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库区仪式弯保护工程效益分析

三门峡库区仪式弯保护工程效益分析

一、三门峡库区礼教弯道防护工程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斌,武志兰[1](2021)在《三门峡库区治理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根据黄河三门峡库区山西侧,库岸土质松散,抗冲能力差,主流变化频繁,在水流、波浪的冲击下,曾经发生过坍塌的情况,文章分析了库区工程运行中存在上段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中下段护岸工程少、水库水位骤降引起的工程问题,提出了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建设防冲防浪工程的对策,对控制库区上段的河势变化,减少已建工程脱流、滩岸坍塌等不利影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谢玉斌[2](2021)在《黄金峡湿地植被群落修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汉济渭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水资源配置系统工程,工程难度极大,牵涉面广,影响因素诸多。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必然对环境和生物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黄金峡水库在建成运行后,由于水库拦蓄及运行调度方式发生改变使得河道中水位、流速、污染物浓度等因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将会影响库区湿地两岸的植被群落的生长状况,甚至导致一些对水淹、水质变化敏感的植被群落出现死亡现象,从而造成水土流失、水质恶化、植被群落生态系统退化等负面影响,对两岸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格局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分析水流和植被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植被群落生态修复对于维护当地物种、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托陕西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基金,采用实地调查研究、MIKE模拟、水工模型试验、Meta分析及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黄金峡湿地植被群落修复进行研究,旨在将减少由黄金峡水库建库后水动力、水质变化对植被群落的影响,起到固土育水、净化水体、减缓流速、维持研究区物种多样性平衡,保护朱鹮等珍惜鸟类的栖息地等多项功能。本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使用MIKE模型分析黄金峡建库前后对上游洋县段河道内的水位、流速、淹没范围、水质指标(氮、磷、化学需氧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由于水位、水质变化对植被带来的负面影响。(2)基于水工试验模拟不同流量、密度下挺水植物群落的缓流效果,发现当挺水植被密度为108株/m2时的缓流效果优于202株/m2、54株/m2;基于Meta分析研究6种挺水植物的净水去污能力,发现净水能力较好的挺水植物为芦苇、香蒲、美人蕉。并将其两种研究结果应用于黄金峡湿地植被群落生态修复设计中。(3)针对黄金峡库区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加之建库后水流变化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挺水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的配置方式;提出了 3种类型的驳岸设计型式和竖直+水平的空间配置方案,将研究区按受水流影响的程度划分为朱鹮栖息地湿地植被群落修复设计、河流湍落修复设计、普通河漫滩植被群落修复设计、水库库湾段植被群落修复设计4种不同区域的植被群落修复设计方案,并根据不同时期提出了植被群落管理方案。确保将因建库后对湿地植被群落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也更好的发挥涵养水土、净化水体、保护朱鹮栖息地、维持物种多样性等多项功能。

陈启文[3](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指出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陈祖煜,贾金生,胡春宏,郭军,王延贵,陈建国,陈进,殷峻暹,祝雪萍,郑璀莹,任爱武,吴超,杨会臣[4](2011)在《聚焦三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最初的三峡设想到壁立西江,历史跨越了近百年的岁月。100年来,三峡工程一直是个焦点,建坝前是,建坝后是,未来或许仍会是。因为它太大了,承载的东西也太多。从2003年蓄水至135米高程开始发电;到2006年达到156米进入初期运行,开始改善上游航运,并且具备了一定的防洪能力;再到2010年到达设计水位1 75米,开始全面发挥各种效益,三峡大坝已经运行了8个年头,从进入初期运行至今已5个年头,2008年进入试验运行至今也近3个年头了。这期间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长江中下游干旱,种种大事小情,总有些人将目光投向三峡工程。那么,现在三峡工程究竟怎样了,它的效益发挥了吗?弊端显现了吗?本期特别策划尽量从历史的真实再现三峡的建设过程,以翔实的数据重点介绍三峡在运行期发挥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客观科学地剖析三峡大坝带来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现在,三峡就屹立在那里,至于它的是非功过,留待世人评说。

