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细胞浸润和微血管密度与胃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巨噬细胞浸润和微血管密度与胃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一、胃癌巨噬细胞浸润和微血管密度与侵袭转移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宫文静[1](2021)在《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主要的类型,占全部肺癌的80-85%。NSCLC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近年来随着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发展,NSCLC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但其整体5年生存率仍仅有20%,而复发和转移是NSCLC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因素。众所周知,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来提供能量及转移路径,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NSCLC整体治疗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中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针对VEGF/VEGFR通路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类药物和血管内皮抑制素等。但由于肿瘤微环境中促血管生成旁路信号的激活、抗体结合力降低等原因,导致现有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获益普遍较为短暂;此外,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因其作用机制复杂,毒性反应较重,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探索NSCLC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有效治疗靶点,开发更具特异性的高效低毒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是克服肿瘤血行转移、提高临床获益的重要研究方向,对提高NSCLC的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球蛋白样转录子(immunoglobulin-like transcripts,ILTs),也被称为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s,LIR or LILR),或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monocyte/macrophag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s,MIR)。根据胞内基序的作用不同分别将ILTs(LILRs)分为激活性受体LILRA(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型A,leuc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A)和抑制性受体 LILRB(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型 B,leuc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B)。激活性受体LILRA包括LILRA1-LILRA6这6种受体;而抑制性受体LILRB包括LILRB1-5这5种受体。ILT4又被称为LILRB2、LIR2,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10(monocyte/macrophage immunoglobulin-like 10,MIR-10)或 CD85d,是经典的免疫抑制性受体。作为I型跨膜蛋白,ILT4与不同的配体结合,通过胞内3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s,ITIMs)传递抑制信号至胞内。ILT4起初发现主要表达于髓系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最近研究显示它也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中。ILT4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抗原提呈、诱导巨噬细胞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M2 样极化、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CD4+Th2分化等方式,诱导免疫抑制的微环境。除免疫细胞外,近年来研究发现ILT4在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原发性肝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也高表达,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诱导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募集及T细胞老化和免疫浸润。课题组前期通过基因芯片发现ILT4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这两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VEGF-A是血管内皮细胞强有力的促细胞分裂剂,是调控血管生成的经典因子;MMP9也被证实能够促进血管基底膜的分解,诱导内皮细胞迁移,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因此我们推测ILT4可能与调控肿瘤新生血管密切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外针对ILT4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考虑到目前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局限性,以及我们课题组前期基因芯片的发现,本研究拟从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大数据分析进行一系列研究检测ILT4对NSCLC血管生成的作用,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干预性研究对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该研究结果可能会为ILT4在NSCLC抗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研究目的1.通过免疫组化、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SCLC组织和细胞株中ILT4的表达,结合生存随访和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的生存信息,明确ILT4在NSCLC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2.通过检测NSCLC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以及体外研究通过上调和沉默ILT4表达检测ILT4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生成的影响,结合数据库分析,明确ILT4对血管生成的作用;3.通过转染过表达、敲低ILT4,检测ILT4调控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变化、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及应用相应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中和抗体、信号通路抑制剂进行干预,探究ILT4调控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4.利用ILT4过表达/敲除肺癌细胞系建立裸鼠体内移植瘤模型,进一步体内验证ILT4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SCLC细胞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T4表达,明确ILT4在NSCLC细胞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表达的差异,并筛选出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H1650、A549和内源性高表达ILT4的细胞系H1299、H1975。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T4在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的差异,分析ILT4的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随访病人的生存状况,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ILT4对NSCLC患者总生存的影响;同时结合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生存分析系统,分析ILT4表达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3.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NSCLC组织中ILT4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 GEPIA(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数据库,统计分析ILT4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ILT4/CD34共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4.采用转染技术,将携带ILT4过表达载体的慢病毒转染内源性ILT4低表达的H1650、A549细胞株,上调H1650、A549细胞中的ILT4的表达,空载体作为对照;将携带ILT4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转染内源性ILT4过表达的H1975、H1299细胞株,以下调ILT4的表达,空载体作为对照。收集该细胞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用于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 cells,HUVECs)。应用 qPCR 和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验证转染效果。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HUVECs小管形成实验检测ILT4过表达及敲除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小管形成能力的影响。5.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发现ILT4上调后可引起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和MMP9表达的上调。细胞水平上,通过转染技术上调和下调NSCLC细胞ILT4的表达,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ILT4对VEGF-A和MMP9表达的调节作用;组织水平上,通过将NSCLC组织连续切片应用免疫组化验证ILT4与VEGF-A、MMP9在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6.