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报纸的特点、功效与发展

法律报纸的特点、功效与发展

一、法制类报纸的特性、效能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大伟[1](2020)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基层微腐败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检察日报》报道》文中研究表明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会议上提出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再到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再度提出加大整治人民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力度,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把治理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措施落到实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维护基层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筑牢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的坚实基础。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我国反腐斗争逐步向基层延伸,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对基层微腐败的。与“老虎”式的高层腐败行为相比,基层群众对基层微腐败的感受更加深刻,也更加深恶痛绝,基层微腐败已经成为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从《检察日报》的报道中纪检机关通报的基层微腐败数据和案例来看,基层微腐败广泛发生在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如惠农补贴、扶贫低保、行政执法等。涉及领域广必然导致治理难度大,基层微腐败严重败坏基层社会政治生态、影响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大路障。因此,基于我国基层微腐败的实际,深入研究基层微腐败特征规律,探究基层微腐败的治理路径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十九大以来《检察日报》公开报道的465例典型基层腐败案件为例,立足于基层微腐败这一热点问题,以治理为重点,围绕新时代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基层微腐败的定义、现状、特征和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同时,文章主要在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基层微腐败产生的原因,主观层面原因包括基层干部群众法制观念不足和微腐败主体价值观念扭曲;客观层面原因包括基层廉政文化薄弱、传统人情社会影响、腐败惩治效果不足与基层监督机制不健全四个方面。最后,主要是针对我国当前基层微腐败的治理路径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第一是大力开展反腐教育宣传活动,构建“不想腐”的社会氛围;第二是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打造“不敢腐”的高压态势;第三是建立健全基层监督机制,形成“不能腐”的强大合力。

高学敏[2](2014)在《中国公民普法教育演进研究》文中提出普法教育,是一项始于1985年由政府主导面向“一切有接受能力的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程。它五年为一期,连续六轮、长达近三十年的“运动式”努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法治历程。公民普法教育的研究,究其根本是关于在立法之后如何在公民教育层面实现法治转变的研究。然而,法治的实现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普法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社会变迁缩影,作为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它不是孤立的,更不能简化为一个关于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讨论。因此,在普法过程中,国家、社会和公民都在面临着转型和转化,面临着从理念、制度到行动(人的行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然而,现代法治作为一种外在于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理念和制度,如何才能获得影响力并成为人们的行为方式,普法教育是否有助于这一过程的完成,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2011年,普法教育进入第六个五年规划,面对这场正在进行且可能仍将继续,并且关乎全民、关乎法治的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建设如火如荼,民治运动日渐成熟、有序的今天,我们不得不进行以下问题的思考:其一,普法教育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普法教育目前遇到的困境究竟是什么?其二,政府主导型的普法教育模式是否可持续?如果需要改善,该如何改善?本文基于近三十年普法教育的历程演进,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普法受众三个层面的分析中看到:单向的政府主导型普法模式与公民的普法需求之间已经产生了期望与效果的巨大反差,普法的供给与公民的需求之间正在发生强烈的错位。一方面,政府的普法供给,从理念、制度到行动过程都凸显着政府主导和国家本位的立场,缺乏对公民法律需求的切实关注,导致这种“政府主导型”普法模式逐渐演变为“一厢情愿”的“独白”;而另一方面,公民基于其微弱的法权意识,在民间启蒙、维权行动中却表现出明显的法律需求不足,缺乏早法治进程中积极而有成效的参与和互动。究其原因,政府的单方普法供给和公民法权意识的萌芽正是造成此困境的原因所在。环顾古今中外,普法和“类普法”的演化逻辑从根本上都遵从着制度演化的一般逻辑。然而,制度功效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的制度使人们感怀和敬重,在这样的制度规约下人们形成良好的行动,并渐渐将这种行动中凝固成某种生活方式;而有些制度安排却驱使人们逃避,或者游走于制度的边缘。在前者的情况下,理念通过制度逐渐融入社会生活,浸润着人们的知、情、意,成为混合社会心理、个体心理和集体意识的一种形态,最终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而在后者的情况下,某种思想理论即使有制度保障,甚至进行硬灌输,最后的结果也不甚理想。基于制度演化的理论,公民的法律认知过程可被理解为一种个体心智模式与环境互动调整的过程。换言之,对公民的普法教育是一个典型的适应性认知调整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群体性的试错学习过程。公民作为社会变迁的参与者,当其携带着传统中承继的文化遗产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时,在实现利益最大化驱动下,通过“主观认知—行动策略”的不断选择和博弈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并在长期、反复出现后逐渐趋于稳定,进而产生理念上的变化,并固化为行为方式。此时,各参与方个体认知的内隐性调整和制度的外显性变迁呈现出显着的同构性特征。笔者基于此,提出普法优化的可能方向:普法教育应在达成普法共识和优化普法模式的基础上,基于理念-制度-行动的逻辑,形塑公民的法权人格。为此,笔者提出普法教育优化的基本思路: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普法共识达成,基于全社会共同参与下的法权人格培育和基于法权人格培育下的普法教育模式优化。首先,基于文中对普法主体的分析,笔者认为推动普法教育的动力源在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下达成普法教育形塑公民法权人格的普法共识。其次,在动力源找到的基础上,围绕公民法权人格生成的理念、制度和行动三大要素和教育目标,提出了优化普法教育重构的着力点,即实现基于需求的理念-制度-行动体系化重构,理念上实现社会利益主体推动下与潜在受众积极交流的服务型普法;制度上实现有限公权引导下的公民有序参与和社会传媒的适度介入;行动模式上实现一个多元、互动且融入司法实践的普法行动,以增进公民的学习机会并提供交流、整合知识的便利,实现普法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最终通过普法教育促进公平与正义的可及性,在普法教育的共同行动中形塑公民的法权人格,实现法治中国。