吴延伟[5](2009)在《同蒲铁路新风陵渡黄河特大桥及引线工程设计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同蒲线既有风陵渡黄河特大桥始建于1966年,由于使用年代长久,该桥出现大量病害,危及桥上行车安全。目前,桥上列车限速20公里/小时,根本不适应铁路运输的要求,成为同蒲铁路难以突破的瓶颈。由于该桥的问题并不是整治可以解决的,因此,必须建设新桥替代旧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桥的建设主要涉及到桥位选择、桥跨布置和桥式组合以及大桥两端引线走向等四个问题,本论文针对黄河特大桥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通过多方案详细比选,推荐了新建黄河桥的桥位、桥跨、桥式和引线方案。随着新的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颁布,对铁路桥梁的抗震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桥位于八度地震区,在跨越黄河主河道时,为满足航运和过洪.要求,其主跨必须采用百米以上大跨度,这便对跨主河道的主桥提出了相当高的设计标准。论文通过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资料,并通过多个有限元程序对主桥结构进行的静力及动力分析,最终为主桥的结构形式推荐了一种全新的抗震性能优越的大跨结构体系——钢混空腹式箱梁连续刚构。通过对钢混空腹式箱梁连续刚构与普通箱梁连续刚构进行详尽的综合比较分析,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1)在剪力较大的支点截面和梁端截面采用普通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可以充分发挥混凝土箱梁抗剪能力强的优势;在剪力相对较小的中部断面则采用空腹式箱梁,以减轻梁体的重量,从而减小施工阶段内力,使整个结构的内力状态趋于合理。(2)由于梁体的重量大大减小,可以显着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使得下部结构刚度控制的难度大大降低,进而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3)梁部施工因悬臂重量轻,不仅降低了对于架梁设备的要求,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于梁体线形的控制。(4)工程总圬工及材料的总用量明显少于混凝土箱梁方案,故工程造价明显低于箱梁方案。钢混空腹式箱形结构在受力性能、投资控制、景观效果等多方面都将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结构,它不仅为我国高烈度地区大跨桥梁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桥式选择,还将为大跨度桥的设计展现一个全新的设计理念。

谈皓,潘明强,李继伟,叶春江[6](2007)在《黄河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治理措施探讨》文中认为黄河潼关至三门峡河段位于黄河中游,在黄河治理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三门峡水库建成后,该河段库岸坍塌剧烈,两岸相继修建了一系列防护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概略分析了目前潼关至三门峡河段在库岸坍塌和治理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工程治理的外部制约条件,提出了治理原则和措施。

汤明高[7](2007)在《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评价方法及防治技术研究 ——以三峡水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库蓄建,库区地质环境和水文条件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库水长期作用下,库岸必将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加速其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发生塌岸。山区河道型水库往往跨越不同地貌单元,岸坡结构类型复杂,库水动力作用强烈,塌岸模式多种多样,塌岸点多面广,危害十分严重。针对这些特点,选择长江三峡水库为研究背景,以雅砻江二滩水库、白龙江宝珠寺水库、大渡河龚咀水库为类比水库,通过调查、试验和分析等多种手段,对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机理、模式和参数,塌岸预测方法,塌岸危险度评价和防治措施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地研究:(1)通过大量现场塌岸调查,查明了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第四系岸坡的变形破坏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种类型塌岸的室内物理模型,包括多因素模型、单因素模型、结构模型和实体模型,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再现了不同影响因素下不同岸坡结构时的塌岸变形破坏方式和演化过程,同时揭示了塌岸土体流失量和塌岸宽度与岸坡组成、坡角、水位变幅、降雨等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2)建立了山区河道型水库岸坡结构和塌岸模式的系统分类体系,并形成了典型塌岸发生-发展-演化结束三个阶段的演化图。在大量塌岸预测参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改进提出了两种获取塌岸预测参数的方法(横向类比调查和纵向类比调查),分类统计了三峡水库和类比水库区各类岩土的塌岸预测参数(水下堆积坡角、冲磨蚀坡角和水上稳定坡角),同时归纳总结了塌岸预测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在其它同类水库塌岸预测时,这一分类统计结果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3)预测实践得出:针对某种类型塌岸,采用适宜该类塌岸的预测模型去进行塌岸范围预测才能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预测结果。基于这一研究思路和方向,提出了三种塌岸预测新方法:岸坡结构法、三段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改进形成了滑移型塌岸预测方法、崩塌型塌岸预测方法和流土型塌岸预测方法。