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友教授冠心病诊治经验

周新友教授冠心病诊治经验

一、周信有教授冠心病辨治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朱杉杉[1](2021)在《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中医证候是个复杂的概念,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具有动态性、高维性、时空阶段性等非线性特征。在临床中对于证候的诊断及评价多依赖于医师的个人经验,并且由于临床症状的多样化、主观化,很难用某一个数字将证候加以量化,这就使得临床辨证具有主观性、模糊性及不确定性,影响了中医药的推广应用。因此证候诊断的标准化、规范化一直是中医临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致残率、致死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中医学将脑出血称为出血性中风,中医药在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痰热证是出血性中风的常见证候,建立科学严谨的证候诊断量表有利于提升临床辨证准确度,有助于出血性中风的规范化诊疗。研究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量表编制的原则,建立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为痰热证的诊断提供一个相对严谨的量化诊断工具,进一步完善中风病的证候诊断体系。研究方法:1.明确研究目的,建立工作小组,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及专家意见形成量表的四诊信息条目池。2.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制定的出血性中风四诊信息调查表采集临床数据。并将纳入的469例病例资料按7:3的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3.基于训练集数据,综合运用频数法、相关系数法、区分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逐步回归法对条目进行筛选。4.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及隐结构分析法构建证候诊断模型,并对三种诊断模型分别进行ROC曲线分析,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大小比较三种诊断模型的优劣。5.经ROC曲线分析选择最佳的诊断模型,并以Youden指数最大时的诊断界值作为量表的诊断阈值,初步形成了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6.基于测试集数据,通过诊断性试验对量表的诊断能力进行评价,以灵敏度、特异度、诊断准确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Kappa值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结果:1.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条目池共包括49个条目,经频数法、相关系数法、区分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逐步回归法等方法筛选后,最终保留了9个条目,分别为满面通红、黄苔、腻苔、红舌、呼吸气粗、鼻鼾、喉中痰鸣、小便黄赤、滑脉。2.三种诊断模型经ROC曲线分析,其ROC曲线下面积大小分别为:logistic回归分析法(0.962)>因子分析法(0.958)>隐结构分析法(0.955)。表明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的诊断模型最佳,因子分析法构建的诊断模型稍次之,隐结构分析法构建的诊断模型最差。3.《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共包括9个条目,分别为:满面通红5分,黄苔7分,腻苔4分,红舌4分,呼吸气粗4分,鼻鼾5分,喉中痰鸣7分,小便黄赤3分,滑脉3分。证候总分达到20分时痰热证即成立。4.经初步验证,所建立的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90.20%,诊断准确度为90.58%,阳性似然比为1.29,阴性似然比为0.01,Kappa值为0.770。研究结论: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明确量表功能、构建量表框架、建立条目池、条目筛选、构建证候诊断模型、确定诊断界值等步骤的实施,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符合临床实际的《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通过诊断性试验对量表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准确性和临床实用价值,能够为出血性中风痰热证的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科学严谨的量化诊断标准。该量表的编制过程客观严谨,编制方法符合临床客观实际,对今后出血性中风的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的编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李铎,刘悦,李佳,张哲,英哲铭,党博一,杨关林[2](2020)在《从“五行化痰法”论治胸痹心痛》文中研究表明胸痹心痛病机复杂,痰浊作为其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每与血瘀、气滞、阳虚、气虚等因素相兼为患。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痰证的方法不外乎在化痰的基础上加上理气、活血、健脾、清热、温阳之法。若在临证时能做到谨守病机,辨证准确,采用理气化痰、活血化痰、健脾化痰、清热化痰、温阳化痰五种化痰方法,或将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可收良效。

吴永胜[3](2020)在《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纳入的60例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通脉汤组(通脉汤+西医基础治疗),各30例,观察4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生活质量疗效及血脂常规、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起病时间、既往病史、个人不良嗜好、心绞痛CCS级别、心绞痛症状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1)在改善心绞痛症状疗效方面,通脉汤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通脉汤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3)在以慢病患者生命质量体系-冠心病量表评价的生活质量疗效方面,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通脉汤组能改善生活质量,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脉汤组能有效降低C反应蛋白及血脂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心电图疗效及改善血脂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方面,通脉汤组与对照组在组间及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脉汤能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及明显降低血液中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王琪格,刘悦,王洋,李佳,张帆,丁思元,武玉,王钰,张哲,杨关林[4](2019)在《基于名老中医冠心病痰证因机证治规律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