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机化技术推广发展的两大因素

制约农机化技术推广发展的两大因素

一、制约农机化技术推广发展的两点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谷昱君[1](2021)在《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新能源发电凭借清洁、可再生的特点使其在电力系统中占比快速提高。与传统发电机组相比,新能源变流器具有响应速度快、功率控制灵活等优点,但是在锁相控制方式下变流器不具备自发的频率响应能力,而且在绝缘和过电流耐受水平限制下很难实现故障穿越,严重削弱了电力系统的频率和电压稳定性。现有变流器改进控制策略和附加硬件装置的方法大多是模拟同步发电机的频率和电压响应,但是并未真正具备同步电机的动态特性。而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Motor-generator Pair,MGP)并网在继承了同步电机优良属性的同时保留了变流器快速、准确的控制特性。基于此种新型并网方式,本文从物理结构和电气特性角度出发,分析了新能源驱动MGP并网运行方式和功率传输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运行控制方法,进而分别研究了不同场景下新能源采用MGP并网的惯性响应、一次调频、故障穿越及无功调节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新能源的运行特性,提出了单/多逆变器与MGP的连接结构及单/多逆变器驱动和调相机模式三种MGP并网运行方式。基于电机理论,深入分析了 MGP中两台同步电机的定子绕组相序和转子机械结构特点,揭示了 MGP与电网的耦合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相量形式下的MGP电磁-机械耦合模型。(2)基于同步电机的功角特性,揭示了 MGP传输功率变化时两台同步电机功角的变化规律。通过对MGP运动方程的合理简化得出,MGP传输有功功率与电动机功角呈近似线性关系,进而提出了一种源侧和机侧变流器的协调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单逆变器驱动MGP并网,分别提出了q轴电流控制方法和无转速反馈控制方法,两种方法均是对已有同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的自适应改造,可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快速衔接,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两种控制方法的可行性。(3)建立了基于LCL滤波器的逆变器驱动MGP并网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机侧和源侧电流双环控制方法。进而将其应用于多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控制中,可以实现每个逆变器对机侧q轴电流准确、独立地控制。利用阻抗分析法和叠加定理推导系统阻抗和传递函数表达式,频域分析结果表明LCL滤波器由于并联于同步电动机定子侧而产生并联耦合与谐振特性,而且耦合强弱和谐振峰值与并联逆变器个数强相关。利用MBD方法设计了双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软件控制系统,并搭建了并网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电流双环控制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 MGP对于新能源惯性响应的提升作用,进而给出了增加MGP惯性响应能力的方案。通过与火电机组的结构和频率调整原理的对比,揭示了MGP电磁-机械耦合特性对提升新能源发电单元频率响应的提升作用,进而提出了基于减载控制和转速反馈的主动功率控制策略,以实现新能源驱动MGP参与电网的一次调频。建立了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性分析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仿真模型中设置了不同参数、不同新能源占比、源/荷功率变化三种场景,并与虚拟惯性控制和虚拟同步机控制进行对比,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搭建了多机实验平台,验证了MGP对新能源发电机组频率响应能力的提升作用。(5)针对电网故障时MGP的暂态过程,借助相量分析法研究了转子轴系和阻尼对暂态故障分量的隔离和衰减作用,揭示了 MGP在电网故障隔离和无功调节特性两方面对于新能源故障穿越能力的提升作用。仿真结果表明新能源采用MGP并网可以实现运行规程规定的低电压穿越标准,同时对不同故障持续时间、不对称故障、过电压故障和多次低电压故障等都表现出较好的故障穿越能力。搭建了单机并网实验平台,验证了 MGP对光伏在不同电网故障下穿越能力的提升作用。

王春梅[2](2021)在《榆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榆树市实际情况出发,说明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历程,分析了保护性耕作采取的四种技术模式,论述了玉米秸秆归行处理解决的五项技术问题,总结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效果。

刘思源[3](2019)在《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信息和智能技术革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越发受到学界关注。作为世界工业体系最完整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深入探究技术革命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只有弄清技术革命影响劳动关系的机理,才能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进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必然要建立在对理论、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之上。但是,目前对新技术如何影响劳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没能将理论逻辑同历史脉络结合起来。在可资借鉴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中,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强调价格机制的作用,忽视劳动关系演化的社会历史因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关注制度因素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对科技创新的分析不足;佩蕾丝等演化经济学家提出了分析技术、金融、制度协同演化的“技术-经济范式”(Techno-Economic Paradigms,TEP)理论,虽然技术-经济范式涵盖了部分劳动关系内涵,但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并未专门探讨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问题。鉴于上述不足,本文构建了一种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框架,进而分析了劳动关系的演化趋势,并探讨了劳动关系的政府规制措施。本文可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具体化研究:技术革命即是对生产力的具体化,劳动关系则是对生产关系的具体化。在理论研究层面,本文采用历史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劳动关系进行了长期的结构化研究,并分析了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和一般规律。首先,本文借鉴佩蕾丝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提出了“劳动关系范式”(Labor Relations Paradigms,LRP)的概念。劳动关系范式是在较长时期内劳资双方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守的共识性的行为模式,它具有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关系范式的内涵包括能够体现劳资双方雇佣关系、分配关系、管理关系的一系列范畴,如就业的稳定性、劳动收入、劳动条件、管理方式、教育和技能培训、社会福利等。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一种劳动关系范式,并推动新、旧劳动关系范式的更迭。随着技术革命的演化,劳动关系范式会经历“探索-巩固-衰退”的生命周期,这会推动劳动关系“紧张-缓和-紧张”的演化过程。本文结合英、美等国的历史资料,归纳了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范式和电气革命的劳动关系范式,并结合信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信息革命的劳动关系范式作出了展望。其次,本文探究了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范式)演化的动力机制和一般规律。技术革命主要通过“机器-劳工替代”机制、“劳工-雇主博弈”机制和“国内-国外投资”机制推动劳动关系(范式)的演化。“机器-劳工替代”机制是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及其导致的经济环境变化,生产关系以及劳动和机器两种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应地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劳工替代机器或者机器替代劳工,从而影响劳动关系(范式)的机制。