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锅炉自动点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旋风锅炉自动点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一、旋风锅炉自动点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岩[1](2019)在《小型流化床锅炉试验台运行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搭建70 kw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试验台,并利用热重分析技术对两种动力煤进行了相关特性实验分析,研究燃煤着火以及锅炉燃烧运行特性。首先,基于锅炉设计准则,对小型流化床锅炉主体及辅助系统进行了设计及加工,包括:燃烧室,配风、物料循环及电气等系统。其次,为了研究燃煤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试验台中的燃烧适应特性,利用热重分析法分别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对燃煤进行了相关TGA分析。试验分析表明,煤种、升温速率、煤种粒径对TG曲线、DTG曲线及其特征温度有一定影响。最后,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对搭建的小型流化床锅炉进行了小型工业试验,在研究该炉型的燃烧运行特性前,考虑试验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对试验台进行了相关冷态试验并进行了部分改造后,又对其进行了热态稳定性的测试。根据得出的相关基础数据,研究变工况下,煤在锅炉燃烧过程中的燃烧运行特性和NO、SO2的生成与排放的一些规律。研究主要集中在试验台点火启动、变工况下各测点温度均匀性,污染物浓度随运行温度的变化。对燃烧过程中SO2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煤种和燃烧运行温度两方面因素;对燃烧过程中NO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燃烧运行温度、煤种挥发分含量这两方面。试验中出现了低温结渣问题,并对其进行了相关介绍。本课题为后续研究流化床锅炉低污染燃烧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陈博群[2](2012)在《合成气再燃对降低煤粉NOx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粉燃烧产生的污染物NOx严重危害着人类和环境的健康,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燃煤电厂的NOx排放是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了解决NOx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低NOx技术得以不断改进。气体再燃是一种很有效的低NOx技术。本文针对合成气再燃降低NOx排放的技术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对比,设计并搭建了具有燃料再燃、空气分级等功能的一维燃烧试验炉。试验炉具有工作温度高、再燃区和燃尽区的长度有好的连续性、设计的新喷口具有良好的混合效果等特点。同时本文对NOx生成与还原原理、燃烧的各个相关模型进行了描述,对合成气再燃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一维热态试验炉的数学模型,对合成气再燃降低NOx的排放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再燃区温度、再燃量和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等因素对NOx的排放的影响。模拟计算表明,对本文研究对象,其最佳的再燃区的过量空气系数为0.9左右,最佳的再燃燃料的比例为20%左右;当合成气中CO与H2的摩尔比为7:3时,能达到和天然气相近的NOx还原效果。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系统的研究了合成气再燃各个关键因素对降低NOx的影响,说明了合成气再燃技术的有效性,为下一步的实验研究和工程运用提供了参考。

彭林才[3](2012)在《生物质甲醇中直接降解制取乙酰丙酸甲酯的研究》文中提出生物质是唯一可替代化石资源获取液态燃料和化学品的可再生资源,其中碳水化合物是生物质资源中含量最丰富的组分,可通过生物或化学转化合成多种能源化学品,是目前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来由生物质转化合成乙酰丙酸酯引起了研究者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乙酰丙酸酯是一类重要的化学中间体和新能源化学品,具有高的反应特性和广泛的工业应用价值。目前开发的从生物质资源出发转化合成乙酰丙酸酯的潜在合成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四种:直接醇解法、经乙酰丙酸酯化、经5-氯甲基糠醛醇解和经糠醇醇解。其中,生物质直接醇解法被认为是合成乙酰丙酸酯最具发展前景的转化途径,但是转化效率低、副反应严重、后处理麻烦等导致的高转化分离成本是目前制约该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障碍。本论文针对目前生物质直接醇解转化合成乙酰丙酸酯的反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及其研究现状,开展了系列创新性研究,包括:价格低廉、绿色高效催化体系的开发;生物质醇解反应机理及反应动力学的探索;造纸污泥转化成乙酰丙酸酯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途径;产物乙酰丙酸酯的分离纯化与表征。具体研究主要选择以纤维素和葡萄糖作为反应底物在甲醇体系中反应合成乙酰丙酸甲酯为代表性反应进行详细探讨。论文选择和制备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固体酸催化剂,用于在甲醇体系中催化转化碳水化合物合成乙酰丙酸甲酯。结果发现硫酸根促进的金属氧化物固体酸(如SO42–/TiO2)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乙酰丙酸甲酯收率较高,而甲醇自身缩合脱水生成二甲醚的副反应少,反应后容易与产物分离,回收经高温焙烧后可多次重复使用。对于复合固体酸SO42–/ZrO2–TiO2,不同Zr/Ti摩尔比和不同焙烧温度的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和对葡萄糖醇解的效果明显不同,发现固体酸中存在的强酸位对乙酰丙酸甲酯的生成至关重要,葡萄糖转化成乙酰丙酸甲酯的反应活性与固体酸的酸密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另外,超低硫酸(≤0.01mol/L)是应用于在甲醇体系中催化转化碳水化合物合成乙酰丙酸甲酯。结果发现超低硫酸能提供足够的酸性位用于催化乙酰丙酸甲酯的生成,根据产物组分,提出了纤维素和葡萄糖在甲醇体系中转化合成乙酰丙酸甲酯的合理反应机理。与前面固体酸催化相比,超低硫酸催化活性更强,乙酰丙酸甲酯收率更高,原料适用范围更广。与传统稀硫酸催化相比,乙酰丙酸甲酯收率增加,甲醇自身缩合脱水成二甲醚副反应明显减少,同时对设备腐蚀明显减弱,反应后酸处理变得简单,产生废渣少。可见,超低硫酸催化在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生产成本低,极具工业应用前景。论文进一步考察了超低硫酸在甲醇体系中催化转化纤维素合成乙酰丙酸甲酯的反应动力学。实验发现,一种主要的、稳定的中间产物甲基葡萄糖苷是形成,据此建立了纤维素经甲基葡萄糖苷醇解生成乙酰丙酸甲酯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从而获得了相关的醇解反应活化能和对H+的反应级数,可为新工艺的开发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中另选择以卫生纸厂造纸污泥作为生物质原料,在甲醇体系中酸催化转化合成乙酰丙酸甲酯,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醇解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发现造纸污泥中约70%的组分能被液化,液体产物主要包括有乙酰丙酸甲酯、甲酸甲酯、2-二甲氧基甲基呋喃和甲基葡萄糖苷。乙酰丙酸甲酯最高收率可达理论值的60%以上,即每克造纸污泥大约可以得到0.29g乙酰丙酸甲酯,该转化技术可为造纸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参考。最后初步探索了产物乙酰丙酰甲酯的分离纯化。