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sin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RNasin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一、RNasin对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天雪[1](2021)在《环状RNA hsa_circ_0000326对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 RNA)hsa_circ_0000326对脑胶质瘤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首先,利用GEO数据库中胶质瘤相关的circ RNA芯片数据(GSE146463),进行差异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circ RNA。进一步,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技术,检测38例脑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和16例脑外伤患者脑组织中hsa_circ_0000326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sa_circ_0000326表达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探究其临床意义。其次,构建hsa_circ_0000326敲低慢病毒,转染胶质瘤细胞系U251和U87,通过抗性筛选,建立稳定敲低hsa_circ_0000326的胶质瘤细胞细胞系。采用细胞增殖计数(Cell Counting Kit-8,CCK-8)、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划痕愈合、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流式细胞仪、吖啶橙(acridine orange,AO)染色和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Analysis,WB)等检测方法,探究hsa_circ_0000326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最后,利用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初步预测并构建circ RNA-mi RNA-m RNA调控网络。结果:q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hsa_circ_0000326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且与肿瘤级别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hsa_circ_0000326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相对较短。COX回归分析表明,hsa_circ_0000326高表达(HR=5.462,95%CI(1.077-27.691),P=0.040)是影响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细胞功能实验发现,下调hsa_circ_0000326的表达可抑制U251、U87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自噬,同时可促进细胞凋亡。结论:Hsa_circ_0000326在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自噬,同时抑制细胞凋亡。Hsa_circ_0000326高表达与胶质瘤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其可能作为胶质瘤的临床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靶点。Hsa_circ_0000326可能作为竞争性内源RNA调控胶质瘤的发生发展。

王乾[2](2020)在《联合抑制BRD4与HDAC3通过GLI1/IL-6/STAT3信号通路诱导脑胶质瘤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恶性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呈侵袭性生长,恶性程度高。多数患者生存期仅能达到12至15个月,5年生存率低于5%[1]。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恶性胶质瘤具有复杂的基因和信号的改变。现阶段对于恶性脑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即便是具有针对性的分子靶向药物,临床试验治疗效果仍不理想[2],这可能与胶质瘤干细胞的存在密切相关。因此,从胶质瘤干细胞的角度探究脑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差的潜在机制,为治疗脑胶质瘤、改善预后及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研究发现,恶性胶质瘤中存在着表观遗传学调节的异常。表观遗传学调节可以支配脑胶质瘤细胞在致瘤和非致瘤状态之间动态转变。与基因突变不同,表观遗传的改变是可逆的[3,4]。因此,寻找脑胶质瘤表观遗传学关键位点,利用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干预,恢复脑胶质瘤细胞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正常状态,有利于制定新的治疗策略,为脑胶质瘤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方向。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istone deacetylase 3,HDAC3)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家族第I类成员之一,可以催化组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的去乙酰化,参与多种基因的转录调控,在细胞发育和肿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5,6]。RGFP966是近年发现的HDAC3抑制剂,作用靶点为HDAC3,对其它HDAC无有效的抑制作用[7]。文献报道,HDAC3抑制剂RGFP966既可以通过诱导凋亡抑制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增殖[8],也可以通过促进恶性血液肿瘤细胞分化而抑制肿瘤的增殖[9],提示HDAC3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对自转基因小鼠(h GFAP-Cre+p53L/LPtenL/+)脑胶质瘤自发模型[10]中提取的脑胶质瘤干细胞进行sh RNA表观遗传学文库筛查,发现HDAC3下调能够明显抑制小鼠脑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GSC)的增殖能力。在脑胶质瘤干细胞异种移植瘤的小鼠模型中,HDAC3抑制剂RGFP966(HDAC3i)能抑制小鼠脑胶质瘤干细胞移植瘤的生长,但仍呈现一定的增长率。有文献证实,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的激活限制了乳腺癌中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HDAC)抑制剂的抗肿瘤效应,因此,推测那些不能被HDAC3i抑制的残留的脑胶质瘤干细胞可能通过某种促生长的基因的乙酰化水平维持异常的自我更新。BRD4是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因子。研究发现,BRD4是BET(Bromodomain and extra terminal domain)家族中一种重要的转录延伸的调节子,可以募集正向转录延伸因子复合体(P-TEFb),并引起RNA聚合酶II的激活,从而促进癌基因,如c-Myc等的表达。组蛋白的乙酰化需要先被“乙酰化阅读器蛋白”识别,然后才能产生最终的转录结果。BRD4是组蛋白乙酰化所介导的转录过程中所需的“阅读器蛋白”。它具有两个串联的溴结构域(BD1,BD2),并通过溴结构域识别并结合组蛋白末端乙酰化的赖氨酸位点,参与表观遗传基因的读取和调控[11]。在四种乙酰化标记位点H3K14ac、H3K27ac、H3K122ac和H4K16ac中,BRD4与H3K27Ac位点的结合与非常高的基因活性密切相关。而BRD4选择性抑制剂JQ1(BRD4i),可与BRD4蛋白的溴结构域竞争性结合,从而取代BRD4蛋白与染色质上的乙酰化赖氨酸的结合,将BRD4置换下来,在包括NUT中线癌、骨肿瘤以及血液系统肿瘤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并可以显着抑制STAT3信号通路[12,13]。同时,前期工作发现,HDAC3i能够诱导STAT3在酪氨酸705位点的磷酸化,而STAT3通路的激活又与肿瘤的生长密切相关。因此,若能抑制这种激活,有望增强HDAC3i对胶质瘤干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HDAC3i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而BRD4i能够显着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中STAT3信号通路。综上,推测二者联合使用可能会展现出较强的抗肿瘤作用。GLI1是转录因子和Hh信号通路的终端效应因子。GLI1蛋白是Hh信号通路的重要转录因子,能够调节Hh通路的下游基因,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14,15]。已有文献证实,成神经母细胞瘤中BRD4的基因组足迹与GLI1占据的那部分重叠,BRD4能够直接调节Gli(Gli1和Gli2)的转录活性[16,17]。GLI1与IL-6启动子结合并调节IL-6的活性和表达来维持活化的STAT3[18]。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拟对单独应用BRD4i和HDAC3i以及BRD4i联用HDAC3i之后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凋亡以及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对比,观察BRD4i联合HDAC3i作用下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变化,进一步验证BRD4i联合HDAC3i治疗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协同效应,分析BRD4i和HDAC3i调节STAT3信号通路的方式,揭示BRD4i和HDAC3i协同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的作用机制,寻找脑胶质瘤的新的治疗靶点。目的:1、以GSCs为实验对象,联合BRD4,探究BRD4i联合HDAC3i对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的影响;2、探究BRD4i联合HDAC3i对脑胶质瘤干细胞联合用药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一、联合抑制BRD4与HDAC3对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影响。体外实验:实验分组:阴性对照组、BRD4i或si BRD4组、HDAC3i组、BRD4i联合HDAC3i组。CCK8检测对GSCs细胞活力的影响;细胞生长计数、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对GSCs增殖能力的影响;神经球成球实验检测GSCs自我更新的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GSCs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TUNEL染色检测GSCs细胞凋亡;q RT-PCR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以及分化标志物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GSCs相关分化标志物的表达。体内实验:实验分组:阴性对照组、BRD4i组、HDAC3i组、BRD4i联合HDAC3i组。在给药治疗期间,每隔一天观察并测量肿瘤的长度和宽度,称量小鼠体重。给药治疗21天后,将小鼠脱颈处死,对肿瘤体积(V=1/2长×宽2)和小鼠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标记物的影响;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q RT-PCR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相关基因以及分化标志物的表达变化;Western-blot分析STAT3以及下游基因蛋白Bcl-2、Mcl-1的表达。二、联合抑制BRD4与HDAC3抑制恶性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采用不同浓度的HDAC3i溶液作用于CSC2078细胞。ELISA试剂盒验证HDAC3的活性;CCK8实验检测HDAC3i对CSC2078细胞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STAT3以及下游基因蛋白水平的变化。利用sh STAT3和HDAC3i作用于CSC2078细胞,Western-blot分析STAT3以及下游基因Bcl-2、Mcl-1蛋白水平的变化;细胞生长计数实验分析细胞的增殖能力;神经球成球实验检测细胞自我更新的能力。不同浓度的BRD4i溶液作用于CSC2078细胞,Western-blot实验检测STAT3、p-STAT3(Tyr705)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RNA-seq测序分析BRD4i联合HDAC3i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分子;Western-blot验证对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Ch IP分析HDAC3i对GLI1基因启动子处H3K27位点的乙酰化以及GLI1启动子处BRD4的募集情况;ELISA检测IL-6的分泌水平;Ch IP分析GLI1对IL-6的调控作用;Western-blot分析IL-6以及STAT3通路的变化。