“劳工-雇主博弈”机制是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及其导致的经济环境变化,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谈判能力会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进而造成雇主或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相对占据优势、改变劳资双方的利益分配关系,从而影响劳动关系(范式)的机制。“国内-国外投资”机制是跨国公司依据技术条件以及东道国的经济环境灵活调整其产业布局,进而使东道国成为资本净流入国或资本净流出国,从而影响东道国劳动关系(范式)的机制。在技术革命演化的不同阶段,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上述动力机制,进而推动劳动关系范式“探索-巩固-衰退”的演化过程和劳动关系“紧张-缓和-紧张”的演化过程。政府要促进劳资和谐、为长期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创造条件,就要以上述三条机制为抓手制定相关政策。在应用研究层面,本文结合上述理论框架,采用历史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技术追赶进程中的劳动关系(范式)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政府规制效果,并结合智能技术对劳动关系(范式)演化机制的影响和挑战,提出了智能时代政府劳动关系调节政策的转型建议。首先,中国劳动关系(范式)的演化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这使得中国得以在技术追赶进程中维持相对和谐的劳动关系。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机器-劳工替代”机制、“劳工-雇主博弈”机制和“国内-国外投资”机制都总体上促进了中国劳动关系(范式)的平稳发展,这得益于中国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政府扶持工会发展、国内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快速增加等。再次,中国政府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以财政支出带动就业、扩大公共部门就业、在劳动立法和司法中保护劳工等,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劳动关系(范式)的平稳发展。最后,智能技术将可能替代更多劳工、加强雇主对生产活动的控制、削弱工会力量、促进全球产业转移等,给劳动关系(范式)的转型升级带来挑战。政府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工会发展、健全劳动法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进而规制劳动关系(范式)、促进劳资和谐,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郭威[4](2019)在《分布式存储系统拟态化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满足大数据背景下不断增长的数据应用需求,存储系统正在由传统的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架构演进,原有职能任务被解耦拆分为元数据服务和数据服务两部分,极大的提升了系统的横向扩展能力、并行服务能力和容灾容错能力。然而,在以云数据中心为代表的集中化服务模式下,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数据安全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原因有:元数据节点存在单点故障缺陷、数据节点全面布防困难、泛在化的漏洞后门无法彻查、以及开放共享模型加剧了安全隐患。对此,研究者前期提出了一系列防护方法,包括:引入传统防御手段、设计新的安全架构、开发自主可控或可信的硬件平台、数据加密等等,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无法有效应对未知漏洞和后门造成的未知威胁。网络空间拟态防御(Cyberspace Mimic Defense,CMD)是国内提出的一种主动防御理论,针对当前信息系统架构普遍存在的静态、相似、单一“基因缺陷”,通过引入动态(Dynamicity)、异构(Heterogeneity)、冗余(Redundancy)机制对其进行“拟态化”改造,使新的系统对漏洞和后门具备内生的抵御能力。近年来,针对CMD的研究分析和应用测试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理论和工程层面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因此,将CMD的相关思想和机制引入到分布式存储架构中,为其提供对未知漏洞后门的防御能力,能够弥补现有防护方法的局限和不足,从而改善当前数据安全的严峻现状。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网络空间拟态防御基础理论研究”和面上项目“网络空间拟态安全异构冗余机制研究”,对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拟态化架构与关键技术展开研究。论文结合大数据Hadoop平台中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实例,首先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要地防御”原则的拟态化架构,然后进一步探索了该架构下调度机制的效率与鲁棒性、裁决机制的可信性、以及数据副本的差异化放置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当前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元数据节点单点故障和数据节点全面布放困难的问题,通过引入拟态防御的DHR模型(Dynamic Heterogeneous Redundancy)及其相关安全机制,从构造上增强系统的对漏洞和后门的防御能力。首先,对分布式存储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攻击途径进行分析,定位其“核心的薄弱点”,结合防护的代价与有效性提出一种可行的安全构造方法。其次,以大数据存储HDFS为目标对象,设计了一种面向元数据服务的拟态化架构,该架构通过搭建元数据服务DHR结构保护系统核心信息和功能,通过副本的异构化放置保护用户数据。然后,通过对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架构的安全增益能力。最后,通过对原型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CMD对分布式存储系统安全性上的提升,评估了其性能开销影响。2.针对拟态化架构中的元数据服务DHR结构的调度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调度序列控制方法。首先,我们对DHR结构的反馈调度过程进行建模描述和问题分析,并给出了对应的威胁模型和关注的评价指标。然后,将计算机网络中的滑动窗口机制引入到调度序列控制中,通过设置时间和异常频次的驱动事件,触发窗口进行“滑动”动作,即更新调度控制参数,从而通过不断的调整适应,来协调应对动态变化的内部运行状态和外部攻击环境。最后,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场景条件,评估调度序列控制研究的必要性,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及其与现有方法的性能对比。结果显示,本文方法能够有效解决CMD调度序列控制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情况时通过自适应调整为DHR结构提供了较好的安全性,运转效率以及鲁棒性。3.针对拟态化架构中的元数据服务DHR结构的裁决机制,分析了基于历史表现的置信度计算方法存在的置信度偏移和欺骗问题,提出了一种置信度计算的修正方法,用于提升裁决机制的可信度。首先,文章关注到基于历史表现的拟态裁决机制中,基于单调统计的置信度评价方式存在的不合理性,通过两个简单的案例描述分析了置信度偏移现象及其恶意利用的置信度欺骗攻击。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Logistic函数的置信度修正方法,该方法考虑外部攻击在时间维度上影响力变化,对不同历史阶段的裁决结果进行分级处理,并且针对“过热”的异常输出类型进行噪声过滤,提升置信度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实验评估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置信度偏移及基于其的置信度欺骗所造成的危害,提升了拟态裁决机制的可信性。4.针对分布式存储系统拟态化架构中的数据防护问题,研究了基于异构存储集群的数据副本放置方法。首先,对安全威胁模型与HDFS系统模型进行了描述,从安全性和业务性能两个方面定义了副本放置方法的评价指标。然后,构建了HDFS副本放置问题的规划模型,并提出了一种主目标贪心的随机搜索算法以降低求解的复杂度。该方法通过对节点漏洞与性能上的差异进行量化评分,筛选出目标搜索集合,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将副本放置在利于存活的节点上,从而提升数据的完整性与可用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攻击发生时的数据损坏率,在外部攻击能力提升或集群异构性有限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安全收益,在面向并行处理任务时具有较高的处理性能。

罗黎晨[5](2019)在《张掖市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文中提出张掖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生产基地,在玉米产业逐渐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做好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工作。就当前而言,要达到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合理措施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与模式。以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实际情况为例,简单介绍张掖市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就相应推广应用策略展开探讨。