醇解反应后,根据体系中物质沸点的不同,采用常压蒸馏结合添加正十二烷作为助蒸剂的减压蒸馏法对反应产物进行分离,实现了多组分的分离及纯化,乙酰丙酸甲酯的分离效率达95%以上,纯度约为95%。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表征对分离产物乙酰丙酸甲酯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证实,物理性质与标准品一致。综上所述,本论文开发了两种清洁有效的直接转化碳水化合物合成乙酰丙酸酯的新途径,尤其是超低硫酸催化,能有效地克服先前技术存在的诸多缺点,生成成本低,并提出了生物质醇解的合理反应机理和发展了其反应动力学,最后还探索了造纸污泥转化成乙酰丙酸酯的高效资源化利用以及产物的分离纯化。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质基化学品乙酰丙酸酯的后续深入研究以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王泽辉[4](2012)在《生物质再燃脱硝的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电站锅炉燃煤产生的NOX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质之一。生物质再燃脱硝能有效的减少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产量大,能够实现CO2的“零排放”,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生物质与煤粉相比,挥发分高,氮含量只有1.2%-2.5%,通常含有很低的灰分,几乎不含硫。所以利用生物质作燃料时,不用担心硫形成的污染和灰分的处理,这使其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可再生资源。本文首先利用化学方法对生物质进行了组分测定,然后在Pyris1TGA热重分析仪上对生物质进行了热重试验,分析了生物质热解特性与再燃脱硝率的关系。研究发现,生物质中的氮、硫元素的含量低,挥发分含量高,容易着火,是一种脱硝效果较好的脱硝材料。本实验搭建了再燃脱硝模拟实验台,使用东北地区常见的稻壳、杨木作为再燃燃料,一种电厂用煤作为主燃燃料,进行了再燃脱硝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木本植物杨木的再燃脱硝率大于草本植物稻壳,并且生物质的粒径越小,脱硝效果越明显。950-1050℃时,生物质再燃脱硝率效果最明显,1000℃之后实验物料达到最大热解速度。实验条件下2种生物质燃料均存在最佳过量空气系数。并且,再燃比为10%-15%时,粒径对脱硝率的影响较大。随着主燃区NOX浓度的增加,再燃脱硝率先增加后减小。这是因为NOX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大量NOX被氧化导致脱硝率下降。在950℃-1050℃,再燃比为15%,过量空气数为0.8,使用粒径为0.175mm的生物质作为再燃燃料,向再燃区中喷入50ppm浓度的尿素,先进脱硝率比直接再燃脱硝率约提高了13%,并且最佳工况温度降低了50-100℃。本文在生物质先进再燃脱硝的基础上,研究了有添加剂参加的改良再燃脱硝。通过实验发现钠、钾盐的加入能够拓宽最佳反应温度范围,NaOH、Na2CO3、KOH、K2CO3对再燃脱硝的促进效果较大,约提高10%。醋酸钙、醋酸钙镁等具有脱硫、脱硝的双重效果,使用醋酸钙镁作为催化剂脱硝率达到90%以上。使用醋酸钙、醋酸镁作为先进再燃的添加剂时脱硝率达到85%-90%。在高温段,向再燃区中加入Fe2O3添加剂,先进再燃脱硝的脱硝率约提高12%。实验证明,粉煤灰是一种良好的先进再燃脱硝添加剂。加入15%的粉煤灰作为添加剂,脱硝率提高了9%。由于粉煤灰价格低廉,适用于实际生产。

孟德润[5](2007)在《大型电站锅炉水煤浆再燃降低NOx排放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大型电站锅炉应用水煤浆再燃技术降低NOx排放进行了详细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首先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温度、浓度、煤种、原煤粒径等对水煤浆中CmHn、CO、H2等还原性物质释放的影响,并通过试验结果发现温度的提高和浓度的降低,可以增加挥发份释放量、煤浆焦比表面积和改进焦的微孔结构。认为水煤浆挥发份中CHi、H2、CO等还原性物质的增加和焦反应比表面积的改善可能是水煤浆再燃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为了解水煤浆作为再燃燃料时,在再燃区和燃烬区内NOx生成的特性,应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温度、过量空气系数、浓度、粒径、煤种等对水煤浆和挥发份燃料型NOx生成的影响,以及水煤浆燃料型NOx生成中,挥发份NOx和焦碳NOx的相对贡献。为了解挥发份的均相还原反应在水煤浆再燃中具有的作用,应用固定床反应器模拟再燃区氛围,研究了再燃区温度、水煤浆浓度、粒径、氧浓度、煤种等对水煤浆挥发份和水煤浆再燃效果的影响,分析了水煤浆再燃反应中均相反应和异相反应的相对贡献。对具有再燃燃烧器设计的世界上首台670t/h水煤浆电站锅炉,成功地进行了冷态和热态调试试验。调试结果表明,全烧油或全烧水煤浆均达到了设计技术指标,为水煤浆锅炉的大型化设计和运行提供了指导依据。为了研究水煤浆再燃技术在大型电站锅炉上的脱硝效果和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再燃调整试验,试验研究了再燃燃料百分比、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主燃区过量空气系数、再燃区温度、烟气在再燃区停留时间和混合状况对脱硝率的影响,并就水煤浆再燃对炉内燃烧状况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均等配风工况时的NOx排放788mg/Nm3,通过优化调整,在所研究的试验工况中,当选用再燃燃料比为16%,主燃区α1=1.13,再燃区α2=0.95,燃烬区α3=1.2时,水煤浆的脱硝效率达到了42.5%,NOx的排放量降低至454mg/Nm3(6%O2),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同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煤浆再燃技术时对炉内结渣状况和飞灰含碳量的影响很小,说明大型电站锅炉上采用水煤浆再燃是一种有前景的脱硝方法,这对水煤浆再燃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文对一台670t/h水煤浆电站锅炉进行了基础工况和再燃工况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大型电站水煤浆锅炉内NOx的生成规律和再燃技术对NOx的还原效果,对比了再燃技术应用前后炉内的流场、温度场和烟气组分场的变化,并将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为水煤浆再燃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指导作用。

金晶[6](2005)在《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x还原过程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石燃料使用量的持续增长,NOx的排放控制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因而燃煤是造成我国NOx排放污染的主要原因。在现有的脱氮技术中,燃料分级燃烧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众多的燃煤锅炉,采用煤粉分级燃烧不仅具有明显的NOx还原效果,而且由于再燃燃料种类可与一次燃料相同,无需考虑双重燃料燃烧和输送的问题,因此更加容易实施,运行费用明显降低。 本课题针对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x还原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借助于热态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展开研究,深入揭示了NOx的还原机理,获得再燃条件下超细煤粉的燃烧特性以及不同燃烧工况下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x还原效果的基础数据,力求在保证良好的燃烧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NOx的还原效果。 文中首先根据NOx的生成与破坏机理探讨了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x的均相与异相还原机理,利用敏感性分析建立了简化的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x还原化学动力学反应模型,发现了超细煤粉分级燃烧过程中NOx还原的主要反应机理。 