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厦门:构建人才新特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瑶[1](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莉姿(CHANTHANILEUTH VILATPHORN)[2](2020)在《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自老挝实行经济开放以来,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这得益于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不断完善。当前,老挝政府在为继续积极吸引外资作出努力,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老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相关制度变革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作用于老挝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挤入效应非常明显,在间接促进了老挝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老挝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就业率的提升。当然,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挤出效应,包括对老挝本土企业竞争力的削弱以及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本文结合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理论,基于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与老挝经济发展现实,探讨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产生与变迁历程,剖析制度理论框架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特征与动因,进而对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基本内容展开研究,分析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功能与效应,研究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产生的效应机理与路径依赖及其经济效应。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效应理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制度安排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具有促进作用。在戴维·菲尼的理论框架下,影响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代表了建立制度变化实证模型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对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进行研究时,需要把有关影响制度供给与需求的重要因素考虑在内。在老挝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逐渐转变的过程当中,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资制度内容的“介入”,不断作用于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和效应。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产生了一个基本命题,即:制度是内生的,它对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制度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作为一个庞大的制度分支体系,其影响过程必然不是由一种FDI数据值来反映的,而是由多种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倾向的数据指标集展现的(即FDI制度因子),鉴于这种多对一评价值模型具有较高系数的分散性,本文以准入制度、审批制度、管理制度和鼓励制度为FDI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4个一级维度指标,并分别从4个不同制度视角选取维度变量,借助MATLAB软件,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因子分析,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和老挝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老挝短期的政策鼓励并不能完全刺激外商直接投资比例的增加。从长期发展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与老挝经济增长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影响,且这种正相关以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FDI综合制度值,老挝GDP将会增加0.7259%。且外商直接投资短期内对老挝的经济增长(GDP)的影响相对较小,即FDI波动1个百分点,那么经济增长将同向变化0.391628个百分点,且GDP的调整系数为-2.093457。整体来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与老挝经济增长间存在正相关的互作关系,其中管理制度、准入制度及鼓励制度是促进老挝经济增长和FDI投入的主要影响因子,由此得证老挝的FDI制度体系及其变迁总值可以刺激和促进老挝的经济增长,且拥有明显的经济效应。基于此,本文在最后通过对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与定位的分析,给出了提升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以及规避挤出效应的制度完善对策与建议,认为在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时应注重老挝与外国投资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协调,应结合老挝社会与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动态管理模式。注重对制度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与公平竞争环境的维护并充分发挥政府中介引导作用。