莎日娜[3](2014)在《关于报纸编辑理念的转变探究》文中提出如今是全媒体的时代,报纸只是其中的一种传媒方式,如果想要把读者群稳住,就应该适时转变编辑理念。对于报纸编辑具有更高的要求,力求做到对现代媒体,加强服务意识,做到与时俱进,对专业素养应当主动培养,对于新时代的挑战应该以崭新的态度去迎接,本文就是针对如何转变报纸编辑的理念进行分析。

白宏伟[4](2012)在《电视媒体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双赢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视媒体逐渐取代传统的大众传播技术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传播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诞生,却又让电视媒体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处于尴尬地位。与此同时,农业科技的传播和推广越来越依赖于媒体,必须借助媒体的传播才能使科学技术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电视媒体与农业科技推广密不可分,两者的关系、作用、影响以及效果相辅相成。本文试图对电视媒体和农业科技推广两者自身的利弊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双赢策略来论述发挥和改进电视媒体传播、沟通与扩散的功能,促使农业科技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和传播,从而使两者达到水涨船高的完美双赢境界。本文以定量定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电视媒体和农业科技推广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科学地揭示两者的内在发展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全球信息化进程中电视媒体与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通过农林卫视个案分析以及陕西、河北、四川两省电视媒体和农业科技推广结合的成功案例,详尽地阐述了电视媒体、农业科技推广两者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对电视媒体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双赢策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指出,电视媒体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和影响力不可或缺;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融合是今后农业科技推广的首要途径;从视网融合新媒体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主要做法、导向和今后发展的趋势,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归纳,揭示电视媒体和农业科技推广的关系,以受众为核心,探讨两者达成双赢的策略。

