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网络及其构建方法研究

虚拟网络及其构建方法研究

一、虚拟网络及其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喻瑾[1](2021)在《云架构下网络隐蔽信道检测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云计算在政府、金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与担忧。网络隐蔽信道是一种绕过安全管理策略进行机密信息传输的隐蔽通信技术,对数据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云计算网络作为互联网的延伸,同样也会受到网络隐蔽信道的威胁。目前,针对云计算特有的拓扑结构、通信机制,缺乏足够的网络隐蔽信道研究以及安全防御工具。为了进一步维护云上数据的安全性,对云网络隐蔽信道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云架构的网络隐蔽信道检测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1)针对云平台中的数据泄露问题,结合现有云网络检测对象未囊括网络隐蔽信道的现状,从构建和检测的攻防博弈角度分析网络隐蔽信道的研究趋势,提出了云架构下网络隐蔽信道多尺度融合检测思路。(2)设计了基于云架构的分布式数据采集方案,根据私有云平台Open Stack的拓扑结构,从东西流量以及南北流量两方面深入分析云平台的网络通信机制、网络关键节点,提出了云架构下的网络隐蔽信道通信模型,通过分布式网络流量的迁移方法,实现了虚拟网络数据的获取与识别。(3)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重划分的多尺度网络隐蔽信道融合判定方法,从静态元素、协议知识、通信信道等多个检测尺度构建隐蔽信道检测向量,在数据包、会话流和数据流多个维度中进行网络隐蔽信道疑似度多级融合判定。(4)基于以上云数据采集方法和多尺度网络隐蔽信道检测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原型系统,详细描述了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隐蔽信道检测、可视化、数据缓存主要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并将原型系统成功部署在了私有云Open Stack上。最后,本文从功能可用性、检测有效性和检测可靠度三方面对原型系统进行了测试。最终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分布式采集云网络数据,有效检测多种协议、多种云网络流向等多类型的网络隐蔽信道,平均检测准确率达到了96%,平均检测漏报率和虚警率在5%以内,检测结果可信度较高。

罗竟妍[2](2021)在《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构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室内位置服务(Indoor-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是智慧城市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领域,也是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室外位置服务技术发展迅速并日益成熟,但被称为位置服务中“最后一公里”的室内位置服务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建筑物地图作为室内位置服务的基础与信息载体,对于室内位置服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面向智慧城市的三维场景也需要依托建筑物地图实现宏观大场景与局部精细模型间的高逼真无缝衔接。建筑物地图作为室内位置服务与智慧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影响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建筑物地图是当前建筑和GIS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广泛研究。现有的数据模型和数据规范在应用于建筑物地图时仍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在复杂建筑环境下面向多元应用的普适性需要,其中尤以如下三个问题最为核心,(1)复杂场景下建筑物地图模型构建及数据组织表达问题;(2)建筑物地图模型与室内定位导航协同问题;(3)建筑物地图模型中海量数据信息的管理调度问题。本文以建筑物为核心要素,针对复杂场景下建筑物地图的构建问题,选择精细化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为主要数据源,依托BIM与GIS集成思想,构建高可交互集成性的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混合模型以适应复杂建筑环境下多元应用的需要,并基于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混合模型设计研发建筑物地图引擎用于建筑物地图模型中海量数据的调度加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的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本研究选择BIM模型为“原材料”并对其进行轻量化处理,去除其中的冗余信息,而后分别对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所需的几何、语义、拓扑、语音、视频、纹理数据进行采集、解析并存储为相应的数据格式,以满足后续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构建研究的需要。(2)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在对已有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有效信息提取后,开展模型构建方法研究,分别完成实体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构建,然后利用模型链接完成实体模型与网络模型之间的交互结合,并基于要素尺度的划分对模型中的信息进行集成,实现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混合模型的最终构建。(3)建筑物地图引擎的研发与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的实证研究。基于所提出的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设计并研发了的建筑物地图引擎,并对其数据存储结构以及调度加载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Android开发技术与Web GL渲染技术,分别开发了手机室内定位导航系统与建筑物三维可视化与分析系统,证明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在工程化应用中的可行性与使用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混合模型以及一套相应的构建方法与技术流程,并通过应用实证表明了所提出的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混合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以满足实际生产应用中的需要,并着力探索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的工程化应用之路。