结果:一、联合抑制BRD4与HDAC3可以有效协同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体外实验: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或si BRD4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对GSCs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且呈现出显着的协同效应;细胞生长计数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BRD4i或si BRD4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或si BRD4联合HDAC3i组GSCs数量明显减少;克隆形成实验证实,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GSCs所形成的克隆数量最少;神经球成球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或si BRD4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或si BRD4联合HDAC3i组GSCs自我更新能力显着降低;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BRD4i或si BRD4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或si BRD4联合HDAC3i组GSCs发生凋亡的细胞所占的比重最多,且绝大部分细胞发生G1期的细胞阻滞;TUNEL染色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GSCs出现绿色荧光的细胞数量最多,且荧光强度最强;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GSCs促凋亡基因Bim、Bax表达显着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Bcl-XL表达显着下调,周期相关基因以及分化标志物的表达也发生显着变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GSCs中成熟的星型胶质细胞标志物S-100β的增强最为明显。体内实验:对肿瘤大小和小鼠体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小鼠肿瘤体积最小,而四组的小鼠体重变化并不存在显着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肿瘤增殖和分化的标记物变化最显着;TUNEL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发生细胞凋亡比重显着增加;q RT-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促凋亡基因Bim、Bax表达显着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Bcl-XL表达显着下调,周期相关基因以及分化标志物的表达变化最为显着;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BRD4i组和HDAC3i组相比,BRD4i联合HDAC3i组磷酸化的STAT3以及下游基因Bcl-2、Mcl-1的蛋白表达受到显着抑制。二、联合抑制BRD4与HDAC3通过GLI1/IL-6/STAT3信号通路诱导脑胶质瘤干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ELISA试剂盒验证HDAC3i能显着抑制HDAC3的活性;CCK8结果显示HDAC3i对CSC2078细胞活力产生抑制作用,但即使在作用浓度为1u M(HDAC3活性显着降低)时,细胞活力仍在80%以上;Western-blot结果表明HDAC3i能诱导STAT3在705位点的磷酸化以及下游基因Bcl-2、Mcl-1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利用sh STAT3能显着抑制HDAC3i诱导的STAT3的激活以及Bcl-2、Mcl-1的表达;细胞生长计数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HDAC3i组相比,sh STAT3联合HDAC3i组的GSCs细胞数量显着减少;神经球成球实验结果证实,与阴性对照组、HDAC3i组相比,sh STAT3联合HDAC3i组GSCs神经球成球能力受到显着抑制;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BRD4选择性抑制JQ1(BRD4i)作用于CSC2078细胞之后能引起p-STA T3(Tyr705)蛋白表达水平的不同程度的下降。RNA-seq数据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过HDAC3i处理的GSCs与BRD4i联合HDAC3i处理的GSCs之间存在1294个重叠基因。在1294个基因中,有35个基因在受到HDAC3i诱导后表达上调,而在加入BRD4i之后,表达受到显着抑制。如图5A所示,相对转录水平=log 2(每个基因的倍数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相对转录水平(|BRD4i&HDAC3i|-|BRD4i|+HDAC3i)计算每个基因的协同指数。例如,Gm20661的相对转录水平为-3.829(BRD4i组),2.205(HDAC3i组)和-1.167(BRD4i&HDAC3i组),因此Gm20661的协同指数为-0.457(|-1.167|-|-3.829|+2.205)。根据此计算方法,在这35个基因中,GLI1的协同指数是最强的。因此,推测GLI1是BRD4i联合HDAC3i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分子;Western-blot证实联合抑制BRD4与HDAC3能显着抑制GLI1的表达,而GLI1下调能抑制STAT3信号通路,si GLI1联合HDAC3i能显着抑制STAT3信号通路以及Bcl-2和Mcl-1的表达;Ch IP-q PCR结果表明HDAC3i能增强GLI1基因启动子处H3K27位点的乙酰化水平并在GLI1基因启动子处募集更多BRD4来参与转录;q RT-PCR和Western-blot证实GLI1的下调能抑制IL-6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同时,ELISA结果表明si GLI1能减少IL-6的分泌;Ch IP-q PCR结果表明GLI1能与IL-6启动子结合直接调控IL-6的转录;Western-blot结果表明si IL-6能抑制STAT3通路,而这种抑制作用又同时能被外源性的IL-6恢复。结论:1、BRD4i联合HDACi协同抑制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自我更新,诱导胶质瘤干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并诱导其向成熟的星型胶质细胞分化。2、HDACi能够增强GLI1基因组蛋白H3K27位点的乙酰化,激活IL-6/STAT3信号通路,限制了HDACi对于脑胶质瘤干细胞的抑制作用;联合BRD4i后,抑制了GLI1的转录,进一步抑制IL-6/STAT3通路,从而发挥协同抗肿瘤的作用。

黎永良[3](2020)在《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脑胶质瘤活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肿瘤是一种发生在颅脑的原发性或者脑转移性肿瘤,其中脑胶质瘤占颅内瘤的45%,是颅脑肿瘤最危险的类型之一。在脑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具有高的细胞增殖速度、浸润性和转移性。当前脑肿瘤的化疗一般采用烷化剂药物替莫唑胺,然而该药物一般只能缓和其发病速度,病人平均生存期仅约1年。另一方面,替莫唑胺在治疗胶质细胞瘤期间产生的耐药性一直是临床的问题。并且,对其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因此,研发新的抗胶质细胞瘤药物至关重要。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具有信号传导功能的激酶,它们在脑肿瘤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FAK、Src和FGFR1均属于蛋白酪氨酸激酶的一员,具有相似结构的激酶催化区域,存在于恶性脑胶质母细胞瘤发生的多条相关信号通路上游,是当前恶性脑胶质母细胞瘤靶向抑制剂开发的重要靶点。目前已经有多种Src和FGFR1抑制剂在临床使用,用于治疗各种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另外,多种FAK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实体瘤,包括脑肿瘤。本论文首先综述了脑肿瘤的发病机制,介绍了酪氨酸激酶,重点阐述了 FAK、Src和FGFR1激酶的结构特点,它们的信号通路与肿瘤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它们相关的抑制剂研究进展。本论文第一部分,根据酪氨酸激酶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与差异性、激酶结构相似性、以及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分别设计了一系列针对FAK激酶的共价不可逆抑制剂和共价可逆抑制剂。采用FAK激酶结构域与化合物7a1的共晶体结构证实了该系列化合物的共价结构,另外,利用LC-MS/MS的方法也论证了共价可逆抑制剂的性能。激酶活性测试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对FAK激酶抑制IC50范围在0.6-16.3 nM,其中化合物7f对FAK激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实验表明,7a1、7g、9b和9c对多种脑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的IC50值范围在0.13-7.2μM。该系列抑制剂抗脑胶质瘤机制研究表明,它们能使U87-MG细胞周期滞留在G2/M期,并能通过抑制细胞内FAK磷酸化导致下游AKT/NF-κB和ERK/NF-κB信号通路活性下调而抑制肿瘤生长。本论文第二部分,针对FAK和FGFR1靶点及其抑制剂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嘧啶类的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其中化合物2j、2k和2m对FAK和FGFR1激酶活性显示很好的抑制能力,并能明显地抑制肿瘤增殖、迁移和侵袭。该系列化合物抗U87-MG脑瘤细胞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它们主要通过抑制FAK和FGFR1磷酸化并降低下游Erk1/2和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而起作用;体内实验的初步结果显示,化合物2k具有潜在作为抗脑肿瘤药物的前景。本论文第三部分,同样根据Src和FAK靶点及其抑制剂的结构特征,设计了 1,3,4-恶二唑类、1,3,4-噻二唑类和嘧啶类三个系列化合物来寻求Src和FAK激酶的双重抑制。激酶活性测试表明,嘧啶类系列化合物能较好地抑制Src和FAK激酶活性;相反,另外两个系列化合物仅对Src激酶显示较好的抑制能力,这些化合物对U87-MG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最后,通过化合物结构叠合、3D-QSAR、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研究,很好解释了 1,3,4-恶二唑类系列化合物3h和达沙替尼之间抑制活性的差异,其原因是引入1,3,4-恶二唑骨架导致立体和静电场的变化,引起结合位点移位而降低它的抑制活性。综上所述,本论文成功地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FAK共价不可逆和共价可逆抑制剂、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和Src/FAK双靶点抑制剂,并为Src/FAK双靶点抑制剂的修饰提供理论依据。

张弛[4](2020)在《MicroRNA-138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也是颅内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在各种肿瘤中排名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胰腺癌。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脑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头部外伤、病毒感染、内分泌、代谢紊乱以及分子遗传等因素有关。除了手术、放疗及药物治疗等传统治疗手段,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电场治疗等开始兴起并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治疗手段的有效率仍然很低。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深入地了解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更加有效的诊治脑胶质瘤寻找新的分子靶点。MicroRNAs(miRNAs)是一类短的单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3’-非翻译区(3’UTR)的互补结合抑制靶基因的翻译或使其直接降解,从而调控该靶基因的表达。据报道,超过60%的蛋白质翻译是由miRNAs调控的。miRNAs调控了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相关的大部分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和转移。miRNA表达异常已经在多种人类癌症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是脑胶质瘤进展的新调节因子和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特别地,miR-138在多种肿瘤中呈现低表达,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表明miR-138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但其在脑胶质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鲜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miR-138在脑胶质瘤中的潜在作用。我们首先检测了miR-138在人脑胶质瘤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检测了其对细胞生长、凋亡和侵袭力的影响。此外,我们还探讨了miR-138在脑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新的脑胶质瘤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目的:研究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级别之间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48例脑胶质瘤组织、12例正常人体脑组织及4个脑胶质瘤细胞系中miR-138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38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结果:qRT-PCR结果显示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人脑组织。