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对杂交稻籽粒饱满度的影响及其与源库结构的关系

精耕细作对杂交稻籽粒饱满度的影响及其与源库结构的关系

一、强化栽培对杂交中稻籽粒充实度的影响及其与源库结构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笑笑[1](2021)在《土壤肥力对超级稻农学表现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级稻品种具有产量潜力高、抗倒伏能力强的优点,对我国水稻单产的增加意义重大。前人研究表明,超级稻品种通常需要高氮肥投入和充足的土壤背景氮供应才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实现超高产。然而,我国稻田中约有70%为中、低产田,其土壤背景氮的供应能力较弱。同时,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文件提倡减少氮肥用量,缓解因氮肥流失产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以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提倡减少稻田氮肥用量、大部分稻田土壤背景氮供应有限的背景下,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在低氮投入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如何,目前尚未进行系统地研究。稻田耕作层表土是提供水稻植株生长发育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去除部分耕作层表土能够降低土壤背景氮供应,从而达到创造低土壤肥力处理的目的。因此,本研究于2016-2018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开展大田试验,其中2016-2017年采用裂区设计,以低土壤肥力(去除一半耕作层深度的土壤)和高土壤肥力为主区处理,以4个超级稻(超优1000、甬优2640、天优华占和扬两优6号)和4个当地主推的普通水稻品种(黄华占、沪优549、珞优10号和荃优6号)为副区处理,氮肥施用量均为100 kg N ha-1(低氮肥水平),旨在比较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对不同土壤肥力响应的差异,并从农艺性状、物质生产与转运、氮素吸收和利用等方面阐明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低氮肥水平和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产量表现差异的生理机制。2018年采用裂裂区设计,以2个氮肥水平(0和100 kg N ha-1)为主区处理,以低土壤肥力和高土壤肥力为副区处理,以2个超级稻品种(甬优2640、扬两优6号)和2个普通水稻品种(黄华占和荃优6号)为副副区处理,旨在进一步探究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土壤背景氮素对产量的贡献以及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差异。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土壤肥力的降低造成各供试水稻品种的产量平均降低了15.9%,这主要归因于单位面积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下降了13.7%和17.0%。在高、低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均高于普通水稻品种,其原因是超级稻品种单位面积颖花数、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相比普通水稻品种均增加6%-8%。随着土壤肥力和氮肥施用量降低,超级稻品种相对于普通水稻品种的产量优势逐渐变小。与普通水稻品种相比,虽然超级稻品种的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效率分别降低了3.5%和18.7%。但是,超级稻品种的粒叶比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8.5%和14.5%,这可能是超级稻品种产量高于普通水稻品种的重要原因。(2)相比高土壤肥力处理,水稻植株成熟期氮素吸收量在低土壤肥力处理下降低了27.4%,其中分蘖至幼穗分化期的氮素吸收量降幅最高,达到了57.8%。这一生长阶段氮素吸收量的降低是造成单位面积穗数、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降低,进而导致减产的重要原因。在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超级稻品种具有更高的总氮素吸收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是超级稻品种相对于普通水稻品种具有产量优势的原因。其中,超级稻品种扬两优6号的花前氮累积量和转运效率分别比普通水稻品种高7.2%和13.7%,最终其产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比普通水稻品种分别增加了10.0%和8.5%。(3)在低土壤肥力和高土壤肥力条件下,土壤背景氮对水稻氮素吸收总量的贡献分别为60.3%和64.2%,而肥料氮素对总氮吸收的贡献不足40.0%。土壤背景氮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在低土壤肥力和高土壤肥力条件下分别为65.1%和81.7%。总的来看,和肥料氮素相比,土壤背景氮对水稻氮素积累量和产量的贡献更大,而且这一贡献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而提高。水稻氮素积累总量中来源于土壤的氮素在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之间无显着差异,且在土壤肥力处理之间保持一致。超级稻品种的氮素积累中来源于肥料的氮素在高土壤肥力处理中比普通水稻品种高25.0%,但是在低土壤肥力处理中比普通水稻品种低18.0%。另一方面,超级稻品种在低土壤肥力和高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比普通水稻品种高13.2%和47.8%,这主要是因为超级稻品种的花后氮素吸收量比普通水稻品种高33.7%-53.6%。综上所述,在低土壤肥力条件下,超级稻品种相对于普通水稻品种仍然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尽管这个优势比高土壤肥力条件下有所下降。在国家提倡减少农业生产中氮肥用量以及我国大部分稻田土壤背景氮供应较低的背景下,超级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能够有效地提高水稻单产和氮肥利用效率。提高中、低产田土壤背景氮供应有助于提高该条件下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徐富贤,刘茂,周兴兵,郭晓艺,张林,蒋鹏,朱永川,熊洪[2](2020)在《长江上游高温伏旱区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明长江上游高温伏旱区水稻不同种植季节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以生育期不同的3个杂交中稻品种川作优8727、德优727、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气象因子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生育期逐渐缩短,3个品种全生育期从最早3月5日播种的139-150 d,缩短到最迟5月24日播种的106-115d,缩短了23.33%-23.74%.齐穗期的比叶重、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重,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重和收获指数,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分别在5个播种期间和3个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干物质、穗粒结构、生育期对产量贡献的决定程度高达96.17%-99.99%. 3月5日、3月25日、4月14日播期显着比5月4日和5月24日播期的产量增产,以4月14日播期产量最高,分别比5月4日和5月24日播期增产26.43%和22.01%.品种间以生育期较长的天优华占最高,分别比川作优8727和德优727增产7.71%和8.48%.气象因子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决定系数高达97.93%-100%.移栽–拔节的相对湿度低有利于迟熟品种高产,拔节–始穗日平均气温低则有利于中早熟品种高产.随着播种期推迟,糙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蛋白质4个指标呈增加趋势,而垩白度、垩白粒率、胶稠度则呈下降趋势.稻米品质指标受气象因子影响的决定系数高达99.75%-100%.因此,长江上游高温伏旱区气象因子对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和稻米品质有显着影响,但其主效因子因水稻品种而异.(表9参27)

