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

512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

一、512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静,陈震章,王丽君,问静,刘德干,余建和,黄生富,何侠[1](2021)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上颈部CTV剂量优化对主要中线结构的保护》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调强放疗和多模态影像指导下,鼻咽癌中上颈临床靶区(CTV)剂量优化对保护喉咽、前环和后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间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98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以下方案进行个体化中上颈CTV剂量优化:A组:双侧完全优化,即双颈CTV剂量均50.4 Gy;B组:单侧完全优化,即单侧CTV剂量50.4 Gy、对侧60 Gy;C组:双侧不完全优化,即双侧CTV剂量均50.4 Gy,可疑阳性淋巴结选择性同步推量至60 Gy;D组:单侧不完全优化,即单侧CTV剂量50.4 Gy,其中可疑阳性淋巴结选择性同步推量至60 Gy,对侧60 Gy;E组:未优化,即双侧CTV剂量均60 Gy。结果 298例患者中215例行颈部CTV剂量优化,83例未行剂量优化。优化方案中A组114例、B组36例、C组60例、D组5例。随访时间6.0~46.3个月,中位随访期28.5个月。全组总生存率为95.6%,无进展生存率为84.2%,颈部区域控制率为98.0%。6例颈部淋巴结复发,其中咽后外侧淋巴结复发1例,Ⅱ区复发4例,Ⅲ区复发0例,Ⅳ区复发1例。A、B、C、D与E组间喉咽平均剂量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16、0.001、0.572;前环平均剂量差异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11、<0.001、0.805;后环平均剂量差异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04、<0.001、0.252。结论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结合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中上颈CTV剂量优化是安全的,可明显降低喉咽、前环和后环的剂量,从而为中上颈部CTV降量提供依据。

张健[2](2020)在《114例鼻咽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地区多集中在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区。好发于中年男性,以40-60岁较为多见。鼻咽癌组织学类型(WHO分型)大致分为三种:角化鳞状细胞癌,非角化癌,以及未分化癌。其中鳞癌中以低分化鳞癌最多见,占80%。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鼻咽癌的治疗方案在不断优化,形成以放射治疗为主,辅以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治疗模式。鼻咽癌的总体5年生存率达70%。但是,由于本病易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而区域淋巴结转移不仅影响着鼻咽癌的分期及治疗选择,同时也影响着预后。本文初步探讨区域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我们对2012年至2018年间共114例于我院首诊首治的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查看每个患者的治疗前MR或PET-CT影像,统计患者的咽后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记录客观特征。根据RECIST评价标准评估每个患者的近期疗效。应用SPSS20.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对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log-rank检验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放疗后的预后单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114例患者中,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包括咽后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共98例(86%),其中存在I区淋巴结转移21例(21.4%),存在II区淋巴结转移89例(90.8%),存在III区淋巴结转移48例(49.0%),存在IV区淋巴结转移10例(10.2%),存在V区淋巴结转移12例(12.2%),存在咽后淋巴结转移80例(81.6%),无VI区淋巴结转移患者。II区转移概率最高。无II区转移时,III或IV区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共4例,有II区转移,但无III区转移出现IV区转移时共0例。鼻咽癌淋巴结发生跳跃性转移的频率是4例(3.5%)。淋巴结转移患者中,14例(14.3%)存在1个淋巴结转移灶,84例(85.7%)存在2个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灶。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最大淋巴结大小<3 cm有76例(77.6%)患者,≥3cm有22例(22.4%)患者。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50与>50岁)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无显着差异(c2=3.7,P=0.054),不同性别患者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无显着差异(c2=0.3,P=0.606),局部早期(T1-2)与局部晚期(T3-4)对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差异(c2=0.6,P=0.454)。2.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放疗后的近期疗效分析11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共有58例,部分缓解(PR)共54例,病情稳定(SD)共2例,无疾病进展病例,总疾病缓解率98.2%(112/114)。其中近期疗效(CR)占比50.9%。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分组、T分期、TNM分期、N分期对疾病CR率分析。结果显示,不同TNM分期、N分期疾病CR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探究淋巴结转移患者淋巴结转移侧数、大小、数目以及是否存在I区、II区、III区、IV区、V区、咽后淋巴结转移对于疾病CR率影响。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的大小、数目疾病CR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放疗后的远期生存114例患者中,中位存活时间47.7个月,其中3、5年OS率分别为82.5%(94例)、77.2%(88例)。3、5年DMFS率分别为87.7%(100例)、85.1%(97例)。3、5年LRFS分别为93.0%(106例)、91.2%(104例)。5年中,有17例出现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头(7例,41%),其他转移部位多见于肺,肝,脑等。是否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对5年OS、DMFS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07),对LRFS没有影响(P=0.985)。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转移侧数、大小、数目以及是否存在I区、II区、III区、IV区、V区、咽后淋巴结转移对于5年OS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淋巴结大小患者5年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不同淋巴结侧数、淋巴结大小、淋巴结个数的患者5年DM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应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侧数是5年DMFS独立影响因素。I区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LR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1.鼻咽癌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T分期无关。同时,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遵循从上到下的顺序,较少出现跳跃性转移。2.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大小和转移淋巴结数目是疾病近期疗效CR的影响因素。3.区域淋巴结转移是总生存及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淋巴结的客观特征,如单双侧,大小,数目是鼻咽癌远处转移的预后因素。