常海庆[5](2007)在《媒体规模经济研究 ——报刊规模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运用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媒体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假定媒体编辑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媒体经营可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以此建立约束条件下媒体规模影响因素分析模式。在斯密—科斯框架内重新认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规模经济理论,区分了规模经济的成立条件和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讨论了生产成本与交易费用决定的媒体适度规模。论文从影响媒体规模的内生变量(发行和广告及其相互关系、媒介技术、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制约)和外生变量(媒体管制、市场需求和市场“入侵者”)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国外媒体规模扩张的分析表明,在媒体各形态的演变中,新兴媒体的出现并未使“旧”媒体消失,反而强化了各媒体形态本身的固有特性,其原因在于媒体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的技术上的不可替代性。单一媒体(Ⅰ)—媒体集团(Ⅱ)—跨媒体集团(Ⅲ)—“超市场”媒体(Ⅳ)是媒体规模变动的四种基本型态。论文还对我国现阶段媒体集团进行了分析。我国媒体目前正由型态Ⅰ向型态Ⅱ演变。追求规模经济、内部化以减少交易费用以及与国际跨媒体集团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动因,使媒体集团既采取内涵增长型扩张模式,但更多地将采取收购兼并型扩张模式。型态Ⅱ扩展的结果,必然导致型态Ⅲ的出现。

杜开林[6](2006)在《法院判决结案的现状与改革方向》文中研究指明判决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权解决纠纷的动静结合、过程与结果共存的统一体和表现,这种结案方式在司法解纷格局中占有半壁江山,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不少人缺乏正确的判决观,而且法官和法学者们多从微观方面研究判决,鲜有从宏观上认识判决的,这种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的提高。针对上述问题,对我国法院10年判决结案的现状与所依据的法律渊源两项宏观要素展开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判决存在诸如法律中心地位不明显、既判力维护不力、判决书改革全国不统一、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八项改革建议,供法律实务界和理论界参考。

江涓涓[7](2005)在《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的媒体公共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远程信息沟通的需要、信息资源和技术条件使传媒业得以迅猛发展。现代媒体成了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一种重要力量。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媒体,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后正逐步学习与媒体打交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职能的改变,媒体公关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以媒体为客体的公共关系。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媒体公共关系的定义、分类。对沟通型、防御型媒体公关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主动型媒体公关即公关新闻策划的学科渊源、基本原则、实务程序和创新机制等进行了重点分析探讨。并且针对21世纪媒体的新特点讨论了媒体公关在网络时代、移动通信、诉讼游说、绿色营销和商品召回等新领域的应用以及媒体公关伦理。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建了媒体公共关系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体系。按照不同的媒体公关方式的功能将其分为沟通型、防御型和进攻型三个层面。 2、创建了“公关新闻策划创新源泉”罗盘模型。为公关新闻策划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3、探讨了网络公关、手机公关、诉讼公关、绿色公关、召回公关等新媒体公关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媒体公关在网络时代、移动通信、诉讼游说、绿色营销和商品召回等新领域的应用,提出新的概念供大家讨论。

胡爱华[8](2001)在《法制类报纸的特性、效能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法制类报纸是在我国当代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作为法制报道的龙头 ,在不断深入的法制新闻实践中 ,法制类报纸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本文分析了法制类报纸的特性、社会效能及未来的发展 ,试图探寻一条适应法制类报纸编辑人员培养的新思路

