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不断变化的趋势:汽车 FPGA 解决方案

迎合不断变化的趋势:汽车 FPGA 解决方案

一、迎合不断改变的趋势:车用FPGA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玉[1](2021)在《电动汽车电机模拟器的背景谐波抑制与电机谐波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测试是新能源汽车开发测试极其重要的一环,而电机模拟器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电机的电气特性实现对电机控制器的电功率级测试,相比机械台架测试,电机模拟器具备可重复配置、进行极限工况测试的特点,该特点促使其能够更全面更快捷地对电机控制器进行测试验证,进而加速了电机控制器的开发流程,缩短了开发周期,使得电功率级测试成为电机控制器开发测试的重要环节。但是电机模拟器若要能够完全的替代真实的电机,要求其能够精确地模拟电机的电流特性、谐波特性。而电机模拟器电流谐波特性的关键在于输出逆变器系统和电机模型模块,输出逆变系统由于死区、压降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系统本身存在电压和电流畸变,从而导致输出的电流存在较大谐波,因此需要对该部分的谐波电流进行抑制;其次,车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本身存在饱和、交叉耦合及谐波等非线性特性,需要对电机模型该部分特性进行模拟,从而更加精确的输出目标电流及电流谐波。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进行电机模拟器的基础设计,分析谐波的来源;其次研究电机模拟器输出逆变器的电流谐波抑制方法,进行背景谐波抑制;最后在背景谐波抑制的基础上,研究电机模型的谐波模拟方法。首先,本文进行电机模拟器系统的基础设计,搭建基于三电平逆变器的电机模拟器,建立简化的拓扑结构,推导电机模拟器的数学模型;设计电机模拟器的电流控制策略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推导耦合网络电感和电机模拟器电源电压的取值关系,完成电机模拟器的基础设计工作。针对电机模拟器输出逆变器的背景谐波问题,从输出逆变器存在的电压畸变进行分析,采用伏秒平衡法量化各个因素对电压畸变产生的影响,在考虑死区时间、压降、延迟以及寄生电容影响的基础上,增加考虑中点电位的影响,并给出量化公式。分析电机的饱和、交叉耦合及谐波效应的来源,推导了电机的磁链谐波与电角度的6k次谐波关系,为谐波模拟提供理论支撑。其次,进行电机模拟器三电平逆变器的背景谐波抑制。根据量化公式确定电压畸变补偿的核心在于相电流方向的准确判断和实际占空比的准确获取。针对相电流过零时会存在零电流钳位现象,从而导致电流方向测量不准的问题,本文提出端电压比较方法进行电流方向判断,主要原理是根据端电压和中点电位之间存在大小为反向续流二极管压降和IGBT导通压降之和的压差,通过检测该压差的正负判断电流的流动方向,进而确定电流的极性。针对实际占空比获取的问题,采用电压比较器获取占空比,通过采集上升沿和下降沿确定占空比的大小,由于逆变器是三电平结构,需采用两个电压比较器并对比较结果进行筛选,称为双阈值比较法。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从而获取精确的畸变电压,通过电压补偿消除由逆变器带来的电压畸变和电流谐波。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该方法,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抑制逆变器带来的电流谐波。最后,进行电机模拟器电机模型谐波模拟。提出一种基于电流重构方法的电机模型实现算法。通过将各个电流工况点下获取的磁链用极坐标的形式进行描述,建立dq轴磁链为自变量的二元多项式,对二元多项式各次傅里叶级数系数进行插值拟合,进而得到描述饱和、交叉耦合及谐波特性的电流重构解析表达式。该方法考虑了电机的饱和、交叉耦合及谐波效应,且以磁链为自变量,电流为因变量,实现了磁链到电流的对应。其次,根据功率流的关系,重新推导了电机的转矩公式,不仅考虑了电机的电磁转矩,还考虑了电机的磁阻转矩和齿槽转矩,提高了电机转矩的计算精度。通过电流和转矩公式大大简化了电机模型在电机模拟器中的实现过程,同时该方法具有占用空间小、运算速度快等特点,适用于FPGA的高速运行实现。最后对提出的方法在电机模拟器中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描述电机的饱和、交叉耦合及谐波特性,同时能够在FPGA上高速实现。

邹诚华[2](2021)在《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喷射协调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环境污染的愈发严重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可控活性压缩着火(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RCCI)燃烧技术因其能够在实现较高热效率的同时降低NOx和PM的排放而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为了协调控制不同燃料之间的合理喷射,进行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策略的研究。课题通过自主开发的双燃料电控系统开发测试平台,结合台架试验和计算仿真分析了乙醇替代率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并验证了双燃料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乙醇替代率控制策略。论文首先分析了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技术特点与系统需求,搭建了双燃料发动机的试验台架。基于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开发测试平台,设计了基于热值转换的乙醇/柴油双燃料喷射控制策略,实现了双燃料发动机RCCI燃烧,进行了乙醇替代率的试验研究。同时采用AVL FIRE软件建立了相应的发动机燃烧室模型进行乙醇替代率的研究。最后结合台架试验和计算仿真的数据结果,进行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乙醇替代率控制策略的研究与验证。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在发动机中引入乙醇燃烧时,可以降低发动机整体温度,增大混合工质的滞燃期,有利于改善NOx和PM的排放:引入乙醇后,双燃料发动机较原机动力性基本不变,排气温度降低,有效燃油消耗率降低,提高了发动机的经济性。在低负荷下,引入乙醇会降低发动机有效热效率,增大油耗。在中高负荷下,适当引入乙醇可以提高发动机有效热效率,提高缸内压力峰值,降低燃油消耗。75%负荷时,乙醇替代率边界为20%。90%负荷时,乙醇替代率的边界为30%。台架试验验证了乙醇替代率控制策略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胡天杰[3](2020)在《基于模型的ECU硬件在环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电控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汽车经济性、舒适性的高要求,促使人们对控制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多,使得控制系统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同时也加大了对控制系统测试的难度。