统,可有效指导用户控制好谷子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素,使“谷子-环境-栽培技术”构成的生产生态系统处于最佳生产状态,对于解决目前谷子生产上的突出难题和关键生产技术,提升谷子栽培的现代化水平,提高谷子的产量、品质和效益,确保谷子等粮食作物的安全有效供给都具有重要意义。

单福华,田立平,高新欢,任立平,赵昌平,张风廷[8](2015)在《小麦田间苗情诊断与管理》文中研究指明小麦田间苗情诊断指标包括个体和群体长相指标、麦田管理质量指标和农田状况指标。田间诊断就是"看天、看地、看庄稼",笔者在"看庄稼"中以北京地区常用品种为主,以看叶片为主线,根据其生育特点和各器官的长相,结合土壤和气温等要素,做出比较标准的高产田长相指标,以期在大面积生产中为"良种良法"提供依据。

刘海坤[9](2014)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应用效果分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河南省许昌地区(豫中地区)为试验点,选用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玉米品种秀青74-9,研究了农民习惯模式(T1)、对比农民习惯模式的优化模式一(T2)、超高产模式(T3)、对比超高产模式的优化管理模式二(T4)等四种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的产量、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养分吸收及转移、土壤无机氮累积、抗逆性、养分平衡及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当前普遍存在的农民习惯模式、超高产模式及相比两种模式的优化管理模式的利与弊,以及在四种模式下作物的生长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异同,以此来探明限制作物高产和养分高效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与解决措施,从而建立既高产、稳产又资源高效利用的高产高效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小麦群体在不同年份不同管理模式下随着生育进程呈现单峰上升趋势,并且在返青期达到峰值。调节群体的关键时期是返青-拔节期,而且返青期是最高分蘖期,因此返青期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穗数及群体质量。研究表明,群体适宜的起点为176.7-256.7104/hm2即适宜播量为79.5-114kg/hm2,最高分蘖数为1020.0-1354.4kg/hm2。而且与农民习惯和超高产模式相比,优化模式一(T2)、二(T4)显着提高了成穗率,因此合理的水肥管理能增加小麦成穗数、提高成穗率。2.小麦的干物质累积量随着生育进程不断上升,在拔节期后干物质累积量上升迅速。与农民习惯和超高产模式相比,优化模式一(T2)、二(T4)的干物质累积量有显着提高,可见合理的水肥管理可提高干物质累积量,且其作用的关键时期是拔节-开花期,因此拔节期追肥可增加干物质累积量。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不断上升,而且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都是玉米干物质累积最快的时期。在灌浆期前不同管理模式的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但在灌浆期后,与农民习惯和超高产模式相比,优化模式一(T2)、二(T4)的玉米干物质累积量有明显升高。3.小麦各营养器官中干物质累积量为茎>叶>鞘>颖壳+穗轴,而且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且都是在花后7天时达到最大值。而籽粒的干物质累积量则是随着生育进程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且在花后14-21天为籽粒干物质增加最快的时期。从干物质转运量及转运率来看,优化管理模式一显着大于农民习惯,优化水肥管理显着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的转移。4.在不同年份下小麦氮、磷素累积量呈现出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小麦钾素累积量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在拔节期后,T2处理的小麦氮磷钾素累积量显着大于T1处理,且T3处理的显着大于T4处理。优化水肥管理能显着提高小麦拔节期后氮磷钾素累积量,而拔节-开花期是养分吸收累积的关键时期。玉米的氮、磷素累积量与小麦相似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而玉米的钾素累积量却略有不同,玉米的钾素累积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S”型上升趋势,在灌浆期后就保持不变。玉米钾素累积量在大喇叭口期后,各处理差异达到5%显着水平,且钾素累积量为T4>T3>T2>T1。5.各营养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在花后0-21天内为叶>茎>鞘>颖鞘+穗轴,而在花后21天后则为茎>叶>鞘>颖鞘+穗轴。各营养器官的磷素累积量为茎>叶>鞘>颖壳+穗轴。各营养器官的钾素累积量在花后0-14天内为茎>叶>鞘>颖壳+穗轴,而在花后14天后茎>叶>颖壳+穗轴>鞘。籽粒的氮、磷素累积量在开花后期都显着大于各营养器官。而且籽粒的氮、磷素累积量在不同年份不同处理下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籽粒的钾素累积量与氮、磷素累积量不同,显着小于各个营养器官的钾素累积量,而且随着生育进程籽粒的钾素累积量呈缓慢上升趋势。6.与农民习惯(T1)相比,优化管理模式(T2、T4)在0-30、30-60cm土层的小麦土壤无机氮累积量有显着提高,在60-90cm土层小麦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差异不显着,优化施肥增加0-60cm土层的无机氮累积量,并未造成无机氮的向下淋溶。玉米0-30cm土层的无机氮累积量在成熟期为T3=T4>T1=T2,而玉米30-60cm、60-90cm土层的无机氮累积量为T3>T4>T1>T2。优化管理模式增加了0-30cm土层的土壤无机氮累积量,降低了30-90cm土层的土壤无机氮累积量,有效降低了无机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7.与T1处理相比,T2、T3、T4处理的小麦产量在2011-2012、2012-2013年分别增加了18.3%、52.7%、45.7%和15.9%、31.5%、25.4%,并且各处理间差异显着。从小麦产量三要素来看,穗粒数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且T2处理的穗粒数显着大于T1处理,而T3、T4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与T1相比,T2、T3、T4处理玉米增产13.1%、37.1%、33.3%和21.7%、31.8%、35.0%。从玉米的产量性状来看,与农民习惯和超高产相比,优化模式显着增加了玉米穗长,显着降低了玉米穗秃尖长,而且穗粒数为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T3与T4处理的穗粒数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但显着大于T1、T2处理的,T2处理显着大于T1处理。T3处理的小麦收获指数显着大于T4处理的,且显着大于T1、T2处理的,但T1与T2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玉米收获指数各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8.与农民习惯相比,优化模式一显着提高了小麦氮肥及磷肥偏生产力;与超高产模式相比,优化模式二显着提高了小麦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对于玉米氮肥利用率来说,优化模式一比农民习惯显着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而优化模式二与超高产相比则提高了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T2处理的小麦氮、磷素吸收效率都显着大于T1处理的,而且T4处理的小麦氮、磷素吸收效率显着大于T3处理,T1处理的小麦钾素吸收效率与T2处理的差异不显着,但T4处理显着大于T3处理。T2处理的玉米氮素吸收效率显着大于T1处理的,T4处理的氮磷钾素吸收效率都显着大于T3处理。9. T1处理的赤霉病病情指数显着大于其他处理,T2处理显着大于T3、T4处理,且T3处理显着大于T4处理。从倒伏率来看,T3>T1>T2>T4,且处理间差异显着。从倒伏指数来看,T3>T1>T2>T4,且处理间差异显着,这与倒伏率的规律相一致。与农民习惯和超高产模式相比,优化模式一、二降低了小麦赤霉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降低了小麦倒伏率和倒伏指数,增强了小麦抗逆性。从养分平衡来看,与农民习惯和超高产模式相比,优化管理模式能有效缓解氮、磷素的严重盈余,而能有效提高钾素的盈余量。而且与农民习惯和超高产模式相比,优化模式能显着提高纯收益,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从而达到了增收增效的目的。

