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电力生产和基础设施事故

2003年8月电力生产和基础设施事故

一、2003年8月份电力生产和基建事故(论文文献综述)

郝子豪[1](2021)在《日伪时期蒙疆电业株式会社的设立及经营活动》文中研究说明“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察哈尔、绥远相继失陷,日本在占领区先后扶植了察南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为控制三个伪政权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重要经济要项,成立蒙疆联合委员会,之后将三伪政权合并成立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对经济进行统制经营,实行所谓“一业一社”主义,即原则上采取一种行业,一家公司为中心进行统制。按照此原则,日本侵略者将占领地区的电力企业立即转入了战时体制,对原有电力企业强行收买兼并或合营,实行“一元化”经营。1938年5月,伪蒙疆政权与满州电气株式会社兴中公司、东亚电力兴业株式会社强行收购了张家口、大同、厚和豪特(简称“厚和”,即今天的呼和浩特)、包头地区电灯公司。在张家口组建了蒙疆电业株式会社(简称蒙疆电业),统管张家口、大同、厚和、包头一带的电力企业。伪蒙疆电业株式会社成立前蒙疆地域内的电气事业,在张家口、大同、厚和、包头四个城市内独立经营活动,经营范围主要是为了照明用电即电灯用电,规模不大,电费也比较高。因此蒙疆电业株式会社成立后的首要任务便是兼并蒙疆地域内的电力企业,成立大同支店、厚和支店、包头支店、张家口支店,兴建了大批的火力发电厂。张家口地区电力事业发展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发展军工生产提供动力,大同与厚和包头地区电力事业发展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开发矿产资源。日本占领当局利用蒙疆电业株式会社在蒙疆地域内进行火力发电,为侵略提供电力资源的同时也在试图建设堤坝型水利发电厂进行水利发电。蒙疆电业株式会社成立前期对当地的电力基础设施进行了更新换代,当国际形势转变以后,蒙疆电业株式会社完全是为日本掠夺蒙疆地区丰富资源加速侵华提供服务。

刘凌云[2](2020)在《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燃煤发电项目是指以煤炭为燃料,正在规划、建设或已经投产运营的火力发电单元。由于煤炭燃料约占到火力发电生产运营成本的70%,我国煤炭产量70%以上用于发电,燃煤火力发电量又占到我国各类发电总量的70%以上,这“三个70%”的根本问题是煤炭。所以,从宏观层面上讲,国家以什么方式有效配置煤炭资源,如何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怎样调整能源结构,是摆在政府决策者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从微观层面上讲,我国煤炭价格购销市场化所引起的价格波动频次增加和波动幅度不断加大,给我国燃煤火力发电厂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构成不容忽视的经营风险。认真研究煤炭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规律及如何规避煤炭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是燃煤火力发电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纲领指导下,火电项目建设面临着硬约束。相反,新能源发电装机呈高速发展态势,水力发电对火力发电影响显着。但水力发电出功不稳定性,给燃煤火力发电项目功率稳定输出产生不可忽视的风险。本论文将煤炭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替代及不稳定性对燃煤火力发电造成的冲击定义为双因素风险。本研究主要从如何利用动力煤期货工具视角深入研究化解双因素风险的对策与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度探究煤炭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变化与燃煤火力发电出功之间的经济理论关系和数量关系。在理论方面,采用价格波动理论较先进的状态空间模型理论,分析煤炭价格与燃煤火力发电之间、新能源发电与燃煤火力发电、煤炭价格与煤炭社会库存之间的关系特征,选择合适的状态空间模型类型,构建了完善分析模型:实证方面,通过收集了十年以上的煤炭价格指数、煤炭社会库存、新能源发电及燃煤火力发电量的历史数据基础上,经过严谨的经济计量分析,构建了四大计量经济理论模型,检验了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策略诸经济模型的正确性。本论文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理论和金融期货理论,构建了燃煤火力发电项目煤炭现货和期货库存最优比例模型、双因素风险期货对冲模型。这些模型,为燃煤发电项目运营有效利用煤炭期货对冲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理论,量化分析我国煤炭价格、新能源发电与煤炭社会库存及火力发电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此研判煤炭价格走势、煤炭社会库存变化、煤炭火力发电变化情况,合理安排煤炭库存,以及煤炭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比例关系,并在煤炭期货市场上开展套期保值交易,达到规避煤炭价格波动风险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基于上述思想及思路,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五个主要部分:(1)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的成因。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生产实际,深入分析了燃煤发电项目建设与运营中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认为我国煤炭购销市场化而加剧了煤炭价格的波动,给煤炭消费和生产者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随后分析了引起煤炭价格波动的诸多因素及深层次的原因;同时研究了新能源发电替代及出功不稳定性对燃煤火力发电产生的冲击及原因分析,准确定义为“双因素”及“双因素风险”,为论文展开研究奠定了逻辑基础。(2)对本研究起到支撑作用的相关基础理论综述。把经济波动理论及价格波动理论引入到煤炭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分析中;根据经济滤波理论,对经济变量进行滤波整理,为得到构建模型所需要的数据提供了处理分析方法;运用协整理论实证分析了模型的正确性;期货套期保值理论,为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期货对冲策略模型提供理论支持;状态空间模型理论是本论文主要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3)双因素风险识别及影响要素研究。应对风险必须准确分析风险源问题,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在供给方面,煤炭价格波动是主要因素,影响很大;在需求方面,对煤炭火力发电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中,就波动性而言,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是主要因素。本论文将煤炭价格波动和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性这两个变量风险定义为煤炭火力发电项目运营中的“双因素风险”。(4)构建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期货对冲模型。依据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运用状况空间模型理论,针对煤炭价格与燃煤火力发电之间的关系特征、新能源发电与燃煤火力发电之间关系特征,构建了煤炭价格对火力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及煤炭价格对库存影响模型,新能源发电量变化对燃煤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建立了煤炭现货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理论模型,得到了双因素风险期货对冲模策略模型。(5)模型实证研究和燃煤火力发电项目案例应用分析。建立“煤炭价格波动与火力发电量变动”、“新能源发电不稳定与火力发电量变动”、“煤炭价格波动和新能源发电不稳定与火力发电量”、“煤炭价格波动与煤炭社会库存量”的实证模型。最后选取了江苏某火电项目案例,验证了本论文分析方法及模型应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我国燃煤火力发电项目运营中开展类似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操指导。

