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坪沟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二郎山坪沟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一、二郎山和平沟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王丰,刘天翔,雷航[1](2021)在《山区高速公路深厚古滑坡堆积体复活特征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区高速公路以路基方式穿越古滑坡后易导致其出现局部复活,甚至整体失稳。G5京昆高速公路(绵广段)K1 581+800~K1 582+280段右侧为一巨型深厚古滑坡堆积体,其前缘因边坡开挖导致古滑坡局部复活,形成新的滑移变形体。在充分查明古滑坡堆积体及前缘滑移变形体的地质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复活特征及成因机制,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以抗滑桩为主的防治对策,并根据古滑坡的地质结构特征,确定抗滑桩最为合理的支挡位置,以最经济的处治措施对古滑坡进行了防治。处治工程完工后,古滑坡的变形得到有效抑制。

杨成,谯乾峰,雷松[2](2019)在《顺层岩质边坡失稳破坏临界长度的数值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含有多层软弱夹层的顺层岩质边坡开挖时,边坡失稳破坏范围常常为一有限范围,即存在一个失稳破坏临界长度,该长度对边坡稳定性评价和支挡工程设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如何确定失稳破坏临界长度,目前在工程实践中尚无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常凭工程人员的经验确定。笔者在对淮口镇西环线K3+115~K3+215段顺层边坡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对该含多层软弱夹层的顺层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变形破坏范围进行了分析,并与已有变形特征进行了对比,证明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其变形破坏过程和失稳破坏临界长度是可行的。失稳破坏临界长度的确定为边坡后续的稳定性计算和支挡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达到了预期目的。因此,笔者的分析方法对具有类似特点的顺层边坡具有借鉴价值。

邓庆[3](2018)在《松坪沟景区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松坪沟区域受多期地震作用,特别是1933年叠溪地震对松坪沟区域地形地貌、地质灾害造成很大影响,形成十多个地震堰塞湖,也因此为该区域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2017年6月24日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滑坡,该高位滑坡瞬间摧毁坡脚的新磨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直接导致叠溪—松坪沟景区至今仍是关闭状态。松坪沟景区是九环线西线上第一个省级风景区,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地震破坏遗址之一、国内着名的红叶观赏胜地、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素有“三沟九海十四景”之称。松坪沟景区的优美景色因地震而生,而同时因为地震产生的还有各类地质灾害,加上区域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在该区域,景区的可开放性以及基于地质环境对区域规划科学性及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松坪沟区域地震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尺度的风险评价为目的,遵从工程地质学、统计学、人文地理学的思想与原理,通过现场踏勘、遥感解译、资料收集整理、数值模拟等方法相结合,实现不同破坏程度的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松坪沟景区地震地质灾害赋存的地质环境背景调查分析对研究区自然地理、气象水文、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现场调查,查清了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所赋存的地质环境背景。特别是厘定了研究区最主要的地震构造——松坪沟断层的发育情况、整理了1933年叠溪地震孕育的地质灾害等情况;(2)松坪沟景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根据现场踏勘,按照地震对地质体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同,将研究区地质体分为三类:第1类为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堆积体(滑坡、崩塌)、第2类为有地形变形尚未发生地质灾害的潜在灾害点(不稳定斜坡)、第3类为未发生地形变形或未调查到变形迹象的地质体。统计分析了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在灾害类型、平面分布、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及规律。且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受松坪沟断层影响强烈,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受断层下盘效应、距离效应等影响明显;(3)松坪沟单体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前两类灾害的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单体地震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Ⅰ(低度)、Ⅱ(中度)、Ⅲ(高度)、Ⅳ(极高)均存在。其中,Ⅰ(低度)风险灾害点有5个,占总数的25%,Ⅱ(中度)风险灾害点有5个,占总数的25%,Ⅲ(高度)风险灾害点有9个,占总数的45%,Ⅳ(极高)风险灾害点有1个,占总数的5%。风险等级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带来损失大小的综合体现。Ⅳ(极高)风险灾害点为两河口村上和尚寨不稳定斜坡,应对Ⅲ级及以上风险等级的灾害点进行严密监控,防止灾害损失的发生和扩大。(4)松坪沟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对于第3类未发生地形变形或未调查到变形迹象的地质体,着眼于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区中、低度风险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1%,高、极高风险区域占9%。研究区大范围面积属于低度风险区,其次是中度风险区。中度风险性区域沿松坪沟主沟和S448线分布,穿插出现高度和极高度风险区域,高度风险区域主要出现在从松坪沟沟口至桦子林段以及刁公寨至墨石寨段。(5)松坪沟景区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景区可开放评价及建议风险评价的直接作用是为区域规划建设服务。基于风险评价结果,对于已建设投入运营的景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等级整体偏高,若不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景区不能对外开放;对于拟开发建设的景区,应在严密的地质灾害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松坪沟景区的扩大开发;对于已形成的居民聚集地和居民点,部分区域风险等级较高,应密切监测区域地质变形、考虑移民以防止重大灾难性事故。