临床病理分析发现,miR-138的表达与病理分级相关(P=0.013),而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以及肿瘤发生的位置无明显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iR-138高表达患者比miR-138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期延长。此外,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中miR-138表达高于A172和U133胶质瘤细胞。结论: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呈低表达,且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分级及生存期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miR-138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miR-138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目的:研究miR-138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揭示miR-138作为胶质瘤新的分子治疗靶点,将来通过干预miR-138来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miR-138模拟物(miR-138 mimics)及阴性对照(miR-NC)转染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利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凋亡水平,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miR-138 mimics转染的胶质瘤细胞大幅度提高了细胞中miR-138的表达水平。MTT实验结果表明miR-138过表达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的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表明miR-138过表达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此外,流式结果表明miR-138过表达会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结论:miR-138在脑胶质瘤中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第三部分miR-138介导CREB1调控AKT/mTOR通路影响胶质瘤细胞凋亡及侵袭目的:筛选和鉴定miR-138的靶基因,阐明miR-138在胶质瘤细胞中发挥抑癌作用的机制,为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方法:1)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138的潜在靶基因CREB1,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38与CREB1 3’UTR的结合。检测48例脑胶质瘤组织和12例正常人体脑组织中CREB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在脑胶质瘤组织中miR-138和CREB1的表达相关性。过表达miR-138后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靶基因CREB1 m 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2)通过si RNA沉默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中CREB1的表达,观察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及侵袭的生物学行为变化。进行营救实验,即将miR-138 mimics和CREB1慢病毒(Lenti-CREB1)共转染U87和U251细胞,观察胶质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变化。3)Western blotting分析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抗凋亡蛋白Bcl-2和侵袭相关蛋白MMP-2的表达对miR-138及CREB1表达变化的响应。结果:1)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发现CREB1是miR-138的一个潜在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138可以与CREB1的3’UTR的直接结合。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miR-138过表达能下调CREB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在脑胶质瘤组织中CREB1的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CREB1和miR-138的表达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呈现负相关性。2)CREB1敲低能抑制胶质瘤细胞U87和U251的增殖和侵袭,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凋亡,与miR-138过表达有相似的结果。miR-138 mimics和Lenti-CREB1共转染胶质瘤细胞能逆转miR-138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抑制、及凋亡的促进作用。3)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miR-138过表达能下调胶质瘤细胞中p-AKT、p-m TOR、Bcl-2及MMP-2的蛋白表达,而CREB1表达质粒能上调胶质瘤细胞中p-AKT、p-m TOR、Bcl-2及MMP-2的蛋白表达。在miR-138过表达的细胞中,CREB1的上调能够逆转miR-138对AKT/m TOR的去磷酸化以及Bcl-2和MMP-2蛋白表达的抑制。结论:miR-138通过靶向CREB1抑制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和Bcl-2、MMP-2的表达,从而调控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行为。miR-138可能是治疗脑胶质瘤的潜在靶点。

赵沛妍[5](2020)在《Rae1对小鼠肿瘤发展和CpG ODN治疗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视黄酸早期诱导转录因子1(retinoic acid early transcript 1,Rae1)是小鼠NKG2D配体(NKG2D ligands,NKG2DLs)家族中的成员。NKG2DLs是一类一般表达在肿瘤细胞和被感染细胞表面的配体,肿瘤细胞表达的NKG2DLs与其受体NKG2D的结合能够激活NK细胞和T细胞介导的肿瘤杀伤作用并一直被认为是机体免疫系统行使免疫监视功能和抑制肿瘤生长的重要防线。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NKG2D/NKG2DL信号能够促进肿瘤生长的现象,但肿瘤细胞表达的NKG2DLs促肿瘤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肿瘤细胞表达的NKG2DLs可能受到其表达的TLR9的调控,这可能是造成Cp G ODN(TLR9激动剂)临床疗效不理想的原因。本研究以Rae1这种小鼠NKG2DL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小鼠肿瘤模型及体外共培养体系,发现了肿瘤细胞表达的Rae1具有调节其他NKG2DLs表达水平和促进肿瘤发展的作用,并确定其作用机制为通过m TOR和STAT3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生长,而肿瘤细胞表达的Rae1可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TLR9的表达水平而使Cp G ODN的抗肿瘤效果不佳。本研究为明确NKG2D/NKG2DL信号促肿瘤发展作用和可能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并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林遥[6](2020)在《AAV介导的PTEN-Long蛋白表达对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PTEN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明星分子,它与抑癌基因TP53一样是一个肿瘤抑制因子。PTEN是一种磷酸酶,具有脂质磷酸酶和蛋白磷酸酶的双重特性,其脂质磷酸酶活性能够抑制肿瘤发生发展,得到了人们的深入研究。PTEN主要参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其脂质磷酸酶活性可以使PIP3去磷酸化成PIP2,从而减少AKT的活化来阻断该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发现了许多区别于经典PTEN的翻译变异体,并命名为PTEN-L,PTEN-M,PTEN-N,PTEN-O等,这些区别于经典PTEN分子的翻译变异体,都是从PTEN的起始密码子ATG上游的某个非经典起始密码子开始起始翻译的,它们翻译出来的产物都比经典的PTEN分子要长,其中PTEN-L(PTEN-Long)分子不但拥有与PTEN相似的抑癌功能而且还具有分泌的特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PTEN-Long可分泌出细胞进入血液、再循环到远端的组织器官后还可以再次进入细胞,这一特性使其具有类似于远程调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作用。理论上,我们可以利用人源的PTEN-Long蛋白直接进行静脉给药,并且能够进入几乎所有的目标细胞,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由PI3K、Akt、mTOR三个主要因子组成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能够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黏附和运动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在胶质瘤干细胞(GSCs)中,该条信号通路的活性显着增高,这是GSCs维持自我更新能力和促进其迁移侵袭的关键,而对于神经胶质瘤治疗的前提是治疗药物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基因治疗的载体在基因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virus,AAV)载体具有低致病性、对宿主抗原性弱、长期稳定表达、广泛的细胞和组织亲嗜性等优点,是目前发展较快,也是比较有希望用于临床基因治疗的载体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根据AAV的不同血清型的组织亲嗜性,其中AAV2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组织亲嗜性,能够携带目的基因进入颅内。鉴于此,我们利用AAV2携带PTEN-Long基因,构建重组的AAV2病毒,用于脑胶质瘤治疗的研究,以期对恶性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文利用AAV2-PTEN-Long重组病毒载体,在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上,研究PTEN-Long的抗肿瘤效果,分析重组AAV病毒对神经胶质瘤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在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方面的潜在价值。首先在分子水平上克隆目的基因,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后包装AAV病毒。在PTEN表达缺陷的U87MG,LNZ-308和A172神经胶质瘤细胞系上过表达PTEN-Long,在蛋白水平上利用WB检测AKT、mTOR等PTEN下游分子是否有活性变化;进而在细胞水平上检测PTEN-Long对U87MG细胞的迁移、侵袭、周期、凋亡、增殖及成瘤能力的影响。然后在个体水平上分析PTEN-Long的抗肿瘤效果,建立裸鼠的皮下及颅内荷瘤模型,通过腹腔、尾静脉注射AAV病毒,观察肿瘤的大小,检测PTEN-Long对胶质瘤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包装出了过表达PTEN-Long的AAV2病毒;利用包装出来的rAAV2去感染U87MG、A172和LNZ-308细胞且均能过表达PTEN-Long,在细胞水平上过表达PTEN-Long以后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凋亡。在个体水平上注射rAAV2也同样能够显着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并且rAAV2能够携带PTEN-Long穿过血脑屏障,并抑制神经胶质瘤U87MG的生长,迁移和侵袭;

