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湾浅海生态系统调查

泉州洛阳湾浅海生态系统调查

一、泉州洛阳湾浅海岸生态系统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迪[1](2018)在《福建省红树林湿地常见海洋线虫的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福建省红树林区域海洋线虫中的三个目,七个科,十四个属,二十个种进行了种类描述、测量、拍照等分类研究并对泉州洛阳江口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和丰度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对嘴刺目的Adoncholaimus,Viscosia,Belbolla三个属中,Adoncholaimus luoyangjiangense sp.nov.,Adoncholaimus paracrassicaudus sp.nov.,Viscosia scarificaio sp.nov这3个新种以及Belbolla vietnamica Gagarin&Nguyen Dinh Tu,2016这1个新纪录进行了详细的测量、拍照、绘图及描述,并补充了Adoncholaimus的二叉检索表;对色矛目(Chromadorida)中Ptycholaimellus,Hypodontolaimus,Longicyatholaimus,Paracyatholaimoides的4个属中的Ptycholaimellus iuncturam sp.nov.,Hypodontolaimus donghaiensis sp.nov.,Longicyatholaimus longacauda sp.nov.和Paracyatholaimoides donghaiensis sp.nov.这4个新种进行了详细的测量、拍照、绘图及描述;对单宫目(Monhysterida)中的Sphaerolaimus,Parasphaerolaimus,Subsphaerolaimus,Anticyathus,Terschellingia,Daptonema,Thristus这7个属中的Sphaerolaimus longispiculatus sp.nov.,Parasphaerolaimus spinae sp.nov.,Parasphaerolaimus parabrevisetosus sp.nov.,Parasphaerolaimus ferrum sp.nov.,Anticyathus parvous sp.nov.,Terschellingia paralongicaudata sp.nov.,Terschellingia luoyangjiangensis sp.nov.,Daptonema baihajiaoensis sp.nov.,Daptonema quattuor sp.nov.,Daptonema ungula sp.nov.,Theristus fenglinensis sp.nov.中的11个新种以及Subsphaerolaimus major Nguyen Vu Thanh&Gagarin,2009这1个新纪录行了详细的测量、拍照、绘图及描述,并补充了Parasphaerolaimus这个属的图画检索表。2)于泉州洛阳江口红树林沉积物中发现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等足类、腹足类及其他未鉴定类群。以线虫均为第一优势类群,优势度为94.51%-97.50%,其次为桡足类和多毛类。小型底栖动物春季的丰度为1236.76±440.78 ind·10 cm-2,夏季的丰度为496.61±192.68ind·10 cm-2。One-way ANOVA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季节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

刘康丽[2](2017)在《基于遥感的泰国海岸带红树林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树林一般位于南北纬30°之间受海洋动力影响较小的潮间带区域,是定期受到潮水淹没的常绿灌木或乔木树林。它特殊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使其在净化水质、消风避浪、护岸保堤、调节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不但经济价值很高,且具有不可或缺的生态服务功能。泰国东西两侧分别为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岸线狭长,海滨湿地环境较多,红树林广为发育,是全世界红树林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历史上,由于海岸带过度开发特别是养虾业的发展,泰国海岸带红树林大面积退化,引起渔业减产、水质变差、海岸侵蚀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外部效应。为实现对泰国海岸带地区红树林动态变化状态的监测,本文以1988年前后-2016年前后的LandsatTM/E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利用数字高程数据掩膜部分非红树林生长区域,结合实地踏勘资料,建立解译标志;在对比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神经网络法(Neural Net)和支持向量机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三种方法的基础上,选取总体分类精度(Overall Accuracy)较高的神经网络法对研究区各个时期的影像数据进行了监督分类,获得各时期泰国海岸带地区的红树林分布情况,并进行面积统计。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近30年来泰国海岸带地区红树林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1988年-2016年前后,泰国全部海岸带地区红树林共增加了 37219.22hm2; 2016年前后泰国海岸带红树林总面积达到227466.69 hm2,与1988年前后相比增加15.96%,年平均增长速率1329.26hm2/a。(2)泰国海岸带的红树林位于四个区域:安达曼海沿岸地区、泰国湾西岸地区、泰国湾东岸地区和曼谷湾北部沿岸地区。其中,安达曼海沿岸占比最大,约为75.39%-80.11%;其次为泰国湾西岸,占比约为10.44%-13.69%;再次为泰国湾东岸,占比约为5.57%-7.65%;最后为曼谷湾北部沿岸,占比约为2.83%-3.5%。(3)四个区域的红树林变化趋势不同:安达曼海沿岸红树林呈现“初期显着减少-后快速增加-最后缓慢增加”的特点,泰国湾西岸表现为“初期缓慢增加-后期快速增加”,泰国湾东岸呈现“初期减少-后期增加”的趋势,曼谷湾北部沿岸表现为“初期减少-后期持续增加”的特点。(4)泰国沿海各府都有红树林分布,但面积差别悬殊,攀牙、沙敦和甲米三个府的红树林面积均在30000hm2以上,共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52.91%;而宋卡、那拉提瓦、巴蜀、沙没沙空和曼谷等府,红树林面积均不足600hm2,分布面积最小的为曼谷。(5)红树林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养虾业的发展、水污染影响以及人工建筑的扩张是红树林退化的主要原因,政府重视保护、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及河口三角洲的向海推进是红树林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