刘聪慧[4](2017)在《黄土地区运煤公路边坡失稳分析及治理》文中研究表明文章结合某高速公路隧道顶部运煤公路边坡滑塌治理实体工程,分析了黄土边坡滑塌的产生原因,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黄土边坡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葛浩[5](2015)在《衡邵高速公路红粘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以及处治技术研究已逐渐成为高速公路发展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本文以湖南省衡邵高速公路红粘土路堑边坡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该地区红粘土的成因,并进行了基本的室内土工试验,主要包括基本物理指标试验和基本力学指标试验,总结出本地区典型红粘土的工程特性。对多处红粘土边坡进行了实地踏勘调查,对其病害特征和破坏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裂隙等效模型和雨水入渗计算模型模拟分析了裂隙分布以及降雨在红粘土裂隙土中的入渗规律。该模型按裂隙率分为三组,裂隙率分别为0.15%、0.3%和0.6%;每一组中,分别选取0.5m、0.75m、1m、1.25m、1.5m的裂隙深度,并采用Morgenster-Price法对降雨入渗条件下的红粘土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对衡邵高速公路红粘土边坡的风险因子进行调查识别,根据红粘土边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别于一般粘土的评价指标,建立具有特色的红粘土边坡安全风险评价体系。依托实体工程,采用Fuzzy-AHP理论,计算各影响因子权重和相对于风险级别的隶属度向量,得出边坡稳定性分级。依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关键影响因素,再结合该处红粘土边坡滑坡病害特征和失稳破坏成因,针对性地提出两种处治技术方案,采用FLAC3D软件对K127+500处右侧红粘土路堑边坡进行滑坡处治前后的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两种处治方案均满足边坡稳定性要求,进而从工程造价、施工技术、占地和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选,最终确定了“刷坡减载+抗滑挡墙+支撑渗沟+挂网喷播植草+排水”的综合处治方案。

梁万杰[6](2012)在《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是常见的地质次生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威胁并对区域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由于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本身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人们到目前为止对其发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在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进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研究,不仅具有科学理论上的价值,更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通过此项研究可以提高这两类地质灾害评价的准度和精度,对制定区域经济中长期规划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在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方面已经进行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的评价方法大致可分为:定性的评价方法、确定性的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以及基于“3S”技术的评价方法。本文提出了基于FAN (Forest Augmented Naive Bayesian,即森林增强型贝叶斯网络模型)模型的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方法和基于贝叶斯网模型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并开发了基于GIS的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系统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完成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在分析现有评价模型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四川攀西地区尺度范围,针对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了FAN作为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的模型;考虑到中国大陆地区尺度范围比较大,针对现有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存在的问题,选择了贝叶斯网络模型作为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模型。(2)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是指一个地形单元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概率大小,不考虑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其评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根据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FAN模型和专家先验知识的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方法。在两个干扰性不同的样本集上,分别对FAN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交叉验证。验证结果表明FAN模型在干扰性较小样本集2上(命中率:84.13%;精度:78.51%)具有很好的命中率和精度;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对比结果表明FAN模型的评价性能较好,鲁棒性更好。最后分别用FAN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生产出了攀西地区的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空间分布等级图。两个等级图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FAN模型生产出的等级图的空间分布更合理。(3)泥石流地质灾害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灾害的发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评价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科学难题。根据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BN)模型和专家先验知识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在两个干扰性不同的样本集上,分别对贝叶斯网络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了交叉验证。