邓启刚[10](2013)在《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及本土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农业养活了亿万人口,土地耕种了上千年而地力常新,文明经历了上千年而绵延不绝。除了运用农业科技对本土作物进行栽培驯化之外,中国人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域外文明,也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历史时期域外作物的引种推动着传统农作物体系的更新和发展,不断为中国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域外经济作物是域外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外来性、稀缺性、商品性、地域性、经济价值高、劳动密集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域外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有所不同。自汉以来,经济作物的引种从未间断,但各阶段的侧重不同。明清以前,域外引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芝麻、罂粟、亚洲棉和非洲棉等。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和新航路开辟的大背景下,掀起了域外经济作物引种高潮,主要作物有花生、向日葵、陆地棉、烟草等。域外经济作物与原产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域外经济作物的植株形态和生理特征无一不显示它对原产地环境的巧妙适应性,经过上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在特有的原生环境下逐渐形成特殊的作物形态。但是,域外经济作物引种中国后,引入地与原产地之间的自然环境跨度较大,在引种之初,面临着自然和社会因素带来的一系列障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才能适应。在观念层面上,本土化经过了一个认识、接纳、利弊选择的筛选程序。从域外经济作物的异名上可以看出人们的认识和接纳过程。通过民间传说等方式最终在利弊选择上作出了抉择,解决了文化冲突。元以来确立的“有风土而不唯风土”理论更为域外作物的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技术层面的对接也是关键所在。经过传统的选地、整地、浸种、播种、中耕、管理、收获、储存和园艺技术的改造,确保了域外经济作物的生存和适应。在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下,域外经济作物栽培技术走向精细化和劳动密集化。传统油料作物、衣被作物和嗜好作物加工技术和消费利用方式的本土化改造关乎域外经济作物属性走向,大大刺激域外经济作物的需求及商品化。经过文化接纳和技术改造,域外经济作物种植地域得到拓展,地方性品种层出不穷,作物性状也发生一些适应性改变。域外经济作物在近代史上有特殊地位,与农业结构调整、国家财政、个人生计、对外贸易、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息息相关,为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更新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经济向现代转型。域外经济作物与中国衣食文化、医学养生、民俗风气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在更深层次上将域外经济作物纳入中华文明之中,这是域外经济作物在中国得以扎根生长的根本原因。

二、小麦田间苗情诊断施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田间苗情诊断施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祁荆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草药祁荆芥形态及用途
        1.1.1 荆芥形态
        1.1.2 荆芥用途
    1.2 中草药生产管理规范
        1.2.1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1.2.2 中药材GAP中对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的要求
    1.3 种植条件研究
        1.3.1 种子萌发适宜温度
        1.3.2 土壤TOP含量与病虫草害的关系
        1.3.3 灌溉水质与病虫草害的关系
    1.4 病害及防治
        1.4.1 病害及其危害
        1.4.2 病害防治
    1.5 虫害及防治
        1.5.1 虫害及其危害
        1.5.2 虫害防治
    1.6 草害及防治
        1.6.1 杂草及其危害
        1.6.2 杂草防治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种植条件研究
        2.1.1 种子萌发试验
        2.1.2 土壤TOP含量测定试验
        2.1.3 灌溉水质测定
    2.2 病虫草害调查
        2.2.1 茎枯病危害调查
        2.2.2 虫害种类调查
        2.2.3 草害种类调查
    2.3 除草剂室内药剂筛选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田间药效试验
        2.4.1 4 种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
        2.4.2 辛硫磷田间药效试验
        2.4.3 扑草净田间药效试验
    2.5 产量测定
        2.5.1 试验仪器
        2.5.2 试验方法
    2.6 挥发油含量测定
        2.6.1 试验仪器
        2.6.2 试验方法
    2.7 药剂残留试验
        2.7.1 试验仪器
        2.7.2 试验方法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条件研究
        3.1.1 种子萌发温度试验
        3.1.2 土壤TOP含量测定
        3.1.3 灌溉水质测定
    3.2 病虫草害调查
        3.2.1 茎枯病危害调查
        3.2.2 昆虫及害虫种类调查
        3.2.3 草害种类调查
    3.3 室内除草剂筛选试验
        3.3.1 9 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荆芥种子萌发的影响
        3.3.2 9 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荆芥幼苗生长的影响
        3.3.3 18 种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对荆芥幼苗生长的影响
    3.4 田间药效试验
        3.4.1 4 种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