分别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煤粉在还原性气氛下热解时,挥发分的析出特性;创新性地借助于气相色谱仪与管式加热炉,研究了再燃条件下煤粉热解时碳氢组份的析出特性,首次获得了再燃区中热解温度、燃料特性、煤粉粒度对煤粉热解特性的影响规律,发现了以超细煤粉作为再燃燃料时NOx还原效果提高的根本原因。 首次在热态煤粉炉的快速热解条件下,研究了再燃条件下超细煤粉的着火特性及燃料的燃尽特性,并通过理论计算进一步分析了煤粉着火及燃尽时间与煤粉粒度、煤种、氧浓度等因素的关系,为合理地分配主燃区、再燃区、燃尽区内的停留时间提供了重要的设计依据。 针对热态煤粉炉内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x的还原过程,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并运用多相流动、传热、湍流燃烧、NOx生成和还原等数学模型以及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对炉内的热态速度场、温度场、主要燃烧产物及燃烧污染物NOx的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超细煤粉分级燃烧中,运行工况对NOx还原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对试验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定性指导作用。 采用热态试验方法,研究了煤粉燃烧NOx的释放特性以及超细煤粉分级燃烧过程中燃烧工况对NOx还原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试验研究与模拟计算结果的比

邓涛[7](2004)在《煤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火电厂燃煤产生的NOx排放严重地影响着环境、气候和人类的健康,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NOx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国内外开发了许多抑制NOx的技术,其中煤粉再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对煤粉再燃的脱氮效果、煤粉燃烬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 经过对国内许多燃煤试验台的调研,设计并搭建了具有多种用途的一维热态试验系统,从该半工业性试验台上所取得的数据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试验台上可进行煤粉燃烧和超细粉再燃试验,模拟煤粉炉内NOx的生成和还原过程。 本文通过测定煤粉细度、分析孔隙结构以及热重分析等试验,得到了煤粉粒径变化后煤粉特性的变化趋势。并对超细煤粉的物理、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这为研究超细煤粉再燃过程及再燃过程中的煤粉燃烬提供了基础。 在热态试验系统上进行了煤粉再燃中NOx排放特性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出了煤种、煤粉细度、炉膛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等因素对NOx排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超细煤粉再燃及煤种、煤粉细度、炉膛温度过量空气系数和停留时间等因素对NOx排放,试验结果表明超细煤粉再燃对降低NOx排放有效果,但意义不明显。 由于试验台的高度有限,对煤粉颗粒的燃烬进行了部分试验,没有进行广泛的研究。在文中主要从煤粉颗粒燃烧的简化模型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煤粉颗粒的尺寸大小、燃烧环境中的氧量及环境温度对煤粉的燃尽或燃尽时间有很大的影响。

徐璋[8](2003)在《超细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热态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文中认为污染物NOx的排放日益严重地影响着环境、气候和人类的健康,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火电厂燃煤产生的NOx是排放的主要来源。为了解决电站锅炉排放的NOx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许多控制NOx的技术应运而生。其中燃料再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燃料再燃的脱氮效果、煤粉燃烬等关键问题,提出了超细煤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技术,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超细煤粉的物理、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煤粉细度的测定、孔隙结构的分析以及热重分析等试验,得到了煤粉粒径变化后煤粉特性的变化趋势,为超细煤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试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经过大量的调研和仔细的设计、完善,建成了具有空气分级、燃料再燃等多种用途的一维热态试验系统。该系统为半工业性试验台,所取得的数据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试验炉内温度可控制,可以模拟煤粉炉内NOx的生成和还原过程,为超细粉再燃的研究提供了试验基础。 利用上述的一维热态试验系统,本文进行了试验炉NOx排放特性和煤粉燃烬性能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出了煤种、煤粉细度、炉膛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等因素对NOx排放和煤粉燃烬率的影响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超细粉再燃对脱氮效果和燃烬性能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超细煤粉再燃对降低NOx排放和飞灰含碳量具有明显的效果。 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超细煤粉再燃降低NOx排放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各因素对再燃效果的影响以及再燃过程中NOx浓度的沿程变化,丰富了试验结果,完善了试验过程无法得到的整体分布,为超细粉降低NOx排放的研究开拓了思路。 本文通过对镇海电厂670t/h锅炉机组的研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提出了实现超细粉再燃的初步方案,为超细煤粉再燃的工业应用打下了基础。 本文利用半工业型的试验台架,并结合数值模拟对超细粉再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江建军,曹菊[9](2001)在《旋风锅炉自动点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旋风锅炉由于其结构特殊而燃烧效率较高在国内有较多的应用 ,但其启动点火全都是人工或遥控方式 ,对锅炉的安全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很大 ,能否模仿电厂的系统 ,实现其自动点火 ,存在什么问题 ,可靠性怎样 ,本文将给予介绍。

二、旋风锅炉自动点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风锅炉自动点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型流化床锅炉试验台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小型流化床试验台国内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小型流化床锅炉试验台
    2.1 引言
    2.2 小型流化床锅炉主系统设计
        2.2.1 燃烧室
        2.2.2 配风装置
        2.2.3 物料循环系统
    2.3 小型流化床锅炉辅助装置
        2.3.1 燃料供给装置
        2.3.2 烟气系统
        2.3.4 电气总控制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煤特性与试验台冷态试验
    3.1 引言