在干扰性较小的样本集2上贝叶斯网络模型(命中率85.66%;误测率:8.23%;精度:89.63%)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命中率:81.63%误测率:3.48%;精度:91.27%)的性能都很高,比支持向量机(命中率:73.44%误测率:8.17%;精度:85.31%)的性能好。在干扰性较大的样本集1上,人工神经网络(命中率:34.60%;精度:85.41%)和支持向量机(命中率:22.32%;精度:84.55%)的评价性能明显下降,而贝叶斯网络模型(命中率:76.99%;精度:76.53%)仍保持着较好的评价性能,这就说明贝叶斯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鲁棒性更好。最后分别用贝叶斯网络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分别生产出了中国大陆地区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等级图。三幅等级图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贝叶斯网络模型生产出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等级图更符合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和调查数据的空间分布规律。交叉验证和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贝叶斯网络模型能很好的处理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是一个适合于大尺度范围(国家尺度)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4)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原型系统开发是实现评价方法业务化运行的关键。本研究从充分利用MATLAB实现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软件包的开源性考虑,来降低模型本身算法的开发成本。空间数据的处理以及评价结果数据的保存和展示都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因此与GIS系统的集成也是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在研究ArcGIS Engine、C#和MATLAB Engine集成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模型,本研究设计并开发出了基于GIS的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系统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评价系统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管理、减灾和防灾工作提供了工具和决策的支持;系统设计和集成的技术思路为原型系统的系统集成和快速开发提出了新的思路。通过本文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的科学性,还是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均表明贝叶斯网络模型可以很好的处理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在地质灾害评价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同时也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聂春龙[7](2012)在《边坡工程风险分析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边坡失稳是仅次于地震和泥石流的第三大地质灾害,边坡工程风险分析已成为岩土工程界的热点问题。边坡工程中涉及的岩土体是变异性很大的工程材料,在实际工程中各种参数、内外营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相对于极限平衡理论等传统分析方法,风险分析理论立足于工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把概率和损失综合考虑,为边坡工程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而边坡风险分析理论成为难点之一。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能量渐进耗散的流固耦合作用下土石混合体滑坡演化机制研究(50878213)”和交通部科技项目“西部地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技术研究(2003-318-802-01)”,对边坡工程风险分析理论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在收集整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边坡失稳机理,对边坡变形的主要方式,主要破坏模式和基本地质力学模式进行研究。对边坡工程的五种稳定状态进行了定义,提出了包含3方面8要素的边坡工程危险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计算模型—遗传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用模糊数学的理论解决工程问题。(2)在讨论边坡失效可能性主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评价系统。采用等隔均匀分布方式插值边坡稳定性标准数据生成样本,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训练,检测了预测值与实际输出值的误差。(3)研究了边坡失稳的破坏模式和受灾体类别,讨论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核算方式,受灾体密度和价值分布的统计方法。对受灾体的损毁程度及损毁等级的基本标志进行了研究。基于AHP分析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受灾体进行风险性评价,确定了主要受灾体损毁等级、价值损失率与地质灾害危害强度的对应关系和滑坡受灾体价值等级划分的参考标准。(4)建立了物元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边坡进行了风险分析,总结了边坡工程风险表征和可接受风险水平的概念和理论,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了我国滑坡的社会风险标准和经济风险标准的F-N曲线,为边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了量化标准。(5)以四川理县营盘街小学不稳定边坡为依托工程,在地理、水文和地质勘查的基础上,对边坡工程的危险源进行了讨论,提出边坡工程危险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标准。以板岩为研究对象,对岩石的水理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对该边坡工程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将前期研究成果应用于该边坡工程的风险分析和治理。