        3.4.2 辛硫磷田间药效试验
        3.4.3 扑草净田间药效试验
    3.5 产量测定
        3.5.1 4 种杀菌剂处理对荆芥产量的影响
        3.5.2 辛硫磷处理对荆芥产量的影响
        3.5.3 扑草净处理对荆芥产量的影响
    3.6 挥发油含量测定
        3.6.1 4 种杀菌剂处理对荆芥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3.6.2 辛硫磷处理对荆芥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3.6.3 扑草净处理对荆芥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3.7 农药残留测定
        3.7.1 咯菌腈残留测定
        3.7.2 辛硫磷残留测定
        3.7.3 扑草净残留测定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荆芥田昆虫名录
附录B 扫网法与五点取样法调查的昆虫数量组成
作者简介
致谢

(2)鹅观草生物学特性及其化学防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我国麦田主要杂草发生现状
        2.1 麦田杂草的种类和分布
        2.2 浙江省麦田杂草种群概况
    3 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化学防除
        3.1 麦田杂草发生特点
        3.2 麦田杂草的危害及化学防除
    4 杂草抗药性
        4.1 杂草抗药性发生现状
        4.2 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
        4.3 抗性杂草的综合治理
    5 鹅观草及其研究现状
        5.1 鹅观草的形态特征
        5.2 鹅观草的发生与分布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鹅观草种子萌芽发特性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鹅观草的结实特性
        2.2 种子处理与休眠解除
        2.3 鹅观草种子吸水特性
        2.4 鹅观草种子萌发特性
    3 讨论
第三章 鹅观草生长发育及其与小麦的竞争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鹅观草和小麦株高、单株总茎数的竞争比较
        2.2 不同密度鹅观草对小麦鲜重的影响
        2.3 不同密度鹅观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鹅观草的化学防除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九种除草剂单剂对鹅观草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2.2 鹅观草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敏感性分析
        2.3 防除以鹅观草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的复配剂配方筛选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泰州市春季小麦田间生长情况及管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条件
    2.2 田间情况
        2.2.1 出苗参差不齐, 生长基础差
        2.2.2 基本苗与总茎蘖苗偏少
        2.2.3 麦苗长势不平衡
        2.2.4 土壤湿度大, 病害威胁多
    2.3 技术措施
        2.3.1 分类指导, 科学施肥
        2.3.2 清沟理墒, 防渍防涝
        2.3.3 化控防倒, 抗倒抗冻
        2.3.4 防病治虫, 化学除草
3 小结

(4)小麦苗情诊断指标智能监测及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小麦苗情诊断指标的研究概况
        2.1 叶面积指数
        2.2 SPAD值
        2.3 茎蘖数
        2.4 生物量
        2.5 氮含量
    3 图像处理技术在小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3.1 生长监测
        3.2 病虫草害监测
        3.3 产量估测
    4 总结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设计
    2 田间测定项目与方法
        2.1 叶面积指数
        2.2 SPAD值
        2.3 茎蘖数
        2.4 地上部生物量
        2.5 氮素积累量
    3 图像获取与特征参数提取
        3.1 图像获取
        3.2 图像处理
        3.3 特征参数
    4 建模方法及模型检验
    5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图像特征参数的小麦苗情诊断指标估测
    1 引言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苗期LAI估测
        2.1.1 LAI与冠层图像特征参数的相关性
        2.1.2 LAI估测模型构建
        2.1.3 LAI估测模型检验
        2.2 小麦苗期SPAD值估测
        2.2.1 SPAD值与冠层图像特征参数的相关性
        2.2.2 SPAD值估测模型构建
        2.2.3 SPAD值估测模型检验
        2.3 小麦苗期茎蘖数估测
        2.3.1 茎蘖数与冠层图像特征参数的相关性
        2.3.2 茎蘖数估测模型构建
        2.3.3 茎蘖数估测模型检验
        2.4 小麦苗期生物量估测
        2.4.1 生物量与冠层图像特征参数的相关性
        2.4.2 生物量估测模型构建
        2.4.3 生物量估测模型检验
        2.5 小麦苗期氮素积累量估测
        2.5.1 氮素积累量与冠层图像特征参数的相关性
        2.5.2 氮素积累量估测模型构建
        2.5.3 氮素积累量估测模型检验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麦苗情诊断指标智能监测系统开发
    1 引言
    2 系统设计
    3 系统开发环境
    4 系统模块
        4.1 主界面模块
        4.2 图像预处理模块
        4.3 图像特征参数提取模块
        4.4 小麦苗情诊断指标智能估测模块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存在问题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5)叶面喷施铁和镁微肥对玉米和小麦幼苗生理代谢及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壤中铁、镁元素含量
        1.3.2 铁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3 镁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4 植物缺铁、缺镁症状
        1.3.5 铁、镁微肥对小麦、玉米的影响
        1.3.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叶面喷施铁和镁微肥对玉米幼苗碳代谢及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处理
