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画廊2.1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应用

方正画廊2.1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应用

一、方正画苑2.1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维[1](2021)在《汉藏美术比较视野下的藏族传统肖像画研究 ——以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肖像画是人类艺术中一个永恒的表现主题。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商代就已出现肖像画的制作。藏族美术作为中国美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传说藏语“绘画”(ri mo)一词就是由人物画像演变而来。随着佛教在西藏社会的深入影响,藏族美术开始以表现佛教题材为主,内容涵盖佛、菩萨、护法神、赞普、后妃、高僧大德等。本文以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作为研究核心,不同于佛、菩萨、护法神等,高僧是藏族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是对西藏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而体现在绘画上,高僧画像又是藏族美术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本文通过艺术社会学、图像学、风格学等研究方法对西藏高僧画像兴起的社会背景、风格演变以及画面的形式语言等进行分析探讨,试图通过高僧画像的发展演变来探寻藏族美术的民族化、本土化之路;通过对汉藏绘画中高僧画像艺术形式的比较,可反映出汉藏民族在文化上的认同性;此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僧画像对现今的艺术创作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通过文献和实物遗存对吐蕃时期的人像进行梳理,旨在说明虽然吐蕃时期佛教在西藏有所发展,但是塑绘人像的行为在苯教和佛教的活动中皆而有之,表现对象也以赞普、后妃、王室成员为主,僧人像在吐蕃时期仅处在萌发状态。其次,对11-13世纪初西藏高僧画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随着公元10世纪中期佛教通过“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在西藏开始复兴,佛教开始在西藏受到普遍信仰,同时,西藏佛教的各宗派也相继产生,高僧大德作为西藏佛教复兴与传播的主体,逐渐成为绘画与雕塑的主要表现对象之一,而宗派的发展与传承也能清晰地表现在高僧画像之中。11-13世纪初西藏高僧画像的基本形式表现为:单尊像、双尊对坐像和共坐像、伴有世系传承与高僧传记像以及高僧像旁边伴有胁侍菩萨像都已出现,这一时期高僧画像的发展为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第二章至第四章为论文的中心内容。13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西藏高僧画像虽然延续了印度、尼泊尔的绘画风格,但是汉地绘画元素也大规模进入到藏族绘画之中。明代建立后,中央政府对西藏采取“多封众建”方针,汉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空前繁荣,而西藏一批重要的寺院也在明代创建,如白居寺、扎什伦布寺、贡嘎曲德寺、甘丹寺等等,同时西藏美术史上着名的绘画大师“井喷式”出现,这些大师不再满足于已有的绘画样式,他们在藏族美术的民族化、本土化之路上走的更深更远,表现在高僧画像中,如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内的高僧画像,虽然构图上仍然沿用了印度、尼泊尔的形式,但是造型方面却已经脱离了印度帕拉风格、尼泊尔风格概括性的造型方式,人物脸部刻画上体现了细腻、写实的特征,强调人物的形象特征(年龄、性格、民族身份等),可以说以白居寺为代表的江孜风格在本土化进程中走出了坚实的一步。随后由勉拉顿珠开创的勉唐派和钦孜钦莫开创的钦孜派则更为完整地体现了藏族美术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从现存的勉唐派高僧像作品来看画面的整体风貌是用工整的笔法,呈现出端庄典雅、宁静慈祥、秀丽大方的整体氛围,人物造型也更加圆润,云彩、花卉也更为写实。与勉唐画派不同的是钦孜派给人以活泼、灵动之感,充满写意气息,具有热闹升腾的韵律感,而在高僧画像的构图上,虽然在世系传承上遵循了帕拉、尼泊尔风格构图的“内外式”,但已经不是明显的“回”字形,而在人物造型上钦孜派放弃或弱化了头部的局部写实,而强调了高僧整体的写实性。而在16世纪产生的噶赤画派从构图、色彩、造型上对汉地绘画的吸收更加彻底,除了传统的中心构图外,偏角式构图也是噶赤派高僧画像流行的一种样式,这种构图直接来自于汉地的罗汉画样式。西藏西部绘画风格中的高僧像在15、16世纪形成了一种具有地域性、杂糅的样式。第五章对后世高僧画像发展中的两个个案进行了探讨。一是,探讨了清代直至近现代史实性绘画中的高僧形象,在延续了白居寺八思巴与忽必烈壁画对坐形式的基础上,西藏高僧画像产生的不同画面布局和不同的造型特征。二是,摄影术和西方写实性绘画技法传入西藏后,以根敦群培、安多强巴为代表的藏族艺术家通过学习西方写实绘画技法或者从照片临摹开始探索出一条新的绘画之路,这种探索尤以高僧画像最为突出,清代中期藏族绘画逐渐走向程式化,高僧像的个性特征逐渐被标准样式所取代,形式也较为固定,因此这种探索精神对西藏高僧画像以及藏族美术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陈诗祺[2](2020)在《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物质组成部分,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种现象。同时,岭南建筑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需要满足人们实用和审美需要的双重目的。然而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一方面,学界关于岭南建筑“实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岭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创新性”四大文化特征,而对岭南文化固有的“奇异性”和“怪而实用”的文化特征并未予以重视,也没有过多关注在创新与变通的过程中必然会创造出某些古今中外都不曾出现过的“奇怪的”建筑形式。另一方面,学界关于岭南建筑审美属性的研究也多从“美”的角度切入,而忽视了审美上的“怪诞”在中国古已有之,也没有对岭南建筑审美上的“怪”和功能上的“实用”之间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和客观事实形成全面、统一的学术品格认识。因此,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及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补充和完善岭南建筑、岭南美学与艺术的研究体系有所帮助,同时为当代岭南建筑的创新实践探索提供美学思想和设计手法的理论依据。首先,论文的第二章以地域文化为背景,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三个影响因素出发,分析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的具体成因及其在建筑上的表现。其次,论文的第三到五章从建筑类型、平面布局、建筑形象、建筑细部和建筑装饰各要素出发,结合典型案例考察分析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在岭南传统建筑、岭南西式建筑、岭南园林建筑中的具体表现和内在规律。由于“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类型的建筑受不同的主导文化影响,具有不同的“怪”的参照对象。故本文在案例分析中多采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方法,先阐明“不怪”的基准点是什么,再具体分析各类型的岭南建筑“怪”在哪里,为什么“怪”,以及“怪”的功效作用是什么。在第三章中,以寺庙建筑、宗祠建筑和开平碉楼为例,指出:岭南传统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其“怪而实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本土革新与综摄创新;在第四章中,以广州十三行与沙面租界建筑、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为例,指出:岭南西式建筑以西方宗主国文化为主导,其“怪而实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古典异化与中西杂糅;在第五章中,以清代岭南私家园林中的岭南庭园建筑和行商园林建筑为例,指出:岭南园林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受中国传统文化、岭南原着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的共同影响,其“怪而实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元融合与务实自然。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岭南建筑具有“怪而实用”的二重统一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建筑中灵活变通的处理手法和实用至上的设计原则。其中,灵活变通的处理手法体现了不拘一格、重在适用的变革意识。在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岭南建筑不特意追求设计手法的纯正,不必要遵循非实利的标准和规范,也不过分介意引入的异质元素和建筑的其它各部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因此经常会创造出一些非常规的建筑类型、不拘一格的平面布局、折衷“混搭”的建筑形象、夸张变形的建筑细部、世俗功用的建筑装饰等等,呈现出与该类型建筑主流的、标准的做法相比“大异其趣”的审美表现形式。在这里,“怪”是与建筑实用性相适应的,与传统审美标准有出入的美学形式,是一种非主流的、另辟蹊径的创造形式。“怪而实用”既是一种创新美学,也是一种创新手法。