并且将各种预测方法有机集成形成了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综合预测方法体系,包括预测原则、预测方法和模型、预测流程和步骤等。并采用实例预测、类比水库塌岸调查和遥感监测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塌岸随时间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地分析研究。(4)首次开展了危险度评价在塌岸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包括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量化,塌岸危险度分级,塌岸危险度评价模型和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实例。(5)总结分析了现有各种类型塌岸治理工程(护岸)措施,详细论述了近期发展起来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改进提出了一种护岸措施——格构+点砌石护岸。针对山区河道型水库区各种类型塌岸模式及其机理,提出了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的防治对策。(6)最后采用以上预测评价方法体系,进行了三峡库区塌岸预测与评价。

常爱荣[8](2006)在《三门峡库区西延及太阳渡防洪工程险情分析及防护措施》文中认为三门峡库区是山西省唯一的一个湿地保护区,为保护水库,近几年修建了西延及太阳渡等防洪工程,但工程出险几率很大,为提高工程抢险质量,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何用[9](2005)在《水沙过程与河流生态环境作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流是社会发展之源,是地貌演变和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河流系统中的水沙、河床边界、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间存在着作用和制约的关系。对河流系统的整体性尤其是水沙过程与河流生态环境间的作用认识不深入,引起了开发利用的“短视”效应,导致河流健康的损害。因此,无论是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河流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流域持续开发,还是实践当前流域治理的新思路,维护河流健康,对河流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河流生态环境是河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对河流健康最为关注的内容。长期以来水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对此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数是从学科自身的角度出发,对河流系统间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河流生态环境与水沙运动、河床演变间的作用缺乏深入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流生态环境的研究。 本文以水沙过程及其变异为主线,以水沙输移和河床演变规律为基础,从微观方面探讨河流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从宏观方面总结河流生态系统及其调整响应特点,建立了水沙过程——河床演变——河流生态环境响应之间的联系,并对水沙变异下河流生态环境变化进行预测,提出了河流健康的评价方法和维护对策。 文中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开发治理下河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总结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研究必须强调河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性,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2)总结了河流水沙输移及河床演变的特点,指出自然河流的径流、洪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水沙搭配关系能够综合反映水沙过程对河段冲淤的长期作用;分析水库调节的特点,认为水文特征及水沙搭配关系的变化将对水库下游产生普遍的影响;根据水库下游冲刷和含沙量恢复的特点,提出了冲刷距离的确定方法,指出冲刷将降低枯水期水位,加大河道滩槽高差;总结水库下游河床演变的特点。 (3)由于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迁移与水流、泥沙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已有的研究对泥沙和泥沙运动的影响考虑不足。文中深入分析了污染物与泥沙作用关系,确定了泥沙沉淀和再悬浮过程中污染物迁移量,建立了反映底泥动态释放的计算模式。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分别建立了难降解的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转化一维水质模型和一般可降解污染物迁移的二维水质模型,两个模型较好的克服了已有水质模型对泥沙和泥沙运动的影响考虑不足的缺点;分析表明模型能够反映污染物在泥沙上的各种迁移过程,同时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对水沙变异后河流水环境分析认为:水库下泄含沙量的减少和泥沙粒径的粗化,不利于污染物的吸附和