采用转染技术,将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H1650和A549过表达ILT4,采用VEGF-A中和抗体或MMP9中和抗体进行干预,收集条件培养基,应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HUVECs小管形成实验观察条件培养基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成管能力的影响。7.结合基因微阵列筛选出ILT4调控的信号通路,采用转染技术过表达和沉默NSCLC细胞ILT4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ILT4对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包括pERK、ERK、pp38、p38、pJNK和JNK。8.将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H1650和A549过表达ILT4后,加入ERK抑制剂、p38抑制剂进行干预,分别阻断ERK信号通路,p38信号通路,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通路抑制后VEGF-A和MMP9的表达情况,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观察ERK信号通路在ILT4调控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9.通过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ILT4过表达的NSCLC细胞株A549 LV-ILT4和对照组细胞株A549 LV-NC;建立稳定干扰ILT4的NSCLC细胞株H1299 LV-shILT4和对照组细胞株H1299 LV-shNC,选择BALB/c Nude裸鼠皮下注射上述细胞,体内实验观察ILT4对NSCLC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同时检测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MMP9和信号通路ERK和pERK蛋白表达,进一步验证ILT4对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ILT4在NSCLC细胞系和NSCLC肿瘤组织中高表达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ILT4在NSCLC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为H1650和A549,内源性高表达ILT4的细胞系为H1299和H1975。免疫组化显示ILT4在N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ILT4在肿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7.7%(52/90),在周围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4%(4/90)。2.ILT4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ILT4在N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较晚的TNM分期(III期-IV期,p=0.0104),淋巴结转移(p=0.001)成正相关。随访90例NSCLC患者生存,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LT4高表达患者的OS低于ILT4低表达患者OS(p=0.0419)。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生存分析系统分析ILT4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包含ILT4基因特定序列的探针进行测探,探针207697xat信息显示ILT4高表达组患者总生存OS(p=0.056)及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FP均低于ILT4低表达组(p=0.022)。3.ILT4表达水平与NSCLC瘤内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ILT4/CD34共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目前尚没有ILT4在NSCLC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我们探索性的分析了ILT4表达水平与NSCLC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采用临床常用的CD34阳性的细胞表达情况代表微血管密度。GEPIA数据库分析提示,ILT4与CD34表达呈正相关;组织标本免疫组化结果提示ILT4高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显着高于ILT4低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p=0.0058)。同时ILT4+/CD34+共表达患者,较ILT4-/CD34-组患者,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p=0.0466),共表达组腺癌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p=0.0 12)。4.ILT4促进HUVECs细胞迁移能力和HUVECs小管形成能力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证实过表达ILT4的H1650和A549的条件培养基促进HUVECs细胞迁移,并提高其成管能力;ILT4下调的H1975和H1299的条件培养基抑制HUVECs的细胞迁移,减弱其成管能力。5.ILT4可以上调NSCLC中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和MMP9的表达基因芯片检测提示肿瘤细胞ILT4过表达可引起VEGF-A和MMP9基因表达上调。在细胞水平上,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过表达ILT4后的NSCLC细胞系VEGF-A和MMP9的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下调ILT4表达后的NSCLC细胞系VEGF-A和MMP9的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着下降;组织水平上,在病理连续切片中通过免疫组化提示ILT4高表达组织中VEGF-A、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偏高。6.ILT4通过调控NSCLC细胞的VEGF-A、MMP9表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HUVECs小管形成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H1650和A549细胞系过表达ILT4后,加入VEGF-A中和抗体或MMP9中和抗体进行干预,收集条件培养基,培养HUVECs,结果示阻断VEGF-A、MMP9表达后,HUVECs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HUVECs的小管形成能力明显下降。7.ILT4可以激活NSCLC细胞ERK、p38信号通路基因微阵列分析提示上调ILT4后可引起MAPK信号通路中多种基因的表达。MAPK信号通路主要包括ERK通路,JNK通路和p38信号通路。Western blot实验提示H1650和A549细胞过表达ILT4后,肿瘤细胞的pERK、pp38水平升高,H1975和H1299细胞下调ILT4表达后,pERK,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8.ILT4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促进VEGF-A、MMP9表达将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H1650、A549细胞过表达ILT4后,加入ERK抑制剂U0126和p38通路抑制剂SB 203580(20μM)进行干预,培养48小时,收集条件培养基,Western blot提示加入ERK抑制剂U0126后ILT4过表达上调的VEGF-A、MMP9表达被显着逆转,加入p38通路抑制剂对VEGF-A、MMP9表达无影响。9.ILT4通过ERK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迁移和HUVECs的小管形成Transwell迁移实验和HUVECs小管形成实验证实抑制ERK信号通路后,ILT4上调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成管能力均显着逆转。结果提示:ILT4通过ERK信号通路诱导VEGF-A、MMP9表达并调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HUVECs的小管形成。10.ILT4促进NSCLC细胞体内成瘤及血管生成通过裸鼠皮下注射稳定过表达ILT4的NSCLC细胞株A549 LV-ILT4,和注射稳定干扰ILT4表达的细胞株H1299 LV-shILT4,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结果提示ILT4过表达组,NSCLC肿瘤生长速度显着快于对照组,ILT4过表达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干扰ILT4表达组,肿瘤生长速度显着慢于对照组,ILT4干扰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通过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造模4周后,分离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结果提示ILT4过表达组,肿瘤微血管密度显着高于对照组,VEGF-A和MMP9表达高于对照组,pERK明显高于对照组,ERK表达无明显改变;干扰ILT4表达后,肿瘤微血管密度显着低于对照组,VEGF-A和MMP9表达低于对照组,pERK明显低于对照组,ERK表达无明显改变。体内实验进一步支持ILT4具有促进NSCLC血管生成的潜力。结论1.ILT4在NSCLC组织中及多个NSCLC细胞株中高表达,与更晚的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不良预后明显相关,可作为预后预测因子。体内体外实验证实ILT4可促进NSCLC血管生成。2.体外实验证实了 ILT4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上调VEGF-A、MMP9的表达并促进NSCLC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 ILT4对NSCLC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潜在机制。

