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半干旱温带地区少耕草地的更新

美国半干旱温带地区少耕草地的更新

一、美国半干旱温带区的少耕法草地更新(论文文献综述)

王锋[1](2016)在《蚌埠站控制流域土壤水资源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淮河流域地处我国腹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但是由于降水时空分布的极不均匀性,导致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仍是制约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展土壤水资源评价,从区域水循环角度合理配置流域水资源量,在保证农业需水的同时,可实现节水目的。涉及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⑴归纳了土壤水资源的评价方法,将土壤蓄水量、未利用土壤水资源量、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最大可能存储的土壤水资源量作为评价指标,同时,确定了在蚌埠站控制流域研究区的计算方法;⑵收集处理构建模型的基础数据,通过对研究区域进行空间离散化处理,构建了研究区水文循环模型,利用SUFI-2方法对研究区域淮河干流的息县、王家坝、鲁台子、蚌埠四个水文站点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各站点敏感性参数的范围,且得到了显着性最强的敏感性参数。⑶以1991-1997年为率定年,以1998-2000年为验证年,得到的率定期息县站的R2值为0.87,NS系数为0.86,王家坝站的R2值为0.91,NS系数为0.91,鲁台子站的R2值为0.91,NS系数为0.90,蚌埠站的R2值为0.92,NS系数为0.91。验证期四个水文站的R2值与NS系数值均达到了0.8以上。⑷对研究流域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研究区19912000年多年平均土壤水资源量约为438.59mm,平均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为347.11mm。多年平均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与降水密切相关,降水多的地区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一般也较多。⑸为了更好地研究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1993年为代表年,得到年平均土壤水资源量约为448.91mm,其中,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为361.96mm。在空间上有效利用土壤水资源总体呈现一种南多北少的分布状态,主要集中在淮河干流两侧。在时间上研究区逐月有效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随降水和蒸发的变化而变化,且在汛期变化显着。