韩宇[3](2021)在《基于灰色综合关联分析的车货供需匹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公路运输在运输方式中仍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公路运输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互联网+APP”的模式不断成熟,供需数据大规模增长,车货供需匹配产业发展迅猛,有一定的车货双方资源整合的作用。目前车货供需匹配领域主要存在三大难题问题:运输成本高、车辆满载率低、车货双方有效评价困难。本文基于车货供需匹配存在的问题进行展开研究,在研究车货供需匹配问题时考虑双方满意度指标,提出改进的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实现满意度的量化,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构建满意度最大、满载率最高、运输成本最低的多目标车货供需匹配模型,为该类问题的研究进行一些补充。首先,运用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实现满意度的量化。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分析现有的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模型并提出改进,在考虑序列相似性和相近性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序列间的正负相关性。通过和其他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比较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进而提出了基于灰色综合关联分析的车货双边满意度测度方法。其次,基于满意度测度结果构建一对多车货供需匹配模型,并设计禁忌搜索算法求解。规定一定的假设条件、约束条件,构建多优化目标的车货供需匹配模型,实现匹配方案成本最低,满载率最高,满意度最大的目标。求解时首先对满足特定车货信息指标的车主或货主进行初级检索,缩小算法计算范围。设计禁忌搜索算法求解模型,求得符合约束的最优匹配方案。最后,根据C公路港的部分调研数据,求解车货供需匹配方案,结果证明该方法在优化满载率和匹配满意度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作用,禁忌搜索算法求得可行解和最优解的速度较快,本文提出的求解车货供需匹配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于鸿儒[4](2021)在《虚拟同步机并网系统功率振荡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碳中和”是我国实现能源独立、保证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伴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的提高,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和低惯性水平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基本特征。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技术赋予了电力电子设备惯量支撑能力,但提高了控制系统复杂度。随着友好并网要求的提出,VSG并网系统稳定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VSG并网系统功率振荡分析与抑制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对典型的VSG降阶模型进行了适用性分析,通过单边傅里叶分析论证了传统的三阶模型仅适用于分析大惯性、高阻尼系统;通过输出阻抗分析论证了电磁五阶模型仅适用于分析输出阻抗较小的系统。针对VSG弱时间尺度分离属性,提出了基于时间常数的模型降阶方法,该方法能够保留跨时间尺度的交互作用,并基于该降阶方法推导可靠、简洁的改进电磁模型,在不改变阶数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适用范围。(2)通过分析VSG功率环路动态耦合特性,得到有功/无功环路动态解耦条件及能够独立分析其次同步/同步频率特性的理论依据。揭示了次同步/同步谐振机理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即线路阻抗与输出阻抗作用导致系统稳定裕度降低,甚至引发谐振。通过分析控制参数对谐振的影响,提出了基于输出功率比例微分反馈的谐振抑制策略,并给出了各反馈系数的具体设计方法。输出功率比例微分反馈策略可在维持功率环性能不变的同时,有效抑制谐振、提高系统稳定性。(3)通过特征根分布对VSG输出功率振荡现象进行了分析,论证了通过稳态阻尼、动态阻尼联合取值方法抑制谐振的可行性。进一步建立了VSG虚拟转矩模型,通过阻尼转矩分析直观地揭示了VSG输出功率低频振荡机理:次同步谐振及锁相环的负阻尼效应导致VSG的阻尼转矩与阻尼系数、同步转矩与同步功率系数不一致。提出了基于相位补偿的VSG虚拟转矩校正方法,通过定量校正虚拟转矩可以有效抑制低频振荡,并给出补偿器设计方法。(4)针对VSG实际指标与设计指标不符的现象,论证了对VSG设计参数进行测试的必要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辨识的VSG设计参数间接测试方法,将VSG设计参数的测试问题转换为系统辨识问题。通过机理分析搭建了VSG/下垂控制的并网模型结构,将系统辨识问题简化为参数辨识问题。推导了逆变器数据采样系统的数值模型,通过智能优化算法将参数辨识问题转化为了参数优化问题。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系统辨识的间接测试方法可实现VSG参数的快速辨识计算。(5)基于微网系统实验平台,进行了PQ、下垂及VSG等单机基本控制策略实验和二次调压、调频及并网预同步等微网基本控制策略实验。对文中所述的理论、方法及相关结论进行了实验验证,包括VSG控制策略的灵活性、改进电磁模型的准确性、输出功率振荡抑制策略的有效性及VSG设计参数测试方法的可行性等,进一步证实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工程价值。

钱鉴青[5](2021)在《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的工控系统网络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ICS)测试床仿真模拟工业生产过程,广泛用于生产控制优化、计划与资源优化、人员培训、安全评估与安全测试研究等。现有包含实物的实物复制测试床、半实物测试床搭建成本较高,且测试床规模远不及实际系统的规模,导致基于测试床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软件联合的纯软件仿真类测试床,不便于开展网络攻防等交互性要求较高的相关研究与测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研究网络化ICS(Networked ICS,NICS)仿真技术及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NFV)的基础上,研究基于NFV的工业控制系统网络仿真模拟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NICS仿真同步技术研究。NICS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具有分布部署、功能协同的特性。