蒋琳[3](2020)在《跨媒介环境下的汉字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数字技术的出现已经成功地将图像、文本、声音和其他信息转换成二进制字符,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进行传输。媒介是大众用来生产、展示、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工具。人们通过媒介创造且呈现出的媒介世界获取信息,甚至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就这样,媒介构成了信息与人类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座桥梁的特性直接影响了信息传播的能力和效率。汉字设计作为艺术信息的一种也同样受其依附的媒介特性所影响而变化。基于目前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呈现出跨载体、跨形态的特点。跨载体是指同一信息跨越多个媒介载体呈现。跨形态指的是声音、文本、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介形态的多重组合。这样的媒介特点与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结合,反映群体或个别的行为文化,组成了跨媒介时代特点。为了汉字设计在跨媒介时代中更有效地传播,其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性来转换设计本身。在跨媒介时代中,汉字设计在表现形式上,与其在旧媒介时期中传播时往往需要依靠静态纸性媒介不同。由于多重媒介共同作用的原因,导致汉字设计不再局限于静态,而是需要更新发展出适合屏幕介质、多媒介传输等审美需求的动态汉字设计。汉字的动态设计不仅是跨媒介传播环境影响下的一种新趋势,也是将新媒介技术这一时代产物与汉字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设计相结合的一种新方式。本文研究在跨媒介时代下汉字在各种媒介上的设计表现,以解决汉字设计如何更好地进行传播的理论方法。

陈青[4](2020)在《基于室内热环境目标的皖南农村住宅平面空间优化》文中认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农村建设应做到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大力提升农房设计水平以及突出乡土特色。本文针对现存皖南农村住宅出现的平面空间、室内热环境及能耗问题,结合调研成果及现代人居环境要求,设计出七种皖南农村住宅建筑方案,并研究了平面空间因素对室内热环境及能耗的影响。针对四个热环境不佳及能耗高的方案进行平面空间优化,研究结果对皖南地区建造具有地方特色、室内环境舒适且低能耗的皖南农村住宅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首先,对现存的皖南农村住宅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典型徽州传统民居简洁的平面形制、丰富的空间形态及多样的空间围合方式等设计经验。结合皖南农村住宅图册的文献调研,分析皖南农村住宅在平面及空间的变化规律及平面空间的设计不足。结合调研结果及皖南地区现代居民在新时代生活下对建筑功能及设备的新需求,针对不同使用人群设计了七种皖南农村住宅方案。其次,进行徽州传统民居实地测试及七种皖南农村住宅方案的数值模拟。在能耗模拟时,采用Design Builder软件中的简单空调系统模式,即使用理想负荷对采暖及制冷系统进行建模计算,建筑能耗根据负荷除以季节性系统能效比计算得出。这种算法可以对建筑进行早期设计阶段的能耗估算,简化模拟过程。模拟三种不同空调运行方式包括一级控制温度模式、二级控制温度模式、复合通风模式,消除不同用户习惯带来的能耗不同。之后进行皖南农村住宅相互对比分析(长宽比及有无天井)及自身因素分析(房间方位、楼层、围合方式),得出平面空间因素对室内环境及能耗影响情况为:长宽比大的方案热舒适高,能耗低。带天井方案夏季室内热舒适好,冬季室内热舒适差,全年能耗高。室内热环境自身因素对比中,南向、东南向、西南向房间室内热舒适较好,东北向房间能耗较高。二层房间热舒适好、能耗低。全封闭房间热舒适较好、能耗低。最后,以能耗为评价指标,对设计完成的七种皖南农村住宅方案进行对比评价及排序,找出待优化方案。从自身平面空间影响因素出发,对比待优化方案与目标方案间的差异,在不改变待优化方案建筑自身外形及结构的前提下,得出多种优化策略,并针对优化策略进行模拟及对比分析,得出合适的优化策略,实现同时优化室内热环境及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的目标。

岳翃[5](2020)在《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基于东西方文化融合视域下,对中文黑体字视觉识别因素、方法、规律进行的探讨、归纳和总结,亦是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历史与应用性研究。论文首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形成的历史条件。以对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构型源起与演化过程的相关研究作为起点,着重分析了近代工业社会产生无衬线体外形特征的历史原因和它为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发生形成的基础铺垫,同时论证了清末民初是我国中文黑体字构型探索与构建的开启时代。梳理分析了中文黑体字由日本哥特体设计风格移植到汉字的金属活字印刷中,并逐步从标题字体发展成为正文阅读字体的演化过程。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发轫之初的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与审美观念,揭示了我国印刷字体构型滞后的原因和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同时,提出了在不同中文字体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背景下,中文黑体字的设计实践在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下的新思考。文章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构型在演变过程中并存的两条线索——即显性线索与隐形线索。显性线索是指科学技术变革为字体设计及整个字体行业变化,而隐形线索是指汉字中审美意趣、艺术流派等内在导向性对字体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本土化因素对字体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微调与修正,以及对多种黑体字衍生样式产生的助推,进一步强调了我国传统书法意趣中的人文情怀。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通过对黑体字的量化参考,以时间为序,将中文黑体字四个时期的代表性构型:金属铅活字、印刷字体、屏显字体、参数化字体作为分析对象,采取图像学研究方法,从字面率、字体灰度、中宫位置、重心位置、阅读速度等方面的具体数值入手进行量化计算与对比分析,通过客观量化总结出黑体字构型的主要特点和构形法则。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前几章所论述的中文黑体字产的必要条件、技术沿革和文本阅读审美范式的嬗变,以及对量化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中文黑体字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和意义等。目的是通过对中文黑体字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借助中文黑体字这一具有典型新的设计案例,形成有利于指导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经验和建议。