贺利贞[7](2020)在《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肿瘤治疗已经成为当前医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目前的治疗中,化疗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全身性毒副作用严重限制了其临床使用。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出现为抗肿瘤药物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纳米技术融合生物学和纳米工程学,在肿瘤成像、肿瘤诊断和肿瘤靶向治疗等方面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体系通过靶向性修饰,能将药物有针对性地递送到病变组织,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目前,已有大量的纳米材料作为纳米载药体系而被广泛关注。其中,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被作为一种理想的载药体系。在本课题中,我们通过对该纳米材料进行功能化修饰,并作为化疗药物的传递系统,实现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尽管金属配合物表现出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并表现出巨大的前景,但是它们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细胞毒性、细胞摄取率低以及不具有选择性等缺点。为了解决金属配合物的这一难题,在本课题中,我们设计合成出一种RGD多肽修饰的靶向二氧化硅纳米体系作为该类金属配合物的传递系统,实现了药物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的选择性,从而提高了药物抗肿瘤活性,并降低其毒副作用。RGD的修饰能大大提高该纳米体系通过整合素介导细胞吸收,从而实现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此外,该靶向纳米载药体系主要是激活了肿瘤细胞的死亡受体通路,进一步诱导ROS在细胞内的累积,从而引起DNA损伤,激活了p53、AKT以及MAPKs信号通路而诱导细胞凋亡,阐明了该纳米体系的抗肿瘤分子机制。2、肿瘤血管为肿瘤微环境提供必要的养料和氧气,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代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血管形成的某些因子及其关键步骤进行干预可有望切断肿瘤血供及其转移途径,对肿瘤的治疗和防止肿瘤向远处转移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该部分实验中,我们基于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化学相似性,设计了双重靶向肿瘤与血管细胞的纳米体系,通过抑制血管细胞的生长来切断肿瘤细胞增殖所需营养,同时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最终实现抑制肿瘤与血管生成。实验结果发现,该双靶向纳米体系在体内外双肿瘤模型和细胞共培养中,对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表现出很高的选择性,并能有效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此外该纳米体系能通过激活p53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3、目前,肿瘤的治疗手段仍然以手术切除、放射性治疗以及化学药物治疗为主。放射线虽然对肿瘤细胞具有较直接的杀死和抑制效果,但是由于肿瘤处于低氧环境中,使得单独的放疗无法彻底根除肿瘤细胞,反而使肿瘤对X射线产生耐受而不敏感。因此,设计合成一种高效低毒的放疗增敏剂并发挥其与放疗的协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该部分研究中,我们将二氧化硅纳米材料负载一种含硒氨基酸,同时将细胞穿膜肽和转铁蛋白共价连接到高分子聚合物PLGA上,并将其对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进行包裹,得到一种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实现对放疗的增敏效果。实验结果发现,该纳米体系能有效的协同放疗增强X射线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并且主要是激活细胞内死亡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此外,在X射线的照射下,Se C@MSNs-Tf/TAT能促进细胞内ROS的大量累积,从而激活下游AKT和MAPKs信号通路,并引起细胞内DNA损伤介导的p53信号通路的激活,同时能抑制细胞的自我损伤修复功能,最终诱导细胞凋亡。Se C@MSNs-Tf/TAT同能有效的通过激活体内肿瘤组织中p53介导的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小鼠体内荷瘤生长,且在有效抗肿瘤浓度下对小鼠无明显毒性,说明所设计合成的多功能纳米体系Se C@MSNs-Tf/TAT能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放疗增敏剂实现体内外肿瘤同步放化疗的应用。4、由于纳米材料特殊的尺寸和形貌,使得它相比于宏观尺度的材料具有很多特殊的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并赋予了纳米材料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对碱性催化剂类型和浓度的改变合成出不同尺寸大小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研究了三种不同尺寸(20 nm、40 nm和80 nm)纳米载药体系对脑胶质瘤细胞的吸收、停留以及渗透进入血脑屏障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这三种不同尺寸的靶向纳米体系DOX@MSNs能显着提高单独DOX诱导脑胶质瘤细胞产生过量的ROS,从而增强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程度,提高了DOX的抗肿瘤效果,同时尺寸为40 nm的纳米体系表现出更优的效果。此外,这三种不同尺寸靶向纳米药物能有效地穿透血脑屏障,并被脑胶质瘤细胞吸收,提高单独DOX的抗肿瘤效果。同时能有效地摧毁脑胶质瘤细胞的血管拟态生成,从而增强其抗肿瘤效果。该纳米药物对肿瘤球生长是尺寸依赖性的,DOX@MSNs纳米体系对肿瘤球的渗透作用明显强于单独DOX,从而增强其对肿瘤球生长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作为一种理想的化学药物载体,通过靶向修饰能有效的提高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活性以及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选择性,进而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这种多功能纳米体系能同时实现对抗体内外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并能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放疗增敏剂协同X射线提高抗肿瘤效果。并且,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也对这类靶向纳米体系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了清楚的阐述。因此,我们认为:本课题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发靶点清楚、作用机制明确的新型靶向纳米药物或先导物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刘菲[8](2020)在《LDHA对脑胶质瘤中脂质合成的影响及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乳酸脱氢酶A(LDHA)对脑胶质瘤细胞中脂质合成的影响及机制,为进一步靶向肿瘤代谢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LDHA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模式及临床意义,同时分析LDHA与脑胶质瘤脂质合成的相关性。随后应用Western blot分析脑胶质瘤细胞内LDHA对脂质合成及线粒体自噬通路、AM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最后应用特异性荧光染色检测脑胶质瘤细胞内线粒体ROS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临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脑胶质瘤中LDHA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脑组织;LDHA高表达组病人的总体生存期较低;人蛋白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脑胶质瘤中LDH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等级胶质瘤及正常脑组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DHA与ACLY的表达呈正相关,与ACSS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常氧及缺氧条件下的PN型GBM细胞SW1783和U251MG中LDHA及ME2的蛋白表达均处于较低水平,而MES型GBM细胞U87MG及LN229中LDHA与ME2的蛋白表达均处于较高水平,与常氧条件相比,缺氧条件下SW1783和U251MG细胞中脂质合成指标FASN、SCD1、ACLY和ACSS2显着增加,而U87MG及LN229细胞中FASN、SCD1、ACLY和ACSS2则无明显变化,均处于较高水平;U87MG细胞中LDHA、ME2及p-ACLY随着缺氧时间的增加蛋白表达逐渐增加;常氧及缺氧条件下在U87MG细胞中干扰LDHA后ME2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ACLY的磷酸化水平降低,表明LDHA能够促进ACLY的激活,即LDHA能够促进线粒体柠檬酸途径来源的乙酰辅酶A的合成;常氧条件下干扰LDHA后,ME2及p-ACLY的水平随外源性加入的乳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糖酵解经LDHA催化的终产物乳酸能够活化ACLY,促进线粒体柠檬酸途径来源的乙酰辅酶A的合成。在U87MG及LN229细胞中干扰LDHA的表达后,线粒体ROS的产生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p-ubiquitin、p62、Optineurin、BNIP3、BNIP3L和LC3B的表达增高,p-AMPK及p-TSC2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Raptor及p-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表明LDHA能够通过AMPK信号通路影响MES型GBM细胞的线粒体自噬。结论:脑胶质瘤中LDHA明显高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且LDHA与ACLY的表达呈正相关。缺氧条件下PN型GBM细胞内的脂质合成功能活跃,MES型GBM细胞内LDHA能够促进线粒体柠檬酸途径的脂质合成。此外,我们证明了LDHA通过AMPK信号通路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自噬。本研究探明了LDHA对MES型GBM细胞线粒体柠檬酸途径的脂质合成的影响,及其通过影响AMPK信号通路对MES型GBM细胞线粒体自噬的作用,为进一步靶向肿瘤代谢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尹梦磊[9](2020)在《Bit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脑胶质瘤(Glioma)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由于胶质瘤细胞恶性程度高、广泛浸润性生长和高度增殖的特点导致手术难以彻底切除且手术后复发率极高。目前脑胶质瘤采用手术切除肿瘤并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仍然较差,生存率仍然很低。失巢凋亡(Anoikis)与肿瘤的浸润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是肿瘤细胞恶性进展的关键环节。作为失巢凋亡的效应分子,Bit1(bcl-2 inhibitor of transcription 1)在细胞与周围细胞或细胞外基质脱离黏附时可诱发一种非caspase途径依赖的细胞凋亡。且研究显示Bit1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作用存在组织差异性,可促进或抑制肿瘤的生长。而Bit1对脑胶质瘤的恶性生物学活性的调控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和临床组织标本分析,探讨Bit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肿瘤恶性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目的探究Bit1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构建Bit1稳定沉默的胶质瘤细胞系,检测Bit1稳定沉默对体外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等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体内裸鼠皮下移植瘤增殖及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1.收集临床不同恶性级别的脑胶质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标本,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及对组织标本中Bit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观察Bit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瘤细胞系U251、U87、SHG44、LN229、A172和正常脑胶质细胞HEB中Bit1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载体将Bit1的干扰的质粒导入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中,通过筛选建立稳定沉默Bit1的胶质瘤细胞株。3.分别采用MTT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Bit1沉默细胞系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能力变化。4.分别采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TUNEL实验检测Bit1沉默细胞系在体内的成瘤能力及凋亡能力变化。结果1.Bi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组织中均低于正常对照脑组织,随着脑胶质瘤(WHO分级)恶性级别的升高,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在各个脑胶质瘤细胞系中Bi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脑胶质细胞系HE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其他脑胶质瘤细胞系相比,Bit1在U87胶质瘤细胞系中呈现相对较高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3.体外细胞实验:Bit1表达沉默以后,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细胞的凋亡能力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体内动物实验:Bit1表达沉默以后,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显着增强,凋亡能力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it1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呈低表达,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2.Bit1表达沉默后使体外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凋亡能力降低。3.Bit1表达沉默后促进体内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其凋亡。

