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中山南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组成及分布

滇中中山南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组成及分布

一、滇中南中山南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组成及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曾觉民[1](2021)在《云南松杉类植物的地理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松杉类植物的种质优势居诸省(区)域之首,本土产6科25属96种为"植物王国"的丰富多样添彩,与云南的地理位置特殊、地质地貌变化多样相关联。重点研究该种质的地理分布:1)以生态地理的不同层面(水平面的、垂直高度的、网络交织的)上种属的分布和变迁规律,残遗保存的特点;2)注重松杉树木对本域优势的多种针叶林生态系统的营建和地理分布的森林学性质分析;3)在此基础上落实全部本土生的松杉类植物的种、属、科的具体分布、生长和保存状况,包括原生的或后发生的,古老的或残遗的,泛域的或窄域的、国家保护的珍稀古特树种。

汤丹丹,吴毅,刘文耀,李德飞,杨国平,陈泉,张婷婷[2](2018)在《云南哀牢山地区森林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附生植物作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性成分,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格局、水分和养分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查阅并结合相关文献,对云南哀牢山地区附生维管植物物种组成及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哀牢山地区附生维管植物共有23科83属218种,其中附生蕨类和兰科植物最丰富。附生蕨类有34属93种,以附生-石生蕨类生活型占优势,其中水龙骨科17属62种,占附生蕨类的66.67%,瓦韦属(Lepisorus)和石韦属(Pyrrosia)分别有13种和10种。附生兰科植物有26属65种,其中石斛属(Dendrobium)和石豆兰属(Bulbophyllum)分别有12种和8种。该地区附生维管植物属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居多。附生植物生长于生境因子变化剧烈、资源有限的林冠,对环境变化敏感,极易遭受破坏且破坏后难以恢复,不少附生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观赏等价值。因此,应加强对附生维管植物这一特殊类群的保护。

姜利琼[3](2018)在《云南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迤阻山位于滇中高原偏向西南,本研究区域以绿汁江与元江为边界,东至依施河与亚尼河,南至俄德河。迤阻山的植被类型从季雨林到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都有分布,且具有多样的地理环境特征和较大的海拔落差,但前人对本区植物的调查和研究都较少。本研究通过不同季节的野外调查、标本的采集鉴定和文献查阅,形成了迤阻山的种子植物名录。共计种子植物141科576属993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其中裸子植物5科7属9种,被子植物136科569属984种。基于本研究确定的该区域139科,561属,972种野生种子植物的区系分析表明:(1)综合科、属、种三级水平的统计分析,迤阻山地区的现代植物区系主要是由热带亚洲成分、东亚成分及中国特有成分构成。从种一级的水平上看,热带种所占的比例远超过温带种所占的比例,并且热带种大部分是典型的热带亚洲分布或者泛热带分布的种类。另一方面,所占据比例较大的中国特有种大多为西南片区并且向南分布较远的热带种,由此可以看出,迤阻山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属于亚热带植物区系。(2)迤阻山区系过渡性特征明显,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区系结。许多过去一般认为只分布到云南南部或者西南部的一些种类,如海桑科的八宝树(Duabanga grandiflora)、山龙眼科的深绿山龙眼(Helicia nilagirica)、天料木科的斯里兰卡天料木(Homalium ceylanicum)、大戟科的异序乌桕(Falconeria insignis)、卫矛科的滇南美登木(Maytenus austroyunnanensis)、紫葳科的西南猫尾木(Markhamia stipulata)、兰科的密花玉凤花(Habenaria furcifera)和白肋线柱兰(Zeuxine goodyeroides)、翅子藤科的风车果(Pristimera cambodiana)、鼠李科的海南翼核果(Ventilago inaequilateralis)、马钱科的度量草(Mitreola petiolata)等都在本区有分布,本研究揭示了这些类群的最北界分布,为热带成分沿深切河谷向高纬度地区嵌入分布提供了典型例证。(3)通过迤阻山种子植物的综合分析以及与邻近5个地区--小百草岭、西隆山、轿子雪山、无量山和苍山5的植物区系进行科属种相似性系数的比较,发现与小百草岭的关系最为密切。二者具有比较相似的区系性质。(4)从迤阻山分布的3个东亚特有科,37个东亚特有属,以及170个东亚特有种来看,本研究区域的区系应该属于东亚植物区的一部分。本区在东亚植物区系区划中的地位是:东亚植物区(ⅢEast Asiatic Kingdom)---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ⅢE.Sino-Himalayan forest subkingdom)---云南高原地区(ⅢE13.Yunnan plateau region)---滇中高原亚地区(ⅢE13a.Central Yunnan plateau subregion)。本论文还对外来物种的种类分布及防控措施,以及珍稀濒危种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另外基于该区域资源植物调查整理,对其保护利用提出建议。