吕川根,李霞,宗寿余,邹江石[3](2019)在《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广适性的内涵目前尚不明确,其筛选指标和鉴定方法也未见详细报道。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已在南方稻区广范围、大面积种植近二十年,是2002年以来种植面积遥居首位的杂交稻。在总结和分析与其广适性密切相关农艺特性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杂交水稻广适性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适应性广,即适宜生长的地域特别是纬度范围较大,这需要品种感光性不强,并且对不同生态稻区主要病害有一定的抗性或耐性,另外还要求在不同生态稻区生长的株高、叶角等植株形态和稻米品质等重要性状(变幅)能符合当地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要求;二是环境适应性好,即对各生态区的环境因子(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水分、主要养分、盐度、pH)及其变化都能较好适应,对强弱光、高低温、水分胁迫、酸碱盐土等主要逆境有一定的耐受力,因播期、密度和肥料管理带来环境差异而造成的影响也不大。

徐富贤,周兴兵,刘茂,蒋鹏,张林,郭晓艺,朱永川,熊洪[4](2018)在《川南冬水田杂交中稻品种与气候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改善大面积生产的水稻稻米品质,2015年和2016年以杂交中稻优质稻品种‘旌优127’、高产品种‘Ⅱ优602’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并设置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两种栽培方式,研究了杂交中稻品种、气候及栽培方式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整精米率、长宽比呈升高趋势,垩白度、胶稠度呈下降趋势,垩白粒率则呈"V"字型变化;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两个栽培方式间稻米品质差异不显着,栽培方式与年度、品种、播种期对稻米品质的互作效应均不显着;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长宽比同时受年度、播种期和品种的互作效应显着,胶稠度在年度和品种间互作效应显着,直链淀粉含量在播种期和品种间互作效应显着。对稻米品质影响程度的降序排列是品种、气候、栽培方式。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的气象条件为:播种—移栽相对湿度小、日平均气温高,移栽—拔节期日平均气温低、日照时数少,拔节—齐穗期日最高气温低、日最低气温高、日均相对湿度低,齐穗—成熟期日照时数少。水稻抽穗前的气象因子通过改变穗粒结构而间接影响米质,抽穗后温度升高引起籽粒灌浆速度加快致稻米品质下降。

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刘茂,蒋鹏,郭晓艺,周兴兵[5](2016)在《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探明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对指导育种实践具有普遍意义。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利用品种自身的库源特征及种植地的生态和土壤肥力关键指标及其与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性,确定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不仅可节省因种栽培所需的人力、财力,还可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进程。本文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及其因种优化调控规律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水稻高产品种的穗粒数以160220粒为佳,这类品种在协调了"库"与"源"矛盾的同时,还较好地利用了基部绿叶的光合生产能力;大穗型品则应通过适当增施粒肥,充分发挥下部叶片的光合功能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2)采用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增施氮肥以补充光合源,从而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旱育秧比当地湿润育秧的增产量与海拔高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当地湿润育秧的产量水平呈极显着负相关;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与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呈极显着线性关系。氮后移的增产效果与稻田地力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并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增产。建立了以齐穗期剑叶SPAD值(X)预测粒肥高效施用量(Y)的简便适用新方法,Y=-30.798X+1 340.9,r=0.954 7**。形成了水稻高产与蓄水相结合的水分管理技术。(3)水稻高产栽插密度分别与施氮量和不同品种之间的穗粒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每穗粒数偏少的品种更适宜强化栽培,生产上以选择传统栽培条件下的穗粒数不超过170粒的中小穗型品种为宜。前氮后移增产量(Y)与杂交组合穗粒数(X)的关系可表述为:Y=2 607.9-11.02X(R2=0.630 8),穗粒数≤237粒可作为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品种的选择指标。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适应机插、机收的杂交水稻品种"库""源"结构,杂交水稻前期苗情诊断与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杂交水稻倒伏的早期监测与预防技术,和杂交水稻减氮增产高效技术。