孙昭华[10](2004)在《水沙变异条件下河流系统调整机理及其功能维持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各国河流开发历史和经验教训表明,由于对人类活动引起水沙条件变化后河流系统的调整机理认识不足,流域开发中普遍引起某项或多项河流功能受损或衰竭。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一是对河流系统中水、沙、河床之间的整体联系和互相影响的机理认识不足,导致河流系统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和负面效应;二是对水沙变化和河流系统调整的后续环境、生态和社会效应认识不足,在保障或优化某项河流功能的同时,却导致河流系统整体健康的损害。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水沙变异条件下河流系统的调整机理,对于河流健康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保持河流各方面整体协调是流域开发研究的重点和必然趋势。然而,目前相关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河流功能受损后的修复和防护,而对于水沙调节可能引起的河流系统功能调整研究甚少。大量事实表明,当人们意识到各种工程对河流系统的影响时,往往河流系统功能已受到明显损伤,对河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是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防患于未然胜于任何补救措施。水沙变异后河流系统调整涉及领域广,时空跨度大。当前的研究已经在各相关领域中开展了相当广泛而深入的工作,但这些成果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具有不同的时空尺度,而且由于是在单学科内结合河流系统的单方面属性开展,对相互之间的因果制约以及层次关系缺乏深入的认识,不利于对河流系统整体调整趋势的预测和分析。本文以水沙变异为主线,遵循从原因至结果的顺序,力图建立不同变化与河流系统不同响应之间的联系,以便最终能够达到根据水沙变化而预测河流系统功能调整的目的。研究的特色在于,同时注重了河流系统动力特征、形态特征的动态变化及其防洪、生态等方面的效应,为河流系统调整预测和功能评估打下基础。论文对水库下游的泥沙输移、河型转化、浅滩演变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对河流系统调整对区域整体的防洪形势、生态环境状态影响进行了详细讨论,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尺度同时研究河流系统的首次尝试,在河流系统动力与形态、微观与宏观、地貌与生态等变化的层次性、联系性方面得到了一些有益的认识。同时,论文结合了长江三峡下游的实际背景,一些结论对于长江水资源开发过程中河流系统功能的整体维持具有参考价值。全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分析了水沙变异与河流系统的作用特性,明确了河流系统各方面的调整实际上是系统输入特性的不同方面变化造成的;回顾了对河流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过程与研究现状,说明了建立水沙变化与河流调整对应关系的意义和必要性。(2)鉴于目前对水库下游泥沙输移特征未形成明确的统一认识,本文以大量实测资料证明:水库下游的泥沙输移能力不可能超出建库前的天然水平,全沙和分组输沙量都符合这个规律,而且与水库运用方式、下游河床形态调整等因素无关。基于水库下游泥沙输移变化一般特征,讨论了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可行性和三峡下游冲刷冲淤计算的合理性。利用水库调水调沙使下游河道输沙能力超过天然水平的尝试是值得斟酌的;目前对三峡下游的冲淤预测结论中,冲刷发展进程和冲淤分布存在值得商榷之处。(3)分析了水、沙过程各种特征因素对河型过程的影响,明确水、沙、河床边界在河型塑造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丹江口等水库下游水沙变异特点,分析总结了不同变异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河型调整;结合三峡下游水沙条件的变化以及河型转化的机理,预估了不同河型区段的变化趋势:下荆江河段建库后首先发生下切,但由于流量增大的影响,冲刷将主要转为侧蚀,曲率有所增大。对于城陵矶以下的稳定江心洲河段而言,对流量变幅比较敏感,但由于建库前后流量变幅差别不大,而且距坝距离较远,沙量恢复程度高,因此不会发生明显的河型变化。(4)以往对浅滩演变的研究多是针对个别浅滩特例,不够系统。文中尝试从水沙条件和河床形态的角度分析浅滩演变的实质,认为浅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河床局部形态,河段挟沙力与来沙量二者之间的跟随性差是形成浅滩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通过断面挟沙力随流量变化的指数值来判别浅滩恶劣程度的认识。结合丹江口水库下游相关资料,总结了水沙变异条件下不同特征河段浅滩的变化规律;分析总结了天然情况下长江中下游浅滩成因并预估三峡建库后演变趋势。(5)文中分析了修建水库对下游洪水过程时空分异性的影响,并以三峡下游为例开展了深入讨论。采用多种方法推求长江中游各种组合类型的典型洪水,为复杂区域的设计洪水推求提供参考,以此为基础,比较了三峡调节作用、下游的河道冲淤对中游各类型洪水过程的影响,三峡建库后前20年,长江中游尤其是城陵矶附近洪水形势依然严峻。总结流域洪水泥沙过程模拟与调控方法,文中建立了适用于复杂大型河网的泥沙数学模型,水流、泥沙系数矩阵均可分组求解,提出了多种汊点分沙模式。(6)分析了修建水库等水沙调节措施对下游河流生态环境影响的时空范围、作用方式;深入分析了生态需水量的概念内涵与基本要素,对各种估算方法的原理、适用性等进行了比较。文中一定程度上也对河流地貌—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生态环境的层次分级,状态评估指标确定原则等进行了探讨,为今后研究打下基础。(7)探讨了如何利用水沙、河床、生态等各方面信息对河流系统整体功能进行评估,限制水沙过程最大调节程度的途径。全文主要从水沙变异的角度讨论了河流系统的调整机理,强调了调整过程的层次性、关联性、时空分异性等特征,为水沙变异条件下河流系统功能预测和评估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三门峡库区礼教弯道防护工程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门峡库区礼教弯道防护工程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门峡库区治理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库区治理工程概况
2 存在问题
    2.1 上段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