孙士然[3](2020)在《一、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探讨 二、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单中心资料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失败模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2017年间我院收治的194例初诊无远地转移的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 14例,女性80例,发病中位年龄54岁。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鼻腔103例(53.1%)和口腔61(31.4%),其余部位包括副鼻窦13例(6.7%),其他少见部位包括眼睑8例(4.1%),鼻咽5例(2.6%),口咽3例(1.5%)和下咽1例(0.5%)。根据第七版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共182例符合分期系统,其中Ⅲ期71例(39%),IVA期99例(54%),IVB期12例(7%)。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初诊时颈部淋巴结阳性率为57.6%,鼻腔副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初诊时淋巴结阳性率为4.3%。治疗方案:接受单纯手术83例,手术联合放疗(术前或术后放疗)96例,单纯放疗15例;接受化疗的87例;接受生物治疗的55例。研究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7个月(5-272个月),5年总生存率(O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无区域复发生存率(RRFS)和无远转生存率(DMFS)分别为41.4%、57.8%、76.5%和46.5%。根据不同的治疗模式,单纯手术,手术联合放疗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2.3%和42.5%(P=0.601),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39.3%和75.6%(P<0.001)。根据第7版AJCC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Ⅲ期、ⅣA期、ⅣB期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2%,32.7%和16.7%(P<0.001)。全组治疗后失败141例(74.6%),远地转移是最主要的失败模式,占所有失败的64.5%,其次是局部失败和区域失败,分别占48.9%和2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部位、T分期、N分期、TNM分期、手术切缘状态和生物治疗有无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肿瘤原发部位、是否联合辅助放疗和手术切缘状态是影响LRFS的预后因素,是否联合术后放疗是影响RRFS的预后因素,肿瘤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TNM分期、手术切缘状态和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DMFS的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位于副鼻窦(P=0.005)、Ⅳ期(P<0.001)和切缘阳性(P=0.038)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原发部位为鼻腔副鼻窦(P=0.005)、切缘阳性(P=0.010)和单纯手术(P<0.001)是影响L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单纯手术(P=0.016)是影响R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Ⅳ期(P<0.001)是影响DM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手术联合放疗可提高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局部控制率,原发灶在副鼻窦、手术切缘阳性和Ⅳ期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远地转移是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失败模式,第7版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能够较好的预测患者预后。第二部分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失败模式及预后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4年6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1例无远处转移的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全组患者中位年龄48岁(19~74岁),男女比例1.6:1,发生在齿龈37例(60.7%),硬腭19例(31.1%),其他部位5例(8.2%),其中包括唇3例,舌2例,根据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Ⅲ期17例(28.8%),ⅣA期41例(69.5%),ⅣB期1例(1.7%)。31例临床诊断淋巴结阴性(cN0)的患者中,20例接受颈部治疗(18例行颈清扫+2例行颈部放疗),将接受至少同侧Ⅰ-Ⅲ区颈部治疗的定义为颈部预防治疗,16例患者接受颈部预防治疗,15例患者未接受颈部预防治疗。研究结果:本组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5.7%(34/61),其中4例为淋巴结隐匿转移。Ib区是最常见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区域,占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人的76%,其次是Ⅱ区(35%)和Ⅲ区(26%)。大多数淋巴结转移都遵循一定规律,仅3例表现为跳跃性转移。对于cN0患者,接受至少同侧Ib-Ⅲ区颈部预防治疗和未接受颈部预防治疗患者的5年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7%和52.4%(P=0.036),区域失败率由46%降至6%(P=0.035),但是颈部预防治疗未能提高总生存率和无远转生存率。区域失败部位主要为Ib-Ⅲ区,93%发生在Ib区,50%发生在Ⅱ区,36%发生在Ⅲ区。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破溃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淋巴结引流具有一定规律性,最常见的转移和复发部位均为Ib-Ⅲ区。对于cN0的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推荐至少包括同侧颈部Ib-Ⅲ区的预防治疗。第三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治疗疗效、失败模式、急性不良反应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鼻咽癌未来治疗优化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8月至2017年5月接受调强放射治疗作为初程治疗的无远转鼻咽癌患者2025例。全部病例采用AJCC第八版鼻咽癌分期系统重新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A期患者分别所占比例为2.1%、12.8%、43.0%和42.1%。鼻咽部原发肿瘤体积的中位剂量为73.92Gy,Ⅱ期和Ⅲ期患者主要接受放疗或同期放化疗,ⅣVA期患者主要接受同期放化疗或者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放疗,针对不同分期分别采用倾向配比评分的方法比较治疗模式优劣。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研究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3个月,全组5年总生存(OS)、疾病特异生存(DSS)、无病生存(DFS)、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无区域复发生存(RRFS)和无远转生存(DMFS)分别为 78.6%、80.2%、71.5%、92.6%、95.2%和81.8%。全组总计治疗失败519例,局部失败占总失败的29.8%(155/519),区域失败占17.7%(92/519),远地转移占69.2%(359/51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7岁(P<0.001)、吸烟史(P<0.001)、疗前 LDH>250 IU/L(P<0.001)、IVA 期(P<0.001)是影响 O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47岁(P=0.011)、吸烟史(P<0.001)、疗前LDH>250IU/L(P=0.001)、IVA期(P<0.001)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47岁(P=0.004),吸烟史(P=0.049),T4(P<0.001)是影响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吸烟史(P=0.006)、N3(P=0.011)是影响R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吸烟史(P=0.001)、疗前LDH>250 IU/L(P<0.001)、N3(P=0.025)、ⅣA期(P<0.001)是影响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经过倾向配比,Ⅱ期患者,仅5年LRFS同期放化疗组显着优于单纯放疗组,OS、DSS、DFS、RRFS和DMFS两组间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Ⅲ期患者,5年OS、DSS、DFS、LRFS、RRFS和DMFS在同期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之间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IVA期患者,诱导化疗组和同期放化疗组之间,5年OS、DSS、DFS、LRFS、RRFS和DMFS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显着增加了大于2级的急性毒性反应(主要包括放射性皮炎和白细胞减低)。结论: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提高了鼻咽癌整体治疗疗效,尤其是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成为最主要的失败模式。对于Ⅱ-Ⅲ期患者,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未显示出明显优势(除了Ⅱ期患者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在局部控制率获益外),IVA期患者总体预后较差,诱导化疗较同期放化疗相比,并未显示明显获益,治疗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蒋朝阳,张涛,高辉,张伶[4](2017)在《406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患者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情况,为颈部淋巴结分区及鼻咽癌N分期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成都军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406例,分析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406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是75.0%、63.4%、87.2%和81.8%。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OS、PFS、LRFS、DMFS分别是51.5%、22.7%、90.0%和41.3%。N3期患者伴或不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3年OS、PFS、LRFS、DMFS分别是43.9%和84.7%(P=0.002)、12.9%和55.4%(P=0.006)、88.9%和80.3%(P=0.649)、33.0%和85.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是影响OS、PFS、DMFS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是影响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预后差,且该区淋巴结转移预示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建议将Ⅴ区后缘间隙作为头颈部肿瘤一个新的颈部分区。

