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表现主义有什么新变化?

新表现主义有什么新变化?

一、新表现主义新在哪里?(论文文献综述)

苏洁伊[1](2021)在《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国表现性绘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德国新表现主义对我国的绘画艺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表现性绘画的出现。本文通过对这一绘画流派进行剖析,阐明其对我国表现性绘画的影响,进而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全小芳[2](2021)在《回归与嬗变 ——德国新表现主义具象绘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彭余仪[3](2021)在《“碎片化图像”的运用研究 ——以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振江[4](2021)在《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艺术为研究对象。基弗艺术独具特色的画语使其成为当代艺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由绘画语言与绘画言语统合而成的画语,包括物质、痕迹、图像、主题、题材、思想、修辞和场域等,对于艺术创作和研究而言至关重要。基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雄心壮志,创造了一种“无界”的多元性画语呈现。他的艺术摆脱了现代主义艺术滑向装饰愉悦的倾向,而重回艺术的崇高精神;是现代主义艺术对古典艺术艺术超克之后的再超克;是对包括现代主义艺术在内过去诸种艺术的超越与融合。他的艺术实践创造了一个承载精神的物化空域——填充空白空间,一个个人的宇宙。在20世纪70-80年代现代艺术陷入困境时,使绘画艺术获得了新生,因此被誉为“绘画艺术的拯救者”。目前,在当代绘画艺术日渐式微的情境下,研究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特别是其中的画语,对深挖艺术的真谛,赋予绘画艺术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结构主义方法,将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置于由独特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家庭环境及艺术个性的整体框架下。再以解构主义的方式对安塞姆·基弗的混合型艺术思想、独特的造型观念、超常的造型方式、无界的物质媒介、总体性的组织逻辑、多种结合的形式特征、多重来源的图像生成和开放循环的工作空间等画语关系,逐个进行全面且深入地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当代艺术的画语秩序,跳出陈旧的传统画语,拓展开放的多元性画语形态。同时,通过对安塞姆·基弗画语的研究进一步领悟中国当代艺术和自己艺术发展的合理路径——艺术家需要探查心灵,触摸灵魂,发现“本我”,感受“自我”,表现“超我”,形成“我”的画语体系,创作“我”的艺术。

杨娟娟[5](2021)在《重构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反多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争》文中认为在多元主义早已成为政治正确的今天,本文将追溯由美国左派批评家组成的《十月》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的反多元主义,以哈尔·福斯特的文化论集为主要参考。福斯特在开创性的《反美学》中提出有"两种后现代主义",一种是抵抗的/后结构主义的后现代,另一种则是反动/肯定/新保守派的后现代。十月学派的主力作家们在那几年间撰写了多篇论文,批评当时主流的后现代艺术(例如新表现主义绘画)盛名难副。但在同一时期,美学家阿瑟·丹托秉持完全相反的态度,根据各种各样的后现代艺术风格总结出"艺术终结论",欢迎多元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因此,反多元主义与多元主义,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论争的关键论题之一,本文将主要以福斯特和丹托二人为例解释这一关键矛盾。

王琪伟[6](2020)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综合版画艺术研究 ——以巴塞利兹和基弗为例》文中提出德国新表现主义是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艺术流派。这一流派中有许多画家都参与了版画的创作,并且对传统版画的材料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拓展与实验。本文以格奥尔格·巴塞利兹和安塞尔姆·基弗为例,从剖析他们的版画语言在综合绘画中的表现入手,对两位艺术家的综合版画艺术语言的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探究他们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从而使人们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当下的艺术实践者多角度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帮助其结合自己的文化语境和艺术语言来进行不断完善和进步。本文主要有五部分内容。首先是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对相关文献研究现状的梳理、本文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其次是第一章的内容,在这一章节里,笔者主要围绕德国新表现主义诞生的原因进行研究,通过剖析新表现主义产生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具象绘画回归的趋势,引入综合版画的概念及其与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联系;第三部分为第二章,是对巴塞利兹的艺术思想和版画风格及版画语言的综合拓展进行论述;在第四部分即第三章中,笔者着重论述基弗对材料的理解和其在创作时所秉持的历史观,并重点解读基弗在版画语言与综合材料的结合方面所进行的尝试。最后的第五部分,即第四章,主要阐述巴塞利兹和基弗的创作对笔者的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笔者自身的综合版画创作思路、材料表现、创作方法与创作体会等。

熊文[7](2020)在《浅析新表现主义油画作品中的肌理元素》文中指出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画派,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及艺术家对现实的思考。画家通过笔法转变及现成材料的运用,让画面产生肌理效果,在世界现代艺术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绘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绘画肌理语言、创作和材料的使用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空间,本文将从新表现主义油画作品中肌理元素的形成及发展等方面探析油画作品中肌理元素的多样性和表现性。