且病死率高,痰证作为冠心病的最主要证候之一,近几十年来引起诸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文章通过梳理近现代冠心病痰证文献,从因-机-证-治角度入手,探析近现代名老中医对冠心病痰证的认识与诊疗经验,以期为临床从痰论治冠心病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安[5](2019)在《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病证结合研究思路,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336例临床病案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对肝硬化病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重点探讨其湿热、瘀热和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损伤等复合病机的辨识要点、用药制方经验,揭示“证候-病机-药物”关联规律,并进一步提炼其学术思想,最后初步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病案数据库中肝硬化病案资料,共401例(1886诊次),经过筛选、清洗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病案数据资料,纳入病例总计336例(共1659诊次)病案。录入Excel 2007,建立病案数据库,主要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病案数据库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等,并对典型病案深度分析和对名医进行定性访谈,最后确立病机辨治方案。研究结果(1)病例一般情况:336例肝硬化病案中,男性225例,女性102例,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49.2±13.2)岁。其中:肝硬化代偿期145例,失代偿期191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191例,胆汁淤积性16例,血吸虫性7例,酒精性3例,自身免疫性3例,肝静脉回流受阻性1例,遗传代谢性1例,药物性1例,自身免疫性合并胆汁淤积性1例,未提示病因者112例。(2)证候分布:336例初诊病案中共出现216种症状,症状出现频率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尿黄、腹胀、口干、胁痛、疲劳乏力、面色晦暗、大便溏、纳差、下肢浮肿、面黄、齿衄、腹部膨满、尿少、口苦、目黄(>10%)。(3)病机证素分布:336例患者初诊病例中有158种不同病机描述,以病位因素和病理(病性)因素对其拆分。其中,虚性病理因素以气虚、阴虚为主,实性病理因素以湿、热、瘀、郁、毒、气滞、水停为主,痰少见。病位因素主要为肝脾,涉及肾、胃、胆,偶见于肺、心。常见病机复合出现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脾两伤、肝郁脾虚、湿热瘀毒互结、湿热瘀滞、湿热瘀郁、气滞水停、湿热瘀毒久郁、气阴两虚、土败木贼、肝肾阴虚(>5%)。(4)中药分布情况:336例首诊病案中共有药物279种,共5888味次,平均每张处方17~18味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味药依次为:白术、茵陈、茯苓、赤芍、炙鳖甲、丹参、炙鸡内金、醋柴胡、猪苓、泽泻、苍术、广郁金、老鹳草、厚朴、青皮、太子参、楮实子、旱莲草、丹皮、枸杞子。使用频率>5%的药物共85种,按攻邪、扶正划分,攻邪药物以清热凉血化瘀、利水渗湿、行气解郁活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为主,扶正药物以健脾消食、益气滋阴、补益肝肾为主。(5)药物组合分析:将出现频率前67味药物进行分析,共提取17个公因子,如因子1由葶苈子、防己、椒目、沉香、陈葫芦瓢、熟大黄、水红花子、醋柴胡组成,为己椒苈黄丸义;因子2由水红花子、茯苓、醋柴胡、泽泻、炙桂枝、泽兰、白术组成,为苓桂术甘汤义;因子3由女贞子、旱莲草、炙鳖甲、北沙参、老鹳草、麦冬、生地黄组成,为二至丸合一贯煎义。(6)关联规则分析: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常见病理因素、病机与药物之间关系,共12组。如:与湿相关的药物为:酢浆草、苦参、鸡骨草、茵陈、垂盆草、黄芩、黄柏;与热邪相关的药物为:丹皮、酢浆草、黄芩、蒲公英、黑山栀、黄柏、垂盆草、鸡骨草、白花蛇舌草等;与瘀邪相关的药物为:生地黄、赤芍、半枝莲、丹参、丹皮、熟大黄、水红花子、黑山栀、广郁金、黑山栀等;与毒邪相关的药物为白花蛇舌草、黑山栀、半枝莲等;与气郁相关的药物为:香附、蒲公英、广郁金、黄芩、黑山栀、陈皮等;与肝脾两伤相关的药物:醋柴胡、黄芪、茯苓、党参、砂仁、白术、炙甘草;与气滞水停相关的药物为:防己、陈葫芦瓢、椒目、沉香、路路通、水红花子等;与气阴两虚相关的药物为:麦冬、北沙参等;与肝肾阴虚相关的药物为:北沙参、生地黄等。(7)通过证候-病机-药物的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周教授辨治肝硬化的经验要素,初步形成基本方,提炼周教授学术思想,并结合典型病案的研读分析与名医访谈,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结论(1)周教授融多元辨证方法为一体,创制“病机辨证”体系,指出复合病机是内科疑难病的共性病机规律,提倡“病证结合”应首重疾病的基本病机,因机立法,复法制方,这些学术特色在周教授辨治肝硬化的病案中得到充分体现。(2)周教授认为肝硬化的基本病机是“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亏虚”,贯穿病程始终,湿、热、瘀、郁、毒、虚等病理因素兼夹、复合为患,“瘀热”为关键病机,是肝硬化不同阶段病机转化的枢纽。肝硬化病位主要在肝脾肾,涉及胆、胃、肺。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周教授针对肝硬化的复合病机,因机立法。针对邪实病机,以“清化湿热瘀毒”为基本治法,确立组方大势,具体治法包括凉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等,若并发腹水,则加以活血利水滋阴;正虚病机在不同病程阶段有所差异,具体治法包括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益气养阴、滋养肝肾、温补脾肾等。代偿期以祛邪为主,倡扶正即祛邪;失代偿期肝硬化正虚逐渐显着,以扶正为主,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在整个病程中,要注意顾护脾胃,避免脾胃衰败。(4)针对邪实病机“湿热瘀毒郁结”,初步形成一个基本方(周教授验方):茵陈、虎杖、垂盆草、丹参、赤芍、醋柴胡、广郁金、炙鳖甲、炙鸡内金,炙甘草。治疗以基本方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肝硬化不同病程阶段湿、热、瘀、郁、毒等病理因素的显隐、兼夹转化情况,及病理因素对气血津液阴阳造成的不同影响,随证加减,初步形成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共列出11个常见的病机证素条目,每个条目下包括常见症状、病位病性、病势演变、治法、方药示例、临证备要等。(5)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以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为划分,代偿期主要包括:①湿热瘀毒郁结型,以周教授验方加减;②湿热瘀毒郁结,肝郁脾虚型型,以周教授验方合六君子汤加减;③湿热瘀毒郁结,肝胃不和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香砂枳术丸、左金丸加减;④湿热瘀毒郁结,气阴两虚型,以周教授验方合四君子汤、二至丸加减。