蔡秋莉[2](2021)在《结直肠腺癌中CD163+巨噬细胞、CD8+T细胞与MVD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检测CD163、巨噬细胞、CD8+T细胞、CD34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CD163+巨噬细胞、CD8+T细胞、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研究潜在的针对结直肠癌微环境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可能性,旨在为探索新的抗肿瘤治疗方法提供线索。[方 法]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2016年8月-2019年9月期间原发性结直肠腺癌根治性标本61例,将癌组织设为实验组,相应的远癌组织(距离癌组织5cm以上)设为对照组。收集并整理该6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进行分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CD163+巨噬细胞、CD8+T细胞、CD34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情况,运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CD163+巨噬细胞、CD8+T细胞、MVD表达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 果]CD163、CD8、MVD在癌组织及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1)。CD163与MVD的表达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0.001);CD8与MVD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p=0.012);CD8与CD163的表达具有显着负相关性(p=0.003)。CD163+巨噬细胞与结直肠腺癌分化程度、淋巴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无关(p>0.05)。MVD与结直肠腺癌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淋巴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CD8+T细胞与结直肠腺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转移、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结 论]结直肠腺癌中,CD163+巨噬细胞与肿瘤微血管密度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性,且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CD8+T细胞与肿瘤微血管密度之间具有负相关性,CD8+T细胞可能在抑制血管生成方面起到一定作用。CD163+巨噬细胞与CD8+T细胞之间具有显着负相关性,TAMs可能对CD8+T细胞具有拮抗作用。联合靶向消除TAMs及促进CD8+T细胞活化与增殖可能对结直肠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产生一定意义。

郭嘉欣[3](2021)在《硫酸右旋糖苷通过干扰M2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硫酸右旋糖苷(Dextran sulfate,DS)对M2型巨噬细胞极化和募集的作用,以及DS通过M2型巨噬细胞对胃癌细胞血管生成及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通过腹腔注射胃癌细胞构建裸鼠腹腔转移模型,分为对照组和DS组,14天后观察腹腔转移瘤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转移瘤中M2型巨噬细胞分子标志物CD163、CD206及血管生成相关指标CD34、VEGF、VEGFR2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荧光双标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及微血管密度,并分析CD163和CD34的表达及定位。第二部分将THP-1诱导为M0和M2型巨噬细胞,通过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荧光对表面标志物验证予以鉴定;CCK-8检测DS对M0及M2型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巨噬细胞诱导过程中加入DS,分为M0组、M0DS组、M2组和M2DS组,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巨噬细胞中CD163、CD206和极化通路关键因子IL-6、STAT3、p-STAT3的表达;ELISA实验检测各组巨噬上清液中M2型巨噬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Arg-1及IL-10的含量;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各组巨噬细胞的趋化募集。构建巨噬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模型,分为GC组、M0+GC组、M0DS+GC组、M2+GC组及M2DS+GC组,收集共培养上清液用于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能力,并用免疫细胞荧光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R2的表达;Wound Healing与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中血管生成及侵袭迁移相关因子VEGF、MMP-2、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裸鼠胃癌腹腔转移造模14天后,肉眼可见对照组裸鼠腹腔内弥漫分布灰白色瘤结节,且数量明显多于DS组(P=0.01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DS组裸鼠转移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和MV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S组裸鼠肝脏转移瘤组织中CD163、VEGF、VEGFR2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37、P=0.002、P=0.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人胃癌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和MVD呈高表达(P=0.004、P=0.001),且M2型巨噬细胞的数量与MVD成正相关(r=0.7013,P<0.001);免疫荧光双染显示M2型巨噬细胞多浸润在微血管周围,且二者均分布于肿瘤间质。第二部分倒置显微镜下见诱导所得M0巨噬细胞为贴壁圆形,M2型巨噬细胞为多突起细胞,免疫细胞荧光及Western blot对M0及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68及CD163/CD206进行验证,结果提示诱导成功;CCK8显示浓度为0-0.5%的DS对M0及M2型巨噬细胞无毒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S下调M2型巨噬细胞中CD206、CD163、IL-6和p-STAT3的表达(P<0.001、P<0.01);ELISA结果显示DS降低上清液中IL-10、Arg-1的含量(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DS弱化M0及M2型巨噬细胞的趋化募集能力(P<0.001)。管形成实验显示M2型巨噬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的条件培养基增强HUVECs管形成能力(P<0.001),免疫细胞荧光显示HUVECs上VEGFR2的表达升高(P<0.001),Transwell侵袭及Wound Healing实验显示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显着增强(P<0.001),且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胃癌细胞内侵袭迁移相关蛋白VEGF、MMP-2、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明显上调(P<0.001)。DS干预M2型巨噬细胞后与胃癌细胞共培养,促管形成能力明显下降(P<0.001),且HUVECs上VEGFR2的表达降低(P<0.01);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1、P<0.001),胃癌细胞内VEGF、MMP-2、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下降(P<0.05、P<0.01、P<0.001)。结论DS可减轻裸鼠胃癌腹腔转移瘤中M2型巨噬细胞的浸润和血管生成;人胃癌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与微血管密度均高表达,且二者呈正相关;DS通过干扰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抑制胃癌细胞血管生成及侵袭迁移。

郭嘉欣,李梦琪,尚静,焦龙杏,侯绍章,徐远义,黄允宁[4](2020)在《硫酸右旋糖苷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和M2型巨噬细胞浸润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硫酸右旋糖苷(dextran sulfate,DS)对裸鼠腹腔胃癌转移瘤中M2型巨噬细胞、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影响。方法取34例人胃癌及12例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双染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CD163(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及CD34(代表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构建裸鼠胃癌腹腔种植转移模型DS组和对照组,14 d后观察裸鼠腹腔成瘤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两组转移瘤CD163、CD34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两组转移瘤CD163、VEGF和VEGFR2的表达。结果人胃癌组织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浸润数量和微血管密度(MVD)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 <0.001),且M2型巨噬细胞浸润数量与MVD呈正相关(r=0.701 3,P <0.000 1)。裸鼠腹腔种植转移模型显示DS组肿瘤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7);裸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S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和MVD显着少于对照组(P <0.001);裸鼠组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S组CD163、VEGF和VEGFR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2、0.001、0.037)。结论硫酸右旋糖苷通过减少裸鼠转移瘤中M2型巨噬细胞浸润和VEGF、VEGFR2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胃癌细胞腹腔种植转移。

李慧龄[5](2020)在《结直肠腺癌中CD163及Sema4D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中CD163阳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Sema4D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至2019年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6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28例,中位年龄60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 163和轴突导向因子4D(Sema4D)在61例癌组织和30例远癌组织(距癌组织边缘5cm以上)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腺癌组织与远癌组织间质中CD163阳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达水平,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Sema4D在结直肠癌组织中100%表达(61/61),在远癌组织中不表达(0/30),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对结直肠癌组织中CD163阳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Sema4D蛋白表达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330,P=0.009);CD163阳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达水平在Sema4D高表达组间差异做T检验分析,CD163阳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Sema4D高低表达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CD163阳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术前血清CEA值、远处转移无关;Sema4D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术前血清CEA值、有无远处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1)结直肠腺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数量的增多可能会增加癌组织的恶性程度以及侵袭转移的能力;(2)Sema4D表达情况可能与结直肠腺癌进一步发展无直接相关性;(3)结直肠腺癌组织中Sema4D的高表达可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募集,Sema4D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结直肠腺癌发展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Sema4D可能有望成为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切入点。