董洁琪[8](2020)在《论隐喻在表现主义艺术中的运用》文中指出艺术批评家认为,“艺术家是其灵感受情感经验启迪的一群人,他们使用语言、颜料、大理石、形体动作等元素,运用他们的技巧,在艺术作品中表达他们的情感,意在带动观众产生同样的情感”。表现主义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受到众多艺术家,美学家和批评家的信奉,对于那些欣赏艺术不局限于传统的写实主义的大众而言,表现主义也广受欢迎。本文主要从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艺术的起源开始,讨论每个时期艺术家的作品中关于隐喻这一表现手法的应用。本文正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为引言,第二章节讨论隐喻在语义学中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在绘画语境中的运用,第三章主要以时间线为脉络,讲述后印象主义之后流行于德国的表现主义和其代表性艺术家与社团,以及抽象表现主义时期和近代的新表现主义时期的发展。第四章重点选取传统表现主义的代表,爱德华蒙克,以及埃米尔诺尔德,以他们的部分作品为例阐述隐喻手法的具体运用。第五章节则聚焦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表现主义,结合当时的历史时代特征和背景探讨艺术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第六章则是结合自身的创作,谈谈表现主义艺术对自己毕业创作的影响。

孙泽鹏[9](2017)在《新表现主义绘画与我的毕业创作》文中认为20世纪60-70年代,西方艺术界被追求极致简约的极简主义和去物质化的观念艺术所引领,绘画被认为是一种陈旧的传统艺术媒介且不合时宜。20世纪70年代末,“反艺术”潮流逐渐平息,绘画被重新重视并登上世界艺术的舞台。这种回到绘画的“复旧”造就了80年代的“新意”,那些被形容成为“猛烈的”、“粗狂的”等风格的绘画开始成为艺术市场的主流和博物馆青睐的对象,这股绘画“复苏”的潮流从欧洲大陆兴起,席卷北美并走向世界。“新表现主义”是这次绘画“回归”运动的总称,它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为依托,倡导思想自由、“以人为本”的艺术理念,真实反映出了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眼镜蛇画派的绘画艺术吸取了原始主义、民间文化和稚拙艺术等风格,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饱含激情、充满活力的绘画作品。德国新表现主义,以极具个性的艺术作品来表达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怀,并由此形成了一种具有新历史主义倾向的文化景观,画家们通过艺术作品,挑战、反抗历史文本,试图改变教条、僵涩的知识体系,强调个人与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笔者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较为深入的研究了新表现主义绘画的绘画理念和艺术风格,旨在通过论述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价值,以及其对笔者毕业作品的影响,来表达对绘画艺术的认知。

商亮[10](2017)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对我个人创作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首先谈论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兴起的历史背景,德国遭到了纳粹的统治和战争的无情洗礼,所以在新表现主义里,有着对于传统的延续、战争的创伤、殖民文化的影响、战后的反思等等诸多方面的背景与因素。其次是研究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人物,这些艺术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反应到绘画的表现手法与题材上,对个人创作有了一定的启发。最后,对于把这种多元化的表现手法融入到个人创作当中,做出了尝试性的探讨。易晓浪,在《美术大观》一书中提出观点,架上绘画逐渐走向边缘化,同时在美国文化一边独大的复杂的背景下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立性也说明了其文化根源的丰富和强大。长期研究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刘玉民,他译述了《20世纪德国艺术》保尔·福格特的着作。他希望德国表现主义能在中国生根发芽,从而影响新一代的中国表现绘画。中间部分通过对具有代表性艺术家作品的研究,同时考虑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一位大师进行理念到作品的全面解读。探究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融合本土文化资源,以及在个人创作与实践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是本文的立意所在。结论,德国新表现主义有着德国的历史背景与西方文化,但其表现手法、材料、题材都有可借鉴和学习之处。那么作为中国表现绘画的创作,就要结合本土文化来进行,例如融合道家的阴阳。绘画的生命力是否持久,并不是它的源泉在哪里,以那种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它是否具有独立的精神。

二、新表现主义新在哪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表现主义新在哪里?(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国表现性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国新表现绘画的艺术特征
二、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国表现性绘画的具体影响
    (一)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
        1. 观念表现形式
        2.写意表现形式
        3. 意念表现形式
    (二)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国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三)德国新表现主义影响中国绘画艺术的原因
三、中国当代表现性绘画的独立精神
    (一)对自然景物情有独钟,偏重于这一类型的摹写
    (二)表现性和写意精神的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表现性绘画的独立精神
四、结语