徐文修[2](2008)在《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前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给新疆农业与农村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农业生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冲击。本文应用数理分析、经济学分析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1949-2005年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绿洲耕作制度演变的驱动因子,深入研究了影响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和关键技术,并对各个农作区未来耕作制度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为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优化的耕作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自1949年以来,新疆农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结构逐渐向种植业产值比重减少、畜牧业、林业产值比重增加的趋势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粮、经、饲“三元”结构体系仍未建立。作物布局形成以棉花、小麦为主、玉米为辅,蔬菜、甜菜、油料、果用瓜不断增长的新格局。新疆粮食总产量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徘徊、直线上升及波动上升四个发展阶段,从1983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新疆粮食长期以来依靠外调的历史,由缺粮省转变为富余省,自1987年起,新疆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保持在400kg以上,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棉花生产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波动徘徊和快速增长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其单产、总产、播种面积位均居全国首位。新疆复种指数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由1949年的103.6%发展到2006年的113.41%,而且种植模式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新疆农田培肥制度由解放初期的主要依靠土地轮歇及施用粪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苜蓿轮作和草田轮作,进而发展到以施用化肥为主的农田培肥制度。对推动耕作制度演变因子的研究表明: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每次政策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农民行为、进而影响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耕作制度改革与之相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动力,而作物产量的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耕作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比较优势直接影响着作物种植的规模,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推动耕作制度的演变。本研究揭示了连作棉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的变化趋势:随着棉花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呈下降趋势: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的残膜数量越多;随棉花连作年限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总量呈减少趋势,而且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朝着不利于作物养分吸收的方向发展,即土壤微生物区系从高肥的“细菌型”土壤向低肥的“真菌型”土壤转化。系统分析的结果明确了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目标与方向:首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将在保障新疆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适当降低种植业产值比重,逐渐改变新疆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初级水平。其次,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和棉花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多元结构转变,逐步使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为发展农区畜牧业提供饲料保障。