随着汽车V模式开发流程的提出,以快速、准确、分工明确等优势使得V模式开发流程运用越来越广泛,硬件在环仿真系统作为V模式中关键的一环,在测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CU作为控制单元,影响着汽车的各种性能,随着电子技术发展,控制技术越加复杂,为了减少ECU测试周期、减少台架试验减低开发成本等问题,ECU硬件在环测试技术不仅弥补了传统测试的不足,还可提高测试效率减低测试风险。研究基于ECU硬件在环测试功能需求,分析并提出了基于自主PC主控器的低成本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系统以某4缸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控制需求的实时柴油机模型、高压供油模型。并通过NI FPGA USB7845r搭建信号I/O功能模块,与自主设计BOB面板和控制器连接。虚拟柴油机用于模拟台架柴油机的运行情况,是ECU硬件在环测试仿真平台的重要部分。该模型基于控制需求,基于AVL/CRUISE M软件设计了柴油机空气系统、缸内喷油燃烧系统等。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设计了柴油机模型所需的供油系统包括燃油计量单元、高压油泵、共轨管等模块,并完成模型自动生成库与模型库下载导入。设计模型在测试中能模拟发动机运行情况并且满足硬件在环精度和实时性的要求。课题基于PC机主控制器和NI FPGA板卡双处理器,搭建了系统的主要软硬件架构。通过LabVIEW FPGA模块解析控制器信号,并对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与PC上位机虚拟模型进行通讯连接。利用此平台实现了模拟信号生成与采集,数字信号识别等功能,并与上位机模型通讯连接,并进行控制效果的硬件在环试验。试验测试表明课题研究的ECU硬件在环测试系统有效且合理可行,再进一步完善后能达到良好的实用性。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朱斌[5](2019)在《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及快速开发平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发布,针对电动汽车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永磁同步电机因其效率高,体积小,功率密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中,其中针对电机控制器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564201)、江苏省杰出青年项目(BK20180046)支持下,主要展开了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基于能量最优的多电机转矩分配控制、快速控制原型开发、半实物仿真平台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分类和工作原理,推导了在不同坐标系下的电机数学模型;为了提高系统仿真的可信性,对角度位置传感器信号进行了模拟研究。在分析磁场定向控制策略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空间脉宽矢量调制技术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领域的应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分析了模型预测控制在电机控制领域的应用,在磁场定向控制的基础上对电流控制算法进行了改进,研究了基于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算法。结合电动汽车对电机转矩控制的特殊需求,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方法,优化了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的成本函数,有效降低了转矩脉动并提高了电机的转矩响应。3.为了满足电动汽车宽调速范围内高效运行需求,提出了一种前轴中置电机驱动、后轴轮毂电机驱动的多电机系统,并研究其基于能量最优的转矩分配策略。该控制系统考虑了两种具有不同能量效率和力学特性的永磁电机的交错特性,实现了驱动系统的最优效率运行。搭建了该多电机驱动系统的整车仿真模型,在UDDS典型工况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4.结合快速控制原型设备软件、硬件的功能与特点,构建了基于d SPACE的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快速控制原型开发平台,开发了相应的IGBT驱动硬件电路,设计了模块化的软件程序。该开发平台采用了“实时仿真板卡+功率电路”的架构,实现了控制流程的图形化管理,缩短了开发时间,保证了算法运行的实时性及准确性。5.在永磁同步电机快速控制原型平台的基础上,采用硬件在环系统对功率部件及传感器进行高精度模拟,构成半实物仿真平台,开发了硬件在环系统的软件模型,配置了硬件在环系统的硬件接口。在此基础上,利用实体电机台架与半实物仿真平台进行同工况对比试验研究,验证了基于半实物仿真平台的电机控制系统的准确性。

钱伟[6](2019)在《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高效功率变换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的能源格局就是全球的竞争格局。乘用车作为重要的能源消费体,其能源使用路径的变更对国家战略有深远影响。车辆技术变革在我国面临机遇和挑战。随着汽车电动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推广,全新控制器被大量应用,诸如多核处理器,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嵌入式系统。此类控制器向上可与智能化对接,向下则能大幅提升功率变换器、混合储能系统、电驱动控制系统以及附件驱动系统的控制品质;另一方面,采用新型开关器件和新型软开关结构可进一步提高功率变换器效率和功率密度,因此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它们组成了电动智能汽车重要的技术部分。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对电动汽车的功率密度提升和宽负载高效率的技术要求,本研究设计了基于耦合电感实现的零电压软开关拓扑,并应用于非隔离型升压(Boost)直流变换器;文章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详述软开关边界实现条件和谐振环流优化的方法;并且研制原型机进行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变换器拓展为高度磁集成、可以有效限制电流电压应力、漏感电流可以补偿负载的拓扑。另一方面衍生设计了既可以优化谐振环流及应力,辅助回路相对独立,所有开关器件实现软开关的双向直流变换器。(2)针对两电平直流变换器开关器件耐压严重的问题,结合新一代氮化镓器件特性,研究者设计了新型三电平直流变换器和对应的双环控制策略。分析和实验均证实:可有效减小器件的耐压等级和dv/dt,并明显降低功耗和发热,提高效率。(3)碳化硅作为新一代器件应用于高频逆变器,会带来共模电流严重化的问题。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其成因,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抑制共模电流的新算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同时,利用FPGA芯片特有的并行处理和时序控制,设计了多组逆变器的分时复用控制算法,既保证了逆变器控制的实时性和良好的动态响应,也节省了大量的芯片资源。