李晓乐[3](2020)在《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能源,作为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对一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石油危机时代与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时代相叠加的现今,新能源凭借可持续、环保性、广泛分布等优势,在世界各国寻找化石能源替代能源进程中备受广泛关注。本文以日本新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其支持政策体系在推进日本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发挥的引导作用。并立足我国能源经济现实国情,旨在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的优化调整提供借鉴与启示。发展好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打赢“三大攻坚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在理清日本政府不同阶段对“新能源”概念的界定与对象范围演变的基础上,考察了新能源在日本一次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主要利用形式,并结合新能源的特征,概观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从日本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全面阐述了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系统梳理了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具体剖析了日本促进新能源普及扩大的战略目标规划、以及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日本包括RPS制度、FIT制度、补贴政策、优惠税制、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技术对策、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以及民间支援举措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并总结了相关政策的推进机制。运用实证手法探讨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日本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对日本RPS制度与FIT制度实施的政策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对比了中日两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支持政策,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通过系统研究与分析,本文认为日本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与实施方面存在诸多成功之处。主要表现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起步时期十分重视对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的战略规划与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均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撑,政策工具多样,且政策之间衔接与协调性较好,不同时期政策重点鲜明,目标规划清晰,重视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发挥相结合,并根据不同时期国际与国内能源经济环境变化适时做出政策调整。尽管我国与日本在资源能源禀赋、能源市场环境以及政策推进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本文认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必须坚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结合日本经验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来俊[4](2019)在《浙江电网调控运行业务调度人员承载力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智能电网和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发展,浙江电网物理形态和运行特性发生显着变化。浙江电网已成为电压等级高、输送容量大、运行特性极其复杂的省级电网,随着新能源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发电调度、电力监管等来自多方面的政策新要求,同时电网设备监控、电网调度业务逐渐融合,传统调度运行值班工作不断发生变化,使得调度运行人员工作强度日益增大。本论文通过对浙江电网省级调度实时调控运行业务现状的分析,识别浙江电力调控实时运营业务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整个浙江电网包括地区电网调度的实时运行业务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分析。通过运用人力配置理论的相关方法,构建调控实时运行业务承载力模型,根据实际业务的调查结果,将实际工作业务小时数进行统计,建立调度人员业务素质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的运用,确定调度人员业务承载力影响因素,并对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做重点设置,确定包括业务知识差异、操作技能差异、研判分析差异、经验履历差异、知识储备差异等5个大项15个小项的指标,充分考虑人员静态现有业务能力和动态发展学习提高的因素,实现承载力指标的可持续性。通过邀请全省调控运行专业专家打分的形式,设定合理业务能力素质指标权重。然后以省调监控人员为例,根据权重设置合理的评分标准,得出每名员工业务素质的权重系数,从而科学测算出每一名员工的业务能力小时,而后将实际工作业务小时和人员业务能力小时进行比较,从而科学地分析调度人员承载力水平,得出科学合理的承载力结果。根据这一模型,选取省调调度、省调监控、杭州、嘉兴、湖州三个不同地区的调度和监控进行业务承载力分析,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调控实时运行业务承载力优化实施措施,提出在组织优化、人员素质、技术手段、业务流程等方面优化提升措施,实现为浙江电网提供优质的实时运营管理服务的最终目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本论文将承载力理论与人员配置管理理论相结合应用在生产型企业,不但使承载力管理理论更加充实,还为电网调控实时运营管控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张文华[5](2019)在《苏联核计划中的核保密城市研究(1945~1953)》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自1945年8月20日国防委员会出台第9887сс/оп号密令《国防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立专门委员会,到1953年6月26日专门委员会被撤销,苏联中型机械制造部成立,这八年左右的时间核保密城市在苏联核计划中所做的工作及其贡献。正文共包括绪论、六章正文和结论。在绪论中,对“核保密城市”这一名词的概念,以及本文研究的时段加以说明,分析了有关核保密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剖析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六章正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3、4章,主要梳理了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划分了核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所应承担的历史任务,以及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所进行的工程建设、实验研发和工业生产活动,归纳总结了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历史性特征。并对苏联解体之后,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第1章主要介绍了核保密城市建立的背景,早期核工程的选址和地理分布,以及核工程的建设情况。核保密城市的选址综合考虑地缘政治、自然资源、工业基础、技术人才等种种因素散布在伏尔加河地区、乌拉尔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其中核科研机构一般都是在原有工厂或实验室基础上改建或扩建;除了813综合厂,其余的核裂变材料生产厂以及核武器批量生产厂几乎都是在原始森林中从零开始建设。早期核工程的建设动用了囚犯、工程兵、自由雇佣工人、特殊移民等一切可以动员的劳动力资源。第2章主要介绍了核保密城市与早期核裂变材料的生产。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尽快实现核裂变材料的工业生产,苏联引入了竞争机制,“两种材料,多种方法”同步进行。核保密城市同时生产钚-239和铀-235两种类型的核裂变材料,其中生产钚-239有铀-石墨反应堆和铀-重水反应堆两套方案,生产铀-235有气体扩散法、电磁法和离心法三种方法。最终是817综合厂借助A铀-石墨反应堆为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钚弹РДС-1提供了钚装料,813综合厂和814厂合作为苏联的第二颗原子弹、第一颗铀弹РДС-2提供了铀装料。