    3.2 煤样特性检测与热重分析
        3.2.1 元素分析及工业分析
        3.2.2 热重分析
        3.2.3 燃烧动力学分析
    3.3 锅炉冷态试验及结构改进
        3.3.1 配风装置调试
        3.3.2 给煤系统调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台运行及排放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小型流化床锅炉试验台热态试验
        4.2.1 点火与启动
        4.2.2 试验台热态运行稳定性测试
        4.2.3 锅炉温度均匀性测试
    4.4 锅炉燃煤污染物析出特性
        4.4.1 燃烧运行温度对NO析出的影响
        4.4.2 不同煤种对NO释放特性的影响
        4.4.3 燃烧运行温度对__析出的影响
        4.4.4 不同煤种对SO_2释放特性的影响
    4.5 床料层结渣情况
        4.5.1 试验台床料层结渣情况
        4.5.2 结渣煤与煤对比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合成气再燃对降低煤粉NOx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氮氧化物的危害
    1.3 降低NOx排放的技术
    1.4 合成气再燃技术
        1.4.1 再燃技术的原理
        1.4.2 合成气再燃的研究现状
        1.4.3 影响再燃的主要因素
        1.4.4 合成气再燃技术的应用前景
    1.5 NOx生成与还原机理
        1.5.1 热力型NOx(Thermal NOx)
        1.5.2 燃料型NO
    1.6 NO的还原
        1.6.1 同相还原
        1.6.2 异相还原
    1.7 研究内容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值模拟所用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
    2.1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2.2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非预混燃烧模型)
    2.3 辐射换热模型
    2.4 煤粒分解模型
    2.5 焦炭燃烧模型
    2.6 NOx的生成-还原模型
        2.6.1 简化的动力学模型
        2.6.2 Arrhenins-EBU模型
        2.6.3 概率密度函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维燃烧试验炉
    3.1 炉膛本体
    3.2 给粉系统
    3.3 燃尽风与再燃风系统
    3.4 控制系统
    3.5 取样分析系统
    3.6 燃尽风和再燃风喷口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成气再燃的数值模拟
    4.1 炉膛参数计算
    4.2 计算结果和分析
        4.2.1 模拟有效性分析
        4.2.2 无再燃时NOx生成特性
        4.2.3 再燃燃料量(比例)的影响
        4.2.4 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4.2.5 合成气不同成分的影响
        4.2.6 炉膛温度的影响
    4.3 不同燃烧技术的NOx还原效果对比
        4.3.1 合成气再燃和常规燃烧的比较
        4.3.2 合成气再燃与天然气再燃的还原效果对比
        4.3.3 氢气、一氧化碳再燃的还原效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与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生物质甲醇中直接降解制取乙酰丙酸甲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能发展前景
    1.3 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
        1.3.1 物理转化
        1.3.2 化学转化
        1.3.3 生物转化
        1.3.4 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
    1.4 全球生物质能发展现状
        1.4.1 国际生物质能发展概况
        1.4.2 我国生物质能发展概况
    1.5 生物质化学转化合成乙酰丙酸酯
        1.5.1 乙酰丙酸酯简介
        1.5.2 乙酰丙酸酯的合成途径及研究进展
        1.5.2.1 生物质直接醇解转化合成乙酰丙酸酯
        1.5.2.2 生物质经乙酰丙酸酯化合成乙酰丙酸酯
        1.5.2.3 生物质经 5-氯甲基糠醛醇解转化合成乙酰丙酸酯
        1.5.2.4 生物质经糠醇醇解转化合成乙酰丙酸酯
    1.6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体酸催化转化碳水化合物合成乙酰丙酸甲酯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器材
        2.2.2 催化剂制备
        2.2.3 催化剂表征
        2.2.4 碳水化合物醇解试验
        2.2.5 分析方法
        2.2.5.1 葡萄糖含量测定
        2.2.5.2 甲基葡萄糖苷含量测定
        2.2.5.3 5 -甲氧基甲基糠醛含量测定
        2.2.5.4 乙酰丙酸酯含量测定
        2.2.5.5 乙酰丙酸含量测定
        2.2.5.6 甲醇脱水成二甲醚率测定
        2.2.5.7 硫酸根离子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种不同类型固体酸催化
        2.3.1.1 催化剂表征
        2.3.1.2 催化剂活性比较
        2.3.1.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2.3.1.4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1.5 转化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原料
        2.3.1.6 不同低级烷醇体系中的反应
        2.3.1.7 体系中添加水的影响
        2.3.1.8 催化剂重复使用及结构变化
        2.3.2 复合固体酸SO_4~(2–)/ZrO_2–TiO_2催化
        2.3.2.1 固体酸比表面积
        2.3.2.2 晶体结构表征
        2.3.2.3 酸性研究
        2.3.2.4 样品的XPS分析
        2.3.2.5 固体酸SO_4~(2–)/ZrO_2–TiO_2催化醇解葡萄糖
        2.3.2.6 催化剂反应活性与酸性的关系
        2.3.2.7 固体酸SO_4~(2–)/ZrO_2–TiO_2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低硫酸催化转化碳水化合物合成乙酰丙酸甲酯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器材
        3.2.2 实验方法
        3.2.2.1 碳水化合物醇解
        3.2.2.2 甲醇自身缩合脱水反应
        3.2.2.3 腐蚀试验
        3.2.3 分析方法
        3.2.3.1 葡萄糖含量测定
        3.2.3.2 甲基葡萄糖苷含量测定
        3.2.3.3 5-甲氧基甲基糠醛含量测定
        3.2.3.4 乙酰丙酸甲酯含量测定
        3.2.3.5 液相产物成分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过程变量对葡萄糖醇解的影响
        3.3.1.1 反应温度
        3.3.1.2 硫酸浓度
        3.3.1.3 初始底物浓度
        3.3.2 不同碳水化合物的醇解
        3.3.3 纤维素和葡萄糖的醇解过程
        3.3.3.1 产物分析
        3.3.3.2 醇解机理
        3.3.4 超低硫酸反应体系的评价
        3.3.4.1 甲醇自身缩合脱水副反应
        3.3.4.2 对金属的腐蚀性
        3.3.4.3 反应后酸处理