第三,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则是坚持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肉、毛、乳品生产和畜产品加工,实现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突破性进展,使畜牧业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刘建忠[3](2006)在《靖边农牧交错区农田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南缘农田为基本研究对象,分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试验研究和冬小麦引种试验研究两大部分内容,采用综合分析研究的方法,研究了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水分、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水分利用效率、土壤容重、养分以及作物生长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并从产投比角度对保护性耕作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详细评价,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各耕作处理土壤含水量在0-20cm土层差异不大,在20cm土层以下各耕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着。各耕作处理的土壤水分是受作物生长期降雨和土壤冻融的影响而出现差异。总体来讲,秸秆和农膜覆盖可以明显增加土壤含水量,而免耕留茬地块的土壤含水量最低,NTP处理在作物秸秆的覆盖作用下,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大,各耕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总体呈现出:(秸秆覆盖>)翻耕+覆膜处理≥翻耕处理≥免耕留茬处理(>CK)。分析还发现翻耕+覆膜处理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春玉米高达16.97(有农田防护林),冬小麦为48.64(2004),翻耕处理的次之,免耕留茬处理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最低,春玉米仅为12.60(无农田防护林),冬小麦为40.83(2004)。2.各耕作处理的土壤温度在地表层差异最小,其他层次呈现出翻耕+覆膜处理的温度最高,其他三种耕作处理则基本没有差异,翻耕+覆膜处理的增温对早春玉米的发芽具有积极作用,但覆盖农膜对冬季冬小麦的土壤温度基本上没有影响,如何提高冬季土壤温度是制约冬小麦引种成败的关键。研究还发现,各耕作处理的土壤温度在作物苗期差异显着,随着作物的生长彼此之间的土壤温度差异逐渐缩小。3.免耕留茬和秸秆覆盖等保护性性耕作措施增加了土壤表层0-20cm的土壤容重,而对20cm深度以下的土层的容重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传统耕作处理和翻耕+覆膜处理0-20cm深度的土壤容重则有减小的趋势。4.保护性耕作措施对0-20cm深度的土壤养分影响较大,而对20cm深度以下的土层的养分的影响较小;研究还发现,春玉米和冬小麦对K元素和N元素吸收最多,适当的增加含N、K元素肥料的施入,对改善土壤肥力结构,增加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5.不同耕作措施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作用效果不同。翻耕+覆膜处理的作物出苗时间比传统耕作处理提早1-2天,而免耕留茬处理则比传统耕作处理迟1-2天出苗;作物出苗率和产量均呈现出:翻耕+覆膜处理>传统耕作处理>免耕留茬处理>秸秆覆盖处理。春玉米耕作+覆膜处理的百粒重高达37.39g,远高于免耕留茬处理的百粒重(35.24g(有农田防护林)、33.85g(无农田防护林))和传统耕作处理的百粒重(36.02g(有农田防护林)、35.79g(无农田防护林)),秸秆覆盖处理的玉米百粒重也只有34.71g。

董慧霞[4](2005)在《不同草本层三倍体毛白杨林地细根和草根生长及土壤抗蚀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在天全县退耕还林(草)区内,以未退耕的陡坡耕地作对比,应用土柱法,对两种不同草本层模式(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草本层一以下简称自然草林地和人工种植的黑麦草)毛白杨幼林的细根生物量和空间分布以及与土壤的抗蚀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两种模式毛白杨林地内,黑麦草林地0~1mm细根全年总生物量为0.359t·hm-2。其中上层生物量平均为0.179 t·hm-2,活细根生物量占82.9%;中层为0.118t·hm-2,活细根占81.41%;上、中、下三层生物量之比为50:33:17。自然草林地0~1mm细根全年总生物量平均为0.1891 t·hm-2。其中上层生物量平均为0.101 t·hm-2,活细根生物量占87.4%;中层为0.054 t·hm-2,活细根占77.69%;下层平均生物量为0.034t·hm-2,活细根占71.25%。上、中、下三层生物量之比为53:29:18。两种模式内0~1mm细根在上层和中层均占80%以上,且黑麦草林地0~1mm细根总生物量约为自然草林地的2倍。两种模式内活细根和死细根之比约为4:1。 黑麦草林地1~2mm细根全年总生物量平均为0.254t·hm-2,上、中、下三层生物量之比为40:41:19。自然草林地1~2mm细根全年总生物量平均为0.276t.hm-2,上、中、下三层生物量之比为42:34:24。两种模式内1~2mm细根在上层和中层均占80%左右,黑麦草林地1~2mm细根总生物量和自然草林地的相差不大。两种模式内活细根和死细根之比也约为4:1。 黑麦草林地0~2mm根系生物量为0.7335 t·hm-2,其中草根0.121 t·hm-2,占16.5%;上层生物量为0.3832 t·hm-2,占52.2%,中层占32.9%,下层占14.9%。自然草林地0~2mm根系生物量为0.998 t·hm-2,其中草根0.533 t·hm-2,占53.4%;上层生物量为0.5879t·hm-2,占58.9%,中层占23.5%,下层占17.5%。 ②从两种模式毛白杨林地内0~2mm总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月变化看来,在上层均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峰值都出现在5月和9月,且比较平缓,黑麦草林地最高值为0.5142 t·hm-2,自然草林地为0.8066 t·hm-2。尽管黑麦草林地在上层0~1mm和1~2mm的细根生物量均较自然草林地的高,但由于自然草林地内草根的生物量远比黑麦草林地的高,所以就0~2mm根系总量来说,自然草林地的更高;中层两模式林地