失代偿期主要包括:①湿热瘀毒互结,肝郁脾虚,气滞湿阻型,以周教授验方合柴胡疏肝散、参苓白术散加减;②湿热瘀毒互结,肝热脾湿,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茵陈四苓散、己椒苈黄丸加减;③湿热瘀毒郁结,脾阳不振,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附子理苓汤加减;④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血瘀,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桃红四物汤、五苓散加减;⑤湿热瘀毒互结,脾肾阳虚,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附子理苓汤、金匮肾气丸加减;⑥湿热瘀毒互结,肝肾阴虚,气滞水停型,以周教授验方合一贯煎、六味地黄丸加减;⑦瘀热相搏,湿热毒蕴,肝脾两伤,肝肾阴虚型,分为瘀热血溢、瘀热阻窍、瘀热发黄3个子证,分别以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合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张海宇,邸莎,张培,赵林华[6](2018)在《淫羊藿临床用量探析》文中认为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探讨淫羊藿的临床用药特点,结果显示:1)临床用量为5~60 g;2)临床剂量随疾病、证型以及配伍不同而变化,淫羊藿配伍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等药温肾壮阳,主治肾阳虚衰型引起的妇科疾病、男科疾病以及慢性肾病,常用剂量5~60 g;配伍补骨脂、鸡血藤、威灵仙等温经通络,治疗肾虚络痹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常用剂量为10~30 g;配伍仙茅、枸杞子、鹿角霜等培本固元,治疗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型导致的多种疑难杂症等,常用剂量9~60 g;3)临床未报淫羊藿不良反应报道,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因此,淫羊藿临床用量应综合考虑病证及配伍等多种因素,随病施量、因证施量、因配伍施量。

刘呈祥[7](2018)在《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研究及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现代医案部分:通过收集建国以来缺血性中风病现代医案,挖掘现代医家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有关脉象、舌象、症状、证候及其处方用药等一些普遍性规律,分析“脉证治”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脉诊在缺血性中风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临床研究部分:挖掘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的证治规律,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诊疗与科研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现代医案部分:运用文献检索与数据挖掘方法,收集建国以来现代名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病医案,整理医案中脉象、舌象、症状、证型、证候要素及用药等信息,应用SPSS20.0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运用SPSS Modeler18.0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临床研究部分:以齐向华教授临床诊治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基本信息、证型及方药,运用以上统计方法,挖掘证治规律。结果:现代医案部分:1.基本信息:共纳入缺血性中风病医案656例,以急性期医案最多。医案中患者男女比例为2.13:1;平均年龄60.11±10.48岁,507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发病主要诱因为情志不遂;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最多见。2.频数分析:(1)脉象描述方式以整体脉象为主,最常见单脉为弦脉;最常见相兼脉为弦滑脉;(2)舌象常见苔腻;(3)主症中半身不遂最常见,兼症多见头晕等,本病易导致烦躁易怒等情志问题;(4)总体证型以风痰阻络证最多;(5)本病病位在脑,与肝关系最密切;病性证素以痰证最多;(6)使用频数最高的前10味药物为:当归、川芎、石菖蒲、地龙、黄芪、红花、茯苓、赤芍、甘草、桃仁;药物分类以活血化瘀药最多,其次为平肝息风药、补虚药等;各分期均以活血化瘀药最常用。3.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症状聚为8类,表征疾病不同病机;中药聚为14类,提取19个公因子;“以症测证”、“以方测证”均具有一定规律,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4.关联规则分析:(1)中药配伍规律: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远志与石菖蒲;三味药团、四味药团、五味药团以补阳还五汤中7味药相互配伍为主。(2)脉象内关联:滑脉与弦脉关联最常见,代脉与结脉置信度最高。(3)舌象内关联:最常见组合为苔厚与苔腻,置信度最高为苔厚、舌红与苔腻。(4)脉象与舌象关联:最常见组合为弦脉与苔黄。(5)病性证素内关联:腑实与痰、火热置信度最高。(6)脉证相关结果:病性证素与脉象关联:弦脉可见于痰、血瘀、风、气虚、火热、阴虚、阳亢、腑实、气滞、寒、血虚各个证素的诊断中。脉象与病性证素关联:涩与血瘀,滑与痰,濡与血瘀,弱、涩、濡、缓与气虚,数+滑与火热等相互关联。脉象与病证关联性一致性较好,体现出中医“脉证相应”理论。(7)证药相关结果:证药关联一致性较好,体现出中医“证治相应”理论。(8)脉药相关结果:关联规律符合临床实际,能够体现出中医“脉治相应”理论。临床研究部分:1.齐向华教授认为缺血性中风病病位在脑,与肝、肾、心、脾有关,强调情志因素在缺血性中风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气机紊乱是中风病发病主要病机,风、痰、火、瘀、滞是气机紊乱的病理产物,并互相影响,共同致病。本病病性常见虚实夹杂证。2.齐向华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首重调气或补气,畅利气机,以助化痰、行血、平肝、驱邪。临床常见证型为阴虚风动证;证候要素以气滞证最常见;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证型与方剂关联规则显示辨证与潜方具有强关联性;常用中药为白芍、防风、牛膝、甘草、当归、川芎、柴胡、红花、徐长卿、栀子等;使用最频繁的药类为活血化瘀药,同时齐向华教授对解表药及祛风湿药的作用有独到见解。3.中药配伍关联规则: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紫苏与防风、檀香与薤白、益母草与首乌藤、石决明与天麻,置信度均为100%;三味、四味、五味药团配伍规律较固定。结论:1.数据挖掘结果多符合临床实际,可供临床诊断、辨证、处方、用药参考。2.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具有一定相关性,脉诊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但存在脉象记载不全面问题。3.齐向华教授在缺血性中风病辨证诊疗方面与现代医家具有一定共识,其对病因病机具有更深入认识,辨证诊疗独具特色。