王发忠,徐崇华,李智宏[4](2016)在《云南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及保护对策》文中认为根据云南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成果,运用保护行动规划(CAP)理论和方法,分析确定了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和关键威胁因子,并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对主要保护对象威胁因子重要性进行分级排序,提出了保护目标和保护行动对策。

郭慧[5](2014)在《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台站布局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和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开展长期综合的生态监测对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非常重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森林的要求已经从传统林产品逐渐转变到生态环境方面,为了满足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要素的连续观测与清查,本文提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台站布局体系,从国家尺度、省域尺度及退耕还林工程角度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台站布局研究,形成不同尺度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尺度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规划布局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台站布局特点,提出台站布局体系原则,以此为基础,提出台站布局体系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主要方法包括:分层抽样、空间叠置分析、地统计学方法、合并面积指数(MCI)和复杂区域均值模型(MSN)。(2)从区划背景与目的、原则、指标和结果4个方面系统对比分析了建国以来中国的典型生态区划方案。结合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水分、温度指标和中国森林分区(1998),构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生态地理区划,在此基础上考虑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构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台站布局。(3)在国家尺度上,以中国为例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布局的研究。该网络将全国划分为147个生态区,布设190个森林生态站,其中拟建设102个森林生态站,包括已建设88个森林生态站。网络布局结果可以监测全国89.29%的森林面积,72.98%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和62.87%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面积。以NPP数据为基础,通过MSN模型对规划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进行评估,其估计误差比原有网络降低82%。此外根据城市级别、人口、经济发展和污染程度布设12个城市森林生态站,其中拟建设10个生态站,已建设2个生态站。该网络主要针对中国森林生态要素进行调查,可以为研究中国森林生态服务、科学化生态效益补偿提供基础数据,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政治外交等提供决策依据。(4)在省域尺度上,以湖北省为例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布局的研究。首先设计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指标体系,基于球状模型进行普通克里格插值,与GIS的空间叠置分析相耦合,构建了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其次从监测范围、站点密度和决策应用3个方面对网络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该网络将湖北省划分成21个分区,布设21个森林生态站,其中计划建设17个森林生态站,包括已经建设4个森林生态站。网络布局结果不仅可以监测湖北省96.53%的森林面积,96.79%功能区面积和99.6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而且12个森林生态站分布与湖北省4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和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相匹配。该网络主要针对湖北省森林生态要素进行调查,为湖北省森林生态服务和生态效益评估,及省内重大生态工程提供数据基础。(5)综合温度、水分和森林区划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分区、已有森林生态站和DEM数据,与GIS空间分析相耦合构建了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该网络包含148个退耕还林监测区,共布设166个监测站,其中已经建设68个,计划建设98个。利用全国退耕还林县级单位数据对网络规划布局结果进行精度评价,总精度达到97.96%,同时指出了不同退耕还林区生态效益监测的主要生态功能监测侧重点。该网络可以实现对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区内生态要素的连续观测与清查,其结果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并为辅助决策分析提供依据。(6)从网络类型和尺度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本文构建的3个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相同点在于全部遵循先规划后实施的建设模式,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在典型抽样思想的指导下完成整体布局研究。相同类型不同尺度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主要区别在于国家尺度网络,主要侧重重大生态问题的长期定位观测与集成研究,旨在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政治外交等提供决策依据,省域尺度网络则针对湖北省内森林健康、省内重大生态工程和生态效益评估等方面开展工作。省域尺度网络是在小尺度上对国家尺度网络的细化。相同尺度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主要区别在于退耕还林工程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具有不同研究目的和对象,在布局指标选择、布局方法、布局结果和网络监测内容上都有差别,该研究建议在相同退耕还林工程区划中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站可作为区域内森林生态站的辅助观测点开展监测工作。(7)本文提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台站布局体系和构建方法,从国家尺度、省域尺度和退耕还林工程三个方面完成网络布局,为森林生态效益研究、重大生态工程辅助决策和森林经营提供决策的数据支持。