在分析研究分布式仿真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多终端协同仿真中网络消息的延时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研究多终端协同仿真同步方法,设计利用独立于工艺生产仿真网络同步网络进行仿真同步的方法,在工艺生产仿真网络中模拟工业生产实时网络通讯,在同步网络中传递仿真计算协同数据并保持仿真同步,并利用具有多网卡的工控机进行仿真同步方法验证。(2)基于NFV的NICS模拟技术研究。一般由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模块(进程)实现NICS工艺生产仿真模型,若模型涉及的传感器、执行器具有独立的IP地址,则可模拟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之间进行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的网络通讯,因此,工艺生产仿真模块需具有多网卡,而工控机等实体设备具有的网卡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有大量传感器、执行器的工艺生产仿真模拟需求。针对工艺生产仿真模块对多网卡的需求,本文在研究虚拟网卡、虚拟交换机及虚拟网络等NFV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基于NFV的NICS仿真模拟网络实现方法,并基于OVS-Docker设计实现Docker容器多网卡的添加与网络配置方法,及Docker容器基于Open v Switch的自动组网方法,解决基于NFV模拟NICS关键问题。(3)基于化工生产工艺仿真的化工NICS网络模拟仿真。基于指导老师团队前期实现的化工生产工艺仿真,利用本文研究的基于NFV的NICS模拟仿真方法,实现基于Docker容器的化工生产工艺仿真;利用容器的多虚拟网卡,实现基于容器网络的化工生产控制系统网络的模拟,即在容器网络中产生结合化工生产工艺控制的实时网络数据流,为网络攻防提供工控网络场景,并在容器之间建立独立于工控系统模拟网络的仿真同步网络。相关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究并实现的仿真同步方法有利于保障工艺生产过程仿真的同步、顺利进行,同时避免或减小Do S攻击测试对工艺过程仿真的直接影响;基于NFV的NICS仿真模拟,有利于实现与实际工控系统同等规模、同等复杂度的高交互工控系统网络测试床。

杜婷[6](2020)在《建筑柔性界面的分析与探究》文中指出在建筑理论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中,建筑界面逐渐出现了更复杂多元的形态表达,同时也在空间中营造出丰富的效果,不断呈现出的建筑界面体现柔性特质的作品,引导或改变人在空间中的感知。其界面本身与建筑空间形态传达出一种柔和的视觉感知,且建筑空间往往展现出独特的模糊性、透明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本文统一将这种界面形式归纳为柔性界面。近些年以“柔性边界”与“柔性界面”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文章逐渐涌出,这说明建筑“柔性界面”的概念是被普遍认可的。本文对于建筑柔性界面的分析与探究,总起于认识观的问题。目前,我们对其认知特点、对柔性界面的分析还处在表层认识方面。论文基于对知觉现象学等相关理论的已有研究,结合具体建筑案例,以“概念构建——特性分析——形态表达——空间营造效果——空间中的建构方法”为研究脉络,对柔性界面在建筑中的形态表达以及空间中的营造效果进行分析论述,得以更全面深入地认知建筑柔性界面的概念,并推演出柔性界面在建筑空间中的建构方法。论文首先对“柔性”概念做出了阐释,并具体地对建筑柔性界面做出系统的定义;对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现象学以及视知觉理论进行概述,进而通过对认知建筑柔性界面与相关理论的关联性进行解析,提取建筑柔性界面的特性;接着针对建筑学其他相关理论对更全面地认知建筑柔性界面的影响进行论述。然后对建筑柔性界面在建筑中的形态表达进行分析总结,以柔性界面的面域形态、空间化的形态以及介质参与柔性界面的无形化的界面形态作为三种主要类型,针对柔性界面的特性而对应其在建筑中的具体物态形式。之后对柔性界面在建筑空间中的营造效果进行了论述,应用知觉现象学原理,关注人的感知和空间体验,以柔性界面营造建筑的消失感、营造空间状态的不确定感以及空间体验中人的“视知觉-身体-心理”的综合感知为营造效果,辩证的分析其优势所在。最后,总结推演出建筑柔性界面在建筑空间中的组织和构建方法,以点、线、面、体为基本构建元素,通过几何图解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建构逻辑,进而系统全面的理解建筑柔性界面的运用规律。文章以归纳演绎为主要研究方法,尝试性地探索一种新的认识观,从界面与空间的关系出发,在“柔性界面”的认知构架中,提出其是一种经柔性操作与组织的整体界面系统而存在,并将“柔性界面”最终抽象理解为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在理论层面上,从空间本质出发,形成关于柔性界面的新的认识论;实践层面上,根据空间特征将建筑柔性界面分为物理柔性界面和现象柔性界面,分别深入研究柔性界面的不同特征及其产生的空间效果,探究可能的应用范围,通过归纳演绎推出具体的构建方法,以期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能产生指导作用,构建方法的讨论促进形成新的方法论的实现。

姚成建[7](2020)在《稻麦清选装置智能化设计中的模型库和虚拟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选装置作为稻麦联合收获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反映其工作性能,也影响其作业效率,因此清选装置的设计和优化一直是研究热点。传统方法存在设计效率低、设计周期长等不足,智能化设计方法使高效、高质量、多样化、定制化设计成为可能,而关键零部件模型库的建立和虚拟仿真是智能化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目前清选装置关键零部件模型库缺乏、虚拟仿真结果不能直接用于设计依据的问题,设计并开发了关键零部件模型库,测定了作业对象的相关物理参数,进行了作业过程的虚拟仿真和试验验证,并将模型库与仿真相结合实现智能化设计系统给定工况下的部件参数的优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清选装置关键零部件参数化模型库建立。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设计手册、产品图纸等技术资料,确定清选装置关键零部件结构特征,使用Visual Studio 2012编程软件结合C++以及KF(知识融合)两种开发语言对NX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提取清选装置零部件设计所需相关参数,在NX软件中建立智能化设计系统的清选装置参数化模型库,包括鱼鳞筛、风机、抖动板、网眼筛等。(2)作业对象物理参数实验研究。分析清选作业过程仿真中需要设定的物理参数,以经脱粒装置脱粒的水稻脱出物为对象,分别对各组成成分的几何尺寸、悬浮速度,水稻籽粒的休止角、密度、恢复系数进行测量。(3)清选装置-物料相互作用仿真与试验验证。以籽粒、短茎秆、长茎秆3种为对象,通过离散元和计算流体动力耦合的方法对含杂率和损失率进行数值模拟,采用欧拉模型进行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并设计搭建了清选试验台,通过台架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大部分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在4%到10%之间,实验结果与基于流固耦合仿真的结果吻合。(4)智能化设计系统中的模型、仿真和优化。根据设计要求在现有的清选装置智能化设计模块生成清选装置的相关设计参数,模型库通过调用这些参数,生成相关模型实例,借助清选仿真系统进行仿真试验和优化设计,最后将优化后的模型导入实例库。