田野[8](2011)在《巫山县高塘观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工程设计》文中认为高塘观滑坡位于巫山县规划的三峡库区三期移民重要安置区后部,滑坡总体积45.76×104m3,滑体平均厚度约25m,滑坡中后部为一个次级滑坡,次级滑坡的方量为159500m3,该滑坡是老滑坡的局部复活,为一个复合型滑坡,该滑坡对安置区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对高塘观滑坡的基本特征、演化形成原因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滑坡防治工程方案比选,采用抗滑桩和框架锚杆为主的措施。通过本文的工作,获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高塘观滑坡是由一个古滑坡堆积体前缘局部复活而成,滑坡主要是老滑坡堆积体(粉质粘土和碎块石土组成的物质)沿着其与下覆基岩(泥灰岩和角砾岩)的接触面滑动的堆积体滑坡(部分滑面在覆盖层内部)。滑坡的形成和演化主要是由古滑面(滑带)的控滑作用、地下水的软化作用和暴雨的诱发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边坡体的开挖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滑坡的物质组成、变形破裂迹象和滑坡的诱因等综合分析,该滑坡变形模式属于蠕滑-拉裂-牵引式滑坡。(2)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塘观滑坡及它的次级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定性分析认为,滑坡体出现了明显的变形破坏迹象;滑动带力学性能差,且滑动带附近易形成滞水带,使滑带粉质粘土进一步软化,因此,滑坡体在暴雨作用下可能出现整体失稳,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极限平衡法计算分析表明,在天然工况下各剖面稳定性系数都大于1.05,滑坡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各剖面稳定性系数基本在1.0左右,滑坡体处于失稳状态。综合判定,高塘观滑坡的次级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暴雨状态下处于不稳定状态;主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3)根据各种工况下不同的安全系数取值,计算出各剖面沿主滑面以及次级滑面的推力值,其中2—2剖面处的推力值最大为500KN。根据各剖面推力值以及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的性质(存在两层滑面)和形态特征,拟定了“框架锚杆和框架锚索”和“抗滑桩和框架锚杆”的两种防治工程设计方案,通过工程技术可行性和经济等方面的比选,最终选取抗滑桩和框架锚杆组合的方案再配以后部适当清方工程,进行滑坡的防治工程设计。(4)框架锚杆加固是依靠锚固段周围地层的抗剪强度来传递锚杆的拉力以保持滑坡体的稳定。在滑坡中后部共布设3-5排框架锚杆,锚杆单孔设计锚固力为190KN,锚固段长度为8.0m。框架主要承受锚杆拉力以及由锚杆拉力引起的地基反力,按照弹性地基梁理论进行分析计算,框架梁纵横间距为2m×2m,截面尺寸为0.4m×0.4m。(5)抗滑桩是依靠桩身的强度、滑面以下锚固部分桩周岩土的弹性抗力来平衡滑面以上剩余下滑力。本设计的抗滑桩主要布设于滑坡的中前部,滑面较缓,能够起到较好抗滑作用的部位。根据各个剖面设桩处的推力值以及剖面形态特征,共选取了2种型号的抗滑桩,其中一种型号的桩截面尺寸为1.5m×2.0m,桩长为16m,锚固段长度为7m,第二种类型的桩截面尺寸为2.Om×2.5m,桩长为18m,锚固段长度为8m。抗滑桩共计27根。

牟顺[9](2010)在《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以及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日益显着,公路运营的安全和通畅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公路设施常常受到路基地质灾害的威胁,给公路交通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为了提高公路防灾减灾水平,力争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养护管理中做到对灾害早发现早治理,体现以预防为主的减灾方针,本文针对路基地质灾害的识别技术与方法,在全面分析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类型、影响因素、以及路基地质灾害发育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识别的原则、方法以及相应的识别指标,构建了路基地质灾害识别系统的方法和功能格构,为路基地质灾害的管理和防治提供技术参考。本文在广泛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路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征,并且针对崩塌、滑坡、路基沉陷三种常见路基地质灾害分析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外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路基地质灾害常用的识别原则和方法。在灾变链式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灾变链式规律的发生发育机理,对路基地质灾害进行阶段划分,将灾害划分为早期孕育阶段、中期潜存阶段和晚期爆发阶段,并分析各阶段表现特征;同时以路基工程地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路基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面及岩土体工程性质与路基地质灾害的关系;提出了内部路基工程地质结构因素为主导,自然环境为外部诱发因素,内外结合呈现链式阶段性反应的研究思路。最后,在灾变链式反应和路基工程地质结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灾变的阶段性演化发展的角度对路基地质灾害识别参数进行筛选、分级和量化;提出了路基地质灾害识别系统的整体思路、构架与原理及主要功能。详细论述了识别系统中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以及成灾与否与灾害类型识别、灾害阶段性识别和灾害危险度识别三步骤的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方法。论文体现了对路基地质灾害识别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思路,提出灾害识别系统的基本功能格构,能够对公路的灾害管理和孕源断链减灾提供参考与借鉴。

张志龙[10](2006)在《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大量深埋越岭长大隧道工程纷纷上马,特别是用于公路交通的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遇到的地质条件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建设中进行系统的地质预报研究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不仅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 本文紧密结合雪峰山公路隧道工程的实践,从勘察到施工贯穿工程的整个过程,以地质分析为主线,通过现场监测、室内试验、数据处理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中地质结构、围岩分类、地应力场、水动力场、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的技术方法体系。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阐述国内外隧道工程地质预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2)在明确“地质预报”概念的基础上,根据越岭长大公路隧道的自身特点,首次将其的地质预报划分为勘察和施工两个阶段,分别称为勘察阶段的超前预测和施工阶段的实时预报,并指出了超前预测和实时预报的含义、目的、任务等。 (3)结合依托工程的自身特点,在越岭长大公路隧道的勘察阶段,就对地质结构和围岩分类、地应力场、水动力场、岩爆的超前预测及涌水量估算等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后经施工证实,勘察阶段的分析和超前预测结果是基本准确的。 (4)在勘察阶段超前预测的基础上,以提高预报的准确程度为目标,在越岭长大公路隧道施工阶段的实时预报中,建立了以地质分析为主线,以一些简便、快速、有效的测试方法和预报手段为主,辅以其它常规预报方法开展综合预报的研究思路,对围岩类别的判别和调整、地质结构和施工地质灾害的实时预报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在研究中,改进和完善了“同心管式多点位移计(TMS)”和“改进型(W型)门塞式应力恢复法”这两种现场测试方法;概括出了一套越岭长大公路隧道施工期间围岩类别智能化判别和动态调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6)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并借鉴其它同类工程的成功经验,初步构建出了一套适合于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的技术方法体系。