欧阳漫多[6](2020)在《脂多糖诱导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可能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脂多糖(LPS)对于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的发展与转移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探讨LPS是否可以促进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MDA-MB-231细胞株常规培养,将实验依照加入的LPS溶液浓度分为5μg/ml组、10μg/ml组,20μg/ml组、40μg/ml及不添加LPS的对照组,分组进行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及细胞侵袭实验,并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组细胞株中VEGF-R2及VEGF-D的表达。结果:在细胞增殖、划痕及侵袭实验中,经LPS刺激的MDA-MB-231细胞株较对照组均体现出明显的增殖、迁移及侵袭的趋势,且这种趋势与LPS浓度呈正相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组实验组中VEGFR2及VEGF-D的表达随着LPS浓度的增高而逐步上升,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S可以促进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且这种促进用与LPS浓度呈正相关。MDA-MB-231细胞中VEGF-R2及VEGF-D的表达水平与LPS浓度呈正相关,提示LPS促MDA-MB-231细胞进展的作用可能与血管和淋巴管新生相关

李慧敏[7](2020)在《CD163和Beclin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胰腺癌是预后较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早期发病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很多病患经常在病情已发展为晚期才被诊断出来,导致就诊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由于胰腺癌发病的特点导致其早期诊断困难,长期以来许多学者一直在致力于敏感性、特异性更高的胰腺癌诊断技术的研究,以望能提高早诊断早治疗的机率,能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目前对于大多数胰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特征以及相应的影响学检查结果,仍未有进展性突破。在本研究中,我们对CD163和Becl inl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参数之间的联系,探讨CD163和Becl inl在胰腺癌中相互关系以及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二者分别发挥的作用,以期为胰腺癌诊断、治疗和预后寻找新的靶标分子。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CD163和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水平以及意义,探讨两者和胰腺癌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3例胰腺癌组织及配对的43例癌旁组织(据病灶边缘外侧2cm,病理证实无癌细胞的组织)中CD163和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在胰腺癌组织及其相应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两者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进一步分析胰腺癌组织中CD163和Beclin1蛋白的表达相关性。结果:(1)CD163和Beclin1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上,均弥漫分布于组织间隙间。CD163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达到76.2%,其在胰腺癌配对的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3.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Beclin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1.3%,其在胰腺癌配对的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2.7%,其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163和Beclin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局部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神经侵犯和生存预后等临床参数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4)在胰腺癌组织中,CD163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呈显着性负相关(R=-0.4944,P<0.05)。(5)在胰腺癌旁组织中,CD163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2172,P=0.1618)。结论:相对于配对癌旁组织,CD163和Beclin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上调和下调;CD163和Beclin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之中的表达水平呈显着性负相关,而在胰腺癌旁组织中,CD163和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无相关性,因此CD163和Beclin1联合检测可能作为胰腺癌的诊断标记物。

陈冉[8](2020)在《双氢青蒿素抑制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对头颈鳞癌细胞侵袭和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头颈癌是一类发生于咽喉部、口腔或鼻腔的恶性肿瘤,目前是世界上第六大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约为50%,其中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占全部头颈肿瘤发病率的85%~95%。90%以上的HNSCC患者死于肿瘤转移后的其他疾病而非原发性肿瘤破裂出血。肿瘤组织及细胞的持续生长、侵袭和迁移不仅依赖于原有细胞的基因突变,还依赖于肿瘤微环境的支持和调节。因此,我们需要探寻肿瘤微环境(Tumour microenvironment,TME)与癌症的关系,找寻癌症治疗的突破口,给患者以治疗的新希望。肿瘤微环境由内皮细胞、免疫细胞、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u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主要由M1(Classic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或M2(Alternative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表型特征决定。最近的研究表明,M2样TAMs(M2-like TAMs)能促进细胞基质分解、癌细胞迁移、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这些都是肿瘤转移所必需的。临床研究还表明,大量M2样TAMs的存在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因此,M2样TAMs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靶点,而抑制M2巨噬细胞的极化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是利用现代技术从青蒿中提取的半合成衍生物。已经证明它具有抗疟、抗病毒、抗炎和抗肿瘤的作用。然而,DHA能否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TAMs来抑制NHSCC的进展和转移还未见报道。为了探讨DHA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我们分三部分进行了实验。第一部分巨噬细胞M2型的诱导、鉴定及其对头颈鳞癌细胞的作用目的:本部分研究主旨是构建M2型巨噬细胞模型。同时通过体外诱导获得M2极化巨噬细胞,观察其对头颈鳞癌细胞的影响。并最终确定在头颈肿瘤TME中,M2巨噬细胞是否具有TAMs的作用。方法:1.为了获得M0巨噬细胞,需将悬浮的THP-1细胞中加入200ng/ml佛波酯(PMA)诱导24小时。将M0巨噬细胞再经20ng/ml的IL-4和IL-6诱导24小时后成为M2巨噬细胞。2.从形态学角度为观察、分析M0巨噬细胞和M2巨噬细胞的区别。3.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2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的表达量,以验证诱导是否成功。4.应用qRT-PCR技术,检测不同状态下巨噬细胞内m 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进一步确认M0巨噬细胞被诱导成为M2极化巨噬细胞。5.将巨噬细胞不同状态下的培养基,在高速离心机上以4℃条件下,12000rpm/min,离心15 min,可获取巨噬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M)。6.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中,观察巨噬细胞在不同状态下所获得的条件培养基对头颈鳞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1.M2细胞形态变化明显,细胞出现大量伪足,且形态以多边形或者梭形为主,贴壁更明显,呈抱团生长。2.经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和m RNA的结果显示:M2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的表达量较M0巨噬细胞有了明显升高。同时诱导后巨噬细胞的CD206、IL-10、MMP9和CCL18的m RNA水平明显上升,证明M2巨噬细胞诱导成功。3.经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的验证,M2-CM较M0-CM和对照组培养基划痕间距更窄,transwell小室膜上细胞更多,以上结果表明M2巨噬细胞促进了头颈鳞癌细胞的转移。