潘湛[8](2020)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ICS)打破了传统的物理隔离的形式,越来越多地与外界网络连接。虽然这样做使得工业控制系统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让它更容易遭受攻击。近几年,国内外发生多起工业控制系统入侵事件,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到了国家安全。因此,在智能化、自动化的现代工业发展要求下,工业控制系统入侵检测研究成为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异常检测研究是入侵检测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多种现有工业控制系统异常检测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以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系统和西门子 S7 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协议为研究对象,完成了以下三个部分的研究工作:(1)针对具有高度周期性特点且多路复用的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流量,本文在研究流量本身的周期性基础上结合领域知识提出了基于I/O通道分离和频谱分析的工控系统流量异常检测建模方法,通过识别流量数据I/O地址并进行分组,使用优化后的频谱分析方法构建流量模式的自动机模型。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模型构建及模型检测方面优于其他建模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工干预。(2)已知的工控流量符号引起的异常情况相对于未知的工控流量符号更难被检测,为了更好地表示工控系统网络流量的模式、降低异常检测模型的漏报误报,本文结合工业控制系统的物理层次将流量划分为不同维度,从而进行工控系统网络流量多级异常检测建模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多级异常检测模型能够有效提升异常检测效果。(3)本文基于上述提出的I/O通道分离和频谱分析建模方法以及多级异常检测模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工控系统流量模型构建与异常检测系统。

肖思源[9](2020)在《近似片上网络中的性能优化与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得益于部分应用(如多媒体处理、机器学习类等)存在容错能力,运行它们的处理器或组件能够通过减少计算代价(如降低精度或丢弃数据包等)来提高性能或降低能耗,这种新的优化思想被称为近似计算。在众核芯片中,由于片上网络对芯片整体的功耗和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者们提出近似片上网络架构,它通过使用有损压缩器硬件将底层通信的数据包进行压缩裁剪,来减少网络负载,进而提高系统性能。在设计近似计算方法时,由于用户对应用程序的输出结果质量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决定使用的近似等级时,应该考虑该操作将造成的质量损失以及可能得到的性能、能耗方面的收益。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精确的质量损失模型,以及如何在质量要求的约束下最优化系统性能,是近似片上网络设计中的关键问题。现有的近似片上网络研究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做近似决策时,没有考虑网络运行时的全局状态,且2)没有对输出质量损失进行建模或模型不够精确,无法保证近似操作的安全性。因此,本文针对近似片上网络的质量控制方法展开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一个考虑压缩方法、应用程序、输入数据以及近似等级等因素的质量模型,又对近似片上网络的性能、通信量等进行建模。接着,本文以近似决策为手段、质量要求为约束,对近似片上网络的性能优化问题进行定义。最后,本文提出一个基于网络全局状况和误差预算的优化方法来对问题进行求解,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优先对网络拥塞进行最小化,再进一步降低数据包零负载时延。在实验评估环节中,相对于近期的两个近似片上网络工作,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执行加速比可以达到29.42%。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改善网络拥塞状况,且对质量损失的控制更加精准。

胡婷婷[10](2020)在《基于动态不确定因果图的推理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知识表达和基于该知识表达的推理算法在构造智能系统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现代智能系统需处理的知识类信息大部分为不确定因果关系类信息,因此有必要对处理不确定因果关系类信息的智能系统作进一步的研究。动态不确定因果图源于贝叶斯网,是一种在符合概率论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用于处理实际问题中不确定因果关系类信息的方法。简洁的知识表达能力和合理有效的推理方法使得动态不确定因果图在故障诊断、风险评估、预测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认可。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动态不确定因果图(Dynamic Uncertain Causality Graph,DUCG)的知识表示和推理算法,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动态不确定因果图理论模型构建这类问题,本文首先给出了传统的构建方法,其次对于已存在的典型故障树,利用化局部为整体的思想,提出了向DUCG模型转化的三个步骤,分别是事件转化、数值转化和逻辑转化,进一步提出了转化算法,以更好实现向更具优点的模型转化。(2)针对DUCG模型中条件作用事件的复杂性,首先对单值DUCG中的条件连接事件和多值DUCG中的条件作用事件分别作了详细的讨论,其次依据条件作用事件的类型提出了两个实用性强的定理,实例验证与传统推理算法相比,所给定理更适用于复杂条件情形下变量逻辑表达式的展开。(3)对于DUCG模型中含有有向循环图这类问题,本文首先定义了两类循环图,其次依据单值DUCG和多值DUCG中的传统解环推理过程分别归纳了适用的通用形式,用于解决涉及简单有向循环的DUCG模型;针对含有复杂有向循环的DUCG,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因果强度矩阵新的推理算法,按照规定的路径规则进行搜索解环,所举实例更进一步证明了该算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二、虚拟网络及其构建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网络及其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云架构下网络隐蔽信道检测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云架构下的隐蔽信道分析
    2.1 云架构安全性分析
    2.2 网络隐蔽信道
    2.3 云架构下的隐蔽信道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云架构的多尺度网络隐蔽信道检测方案