郭钰璇[6](2019)在《农户的农作物秸秆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四川省金堂县调查数据》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选取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作为研究地区,四川省金堂县作为成都市远郊丘区的农业大县和四川省粮食生产大县,同时也是成都秸秆面积最大的区域,每年生产大量秸秆。虽然当前金堂县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的多种综合利用模式,但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收集成本高等特点,导致金堂县秸秆焚烧或废弃的行为仍然无法杜绝,造成了环境污染。而农作物秸秆是既优质又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应当进行合理的综合利用,这对于促进农户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都是重大的。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影响农户选择秸秆利用方式的各项因素,以农户为视角,从农户、政府、市场、社会等各层面提出有利于加强农户进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水平、促进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减轻政府禁烧工作的压力、发展金堂县秸秆产业化和市场化等建议,从而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改善农户生活环境、解决秸秆过剩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建议。本文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200位种粮农户进行实地调研,采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出当地农户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行为现状。通过分析得出,金堂县大多数农户倾向于选择自用的方式对秸秆进行利用,其中以秸秆饲料化为主。并运用信度和效度分析、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问卷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实证得出,农户农作物秸秆利用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程度、党员身份、村干部身份、人均年收入、耕地面积、家附近是否有秸秆收购点,政府行为、市场条件以及社会因素。同时,在对农作物秸秆自用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得出人均年收入、个人认知是农户农作物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市场条件越完善、补贴等政府举措越有效率、社会制度和秩序越稳定、社会氛围越积极向上,农户就越愿意将农作物秸秆进行出售或者自用,而不是随意焚烧或废弃。同时,从农户角度来看,应该提高农户的文化程度,增强农户的责任感,提高农户收入;从政府角度来看,除了必要的宣传和教育以外,实质性的财政补贴政策和完善基础设施等举措才是帮助农户减轻秸秆综合利用压力的必要手段;从市场角度来看,只有完善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成本、成立专业合作社将农户集中起来、大力发展秸秆收购加工企业、大兴秸秆产业等才能调动农户的资源利用积极性;从社会角度来看,应该寻找党员、村干部等领头人,兴办夜校,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帮助农户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提高农户的秸秆综合利用或出售积极性。

姚卜文[7](2019)在《基于4G传输的长庆油田边远井场SCADA系统建设及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从SCADA系统与数字化油田基本概念出发,描述了 SCADA技术与边远井场生产开发运行结合的理论、实践及效果。分析了长庆油田边远井场面临着日产油流量大,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管理难度大,安全防控难度高、数字化建设成本高等问题。而通过现有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无法实现油区生产资料的采集、监控全覆盖,这成为了目前长庆油田数字化建设方面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通过借助4G网络传输技术,结合长庆油田A11数字化建设技术标准,将4座边远井场的5口油井压力、油罐液位、抽油机运行参数、功图和视频图片等数据,通过APN加密通道,由工业4G路由器中SIM卡传输接入到部署SCADA系统的工业数据库内,完成数据匹配和兼容,最终达到可在作业区一级实现远程监控边远井场生产实时数据的目的。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移动式、低成本边远井场数字化采集及监测体系,对下一步整个油区数字化全面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郑立[8](2018)在《中东国家高等教育演进历程及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东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研究方法与教育学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中东国家高等教育演进历程,并将中东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划分为以埃及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以黎巴嫩、以色列为代表的社会参与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经济助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以历史学研究为基础,审慎地引入了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相关问题。本文由绪言、正文四章节及结论,共六部分构成。其中,绪言和结论分别探讨了研究缘起及主要观点,正文四章则主要论述了中东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中东国家政府主导型、社会参与型及经济助推型三种高等教育的形成过程及特点。绪言部分系统梳理了当前国内外中东国家高等教育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从学术、理论及现实三方面分析研究意义。该部分指出目前我国学界对中东地区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及国际关系等领域,对于教育问题甚少涉及,开展中东国家高等教育研究,有助于拓展我国中东研究的领域与内容,为更加全面的认识、理解中东国家的高等教育做出有益的贡献。第一章简要论述了中东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首先回顾了19世纪前中东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其次着重论述了19世纪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并将其划分为起步、形成、快速发展与调整、空前扩张与深化改革等四个阶段。其中,19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中东地区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中东地区现代高等教育形成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是中东国家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调整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中东国家高等教育空前扩张与深化改革阶段。在上述四个历史时期中,中东国家高等教育在政治、社会、经济三个主导因素的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社会参与型、经济助推型三种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第二章主要探讨了中东国家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并选取了埃及、土耳其、伊朗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分析了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本章认为,采取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中东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具有绝对掌控权,全面负责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而高等教育也以满足政府需求、契合政府发展需要为主要目的,该模式具有应激性、工具性、政治性及超前性四个典型特征。第三章分阶段论述了中东国家社会参与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演进历程。