第3章主要介绍了核保密城市与早期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和试爆工作。第11设计院是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单位,它的部门结构包括理论研究室、科学研究部、科学设计部、试验厂,形成了一个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科学研究中心,在原子弹的总设计师Ю.Б.哈里顿的领导下完成了РДС-1和РДС-2的结构设计任务以及试爆工作。其中,РДС-2是毫无争议的苏联国产化设计,而РДС-1的则被认为是美国小胖子原子弹的复制品。面对这种分歧,笔者分析了РДС-1在结构设计、使用的精密测量仪器设备方面的创新,指出苏联核计划在实施之初就越过了简单的复制和模仿阶段,直接进入了技术创新阶段。第4章主要介绍了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之后核保密城市的后续发展情况。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之后,苏联核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了研发新式核武器和热核武器,以及批量生产核武器。为此,在核裂变材料的生产方面,817综合厂和813综合厂扩建,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原来的814厂改组为418厂,负责生产核聚变材料;西伯利亚地区新建816综合厂、815综合厂和电化综合厂,扩大核裂变材料的生产。在核武器的研发方面,第11设计院规模不断扩大,并新建了第1011研究院;它们研制出了更新型、更先进的核武器,在19491953年间第11设计院设计出了核武器РДС-2、РДС-3、РДС-4、РДС-5,热核武器РДС-6、РДС-37,其中第1011研究院协助РДС-6的改良工作,即协助第11设计院进行РДС-37的结构设计。在核武器的批量生产方面,新建了551厂、933厂和1134厂。整体来看,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8月至1949年8月是起步阶段、1949年9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完善阶段、50年代下半叶至80年代末是成熟阶段。起步阶段核工业发展的整体特征有:采取赶超型和动员型的经济发展方针、实验研发与工业生产同步进行、特殊的行政命令管理体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苏联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与国外核技术情报相结合、高度保密等。完善和成熟阶段核工业发展的表现是:核武器的数量激增、核试验的次数增加、核工业发展投资持续增多。苏联解体之后,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联邦国家保留了核保密城市,但国防军事订货却大幅度减少,核保密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在新的历史时期,核保密城市通过采取军转民、股份制改造、国家扶持和国际合作等措施逐渐摆脱发展困境,重新焕发活力。第二部分是第5章,主要介绍了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成就斐然的最关键性因素之一,即处于特殊管理机构的组织领导之下,享有很多特权和优惠政策,可以满足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本章梳理了苏联核保密城市特殊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的确立及其演变历程,归纳概括了其管理模式的整体特征,客观评价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核保密城市在19451953年间直接隶属于第一管理总局,1953年之后隶属于苏联中型机械制造部。19451953年核工业部门中央管理机构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年8月20日第9887cc/оп号密令颁布至1949年8月29日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是苏联政府全面领导核计划的阶段,专门委员会全权负责一切工作,第一管理总局直接领导所有的核企事业单位。第二阶段自1949年8月29日至1953年6月26日苏联中型机械制造部成立,这是曲折发展阶段,由于原子弹的成功试爆,专门委员会的权威空前提升;但这一阶段核工业生产不再具有实验性,无需拥有跨部门行政力和超强动员力的管理机构的领导,再加上政府高层的权力斗争,专门委员会历经垂死挣扎终被撤销,第一管理总局被并入苏联中型机械制造部,核工业部门演变成普通的国家部委。在地方上,核保密城市不受直属地方政权的管辖,19451953年间其行政管理权掌握在核工厂和科研机构的行政领导手中,建筑单位政治处、核工厂或科研机构的政治处协助开展工作;1954年之后通过选举产生了核保密城市的权力机构市苏维埃,其执行机构是执行委员会。通过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为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制度保障。核保密城市特殊的管理机构通过采取的特殊措施,以及享有的优惠政策,满足了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对建筑工人、生产工人、服务人员和安全警卫人员等各种类型人力资源的需求,对土地、资金、仪器设备、衣食住行、医疗卫生等各种类型物力资源的需求,针对核工厂、核产品和核科学家制定了严格的保密条例和措施,对核工程建设和核工业生产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为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在特殊管理机构组织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集体领导与个人独裁相结合、跨部门协作、党和政府双重领导、计划管理与人为操纵相结合等特点。这一特殊管理机构的优点是节省经费、节约时间、保护核物理领域的科学家免受迫害,同时也容易出现决策失误、部门间利益冲突和权力过度集中等缺陷。但苏联核计划的成功证明了这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只是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或行业的利益,因此不可能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或行业推广。第三部分是第6章,归纳概括了核保密城市发展的整体特征,并对核保密城市核工业发展的得失进行客观评价。在苏联核计划实施、核工业发展过程中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核保密城市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利益团体,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如下共同特点:第一,在居民的社会构成方面,表现出以生产人员为主,年龄结构年轻化,受教育水平较高,家庭出身以工人、农民和公职人员为主,民族构成以斯拉夫族为主等特点;第二,在城市的功能方面,功能单一,从事单一类型的军事生产;第三,在城市管理方面,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人事任命、财政拨款、行政管理权和警察机关都独立于地方。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短短的几年间苏联建成了核武器综合体;第二,在较短的时间内聚合了一大批科技精英,汇聚了一批高度专业的生产人员;第三,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核工厂和科研机构为这些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促进这些地处偏僻、人烟稀少的小村镇发展成为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福利待遇好、物质生活优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范城市;第四,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第五,保障了苏联在与美国的核军备竞赛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核工业部门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其他行业乃至社会其他领域“争夺”了大批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很多资源也都被挪用在了核工业发展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核工业发展初期损害了数万人的身体健康;第三,造成了一定的社会生态后果,严重破坏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可见,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既有得也有失,那么如何客观评价其发展的得失,是得不偿失,还是失有所得呢?一方面,核保密城市核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苏联实现拥有核武器,打破美国核垄断的既定目标;另一方面,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苏联以延缓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数万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被破坏为代价。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并不是以损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实施核计划的唯一国家,与美国横向比较来看,美国在实施曼哈顿计划的过程中军事和政治目标也高于道德和生态要求。