        3.3.5 添加硫酸盐的协同催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醇解合成乙酰丙酸甲酯的反应动力学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器材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甲基葡萄糖苷甲醇中降解动力学
        4.3.1.1 甲基葡萄糖苷初始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4.3.1.2 反应温度对甲基葡萄糖苷醇解的影响
        4.3.1.3 硫酸浓度对甲基葡萄糖苷醇解的影响
        4.3.1.4 动力学拟合
        4.3.1.5 讨论
        4.3.2 纤维素甲醇中降解动力学
        4.3.2.1 纤维素初始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4.3.2.2 反应温度对纤维素醇解的影响
        4.3.2.3 硫酸浓度对纤维素醇解的影响
        4.3.2.4 动力学拟合
        4.3.2.5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造纸污泥甲醇中转化合成乙酰丙酸甲酯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器材
        5.2.2 造纸污泥醇解过程
        5.2.3 分析方法
        5.2.3.1 造纸污泥成分分析
        5.2.3.2 乙酰丙酸甲酯含量测定
        5.2.3.3 甲醇脱水成二甲醚率测定
        5.2.3.4 液相产物成分分析
        5.2.3.5 固相产物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造纸污泥化学成分
        5.3.2 造纸污泥醇解工艺优化
        5.3.2.1 试验设计
        5.3.2.2 各单因素对醇解的影响
        5.3.2.3 模型拟合及方差分析
        5.3.2.4 响应曲面分析
        5.3.2.5 优化反应条件的选择
        5.3.3 醇解产物分析
        5.3.3.1 固体产物
        5.3.3.2 液体产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物乙酰丙酸甲酯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器材
        6.2.2 反应产物分离过程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反应产物的分离纯化
        6.3.2 分离产物乙酰丙酸甲酯的表征
        6.3.3 分离产物乙酰丙酸甲酯的物理性质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试剂和材料详细信息
    附录 2 仪器详细信息
    附录 3 主要符号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生物质再燃脱硝的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物质再燃脱硝的研究现状
        1.2.1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
        1.2.2 生物质再燃脱硝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以及排放控制措施
    2.1 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2.1.1 热力型氮氧化物
        2.1.2 快速型氮氧化物
        2.1.3 燃料型氮氧化物
    2.2 NO_X排放控制技术
        2.2.1 预燃烧技术
        2.2.2 后燃烧技术
    2.3 再燃脱硝技术
        2.3.1 再燃脱硝技术的发展现状
        2.3.2 再燃技术控制氮氧化物排放
        2.3.3 再燃脱硝技术的化学反应机理
        2.3.4 先进再燃脱硝技术
    2.4 添加剂对先进再燃脱硝的影响
        2.4.1 再燃添加剂
        2.4.2 异相还原反应添加剂
        2.4.3 同相还原反应添加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质直接再燃脱硝实验研究
    3.1 原料的制备
    3.2 原料的基本分析
        3.2.1 生物质的原料的筛选
        3.2.2 原料的工业分析以及元素分析
    3.3 实验装置和方法
    3.4 生物质直接再燃脱硝实验
        3.4.1 生物质种类和粒径对脱硝率的影响
        3.4.2 温度对再燃脱硝的影响
        3.4.3 过量空气系数比对不同生物质脱硝的影响
        3.4.4 再燃比、粒径对不同生物质脱硝的影响
        3.4.5 生物质的种类对脱硝的影响
        3.4.6 NO_X的浓度对脱硝的影响
    3.5 生物质的热解过程与脱硝的关系
        3.5.1 生物质的热解特性
        3.5.2 生物质的热解对再燃脱硝的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添加剂对先进再燃脱硝的影响
    4.1 催化剂的制备
    4.2 先进再燃脱硝
        4.2.1 温度对先进再燃脱硝的影响
        4.2.2 氨氮比对先进再燃脱硝的影响
    4.3 钠、钾添加剂对不同生物质脱硝的影响
        4.3.1 Na_2CO_3对先进再燃脱硝的影响
        4.3.2 不同钠、钾盐类化合物对先进再燃的影响
    4.4 Ca、Mg 盐对再燃脱硝的影响
        4.4.1 不同 Ca、Mg 盐的再燃脱硝率
        4.4.2 醋酸钙镁、醋酸钙等的双重作用
    4.5 Fe_2O_3对再燃脱硝率的影响
    4.6 粉煤灰对先进再燃脱硝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大型电站锅炉水煤浆再燃降低NOx排放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氮氧化物的危害
        1.1.2 NOx的排放标准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控制NOx的技术措施
        1.2.2 再燃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煤浆再燃特性的基础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水煤浆挥发份中还原性物质释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2.2.1 实验装置简介
        2.2.2 实验原理和方法
        2.2.3 试验燃料特性
        2.2.4 水煤浆浓度对挥发份释放特性的影响
        2.2.5 温度对挥发份释放特性的影响
        2.2.6 粒径对挥发份释放特性的影响
    2.3 水分对水煤浆焦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
        2.3.1 浓度对水煤浆焦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影响
        2.3.2 温度对水煤浆焦比表面积的影响
        2.3.3 浓度对水煤浆挥发份释放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煤浆及挥发份燃烧生成NOX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NO的生成原理
        3.2.1 热力型NO
        3.2.2 快速型NO
        3.2.3 燃料型NO
    3.3 实验装置和步骤
    3.4 水煤浆挥发份燃烧释放NO
        3.4.1 水煤浆浓度对挥发份NO释放的影响
        3.4.2 过量空气系数对挥发份NO释放的影响
        3.4.3 温度对挥发份NO释放的影响
        3.4.4 煤种对挥发份NO释放的影响
        3.4.5 含氮量对挥发份NO排放的影响
    3.5 水煤浆燃烧排放NO
        3.5.1 水煤浆浓度对水煤浆NO排放的影响
        3.5.2 过量空气系数对水煤浆NO排放的影响
        3.5.3 温度对水煤浆NO排放的影响
        3.5.4 粒径对水煤浆NO排放的影响
        3.5.5 煤种对水煤浆NO释放的影响
        3.5.6 含氮量对水煤浆NO释放的影响
    3.6 挥发份NO在水煤浆燃料NO中比例变化的影响因素