刘朝俊[10](2020)在《凋亡信号调节激酶2促进脑胶质瘤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脑胶质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患者的病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脑胶质瘤的各种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均无显着性进展,患者的生存期依然较短。快速增殖,较强的迁移/侵袭能力和降低的凋亡率是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特点。凋亡信号调节激酶(ASK)家族分子可以诱导多种细胞的凋亡,ASK分子在脑胶质瘤中尚无研究报道,本课题主要研究ASK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征及预后价值,从体外细胞系水平和小鼠体内实验探究ASK2促进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ASK2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参数分析目的探索ASK家族分子在脑胶质瘤肿瘤组织和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不同病理分级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SK2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特征,并评估其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1)分析GEO4290数据集和本院脑胶质瘤和脑外伤标本,对比肿瘤组织与非肿瘤正常组织中ASK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2)在GEO4290,CGGA和TCGA数据库以及本院脑胶质瘤患者中分析ASK2基因表达与胶质瘤WHO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分析ASK2基因表达在CGGA,TCGA和本院胶质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3)通过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本院脑胶质瘤患者中ASK2的表达,从蛋白水平进一步验证ASK2在不同WHO分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分析ASK2蛋白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ASK2基因在GEO4290数据库和本院的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非肿瘤组织;而ASK1和ASK3的基因表达在肿瘤组织和非肿瘤组织中无差异;(2)ASK2的基因表达与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ASK2基因在GBM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WHO Ⅱ-Ⅲ胶质瘤;(3)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证实,ASK2蛋白水平表达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ASK2在GBM中的蛋白表达显着高于WHO Ⅱ-Ⅲ胶质瘤;(4)在CGGA和TCGA数据库及本院患者中,ASK2基因高表达的脑胶质瘤患者预后更差;(5)免疫组化检测证实在本院胶质瘤患者中ASK2蛋白水平高表达者预后更差。结论ASK2基因在脑胶质瘤肿瘤组织中显着高表达;在GBM患者中ASK2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显着高于WHO Ⅱ-Ⅲ胶质瘤患者;ASK2高表达的脑胶质瘤患者预后更差。第二部分 探究ASK2对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通过体外细胞系实验,探索ASK2基因对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1)探究通过siRNA抑制ASK2基因表达对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2)探究通过shRNA抑制ASK2基因表达对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3)设计携带人ASK2基因CDS区全长序列的质粒,经慢病毒包装,转染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构建稳定过表达ASK2基因的胶质瘤细胞系;(4)在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的细胞系和相应对照组细胞系中,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及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用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5)利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抑制或提高ASK2基因表达对脑胶质瘤细胞系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ASK2基因表达的改变对脑胶质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6)应用流式细胞术通过Annexin-V和PI双染法检测抑制或提高ASK2基因表达对脑胶质瘤细胞系的凋亡的影响。结果(1)siRNA或shRNA敲低ASK2基因显着降低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在CCK8细胞增殖实验中450nm处的吸光度,降低细胞克隆形成数量和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比例;(2)过表达ASK2基因明显增强U87和U251细胞系在CCK8细胞增殖实验中450nm处的吸光度,增加细胞克隆形成数量和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比例;(3)利用siRNA,或shRNA敲低ASK2基因显着抑制U87和U251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减少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中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4)过表达ASK2基因促进U87和U251细胞系的划痕愈合能力,增加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中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5)siRNA或shRNA敲低ASK2基因,或过表达ASK2基因均不影响U87和U251细胞系的凋亡。结论抑制ASK2基因降低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过表达ASK2基因促进U87和U251细胞系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或增加ASK2的基因表达并不影响脑胶质瘤细胞系的凋亡。第三部分ASK2通过调控ERK-CDK1/MMP2/MMP9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目的探讨ASK2促进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蛋白印迹实验检测抑制或过表达ASK2对其下游可能调控的分子ERK,p38和JNK的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水平的影响;(2)使用ERK抑制剂验证抑制ERK分子对过表达ASK2脑胶质瘤细胞系的CCK8增殖能力,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3)在CGGA和TCGA数据库中分析ASK2与CDK家族基因的相关性,筛选与ASK2基因呈显着正相关的CDK基因作为备选;经qPCR检测在敲低ASK2基因后降低最显着的CDK基因和过表达ASK2基因后升高最显着的CDK基因,进而得到与ASK2基因同步变化最显着的CDK1基因;(4)在CGGA和TCGA数据库中分析ASK2和MMP家族基因的相关性,初步筛选与ASK2基因呈显着正相关的MMP基因作为备选;通过qPCR检测在敲低ASK2基因U251细胞系中降低最显着的MMP基因和过表达ASK2基因后升高最显着的MMP基因,进而得到与ASK2基因同步变化最显着的MMP2/MMP9 基因;(5)利用蛋白印迹实验检测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对CDK1和MMP2,MMP9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6)在过表达ASK2的脑胶质瘤细胞系中使用ERK抑制剂,利用蛋白印迹实验检测ERK抑制剂是否可以抑制CDK1和MMP2,MMP9的蛋白表达;(7)检测CDK1抑制剂是否抑制ASK2基因过表达导致的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提高;检测MMP2/MMP9抑制剂是否抑制ASK2基因过表达导致的胶质瘤细胞的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增加。结果(1)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后,磷酸化ERK蛋白水平出现显着地降低或升高;而磷酸化p38和磷酸化JNK以及三者的总蛋白水平均无明显改变;(2)ERK抑制剂显着削弱ASK2基因过表达对脑胶质瘤细胞系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增强;(3)数据库筛选发现CDK1,CDK2,CDK6和CDK7的基因表达均与ASK2的基因表达呈显着地正相关,在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后对应降低或升高最显着的是CDK1;CDK1抑制剂显着降低过表达ASK2基因导致的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增强;(4)数据库筛选发现 MMP1,MMP2,MMP7,MMP9,MMP10,MMP11,MMP13和MMP14的基因表达均与ASK2基因表达呈显着地正相关,在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后对应降低或升高最显着的MMP分子是MMP2和MMP9;(5)ERK抑制剂显着降低ASK2过表达的脑胶质瘤细胞中CDK1和MMP2/MMP9的蛋白表达;(6)CDK1抑制剂显着降低过表达ASK2基因导致的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增强;MMP2/MMP9抑制剂显着降低过表达ASK2基因导致的脑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增加。结论ERK是ASK2下游信号转导的关键分子;ASK2-ERK-CDK1通路的活化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系的增殖;ASK2-ERK-MMP2/MMP9通路的活化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系的迁移和侵袭。第四部分体内动物实验验证ASK2促进脑胶质瘤的进展目的通过小鼠皮下成瘤实验探讨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对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以及在体内模型中验证磷酸化ERK,CDK1和MMP2/MMP9的蛋白表达与ASK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1)将稳定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的脑胶质瘤细胞系与相应的对照组细胞系分别注射至小鼠皮下,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于不同时间点测量肿瘤大小和小鼠体重;(2)观察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对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3)对上述小鼠皮下成瘤的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探讨敲低或过表达ASK2基因在体内对磷酸化ERK,CDK1,Ki67和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稳定敲低ASK2基因明显降低U87和U251细胞系皮下成瘤的大小,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2)稳定过表达ASK2基因显着增加U87和U251细胞系的皮下成瘤的肿瘤大小,缩短小鼠的生存期;(3)稳定敲低ASK2基因明显抑制U87和U251细胞系皮下移植瘤中磷酸化ERK,CDK1,Ki67,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4)稳定过表达ASK2基因显着提高U87和U251细胞系皮下移植瘤中磷酸化ERK,CDK1,Ki67,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抑制ASK2基因表达显着降低脑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系体内成瘤能力,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反之,过表达ASK2基因明显增加U87和U251细胞系体内成瘤能力,缩短小鼠的生存期。同时,从体内实验证实,ASK2通过调控下游ERK-CDK1,ERK-MMP2/MMP9通路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进展。

