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桑日县陈坝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西藏桑日县陈坝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一、西藏桑日县陈坝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黄飞,陈建林,许继峰[1](2020)在《冈底斯弧南缘侏罗纪火成岩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组成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壳增生的指示》文中提出冈底斯弧南缘广泛出露有中生代和新生代火成岩,是青藏高原火成岩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和随后的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等地质过程。对中生代尤其是侏罗纪火成岩的研究对于理解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及青藏高原南缘早期增生具有显着意义。对位于冈底斯南缘平行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西向展布的侏罗纪火成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1)侏罗纪岩浆活动高峰期集中于早中侏罗世(192~168Ma);(2)侏罗纪岩浆作用主要活动范围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北附近,在北纬29.48°以北相对缺乏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而且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相对于南边也更加平静,且以酸性岩浆活动为主;(3)侏罗纪火成岩微量元素也呈一些规律性变化,如Ba/La、Ba/Th比值随着时代的演化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很可能表明板片来源流体贡献逐渐增加, Nb/Th和Nb/La由西向东均呈现递减趋势,表明地壳混染作用很可能逐渐增强;(4)侏罗纪火成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指示在早侏罗世早期冈底斯弧南缘就已经存在正常地壳厚度,并且随着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其有逐渐增厚的趋势。

肖鸿天[2](2020)在《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LA-ICP-MS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文中认为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北缘中段,是林子宗群火山岩内发现的首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前人对该矿床成岩成矿年龄、成矿构造背景、流体来源、蚀变矿物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对矿床重要金属矿物黄铁矿、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查明矿区黄铁矿、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探究其矿物成因、示踪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钻孔编录、镜下鉴定及LA-ICP-MS微区原位分析,对斯弄多矿区黄铁矿和闪锌矿开展了详细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系统探讨了黄铁矿、闪锌矿的成因及其对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的意义。取得如下主要进展:(1)查明了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产状:黄铁矿多以团块状、脉状产于晶屑凝灰岩、角砾岩中,早期黄铁矿产于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阶段与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阶段(Py1),多呈浅黄色,自形-半自形晶粒状,常见骸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碎裂结构;晚期黄铁矿产于黄铁矿-石英-方解石阶段(Py2),多为铜黄色,它形粒状,常见交代残余结构、溶蚀结构。闪锌矿多以浸染状、集合体脉状形式产于晶屑凝灰岩、角砾岩中,内部多发育黄铜矿固溶体,早期闪锌矿产于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阶段(Sp1),多呈深灰色,它形晶粒状,常见港湾结构;晚期闪锌矿产于方铅矿-闪锌矿-银矿物阶段(Sp2),多为棕灰色,它形粒状结构,常见交代残余结构、嵌晶结构。(2)查明了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和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特征:黄铁矿富集Cu、As、Ag、Sb、Pb、Zn、Mo、Ti、Ge、Se、Tl等微量元素,亏损稀土元素(REE);闪锌矿富集Mn、Fe、Cu、Pb、Ag、Cd、In、Sn、Sb等微量元素,亏损稀土元素(REE)。从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黄铁矿中Cu、Zn、Pb、Ag、Co、As、Sb含量升高,闪锌矿中Mn、Fe含量降低,Cd、Cu、In、Pb、As、Ag、Se、Sn、Sb等元素含量升高,显示了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成矿流体温度逐渐降低的趋势。(3)查明了黄铁矿、闪锌矿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黄铁矿中Mo、Cr、Pb、Bi、Zn、Cd、Ag、Cu、Se主要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Co、Ni、As、Sb、Ge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Tl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少部分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闪锌矿中Pb、As、Sb、Tl、Co、Se、Ag、Sn、Bi主要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Mn、Cd、In、Ga、Ge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而Cu、Fe部分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部分以黄铜矿的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4)探讨了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的成因:黄铁矿具有低V高Se的特点,Py1黄铁矿Co/Ni平均值为1.8,最高为3.4,Py2黄铁矿Co/Ni平均值4.06,最高值5.33,显示黄铁矿为热液成因;闪锌矿Cd含量普遍大于2000×10-6,Cd/Fe比值为0.16~2.56之间,平均值0.97,Sn较高(1.38×10-6~2546.72×10-6),Co较低(0.97×10-6~39.55×10-6),Ga/In比值0.01~0.5,Co/Ni比值为4.03~351.22,平均为73.82,显示闪锌矿为岩浆热液成因。(5)查明了黄铁矿、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对成矿热液演化过程的示踪意义:通过斯弄多矿床黄铁矿与典型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对比,发现斯弄多矿床中黄铁矿部分元素含量(如Cu、Co、Ni)明显低于中-高温的VMS和矽卡岩型矿床,Sb、Tl、Se等微量元素与低温的SEDEX型矿床一致,且从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Se元素含量逐渐降低,显示成矿热液温度逐渐降低。闪锌矿贫Fe、Mn、Sn,富Cd、In,同样显示出明显低温矿床的特征,其lg Ga/Ge对应的成矿温度为150~230℃,且从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成矿热液的温度逐渐降低。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热液为岩浆期后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产物,成矿热液受岩浆热驱动在火山岩中不断循环,萃取火山岩中有用组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期后热液与火山岩中的有用组分。