    2.2 中下段护岸工程少
    2.3 水库水位骤降引起的工程问题
3 解决对策
    3.1 建设河道整治工程
    3.2 建设防冲防浪工程
4 结论

(2)黄金峡湿地植被群落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位变化扰动对湿地植被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2.2 湿地群落结构与水流相互作用的生态水力学机制研究
        1.2.3 湿地植被群落修复与保护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试验方案和技术路线
        1.4.1 试验方案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黄金峡水利枢纽
    2.2 径流
    2.3 洪水
    2.4 土壤概况
    2.5 植被概况
        2.5.1 植物区系
        2.5.2 植被类型
    2.6 朱鹮自然保护区概况
    2.7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洋县段水动力及水质模拟
    3.1 模型选择
    3.2 基础模型的构建方法
        3.2.1 水动力模型模拟方法
        3.2.2 水质模型的模拟方法
    3.3 模型工况及计算区域选择
    3.4 网格划分
    3.5 模型率定及验证
        3.5.1 水动力模型率定及验证
        3.5.2 水质模型率定及验证
    3.6 研究区水动力模拟
        3.6.1 水位、淹没情况变化特征
        3.6.2 流速变化特征
    3.7 研究区水质模拟
        3.7.1 COD变化特征
        3.7.2 TN变化特征
        3.7.3 TP变化特征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水工试验和Meta分析探究挺水植物和水流关系
    4.1 基于水工试验探究挺水植物群落对水流结构的影响
        4.1.1 生态水力学机制方程确立及理论分析
        4.1.2 室内试验设置
        4.1.3 室内实验结果分析
        4.1.4 研究区实地测量结果分析
    4.2 基于Meta分析探究最佳净水植物组合
        4.2.1 研究方法:META分析
        4.2.2 数据收集
        4.2.3 挺水植物对不同水质处理效果
        4.2.4 不同入流浓度条件下的处理效果
        4.2.5 结果与说明
    4.3 本章小结
5 构建植被群落修复设计方案
    5.1 黄金峡现有植被群落存在的问题
    5.2 植被配置原则
    5.3 陆生植物群落种类选择
    5.4 相关驳岸设计
    5.5 植被群落空间配置
    5.6 植被群落生态修复设计
    5.7 植被群落管理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同蒲铁路新风陵渡黄河特大桥及引线工程设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工程环境和设计原则概述
    1.1 工程的区域性环境概况
        1.1.1 规划中的新建黄河特大桥一带情况介绍
        1.1.2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1.2 规划桥址区对于线路规划和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
        1.2.1 沿线排灌、水工建筑和水利工程现状和规划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
        1.2.2 沿线水陆交通、地下管线现状及其规划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
        1.2.3 城市规划对铁路桥涵建筑的要求
    1.3 既有铁路桥涵概况
        1.3.1 老黄河特大桥的病害
        1.3.2 混凝土桥梁裂缝严重
        1.3.3 沿线水害情况
        1.3.4 既有桥涵孔径的核对情况
        1.3.5 大中桥水文勘测的方法及计算说明
        1.3.6 小流域流量计算公式验证情况及计算公式的采用
    1.4 主要设计原则
        1.4.1 设计洪水频率
        1.4.2 设计活载
        1.4.3 通航净空(含流筏净空)及建筑限界
        1.4.4 既有桥涵利用、加固及改建的原则,以及对桥涵封闭的意见
        1.4.5 新建桥涵式样、孔径、基础类型的选择及接长涵洞的有关规定
        1.4.6 建筑材料选用的初步意见
        1.4.7 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和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及试验项目的意见
    1.5 特殊地区桥涵的设计原则
        1.5.1 湿陷性黄土地区
        1.5.2 地震区
    1.6 桥涵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第2章 黄河特大桥概述
    2.1 既有铁路桥概况
    2.2 既有桥的病害及分析研究
        2.2.1 运营状况
        2.2.2 存在主要问题
    2.3 新桥建设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2.4 新桥桥址的环境条件
        2.4.1 地形、地貌
        2.4.2 河道概况
        2.4.3 水文泥沙特征
        2.4.4 三门峡水库运用和库区淤积情况
        2.4.5 河道淤积与未来设计水位
        2.4.6 暴雨洪水特性
    2.5 桥址处设计水位及其他现状的影响
        2.5.1 桥址处设计水位的考虑
        2.5.2 冰凌的影响
        2.5.3 桥址段的塌岸与防护工程的影响
        2.5.4 关于桥址区内水利工程及其他设施的影响
        2.5.5 关于桥址区内水利枢纽规划的影响
        2.5.6 关于桥址区内河道整治工程规划的影响