小结:1.经过PMA和IL-4/IL-6的联合诱导,可以将THP-1单核细胞诱导成为M2巨噬细胞。2.在头颈鳞癌微环境中,M2巨噬细胞具有与TAMs相似的作用。3.M2样TAMs可以促进头颈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第二部分DHA对M2样TAMs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头颈鳞癌细胞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影响目的:DHA对M2巨噬细胞的作用。观察加入DHA后M2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M2DHA-CM)对头颈鳞癌细胞的影响。研究DHA对M2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作用机制。方法:1.应用MTT实验方法,检测DHA或DMSO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2.从形态学特征分析,在DHA的作用前后,M2巨噬细胞的形态差异。3.应用ELISA检测DHA对M2巨噬细胞的作用效果及DMSO对M2巨噬细胞的作用效果。4.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和qRT-PCR检测,观察DHA作用前后,M2标志物CD163的表达水平及VEGFA、MMP10和MMP9的基因表达量的变化。5.应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观察DHA作用前后M2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头颈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6.应用成管实验,观察DHA处理前后M2条件培养基对头颈鳞癌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值。7.应用Western blot检测DHA作用下不同巨噬细胞激活状态下STAT3和P-STAT3的蛋白的表达水平。8.慢病毒介导后,应用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HA作用前后M2极化巨噬细胞CD163表达量和p-STAT3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根据MTT实验和ELISA实验的结果,巨噬细胞的存活率并不随DHA的浓度变化而出现明显改变。同时,DMSO对巨噬细胞存活率无影响,并根据之前本实验室贾立峰博士前期研究工作基础,选取DHA的浓度为50μM。2.对M2巨噬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发现,加入DHA后,细胞的伪足明显缩短或数量减少,且部分形态由多边形或者梭形变为卵圆形。3.根据ELISA的检测结果显示,DHA能降低M2-CM中的IL-10的表达水平,而DMSO的加入对培养基中IL-10的表达水平无影响。4.根据流式细胞检测的结果显示,DHA能降低M2型极化细胞的标志物CD163的表达水平。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加入DHA后M2型极化细胞其内的VEGFA、MMP10和MMP9等基因的表达量均出现下降。6.划痕实验、transweill实验和成管实验结果表明,M2DHA-CM能提高头颈肿瘤细胞的划痕间距,减少transwell小室内膜上细胞数量及内皮细胞成环数量。7.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检测的结果显示,p-STAT3蛋白表达量和M2数量正相关,DHA抑制了p-STAT3的表达,从而减少了M2极化巨噬细胞数量。小结:1.DHA改变了M2型细胞形态,减少了M2型巨噬细胞的数量。2.DHA抑制了M2样TAMs对头颈鳞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促进作用。3.DHA抑制了M2样TAMs对头颈鳞癌的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4.DHA通过阻止STAT3通路的磷酸化,来抑制巨噬细胞向M2端极化。第三部分DHA作用于M2样TAMs对头颈鳞癌增殖影响的在体研究目的:建立头颈鳞癌的动物模型,验证M2样TAMs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和生长。以及DHA作用于M2样TAMs对头颈鳞癌肿瘤增殖的影响。方法:1.构建对照组和Fadu+M2组两组裸鼠模型,比较加入M2巨噬细胞后裸鼠肿瘤体积、肿瘤重量和裸鼠生存率之间的变化。2.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两组裸鼠中TAMs、肿瘤细胞和毛细血管的数量。3.比较加入DHA后,Fadu+M2组和DHA组的肿瘤体积、肿瘤重量和裸鼠生存率之间的变化。4.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qRT-PCR的方法检测加入或不加入DHA的两组裸鼠中TAMs的数量变化,同时对比检测DHA作用下肿瘤微环境中VEGFA和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1.注射M2巨噬细胞的肿瘤裸鼠,其肿瘤体积、肿瘤重量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M2样TAMs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2.免疫组化显示,TAMs的数量和肿瘤细胞的增殖及毛细血管的增长呈正相关。3.DHA组中裸鼠的肿瘤体积、肿瘤重量较Fadu+M2组均有所下降,裸鼠生存率也得到了提高。4.免疫组化显示,经DHA治疗后,裸鼠移植瘤中的M2样TAMs的的数量明显下降,且Ki-67和CD31表达也出现下降。qRT-PCR结果显示组织中的MMP9和VEGFA的m RNA表达降低。小结:1.在头颈鳞癌移植瘤模型中,M2样TAMs促进头颈肿瘤的血管生成和生长。2.在头颈鳞癌移植瘤模型中,DHA减少了M2样TAMs的数量。3.在肿瘤微环境中,DHA抑制了头颈鳞癌的血管生成和生长。结论:经过我们的体内和体外实验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在头颈肿瘤体外实验中,TAMs更趋近于M2巨噬细胞。经过PMA和IL-4/IL-6的联合诱导,可以将THP-1单核细胞极化诱导成为M2巨噬细胞。2.M2样TAMs可以促进头颈鳞癌的生长、侵袭和迁移,以及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3.DHA通过阻止STAT3通路激活来抑制M2样TAMs的极化,减少M2样TAMs的数量。4.在动物移植瘤模型中,DHA减少了M2样TAMs的数量,同时抑制了头颈肿瘤的生长和肿瘤组织的毛细血管的生成。根据前期贾立峰博士和王唯一博士的实验,证明DHA对头颈鳞癌细胞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我的实验进一步补充说明DHA可以通过对肿瘤微环境中TAMs的调控,来抑制头颈鳞癌的发展和转移。

袁梦云[9](2020)在《基于PI3Kγ介导的TAM表型重塑探讨扶正消症方抑制胃癌机理》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扶正消症方通过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免疫检查点PI3Ky,重塑TAM表型,影响胃癌生长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1.建立TAM模型。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标志性抗原(M1:CD86;M2:CD206),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AM相关基因、蛋白水平(M1:TNF-α;M2:IL-10)对TAM模型中M1/M2细胞的占比进行鉴定。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0及TAM中PI3Kγ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对比差异。2.观察过表达/低表达PI3Kγ对TAM表型的改变,及对胃癌增殖转移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I3Kγ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标志性抗原(M1:CD86;M2:CD20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M1:TNF-α;M2:IL-10)水平。将不同PI3Kγ含量的TAM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侵袭、划痕实验观察胃癌侵袭、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观察凋亡、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3.观察扶正消症方作用后的TAM细胞对人胃癌细胞HGC-27增殖、侵袭、迁移的改变并研究其机制。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AM上PI3Kγ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PI3K,p-PI3K,C/EBPβ,p-C/EBPβ,NFK B,p-NFκ B),流式细胞技术、实时荧光定量 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TAM表型。并观察TAM细胞侵袭、划痕实验观察胃癌侵袭、迁移能力,MTT细胞活力实验观察增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检测观察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4.体内实验观察扶正消症方对胃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造胃小鼠癌腋下瘤模型,观察扶正消症方作用后各组小鼠瘤体、体重的变化。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组织标本中TAM的表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观察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并再次验证其与瘤体PI3KY表达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TAM细胞的形态符合椭圆形且伸出较长伪足而呈不规则形的特点,且高表达CD206基因,IL-10细胞因子,低表达CD86基因,TNF-α细胞因子;2.高表达/低表达TAM中的PI3Ky可上调/下调TAM的CD206基因,IL-10细胞因子下调,下调/上调CD86基因,TNF-α细胞因子;与MO型未分化巨噬细胞相比,用高表达/低表达PI3Kγ的TAM干预人胃癌细胞HGC-27,可增加/减少其增殖、迁移、侵袭,能下调/上调Bax,E-cadherin,上调/下调Bcl-2,N-cadherin的mRNA表达,下调/上调Bax,E-cadherin,上调/下调Bcl-2,N-cadherin的蛋白表达;3.扶正消症方能降低TAM中的PI3Ky含量,下调TAM的CD206基因,IL-10细胞因子下调,上调CD86基因,TNF-α细胞因子;与MO型未分化巨噬细胞相比,扶正消症方作用后的TAM细胞,可减少人胃癌细胞HGC-27的增殖、迁移、侵袭,能上调Bax,E-cadherin,下调 Bcl-2,N-cadherin 的 mRNA 表达,上调 Bax,E-cadherin,下调 Bcl-2,N-cadherin 的蛋白表达;4.在615小鼠腋下移植瘤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扶正消症方能增加小鼠体重、减少瘤重及延长小鼠存活时间;能减少肿瘤组织的CD206,增加肿瘤组织的CD86,大剂量扶正消症方组趋势更明显;各实验组对凋亡、EMT相关基因/蛋白均有调控作用,且这些变化与小鼠瘤体中TAM的PI3K γ含量呈负相关。结论: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形态、功能及表型均偏向M2型巨噬细胞;2.巨噬细胞的PI3Kγ是调节胃癌微环境中TAM极化方向的重要免疫检查点;3.扶正消症方通过抑制PI3Kγ表达促使TAM重极化为抗肿瘤M1表型,进而促进胃癌细胞凋亡,抑制胃癌细胞EMT,最终抑遏胃癌的生长和转移;

