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赵俊伟[1](2022)在《带你认识农业标准化》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载体,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什么是农业标准化?其主要建设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农业标准化?什么是农业标准化在谈论什么是农业标准化之前,先用一张简明的对比图阐明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

陈瑶[2](2020)在《农户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悖离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源头,也是促进农业生产绿色发展、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的推动力。我国主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等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近几年国家政策同样极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但由于农户个体内在推动力不足、外部激励机制不健全、社会规范和外在客观因素的限制等原因,农业标准化推进略有滞缓。苹果种植户中存在高意愿低行为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户出现高意愿低行为的状况呢?本文以无公害苹果种植为例,分析影响农户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因素。具体以陕西、山东、甘肃苹果主产区901个苹果种植户为样本,运用Logistic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流程,以农户种植无公害苹果过程中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悖离为研究对象,选择农户自身禀赋、外部条件限制、社会规范、社会资源四类核心变量和7个控制变量,探究其影响农户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内在逻辑。得到的结论有以下几点:1.存在农业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相悖离的现象:行为与意愿一致的比例达到52.9%,行为与意愿悖离的比例达到47.1%,本文所研究高意愿低行为占比达44.7%;2.农户自身禀赋(年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劳动力数量)正向影响农业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是否悖离,农户自身禀赋良好,具备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客观条件,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与意愿达成一致;3.外部条件限制(离最近果品批发市场距离、果园离家距离)负向影响农业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是否悖离,外部环境条件良好有利于信息、技术和生产资料的获取,有利于实现农业标准化遵从行为与意愿的统一;4.社会规范(社会网络约束、是否有命令性规范、政府或组织是否检查、政府或组织是否惩罚)正向影响影响农业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是否悖离,即制定社会规范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的一致化;5.社会资源(经常往来人数)正向影响影响农业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是否悖离,社会资源的积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与意愿的统一。基于上述结论,为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推进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引导农户禀赋向好发展;推广农业标准化市场资源,减少外部条件限制;制定社会规范,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查机制和惩罚机制;增强农户交流协作,引导农户积累社会资源。

马兴栋[3](2019)在《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 ——以无公害生产为例》文中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竞争力不强。中国拥有可耕地面积134955.66万公顷,具有超过6亿吨粮食、8000万吨肉类、7000万吨水产品的农业产能,但与之匹配的生产主体却是2.2亿农户,有限土地资源造成的人地比例不匹配矛盾成为中国最突出、最基本的国情和农情。在中国小农户生产情境中,探索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农业突破现有困境的重大命题。1999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计划”,在农业领域开始推行标准化生产。2001年,农业部围绕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部分省份探索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区建设,进行实施层面上的农业标准化示范试探性试点工作。历年中央1号文件也连续强调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然而,中国的农业标准化路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生产管理制度变革,是政府和理论界、农业及食品工程技术行业催生的产物,外部推力显着加速着该变革的进程。受体制和市场发育的限制,消费者对标准化农产品虽有强烈的潜在需求和愿望,却没有转变为实际购买行为,结果导致农业标准化进展缓慢,主要农产品标准缺乏稳定性、质量信用不高,并成为学术界、决策及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苹果是高价值农产品(HVP),因而苹果种植户的生产经营特征既具有中国农户生产经营的一般特征,但又具有独特性。首先,与粮食生产相比,苹果生产过程具有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特征,因而苹果种植户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其次,苹果生产经营过程的专业化程度、商品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因而苹果种植户应对市场变化的经营决策能力更强;最后,苹果生产发展过程中政府支持苹果种植户发展的相关政策基本符合WTO绿箱政策,苹果产后进入市场过程中政府无任何干预政策,因而苹果市场是最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状态的市场。可见,以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为对象和无公害苹果生产为例,对研究中国农业标准化过程的一般规律,认识中国农业标准化情境中农户的行为特征与效果,评价中国政府推进农业标准化进展的制度设计、运行与规制机制、政策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农户行为理论、嵌入理论、外部性理论为基础,对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进行规范分析和理论解析;在对苹果种植户家庭基本特征及苹果生产经营基本特征进行统计描述的基础上,采用农户发展模型等方法和实地调查数据,对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市场有效性、网络嵌入及其影响、制度信任与外部规制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案设计,将本研究内容规划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即论文第一章。该部分在阐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凝练出本研究要解决的根据科学问题;介绍研究的目的设计及主要研究结论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综述和评价了国内外重要文献和精准性文献,并设计了支撑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选择和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即论文第二章。在相关概念界定基础上,以农户行为理论、嵌入理论、外部性理论为指导,对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借鉴农户发展模型的理论分析认为,适宜的经济制度应与传统的规范与习俗相协调,农户生产行为受到内外生系统的影响,且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基于理论分析,结合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的具体情境,提出研究预期假设,即当前苹果标准化市场缺乏有效性导致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缺乏激励,且技术选择受到技术的网络效应与农户关系网路的共同影响,而制度信任与外部规制是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保障因素。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涉及论文第三章至第七章。第三章是论文概述和描述性统计部分,重点介绍苹果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抽样方案与实地调研方法、样本容量和样本苹果种植户家庭基本情况,以及对苹果生产管理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是实证研究部分,采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方法,分析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意愿及意愿溢价、估计意愿溢价均值;以消费者对标准化产品消费的意愿溢价为参照,评估和评价当前我国标准化产品市场的有效性。第五章以标准经济学中技术的网络效应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特征作为研究起点,结合苹果生产管理中园艺流程特点,采用Mvprobit模型考察关系网络与技术网络嵌入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转换的影响机理。第六章按照制度信任的形成过程研究范式,将制度信任具体解构为对市场交易制度的信任和对政府推广制度的信任,采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制度信任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规程的影响机理与程度。第七章将外部规制划分为“引导”和“监管”两个层面,研究外部规制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影响。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建议部分,即论文第八章。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从加强政府规制力度、提高农户生产管理素质、改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条件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论文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苹果种植户苹果生产的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其中果园细碎化严重,规模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推广受到限制,导致果园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推广应用面临规模不经济的微观环境;而与苹果产量关联密切的化肥、与果园病虫害防控效果管理密切的农药过度投入问题突出,苹果种植户安全生产意识薄弱。2.与普通苹果市场价格比较,苹果种植户采纳无公害生产管理规范与标准的意愿溢价的平均期望为64.66%,高于消费者购买无公害产品的意愿溢价。这意味着当前标准化农产品消费者的意愿溢价低于农产品生产者的意愿溢价,即难以形成正向激励苹果种植户自觉主动采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价格条件,表明我国标准化农产品市场缺乏有效性。3.苹果生产管理中不同技术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即联动效应明显。其中技术网络的嵌入导致了苹果种植户生产的“技术锁定”问题,而且随着苹果种植户技术网络的同质性增强,苹果种植户技术转换概率呈显着下降趋势。同质性关系网络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转换的影响并不显着,而异质性关系网络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转换的影响正向显着。4.苹果种植户对市场交易制度、政府推广制度的信任程度均正向显着影响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程度,但苹果种植户更偏向信任市场机制中优质优价的市场交易制度。当模型中引入信任的交互项后,研究发现对政府推广制度信任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回归结果仍然显着,表明政府推广制度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影响效果明显。5.外部规制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针对性强的宣传与培训、严格过程检查、规制性惩罚措施能够显着正向影响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规范的程度,而物质投入扶持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规范的影响并不显着。