王兆夺[3](2015)在《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特征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是根据福建省908专项《福建海湾志》编纂项目在泉州湾采集的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其进行了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和黏土矿物含量的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粒径运移趋势,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化学元素的粒度效应,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并且潮流矢量图和粒度参数在横向上进行了定性化对比,以及诸要素与潮流水动力学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图解法和矩法两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图解法和矩法在计算沉积物粒度参数时各有其优缺点,应该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而选择恰当的方法;根据沉积物粒度参数对采样点进行Q型聚类后和沉积物的曲线特征吻合得很好;进一步采用沉积物粒级别组分进行了R因子分析、粒径趋势运移分析了沉积物的可能输入来源;2、对于某一种粒度参数计算方法而言,不同的粒度参数,在横向上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并且和流速矢量图进行对比后发现,受到潮流的影响比较明显,但是和涨潮落潮流速进行定量化相关性分析后,并没有得到较好的相关性;3、研究后根据谢帕德三角形分类可把泉州湾沉积物划分为四大类,平面上的分布以黏土质粉砂和砂为主,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仅在零星区域分布;4、沉积物粒度与大多数地球化学元素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只有少数的元素和粒度不成相关性;5、通过对比周边花岗岩中元素丰度特征,以及大陆地壳丰度,近海沉积物元素丰度,可以推断出泉州湾沉积物主要物源为周边花岗岩,并受到了其它来源的扰动;6、研究区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和高岭石居多,绿泥石次之,仅占有很少量的蒙脱石。

陈婉娜,吴佐建[4](2015)在《校园植物资源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校园植物资源作为生物资源和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领域、人文与社会领域、设计与制作领域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可行的课题资源。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张丽玲[5](2013)在《泉州湾洛阳江红树植物—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工业化发展,越来越多污染物排入泉州湾洛阳江,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对该区域营养盐及重金属污染进行研究,对保护该地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泉州湾洛阳江表层及柱状沉积物中C、N、P营养盐含量及其形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环境指示意义,利用单一因子标准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物质污染程度进行初步评价,分析柱状沉积物中C、N同位素含量,以解析其沉积物中有机质大致来源。对表层及柱状沉积物中总氮及铵态氮,总磷及分级提取磷形态(可交换态磷、钙结合态磷、铁铝结合态磷,闭蓄态磷以及有机结合态磷)进行测定,以了解洛阳江河口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的赋存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表层及柱状沉积物中氮、磷元素赋存情况与人类活动强度一定程度上呈正比关系。洛阳江表层沉积物氮、磷含量均低于国内其他典型滨岸潮滩及河口。七个柱状样总氮含量大致为:光滩沉积物>秋茄沉积物>白骨壤沉积物>桐花树沉积物,说明红树植物对进入水体的氮元素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利用单一因子的标准指数法对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包括总氮、总磷进行营养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总氮、总磷污染处于无污染状态。对A柱,C柱,D柱进行C、N同位素示踪分析,结果显示:A柱、C柱、D柱有机质即来源于海洋藻类又来源于陆地植物,呈海陆混合特征。对洛阳江红树植物体内重金属与重金属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部分重金属元素在红树植物根系(枝、叶系)的累积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说明红树植物根系(枝、叶系)在吸收重金属时,各重金属元素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冲突,而是共同进入植物的根系(枝、叶系),除了Cd。对洛阳江红树植物体内营养盐的含量及其与重金属的相关性结果表明:K的含量大致在1%3.5%左右,次之钙、镁。Ca、Mg大部分储存于叶中,N元素主要储存于叶中,个别样中根系含量较高,P大部分储存于叶中,根和枝的含量差别较小。洛阳江红树植物根系(枝系)中重金属和营养元素之间相关性表明:N和P对重金属的吸收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均>0.5)除了Cd,说明N和P促进重金属的吸收,而K、Ca、Mg的吸收对绝大多数重金属影响不大。洛阳江红树植物叶系中重金属和营养元素之间相关性与根、枝系相差较大。P对重金属的吸收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均>0.5)除了Cd,说明P促进重金属的吸收,而N、K、Ca、Mg的吸收对绝大多数重金属影响不大。