李欢[7](2018)在《基于模型的内燃机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趋苛刻的汽车油耗和排放法规带来了新一轮的汽车产业变革,电气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内燃机无凸轮可变气门技术的应用是促进内燃机电气化的重要一步,它通过实现内燃机换气过程的灵活、快速调节能有效促进内燃机性能潜力的进一步挖掘。由于没有凸轮轴的约束,无凸轮可变气门机构运动过程中的气门正时、升程、时面值以及落座速度等运动参数的精确控制,是保证其工作可靠性和换气过程精确性从而保障发动机性能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一种新型无凸轮电液驱动可变气门机构为对象,以克服温度和液压力波动影响下目标气门运行参数的快速、精确跟踪为目标,进行了基于模型的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的运动控制研究。首先,对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开展了详细的工作特性研究。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构建了系统试验平台。通过试验数据明确了系统不同时间尺度(循环内和循环间)的动态特性,和不同工作参数(温度和压力)对可变气门运行参数的影响规律,充分揭示了系统的时延、时变、非线性和扰动特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系统的两个控制问题:气门延迟时间随温度变化和液压力波动影响下的气门正时跟踪控制问题,和液压力扰动影响下气门时面值(或响应时间)的非线性控制问题,旨在保障气门正时和时面值的目标跟踪性能和循环一致性。其次,基于上述系统工作特性分析,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动态建模研究,旨在为仿真研究和面向控制的建模奠定基础。首先按部件对系统的运动、电磁、流动等动态过程进行详细建模,得到了系统时延、时变、非线性的高阶详细模型。其次,为了利于模型在线实现和控制设计,对模型进行简化和不同时间尺度(循环内和循环间)的解耦从而完成了模型降阶,并利用线性变参数建模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线性化。通过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参数标定和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多参数优化辨识,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试验验证。然后,针对电液可变气门控制中的关键问题:液压油粘度的温度敏感性和油压波动性将造成气门延迟时间和响应时间的时变(随时间变化)和扰动特性,对影响气门正时和响应时间的关键不可测时变参数——(气门动作前)稳态供油压力进行了在线参数估计,将其分别作为后续气门正时控制的前馈补偿信息和气门响应时间控制的状态反馈信息。首先利用循环内动态模型设计了基于离散事件(循环)的在线自适应估计算法,并通过仿真和试验研究对算法稳定性、参数收敛性和估计精度进行了验证;其次,为了克服噪声引起的稳态估计精度和瞬态收敛速度难以兼顾的折衷问题,并对下一循环气门延迟时间进行预测以实现气门正时的干扰前馈补偿,因而在原估计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型引导自适应参数估计算法,通过稳态和瞬态试验充分验证了该算法能够有效克服噪声影响从而兼顾稳态估计精度和瞬态收敛速度,并实现了参数的一步(下一循环)预测。针对气门正时控制问题,结合上述自适应预估的系统稳态供油压力和实测温度,可以间接估计当前循环和预测下一循环的气门延迟时间,并以此作为前馈量进行电磁阀上/断电时刻控制从而控制气门正时。鉴于传统的开环前馈控制和PID闭环控制分别存在的稳态误差和一步延迟等问题,提出了自适应干扰补偿的后退时域最优跟踪控制算法,算法具有参考前馈、状态反馈和干扰前馈相结合的控制构架,并利用后退时域的思想实现了滚动优化控制,能有效解决温度和压力波动造成的气门正时变动,同时克服传统控制方法的缺陷。通过仿真和试验全面验证了目标气门正时的瞬态跟踪性能,转速波动时的干扰补偿能力,以及稳态跟踪时的循环一致性等性能。针对气门时面值控制,将其转化为气门开启响应时间控制问题,进而通过供油系统直流电机的主动调节实现控制。由于该控制问题中存在随不同供油压力下气门开启响应时间的调节裕度非线性,以及发动机转速变化使油压变化从而导致气门响应时间变动这两个问题,传统的开环和闭环控制方法难以有效克服。本文提出了轨迹线性化控制和最优跟踪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轨迹线性化将系统非线性和干扰因素与线性部分解耦,得到了每一目标轨迹点的前馈最优跟踪控制器,并通过卡尔曼滤波在系统噪声影响下提供了最优的状态反馈以保证有效的控制力度(增益)。通过仿真和试验证明,相比于传统算法,提出算法的控制效果在不同工况下对控制参数不敏感,有利于减少参数标定量,即有效克服了系统非线性;同时,算法还具有油压波动时良好的扰动补偿能力和保持气门响应时间循环一致性的能力。综上所述,按照“系统工作特性分析—动态建模—模型参数辨识—基于模型的时变参数在线估计—基于模型的控制算法设计”这一基本研究路径,并通过数值优化、线性变参数建模、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轨迹线性化控制等理论方法的应用研究,有效解决了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的精确运动控制问题。

吴任飞[8](2014)在《新一代车用网络的网关设计及其性能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娱乐和节能等方面的需求,汽车功能不断扩展,电子系统中的电控单元(ECU)、执行器和传感器不断增加,这对网络提出了新的挑战。常用的汽车总线有LIN、CAN和FlexRay等,各类总线因性能与成本的差异,应用于汽车电子系统的不同场合,使得现代汽车网络成为多总线共存的异构网络。网关是连接不同总线和子系统的核心部件,其设计与实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对车用网关的研究工作发现以下几点不足:其一,功能单一,接口固定;其二,对处理器性能要求较高,可验证性差;其三,缺少开发测试平台;其四,网关信号映射算法缺乏应用基础。本文针对以上不足,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首先,提出了面向异构网络的帧封装算法。信号映射是网关的核心算法,帧封装算法是研究信号映射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FlexRay-CAN异构网络为对象,对异构网络的帧封装算法进行研究,分析网关信号的实时性,提出了面向FlexRay-CAN网络的帧封装算法,并进行了性能评估,从而解决了消息集的构造问题,为信号映射算法研究奠定了应用基础。其次,设计并实现了基于FPGA/SOPC技术的LIN/CAN/Ethernet新一代车用网关。FPGA/SOPC技术具有软硬件配置灵活和硬件加速的特性,本文基于FPGA/SOPC技术,分别从软硬件层次设计了 LIN、CAN和Ethernet的接口组件,定制了处理器软核(microblaze),最终设计了一款接口配置灵活、功能强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车用网关。最后,搭建了汽车总线开发测试平台。为了验证网关协议转换功能和分析其性能,本文以MC9S12XDP开发板、Nexys3开发板和PC机为硬件平台,搭建了 LIN、CAN和Ethernet网络,设计了数据采集器,开发了上层分析软件。经平台测试分析发现,本文设计的车用网关能够实现LIN、CAN和Ethernet网络的数据转发,并满足消息传输的实时性。