张赫[3](2020)在《西藏雄村矿区1号斑岩型铜金矿体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雄村矿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荣玛乡境内,东距拉萨市约350km。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拉萨地体南缘中段,其南侧紧邻日喀则弧前盆地,是南拉萨地体南缘的一个以铜为主、伴生金(银)的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区,目前矿区发现了1号、2号、3号、4号、5号等斑岩型铜金矿体。前人对矿区1号矿体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流体特征和矿床成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对于金属硫化物的研究相对薄弱。为此,论文以雄村矿区1号矿体黄铁矿为研究对象,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专题(2018YFC0604105-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2079)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346),在详细的野外岩心编录和室内镜下鉴定基础上,对雄村矿区1号矿体的黄铁矿分别进行电子探针、LA-ICP-MS、热电性和晶胞参数等分析测试,研究黄铁矿的成因和找矿意义。通过论文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雄村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是下-中侏罗统雄村组(J1-2x),1号矿体的含矿斑岩为中侏罗世石英闪长斑岩,主要蚀变类型为钾硅酸盐化和黄铁绢英岩化。金属矿物主要发育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发育石英、红柱石、黑云母、白云母、绢云母等。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浸染状,矿石结构主要为结晶、交代及固溶体分离结构。成矿期划分为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成矿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主要包括石英硫化物阶段、绢云母硫化物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2)黄铁矿主要呈脉状、浸染状产出,分布较为广泛,在石英硫化物阶段(早期)、绢云母硫化物阶段(中期)和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晚期)等三个矿化阶段皆有发育,特征较为类似。黄铁矿粒径一般在0.1~1.5mm之间,反射色主要为黄白色,不显多色性和内反射,硬度较高。主要呈自形粒状、半自形粒状以及他形粒状,可见较多立方体状黄铁矿,而五角十二面体和八面体状黄铁矿发育很少。主要发育有结晶及交代结构,常被磁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等矿物交代。(3)黄铁矿主要为立方体自形晶{100},极少发育五角十二面体{210}和八面体{111}黄铁矿,指示成矿流体温度较高(>300℃)以及热液流体过饱和度低和硫逸度低的特点,表明形成于成矿体系快速冷却、物质供应不足的环境。(4)黄铁矿主量元素平均含量(w(S)=52.89%,w(Fe)=46.31%)和原子个数比(S/Fe=1.99)均小于理论值,表明属于贫硫贫铁型黄铁矿,具有硫亏损的特征,指示成矿环境硫逸度较低。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显示Co、Ni、As、Se以类质同象的方式混入黄铁矿,而其Co/Ni比值集中在10附近,S/Se比值为(0.2~3.56)×104,以及δS和δFe分别为-4.39~0.30和-3.18~1.66,则表明黄铁矿属于岩浆热液成因。(5)黄铁矿的热电导型以N型黄铁矿为主,且热电系数集中分布在-200~0μV·℃-1之间,计算得出N型黄铁矿的形成温度为203.86~386.58℃(平均温度为321.43℃),指示黄铁矿形成于中-高温、较低硫逸度的环境。(6)黄铁矿晶胞参数和体积变化范围分别为5.41438~5.41966×10-10m(a0,平均值为5.41747×10-10m)和158.7190~159.1946×10-10m3(Vol,平均值为158.9896×10-10m3),主体与理论值(a0=5.41759×10-10m,Vol=159.3324×10-10m3)相比偏小,但有少量晶胞参数值大于理论值,这主要与S亏损和Co、Ni元素在垂向空间上不均匀分布有关。(7)黄铁矿具有立方体晶型、晶胞参数值较低、S/Fe比值接近于2、微量元素含量(如Co、Ni、As等)较低以及热电导型主要为N型等特征,结合黄铁矿中金含量极低以及矿石中Cu、Au品位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认为1号矿体的黄铁矿不含金、不是载金矿物,金与黄铜矿关系更为密切。(8)黄铁矿热电系数在垂向空间上由浅部向深部,N型黄铁矿呈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而P型黄铁矿呈减小→增大→减小的趋势,结合矿体地质特征,指示矿体向深部可能具有一定规模的延伸,但可能已被后期侵位的始新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所破坏。