胡恭任,于瑞莲,余伟河[6](2011)在《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指出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分析表明,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平均含量为278.82 mg.kg-1,高于中国陆架海底沉积物.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均呈现Eu负异常,模式具负斜率,表明沉积物物质来源主体是大陆地壳.稀土元素含量呈现由内湾向外湾减少的分布趋势.δEu值在外湾沉积物具有较高Eu负异常,在内湾相对Eu负异常较低.泉州湾污染可能是造成沉积物稀土元素含量空间分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世军,李裕红,辛碧芬,黄晓冬,林宝瑄,涂小云[7](2010)在《泉州湾自然保护区桐花树生态系统价值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样方法对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进行群落调查,了解其群落特征;并通过野外实验、收集资料、调查法等方式获得基础数据,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对桐花树生态系统的气体调节功能、物质生产功能、净化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旅游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功能等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结果表明,泉州湾自然保护区桐花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高达每年5 828.4万元,单位面积价值达到13.39万元.(hm2.a)-1,其中侵蚀控制和沉积物保持的价值3 690万元.a-1,占总价值的比例最高.

于瑞莲[8](2009)在《泉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闽东南沿海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近三十年来的经济改革和工业化发展,直接或间接排入近岸海域的污染物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重金属因具有毒性大、来源广、非降解性和可通过食物链富集的特性,其污染问题倍受关注。近海沉积物是重金属的主要汇集场所,了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时空分布及其赋存形态,对于探寻近海海域重金属的来源、评价污染现状、预测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海洋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也是正确划分不同海区功能和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泉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0种重金属元素(Fe、V、Cr、Mn、Co、Ni、Cu、Zn、Cd、Pb)的时空分布、来源、赋存形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并采用基于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分析两个体系的不同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内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得到的主要结论概括如下: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顺序:Fe(38900 mg/kg)﹥Mn(1248 mg/kg)﹥Zn(238 mg/kg)﹥Cr(98.6 mg/kg)﹥Cu(82.5 mg/kg)﹥V(81.9 mg/kg)﹥Pb(74.0 mg/kg)﹥Ni(27.0 mg/kg)﹥Co(12.0 mg/kg)﹥Cd(1.17 mg/kg)。其中Pb、Cr、Cu、Zn、Cd、Mn的区域总平均含量高于国内外大部分海湾、河口的平均值和福建省海岸带土壤环境背景值。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所研究的大多数重金属元素在晋江河口和泉州湾南岸表层沉积物中含量相对较高,而在泉州湾外湾表层沉积物中含量相对较低。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Fe、Mn外,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大多数重金属元素主要存在于细颗粒中,且与有机质结合紧密,而不易与S2-形成硫化物,也不易与碳酸盐结合;除Fe、Mn外的大多重金属元素具有人为同源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物和大气沉降等,而Fe、Mn主要来源于岩石的自然风化和侵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从柱状样中重金属分布情况来看,研究区域重金属总体上在19831995年之间污染最严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污染程度略呈减轻趋势。用改进的BCR逐步提取法(微波消解辅助)分析了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Mn、Cd、Cu、Pb、Co主要以可提取态(前三态之和)为主,而Fe、V、Cr、Zn、Ni主要以残渣态为主,尤其是V、Fe,残渣态占总量80%以上。在可提取态中,Mn、Cd、Zn的弱酸溶态,Cu、Pb、Co的可还原态,Cr、Ni的可氧化态比例相对较高。BCR四步形态之和与微波辅助提取重金属总量之间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回收率80%~119%),说明BCR法提取效果好,准确度较高。整个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平均有效态(前三态之和,反映了可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含量占总量的百分比顺序如下:Mn (77.69%) >Cu (75.81%) > Pb (71.51%) > Cd (64.11%) > Co (53.97%) > Cr (49.13%)> Ni (48.92%) > Zn (46.55%) > V (18.34%) > Fe (18.07%)。除Cr外,其它重金属的0.5mol/L盐酸可提取量占了BCR可提取量的绝大部分;除V外,其他重金属的0.5mol/L盐酸可提取量与BCR可提取量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但能否用相对简单的稀盐酸一步提法代替相对复杂的BCR顺序取法来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尚需进一步探讨。基于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用5种评价方法对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以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进行评价,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均为二类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该区域应执行的一类标准。以地累积指数法进行评价,表层沉积物中V、Co、Ni、Fe为无污染水平,Cr、Mn、Zn、Pb为无-中等污染水平,Cu为中等污染水平,而Cd为强污染水平。以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内各元素的平均潜在生态危害指数(Eir )顺序为:Cd > Cu > Pb > Ni > Co > Cr > Zn > Mn > V;沉积物中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研究区域总体上处于生态风险极高水平,Cd、Cu为重要污染因子;各分区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为:晋江河口>洛阳江河口>泉州湾南岸>泉州湾外湾。