吕锋[9](2011)在《商用车冷却模块匹配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发动机功率密度和车辆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强化,车辆冷却系统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商用车而言,动力舱内冷却风扇与散热器组之间的匹配,以及其它零部件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系统的散热性能。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系统协同工作时,各部件的流动传热规律及其对整体性能的影响,用以指导现有商用车冷却系统的匹配设计与优化。本文以流体力学、传热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借助各种试验手段,重点研究影响商用车冷却系统流动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其机理,并应用相关成果,完成商用车冷却模块的匹配设计与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散热器模块的协同匹配分析利用风洞试验台,开展各空间布置因素对散热器模块流动与传热性能影响规律研究,结合场协同理论指导散热器模块在风道内的匹配布置。冷却模块气流分配的不均匀特性分析搭建商用车冷却模块试验装置,研究典型冷却模块气流分配的不均匀特性,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和有效单元数法分析气流的不均匀分配对散热器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结合冷却模块结构特征发展了一种冷却风流量测试技术。动力舱流动传热性能的试验研究自主开发商用车热管理系统道路测试装置,并以此为工具,对车辆动力舱的流动传热性能进行实车测试,分析研究动力舱格栅结构参数对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商用车冷却模块匹配设计方法对比分析模块风洞试验、台架试验、整车道路试验和数值仿真方法的特点,及其对冷却系统性能的预测精度,综合应用研究成果开发商用车冷却模块匹配设计软件,并通过整车试验验证匹配设计方法的精度。通过以上研究发现:1.对于采取串联布置的吸风式冷却模块而言,冷却空气的流动路径和均匀性对沿程阻力产生主要影响,散热器组纵向相对位置的变化对后排散热器的换热性能存在明显影响。应尽量减少前端部件投影在散热器表面的遮挡面积、合理的选取散热器之间的间距,并适当减少包裹;用冷热侧流体温差场的均匀性原则指导散热器模块的匹配优化有利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性能。2.冷却风扇以及导风罩的导风作用使流经散热器模块的冷却气流产生不均匀分布,随着风扇转速的提高,其不均匀性也更显着。散热器迎风面的流动不均匀系数在低雷诺数范围内随着Re的增大而增大。现有散热器f因子试验关联式对不均匀流动的散热器模块同样具有一定预测精度,但是其预测误差包含了由气流不均匀分布产生的影响。多孔介质模型和有效单元数法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与均匀气流相比,气流的不均匀分配将导致散热器流动阻力增大和传热有效度下降。3.动力舱格栅、散热器以及风扇等部件的流动特性各不相同,各部件协同匹配形成系统的流动分布特性和规律。随着风扇转速的增大,系统流速上升,各段沿程阻力的数值及所占比例均产生明显变化。进风格栅叶片通道参数对冷却风流量和系统散热量均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在系统匹配和优化中应进行合理设计。4.散热器模块风洞试验、台架试验和整车道路试验方法对冷却系统及部件的性能测试各有优势,结合本文研究成果开发的商用车冷却模块匹配设计软件则可充分利用数值计算和试验测试的各种结果,有效提高系统设计的精度。

李健[10](2011)在《恢复期寻找半导体的发展机遇》文中指出过去两年多经济危机给半导体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某些领域的竞争格局,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08年上半年我们明显感觉到订单数量在减少,整个半导体市场是收缩的。但是因为半导体制造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源头,虽然最先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也是最先回暖的产业,因此从08年下半年开始半导体产业开始逐步恢复。及至2010年,半导体产业几乎全线飘红,多数企业以20%以上的增长走进了2011。从数字上看,半导体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的泥淖,开始全面恢复期。对于每个半导体企业而言,追求企业发展的最佳机会不是触底反弹时那快速攀升的增长率,而是能不能在产业持续增长的恢复期确定正确的方向,以保持企业的稳定持久增长。为此,在2011年的新年展望中,我们邀请部分半导体厂商和半导体应用的领导者,与读者共同分享他们对未来半导体市场的感触。

二、迎合不断改变的趋势:车用FPGA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合不断改变的趋势:车用FPGA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动汽车电机模拟器的背景谐波抑制与电机谐波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机模拟器及其谐波抑制与谐波模拟的研究现状
        1.2.1 电机模拟器研究现状
        1.2.2 三电平逆变器谐波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1.2.3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模型及其谐波模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机模拟器基础设计和谐波分析
    2.1 EME基础设计
        2.1.1 EME的数学模型推导
        2.1.2 EME电流跟踪控制
        2.1.3 EME电感和电压选取关系
    2.2 EME三电平逆变器电压输出谐波原因分析
        2.2.1 逆变器输出电压幅值误差原因分析
        2.2.2 逆变器输出电压脉宽误差原因分析
        2.2.3 综合电压畸变误差原因分析及建模
    2.3 EME永磁同步电机模型谐波分析
        2.3.1 电机磁饱和及交叉耦合效应分析
        2.3.2 电机磁场谐波效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机模拟器多电平逆变器背景谐波抑制
    3.1 端电压比较法检测电流方向
        3.1.1 端电压比较法获取电流方向的原理
        3.1.2 端电压比较法的实现方法
    3.2 端电压占空比的在线采集和补偿时间计算
        3.2.1 端电压占空比的采集
        3.2.2 端电压占空比的筛选
        3.2.3 端电压占空比的修正
    3.3 三电平谐波抑制方法的实现结构和仿真验证
        3.3.1 三电平逆变器谐波抑制方法实现结构
        3.3.2 三电平逆变器谐波抑制方法独立仿真验证
        3.3.3 三电平逆变器谐波抑制方法在EME中的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机模拟器电机模型谐波模拟
    4.1 基于电流重构的IPMSM建模方法
        4.1.1 正向数据及反向查表数据的获取
        4.1.2 提出的电流重构建模方法
        4.1.3 基于电流重构的电磁转矩模型
    4.2 基于电流重构的电机模型实现结构和仿真验证
        4.2.1 电机模型的EME实现结构
        4.2.2 基于电流重构的电机模型独立仿真验证