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台站布局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观测平台建设、观测指标、观测方法等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本研究在构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经济林和农作物在部分斑块无法区分,可能会导致网络的观测精度出现一定偏差;退耕还林工程具体实施区域缺乏空间分布图,只能根据行政区划对布局结果进行评价等等。尽管该网络规划中存在一定不足,但国家和省域尺度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的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可以在不同尺度对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监测,比现存台站网络在布局理论和方法上仍有较大优势,可为生态站网络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苏建兰[6](2011)在《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作为高经济价值珍稀野生食用菌,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濒危物种,是世界性稀缺濒危资源,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此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松茸资源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了包括松茸在内的林下资源产权,有效激励了经营主体,林业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则为松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松茸产业获得较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集体林改后更为分散的经营主体如何实现规模化?如何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实现产业链内各经营主体有效协作?如何避免高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资源掠夺性利用?如何在保护性开发利用下实现松茸资源及其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如何摸索可持续的松茸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林区农民增收和脱贫,形成地域性特色产业聚群?上述系列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重大课题,其结果不仅关系到松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还可为集体林改后的非木材林产品开发利用探索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利益最大化双重目标。本文以云南松茸产业链为切入点,具体内容如下:1、宏观诠释松茸世界分布、生长环境及其功能特性的基础上,梳理了云南松茸产业发展沿革,分析了云南松茸产业内在和外在比较优势。2、基于云南松茸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主体现状,阐释了松茸培育、管护、采集、加工、保鲜、包装、物流和销售各环节所存在的问题。3、概括云南松茸产业链运行中所涉及的经济学问题,从生产要素禀赋、关键行为主体决策特征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角度剖析了产业链所存问题缘由,并为未来产业化经营指明了方向。4、分析了生产者、消费者特征和市场前景,对未来十年松茸供需变化进行了预测。5、借鉴国外农产品产业链运行的先进经验,分析云南松茸产业链的发展趋势,确立了产业链优化目标和原则,提出了优化举措和实现机制。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以产业链、微观经济学和社区林业理论为基础,结合统计学、国际贸易和管理学知识,基于规范和实证分析,运用生产要素禀赋、供需模型和弹性特征、市场失灵及纠正等分析方法,借助SPSS统计工具对云南松茸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展开了研究。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松茸产业链主体包括农户、中间商、厂商和经销商,主要涉及松茸人工促繁和采集、加工、贮运和销售等环节,各环节功能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相互竞争、相互联系。云南松茸产业链覆盖面相对广,物流路径复杂,受环境影响大,在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下,其发展动力来自各功能主体对利润的追逐和对最终消费者需求的满足2、云南松茸产业链较短,价值未能够充分体现,是资源主导型产业链。违背松茸资源生长规律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松茸处于濒危状态、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和山区农民收入下降等,以可持续理念发展云南松茸产业链是历史必然选择。3、以日本为主的国外发达国家政府已经通过立法、标准和监管体系规范松茸产品供给行为,产业链组织化程度高,技术手段先进,市场集中度较高,产品供给质量有保障。我国政府制定了松茸相关的政策、法律,标准体系也初步形成,但由于技术制约、组织化程度低等使中国松茸产品在出口中频发质量问题,削弱了中国松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故构建适宜的产业组织模式成为促进中国松茸有效供给的发展趋势。(4)云南松茸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松茸产品(质量)供给能力和消费者需求。在云南松茸产品需求相对稳定,且随着消费质量转变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松茸产品(质量)供给能力成为重中之重。然而,松茸产品(质量)供给主体——农民,因分散且规模小、素质相对低下、市场驾驭能力欠缺等因素成为产品(质量)供给的瓶颈。产业化经营能够通过“企业集团+松茸园区+农协+农户”把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品(质量)的持续供给。不仅如此,公司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还能够把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技术、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延伸产业链。本文的研究结论透视出云南松茸产业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且缺乏较强竞争力,产业链中各利益主体皆未能够从中获取最大收益。因此建议要依靠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力量,以可持续理论为指导,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产业振兴计划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大松茸产业化经营,并通过促进产地农民积极参与、政府科学规划,大力推动和协调、建立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产业合作组织体系、强化产业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建立云南松茸产业的融投资体系、加大松茸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健全松茸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来实现产业化经营。