以生物效应浓度法评价,Cr、Ni、Cu、Zn、Cd、Pb的区域总平均含量均在其各自的ER-L与ER-M之间,说明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以上元素对生物的负面效应中等。以综合响应因子法评价,从研究区总平均来看,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指示元素及其污染贡献大小顺序为:Cd>Cu >Zn>Mn>Cr,大多站位重金属污染严重。基于形态分析的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Mn、Cd、Pb为重要污染因子;总体上洛阳江河口沉积物的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水平,而其它三个分区基本为轻度污染水平。以上评价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尚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在进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时应结合多种方法,取长补短,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李伟[9](2009)在《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结合实地野外调查以及历史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解译了1993年、2001年、2003年和2006年4期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地区的遥感影像,分析了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状况,研究了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与周边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并对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下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洛阳江的东岸,行政区划属于惠安县;而米草则集中分布于洛阳江的西侧,行政区划属于洛江区和丰泽区。(2)在1993-2006年期间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地区景观变化明显。研究区域的景观类型划分为红树林、米草地、滩涂、水域、建设及交通用地、其他林地与农田7类。1993-2006年期间,建设及交通用地面积迅速增加,米草面积有所增多,而林地与农地面积迅速减少,2001年前后景观类型面积变化比较迅速。在1993-2001,2001-2003,2003-2006年3个阶段中,米草地、建设及交通用地以及农田的动态度在2001-2003年阶段最大,而2001年也是红树林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间段;其他林地在2003-2006年阶段表现出最大。从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地区景观类型转化来看,建设及交通用地3个阶段的面积属于净增加。建设及交通用地共计增加1526.17 hm2,而林地及农田在此期间被分别占用了819.44hm2和418.35hm2,剩下的则由水域及滩涂地转换而来。(3)从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指数来看,四个时期中,2001年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总体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剧烈,连续性和整体性较差,这与研究区附近城乡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有关。(4)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在1993、2001、2003和2006年4个不同时相的影像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1993年的红树林面积仅是28.92hm2,从2002年3月25日才开始进行大面积的红树林造林,造林成果显着,2006年的红树林面积达到145.08hm2。红树林的动态度在2001-2003年间达到了最高值189.47%,1993-2006年期间红树林的面积扩大了5倍多,1993-2001年,红树林质心向西北方向偏移,2001-2003与2003-2006年间,红树林质心均向东南方向偏移。(5)4个时期中,研究区红树林的平均斑块面积在2001年最小(0.34hm2),而斑块数(58)、破碎度(0.000 291)、分离度(223.15)、斑块形状指数(20.67)、分维数(1.50)等景观指数都在2001年达到最大,说明研究区红树林在2001年破碎化现象最明显,分布零散,斑块形状最复杂,在4个时期中受人类干扰最大。(6)从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对招潮蟹(Uca spp.)种群密度的影响可以看出:不同植被类型对招潮蟹种群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光滩与成熟的秋茄(Kandelia candel(Linn.)Druce),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L.)Blanco)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Forsk.)Vierh.)之间有显着性差异,而桐花树、秋茄、白骨壤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在不同红树林树种和林龄2因素对招潮蟹种群密度的影响的双因素分析中:树种、林龄、树种和林龄间互作均对招潮蟹种群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在不同红树林树种和郁闭度2因素对招潮蟹种群密度的影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中:树种对招潮蟹种群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郁闭度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树种和郁闭度之间互作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不显着。(7)根据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景观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结果,论文最后提出了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的调控对策。