赵金鹏[4](2018)在《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甘肃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挥示范区综合效益,对于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农产品源头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现状和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对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并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确定,从而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的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进行优化和改进。最后,为保障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工作能够顺利实施,提出了6点具体的保障措施。

吴红媚[5](2018)在《茂名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示范区,顾名思义就是有示范效果的园区。通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各示范区建立完善农业生产相关标准体系,引导示范区周边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农产品产量不断提升,质量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带动示范区产值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实现现代农业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茂名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使用实证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调查并分析该示范区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能对该示范区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建议,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帮助该示范区向更好的方向、更高的水平发展。(1)茂名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现状:目前面临的发展机遇很大,得到国家、省、市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地域优势、人员优势和产品优势。发展类型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发展规模符合申报要求,发展质量主要体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区2个级别,发展效益主要体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2)茂名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存在问题:发展意识有待加强、专业化知识水平偏低、现代化人才缺乏、周边项目融合度不高、抗御风险能力较弱、经费落实不到位等影响因素,导致了示范效果不理想、经营管理水平欠佳、硬件设备不先进、经济效益不稳定、产品产量不保证的问题。(3)茂名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对策和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打造特色示范区产业、提升抗御风险能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王淦[6](2017)在《四川猕猴桃种植户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研究 ——基于苍溪、蒲江、都江堰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标准化在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核心作用在于提升农产品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重点提出“农村增绿”和“质量兴农”两大概念,新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突出也最为迫切的是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战略。相应地,新的支持政策安排也从生产领域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和流通各个环节。因此,提升产业链升级、深入农业标准化推进是正向激励绿色生产、质量兴农的新要求和新举措。农户是我国农业标准化技术能否得到推广和运用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在产业链视角下构建猕猴桃种植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猕猴桃种植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生产现状及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参与度;基于全产业链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市场特征、政府支持和其他因素五个维度构建影响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的指标体系,运用双断尾回归模型提炼关键影响因素,以期提出四川省农业标准化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1)三大猕猴桃主产区因为种植户与合作社、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营销服务体系差异等原因,参与标准化生产综合程度存在显着差异,由高到低分别为都江堰市>苍溪县>蒲江县,三大主产区的共同特征是产后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相对较低。(2)不同阶段标准化生产参与度差异显着。三大主产区产前标准化生产参与度均属于中等水平,产中和产后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由高到低分别是都江堰市(较高)、苍溪县(中等)和蒲江县(中等)。(3)各类型因素对标准化生产参与度影响显着。种植面积、品种数量、商品化程度、销售难度、政策支持数量反向影响标准化生产参与度。农机拥有数量、农户类型、生产技术难度、环保意向正向显着影响标准化生产参与度。此外,劳动力数量、培训次数、技术掌握程度、政府宣传力度、政府监管力度和风险态度也对标准化生产参与度有正向作用。基于本研究的结论:四川省在未来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中,要重点提高机械化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加强经营主体的市场敏锐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健全营销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化生产监管力度,强化产业链条配置。

王拓[7](2017)在《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标准化是在制定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所涉及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可操作性与生产过程的规范性,促进科技成果到生产力的转化效率。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不仅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进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大省,也是农业标准化实施较完善的省份之一,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创新,全省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然而,现阶段黑龙江省取得的成果和国际市场上的优质产品、国内社会上对于农产品质量保证的需求和现代化农业的宏远目标仍然有一定的距离,标准化基础薄弱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户、合作社、企业作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丰富农业标准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为黑龙江省政府制定保障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咨询依据。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研究及实践成果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基础,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农户、合作社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的实施机制:(3)分别对黑龙江省的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从实地调查问卷中获取数据、提出行为影响因素假说、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4)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核心是分别对黑龙江省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对农户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是农户是否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在5%水平上显着,表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比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更倾向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2)农业投入品危害程度认知在模型结果中的系数为0.435,在5%水平上显着,表明越了解农业投入品危害程度的农户越具有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3)农户对标准化认知的程度越高,其参与农业生产标准化的积极性也越高:(4)是否加入农业生产组织在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2.854,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是否加入生产组织对农户是否进行标准化生产具有最显着影响;(5)农户农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84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农户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6)政府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26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农户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显着的影响。