吴妙丽[7](2010)在《天宝岩野生观花植物资源及评价》文中认为野生观花植物是以花器官为主要观赏对象的一类植物,具有种类繁多,花色靓丽多变,姿形优雅、芳香宜人、花期适宜等特点,极富观赏美学价值。福建省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野生观花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2009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典型线路调查法对保护区内的野生观花植物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详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观花植物资源丰富,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区内有天然分布的野生观花植物59科150属281种,其中,双子叶植物50科125属248种,单子叶植物9科26属33种。2、对保护区野生观花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得知:含11种以上的大科,即优势科有蔷薇科、杜鹃花科、豆科、山茶科、百合科和兰科6科;含10种以上的大属有杜鹃花属Rhododendron(15种)和山茶属Camellia(11种)2属。热带分布科共有31科,占总科数的64.58 %,温带分布科共有17科,占35.42 %。热带成分属共有71属,占51.15 %,各类温带分布属在本区亦有分布,有67属,占48.85 %。这表明区内观花植物的区系是以热带成分占优势,但带有一定的南北过渡性。3、从物种丰富度、生境多样性、生活型、观赏性状、园林用途、珍稀性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天宝岩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花植物的多样性。野生观花植物的种类丰富,生境类型多样,在7种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中分布着不同的野生观花植物;通过比较Raunkiaer生活型系统和《中国植被》中划分的生活型系统得知,本区野生观花植物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有170种,占总种数的62.63 %,以灌木类最多,占33.46 %;不同种类在花色、花形、花期、花香、花相等观赏性状上存在较大分异;区内野生观花植物的园林功能多样,按园林用途可将保护区的野生观花植物分为荫木植物、花灌木、垂直绿化植物、地被植物、盆栽观赏植物、水(湿)生植物和花坛花境植物七个类型;珍稀濒危保护野生观花植物有8科17属21种。4、本区的杜鹃花科和蔷薇科野生观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杜鹃花科植物种类有6属24种,蔷薇科有10属30种,都具有多样的观赏价值。5、利用层次–关联评价方法对保护区野生观花植物的利用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是刺毛杜鹃(Rhododendron championae)、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忍冬(Lonicera japonica)等野生观花植物的利用价值较高,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观花植物不仅种类数量多,而且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以上的研究主要针对野生观花植物的资源进行调查、区系分析及资源的多样性评价,为天宝岩野生观花植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后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李海涛[8](2008)在《元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江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干热河谷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中南部——云南高原和哀牢山脉之间的峡谷地带,北纬23°18′23°55′,东经101°39′102°22′之间。元江境内山脉基本呈南北走向,被元江分为东北、西南两支,县城居于中央,四周丘陵、群山呈放射状排列,形成东北、西南高,中间断陷的特殊地形。保护区由元江东岸片区、南溪片区、章巴-望乡台片区、莫朗片区、新田片区和甘岔等六个片区组成。由于西南侧的哀牢山脉和无量山脉的屏风作用而造成的“焚风效应”,形成了河谷地带的干热气候,呈现出稀树草原景观。随海拔升高水分渐多,温度渐低,较高的山体形成了亚热带气候,植被类型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云南植被》中,元江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区域被划为“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ⅡA)”的“滇东南岩溶山原峡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区(ⅡAi-2)”,属于我国“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ⅣB)”。本区域在云南省内的面积不大,但是其自然环境条件和植被地理特点独具一格,与云南高原植物区系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在大量调查和标本采集、鉴定及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对元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点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为:(1)元江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88科、835属、2080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属、8种,被子植物185科、831属、2072种。(2)该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科、属、种不同水平上总的15个分布区类型统计中,保护区分别有10个、14个、14个分布区类型。(3)植物区系属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性质。科、属、种水平的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之比分别为2.63:1、2.69:1、1.94:1。区系平衡点的研究表明,直到本区最高海拔的山体仍没出现区系平衡点,说明本保护区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4)热带亚洲成分、东亚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成分是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三大起源。热带亚洲分布有148属(17.72%)、846(41.03%)种;东亚分布的有62属(7.43%)、255种(12.37%);中国特有成分6属、647种(31.38%)。(5)元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隶属于东亚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亚区的一部分。东亚分布属有62属,比科级水平的有很大提高,其中27属为中国-喜马拉雅变型,9属为中国-日本变型,为该区域属东亚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6)保护区特有成分在科属种级别都较为丰富。该区虽然没有中国特有科,但是东亚特有科5科,如水青树科、十齿花科、猕猴桃科、桃叶珊瑚科和青荚叶科,表明保护区为东亚植物区的一部分,其地质史与整个东亚的一致性。该区分布有中国特有属6个,中国特有种902个,充分显示元江自然保护区在云南和全国植物区系上的重要位置。中国特有属相对较少,而存在较多的中国特有种,特别是本区特有物种就有24种,这些狭域特有种应该是所在属分布于此之后,在干热的气候特征下适应而分化的种类。另外,据《云南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记载,仅分布于元江的物种有10种,也充分表明该区的气候的特殊性。(7)考察中发现的云南新分布有10种,隶属于6科,9属。多是灌木和草本,分布于河谷山地,反映了该区植物区系的丰富性,也正说明该区在植物植被研究方面非常薄弱,表明元江自然保护区在云南省乃至我国的植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的植物区系统计分析过程在中国普遍使用的方法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进和尝试,如科的范围按照八纲系统界定、中国特有成分又重新划分为热带和温带两大基本成分,这样能更真实有效的反映研究区域植物区系的特点。