        2.5.7 区域范围既有或规划黄河大桥等建筑物的影响
    2.6 桥址区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影响等条件
        2.6.1 底层岩性特征
        2.6.2 地质构造特点
        2.6.3 水文地质特征
        2.6.4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分布
        2.6.5 气象和地震条件
第3章 桥位和桥型的方案比选
    3.1 主要技术标准
    3.2 桥位方案的比选
        3.2.1 工可方案概述
        3.2.2 补充工可局部桥位方案比较
        3.2.3 鉴定后修改工可局部桥位方案比较
    3.3 黄河特大桥桥跨方案选择
    3.4 黄河特大桥总体设计
        3.4.1 总体设计原则
        3.4.2 高程控制
        3.4.3 主桥布置
        3.4.4 引桥布置
    3.5 主要桥式方案比较和建议意见
        3.5.1 桥式的比选
        3.5.2 补充方案设计思路
第4章 新黄河特大桥的设计
    4.1 主桥的设计内容
        4.1.1 主桥梁体设计概况
        4.1.2 主桥梁体节点设计
        4.1.3 节点混凝土与钢构件之间的链接方式
        4.1.4 体外预应力钢束布置形式
        4.1.5 下部结构
    4.2 钢混空腹桥的结构分析计算
        4.2.1 设计荷载
        4.2.2 静力分析结果
        4.2.3 动力分析结果
    4.3 连续刚构桥主桥的对比分析
        4.3.1 比较方案的桥跨布置
        4.3.2 比较方案的结构体系
        4.3.3 比较方案的构造
        4.3.5 连续刚构结构分析
        4.3.6 连续刚构结构的抗震延性分析
    4.4 空腹式箱梁桥与砼连续刚构桥方案的比较
        4.4.1 静力特性的比较
        4.4.2 动力特性的比较
        4.4.3 地震作用的比较
        4.4.4 工程数量的对比
        4.4.5 施工难度及进度的对比
        4.4.6 结论
    4.5 引桥设计内容
        4.5.1 引桥上部结构
        4.5.2 引桥下部结构
第5章 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和待解决的问题
    5.1 环境保护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5.1.1 新建黄河特大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
        5.1.2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应注意的事项
    5.2 施工组织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5.2.1 施工工期
        5.2.2 施工场地布置
    5.3 相关新技术新结构采用和科研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5.3.1 关于新结构钢混结合及空间行为安全性等方面的试验
        5.3.2 研究空腹式箱梁连续刚构板桁结构的局部稳定性和全桥的整体稳定性
        5.3.3 关于新结构钢混空腹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试验
        5.3.4 关于新结构轨道应力方面的研究
        5.3.5 结构线型控制、车桥耦合分析及动静载试验
        5.3.6 桩基础试验
    5.4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5.4.1 桥跨通过河道时的布置需一步与黄委会沟通
        5.4.2 桥跨在跨越道路、渠道、文物时的布置需进一步与各方面进行沟通
        5.4.3 尽快开展试桩工作
        5.4.4 加快防洪评价和地震安全评价工作的进展
        5.4.5 加快水工模型试验的进展
第6章 主要结论及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工作业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6)黄河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治理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潼三河段现状分析
    1.1 库区两岸塌滩塌岸持续不断
    1.2 已建工程不能很好地满足河势控导和库岸防护的要求
        (1) 上段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 不能起到控导河势的作用
        (2) 中下段工程数量少, 长度短, 塌岸未得到有效控制
        (3) 已建工程型式多、质量参差不齐
2 潼三河段治理原则
3 潼三河段治理措施探讨
    3.1 工程措施
        (1) 对上段进行河道整治工程建设
        (2) 防护中下段塌岸严重的地段
    3.2 非工程措施及工程管理
        3.2.1 防洪非工程措施
        (1) 防汛机动抢险队建设。
        (2) 水文测验站网建设。
        3.2.2 工程管理建设
4 结 论

(7)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评价方法及防治技术研究 ——以三峡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 研究背景区塌岸地质条件
        1.4.1 区域构造与地层岩性
        1.4.2 地形地貌
        1.4.3 岸坡结构类型
        1.4.4 水库水动力条件
        1.4.5 水文地质条件
第2章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试验目的
    2.3 试验设备
    2.4 试验模型设计
        2.4.1 相似关系
        2.4.2 试验材料
        2.4.3 模型设计
    2.5 模拟试验
        2.5.1 多因素模拟试验及现象