二、二郎山和平沟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郎山和平沟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山区高速公路深厚古滑坡堆积体复活特征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环境条件
3 边坡滑移变形体与古滑坡堆积体规模及变形特征
    3.1 边坡滑移变形体规模及变形特征
        3.1.1 变形特征及分区
        (1) 强烈变形区(Ⅰ区):
        (2) 拉裂变形区(Ⅱ区):
        3.1.2 滑移变形体结构特征
    3.2 古滑坡堆积体规模及变形特征
        3.2.1 变形特征及分区
        (1) 潜在牵引变形区(Ⅲ区):
        (2) 古滑坡基本稳定区(Ⅳ区):
        3.2.2 古滑坡堆积体结构特征
4 边坡滑移变形体与古滑坡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4.1 古滑坡堆积体成因机制
        (1) 地形地貌:
        (2) 岩性特征及降雨因素:
        (3) 河流沟谷的冲蚀作用:
    4.2 边坡滑移变形体成因机制
        (1) 岩土特征:
        (2) 人类活动:
        (3) 大气降雨:
        (4) 地震作用:
5 边坡滑移变形体与古滑坡堆积体稳定性分析评价
    5.1 定性分析评价
        (1) 边坡滑移变形体现状稳定性
        (2) 古滑坡堆积体现状稳定性
    5.2 定量分析评价
        5.2.1 计算(潜在)滑动面的选取
        (1) 强烈变形区(Ⅰ区)及拉裂变形区(Ⅱ区)滑面:
        (2) 潜在牵引变形区(Ⅲ区)滑面:
        (3) 古滑坡基本稳定区(Ⅳ区)滑面:
        5.2.2 计算工况的选取
        5.2.3 计算参数的选取
        5.2.4 稳定性计算结果
6 边坡滑移变形体与古滑坡堆积体发展趋势预测
7 工程处治措施及工后效果
    (1) 经济比选
    (2) 技术比选
    (3) 方案比选结论
8 结论

(2)顺层岩质边坡失稳破坏临界长度的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边坡基本特征
    1.1 边坡变形特征
    1.2 边坡物质结构特征
2 边坡变形破坏范围数值模拟分析
    2.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2.2 本构模型及计算参数选取
    2.3 天然工况模拟结果及分析
        2.3.1 天然工况下坡体的X方向变形分析
        2.3.2 天然工况下坡体的塑性区分析
    2.4 暴雨工况模拟结果及分析
        2.4.1 暴雨工况下坡体的X方向变形分析
        2.4.2 暴雨工况下坡体的塑性区分析
    2.5 数值模拟分析结论
3 数值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4 结论

(3)松坪沟景区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地质灾害概述
        1.2.2 风险管理概述
        1.2.3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4 城市地质学研究现状
        1.2.5 主要存在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松坪沟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2.5.1 物探
        2.5.2 现场调查
    2.6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7 水文地质条件
    2.8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2.8.1 第四系松散岩组
        2.8.2 岩体工程地质岩组
第3章 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3.1 灾害点概述
    3.2 地震地质灾害与松坪沟断层
    3.3 灾害点空间发育分布特征
        3.3.1 灾害点平面分布特征
        3.3.2 灾害点高程分布特征
        3.3.3 灾害点坡度坡向分布特征
    3.4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体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4.1 地震地质灾害早期风险识别
    4.2 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因子权重计算
    4.3 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4 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5 地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4.5.1 易损性评价模型
        4.5.2 易损性评价结果
    4.6 单体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松坪沟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5.1 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概述
    5.2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2.1 评价单元的选取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评价模型介绍
        5.2.4 危险性评价结果
    5.3 区域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5.3.1 评价指标体系
        5.3.2 评价模型介绍
        5.3.3 易损性评价结果
    5.4 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5.5 基于风险评估的景区开放与规划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黄土地区运煤公路边坡失稳分析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边坡的基本状况
2 滑坡地质环境条件
3 滑塌成因及定性
4 治理方案研究
    4.1 边坡设计制约因素
    4.2 方案优选
    4.3 治理方案
5 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及结果
6 其他措施
7 结论

(5)衡邵高速公路红粘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边坡稳定性分析发展与现状
    1.3 边坡处治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4 风险评价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粘土的成因及工程特性
    2.1 红粘土的成因
    2.2 红粘土的工程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粘土边坡病害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红粘土边坡病害特征与成因
