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尹西明,陈劲,李纪珍,王毅[1](2021)在《科技自立自强视角下国内外学术创业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创业是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渠道将研究人员创造的新知识商业化、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价值变现的过程,对新发展阶段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意义重大。全面系统地理解和优化学术创业与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实现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议题。建构"个体—组织—社群—制度"多层次系统整合理论框架,批判性地评述现有国内外学术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的研究。结合中国情境展望未来4个亟待突破的研究瓶颈,为深入推进扎根中国、对接全球的高校学术创业的高质量研究提供理论启示,并为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供给侧制度改革、激发高校学术创业与成果转化活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启示。

沈彬,谭桂斌,罗嘉文,赵天阳[2](2021)在《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从新型研发机构的视域出发,从高校响应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解释框架、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链等方面的探究,对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有助于推动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郭霄鹏,马多秀,张笑予[3](2021)在《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西部8省(区)34所高校1149名教师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是西部高校应承担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西部高校理应而且也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作为。在对西部8省(区)34所高校1149名教师调查数据分析后发现,当前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存在教师对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和意义认同感较高与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水平较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文化交流和合作办学等方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欠缺和不足。因此从政府、西部高校自身和社会三个维度提出提升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黄海燕[4](2021)在《在沪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充分认识国家大学科技园对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强化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改革现行以资产性经营为导向的科技园考核体系,探索突出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内容的科技园考核评估体系,从政策层面引导大学科技园功能回归。加强大学科技园与评估机构的双向沟通,在科技园基础功能框架下进一步丰富评估维度和内容,将大学科技园名称、商标、双创空间、书店、文化空间等品牌价值纳入评估体系,促进高校、政府、企业等各类主体了解大学科技园蕴含的巨大价值。

管雨,高远,唐杰[5](2021)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提升路径探究——基于2010—2019年技术交易数据分析》文中认为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及支撑力量。根据近10年的技术交易相关数据,围绕供给和转化总量、市场占有率及输出能力等方面,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技术交易合同总数呈波动式增长,但技术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科技成果供给总量大幅提升,但输出能力表现较弱;科技经费支出逐年增长,但用于R&D及成果应用的占比逐年下降;参与技术交易的高校数量增加明显,但发展极不平衡。从技术交易的视角对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自身建设水平提升、外部环境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可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李阳[6](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加速了全球人才、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力量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变革,每一次革命过程也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分布,重塑世界实力对抗格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屡次触碰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流科研机构的支撑,而国家级实验室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满足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需求。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重要体现,为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力,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美国庞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距今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也是满足国家科技全球领先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管理创新上以及科研实力上领先于全球。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兴建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但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在建设管理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及科研实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因此,以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深入比较,总结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发现建设经验的共性与个性、寻找科研实力比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及发展寻找经验借鉴,对于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来看,两国实验室各自经历了怎样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的科技政策对实验室发展有何导向,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又有哪些?(2)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来看,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中,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又有什么异同,美国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3)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来看,两国实验室在体现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主导地位方面、论文影响力方面的科研实力差距有多少;基于文献属性数据的特征差异有哪些,这些差异对两国实验室论文产出、影响力及主导地位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文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视角,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划分;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两国实验室各自的发展建设过程、学科分布特点、部门及地域分布特点、建设成效、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每一阶段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变化;总结出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相同点及差异。(2)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方面的特点;围绕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科研合作五个方面,总结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共性与个性。(3)基于目前代表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工具,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量化比较,以明确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差异。最终,通过对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及阶段特征的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兴起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建设历程。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兴起于战争年代,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了其建设初衷。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且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较大的争议。实验室的发展紧密围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开,进行学科建设的布局与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持续增加的军费资助为实验室的研究发展印上了明显的军事化色彩。相较而言,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发展建设起步较晚,与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基本依托重点高校及各部门进行运行管理,以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工程类学科研究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后,实验室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走向市场化协同创新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在发展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中的特色及管理经验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上既有共同的经验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中美典型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特征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兴起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国在科技、经济等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节点,形成了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定位于人类终极科学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主要还是定位在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层面。两国不同的制度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美国强调以市场参与为主,政府主导为辅,实验室体系的发展以“自下而上”科技决策体系为主;中国更强调决策主体集中,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实验室多以执行上级科技政策为主。