许蓓蓓[6](2016)在《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产量品质及氮磷钾再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水稻产量、品质和营养物质再分配利用与抽穗期粒叶比密切相关,前人研究表明抽穗期粒叶比有利于产量和营养物质再分配利用率的提高,而不利于品质改善,探究既有利于产量形成和矿质元素再利用、又有利于稻米品质改善的适宜粒叶比,是水稻育种与栽培亟待明确的问题。本研究以淮稻5号和宁粳3号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抽穗期采取剪叶疏花的方法人为调控粒叶比,研究粒叶比改变对粳稻产量和品质及氮磷钾元素再利用的影响,分析了抽穗期粒叶比与产量形成、稻米品质指标和碳水化合物及氮磷钾转运的关系,旨在明确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品质与氮磷钾养分再利用协同提高的适宜粒叶比,为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再利用粳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人为改变粒叶比显着地影响了粳稻籽粒灌浆结实和稻米品质。剪叶处理降低了籽粒起始生长势和灌浆速率,延长了活跃灌浆期,结实率和千粒重、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稻米总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显着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提高。与对照(L0S0)相比,剪全叶(L1S0)处理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62.0%-74.2%和47.1%-63.6%,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8.9%-16.0%和10.3%-19.0%,直链淀粉含量下降4.5%-10.6%,垩白度提高44.6%-137.8%;剪1/2叶(L1/2S0)处理的表现与L1S0一致,仅变化幅度小于L1S0。疏花处理提高了籽粒起始生长势和灌浆速率,结实率和千粒重、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稻米总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显着提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下降,且疏花1/3(L0S1/3)、1/2(L0S1/2)、疏花3/5(L0S3/5)和疏花2/3(L0S2/3)四个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疏花处理的平均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对照提高0.3%-8.3%和1.2%-18.7%,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提高0.5%-3.2%和1.7%-13.1%,直链淀粉含量提高3.5%-34.7%,垩白度下降8%-95.7%。两品种间仅稻米品质性状对人为改变粒叶比的响应程度稍有不同,宁粳3号比淮稻5号更敏感。(2)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花后叶茎鞘干物质和氮、磷、钾的转运有显着影响。剪叶后叶茎鞘中干物质和氮、磷、钾的转运率均显着提高,其中,L1/2S0处理叶片和茎鞘干物质转运率提高27.6%-31.5%和45.0%-300.2%,氮转运率提高7.4%-11.3%和17.4%-23.8%,磷转运率提高 10.0%-16.3%和 11.5%-14.6%,钾转运率提高 9.5%-13.2%和17.2%-24.8%。疏花后叶茎鞘中干物质和氮、磷、钾的转运率均显着下降:与对照相比,疏花各处理叶片干物质转运率平均降低5.4%-45.9%,氮、磷、钾转运率降低4.2%-31.0%、9.7%-43.6%、7.1%-44.2%;茎鞘干物质转运率平均降低 100.0%-400.2%、氮、磷、钾转运率降低11.2%-87.7%、8.0%-52.4%、19.7%-82.4%。淮稻5号和宁粳3号叶茎鞘中干物质和氮、磷、钾转运对人为改变粒叶比的响应无显着差异。(3)粳稻结实率、千粒重、稻米品质主要指标和叶茎鞘干物质及氮、磷、钾转运率与抽穗期粒叶比关系密切。结实率与粒叶比线性负相关,千粒重随粒叶比提高而下降,但在粒叶比大于1.5以后千粒重的变化趋于稳定。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等与粒叶比线性负相关,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粒叶比线性正相关,总体上较高粒叶比不利于稻米品质形成。营养器官干物质、及氮、磷、钾的转运率与粒叶比呈曲线正相关,都随粒叶比增大而提高,并在粒叶比1.5左右趋近于理论最大值。综合考虑结实率、千粒重、稻米品质主要指标和氮、磷、钾转运率与粒叶比的关系,本研究提出以粒叶比1.5作为常规粳稻产量、品质、养分高效再利用协同提高的适宜指标值。

徐富贤,郭晓艺,张林,熊洪,朱永川,刘茂,周兴兵[7](2013)在《杂交中稻库源结构对弱势粒灌浆结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杂交中稻组合G46A/10制12和内香6A/10制5为材料,在两种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库源调节对杂交中稻强、弱势粒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势粒灌溉起动较快,粒重进入缓慢增长期拐点比弱势粒早10~15 d。强势粒与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差异不显着,过多施用氮肥不利于籽粒灌浆结实。"源"供应不足是弱势粒充实率低的主要原因,增加"源"的供应量,弱势粒可以达到或超过正常生长植株强势粒的充实率水平。

