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梭织机梭口的优化调整

有梭织机梭口的优化调整

一、有梭织机梭口的优化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胡盛龙[1](2021)在《三维绞织机织物建模及其织机虚拟样机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说明纺织复合材料是利用纺织成型技术,通过固化等方式将织物与基体融合制备出的复合材料,纺织复合材料种类繁多,三维纺织复合材料由于组织内织物纤维多向连续,拥有优异的整体机械性能,在实际应用领域得到了青睐。随着科技井喷式发展,市场对性能更加优异的三维纺织复合材料需求扩张,新型三维纺织复合材料的设计,以及高效率织造设备的研发成为趋势。本课题主要以三维绞织机织物及其织机虚拟样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纱罗织物衍生出三维绞织机织物,使用参数对织物结构进行表征,结合织造工艺,构建织物几何模型,依托MATLAB与Solid Works建立织物结构仿真模型,搭建织物仿真程序,以实现织物性能的可设计性。其次,对织物织造流程进行研究,提出一种45°双向开口织造法,结合金属绞综明确三维绞织机织物织造法,设计基于伺服电动缸与位移传感器的双向绞织开口机构,对综框进行模态分析,研究其运动规律,进行Adams虚拟样机仿真实验,使综框运动稳定、合理。再者,分别对引纬结构、打纬机构进行结构设计,针对引纬机构,在MATLAB环境下绘制修正梯形加速度运动规律曲线图,利用速度曲线作为Adams运行函数,完成引纬机构的运动学仿真;针对打纬机构,分析三维绞织机织物打纬阻力,对钢筘进行强度分析以实现轻量化设计,对曲柄滑块打纬机构,以最小传动角为目标实现优化,得出最小传动角γmin=43°,推导建立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验证平行打纬机构打纬力的合理性。最后,设计送经、卷取机构及机架,对机架进行仿真,为机架优化提供思路,建立三维绞织织机虚拟样机模型,以此证明织机各机构运行协同性、配合度较高。结果表明三维绞织机织物作为纱罗织物的衍生织物,具有稳定可靠的性能,织物结构建模仿真技术可用于复合材料性能研究;在虚拟样机技术基础上,研究三维绞织机织物专机设备,双向绞织开口机构具有较高织造效率,完成三维绞织织机的设计与仿真,织机具有较高协同性、配合度,对纺织装备行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佳锜[2](2020)在《重型剑杆织机共轭凸轮引纬机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织机是纺织生产中,将纱线由单根状变为具有复杂组织纹路的轻工产品的重要设备,引纬机构在其中主要的功能是夹持纬纱通过织口。引纬机构的效率、织造最大幅宽即是决定织机性能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国产织机的生产制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在重型织机的设计制造方面较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国外织机进口重型织机动辄上千万的价格,无疑会使得织造厂家成本急剧上升。同时在后期维护上也是受制于人,所以开展对于重型织机的研制是一项极具价值的研究。老式投梭织机与剑杆织机对比来看主要的区别在于引纬机构上的差别,对于织造商而言改进老式的织机的引纬方式则是一种既能节约生产成本又能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双赢的策略。本论文着重讨论了重型剑杆织机引纬的设计与仿真,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根据所研究织机的织造品的织造工艺设计出其工作圆图,从而确定了引纬曲线中几个时间节点的配合关系。同时根据对常见几种引纬机构的对比和分析,确定共轭凸轮引纬机构作为本次设计的对象。采用高次插值多项式和数值分析软件MATLAB拟合出满足工艺需求的加速度曲线,有效的降低了引纬动作中的加速度峰值和速度峰值。在面对共轭凸轮轮廓曲线求解复杂的问题,采用反求法,利用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求解出其轮廓曲线并对凸轮压力角进行校核。对引纬机构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其进行离散化处理,将结构件进行简化视作等截面梁。将其划分为无数个梁单元,并计算出梁单元的变形能和动能。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单元运动微分方程,随后建立出引纬机构结构件的运动微分方程。利用数值分析软件MATLAB对其弹性变形和动应力进行了分析。通过增加传动连杆的高度、宽度减少了引纬机构的速度、加速度波动。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建立引纬机构的三维模型,利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其凸轮与滚子之间的碰撞力进行了分析。在设计空间受限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凸轮滚子的材料降低了两者之间的碰撞力。同时,在考虑传动连杆的柔性情况下,利用ADAMS与ANSYS联合对连杆进行刚柔耦合仿真分析。通过将连杆赋予不同材料对比分析其对引纬运动的影响,优选出HT350作为连杆的材料使得引纬运动更加的稳定。为了检验共轭凸轮在实际工作情况下是否会发生共振,使用ANSYS Workbench分析了共轭凸轮的固有频率与模态振型。证明凸轮的设计是满足要求的。

闫文军[3](2020)在《超宽门幅织机电磁引纬装置的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超宽门幅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促使现有的引纬技术面临新的挑战,因现有引纬速度难以达到超宽门幅的引纬要求,且以现在普遍的织机引纬方式来看,喷水、喷气、片梭和剑杆织机的引纬,虽然在引纬方式上有着比较先进的工艺,能够满足大部分的织物织造引纬需求。但是,随着对今后日益发展的纺织行业来说,对如何能够实现超宽门幅引纬(例如要求门幅12 m或者更宽)的纺织机来说需求是很大的。因此,就如何实现织机超宽门幅高速自动引纬是现代织造装备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近几年来,电磁发射技术发展迅速,可以将物体超高速度的发射出去,甚至可达到50 km/s超高速度。比如,现如今美军所推崇的电磁轨道炮,能够将炮弹超高声速地发射到几百公里以外,对于这样的武器来说,钢铁就犹如豆腐一样的被击穿,其武器实战意义重大。