谢富伟[4](2019)在《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含矿性研究》文中指出冈底斯成矿带发育晚泥盆世-中新世岩浆作用,记录了古特提斯洋演化、新特提斯洋俯冲、印度-亚欧大陆碰撞到碰撞后伸展的动力学过程,并伴随着侏罗纪、古新世-始新世、中新世三期主要的成矿事件。分布在拉萨地块南缘的侏罗纪岩浆岩是新特提斯洋俯冲早期的岩浆响应,东西绵延上千公里,但与之相关的矿化目前仅发现雄村矿集区内的多个形成于侏罗纪的斑岩型铜(金)矿床,雄村矿集区现已查明Cu金属量200余万吨,Au金属量200多吨,证实分布在拉萨地块南缘的侏罗纪岩浆岩带存在巨量Cu、Au成矿元素的堆积。查明控制侏罗纪岩浆活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建立含矿岩体的识别标志对完善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演化历史、实现俯冲期成矿作用的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编录,以拉萨地块南缘中段的侏罗纪含矿斑岩及非含矿火山-侵入岩为研究对象,利用背散射、CL、EPMA、LA-ICP-MS、SHRIMP II、XRF、ICP-MS等分析技术手段,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的Hf-O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磷灰石、榍石、锆石、金红石原位微区分析,探讨了岩石成因及深部动力学机制,重塑了新特提斯洋早期构造演化历史,查明了岩浆源区性质、结晶条件及结晶历史,评价了侏罗纪岩浆岩的含矿性,建立了基于岩石地球化学和副矿物指示矿物学的含矿岩体判别标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岩为一套基性-中性-酸性火山-侵入岩构成的连续演化的岩浆岩系列,成岩年龄峰值集中在192-156 Ma,花岗岩岩石类型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少量为过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源岩为新生的中-高钾(少量为低钾)玄武质下地壳岩石,源区残留矿物以辉石为主,母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不同程度的俯冲洋壳±俯冲沉积物熔体±洋壳出熔流体的交代。结合前人数据,本文认为侏罗纪岩浆岩的动力学机制受控于洋内岛弧的平板俯冲和陆缘弧的陡俯冲并存的“双俯冲”模式,含矿岩体与洋内岛弧俯冲体系有关。(2)提出了联合磷灰石的饱和温度、Sr、REE、δEu、Cl、F,锆石的饱和温度、结晶温度、δ18O、Hf、ΣREE、Th、U、Pb、Nb、Th/U、Ce/Sm、Yb/Gd,榍石的结晶温度、REE、δEu、Sr,可以有效反映岩浆源区性质、结晶条件、副矿物结晶顺序以及早期流体出溶,可用于示踪岩浆岩成因差异。(3)利用磷灰石、锆石、榍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对侏罗纪岩体的氧逸度、S含量、H2O含量、Cu含量、挥发分进行了评价。含矿岩体从岩浆演化早期的磷灰石、榍石矿物结晶相到更晚期的锆石结晶相,共存熔体的氧逸度逐渐升高,锆石结晶时共存岩浆熔体具有富H2O、富S的特征,岩浆熔体整体具有更高的Cu、Cl。提出了上述条件是导致了成矿物质在岩浆结晶晚期发生富集的关键因素。(4)初次建立了基于岩石地球化学和副矿物指示矿物学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岩浆岩的含矿性判别标志。含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更高的Cu、更低的MnO、Y;磷灰石具有更高的Cl、MnO、Pb,更低的LREE/HREE、U/Yb、La/Ce、La/Sm;榍石具有更高的TiO2;金红石具有更高的Zr、Nb、Sb、Sc、V、Hf、Ta、W,更低的Mo、Cr、Sr、Fe、Pb、Th、ΣREE以及金红石Cu、Au的协同变化可作为冈底斯成矿带侏罗纪含矿岩体的判别标志。