陈娟娟[9](2008)在《高黎贡山南北段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对比研究 ——兼论高黎贡山对植物分布的通道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黎贡山地区位于我国西南,是纵向岭谷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纵向山系和深切河谷为主要地貌特征,具有明显的“通道-阻隔”效应。高黎贡山北段西坡与南段西坡处于同一山脉,在地理位置上北段西坡偏北约2个纬度,南北距离约200多公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两区域均为面积大、保存完好、类型多样的主体部分。在北段西坡主要分布于海拔2300~2700m之间,在南段西坡分布于海拔2300~2800m,两区域海拔范围相近。本文根据高黎贡山南北段西坡各设置的12块样方(总面积6000m2)资料,从植物科、属的组成、区系组成特征、群系类型、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生态外貌(生活型)6个方面对高黎贡山南北段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高黎贡山南北方向上的通道效应在两区域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的体现。结果表明:(1)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均较丰富,但北段西坡的物种丰富度比南段西坡稍高。北段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共有维管植物79科134属259种及变种。南段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共有维管植物76科126属212种及变种。蕨类植物数量相差较大,北段西坡比南段西坡更加丰富。两区域物种组成的主要科属十分相似,但北段西坡科和属的分化程度更大,这可能与北段降水充沛,水湿条件较优越有关。(2)区系分析表明,科级水平上,两区域均有明显热带性质,但北段西坡热带性质弱于南段西坡,与其所处纬度偏北,热量降低一致。属级水平上,北段西坡温带性质稍强,与其纬度偏高有关。两区域热带分布属和温带分布属的比例均接近1:1,表明两区域均具有由热带到温带过渡的性质。种级水平上,两区域均有明显温带性质,且深受热带植物区系的影响。北段西坡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种的比例明显高于南段西坡,表明北段西坡与东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两区域种子植物区系来源相似,而现代种子植物区系的联系减弱了。两区域科、属、种级Sorenson相似性系数分别为64.9%、37.5%和11.3%,相似性程度依科、属、种的水平依次递减。北段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特有性比南段西坡更加显着。其中国特有种比例不及南段西坡,但地区特有种比例较高,反映了北段西坡生境的特有化程度较高。(3)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系型有较大差异。北段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以滇西北特有的温带性质薄片青冈、东亚特有的温带性质坚木山矾为建群优势树种;南段西坡则以滇南、滇东南亚热带山地广泛分布的石栎属的硬斗石栎和多变石栎为建群标志树种组成各自两个群系类型。反映了高黎贡山南北两段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均在海拔2200~2800m基本一致的高度条件下,其南北差异主要是由于纬度的影响。这种差异的出现表明南北两段在地理连接和纬度地带性导致的热量差异、山地对降水再分配两方面对同一群系建群以及树种的影响。(4)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维管植物的频率排列均为Ⅰ﹥Ⅱ﹥Ⅲ﹥Ⅳ﹥Ⅴ,即低存在度的种数量很多,而高存在度的种数量很少,反映两区域群落中植物分布和组成结构的多样性的相似特征。两区域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的科、属组成十分的相似,但北段西坡各层物种更加多样化。群落结构上,两区域乔木层物种均生长良好,灌木层中最大不同在于竹类分布。草本层中均以蕨类占绝对优势,符合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具有蕨类层片的特点。(5)两区域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除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北段西坡高于南段西坡外,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n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十分的相似,体现了通道作用为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6)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维管植物生活型谱、叶级谱、叶的特征均十分相似。生活型均以高位芽植物为主,但北段西坡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稍高,与其充足的降水和高湿的生境条件有关。叶级谱均以中型叶为主。而北段西坡大型叶较南段西坡多,与其草本层含有丰富的蕨类有关,与北段西坡充沛的降雨量,群落内湿润的生境特点有密切关系。叶的特征中,均以单叶、纸质叶、非全缘叶、渐尖叶为主,符合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特征。(7)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植物科和属的组成的丰富度、存在度、多样性和生活型都十分的相似,反映了纵向岭谷的巨大山脉对植物分布的“南北通道”效应。两区域共有种30种,某些物种沿高黎贡山山脉南北方向迁移和交流,其分布范围的形成和改变均充分体现了通道作用。两区域差异仅表现在种级水平上,北段西坡多样化程度高于南段西坡,区系组成上更接近喜马拉雅成分。其差异性主要是北段降水充沛,湿度较大、热量偏低、地形与东喜马拉雅相连所致。表明高黎贡山南北的地理“通道”效应比纬度的水热效应更为明显和突出。