岳丽丽[10](2020)在《TAMs通过下调PTEN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内膜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部分国家已经超过宫颈癌,成为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使女性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目前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较以往有很大程度提高,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死亡率仍然较高,且病死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虽然现在手术方式及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很多患者术后仍存在复发、局部或远处转移的风险,并且预后较差,如果是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30%。然而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属于晚期,对于晚期内膜癌及复发转移的患者,放疗和(或)化疗常常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放疗和(或)化疗副作用较大,增加患者痛苦,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因此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因素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以期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信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认识到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间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是肿瘤细胞周围的生存环境,其中肿瘤间质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基质细胞、细胞因子、白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等,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所占比例最大,是肿瘤间质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成分,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意义重大。TAMs主要分为两型:M1型和M2型,M1型为经典活化型,抗原提呈功能强,能够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具有抗肿瘤活性;M2型为替代活化型,抗原提呈能力弱,能够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免疫反应,从而促进肿瘤生长。TAMs具有与M2型巨噬细胞相似的表型特征和功能特点,其数量异常将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TAMs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有关,因此我们推测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也存在TAMs数量异常的可能,所以研究其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有助于深入了解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全称为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已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及黏附等多种细胞生物学相关。PTEN基因被学者们称为子宫内膜癌的看家基因,因为据研究它与子宫内膜癌关系最密切,在子宫内膜癌中突变率最高。PTEN基因1997年被发现,位于人类染色体的10q23.3,由9个外显子,8个内含子所组成,长度约为200KB,是第十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在前列腺癌中PTEN基因表达的缺失与TAMs浸润增加相关。然而PTEN与TAMs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关系如何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组织学及细胞学角度初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发现多种信号通路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其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子宫内膜癌关系密切。PI3K被激活后,与细胞内AKT的PH结构域结合,进而AKT被激活,然后从细胞膜向细胞质和细胞核转移,继而磷酸化调控下游mTOR。mTOR是调节细胞存活、生长及繁殖等的汇合点,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及启动翻译信号必需mTOR,因此它能够调节细胞合成代谢及细胞有丝分裂。该信号通路是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核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在细胞新陈代谢、细胞生存、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增殖及凋亡、微血管生成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作用。肿瘤的发生发展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及其与周围微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TAMs作为肿瘤间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通过何种机制起作用的?是否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目前还没有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细胞学实验初步探讨TAMs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关系,以期对内膜癌机制的研究提供有价值信息。研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中不同部位和临近正常组织中CD163+巨噬细胞密度及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MVD及VEGF之间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D163标记的TAMs密度和PTEN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依次使用PMA(48h)和IL-4(24h)作用人THP-1单核细胞72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诱导后THP-1细胞中CD163标记物表达情况。用子宫内膜癌RL95-2细胞与PTEN过表达质粒共培养,建立PTEN过表达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体外将TAMs细胞分别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和PTEN过表达子宫内膜癌细胞共培养,应用CCK-8实验、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评估TAMs和PTEN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将诱导后的TAMs与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PTEN过表达内膜癌细胞、PTEN过表达阴性对照内膜癌细胞及分别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m TOR抑制剂(Rapamycin)的内膜癌细胞进行非接触共培养,应用CCK-8、增殖实验、侵袭实验、凋亡实验检测TAMs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习性的影响。将诱导后的TAMs与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PTEN过表达子宫内膜癌细胞、PTEN过表达阴性对照内膜癌细胞及分别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mTOR抑制剂(Rapamycin)的内膜癌细胞进行非接触共培养,应用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共培养体系中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PTEN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多分布于癌巢、肿瘤间质及向肌层浸润的边缘,其密度大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2.TAMs密度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癌边缘TAMs密度与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内膜癌间质TAMs密度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癌巢内TAMs密度与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年龄、体重指数、绝经与否及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内膜癌边缘TAMs密度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绝经与否及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3.对TAMs密度和VEGF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癌间质及肿瘤浸润性边缘TAMs密度与VEGF存在显着正相关性(P<0.05)。4.对TAMs密度与MVD之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癌间质及肿瘤浸润性边缘TAMs密度与MVD之间存在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51,P值分别为0.018和0.011)。癌巢内TAMs密度与MVD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17,P=0.353)。5.子宫内膜癌间质中CD163+细胞密度与PTEN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CD163+细胞密度增加与PTEN蛋白表达缺失相关。6.流式细胞仪分析诱导后THP-1细胞中CD163标记物表达明显增加,即THP-1细胞被成功诱导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7.子宫内膜癌RL95-2细胞与PTEN过表达质粒共培养后,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可检测出高水平的PTENmRNA和蛋白质,成功建立稳定PTEN过表达RL95-2细胞系。CCK-8实验、侵袭实验、迁移实验结果显示:TAMs能够促进RL95-2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PTEN过表达能够抑制TAMs诱导的RL95-2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8.CCK-8实验、侵袭实验、迁移实验、凋亡实验结果显示:TAMs能够促进RL95-2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抑制RL95-2内膜癌细胞凋亡,PTEN过表达、PI3K抑制剂(LY294002)、mTOR抑制剂(Rapamycin)能够抑制TAMs诱导的RL95-2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促进RL95-2内膜癌细胞凋亡。