蒋朝阳[5](2017)在《鼻咽癌颈部及V区后缘淋巴结转移规律与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428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预后情况,为临床鼻咽癌放射治疗的靶区勾画及N分期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12月至2016年4月,纳入428例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并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顶至锁骨下缘20 mm的增强CT模拟扫描。采用2013年RTOG等推荐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由一位副主任医师及一位主治医师共同阅片,对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的转移淋巴结进行分析。并选取一例N0的鼻咽癌患者作为标准,参照Ⅴ区后缘间隙正常解剖结构的位置及比例,将428例患者中有Ⅴ区后缘间隙转移的淋巴结中心点勾画于标准病例的定位CT图像上,并分析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位置分布特点。运用SPSS 20.0软件分析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与其余各淋巴结区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428例患者中,381例(89.0%)诊断为有淋巴结转移,转移概率最高的前四位淋巴结区依次是:Ⅱb(75.2%)、Ⅶa(60.3%)、Ⅱa(59.6%)、Ⅲ(42.0%)。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概率低于2.0%。21例(4.9%)患者出现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共统计转移淋巴结32枚,各枚淋巴结中心点在标准患者上距斜方肌前缘的垂直距离均值为16.0 mm(8-37 mm,16.0±9.0),90.6%的Ⅴ区后缘间隙转移淋巴结中心点位于斜方肌前缘后方25 mm的区域内。回归分析显示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与同侧Ⅴa区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0)。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是47.8%、23.5%、80.0%和44.1%。多因素分析显示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重要预后因素(P=0.000)。结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按照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的顺序转移,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低。Ⅴa区淋巴结转移时,同侧Ⅴ区后界的勾画应适当后移至斜方肌前缘后25 mm。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与同侧Ⅴa区阳性正相关,且该区转移提示患者预后较差。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预示患者远处转移的几率增加。