对合作社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负责人学历的回归系数为2.243,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负责人的学历会对该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产生显着影响;(2)自身品牌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89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拥有自有品牌的合作社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做得更好;(3)产品是否具有认证的回归系数为2.038,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具有质量认证的合作社农业准化实施的情况更好;(4)基地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420,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基地的管理情况对合作社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影响非常显着;(5)合作社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55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6)合作社培训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517,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合作社的培训投入对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7)政府政策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434,为模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大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合作社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对企业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性质的回归系数为1.185,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企业性质对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2)产品品牌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42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拥有自有品牌的企业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做得更好;(3)基地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84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基地的管理情况对企业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影响较为显着;(4)企业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892,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5)企业培训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41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企业的培训投入对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6)政府政策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145,为模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大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企业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由于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受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为优化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论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2)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3)加强农业标准化投入;(4)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5)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与落实;(6)优化农业标准化产品渠道;(7)提供并完善农业标准化政策。

刘云茹[8](2016)在《“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蔬菜生产者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 ——基于辽宁省的调查》文中指出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农业标准化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进程,截止2014年,我国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超过1.5万个,全国“三品一标”总数已达到9.5万个,认定产地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45%以上,认证农产品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40%以上。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初步构建起农业标准化体系框架。但总体上仍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当前我国农业标准的实施依然存在诸多障碍,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大生产与小农户之间的矛盾。本研究以辽宁省蔬菜产业为例,研究“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蔬菜生产者标准化生产行为,基于菜农和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两类数据,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蔬菜标准化生产现状如何?该模式下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标准化决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生产如何运行?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合作程度是否影响标准化生产?如何影响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农户”模式下标准化生产的质量风险及影响因素是什么?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结论既可丰富我国农业生产主体标准化生产采用的理论研究,相应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以合作社为主导,带动辐射农户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具体结论能够为农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准备。对应本文的第一、二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论文整体分析思路、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等。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回顾,分别对计划行为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进行综述,并从国内外两个层面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第二部分为“合作社+农户”模式下标准化生产现状分析。对应第三章。发现47.52%的受访合作社实施了标准化生产行为,已通过各类农产品认证的43家。合作社层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动因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产品竞争力,菜农层面实施标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提高产品价格、满足收购商对产品质量要求和增加产品销售出路。从标准化生产效果来看,50%以上的合作社负责人认为实行标准化生产后价格、销售量、收入和利润均有所增加;71.91%的参与合作社共同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菜农表示实施标准化生产后利润得到明显增加。第三部分为“合作社+农户”模式下标准化生产行为分析,对应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基于“合作社+农户”模式下以合作社作为标准化决策主体的界定出发,构建动力模型分析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的动力机制,建立合作社标准化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合作社级别、合作社土地规模、合作社产品销售途径、是否注册商标、是否获得政府优惠政策等对合作社标准化生产行为具有重要解释作用。进一步考察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影响因素,通过oprobit回归发现合作社负责人性别、合作社产品销售途径、是否注册商标、合作社土地规模、政府政策支持和是否开展电子商务对标准化生产程度有显着性影响。第五章在分析“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生产运行模式基础上,对该模式下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合作程度对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决策影响,发现合作社程度对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决策及标准化生产程度均呈显着正向影响。第六章通过信号博弈,发现农户道德风险额外收益、道德风险行为被发现概率、合作社惩罚和不合格农产品掩饰成本对农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运用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农户数据,经计量分析发现是否与农户签订书面合同、是否对产品检测和是否有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对农户标准化生产履约行为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第四部为典型个案分析和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对应第七、八章。第七章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列举了“合作社+农户”模式下的标准化生产个案,分析其标准化生产模式与农产品质量保障方面的措施与做法。第八章主要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根据相关的结论提出针对性的促进农业标准化推广的政策建议。