该模式主要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出发,强调社会力量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中东地区仅有黎巴嫩、以色列两国为社会参与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本章在全面分析两国社会参与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对两国发展模式的共性及差异性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社会参与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虽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模式,但其以西方文化为内核,在中东国家的推广价值不高。第四章分析了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经济助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在梳理该模式发展历程的同时,论述了西方大学海外分校在海湾地区的开办情况。本章认为,中东国家经济助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是在石油经济爆炸式增长的推动下产生与定型的,具有起步时间晚、发展速度快,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等特点。结论部分凝练了主要观点,分析了中东国家政府主导型、社会参与型、经济助推型三种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演进机理,并就高等教育对中东国家现代化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总之,本文以中东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为线索,厘清了中东国家三种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脉络,分析了中东国家政治、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关系,概括出三种发展模式,从而为研究中东国家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刘珣[9](2018)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一直非常注重对东部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俄国、苏联及俄罗斯三个不同的开发时期。本文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动因,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探寻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俄罗斯东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探寻中俄合作新的突破点,夯实中俄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史做了系统的划分,即按照俄罗斯历史的三个阶段,把东部地区的开发史提炼为初步基础性开发、计划拓展性开发和战略选择性开发三个开发时期。尽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三个时期不同,但开发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十分明显。相同点在于:不同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主体都是政府;不同时期的政府都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开发东部地区;鼓励移民、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政府的主要开发政策;不可否认由政府主导的开发促进了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加剧了这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同之处主要为开发诉求不同;开发政策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重点不同。当前,俄罗斯对东部地区开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高点,东部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是其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进而把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规律和特点,为创新中俄区域合作方式和领域提供依据。

刘映江[10](2018)在《基于LoRaWAN物联网技术的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在世界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更加符合物联网的通信技术的研究以及实现在物联网产品化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农业物联网中,为了实时监控农田各个位置的环境参数,传统的农业物联网一般采用ZigBee,WiFi等通信协议,但是随着农田面积的增大,接入节点的增加,需要同时满足大接入量、低功耗、远距离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LoRa扩频调制技术,结合LoRaWAN(Long Range WAN)通信协议,能达到抗干扰能力更强,通信距离更远,功耗更低,接入量更大的效果,很好的契合了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要求。本文根据农田监测的应用要求,分析了基于LoRaWAN物联网技术的农田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和难点,设计并实现了整个农田监测系统的结构组成和整体方案。针对大规模户外农田的实际情况,采用了更加省电的LoRa工作模式。确定了LoRa通信的工作频率为433MHz-470MHz和868MHz频段,设计了针对农田环境的网关和节点硬件电路。本文将LoRa通信系统与传感器网以及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相结合,实现了农田环境参数的自动化采集与上传。系统节点采用低功耗MCU—EFM32G222F128作为主控,普通锂亚硫电池供电,SX1278作为通信芯片,通过IIC、SPI、one-wire等总线连接传感器。以RaspberryPi3计算模块,结合四路或者八路SX1278,以及4G、以太网、Wi-Fi等模块构成自主设计的LoRa网关。数据库采用MySQL,数据展示部分以及系统管理平台利用WEB实现。本设计完成了农田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制作、调试及软件部分的代码编写,搭建整个农田监测系统。进行系统稳定性测试,通信距离测试,节点功耗测试。验证了采用LoRaWAN物联网技术的农田监测系统的可靠性与适用性,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改进措施,结合基于传统无线网络的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分析了LoRa物联网技术在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应用中的优势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制约农机化技术推广发展的两点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约农机化技术推广发展的两点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新能源发电的发展趋势
        1.1.2 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能源发电频率响应能力提升方法
        1.2.2 新能源发电故障穿越能力提升方法
        1.2.3 同步电机用于提升新能源电网稳定性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新能源采用MGP并网运行方式与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新能源与MGP的连接方式
        2.2.1 单逆变器采用MGP并网的结构
        2.2.2 多逆变器并联采用MGP并网的结构
    2.3 MGP的运行方式与结构特点
        2.3.1 MGP的运行方式
        2.3.2 MGP的结构特点
    2.4 MGP的电磁-机械耦合模型
        2.4.1 MGP的电气方程
        2.4.2 MGP的运动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GP的功率传输特性及控制方法
    3.1 引言
    3.2 MGP的功率传输特性
        3.2.1 MGP功角特性分析
        3.2.2 源荷变化下的功角变化特性
        3.2.3 新能源变流器协调控制策略
    3.3 q轴电流控制方法
        3.3.1 q轴电流控制原理与控制结构
        3.3.2 仿真分析
    3.4 无转速反馈控制方法
        3.4.1 控制系统结构
        3.4.2 仿真分析
        3.4.3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多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运行控制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LCL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4.2.1 逆变器驱动MGP数学模型
        4.2.2 机侧和源侧电流双环控制方法
        4.2.3 仿真分析