王丽君,郭业松,张兰芳,黄生富,何侠,张宜勤[6](2016)在《鼻咽癌IMRT的CTV中Ⅱb区上界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鼻咽癌IMRT的CTV中Ⅱb区的上界,并寻找个体化缩减Ⅱb区范围的标准。方法回顾分析2012-2014年收治的142例(AJCC 2010分期标准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37、41、5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采用IMRT情况。根据影像阅片研究鼻咽癌颈部淋巴结分布规律。比较缩减Ⅱb区范围者与未缩减者腮腺剂量参数差异并t检验及t’检验。结果咽后外侧淋巴结和Ⅱb区淋巴结是最常见受累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5.4%和67.6%。在Ⅱb区受累患者中51.0%出现了高位阳性淋巴结,6.3%阳性淋巴结上界超过了RTOG分区定义的Ⅱb区上界。对符合拟定标准患者缩减Ⅱb区范围是安全的,优化靶区后可显着降低腮腺D50、V26(P=0.000)。结论在勾画鼻咽癌颈部CTV时,原则上Ⅱb区上界应至侧颅底,但对符合拟定标准者可个体化缩减Ⅱb区上界,以更好地保护腮腺。

蒋朝阳,张涛,高辉,张伶[7](2016)在《428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转移淋巴结位置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指导鼻咽癌颈部放疗靶区的勾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成都军区总医院428例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底至锁骨下缘的增强CT模拟扫描。淋巴结分区采用RTOG等推荐的分区指南(2013版),由两位医师共同阅片对颈部及Ⅴ区后缘的转移淋巴结进行分析,并选取1例N0期的鼻咽癌患者作为标准,参照Ⅴ区后缘正常解剖结构位置及比例,将428例患者中有Ⅴ区后缘转移淋巴结的中心点勾画于标准病例的定位CT图像上,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Ⅴ区后缘淋巴结转移与其余各区淋巴结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Ⅴ区后缘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及特点。结果:428例患者中381例(89.0%)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概率最高的前4位淋巴结区依次为Ⅱb(75.2%)、Ⅶa(60.3%)、Ⅱa(59.6%)、Ⅲ(42.0%);21例(4.9%)出现Ⅴ区后缘淋巴结转移,共统计Ⅴ区后缘转移淋巴结32枚,各枚淋巴结中心点在标准患者上距斜方肌前缘的垂直距离均值为16 mm。相关性分析提示Ⅴ区后缘淋巴结转移与同侧Ⅴa区相关(P=0.001)。结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按照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转移,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低;Ⅴ区后缘淋巴结转移与同侧Va区阳性相关;Va区淋巴结转移时,同侧V区后界的勾画应适当后移至斜方肌前缘后25 mm。