由于电磁发射技术带来的前景性,结合如今纺织机械对超宽门幅引纬织机的需求,提出一种能够通过用类似电磁轨道炮那样的电磁发射来实现超宽门幅引纬的需要,其研究的前景性也是意义重大的。本文研究电磁发射引纬机制,就如何实现超宽门幅织机的可靠、高速引纬,可为超宽门幅自动织机引纬的开发方向,提供了一种理论技术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根据超宽门幅自动织机对要求实现其超宽门幅引纬机构的要求,同时结合织机引纬机构的工艺参数,提出一种类似电磁轨道炮发射技术的电磁引纬方法,构建电磁发射达到超宽门幅引纬的机构运动模型,建立以线圈型电磁轨道炮结构类似的多级电磁发射引纬方法,实现超宽门幅织机的可靠、高速引纬要求。其次,利用有限元ANSYS软件,分析线圈型电磁引纬发射装置中通电螺线圈产生的电磁力和磁场的分布,为构建引纬夹纬器顺利的通过发射轨道而达到逐级加速做功的依据。对电磁引纬发射装置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完成整体电路功能控制系统。通过PLC与触摸屏的通信组合,实现对微型电磁引纬发射装置的引纬控制,达到设计方案所要求的超宽门幅引纬功能。最后,设计编写控制系统的软件程序(PLC程序),制作电磁发射引纬装置的人机界面。通过人机界面与PLC的通信组合,完成对整个电磁发射引纬装置中整体性电路的功能控制。同时,将夹纬器(发射体)的引纬动态在人机界面中予以监测显示,基于监测数据得出能够满足超宽门幅自动织机的引纬要求。

蔡志城[4](2020)在《段纬织物自动引纬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段纬织物主要用于产业用纺织品如多分叉机织人造血管,及高端装饰用纺织品如缂丝、黎锦等,但这些产品的织造主要依赖于手工或半自动织造技术,依然存在较大缺陷。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对于分叉管状类型的段纬织物的织造,仍采用通纬的引纬方式,在引纬织造过程中存在纬纱张力控制困难、纱线易产生纠缠等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缂丝、黎锦这类装饰用段纬织物,目前主要采用纯手工的方式进行织造,其织造效率低、产品价格高并且鲜有年轻人愿意从事相关行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困境。实现段纬类织物的自动化织造的首要条件是解决段纬自动引纬问题,因此本课题围绕段纬织物自动引纬技术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本课题分析了当前的手工段纬织造技术和自动引纬织造技术,并结合伺服电动缸控制技术,初步提出了段纬自动引纬机构的设计思路。然后,通过探究段纬引纬机构中各机构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运动关系,对段纬引纬机构的核心硬件及相关软件进行了选择和设计。其次,将设计的段纬引纬机构安装于剑杆小样织机上,通过单步和自动织造模式下的上机调试,验证了段纬引纬机构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这一过程中对剑杆抓梭机构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提高了纬纱引入织口的质量。最后,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动段纬引纬机构的段纬引纬功能,本课题通过理论分析及试织,探讨了自动段纬引纬机构的局限性及其适用性,重点研究了适用于自动段纬织机的段纬织物上机设计原则。并在段纬织机上进行了四分叉段纬织物以及段纬彩条织物的上机织造实践,再次检验了段纬引纬机构设计的合理性。

杨政[5](2019)在《网络配线缠绕理论与配线机器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信配线是实现用户与运营商提供的电信服务之间的重要物理连接,目前主要还是由人工完成。人工配线耗时耗力,对运营商来说成本非常的高昂。随着FTTH、IPTV等逐渐把光纤推向了用户,承载和传输速度更高的宽带业务,运营商更是希望通过自动光纤配线架——AODF(Automatic 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e)来降低运维成本,同时向客户提供高级别可靠性服务和提供即时故障解决。市场上虽有一些AODF的产品,但因价格高而仅能在小范围内使用。目前通过机器人来实现自动配线的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运用纵横制交换原理;第二类是机器人模拟人手,拔下连接器后将光纤从配线架密集的光纤中强行拉出;第三类是利用特定的防缠绕配线算法来规划机器人的配线路径。针对目前市场光纤自动配线的高成本,本文以实现低成本的网络自动配线机器人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学中的绳结理论与纺织行业织造的原理,探索防止配线架中光纤缠绕的配线算法,及与配线算法相匹配的配线机器人,并在配线架结构、配线机器人关键部件、机器人路径规划、配线仿真及实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从人工光纤配线架中的光纤缠绕问题出发,运用数学中的绳结理论来分析光纤的缠绕,结合结的基本交叉关系将光纤抽象为空间异面直线来研究。通过空间异面直线化,使得光纤跳线间的空间关系清晰,并提出了端口面板与跳线侧为 1-D(one-dimensional)对 1-D,1-D 对 2-D(two-dimensional),2-D对2-D等多种情形下构造面板间光纤跳线为空间异面直线的方法。其次,提出了通过判断两条空间异面直线在有限区间内的空间关系的高穿低跨无缠绕配线方法。根据配线架中跳线侧光纤的编号或者光纤空间位置的上下关系,进行跳接时若目标光纤前方的光纤位置比其高,则从前方光纤的下方穿过,反之则从前方光纤上方跨越。通过将纺织行业中织机中经线的空间关系与配线架中光纤的空间关系进行对比,类比织机引纬过程与光纤跳接的过程,提出了模仿织机引纬的配线方法,深入研究了多种织机的引纬方式,提出了模仿无梭织机中剑杆引纬和片梭引纬的配线方法。然后,根据提出的配线算法和配线方法设计了虚拟样机进行自动配线过程的仿真研究。高穿低跨配线算法在端口面板与跳线侧为1-D对1-D直线对直线形式和直线对圆形式下的光纤运动空间进行分析,并对光纤的配线过程进行仿真。模仿织机剑杆引纬的配线过程包括开口、引纬、闭口三部分动作组成,分别在虚拟样机中进行了仿真。模仿片梭引纬的末端夹持装置驱动源可以分离,分别对其在端口面板为1-D与2-D时的配线过程进行了仿真。最后,通过对几种方法的对比选择了其中较优的直线对圆形式进行样机的研制,并在样机中进行配线试验。在样机中的配线试验良好的验证了高穿低跨配线算法的无缠绕性,同时验证了配线机器人设计的合理性。