冯倩晶[3](2020)在《设计治理视角下的珠海市城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由量到质的转变。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形塑过程的公共干预,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抓手。我国城市设计工作长期由政府包办,利益协调困难、评价标准模糊、干预力度难以把握等问题普遍存在,制约了城市设计水平的提升。伴随着国家治理转型,市场、社会公众、规划设计师等利益相关者将进一步参与到城市设计中,共同塑造更积极的设计决策环境。英国着名城市设计学者马修·卡莫纳(Matthew Carmona)于2016年详细阐释了“设计治理”的理念,他认为设计治理是“破解建成空间质量问题、推动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与结果符合公共利益的可行途径”,“更提供了使所有参与城市形塑过程的利益集团都受益的可能”。这为我国城市设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设计治理的视角出发,结合城市治理的讨论,以及美国、英国、新加坡的先进实践经验研究,建立了设计治理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分析我国设计治理的发展特征,及形成国际经验对比。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珠海市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珠海市是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发的四个特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良好,城市特色显着,建市以来长期致力于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工作,并于2017年入选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同类城市(如厦门、青岛、佛山和东莞等)的城市设计发展。本文借助文献研究、案例解读、实地调研与访谈等研究方法,梳理了珠海城市与设计治理的发展历程,并结合重点地区的设计治理实践研究,归纳珠海设计治理的演变特征,最后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方面剖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别于英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我国受政治体制高度集中、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健全、市民社会起步、技术力量不够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众形式性参与的设计治理现状。在此背景下,珠海的城市设计经历了尊重自然的谨慎开发阶段(1979-1998年)、弱干预促开发阶段(1999-2009年)、完善设计控制阶段(2010-2015年),正迈向设计治理初级阶段(2016年至今)。珠海具有发展城市设计的良好政治经济基础,长期坚持生态宜居的目标,逐渐表现出治理主体多元化、地区治理客体差异化、治理工具多样化的特点,取得一定的治理效能,但也存在治理系统不够成熟、公共利益反馈不足等问题。珠海在政府强势推动下,已基本实现了从设计控制到设计治理初级阶段的转型,多元利益主体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已具备了协商共治的渠道,政府、市场及社会应进一步克服自身的角色惯性约束,逐渐进行各自的自我调适,加强交互影响的平台搭建,通过地方性设计治理能力的共同提升,实现适应中国制度语境的城市形塑过程中利益共享和结果最优。
欧阳慧,李爱民,李大伟[4](2019)在《把建设新特区作为东北振兴的新突破口》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东北现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严重滞后是制约东北振兴的根本性问题。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点状突破""示范带动"的经验,选择条件较好的大连建设新的经济特区,示范带动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可以作为促进东北地区振兴的重大突破口。为此,应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自由贸易港扩大开放、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三大改革为引领,大力推进大连经济新特区建设,加快东北地区振兴发展。
郭金玲[5](2018)在《水资源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利用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城市建筑与城市园林绿化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使得水资源的利用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项关键问题。城市园林绿化在提升城市品位,创建城市优美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就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用水来看,其存在大量的水资源消耗现象。“节约型”园林已经成为园林绿化发展的主流方向,水的节约也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厦门市位于福建省东南端,地处东南沿海,人口密集,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市水资源贫乏,存在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程度高的特点。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日益加快的宏观环境下,厦门市水资源在供需关系、用水指标等方面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导致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的利用难度持续加大。从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数据得知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用水多来源于自来水,再生水利用率低,已有学者对城市园林绿地中雨水资源利用的途径与方法展开探讨,但就厦门市城市园林水资源的整体利用还有待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以科学发展观理论、海绵城市理论、智能城市理论为基石,对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展开充分探究。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对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展开系统分析,主要调查研究如下:1针对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现状调查首先,对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展开问卷调查,重点分析给水排水、雨污水回用、深度处理、园林用水标准以及社会认知现状,把握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的利用概况;其次,讨论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把握水资源利用问题的根源;再次,在问卷调查之后,针对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及成因,设计出合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就调查来看,在参与调查的厦门市十座城市园林中,仅有少数园林组建了专业的给排水技术团队,拥有比较扎实的给排水技术,雨污水利用率极低,为0%-25%,仅有1座园林构建深度处理系统,多数园林严格执行园林用水标准,但绝大多数园林绿化工作者尚未意识到水资源的严峻问题,缺乏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2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利用在给水排水、雨污水回用、深度处理、园林用水标准以及社会认知五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归根究底,对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把握不牢固、现有的技术设备未能及时更新、法律法规不完善是三个根本成因。3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设计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及智能城市理论,结合厦门现状园林设计出了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利用循环模式,该模式分为三个层次,构建三级水资源循环模式。