郑丰杰[8](2016)在《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景源教授是着名温病学专家,着有《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条辨通俗讲话》、《温病经典品读》等专着8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已四十六年。刘师曾就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期间,聆听祝谌予、刘渡舟、王锦之、程士德、周信有、印会河等名师授课,奠定了坚实的中医学基础。196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和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刘师博览群书,学识广博。临床上善于抓主症,辨病机,合方施治而无门户之见。本论文主要从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渊源、主要学术思想以及刘景源老师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三方面研究和总结其临床经验。第一部分——刘景源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首先介绍了刘景源老师的生平经历和主要着述,进而从“师从名家,继承创新”“精读经典,灵活变通”和“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三个方面梳理了其学术思想渊源和临床经验形成过程,总结了其学术特色。第二部分——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首先总体概述了刘景源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而从温病学理论和临证经验总结两个方面总结了其学术经验和临床特色。其一、温病学学术思想:从温热病和湿热病两个方面,分别解读了刘景源教授的温病学治学理论和特色,即认为卫气营血辨证的核心是气血辨证,主张以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温热病,辨治过程重视给邪气找出路;用三焦辨证辨治湿热病,擅长应用分消走泄法。其二、辨治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经验总结:归纳分析了刘景源老师对胃脘痛、胸痹、功能性便秘、泄泻、咳喘、失眠、尿路结石、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病、乳腺增生、复发性口腔溃疡、痤疮共12个病种的理论认识和辨证论治经验。第三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景源教授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选择明确诊断为胸痹心痛、经刘景源老师诊治、确有疗效的门诊病案279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分析系统,对医案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以总结刘景源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特点和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发现:(1)频次分析表明,刘景源教授治疗胸痹心痛最常用的19味中药是炙甘草、桂枝、清半夏、薤白、川芎、党参、茯苓(或茯神)、生姜、枳实、瓜萎皮(或全瓜萎)、红花、麦冬、五味子、杏仁、白术(或炒白术)、陈皮、砂仁、檀香、丹参。以性辛温,归脾、肺、胃、心、肝经药物为主。(2)通过用药模式和关键药物分析,总结出刘师辨治胸痹心痛的关键药物10味,分别是党参、炙甘草、桂枝、清半夏、薤白、白术、枳实、茯苓、川芎、麦冬,与“用药频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通过用药模式分析发现刘景源老师治疗胸痹心痛常通补兼施,通则以桂枝通心阳,清半夏、薤白化痰祛浊,枳实、川芎行气活血;补则常用党参、麦冬、白术、黄芪、炙甘草等健脾益气,养阴生津。(3)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党参、麦冬、五味子,瓜蒌皮(或瓜蒌)、薤白、清半夏,瓜蒌皮(或瓜蒌)、桂枝、清半夏,川芎、红花,四个组合内药物和组合外药物之间的关联度最高,反映了刘景源老师临床辨证治疗胸痹心痛常用补益心气、宣通阳气的治法,体现了其重视胸痹心痛证属本虚的学术思想;同时善用瓜蒌(或瓜萎皮)、清半夏,川芎、红花,豁痰化浊,活血化瘀,反映出刘师注重从痰浊、瘀血角度祛除标实的处方用药特点。(4)通过无监督熵层次的新方分析,挖掘出28个核心组合(或新处方),其中有化痰祛浊组合如竹茹薏苡仁胆南星藿香,有泻肺平喘组合葶苈子泽兰猪苓紫菀桑白皮麻黄地龙,炙甘草陈皮红花紫菀桑白皮地龙;有制酸行气止痛组合如海螵蛸吴茱萸煅瓦楞大腹皮,海螵蛸炒白芍吴茱萸黄连;有疏肝理气解郁组合如白芍杏仁当归柴胡薄荷香附;有益气养阴组合如麦冬炒白芍五味子党参红景天;有滋肾平肝组合如熟地黄山萸肉女贞子龟甲胶,黄芩川牛膝益母草决明子天麻;有健脾止泻组合,如炒山药莲子肉赤石脂石斛炒白术;有清热利咽组合如桔梗甘草白菊花牛蒡子;有散风止痛组合,如藁本白芷天麻细辛皂刺等。(5)证候类型频次分析表明刘师辨治胸痹心痛常分胸阳痹阻、痰瘀阻络、气阴两虚、胸阳不振、痰湿停聚等证型,其中以胸阳痹阻、痰瘀阻络、气阴两虚最为常见。(6)药-证-症网络分析表明:患者主要症状表现、证候类型与刘师用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如胸闷、心前区疼痛、气憋、气短、脉结代、苔白厚等→胸阳痹阻证→桂枝、清半夏、薤白、瓜蒌皮、枳实、丹参、红花、檀香、砂仁、杏仁等密切相关;但因中医证型常兼杂出现,药物功效也非唯一,故而“药-证-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未呈现出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网状关系。基于以上六个方面的数据结果,论文从“病名渊源”、“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总结挖掘出刘师辨治胸痹心痛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1)病证范畴:胸痹包括心痛,其病位在心,与肺、脾(胃)、肾、肝等脏腑相关。其病症范畴不仅包括西医学冠心病心绞痛,还包括其相关脏腑病变引起胸痹心痛的其他病症。(2)病因病机:本虚标实是胸痹心痛的病机。本虚主要为心肺气虚;标实则以痰饮阻滞、瘀血痹阻、气机不利最为常见。(3)治则治法:治当通补兼施,补有益心、补肺、健脾、补肾之分,通有涤痰化饮、活血化瘀和行气解郁之别;且应注意补法与通法的关系,或多补少通,或多通少补,或先补后通,或先通后补,灵活应用。(4)组方用药:常用生脉散加生黄芪、红景天补益心肺;常以瓜萎薤白半夏汤、冠心小Ⅱ号合丹参饮、橘枳姜汤或逍遥散等涤痰化饮、活血化瘀、理气解郁,共奏通阳宣痹之功。且精于方证相应,合方应用,创制通阳化浊饮未治疗胸痹心痛的基本处方,药有党参、麦冬、五味子、茯苓(或茯神)、生黄芪、红景天、桂枝、瓜萎(或瓜蒌皮)、薤白、清半夏、杏仁、橘皮、枳实、川芎、红花、丹参、檀香、砂仁等组成。

陈志强[9](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是心血管病中风险较高的一种,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患病,一旦得病就可能造成生活质量下降以及终身服药,本病预后较差,对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冠脉供血不足所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是目前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病发作的诱因常常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本病的发作症状较为容易识别,可有胸闷痛,疼痛性质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兼杂的症状有气促,夜间呼吸困难,心慌心悸、双下肢浮肿等。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积极开展冠心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刻不容缓。冠心病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ACS的主要手段,给病人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如介入术后的支架再狭窄、非致命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病人对手术的心理负担等问题,尽管目前有了药物支架,介入技术和手术策略也在不断发展,但也未能满意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在美国政府的冠心病健康干预下,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已经在逐年下降,而中国在开展冠脉介入技术以后,仍未能降低目前中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未来20年若仅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中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数增加将超过百分之五十[1]。