    3.1 基于云架构的网络隐蔽信道建模
    3.2 基于云架构的分布式数据采集
    3.3 基于权重划分的多尺度网络隐蔽信道融合判定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云架构的多尺度网络隐蔽信道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需求分析
    4.2 系统总体设计
    4.3 数据采集模块
    4.4 数据预处理模块
    4.5 隐蔽信道检测模块
    4.6 可视化模块
    4.7 数据缓存模块
    4.8 本章小结
5 原型系统测试
    5.1 测试目标
    5.2 测试环境
    5.3 系统测试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及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概况
        1.2.1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研究概述
        1.2.2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应用领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研究
        1.3.2 建筑物地图数据模型标准
        1.3.3 建筑物地图混合模型研究
    1.4 论文研究框架体系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章节安排
第2章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的数据预处理研究
    2.1 建筑信息模型BIM轻量化
    2.2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数据预处理方法
        2.2.1 几何数据预处理
        2.2.2 语义数据预处理
        2.2.3 拓扑关系预处理
        2.2.4 语音数据预处理
        2.2.5 视频数据预处理
        2.2.6 纹理数据预处理
    2.3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数据预处理实验
        2.3.1 实验数据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
    3.1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
        3.1.1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概述
        3.1.2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实体模型
        3.1.3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网络模型
        3.1.4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混合模型
    3.2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辅助室内定位导航
        3.2.1 室内定位的地图匹配
        3.2.2 步行距离与时间量算
    3.3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构建实验
        3.3.1 实验数据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的应用实证研究
    4.1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实证概述
    4.2 建筑物地图引擎
        4.2.1 建筑物地图引擎整体设计
        4.2.2 建筑物地图引擎数据存储结构
        4.2.3 建筑物地图引擎数据调度机制
    4.3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应用系统
        4.3.1 手机室内定位导航系统
        4.3.2 建筑物三维可视化与分析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灰色综合关联分析的车货供需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满意度量化方法研究
        1.2.2 车货匹配三大问题研究
        1.2.3 车货供需匹配模式研究
        1.2.4 车货供需匹配方法研究
        1.2.5 文献研究总结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2.1 满意度量化方法
    2.2 车货匹配三大问题
        2.2.1 车货供需匹配问题
        2.2.2 车辆路径规划问题
        2.2.3 车辆空间配载问题
    2.3 车货供需匹配模式
        2.3.1 议价模式
        2.3.2 竞价模式
        2.3.3 标价模式
    2.4 车货供需匹配方法
        2.4.1 求解算法分类
        2.4.2 智能启发式算法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灰色综合关联分析的车货双边满意度测度
    3.1 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
    3.2 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模型构建
        3.2.1 模型构建
        3.2.2 模型性质
        3.2.3 可行性分析
    3.3 基于灰色综合关联分析的车货双边满意度测度
        3.3.1 问题描述及其符号定义
        3.3.2 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3.3.3 车货双边满意度测度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满意度测度的车货供需匹配研究
    4.1 问题描述及其符号定义
    4.2 车货供需匹配模型分析
        4.2.1 模型假设
        4.2.2 车货信息指标体系构建
        4.2.3 模型约束
    4.3 基于满意度测度的车货供需匹配模型构建
        4.3.1 目标函数
        4.3.2 模型构建
    4.4 车货供需匹配模型求解
        4.4.1 车货信息指标检索
        4.4.2 禁忌搜索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
    5.1 C公路港背景介绍
    5.2 数据描述
        5.2.1 实例数据信息
        5.2.2 模型参数设置
        5.2.3 算法参数设置
    5.3 结果求解
        5.3.1 满意度测度结果
        5.3.2 车货信息检索结果
        5.3.3 车货供需匹配结果
    5.4 结果分析
        5.4.1 优化效果分析
        5.4.2 算法可行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车货双方满意度评分表
附录B 货主信息数据表