此外,两国实验室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拨付制度、实验室的监管主体及实验室主任的选聘与权责方面也都存在着显着差异。(3)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的科研实力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科研实力方面各有优势,美国在多个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我国在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研究发现,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的比较上,中国无论是在产出总量还是发展增速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且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对中美论文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数量为5人及以上为中美论文产出的最主要合作方式;中国论文产出受参与单位的数量作用不显着,当有国内基金参与资助时会显着提高两国实验室的发文量。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比较上,在中美两国间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方面,美国的主导地位高于中国;在中美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国的主导地位强于美国;在中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特征方面,论文流向国内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正向影响;资助基金数量及资助基金类别为“无国内基金参与”时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负向影响。在基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比较上,美国在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方面的影响力均强于中国;在论文影响力的特征方面,中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均受到作者数量、出版时间、资助基金数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数量、资助基金数量等对中国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程度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强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及一流的人才储备,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了其科技研发的排头兵,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保障。联邦国家实验室体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其规律,进而探索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探索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很有价值。(2)拓展了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国家级实验室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科技论文是体现国家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主要方面。本文基于ESI及JCR等数据库,以高被引论文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水平,对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理论以科技论文及各种文献数据特征为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对国家或地区、科研机构、学者等学科结构、产出数量、影响力变化等科研动态的科学评价,对于两国实验室科技论文产出及其深层次因素及规律进行探讨,在填补对国家级实验室定量化研究空白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评价体系,以便指导政策实践。(3)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概念,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与制度创新,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以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根植于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独有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在深入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照搬照抄美国模式,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结合有益经验探索中国模式,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实力差距,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7](2021)在《关于印发《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指出新政发[2021]23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杨玥[8](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白晶[9](2021)在《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从专利质量的角度把控高校专利发展方向,尽快建立它们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对我国实现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和标杆管理理论构建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体系。首先根据专利从产生到专利权失效的整个生命周期将专利质量分为专利创造质量、专利申请质量和专利维持转化质量三个维度,对专利质量的概念进行更加清晰完整的阐释。其次按照指标选取的全面性、客观性、系统性、准确性和独立性原则,在各维度下选取相应的指标,并分别利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权重。然后运用TOPSIS法对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进行排名,通过对比熵权-TOPSIS模型和变异系数-TOPSIS模型的评价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最后基于熵权-TOPSIS模型,从三个层面对样本数据中的111个高校专利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专利质量整体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现象,标杆高校与排名靠后的高校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南方高校的专利质量整体优于北方,江苏省可作为我国高校专利质量发展的标杆省份。在时间演进层面,1985年到2001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专利质量指数也呈现大幅度波动的现象;2002年到2015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开始逐渐增加,且增加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专利质量指数相比前一阶段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二级维度下,专利创造质量从2009年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则一直维持在同一水平线,专利维持转化质量在2001年到2005年期间有过短暂的上升趋势,但在2005年之后就不再上升。在技术领域层面,八大IPC部类中D部类专利质量排名最高。G部类和C部类的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排名都处于靠前位置,因此将它们作为重点技术领域。浙江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清华大学和苏州大学在重点技术领域的专利质量排名靠前,说明它们对于相关技术的培育和运营模式值得其余高校进行借鉴与学习。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标杆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在重点技术领域乃至整体专利质量的提升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和标杆管理理论对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进行评价,不仅拓展和丰富了专利质量相关理论,也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科学技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指导作用。

薛文涛[10](2021)在《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以山西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是产生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摇篮。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对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山西省作为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区,目前正处于新动能加快成长,转型发展出雏型的关键时期,坚持创新为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正在加快打造新一代支柱性产业集群和高成长性产业集群,亟需高校科技创新为经济转型发展助力。因此,本文对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以为提升山西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建议,使山西省高校能够更好地助力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同所有的生物相似,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每一所高校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其独有的生存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有最适合其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立足与稳定持续发展的生态位。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2009-2018年面板数据,首先对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基于生态学视角,使用生态位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山西省高校在中部六省区域中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并对山西省12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在中部六省区域高校生态圈中,山西省高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力较弱,与科技创新强省之间的差距较大;在山西省省内高校生态圈中,12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差异,聚类分为创新领先型、创新活力型、创新发展型和创新滞后型。最后,针对当前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不足之处,从生态位扩充、生态位分离和生态位共生三个方面为提升山西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自立自强视角下国内外学术创业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超越微观:学术创业演进与新内涵
    1.1 学术创业源起与演进
    1.2 学术创业的多重价值
    1.3 学术创业概念的新内涵
2 多层次系统视角下学术创业研究进展
    2.1 个体层面
    2.2 组织层面
    2.3 社群层面
    2.4 制度层面
3 研究评述与未来展望
    3.1 对组织战略和激励政策研究的矛盾发现需要澄清
    3.2 对区域社群环境因素的影响机制研究有待深入
    3.3 对中国特色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分析
    3.4 对学术创业的跨层次异质性影响机制有待揭示
4 结语

(2)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研究及现状
    1.1 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类型
    1.2 产学研深度融合时科技成果转化形式
2 新型研发机构的相关研究及发展模式
    2.1 新型研发机构的现有理论研究