甘晶[10](2009)在《生态足迹法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泉州市洛江区规划为例,针对城市规划过程中建设的短视性与规划内容的弱控制性,运用生态足迹进行融合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为规划环评较早地介入规划编制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规划编制初期,确定规划的生态底限(0.3697hm2/人),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状评价的结果提出耕地是洛江区城市发展的限制因子。通过查阅洛江区历年统计年鉴,运用自上而下法对1997~2007年生态足迹及相关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定量评价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并运用灰色理论对2008~2020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提出了缓解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2002年洛江区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0379hm2,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为0.3108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0.6847hm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耕地、建筑用地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如何保护耕地资源、限制开发土地的强度,是洛江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2.1997~2007年洛江区人均生态赤字量不断扩大,且呈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耕地赤字量快速增加。3.按照现有的发展模式,通过GM(1,1)模型预测,2020年洛江区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2.79108hm2、0.36969hm2、2.42139hm2。这意味着洛江区未来人类活动强度将远远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洛江区城市规划必须严格控制用地指标和开发强度,将灰色系统模型预测的规划编制末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设为底限。4.洛江区生态足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决定了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在不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控制人口规;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开发水电等无碳资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二、泉州洛阳湾浅海岸生态系统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泉州洛阳湾浅海岸生态系统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红树林湿地常见海洋线虫的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红树林沉积物小型底栖动物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研究概况
    1.1 国内外红树林沉积物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概况
第2章 泉州洛阳江口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时间及站点
        2.1.2 样品的野外采集
        2.1.3 样品的室内处理
    2.2 结果
        2.2.1 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及丰度
        2.2.2 线虫与桡足类数量之比
    2.3 讨论
        2.3.1 洛阳江小型底栖动物组成及丰度
        2.3.2 线虫与桡足类之比(N/C)
第3章 福建省红树林湿地常见海洋线虫的分类研究
    3.1 线虫标本的制作和鉴定
        3.1.1 线虫标本的制作
        3.1.2 线虫鉴定标准
        3.1.3 线虫主要结构及分类术语
    3.2 嘴刺目(Enoplida)常见种的分类研究
        3.2.1 近瘤线虫属(Adoncholaimus)的两个新种
        3.2.2 Viscosia的一个新种
        3.2.3 多管球线虫属(Belbolla)的一个新纪录
    3.3 色矛目(Chromadorida)常见种的分类研究
        3.3.1 折咽线虫属(Ptycholaimellus)的一个新种
        3.3.2 Hypodontolaimus的一个新种
        3.3.3 Longicyatholaimus的一个新种
        3.3.4 Paracyatholaimoides的一个新种
    3.4 单宫目(Monhysterida)常见种的分类学研究
        3.4.1 囊咽线虫属(Sphaerolaimus)的一个新种
        3.4.2 拟囊咽线虫属(Parasphaerolaimus)的三个新种
        3.4.3 亚囊咽线虫属(Subsphaerolaimus)的一个新纪录
        3.4.4 Anticyathus属的一个新种
        3.4.5 微口线虫属(Terschellingia)的两个新种
        3.4.6 吞咽线虫属(Daptonema)的三个新种
        3.4.7 棘刺线虫属(Theristus)的一个新种
创新点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2)基于遥感的泰国海岸带红树林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
    2.1 研究区域
    2.2 数据获取
    2.3 数据预处理
3 红树林遥感影像信息提取
    3.1 红树植被的光谱特征
    3.2 解译标志建立
    3.3 训练样区选择
    3.4 监督分类
    3.5 精度评价及后处理
4 泰国海岸带红树林动态变化研究
    4.1 全国红树林分布及变化
    4.2 各区域红树林分布及变化
    4.3 各府红树林分布及变化
5 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对策保护
    5.1 红树林退化驱动因素
    5.2 红树林扩张驱动因素
    5.3 红树林保护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3)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气象、气候和水文状况
    2.3 地质地貌概况
第三章 材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粒度分析方法