    4.3 并联控制与耦合谐振特性分析
        4.3.1 多逆变器并联结构与控制方法
        4.3.2 并联LCL滤波器耦合与谐振特性分析
        4.3.3 仿真分析
    4.4 双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实验研究
        4.4.1 控制系统设计
        4.4.2 实验平台搭建
        4.4.3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GP提升新能源频率响应能力的研究
    5.1 引言
    5.2 新能源采用MGP并网频率响应分析
        5.2.1 惯性响应特性及提升方法
        5.2.2 有功功率响应特性
    5.3 一次调频控制策略及稳定性分析
        5.3.1 一次调频控制策略
        5.3.2 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
    5.4 仿真分析
        5.4.1 系统参数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5.4.2 新能源占比提升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5.4.3 源荷功率变化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5.4.4 与其他一次调频控制策略的对比
    5.5 实验验证
        5.5.1 MGP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5.5.2 光伏是否采用MGP并网的对比
        5.5.3 不同源荷变化下的频率响应
        5.5.4 快速频率变化下的响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MGP提升新能源故障穿越能力的研究
    6.1 引言
    6.2 MGP实现新能源故障穿越的原理
        6.2.1 故障隔离作用分析
        6.2.2 无功支撑作用分析
    6.3 故障穿越仿真验证与分析
        6.3.1 低电压穿越
        6.3.2 高电压穿越
        6.3.3 新型故障穿越
    6.4 故障穿越实验验证与分析
        6.4.1 低电压穿越实验
        6.4.2 高电压穿越实验
        6.4.3 多次低电压故障穿越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榆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情况
2 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情况
    (1)第一阶段(2009—2011年)。
    (2)第二阶段(2012—2014年)。
    (3)第三阶段(2015年)。
    (4)第四阶段(2016年至今)。
        第一,解决了秸秆在全覆盖条件下,不烧、不离田,直接播种的问题。
        第二,解决了秸秆全覆盖条件下,免耕播种机作业秸秆堵塞的问题。
        第三,解决了秸秆全覆盖条件下,播种带地温回升慢的问题。
        第四,解决了秸秆全覆盖的条件下,药剂除草效果不佳的问题。
        第五,解决了拖拉机播种时压地的问题。
3 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效果
    3.1 培肥土壤
    3.2 降低土壤侵蚀
    3.3 改善土壤生物性状
    3.4 蓄水保墒提升
    3.5 保护环境
    3.6 节本增效
    3.7 稳产高产

(3)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核心概念解释
        1.2.1 技术革命与技术-经济范式
        1.2.2 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范式
        1.2.3 演化与演进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篇章结构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主要劳动关系演化理论评述
    2.1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2.1.1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框架
        2.1.2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评述
    2.2 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演化理论
        2.2.1 马克思对劳资矛盾变化趋势的辩证分析
        2.2.2 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演化理论框架
        2.2.3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评述
    2.3 西方非正统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2.3.1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2.3.2 新熊彼特学派的劳动关系演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革命演进中的劳动关系变迁
    3.1 技术革命、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范式
        3.1.1 三次技术革命浪潮
        3.1.2 劳动关系及其衡量方式评述
        3.1.3 劳动关系范式及其特征
    3.2 从工业革命爆发至今的劳动关系变迁
        3.2.1 劳动关系变迁概述
        3.2.2 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概述
        3.2.3 电气革命的劳动关系概述
        3.2.4 信息革命爆发以来的劳动关系演化
    3.3 技术革命演进中的劳动关系变迁特征
        3.3.1 劳动关系随着技术革命的演进而跨越式进步
        3.3.2 劳动关系的发展在特定时期可能停滞或倒退
        3.3.3 政府干预劳动关系发展愈发重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
    4.1 技术革命的演化阶段与演化规律
        4.1.1 康德拉季耶夫长波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4.1.2 对技术革命浪潮的阶段划分
    4.2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制约因素
        4.2.1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
        4.2.2 动力机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制约因素
    4.3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一般规律
        4.3.1 技术革命爆发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4.3.2 技术革命成长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4.3.3 技术革命扩张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4.3.4 技术革命成熟阶段的劳动关系演化规律
        4.3.5 劳动关系演化规律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革命推动劳动关系演化的历史证据
    5.1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1.1 工业革命爆发前夕英国的劳动关系概述
        5.1.2 工业革命爆发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1.3 工业革命成长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1.4 工业革命扩张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1.5 工业革命成熟阶段英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2 电气革命时期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2.1 电气革命爆发前夕美国的劳动关系概述
        5.2.2 电气革命爆发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2.3 电气革命成长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2.4 电气革命扩张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2.5 电气革命成熟阶段美国的劳动关系演化
    5.3 信息革命中劳动关系不平衡发展的原因
        5.3.1 “机器-劳工替代”机制方面的原因
        5.3.2 “劳工-雇主博弈”机制方面的原因
        5.3.3 “国内-国外投资”机制方面的原因
        5.3.4 意识形态和政府调控方面的原因
        5.3.5 劳动关系不平衡发展原因的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劳动关系演化机制的实证检验
    6.1 基于主成分模型的劳动关系量化研究
        6.1.1 量化劳动关系的方法选择
        6.1.2 主成分模型原理概述
        6.1.3 指标选取、描述性统计与模型检验
        6.1.4 主成分模型的结果