徐富贤,熊洪,朱永川,张林,郭晓艺,刘茂[8](2012)在《施氮水平对杂交中稻整精米率的影响与组合间库源结构的关系》文中提出以26个籼型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设施氮量、齐穗期疏花、剪叶处理,研究了施氮水平对杂交中稻整精米率的影响与组合间库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施氮水平下整精米率的差值(低氮-高氮)分别与低氮和高氮下各组合相应的穗粒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原因在于,中小穗型组合在低氮条件下的叶粒比已经较高,籽粒灌浆速率较快,导致籽粒充实度差而整精米率不高;当施氮水平提高后,叶粒比和灌浆速率进一步提高,籽粒容重进一步下降,因而整精米率下降。大穗型组合在低氮条件下,不足以维持籽粒正常灌浆,籽粒容重和整精米率下降;当提高施氮水平后,叶粒比有一定程度提高,库源矛盾有所缓解,籽粒容重也相应提高以致整精米率增加。预测出在4.5叶左右按26.64 cm×19.98 cm规格、每穴栽双株和本田施纯氮150kg/hm2的栽培条件下,当群体平均着粒数≥194粒的杂交组合,整精米率比低氮水平有提高趋势。

熊洁[9](2011)在《水稻源库结构、稻米品质以及对氮响应的基因型差异》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源库结构与稻米品质的关系是水稻品种选育和栽培必须考虑的两大方面,扩库强源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必由之路,而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如何保证优质,已成为水稻育种和栽培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以27个早稻品种和3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系统聚类法将早、晚稻品种分别分为大库容、中库容和小库容3种类型,从源、氮素吸收与利用、稻米品质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库容类型品种之间的差异,以及氮素穗肥对早、晚稻不同库容类型品种源库结构和品质的调控效应,并探讨了源库结构与稻米品质的关系,探明与品质性状密切相关的源库指标,以期为早、晚稻品种的遗传改良和调优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早、晚稻品种库容及其构成因子的差异,并对早稻和晚稻品种的库容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较大,早稻品种间变异系数达到了40.5%、晚稻达到了35.0%;库容构成因子对库容量的贡献早、晚稻品种表现一致,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聚类结果,27个早稻品种和30个晚稻品种均分为大库容、中库容和小库容3种类型,类型间库容量特征值分别为1211.9、1073.2、921.6gm-2(早稻)和1424.7、1201.8、1007.1gm-2(晚稻)。其结果为下一步开展不同库容类型品种源特性、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和品质形成特性等研究奠定了基础。(2)研究了早、晚稻不同库容类型品种叶光合、干物质生产与转运、籽粒灌浆和源库比的差异。结果显示,大库容品种叶量、叶光合能力较小库容品种大,具有齐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大、叶重高,灌浆期间叶面积消亡慢、净同化率和净光合速率高,顶部3张叶的叶基角小等特性;大库容品种干物质积累和再利用能力强,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高于小库容品种,灌浆期茎鞘的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也显着大于小库容品种;库容量对籽粒灌浆影响明显,随品种库容量的增大,灌浆历期明显增长,灌浆速率减小。研究认为大库容品种的叶库比、茎库比和净库比小于小库容品种,这可能是影响籽粒灌浆的主因。(3)研究了早、晚稻不同库容类型品种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差异,以及库容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库容品种的氮素吸收与转运能力较强,齐穗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小库容品种,氮素转运量、贡献率也显着大于小库容品种;库容量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明显,随库容量的增大,早稻品种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略有减小,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提高或显着提高,而晚稻品种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利用率则显着提高。(4)研究了早、晚稻不同库容类型品种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差异,以及库容量与稻米品质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库容类型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粒型差异较小,而整精米率、垩白差异较大,早稻整精米率表现为中库容品种>小库容品种>大库容品种,晚稻整精米率表现为小库容品种>中库容品种>大库容品种,垩白粒率、垩白度表现出与整精米率相反的趋势;库容量对稻米理化特性的影响明显,随库容量的增大,胶稠度变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含量增加。(5)研究了早、晚稻不同库容类型品种对氮素穗肥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适量增施氮素穗肥,提高了水稻库容量,增强叶片的光合能力,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茎鞘中贮存干物质向穗部的转运,并使源库比降低。氮素穗肥对垩白的影响较大,随施氮量增加早稻小库容品种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先降后升,而早稻大、中库容品种和晚稻3种库容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则随氮素穗肥水平提高而增加;氮素穗肥对稻米理化特性的影响显着,随施氮量提高,不同库容类型品种的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增加、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胶稠度变短。源库结构、稻米品质对穗肥施氮量响应的敏感程度与品种库容量有关,表现出大库容品种比小库容品种敏感的特性。在本试验条件下,大库容品种获得较高产量和较优品质的适宜穗肥施氮量为135kg hm-2(早稻)、180kg hm-2(晚稻);小库容品种获得较高产量和较优品质的适宜穗肥施氮量为90kg hm-2(早稻)、120kg hm-2(晚稻)。(6)采用组相关分析法探究了早、晚稻源库结构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库容构成因子组、叶光合因子组、物质生产因子组、氮素积累因子组、源库比因子组与品质性状组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而株型因子组与品质性状组之间的相关不显着。其中,每穗粒数、齐穗期LAI、叶面积消亡率、茎鞘干物质转运量、灌浆期物质生产量、灌浆期吸氮量、叶茎鞘氮素转运量、叶库比、茎库比等性状或指标在各自的因子组中起主导作用,并与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等性状密切关联,进而对稻米品质产生显着影响。