        3.6.1 煤浆浓度与煤种对挥发份NO比例的影响
        3.6.2 过量空气系数对挥发份NO比例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煤浆挥发份和水煤浆再燃还原NOX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与方法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4.3 水煤浆中挥发份再燃还原NO的试验研究
        4.3.1 挥发份再燃效果的表现
        4.3.2 煤种对挥发份再燃效果的影响
        4.3.3 烟气中氧浓度对挥发份再燃效果的影响
        4.3.4 再燃区温度对挥发份再燃效果的影响
        4.3.5 水煤浆浓度对挥发份再燃效果的影响
        4.3.6 制浆煤粉粒径对挥发份再燃效果的影响
        4.3.7 含氮量对挥发份再燃效果的影响
    4.4 水煤浆再燃还原NO的试验研究
        4.4.1 水煤浆浓度对水煤浆再燃效果的影响
        4.4.2 烟气中氧浓度对水煤浆再燃效果的影响
        4.4.3 温度对水煤浆再燃效果的影响
        4.4.4 煤种对水煤浆再燃效果的影响
    4.5 均相反应和异相反应分别对水煤浆再燃反应的贡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电站锅炉水煤浆燃烧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670t/h超高压水煤浆电站锅炉简介
        5.2.1 锅炉结构简述
        5.2.2 锅炉设计要求和技术难点
        5.2.3 水煤浆、重油两用燃烧器的设计
    5.3 670T/h电站锅炉燃油热态试验
        5.3.1 锅炉燃烧重油热态试验概况
        5.3.2 试验工况下的炉膛和燃烧器出口温度分布
        5.3.3 调整试验的热工测试结果
    5.4 670T/h电站锅炉燃烧水煤浆热态试验
        5.4.1 锅炉燃烧水煤浆热态试验概况
        5.4.2 水煤浆调整试验工况下炉膛温度和燃烧器出口分布
        5.4.3 水煤浆调整试验工况的热工测试结果
    5.5 水煤浆和油燃烧试验结果的对比和分析
        5.5.1 炉内温度及燃烧器出口温度分布的比较
        5.5.2 锅炉燃油、水煤浆烟气排放测试结果的比较
        5.5.3 燃烧重油与水煤浆时燃烧效率和热效率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670T/H水煤浆锅炉再燃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系统和设备
        6.2.1 试验系统
        6.2.2 水煤浆再燃燃烧器设计
    6.3 水煤浆再燃试验
        6.3.1 试验方法和工况
        6.3.2 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对再燃脱硝效果的影响
        6.3.3 再燃燃料量比对再燃脱硝效果的影响
        6.3.4 再燃区温度对再燃脱硝效果的影响
        6.3.5 再燃区停留时间及混合状况对再燃脱硝效果的影响
        6.3.6 主燃区过量空气系数对再燃脱硝效果的影响
    6.4 再燃试验工况对运行的影响
        6.4.1 再燃试验对炉内结渣的影响
        6.4.2 再燃试验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型水煤浆电站锅炉再燃数值模拟的研究
    7.1 引言
    7.2 南海电厂水煤浆锅炉机组简介
    7.3 数值模拟的模型和方程
        7.3.1 湍流模型
        7.3.2 湍流燃烧模型
        7.3.3 分散相模型
        7.3.4 挥发分析出模型
        7.3.5 焦炭燃烧模型
        7.3.6 颗粒辐射传热模型
        7.3.7 NOx生成模型
    7.4 计算网格和边界条件
    7.5 结果和分析
        7.5.1 炉内流场分析
        7.5.2 炉内温度场分析
        7.5.3 炉内烟气组分场分布
        7.5.4 水煤浆颗粒燃烧分析
        7.5.5 NO体积浓度分布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
        8.1.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
        8.1.2 创新及成果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工程项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6)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x还原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NO_x的排放标准及我国煤电NO_x的污染现状
    §1.3 NO_x排放控制技术概述
        §1.3.1 低NO_x燃烧技术
        §1.3.2 烟气脱氮
    §1.4 国内外燃料分级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燃料分级燃烧技术的发展历程
        §1.4.2 燃料分级燃烧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
        §1.4.3 煤粉分级燃烧技术的研究状况
        §1.4.4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技术的提出
        §1.4.5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技术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_x还原机理的研究
    §2.1 引言
    §2.2 NO_x生成动力学
        §2.2.1 不同煤种的含氮量
        §2.2.2 煤中氮的存在形式
        §2.2.3 NO_x的生成机理
    §2.3 燃料型NO_x的抑制机理
    §2.4 燃料分级燃烧NO_x的还原机理
    §2.5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_x的还原及破坏机理
        §2.5.1 均相还原机理
        §2.5.2 异相还原机理
    §2.6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_x还原机理的化学动力学模拟
        §2.6.1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化学动力学模拟方法
        §2.6.2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化学动力学模拟的数学模型
        §2.6.3 简化的NO_x还原化学动力学反应模型的建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燃条件下超细煤粉的热解特性
    §3.1 引言
    §3.2 超细煤粉的制备
    §3.3 超细煤粉热解的试验研究
        §3.3.1 煤粉热解的主要影响因素
        §3.3.2 超细煤粉热解的试验系统和研究方法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燃条件下超细煤粉的着火特性和燃尽特性
    §4.1 引言
    §4.2 超细煤粉气流着火特性的研究
        §4.2.1 煤粉的着火机理
        §4.2.2 煤粉着火的试验方法及着火判据
        §4.2.3 超细煤粉气流着火特性的试验研究
        §4.2.4 超细煤粉气流着火时间的确定
    §4.3 超细煤粉燃尽特性的研究
        §4.3.1 超细煤粉燃尽时间的确定
        §4.3.2 超细煤粉燃尽率的试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_x还原过程的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物理模型
    §5.3 数学模型和基本控制方程
        §5.3.1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5.3.2 煤粉颗粒的运动模型
        §5.3.3 煤粉湍流燃烧模型
        §5.3.4 NO_x的生成与还原模型
    §5.4 边界条件
        §5.4.1 气相方程边界条件