    6.2 劳动关系同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6.2.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2.2 变量描述、平稳性与协整关系检验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3 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机制检验
        6.3.1 理论框架回顾与实证研究假设
        6.3.2 变量说明与实证模型设计
        6.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平稳性检验
        6.3.4 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技术追赶进程中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7.1 中国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历程及其阶段
        7.1.1 技术-经济范式与技术-经济范式追赶
        7.1.2 中国对电气革命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1949-2001年
        7.1.3 中国对信息革命的技术-经济范式追赶:2002年至今
    7.2 中国技术追赶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
        7.2.1 追赶电气革命进程中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
        7.2.2 追赶信息革命进程中我国劳动关系的分化
        7.2.3 中西方劳动关系演化的比较
    7.3 中国劳动关系演化的动力机制及政府调节
        7.3.1 中国的“机器-劳工替代”机制及其政府调节
        7.3.2 中国的“劳工-雇主博弈”机制及其政府调节
        7.3.3 中国的“国内-国外投资”机制及其政府调节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劳动关系演化机制的实证检验
    8.1 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中国劳动关系量化研究
        8.1.1 变量选取、描述性统计与模型检验
        8.1.2 主成分分析过程与结果
    8.2 研究假设、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8.2.1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8.2.2 实证模型设计
        8.2.3 变量说明
    8.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平稳性与协整关系检验
        8.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8.3.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8.3.3 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8.4 调节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8.5 中国政府劳动关系干预政策的效果检验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智能时代劳动关系的演化方向及转型政策
    9.1 智能时代的劳动关系演化趋势展望
        9.1.1 灵活就业、线上工作、多份兼职和自主创业逐渐普及
        9.1.2 劳动者收入多元化,普遍由工资收入和资产收益组成
        9.1.3 劳动条件进一步改善,更加人性化并且更加富有弹性
        9.1.4 管理方式将向扁平化、虚拟化、民主化、弹性化转变
        9.1.5 教育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线上教育将得到广泛认可
        9.1.6 在政府推动下,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福利水平提高
        9.1.7 智能时代的劳动关系稳定性分析
    9.2 智能技术对劳动关系演化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9.2.1 智能技术对“机器-劳工替代”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9.2.2 智能技术对“劳工-雇主博弈”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9.2.3 智能技术对“国内-国外投资”机制的影响及挑战
    9.3 智能时代政府促进劳动关系平稳转型的政策建议
        9.3.1 政府调节“机器-劳工替代”机制的政策建议
        9.3.2 政府调节“劳工-雇主博弈”机制的政策建议
        9.3.3 政府调节“国内-国外投资”机制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分布式存储系统拟态化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分布式存储系统简介
        1.1.2 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安全威胁
        1.1.3 网络空间拟态防御
    1.2 研究现状
        1.2.1 现有数据安全防护手段
        1.2.2 拟态防御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1.3 课题提出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面向元数据服务的拟态化架构设计与实现
    2.1 引言
    2.2 威胁分析与拟态界选取
    2.3 面向元数据服务的HDFS拟态化架构设计
        2.3.1 总体架构与工作流程
        2.3.2 M-Namenode的异构冗余执行体集合
        2.3.3 M-Namenode中的裁决机制与调度机制
        2.3.4 基于H-Datanode集群的数据冗余放置
    2.4 Mimic-HDFS安全性能分析
        2.4.1 异构冗余机制
        2.4.2 动态调度机制
    2.5 测试与评估
        2.5.1 测试环境
        2.5.2 评估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拟态调度机制的高效性与鲁棒性研究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与分析
        3.2.1 基本概念与原则
        3.2.2 研究动机
        3.2.3 威胁模型与评价指标
    3.3 基于滑动窗口模型的调度序列控制方法
        3.3.1 相关概念与定义
        3.3.2 模型设计
        3.3.3 方法分析
    3.4 实验评估
        3.4.1 实验设计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进一步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拟态裁决机制的可信性研究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基于Logistic函数的置信度修正模型与裁决方法
        4.3.1 定义与概念
        4.3.2 运行场景内的置信度修正
        4.3.3 运行场景间的置信度修正
        4.3.4 优化的裁决方法
    4.4 仿真与评估
        4.4.1 仿真环境
        4.4.2 评估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副本的安全放置策略
    5.1 引言
    5.2 模型与评价指标
        5.2.1 安全威胁模型
        5.2.2 存储系统模型
        5.2.3 本文评价指标
    5.3 目标问题与算法设计
        5.3.1 HDFS副本放置问题的规划模型
        5.3.2 主目标贪心的随机搜索算法
    5.4 实验评估
        5.4.1 实验设置
        5.4.2 数据承载规模对安全性的影响
        5.4.3 攻击能力对安全性的影响
        5.4.4 集群异构度对安全性的影响
        5.4.5 Hadoop任务处理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5)张掖市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2.1 制种玉米品种多,种植模式不统一
    2.2 制种玉米种植规模小,土地分散
    2.3 机具性能与质量不高,操作人员专业水平低
    2.4 推广应用投入不足,管理不完善
3 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推广应用策略
    3.1 鼓励和推进统一生产管理
    3.2 统一各地区制种玉米种植规格和标准
    3.3 购入高性能机具,安排专业人员指导
    3.4 加大推广经费投入,优化农具租购管理
4 结语

(6)农户的农作物秸秆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四川省金堂县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作物秸秆
        2.1.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2.1.3 农户的农作物秸秆利用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循环农业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3.金堂县农户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分析
    3.1 金堂县秸秆利用概况
        3.1.1 金堂县概况