陶素萍[8](2016)在《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的临床分析及可疑阳性淋巴结放疗前后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第一章 鼻咽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的临床分析目的 本研究探讨首诊鼻咽癌患者经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初诊鼻咽癌经调强放射治疗后病例1335例,颈部淋巴结复发27例,按2008年国内分期标准,Ⅱ期4例,Ⅲ期13例,Ⅳ期10例,其中N0、N1、N2、N3期分别为1、4、17、5例。研究颈部淋巴结复发率以及影响鼻咽癌放疗后颈部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1335例患者1、2年的区域控制率分别为96.0%、94.7%,颈淋巴结复发率为2.02%,N0、N1、N2、N3期复发率分别为1.11%、1.07%、2.03%和2.86%;N2+N3(22/27)组出现颈部淋巴结复发的概率大于N0+N1(5/27)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颈淋巴结复发与治疗前颈部淋巴结N分期相关。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与N分期相关。复发率随N分期升高而增多,N分期是影响鼻咽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章 鼻咽癌颈部高危引流区中可疑阳性淋巴结调强放疗前后对比分析目的分析首诊鼻咽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颈部高危淋巴结引流区可疑阳性淋巴结在放疗前与放疗后变化情况。材料与方法随机挑选2015年3月~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1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调强放疗,3例Ⅲ期患者配合单药顺铂方案同步化疗。放疗结束后复查,在薄层CT模拟定位机采用头颈肩热塑面膜固定体位与治疗前CT定位同一体位进行扫描复查,观察颈部高危淋巴结引流区中的可疑阳性淋巴结放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检查淋巴结采用相同面罩,相同体位在薄层定位CT扫描,层距可以精确到2.5mm,较MRI检查很大程度减小治疗前后淋巴结不同截面对比的误差。10例患者有18个可疑阳性淋巴结,放疗后17个明显缩小,1个变化不大,其中完全消退14个,部分消退3个,无变化1个。对18个可疑阳性淋巴结分完全消退组及未完全消退组进行t检验分析,未完全消退组病例的PCTVndDmin及Dmax剂量较完全消退组病例小,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高危淋巴结引流区中可疑阳性淋巴结的缩退可能与预防照射剂量有关,高预防剂量对可疑阳性淋巴结的缩退可能有增加趋势,故提示对于高危引流区的可疑阳性淋巴结应勾画出来并给予高预防剂量,但需更大样本量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郭笑寒,屈先凤,田兴仓,李文玲,蒲艳军,穆丽莎,朱力[9](2016)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分布的MRI特点。方法对46例临床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行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根据2013版ESTRO推荐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分析转移淋巴结情况。结果 46例鼻咽癌患者中41例有淋巴结转移,主要转移区域为Ⅱ区及Ⅶ区,分别为70.73%(29/41)和65.85%(27/41)。原发肿瘤不同T分期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T1期83.33%(5/6)、T2期100%(6/6)、T3期93.33%(14/15)、T4期84.21%(1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9,P>0.05)。原发灶同时累及鼻咽侧壁及顶后壁16例,局限于顶后壁17例,局限于侧壁13例,不同部位的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4,P>0.05)。淋巴结跳跃转移率为4.35%(2/46)。结论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以Ⅱ区及Ⅶ区多见,均为鼻咽癌的前哨淋巴结。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与T分期及原发灶部位无关系。鼻咽癌跳跃转移少见。

周益琴,王丽君,黄生富,蒋明华,张兰芳,何侠,张宜勤[10](2014)在《鼻咽癌调强放疗对患者颌下腺保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保护颌下腺的可行性,为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95例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治疗计划保存完整的87例病例测算Ⅰb区和颌下腺的放疗剂量参数,评估Ⅰb区不设靶区但颌下腺设保护区以及Ⅰb区不设靶区同时颌下腺也不设保护区两种情况对颌下腺剂量的影响,并比较不同临床期别、T分期和N分期间颌下腺平均剂量的差异。[结果]对无Ⅰb区照射指征的患者,Ⅰb区不设靶区的同时设立颌下腺保护区并未降低患者的近期疗效,但可显着减少同侧颌下腺的最大放射剂量、最小放射剂量以及平均放射剂量。Ⅰ期以及N0的患者颌下腺平均剂量明显较低(P<0.05)。Ⅰb区无靶区且同时设立颌下腺保护区的患者,其颌下腺平均剂量明显低于N0患者(P<0.05)。[结论]对无Ⅰb区照射指征的患者,Ⅰb区不设靶区并设立颌下腺保护区是安全的。调强放疗可以更好地保护鼻咽癌患者的颌下腺,进一步减少放疗后口干的发生。