姜自然[6](2019)在《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大量断裂控制了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形成和油气聚集成藏,地震资料上准确识别断裂是开展奥陶系断溶体油藏评价的基础。研究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的火成岩影响了深层奥陶系断裂的准确识别。火成岩对地震波的强屏蔽和吸收造成地震资料品质差,导致中小尺度断裂不易准确识别,制约了断溶体油藏的勘探开发。火成岩岩性和厚度纵横向变化影响了地震资料速度场的精度,造成地震资料中可能出现大量地下并不存在的假性断裂,加大了断溶体油藏勘探风险。论文从断裂精细解释技术研究和假性断裂定量判别技术研究入手展开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的识别,基于奥陶系断裂准确识别深入分析断裂分级分段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有:(1)受火成岩对地震波的屏蔽及衰减,原始地震数据体的中、小尺度断裂剖面特征模糊且不易准确识别。本文通过断裂地震剖面识别模式研究,正演模拟不同尺度断裂带在地震剖面的响应特征,为断裂的剖面解释提供依据。通过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识别方法研究,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信号增强处理,并结合断裂敏感属性优选,清晰刻画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为断裂的平面解释提供组合方案。通过断裂的平剖联合解释完成顺8北区块地震数据体奥陶系断裂精细解释。(2)二叠系火山岩影响了偏移速度场的准确性,造成地震资料中产生假性断裂。准确的描述二叠系火山岩的岩相展布并建立火成岩地质分布模型是开展工区假性断裂精确识别的基础。顺8北缺少二叠系火山岩段录井及测井资料,以相邻顺北1三维工区的录井及测井资料类比研究顺8北火成岩。首先,通过测井曲线交会分析不同岩性火成岩的电性特征,结合岩屑录井资料标定对应的火成岩地震相。其次,以岩屑录井中的正常沉积岩,地震及测井资料中不整合波阻抗界面划分火成岩喷发期次。最后,对火成岩分期提取层间均方根振幅属性,并结合各类火成岩的地震相特征精细刻画顺8北三维工区二叠系火山岩的分期岩相展布特征。(3)假性断裂成因及主控因素研究是假性断裂精确识别的基础。从建立顺8北三维工区火成岩地质分布模型入手,利用正演模拟高速火成岩偏移速度误差、厚度变化及断裂空间位置三种情况对下伏地层断裂成像的影响,分析假性断裂与高速火成岩空间位置关系。经研究得出地震数据体中的假性断裂常形成于英安岩岩体边界正下方地层中及英安岩纵向叠加厚度等值线急剧变化处对应的下伏地层中。(4)以顺北1三维工区高速英安岩测井平均速度替换顺8北三维工区背景速度场中英安岩速度,并通过正演模拟研究高速英安岩厚度、偏移速度误差对目的层假性断距的影响,建立假性断裂垂直断距定量计算关系式,判断英安岩边界及纵向叠加厚度等值线急剧变化下方地层断裂真假,剔除经定量计算后为假性的断裂,完成顺8北三维工区奥陶系真实断裂的识别。(5)在奥陶系真实断裂识别的基础上,根据断裂带发育规模分级和断裂带力学特征分段,提出断裂带分级、分段的标准。分析顺北1井区不同级别断裂及断裂不同应力段导致的储层发育及油气富集的差异。通过断裂特征、地震缝洞响应类比,实现顺8北工区断裂带油气富集评价,为勘探评价井部署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提出了基于高速火成岩叠加厚度判断假性断裂分布位置的技术。从建立研究区火成岩分布地质模型入手,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奥陶系假性断裂形成原因。研究可知假性断裂平面展布形态与二叠系英安岩叠加厚度的边界及等值线密集分布区域具有相似的形态。本技术可以在奥陶系目的层众多断裂中快速判断假性断裂位置并且筛选出不受火成岩影响的真实断裂。(2)提出了基于波动方程断距定量分析的假性断裂识别技术(发明专利)。首先定量建立不同偏移速度误差下的断裂假性断距值与上覆二叠系英安岩厚度的拟合关系式,其次引入邻区溢流相高速火成岩速度计算研究工区地震资料处理时二叠系火山岩段偏移速度误差范围,并带入高速英安岩边界厚度计算地震资料处理时奥陶系断裂的最大假性断距值。当目标断裂在原始地震资料断距值大于假性断距最大值即可该判断是真实断裂。论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提高火成岩岩下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及检测多尺度断裂的地球物理技术组合,并提出了一套即使在缺少测井资料无法获得准确的地震速度情况下,仍能有效判别火成岩下伏地层中假性断裂的技术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展顺8北工区奥陶系断裂精细解释及断控油气富集评价研究。本研究形成的技术可为顺北油田奥陶系断溶体油气勘探目标的选定提供地质及地球物理依据。

袁程[7](2019)在《中国独立住宅在西化背景下的发展》文中认为随着人类城市化的发展推进,人口的膨胀用地紧张,从而出现了一些以集合住宅为主的国家与地区,如:新加坡和香港。但是独立式住宅以其高品质的居住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居住方式和住宅形式。中国自古以来的民居形式就是以独立式住宅为主,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走向了以集合住宅为主流的商品化住宅市场。独立住宅在中国是否已经没有了发展空间;千百年来的主流传统居住方式是否会就此走向异类化、小众化;中国独立住宅是怎样从传统的合院为主的形式在“西化”的进程中衍变成现在多元化的发展的现状;随着中国独立住宅再次逐步与世界接轨,独立住宅的“西化”对于中国建筑师意味着什么;中国独立住宅在经历了漫长的有“西化”影响的发展过程后终究会走向什么方向,等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以中国大陆地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走访各地调研。在中国进入近代时期开始,中国独立住宅开始了西化的现象,最初表现为在中式的建筑庭院内或者中式建筑旁加建完全古典西式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后来中西融入到一起形成了中西结合式的独立住宅,这一时期在当时中国的上流社会也存在了大量的古典西式独立住宅。随着留学归来的建筑师群体在中国的实践,有一批中式复兴的独立住宅形成了一股潮流,但是最终还是走向了现代式。现代式是中国独立住宅在近代西化的终点。战争与政策的影响,导致独立住宅在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停滞期,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开始以古典西式独立住宅形式为基础的不理性状态下寻求发展。经历了现代式,现在中式独立住宅又有崛起之势。中国独立住宅建筑界开始在独立住宅领域探讨“本土化”建筑的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从近代到现代中国独立住宅的发展时代背景、功能与平面设计、空间设计、风格化造型设计以及中国当代建筑师在独立住宅领域的实践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独立住宅的“西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设计风格的更替。总结出中国独立住宅在西化进程中的建筑设计上的演变特点:第一,庭院元素以内庭院或者外庭院的形式贯穿了整个中国独立住宅的发展,独立住宅建筑与庭院的空间关系从传统的“向外封闭、向内封闭”走向了“向外封闭、向内开放”;第二,建筑的平面布局从“分散”走向“离合”;第三,建筑的营造形式从“匿名”的工匠走向了“记名”的建筑师。并且中国独立住宅的发展具有断层重复性,断层的出现让独立住宅建筑风格的选择与近代初期极为相似,以古典西式作为发展的起点。但是不同的是近代的独立住宅发展风格的终点是现代式,而现代中国的独立住宅的发展走向了多元化,并且中式的回归有力而强势,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心理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独立住宅因其体量小功能相对单一直都是近代以来建筑师建筑思想和理论的重要实验载体,中国独立住宅的发展也给中国建筑师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从另一角度来说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周雨曦[8](2019)在《医疗综合楼的住院区设计研究 ——以深圳大型综合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同时,我国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医疗需求正逐年在增大。在医疗建筑中,住院区在综合医院的七项用房指标中,占比最大,是医院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城市的发展中,由于各方面因素,城市密度越来越大,医疗建筑也逐渐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医疗综合楼功能复杂,其中的住院区设计是重点之一。