9.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内膜癌RL95-2细胞与TAMs共培养后p-PI3K、p-AKT、p-mTOR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PTEN过表达组、PI3K抑制剂(LY294002)组、mTOR抑制剂(Rapamycin)组p-PI3K、p-AKT、p-mTOR蛋白含量均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Real-time PCR发现各组PI3K、AKT及mTORmRNA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不同部位TAMs密度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关系不同,肿瘤间质及肿瘤浸润性边缘部位TAMs密度更高,并与VEGF及MVD密切相关。2.TAMs细胞密度增加与PTEN蛋白表达缺失相关。TAMs能够促进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PTEN过表达能够抑制TAMs诱导的RL95-2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3.TAMs通过降低PTEN含量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促进内膜癌进展。PTEN过表达、PI3K抑制剂(LY294002)、m TOR抑制剂(Rapamycin)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抑制TAMs的促进内膜癌进展作用。

二、胃癌巨噬细胞浸润和微血管密度与侵袭转移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巨噬细胞浸润和微血管密度与侵袭转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ILT4对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预后分析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体内验证ILT4通过诱导血管生成促进肿瘤进展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ILT4和VEGF-A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2)结直肠腺癌中CD163+巨噬细胞、CD8+T细胞与MVD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硫酸右旋糖苷通过干扰M2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人胃癌组织中M2 型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和微血管密度及DS对裸鼠转移瘤中其二者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DS通过干预M2 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胃癌细胞血管生成及侵袭迁移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M2 型巨噬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硫酸右旋糖苷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和M2型巨噬细胞浸润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人胃癌标本
        1.1.2 细胞
        1.1.3 动物
        1.1.4 试剂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药品配制
        1.2.3 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
        1.2.4 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
        1.2.5 Western blot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人胃癌及癌旁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与MVD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
    2.2 人胃癌及癌旁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和微血管分布关系
    2.3 DS对裸鼠腹腔种植转移瘤的影响
    2.4 DS对裸鼠胃癌腹腔种植转移瘤中M2型巨噬细胞浸润和MVD的影响
    2.5 DS对裸鼠胃癌细胞肝脏转移瘤中CD163、VEGF、VEGFR2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5)结直肠腺癌中CD163及Sema4D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ema4D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脂多糖诱导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可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乳腺癌细胞株复苏
    2.2 乳腺癌细胞株的培养
    2.3 LPS的配制
    2.4 细胞增殖实验
    2.5 细胞划痕实验
    2.6 细胞侵袭实验
    2.7 VEGF-R2 ELISA测定
    2.8 VEGF-D ELISA测定(方法同2.7)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脂多糖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
    4.2 脂多糖对MDA-MB-231细胞迁移的影响
    4.3 脂多糖对MDA-MB-231细胞侵袭的影响
    4.4 脂多糖对MDA-MB-231 细胞VEGF-R2 表达的影响
    4.5 脂多糖对MDA-MB-231 细胞VEGF-D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LPS 促进 MDA-MB-231 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
    5.2 VEGF家族的相关介绍
    5.3 LPS 与 VEGF-R2 及 VEGF-D 的关系
    5.4 乳腺癌与 VEGF-R2 及 VEGF-D 的关系
    5.5 LPS 促进 MDA-MB-231 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机制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脂多糖对于乳腺癌的影响以及与VEGF相关机制关系的研究
    研究背景
    肿瘤微环境中促进肿瘤转移的相关因素
    脂多糖对于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脂多糖对于乳腺癌的影响
    与乳腺癌血管新生相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相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CD163和Beclin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的收集
    2.3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2.4 实验方法及步骤
    2.5 结果判断标准
    2.6 使用生物信息学进行生存分析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CD163蛋白在胰腺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2 Beclin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3 CD163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3.4 Beclin1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3.5 胰腺癌组织中CD163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3.6 胰腺癌旁组织中CD163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3.7 CD163基因在胰腺癌病例中的生存分析
    3.8 Beclin1基因在胰腺癌病例中的生存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双氢青蒿素抑制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对头颈鳞癌细胞侵袭和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巨噬细胞M2型的诱导、鉴定及其对头颈鳞癌细胞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HA对 M2样TAMs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头颈鳞癌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影响的体外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DHA作用于M2样TAMs对头颈鳞癌增殖影响的在体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恶性肿瘤的作用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PI3Kγ介导的TAM表型重塑探讨扶正消症方抑制胃癌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现状
    1 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中医认识
        1.1 肿瘤免疫微环境
        1.2 “正气”与免疫防御
        1.3 “正邪相争”与免疫平衡
    2 中医药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
        2.1 正向免疫防御
        2.2 负向免疫逃脱
第二部分 存在问题与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中医药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治疗胃癌的机制研究尚少
        1.2 扶正消症方调节胃癌相关巨噬细胞M1/M2分化抑制胃癌的机制研究不足
        1.3 PI3Kγ靶点及相关通路与胃癌的免疫治疗相关性研究不足
    2 解决对策
        2.1 制定实验方
        2.2 明确实验方案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体外造模与表型验证
        1 材料及设备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构建胃癌TAM模型
        2.3 检测巨噬细胞表型
        2.4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成功建立胃癌TAM模型
        3.2 TAM受测指标偏向M2促癌表型且与PI3Kγ相关
    二、PI3Kγ与TAM促进胃癌生长的关系研究
        1 材料及设备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构建TAM中PI3Kγ过表达及低表达模型
        2.3 检测TAM中PI3Kγ的表达及表型变化
        2.4 检测TAM表型变化对胃癌细胞的影响