        §5.4.2 颗粒相方程边界条件
    §5.5 数值计算方法
        §5.5.1 区域离散方法和网格体系
        §5.5.2 离散方程的建立
        §5.5.3 压力和速度的修正
        §5.5.4 求解离散方程的迭代法和迭代收敛的判别
    §5.6 模拟计算结果
        §5.6.1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的速度场
        §5.6.2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的温度场
        §5.6.3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主要燃烧产物和NO_x的浓度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_x还原过程的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法
        §6.2.1 试验系统
        §6.2.2 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
    §6.3 试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6.3.1 煤粉燃烧NO_x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6.3.2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_x还原特性的试验研究
        §6.3.3 超细煤粉分级燃烧燃料燃尽率的试验研究
    §6.4 试验研究、模拟计算结果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一、论文
    二、科研项目
致谢

(7)煤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能源生产的特点
        1.1.2 中国燃煤电站锅炉气态污染物排放现状及危害
        1.1.3 国外NOx排放控制现状
        1.1.4 NOx的排放标准及测定
    1.2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NOx生成机理及抑制技术
    2.1 前言
    2.2 NOx的生成机理
        2.2.1 热力型NOx
        2.2.2 快速型NOx
        2.2.3 燃料型NOx
    2.3 燃煤时NOx的生成过程
        2.3.1 煤中氮的转化行为
        2.3.2 煤粉燃烧时NOx的生成
    2.4 NOx生成的抑制原理
    2.5 NOx生成的抑制技术
        2.5.1 燃烧中的控制技术
        2.5.2 锅炉尾部烟气净化
    2.6 燃料再燃技术
        2.6.1 再燃技术的原理
        2.6.2 燃料再燃中的影响因素
        2.6.3 再燃技术的发展
        2.6.4 超细煤粉再燃技术
    2.7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粒径的煤粉及燃烧中NOx的生成
    3.1 前言
    3.2 一维试验炉系统
        3.2.1 炉膛本体
        3.2.2 热风系统
        3.2.3 燃料系统
        3.2.4 炉膛冷却系统
        3.2.5 监控系统
        3.2.6 取样系统
    3.3 不同粒径煤粉的物理和燃烧特性
        3.3.1 煤样的粒度分析
        3.3.1.1 测量方法简介
        3.3.1.2 试验装置及原理
        3.3.1.3 试验结果分析
        3.3.2 孔隙结构试验研究
        3.3.2.1 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3.3.2.2 实验设备
        3.3.2.3 孔隙个数分布
        3.3.2.4 孔容积试验
        3.3.2.5 孔隙比表面积试验
        3.3.3 热分析试验研究
        3.3.3.1 概述
        3.3.3.2 试验装置介绍
        3.3.3.3 实验条件
        3.3.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一维试验炉NOx排放试验
        3.4.1 试验煤样
        3.4.2 试验工况
        3.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3.1 煤种对NOx排放的影响
        3.4.3.2 煤粉细度对NOx排放的影响
        3.4.3.3 炉膛温度对NOx排放的影响
        3.4.3.4 过量空气系数对NOx排放的影响
        3.4.3.5 二次风温度对NOx排放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粉再燃的试验研究
    4.1 前言
    4.2 超细煤粉燃烧性能
    4.3 再燃试验
        4.3.1 试验煤样
        4.3.2 试验工况
    4.4 煤粉再燃的结果分析
        4.4.1 再燃煤粉细度的影响
        4.4.2 再燃煤种的影响
        4.4.3 再燃燃料量的影响
        4.4.4 再燃区温度的影响
        4.4.5 再燃区停留时间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燃中煤粉颗粒的燃尽
    5.1 前言
    5.2 煤粉的快速热解过程
        5.2.1 快速热解的挥发分
        5.2.2 快速热解的煤颗粒变化
    5.3 挥发份析出模型及燃烧
        5.3.1 挥发分析出模型
        5.3.2 挥发分的燃烧
    5.4 焦炭颗粒的燃烧及模型
        5.4.1 焦炭颗粒的燃烧
        5.4.2 焦炭燃烧模型
    5.5 影响煤粉燃烧的因素
    5.6 煤颗粒燃烧的研究状况
        5.6.1 传统模型的评价
        5.6.2 煤颗粒燃烧的研究状况
    5.7 用模型计算的燃尽时间
        5.7.1 煤种参数
        5.7.2 挥发分量的计算
        5.7.3 焦炭的燃尽计算
    5.8 再燃实验中煤粉的燃烬
    5.9 再燃中煤粉燃烬的数值模拟
        5.9.1 数值模型采用的模型
        5.9.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附一
附二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超细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热态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课题研究背景
        1.2.1 NOx的排放标准
        1.2.2 NOx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NOx生成机理及抑制技术
    2.1 引言
    2.2 燃料中的氮化合物
        2.2.1 燃料中氮成分的概况
        2.2.1.1 各种燃料中的含氮量
        2.2.1.2 不同煤种的含氮量
        2.2.1.3 氮在煤岩显微组分中的分布
        2.2.2 燃料中氮的化学结构
        2.2.2.1 氮的存在形式
        2.2.2.2 不同煤种中各种结合形态氮的存在比例
    2.3 NOx的生成动力学
        2.3.1 热力型NOx(thermal NOx)
        2.3.2 快速型NOx(prompt NOx)
        2.3.3 燃料型NOx(fuel NOx)
        2.3.4 煤粉燃烧时NOx的生成过程
        2.3.4.1 煤氮的分解(挥发性)行为
        2.3.4.2 煤氮的释放行为和氮结合形态的关系
        2.3.4.3 煤粉燃烧时NOx的生成
    2.4 NOx的抑制原理与技术
        2.4.1 NOx的抑制原理
        2.4.1.1 热力型NOx的抑制原理
        2.4.1.2 快速型NOx的抑制原理
        2.4.1.3 燃料型NOx的抑制原理
        2.4.2 降低NOx排放的技术措施
        2.4.2.1 改变燃烧条件
        2.4.2.2 烟气脱硝
    2.5 燃料再燃技术文献综述
        2.5.1 再燃技术的发展历程
        2.5.1.1 发现和初步研究
        2.5.1.2 应用和发展
        2.5.2 燃料再燃的技术分析