本文首先以深圳大型综合医院为调研背景,对多个医疗综合楼的住院区进行实地调研,对已建成的医疗综合楼住院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其次,提出医疗综合楼住院区的设计策略,并在设计实践中进行验证。本文对医疗综合楼的住院区设计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进行阐述,明确了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第二部分(第二、三章):通过对深圳已建成的大型综合医院中的九个医疗综合楼住院区进行多次实地调研,从功能、流线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已建成案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第三部分(第四、五章):根据调研情况以及文献研究,对综合医疗楼的住院区设计在住院区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住院区水平护理单元组织、住院区竖向交通设计、护理单元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性化设施设计等方面提出设计策略,并且通过笔者参与的设计实践对所提策略进行设计验证。第四部分(第六、七章):对未来的诊疗模式以及智慧医院等进行展望与总结。

谢凌峰[9](2019)在《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现代建筑创作比较研究(1950s-1970s)》文中研究表明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重要支点,自古以来文化互动频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1970年代,虽然受到经济拮据、社会因素复杂多变和建筑技术还不发达等条件的限制,两地建筑师仍然创作了大量诚实朴素、感人至深的建筑作品,凸显了现代主义建筑地域化的探索,对其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于大量的实地调研,从文化商贸交往、华侨族群关联、气候地理相近等多层面,论析了岭南建筑和马来半岛建筑在1950-1970年代推进现代主义建筑地域化进程中的可比性,从而建立起共时性比较的研究框架,并在空间上分别以中国和东南亚作为宏观背景,同时聚焦在广州、新加坡与吉隆坡这三个现代建筑实践丰富的城市。本文研究目标在于通过比较研究,总结1950-1970年代两地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经验,形成对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支持,归纳两地建筑创作真实朴素的价值观与设计策略,形成对当代岭南建筑发展的启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于借鉴建筑适应性理论,将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1950-1970年代现代建筑创作的比较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这三个维度展开。在自然适应性维度,运用比较和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两地在适应湿热气候、回应地理环境和运用本土资源这三方面的创作策略进行比较。总结了岭南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环境理念,表现为重视平面布局的疏导通风、以借景使建筑内外环境紧密相联、自然元素与建筑环境融洽。马来半岛侧重于建筑空间主导自然环境,表现为塑造多层次空间,探索建筑外遮阳的艺术表现,利用阳光、植物等自然元素强化建筑的表现力。在社会适应性维度,比较研究从建筑类型发展、成本控制和创作机制三方面展开:在社会变革促进下,两地的文化建筑、集体住宅和宾馆建筑基于社会需求的满足体现各自的发展特色;在适应拮据经济方面,岭南建筑师从微观角度通过单体创作最大化控制造价,而马来半岛建筑师则从宏观层面采取模块化的类型设计来控制建设成本;在国家政策调控下,两地的国有设计机构都发挥了主导作用,岭南地区特色在于集体设计组长期持续的创作体制,而马来半岛的特色在于私人建筑师事务所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人文适应性维度,两地建筑创作基于文化多元的共性表现出各自特色:岭南地区强调生活尺度的人本主义理念,以岭南庭园空间表达民族文化意境,体现根植于世俗生活的文化和谐;马来半岛建筑则着重彰显新兴国家的独立自主精神,借助抽象提取符号形式来回应传统,并兼容表达多民族和多宗教的文化碰撞。综合前述,论文归纳了两地建筑创作的共同特征:以适应自然气候环境彰显建筑的地域特征,通过尊重现实需求的来表达社会的时代精神,并以多元文化价值的融合来体现对人文艺术的追求。同时,两地创作的共性和差异对当代岭南建筑发展在价值取向,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三方面都形成丰富的启示。

黄首达[10](2019)在《边角山水画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简约”作为包装设计中一种主流风格在国际上一直备受各大设计师青睐,近年来,我国的包装设计也逐渐抛弃了长久以来的华丽主义,清新简约取代了以往的“富丽堂皇”。但跟紧国际潮流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曾经拥有的优质元素,其实我国的边角山水画早在千百年前便解答了主题要素与留白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详细介绍了边角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包装设计的点点滴滴。从全景山水画的演化,到空间布局、意境塑造,全方位、多角度剖析边角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同时结合现代流行要素提取边角山水画之精华,形成具有民族色彩的“简约”。从元素提炼、意境营造、版式构图等角度分别提取,逐一分析,并找寻“古与今”“洋与中”的契合点。研究过程结合以时间为主轴的纵向比较和以地域为划分的横向对比,剖析欧美、日本包装设计的发展过程,了解包装设计的流行规律。相比之下,我国包装设计的发展及现状体现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特殊性与时代性。经济社会的长时间落后使得国人在西方国家为主流的领域缺乏自信,长期奉行以人为师的“拿来主义”,虽学得一些精华却也忽视了对自身文化的提取与建设,导致中国包装设计长期存在较严重的“山寨”痕迹,缺少亮点。边角山水画经过悠久历史沉淀而成,特有的艺术元素为包装设计提供了个性,丰富了素材。边角之景汲取灵感,无墨之处方得始终,边角山水画的阴阳交错、虚实交织体现我国独有的设计风格,从现在看,这种风格既代表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也不失当今包装设计的流行要素。茶文化作为我国特色文化,集养性、养生、仪式、社交元素于一身,其影响力辐射至周边各国,成为我国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然而,在商业领域中,我国的茶产品包装设计却远不如其文化底蕴那般深厚,自身创意的匮乏和盲目跟风的心态使茶文化在茶叶包装中失去应有的位置,变成与花椒、八角一样的种植商品。将“茶文化”体现在包装中是基础,边角山水画以其简约的姿态和典雅的气质不失为“茶文化”的最佳代言。因此,以边角山水画烘托茶叶产品便成为笔者的选择。艺术源于生活,边角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以及包装设计的演化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当意识到“留白”所带来的无限想象超过满篇华丽的“充实”后,“简约而不简单”自然成为共识。最后通过边角山水画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以理论结合实践完成课题。

二、方正画苑2.1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正画苑2.1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汉藏美术比较视野下的藏族传统肖像画研究 ——以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目的和意义
    2、研究综述
    3、课题的特色和创新性
第一章:西藏高僧画像的兴起
    1.1 吐蕃时期藏族美术中的人像考察
    1.2 11-13 世纪初西藏高僧画像的发展
第二章: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的时代背景
    2.1 元明时期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及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概述
    2.2 元明时期的藏传佛教僧人的“多重身份”
    2.3 元明时期西藏美术的时代特征
第三章: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的形式与风格