余昌元,苏文华[10](2007)在《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价值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对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作群系级划分,进而从稀有性、特有性、生态重要性、脆弱性、易受干扰性、珍稀物种多度、物种多样性7个方面对保护区植被类型进行保护价值数量化评价,并对主要群系的保护价值作综合评价,位于保护价值前列的植物群落分别是:元江栲林,木果石栎林,壶斗石栎林,云南铁杉林和杜鹃、乌饭、八角矮林。

二、滇中南中山南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组成及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中南中山南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组成及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哀牢山地区森林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附生植物生活型划分
    2.2 附生植物名录编制及区系划分
3 结果
    3.1 附生植物科属组成及物种丰富度
    3.2 附生植物生活型
    3.3 附生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4 讨论
    4.1 物种组成与丰富度
    4.2 附生植物生活型
    4.3 哀牢山附生植物区系与其他植物区系的比较
    4.4 附生植物资源的保护

(3)云南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新平县植物采集简史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考察时间和区域
        1.3.2 文献查阅及标本鉴定
第二章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类型
    2.5 植被状况
        2.5.1 季雨林
        2.5.2 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
        2.5.3 暖温性针叶林
        2.5.4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2.5.5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与苔藓矮林
第三章 区系分析
    3.1 植物区系概述
    3.2 科的统计分析
        3.2.1 科的数量结构分析
        3.2.2 植物群落区系特征科的分析
        3.2.3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3 属的统计与分析
        3.3.1 属的数量结构分析
        3.3.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4 种的统计及分析
        3.4.1 种的分布区类型概论
        3.4.2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第四章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地位及来源
    4.1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区系的比较
        4.1.1 与大姚小百草岭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4.1.2 与金平西隆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4.1.3 与禄劝轿子雪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4.1.4 与景东无量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4.1.5 与大理苍山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4.1.6 小结
    4.2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特点、性质及地位
    4.3 迤阻山现代植物区系的来源
    4.4 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4.5 新记录
    4.6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4.6.1 保护植物生存现状
        4.6.2 保护建议
第五章 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及外来植物的防控措施
    5.1 资源植物
        5.1.1 迤阻山药用植物
        5.1.2 迤阻山观赏植物
        5.1.3 迤阻山材用植物
        5.1.4 迤阻山蜜源植物
        5.1.5 迤阻山果树植物
        5.1.6 迤阻山油脂植物
    5.2 外来植物防控措施
第六章 结论
    6.1 种子植物区系研究部分
    6.2 资源植物与外来植物
    6.3 存在的问题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部分资源植物展示
附录5 新发现--部分最北界新分布种展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云南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及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生物资源
    2.1 植被与植物
        2.1.1 植被
        2.1.2 植物资源
    2.2 动物资源
        2.2.1 哺乳动物
        2.2.2 鸟类
        2.2.3 两栖爬行动物
3 主要保护对象确定
    3.1 主要保护对象的选择标准
    3.2 确定主要确保对象
    3.3 主要保护对象描述
        3.3.1 生态系统
        3.3.2 物种
4 关键威胁因子确定
    4.1 生态危机评级标准
    4.2 评估生态危机等级
    4.3 威胁因子评估标准
    4.4 关键威胁因子排序
5 保护对策
    5.1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5.2 季节雨林
    5.3 印度野牛
    5.4 水鹿
    5.5 藤枣