    3.2 衡邵高速红粘土边坡病害特征调查与成因分析
    3.3 红粘土路堑边坡失稳因素分析
    3.4 降雨入渗条件下红粘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UZZY—AHP红粘土边坡风险评价
    4.1 边坡工程风险与风险因子识别
    4.2 FUZZY-AHP风险评价简介
    4.3 工程应用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粘土边坡处治措施研究
    5.1 边坡处治设计原则
    5.2 红粘土路堑边坡处治的常用技术措施
    5.3 衡邵高速公路K127+500处红粘土边坡滑坡处治方案
    5.4 处治方案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国外研究进展
    1.2.2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国内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
    2.1.1 攀西研究区
    2.1.2 中国大陆地区
2.2 数据
    2.2.1 滑坡地质灾害历史数据
    2.2.2 泥石流地质灾害历史数据
    2.2.3 降雨数据
    2.2.4 地形数据
    2.2.5 断裂带数据
    2.2.6 植被数据
    2.2.7 土地利用数据
2.3 评价模型
    2.3.1 物理模型
    2.3.2 统计分析模型
    2.3.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3.4 支持向量机模型
    2.3.5 贝叶斯网络模型
    2.3.6 FAN模型
    2.3.7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和原则 第三章 基于FAN模型的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方法
3.1 评价方法研究
    3.1.1 评价模型选取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3 数据预处理
    3.1.4 构建样本集
    3.1.5 构建模型结构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可靠性验证
    3.2.2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网模型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4.1 评价方法研究
    4.1.1 评价模型选取
    4.1.2 评价单元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4 数据预处理
    4.1.5 构建样本集
    4.1.6 构建模型结构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可靠性验证
    4.2.2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IS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系统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系统总体结构
    5.1.2 评价系统业务流程
    5.1.3 评价系统软件结构
    5.1.4 评价系统技术集成方案
5.2 系统开发技术
    5.2.1 C#软件编程技术
    5.2.2 ArcGIS Engine
    5.2.3 MATLAB编程技术
    5.2.4 MATLAB Engine
    5.2.5 基于COM组件的开发技术
5.3 系统集成与实现
    5.3.1 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系统
    5.3.2 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边坡工程风险分析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
        1.2.1 边坡工程的定义
        1.2.2 风险的定义
        1.2.3 风险分析与管理概述
        1.2.4 边坡工程风险分析与管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趋势及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边坡工程危险源识别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边坡失稳机理分析
        2.2.1 岩土体结构类型
        2.2.2 边坡的变形模式单元和主要方式
        2.2.3 边坡破坏模式
    2.3 边坡失稳影响因素
        2.3.1 边坡工程失稳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2.3.2 边坡失稳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评价
    2.4 边坡失稳风险计算模型
        2.4.1 边坡失稳的风险模型
        2.4.2 边坡失稳风险的Monte Carlo算法
        2.4.3 边坡失稳风险的一次二阶矩算法
        2.4.4 边坡失稳风险的Rosenbleuth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边坡工程危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
        3.2.1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的定义
        3.2.2 故障率或失效率
    3.3 边坡危险性评价
        3.3.1 边坡危险性分析方法综述
        3.3.2 T-S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3.3.3 边坡稳定性分类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坡工程风险的受灾体易损性评价
    4.1 引言
    4.2 边坡工程受灾体类型及边坡失稳破坏效应分析
        4.2.1 边坡工程灾害受灾体类型划分
        4.2.2 边坡工程灾害破坏效应
    4.3 边坡工程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
        4.3.1 边坡工程灾害受灾体价值核算方法
        4.3.2 价值分布与受灾体密度分析
    4.4 受灾体易损性评价及损毁等级划分
        4.4.1 易损性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4.4.2 基于AHP分析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4.3 受灾体损毁等级划分
    4.5 边坡工程灾害危害强度与受灾体价值损失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边坡工程的风险评价与表征及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
    5.1 引言
    5.2 边坡工程风险评价
        5.2.1 边坡风险评价原则
        5.2.2 边坡风险评价目的
        5.2.3 物元综合风险评价模型
    5.3 边坡工程风险表征
    5.4 可接受风险及其评价方法
        5.4.1 可接受风险的概念
    5.5 边坡工程可接受风险分析
        5.5.1 边坡失稳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水平
        5.5.2 边坡失稳的社会可接受风险水平
        5.5.3 边坡失稳的经济可接受风险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边坡工程风险分析理论的应用研究
    6.1 概述