余江峰,淡培霞[6](2018)在《无梭织机及其关键纺织器材的发展及维护》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无梭织机的织造速度,降低织造器材的成本,延长织机的使用寿命,分析无梭织机主要机型发展历程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通过介绍筘片发展,重点探讨了无梭织机用筘、铝合金综框、钢片综、停经片等关键纺织器材的使用问题、维护保养和管理;阐述选用优质原料,提高产品模具设计、加工能力,优化制造工艺,提升设备加工精度是提升无梭织机用关键器材质量的途径。指出:织机速度越来越高,纱号两极分化特征突出,纤维种类层出不穷等对无梭织机用关键器材的强度、精度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法宝,是使用企业做好纺织器材的维护和使用管理,制造企业及时响应针对无梭织机质量、速度和智能化等的需求。

严小雨[7](2018)在《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分析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对于超宽门幅纺织品的织造来说,现有的织机引纬方式在原理上存在局限,导致引纬飞行长度即织机门幅宽度受到限制,难以达到超宽门幅(如6m及以上)的要求。因此,对于主要用于织造产业用纺织品的超宽门幅自动织机来说,现有喷气、喷水、剑杆、片梭等引纬方式已难以满足超宽门幅引纬的需要。电磁发射技术在工业装备领域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针对超宽门幅高速自动织机的引纬难的问题,以电磁力驱动为基础,对现有的投梭引纬原理进行改进分析,提出基于电磁发射的超宽门幅高速织机引纬方法,依据引纬工艺要求,建立夹纬器运动模型;对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结构进行分析设计,建立初始发射速度、电磁发射力等发射性能和引纬机构结构参数的分析计算模型,主要包括发射线圈安匝数、发射电流、线圈长度等。本文的研究可为超宽门幅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一种技术途径并打下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对现代自动织布机发展和国内外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对剑杆织机、片梭织机、喷水织机的发展特点、前景进行研究。接着对电磁引纬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现状进行了分析。2、对电磁引纬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设计。首先,对现有织机引纬原理进行详细分析,并对现有引纬原理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现有引纬原理无法满足超宽门幅织机引纬的需要。然后,对电磁发射引纬原理和结构进行设计,包括引纬机构工作原理、引纬机构的结构设计;对发射体夹纬器结构和受力进行分析,为后续仿真计算提供依据。3、对电磁引纬运动进行了分析设计。包括夹纬器最高飞行速度的分析设计、发射螺线管线圈所产生的磁场感应强度分析、夹纬器的电磁力、夹纬器受到的加速度等。4、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单级线圈炮发射进行建模与仿真,求解出夹纬器元件在电磁场中的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以及电磁场的磁流密度的分布云图。对夹纬器不同位置时的磁场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不同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电磁力。探索在电磁驱动的高速引纬模式下,线圈结构及电磁学参数与夹纬器受到电磁力之间的关系。5、在上面研究基础上,进行电磁发射引纬实验装置的搭建和试验,试验结果初步验证了本文分析设计方法的正确性。6、对本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李鸣超[8](2016)在《2.5D机织物的织造工艺设计与下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5D机织物作为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预制件,因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大、可设计性好、易于实现等优点,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随着对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各项研究的深入,2.5D机织物的结构设计和织造工艺成为焦点,其中对飞机发动机的变厚度复合材料风扇叶片的研究正在开展开来,因此,在制备2.5D机织物时,如何按照要求控制好厚度是一个工程难题。另外,目前2.5D机织物的经验理论模型过于简化,通过实际制备的机织物进行几何结构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将会对建立准确的几何模型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本论文首先在普通剑杆织机上设计与制备几种不同结构的2.5D机织物,然后进行下机分析。但发现织造工艺和织造效果还有待改进,因此引进四综眼四剑杆织机进行同样的几种不同结构的织造和下机分析。以此为基础,比较在同一织机上所织的不同组织结构样品中纱线的分布和截面差异,以及在不同织机上所织的相同组织结构样品中纱线的分布和截面差异。通过这些比较所得的实验结论将为厚度连续变化的2.5D机织物的织造提供参考和指导。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本论文具体展开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一)2.5D机织物在普通剑杆织机上的织造与下机分析根据普通剑杆织机的特点,以2.5D机织物为基础,进行结构设计、机构改进、工艺设计和上机织造,完成了2.5d机织物的设计和制备,得到外观良好的平板状机织物,下机后进行织物经纬密度和厚度测试。在结构分析时先用火棉胶将织物进行固化,再进行织物切片实验,用电子显微镜进行截面图像采集,结合图像处理观察真实结构中纱线纵向形态和截面形状,发现它们与相关经验理论假设的不同之处。在织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开口不清和卷布辊卷取问题,这是由于经纱密度太大易出现开口不清,总经根数太多和经纱张力太大易造成卷布辊卷不动现象,通过工艺改进和调试得到合理可行的织造工艺。在下机分析时发现组织结构上处在同一截面上的纬纱实际上并不处在同一截面上,而是处于倾斜状态,经分析认为是织机的钢筘打纬时处于倾斜状态所致。