        2.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4 技术路线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喷施铁、镁微肥对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2.2.2 喷施铁、镁微肥对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3 喷施铁、镁微肥对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2.2.4 喷施铁、镁微肥对玉米叶片游离氨基酸和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2.2.5 喷施铁、镁微肥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喷施铁、镁微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3.2 喷施铁、镁微肥对玉米光合作用和碳代谢的影响
第三章 叶面喷施铁和镁微肥对小麦幼苗生理代谢及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小麦材料处理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4 技术路线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喷施铁、镁微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3.2.2 喷施铁、镁微肥对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3 喷施铁、镁微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喷施铁、镁微肥对小麦生长及分蘖的影响
        3.3.2 喷施铁、镁微肥对小麦生理代谢的影响
        3.3.3 喷施铁、镁微肥对小麦抗寒性的影响
        3.3.4 喷施铁、镁微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叶面喷施铁、镁微肥在谷类作物中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4.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应用限制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全国小麦、玉米高产高效限制因素的发展演变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3 中国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历史变化
    2.4 影响中国小麦和玉米单产变化的因素分析
    2.5 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单产面临的挑战
    2.6 小结
第三章 主要高产高效技术应用的关键制约因素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曲周县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应用限制因素分析
    3.4 梨树县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应用限制因素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途径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大面积应用途径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3 曲周县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大面积应用的研究
    5.4 梨树县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大面积应用的研究
    5.5 小结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综合讨论
    6.2 主要结论
    6.3 研究特色与创新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物联网的谷子大田苗情监测与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农业物联网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2.1 农业物联网基本概念
        2.2 农业物联网体系架构
        2.3 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
        2.4 农业物联网应用研究进展
        2.5 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战略与措施
        2.6 农业物联网发展趋势展望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780MHz频段的农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及试验
    1 引言
    2 关键技术设计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结构
        2.2 无线射频频段的选择
        2.3 基于AT86RF212的780MHz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3 无线通信模块传输性能试验
        3.1 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
        3.2 试验器材与环境
        3.3 试验方法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在温室环境中的接收信号强度分析
        4.2 在温室环境中的丢包率分析
        4.3 在谷子大田的接收信号强度分析
        4.4 在谷子大田的丢包率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谷子大田物联网平台总体架构
    1 引言
    2 谷子大田物联网平台功能与体系架构
        2.1 谷子大田物联网体系架构
        2.2 谷子大田现场监控网络拓扑图
        2.3 平台主要功能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谷子农田环境及苗情监测与智能节水灌溉系统
    1 引言
    2 谷子农田环境监测系统
        2.1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网络架构
        2.2 传感器模块与控制器模块
        2.3 数据上报机制
        2.4 系统运行效果
    3 智能节水灌溉系统
        3.1 谷子需水规律
        3.2 山西省谷子高效节水灌溉制度
        3.3 谷子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设计
    4 谷子苗情长势远程监控系统
        4.1 系统架构
        4.2 系统功能
        4.3 太阳能供电模块的选择
        4.4 谷子现场监控界面和监控图像
第五章 智能激光语音驱鸟系统
    1 引言
    2 系统结构
    3 技术方案及特点
    4 技术参数
    5 系统应用效果
    6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谷子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指导及病虫草害智能诊断与防治系统
    1 谷子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指导系统
    2 谷子病虫草害智能诊断与防治系统
        2.1 谷子主要病虫草害种类、特点及防治技术
        2.2 谷子病虫害诊断推理
        2.3 系统架构及应用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小麦田间苗情诊断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越冬前麦田诊断和管理
2越冬期麦田诊断和管理
3返青期麦田诊断和管理
4起身期麦田诊断和管理
    4.1田间诊断
    4.2田间管理