王旭辉[5](2019)在《西藏拉孜县若措侏罗纪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冈底斯岩浆带位于拉萨地体南缘,带内的岩浆作用记录了自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消减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作用。前人对冈底斯岩浆带内白垩纪和新生代岩浆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开展系统的研究,而对于零星分布的早中生代(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岩浆岩研究明显存在不足,以至于这一时期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与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关系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以拉萨地体南缘拉孜县若措侏罗纪岩体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之上,开展了岩相学、地质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查明了若措侏罗纪岩体的形成时代和成因。综合区域已有资料探讨了拉萨地体南缘早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区域找矿方向。通过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研究进展如下:(1)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结果表明若措侏罗纪岩体岩性为角闪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其中在角闪石英闪长玢岩中发现斑岩型矿床的矿化特征,可见孔雀石、黄铜矿、褐铁矿等金属矿物,青磐岩化蚀变。(2)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角闪石英闪长玢岩的结晶年龄为181.7±2.9 Ma,石英闪长玢岩的结晶年龄为170±2.5 Ma,二者形成于早-中侏罗世,与拉萨地体南缘冈底斯岩浆带早中生代岩浆活动时间一致。(3)若措角闪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SiO2含量分别为60.62%65.63%和57.46%60.04%,Al2O3含量分别为14.23%18.23%和18.32%20.14%,Sr含量分别为344×10-6571×10-6和514×10-6614×10-6,Y含量分别为9.12×10-613.0×10-6和11.0×10-614.9×10-6,Yb含量分别为0.93×10-61.31×10-6和1.08×10-61.52×10-6,二者均显示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4)若措角闪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具有相对亏损的Sr-Nd-Pb-Hf同位素成分,它们具有较低的(87Sr/86Sr)i(0.70380.7045)、(206Pb/204Pb)i(18.1518.40)、(207Pb/204Pb)i(15.5215.57)、(208Pb/204Pb)i(38.0639.46)比值,具有较高的εNd(t)值(+5.54+6.33)和锆石εHf(t)值(+11.8+17.3)。这些值与现今的雅鲁藏布缝合带残留的蛇绿岩和印度洋洋中脊玄武岩的同位素组分接近,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认为若措角闪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均起源于新特提斯洋壳部分熔融,新特提斯洋板片回转诱发软流圈上涌是导致洋壳部分熔融的深部动力学机制。(5)拉萨地体南缘存在早-中侏罗世起源于新特提斯洋壳部分熔融埃达克质岩石,为新特提斯洋壳在早侏罗世时期已经开始俯冲提供了坚实的证据。结合本次研究和前人资料,认为拉萨地体南缘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而非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南向俯冲的弧后环境,表明新特提斯洋壳的起始俯冲作用应早于早侏罗世。(6)结合本次研究和以往发表的资料分析,本文认为拉萨地体南缘早中生代起源于洋壳部分熔融的埃达克质中-酸性侵入体相比于正常的钙碱性弧岩浆岩具有更大的斑岩型矿床矿化的潜力,同时今后寻找早中生代斑岩型矿床时应重视雅鲁藏布江南侧日喀则弧前盆地北缘区域。

王勤,黄勇,董随亮,闫国强,游钦,江化寨,张凯[6](2018)在《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努日矿床成矿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努日矿床是近年来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南缘发现的一个大型铜钼钨矽卡岩型矿床,由于成矿斑岩一直未能确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和找矿方向的确定。文章基于野外地质观察和岩体成岩时代研究,识别出与成矿有关的一期花岗闪长斑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显示其成岩时代为(24.94±0.28)Ma,略早于矿体的成矿年龄(23.62 Ma),结合岩体蚀变、矿化及围岩特征,确认其为成矿斑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具高Sr、低Y、无Eu异常的特征,Rb-Sr、Sm-Nd、Pb同位素组成与冈底斯带中新世成矿岩体基本一致,说明其岩浆源区具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岩浆相对富集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暗示其演化中混染了较多古地壳物质,有效解释了矿床铜-钼-钨矿物组合。矿区成矿斑岩体的发现证实了努日矿床属于斑岩成矿系统中的矽卡岩矿床,岩浆形成于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上升演化过程中与上覆古老拉萨地壳发生过同化混染作用,是岩浆热液与比马组灰岩持续演化的结果。本研究对在冈底斯南缘寻找努日式矿床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唐菊兴,王勤,杨欢欢,高昕,张泽斌,邹兵[7](2017)在《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勘查方向与资源潜力》文中研究说明西藏主要成矿带是东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的全面实施,国家公益性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商业性勘查的及时跟进,真正意义上的找矿突破得以实现。论文在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西藏各成矿带主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梳理了若干影响勘查评价和找矿突破的重大问题,构建了主要矿集区的勘查模型,提出进一步找矿方向和资源潜力。西藏四大成矿带特色鲜明,东特提斯成矿域集聚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的多种矿床类型,控矿因素复杂,主要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和岩浆热液脉型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从170 Ma到12 Ma,具有成矿时代跨度大、矿床类型丰富、成矿元素复杂、矿石质量较好之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资源储备基地。藏东玉龙成矿带除了斑岩型铜(钼)矿以外,斑岩体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矿床具有重要工业价值,如玉龙Ⅱ、V号矿体、昂青银铅锌(铜)矿,成岩成矿时代在4038 Ma,成矿岩体和矿体受北西向走滑构造控制的背斜控制。冈底斯成矿带类型发现识别出赋存于林子宗群典中组的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显示谢通门—昂仁县以西林子宗群分布区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银、金、铅锌)矿床具有重要意义;矿床学研究成果作为构造地质背景确定的指针之一,认为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的碰撞事件发生在5250 Ma,至少典中组火山岩还是陆缘弧的产物,并形成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甚至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含矿斑岩接触带有碳酸盐岩,接触带和深部需要勘查评价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或铅锌银矿体,9013 Ma侵位的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可形成规模较大的矽卡岩型矿床,甲玛、驱龙外围的知不拉、邦铺、洞中拉—蒙亚啊矿集区、努日、尕尔穷—嘎拉勒等矿床均具有相似的特征,而这种类型矿体较之斑岩型铜(钼)矿更具工业价值。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120116 Ma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形成斑岩型-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隐爆角砾岩型矿床,110 Ma的陆相安山质火山岩——美日切错组(K1m),作为良好的成矿后盖层,是该类矿床得以保存的必要条件;班—怒结合带两侧形成于140110 Ma的则弄群、多尼组、去申拉组、美日切错组等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具有强烈的蚀变,发育火山机构,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产物,成矿地质背景类似于南美安第斯成矿带,显示良好的成矿潜力。西藏已经初步查明的铜资源量>6 000万吨,钼资源量>300万吨,共伴生金>1 000 t,共伴生银>25 000 t,铅锌资源量>1 000万吨,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储备基地,研究认为西藏铜的资源潜力将超过15 000万吨。