王国宏[5](2000)在《河西山地、绿洲、荒漠植物群落种群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探讨河西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种群多样性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主要结论及观点如下:1 生态地理及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本文所讨论河西山地绿洲荒漠区,包括祁连山中段北坡森林草原区,张掖荒漠绿洲区和东大山森林草原区。海拔在1450m-4200m之间。主要植被类型有盐渍化草甸、红砂荒漠、山地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寒温性针叶林、高山灌丛及高山流石滩植被等。祁连山北坡产高等植物1064种。植物生活型谱组成中,地面芽植物占优势,其次是高位芽植物、一年生植物,隐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分别占60%、17.6%、11%、6.5%和4%。植物生活型谱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2 不同海拔植物群落种群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在2500m-3700m的海拔梯度上,金露梅灌丛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为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海拔2580m-2650m的范围内,最小值出现在海拔3590m处。均匀度在高山灌丛的分布带内(3200m-3590m)达到最高。 随着海拔增高,青海云杉林丰富度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多样性指数则先上升后下降,其变化趋势总体呈偏左的单峰曲线。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3个青海云杉林群系的次序排列是:灌木青海云杉林>苔草青海云杉林>藓类青海云杉林。均匀度指数在灌木青海云杉林最低,在中海拔地带较高,在青海云杉林垂直分布的上限又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在海拔1500m-3700m垂直分布带内,草地植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带最高。其变化趋势是山地典型草原(2350m-2950m)>山地荒漠草原(1800m-2350m)>亚高山灌丛草甸(2950m-370Om)>荒漠草原(1500m-1800m)。均匀度的变化波动较大,总的变化趋势是山地典型草原>亚高山灌丛草甸带>荒漠草原>山地荒漠草原。3 同一群落不同层次多样性的变化 祁连圆柏林乔、灌、草3层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灌木青海云杉林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7号样地)。苔藓青海云杉林丰富度指数的变化 趋势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鬼箭锦鸡儿灌丛,银露梅灌丛,狭叶锦鸡儿灌丛,灌木亚菊灌丛丰富度 变化趋势是草本层>灌木层,多样性除个别样地外也存在同样的趋势。均匀 度因群落不同变化较大。如鬼箭锦鸡几灌丛和狭叶锦鸡儿灌丛均匀度的变化 无规律性:银露梅灌丛均匀度的变化是草本层>灌木层,但差异幅度较小; 灌木亚菊灌从均匀度在灌木层和草本层十分接近,但亦存在草本层>灌木层 的趋势。红砂灌丛,盐爪爪灌丛,珍珠灌丛,白刺灌丛除个别样地门,122) 外,丰富度指数均有草本层>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各群落没有表现出一致的 规律性。 4同一海拔范围内不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海拔2950m320Om的范围内,祁连圆柏林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 高于苔蘸青海云杉林和高山灌丛,而苔酵青海云杉林和高山灌丛丰富度指数 和多样性指数基本相当。除了青海云杉林略低外,均匀度在3个群落中无较 大波动。 海拔2450m.2700m范围内,灌木青海云杉林,金露梅温性灌丛,银露梅 灌丛、狭叶锦鸡儿灌丛和灌木亚菊灌丛等5个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救在不同的群落间被动较大,没有表现击一定的规律杖—一- 海拔1500m-180OIn范围内,主要植物群落有农田杂草群落,红砂荒漠及 盐渍化草甸。农田杂草群落和盐渍化草甸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大于红砂荒漠, 均匀度的变化无规律性。 祁连圆柏林、灌木青海云杉林、鬼箭锦鸡儿高山灌丛、金露梅灌丛、狭 叶锦鸡儿灌丛、亚菊灌丛、盐渍化草甸、红砂荒漠、农田杂草群落等9个群 落进行了种-多度分布拟合,除了祁连圆柏林和盐渍化草甸外,其他群落均符 合对数正态分布。灌木青海云杉林、金露梅灌丛、狭叶锦鸡儿灌丛和亚菊灌 丛符合泊松分布,而其余5个群落均不符合泊松分布J个群落均符合Nnyman A型分布和负二项分布。 5 演替系列上多样性的变化 青海云杉林经历5个群落演替阶段。在演替系列上,丰富度指数变化呈 明显的单峰曲线;均匀度指数却显示出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除 了演替的最初阶段较低外,在其余4个演替阶段大致相等。 祁连圆柏林大致经历火烧采伐迹地、灌丛草地、灌木祁连圆柏幼林和祁 连圆柏林等4个群落演替阶段。在演替系列中上,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 和均匀度指数表现出了一致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即演替的中间阶段较高, 最初阶段和顶极群落较低。 6 不同放牧压力下多样性的变化 在重度放牧、中度放牧、轻度放牧和植物生氏季节无放牧的系列放牧梯 度上,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在中度放 牧条件下,草地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达到最高 在过度放牧和植物生 长季节无放牧条件下,草地群落种群的丰富度、多样性