        2.5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成功构建TAM的PI3Kγ过表达和低表达模型
        3.2 PI3Kγ能调控TAM的表型
        3.3 TAM表型变化能影响胃癌细胞生长转移
    三、扶正消症方抑制PI3Kγ重塑TAM效应观察(离体研究)
        1 材料及设备
        1.1 细胞系
        1.2 主要试剂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扶正消症方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3 MTT检测扶正消症方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2.4 构建TAM模型
        2.5 检测扶正消症方作用后PI3Kγ表达及TAM表型变化
        2.6 检测扶正消症方对TAM共培养胃癌细胞的影响
        2.7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扶正消症方中主要作用成分经质谱检测含量稳定
        3.2 扶正消症方仅对TAM共培养胃癌细胞增殖有显着影响
        3.3 扶正消症方通过抑制PI3Kγ重塑TAM表型
        3.4 扶正消症方通过调控TAM间接抑制人胃癌细胞生长转移
    四、扶正消症方能通过抑制PI3Kγ重塑TAM,控制胃癌生长转移(在体研究)
        1 材料及设备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造小鼠腋下瘤模型
        2.2 分组给药
        2.3 数据记录与标本留取
        2.4 免疫荧光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2.6 检测瘤体凋亡及EMT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2.7 流式细胞仪分析TAM表型
        2.8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扶正消症方对胃癌MFC荷瘤小鼠体重、瘤重及存活率的影响
        3.2 扶正消症方能通过重塑TAM抑制胃癌进展
    五、讨论
        1 TAM的M1/M2极化与邪正消长
        2 TAM重塑与正气抗邪
        3 扶正消症方与癌毒抑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TAMs通过下调PTEN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内膜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临床资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标本采集及保存
        2.2.2 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染色过程
        2.2.3 SP法免疫组化染色具体过程(Streptavidin-perosidase)
        2.2.4 VEGF、CD34、CD163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采用SP法
        2.2.5 结果判断
        2.3 实验设计与统计学分析
        2.3.1 实验设计
        2.3.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临床病理资料
        3.2 CD163+巨噬细胞在子宫内膜癌不同部位的分布
        3.3 TAMs密度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4 TAMs密度、VEGF和 MVD表达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TAMs在内膜癌组织中不同部位的分布
        4.2 TAMs密度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3 TAMs密度与VEGF、MVD表达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PTEN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关系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临床资料
        2.2.2 实验所需细胞系
        2.2.3 细胞实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3.1 标本采集及保存
        2.3.2 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染色过程
        2.3.3 SP法免疫组化染色具体过程(Streptavidin-perosidase)
        2.3.4 PTEN、CD163 均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5 细胞培养
        2.3.6 THP-1诱导为M2型巨噬细胞及表型鉴定
        2.3.7 细胞转染实验
        2.3.8 M2 型巨噬细胞与子宫内膜癌细胞Transwell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建立
        2.3.9 细胞增殖实验(CCK-8实验)
        2.3.10 侵袭实验
        2.3.11 迁移实验
        2.3.12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2.3.1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CD163+细胞和PTE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分布及表达
        3.2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D163+细胞密度与PTEN表达的相关性
        3.3 TAMs的诱导和鉴定
        3.3.1 显微镜下THP-1、TAMs的形态观察
        3.3.2 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诱导和鉴定
        3.4 PTEN过表达RL95-2 细胞株的建立
        3.5 TAMs促进人子宫内膜癌RL95-2 细胞的增殖(CCK-8 实验)
        3.6 侵袭实验
        3.7 迁移实验
    4 讨论
        4.1 TAMs与 PTEN在内膜癌组织中的分布
        4.2 TAMs的诱导及表型鉴定
        4.3 PTEN过表达RL95-2 细胞株的建立
        4.4 TAMs与 PTEN对内膜癌RL95-2 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第三部分 :TAMs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内膜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实验所需细胞系
        2.2.2 细胞实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M2型巨噬细胞诱导及表型鉴定
        2.3.3 细胞转染
        2.3.4 构建M2 型巨噬细胞与子宫内膜癌(RL95-2)细胞Transwell非接触共培养体系
        2.3.5 细胞增殖实验(CCK-8实验)
        2.3.6 细胞凋亡实验
        2.3.7 侵袭实验
        2.3.8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2.3.9 Western blot实验
        2.3.10 RT-PCR实验
        2.3.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TAMs的诱导和鉴定
        3.2 PTEN过表达RL95-2 细胞株的建立
        3.3 TAMs对各组别子宫内膜癌RL95-2 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4 TAMs对各组别子宫内膜癌RL95-2 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TAMs对各组别子宫内膜癌RL95-2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6 TAMs对各组别子宫内膜癌RL95-2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7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别内膜癌RL95-2 细胞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
        3.8 RT-PCR实验检测各组别内膜癌RL95-2 细胞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mRNA表达情况
    4 讨论
        4.1 在子宫内膜癌中TAMs对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
        4.2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对TAMs及内膜癌的影响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胃癌巨噬细胞浸润和微血管密度与侵袭转移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宫文静. 山东大学, 2021(11)
  • [2]结直肠腺癌中CD163+巨噬细胞、CD8+T细胞与MVD的相关性[D]. 蔡秋莉.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硫酸右旋糖苷通过干扰M2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D]. 郭嘉欣.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硫酸右旋糖苷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和M2型巨噬细胞浸润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研究[J]. 郭嘉欣,李梦琪,尚静,焦龙杏,侯绍章,徐远义,黄允宁. 实用医学杂志, 2020(17)
  • [5]结直肠腺癌中CD163及Sema4D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D]. 李慧龄.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脂多糖诱导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可能机制研究[D]. 欧阳漫多. 南华大学, 2020(01)
  • [7]CD163和Beclin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D]. 李慧敏. 山东大学, 2020(11)
  • [8]双氢青蒿素抑制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对头颈鳞癌细胞侵袭和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陈冉.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9]基于PI3Kγ介导的TAM表型重塑探讨扶正消症方抑制胃癌机理[D]. 袁梦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TAMs通过下调PTEN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内膜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岳丽丽.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巨噬细胞浸润和微血管密度与胃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