5拔节期麦田诊断和管理
6挑旗至开花期麦田诊断和管理
7灌浆期麦田诊断和管理
8收获

(9)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应用效果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粮食安全与资源高效的意义
    1.2 小麦和玉米的重要地位
    1.3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
        1.3.2 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3.3 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
        1.3.4 河南省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4 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的限制因素
        1.4.1 水肥管理
        1.4.2 耕作与播种
        1.4.3 种植密度
        1.4.4 病虫草害
        1.4.5 叶片后期早衰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及基本情况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3.3.2 群体动态的监测
        3.3.3 植株样品的采集
        3.3.4 花后分部位植株样品的采集
        3.3.5 植株养分测定
        3.3.6 赤霉病及倒伏的调查
        3.3.7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3.8 经济效益分析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群体构成的影响
        4.1.1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茎蘖消长的影响
        4.1.2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成穗率的影响
    4.2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4.2.1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4.2.2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4.2.3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花后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4.2.4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和贡献率的影响
    4.3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养分累积及吸收利用的影响
        4.3.1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养分累积的影响
        4.3.2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养分累积的影响
        4.3.3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花后各器官养分累积的影响
    4.4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不同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4.4.1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不同年份 0-30cm 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4.4.2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不同年份 30-60cm 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4.4.3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不同年份 30-60cm 土层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4.4.4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 0-90cm 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4.5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4.5.1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5.2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4.5.3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收获指数的影响
        4.5.4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收获指数的影响
    4.6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肥料利用率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4.6.1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4.6.2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4.6.3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4.6.4 不同管理模式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4.7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抗逆性的影响
        4.7.1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
        4.7.2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倒伏的影响
    4.8 不同管理模式养分平衡状况分析
    4.9 不同管理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5 结论
6 讨论
    6.1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群体结构的影响
    6.2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干物质累积规律的影响
    6.3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养分累积规律的影响
    6.4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土壤无机氮累积的影响
    6.5 不同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收获指数、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10)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及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名实考辨、起源引种问题与史料整理
        1.2.2 域外经济作物的栽培、引种动因及影响研究
        1.2.3 域外经济作物的栽培史研究
        1.2.4 域外经济作物的区域性研究
        1.2.5 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化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域外经济作物的原产地