二、法制类报纸的特性、效能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制类报纸的特性、效能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基层微腐败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检察日报》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概述
    (一)概念界定
        1.基层
        2.微腐败
        3.微腐败的危害
    (二)微腐败治理的相关理论
        1.制度预防腐败理论
        2.权力制约的理论
        3.习近平“三不”协同反腐机制的理论
二、我国基层微腐败的现状及特征
    (一)案例选取的依据
    (二)当前我国基层微腐败的现状
    (三)当前我国基层微腐败的特征
        1.基层微腐败类型
        2.基层微腐败特点
三、我国基层微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微腐败的主观原因
        1.基层干部群众法治观念淡薄
        2.微腐败主体的价值观念扭曲
    (二)基层微腐败的客观原因
        1.基层廉洁文化的建设薄弱
        2.基层人情社会传统影响严重
        3.腐败惩治的效果不足
        4.基层监督机制不健全
四、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基层微腐败治理路径
    (一)深入开展反腐教育宣传,构建“不想腐”的社会氛围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2.加强价值观念教育
        3.加强廉洁文化教育
    (二)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打造“不敢腐”的高压态势
        1.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2.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3.完善基层反腐法律法规
    (三)建立健全基层监督机制,形成“不能腐”的强大合力
        1.完善基层党组织监督体系
        2.保障基层人大代表监督职能
        3.提高基层群众监督意识和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公民普法教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公民普法教育逻辑:从理念、制度到行动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 关于普法教育本体的研究
        二. 关于普法教育的跨学科研究
        三. 研究现状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贡献与未来努力方向
        一. 主要贡献
        二. 未来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普法的内涵:基于法治价值的理解
    第一节 法与法治:普法的出发点
        一. 法的内涵
        二. 法治的内涵
    第二节 普法内涵:张扬法治的社会行动
        一. 法治与普法
        二. 普法内涵的厘清
        三. 普法教育的目标要素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普法历程的演进分析
    第一节 “一五”普法:知识启蒙(1986年-1990年)
        一. 中央政府宏观安排:普及法律常识
        二. 各级政府推行普法的典型策略
        三. 普法受众的反馈:被救助的“法盲”
    第二节 “二五”普法:制度建设(1991年-1995年)
        一. 中央政府宏观安排:转向制度建设
        二. 各级政府推行普法的典型策略
        三. 普法受众的反馈:“民告官”初现
    第三节 “三五”普法:普治共举(1996年-2000年)
        一. 中央政府宏观安排:普治共举
        二. 各级政府推行普法的典型策略
        三. 普法受众的反馈:制度引导下的行为转变
    第四节 “四五”普法:行动转变(2001年-2005年)
        一. 中央政府宏观安排:结合以德治国
        二. 各级政府推行普法的典型策略
        三. 普法受众的反馈:以违宪审查为例的公民权利意识觉醒
    第五节 “五五”普法:公民推进(2006年-2010年)
        一. 中央政府宏观安排:促进公民参与
        二. 各级政府推行普法的典型策略
        三. 普法受众的反馈:基于民间法治力量成长的法权意识初萌
    第六节 “六五”普法:精神培育(2011年-2015年)
        一. 中央政府宏观制度安排:培育法治精神
        二. 各级政府推行普法的典型策略
        三. 普法受众的反馈:基于立法参与和程序正义的公民参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普法的困境:供求错配
    第一节 政府的普法供给观察:一厢情愿
        一. 普法理念定位的分析
        二. 普法制度供给的分析
        三. 普法行动过程的分析
    第二节 公民的普法需求观察:法律需求不足
        一. 实体正义理念下的法律“无用论”
        二. 实用理性下的公民法律信任弱化
        三. 公民法权意识缺位下的法律需求不足
    第三节 可能的症结:错配的普法教育供给与法权意识初萌
        一. 政府单方供给模式的错配
        二. 普法受众的普法需求错配
        三. 公民普法行动的初萌特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相似教育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类普法”活动
        一. 古代中国的法律教化
        二. 晚清以来的国民性改造
        三. 建国初期的艰难探索
    第二节 国外公民教育中的“类普法”活动
        一. 加拿大的公众法律教育(PLE)
        二. 英国的公众法律教育(PLE)
        三. 美国公民教育中的法律相关教育(LRE)
    第三节 “类普法”活动对中国普法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一. 实现模式的比较分析
        二. 普法模式的演化机理分析
        三. 制度演化对我国普法教育的启示
    第四节 新型普法教育模式的方向:供求均衡视角的分析
        一. 普法主体的多元性
        二. 普法模式的互动性
        三. 普法定位的服务性
        四. 普法目标的价值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普法教育优化:基于普法教育供求平衡的法权人格培育
    第一节 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普法共识达成
        一. 普法共识成败所在:国家、社会与公众的互动
        二. 国家、社会和公民互动的重要途径:普法教育
        三. 普法教育动力源:塑造公民法权人格
    第二节 基于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公民法权人格的培育
        一. 公民法权人格生成的理念要素
        二. 公民法权人格生成的制度要素
        三. 公民法权人格生成的行动要素
    第三节 基于法权人格培育的普法教育模式优化
        一. 面向需求的普法教育理念定位
        二. 服务于需求的普法教育制度设计
        三. 需求引导下的普法教育行动模式优化
    参考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关于报纸编辑理念的转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报纸编辑的现代意识
    2.1“读者至上”的编辑理念
    2.2 不容忽视的求真精神
    2.3 多元互动为报纸增色添彩
    2.4 不断创新才能更受大众喜爱
3. 新时期报纸编辑的基本素养
    3.1 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3.2 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
    3.3 要有基本的文字功底
    3.4 要有敢于自我挑战的勇气
4. 结语