    3.1 帕拉风格与尼泊尔风格中的高僧画像
    3.2 江孜绘画风格中的高僧.以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内壁画为例
    3.3 勉唐、钦孜、噶赤画派以及西部绘画风格中的高僧像
第四章:元明时期汉藏高僧画像之比较
    4.1 元明时期汉地佛教概况
    4.2 汉地佛教中的画僧传统
    4.3 元明时期汉地高僧画像的发展
    4.4 元明时期汉藏高僧画像比较
第五章:西藏高僧画像在后世发展中相关问题的讨论
    5.1 史实性绘画中的对坐像
    5.2 摄影和西方写实绘画技法影响下的西藏高僧画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的区间限定
        1.1.2 研究对象的时间限定
        1.1.3 “怪而实用”的概念界定
        1.1.4 岭南建筑中“怪”的概念界定
    1.2 研究背景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的形成与表现
    2.1 岭南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 岭南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实用精神
        2.1.3 自然环境对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形成的影响
    2.2 岭南政治经济的影响
        2.2.1 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开展与持续
        2.2.2 社会历史和政治局势的变革
        2.2.3 政治经济对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形成的影响
    2.3 岭南文化环境的影响
        2.3.1 岭南文化概述
        2.3.2 文化环境对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形成的影响
    2.4 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的表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怪而实用”的岭南传统建筑
    3.1 寺庙
        3.1.1 宗教异化、不拘约束的澳门妈阁庙
        3.1.2 因地制宜、“怪而实用”的云浮新兴国恩寺
    3.2 祠堂
        3.2.1 世俗功用、不忌对比的广州陈氏书院
        3.2.2 祠庠合一、中西杂糅的开平余氏宗祠
    3.3 开平碉楼
        3.3.1 开平碉楼的形成
        3.3.2 拼搭创造、整体折衷的开平碉楼
    3.4 岭南传统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总结:本土革新与综摄创新
        3.4.1 岭南传统建筑在自然适应性影响下对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3.4.2 岭南传统建筑在“重商”思想和世俗文化影响下对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3.4.3 岭南传统建筑“自下而上”对外来风格的主动吸收与综合创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怪而实用”的岭南西式建筑
    4.1 广州十三行与沙面租界建筑
        4.1.1 中西杂糅的广州十三行
        4.1.2 不合经典的西式古典风沙面租界建筑
    4.2 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
        4.2.1 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形成
        4.2.2 “怪而实用”、中西杂糅的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
    4.3 岭南西式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总结:古典异化与中西杂糅
        4.3.1 岭南西式建筑非正统、非主流的古典主义
        4.3.2 岭南西式建筑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折衷主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怪而实用”的岭南园林建筑
    5.1 岭南庭园建筑
        5.1.1 “连房广厦”、高空发展的东莞可园
        5.1.2 几何庭园、极致对比的番禺余荫山房
        5.1.3 新异实用、中西杂糅的潮阳西园
    5.2 行商园林建筑
        5.2.1 “怪而实用”的潘长耀花园与秋江池馆
        5.2.2 “怪而实用”的海山仙馆与花地馥荫园
    5.3 岭南园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总结:多元融合与务实自然
        5.3.1 岭南园林建筑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建筑类型
        5.3.2 岭南园林建筑因地制宜、因需而变的平面布局
        5.3.3 岭南园林建筑夸张变形、中西合璧的建筑形象和装饰手法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跨媒介环境下的汉字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汉字形态的发展演变与媒介对其的影响
    2.1 汉字形态的发展演变
        2.1.1 汉字的起源
        2.1.2 古汉字阶段的汉字形态
        2.1.3 今汉字阶段的汉字形态
    2.2 媒介对汉字形态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跨媒介环境下的汉字传播
    3.1 跨媒介环境
    3.2 跨媒介环境下旧媒介的特性
    3.3 跨媒介环境下新媒介的特性
第四章 传统纸性媒介上的汉字设计
    4.1 空间认知
        4.1.1 二维平面表现
        4.1.2 三维立体构想
    4.2 审美意象
        4.2.1 静态的审美
        4.2.2 动态的延伸
第五章 跨媒介环境下的汉字设计方法
    5.1 平面静态设计方式
        5.1.1 抽象化设计
        5.1.2 图形化设计
    5.2 平面动态设计方式
    5.3 加入多感官的立体设计方式
第六章 跨媒介环境下的汉字设计应用实践
    6.1 “字在生长”动态化汉字设计
    6.2 “字在生长”汉字动态化设计实验
        6.2.1 汉字动态化设计实验的前期分析
        6.2.2 汉字动态化设计实验的规划制作
    6.3 “字在生长”汉字动态化设计应用实践
        6.3.1 “字在生长”汉字表情包
        6.3.2 “字在生长”汉字表情包的市场调研
        6.3.3 “字在生长”汉字表情包设计实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所获奖项
附录
致谢

(4)基于室内热环境目标的皖南农村住宅平面空间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民居平面空间设计
        1.2.2 平面空间因素对热环境及能耗的影响
        1.2.3 民居平面空间优化
        1.2.4 民居热环境优化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3.5 创新点
第二章 皖南农村住宅平面空间设计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实地调研
        2.2.2 文献调研
    2.3 徽州传统民居平面空间特征
        2.3.1 平面形态
        2.3.2 空间形态
    2.4 皖南农村住宅变化过程
        2.4.1 平面变化
        2.4.2 空间变化
        2.4.3 围护结构
    2.5 皖南农村住宅空间要求
        2.5.1 起居空间
        2.5.2 厨卫空间
        2.5.3 交通及辅助空间
        2.5.4 天井空间
    2.6 皖南农村住宅设计方案
        2.6.1 平面空间设计
        2.6.2 皖南农村住宅方案
        2.6.3 构造设计
    2.7 分析与讨论
        2.7.1 皖南农村住宅变化原因
        2.7.2 方案优势及不足
        2.7.3 方案适用人群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面空间因素对热环境及能耗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实测
        3.2.2 数值模拟
        3.2.3 评价指标
    3.3 测试结果