二、RNasin对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Nasin对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环状RNA hsa_circ_0000326对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胶质瘤概述
        1.1.1 流行病学
        1.1.2 发病病因及危险因素
        1.1.3 诊断
        1.1.4 临床治疗现状
        1.1.5 治疗前景
    1.2 环状RNA概述
        1.2.1 环状RNA的发现
        1.2.2 环状RNA的发生和生物学功能
        1.2.3 环状RNA与人类疾病
        1.2.4 环状RNA与胶质瘤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组织、细胞株及慢病毒
        2.1.2 试剂
        2.1.3 耗材及仪器设备
        2.1.4 引物
        2.1.5 重要溶液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筛选差异表达的circRNA
        2.2.2 细胞培养
        2.2.3 慢病毒感染
        2.2.4 Trizol法RNA提取
        2.2.5 qRT-PCR实验
        2.2.6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2.7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2.2.8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2.2.9 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迁移
        2.2.10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2.11 AO染色实验
        2.2.12 Western Blot实验
        2.2.13 资料收集
        2.2.14 随访
        2.2.1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环状RNA hsa_circ_0000326的鉴定
    3.2 Hsa_circ_0000326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3 慢病毒感染构建敲低hsa_circ_0000326的细胞模型
    3.4 Hsa_circ_0000326对U251/U87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3.5 构建circRNA-miRNA-mRNA网络
第四章 讨论
    4.1 Hsa_circ_0000326在胶质瘤中表达上调
    4.2 Hsa_circ_0000326高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4.3 Hsa_circ_0000326影响U251/U87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4.4 Hsa_circ_0000326在胶质瘤中的分子机制初探
    4.5 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环状RNA在胶质瘤临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联合抑制BRD4与HDAC3通过GLI1/IL-6/STAT3信号通路诱导脑胶质瘤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胶质母细胞瘤概述
        1.1.1 胶质瘤的分级
        1.1.2 脑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1.1.3 胶质瘤干细胞
        1.1.4 脑胶质瘤与表观遗传学
    1.2 HDAC3
        1.2.1 HDAC的分类
        1.2.2 HDAC3与肿瘤
        1.2.3 HDAC3与炎症
        1.2.4 HDAC3抑制剂
    1.3 BRD4
        1.3.1 BET家族
        1.3.2 BRD4与GBM
        1.3.3 BRD4抑制剂与肿瘤
        1.3.4 BRD4抑制剂与炎症
        1.3.5 BRD4抑制剂与其他疾病
    1.4 GLI1
        1.4.1 GLI1与HH通路
    1.5 IL6/STAT3
        1.5.1 IL6/STAT3 通路
        1.5.2 IL6/STAT3与GBM
        1.5.3 GLI1与IL6/STAT3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
        2.1.2 质粒及菌株
        2.1.3 实验动物
    2.2 实验试剂
        2.2.1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2.2.2 转染试剂及试剂盒
        2.2.3 qRT-PCR相关试剂
        2.2.4 Western blot的相关试剂
        2.2.5 ChIP相关试剂
        2.2.6 其他相关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细胞培养与冻存
        2.4.2 ELISA检测HDAC3 活性
        2.4.3 CCK8检测细胞活力
        2.4.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蛋白的表达情况
        2.4.5 细胞生长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4.6 神经球成球能力实验检测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
        2.4.7 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4.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4.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2.4.10 qRT-PCR检测mRNA的表达水平
        2.4.11 转录组测序
        2.4.12 免疫荧光
        2.4.13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4.14 动物实验
        2.4.14.1 脑胶质瘤干细胞异种移植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2.4.14.2 动物实验分组及操作
        2.4.15 HE染色
        2.4.1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5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联合抑制BRD4和HDAC3 协同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
        3.1.1 表观遗传学筛查文库
        3.1.2 ELISA试剂盒证实HDAC3 抑制剂能显着抑制HDAC3 的活性
        3.1.3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对GSCS细胞活力的影响
        3.1.4 细胞生长计数观察GSCS的增殖能力
        3.1.5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3.1.6 神经球成球实验检测胶质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
        3.1.7 流式细胞数检测脑胶质瘤干细胞周期的变化
        3.1.8 流式细胞数检测脑胶质瘤干细胞凋亡的变化
        3.1.9 TUNEL检测GSCS细胞凋亡的情况
        3.1.10 qRT-PCR检测GSCS凋亡和周期相关基因的变化
    3.2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对TS543 细胞脑胶质瘤干细胞移植瘤的影响
        3.2.1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 可抑制小鼠脑胶质瘤干细胞移植瘤的生长
        3.2.2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 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小鼠模型凋亡的影响
        3.2.3 qRT-PCR检测脑胶质瘤干细胞小鼠模型凋亡和周期相关基因的变化
    3.3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对GSCS分化的影响
        3.3.1 qRT-PCR检测分化相关基因的变化
        3.3.2 免疫荧光检测相关分化标记物的变化
        3.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分化标记物的变化
    3.4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 通过GLI1/IL-6/STAT3 信号通路协同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生长
        3.4.1 CCK8 检测HDAC3 抑制剂对脑胶质瘤干细胞活力的影响
        3.4.2 Western-blot检测STAT3 以及下游基因蛋白水平的变化
        3.4.3 细胞生长计数检测shSTAT3对CSC2078 细胞增殖的影响
        3.4.4 shSTAT3对CSC2078 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
        3.4.5 BRD4i对 CSC2078 细胞STAT3 信号通路以及下游基因的蛋白水平的变化
        3.4.6 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胶质瘤干细胞小鼠模型中STAT3以及下游基因蛋白水平的变化
        3.4.7 RNA-seq及数据分析
        3.4.8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3.4.9 GLI1对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影响
        3.4.10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检测GLI1 启动子的乙酰化以及BRD4与GLI1启动子的结合情况
        3.4.11 IL-6对STAT3 信号通路的影响
        3.4.12 联合抑制BRD4与HDAC3 诱导周期阻滞和凋亡的模型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脑胶质瘤活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脑胶质瘤及其治疗手段
        1.1.1 脑胶质瘤
        1.1.2 脑胶质瘤相关的信号通路
        1.1.3 胶质瘤的治疗手段
    1.2 蛋白酪氨酸激酶
        1.2.1 FAK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2.2 SRC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2.3 FGFR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FAK共价抑制剂的设计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FAK不可逆/可逆共价抑制剂的设计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对体外FAK的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2.3.2 共价抑制剂动力学测试
        2.3.3 化合物在生理pH下的共价可逆性测试
        2.3.4 共价抑制剂对激酶的选择性抑制
        2.3.5 化合物对脑胶质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测试
        2.3.6 ELISA测试化合物对U87-MG细胞FAK磷酸化抑制能力
        2.3.7 化合物在U87-MG胞内环境FAK的共价抑制验证
        2.3.8 化合物对U87-MG细胞的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2.3.9 化合物对U87-MG细胞形态的影响
        2.3.10 化合物影响U87-MG细胞的迁移能力
        2.3.11 化合物对U87-MG细胞FAK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活性机理研究
    第一部分 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活性机理研究
        3.1.1 前言
        3.1.2 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3.1 化合物对激酶活性抑制能力
        3.1.3.2 化合物对细胞增殖毒性测试
        3.1.3.3 不同时间化合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的影响
        3.1.3.4 化合物对细胞克隆的影响
        3.1.3.5 化合物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3.1.3.6 化合物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1.3.7 化合物对U87-MG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3.1.3.8 化合物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
        3.1.4 小结
    第二部分 Src/FAK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分子模拟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活性研究
        3.2.1 前言
        3.2.2 Src/FAK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3.1 化合物的激酶抑制活性测试
        3.2.3.2 化合物对细胞的抑制活性
        3.2.3.3 3D-QSAR研究化合物对Src激酶抑制能力的构效关系
        3.2.3.4 化合物与Src分子对接研究