附录C 车主信息数据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虚拟同步机并网系统功率振荡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1.2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引发的问题
        1.1.3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惯性需求
    1.2 虚拟同步机技术研究现状
        1.2.1 运动方程的实现
        1.2.2 电磁方程的实现
        1.2.3 VSG的优化控制
    1.3 VSG关键问题
        1.3.1 简单可靠的数学模型
        1.3.2 稳定性分析及维稳策略
        1.3.3 设计参数测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VSG基本原理及建模方法
    2.1 VSG控制原理及其全阶模型
        2.1.1 VSG基本原理
        2.1.2 VSG全阶模型
    2.2 VSG典型降阶模型的建模方式及其局限性
        2.2.1 输电线路的“准稳态”与电磁暂态
        2.2.2 “准稳态”三阶模型及其适用性分析
        2.2.3 电磁五阶模型及其适用性分析
    2.3 计及跨时间尺度交互作用的改进电磁模型
        2.3.1 基于时间常数的模型降阶方法
        2.3.2 改进电磁五阶模型的推导
        2.3.3 改进电磁五阶模型适用性分析
    2.4 仿真验证
        2.4.1 “准稳态”三阶模型适用性验证
        2.4.2 电磁五阶模型适用性验证
        2.4.3 改进电磁五阶模型适用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SG并网次同步/同步谐振机理分析及抑制方法
    3.1 VSG功率动态耦合及次同步/同步谐振机理分析
        3.1.1 VSG功率环路动态耦合特性
        3.1.2 VSG并网次同步/同步谐振机理
    3.2 VSG次同步频率稳定性分析及改善方法
        3.2.1 次同步频率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2.2 参数优化抑制次同步谐振
    3.3 基于输出功率比例微分反馈的次同步谐振抑制方法
        3.3.1 输出功率比例微分反馈控制策略
        3.3.2 输出功率比例微分反馈系数设计
    3.4 仿真验证
        3.4.1 VSG并网谐振现象及功率环动态耦合现象
        3.4.2 输出功率全反馈控制策略有效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SG并网低频振荡现象分析及虚拟转矩校正
    4.1 VSG输出功率振荡现象
        4.1.1 基于动态阻尼的虚拟同步发电机
        4.1.2 VSG并网输出功率低频振荡现象
    4.2 VSG转矩模型及转矩分析
        4.2.1 VSG等效转矩模型
        4.2.2 VSG虚拟转矩分析
    4.3 基于相位补偿的VSG虚拟转矩校正方法
        4.3.1 VSG虚拟转矩校正
        4.3.2 相位补偿器设计
    4.4 仿真验证
        4.4.1 转矩分析正确性验证
        4.4.2 相位补偿有效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系统辨识的VSG设计参数测试方法
    5.1 VSG设计参数测试的必要性分析
        5.1.1 VSG参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5.1.2 基于智能辨识的设计验证方法
    5.2 基于转矩分析理论的机理建模
        5.2.1 并网逆变器虚拟阻尼与惯性的等效
        5.2.2 VSG的数据采样系统及数值模型
    5.3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参数辨识
        5.3.1 参数优化与参数辨识
        5.3.2 扰动及数据预处理方法
    5.4 仿真验证
        5.4.1 下垂控制与VSG控制策略的等效性验证
        5.4.2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参数辨识可行性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平台及实验验证
    6.1 实验平台搭建及基本功能验证
        6.1.1 逆变器结构及基本功能验证
        6.1.2 微网结构及基本功能验证
    6.2 降阶模型准确性及VSG性能指标验证
        6.2.1 降阶模型准确性验证
        6.2.2 VSG设计参数测试
    6.3 VSG功率振荡现象及抑制方法验证
        6.3.1 次同步谐振现象及抑制方法验证
        6.3.2 低频振荡现象及抑制方法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的工控系统网络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与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网络功能虚拟化及典型网络仿真模拟器
    2.1 网络功能虚拟化与Docker容器
    2.2 典型网络仿真模拟器或测试床
    2.3 典型化工过程模型与Modbus/TCP工控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NICS仿真同步技术研究
    3.1 分布式交互仿真同步技术
    3.2 工控系统仿真模拟网络同步问题分析
    3.3 仿真同步方法的实现与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NFV的 NICS仿真模拟技术研究
    4.1 物理网络的虚拟化
    4.2 NICS仿真模拟网络自动生成
    4.3 NICS仿真模拟网络自动生成方法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NFV的工控系统仿真模拟网络设计与实现
    5.1 需求与规划概述
    5.2 容器封装
    5.3 工控系统网络拓扑规划设计与配置
    5.4 工控系统仿真模拟网络的自动生成
    5.5 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6)建筑柔性界面的分析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柔性界面的特性与相关理论解析
    2.1 柔性界面的基本概念
        2.1.1 建筑空间的柔性限定
        2.1.2 柔性界面的定义
    2.2 柔性界面的特性
        2.2.1 物理柔性
        2.2.2 现象柔性
    2.3 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与柔性界面的认知
        2.3.1 对传统建筑空间中柔性界面的认知
        2.3.2 对现当代建筑空间中柔性界面的认知
        2.3.3 不同阶段对建筑柔性界面的认知共性
    2.4 对柔性界面分析的理论基础
        2.4.1 视知觉理论
        2.4.2 知觉现象学
        2.4.3 格式塔心理学
        2.4.4 柔性界面的认知与上述理论的相关性
    2.5 其他相关建筑理论对认知“柔性界面”的影响
        2.5.1 空间作为连续体理论
        2.5.2 四维分解法
        2.5.3 建筑的透明性理论
        2.5.4 半透明性理论
        2.5.5 孔洞性理论
        2.5.6 莫比乌斯环与三叶纽结