本文将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循环细分为三个层次,构建三级水资源循环模式。其中,一级水资源循环模式是在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模式中增加“地表径流水循环”利用环节,收集以往被浪费掉的水分,如过量灌溉水、雨水等,在园林系统内设置排水渠,通过自然坡度,将以雨水为主的水分集中引流入调蓄池中,实现水资源再利用。二级水资源循环模式是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绿化系统中合理设置集水井,经专用管道通入调蓄池中,将收集到的雨污水等进行简单净化过滤处理,再次用于绿化浇灌,提高回水利用率。三级水资源循环模式是在二级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在园区增设深度处理系统,将园林基础性用水及城市园林就近小区部分生活废水引入园林中进行定时定量的深度处理,达到园林用水标准后又再次利用于绿化浇灌,三级循环模式最大程度的减少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的浪费量,不断推动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的利用。另外,考虑到厦门市水资源的稀缺性和城市园林绿化中对水资源的大量需求,在构建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循环模式时需要遵循效益性、可行性及节水性原则。4优化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利用的保障措施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利用的保障措施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分别为政策制度保障、技术设备保障及资金人才保障。5针对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的应对措施通过对试验园区实施前后的数据分析,试验一年数据可知,试验园区同比上年度节水率达35.85%,中水回用占比32%左右,远高于实施前的0%-25%。在实施三级水资源循环模式之前,试验园区年用水量为3.96万吨,实施之后减少到2.54万吨。但在此过程中,绿化用水需求量却并未减少,可见,该模式成效显着。最后,立足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的利用环境,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和应对建议,为提升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实践参考。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水资源利用提出五项措施:一、健全给排水系统,详细勘测,合理规划,精确施工,减少事故发生。二、构建雨污水回用机制,雨污水是园林绿化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对调节、补充园林水资源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三、加强深度处理力度,厦门市政府应积极倡导城市园林管理者把握污水深度处理的重点,积极应对难点,在技术方面积极借鉴其他园林的先进经验,与专业的污水处理公司合作,将做好污水处理工作作为近阶段的重点治理任务。四、积极执行用水标准,严格监控绿化水质,一定程度上利于水资源回用。五、营造全员节水的氛围,将节水意识根植到人们心中,鼓励全体园林绿化工作者树立端正的节水意识,落脚到园林绿化用水的方方面面,切实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优化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的利用效果。此外,本文的研究发现,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的利用尚存在较大的改良空间,迫切的需要政府、园林局、园林自身和社会公众的协同配合,在实践中寻找可靠的优化方案,推动城市园林水资源利用率的稳步提高。
游鸿,邹恒甫[6](2018)在《设立“新特区”的经济增长效应评估——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合成控制法,文章探讨了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特区")对地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具体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考查国务院确立滨海新区为"新特区"这一政策实验给天津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设立"新特区"显着促进了天津经济增长,然而,其对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由此认为,我国可适时将"新特区"实践经验推广至全国范围,同时需进一步发挥"新特区"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上的联动功能,将"新特区"的经济增长效应普惠至周边经济圈。
杨叔禹,王虎峰[7](2016)在《用分级诊疗统筹医改 实现强基层、促健康、可持续——厦门分级诊疗调研报告》文中提出近年来,各地在医疗改革实践中加强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探索,多地出台分级诊疗政策措施,启动试点工作,部分省市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和模式。厦门市按照国家医改精神,自加压力,自觉改革,不等不靠,探索形成了"急慢分治,慢性病先行;上下一体,三师共管;柔性改革,多方共赢"的分级诊疗改革路径,用分级诊疗统筹医改,将分级诊疗同"强基层、建机制、促健康"结合起来,形成了步子稳健、管理精细、可持续性强的特点。这种做法阶段成效显着,受到了慢性病患者和基层社区医务人员的欢迎,探索出了一条推行分级诊疗的路子,打消了社会各界对分级诊疗试点的疑虑,具有较强的借鉴推广价值。
王清波[8](2016)在《分级诊疗制度的运行机制分析 ——基于厦门市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梳理分级诊疗的相关理论与国内外实践概况,了解厦门市分级诊疗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实施效果,总结厦门市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值得推广的经验及其适用条件,为其他地区构建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内容:1.梳理分级诊疗相关概念、内涵和理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2.根据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厦门市分级诊疗的制度背景、政策措施、运行机制以及实施效果,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可能的原因及相应对策。3.总结厦门市在推行分级诊疗过程中有益经验,分析其可推广的范围及相应条件,为其他地区构建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检索数据库,就分级诊疗相关的概念、内涵、理论和国内外实践现状进行综述,为分级诊疗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案例研究的设计奠定基础。2.专家咨询通过咨询卫生政策、卫生经济等领域的专家以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官员,论证研究设计、分析过程和研究结论的严密性和可靠性。3.案例研究通过对厦门市的案例研究,重点分析分级诊疗制度的运行机制。(1)资料来源:①文案调查:搜集厦门市分级诊疗相关的文件、档案、工作总结、汇报材料、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媒体报道等资料和信息。