        3.3.1 空气温度
        3.3.2 相对湿度
        3.3.3 热舒适
        3.3.4 太阳辐射强度
    3.4 徽州传统民居模型验证
        3.4.1 软件默认天气文件
        3.4.2 修改室外环境参数
    3.5 皖南农村住宅模拟结果
        3.5.1 空气温度
        3.5.2 相对湿度
        3.5.3 热舒适
        3.5.4 空调能耗
    3.6 分析与讨论
        3.6.1 长宽比
        3.6.2 有无天井
        3.6.3 房间方位
        3.6.4 房间楼层
        3.6.5 围合方式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皖南农村住宅平面空间优化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对比评价
        4.2.2 优化策略
    4.3 优化方案
        4.3.1 方案1优化
        4.3.2 方案5优化
        4.3.3 方案6优化
        4.3.4 方案7优化
    4.4 优化结果
        4.4.1 方案1
        4.4.2 方案5
        4.4.3 方案6
        4.4.4 方案7
    4.5 分析与讨论
        4.5.1 结果形成原因
        4.5.2 优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4.5.3 优化研究的不足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源起与演变
    第一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源起
        一、石碑文学说
        二、哥特体学说
    第二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发展
        一、机械化生产与卡斯隆的设计
        二、德国铸字公司与怪诞体
        三、拜尔与通用字体
        四、包豪斯与模块化字体
    第三节 日本哥特体的起源
        一、美华书馆和中文字模的开发
        二、东京筑地文字制造研究所与日本哥特体的开发
        三、修文书局与商务印书馆
        四、金港堂印刷所与商务印书馆
第二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沿革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过渡时期(1912-1949)
        一、西式铅字活版印刷技术与黑体字的开发
        二、中文黑体字设计的萌芽期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革新时期(1949-1978)
        一、印刷字体审美范式的形成
        二、上海活字字体研究室的成立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繁荣时期(1978-今)
        一、计算机时代的黑体字
        二、互联网时代的黑体字
第三章 影响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因素
    第一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外部因素
        一、图案文字和日本装饰风格
        二、装饰艺术风格
        三、风格派、包豪斯和构成主义
        四、瑞士平面设计风格
    第二节 影响黑体字的内部因素
        一、传统书法的审美意趣
        二、碑学与黑体字设计的民族性构建
        三、传统装饰图案
    第三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技术沿革
        一、 中文印刷字体的初期探索——铅字印刷
        二、中文排印技术的更迭——照相排版
        三、数字字体的设计开端——点阵字体
        四、数字字体的设计拓展——屏显字体技术
        五、数字字体的设计展望——参数化字体
第四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
    第一节 黑体字的字样来源及具体文字
        一、字样的来源
        二、字体的选择标准及具体文字
    第二节 黑体字样的测试与分析
        一、字面率测试
        二、字体灰度测试
        三、横竖比
        四、重心位置
        五、中宫位置
        六、阅读速度分析
        七、黑体字测试小结
第五章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历史积淀——人文与技术的交融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实用与审美
        一、兼具信息阅读和图形审美的综合载体
        二、联结西方文化和东方传统的视觉符号
        三、代表工业文明和本土设计的中国制造
        四、象征灵感活力和广阔空间的未来字体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一、无衬线字体的中西交互融合
        二、可变量字体的应用范围扩大
        三、中文黑体字的技术根基——从技术在场转向文脉重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塔北断裂控藏的认识
        1.2.2 顺北油气勘探现状
        1.2.3 断裂带识别技术
    1.3 存在的问题
        1.3.1 小尺度断裂无法清晰识别
        1.3.2 地震资料存在假性断裂
        1.3.3 断裂识别技术的局限性
        1.3.4 断控油气富集规律不清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7.1 主要认识
        1.7.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岩性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断裂带成藏控制作用
        2.3.1 断裂带控储作用
        2.3.2 断裂带控藏作用
第3章 断裂精细解释技术研究
    3.1 断裂带的地震剖面识别模式研究
        3.1.1 断裂错断的地震剖面响应特征
        3.1.2 缝洞体的断裂剖面响应特征
    3.2 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识别方法研究
        3.2.1 信号增强处理
        3.2.2 断裂敏感属性优选
    3.3 断裂精细解释
第4章 火成岩地震识别及描述技术研究
    4.1 火成岩岩性-地震反射特征
        4.1.1 火成岩类型及其测井特征
        4.1.2 火山岩地震相特征
    4.2 火山岩喷发期次划分
        4.2.1 录井及测井揭示的顺北1火成岩喷发期次
        4.2.2 地震资料类比的顺8北火成岩喷发期次
    4.3 火成岩分期岩相展布特征
        4.3.1 顺北1三维区块
        4.3.2 顺8北三维区块
第5章 假性断裂成因及主控因素
    5.1 假性断裂成因分析
        5.1.1 火成岩速度分析
        5.1.2 断裂正演成像分析
    5.2 假性断裂主控因素
    5.3 假性断裂位置判断
第6章 假性断裂精确识别
    6.1 基于波动方程断距定量分析的假性断裂识别技术
        6.1.1 假性断距计算步骤
        6.1.2 假性断距的模拟分析
        6.1.3 假性断裂的定量判别
    6.2 顺北评2井勘探失利分析
第7章 断裂带油气富集评价
    7.1 断裂发育特征
        7.1.1 平面展布
        7.1.2 断裂分级
        7.1.3 断裂分段
    7.2 断裂带油气富集特征
        7.2.1 油气富集受断裂分级控制
        7.2.2 油气富集受断裂分段控制
        7.2.3 顺8北区块油气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中国独立住宅在西化背景下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本文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中国近代独立住宅西化发展概述
    2.1 近代独立住宅发展时代背景
        2.1.1 政治背景
        2.1.2 经济背景
        2.1.3 建设背景
        2.1.4 国际背景
        2.1.5 近代中国独立住宅发展概述
    2.2 近代独立住宅的功能与平面布局
        2.2.1 中西结合式独立住宅
        2.2.2 传统复兴式独立住宅
        2.2.3 现代式独立住宅
    2.3 近代独立住宅空间流线
    2.4 近代独立住宅的风格化造型特点