    3.3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3.4 粘土矿物分析
    3.5 相关性分析
    3.6 因子分析
    3.7 聚类分析
    3.8 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
第四章 本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4.1 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
    4.2 粒度参数计算
    4.3 图解法和矩法计算粒度参数的对比
    4.4 根据不同计算方法对粒度参数分布进行Q型聚类分析
    4.5 曲线峰数与两种计算方法结果差异的对比
    4.6 沉积物概率曲线特征分布
    4.7 根据不同粒级组分对沉积物R型因子分析
    4.8 研究区潮流流速与沉积物粒径运移趋势
    4.9 研究区沉积物类型特征及分布特征
    4.10 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水动力相关性
    4.11 与前人研究的对比分析
    4.12 结论
第五章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各站点常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5.2 研究区各元素的分布特征
    5.3 表层沉积物粒度与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关系
    5.4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化学物质组合因子分析
    5.5 表层沉积物与物源花岗岩及其他地区沉积物化学物质比较
    5.6 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
    5.7 结论
第六章 泉州湾黏土矿物含量特征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成果
    7.2 本文所遇到的问题和今后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4)校园植物资源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领域: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究
二、人文与社会领域:环保精神的实践
三、设计与制作领域:科学与美的统一

(5)泉州湾洛阳江红树植物—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河口沉积物中营养盐的研究进展
        1.1.1 河口沉积物中碳素的研究进展
        1.1.2 河口沉积物中氮素的研究进展
        1.1.3 河口沉积物中磷素的研究进展
    1.2 C、N 同位素的示踪研究
    1.3 红树植物中重金属与营养盐的研究进展
        1.3.1 红树植物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1.3.2 红树林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及营养盐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及分析
        2.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统计及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洛阳江河口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赋存情况及污染研究
    3.1 洛阳江河口沉积物中总氮及铵态氮赋存情况及环境意义
        3.1.1 洛阳江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及铵态氮含量及空间赋存特征
        3.1.2 洛阳江河口柱状沉积物中总氮及铵态氮赋存情况及环境意义
        3.1.3 洛阳江河口根际沉积物中总氮及铵态氮赋存情况及环境意义
    3.2 洛阳江河口沉积物中总磷及各形态磷赋存情况及环境意义
        3.2.1 洛阳江河口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及各形态磷的沿程分布特征
        3.2.2 洛阳江河口柱状沉积物中总磷及各形态磷赋存情况
    3.3 洛阳江河口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富集情况评价
    参考文献
第4章 洛阳江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示踪研究
    4.1 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示踪研究
        4.1.1 表层沉积物中 TOC 的分布状况
        4.1.2 洛阳江表层沉积物 C/N、C/P 的指示作用
    4.2 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示踪研究
        4.2.1 柱状沉积物中 TOC 的赋存状况
        4.2.2 洛阳江柱状沉积物 C/N、C/P 的指示作用
        4.2.3 洛阳江柱状沉积物 C 同位素的示踪研究
        4.2.4 洛阳江柱状沉积物 N 同位素的示踪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章 洛阳江红树植物中重金属与营养盐关联性研究
    5.1 洛阳江红树植物体内重金属研究
        5.1.1 洛阳江红树植物内体重金属含量特征
        5.1.2 洛阳江重金属元素在红树植物内吸收间的作用
    5.2 洛阳江红树植物体内营养盐研究
    5.3 洛阳江红树植物中重金属与营养盐的关联性研究
        5.3.1 洛阳江红树植物根系重金属与营养盐相关性研究
        5.3.2 洛阳江红树植物枝系重金属与营养盐相关性研究
        5.3.3 洛阳江红树植物叶系重金属与营养盐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6)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分布
    2.2 稀土元素的标准化配分模式
    2.3 稀土元素的赋存形态特征
    2.4 稀土元素含量空间分异驱动因素分析
3 结论

(7)泉州湾自然保护区桐花树生态系统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区域
    1.3 研究方法
        1.3.1 群落学调查方法
        1.3.2 生态价值评估方法
        (1) 直接市场价值法:
        (2) 费用支出法:
        (3) 炭税法和造林成本法:
        (4) 资产价值法:
        (5) 生态价值法:
        (6) 替代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泉州湾自然保护区桐花树群落特征
    2.2 泉州湾自然保护区桐花树的价值评估
        2.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
        (1) 气体调节.