②关键知情人访谈:对厦门市卫生计生委、财政、医保、发改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医务人员和患者代表共21人次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和焦点组访谈。(2)分析方法:①运用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定性分析分级诊疗的体制机制要素对政策目标的影响和作用机理;②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分级诊疗各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利益关联程度、政策影响力、政策执行意愿、受政策影响程度等。结果:1.系统动力学分析结果(1)有力的决策与协调机制是确保分级诊疗各项政策措施协同推进的必要条件。(2)有效的问责与考核机制是督促医疗卫生机构持续规范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基本保障。(3)财政投入力度和投入方式对于促使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各自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具有重要意义。(4)医保支付方式和差异化的报销比例对供需双方在分级诊疗中的行为策略起到调控和引导作用。(5)医务人员薪酬水平、结构及其考核方式对医生参与分级诊疗的态度和行为形成了最为直接的激励约束。(6)医疗服务价格水平、比价关系及其形成机制对于保障各项筹资支付措施在分级诊疗中的效果发挥着杠杆效应。2.利益相关者分析结果(1)卫生部门和医保部门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主要推动力量,但二者在实施路径上存在一定差异。(2)财政、发改(物价)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是分级诊疗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是分级诊疗的重要推动因素,但前提是要对相关体制机制进行深层次改革。(4)医院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在分级诊疗中利益受损的可能性较大,是政策推行的主要阻碍因素,但二者的阻碍程度不同。(5)居民/患者本应是分级诊疗的重要受益者,但若政策运行不畅、引导措施不当,也有可能成为阻碍因素。(6)医药器械商选择性地参与部分环节,有望成为推动分级诊疗的有益力量。结论:厦门市以慢性病防治为切入点,通过“三师共管”的服务提供模式,采取适宜的治理与规制机制、筹资与支付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以循序渐进的“柔性”策略引导各利益相关方行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其他地区可参考借鉴厦门市明确制度的根本目标、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实施路径、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等有益经验,但也应特别注意厦门现有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性问题和改革的“洼地效应”与“孤岛效应”,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厦门市的分级诊疗模式既有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相对充足的医疗卫生资源为支撑,也有其长期以来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探索和积累为铺垫。只有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和条件,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将厦门市推行分级诊疗的经验更好地运用到各地的探索实践中去。建议:1.对厦门市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议(1)着力构建具有内在动力的分级诊疗长效机制(2)逐步打破医师团队服务的“单位制”藩篱(3)探索建立“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模式2.对其他地区构建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思考和建议(1)以患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分级诊疗的服务提供模式(2)转变治理理念,优化政策工具,理顺分级诊疗的核心体制机制(3)以人才为核心,以信息为纽带,强化分级诊疗的支撑保障体系
罗清和,潘道远[9](2015)在《转型时期经济特区功能定位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特区可分为传统特区和新特区两大类,经过30多年的发展,传统特区功能定位由"利他性"转变为"互利的自身成长性",新特区功能定位则立足于特区,探索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改革,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转型时期特区功能转换成为扩大开放的前沿地区、科技创新的源泉地区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质心地区。调整政府职能和产业结构以适应更高水平开放,发挥企业创新能力和引进创新人才,继续发挥特区"试错权"、促进体制创新是特区实现功能转换的三个途径。
蔡清辉[10](2015)在《对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厦门构建“国际留学文化城”的战略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社会人才战略、外交人才战略、国家形象战略的战略布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留学中国"工作。"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区域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带来福音,也给厦门构建"国际留学文化城"带来难得的机遇。本文试就厦门构建"国际留学文化城"的背景与动因、独特优势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策略,希望对厦门的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有所帮助。
二、厦门:构建人才新特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厦门:构建人才新特区(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
2.1.1 外商直接投资(FDI) |
2.1.2 FDI形成的理论基础 |
2.2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
2.2.1 制度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制度变迁中的产权理论 |
2.3 制度效率理论 |
2.3.1 检验制度效率的交易费用理论 |
2.3.2 以制度效率为核心的契约理论 |
2.4 制度经济效应理论 |
2.4.1 制度经济效应 |
2.4.2 制度意义上的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 |
2.4.3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的发生机理 |
2.4.4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的路径依赖 |
第3章 老挝经济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
3.1 老挝经济发展现状 |
3.1.1 老挝GDP发展水平 |
3.1.2 老挝经济产业结构 |