彭成圆[9](2015)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从1996年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国部署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到2014年启动第八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历时近20年之久,在全国31个省(市、区)建立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358个。这些示范区的建立促进了农业标准的实施,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了国民的农业标准化意识,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然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作为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但发展尚不成熟的事物,必须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从理论上分析其运行机制,从实践上总结其成功的发展模式,并对其取得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找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在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系统理论等理论,并形成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理论框架,即以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沿着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建设路径,构建起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支撑体系,实现依托示范区逐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从宏观动态角度,对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历程和各地所做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实证层面,论文从提高农业标准化活动的运行效率,实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主体功能、保证示范区正常运转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动力机制、政策支撑机制、投融资机制、科技支撑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六大机制,并对其构建遵循的经济管理学理论、运行机制的内涵、建设内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紧接着,结合六大机制的分析框架,归纳总结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四种典型发展模式: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带动型模式、大中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型模式、特色农产品区基地带动型模式以及农垦区规模化农场带动型模式,并指出了四种模式的适用范围以及对其他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借鉴作用和启示;为了客观评价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取得的综合效益,论文构建了一套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常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了该市7县1区2010-2013年实施标准化所取得的综合效益。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成效显着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民标准化意识不高、农业标准化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必须构建起与其建设所需生产要素相对应的投融资机制、科技支撑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以及政策支撑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等,来激活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内部和外部的互通流动与有效配置,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并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综合效益受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户的生态文明意识、农业总产出、农民收入、标准化意识等指标影响较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即明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同时兼顾区域和产业发展特点;拓宽农业标准化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支持;完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标准化人才的培育;整合城乡资源,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邹念[10](2014)在《湖南省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标准化作为组织现代化农业生产加工的有效手段,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通过标准化手段来规范农业生产活动,获得最佳的秩序和效益,有力地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使农产品融入国际市场的有效保证,更是确保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从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本论文主要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标准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从宏观以及微观层面分别做了详细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绪论部分,本章提出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就国内外学者的的理论和研究进行了总结回顾,介绍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本文可能做出的创新。二是农业标准化的基本理论及实践研究,主要包括农业标准化理论分析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简介,界定了农业标准化的概念,阐述了农业标准化的理论,对于农业标准化的特点、分类、产生及条件、内容和结构以及意义做了全面阐述,并简介国内外发展现状。三是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研究,这一部分分析了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系统阐述了农民收入现状、农民增收的意义和制约因素,由此引出农业标准化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相关性。四是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对比三大产业标准化种植和非标准化种植农户的各项投入、产出指标及利润情况,比较投入产出比和成本收益,得出标准化种植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五是结论与政策建议,这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做出总结与讨论,为提升湖南省农业标准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具体的想法与建议,涵盖规范行政力量引导,提高标准化普及程度;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创建绿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强化农业标准,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强质量监管制度建设,建立质量检测监管长效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民土地流转政策,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并引入市场机制。总之,农业标准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农户选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地域特点来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机制,促进农业标准化快速、稳定、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二、什么是农业标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是农业标准化(论文提纲范文)

(2)农户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悖离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农业标准化的研究回顾
        1.3.2 农户生产意愿的研究回顾
        1.3.3 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回顾
        1.3.4 农户行为与意愿悖离的研究回顾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标准化
        2.1.2 无公害果品
        2.1.3 农户标准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的悖离
        2.1.4 社会规范
        2.1.5 社会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社会规范理论
        2.2.4 社会资源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和意愿的特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3.2 变量选取及其说明
    3.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3.1 农户行为与意愿悖离的描述性统计
        3.3.2 农户行为与意愿相关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悖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
        4.1.1 模型验证基本思路
        4.1.2 Logistic模型选择
        4.1.3 中介效应模型流程
    4.2 农户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模型回归分析
        4.2.1 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
        4.2.2 回归结果及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推进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引导农户禀赋向好发展
        5.2.2 推广农业标准化市场资源,减少外部条件限制
        5.2.3 制定社会规范,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查机制和惩罚机制
        5.2.4 增强农户交流协作,引导农户积累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 ——以无公害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1.3.1 标准化领域的基础研究
        1.3.2 农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