        2.5.2.1 再燃燃料选择的影响
        2.5.2.2 二次燃料比例的影响
        2.5.2.3 再燃区内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2.5.2.4 再燃区温度的影响
        2.5.3 超细粉再燃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细煤粉特性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煤样的粒度分析
        3.2.1 颗粒粒度定性分析
        3.2.2 颗粒粒度定量分析
        3.2.2.1 测试方法
        3.2.2.2 试验装置及原理
        3.2.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孔隙结构试验研究
        3.3.1 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3.3.2 实验设备及测量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3.1 孔隙个数分布
        3.3.3.2 孔容积试验
        3.3.3.3 孔隙比表面积试验
    3.4 热分析试验研究
        3.4.1 概述
        3.4.2 试验装置介绍
        3.4.3 试验结果分析
        3.4.3.1 实验条件
        3.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维再燃试验炉NOx排放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热态一维试验炉系统介绍
        4.2.1 炉膛本体
        4.2.2 热风系统
        4.2.3 主燃系统
        4.2.4 再燃系统
        4.2.5 冷却风系统
        4.2.6 燃油系统
        4.2.7 监控系统
        4.2.8 取样分析系统
    4.3 一维再燃试验炉NOx排放试验
        4.3.1 试验煤样
        4.3.2 试验工况
        4.3.3 测试仪器及方法
        4.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4.1 各因素对NOx排放的影响
        4.3.4.2 各因素对煤粉燃烬率的影响
    4.4 空气分级降低NOx排放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细粉再燃的热态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煤样及工况
        5.2.1 试验煤样
        5.2.2 试验工况
    5.3 超细粉再燃对NOx排放的影响
        5.3.1 煤种的影响
        5.3.2 再燃煤粉细度的影响
        5.3.3 再燃量的影响
        5.3.4 再燃区温度的影响
        5.3.5 再燃区停留时间影响
        5.3.6 燃料再燃和空气分级燃烧对NOx排放影响的比较
    5.4 超细粉再燃对煤粉燃烬率的影响
        5.4.1 煤种的影响
        5.4.2 煤粉细度影响
        5.4.3 煤粉再燃对燃烬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细煤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煤粉燃烧过程中NOx排放的数学模型
        6.2.1 煤粉燃烧及NOx生成-还原模型
        6.2.1.1 煤粉燃烧模型
        6.2.1.2 NOx生成-还原模型
        6.2.2 本文采用的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6.2.2.1 本文使用的气相湍流模型
        6.2.2.2 本文使用的颗粒分散相模型
        6.2.2.3 本文所用的挥发份析出模型
        6.2.2.4 本文所用的辐射换热模型
        6.2.2.5 本文所用的焦炭模型
        6.2.2.6 本文所用的NOx模型
    6.3 煤粉参数
    6.4 计算结果及分析
        6.4.1 一维试验炉的流场计算结果
        6.4.2 一维炉NOx排放特性计算结果
        6.4.2.1 粒径的影响
        6.4.2.2 NOx轴向沿程分布
        6.4.2.3 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6.4.3 超细粉再燃的NOx排放特性计算结果
        6.4.3.1 再燃煤粉粒径的影响
        6.4.3.2 再燃工况下NOx轴向沿程分布
        6.4.3.3 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镇海电厂200MW锅炉机组超细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研究
    7.1 引言
    7.2 锅炉概述
        7.2.1 锅炉参数
        7.2.2 燃料特性
        7.2.3 燃烧系统及布置情况
        7.2.3.1 制粉系统
        7.2.3.2 煤粉燃烧器
    7.3 改造前摸底试验
        7.3.1 制粉系统试验
        7.3.1.1 煤粉特性试验
        7.3.1.2 粗粉分离器挡板特性
        7.3.1.3 细粉分离器效率
        7.3.2 锅炉机组NOx排放影响试验
        7.3.2.1 煤种
        7.3.2.2 煤粉细度
        7.3.2.3 锅炉氧量
        7.3.2.4 配风方式
        7.3.2.5 三次风投运
        7.3.2.6 飞灰含碳量和煤粉细度试验
    7.4 细粉抽取试验
        7.4.1 细粉分离器下抽气试验
        7.4.1.1 概述
        7.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7.4.2 百叶窗分离装置试验
        7.4.2.1 百叶窗分离装置介绍
        7.4.2.2 百叶窗分离装置的分离原理
        7.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7.5 镇海电厂初步改造方案
    7.6 改造效果预测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今后的工作展望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旋风锅炉自动点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配置自动阀门
3 安装距离调整
4 PLC应用
5 程序编制
    5.1 条件参数的确定
6 火焰检测的保证
7 应用效果

四、旋风锅炉自动点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型流化床锅炉试验台运行特性研究[D]. 王志岩. 燕山大学, 2019(03)
  • [2]合成气再燃对降低煤粉NOx的研究[D]. 陈博群. 华北电力大学, 2012(12)
  • [3]生物质甲醇中直接降解制取乙酰丙酸甲酯的研究[D]. 彭林才.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4]生物质再燃脱硝的特性试验研究[D]. 王泽辉. 东北电力大学, 2012(09)
  • [5]大型电站锅炉水煤浆再燃降低NOx排放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孟德润. 浙江大学, 2007(05)
  • [6]超细煤粉分级燃烧NOx还原过程的研究[D]. 金晶. 上海理工大学, 2005(01)
  • [7]煤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试验研究[D]. 邓涛. 浙江大学, 2004(04)
  • [8]超细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热态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 徐璋. 浙江大学, 2003(01)
  • [9]旋风锅炉自动点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江建军,曹菊. 医药工程设计, 2001(06)

标签:;  ;  ;  ;  ;  

旋风锅炉自动点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