3.1.3 老挝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
3.1.4 老挝劳动力就业率 |
3.1.5 老挝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 |
3.2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
3.2.1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规模 |
3.2.2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源 |
3.2.3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
3.2.4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模式 |
3.3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 |
3.3.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政策 |
3.3.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聚集效应 |
3.3.3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 |
第4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历史变迁 |
4.1 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三阶段模型 |
4.1.1 三阶段模型 |
4.1.2 老挝引进外商投资的不同阶段 |
4.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历程 |
4.2.1 开国时期 |
4.2.2 开放时期 |
4.2.3 21世纪以后 |
4.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特征 |
4.3.1 呈“渐进式”特征 |
4.3.2 呈独资化趋势 |
4.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动因解析 |
4.4.1 政治制度因素 |
4.4.2 社会经济因素 |
第5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内容、功能与效应分析 |
5.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基本内容 |
5.1.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准入制度 |
5.1.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审批制度 |
5.1.3 老挝外商投资经营管理制度 |
5.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功能 |
5.2.1 强制与调节性功能 |
5.2.2 引导与开放性功能 |
5.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效应分析 |
5.3.1 FDI对流入国的挤入效应 |
5.3.2 FDI对流入国的挤出效应 |
5.3.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挤入效应 |
5.3.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挤出效应 |
5.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问题与缺陷 |
5.4.1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执行力度差 |
5.4.2 外商投资法律体系不健全 |
5.4.3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不明显 |
5.4.4 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实施机制不完善 |
第6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假设 |
6.2 变量选取 |
6.2.1 准入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
6.2.2 审批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
6.2.3 管理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
6.2.4 鼓励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
6.3 数据来源 |
6.4 老挝FDI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4.1 数据质量分析及预处理 |
6.4.2 变量筛选 |
6.4.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6.4.4 综合值计算步骤 |
6.5 老挝FDI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
6.5.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6.5.2 协整性检验 |
6.5.3 老挝FDI制度体系经济效应的回归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提升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
7.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与定位 |
7.1.1 外商直接投资在老挝的经济战略目标 |
7.1.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 |
7.1.3 老挝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战略利益冲突 |
7.1.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战略定位 |
7.2 促进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 |
7.2.1 健全老挝外商直接投资法律制度体系 |
7.2.2 构建“互利、互益、长期绿色”的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环境 |
7.2.3 加强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韧性化”管理 |
7.2.4 转变政府职能、构筑宏观引资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设计治理视角下的珠海市城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设计是提高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抓手 |
1.1.2 治理转型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设计运行亟待创新 |
1.1.3 设计治理的概念兴起,为我国城市设计运作提供新思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
1.2.2 城市治理(Urban Governance) |
1.2.3 设计治理(Design Governance)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既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论文框架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城市设计在治理领域的拓展 |
1.6.2 现实意义:从城市设计管理走向设计治理 |
第二章 城市设计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2.1 相关理论引介 |
2.1.1 城市治理:转型期城市开发的权力特征 |