李旭毅[10](2011)在《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和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条件、氮肥调控措施和栽培方式均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各栽培方式适宜的氮肥调控原则和高产机制,对实现肥料的高效利用及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09-2010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代表性水稻品种杂交籼稻Ⅱ优498为材料,研究了温江和汉源两地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下宽窄行栽培、三角形栽培、宽行窄株栽培、抛秧栽培对水稻库源构建、光合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温光条件优越的汉源点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得到改善,抽穗前后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产量性状全面提高是其产量潜力显着增大的原因;高产群体的产量形成方面,温江点表现为穗稳(满足一定穗数)、粒足(每穗颖花数多)、结实率高,而汉源点则表现为足穗大穗。施氮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在较高LAI水平上实现群体质量的提高;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虽然降低了LAI,但有利于改善抽穗后群体质量。结合群体质量、物质生产及产量结果看,各栽培方式在两地最佳施氮量均为180 kg hm2,此施氮量下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氮肥运筹措施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6:3:1最佳,宽行窄株栽培方式以5:2:3的氮肥运筹比例最佳,抛秧栽培温江点和汉源点最佳氮肥运筹比例分别为4:1:5和5:2:3。因此,在不同生态条件针对栽培方式采取适宜的氮肥调控措施是在合理群体基础上实现改善群体质量,增加抽穗后物质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产量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也提出了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杂交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且发现不同栽培方式群体构建差异较大,达到高产群体指标的难易不一,但在温江点均能通过适宜的氮肥调控措施实现在较高水平下群体质量的改善,然而在温光条件更为优越的汉源点宽窄行、宽行窄株及抛秧栽培构建超高产群体的难度增大,增产潜力不及三角形栽培。2、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的影响在汉源点库源特征表现为库大源强,穗颈维管束性状虽得到提高,但源端输出同化物的增加导致流负荷有所增大,库端同化物的供应仍相对不足,灌浆强度难以提高,然而灌浆活跃时间的延长使籽粒接受的灌浆物质更为充足,籽粒充实率和充实指数升高,最终库容有效充实率和实际充实量均显着增加。此外,温江点产量的提高在于一定库容下籽粒充实水平的提高,且该生态条件下籽粒灌浆充实水平的下降和流负荷的增大有关;而汉源点产量的提高则在于库容扩大的同时籽粒充实水平有所提高,库容扩大后流的限制对籽粒灌浆充实的影响较小,因此加强源的供应能力成为提高籽粒灌浆充实水平的关键。适宜施氮量可以促进水稻群体叶源、茎鞘源和根源的协调发展,源能力加强,库容得到扩大,维管束的转运效率增强,灌浆充实良好,在较高水平下实现库源流的协调发展,从而库容实际充实量得到提高。随穗肥施用比例的提高,源能力加强的同时群体库容虽有所减少,促进了籽粒灌浆充实,最终增加库容有效充实度以提高库实际充实量。然而在汉源点,过多增加穗肥施用比例难以进一步提高籽粒充实程度,库容量和库有效充实度同时降低,库容实际充实量下降。不同生态条件下各栽培方式高产库源特征所采用的氮肥调控措施并不一致,表现为:在适宜的施氮量和较高的基蘖肥施用比例下,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群体源能力加强,流经穗颈的同化物虽然增多但流负荷并无显着增加,促进了籽粒灌浆充实,最终库容实际充实量提高,然而在温光条件更为优越的汉源点该施氮量下三角形栽培更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下的源、库、流协调,库容实际充实量最大。对宽行窄株和抛秧栽培而言,基蘖肥施用比例的减少是改善其抽穗后“源”质量,增强源生产能力,协调库源关系,促进籽粒灌浆充实,进而提高库容实际充实量的重要措施。3、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光合生产的影响汉源点水稻冠层结构更为合理,单叶和群体光合性能改善,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CGR)增加,光合生产能力(尤其是抽穗后)显着高于温江点。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扩大了上三叶光合面积,提高了剑叶净光合速率(Pn),生育前期CGR因叶积(LAD)的增加而提高,但剑叶Pn位差的增大不利于提高下部叶片光合性能,抽穗后CGR受净同化率(NAR)影响表现为显着降低,因而施氮量过低过高均不利于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随穗肥施用比例的提高冠层内的透光条件得到改善,植株叶片光合性能得以提高,群体呼吸消耗所占比例(CR/TCAP)减少,抽穗后CGR受NAR主导呈上升趋势,但过多的增加穗肥施用比例导致群体光合速率(CAP)难以提高。氮肥调控措施对各栽培方式光合生产的影响并不一致,表现为三角形栽培和宽窄行栽培改变植株的田间分布,在基蘖肥比例较高的条件下上三叶大小、叶片厚度及冠层透光性能提高,抽穗后植株叶片和群体光合性能均得到提高,抽穗后LAD和NAR的同步增加促进了CGR的提高,抽穗后光合生产优势明显,当温光条件改善后三角形栽培光合生产的优势得到加强,而宽窄行栽培光合生产优势并无体现。在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下,宽行窄株栽培和抛秧栽培抽穗后冠层特性相关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减小,叶片同化能力和碳代谢增强,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LAD、NAR的同步上升促进了CGR的升高,抽穗前后光合生产得到协调发展。4、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太阳辐射利用率(RUE)的影响不同生态条件下,RUE和产量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在温江点结实中前期RUE和产量关系密切,增加高效和有效叶面积率及比叶重以改善群体质量是提高整个结实期RUE水平的关键,而在汉源点拔节至抽穗后15d这一阶段RUE的提高是发掘水稻产量潜力的关键,且RUE的增加更强调群体数量基础上质量的提高。试验结果还表明,在较高的穗肥比例下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有利于提高抽穗后RUE,进而提高整个大田生长期的RUE,但温光条件改善后宽窄行栽培RUE高的优势减弱,三角形栽培却得到加强;宽行窄株栽培和抛秧栽培关键时期RUE乃至整个大田生长期RUE的提高则有赖于穗肥施用比例的提高。因此,各栽培方式应根据生态条件采用适宜的氮肥调控措施,实现提高RUE,进而发掘产量潜力的目的。