中医理论所认为的“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证,皆属于冠心病的范畴。前期多数中医药循证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在冠心病的防治中有着改善临床症状明显、病人容易接受等优势,对冠心病介入手术的不足方面可起到互补作用。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药构成的主要精华部分,本研究将零散的方剂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并采用相适应的数据模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隐含的用药规律和证治规律,这样有助于全面和系统地整理与继承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学术经验,同时也对临床医师治疗冠心病以及中药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整理分析,为临床医师诊治冠心病提供参考,扩大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在中医药方面的运用。方法:系统检索中国万方医学网(1982-2014年)、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1989-2014年)、中国知网(1979-2014年)中的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医案,合并《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2]中的医案,建立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数据库,对当代名老中医用药规律、证素、四气五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文献213篇当代名老中医154名,医案386则,药物290味,共4947频次。活血化瘀、益气化痰、行气化湿是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法,丹参、甘草、瓜萎、薤白、茯苓分别是活血、益气、化痰、行气、化湿药物的使用首位药物。温性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甘、苦、辛为主要药味,归经主要为心、肺、脾经;因子分析总结出名老中医常用药物组合体11个总结出名老中医常用药对16个,三味药物组合体7个,多味药物组合体5个。结论: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法包括活血化瘀、益气化痰、行气利湿数据挖掘方法可以系统挖掘整理当代名老中医自拟方剂的中药配伍规律和名老中医学术理念。

武雪萍[10](2012)在《雷忠义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中医学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发展和进步与历代医家的贡献密切相关。各个时代优秀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促进中医理论不断完善发展和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的保证,是中医学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因此继承和挖掘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保持和加快中医发展的重要途径。雷忠义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主要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和临床研究,尤其对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的临床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在临床中坚持中医理论,强调辨证论治,先后创制了养心活血汤、加味瓜蒌薤白汤、丹曲饮、心悸宁方、心衰病方、百合知母地黄汤等多首行之有效的方剂。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老师根据历代医家论述及临床经验认为:冠心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脏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阻;气机失调,气滞血瘀;寒邪侵袭,寒凝血瘀;痰浊内生,痰瘀互阻,热毒内聚,热壅血瘀。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热毒。老师早在70年代就致力于活血化瘀研究,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着。依据临床所见,提出把胸痹心痛的痰浊说与瘀血说溶为一体的痰瘀互结说,认为从痰瘀立论是治疗胸痹的基础。痰浊和瘀血常相兼为病,两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相互交结,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临床表现有:胸闷痛,有灼烧感,心烦,易怒,头晕,少寐,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苔腻等症,多为久病不愈者,老师认为此为痰瘀互结日久,生热化毒,郁热毒邪内伏致营卫不和,气血亏虚,脏腑衰败,形成痰瘀互结与热毒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促进了冠心病的恶化,因而提出了痰瘀热毒互结的观点,与现代医学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与炎症相关相吻合。认识和抓住此点,可能对防治本病发展与恶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1、系统总结雷忠义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便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老中医宝贵经验,丰富中医学胸痹证治,提高临床诊治水平。2、通过对胸痹痰瘀毒互结证的临床研究,以期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提高中医对胸痹证治规律的认识,增加治疗胸痹的手段和经验,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最终提高中医药疗效以造福人民。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整理研究老师的论文、着作、医案、医话以及跟师临床实践,结合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论述雷忠义主任医师对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其学术思想渊源。第二部分:系统总结雷忠义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第三部分:观察丹曲饮治疗痰瘀毒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阐述雷忠义主任医师胸痹痰瘀毒互结病机的理论基础和活血化瘀、宣痹化痰、清热解毒法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临床观察6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毒互结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病例选择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导师临床经验确定。治疗方法及用药:治疗组给予丹曲饮汤剂口服。每次200ml,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舒心片汤剂口服,每次200ml,每日2次。疗程均4周。观察指标:(1)安全性指标:心率、呼吸、血压,血、尿常规,肝功、肾功能,不良事件。