        1.3.3 文献评价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标准
        2.1.2 标准化
        2.1.3 农业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
        2.1.4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2.2 理论分析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嵌入性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3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理论分析
        2.3.1 农户发展模型的分析框架
        2.3.2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产品市场有效性评价依据
        2.3.3 网络嵌入对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技术转换的影响机理
        2.3.4 制度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影响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苹果产业状况与样本特征分析
    3.1 苹果产业发展状况
        3.1.1 世界苹果产业发展状况
        3.1.2 中国苹果产销情况
    3.2 调查方案设计
        3.2.1 苹果市场分析
        3.2.2 抽样方法及样本分布
        3.2.3 苹果种植户特征描述
    3.3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描述性分析
        3.3.1 苹果生产导向标准对比与选择依据
        3.3.2 样本苹果种植户化肥施用行为分析
        3.3.3 苹果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分析
        3.3.4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遵从程度分析
        3.3.5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实施效果分析
        3.3.6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规制类型及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意愿及溢价分析
    4.1 文献回顾
    4.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计
        4.2.1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标准化生产意愿溢价分析
        4.2.2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意愿及其溢价估计模型
        4.2.3 变量说明
    4.3 标准化生产意愿溢价实证分析
    4.4 标准化生产意愿溢价估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重网络嵌入对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技术转换行为的影响
    5.1 网络嵌入的理论分析
        5.1.1 技术的网络效应
        5.1.2 差序格局下的网络嵌入
    5.2 数据、变量与模型
        5.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5.2.2 变量选取
        5.2.3 模型选择
    5.3 网络嵌入对农户技术转换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技术网络嵌入的影响
        5.3.2 关系网络的影响
        5.3.3 控制变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度信任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影响
    6.1 制度信任对农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影响的理论框架
    6.2 数据、变量设置与模型选择
        6.2.1 数据基础分析
        6.2.2 变量设置
        6.2.3 模型选择
    6.3 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实证结果分析
        6.3.1 基础回归结果分析
        6.3.2 市场交易制度与政府推广制度的交互效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外部规制对苹果种植户遵从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影响
    7.1 农户遵从标准化生产决策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7.2 变量选择
    7.3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7.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7.3.2 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8.1.2 苹果产业标准化市场有效性不足
        8.1.3 网络嵌入导致部分“技术锁定”
        8.1.4 制度信任对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分析
        8.1.5 外部规制对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分析
    8.2 主要建议
        8.2.1 加强外部规制力度
        8.2.2 提高农户生产素质
        8.2.3 改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条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步骤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二)标准的分类
    (三)基本理论
三、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现状和问题
    (一)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现状
    (二)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绩效评价的做法
    (三)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原因分析
四、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的优化与改进
    (一)优化思路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与改进
    (三)绩效评价组织管理的优化与改进
    (四)绩效评价制度的优化与改进
五、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实施保障
    (一)加强机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健全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三)提高素质能力,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大资金支持,健全激励制度
    (五)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六)提高绩效评价的认同感,夯实绩效文化基础
六、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绩效考核指标评分表
附录B 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指标调查表Ⅰ
附录C 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指标调查表Ⅱ
附录D 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指标调查表Ⅲ
附录E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打分表
致谢
作者简历

(5)茂名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概念
        1.1.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申报和验收条件
        1.1.2.1 申报资格
        1.1.2.2 申报条件
        1.1.2.3 验收条件
        1.1.3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效益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茂名市农业概况
        2.1.2 茂名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茂名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现状
        3.1.1 发展类型
        3.1.2 发展规模
        3.1.3 发展质量
        3.1.4 发展效益
    3.2 茂名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有利因素分析
        3.2.1 政策支持
        3.2.2 地域优势
        3.2.3 人员优势
        3.2.4 产品优势
    3.3 茂名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示范效果不理想
        3.3.2 经营管理水平欠佳
        3.3.3 硬件设备不先进
        3.3.4 经济效益不稳定
        3.3.5 产品产量不保证
    3.4 限制茂名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因素分析
        3.4.1 发展意识不足
        3.4.2 标准化知识水平偏低
        3.4.3 现代化人才缺乏
        3.4.4 周边项目融合度不高
        3.4.5 抗御风险能力较弱
        3.4.6 经费落实不到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加强政策支持
        4.1.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1.3 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4.1.4 打造特色示范区产业
        4.1.5 提升抗御风险能力
        4.1.6 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四川猕猴桃种植户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研究 ——基于苍溪、蒲江、都江堰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标准化研究综述
        1.2.2 标准化行为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1.5 数据与样本说明
        1.5.1 调查说明
        1.5.2 样本基本描述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标准化
        2.1.2 农业标准化生产
    2.2 理论基础
        2.2.1 全产业链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3 研究区猕猴桃产业发展与标准化现状
    3.1 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3.1.1 栽培面积和年产
        3.1.2 销售价格和年收入
    3.2 猕猴桃标准化现状
        3.2.1 苍溪县猕猴桃标准化现状
        3.2.2 蒲江县猕猴桃标准化现状
        3.2.3 都江堰猕猴桃标准化现状
    3.3 种植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现状
        3.3.1 产前标准化生产现状
        3.3.2 产中标准化生产现状
        3.3.3 产后标准化生产现状
4 种植户标准化生产参与度评价
    4.1 标准化生产参与度评价指标体系