        2.4.1 中西结合式独立住宅
        2.4.2 传统复兴式独立住宅
        2.4.3 西方现代式独立住宅
    2.5 近代独立住宅营造体系以及材料结构的发展
        2.5.1 材料
        2.5.2 营造体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1950-1998 年现代独立住宅初步发展阶段
    3.1 1950-1978 年停滞期
        3.1.1 停滞期独立住宅发展时代背景
        3.1.2 停滞时期独立住宅发展概述
    3.2 1979-1998 年探索阶段
        3.2.1 探索阶段独立住宅发展的时代背景
        3.2.2 探索阶段独立住宅的功能与平面布局
        3.2.3 探索阶段独立住宅的空间流线
        3.2.4 探索阶段独立住宅的风格化造型特点
    3.3 独立住宅发展的断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1999 年至今多元化发展阶段
    4.1 商品化独立住宅
        4.1.1 商品化独立住宅发展的时代背景
        4.1.2 商品化独立住的宅功能与平面布局
        4.1.3 商品化独立住宅空间流线
        4.1.4 商品化独立住宅的风格化造型特点
    4.2 非商品化独立住宅
        4.2.1 非商品化独立住宅发展的时代背景
        4.2.2 非商品化独立住宅的功能与平面布局
        4.2.3 非商品化独立住宅空间流线
        4.2.4 非商品化独立住宅风格化造型特点
    4.3 当代中国建筑师在独立住宅上的探索
        4.3.1 历史传统倾向(传统形式的表达再现)
        4.3.2 环境地理倾向(对周围环境要素的表现回应)
        4.3.3 人文风情倾向(对现代生活方式诉求的回应)
        4.3.4 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中国独立住宅发展现状的思考
    5.1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5.1.1 独立住宅“随机美”的现代化表现
        5.1.2 独立住宅“邻里关系”的改变
    5.2 中国现代独立住宅建筑设计的转变与思考
        5.2.1 “向外封闭、向内封闭”转向“向外封闭、向内开放”
        5.2.2 “分散”到“聚合”再到“离合”
        5.2.3 “欧陆风格”到“现代风格”再到“中式风格”
        5.2.4 “拿用取用”走向“自由设计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医疗综合楼的住院区设计研究 ——以深圳大型综合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战略
        1.1.2 医疗改革的推进
        1.1.3 土地资源的紧张
        1.1.4 医疗需求的扩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点
    1.3 概念定义
        1.3.1 大型综合医院
        1.3.2 医疗综合楼的住院区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深圳大型综合医院医疗综合楼的住院区案例调研
    2.1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科住院楼
        2.1.1 医院概况
        2.1.2 内科住院楼的住院区
        2.1.3 小结
    2.2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外科住院楼
        2.2.1 外科住院楼的住院区
        2.2.2 小结
    2.3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住院部外科大楼
        2.3.1 医院概况
        2.3.2 住院部外科大楼的住院区
        2.3.3 小结
    2.4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住院部
        2.4.1 医院概况
        2.4.2 住院部的住院区
        2.4.3 小结
    2.5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综合楼(F栋)
        2.5.1 医院概况
        2.5.2 医疗综合楼(F栋)的住院区
        2.5.3 小结
    2.6 深圳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
        2.6.1 医院概况
        2.6.2 外科大楼的住院区
        2.6.3 小结
    2.7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楼
        2.7.1 医院概况
        2.7.2 外科楼的住院区
        2.7.3 小结
    2.8 深圳大学总医院住院部
        2.8.1 医院概况
        2.8.2 住院部的住院区
        2.8.3 小结
    2.9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门急诊外科大楼
        2.9.1 医院概况
        2.9.2 门急诊外科大楼的住院区
        2.9.3 小结
    2.10 本章小结
3 深圳大型综合医院医疗综合楼的住院区现状问题分析
    3.1 住院区功能问题
        3.1.1 护理单元
        3.1.2 病房
        3.1.3 护士站
        3.1.4 医护办公空间
        3.1.5 污物处理区
        3.1.6 公共辅助空间
    3.2 流线问题
        3.2.1 人行流线
        3.2.2 物流
        3.2.3 流线交叉
        3.2.4 电梯资源分配
    3.3 本章小结
4 医疗综合楼的住院区设计策略
    4.1 住院区与其他功能的关系
        4.1.1 水平并置式
        4.1.2 垂直叠加式
        4.1.3 叠加并置式
        4.1.4 复合式
        4.1.5 复合多元式
    4.2 住院区护理单元水平组织
    4.3 住院区竖向交通设计
        4.3.1 交通核位置
        4.3.2 电梯厅设计
        4.3.3 楼梯设计
    4.4 护理单元设计
        4.4.1 护理单元布局模式
        4.4.2 流线设计
        4.4.3 病房设计
        4.4.4 护士站
        4.4.5 医护工作区
    4.5 公共空间设计
    4.6 人性化设施设计
        4.6.1 色彩环境
        4.6.2 采光照明
        4.6.3 建筑材料
        4.6.4 标识系统
    4.7 本章小结
5 设计验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二期)医疗综合楼(G栋)
    5.1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二期)
        5.1.1 项目概况
        5.1.2 院区规划
        5.1.3 医疗综合楼(G栋)
    5.2 医疗综合楼(G栋)的住院区设计
        5.2.1 住院区与其他功能的组合设计
        5.2.2 住院区功能设计
        5.2.3 住院区水平流线组织
    5.3 本章小结
6 医疗综合楼住院区的展望
    6.1 未来诊疗模式
        6.1.1 “诊疗中心”
        6.1.2 “分级诊疗制度”
    6.2 智慧医院
        6.2.1 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影响
        6.2.2 人工智能的崛起
        6.2.3 未来的智慧医院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现代建筑创作比较研究(1950s-1970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1.2.1 关于岭南地区现代建筑创作的研究
        1.2.2 关于马来半岛现代建筑创作的研究
        1.2.3 相关研究评析
    1.3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维度
        1.3.1 建筑的适应性理论
        1.3.2 建筑的地域性理论
        1.3.3 比较研究的维度
    1.4 研究范畴与对象
        1.4.1 地理范畴
        1.4.2 时间范畴
        1.4.3 研究对象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的可比性分析
    2.1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的自然地理条件相似