(4)电视媒体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双赢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电视媒体:突破发展瓶颈获取双赢契机
    2.1 传统媒体映衬下的电视媒体优势凸显
        2.1.1 报纸:过滤性强的静态媒介
        2.1.2 杂志:受众面窄的视觉媒体
        2.1.3 广播:转瞬即逝的听觉传媒
        2.1.4 电视:视听合一的强势媒体
    2.2 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全媒体博弈融合
        2.2.1 网络新媒体:彰显优势的绝佳机遇
        2.2.2 传统电视媒体:遭遇瓶颈的尴尬时代
        2.2.3 视网融合:新媒体崛起的繁盛时期
    2.3 全方位发展下电视媒体的赢面胜算
        2.3.1 广度:大众媒体的本色属性
        2.3.2 深度:分众传播的现实聚焦
        2.3.3 厚度:电视媒体的价值凸现
第三章 农业科技:高效推广是根本所在
    3.1 农业科技推广与电视媒体的错位现状
        3.1.1 农业科技——电视媒体推而不广
        3.1.2 电视媒体——农技推广用而不专
    3.2 电视媒体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金钥匙
        3.2.1 农技借助电视媒体推广解决经济困难
        3.2.2 电视媒体针对农技推广亟需策略改进
    3.3 成功对接高效传播是根本
        3.3.1 受众需求——农技推广的长期目标
        3.3.2 高效传播——电视媒体的职能属性
第四章 双赢重组:赢在电视媒体,赢在农业科技推广
    4.1 模式是双赢策略的基本保障
        4.1.1 借鉴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4.1.2 优化中国农技推广模式
    4.2 “农科教+电视媒体+受众群体”推广模式
        4.2.1 电视:使专家劳动得到复制和扩散
        4.2.2 推广高效快捷:彰显媒体潜能
    4.3 优势互补是双赢战略的内在价值
        4.3.1 互为阶梯方可实现双赢
        4.3.2 满足受众需求是双赢核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媒体规模经济研究 ——报刊规模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媒体规模经济研究综述
    1.3 几个关键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意义
    1.6 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约束条件下的媒体规模经济
    2.1 规模经济理论的成立条件
    2.2 编辑方针不变下的利润最大化假定
    2.3 媒体规模度量与媒体适度规模判定
    2.4 小结
第三章 媒体规模的影响因素
    3.1 发行与广告对媒体规模的决定
    3.2 技术、资金、管理对媒体规模的影响
    3.3 管制、市场需求和市场"入侵者"对媒体规模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国外媒体规模扩张的一般趋势
    4.1 工业化过程中媒体的产生和发展
    4.2 国外媒体的规模变动——以四大综合类医学期刊为例
    4.3 国外媒体规模扩张的一般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媒体规模结构分析
    5.1 我国报业的规模结构
    5.2 我国广播电视市场格局
    5.3 我国网络媒体市场的结构特征
    5.4 我国媒体集团的扩张动因与模式选择
    5.5 小结
第六章 广东报刊发行与广告的相关性研究
    6.1 广东报业“三分天下”的市场结构
    6.2 广东报业发行量与广告量的性关性研究
    6.3 期刊成长的规模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6.4 国际跨媒体集团在珠江三角洲的扩张
    6.5 小结
第七章 管制对媒体规模变动的影响
    7.1 报刊三次大撤并的基本情况
    7.2 报刊三次大撤并的效果分析
    7.3 媒体监管的制度创新
    7.4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7)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的媒体公共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媒体公共关系的相关定义
        一、媒体
        二、公共关系
        三、媒体公共关系
    第二节 媒体分类及媒体公关的特征
        一、媒体分类
        二、媒体公共关系的特征
第三章 媒体公共关系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沟通型媒体公关
        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
        二、记者招待会/答谢会
        三、媒体访谈
    第二节 防御型媒体公关
        一、媒体监测
        二、危机媒体公关
    第三节 进攻型媒体公关——公关新闻策划
第四章 进攻型媒体公关——公关新闻策划
    第一节 公关新闻策划的理论依据、发展及实践
        一、公关新闻策划的学科渊源
        二、公关新闻策划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公关新闻策划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公关新闻策划的对象——媒体
        一、了解各媒体特征
        二、以4P/4C的观念看待媒体
    第三节 公关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DES)
        一、差片原则(Rule of Difference)
        二、情感原则(Rule of Emotion)
        三、简洁原则(Rule of Simplicity)
        四、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公关新闻策划的实务程序
        一、公关新闻调查分析
        二、公关新闻规划
        三、公关新闻实施
        四、公关新闻效果评估
    第五节 公关新闻策划的创新
        一、创新的定义
        二、当代公关新闻策划的特点
        三、公关新闻策划创新的必要性
        四、运用“创新源泉罗盘”进行公关新闻策划创新
第五章 21世纪媒体及媒体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21世纪媒体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媒体的变革
        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及其影响力
    第二节 媒体公关的新方式及媒体公关伦理
        一、媒体公关在网络时代的运用——网络公关
        二、媒体公关在移动通信领域的运用——手机公关
        三、媒体公关在诉讼案件中的运用——诉讼公关
        四、媒体公关在绿色营销中的运用——绿色公关
        五、媒体公关在召回制度中的运用——召回公关
第六章 结语
注释与参考文献
致谢