        2.5.2 单因素模型试验及现象
        2.5.3 结构模型试验及现象
        2.5.4 实体模型试验及现象——万州大周塌岸
    2.6 试验数据分析
        2.6.1 多因素模拟试验数据分析
        2.6.2 单因素模拟试验数据分析
        2.6.3 实体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2.7 模拟试验塌岸机理分析
第3章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模式研究
    3.1 概述
    3.2 冲磨蚀型
    3.3 坍(崩)塌型
        3.3.1 坍塌型
        3.3.2 崩塌型
    3.4 滑移型
        3.4.1 古(老)滑坡复活型
        3.4.2 深厚堆积层浅表部滑移型
        3.4.3 沿基-覆界面滑移型
        3.4.4 基岩顺层滑移型
    3.5 流土型
第4章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参数研究
    4.1 概述
    4.2 塌岸预测参数类型
    4.3 塌岸预测参数调查取值方法
    4.4 塌岸预测参数分类统计
        4.4.1 三峡水库塌岸预测参数特征值统计
        4.4.2 类比水库塌岸预测参数特征值统计
    4.5 塌岸预测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分析
        4.5.1 塌岸预测参数的影响因素
        4.5.2 不同成因、组构和固结程度的第四系岸坡塌岸预测参数特征
        4.5.3 塌岸预测参数与影响因素间规律性认识
第5章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评价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现有水库塌岸预测方法
        5.2.1 类比图解法
        5.2.2 计算图解法
        5.2.3 动力法
        5.2.4 两段法
        5.2.5 徐瑞春关于红层塌岸预测的若干修正
        5.2.6 现有水库塌岸预测方法适宜性分析
    5.3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方法
        5.3.1 塌岸预测的岸坡结构法
        5.3.2 塌岸预测的“三段法”
        5.3.3 塌岸预测的多元回归法
        5.3.4 滑移型塌岸的预测方法
        5.3.5 崩塌(落)型塌岸的预测方法
        5.3.6 流土型塌岸的预测方法
        5.3.7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综合预测方法体系
    5.4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实例验证
        5.4.1 冲磨蚀型塌岸预测实例
        5.4.2 薄层堆积体下伏基岩塌岸预测实例
        5.4.3 土质滑移型塌岸预测实例
        5.4.4 红层软岩塌岸预测实例
        5.4.5 岩土混合岸坡塌岸预测实例
    5.5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方法的检验与验证
        5.5.1 三种塌岸预测方法的相互比较验证
        5.5.2 应用类比水库塌岸调查成果进行检验
        5.5.3 应用遥感监测手段进行验证
        5.5.4 对验证结果的分析评价
    5.6 水库塌岸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6.1 与塌岸速率有关的研究成果
        5.6.2 水库塌岸速率变化趋势分析
第6章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危险度评价研究
    6.1 概述
    6.2 塌岸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思路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3 评价指标的量化
    6.3 塌岸危险度评价模型和方法
    6.4 塌岸危险度评价实例
第7章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防治技术研究
    7.1 常用塌岸防治工程措施
        7.1.1 坡式护岸(平顺护岸)
        7.1.2 垂直护岸
        7.1.3 坝式护岸
        7.1.4 其它措施
    7.2 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的应用
        7.2.1 混凝土模块
        7.2.2 混凝土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
        7.2.3 混凝土连锁板
        7.2.4 石笼整体沉排(格宾网垫)
        7.2.5 格构+点砌石护岸
        7.2.6 土工合成材料护岸
        7.2.7 植被护岸
        7.2.8 其它类型护岸
    7.3 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防治对策
        7.3.1 关于水库塌岸治理工程设计标准
        7.3.2 水库塌岸防治建议措施
第8章 应用实例——三峡水库塌岸预测评价
    8.1 三峡水库塌岸范围预测
        8.1.1 三峡水库塌岸预测设计高低水位取值标准
        8.1.2 三峡水库塌岸预测方法与参数选取
        8.1.3 三峡水库塌岸预测结果评价
    8.2 三峡水库塌岸遥感监测验证
        8.2.1 石榴树包滑坡塌岸范围遥感监测
        8.2.2 奉节县城库岸段
        8.2.3 巫山县城库岸段
        8.2.4 巴东县城库岸段
        8.2.5 巴东县城下游库岸段
        8.2.6 近坝库岸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

(8)三门峡库区西延及太阳渡防洪工程险情分析及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出险情况