        2.5.7 空间界面的复杂性理论
        2.5.8 分形空间逻辑
        2.5.9 褶子思想
    本章小结
第3章 柔性界面在建筑中的形态表达
    3.1 柔性界面物象形式——面域的形态表达
        3.1.1 界面塑性柔化
        3.1.2 界面材料的无机透层
        3.1.3 反射材质的镜面仿似
        3.1.4 界面肌理的韵律与渐变
        3.1.5 界面形式的残缺
    3.2 柔性界面空间化——三维体量的形态表达
        3.2.1 柔性界面空间化表现特性
        3.2.2 柔性界面空间化在建筑中的具象表现形式
        3.2.3 柔性界面空间化的空间形式转译
    3.3 柔性界面“无形化”——介质引入的形态表达
        3.3.1 人工介质引入的柔性界面形态表达
        3.3.2 自然要素介入的柔性界面形态表达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界面在建筑空间中的营造效果
    4.1 柔性界面营造建筑的“消失感”
        4.1.1 建筑在空间体验上的“消失感”
        4.1.2 建筑在视觉认知上的“消失感”
        4.1.3 建筑空间边界的“消失感”
    4.2 柔性界面营造空间的“不确定感”
        4.2.1 空间关系的不确定感
        4.2.2 空间序列的不确定感
        4.2.3 空间距离的不确定感
        4.2.4 空间边界的不确定感
        4.2.5 空间形态的不确定感
    4.3 柔性界面与空间体验的综合感知
        4.3.1 以视知觉为基础的感知体验
        4.3.2 身体介入的感知体验
        4.3.3 心理场域的空间感悟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性界面在建筑空间中的构建方法
    5.1 柔性界面的几何构成元素与建构理论媒介
        5.1.1 柔性界面的几何构成元素
        5.1.2 柔性界面的建构理论媒介
    5.2 柔性界面之点元素的构建方法
        5.2.1 点元素的匀质处理
        5.2.2 点元素的非匀质处理
    5.3 柔性界面之线元素的构建方法
        5.3.1 线变成面
        5.3.2 线的多维指向
        5.3.3 线的性格柔化
    5.4 柔性界面之面元素的构建方法
        5.4.1 面的整体关联性构成
        5.4.2 面的层次与空间组合
    5.5 柔性界面之体元素的构建方法
        5.5.1 纯粹的多维变形
        5.5.2 体量组合形成柔性界面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稻麦清选装置智能化设计中的模型库和虚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参数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联合收获机清选性能的影响因素
        1.2.3 联合收获机清选仿真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物料的组成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2.1 脱出物的组成成分及其分布
        2.1.1 脱出物的分布
        2.1.2 各组成成分的几何尺寸
    2.2 脱出物的物理特性
        2.2.1 物料各组成成分含水量的测定
        2.2.2 水稻籽粒的休止角
        2.2.3 水稻籽粒的密度
        2.2.4 水稻籽粒的恢复系数
        2.2.5 物料各个组成成分悬浮速度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选装置关键零部件参数化模型库的建立
    3.1 稻麦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模型库
        3.1.1 参数化模型库及其创建方法
    3.2 NX开发语言
        3.2.1 Grip语言
        3.2.2 KF语言
        3.2.3 SNAP语言
        3.2.4 C++语言
    3.3 清选装置关键零部件模型库开发流程
    3.4 NX二次开发环境配置和工程路径的创建
    3.5 NX二次开发菜单栏的创建
    3.6 清选装置参数化模型库的开发
        3.6.1 模型库人机界面的制作过程
        3.6.2 生成模型应用程序的编写
    3.7 参数化模型库在智能化设计系统中的应用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选装置工作过程仿真及试验验证
    4.1 清选装置-作物相互作用过程
    4.2 CFD-EDM耦合仿真理论
        4.2.1 EDEM软件简介
        4.2.2 Fluent软件简介
        4.2.3 CFD-DEM仿真原理
    4.3 对稻麦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的仿真实验
        4.3.1 耦合仿真实验方案
        4.3.2 清选装置的几何模型的创建
        4.3.3 仿真参数设定
        4.3.4 仿真结果统计方法
    4.4 软件仿真结果分析
        4.4.1 风场分析
        4.4.2 颗粒流运动状况分析
        4.4.3 物料清选效果分析
    4.5 风筛式清选试验台的搭建
        4.5.1 风机-筛子式清选试验台整体设计方案
        4.5.2 电机的选取
        4.5.3 传动系统设计
    4.6 稻麦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仿真的试验验证
        4.6.1 试验目的
        4.6.2 试验方案
    4.7 试验结果分析
        4.7.1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
        4.7.2 各因素对清选损失率的影响
        4.7.3 各因素对含杂率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化设计系统中清选关键部件的虚拟仿真及优化
    5.1 影响清选装置工作性能参数优化
        5.1.1 模糊分析法
        5.1.2 清选装置因素参数优化
    5.2 清选装置模型库在智能化设计系统中的应用
    5.3 使用仿真验证鱼鳞筛开度对清选性能的影响
        5.3.1 仿真实验方案
        5.3.2 使用智能化设计系统生成清选装置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
        5.3.3 仿真结果分析
    5.4 对清选装置几何模型进行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成果

(8)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异常检测
        1.2.2 周期性
        1.2.3 基于自动机的模型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文章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原理
    2.1 工业控制系统结构
    2.2 西门子S7 0x32协议
    2.3 频谱分析