李继鹏[6](2019)在《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对电网企业的市场化定位、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具有巨大影响,而电网企业的市场化定位、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与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改变电网企业市场化定位和经营模式的同时,也对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省级电网。本文立足现实,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对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现有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研究,提出提升路径及策略,对其进行优化,旨在提升新电改下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水平,为电网企业进行综合计划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借鉴。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本文研究课题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对整个电力行业的电网企业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本文首先对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改革路径进行科学的详细分析,进而对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新电改下电网企业综合计划未来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以及发展路径,为开展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提升研究奠定基础,也对电网企业顺利开展电力体制改革和合理制定企业综合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然后,本文对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发现G省网公司现行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未与企业内其他业务的管理系统进行有效衔接,综合计划指标体系也未与新电改下电网企业未来的经营模式相对应,项目储备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并且省级电网企业对投资规划与输配电价之间的影响机制未形成准确的量化分析。现行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失去了对电网企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严重阻碍了电网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本文提出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科学改进建议。最后,本文结合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改进建议、电网总部电力改革发展纲领性文件要求、主要领导讲话精神和改革发展行动计划,基于新电改下电网企业市场化的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结论,提出了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提升策略,分别对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框架、综合计划管理关键指标体系、综合计划管理投资管理策略和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机制进行优化研究,解决了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遇到的难题,提升了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新电改下省级电网企业提升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李响[7](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文中研究说明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历史学为基础,兼用城市社会学、城市形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沈阳城建档案和当时报刊为主要资料,研究了这一时期沈阳城市的发展背景、历程、建设成果及其影响,并对这一时段的城市发展做出评价,以期为当今城市建设和深入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启示。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解放后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沈阳城市的恢复建设,为沈阳城市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沈阳解放后,沈阳军管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的完成了接收和管理工作,成为全国大城市接收的典范。在国家的支持和城市人民的努力下,沈阳恢复和新建了市内工厂,使其在规模上和技术上达到或超过建国前水平。在工业恢复的同时,残破的城市得以修复,社会重新运转并进一步走向安宁有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的恢复建设,不仅壮大了沈阳工业经济实力,更为此后大工业发展计划的确立、规划和实施创造了条件。第二章论述了沈阳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的方针和计划是围绕工业化制定和实施的。基于国内外现实条件和沈阳自身基础,国家在此布置了较多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与工业化建设相适应,沈阳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化也有了新的规划,将城市发展计划与工业建设协调起来。因此沈阳不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了城市现代工业体系,而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城市骨架结构,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的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历程。沈阳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市范围内形成了4个完整的工业区,完成建设项目近1500项,其中重点项目50多项,形成了以机床、电机电器制造工业和航空工业为核心的国家重工业基地。作为工业建设的载体,城市道路、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交通、供水、供电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公园、广场、文体场馆等公共空间丰富多样,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的呈现成为沈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沈阳被苏联专家誉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中国独一无二的大工业城市。”第四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的重构。随着工业建设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城市空间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形成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沈阳模式。从城市整体布局的调整出发,扩建成铁西和大东两个工业体系较为完整、生产规模宏大的工业区,新建陵北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配合工业发展,形成了南北两个文教区,教育科研机构规模和数量较为庞大;按照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布置调整了行政中心位置;逐渐形成了市、区、住宅区3层商业中心。城市以市政府为新的城市中心,构建了南北和东西轴线,沿轴线、铁路和陆路交通线向外拓展趋势明显。城市内部结构得到重构,外部形态得以扩展,重塑了沈阳作为东北工业化首位城市的空间形貌。第五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的更新。“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也促进沈阳城市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出现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城市水平相吻合的城市社会基层管理机制——单位制,城市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动,科学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特征。在此基础上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丰富,这一过程不仅深刻反映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也映射在今天的生活范式中。第六章阐述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业绩成就了沈阳中国重工业第一城和东北首位城市的地位,也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以工业建设为依托,沈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形貌得到重塑,也奠定此后城市发展格局结构;城市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也造就了辉煌的工业历史和独具魅力的工业精神。同时,这一时期沈阳城市发展也具有局限性,体现在城市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设备与技术更新缓慢,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动力等,这些问题对当今城市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沈阳乃至东北城市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是巨大的更新也是辉煌的起点。在铭记昔日成就的同时,经验与教训均值得汲取,更需要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深思,寻求解决之道。要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沈阳,如何发挥辽宁精神,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研究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历程可获得借鉴和启示。