        (2) 干扰调节.
        (3) 侵蚀控制和沉积物保持.
        (4) 废物处理.
        (5) 避难所.
        (6) 原材料.
        (7) 基因资源.
        (8) 休闲娱乐和文化功能.
        (9) 生物多样性.
        3.2.2 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1) 气体调节价值.
        (2) 干扰调节价值.
        (3) 侵蚀控制和沉积物保持价值.
        (4) 废物处理价值.
        (5) 避难所价值.
        (6) 原材料价值.
        (7) 基因资源价值.
        (8) 休闲娱乐和文化价值.
        (9) 生物多样性价值.
        2.2.2 生态价值服务功能总价值
3 结论

(8)泉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重金属的主要性质和污染危害
    1.2 近海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及组成
    1.3 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1.4 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1.4.1 物理环境的影响
        1.4.2 化学环境的影响
        1.4.3 生物环境的影响
    1.5 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研究
        1.5.1 单一试剂提取法
        1.5.2 多级连续提取法
    1.6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1.6.1 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及其确定方法
        1.6.2 沉积物中重金属测定值的归一化
        1.6.3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1.7 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
        1.7.1 国内研究现状
        1.7.2 国外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泉州市概况
        2.1.2 泉州湾概况
        2.1.3 泉州湾污染状况
     2.2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2.2.1 站位设置
        2.2.2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3.1 主要仪器
        2.3.2 主要试剂
    2.4 沉积物主要理化参数的测定
        2.4.1 沉积物中细粒组分(粉砂+黏土)含量
        2.4.2 沉积物的粒度分布
        2.4.3 沉积物中 CaCO_3 含量的测定
        2.4.4 沉积物中S~(2-)含量的测定
        2.4.5 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2.4.6 沉积物中 TOC 含量的测定
    2.5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提取及测定
        2.5.1 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的提取方法
        2.5.2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稀盐酸提取方法
        2.5.3 重金属元素形态连续提取方法
        2.5.4 提取液中重金属的测定及质量保证
    2.6 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初探
    3.1 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基本理化参数的变化特征
    3.2 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3.2.1 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水平
        3.2.2 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3.3 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初探
        3.3.1 相关分析
        3.3.2 主成分分析
        3.3.3 聚类分析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泉州湾潮间带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
    4.1 泉州湾潮间带柱状沉积物基本理化参数的变化特征
    4.2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4.2.1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统计
        4.2.2 泉州湾潮滩现代沉积速率
        4.2.3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征
    4.3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初探
        4.3.1 相关分析
        4.3.2 聚类分析
    4.4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酸提量与总量的比较及其相关性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及潜在生物有效性研究
    5.1 重金属的赋存形态
        5.1.1 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
        5.1.2 不同形态的重金属与其结合基质间的相关性分析
        5.1.3 BCR 法四步提取量之和与重金属总量的比较
    5.2 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分析
    5.3 重金属酸可提取量与总量及BCR 可提取量的比较及其相关性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6.1 基于沉积物重金属总量的污染评价
        6.1.1 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法
        6.1.2 地累积指数法
        6.1.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6.1.4 生物效应浓度法
        6.1.5 综合响应因子法
    6.2 基于形态学研究的重金属污染评价——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
    6.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存在的不足
    7.4 研究展望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9)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基于3S 技术的红树林湿地研究现状
        1.2.1 3S 技术在红树林湿地不同尺度中的研究
        1.2.2 红树林湿地遥感分类方法研究
        1.2.3 3S 技术在红树林湿地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3 红树林湿地景观变化研究
        1.3.1 红树林湿地景观变化的研究方法
        1.3.2 红树林湿地景观变化的研究内容
        1.3.3 红树林湿地景观变化研究展望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2.2 数据来源
        2.2.1 遥感影像
        2.2.2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数据
        2.2.3 外业调查数据