(8)法制类报纸的特性、效能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制类报纸的特性及社会效能
    (一) 办报宗旨及内容定位
    (二) 法制类报纸的基本特征
        1.报道内容上的确切性和郑重性
        2.报道观念上法律意识的强调
        3.报道手法上的通俗化技巧
    (三) 法制类报纸的社会效能
二、法制类报纸未来发展所适应的问题
    (一) 新世纪法制类报纸编辑要迎接新挑战
        1.知识结构的挑战
        2.新闻理念的挑战
        (1) 表达方式的变化
        (2) 新闻编辑理念的变化:“严把关”变为“巧指路”
    (二) 法制类报纸编辑的培养渠道
        1.开通多种渠道, 坚持继续培养教育
        2.开拓知识领域, 注重高等教育针对性培养

四、法制类报纸的特性、效能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基层微腐败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检察日报》报道[D]. 赵大伟.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中国公民普法教育演进研究[D]. 高学敏. 复旦大学, 2014(01)
  • [3]关于报纸编辑理念的转变探究[J]. 莎日娜. 商, 2014(01)
  • [4]电视媒体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双赢策略研究[D]. 白宏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5]媒体规模经济研究 ——报刊规模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D]. 常海庆. 暨南大学, 2007(01)
  • [6]法院判决结案的现状与改革方向[J]. 杜开林. 法学, 2006(05)
  • [7]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的媒体公共关系[D]. 江涓涓.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5(02)
  • [8]法制类报纸的特性、效能与发展[J]. 胡爱华.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04)

标签:;  ;  ;  ;  ;  

法律报纸的特点、功效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