2.1.2 设计治理:设计治理及其相关理论 |
2.2 国外先进城市设计治理实践 |
2.2.1 美国:以产权关系为核心的设计治理 |
2.2.2 英国:政府引导与多方参与并重的设计治理 |
2.2.3 新加坡:政府主导并兼顾市场效率的设计治理 |
2.3 城市设计治理的分析框架 |
2.3.1 设计治理环境 |
2.3.2 设计治理目标 |
2.3.3 设计治理系统 |
2.3.4 设计治理效能 |
2.4 国内城市设计治理实践 |
2.4.1 国内城市设计治理的特征 |
2.4.2 国内外城市设计治理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发展历程与实践 |
3.1 珠海市发展概况 |
3.1.1 政治地位:拥有较高的城市战略定位 |
3.1.2 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丰富,特色突出 |
3.1.3 经济发展:坚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
3.1.4 社会文化:形成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 |
3.2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发展历程 |
3.2.0 尊重自然的谨慎开发阶段(1979-1998 年):政府主导的基本标准控制 |
3.2.1 弱干预促开发阶段(1999-2009 年):以体制建设为重点,城市设计实践滞后 |
3.2.2 完善设计控制阶段(2010-2015年) |
3.2.3 迈向设计治理初级阶段(2016 年至今):政府推动下的设计治理水平提升 |
3.3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最新实践 |
3.3.1 构建全流程的编制与实施体系 |
3.3.2 完善城市设计规范标准体系 |
3.3.3 拓宽多元主体参与途径 |
3.3.4 丰富非正式的设计治理工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珠海市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治理实践 |
4.1 政企主导类:珠海北站TOD地区 |
4.1.1 设计治理环境与目标 |
4.1.2 设计治理系统运行 |
4.1.3 设计治理效能 |
4.2 设计师引导类:横琴十字门中央商务区 |
4.2.1 设计治理环境与目标 |
4.2.2 设计治理系统运行 |
4.2.3 设计治理效能 |
4.3 走向公众参与类:金湾航空新城核心区 |
4.3.1 设计治理环境与目标 |
4.3.2 设计治理系统运行 |
4.3.3 设计治理效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
5.1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的演变特征 |
5.1.1 设计治理环境:政治经济条件好,社会力量较弱 |
5.1.2 设计治理目标:坚持生态宜居优先,政治经济色彩浓厚 |
5.1.3 设计治理系统:内涵日益丰富,依赖政府支持 |
5.1.4 设计治理效能:多元治理格局初成,空间品质差异化提升 |
5.2 珠海市城市设计治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
5.2.1 政府对城市设计治理的影响 |
5.2.2 市场对城市设计治理的影响 |
5.2.3 社会对城市设计治理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总结 |
发展建议 |
主要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把建设新特区作为东北振兴的新突破口(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约东北地区振兴的根本问题在于改革开放严重滞后 |
二、把建设新特区作为推动东北地区振兴的突破口 |
三、东北地区建设新特区的选择 |
(一) 具备建设经济新特区的良好条件 |
(二) 对东北地区的辐射示范作用大 |
(三) 有利于稳定东北亚局势 |
四、以三大改革为引领, 推进大连经济新特区建设 |
(一) 全面对接国际通行规则, 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
1. 大幅度减少金融、物流、教育、文化等各类行业主管部门的前置准入许可。 |
2. 在特区内取消现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
3. 短期内加快优化新建投资项目核准或备案流程。 |
4. 加强税务、环保、质检、外资等部门合作。 |
(二) 基于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 建设新型自由贸易港 |
1. 探索对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实行更高水平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政策。 |
2. 探索在自由贸易港内大幅度减少汽车、飞机制造的外资管制, 并大力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 |
3. 在自由贸易港内大幅度放宽非居民的生活限制和从业资格限制。 |
4. 探索实行国内规则和欧美发达国家通行规则。 |
5. 探索实行金融服务国民待遇。 |
6. 探索对自由贸易港实施有利于发展税收总部的特殊税收制度。 |
(三) 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核心,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1. 大力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
2. 探索实施股东收益权和经营决策权分离的新型混合所有制制度。 |
3. 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 |
4. 率先开展新型的国企监管方式。 |
5. 积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推动相关企业兼并重组,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
6. 推动国企与民企共同发展。 |
五、以大连新特区的建设推动东北地区加快振兴发展 |
(一) 通过打造东北地区践行新思想、新理念的发展高地, 推动东北地区思想解放 |
(二) 通过攻坚克难、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经验, 示范带动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 |
(三) 通过打造东北地区核心增长极, 引领辽宁半岛崛起带动东北地区整体振兴 |
(5)水资源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利用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选题背景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评述 |
3 相关概念 |
3.1 城市园林绿化 |
3.2 水资源利用 |
3.3 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利用水质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现状调查 |
1 厦门市概况 |
1.1 地理位置 |
1.2 气候条件 |
1.3 经济条件 |
1.4 政策环境 |
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2.1 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 |
2.2 设计问卷量表 |
2.3 调查实施 |
2.4 信度分析 |
3 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利用现状 |
3.1 给水排水现状 |
3.2 雨污水回用现状 |
3.3 深度处理现状 |
3.4 园林用水标准 |
3.5 社会认知现状 |
第三章 厦门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1 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1.1 给水排水问题 |