二、512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12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114例鼻咽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
        4.1.1 患者基本资料
        4.1.2 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
        4.1.3 鼻咽癌患者近期疗效情况
    4.2 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
    4.3 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放疗后的近期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4.4 鼻咽癌患者生存情况与预后分析
        4.4.1 鼻咽癌患者OS、LRFS、DMFS情况
        4.4.2 区域淋巴结转移对5年OS、DMFS、LRFS的影响
        4.4.3 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客观特征对5年OS、DMFS、LRFS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一、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探讨 二、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单中心资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二) 调强放射治疗年代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现状及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406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1.2.1 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
        1.2.2 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1.2.3 治疗策略
        1.2.4 随访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预后情况
    2.2 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情况
        2.2.1 N2及N3期伴或不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情况
    2.3 单因素分析
    2.4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5)鼻咽癌颈部及V区后缘淋巴结转移规律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预后分析(综述)
    参考文献

(7)428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转移淋巴结位置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1.2.1 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
        1.2.2 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1.2.3 Ⅴ区后缘淋巴结中心点勾画及垂直距离测算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2.2 淋巴结跳跃性转移情况
    2.3 Ⅴ区后缘转移淋巴结分布特点
3 讨论

(8)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的临床分析及可疑阳性淋巴结放疗前后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鼻咽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的临床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鼻咽癌颈部高危引流区中可疑阳性淋巴结调强放疗前后对比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仪器与方法
    1.3诊断标准
    1.4影像学分析
2 结果
    2.1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
    2.2不同T分期与转移淋巴结的关系
    2.3不同位置原发肿瘤与转移淋巴结的关系
    2.4跳跃性转移情况
3 讨论

(10)鼻咽癌调强放疗对患者颌下腺保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影像检查方法
    1.3 调强放疗方案
    1.4 Ⅰb区的勾画及分组标准
    1.5 Ⅰb区及颌下腺放射剂量评估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2 Ⅰb区不设靶区同时对颌下腺设立保护区并未降低患者的近期疗效
    2.3 Ⅰb区淋巴结影像学特点
    2.4 组间颌下腺及Ⅰb区的放射剂量比较
    2.5 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对双侧颌下腺平均剂量的影响
    2.6 N0期患者与设立颌下腺保护区的患者间颌下腺平均剂量的比较
3 讨论

四、512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鼻咽癌调强放疗中上颈部CTV剂量优化对主要中线结构的保护[J]. 徐文静,陈震章,王丽君,问静,刘德干,余建和,黄生富,何侠.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05)
  • [2]114例鼻咽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张健.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一、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探讨 二、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D]. 孙士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406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分析[J]. 蒋朝阳,张涛,高辉,张伶. 中国肿瘤临床, 2017(20)
  • [5]鼻咽癌颈部及V区后缘淋巴结转移规律与预后分析[D]. 蒋朝阳. 西南医科大学, 2017(01)
  • [6]鼻咽癌IMRT的CTV中Ⅱb区上界的探讨[J]. 王丽君,郭业松,张兰芳,黄生富,何侠,张宜勤.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6(11)
  • [7]428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转移淋巴结位置分布规律研究[J]. 蒋朝阳,张涛,高辉,张伶. 中国肿瘤临床, 2016(19)
  • [8]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的临床分析及可疑阳性淋巴结放疗前后对比分析[D]. 陶素萍.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9]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分析[J]. 郭笑寒,屈先凤,田兴仓,李文玲,蒲艳军,穆丽莎,朱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6(02)
  • [10]鼻咽癌调强放疗对患者颌下腺保护的临床研究[J]. 周益琴,王丽君,黄生富,蒋明华,张兰芳,何侠,张宜勤. 肿瘤学杂志, 2014(12)

标签:;  ;  ;  ;  ;  

512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