冉孟兰,康志强,许继峰,付文春,杨锋,王保弟,陈建林,李强,付伟[8](2017)在《西藏拉萨地块南缘日喀则地区比马组火山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拉萨地块广泛分布中生代岩浆岩,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对拉萨地块南缘日喀则地区的比马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全岩主元素、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的比马组火山岩主要为中基性岩(玄武岩)及酸性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精确的SHRIMP U-Pb定年获得了(177.9±2.5)Ma的年龄值,略晚于东部桑日县地区比马组火山岩。比马组火山岩整体属于低钾拉斑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右倾型,Eu显示弱的正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岩石具有相对低的Sr同位素组成和高的eNd(t)值,(87Sr/86Sr)i值为0.7037670.704886,eNd(t)值为5.286.37,显示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认为日喀则比马组火山岩应为中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导致亏损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受到了地壳的混染,形成时代上具有东早西晚的特点。

付燕刚[9](2017)在《西藏拉萨地块南部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岩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提斯成矿域陆陆碰撞背景下的斑岩成矿系统多有研究,而对俯冲背景下的斑岩成矿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特提斯成矿域东部拉萨地块南部作为研究区,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分析测试,对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岩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分解为以下3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新特提斯洋俯冲的起止时间。启动时间以弧岩浆的出现为标志,学者们基本认同于~210Ma(晚三叠世),对俯冲的终止时间,即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间,由于掌握的资料不同、利用的方法不同,争议很大,本文采用岩石学、矿床学方面证据支持碰撞发生于~56Ma,即古新世-始新世界线。确定了俯冲持续时间后,论文对新特提斯洋俯冲期间两次重要的成岩成矿作用做了研究,分别为拉萨地块南缘晚三叠世-白垩纪洋内弧背景下的斑岩铜金成矿作用,拉萨地块南部古新世陆缘弧背景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本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于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间,本次研究数据结果支持该事件发生于~56Ma,即古新世-始新世界线。证据如下:首先,陆陆碰撞初期的强烈挤压环境导致幔源岩浆难以上侵并形成少量壳源花岗岩,林子宗群火山岩中年波组火山岩(56~52Ma)数量相对较少,且南木林盆地发现~54Ma的S型花岗岩,暗示56~52Ma可能是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其次,林子宗群火山岩完整的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全过程,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典中组火山岩(>56Ma)为陆缘弧火山岩,年波组火山岩呈现过渡特征,帕那组火山岩(<52Ma)为板内火山岩,暗示构造背景的一个转换;最后,陆陆碰撞初期的强烈挤压背景不易于形成岩浆-热液矿床,拉萨地块南部古新世-始新世矿床出现56~51Ma的矿床静寂期,可能为碰撞初期强烈挤压背景导致的。另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常形成于火山弧背景,斯弄多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赋矿围岩锆石U-Pb年龄为~61Ma(典中组火山岩),成矿期伊利石Ar-Ar年龄为~63Ma,成岩成矿时代一致,指示该时期可能还没有发生碰撞,为陆缘弧背景。(2)对于新特提斯洋中生代俯冲成矿期,拉萨地块南缘晚三叠世-白垩纪岩浆岩具有Cu-Au成矿潜力。谢通门角闪辉长岩、花岗闪长岩、尼木辉长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70、180、88Ma。这些岩石显示出中-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Ⅰ型花岗岩特征,表明其均形成于俯冲背景。谢通门、尼木晚三叠世-白垩纪侵入岩均表现出高正εHf(t)值(>+10)和年轻模式年龄(TDM2<312Ma),一致于拉萨地块南缘(靠近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部分)晚三叠世-白垩纪岩浆岩。因此,认为拉萨地块南缘晚三叠世-白垩纪岩浆岩来源于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的部分熔融,与新特提斯洋内俯冲有关。考虑到同时代产出的中侏罗世雄村特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Cu-Au矿床、晚白垩世桑布加拉-克鲁矽卡岩Cu-Au矿床及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证据,认为拉萨地块南缘晚三叠世-白垩纪岩浆岩具有Cu-Au成矿潜力,特别是具有强烈亏损同位素特征的火山岩出露区域(桑日群火山岩)是寻找该类型矿床的潜力区。(3)对于新特提斯洋新生代俯冲成矿期,拉萨地块南部典中组火山岩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潜力。研究表明,斯弄多隐爆角砾岩型-热液脉型矿床赋矿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61Ma,应定为典中组,而非前人划分的帕那组;成矿期蚀变矿物伊利石Ar-Ar年龄为~63Ma,与赋矿地层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一致。根据矿体矿石矿物组合、脉石矿物组合、矿石结构构造、成矿流体特征,确定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为赋存于典中组火山岩中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矿区Pb、Sb、Au、Ag、As、Hg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浓度分带及较高的峰值,是寻找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矿床的有利地段。同时,典中组火山岩与金矿床指示元素砷-锑-汞空间套合性良好,具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矿床潜力。