    2.2 新型研发机构的实践发展模式
        2.2.1 建立开放式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平台
        2.2.2 打通高新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的无缝链接
        2.2.3 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资源集聚的服务体系
3 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技术路径
    3.1 构建学院创新资源集聚服务体系
    3.2 完善学校创新资源的集聚机制
    3.3 加强创新资源集聚的基地建设
4 构建路径创新的保障机制
    4.1 激励保障机制
    4.2 利益协调机制
    4.3 技术保护机制
    4.4 协同创新机制
    4.5 政策落地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3)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西部8省(区)34所高校1149名教师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二、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现状的调查结果
    (一)西部高校教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状况
        1.西部高校教师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途径
        2.西部高校教师对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价值的认识
        3.西部高校教师对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内容的认识
    (二)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状况
        1.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2.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的师资状况
        3.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状况
    (三)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科学研究状况
        1.西部高校教师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交流状况
        2.西部高校教师主持或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研项目状况
        3.西部高校开展有关“一带一路”问题课题研究和学术活动状况
    (四)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成果转化状况
        1.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状况
        2.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科技转化效果状况
        3.西部高校教师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言献策状况
    (五)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文化交流状况
        1.西部高校教师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活动状况
        2.西部高校教师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任教状况
        3.西部高校学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状况
    (六)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办学状况
        1.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
        2.西部高校教师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办学的意愿状况
        3.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就业状况。
三、提升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政府维度支持西部高校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二)西部高校自身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三)从社会维度支持西部高校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4)在沪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上海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
    (一)数量规模名列前茅
    (二)企业孵化成效卓着
    (三)成果转化日益成熟
    (四) 创业培育初见成效
    (五) 协同发展不断深化
二、 在沪大学科技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认知存在误区
    (二)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够匹配
    (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仍不完善
    (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
    (五)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亟待升级
    (六)师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三、 主要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经验总结
    (一)美国斯坦福科技园
        1.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极其浓厚
        2.健全的成果转化体系
    (二)英国剑桥科技园
        1.完善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2.多样化的投融资渠道
    (三)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科技园
    (四)经验总结
        1.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
        2.搭建多元投融资渠道
        3.打造高质量成果转化体系
        4.丰富专业人才供给
四、 推进在沪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晰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
    (二)完善大学科技园发展顶层设计
    (三)提升大学科技园治理水平
    (四)加强需求导向的成果供给
    (五)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六)丰富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供给
    (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考核机制
    (八)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供给多样性
    (九)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提升路径探究——基于2010—2019年技术交易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一)技术交易合同总数呈波动式增长,但其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技术市场中的份额不断下降
    (二)高校科技成果供给总量大幅提升,但输出能力相对较弱
    (三)高校科技经费支出逐年增长,但用于R&D及成果应用的占比逐年下降
    (四)参与技术交易的高校数量增加明显,但发展极不平衡
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高校人员在技术交易市场中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
    (二)高校科技成果作为技术交易市场中的交换商品呈现状态不稳定
    (三)高校作为技术交易市场中的卖方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不够大
    (四)技术交易市场中的买方投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
三、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探讨
    (一)提升自身建设水平
        1. 加强技术市场状况调研力度,深度挖掘研发前后市场需求
        2. 加大高校科技自主创新力度,提升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
        3. 明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义务,加大高校内部团结协作力度
        4. 培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队伍,提高技术转移人员服务能力
        5.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循环
    (二)优化外部合作环境
        1. 发挥政产学研主体作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融合通道
        2. 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3.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6)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级实验室
        2.1.2 国家重点实验室
        2.1.3 联邦国家实验室
    2.2 文献研究综述
        2.2.1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2 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3 文献研究回顾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协同创新理论
        2.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3.3 文献计量学理论
        2.3.4 数据挖掘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研究
    3.1 中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1.1 萌芽起步阶段
        3.1.2 集中建设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1.4 “中国特色发展”阶段
    3.2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2.1 快速起步阶段
        3.2.2 第一波争议阶段
        3.2.3 重整复苏阶段
        3.2.4 第二波争议阶段
        3.2.5 新时代发展阶段
    3.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与启示
        3.3.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一般规律
        3.3.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主要差异
        3.3.3 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案例选取原则
        4.1.3 资料获取
        4.1.4 分析框架
    4.2 中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4.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4.2.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4.2.4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2.5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4.3 美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3.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4.3.2 喷气推进实验室
        4.3.3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4.3.4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4.3.5 林肯实验室
    4.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与启示
        4.4.1 制度体制的比较分析
        4.4.2 建设定位的比较分析
        4.4.3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4.4.4 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4.4.5 科研合作的比较分析