        4.2.3 基于电流重构电机模型在EME中的仿真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机模拟器的平台搭建及实验验证
    5.1 电机模拟器的实验平台搭建
    5.2 三电平谐波抑制的实验验证
        5.2.1 电流方向的判断
        5.2.2 补偿时间的获取
        5.2.3 谐波补偿效果验证
    5.3 电机模拟器中的应用实验验证
        5.3.1 EME中逆变器谐波抑制验证
        5.3.2 EME中电机模型的谐波模拟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喷射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燃料乙醇的发展现状
    1.3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研究现状
        1.3.1 双燃料发动机性能研究现状
        1.3.2 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台架搭建
    2.1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技术特点与系统需求
        2.1.1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技术特点
        2.1.2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系统需求
    2.2 乙醇喷射系统改装
    2.3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系统结构和台架搭建
        2.3.1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系统结构
        2.3.2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试验台架的搭建
    2.4 小结
第三章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开发测试平台
    3.1 基于V模式的电控系统开发流程
    3.2 电控系统控制策略开发测试平台
        3.2.1 软件平台
        3.2.2 硬件平台
    3.3 电控系统组成
    3.4 乙醇/柴油双燃料喷射控制
        3.4.1 柴油喷射控制
        3.4.2 乙醇喷射控制
    3.5 小结
第四章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台架试验与仿真研究
    4.1 相关参数定义的说明
    4.2 试验方案
    4.3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外特性分析
    4.4 乙醇替代率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4.1 替代率对缸内最大爆发压力的影响
        4.4.2 替代率对当量燃油消耗率的影响
        4.4.3 替代率对有效热效率的影响
        4.4.4 乙醇替代率边界的确定
    4.5 乙醇 /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仿真分析
        4.5.1 AVL FIRE仿真流程
        4.5.2 燃烧室模型建立与验证
        4.5.3 仿真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策略研究与验证
    5.1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工作过程和工况划分
        5.1.1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工作过程
        5.1.2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工况划分
    5.2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运行工况判断策略
    5.3 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不同运行工况燃烧模式选择策略
    5.4 双燃料模式下的乙醇替代率控制策略
        5.4.1 乙醇喷射量控制
        5.4.2 乙醇喷射正时控制
        5.4.3 乙醇喷射脉宽计算
    5.5 试验验证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模型的ECU硬件在环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基于V模式的ECU硬件在环仿真
    1.3 ECU硬件在环应用类型
    1.4 柴油机仿真技术
    1.5 硬件在环仿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硬件在环仿真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5.2 硬件在环仿真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压共轨柴油机仿真模型设计
    2.1 高压共轨柴油机仿真模型概述
    2.2 基于CRUISE M的建模理论
    2.3 柴油机建模分析
        2.3.1 柴油机空气系统模型
        2.3.2 柴油机缸内系统模型
        2.3.3 测功机模型
    2.4 柴油机CRUISE M模型建立
        2.4.1 空气系统模型的搭建
        2.4.2 柴油机缸内工作工程模型搭建
        2.4.3 测功机模型设计
        2.4.4 其余基本参数设置
    2.5 高压共轨供油系统建模分析
        2.5.1 高压油泵物理特性分析
        2.5.2 燃油计量单元模型分析
        2.5.3 轨道模型分析
        2.5.4 喷油过程建立
    2.6 高压共轨柴油机Simulink模型建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压共轨柴油机仿真模型参数验证
    3.1 基于AVL/CRUISE M模型验证工具
    3.2 柴油机模型参数校准
        3.2.1 空滤器模块标定校准
        3.2.2 中冷器模块标定校准
        3.2.3 涡轮增压器模块校准
        3.2.4 柴油机模型验证
    3.3 高压供油系统模型验证
    3.4 测功机模型验证
    3.5 基于电子调速器控制的模型测试
        3.5.1 柴油机电子调速器
        3.5.2 柴油机模型在环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CU硬件在环软硬件架构设计
    4.1 硬件在环仿真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 ECU硬件在环仿真系统描述
        4.2.1 测试系统分析
        4.2.2 系统总体设计
        4.2.3 模型实时功能测试
    4.3 ECU硬件在环系统硬件架构
        4.3.1 PC上位机
        4.3.2 实时处理器NI USB-RIO7845R
        4.3.3 电源管理模块
        4.3.4 BOB分线板
        4.3.5 接线盒
        4.3.6 真实负载
        4.3.7 机械结构设计
    4.4 ECU硬件在环软件架构方案
    4.5 ECU硬件在环软件架构
    4.6 上位机管理配置
        4.6.1 生成部署实时模型