由织造过程和下机分析知,用普通剑杆织机织造2.5d机织物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二)2.5d机织物在四综眼四剑杆织机上的织造与下机分析针对在普通剑杆织机上的织造和下机分析时存在的问题,为得到更合理的织造工艺和几何结构,引进了一台四综眼四剑杆织机。根据四综眼四剑杆织机的特点,进行了组织设计、工艺设计和上机织造,完成了2.5d机织物的设计和制备,得到外观良好的平板状机织物。该织机在织造时有多个梭口,有效减小了经纱在织造形成梭口过程中的摩擦力,这样在开口后的每层经纱密度减小,可有效解决开口不清问题;另外由于四综眼四剑杆织机织造的织物幅宽小,因此其织造时的总经根数也比普通剑杆织机要小的多,可有效解决卷布辊问题。下机后进行织物经纬密度和厚度测试,并同样进行了织物切片实验,再结合截面图像观察真实结构中纱线纵向形态和截面形状,发现它们的主要特点,同时发现与普通剑杆织机上的几何结构也有差异。用四综眼四剑杆织机进行织造时发现基本解决了在普通剑杆织机上织造产生的问题和不足,但在织物切片实验时发现织机卷取效果并不理想,在织造时也出现织机卷取没有按照设置的参数来进行卷取,因此四综眼四剑杆织机的卷取机构仍然需要改进。综上所述,本论文先后介绍了在二种织机上织造了多种2.5D机织物结构,并进行了织物经纬纱密度、厚度测试以及织物几何结构分析,探索了适宜的织机机构、织造工艺和织造过程,得到了合理可行的2.5D机织物织造工艺和技术。通过结论表明本课题的2.5D机织物的结构设计是合理的,织造工艺和织造过程是可行的,为采用高性能纤维进行织造提供了参考和指导作用。

包西平[9](2016)在《织机纯气动折边装置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纺织工业的蓬勃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布幅光边的质量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纯气动折边装置是一种用于实现无梭织机织物光边的气动装置,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织物质量,并对后续生产加工有极大的影响。纯气动折边技术利用高压空气通过握持和斜吹折入两个步骤将布幅织口纬纱纱端折入布幅梭口,最终实现布幅光边效果,属于纺织工业中生产光边布幅的先进技术。纯气动折边装置折边效果对布幅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成本影响显着,其效果主要由纬纱纱端长度、纱线种类和纯气动折边装置各个气孔的结构参数等决定。首先阐述纱端折入过程在无梭织机织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现状和不同折入方式的原理,提出研究和发展纯气动折边装置的重要意义。其次,依据纯气动折边装置原理优化设计出能实现8mm以下毛边折入的纯气动折边装置方案,并对不同结构参数的纯气动折边装置的气流流场进行三维几何建模与计算网格划分,采用CFD软件对其折入流场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纯气动折边装置各结构参数下气体速度场的分布规律,探索气流对纬纱纱端折入的作用机理和不同结构参数的纯气动折边装置对纬纱纱端折入效果的影响,确定上下两折入孔组间距f=3 mm、各折入孔组中两折入孔间距e=3 mm和上下两折入孔组与Y型导纱口底部间距d=7.5 mm时设计方案为较合理的设计方案。再次,以欧姆龙PLC和触摸屏为纯气动折边装置的控制核心,根据全自动控制和单周期控制要求设计梯形图程序来实现纯气动折边装置的自动控制和人机交互。最后,在学校实验室进行纯气动折边装置对单一纬纱纱端折入试验。通过对不同折入孔结构的折边装置进行折边试验来验证数值模拟的真实性;以较合理的纯气动折边装置为试验对象对不同毛边长度和不同抗弯刚度的纱线进行折入试验,通过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来验证纯气动折边装置的优化效果。

闫红霞[10](2015)在《立体织机开口机构和纬纱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三维机织物作为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预制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仿形性,由它作为增强体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优越的综合力学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交通运输通用机械建筑能源等领域织造具有三维交织结构的整体机织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纺织的研究热点要实现三维机织物的机械化生产,必须研发高效率自动化的立体织机本课题主要根据立体织物的织造工艺,重点对立体织机的开口系统引纬系统和打纬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了三维机织物织造成型的关键技术,设计出立体织机的基本织造工艺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织造立体织物的特殊要求,分别对织机的开口机构引纬机构打纬机构送经机构引离机构进行了总体优化设计(2)设计了一种伺服电机直接驱动的吊绳式电子开口系统通过对电子开口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通过对机械响应属性的验证分析,证明该电子开口系统的可行性这种伺服电机直接驱动的吊绳式电子开口系统,配合多眼综丝,大大简化了开口机构,实现开口机构的数字化控制,从而扩展立体织物的品种类型和规格(3)通过分析剑杆引纬的运动规律以及剑杆织机引纬机构的特点,根据织造三维机织物对立体织机引纬机构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两种新型的剑杆引纬系统:多剑杆无梭引纬系统和多剑杆持梭式引纬系统两种引纬系统均采用PC机配合PCI控制卡控制,采用伺服电机驱动,来控制立体织机的剑杆运动,不但简化了引纬机构,还可实现变动程引纬,以适应织造不同结构织物时对剑杆运动的要求,大大扩展了织物的品种类型和规格(4)研究了打纬阻力的产生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积分计算且能同时适用于平面织物和立体织物的打纬阻力计算方法,并以此为打纬机构的设计依据,设计了两种立体织机的平行打纬机构,以实现立体织机的平动打纬,其中,曲柄滑块打纬机构有很好的对中性,减小了机构的震动,能很好的完成打纬动作;而平行四连杆-偏心轮平行打纬机构操作简便