    2.1 域外油料作物的原产地
    2.2 域外衣被作物的原产地
    2.3 域外嗜好性作物的原产地
    2.4 域外经济作物原产地与作物形态的关系
第三章 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
    3.1 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历程
        3.1.1 明清以前的域外经济作物引种
        3.1.2 明清时期的域外经济作物引种
    3.2 域外经济作物引种之初面临的障碍
        3.2.1 自然因素:风土适应的障碍
        3.2.2 技术因素:技术缺失的障碍
        3.2.3 文化因素:文化接纳的障碍
        3.2.4 先占因素:原有作物排斥的障碍
第四章 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改造、接纳与适应
    4.1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下的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改造
        4.1.1 传统选地、整地技术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化改造
        4.1.2 传统浸种、播种技术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化改造
        4.1.3 传统中耕、管理技术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化改造
        4.1.4 传统收获、储存技术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化改造
        4.1.5 传统园艺技术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化改造
    4.2 传统手工业对域外经济作物加工技术的本土化改造
        4.2.1 传统榨油技术对域外油料作物加工技术的本土化改造
        4.2.2 传统纺织技术对域外衣被作物加工技术的本土化改造
        4.2.3 晾晒传统和制茶技术对域外嗜好作物加工技术的本土化改造
    4.3 传统消费利用方式对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的改造
        4.3.1 油料作物消费利用方式的本土化改造
        4.3.2 嗜好作物消费利用方式的本土化改造
    4.4 兼容并包观念下的文化接纳
        4.4.1 从异名上看中国人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接纳
        4.4.2 面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文化调节与利弊选择
        4.4.3 “有风土而不唯风土”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4.5 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适应
        4.5.1 域外经济作物在中国的地域拓展
        4.5.2 域外经济作物形态的本土化适应
        4.5.3 域外经济作物的地方性品种增多
第五章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1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对农业结构的影响
    5.2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关乎国计民生
    5.3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5.4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活跃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5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六章 域外经济作物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6.1 域外经济作物与中国衣食文化的融合
        6.1.1 芝麻与饮食的“胡化”与“仙化”
        6.1.2 花生对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功能和食材的丰富
        6.1.3 向日葵与中国饮食的“零食化”和“休闲化”
        6.1.4 罂粟对中国饮食文化情趣的提升
        6.1.5 烟草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涵的扩大
        6.1.6 棉花与中国传统衣被原料格局的演变
    6.2 域外经济作物对传统医学的贡献
        6.2.1 域外油料作物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
        6.2.2 传统医学对罂粟药用价值的认识
        6.2.3 传统医学对烟草药用功效的盲目推崇
    6.3 域外经济作物对中国民俗风尚的影响
        6.3.1 域外油料作物衍生出的独特民俗
        6.3.2 棉花与中国民俗文化的融合
        6.3.3 域外嗜好作物与中国社会风尚的嬗变
第七章 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及本土化的宏观审视
    7.1 域外经济作物的持续引种不断为本土化注入新的活力
    7.2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是域外经济作物扎根中国的根基
    7.3 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及本土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麦田间苗情诊断施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祁荆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魏燚.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2]鹅观草生物学特性及其化学防除研究[D]. 谢元. 浙江大学, 2019(01)
  • [3]泰州市春季小麦田间生长情况及管理措施[J]. 胡中泽,王显,衣政伟,焦庆清. 浙江农业科学, 2017(06)
  • [4]小麦苗情诊断指标智能监测及系统开发[D]. 武威. 扬州大学, 2016(01)
  • [5]叶面喷施铁和镁微肥对玉米和小麦幼苗生理代谢及生长的影响[D]. 汪丹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6]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应用限制因素及对策研究[D]. 曹国鑫.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3)
  • [7]基于物联网的谷子大田苗情监测与管理技术研究[D]. 陈晓栋.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7)
  • [8]小麦田间苗情诊断与管理[J]. 单福华,田立平,高新欢,任立平,赵昌平,张风廷.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1)
  • [9]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应用效果分析与评价[D]. 刘海坤.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10]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及本土化研究[D]. 邓启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小麦田苗状况诊断与施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