1.2 雨污水回用问题 |
1.3 深度处理问题 |
1.4 园林用水标准问题 |
1.5 社会认知问题 |
2 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利用的成因 |
2.1 对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把握不牢固 |
2.2 现有的技术设备未能及时更新 |
2.3 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
第四章 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设计 |
1 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途径 |
1.1 端正思想认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
1.2 引入先进技术及设备,实现水资源科学利用 |
1.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降低水资源利用难度 |
2 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循环模式的构建 |
2.1 构建思路及原则 |
2.2 一级水资源循环模式 |
2.3 二级水资源循环模式 |
2.4 三级水资源循环模式 |
3 实施前后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分析 |
4 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经济效益 |
4.1 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速度 |
4.2 降低城市园林绿化的经济成本 |
4.3 提高厦门市水资源利用率 |
第五章 优化厦门市城市园林绿化中水资源利用的保障措施 |
1 政策制度保障 |
2 技术设备保障 |
3 资金人才保障 |
第六章 针对水资源利用现状、问题的应对对策及措施 |
1 健全给水排水系统 |
2 构建雨水回用机制 |
3 加强深度处理力度 |
4 积极执行用水标准 |
5 营造全员节水氛围 |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
1 小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设立“新特区”的经济增长效应评估——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实证分析 |
(一) 研究设计 |
(二) 数据介绍 |
(三) 变量选取及定义 |
(四) 实证结果 |
三、稳健性检验及后续讨论 |
(一) 安慰剂检验和区域经济辐射效应评估 |
(二) 进一步讨论 |
四、结语和政策启示 |
(7)用分级诊疗统筹医改 实现强基层、促健康、可持续——厦门分级诊疗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厦门医疗服务体系概况和特点 |
(一) 厦门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
(二) 厦门医疗服务体系的特点 |
二厦门市推进分级诊疗的几个阶段及突破口的选择 |
(一) 第一阶段 (2012年) :组建医院-社区一体化 |
(二) 第二阶段 (2013年) :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结对子”, 组建“1+1+X”服务模式 |
(三) 第三阶段 (2014年至今) :建立“糖友网”“高友网”, 形成“三师两网”服务构架 |
三厦门市分级诊疗政策体系及特色 |
(一) 以“三师两网”为核心, 创建“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 |
1. 打造“三师两网”, 创新分级诊疗协作模式 |
2. 培养健康管理师, 搭建社区健康管理平台 |
3.“三师共管”模式下的分级诊疗路径 |
(二) 打造医疗服务平台,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
1.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助力社区医疗服务平台建设 |
2. 通过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 采取综合措施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 |
3. 改革薪酬制度, 建立绩效体系, 调动基层积极性 |
(三) 通过约束激励手段促进大医院功能定位回归 |
1. 严控大医院床位数 |
2. 调整大医院服务价格体系, 促进分级诊疗 |
(四) 分级诊疗体系综合配套措施 |
1. 调控医保政策靶向, 促进分级诊疗 |
2. 建设财政激励分级诊疗制度, 调整价格引导医院分流病人 |
3. 采取配套措施建立患者基层就医引导机制 |
四阶段性的成效和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
(一) 阶段性的成效 |
1. 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实现了平稳导入 |
2. 通过分级诊疗推动专家下基层, 基层诊疗水平逐步提高 |
3. 实现了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改革目标 |
4. 大医院定位逐渐明晰, 专注于疑难重症, 实现了角色的回归 |
5. 通过分级诊疗, 居民转变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态度, 急盼扩大慢性病管理服务的范围, 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
(二) 厦门市分级诊疗的特色 |
1. 分级诊疗从打造社区平台开始, 具有强基层的特色 |
2. 以慢性病控制为终极目标, 具有促健康的特色 |
3. 这种分级诊疗路径和做法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 |
(三) 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
1. 针对大医院的长期牵引动力机制问题 |
2. 与居民需求相适应的基层人员配备和激励机制的可持续问题 |
3. 扩大纳入分级诊疗的慢性病病种问题 |
4. 财政支持的长效化和制度化问题 |
5. 医保政策的跟进和付费制度的创新 |
6. 分级诊疗格局下, 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协作竞争问题 |
五厦门经验的推广价值及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改革的建议 |
(一) 厦门经验的推广价值 |
1. 厦门改革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反映较好, 患者和居民受益其中, 积极参与 |
2. 厦门分级诊疗的做法是柔性改革的代表, 具有较好的复制、推广潜力 |
3. 厦门的改革体现出举轻若重、重点突破的改革思路, 也值得推广和借鉴 |
4. 厦门的改革对于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目标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
5. 厦门的改革实践对于谋划新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和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都具有深入研究和挖掘的价值 |
(二) 关于在全国推进分级诊疗改革试点的建议 |
1. 充分认识分级诊疗改革的重要作用, 并以此为抓手优化医疗体系结构, 调整区域医疗资源配置 |
2.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非试点地区都应开展分级诊疗工作 |
3. 开展分级诊疗应该充分发挥大医院的积极性和主导性 |
4. 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基层医务人员的绩效管理、基本药物的配备和信息化支撑是分级诊疗的前提条件, 应同步推进, 缺一不可 |
5. 适宜的医保、财政和价格政策是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进入良性循环的必要配套措施 |