二、有梭织机梭口的优化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梭织机梭口的优化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绞织机织物建模及其织机虚拟样机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织物结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三维纺织技术研究现状
        1.2.3 虚拟样机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2.三维机织物与织机总体结构
    2.1 三维机织物概述
        2.1.1 正交织物
        2.1.2 角连锁织物
        2.1.3 三向交织织物
    2.2 三维织机的核心机构
        2.2.1 三维织机组成
        2.2.2 开口机构
        2.2.3 引纬机构
        2.2.4 打纬机构
    2.3 第一代实验样机
        2.3.1 实验样机总体设计
        2.3.2 实验样机不足之处
    2.4 本章小结
3.三维绞织机织物结构建模仿真
    3.1 三维绞织机织物结构
        3.1.1 三维绞织机织物特点
        3.1.2 三维绞织机织物结构参数
    3.2 三维绞织机织物几何建模
        3.2.1 经纱中心轨迹线的确定
        3.2.2 纬纱中心轨迹线的确定
        3.2.3 纱线截面的确定
    3.3 三维绞织机织物结构仿真
        3.3.1 织物结构仿真模型
        3.3.2 单胞结构仿真模型纤维体积含量
        3.3.3 基于MATLAB的三维绞织机织物仿真程序
    3.4 本章小结
4.开口机构的设计与仿真
    4.1 双向开口机构的设计
        4.1.1 三维绞织机织物织造法
        4.1.2 双向绞织开口机构设计
    4.2 综框的设计与分析
        4.2.1 综框与综丝的结构设计
        4.2.2 综框运动规律分析
        4.2.3 综框的模态分析
    4.3 双向开口机构建模与仿真
        4.3.1 双向绞织开口机构模型建立
        4.3.2 双向绞织开口机构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引纬机构与打纬机构的设计与仿真
    5.1 引纬机构的设计
        5.1.1 双向引纬机构的设计
        5.1.2 剑杆引纬机构运动规律分析
    5.2 双向引纬机构建模与仿真
        5.2.1 双向剑杆引纬机构模型建立
        5.2.2 基于MATLAB的双向剑杆引纬机构运动规律
        5.2.3 双向剑杆引纬机构运动学仿真分析
    5.3 打纬机构的设计
        5.3.1 平行打纬机构的设计
        5.3.2 三维绞织织机打纬阻力计算
        5.3.3 钢筘的强度分析
    5.4 打纬机构的优化设计与仿真
        5.4.1 平行打纬机构优化设计
        5.4.2 平行打纬机构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三维绞织织机的虚拟样机
    6.1 织机的机构设计
        6.1.1 送经机构的设计
        6.1.2 卷取机构的设计
    6.2 织机机架的有限元分析
        6.2.1 机架的结构设计
        6.2.2 机架的模态与谐响应分析
        6.2.3 机架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6.3 三维绞织织机整机分析
        6.3.1 三维绞织织机的关键问题
        6.3.2 三维绞织织机运动学仿真
    6.4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重型剑杆织机共轭凸轮引纬机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引纬机构研究现状
        1.2.1 引纬机构的设计研究现状
        1.2.2 引纬机构运动特性研究现状
        1.2.3 引纬机构动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1.3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1.3.1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的发展
        1.3.2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所存在问题
    1.4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共轭凸轮引纬机构设计
    2.1 引纬机构的作用
    2.2 引纬机构常见类型
        2.2.1 变导程螺旋引纬机构
        2.2.2 差动轮系引纬机构
        2.2.3 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
        2.2.4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
    2.3 共轭凸轮引纬机构设计
        2.3.1 引纬曲线设计
        2.3.2 剑轮齿轮定轴传动比计算
        2.3.3 连杆机构运动学方程
        2.3.4 基于ADAMS引纬共轭凸轮轮廓的反求
    2.4 本章小结
3.共轭凸轮引纬机构四连杆机构弹性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3.1 动力学建模的基础理论工作
        3.1.1 牛顿欧拉方程
        3.1.2 拉格朗日方程
        3.1.3 凯恩方程
    3.2 四杆机构弹性动力学模型
        3.2.1 梁单元和单元广义坐标
        3.2.2 梁单元运动学关系
        3.2.3 单元运动微分方程
        3.2.4 引纬机构运动微分方程
    3.3 动力学数值仿真分析
        3.3.1 连杆机构动态响应
        3.3.2 连杆机构动应力
    3.4 本章小结
4.引纬机构的仿真分析
    4.1 引纬机构三维模型的建立
    4.2 引纬机构刚体模型仿真分析
    4.3 引纬机构刚柔耦合模型仿真分析
    4.4 共轭凸轮模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超宽门幅织机电磁引纬装置的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现代织机的发展和引纬状况分析