第三章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及周边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红树林湿地景观分类系统的建立
        3.1.2 景观格局指标的选取
        3.1.3 空间变化及动态度分析
        3.1.4 景观类型转化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景观组分变化
        3.2.2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景观格局总体特征
        3.2.3 其他景观类型的变化
        3.2.4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及周边地区景观类型转化分析
        3.2.5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景观变化研究
    3.3 小结
第四章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对招潮蟹种群密度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调查方法
        4.1.3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植被类型对招潮蟹种群密度的影响
        4.2.2 不同红树林和林龄对招潮蟹种群密度的影响
        4.2.3 不同红树林和郁闭度对招潮蟹种群密度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及调控对策研究
    5.1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
    5.2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主要问题与调控对策
        5.2.1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5.2.2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调控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地区景观变化明显
        6.1.2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景观变化明显
        6.1.3 不同林龄及郁闭度对招潮蟹种群密度的影响差异
        6.1.4 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以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6.1.5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调控对策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生态足迹法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市化的严重影响
        1.1.2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足迹理论综述
    2.1 生态足迹法理论产生的背景
    2.2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空间研究动态
    2.3 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第三章 生态足迹法理论及方法
    3.1 生态足迹法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足迹法的基本概念
        3.2.1 资源消费与生态足迹
        3.2.2 生态生产性土地
        3.2.3 全球生态标杆
        3.2.4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
    3.3 生态足迹法的指标体系
        3.3.1 生态容量/生态承载力
        3.3.2 人类负荷/生态足迹
        3.3.3 生态赤字/盈余
        3.3.4 全球赤字/盈余
    3.4 生态足迹法计算模型
第四章 泉州市洛江区实例研究
    4.1 规划地理范围
    4.2 自然环境状况
        4.2.1 地形地貌
        4.2.2 气候气象
        4.2.3 水文概况
        4.2.4 土壤
        4.2.5 资源
    4.3 社会经济概况
    4.4 区域规划概况
    4.5 现状评价
        4.5.1 数据的收集
        4.5.2 洛江区生态承载力计算
        4.5.3 洛江区生态足迹计算
        4.5.4 洛江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结果分析
    4.6 规划分析
        4.6.1 生态承载力(供给)变化
        4.6.2 生态足迹(需求)变化
    4.7 规划影响评价
    4.8 灰色系统预测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4.8.1 灰色预测建模机理
        4.8.2 生态足迹发展趋势预测
        4.8.3 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预测
        4.8.4 预测结果分析
    4.9 回顾评价-洛江区1997~2007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4.9.1 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4.9.2 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
        4.9.3 生态赤字动态变化
    4.10 规划缓和措施研究
        4.10.1 生态状况演变机理探讨
        4.10.2 "缓和"措施—引导生态可持续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
    5.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泉州洛阳湾浅海岸生态系统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红树林湿地常见海洋线虫的分类研究[D]. 刘梦迪. 集美大学, 2018
  • [2]基于遥感的泰国海岸带红树林动态变化研究[D]. 刘康丽.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3)
  • [3]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特征分析[D]. 王兆夺.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15(02)
  • [4]校园植物资源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应用[J]. 陈婉娜,吴佐建. 学苑教育, 2015(05)
  • [5]泉州湾洛阳江红树植物—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 张丽玲. 华侨大学, 2013(08)
  • [6]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胡恭任,于瑞莲,余伟河. 环境化学, 2011(12)
  • [7]泉州湾自然保护区桐花树生态系统价值研究[J]. 吴世军,李裕红,辛碧芬,黄晓冬,林宝瑄,涂小云.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06)
  • [8]泉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 于瑞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9]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研究[D]. 李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 [10]生态足迹法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甘晶. 厦门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泉州洛阳湾浅海生态系统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