        4.4.6 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5.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
        5.1.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5.1.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处理流程
        5.1.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规约
        5.1.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清洗
        5.1.5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构造
        5.1.6 小结
    5.2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科研实力比较
        5.2.1 高被引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比较
        5.2.2 高被引论文单因素产出特征比较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高被引论文多因素特征比较
        5.2.4 小结
    5.3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科研实力比较
        5.3.1 两国间高被引论文合作情况比较
        5.3.2 中美参与国际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主导情况比较
        5.3.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
        5.3.4 小结
    5.4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科研实力比较
        5.4.1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5.4.2 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5.4.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特征比较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统筹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的安排
        6.1.1 强化政府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创新系统
        6.1.2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学科交叉创新
        6.1.3 加强重大专项部署,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6.2 积极推进实验室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
        6.2.1 以市场拉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性作用
        6.2.2 以科研带动教学,发挥实验室平台教学功能
        6.2.3 以联合实现共享,发挥联合体协同创新优势
    6.3 努力推进实验室融入世界范围的步伐
        6.3.1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科技的自立自强
        6.3.2 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构筑全球性人才高地
        6.3.3 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提高实验室国际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关于印发《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基础
        一、背景意义
        二、基础与条件
    第二章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功能布局
        四、发展愿景与目标
    第三章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规划
        一、实施重点产业创新升级行动
        二、实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行动
        三、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四、实施创新创业人才行动
        五、实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行动
        六、强化国内创新合作
        七、加快国际创新合作
    第四章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
        一、落实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
        二、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二、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三、落实监督考核机制
        四、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五、强化舆论宣传引导

(8)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专利质量的研究
        1.2.2 关于专利质量评价的研究
        1.2.3 关于高校专利质量的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
        2.1.2 标杆管理理论
    2.2 评价方法
        2.2.1 TOPSIS法
        2.2.2 熵权法
        2.2.3 变异系数法
3 专利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3.1.1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确定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1 样本数据的获取
        3.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3.3 评价模型构建及有效性验证
4 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4.1 整体及分维度专利质量评价
        4.1.1 整体专利质量评价
        4.1.2 专利创造质量评价
        4.1.3 专利申请质量评价
        4.1.4 专利维持转化质量评价
    4.2 我国高校专利质量演进趋势
        4.2.1 整体演进趋势
        4.2.2 分维度演进趋势
    4.3 不同技术领域专利质量评价
        4.3.1 各技术领域专利质量排名
        4.3.2 重点技术领域专利质量评价
5 我国高校专利质量提升建议
    5.1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政策与激励机制
        5.1.1 强化专利政策的质量导向
        5.1.2 提高专利审查标准
        5.1.3 完善对非正常申请的监督与惩罚机制
    5.2 提高高校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化水平
        5.2.1 设立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5.2.2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5.3 建立高校高质量专利培育体系
        5.3.1 制定专利发展战略规划
        5.3.2 完善专利质量评估体系
        5.3.3 构建专利转化关系网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以山西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2.1.1 创新
        2.1.2 科技创新
        2.1.3 高校科技创新
    2.2 生态位理论
        2.2.1 生态位概念
        2.2.2 生态位测度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3.1 国外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2.3.2 国内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2.3.3 生态位理论在高校科技创新领域应用的文献综述
3 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3.1 科技创新基础能力
    3.2 科技创新投入能力
        3.2.1 科技创新人力投入
        3.2.2 科技创新经费投入
    3.3 科技创新产出能力
        3.3.1 科技论文产出
        3.3.2 科技专着产出
        3.3.3 专利产出
        3.3.4 科技奖励
    3.4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3.4.1 专利出售
        3.4.2 技术转让
    3.5 综合能力分析
4 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1 评价的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2 建立评价模型
    4.3 实证分析
        4.3.1 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中部六省区域中的生态位分析
        4.3.2 山西省12 所研究生培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位分析
        4.3.3 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5 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5.1 采取生态位扩充策略,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力度
        5.1.1 加强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5.1.2 加大和调整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5.2 采取生态位分离策略,实现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差异化发展
        5.2.1 调整科研布局,恰当选择科研主攻方向
        5.2.2 建立适合完善的创新评价机制和激励体制
    5.3 采取生态位共生策略,实现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合作共赢
        5.3.1 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制度,形成高校互学互助纽带
        5.3.2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水平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自立自强视角下国内外学术创业研究进展与展望[J]. 尹西明,陈劲,李纪珍,王毅.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1(06)
  • [2]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分析[J]. 沈彬,谭桂斌,罗嘉文,赵天阳.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 [3]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西部8省(区)34所高校1149名教师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J]. 郭霄鹏,马多秀,张笑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4]在沪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黄海燕. 科学发展, 2021(09)
  • [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提升路径探究——基于2010—2019年技术交易数据分析[J]. 管雨,高远,唐杰.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5)
  • [6]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D]. 李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7]关于印发《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的通知[J].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Z8)
  • [8]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9]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研究[D]. 白晶.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以山西省高校为例[D]. 薛文涛. 中北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