二、强化栽培对杂交中稻籽粒充实度的影响及其与源库结构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栽培对杂交中稻籽粒充实度的影响及其与源库结构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肥力对超级稻农学表现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1.2 我国超级稻品种的发展历程
    1.3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形成与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1.3.1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
        1.3.2 超级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与转运
        1.3.3 超级稻品种的源库结构与超高产的关系
        1.3.4 超级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
        1.3.5 氮高效水稻品种的农学与生理特性
    1.4 我国土壤基础地力状况
    1.5 土壤肥力质量
    1.6 中国稻田土壤背景氮
    1.7 超级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对氮肥的响应
    1.8 超级稻品种高产高效栽培及其面临的挑战
    1.9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低氮肥水平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2.1 土壤理化性质
        2.1.2.2 气象条件
        2.1.2.3 生育进程
        2.1.2.4 农艺性状和生长特性
        2.1.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2.1.2.6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2.1.3 数据处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理化性质
        2.2.2 气象条件
        2.2.3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生育进程
        2.2.4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2.2.5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农学表现
        2.2.5.1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收获指数
        2.2.5.2 花前干物质转运与花后干物质积累
        2.2.5.3 分蘖特性
        2.2.5.4 叶面积指数
        2.2.6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源库结构
        2.2.7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氮素利用效率
        2.2.7.1 不同时期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
        2.2.7.2 氮素干物质和籽粒生产效率以及氮素收获指数
    2.3 讨论
        2.3.1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表现
        2.3.2 超级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与转运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表现
        2.3.3 超级稻品种的源库结构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表现
        2.3.4 超级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表现
        2.3.5 采用去除表土方法降低土壤肥力的可行性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2.1 土壤理化性质
        3.1.2.2 气象条件
        3.1.2.3 生育进程
        3.1.2.4 农艺性状和生长特性
        3.1.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3.1.2.6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3.1.3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理化性质
        3.2.2 气象条件
        3.2.3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生育进程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4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5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农学表现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5.1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收获指数
        3.2.5.2 花前干物质转运与花后干物质积累
        3.2.5.3 分蘖及叶面积生长特性
        3.2.6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源库结构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7 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2.7.1 不同时期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
        3.2.7.2 氮素干物质和籽粒生产效率以及氮素收获指数
        3.2.7.3 氮肥回收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3.2.8 在不同土壤肥力处理下来源土壤和肥料的氮素吸收量对超级稻和普通水稻品种氮素吸收量和产量的贡献
    3.3 讨论
        3.3.1 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3.2 超级稻品种的氮素积累与转运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3.3 超级稻品种氮肥回收和农学利用效率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3.3.4 超级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与土壤背景氮之间的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结语
    4.1 研究总结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4.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长江上游高温伏旱区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考查项目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试验处理下的生育期及其相应的气象状况
    2.2 气象因子对水稻干物质生产、产量与生育期的影响
    2.3 气象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4 产量相关性状与主要品质指标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关于水稻高产与优质的协调问题
    3.2 影响水稻高产与优质的关键生态因子
    3.3 水稻生育中前期的气象因子影响稻米品质的原因
4 结论