(8)分级诊疗制度的运行机制分析 ——基于厦门市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1. 我国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存在突出问题 |
2.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优化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内容 |
3. 推行分级诊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但在实施路径上仍然存在诸多分歧 |
4. 厦门市以慢性病为切入点探索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得到高度关注和多方认可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1. 梳理分级诊疗的概念、内涵和相关理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2. 分析厦门市分级诊疗的运行机制和实施效果 |
3. 总结厦门市分级诊疗实践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
(二)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 |
2. 专家咨询 |
3. 案例研究 |
(三) 技术路线 |
三、研究结果 |
(一) 分级诊疗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1. 分级诊疗的概念与内涵界定 |
2. 分级诊疗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二) 厦门市分级诊疗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历程 |
1. 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概况 |
2. 厦门市分级诊疗政策出台的背景 |
3. 厦门市分级诊疗政策出台的历程 |
(三) 厦门市推行分级诊疗的政策措施解析 |
1. 服务提供模式 |
2. 治理与规制机制 |
3. 筹资与支付机制 |
4. 人才保障机制 |
5. 药品供应机制 |
6. 信息共享机制 |
(四) 厦门市分级诊疗制度的运行机制分析 |
1. 系统动力学分析 |
2. 利益相关者分析 |
(五) 厦门市分级诊疗的政策效果分析 |
1. 取得的成效 |
2. 存在的问题 |
(六) 厦门市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经验、风险与可推广性分析 |
1. 厦门市推行分级诊疗的经验与启示 |
2. 厦门市分级诊疗模式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3. 厦门市分级诊疗模式的可推广性探讨 |
四、讨论 |
(一) 分级诊疗的“制度化”过程及其基本逻辑 |
(二) 分级诊疗制度下“组织场域”的再结构化 |
(三) 医疗卫生机构与分级诊疗制度的互动关系 |
(四) 医务人员和患者在分级诊疗中的行为策略 |
五、结论 |
六、建议 |
(一) 对厦门市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议 |
1. 着力构建具有内在动力的分级诊疗长效机制 |
2. 逐步打破医师团队服务的“单位制”藩篱 |
3. 探索建立“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模式 |
(二) 对构建和完善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
1. 以患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分级诊疗的服务提供模式 |
2. 转变治理理念,优化政策工具,理顺分级诊疗的核心体制机制 |
3. 以人才为核心,以信息为纽带,强化分级诊疗的支撑保障体系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国际经验 |
附件2:分级诊疗的国内实践概述 |
附件3:行政部门访谈提纲 |
附件4:医疗机构访谈提纲 |
附件5:医务人员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9)转型时期经济特区功能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特区创办的历史背景与基本功能 |
二、转型时期经济特区功能定位 |
(一) 传统特区功能的重新定位 |
(二) 新特区的功能定位 |
三、特区模式与特区的功能转换 |
(一) 特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二) 转型时期特区功能转换 |
四、特区功能转换的政策含义 |
(一) 调整政府职能和产业结构, 适应更高水平开放 |
(二) 发挥企业创新能力,引进创新人才 |
(三) 继续利用改革“试错权”,加强体制创新 |
(10)对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厦门构建“国际留学文化城”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厦门构建“国际留学文化城”的背景与动因 |
(一)经济全球化和厦门加快城市转型的迫切需要 |
(二)我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输出和厦门扩大对外交流的需要 |
(三)我国教育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厦门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
(四)造就更多国际人才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的战略需要 |
三、厦门构建“国际留学文化城”的可行性分析 |
四、厦门构建“国际留学文化城”的策略途径 |
(一)加强全球战略研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二)打造“留学厦门”品牌,拓展留学服务产业 |
(三)造就精英师资队伍,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
(四)完善教育理念,探索多元合作模式 |
四、厦门:构建人才新特区(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 莉姿(CHANTHANILEUTH VILATPHORN). 吉林大学, 2020(03)
- [3]设计治理视角下的珠海市城市设计研究[D]. 冯倩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把建设新特区作为东北振兴的新突破口[J]. 欧阳慧,李爱民,李大伟. 宏观经济管理, 2019(04)
- [5]水资源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利用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郭金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6]设立“新特区”的经济增长效应评估——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分析[J]. 游鸿,邹恒甫.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8(02)
- [7]用分级诊疗统筹医改 实现强基层、促健康、可持续——厦门分级诊疗调研报告[J]. 杨叔禹,王虎峰. 中国卫生管理研究, 2016(00)
- [8]分级诊疗制度的运行机制分析 ——基于厦门市的案例研究[D]. 王清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2)
- [9]转型时期经济特区功能定位研究[J]. 罗清和,潘道远. 改革与战略, 2015(09)
- [10]对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厦门构建“国际留学文化城”的战略思考[J]. 蔡清辉.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