        4.6.2 传感器模拟信号发生
        4.6.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6.4 上下位机通讯
    4.7 FPGA下位机编译
        4.7.1 曲轴凸轮轴传感器信号发生
        4.7.2 曲轴信号设计
        4.7.3 凸轮轴信号设计
        4.7.4 执行器信号识别
        4.7.5 DMA模块
        4.7.6 I/O模块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硬件在环仿真系统测试
    5.1 硬件在环测试方法
    5.2 测试系统环境
    5.3 传感器信号测试
        5.3.1 温度压力传感器测试
        5.3.2 曲轴凸轮轴信号测试
    5.4 执行器信号测试
        5.4.1 喷油信号测试
    5.5 发动机工况的仿真
        5.5.1 柴油机启动工况和怠速工况分析
        5.5.2 柴油机启动测试
        5.5.3 怠速工况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5)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及快速开发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永磁电机控制策略概述
        1.2.2 半实物仿真技术的发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研究
    2.1 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建立
        2.2.1 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坐标变换
        2.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3 传感器模型
        2.3.1 电流传感器模型
        2.3.2 位置与速度传感器模型
    2.4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2.5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转矩脉动最小的模型预测控制仿真分析
    3.1 永磁同步电机预测控制概述
    3.2 永磁同步电机预测电流控制
        3.2.1 成本函数
        3.2.2 模型离散化
        3.2.3 预测控制策略的实现
    3.3 基于转矩脉动最小的有限控制集转矩预测控制
    3.4 算法仿真及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能量最优的多电机驱动系统转矩分配策略
    4.1 汽车简化纵向动力学模型
    4.2 基于能量最优的转矩分配策略
        4.2.1 整车效率模型
        4.2.2 驱动系统效率最优的转矩分配策略
    4.3 实验仿真
    4.4 小结
第五章 永磁同步电机快速原型开发系统实现
    5.1 快速控制原型开发工具
    5.2 基于dSPACE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平台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4 功率主电路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5.4.1 IGBT与IGBT驱动芯片电路设计
        5.4.2 母线电压保护设计
        5.4.3 电源电路设计
    5.5 实验验证
        5.5.1 .准备环境
        5.5.2 实验结果
    5.6 小结
第六章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半实物仿真平台研究
    6.1 硬件在环系统框架设计
    6.2 硬件在环系统软件模型的开发
        6.2.1 硬件在环系统软件
        6.2.2 功率电路FPGA模型
    6.3 硬件在环系统硬件配置
        6.3.1 硬件在环系统硬件
        6.3.2 测试系统I/O接口等级
        6.3.3 I/O通道配置标定
    6.4 试验与验证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高效功率变换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2.2 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1.3 电驱动系统在电动汽车的应用
    1.4 混合储能系统在电动汽车的应用
    1.5 功率变换器
        1.5.1 直流变换器
        1.5.2 软开关技术
        1.5.3 逆变器及其控制
    1.6 新型半导体器件与控制单元简介
        1.6.1 新型功率器件
        1.6.2 控制单元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7.1 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其意义
        1.7.2 研究内容简述
第二章 可优化型软开关单向直流功率变换技术研究
    2.1 前言
    2.2 变换器拓扑的结构与原理
    2.3 软开关耦合电感的优化配置
    2.4 实验及测试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集成型软开关单向直流功率变换技术研究
    3.1 前言
    3.2 新型零电压软开关直流变换器设计分析
        3.2.1 电路拓扑设计与运行模态分析
        3.2.2 原型机参数设计与分析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软开关实验波形分析
        3.3.2 单向直流变换器在电动汽车中应用的实验测试
        3.3.3 实验效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衍生型软开关双向直流功率变换技术研究
    4.1 前言
    4.2 直流变换器高效新型软开关衍生拓扑
        4.2.1 升压(Boost)工作模式分析
        4.2.2 降压(Buck)工作模式
    4.3 变换器的参数分析、拓扑设计与损耗分布
        4.3.1 .主开关ZVZCT开启条件和ZVS关断条件
        4.3.2 耦合电感对软开关实现的影响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实验原型设计以及测试波形
        4.4.2 双向直流变换器在电动汽车中应用的实验测试
        4.4.3 变换器损耗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融合GaN特性的新型功率变换器研究
    5.1 前言
    5.2 基于GaN器件的直流变换器衍生
        5.2.1 新型元器件与衍生拓扑的适配性分析
        5.2.2 使用反并联二极管的可能性
        5.2.3 死区时间优化
        5.2.4 设计硬件与变换器原型
    5.3 变换器运行模态分析和基于FPGA的模态控制策略
    5.4 实验原型设计以及实验结果分析
        5.4.1 实验结果分析
        5.4.2 .SiC与 GaN效率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融合SiC特性的逆变器控制研究
    6.1 前言