    2.4 确定性有穷自动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I/O通道与频谱分析的工控网络流量建模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建模流程
    3.3 I/O通道分离
        3.3.1 I/O通道
        3.3.2 流量分离与数据处理
    3.4 频谱分析建模
        3.4.1 输入序列构建
        3.4.2 频谱分析
        3.4.3 频率能量阈值的自动化配置
        3.4.4 I/O通道内流量的自动机模型构建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数据集
        3.5.2 实验评估指标
        3.5.3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控系统网络流量多级异常检测模型构建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工控系统网络流量多级异常检测框架
        4.2.1 流量数据解析与处理模块
        4.2.2 流量数据检测模块
        4.2.3 报警与分析模块
    4.3 I/O通道内外二级异常检测模型构建
        4.3.1 I/O通道内外二级异常检测模型结构
        4.3.2 二级异常检测模型构建
    4.4 实验结果
        4.4.1 实验数据集
        4.4.2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控系统流量模型构建与异常检测系统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概要设计
    5.3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3.1 数据库设计
        5.3.2 系统管理模块
        5.3.3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5.3.4 模型构建模块
        5.3.5 流量检测模块
    5.4 系统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近似片上网络中的性能优化与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近似片上网络研究中的相关技术
    2.1 片上网络
    2.2 有损压缩方法
        2.2.1 ABDTR
        2.2.2 APPROX-NoC
    2.3 质量控制方法
        2.3.1 ABDTR
        2.3.2 APPROX-NoC
    2.4 体系架构支持
    2.5 仿真评估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3.1 符号定义
    3.2 流量预测
    3.3 质量模型
    3.4 网络拥塞模型
    3.5 零负载时延模型
    3.6 实验评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拥塞消除和错误预算分配的质量控制方法
    4.1 问题定义
    4.2 方法概述
    4.3 全局控制
        4.3.1 最小化拥塞
        4.3.2 降低零负载时延
    4.4 每个节点的控制
    4.5 处理突发通信
    4.6 实验评估
        4.6.1 实验配置
        4.6.2 ABDTR性能评估与比较
        4.6.3 FPVAXX性能评估与比较
        4.6.4 拥塞变化
        4.6.5 质量损失评估
    4.7 代价评估
    4.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动态不确定因果图的推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1.3.1 论文创新点
        1.3.2 论文结构
2 动态不确定因果图理论及其构建方法
    2.1 动态不确定因果图理论模型
    2.2 单、多赋值动态不确定因果图推理
        2.2.1 S-DUCG模型
        2.2.2 M-DUCG模型
        2.2.3 S-DUCG 和 M-DUCG 混合模型
    2.3 动态不确定因果图的概率推理
    2.4 动态不确定因果图的构建方法
        2.4.1 DUCG传统构建步骤
        2.4.2 布尔逻辑
        2.4.3 故障树向DUCG转化的具体步骤
    2.5 小结
3 基于条件作用事件展开的一般形式
    3.1 DUCG中的条件作用事件
    3.2 条件作用事件类型
        3.2.1 条件作用事件为单个父变量某一状态的余事件情形
        3.2.2 实例分析
        3.2.3 条件作用事件为多个父变量某一状态的余事件情形
        3.2.4 实例分析
    3.3 小结
4 基于因果强度矩阵的有向循环推理算法研究
    4.1 DUCG中的有向循环图
    4.2 S-DUCG中有向循环图的推理算法
        4.2.1 S-DUCG中第一类有向循环图的推理算法
        4.2.2 S-DUCG中第二类有向循环图的推理算法
    4.3 M-DUCG中有向循环图的推理算法
        4.3.1 M-DUCG中第一类有向循环图的推理算法
        4.3.2 M-DUCG中第二类有向循环图的推理算法
    4.4 基于因果强度矩阵的有向循环推理算法
        4.4.1 基于因果强度矩阵的第一类有向循环推理算法
        4.4.2 算例分析
        4.4.3 基于因果强度矩阵的第二类有向循环推理算法
        4.4.4 算例分析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虚拟网络及其构建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云架构下网络隐蔽信道检测研究与设计[D]. 喻瑾.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构建方法研究[D]. 罗竟妍.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基于灰色综合关联分析的车货供需匹配研究[D]. 韩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虚拟同步机并网系统功率振荡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D]. 于鸿儒.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的工控系统网络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D]. 钱鉴青.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6]建筑柔性界面的分析与探究[D]. 杜婷.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稻麦清选装置智能化设计中的模型库和虚拟仿真研究[D]. 姚成建. 江苏大学, 2020(02)
  • [8]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 潘湛. 苏州大学, 2020(02)
  • [9]近似片上网络中的性能优化与质量控制研究[D]. 肖思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动态不确定因果图的推理算法研究[D]. 胡婷婷.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虚拟网络及其构建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