        4.1.1 产前标准化生产指标
        4.1.2 产中标准化生产指标
        4.1.3 产后标准化生产指标
    4.2 标准化生产参与度评价模型构建
        4.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4.2.2 构造判断矩阵
        4.2.3 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的确定
        4.2.4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4.3 标准化生产参与度评价结果及分析
        4.3.1 标准化生产综合参与度
        4.3.2 产前标准化生产参与度
        4.3.3 产中标准化生产参与度
        4.3.4 产后标准化生产参与度
5 标准化生产参与度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1.1 理论分析
        5.1.2 模型和变量选取
    5.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物质资本状况
        5.2.2 人力资本状况
        5.2.3 市场特征状况
        5.2.4 政府支持状况
        5.2.5 其他因素状况
    5.3 结果分析
        5.3.1 决策者个人特征对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的影响分析
        5.3.2 物质资本对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的影响分析
        5.3.3 人力资本对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的影响分析
        5.3.4 市场特征对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的影响分析
        5.3.5 政策支持对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的影响分析
        5.3.6 地区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的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不同区域农业标准化生产参与度差异显着
        6.1.2 不同阶段农业标准化生产参与度差异显着
        6.1.3 各类型因素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参与度影响显着
    6.2 建议
        6.2.1 加大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
        6.2.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6.2.3 扎实技术培训服务,提高农户市场敏锐度
        6.2.4 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6.2.5 加强标准化生产监管,强化产业链条配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1.1.2 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必要
        1.1.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实践
        1.1.4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现实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业标准化实施主体的相关研究
        1.3.2 农业标准化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
        1.3.3 农业标准化经济效益的相关研究
        1.3.4 农业标准化生产采纳行为的相关研究
        1.3.5 农业标准化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1.3.6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标准与标准化
        2.1.2 农业标准与农业标准化
        2.1.3 农业国际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5 规模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经验与启示
    3.1 法国农业标准化
        3.1.1 法国标准化体系
        3.1.2 法国标准化监督机构
        3.1.3 法国农业标准化效果
    3.2 美国农业标准化
        3.2.1 美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3.2.2 美国的食品安全认证
    3.3 日本农业标准化
        3.3.1 日本农业标准化概况
        3.3.2 日本农业标准化推广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启示
        3.4.1 注重标准制定与实施规范化
        3.4.2 管理机构专业化
        3.4.3 实施农产品全过程的标准化
        3.4.4 严格的检测和执法体系
        3.4.5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
        3.4.6 建立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
        3.4.7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3.4.8 提供农业标准化技术与科研支持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及现状
        4.1.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
        4.1.2 我国农业标准化现状
    4.2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4.2.1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
        4.2.2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4.3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标准化认识不足
        4.3.2 农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备
        4.3.3 农业标准化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建设尚待加强
        4.3.4 农业标准化监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4.3.5 农业标准化质量认证机构认证能力弱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与实施机制
    5.1 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
        5.1.1 政府作用
        5.1.2 农户主体
        5.1.3 合作社和企业主体
        5.1.4 参与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5.2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机制
        5.2.1 政府作用下的实施机制
        5.2.2 农户的实施机制
        5.2.3 合作社和企业主体的实施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描述
        6.1.1 农户基本情况
        6.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6.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6.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6.2.1 因变量
        6.2.2 自变量
        6.2.3 模型选择
    6.3 结果分析
        6.3.1 模型回归
        6.3.2 模型解释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7.1 数据来源及描述
        7.1.1 合作社基本情况
        7.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7.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7.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7.2.1 因变量
        7.2.2 自变量
        7.2.3 模型选择
    7.3 结果分析
        7.3.1 模型回归
        7.3.2 模型解释
    7.4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8.1 数据来源及描述
        8.1.1 企业基本情况
        8.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8.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8.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8.2.1 因变量
        8.2.2 自变量
    8.3 结果分析
        8.3.1 模型回归
        8.3.2 模型解释
    8.4 本章小结
9 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对策建议
    9.1 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
        9.1.1 强化农业标准化认知
        9.1.2 开展农业标准化培训
    9.2 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9.3 加强农业标准化投入
        9.3.1 加大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
        9.3.2 培育和引进农业标准化人才
    9.4 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
        9.4.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9.4.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9.4.3 健全质量监管制度
    9.5 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与落实
        9.5.1 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9.5.2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9.5.3 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品牌
    9.6 优化农业标准化产品渠道
    9.7 提供并完善农业标准化政策
        9.7.1 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9.7.2 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政策
        9.7.3 设立主体共担风险基金
    9.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蔬菜生产者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 ——基于辽宁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4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数据来源与样本区域概况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局限
        1.5.1 论文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局限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计划行为理论