叶锦华,梅燕雄,董颖,易继宁,方捷,柯君君,张顺昌,布嘎次仁[10](2014)在《中国西部铜矿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和潜力及接替区选区》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成矿区(带)内探明了一批大、中型铜矿床,致其铜矿资源储量和产能大幅度增长,已形成了东西并驾齐驱的铜矿勘查开发格局。文章简要介绍了新世纪以来西部地区探明的主要大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通过综合评价,优选出14个西部铜矿资源接替区,即在未来的5至10年间可实现规模开发的中观尺度的资源接替基地。预期到"十三五"末,通过加大勘查开发力度,西部铜矿接替区的铜产能和资源储量都将显着增加。西部铜矿接替区大多地处高山深谷区或荒漠戈壁区,开发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应加快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应做好铜矿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

二、西藏桑日县陈坝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桑日县陈坝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冈底斯弧南缘侏罗纪火成岩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组成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壳增生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冈底斯带南缘侏罗纪火成岩时空分布特征
    2.1 叶巴组火山岩
    2.2 桑日群火山岩
    2.3 侏罗纪侵入岩
3 冈底斯带侏罗纪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
4 冈底斯弧早期地壳增生特征
5 结论

(2)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LA-ICP-MS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1.2.2 闪锌矿和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1.2.3 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第4章 黄铁矿、闪锌矿矿物学特征
    4.1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4.2 闪锌矿矿物学特征
第5章 黄铁矿、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实验方法
    5.2 分析结果
        5.2.1 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6.1.1 黄铁矿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6.1.2 闪锌矿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6.2 矿物成因
        6.2.1 黄铁矿的成因
        6.2.2 闪锌矿的成因
    6.3 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6.3.1 成矿温度指示
        6.3.2 成矿类型指示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西藏雄村矿区1号斑岩型铜金矿体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
        1.2.2 黄铁矿成因矿物学和找矿矿物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矿区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地质演化过程
        2.1.6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2.2 矿区地质特征
        2.2.1 矿区地质简况
        2.2.2 1 号矿体地质特征
第3章 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测试
    3.1 样品采集
    3.2 样品处理
    3.3 分析测试
        3.3.1 显微镜下鉴定
        3.3.2 电子探针分析
        3.3.3 LA-CIP-MS原位分析
        3.3.4 热电性分析
        3.3.5 晶胞参数分析
第4章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4.1 黄铁矿显微镜下特征
    4.2 黄铁矿化学成分特征
        4.2.1 黄铁矿主量元素特征
        4.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4.3 黄铁矿热电系数特征
    4.4 黄铁矿晶胞参数特征
第5章 地质意义探讨
    5.1 成因意义
        5.1.1 黄铁矿晶体形态意义
        5.1.2 黄铁矿化学成分意义
        5.1.3 黄铁矿热电系数意义
        5.1.4 黄铁矿晶胞参数意义
    5.2 找矿意义
        5.2.1 黄铁矿的载金性分析
        5.2.2 找矿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含矿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岩浆岩含矿性研究
        1.2.2 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成矿作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成矿事件
第3章 雄村矿集区地质及矿床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床特征
        3.4.1 热液蚀变及脉体系统
        3.4.2 矿化特征
    3.5 成岩成矿时代
第4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测试方法
    4.1 样品采集
    4.2 实验测试方法
        4.2.1 锆石U-Pb定年
        4.2.2 锆石Lu-Hf同位素