杨林涛[8](2017)在《某山地风电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力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是国家确定的一项重大能源战略决策,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推动风电发展,对于调整国家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后评价是依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电力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电力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风电场建设的实际工程,通过对已运行风电项目实际统计与前期测算的比较,分析偏差,总结经验,促进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前期评价的客观性,以提高项目投资管理水平。本文对某山地风电项目开展后评价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确定了山地风电项目评价的影响因素,分别从项目技术、项目管理、项目经济性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了该山地风电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项目后评价模型与方法,对该山地风电场一期49.5MW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论提出了有关的改进和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风电项目后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将风电项目后评价工作推广应用到更多风电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该项目建设工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为进一步提高山地风电项目建设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途径并提供理论性参考依据。

崔炎炎,黄琦[9](2017)在《基于轨迹交叉论的供电企业安全事故分析与防范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同时又是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重点行业。通过研究分析某省电力公司近十年间发生的电力安全事故,采用轨迹交叉论,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方面对事故进行反演分析,探究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从而更好地保障电力安全。

发展改革委[10](201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 2016年第13号》文中提出根据国务院部署,为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消除不利于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制度性障碍,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服务保障支撑,我委对改革开放以来截至2015年底发布的文件进行了清理,经商国务院相关部门,宣布失效一批文件(见附件),现予以公告。

二、2003年8月份电力生产和基建事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8月份电力生产和基建事故(论文提纲范文)