(2)疗效性指标:中医症候、心电图、血脂、血凝系列、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统计学方法: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自身比较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雷忠义主任医师学术思想:(1)重视中医理论,善用辨证论治;(2)遵循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相关;(3)衷中参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4)注重经方研究,善用活用经方;(5)详审病因病机,临床灵活施治;(6)重视气血理论,倡导活血化瘀;(7)痰瘀互结立论,创制丹蒌方药;(8)延伸痰瘀认识,痰瘀化热化毒;(9)突出中医特色,强调未病先防;(10)胸痹心痛,重视补先后天。临床经验有:(1)方药研究:①对羊红膻的研究,打开了“从肾治心”的新思路;②对药和角药应用;③经方应用;④自拟方应用。(2)用药特点:寓通于补;平衡阴阳;气血双调;善用虫药;重视“风药”;病症结合。(3)临床常用治法:温阳益气法;益气养阴法;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活血通络、化痰宣痹法;活血化痰、清热解毒法。(4)临床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施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施治;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施治;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施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施治。临床研究结果:丹曲饮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四周后,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心电图有效率63.33%,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为86.67%,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显着(P<0.05);两组均能改善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而丹曲饮组能明显改善心烦、急躁、大便干结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瘀暗舌、黄厚腻苔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能显着延长APTT(P<0.05),降低Fib、TG、TC水平(P<0.05),同时能显着降低hs-CRP、HCY(P<0.01,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尿常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雷忠义主任医师认为胸痹为本虚标实证,痰瘀化热生毒是目前胸痹的重要病机。2、丹曲饮治疗痰瘀毒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有确切疗效,具有抗凝和调脂、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而且能改善症状,防止心绞痛恶化。本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痰瘀互结化热化毒观点,认为痰瘀毒互结证是胸痹的重要证型,活血化瘀、宣痹化痰、清热解毒法是该证型的重要治法,并创制了丹曲方剂。2、通过观察丹曲饮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对比分析,从多指标综合研究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

二、周信有教授冠心病辨治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信有教授冠心病辨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编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1 理论基础
        2 关键环节和方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1 历代医家对中风证候的认识
        2 现代医家对出血性中风证候的认识
        3 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量表的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量表的初步构建及条目筛选
        1 设立工作小组
        2 构建量表框架
        3 条目池的形成
        4 临床病例采集
        5 量表条目筛选
        6 讨论
        7 小结
    研究二 量表诊断模型的构建及阈值确定
        1 条目赋权
        2 三种赋权方法的比较
        3 确定诊断阈值
        4 量表的形成
        5 讨论
        6 小结
    研究三 量表性能的初步验证
        1 量表的性能评价
        2 讨论
        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从“五行化痰法”论治胸痹心痛(论文提纲范文)

1 理气化痰法
2 活血化痰法
3 健脾化痰法
4 清热化痰法
5 温阳化痰法
6 小结

(3)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1.1 SAP诊断标准
        2.1.2 心绞痛分级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2.1 胸痹心痛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3.5 终止试验标准
        3.6 安全性评价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 研究设计
    2 病例分组
    3 治疗方法
        3.1 西医基础治疗
        3.2 通脉汤组治疗
        3.3 用药时间
        3.4 合并用药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项目
        4.2 安全性指标
        4.3 疗效性指标
        4.4 疗效判定标准
        4.4.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4.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4.3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情况分析
        1.1 性别分布比较
        1.2 年龄构成比较
        1.3 起病时间比较
        1.4 既往病史及个人不良嗜好史比较
        1.5 两组患者心绞痛级别分布比较
        1.6 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严重程度分布比较
    2 疗效分析
        2.1 心绞痛症状疗效分析
        2.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2.3 心电图疗效分析
        2.4 生活质量疗效分析
        2.5 血脂水平比较
        2.6 CRP水平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祖国医学关于SAP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于治疗的认识
    2 讨论血脂、CRP与SAP的关系
    3 通脉汤治疗SAP的机制探讨
        3.1 通脉汤的立方依据
        3.2 通脉汤的组方分析