        3.2.3.5 MM-PBSA/GBSA计算结合自由能
        3.2.4 小结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1.1 主要的实验仪器
        4.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化合物对FAK激酶活性抑制测试
        4.2.2 化合物对FGFR1激酶活性抑制测试
        4.2.3 化合物Src激酶活性测试
        4.2.4 化合物激酶选择性测试
        4.2.5 化合物的共价动力学测试
        4.2.6 化合物的共价可逆性研究
        4.2.7 MTT法测试化合物对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4.2.8 ELISA测试实验
        4.2.9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及化合物洗脱实验
        4.2.10 细胞周期和凋亡
        4.2.11 细胞划痕实验
        4.2.12 免疫细胞化学和荧光染色
        4.2.13 化合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实验
        4.2.14 细胞克隆实验
        4.2.15 细胞侵袭实验
        4.2.16 动物体内异种成瘤及化合物体内抗肿瘤实验
        4.2.17 3D-QSAR分析
        4.2.18 化合物的分子对接分析
        4.2.19 化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4)MicroRNA-138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 miR-138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miR-138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 miR-138介导CREB1调控AKT/mROT通路影响胶质瘤细胞凋亡及侵袭
    一、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microRNA的脑胶质瘤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
致谢

(5)Rae1对小鼠肿瘤发展和CpG ODN治疗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NKG2DLs及其表达调控
        1.1.1 NKG2DLs概述
        1.1.2 调控肿瘤细胞表面NKG2DLs表达的分子机制
    1.2 NKG2D/NKG2DL信号与肿瘤发展和治疗
        1.2.1 NKG2D/NKG2DL信号传导的研究进展
        1.2.2 NKG2D/NKG2DL介导的免疫监视
        1.2.3 NKG2D/NKG2DL介导的肿瘤生长
        1.2.4 NKG2D/NKG2DL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
    1.3 CpG ODN治疗与肿瘤细胞表达的TLR
        1.3.1 CpG ODN与 TLR9 概述
        1.3.2 CpG ODN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3.3 肿瘤细胞表达的TLR9与肿瘤生长
        1.3.4 TLR9与NKG2DLs
第2章 Rae1 对肿瘤细胞表面NKG2DLs表达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Rae1 对小鼠脑胶质瘤细胞表面NKG2DLs表达的影响
        2.3.2 Rae1 对小鼠脑胶质瘤细胞NKG2DLs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与免疫细胞的关系
        2.3.3 Rae1 对其他小鼠肿瘤细胞NKG2DLs表达水平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Rae1对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Rae1对小鼠脑胶质瘤细胞体内生长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3.2 Rae1对小鼠脑胶质瘤细胞恶性程度相关分子通路的影响
        3.3.3 NKG2D/Rae1 途径对小鼠脑胶质瘤GL261 细胞mTOR和STAT3信号通路的作用
        3.3.4 小鼠脑胶质瘤细胞mTOR和 STAT3 蛋白的激活对细胞迁移能力和细胞活力的影响
        3.3.5 NKG2D/Rae1 途径对其他小鼠肿瘤细胞m TOR和 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肿瘤细胞表达的Rae1对CpG ODN抗肿瘤作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CpG ODN5802 免疫刺激作用的研究
        4.3.2 Rae1对CpG ODN5802 抗脑胶质瘤作用的影响
        4.3.3 Rae1对CpG ODN调控脑胶质瘤细胞NKG2DLs表达水平及生物学特性作用的影响
        4.3.4 Rae1对CpG ODN调控脑胶质瘤细胞TLR9 表达作用的影响
        4.3.5 Rae1对CpG ODN调控其他肿瘤TLR9 表达及生长作用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AAV介导的PTEN-Long蛋白表达对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PTEN-L的结构
    1.2 PTEN-L的生物学功能
    1.3 PTEN-L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标
2 重组腺相关病毒AAV-PTEN-Long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氯化钙溶液(CaCl2)配方
        2.2.3 液态LB培养基(1L)配方
        2.2.4 固态LB培养基(1L)配方
        2.2.5 0.5×TBE核酸电泳缓冲液(1L)配方
        2.2.6 终浓度为1%的琼脂糖凝胶配方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大肠杆菌感受态(Top10/BL21)的制备
        2.4.2 细胞总RNA的抽提(Trizol法)
        2.4.3 cDNA的获取(反转录)
        2.4.4 目的基因的扩增(PCR)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载体AAV-GP-11-PTEN-Long-Flag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2.5.2 重组腺相关病毒AAV-PTEN-Long病毒滴度的测定
        2.5.3 Western blot验证重组腺相关病毒AAV-PTEN-Long在U87MG细胞上成功过表达
    2.6 本章小结
3 重组腺相关病毒AAV-PTEN-Long的细胞实验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
        3.2.1 1×磷酸缓冲盐溶液(1×PBS)配方
        3.2.2 终浓度为0.25%的胰蛋白酶(Trypsin)消化液配方
        3.2.3 DMEM/RPMI-1640完全培养基(50ml)配方
        3.2.4 终浓度为0.4%的台盼蓝染色液(100ml)配方
        3.2.5 终浓度为1%的结晶紫染色液(100ml)配方
        3.2.6 RIPA细胞总蛋白裂解液(200ml)配方
        3.2.7 Transwell小室人工基质胶缓冲液(Transwell coating buffer)配方
        3.2.8 终浓度为2mg/ml的嘌呤霉素(puromysin)配方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体外细胞系的培养
        3.4.2 贴壁细胞的转染
        3.4.3 细胞增殖的检测
        3.4.4 细胞迁移能力的检测
        3.4.5 细胞侵袭能力的检测
        3.4.6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检测
        3.4.7 细胞周期和凋亡检测
        3.4.8 细胞共培养实验
    3.5 结果与讨论
        3.5.1 Western blot验证PTEN在几种神经来源细胞系中的表达
        3.5.2 过表达PTEN-Long对A172细胞和LNZ-308细胞增殖的影响
        3.5.3 EdU实验验证过表达PTEN-Long的LNZ-308细胞和A17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
        3.5.4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过表达PTEN-Long对A172细胞和LNZ-308细胞迁移的影响
        3.5.5 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PTEN-Long对A172细胞和LNZ-308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3.5.6 过表达PTEN-Long对其下游信号通路以及U87MG细胞增殖的影响
        3.5.7 EdU实验验证过表达PTEN-Long的U87MG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
        3.5.8 过表达PTEN-Long对U87MG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3.5.9 过表达PTEN-Long对U87MG细胞周期的影响
        3.5.10 过表达PTEN-Long对U87MG细胞凋亡的影响
        3.5.11 过表达PTEN-Long对U87MG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3.5.12 共培养实验验证PTEN-Long蛋白的分泌性
        3.5.13 PTEN-Long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受PTEN本底表达水平影响
        3.5.14 统计学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重组腺相关病毒AAV-PTEN-Long的动物实验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裸鼠体外荷瘤实验
        4.3.2 裸鼠颅内荷瘤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过表达PTEN-Long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4.4.2 过表达PTEN-Long对裸鼠颅内原位瘤生长的影响
        4.4.3 统计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PTEN-Long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设备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蛋白纯化实验
        5.3.2 考马斯亮蓝染色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展望与总结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恶性肿瘤与化疗
        1.1.1 肿瘤的发展及危害
        1.1.2 肿瘤的治疗
        1.1.3 金属配合物在抗肿瘤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1.2 纳米技术
        1.2.1 纳米技术的出现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
        1.2.2 纳米技术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1.2.3 靶向设计可望实现纳米药物对肿瘤的精准诊断与治疗
    1.3 介孔二氧化硅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3.1 介孔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介孔二氧化硅作为纳米载药体系的优势与局限性
    1.4 选题意义及设计思路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术语说明
第二章 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靶向设计及其作为金属配合物载体的应用
    引言
    第一节 靶向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增强钌多吡啶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
        2.1.1 实验部分
        2.1.1.1 实验试剂
        2.1.1.2 实验仪器
        2.1.1.3 实验方法
        2.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2.1 RuPOP@MSNs靶向纳米体系的合成与表征
        2.1.2.2 RuPOP@MSNs靶向纳米体系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2.1.2.3 RuPOP@MSNs靶向纳米体系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吸收
        2.1.2.4 RuPOP@MSNs靶向纳米体系的细胞定位及体外药物释放
        2.1.2.5 RuPOP@MSNs靶向纳米体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1.2.6 RuPOP@MSNs靶向纳米体系激活ROS介导的信号通路
        2.1.3 结论
    第二节 靶向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提高金卟啉配合物的肿瘤选择性及分子机制
        2.2.1 实验部分
        2.2.1.1 实验试剂
        2.2.1.2 实验仪器
        2.2.1.3 实验方法
        2.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2.1 Au-1a@MSN(R)靶向纳米体系的合成与表征