(1)日伪时期蒙疆电业株式会社的设立及经营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及日文资料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伪蒙疆政权的建立及经济“统制”政策
    (一)伪蒙疆政权的成立
    (二)伪蒙疆政权的经济“统制”政策
二、伪蒙疆电业株式会社的设立
    (一)伪蒙疆政权成立前蒙疆地区的电力产业状况
    (二)伪蒙疆电业株式会社的设立
三、伪蒙疆电业株式会社的主要经营活动
    (一)张家口地区主要活动
    (二)大同地区主要活动
    (三)厚和、包头地区主要活动
    (四)蒙疆电业株式会社从业人员及薪给状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蒙疆电业株式会社1942 年 10 月份至1943 年 3 月份人事情况
附录二:蒙疆电业株式会1944年1 月至6 月人事情况
附录三:蒙疆电业株式会社1944年1 月至6 月工资情况
附图1: 北支那及蒙疆电力事业地一览图
附图2:蒙疆行政区划地图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径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波动理论
        2.1.1 经济波动理论
        2.1.2 价格波动理论
        2.1.3 宏观经济变量波动周期基本分析法
        2.1.4 经济变量波动周期分析的滤波法
    2.2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2.2.1 动力煤价格指数
        2.2.2 期货价格理论
        2.2.3 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关系
        2.2.4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理论
    2.3 协整理论
    2.4 状态空间模型基本理论
        2.4.1 状态空间模型概念及构成
        2.4.2 状态空间模型的类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
    3.1 我国煤炭及燃煤发电现状分析
        3.1.1 煤炭供给状况分析
        3.1.2 燃煤发电行业现状分析
    3.2 影响燃煤火力发电量因素分析
        3.2.1 影响火力发电量的一般因素分析
        3.2.2 火力发电量影响双因素分析
        3.2.3 煤炭价格、火力发电量、煤炭库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3.3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定义及风险因素分析
        3.3.1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定义
        3.3.2 煤炭价格波动对火电项目经营风险因素分析
        3.3.3 新能源替代波动因素及风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研究
    4.1 煤炭现货市场
        4.1.1 煤炭国际现货市场
        4.1.2 煤炭国内现货市场的特点
    4.2 煤炭期货市场
        4.2.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
        4.2.2 国内煤炭期货市场
    4.3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利益分析及操作步骤
        4.3.1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参与者利益分析
        4.3.2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操作策略
    4.4 基差及煤炭期货风险对冲
        4.4.1 基差概念
        4.4.2 期货风险对冲
    4.5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风险管理
        4.5.1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
        4.5.2 煤炭期货套保操作的风险管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双因素风险的期货对冲模型构建
    5.1 模型构建总体设计
    5.2 燃煤火电项目双因素关联性模型研究
        5.2.1 煤炭价格对火力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
        5.2.2 煤炭价格对煤炭库存量影响的理论模型
        5.2.3 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量波动对火力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
        5.2.4 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联动关系理论模型
    5.3 煤炭最优库存与期货套期保值对冲策略模型
        5.3.1 煤炭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模型的思想基础
        5.3.2 煤炭实际与虚拟库存模型的建立
        5.3.3 煤炭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模型的应用
        5.3.4 煤炭期货对冲模型
    5.4 模型特点介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燃煤发电双因素风险及期货对冲模型实证与应用
    6.1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及期货对冲模型实证分析
        6.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6.1.2 煤炭价格对火力发电量影响模型的实证分析
        6.1.3 煤炭价格对库存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6.1.4 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对火力发电影响的实证分析
        6.1.5 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联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6.2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对冲策略案例应用分析
        6.2.1 燃煤火电项目案例简介
        6.2.2 煤炭现货库存和与期货虚拟库存安排
        6.2.3 煤炭现货期货对冲交易
        6.2.4 煤炭现货期货对冲交易收益分析
        6.2.5 煤炭期货等量对冲策略算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既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框架安排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点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与理论综述
    第一节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
        一、日本的新能源概念界定、范围及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二、新能源的优势与课题、普及必要性
        三、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
    第二节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四、外部经济性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演变
    第一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第二节 发展历程演变
        一、石油危机后的新能源技术研发阶段
        二、促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初步阶段
        三、推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加速深化阶段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与发展现状
        一、总体战略目标规划
        二、发展现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
    第一节 新能源政策推进体制
        一、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
        二、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三、内阁府能源环境会议
        四、民间新能源政策促进框架
    第二节 新能源利用普及扩大促进政策
        一、配额制(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s,RPS)
        二、固定电价制(Feed-in Tariff,FIT)
    第三节 新能源设备投资支援政策
        一、补贴制度
        二、优惠税制措施
        三、优惠融资制度——环境能源对策资金
    第四节 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制约相关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一、送电系统接入制约问题的出现背景
        二、电网接入制约问题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第五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
        一、清洁能源汽车补贴制度
        二、环保汽车减税制度
        三、充电设施补贴
    第六节 民间推进新能源普及扩大支援举措——绿色电力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日本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
        一、绿色经济增长的内涵与体系构成
        二、日本绿色经济增长指标构建与数据说明
        三、测度方法与结果分析
    第二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及动态交互关系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DL模型估计
        三、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政策有效性评价——基于RPS制度、FIT制度的对比分析
        一、RPS制度——自行开展新能源发电业务
        二、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
        三、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相当量(TGC)
        四、RPS制度与FIT制度并存运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与现状
        一、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与进程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三、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演变、优势与发展课题
    第二节 中日新能源产业政策对比及政策建议
        一、中日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与政策对比
        二、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浙江电网调控运行业务调度人员承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1.1.3 选题的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3.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业务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2.2 业务承载力的相关理论