    6.2 依托工程概况
        6.2.1 地理环境
        6.2.2 地质环境
        6.2.3 人类工程活动
    6.3 岩石的水理机理试验研究
        6.3.1 矿岩所含粘土矿物类型及含量测定
        6.3.2 实验结果分析
    6.4 依托工程风险分析
        6.4.1 依托工程边坡工程风险源识别
        6.4.2 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依托工程边坡危险性预测
        6.4.3 依托工程边坡易损性评价
        6.4.4 依托工程边坡风险评价及决策
    6.5 风险管理与控制
        6.5.1 滑坡推力计算
        6.5.2 零星落石的运动计算
        6.5.3 治理工程设计
        6.5.4 工程监测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参加的科研项目

(8)巫山县高塘观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变形破坏力学机理研究现状
        1.2.2 滑坡稳定性评价现状
        1.2.3 滑坡防治工程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滑坡区环境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2.4.1 地质构造
        2.4.2 地震效应
    2.5 水文地质特征
    2.6 不良地质现象
    2.7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滑坡的基本特征与成因
    3.1 形态特征
    3.2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3.3 物理力学参数指标
        3.3.1 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3.3.2 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
        3.3.3 滑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3.4 变形破坏特征
    3.5 滑坡成因分析及变形破坏模式
第4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1 定性分析
    4.2 定量计算
        4.2.1 计算原理及计算模型
        4.2.2 计算参数的选取
        4.2.3 计算工况选取
        4.2.4 稳定性计算结果
    4.3 稳定性综合评价
    4.4 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第5章 滑坡防治方案比选
    5.1 防治目标与原则
    5.2 防治方案的拟定
    5.3 防治方案对比
        5.3.1 工程技术可行性
        5.3.2 经济方面对比
    5.4 方案推荐
第6章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
    6.1 推力计算
    6.2 防治工程的布置
        6.2.1 抗滑工程
        6.2.2 防排水工程
    6.3 抗滑桩的设计与计算
        6.3.1 抗滑桩间距的确定
        6.3.2 抗滑桩锚固段长度的确定
        6.3.3 抗滑桩内力计算
        6.3.4 截面配筋计算
    6.4 框架锚杆设计与计算
        6.4.1 框架梁内力计算
        6.4.2 框架梁配筋计算
        6.4.3 锚杆计算
    6.5 截排水工程设计与计算
    6.6 工程量统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2.2 地质灾害识别评价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类型及影响因素
    2.1 公路灾害的定义及类型划分
        2.1.1 公路灾害的定义
        2.1.2 公路自然灾害类型划分
    2.2 崩塌类地质灾害
        2.2.1 崩塌的类型划分
        2.2.2 崩塌的影响因素
    2.3 滑坡类地质灾害
        2.3.1 滑坡的类型划分
        2.3.2 滑坡的影响因素
    2.4 路基沉陷地质灾害
        2.4.1 路基沉陷的类型划分
        2.4.2 路基沉陷的影响因素
    2.5 小结
第三章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原则、方法及特性研究
    3.1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原则
    3.2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评价方法及适用条件
        3.2.1 专家调查法
        3.2.2 核对表发(管养信息分析法)
        3.2.3 故障树分析法(FTA法)
        3.2.4 工作分解结构(WBS)
        3.2.5 幕景分析法
        3.2.6 定性评价方法
        3.2.7 定量评价方法
    3.3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特性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理论
    4.1 灾害链式反应
        4.1.1 灾害链式规律表征
        4.1.2 路基地质灾害链的类型特征
        4.1.3 灾害链式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4.1.4 灾害链式效应特征参数
        4.1.5 边坡动态演化失稳破坏过程
        4.1.6 链式阶段演化形态特征
        4.1.7 链式机理发育规律识别跟踪对策
        4.1.8 公路地质灾害形成的链式关系
    4.2 路基工程地质结构分析
        4.2.1 路基几何形态
        4.2.2 路基内部结构面
        4.2.3 岩土工程性质
        4.2.4 路基工程地质结构
    4.3 小结
第五章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方法与系统
    5.1 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和意义
    5.2 系统设计的原则
    5.3 系统的结构设计
    5.4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5.4.1 路基灾害识别系统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和过程
        5.4.2 路基地质灾害DBMS
    5.5 系统工作流程
    5.6 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方法
        5.6.1 路基地质灾害类型识别
        5.6.2 路基地质灾害链式反应阶段识别
        5.6.3 路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识别
    5.7 小结
结论及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要地质条件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1.2.2 主要施工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和主要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环境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3.1 区域地质构造
        2.3.2 场地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地震