        2.1.2 农户行为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蔬菜标准化生产现状分析
    3.1 样本特征分析
        3.1.1 合作社样本特征
        3.1.2 农户样本特征
    3.2 蔬菜标准化生产现状
        3.2.1 实施标准化类型
        3.2.2 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动因分析
        3.2.3 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分析
    3.3 蔬菜标准化生产效果分析
        3.3.1 合作社视角下蔬菜标准化生产效果分析
        3.3.2 农户视角下蔬菜标准化生产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蔬菜标准化生产决策分析
    4.1 标准化生产驱动力分析
        4.1.1 标准化生产决策主体
        4.1.2 实施标准化生产的驱动力
    4.2 标准化生产决策理论分析
        4.2.1 标准化生产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4.2.2 标准化生产决策的研究假说
    4.3 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决策的计量分析
        4.3.1 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决策因素分析
        4.3.2 蔬菜标准化生产程度因素分析
        4.3.3 合作社标准化生产意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蔬菜标准化生产运行分析
    5.1 “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生产模式分析
        5.1.1 “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生产运行模式
        5.1.2 合作社与农户“委托—代理”关系
    5.2 合作程度与合作社标准化生产
        5.2.1 合作社与农户合作程度
        5.2.2 合作程度对标准化生产决策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农产品质量控制分析
    6.1 “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农产品质量风险
        6.1.1 “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农产品质量风险分析
        6.1.2 “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农产品质量保障机制
    6.2 “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农产品质量控制博弈分析
        6.2.1 信号博弈方法
        6.2.2 信号传递博弈分析
        6.2.3 博弈分析结论
    6.3 “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农户标准化生产履约行为分析
        6.3.1 农户标准化生产履约行为的理论分析
        6.3.2 农户标准化生产履约行为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生产典型个案
    7.1 新民市立兴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
        7.1.1 合作社简要情况
        7.1.2 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情况
        7.1.3 合作社农产品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7.2 合作社标准化生产行为分析
        7.2.1 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动因
        7.2.2 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决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微观层面
        8.2.2 宏观层面
    8.3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1.1.2 新型城镇化下,消费者需求对农业标准化提出要求
        1.1.3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
        1.1.4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有关农业标准化研究现状
        1.3.2 国内有关农业标准化研究现状
        1.3.3 国外关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研究现状
        1.3.4 国内有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特征
    2.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2.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1.3 系统理论
        2.1.4 增长极理论
        2.1.5 外部性理论
    2.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内涵、特征和类型
        2.2.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内涵
        2.2.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特征
        2.2.3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类型
    2.3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功能
        2.3.1 农业标准化生产功能
        2.3.2 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
        2.3.3 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2.3.4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功能
        2.3.5 培训教育功能
    2.4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要素
        2.4.1 土地要素
        2.4.2 资本要素
        2.4.3 农业科技要素
        2.4.4 劳动力要素(农业经营主体)
    2.5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实践历程与探索
    3.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实践历程
    3.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3.2.1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优势产业
        3.2.2 强化农业标准化组织领导体系建设,为示范区建设奠定基础
        3.2.3 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
        3.2.4 构建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体系,落实标准化技术推广工作
        3.2.5 积极打造农业品牌,以品牌化驱动标准化建设
    3.3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3.1 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3.3.2 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速
        3.3.3 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殖规模扩大,种养技术不断优化
        3.3.4 示范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3.3.5 示范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4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4.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3.4.2 资金投入不足,分配机制不健全
        3.4.3 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能力不足
        3.4.4 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地区推广实施力度有待加强
        3.4.5 农业标准化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运行机制研究
    4.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经济学分析逻辑
        4.1.1 运行机制的内涵
        4.1.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经济属性
        4.1.3 农业标准化机制构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4.2 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动力机制
        4.2.1 基本内涵
        4.2.2 建设内容
    4.3 政策支撑机制
        4.3.1 基本内涵
        4.3.2 建设内容
    4.4 投融资机制
        4.4.1 基本内涵
        4.4.2 建设内容
    4.5 科技支撑机制
        4.5.1 基本内涵
        4.5.2 建设内容
    4.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
        4.6.1 基本内涵
        4.6.2 建设内容
    4.7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
        4.7.1 基本内涵
        4.7.2 建设内容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典型发展模式研究
    5.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模式的内涵
        5.1.1 模式
        5.1.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模式
    5.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典型发展模式及研究样本来源
    5.3 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带动型模式
        5.3.1 内涵
        5.3.2 特征
        5.3.3 模式的适用范围
        5.3.4 典型案例:吉林省梅河.市
    5.4 大中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型模式
        5.4.1 内涵
        5.4.2 特征
        5.4.3 模式的适用范围
        5.4.4 典型案例:北京市平谷区
    5.5 特色农产品区基地带动型模式
        5.5.1 内涵
        5.5.2 特征
        5.5.3 模式的适用范围
        5.5.4 典型案例:四川省苍溪县
    5.6 农垦规模化农场带动型模式
        5.6.1 内涵
        5.6.2 特征
        5.6.3 模式的适用范围
        5.6.4 典型案例:黑龙江农垦
    5.7 典型模式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5.7.1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农业标准化得以推广的首要前提
        5.7.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引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力量