        4.2.3 锆石原位O同位素
        4.2.4 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2.5 矿物电子探针
        4.2.6 矿物微量 LA-ICP-MS 分析
第5章 岩石地球化学及副矿物地球化学
    5.1 岩浆岩特征
    5.2 岩石地球化学
        5.2.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5.2.2 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3 副矿物地球化学
        5.3.1 锆石
        5.3.2 磷灰石
        5.3.3 榍石
        5.3.4 金红石
第6章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6.1 锆石LA-MC-ICP-MS U-Pb年代学
    6.2 Lu-Hf同位素
    6.3 岩石成因及意义
        6.3.1 岩石组合及成因类型
        6.3.2 岩石地球化学对岩石成因的约束
        6.3.3 副矿物地球化学对岩石成因的约束
    6.4 岩浆演化与构造动力学意义
        6.4.1 时空分布与演化
        6.4.2 动力学机制
        6.4.3 构造演化历史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岩浆岩含矿性判别
    7.1 岩石地球化学对含矿性的判别
    7.2 副矿物矿物化学对含矿性的判别
        7.2.1 锆石
        7.2.2 磷灰石
        7.2.3 榍石
        7.2.4 金红石
    7.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西藏拉孜县若措侏罗纪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拉萨地体南缘早中生代岩浆岩研究现状
        1.2.2 拉萨地体南缘早中生代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构造单元划分
        2.1.2 北部拉萨地体
        2.1.3 中部拉萨地体
        2.1.4 南部拉萨地体
        2.1.5 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
        2.1.6 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带
        2.1.7 雅鲁藏布缝合带
    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区域矿产
第3章 野外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3.1 野外地质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第4章 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2 锆石U-Pb年代学
    4.3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稀土、微量元素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1 Sr-Nd-Pb同位素
        4.4.2 Hf同位素
第5章 岩石成因与成矿作用
    5.1 岩石形成时代
    5.2 岩石成因
    5.3 地球动力学背景
    5.4 成矿作用及找矿方向探讨
        5.4.1 岩浆作用与成矿
        5.4.2 成矿地质环境与找矿方向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努日矿床成矿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
    1.2 矿区地质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成岩成矿时代
    4.2 岩浆过程对矿床成矿元素组合的制约
    4.3 成矿模式
5 结论

(7)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勘查方向与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20世纪80—90年代, 传统矿集区的勘查评价
    1.2 1999—2009年, 新矿集区的发现和勘查评价, 新成矿理论、新认识的不断涌现, 新矿带的确立
    1.3 2009—2014年, 矿床新类型的发现和高品质矿床的勘查评价
    1.4 2015年至今,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模型的不断完善, 找矿方向的不断扩展, 新矿床类型不断涌现, 成矿地质背景的传统认识受到挑战
2 各成矿区带主要矿床空间分布、地质特征
    2.1 藏东三江玉龙成矿带
    2.2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
        2.2.1 矿带划分及各亚带特征
        2.2.2 铜钼元素时空分离机制
        2.2.3 普桑果铜多金属矿床——特殊的矽卡岩型矿床
    2.3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2.3.1 多龙矿集区成矿背景
        2.3.2 多龙矿集区矿床类型
        2.3.3 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
3 几个问题的讨论
    3.1 关于冈底斯谢通门—昂仁以西的勘查评价方向
    3.2 关于陆相火山岩地区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3.3 关于冈底斯成矿带特提斯洋碰撞的时限与矿床学指针
    3.4 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组合
4 结论

(8)西藏拉萨地块南缘日喀则地区比马组火山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及样品描述
2 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锆石SHRIMP U-Pb年龄
    3.2 主元素
    3.3 微量元素
    3.4 Sr、Nd同位素分析
4 讨论
    4.1 岩石成因
        4.1.1 比马组中基性岩类
        4.1.2 比马组酸性岩类
    4.2 构造背景讨论
    4.3 早侏罗世拉萨地块南缘岩浆活动及其意义
5 结论