    2.3 相关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2.3.1 企业承载力理论
        2.3.2 人力资源配置理论
        2.3.3 劳动定额理论
        2.3.4 时间定额理论
    2.4 人员配置方法的内涵和特征
        2.4.1 人员数量匹配
        2.4.2 人员能力匹配
第3章 浙江电网实时调控业务现状分析
    3.1 浙江电网实时调控运营情况简介
    3.2 省级电网实时调控业务运作现状及问题
        3.2.1 省调调度实时业务汇总
        3.2.2 省调监控实时业务汇总
        3.2.3 省级、地区电网实时调控业务问题分析
    3.3 浙江电网实时调控业务运作现状调查
    3.4 省级、地级电网实时调度业务现状调查结果
        3.4.1 省级、地区电网实时调控业务电网规模情况
        3.4.2 省级、地区电网实时调控业务人员基本情况
        3.4.3 省级、地级电网实时运行调度业务汇总
        3.4.4 省级、地级电网实时运行监控业务汇总
第4章 浙江电网实时调控业务承载力模型构建
    4.1 构建实时调控业务承载力模型总体思路
    4.2 调控业务岗位业务分析
    4.3 调控业务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工作业务用时影响因素分析
        4.3.2 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4.3.3 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业务知识差异分析
        4.3.4 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操作技能差异分析
        4.3.5 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研判分析差异分析
        4.3.6 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经验履历差异分析
        4.3.7 人员业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知识储备差异分析
    4.4 业务承载力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
    4.5 业务承载力系数计算
    4.6 业务承载力分析基本步骤总结
    4.7 浙江电网实时调控业务承载力实证研究
        4.7.1 调控业务承载力分析模型实证说明
        4.7.2 调控业务承载力分析模型数据收集
        4.7.3 调控业务承载力分析模型结果推导
第5章 浙江电网调控业务承载力结果分析
    5.1 省级电网调控业务承载力年度基本情况
    5.2 省调调度业务承载力分析
    5.3 省调监控业务承载力分析
    5.4 地区电网调控业务承载力年度基本情况
    5.5 地区电网调度业务承载力结果分析
    5.6 地区电网监控业务承载力结果分析
    5.7 调度运行人员业务承载力变化原因汇总分析
第6章 浙江电网实时调控业务承载力优化提升措施
    6.1 组织优化提升措施
        6.1.1 省级调度职能优化提升
        6.1.2 地区调度职能优化提升
    6.2 人员优化提升措施
        6.2.1 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6.2.2 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人员业务水平
    6.3 业务流程优化提升措施
    6.4 技术创新优化提升措施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苏联核计划中的核保密城市研究(1945~1953)(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和时间界定
        1.概念界定
        2.时间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1.研究方法
        2.写作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
第1章 核保密城市的建立
    1.1 核保密城市建立的必要性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核保密城市的选址及其地理分布
    1.3 早期核工程的建设
        1.3.1 钚工厂的建设
        1.3.2 铀工厂的建设
        1.3.3 核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
    1.4 早期核工程建设动用的劳动力资源
        1.4.1 囚犯
        1.4.2 工程兵
        1.4.3 特殊移民和自由雇佣工人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核保密城市与早期核裂变材料的生产
    2.1 核原料铀的勘探和加工
        2.1.1 铀矿的勘探
        2.1.2 铀矿的加工
    2.2 早期核裂变材料的实验研发
        2.2.1 钚-239 的实验研发
        2.2.2 铀-235 的实验研发
    2.3 早期核裂变材料的工业生产
        2.3.1 钚-239工业生产的形成:石墨反应堆与重水反应堆的比较
        2.3.2 铀-235工业生产的形成:气体扩散法和电磁法的结合
    2.4 政府为实现核裂变材料的工业生产提供的保障工作
        2.4.1 财力和物力资源方面
        2.4.2 人才配套方面
        2.4.3 公共基础设施方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保密城市与早期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和试爆工作
    3.1 第11设计院与早期原子弹的结构设计
        3.1.1 第11 设计院早期承担的设计任务
        3.1.2 “理论—实验—设计—生产”四位一体
        3.1.3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是否是美国原子弹的复制品
    3.2 第11设计院与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
    3.3 政府为第11设计院提供的保障工作
        3.3.1 财力和物力资源方面
        3.3.2 人才配套方面
        3.3.3 公共基础设施方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之后核保密城市的后续发展
    4.1 核裂变材料生产厂
        4.1.1 原有核裂变材料生产厂
        4.1.2 新建核裂变材料生产厂
    4.2 核武器科学研究中心
        4.2.1 第11设计院的壮大
        4.2.2 新建第1011研究院
    4.3 核武器批量生产厂
        4.3.1 第11设计院新建551厂
        4.3.2 新建933厂
        4.3.3 新建1134厂
    4.4 核工业发展的阶段及其阶段性特征
        4.4.1 核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4.4.2 核工业发展的完善和成熟阶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核保密城市特殊的管理机构
    5.1 特殊管理机构的确立及演变
        5.1.1 中央管理机构的确立
        5.1.2 中央管理机构的演变
        5.1.3 地方管理机构的确立及演变
    5.2 特殊管理机构采取的管理举措
        5.2.1 特殊的人才措施
        5.2.2 特殊的物质保障措施
        5.2.3 特殊的安全和保密措施
        5.2.4 特殊的监督措施
    5.3 特殊管理机构的整体特征和优缺点
        5.3.1 核工业管理的整体特征
        5.3.2 核工业管理机构的优缺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核保密城市发展的整体评价
    6.1 核保密城市发展的整体特征
        6.1.1 城市居民的社会构成方面
        6.1.2 城市功能方面
        6.1.3 城市管理方面
    6.2 核保密城市发展之得
        6.2.1 形成了核武器综合体
        6.2.2 凝聚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6.2.3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6.2.4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6.2.5 保障了苏联在与美国的核军备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6.3 核保密城市发展之失
        6.3.1 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3.2 损害了人体健康
        6.3.3 破坏了生态环境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苏联核计划:文献资料》目录(摘录)
    附录二 苏联核工业管理机构演变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6)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选题创新性和可行性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综合计划相关理论概述
    2.1 综合计划概述
    2.2 综合计划理论概述
        2.2.1 企业目标管理理论
        2.2.2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
        2.2.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2.4 企业运营管理理论
        2.2.5 企业成长理论
        2.2.6 客户服务理论
    2.3 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提升辅助策略框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电改下电网企业综合计划体系研究
    3.1 新电改下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目标分析
        3.1.1 新电改下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经济目标
        3.1.2 新电改下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社会目标
        3.1.3 新电改下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目标优化
    3.2 新电改下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目标实施路径分析
        3.2.1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框架和改革路径分析
        3.2.2 新电改下电网企业经营模式分析
        3.2.3 新电改下电网企业综合计划实施路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提升研究
    4.1 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4.1.1 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现状
        4.1.2 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优化分析
    4.2 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提升研究
        4.2.1 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框架研究
        4.2.2 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关键指标化研究