(3)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两优培九种植的广适性
2 两优培九广适性主要相关性状的解析
    2.1 生育期的适应性特征
    2.2 光合姿态主要性状的适应性特征
        2.2.1 株高特性及其在不同生态区的变幅
        2.2.2 叶角分布及其在不同生态区的变幅
    2.3 生物量和稻谷产量的适应性特征
        2.3.1 生物量
        2.3.1. 1 光合优势的稳定性特征
        2.3.1. 2 生长优势的稳定性特征
        2.3.1. 3 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
        2.3.2 稻谷产量及其稳定性
        2.3.2. 1 不同生态区的稻谷产量
        2.3.2. 2 多种种植方式下的稻谷产量
    2.4 稻米品质的稳定性特征
        2.4.1 不同生态区的主要稻米品质指标
        2.4.2 温度和氮肥对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2.5 生物逆境的适应性特征
    2.6 对环境及其变化的适应性特征
        2.6.1 对强弱光的适应性特征
        2.6.2 开花受精和灌浆结实稳定性和对高低温的适应性特征
        2.6.3 穗、粒重的稳定性及对温度和水分胁迫的适应性特征
        2.6.4 对不同播期、栽插密度和氮肥管理引起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征
        2.6.5 对土壤盐分和p H值的适应性特征
    2.7 两优培九的广适应特点和不足之处
3 水稻广适性概念和内涵及其育种选择的思考和讨论
    3.1 水稻广适性概念及其主要内涵
    3.2 水稻广适性品种的育种选择
    3.3 水稻广适性相关基因的发掘和育种利用尚需加强

(4)川南冬水田杂交中稻品种与气候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设计
    1.3 考查项目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播种期及栽培方式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2 影响稻米品质的气象因子分析
    2.3 气象因子影响稻米品质的原因
3 讨论
    3.1 多因子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2 气象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5)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库源结构及其调控在指导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中的理论价值
2 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
    2.1 品种间产量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2 品种间籽粒充实度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2.1 灌浆期下部叶片对籽粒灌浆结实的作用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2.2 粒重稳定性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3 根系活力与品种间库源结构的关系
3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规律性
    3.1 高产栽培策略
    3.2 高产栽培规律
        3.2.1 水稻旱育秧增产效果与当地产量水平和海拔高度关系
        3.2.2 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与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3.2.3 水稻前氮后移增产作用与土壤地力产量的关系
        3.2.4 水稻粒肥高效施用量与剑叶SPAD值的关系
        3.2.5 水分管理对稻谷产量的影响
    3.3 因种调控技术
        3.3.1 水稻本田高产适宜插秧密度与品种间穗粒数关系
        3.3.2 适应强化栽培品种的库源特征
        3.3.3 适应不同栽培模式品种的库源特征
        3.3.4 适应氮肥后移品种的库源特征
        3.3.5 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技术
4 杂交水稻高产高效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展望
    4.1 适应机插、机收的杂交水稻品种库源结构研究
    4.2 杂交水稻前期苗情诊断与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4.3 杂交水稻倒伏的早期监测与预防技术研究
    4.4 杂交水稻减氮增产高效技术研究

(6)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产量品质及氮磷钾再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源库关系评价指标研究
    2 源库关系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 源库关系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
        3.1 稻米品质指标及其形成机制
        3.2 源库关系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 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再利用
    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灌浆结实及碳水化合物积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
        2.2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花后叶面积衰亡的影响
        2.3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籽粒灌浆的影响
        2.4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营养器官干物质和NSC转运的影响
        2.5 产量性状和营养器官碳水化合物转运与粒叶比的关系
    3 讨论与结论
        3.1 水稻群体源库关系的衡量指标
        3.2 水稻产量形成与粒叶比的关系
        3.3 水稻花后碳水化合物转运与粒叶比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稻米碾磨加工品质的影响
        2.2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2.3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2.4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2.5 稻米品质主要指标与粒叶比的关系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氮磷钾转运再利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花后氮磷钾积累的影响
        2.2 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营养器官氮磷钾转运再利用的影响
        2.3 粳稻营养器官氮磷钾转运率与粒叶比的关系
        2.4 营养器官氮磷钾转运与碳水化合物转运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粒叶比不同对粳稻产量品质和养分再利用的影响
        1.2 水稻产量品质形成和养分转运与粒叶比的关系
    2 主要结论
    3 创新点
    4 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杂交中稻库源结构对弱势粒灌浆结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考查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对强弱势粒灌浆进程比较
    2.2 疏叶疏花对强弱势粒充实度的影响
3 讨论