        3.3 通脉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3.4 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S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基于名老中医冠心病痰证因机证治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痰证的病因病机
    1.1 气候失宜
    1.2 饮食失调
    1.3 情志失节
    1.4 劳逸失度
    1.5 年迈体虚
2 冠心病痰证的辨证
    2.1 痰浊闭阻证
    2.2 痰热内扰证
    2.3 痰瘀互结证
3 从痰论治冠心病痰证
    3.1 从心论治
    3.2 从脾胃论治
    3.3 从肝胆论治
    3.4 从肺论治
    3.5 从肾论治
4 小结

(5)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肝硬化的研究概况
        1.1 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肝硬化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3 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预后
        1.4 肝硬化的治疗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 中医对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2.4 名老中医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整理
        2.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基于病案数据挖掘分析的周仲瑛教辨治肝硬化经验要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预处理
        3.2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证候分布与分析
        4.2 病机分布与分析
        4.3 药物分布与分析
        4.4 常用药物组合规律分析
        4.5 病机-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4.6 讨论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方案研究
    1. 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临证经验探析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原则
        1.3 具体治法及用药
    2. 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硬化学术思想探讨
        2.1 病证结合,首重病机
        2.2 以“病机十三条”为纲活化辨证
        2.3 倡“伏毒”、“瘀热”和“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专论
        2.4 祛邪即扶正,补虚重养阴,平调防壅滞
    3. 典型病案研读与分析
        3.1 湿热瘀毒郁结,肝脾两伤
        3.2 湿热瘀毒郁结,肝胃不和
        3.3 湿热瘀郁,肝脾两伤,气滞水停
        3.4 湿热瘀毒久郁,肝脾两伤,肝肾阴虚,气滞水停
    4. 周仲瑛教授肝硬化病机辨治方案
        4.1 概述
        4.2 病机辨证条目
第四部分 研究小结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症状规范表
致谢

(6)淫羊藿临床用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医大师用量及配伍经验
2 名老中医淫羊藿用量以及配伍经验
3 现代医者淫羊藿用量与配伍
    3.1 配伍仙茅
    3.2 配伍补骨脂
    3.3 配伍巴戟天
    3.4 配伍威灵仙
    3.5 配伍菟丝子
4 总结与分析

(7)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研究及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现代医案的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相关性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检索方法
        (三)疾病诊断标准
        (四)医案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医案检索结果
        (七)数据库的建立
        (八)统计方法
    四、数据挖掘结果
        (一)缺血性中风病现代医案来源情况
        (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一般信息分布情况
        (三)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分析
        (四)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型分布情况
        (五)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六)缺血性中风病用药分析
        (七)缺血性中风病常用中药配伍关联分析
        (八)关联规则分析
第二部分 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证治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采集工具
        (六)采集内容的实施
        (七)数据录入与统计方法
    三、临床研究结果
        (一)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一般信息分布情况
        (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型分布情况
        (三)常用方剂频数分析
        (四)证型与方剂关联规则分析
        (五)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六)缺血性中风病用药分析
        (七)缺血性中风病常用中药配伍关联分析
讨论
    一、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一般情况分布及特点
        (一)性别情况
        (二)年龄情况
        (三)疾病分期情况
        (四)病因分析
        (五)既往疾病情况
    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分布特点
        (一)脉象频数分析
        (二)舌象频数分析
        (三)主要症状体征频数分析
        (四)缺血性中风病对情志的影响
        (五)主要症状体征聚类分析
    三、缺血性中风病病机特点
        (一)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机认识
        (二)近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机认识
        (三)齐向华教授对缺血性中风病病机的认识
    四、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分布特点
        (一)缺血性中风病病位分布特点
        (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总体证型及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三)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分期证型及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五、常用方剂及其与证型关联情况
        (一)齐向华教授常用方剂分析