S.K.BARNHART,W.F.WEDIN,韩建国[6](1981)在《美国半干旱温带区的少耕法草地更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阿华的研究已证明,在天然的禾草草地上建植豆科牧草时,精确的种子布局、种子与土壤的良好接触,减少来自其它种的竞争等方面的要求与常规的苗床播种的要求比起来同等重要。

二、美国半干旱温带区的少耕法草地更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半干旱温带区的少耕法草地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1)蚌埠站控制流域土壤水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淮河流域区域概况
    2.1 自然社会概况
    2.2 气象水文概况
    2.3 主要河流水系概况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 区域土壤水资源及其评价方法
    3.1 区域土壤水资源概念
    3.2 区域土壤水资源评价指标
    3.3 区域土壤水资源评价方法
4 研究区水循环模拟
    4.1 SWAT模型结构及原理
    4.2 基础数据准备与模型构建
    4.3 基于SUFI-2 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4 模拟结果检验
5 研究区域土壤水资源评价分析
    5.1 多年平均土壤水资源分布特征
    5.2 代表年土壤水资源分布特征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状况
    2.2 国内研究状况
    2.3 小结
第三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现状特征
    3.1 新疆农业资源状况
    3.2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3.3 新疆耕作制度区域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
    4.1 农业生产结构演变趋势
    4.2 耕地面积演变趋势
    4.3 新疆粮食、棉花播种面积、总产演变趋势
    4.4 全疆作物布局演变趋势
    4.5 全疆复种指数、种植模式变化趋势
    4.6 农田培肥制度的变化趋势
    4.7 新疆畜牧业发展变化趋势
    4.8 小结
第五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5.1 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
    5.2 市场是影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物种植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5.3 比较优势是种植业生产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5.4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
    5.5 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的物质基础
    5.6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6.1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及地位
    6.2 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6.3 棉田长期连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6.4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调整优化的发展对策
    7.1 新疆耕作制度优化调整指导思想及原则
    7.2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方向
    7.3 各农作区耕作制度优化调整发展的对策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3)靖边农牧交错区农田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
        1.3.2 国外保护性耕作的进展
    1.4 保护性耕作的作用
        1.4.1 保护性耕作是减少沙尘暴的农业耕作技术之一
        1.4.2 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有利于蓄水增产
        1.4.3 保护性耕作是减少地表径流的一种有力措施
        1.4.4 保护性耕作是秸秆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
    1.5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1.5.1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2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保护性耕作措施的春玉米试验研究
        2.2.2 冬小麦引种试验研究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研究方法
        2.4.1 春玉米试验数据的采集
        2.4.2 冬小麦试验数据采集
    2.5 试验样品的处理
        2.5.1 春玉米样品的处理
        2.5.2 冬小麦样品处理
    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温度和容重的影响
    3.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调节
        3.1.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动态分析
        3.1.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剖面水分的影响
        3.1.3 作物生长期土壤水分支出
        3.1.4 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1 生育期内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温度动态分析
        3.2.2 保护性耕作日温度变化
    3.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3.1 春玉米试验田的土壤容重变化
        3.3.2 不同耕作处理方式冬小麦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不同耕作措施对春玉米土壤养分的影响
        4.1.1 有农田防护林的不同耕作措施影响
        4.1.2 无农田防护林的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5.1 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
        5.1.1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出苗时间和出苗率的影响
        5.1.2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5.1.3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5.2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性状的影响
        5.2.1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出苗及植株状况的作用
        5.2.2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及结构组成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保护性耕作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6.1 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分析依据标准
        6.1.1 春玉米栽培种植标准
        6.1.2 冬小麦种植管理标准
    6.2 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分析
        6.2.1 保护性耕作春玉米经济效益分析
        6.2.2 保护性耕作冬小麦经济效益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1.2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7.1.3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7.1.4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7.1.5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7.1.6 保护性耕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7.2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不同草本层三倍体毛白杨林地细根和草根生长及土壤抗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细根研究概况
        1.1.1 细根的定义和分布特性