        2.2.2.2 Au-1a@MSN(R)靶向纳米体系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2.2.2.3 Au-1a@MSN(R)靶向纳米体系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凋亡
        2.2.2.4 Au-1a@MSN(R)靶向纳米体系抑制肿瘤细胞内Trx R的活性
        2.2.2.5 Au-1a@MSN(R)靶向纳米体系激活ROS介导的信号通路
        2.2.3 结论
第三章 双靶向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的设计与作用机理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RGD@Se-MSNs靶向纳米体系的合成与表征
        3.3.2 RGD@Se-MSNs靶向纳米体系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3.3.3 RGD@Se-MSNs靶向纳米体系的选择性研究
        3.3.4 RGD@Se-MSNs靶向纳米体系选择性地抑制体内肿瘤生长
        3.3.5 RGD@Se-MSNs靶向纳米体系抑制体内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
        3.3.6 RGD@Se-MSNs抑制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3.3.7 RGD@Se-MSNs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以及体内血管生成
    3.4 结论
第四章 多功能介孔二氧化硅纳米体系的放化疗增敏作用研究
    引言
    第一节 有机硒对肿瘤的放疗增敏作用与分子机制
        4.1.1 实验部分
        4.1.1.1 实验试剂
        4.1.1.2 实验仪器
        4.1.1.3 实验方法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硒的取代赋予硒代胱氨酸(SeC)放疗增敏效果
        4.1.2.2 SeC增强放疗诱导的细胞凋亡
        4.1.2.3 SeC通过激活ROS信号通路增强放疗诱导的细胞凋亡
        4.1.2.4 硒二唑衍生物(SeDs(1-3))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4.1.2.5 SeDs-3通过抑制HeLa细胞内TrxR活性实现放疗增敏作用
        4.1.3 结论
    第二节 靶向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体负载有机硒协同放疗增敏机制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1.1 实验试剂
        4.2.1.2 实验仪器
        4.2.1.3 实验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SeC@MSNs-Tf/TAT纳米载药体系的合成与表征
        4.2.2.2 SeC@MSNs-Tf/TAT纳米载药体系的细胞吸收
        4.2.2.3 SeC@MSNs-Tf/TAT纳米载药体系的细胞定位和体外药物释放
        4.2.2.4 SeC@MSNs-Tf/TAT纳米体系协同放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4.2.2.5 SeC@MSNs-Tf/TAT通过激活ROS信号通路增强放疗诱导的细胞凋亡
        4.2.2.6 SeC@MSNs-Tf/TAT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4.2.3 结论
第五章 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拮抗血脑屏障及脑胶质瘤生长的尺寸效应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尺寸DOX@MSNs靶向纳米体系的合成与表征
        5.3.2 不同尺寸DOX@MSNs靶向纳米体系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5.3.3 不同尺寸DOX@MSNs通过激活RO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5.3.4 不同尺寸DOX@MSNs穿透血脑屏障和抑制血管拟态生成
        5.3.5 不同尺寸DOX@MSNs对 U87 肿瘤球的渗透作用
        5.3.6 不同尺寸RuPOP@MSNs逆转多药耐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5.4 结论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及奖励
致谢

(8)LDHA对脑胶质瘤中脂质合成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
        1.1.2 脑胶质瘤细胞的糖脂代谢重编程
        1.1.3 线粒体自噬与线粒体功能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目的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LDHA与脑胶质瘤脂质合成的相关性
    2.1 材料
        2.1.1 数据库
    2.2 数据分析及实验方法
        2.2.1 分析LDHA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模式及临床意义
        2.2.2 分析LDHA与脂质合成指标的相关性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分析LDHA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模式及临床意义
        2.4.2 分析LDHA与脑胶质瘤脂质合成指标的相关性
    2.5 讨论
第三章 LDHA对脑胶质瘤细胞脂质合成的影响
    3.1 仪器和材料
        3.1.1 实验细胞及质粒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耗材和试剂
        3.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细胞培养
        3.2.2 质粒的转化与提取
        3.2.3 细胞计数
        3.2.4 慢病毒包装
        3.2.5 构建稳转细胞株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7 Western blot
    3.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LDHA与脂质合成指标在四种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
        3.4.2 验证干扰LDHA质粒的效率
        3.4.3 LDHA对脂质合成途径的影响
        3.4.4 乳酸对脂质合成途径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章 LDHA对脑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4.1 仪器和材料
        4.1.1 实验细胞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耗材和试剂
        4.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ROS
        4.2.2 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4.2.3 分析相对荧光强度
    4.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
        4.4.1 敲低LDHA导致线粒体ROS水平增加
        4.4.2 下调LDHA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下降
        4.4.3 下调LDHA导致线粒体自噬水平增加
        4.4.4 干扰LDHA激活AMPK信号通路
    4.5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Bit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Bit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讨论
第二部分 Bit1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Bit1沉默的稳转细胞系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讨论
第三部分 Bit1表达沉默后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论
第四部分 裸鼠体内Bit1沉默对移植瘤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讨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失巢凋亡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综述)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凋亡信号调节激酶2促进脑胶质瘤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ASK2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参数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ASK2基因在人脑胶质瘤肿瘤组织中高表达
        3.2 ASK2基因在脑胶质母细胞瘤(GBM)中高表达
        3.3 ASK2蛋白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
        3.4 ASK2基因表达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3.5 高表达ASK2预示脑胶质瘤患者的不良预后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探究ASK2对人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瞬时敲低ASK2基因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3.2 稳定敲低ASK2基因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3.3 过表达ASK2基因增加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3.4 瞬时敲低ASK2基因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3.5 稳定敲低ASK2基因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3.6 过表达ASK2基因增加脑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3.7 改变ASK2基因表达不影响脑胶质瘤细胞的凋亡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ASK通过调控ERK-CDK1/MMP2/MMP9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ERK是ASK2下游的信号传导分子
        3.2 CDK1是ASK2-ERK下游调节细胞分裂增殖的关键分子
        3.3 ASK2-ERK-MMP2/MMP9通路调节脑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体内动物实验验证ASK对脑胶质瘤的促进作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敲低ASK2基因抑制U87细胞系小鼠体内成瘤能力
        3.2 敲低ASK2基因抑制U251细胞系小鼠体内成瘤能力
        3.3 敲低ASK2基因抑制体内肿瘤的ERK-CDK1/MMP2/MMP9信号通路
        3.4 过表达ASK2促进U87细胞系体内移植瘤的进展
        3.5 过表达ASK2促进U251细胞系体内移植瘤的进展
        3.6 过表达ASK2基因增强体内肿瘤中ERK-CDK1/MMP2/MMP9信号通路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家族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RNasin对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环状RNA hsa_circ_0000326对脑胶质瘤恶性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D]. 郭天雪. 兰州大学, 2021(12)
  • [2]联合抑制BRD4与HDAC3通过GLI1/IL-6/STAT3信号通路诱导脑胶质瘤凋亡的机制研究[D]. 王乾. 吉林大学, 2020
  • [3]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脑胶质瘤活性机制研究[D]. 黎永良.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5)
  • [4]MicroRNA-138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D]. 张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5]Rae1对小鼠肿瘤发展和CpG ODN治疗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沛妍. 吉林大学, 2020(01)
  • [6]AAV介导的PTEN-Long蛋白表达对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D]. 林遥. 河南大学, 2020
  • [7]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与机制研究[D]. 贺利贞. 暨南大学, 2020(02)
  • [8]LDHA对脑胶质瘤中脂质合成的影响及机制[D]. 刘菲. 江苏大学, 2020(02)
  • [9]Bit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D]. 尹梦磊.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凋亡信号调节激酶2促进脑胶质瘤进展的机制研究[D]. 刘朝俊.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RNasin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