(5)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台站布局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台站布局体系研究方法
    2.1 台站布局特点和原则
        2.1.1 台站布局特点
        2.1.2 台站布局体系原则
    2.2 主要研究方法
        2.2.1 抽样方法
        2.2.2 空间分析
        2.2.3 合并标准指数
        2.2.4 复杂区域均值模型
    2.3 台站布局体系构建步骤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典型生态地理区划对比分析
    3.1 生态地理区划的研究背景
    3.2 典型区划的对比
        3.2.1 区划的背景和目的
        3.2.2 区划原则
        3.2.3 区划指标
        3.2.4 区划结果
    3.3 典型区划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国家尺度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布局
    4.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4.1.3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研究结果
        4.2.2 结果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省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布局
    5.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5.1.3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研究结果
        5.2.2 结果分析
    5.3 省域尺度与国家尺度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对比分析
        5.3.1 相同点
        5.3.2 差异点
    5.4 小结
第六章 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布局
    6.1 退耕还林工程概况与研究方法
        6.1.1 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研究结果
        6.2.2 结果分析
    6.3 退耕还林工程与国家尺度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对比分析
        6.3.1 相同点
        6.3.2 差异点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台站布局区划及台站信息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 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步骤和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松茸
        2.1.2 产业链
        2.1.3 松茸产业链
    2.2 主要研究范畴
        2.2.1 产业链理论
        2.2.2 微观经济学理论
        2.2.3 社区林业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2.3.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2.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小结
3 松茸的世界分布、生长环境及其价值体系
    3.1 松茸的世界分布
        3.1.1 松茸的地域性分布
        3.1.2 松茸的种群性分布
    3.2 松茸的生长环境
        3.2.1 共生植被
        3.2.2 土壤、地质和地形
        3.2.3 海拔
        3.2.4 气候
    3.3 松茸的价值体系
        3.3.1 松茸的营养价值
        3.3.2 松茸的药用价值
        3.3.3 松茸的生态价值
        3.3.4 松茸的香味和鲜味价值
        3.3.5 松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 云南松茸产业发展沿革和比较优势分析
    4.1 云南松茸产业发展沿革
        4.1.1 云南松茸产业形成阶段
        4.1.2 云南松茸产业发展阶段
    4.2 云南松茸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4.2.1 云南松茸产业的内在优势
        4.2.2 云南松茸产业的外在优势
5 云南松茸产业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云南松茸产业链的构造
        5.1.1 云南松茸产业链构造图
        5.1.2 云南松茸产业链的特点
    5.2 云南松茸产业链运行状况分析
        5.2.1 云南松茸产业链上游(农民)现状和存在问题
        5.2.2 云南松茸产业链中游(中间商)现状和存在问题
        5.2.3 云南松茸产业链下游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6 云南松茸产业链运行所涉及的经济学问题分析
    6.1 生产要素禀赋问题
        6.1.1 土地资源
        6.1.2 劳动力资源
        6.1.3 资金
        6.1.4 技术
        6.1.5 基础设施
    6.2 产业链内各行为主体决策行为特征分析
        6.2.1 基于投资意愿的行为主体决策和行为特征
        6.2.2 基于效益成本的行为主体决策和行为特征
        6.2.3 基于市场势力的行为主体决策和行为特征
    6.3 市场失灵问题
        6.3.1 资源产权导致的市场失灵
        6.3.2 质量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
    6.4 政府干预问题
        6.4.1 政府干预举措与理论分析
        6.4.2 国内政府干预对云南松茸产业链内各主体的影响
        6.4.3 国外政府政策干预引发的松茸贸易壁垒问题
7 云南松茸供给需求特征分析和经济学预测
    7.1 松茸供给特征和供给潜力预测
        7.1.1 松茸供给及其弹性分析
        7.1.2 松茸供给特征分析
        7.1.3 松茸供给潜力预测分析
    7.2 松茸需求特征和需求前景预测
        7.2.1 松茸需求及其弹性分析
        7.2.2 云南松茸需求条件分析
        7.2.3 云南松茸需求前景预测
8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对策
    8.1 云南松茸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8.2 国外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启示
        8.2.1 美国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8.2.2 荷兰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8.2.3 日本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8.2.4 巴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8.3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对策
        8.3.1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目标
        8.3.2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原则
        8.3.3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内容
        8.3.4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举措
        8.3.5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的实现机制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和建议
    9.2 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实地调查总体说明
附录二:调查样本区简介
附录三: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四:中间收购商调查问卷
附录五:企业调查问卷