3 西延、太阳渡工程险情分析
    3.1 西延工程险情分析
    3.2 太阳渡工程险情分析
4 防护方法及修复措施
    4.1 防护方法
    4.2 工程修复措施
5 应注意的几个个问题

(9)水沙过程与河流生态环境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实质及研究途径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河流水沙输移和演变特性及水沙变异下的调整
    2.1 河流水沙输移及演变特性
    2.2 水库下游水沙变异的特性
    2.3 水沙变异下的河道冲淤演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沙作用下污染物迁移转化及水沙变异后的水环境
    3.1 水流与污染物间的作用
    3.2 泥沙与污染物间作用机理研究
    3.3 反映泥沙污染作用机理的水质模型研究
    3.4 水沙变异后的河流水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流生态系统及其对水沙变异的响应
    4.1 河流生态系统及其子系统
    4.2 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
    4.3 水沙过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
    4.4 水沙变异后河流生态系统的响应
    4.5 河流生态系统对水沙变异的整体响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流污染与生态间的作用及水沙变异后的反馈效应
    5.1 河流污染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5.2 水沙变异后河流的次生生态环境效应
    5.3 河流生态环境对输沙和河床演变的反馈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沙变异后河流健康的内涵及其评价与维持
    6.1 河流二重性及河流健康的界定
    6.2 水沙变异下河流健康的内涵
    6.3 水沙变异后河流健康的评价
    6.4 水沙变异后河流健康的维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水沙变异条件下河流系统调整机理及其功能维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水沙变异与河流系统相互作用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综述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水库下游水沙变异与河道水沙输移特性
    2.1 水库的水沙调节效应
    2.2 水库下游泥沙输移变化
    2.3 三峡水库下游泥沙冲淤趋势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沙变异条件下河型转化
    3.1 河型判别及预测
    3.2 水库下游河型变化初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浅滩演变及其对水沙条件变异的响应
    4.1 浅滩演变一般特性
    4.2 水沙变异条件下的浅滩演变
    4.3 三峡建库前后长江中下游浅滩演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沙变异对洪水过程时空分异性的影响
    5.1 水库对洪水过程时空分异性影响
    5.2 流域洪水泥沙耦合效应模拟及调控模型
    5.3 三峡建库后长江中游防洪形势略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沙变异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
    6.1 水库对水沙调节的生态环境效应
    6.2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6.3 长江开发中的生态问题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水沙变异条件下河流系统功能维持
    7.1 河流功能综合评估
    7.2 河流系统功能的维持
    7.3 长江水资源开发中需注意的问题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三门峡库区礼教弯道防护工程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门峡库区治理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 王智斌,武志兰. 山西水利, 2021(06)
  • [2]黄金峡湿地植被群落修复研究[D]. 谢玉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4]聚焦三峡[J]. 陈祖煜,贾金生,胡春宏,郭军,王延贵,陈建国,陈进,殷峻暹,祝雪萍,郑璀莹,任爱武,吴超,杨会臣. 科学世界, 2011(09)
  • [5]同蒲铁路新风陵渡黄河特大桥及引线工程设计方案研究[D]. 吴延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6]黄河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治理措施探讨[J]. 谈皓,潘明强,李继伟,叶春江.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7(04)
  • [7]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评价方法及防治技术研究 ——以三峡水库为例[D]. 汤明高.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8]三门峡库区西延及太阳渡防洪工程险情分析及防护措施[J]. 常爱荣. 山西水利科技, 2006(04)
  • [9]水沙过程与河流生态环境作用初步研究[D]. 何用. 武汉大学, 2005(05)
  • [10]水沙变异条件下河流系统调整机理及其功能维持初步研究[D]. 孙昭华. 武汉大学, 2004(06)

标签:;  ;  ;  ;  ;  

三门峡库区仪式弯保护工程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