    1.5 电磁引纬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状况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超宽门幅电磁引纬原理
    2.1 织机引纬原理
        2.1.1 有梭织机引纬原理与优缺点
        2.1.2 无梭织机引纬原理与优缺点
        2.1.3 电磁发射技术在超宽门幅引纬领域的需求
    2.2 电磁发射引纬原理
        2.2.1 电磁发射引纬机构
        2.2.2 超宽门幅织机引纬机构工艺参数确定
        2.2.3 电磁发射引纬机构运动模型
    2.3 电磁发射引纬机构设计方法
        2.3.1 电磁发射装置设计方案
        2.3.2 线圈型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工作过程
        2.3.3 线圈型电磁发射引纬机构夹纬器的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超宽门幅电磁引纬计算与分析
    3.1 引纬电磁力分析计算
        3.1.1 发射线圈内部磁场感应强度分析
        3.1.2 引纬电磁力分析与计算工程解析法
        3.1.3 引纬电磁力的分析与计算有限元法
    3.2 引纬电磁力的计算模型与仿真工艺参数
        3.2.1 织机门幅与夹纬器飞行速度的关系
        3.2.2 夹纬器材料的磁感应强度与电磁场的强度关系
        3.2.3 发射线圈内部轴线磁感应强度分布和电磁力
    3.3 电磁发射线圈的磁场和电磁力仿真
        3.3.1 发射线圈不同位置的磁感应强度与电磁力
        3.3.2 发射线圈电磁力仿真结果
        3.3.3 采用有限元计算法得到的不同位置的磁感应强度和电磁力
    3.4 本章小结
4 超宽门幅电磁引纬控制系统设计
    4.1 电磁发射控制系统要求
    4.2 控制系统功能
        4.2.1 电磁发射功能状态显示
        4.2.2 电磁发射做功状态显示
    4.3 控制方案
        4.3.1 电磁发射升压电路模块
        4.3.2 电磁发射引纬做功控制模块
    4.4 电磁发射控制系统电路结构
        4.4.1 电磁发射装置升压步序
        4.4.2 PLC控制电磁发射装置实现超宽门幅的引纬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超宽门幅电磁引纬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电磁发射引纬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5.1.1 电磁发射控制器输入输出I/O分配如表
    5.2 电磁发射触摸屏HMI人机动态监测界面
        5.2.1 触摸屏HMI人机数据存储分配
        5.2.2 HMI人机组态监测界面
    5.3 本章小结
6 超宽门幅电磁发射引纬实验装置设计
    6.1 电磁发射引纬装置模型
        6.1.1 单级电磁发射线圈加速做功模型
        6.1.2 单级电磁发射加速做功
    6.2 多级电磁发射加速做功
        6.2.1 多级电磁力做功和最大飞行速度实验模型测量值
        6.2.2 验证提出的超宽门幅电磁发射引纬方法的合理性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段纬织物自动引纬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段纬类织物及其应用
    1.3 段纬织造相关技术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2 段纬自动引纬机构的设计
    2.1 引纬机构的设计依据
    2.2 段纬引纬机构的基本设计
    2.3 核心驱动原件的工作原理及选择
    2.4 段纬引纬织机软件控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段纬引纬机构的安装、调试及优化
    3.1 段纬织机引纬机构的安装
    3.2 自动化段纬织机的运行调试
    3.3 段纬织机抓取机构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段纬织物的原则设计及织造实践
    4.1 段纬织物的上机设计原则
    4.2 分叉织物上机设计及织造
    4.3 段纬彩条织物上机设计及织造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网络配线缠绕理论与配线机器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自动配线架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配线架中光纤跳线空间关系的研究
    2.1 引言
    2.2 配线架中的光纤跳线
    2.3 光纤跳线空间关系与绳结理论
    2.4 光纤跳线与空间异面直线
        2.4.1 1-D跳线侧与1-D端口面板间光纤异面关系构造
        2.4.2 1-D跳线侧与2-D端口面板间光纤异面关系构造
        2.4.3 2-D跳线侧与2-D端口面板间光纤异面关系构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纤无缠绕配线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高穿低跨的无缠绕配线算法
        3.2.1 1-D跳线侧与1-D端口面板的配线路径
        3.2.2 1-D跳线侧与2-D端口面板的配线路径
        3.2.3 2-D跳线侧与2-D端口面板的配线路径
    3.3 模仿织机引纬的配线方法
        3.3.1 模仿剑杆引纬的配线方法
        3.3.2 模仿片梭引纬的配线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配线过程的仿真研究
    4.1 引言
    4.2 1-D对1-D直线对直线的配线过程仿真
        4.2.1 跳接时光纤的运动空间与动作
        4.2.2 虚拟样机中的跳接过程
    4.3 1-D对1-D直线对圆的配线过程仿真
    4.4 模仿剑杆引纬的配线过程仿真
        4.4.1 配线过程中的开口动作
        4.4.2 剑杆机器人的引纬运动
        4.4.3 Petri Nets表示的跳接过程
    4.5 模仿片梭引纬的配线过程仿真
        4.5.1 驱动源可分离的夹持装置及其推动装置
        4.5.2 端口面板为1-D的配线过程