(7)天宝岩野生观花植物资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野生观花植物资源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存在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收集
    3.2 资源调查方法
    3.3 内业整理
    3.4 调查线路的设置
    3.5 资源评价方法
4 野生观花植物资源的区系组成及分布
    4.1 科、属、种的组成分析
    4.2 野生观花植物的地理成分分析
    4.3 与邻近地区野生观花植物区系的比较
    4.4 野生观花植物区系特点
5 野生观花植物的多样性
    5.1 种的丰富度
    5.2 生活型多样性
    5.3 生境多样性
    5.4 观赏性状多样性
    5.5 园林用途的多样性
    5.6 天宝岩的野生珍稀濒危观花植物
6 杜鹃花科野生观花植物资源及评价
    6.1 天宝岩的野生杜鹃花科植物资源和分布
    6.2 杜鹃花科野生观花植物花的观赏特性
    6.3 杜鹃花科野生观花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7 蔷薇科野生观花植物资源及评价
    7.1 天宝岩的蔷薇科野生观花植物资源
    7.2 蔷薇科野生观花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7.3 蔷薇科野生观花植物花的观赏特性
    7.4 园林利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8 野生观花植物资源利用价值综合评价
    8.1 评价模型的建立
    8.2 判断矩阵构造及一致性检验
    8.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8.4 评分标准
    8.5 野生观花植物利用价值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9 结论与创新
    9.1 结论
    9.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天宝岩野生观花植物物种编目
附图:天宝岩部分野生观花植物
致谢

(8)元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元江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基本情况
    1.2 地势地貌
    1.3 气候
    1.4 土壤
    1.5 植被概况
2 植物区系的调查和研究方法
3 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
    3.1 科、属、种的数量
    3.2 科的统计分析
        3.2.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2.2 科的两种不同排序
        3.2.3 优势科分析
        3.2.4 单型科分析
    3.3 属的统计分析
        3.3.1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3.2 属的两种不同排序
    3.4 种的统计分析
    3.5 植物区系特有性分析
        3.5.1 特有科分析
        3.5.2 特有属分析
        3.5.3 特有种分析
4 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4.1 科、属、种的丰富度分析
    4.2 属分布区类型的丰富度分析
5 区系平衡点
6 结论
    6.1 区系的组成
    6.2 区系的性质
    6.3 区系的起源
    6.4 区系的地位
    6.5 区系的特有现象
    6.6 云南新分布种
7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元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

(9)高黎贡山南北段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对比研究 ——兼论高黎贡山对植物分布的通道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高黎贡山研究现状
        1.1.2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研究现状
        1.1.3 比较研究综述
    1.2 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2 研究地概况
    2.1 高黎贡山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被概况
    2.2 高黎贡山北段西坡与南段西坡概况比较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及调查方法
    3.2 植物区系分析方法
    3.3 群落物种数量特征分析方法
    3.4 α物种多样性测度方法
    3.5 群落生活型划分方法
    3.6 群落相似性系数计算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及区系成分比较
        4.1.1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比较
        4.1.2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区系成分比较
    4.2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比较
    4.3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比较
        4.3.1 群落物种的水平结构特征比较
        4.3.2 群落层次结构及物种组成特征比较
    4.4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4.4.1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比较
        4.4.2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内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指数比较
    4.5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生态外貌比较
        4.5.1 生活型谱比较
        4.5.2 叶级谱及叶的性状比较
    4.6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通道效应分析
        4.6.1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相似性系数
        4.6.2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通道效应分析
5 结论
    5.1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比较
    5.2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系组成特征及特有性比较
    5.3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比较
    5.4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层次组成及结构特征比较
    5.5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比较
    5.6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活型谱及叶级特征分析
    5.7 两区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通道”效应分析
6 讨论
    6.1 高黎贡山特有种
    6.2 关于“通道-阻隔”效应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四、滇中南中山南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组成及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松杉类植物的地理分布研究[J]. 曾觉民.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06)
  • [2]云南哀牢山地区森林附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特征[J]. 汤丹丹,吴毅,刘文耀,李德飞,杨国平,陈泉,张婷婷. 植物科学学报, 2018(05)
  • [3]云南迤阻山种子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初步研究[D]. 姜利琼. 云南大学, 2018(01)
  • [4]云南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及保护对策[J]. 王发忠,徐崇华,李智宏. 山东林业科技, 2016(02)
  • [5]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台站布局体系研究[D]. 郭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0)
  • [6]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D]. 苏建兰.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 [7]天宝岩野生观花植物资源及评价[D]. 吴妙丽.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8]元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李海涛. 西南林学院, 2008(09)
  • [9]高黎贡山南北段西坡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对比研究 ——兼论高黎贡山对植物分布的通道效应[D]. 陈娟娟. 西南林学院, 2008(09)
  • [10]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价值评价[J]. 余昌元,苏文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07(05)

标签:;  ;  ;  ;  ;  

滇中中山南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组成及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