第三章 地质预报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3.1 地质预报的概念
    3.2 越岭长大公路隧道的特点
    3.3 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的阶段划分
        3.3.1 勘察阶段的超前预测
        3.3.2 施工阶段的实时预报
第一篇 勘察阶段的超前预测研究
    第四章 地质构造和围岩分类中的几个问题
        4.1 地质构造中的几个问题
        4.1.1 断层、褶皱及节理裂隙的发育分布
        4.1.2 主要断层的基本特征
        4.1.3 雪峰山构造带的宏观特征
        4.2 围岩分类中的几个问题
        4.2.1 围岩分类研究现状概述
        4.2.2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围岩分类简介
        4.2.3 雪峰山隧道围岩类别划分
    第五章 地应力测试与分析研究
        5.1 地应力测试方法概述
        5.2 雪峰山隧道地应力测试
        5.2.1 水压致裂法测试成果与分析
        5.2.2 Kaiser效应测试成果与分析
        5.2.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3 地应力场发育分布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 施工地质灾害的超前预测
        6.1 岩爆问题的超前预测
        6.1.1 地质综合分析预测
        6.1.2 σ_θ/Rb判据预测
        6.1.3 两种方法综合预测结果
        6.2 大变形问题的超前预测
        6.2.1 地质综合分析预测
        6.2.2 切向应变预测
        6.3 涌水量的估算
        6.3.1 地下水动力学法
        6.3.2 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法
        6.3.3 地下水径流模数法
        6.3.4 雪峰山隧道涌水量宏观评价
    第七章 勘察阶段超前预测小结
        7.1 超前预测小结
        7.1.1 地质结构和围岩分类
        7.1.2 地应力场
        7.1.3 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测
        7.2 超前预测结果同实际情况对比
        7.2.1 地质结构和围岩分类
        7.2.2 地应力场
        7.2.3 施工地质灾害
        7.3 值得总结的几点经验
第二篇 施工阶段的实时预报研究
    第八章 雪峰山隧道施工阶段地质预报方法概述
        8.1 常规预报方法
        8.1.1 地质分析法
        8.1.2 常规监控量测法
        8.1.3 地球物理方法
        8.2 专门预报方法
        8.2.1 断层错动机制解法
        8.2.2 硐壁应力现场测试
        8.2.3 氡气测试
        8.2.4 同心管式多点位移计(TMS)测试
    第九章 围岩分类及断裂构造带实时预报
        9.1 施工中围岩类别的智能化判别和调整
        9.1.1 施工跟踪地质调查和围岩类别核查
        9.1.2 神经网络智能化判别的理论基础
        9.1.3 智能化判别程序设计
        9.1.4 应用实例
        9.2 断裂构造带的实时预报
        9.2.1 断层或断层破碎带的预报
        9.2.2 大型韧性剪切带的预报
    第十章 主要施工地质灾害实时预报
        10.1 塌方预报
        10.1.1 块体塌方预报
        10.1.2 软岩塌方预报
        10.2 涌水预报
        10.2.1 宏观涌水量的核查
        10.2.2 雪峰山隧道涌水硐段实录
        10.2.3 实时预报实例
        10.3 岩爆问题预报
        10.3.1 地质分析预报
        10.3.2 σ_θ/Rb判据预报
        10.3.3 施工开挖揭示情况
        10.3.4 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
        10.4 大变形问题预报
        10.4.1 地质分析预报
        10.4.2 大变形趋势预报
        10.4.3 数值模拟预报
        10.4.4 已开挖硐段的预报实例
        10.4.5 未开挖硐段的预报实例
    第十一章 施工阶段实时预报小结
        11.1 围岩类别的智能化判别和调整
        11.2 断裂构造带的实时预报
        11.3 施工地质灾害预报
        11.3.1 塌方预报
        11.3.2 涌水预报
        11.3.2 岩爆预报
        11.3.4 大变形预报
第三篇 认识、结论与展望
    第十二章 公路隧道地质预报技术方法体系构建
        12.1 概述
        12.2 技术方法体系的构成
        12.2.1 监测与测试系统
        12.2.2 信息处理、模拟及分析系统
        12.2.3 地质预报系统
        12.2.4 反馈与辅助决策系统
        12.3 体系的实施
    第十三章 主要认识与结论
        13.1 主要认识
        13.1.1 公路隧道地质预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13.1.2 公路隧道地质预报的发展趋势
        13.2 主要结论
        13.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二郎山和平沟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区高速公路深厚古滑坡堆积体复活特征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J]. 王丰,刘天翔,雷航. 中外公路, 2021(04)
  • [2]顺层岩质边坡失稳破坏临界长度的数值模拟分析[J]. 杨成,谯乾峰,雷松. 西北地质, 2019(04)
  • [3]松坪沟景区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 邓庆.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4]黄土地区运煤公路边坡失稳分析及治理[J]. 刘聪慧.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7(12)
  • [5]衡邵高速公路红粘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D]. 葛浩.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6)
  • [6]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研究[D]. 梁万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7]边坡工程风险分析理论与应用研究[D]. 聂春龙. 中南大学, 2012(12)
  • [8]巫山县高塘观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工程设计[D]. 田野.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5)
  • [9]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系统研究[D]. 牟顺. 长安大学, 2010(03)
  • [10]越岭长大公路隧道地质预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张志龙. 成都理工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二郎山坪沟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