        4.5.3 端口面板为2-D的配线过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机的研制与配绕试验
    5.1 引言
    5.2 直线对圆的样机设计
        5.2.1 样机方案与回转支撑方式的选择
        5.2.2 专用夹持装置与换手装置的设计
        5.2.3 样机的设计
    5.3 样机的配线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无梭织机及其关键纺织器材的发展及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无梭织机主要机型发展概述
    1.1 喷气织机
    1.2 喷水织机
    1.3 剑杆织机
    1.4 片梭织机
    1.5 多梭口织机
2 筘片发展简述
    2.1 竹制筘片、木制筘片
    2.2 冷轧筘片、淬硬筘片
    2.3 冲切筘片
3 关键器材的维护保养和管理
    3.1 筘
        3.1.1 使用技术要点
        3.1.2 维护保养
        3.1.3 仓库管理
    3.2 钢片综
        3.2.1 维护保养
        3.2.2 管理
        3.2.2. 1 运转管理
        3.2.2. 2 仓库管理
    3.3 停经片
        3.3.1 维护保养
        3.3.2 管理
        3.3.2. 1 运转管理
        3.3.2. 2 仓库管理
    3.4 铝合金综框
        3.4.1 维护保养
        3.4.2 仓库管理
4 提升无梭织机用关键器材的途径
    4.1纺织器材制造企业应选择优质的原料, 从源头提高产品性能。
    4.2 提高制造企业产品和模具设计、加工能力。
    4.3 优化制造工艺, 提升设备加工精度。
5 结语

(7)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分析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现代自动织布机的发展和国内外现状
    1.5 电磁引纬相关技术的研究概况
    1.6 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
2 电磁引纬系统设计
    2.1 一般织机引纬原理
        2.1.1 喷气织机的引纬原理
        2.1.2 喷水织机的引纬原理
        2.1.3 片梭织机的引纬原理
    2.2 一般引纬原理的优缺点
    2.3 电磁发射技术的超宽门幅织机引纬原理和发射结构设计
        2.3.1 电磁发射引纬机构工作原理
        2.3.2 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发射部分结构设计
    2.4 电磁引纬夹纬器结构
        2.4.1 夹纬器的技术要求
        2.4.2 夹纬器运动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电磁引纬运动分析
    3.1 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电磁结构分析
        3.1.1 电磁发射引纬的工艺技术要求
        3.1.2 电磁力的设计
    3.2 引纬电磁力分析计算
        3.2.1 发射螺线管所产生的磁场感应强度分析
        3.2.2 夹纬器的电磁力
        3.2.3 夹纬器受到的加速度
    3.3 本章小结
4 电磁引纬磁场仿真分析
    4.1 分析驱动线圈各参数对夹纬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 建立系统模型
    4.2 仿真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4.2.1 驱动线圈的断面对发射体受力的影响
        4.2.3 驱动线圈匝数对夹纬器受到电磁力的作用
        4.2.4 驱动线圈层数对发射体受力的影响
    4.3 夹纬器不同位置磁感应强度与电磁力对比分析
        4.3.1 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电磁发射引纬实验装置设计
    5.1 电磁发射引纬实验装置模型
        5.1.1 发射模型
        5.1.2 电路原理图设计
    5.2 多级电磁发射实验
        5.2.1 多级实验测试
        5.2.2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2.5D机织物的织造工艺设计与下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企业现状及面临的工程技术问题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三维机织物及 2.5D机织物
    2.1 三维机织物
    2.2 2.5D机织物的特征与上机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通剑杆织机的织造工艺与下机分析
    3.1 普通剑杆织机
    3.2 上机设计及工艺改进
    3.3 上机织造
    3.4 下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综眼四剑杆织机的织造工艺与下机分析
    4.1 四综眼四剑杆织机
    4.2 上机设计及工艺改进
    4.3 上机织造
    4.4 下机分析
    4.5 碳纤维 2.5D机织物的织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织造工艺条件下的 2.5D机织物的分析比较
    5.1 厚度比较
    5.2 经纬纱密度比较
    5.3 不同组织结构对厚度和经纬密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织机纯气动折边装置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纯气动折边装置设计方案
    2.1 纯气动折边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织机机构
        2.1.1 纯气动折边装置的工作原理
        2.1.2 纯气动折边装置的相关织机机构
    2.2 纯气动折边装置结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纯气动折边装置流场分析及研究
    3.1 纯气动折边装置流场数学模型