        3.1.2 金堂县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概况
    3.2 金堂县农户的秸秆利用方式
        3.2.1 金堂县农户农作物秸秆现有综合利用运用普遍
        3.2.2 其他综合利用模式推广难
        3.2.3 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现象仍存在
4.金堂县农户的秸秆利用行为描述性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
    4.2 调查开展及数据情况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4.4 问卷调查数据的总体情况
    4.5 问卷调查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4.5.1 农户的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行为
        4.5.2 农户的农作物秸秆自用行为
        4.5.3 农户的农作物秸秆出售行为
5.金堂县农户的农作物秸秆利用行为影响因素
    5.1 影响因素各群组间的差异比较分析
        5.1.1 个人特征的影响
        5.1.2 自然条件的影响
        5.1.3 个人认知的影响
        5.1.4 市场条件的影响
        5.1.5 政府行为的影响
        5.1.6 社会因素的影响
    5.2 农户农作物秸秆利用行为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5.2.1 模型和变量选取
        5.2.2 模型拟合情况
        5.2.3 回归结果
        5.2.4 农户农作物秸秆自用行为选择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6.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4G传输的长庆油田边远井场SCADA系统建设及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SCADA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4.1 完成主要工作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长庆油田信息网络结构
    2.1 长庆油田信息网络现状
    2.2 长庆油田信息网络规划与建设
        2.2.1 构建原则
        2.2.2 链路结构
        2.2.3 配置管理
    2.3 长庆油田油区网络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 长庆油田SCADA系统建设
    3.1 油田数字化产生
    3.2 SCADA技术下的数字油田
        3.2.1 油田数字化
        3.2.2 长庆油田数字化的重要技术组成
    3.3 长庆油田SCADA系统建设
        3.3.1 SCADA系统管理模式
        3.3.2 SCADA系统功能及应用
        3.3.3 SCADA系统功能使用优点
第四章 长庆油田边远井场SCADA系统建设
    4.1 长庆油田边远井场现状
    4.2 边远井场SCADA建设规划
        4.2.1 建设思路
        4.2.2 建设内容
    4.3 边远井场SCADA建设应用
        4.3.1 实现主RTU远程调试技术应用
        4.3.2 实现井场数据4G传输技术应用
        4.3.3 实现井场数据安全接入技术应用
        4.3.4 实现SCADA技术兼容性技术应用
第五章 SCADA系统在长庆油田边远井场中的效果分析
    5.1 边远井场存在主要矛盾
        5.1.1 生产区域分散、管理难度大
        5.1.2 安全环保风险高
        5.1.3 开发投入与成本压力
        5.1.4 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落后生产组织方式矛盾
    5.2 SCADA系统在边远井场中应用效果
        5.2.1 SCADA系统促进了技术管理的提升
        5.2.2 SCADA系统提高了生产运行的效率
        5.2.3 SCADA系统加强了安全管理的保障
        5.2.4 SCADA系统优化了岗位责任的架构
        5.2.5 SCADA系统实现了员工总量的控制
        5.2.6 SCADA系统实现了工作环境的改善
        5.2.7 SCADA系统提高了抓偷反盗的效率
        5.2.8 SCADA系统实现了油藏精细管理
第六章 建议与结论
    6.1 建议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中东国家高等教育演进历程及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内容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六、基本概念阐释与辨析
第一章 中东国家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进程及阶段
    第一节 19世纪前中东地区高等教育发展
        一、伊斯兰文明兴起前中东地区高等教育
        二、伊斯兰文明兴起后的宗教教育
        三、19世纪前中东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影响
    第二节 中东国家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与发展
        一、中东国家现代高等教育起步阶段
        二、现代高等教育的形成
        三、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调整
        四、高等教育空前扩张与深化改革
第二章 中东国家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及演进历程
    第一节 中东国家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形成
        一、19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高等教育
        二、奥斯曼帝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第二节 中东国家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
        一、埃及高等教育的民族化
        二、凯末尔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发展
        三、伊朗的礼萨·汗教育改革
    第三节 中东国家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定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高等教育演进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高等教育发展
    第四节 中东国家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特征分析
        一、模式的形成具有应激性
        二、高等教育工具性能突出
        三、高等教育政治特性凸显
        四、高等教育政策具有超前性
第三章 中东国家社会参与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及其演进历程
    第一节 黎巴嫩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演进
        一、西方教会学校影响下的近代黎巴嫩高等教育
        二、弱政府影响下的黎巴嫩高等教育
        三、黎巴嫩社会参与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以色列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一、建国前犹太高等教育
        二、建国后以色列高等教育
        三、以色列社会参与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中东国家社会参与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比较
        一、黎巴嫩、以色列社会参与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差异性
        二、黎巴嫩、以色列社会参与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共性特征
第四章 中东国家经济助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及其演进历程
    第一节 中东国家经济助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演进
        一、海湾国家高等教育初始阶段
        二、高等教育紧缩与发展并行
        三、高等教育高速扩张阶段
    第二节 西方大学海外分校—一种独特的经济助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一、阿联酋海外分校发展概况
        二、阿联酋海外分校发展特点
    第三节 中东国家经济助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特征分析
        一、高等教育起步时间晚、发展速度快
        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三、美国模式成为主导的西方模式
结论——中东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演进机理
    一、中东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二、中东国家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演进机理