    6.2 新器件功率逆变器及其控制
        6.2.1 SiC在高效电驱动中的应用分析
        6.2.2 SiC器件与逆变器损耗估计
        6.2.3 基于Si C逆变器的死区优势
        6.2.4 共模电流与开关频率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抑制策略
    6.3 基于FPGA改进的逆变器共模电流抑制
    6.4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FPGA的双逆变器时分复用控制研究
    7.1 前言
    7.2 双逆变器分时复用算法
        7.2.1 算法设计
        7.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8.1 相关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
    8.2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专利

(7)基于模型的内燃机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内燃机可变气门技术的优越性
    1.3 内燃机可变气门技术的发展概况
        1.3.1 基于凸轮的可变气门技术
        1.3.2 无凸轮可变气门技术
    1.4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控制研究现状
        1.4.1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控制目标
        1.4.2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控制难点
        1.4.3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基于循环的闭环控制
        1.4.4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基于模型的控制
    1.5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意义
        1.5.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的工作特性研究
    2.1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
    2.2 台架和控制系统搭建
    2.3 系统动态过程分析
        2.3.1 循环内系统动态
        2.3.2 循环间系统动态
    2.4 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2.5 系统控制问题分析与提出
        2.5.1 气门正时控制
        2.5.2 气门时面值控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的动态建模研究
    3.1 系统动态建模
        3.1.1 高阶非线性模型
        3.1.2 降阶模型
        3.1.3 线性变参数模型
    3.2 模型参数标定与辨识
        3.2.1 循环内动态模型参数辨识
        3.2.2 循环间动态模型参数辨识
    3.3 模型试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型引导自适应供油压力估计
    4.1 自适应参数估计原理介绍
        4.1.1 线性参数化模型
        4.1.2 估计误差模型
        4.1.3 自适应律
        4.1.4 算法稳定性和参数收敛性
    4.2 基于循环的离散时间自适应稳态供油压力估计
        4.2.1 循环内动态估计模型
        4.2.2 模型离散化和线性参数化
        4.2.3 离散时间自适应估计算法设计
        4.2.4 算法稳定性和参数收敛性分析
        4.2.5 基于离散事件的算法实现
        4.2.6 仿真研究
        4.2.7 试验验证
    4.3 模型引导自适应参数估计
        4.3.1 循环间静态引导模型
        4.3.2 循环间一步预测模型
        4.3.3 改进的自适应参数估计算法
        4.3.4 仿真研究
        4.3.5 试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自适应干扰补偿的可变气门正时最优跟踪控制
    5.1 EHVVA气门正时控制问题分析
        5.1.1 控制问题描述
        5.1.2 自适应前馈控制
        5.1.3 PID闭环反馈控制
    5.2 基于自适应干扰补偿的可变气门最优跟踪控制
        5.2.1 有限时间线性二次型跟踪(LQT)控制基本原理
        5.2.2 自适应干扰补偿的后退时域LQT算法设计
    5.3 控制算法仿真研究
        5.3.1 无扰动参考正时动态跟踪仿真
        5.3.2 瞬态扰动下固定参考正时跟踪仿真
    5.4 控制算法在线实现与试验验证
        5.4.1 无扰动参考正时动态跟踪试验
        5.4.2 瞬态扰动下固定参考正时跟踪试验
        5.4.3 固定参考正时循环一致性验证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轨迹线性化的可变气门响应时间最优跟踪控制
    6.1 EHVVA气门响应时间控制问题分析
        6.1.1 控制问题描述
        6.1.2 控制问题非线性和扰动特性研究
        6.1.3 非线性系统轨迹线性化控制
    6.2 面向气门响应时间控制的循环间模型
        6.2.1 含外部干扰输入的非线性模型
        6.2.2 轨迹线性化
    6.3 平衡点前馈最优跟踪控制器
        6.3.1 基于循环的离散时间模型
        6.3.2 最优偏差补偿控制器设计
        6.3.3 卡尔曼滤波
    6.4 控制算法仿真研究
        6.4.1 固定转速参考信号阶跃仿真
        6.4.2 固定参考信号变转速仿真
    6.5 控制算法试验验证
        6.5.1 固定转速参考信号阶跃试验
        6.5.2 固定参考信号变转速试验
        6.5.3 固定参考信号循环一致性验证试验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新一代车用网络的网关设计及其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工作
    1.4 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研究
    2.1 引言
    2.2 汽车总线
        2.2.1 概述
        2.2.2 LIN总线
        2.2.3 CAN总线
        2.2.4 FlexRay总线
        2.2.5 Ethernet应用前景
    2.3 车用网关
        2.3.1 概述
        2.3.2 车用网关研究现状
        2.3.3 帧封装研究现状
    2.4 FPGA/ SOPC技术
    2.5 小结
第3章 面向FlexRay-CAN网络帧封装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与定义
    3.3 问题分析
        3.3.1 C2F信号分析
        3.3.2 F2C信号分析
        3.3.3 网关信号处理
    3.4 帧封装算法FCFP
    3.5 实验评估
    3.6 小结