        3.1.1 空气流动的一般特性
        3.1.2 气体动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3.1.3 湍流控制方程
    3.2 纯气动折边装置离散建模
        3.2.1 流场三维建模
        3.2.2 流场网格划分
        3.2.3 流场边界条件设置
    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上下两折入孔组间距对流场的影响
        3.3.2 不同折入孔组中两折入孔间距对流场的影响
        3.3.3 不同与Y型导纱口底部间距对流场的影响
        3.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LC的纯气动折边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4.1 纯气动折边装置的控制要求
        4.1.1 纯气动折边装置的全自动控制
        4.1.2 纯气动折边装置的单周期控制
    4.2 纯气动折边装置的控制元件及PLC选型
        4.2.1 气动控制元件选型
        4.2.2 PLC选型
        4.2.3 触摸屏选型
    4.3 I/O通道分配及I/O接线图
    4.4 利用NP-Designer编写人机交互界面
        4.4.1 控制界面切换要求
        4.4.2 创建人机交互控制界面
    4.5 利用CX-Programme编写主控制程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纯气动折边装置的试验研究
    5.1 试验平台搭建
    5.2 纯气动折入边装置加工
    5.3 纯气动折入边装置应用试验研究
        5.3.1 纯气动折入边装置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3.2 不同毛边长度的纬纱折入效果对比分析
        5.3.3 不同抗弯刚度纬纱的折入效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立体织机开口机构和纬纱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立体织造技术及装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立体织机的织造原理及总体设计
    2.1 立体织机的设计指标
    2.2 三维织造的关键技术
    2.3 立体织机的特点
    2.4 立体织机五大运动机构的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立体织机开口机构的优化设计
    3.1 开口机构的设计原理
    3.2 开口机构的方案设计
        3.2.1 伺服电动缸驱动的开口机构方案设计
        3.2.2 伺服电机直接驱动的吊绳式电子开口机构的方案设计
        3.2.3 两种开口机构方案对比
    3.3 开口机构动力学分析
        3.3.1 开口机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2 综框运动规律分析
        3.3.3 综框在三种运动规律下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3.4 吊绳式电子开口机构的控制方法
        3.4.1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4.2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立体织机引纬机构的优化设计
    4.1 引纬机构的设计原理
        4.1.1 引纬机构的特点
        4.1.2 剑杆引纬机构的运动规律分析
    4.2 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方案设计
        4.2.1 多剑杆引纬机械系统
        4.2.2 新型电子引纬系统的硬件配置
        4.2.3 电子引纬系统的控制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立体织机打纬机构的优化设计
    5.1 打纬机构的设计原理
        5.1.1 打纬机构的特点
        5.1.2 打纬机构分类
    5.2 打纬阻力的计算
        5.2.1 平面织物打纬阻力的计算
        5.2.2 三维立体织物打纬阻力的计算
    5.3 立体织机打纬机构的优化设计
        5.3.1 曲柄滑块打纬机构的设计
        5.3.2 平行四连杆-偏心轮打纬机构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的总结
    6.2 课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有梭织机梭口的优化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绞织机织物建模及其织机虚拟样机设计与仿真[D]. 胡盛龙. 中原工学院, 2021(08)
  • [2]重型剑杆织机共轭凸轮引纬机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D]. 李佳锜. 西华大学, 2020(01)
  • [3]超宽门幅织机电磁引纬装置的控制系统研究[D]. 闫文军.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4]段纬织物自动引纬技术研究[D]. 蔡志城. 东华大学, 2020(01)
  • [5]网络配线缠绕理论与配线机器人的研究[D]. 杨政.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1)
  • [6]无梭织机及其关键纺织器材的发展及维护[J]. 余江峰,淡培霞. 纺织器材, 2018(05)
  • [7]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分析设计与仿真[D]. 严小雨. 武汉纺织大学, 2018(01)
  • [8]2.5D机织物的织造工艺设计与下机分析[D]. 李鸣超. 东华大学, 2016(03)
  • [9]织机纯气动折边装置设计与优化[D]. 包西平.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8)
  • [10]立体织机开口机构和纬纱系统的优化设计[D]. 闫红霞. 东华大学, 2015(12)

标签:;  ;  

有梭织机梭口的优化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