(9)西藏拉萨地块南部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岩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区晚三叠世-始新世岩浆岩研究进展
        1.3.2 研究区晚三叠世-始新世矿床研究进展
        1.3.3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论文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格架
    2.2 拉萨地块地质概况
    2.3 研究区矿产概况
第三章 分析方法
    3.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3.2 锆石分选、制靶与阴极发光照相
    3.3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
    3.4 Si、O、H同位素
第四章 拉萨地块南缘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
    4.1 谢通门岩基
        4.1.1 地质特征
        4.1.2 岩石学特征
        4.1.3 测试分析结果
    4.2 尼木岩基
        4.2.1 地质特征
        4.2.2 岩石学特征
        4.2.3 测试分析结果
    4.3 讨论
        4.3.1 时空分布
        4.3.2 岩石成因
        4.3.3 构造背景
    4.4 成矿潜力
        4.4.1 岩浆特征与成矿潜力
        4.4.2 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拉萨地块南部古新世-始新世岩浆作用
    5.1 侵入岩特征
        5.1.1 样品岩石学特征
        5.1.2 测试分析结果
        5.1.3 讨论
    5.2 火山岩特征
        5.2.1 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5.2.2 测试分析结果
        5.2.3 讨论
    5.3 地球动力学背景
        5.3.1 陆陆碰撞
        5.3.2 深部板片断离
        5.3.3 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拉萨地块南部古新世成矿作用
    6.1 斯弄多银(金)多金属矿床
        6.1.1 矿床地质特征
        6.1.2 矿化、蚀变特征
        6.1.3 Si-H-O同位素特征
        6.1.4 矿床类型及成矿过程
    6.2 纳如松多、查个勒铅锌矿床
        6.2.1 纳如松多隐爆角砾岩型-矽卡岩型矿床
        6.2.2 查个勒矽卡岩型铅锌矿床
    6.3 成矿潜力
        6.3.1 地质特征与成矿潜力
        6.3.2 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个人简介

(10)中国西部铜矿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和潜力及接替区选区(论文提纲范文)

1 西部地区铜矿资源勘查开发总体现状
2 新世纪以来西部地区新探明大型铜矿床简要地质特征
    2.1 冈底斯成矿带
    2.2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2.3 三江成矿带
    2.4 天山成矿带
    2.5 准噶尔周缘地区
3 西部地区铜矿资源接替区选区研究
    3.1 西部资源接替区的内涵
    3.2 西部铜矿接替区选区
        (1)铜矿接替区选区标准
        (2)铜矿接替区选区结果
    3.3 若干铜矿接替区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分析
        (1)新疆哈密市土屋-黄山
        (2)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工布江达县吹败子
        (3)西藏尼木-曲水
        (4)西藏昂仁县朱诺-谢通门县雄村
        (5)西藏江达-芒康
        (6)云南德钦羊拉-香格里拉普朗
4 西部地区铜矿资源勘查开发潜力分析与对策建议
    4.1 勘查潜力分析
    4.2 开发潜力分析
    4.3 加快西部地区铜矿资源勘查开发的对策建议

四、西藏桑日县陈坝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冈底斯弧南缘侏罗纪火成岩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组成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壳增生的指示[J]. 黄飞,陈建林,许继峰. 地球化学, 2020(06)
  • [2]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闪锌矿LA-ICP-MS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D]. 肖鸿天.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3]西藏雄村矿区1号斑岩型铜金矿体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张赫.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4]拉萨地块南缘侏罗纪岩浆作用及其含矿性研究[D]. 谢富伟.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07)
  • [5]西藏拉孜县若措侏罗纪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王旭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6]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努日矿床成矿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意义[J]. 王勤,黄勇,董随亮,闫国强,游钦,江化寨,张凯. 矿床地质, 2018(03)
  • [7]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勘查方向与资源潜力[J]. 唐菊兴,王勤,杨欢欢,高昕,张泽斌,邹兵. 地球学报, 2017(05)
  • [8]西藏拉萨地块南缘日喀则地区比马组火山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J]. 冉孟兰,康志强,许继峰,付文春,杨锋,王保弟,陈建林,李强,付伟. 地球化学, 2017(03)
  • [9]西藏拉萨地块南部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岩成矿作用[D]. 付燕刚.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7(07)
  • [10]中国西部铜矿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和潜力及接替区选区[J]. 叶锦华,梅燕雄,董颖,易继宁,方捷,柯君君,张顺昌,布嘎次仁. 矿床地质, 2014(03)

标签:;  ;  ;  ;  ;  

西藏桑日县陈坝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