(4)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画语
    第二节 画语转向
    第三节 没落与升起——新表现主义艺术
    第四节 安塞姆·基弗画语之维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第六节 本课题的意义
    第七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安塞姆·基弗艺术的思想
    第一节 与生俱来的日耳曼人气质
    第二节 儿童期审美意识的形成
    第三节 来自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基弗艺术中的思想来源
    小结
第二章 安塞姆·基弗的造型观
    第一节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空间观
    第二节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时间观
    第三节 安塞姆·基弗的能量观——无界转换
    小结
第三章 安塞姆·基弗的画语特征
    第一节 创作指向——记忆
    第二节 风格迷宫
    第三节 忧郁辩证法
    第四节 画语修辞
    第五节 物性拓展
    第六节 动态画语
    小结——无界创造
第四章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图像系统
    第一节 德国历史图像
    第二节 文化图像
    第三节 人物形象
    第四节 自然物像
    小结
    附录:关于女性形象
第五章 循环的整体——安塞姆·基弗的工作室
    第一节 工作室——庇护所和实验对象
    第二节 工作室——艺术家的自画像
    第三节 工作室——动态的容器
    第四节 布岑——艺术源起
    第五节 巴尔雅克·第二次生命
    第六节 克洛伊西——开放的整体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5)重构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反多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多元主义: 被体制化的自由
二、 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建构
三、 过度渲染的青年亚文化反抗
四、 拥抱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多元主义
结 语

(6)德国新表现主义综合版画艺术研究 ——以巴塞利兹和基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出发点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德国战后的社会与艺术状况
    第二节 具象绘画的回归
    第三节 新表现主义与综合版画
第二章 巴塞利兹的综合版画艺术特征
    第一节 倒置的形象结构
    第二节 对原始艺术的借鉴与创新
    第三节 巴塞利兹的综合版画作品分析
第三章 基弗的综合版画艺术特征
    第一节 承载思想的材料语言
    第二节 对历史沉重的反思
    第三节 基弗的综合版画作品分析
第四章 个人综合版画创作实践
    第一节 巴塞利兹与基弗对笔者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创作过程
    第三节 综合材料的运用
        (一)蛤粉
        (二)金属箔
        (三)油画颜料和丙烯颜料
    第四节 创作体会
结论
附录 (个人创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浅析新表现主义油画作品中的肌理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表现主义油画的历史及意义
二、新表现主义中肌理的印痕
三、肌理元素的表现
四、结语

(8)论隐喻在表现主义艺术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文献综述
    1.2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3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章 隐喻的内涵和演变
第三章 表现主义艺术的定义及其历史发展
    3.1 表现主义的内涵与起源
    3.2 表现主义的历史发展历程
    3.3 隐喻在表现主义艺术中的运用和影响
第四章 表现主义主要代表艺术家之分析
    4.1 爱德华蒙克
    4.2 埃米尔·诺尔德
第五章 表现主义中的绘画隐喻对近当代表现主义艺术创作的影响
    5.1 隐喻在新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体现
第六章 表现主义中的绘画隐喻对我毕业创作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新表现主义绘画与我的毕业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关于新表现主义绘画
    1.1 新表现主义绘画的产生
    1.2 新表现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及绘画艺术特征
    1.3 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价值
第2章 我的毕业创作与新表现主义
    2.1 新表现主义绘画对我作品构想和选题的启示
    2.2 我作品中的新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特征
    2.3 我的创作感悟
第3章 新表现主义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对我个人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一、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渊源
    二、战后创伤下的德国新表现主义
第二章 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分析
    一、约尔格·伊门道夫——绘画中的符号隐喻
    二、安塞尔姆·基弗——历史的反思者
第三章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带来的启发
    一、绘画材料的多样性与绘画材料的自我表现力
    二、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丰富了个人创作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新表现主义新在哪里?(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国表现性绘画的影响[J]. 苏洁伊.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6)
  • [2]回归与嬗变 ——德国新表现主义具象绘画研究[D]. 全小芳. 西南大学, 2021
  • [3]“碎片化图像”的运用研究 ——以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为例[D]. 彭余仪. 西南大学, 2021
  • [4]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D]. 张振江.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5]重构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反多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争[J]. 杨娟娟. 文艺理论研究, 2021(01)
  • [6]德国新表现主义综合版画艺术研究 ——以巴塞利兹和基弗为例[D]. 王琪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浅析新表现主义油画作品中的肌理元素[J]. 熊文. 参花(上), 2020(05)
  • [8]论隐喻在表现主义艺术中的运用[D]. 董洁琪. 湖北美术学院, 2020(12)
  • [9]新表现主义绘画与我的毕业创作[D]. 孙泽鹏. 河北大学, 2017(01)
  • [10]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对我个人创作的影响[D]. 商亮.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新表现主义有什么新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