        1.1.2 细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变化
        1.1.3 细根对土壤的影响
        1.1.4 细根的主要研究方法
    1.2 土壤抗蚀性研究概况
        1.2.1 土壤抗侵蚀能力—抗蚀性、抗冲性的概念
        1.2.2 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
    1.3 植物与土壤及其抗蚀性之间的关系
        1.3.1 植物根系与土壤抗蚀性之间的关系
        1.3.2 不同植被和经营条件下土壤的抗蚀性
        1.3.3 耕作措施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林分调查
        2.2.2 细根和草根生物量的测定
        2.2.3 细根和草根的空间分布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2.2.4 土壤各抗蚀指标的测定和计算
        2.2.5 引用标准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地内细根和草根生物量的测定
        3.1.1 林地内0~1mm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月变化
        3.1.2 林地内1~2mm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月变化
        3.1.3 林地内草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月变化
        3.1.4 林地内0~1mm根系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月变化
        3.1.5 林地内0~2mm根系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月变化
    3.2 林地与未退耕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
        3.2.1 林地与未退耕地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比较
5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较'>3.2.2 林地内>5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较
    3.3 林地与未退耕地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3.1 林地和未退耕地土壤在垂直方向上有机质比较
        3.3.2 林地和未退耕地土壤在水平方向上有机质比较
    3.4 以微团聚体含量为基础的土壤抗蚀性指标的测定
    3.5 林地内细根、草根和各抗蚀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4.1 林地内细根和草根生物量的垂直积累特征
    4.2 林地内细根和草根生物量的月变化特征
    4.3 林地与未退耕地土壤各抗蚀指标的变化
        4.3.1 水稳性团聚体
        4.3.2 有机质
        4.3.3 微团聚体含量为基础的土壤抗蚀性指标
    4.4 林地内细根、草根和各抗蚀指标间的相关性
5 对结果的讨论
    5.1 根系取样方法的探讨
    5.2 关于提高土壤抗蚀性问题的探讨
    5.3 关于模式稳定性和水土保持功能的探讨
6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5)河西山地、绿洲、荒漠植物群落种群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计及调查方法
    2.2 数据处理
        2.2.1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2.2.1.1 α多样性的测度
        2.2.1.2 β多样性的测度
        2.2.2 种一多度分布模型拟合检验
        2.2.2.1 多度级的划分
        2.2.2.2 分布模型
        2.2.3 关于多样性指数的内涵及多度指标
3 生态地理及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3.1 生态地理特征
        3.1.1 气候特点
        3.1.2 地貌特征及土壤类型
        3.1.3 水文状况
        3.1.4 冰川动态
    3.2 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
    3.3 物种编目及植物区系特征
        3.3.1 物种编目
        3.3.2 植物区系特征
    3.4 植物群落生活谱型特征
    3.5 小结
4 结果与讨论
    4.1 种群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
    4.2 群落不同层次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4.3 不同植物群落种群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4.3.1 不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4.3.2 不同群落种—多度分布格局
    4.4 不同演替阶段种群多样性特征
        4.4.1 青海云杉林的演替阶段及其多样性特征
        4.4.2 祁连圆柏林的演替阶段及其多样性特征
        4.4.3 讨论
        4.4.4 小结
    4.5 放牧压力梯度上种群多样性的变化
        4.5.1 典型草原群落放牧压力梯度上种群多样性的特征
        4.5.2 不同草地群落放牧压力梯度上的β多样性
        4.5.3 小结
    4.6 多样性与资源生产力
        4.6.1 多样性与资源生产力关系初步讨论
        4.6.1.1 关于资源生产力的定义
        4.6.1.2 资源生产力概念的新界定
        4.6.1.3 资源生产力与生态位的关系
        4.6.1.4 多样性与资源生产力关系新的解释
        4.6.2 小结
    4.7 种群多样性与资源生产力因子的相关分析
        4.7.1 主成分分析
        4.7.2 多元回归分析
        4.7.3 小结
    4.8 植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的关系
        4.8.1 植物系统发育中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格局
        4.8.2 植物系统发育与物种多样性关系的实质
    4.9 海拔梯度上的β多样性
        4.9.1 生境梯度上β多样性的基本特征
        4.9.2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境的影响
        4.9.3 小结
    4.10 多样性与稳定性
        4.10.1 多样性与稳定性概念评议及拓展
        4.10.1.1 多样性概念
        4.10.1.2 稳定性的概念
        4.10.2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机理
        4.10.2.1 多样性与抵抗力
        4.10.2.2 多样性与恢复力
        4.10.2.3 多样性与持久性和变异性
        4.10.3 反对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假说论点的本质与根源
        4.10.4 小结
    4.11 论植物群落冗余的客观性
        4.11.1 冗余概念及冗余假说
        4.11.2 植物群落的冗余的客观性刍议
        4.11.2.1 生态系统层次
        4.11.2.2 群落层次
        4.11.2.3 种群层次
        4.11.2.4 器官组织及分子水平
        4.11.2.5 关于作物的生长冗余
        4.11.3 小结
    4.12 关于生物类群的生态学划分
        4.12.1 生态学研究中生物类群的划分
        4.12.2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生物类群的划分
        4.12.3 小结
5 结论
6 后记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四、美国半干旱温带区的少耕法草地更新(论文参考文献)

  • [1]蚌埠站控制流域土壤水资源评价[D]. 王锋.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2]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 徐文修.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3]靖边农牧交错区农田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D]. 刘建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4]不同草本层三倍体毛白杨林地细根和草根生长及土壤抗蚀性研究[D]. 董慧霞. 四川农业大学, 2005(01)
  • [5]河西山地、绿洲、荒漠植物群落种群多样性研究[D]. 王国宏. 甘肃农业大学, 2000(01)
  • [6]美国半干旱温带区的少耕法草地更新[A]. S.K.BARNHART,W.F.WEDIN,韩建国. 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中册), 1981

标签:;  ;  ;  ;  ;  

美国半干旱温带地区少耕草地的更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