第4章 车用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LIN总线接口设计与实现
        4.2.1 LIN总线收发器电路
        4.2.2 LIN总线控制器
        4.2.3 LIN总线接口驱动程序
        4.2.4 LIN总线接口测试
    4.3 CAN总线接口设计与实现
        4.3.1 CAN总线收发器电路
        4.3.2 CAN总线控制器
        4.3.3 CAN总线接口驱动程序
        4.3.4 CAN总线接口测试
    4.4 Ethernet总线接口设计与实现
        4.4.1 Ethernet控制器
        4.4.2 Ethernet驱动程序
        4.4.3 Ethernet测试
    4.5 网关的集成与测试
        4.5.1 网关硬件设计
        4.5.2 网关软件设计
        4.5.3 网关功能测试
    4.6 小结
第5章 汽车总线开发测试平台
    5.1 引言
    5.2 网络平台的设计
        5.2.1 LIN网络
        5.2.2 CAN网络
        5.2.3 Ethernet网络
    5.3 网络数据采集与分析
        5.3.1 数据采集
        5.3.2 上位机分析软件
    5.4 测试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9)商用车冷却模块匹配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车辆热管理系统产品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车辆冷却系统流动与传热研究进展
        1.3.1 试验研究
        1.3.2 数值仿真
    1.4 车辆冷却系统设计方法的发展
    1.5 论文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2 散热器模块流动传热性能的协同匹配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系统及其精度分析
        2.2.1 吸风式风洞测试系统
        2.2.2 试验测量参数及传感器精度
    2.3 散热器模块与实验方案
        2.3.1 试验模块参数
        2.3.2 试验方案设计
        2.3.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2.4 模块性能影响因素的试验结果分析
        2.4.1 散热器间密封对性能的影响
        2.4.2 风道前端部件对性能的影响
        2.4.3 相对位置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2.4.4 相对间距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2.5 散热器模块匹配的场协同理论分析
        2.5.1 散热器对流传热优化的场协同理论
        2.5.2 散热器模块的协同匹配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车用冷却模块的气流分配不均匀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空气侧特性分析
        3.2.1 流动阻力分析
        3.2.2 摩擦因子
        3.2.3 流动不均匀性
        3.2.4 基于压力的流动方程
    3.3 车辆冷却模块试验系统
        3.3.1 系统介绍
        3.3.2 参数测量方法
        3.3.3 试验对象及方案
    3.4 试验结果分析及验证
        3.4.1 系统流动阻力分析
        3.4.2 气流分配不均匀性分析
        3.4.3 气流分配不均匀性对散热器的性能影响分析
        3.4.4 不均匀冷却气流测量
    3.5 本章小结
4 动力舱流动传热性能的车载测试技术开发及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车载热管理测试系统开发
        4.2.1 车载测试系统功能
        4.2.2 系统方案及组成
    4.3 试验对象及方案
        4.3.1 试验对象主要参数
        4.3.2 车载测试系统集成
        4.3.3 试验方法与方案
    4.4 系统应用及试验结果分析
        4.4.1 动力舱传热特性分析
        4.4.2 动力舱流动特性分析
    4.5 格栅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与优化
        4.5.1 动力舱格栅布置介绍
        4.5.2 格栅对动力舱流动的影响
        4.5.3 格栅对动力舱传热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商用车冷却模块设计方法及工程软件开发
    5.1 引言
    5.2 散热器模块的性能预测
        5.2.1 散热器模块的一维仿真
        5.2.2 散热器模块的三维仿真
        5.2.3 散热器模块性能预测的验证与比较
    5.3 车辆动力舱的流动传热模型
        5.3.1 动力舱的空气侧流动模型
        5.3.2 发动机传热模型
        5.3.3 边界条件设定
    5.4 车辆冷却模块的匹配设计
        5.4.1 冷却模块匹配设计软件开发
        5.4.2 设计方法的应用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恢复期寻找半导体的发展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综合半导体厂商的声音
    英飞凌科技
    飞思卡尔
    恩智浦
    富士通半导体
模拟与电源
    凌力尔特
    美国国家半导体
    ADI
    Triquint
嵌入式系统与FPGA
    Microchip
    赛灵思
    莱迪思
医疗电子
车用连接器
存储
半导体制造
测试仪器

四、迎合不断改变的趋势:车用FPGA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汽车电机模拟器的背景谐波抑制与电机谐波模拟研究[D]. 王明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喷射协调控制研究[D]. 邹诚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基于模型的ECU硬件在环仿真研究[D]. 胡天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及快速开发平台研究[D]. 朱斌. 江苏大学, 2019(02)
  • [6]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高效功率变换与控制研究[D]. 钱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基于模型的内燃机无凸轮电液可变气门机构控制[D]. 李欢.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8]新一代车用网络的网关设计及其性能分析[D]. 吴任飞. 湖南大学, 2014(01)
  • [9]商用车冷却模块匹配设计方法研究[D]. 吕锋. 浙江大学, 2011(01)
  • [10]恢复期寻找半导体的发展机遇[J]. 李健. 电子产品世界, 2011(Z1)

标签:;  ;  ;  ;  ;  

迎合不断变化的趋势:汽车 FPGA 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