        4.2.3 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投资管理决策优化研究
        4.2.4 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机制优化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解放后沈阳城市的接收和恢复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沈阳城市接收
        一、城市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二、城市接收的过程与实施
    第二节 城市管理和建设工作次第开展
        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
        二、市政建设恢复
        三、教育、卫生事业进步
    第三节 城市工业的恢复和改造
        一、解放前沈阳工业状况
        二、国营工业的恢复和新建
        三、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改造
    第四节 配合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城市社会生产运动
        一、全市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
        二、配合战争动员进行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
    第五节 新政权的巩固与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收缴武器弹药,确保城市安全
        二、进行城市救济、收容散兵、乞丐和无业游民
        三、封闭妓院,教育改造妓女和暗娼
        四、严禁贩毒吸毒,肃清烟毒流害
        五、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规划
    第一节 “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过程和原因
        一、国家工业发展策略中沈阳地位的确立
        二、“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原因
    第二节 新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制定基础
        二、《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形成过程
        三、《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评价
第三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一节 城市工业飞速发展
        一、铁西区工业的扩充
        二、大东区工业的调整
        三、新工业区的工业建设
    第二节 城市建设逐步完善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
        二、城市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
        三、城市公共空间丰富多样化
        四、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呈现
第四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一、原有工业区的充实和调整
        二、新工业区和工业居民点的规划和兴建
        三、文教区的新建
        四、行政区域迁移和构建
        五、等级化商业区的出现
    第二节 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及特点
        一、更新与拓展——总体城市形态
        二、扩张与重构——城市形态特征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演变逻辑
        一、城市发展动力综合分析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逻辑
第五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变迁
    第一节 单位制在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中占主导
        一、单位制的形成
        二、沈阳地区单位制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变化
        一、城市人口数量增长
        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
        三、人口经济结构的变化
        四、女性劳动人口增加及意义
    第三节 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突出
        一、科学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二、医疗卫生条件有质的飞跃
    第四节 城市居民生活变迁
        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变迁
        二、城市居民文体娱乐活动丰富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评述
    第一节 沈阳城市发展成就与历史影响
        一、谱写辉煌时代,建成新中国重点工业城市
        二、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产业集群
        三、重构工业城市形态,奠定城市发展格局
        四、城市精神初步形成
    第二节 沈阳城市发展的局限性
        一、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工业化
        二、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
        三、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
        四、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自下而上的动力
结论
    一、革新与辉煌:建国初期城市整体风貌变革
    二、辐射与担当:城市职能的转变
    三、反思与梦想: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某山地风电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项目后评价研究的理论及发展现状
        1.2.1 项目后评价理论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项目后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分析
        1.3.1 偿债能力
        1.3.2 盈利及风险保障能力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2章 某山地风电场项目概述
    2.1 项目基本情况
    2.2 立项背景
    2.3 项目实施进度
    2.4 项目投资
        2.4.1 项目投资情况
        2.4.2 资金落实情况
    2.5 项目运行指标
    2.6 项目效益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项目技术评价
    3.1 风能资源和选址
        3.1.1 风能资源
        3.1.2 区域建设条件
        3.1.3 微观选址
    3.2 工程地质
        3.2.1 场址区主要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3.2.2 场地稳定及均匀性
    3.3 风机选型
        3.3.1 风电机组功能选择
        3.3.2 风机选型
    3.4 土建工程
    3.5 环保、水保及环境影响
    3.6 综合性指标评价
    3.7 技术综合评价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项目管理评价
    4.1 前期管理评价
        4.1.1 合规合法性
        4.1.2 科学合理性
        4.1.3 外部因素对项目持续性影响
    4.2 工程准备管理
    4.3 工程管理
        4.3.1 采购与合同管理
        4.3.2 安全控制评价
        4.3.3 质量控制评价
        4.3.4 竣工验收评价
    4.4 管理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项目经济评价
    5.1 工程投资评价
        5.1.1 造价控制
        5.1.2 资金筹措
        5.1.3 经验、教训及改进建议
    5.2 经济效益评价
        5.2.1 经济指标
        5.2.2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5.2.3 盈亏平衡分析
        5.2.4 敏感性分析
    5.3 经济效益对项目持续性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项目综合评价
    6.1 评价内容
    6.2 AHP分析法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7.1 研究成果
        7.1.1 项目主要经验
        7.1.2 项目主要教训
    7.2 结论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轨迹交叉论的供电企业安全事故分析与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轨迹交叉论
    1.1 轨迹交叉论的发展
    1.2 基于轨迹交叉论的事故反思模型及预防事故措施模式
2 某省电力公司事故统计分析
    2.1 人身伤亡事故分析
    2.2 电网和设备事故特征
3 体事故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
    3.1 触电人身伤亡事故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
    3.2 设备事故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
4 结论

四、2003年8月份电力生产和基建事故(论文参考文献)

  • [1]日伪时期蒙疆电业株式会社的设立及经营活动[D]. 郝子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模型研究[D]. 刘凌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D]. 李晓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浙江电网调控运行业务调度人员承载力分析[D]. 来俊.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5]苏联核计划中的核保密城市研究(1945~1953)[D]. 张文华. 吉林大学, 2019(10)
  • [6]新电改下G省电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李继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7]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D]. 李响.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某山地风电项目后评价研究[D]. 杨林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9]基于轨迹交叉论的供电企业安全事故分析与防范对策研究[J]. 崔炎炎,黄琦. 科技和产业, 2017(02)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 2016年第13号[J]. 发展改革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31)

标签:;  ;  ;  ;  ;  

2003年8月电力生产和基础设施事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