(9)水稻源库结构、稻米品质以及对氮响应的基因型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品种的源库特征
        1.1 源库特征指标
        1.2 源库结构分类及其互作效应
        1.3 源库关系的优化调控
    2 稻米品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2.1 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
        2.2 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3 源库关系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源库关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源库关系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4.1 目的与意义
        4.2 主要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稻不同品种的库容量及其类型划分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稻不同品种的库容量及其组成
        2.2 晚稻不同品种的库容量及其组成
        2.3 库容因子的贡献及早、晚稻品种库容类型划分
    3 讨论与结论
        3.1 水稻品种库容类型的划分
        3.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库容构成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三章 水稻不同库容类型品种源结构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库容类型品种叶量的差异
        2.2 不同库容类型品种光合性能的差异
        2.3 早、晚稻不同库容类型品种干物质生产和转运的差异
        2.4 不同库容类型品种源库比的差异
    3 讨论与结论
        3.1 水稻品种库容对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3.2 水稻品种库容对干物质生产与转运的影响
        3.3 水稻源库结构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四章 水稻不同库容类型品种氮吸收利用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品种植株氮积累量的差异
        2.2 不同类型品种营养器官氮积累与转运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3 讨论与结论
        3.1 水稻库容量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3.2 水稻库容量对营养器官氮素转运的影响
        3.3 水稻库容量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五章 水稻不同库容类型品种稻米品质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库容类型品种加工品质的差异
        2.2 不同库容类型品种外观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库容类型品种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
        2.4 不同库容类型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3 讨论与结论
        3.1 水稻品种的库容类型与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的关系
        3.2 水稻品种库容类型与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的关系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六章 水稻不同库容类型品种对氮素穗肥响应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库容类型品种库因子对氮素穗肥的响应
        2.2 不同库容类型品种源因子对氮素穗肥的响应
        2.3 不同库容类型品种源库比对氮素穗肥的响应
        2.4 不同库容类型品种稻米品质对氮素穗肥的响应
    3 讨论与结论
        3.1 氮素穗肥对不同库容类型品种源、库的影响
        3.2 氮素穗肥对不同库容类型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七章 水稻源库结构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因子分组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库容构成因子组与品质性状组的关系
        2.2 叶光合因子组与品质性状组的关系
        2.3 株型因子组与品质性状组的关系
        2.4 物质生产因子组与品质性状组的关系
        2.5 氮素积累因子组与品质性状组的关系
        2.6 源库比因子组与品质性状组的关系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八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不同库容类型水稻品种的源特征
        1.2 不同库容类型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特性
        1.3 水稻品种源库结构对品质的影响
    2 主要结论
    3 创新点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和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研究概况
        1.2.1 宽窄行栽培
        1.2.2 三角形栽培
        1.2.3 扩行减株稀植栽培
        1.2.4 抛秧栽培
    1.3 氮肥施用与水稻生产的研究
        1.3.1 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3.2 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4 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生产的比较研究
    1.5 水稻库、源、流研究进展
        1.5.1 源
        1.5.2 库
        1.5.3 流
        1.5.4 库、源、流关系及其氮素调控
    1.6 光合生产研究概况
        1.6.1 光能截获和太阳辐射利用率(RUE)
        1.6.2 光合性能研究概况
    1.7 存在的问题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素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取样与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3.2 分蘖动态与成穗率
        2.3.3 各时期干物质生产与积累
        2.3.4 抽穗后LAI及其构成
        2.3.5 根冠比
        2.3.6 抽穗后单茎茎鞘重及茎鞘物质转运
        2.3.7 粒叶比
        2.3.8 颖花根流量
        2.3.9 超高产群体特征
    2.4 讨论
        2.4.1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对不同栽培方式产量的影响
        2.4.2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2.4.3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2.4.4 不同生态条件下超高产群体指标及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流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源特征
        3.3.2 库特征
        3.3.3 流特征
        3.3.4 库源关系对灌浆充实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源特征
        3.4.2 库特征
        3.4.3 流特征
        3.4.4 库源流关系对籽粒灌浆充实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抽穗期上三叶叶片形态
        4.3.2 不同生育时期消光系数
        4.3.3 抽穗后冠层各部位透光特性
        4.3.4 单叶净光合速率
        4.3.5 群体光合生产能力
        4.3.6 抽穗后剑叶光合相关生理指标
        4.3.7 抽穗后剑叶衰老相关生理指标
        4.3.8 物质生产分析
        4.3.9 太阳辐射截获及太阳辐射利用率(RUE)
    4.4 讨论
        4.4.1 冠层特性
        4.4.2 叶片光合生理指标
        4.4.3 群体光合性能
        4.4.4 太阳辐射利用率
        4.4.5 物质生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语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强化栽培对杂交中稻籽粒充实度的影响及其与源库结构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肥力对超级稻农学表现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李笑笑.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长江上游高温伏旱区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J]. 徐富贤,刘茂,周兴兵,郭晓艺,张林,蒋鹏,朱永川,熊洪.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01)
  • [3]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J]. 吕川根,李霞,宗寿余,邹江石.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3)
  • [4]川南冬水田杂交中稻品种与气候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徐富贤,周兴兵,刘茂,蒋鹏,张林,郭晓艺,朱永川,熊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8)
  • [5]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J]. 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刘茂,蒋鹏,郭晓艺,周兴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10)
  • [6]人为改变粒叶比对粳稻产量品质及氮磷钾再利用的影响[D]. 许蓓蓓.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7]杂交中稻库源结构对弱势粒灌浆结实的影响[J]. 徐富贤,郭晓艺,张林,熊洪,朱永川,刘茂,周兴兵.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01)
  • [8]施氮水平对杂交中稻整精米率的影响与组合间库源结构的关系[J]. 徐富贤,熊洪,朱永川,张林,郭晓艺,刘茂.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2(03)
  • [9]水稻源库结构、稻米品质以及对氮响应的基因型差异[D]. 熊洁.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10]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和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D]. 李旭毅.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2)

标签:;  ;  ;  ;  ;  

精耕细作对杂交稻籽粒饱满度的影响及其与源库结构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