    三、中东国家社会参与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演进机理
    四、中东国家经济助推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演进机理
    五、高等教育发展对中东国家现代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9)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地缘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初步基础性开发
    第一节 俄国占领及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开发
    第三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及工业开发
    第四节 俄国在东部地区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第五节 对俄国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计划拓展性开发
    第一节 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工业开发
    第三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四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和交通基础设施开发
    第五节 对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战略选择性开发
    第一节 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领导与协调专门机构分析
    第四节 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实施
    第五节 对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动因
    第二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
    第三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第四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五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10)基于LoRaWAN物联网技术的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低功耗广域网(LPWAN)概述
        1.3.1 低功耗广域网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1.3.2 低功耗广域网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
        1.3.3 低功耗广域网与农田环境监测系统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LoRaWAN及其在农田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2.1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概述
    2.2 LoRaWAN技术概述
        2.2.1 LoRaWAN与LPWAN
        2.2.2 LoRaWAN物联网技术的特点
        2.2.3 LoRaWAN网络拓扑及通信原理
        2.2.4 LoRaWAN标准协议规范
    2.3 LoRAWAN物联网技术在农田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LoRa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3.1 目标农田与系统需求分析
        3.1.1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
        3.1.2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应用需求
        3.1.3 LoRa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硬件需求
        3.1.4 系统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3.2 LoRaWAN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方案设计
        3.2.1 LoRaWAN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整体架构
        3.2.2 LoRaWAN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在目标农田的部署方案
        3.2.3 农田监测系统节点定位的解决方案
        3.2.4 传感器选型方案
        3.2.5 网络硬件平台的解决方案
        3.2.6 软件开发平台的解决方案
    3.3 方案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LoRa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网络设计与布设
        4.1.1 系统网络设计
        4.1.2 系统网络布设
    4.2 基础开发平台概述
        4.2.1 LoRa调制解调模块
        4.2.2 Contiki操作系统
        4.2.3 LoRaMAC
        4.2.4 网关开发平台
    4.3 农田监测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4.3.1 节点传感器电路
        4.3.2 节点无线通信电路
        4.3.3 节点电池电压监测电路
        4.3.4 网关硬件电路的设计
    4.4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现
        4.4.1 传感器数据采集以及数据传输功能的实现
        4.4.2 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
        4.4.3 数据展示功能的实现
        4.4.4 节点定位功能的实现
    4.5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具体实现
        4.5.1 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4.5.2 系统网关软件设计
        4.5.3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4.5.4 系统WEB设计
        4.5.5 节点低功耗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LoRa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实验与分析
    5.1 调试及实验场景介绍
    5.2 传感器节点的功耗分析
    5.3 系统的通信距离分析
    5.4 可靠性分析
    5.5 与传统农田环境监测技术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件一
附件二

四、制约农机化技术推广发展的两点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D]. 谷昱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榆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 王春梅.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1(02)
  • [3]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D]. 刘思源.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6)
  • [4]分布式存储系统拟态化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D]. 郭威.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5]张掖市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推广应用[J]. 罗黎晨. 农业机械, 2019(08)
  • [6]农户的农作物秸秆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四川省金堂县调查数据[D]. 郭钰璇.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基于4G传输的长庆油田边远井场SCADA系统建设及应用效果分析[D]. 姚卜文.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中东国家高等教育演进历程及发展模式研究[D]. 郑立. 西北大学, 2018(02)
  • [9]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D]. 刘珣.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10]基于LoRaWAN物联网技术的农田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D]. 刘映江.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制约农机化技术推广发展的两大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