        2.1.1 气候环境炎热和潮湿
        2.1.2 自然地貌以起伏丘陵为主
        2.1.3 水系资源丰富且滨海岸线长
        2.1.4 繁茂的生态植被四季常绿
    2.2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的社会发展动因比较
        2.2.1 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两地经贸互动
        2.2.2 两次大战期间的两地现代建筑发展
        2.2.3 自主独立后逐步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2.3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的文化背景要素分析
        2.3.1 海洋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汇融合
        2.3.2 华人华侨联系形成共同的文化基因
        2.3.3 两地建筑文化互有深厚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然适应性的两地现代建筑创作比较
    3.1 适应湿热气候的两地设计策略比较
        3.1.1 两地建筑气候适应性探索的理论渊源
        3.1.2 两地现代建筑创作适应气候的共同方法
        3.1.3 岭南地区:重视空间布局的通透畅通
        3.1.4 马来半岛:探索立体遮阳的多样变化
    3.2 回应地理环境的两地创作策略比较
        3.2.1 两地建筑创作对地形与地貌的尊重
        3.2.2 岭南地区:以借景统筹室内外环境
        3.2.3 马来半岛:塑造多层次的环境空间
        3.2.4 两地建筑与场地环境的空间关系比较
    3.3 本土自然资源在两地创作中的运用比较
        3.3.1 组合地方材料:融入室外环境与室内点缀装饰
        3.3.2 利用强烈阳光:活跃室内空间与塑造建筑形体
        3.3.3 两地水景的运用:静水映衬建筑与动水活跃氛围
        3.3.4 繁茂植物的运用:绿植衬托建筑与立体绿化融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社会适应性的两地现代建筑创作比较
    4.1 社会变革促进下两地建筑重点类型发展比较
        4.1.1 新兴国家的自强意识促成文化建筑的兴起
        4.1.2 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推进集体住宅的发展
        4.1.3 经济增长与对外交流使宾馆建筑初现繁荣
    4.2 特定经济条件下两地建筑成本控制策略比较
        4.2.1 两地建筑师共同的理性实用主义精神
        4.2.2 岭南地区:最大化节省单体造价以适应短缺经济
        4.2.3 马来半岛:采用标准化类型设计以降低建设成本
        4.2.4 两地建筑成本控制策略的差异分析
    4.3 国家政策调控下两地建筑创作机制比较
        4.3.1 两地国有设计机构发挥主导作用
        4.3.2 岭南地区:集体设计组为特定项目而持续创作
        4.3.3 马来半岛:私人建筑师事务所逐步扩大影响力
        4.3.4 两地创作机制比较的启发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人文适应性的两地现代建筑创作比较
    5.1 建筑创作中对现代主义和城市精神的发扬
        5.1.1 两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共同表现
        5.1.2 岭南地区:基于生活尺度的人本主义理念
        5.1.3 马来半岛:追求纪念空间的英雄主义情怀
        5.1.4 两地现代建筑新地域特色的差异分析
    5.2 建筑创作中对民族风格与族群意识的表达
        5.2.1 在建筑创作中表达民族性的共同趋势
        5.2.2 岭南地区:以庭园空间表达民族文化意境
        5.2.3 马来半岛:借助符号象征表达民族独立性
    5.3 建筑创作中对特定价值与信仰文化的融合
        5.3.1 两地创作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融合
        5.3.2 岭南地区:根植于世俗生活的文化和谐
        5.3.3 马来半岛:多民族和多宗教的文化兼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适应自然气候环境的地域特征彰显
        6.1.2 尊重社会现实需求的时代精神表达
        6.1.3 融合多元文化价值的人文艺术追求
    6.2 启示
        6.2.1 回归真实朴素的现代主义价值取向
        6.2.2 构建根植于岭南本土的创作理论体系
        6.2.3 理性回应环境的创作实践方法
    6.3 创新点
    6.4 研究展望
附录1 马来半岛1950-1970年代表建筑作品概录
附录2 岭南地区1950-1970年代表建筑作品概录
附录3 马来半岛1950-1970年代建筑典型遮阳做法
附录4 岭南地区1950-1970年代建筑典型遮阳做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边角山水画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选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选题论文开展思路
第二章 初探边角山水画
    2.1 边角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
        2.1.1 由全景山水到边角山水的演化过程
        2.1.2 边角山水画的发展过程
    2.2 边角山水画中的空间布局与意境塑造
        2.2.1 边角山水画的空间布局特点
        2.2.2 边角山水画的意境塑造
第三章 现代包装设计的现状与思考
    3.1 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3.1.1 欧美发达国家包装设计溯源
        3.1.2 亚洲包装设计溯源—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先行者日本
    3.2 我国现代包装设计发展及现状分析
        3.2.1 我国包装行业发展现状
        3.2.2 我国包装设计领域发展现状
    3.3 我国包装设计的文化思考
第四章 边角山水画元素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
    4.1 边角之景对设计元素提炼
    4.2 边角之景对设计意境营造
    4.3 边角之景对设计版式营造
第五章 边角山水画元素在“隐茶“包装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5.1 基于“隐茶”的选材简述
    5.2 “隐茶”系列包装设计实践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图版引征说明

四、方正画苑2.1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藏美术比较视野下的藏族传统肖像画研究 ——以元明时期西藏高僧画像为中心[D]. 王小维. 西藏大学, 2021(11)
  • [2]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研究[D]. 陈诗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跨媒介环境下的汉字设计研究[D]. 蒋琳. 苏州大学, 2020(03)
  • [4]基于室内热环境目标的皖南农村住宅平面空间优化[D]. 陈青.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5]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D]. 岳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6]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D]. 姜自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7]中国独立住宅在西化背景下的发展[D]. 袁程. 深圳大学, 2019(01)
  • [8]医疗综合楼的住院区设计研究 ——以深圳大型综合医院为例[D]. 周雨曦. 深圳大学, 2019(09)
  • [9]岭南与马来半岛地区现代建筑创作比较研究(1950s-1970s)[D]. 谢凌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边角山水画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黄首达.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方正画廊2.1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