        (二)证型与方剂关联规则
    六、缺血性中风病用药规律探讨
        (一)缺血性中风病总体用药频数结果分析
        (二)缺血性中风病总体用药分类结果探讨
        (三)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分期用药及分类结果探讨
        (四)药物聚类分析结果探讨
        (五)药物因子分析结果探讨
    七、缺血性中风病常用中药配伍规律探讨
        (一)常用药对
        (二)三味药团
        (三)四味药团
        (四)五味药团
    八、关联规则分析探讨
        (一)脉象、舌象关联分析
        (二)证候要素关联分析
        (三)脉象与证素关联分析
        (四)证素与中药关联分析
        (五)脉象与中药关联分析
    九、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风病医案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8)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一、生平与着述
    二、临床经验形成过程及成才之路与师承教育情况
        1 师从名家,继承创新
        2 精读经典,灵活变通
        3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二、刘景源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1 温热病的理论认识和辨治经验
        2 湿热病辨治经验
        3 胃脘痛辨治经验
        4 胸痹辨治经验
        5 功能性便秘辨治经验
        6 应用“风药”辨治泄泻经验
        7 咳喘辨治经验
        8 失眠辨治经验
        9 尿路结石辨治经验
        10 Ⅱ型糖尿病辨治经验
        11 高血压病辨治经验
        12 乳腺增生辨治经验
        13 复发性口腔溃疡辨治经验
        14 痤疮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景源教授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疗效评价标准
        4 数据管理与分析
    结果
        1 用药频次统计
        2 药物四气频次分析
        3 药物五味频次分析
        4 药物归经分析
        5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6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方分析
        7 症状频次分析
        8 症状聚类分析
        9 关键症状分析
        10 关键药物分析
        11 关键药物用量分析
        12 证候类型分析
        13 药-证-症网络分析
    讨论
        1 病名渊源
        2 病因病机
        3 治法方药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数据挖掘的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冠心病研究概况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第二节 数据挖掘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一、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传承中研究进展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中的应用现状
        四、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
        五、结论
第二章 数据挖掘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选择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实验方案
        四、统计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文献频数
        二、药物频数
        三、证素频数结果
        四、因子分析结果
        五、聚类分析结果
    第四节 结果讨论
        一、文献频数分析
        二、用药规律分析
        三、证素频数分析
        四、因子分析
        五、药对聚类结果分析
        六、三味药物组合体聚类结果分析
        七、多味药物组合体聚类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雷忠义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雷忠义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渊源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药研究进展
    2 雷忠义主任医师从痰瘀毒论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
第二部分 雷忠义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经验
    1 雷忠义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学术思想
    2 雷忠义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
第三部分 丹曲饮治疗冠心病痰瘀毒互结证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跟师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四、周信有教授冠心病辨治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编制研究[D]. 朱杉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从“五行化痰法”论治胸痹心痛[J]. 李铎,刘悦,李佳,张哲,英哲铭,党博一,杨关林. 中医学报, 2020(10)
  • [3]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D]. 吴永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基于名老中医冠心病痰证因机证治规律初探[J]. 王琪格,刘悦,王洋,李佳,张帆,丁思元,武玉,王钰,张哲,杨关林. 时珍国医国药, 2019(08)
  • [5]基于336例病案资料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病机辨治肝硬化临床经验[D]. 相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淫羊藿临床用量探析[J]. 张海宇,邸莎,张培,赵林华. 吉林中医药, 2018(12)
  • [7]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研究及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D]. 刘呈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郑丰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经验研究[D]. 陈志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5)
  • [10]雷忠义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D]. 武雪萍.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标签:;  ;  ;  ;  ;  

周新友教授冠心病诊治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