        5.7.3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主要抓手
        5.7.4 实施品牌农业建设,是提升标准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法宝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6.1.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6.1.3 主要评价指标的含义与计算
    6.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方法与应用
        6.2.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6.2.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应用
        6.2.3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常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进行评价
    6.3 湖南省常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
        6.3.1 基于定性指标的示范区综合效益的评价与分析
        6.3.2 基于定量指标的示范区综合效益的评价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明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同时兼顾区域和产业发展特点
        7.2.2 拓宽农业标准化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7.2.3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支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7.2.4 完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7.2.5 强化农业标准化人才的培育,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
        7.2.6 整合城乡资源,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湖南省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绪论及文献综述
        1.4.2 农业标准化的基本理论及实践研究
        1.4.3 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研究
        1.4.4 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
        1.4.5 结论与政策建议
    1.5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存在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农业标准化的基本理论
    2.1 农业标准化的涵义
    2.2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
        2.2.1 必先约定生物对象
        2.2.2 双重发展过程
        2.2.3 多变的自然环境作用
        2.2.4 调控与顺应并举
        2.2.5 标准与经验结合
    2.3 农业标准化的分类
        2.3.1 农业标准的种类
        2.3.2 农业标准的层次划分
        2.3.3 农业标准的约束性分类
        2.3.4 农业标准的其他分类
    2.4 农业标准化产生和形成条件
        2.4.1 农业标准化的产生
        2.4.2 农业标准化的形成条件
    2.5 农业标准化的内容和结构
        2.5.1 农业标准化的内容
        2.5.2 农业标准化体系结构
    2.6 实施农业标准化过程
    2.7 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2.8 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意义
        2.8.1 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前提
        2.8.2 农业标准化是产业提质升级的内在要求
        2.8.3 农业标准化是市场竞争致胜的主要手段
        2.8.4 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2.8.5 农业标准化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举措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标准化发展总体状况
    3.1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状况
        3.1.1 标准化反映在农业全程中
        3.1.2 用标准化严把农产品质量关
        3.1.3 应用标准手段构筑农业“技术壁垒”
    3.2 国内农业标准化发展状况
    3.3 湖南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状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分析
    4.1 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
        4.1.1 促进农民增收是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保证
        4.1.2 促进农民增收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4.1.3 促进农民增收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4.1.4 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
        4.1.5 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稳定的保障
    4.2 农民收入现状
        4.2.1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4.2.2 农民收入增幅放缓
        4.2.3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大
        4.2.4 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较大比重
    4.3 农业标准化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相互关系
        4.3.1 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
        4.3.2 农民增收是推广农业标准化的保障
        4.3.3 农业标准化是解决农民增收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4.4 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机制
        4.4.1 通过生产成本的降低促进农民增收
        4.4.2 通过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
        4.4.3 通过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的推广促进农民增收
        4.4.4 通过农产品品牌的打造促进农民增收
        4.4.5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的带动促进农民增收
        4.4.6 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民增收
        4.4.7 通过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南省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5.1 调研地点、时间及方法
    5.2 水稻产业
        5.2.1 样本特征
        5.2.2 水稻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种植的说明
        5.2.3 水稻种植投入情况
        5.2.4 水稻种植产出情况
        5.2.5 水稻种植利润情况
        5.2.6 投出产出、成本收益率对比
        5.2.7 水稻种植其他情况
    5.3 蔬菜产业
        5.3.1 样本特征
        5.3.2 辣椒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种植的说明
        5.3.3 辣椒种植投入情况
        5.3.4 辣椒种植产出情况
        5.3.5 辣椒种植利润情况
        5.3.6 投出产出、成本收益率对比
        5.3.7 辣椒种植其他情况
    5.4 葡萄产业
        5.4.1 样本特征
        5.4.2 葡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种植的说明
        5.4.3 葡萄种植投入情况
        5.4.4 葡萄种植产出情况
        5.4.5 葡萄种植利润情况
        5.4.6 投出产出、成本收益率对比
        5.4.7 葡萄种植其他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湖南省农业标准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6.1 发挥行政力量引导,提高标准化普及程度
    6.2 严格农业标准,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6.3 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6.4 加快发展合作社,依靠合作社的主体地位
    6.5 强化部门责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6.6 实施全程监控,健全检验检测体系
    6.7 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什么是农业标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带你认识农业标准化[J]. 刘宇,赵俊伟. 致富天地, 2022(01)
  • [2]农户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与意愿悖离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苹果种植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 ——以无公害生产为例[D]. 马兴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 赵金鹏. 兰州大学, 2018(02)
  • [5]茂名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D]. 吴红媚.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四川猕猴桃种植户标准化生产参与度研究 ——基于苍溪、蒲江、都江堰的调查[D]. 王淦.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7]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D]. 王拓.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8]“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蔬菜生产者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 ——基于辽宁省的调查[D]. 刘云茹.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4)
  • [9]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 彭成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12)
  • [10]湖南省农业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D]. 邹念.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