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阶段性心理调节方法初探

大学生阶段性心理调节方法初探

一、大学生阶段性心理调适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夏迪鑫,卢毅刚[1](2020)在《风险、加速与时间性:新冠疫情危机中的应急能力与社会适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生在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是一场典型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公众可以感知并体验由危机事件本身带来的风险性,并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新闻、舆论、宣传部分建立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然而,应急能力并非是一种即时性产物,其背后是长期社会适应给予的经验性支持。那么,这些经验性支持在本次公共安全卫生危机事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当我们必须面对加速社会的常态化生活时,社会加速对经验的影响以及其中重要的时间性问题将如何使公众自身以及整个社会做出相应的调适与反思,这最终将关乎一种现代性的生存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事件史生存分析为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考察以回应上述思考。

赵欣[2](2020)在《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大学生群体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以“00后”为主力群体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主意识强,社会阅历较浅,心理不够成熟,耐挫折能力差,因此,必须要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目前,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积极效应已经显现,但仍存在未形成重视挫折教育的社会大环境、高校挫折教育的教育体系不健全、家庭对挫折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自身主体性缺失等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挫折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作用,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交叉学科法、问卷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这四种研究方法,在参考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和国外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沈阳市五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由此对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从四个章节进行系统研究: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章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相关概述,主要阐述了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相关概念,系统的介绍了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挫折教育思想以及心理学的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和塞涅卡的挫折观,总结了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特征和意义。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反映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认知情况、来源情况、方式情况、实施效果情况,分析得出大学生挫折教育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通过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分析,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使大学生挫折教育在“四位一体”的共同教育下更具有实效性,最终提升大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韩欣娥[3](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城市困境儿童自信心提升的实务探索 ——以Q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信心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积极因素,尤其在儿童阶段,个体自信心的发展需要格外受到关注。儿童自信心的发展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学校和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两大场所,其作用自然不可忽视。城市困境儿童在享受城市发展福利的同时,也往往需要面对来自家庭生活和学业压力等因素造成的成长风险,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自信心水平低下的状态,产生了社会适应不良、心理调适能力弱、自我认同感不足和思想缺乏独立性等问题,对其青年时期的人格形成乃至终身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以自信心缺失的城市困境儿童为研究对象,选取长春市Q小学的12名6-12岁的自信心缺失儿童,在了解小组成员家庭背景及人际交往网络后,借助罗森博格心理测量量表等相关自信心量表,以增能视角、团体训练、优势视角、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六次小组活动,尝试从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自我认同意识、培养思想独立性四个维度上改善其自信心水平。介入前期,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量表法对12名城市困境儿童自信心水平及服务需求进行评估,活动结束后对其自信心水平进行再次测量,并结合教师访谈、个体反馈、社工过程评价及组员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评估小组工作介入城市困境儿童自信心提升的有效性。评估结果证明:小组工作介入对于提升城市困境儿童的自信心有积极作用。笔者通过对工作实务及研究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反思,以期在丰富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能够为小组工作介入城市困境儿童自信心提升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参考。

徐先鹏[4](2020)在《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企业在毕业生招聘中可选择的范围、数量方面不断增大,教育背景、学历水平成为企业招聘毕业生的首选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和压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也难逃此劫。此外,衡量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和就业质量不能单一看专业的就业率,还应关注专业就业的对口率。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角度看,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对口率在各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排位中靠后,低对口率也需引起对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专业认知度低、学习态度不严谨、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就业价值观存在认知错误,甚至心态出现失衡,这都将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应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学校专业教育效果提升,为学生成长提供保障,不断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也即本文为何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为题的主要原因。本文为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提出相关思路,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的不断改进。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专业和自我的认识,更好的帮助其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职业定位、选择和决策过程中更好的为其提供指导,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增强专业教育效果的同时也减少教育资源投入的浪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相关信息,首先,对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1)学生方面:自我认知不足、专业认可度低、未来就业信心不足、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不足;(2)学校方面:专业认知教育引导不足、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导向存在偏差、教育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全程性质、针对性;(3)企业方面:实习岗位单一、企业专业资源作用发挥不足。其次,分析问题存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学生方面:学生自我认知渠道、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学生家庭教育;(2)学校方面: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专业师资力量、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3)企业方面: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培训及规划、企业新进大学生成长机制、企业多元化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涉及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最终,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的对策,通过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建立专业学生教育分流引导机制、增加职业生涯教育资源投入和优化校企合作等措施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落地效果。

李晓元[5](2019)在《新时期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突发事件的爆发看似偶然,实则其背后无不蕴藏着某些必然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突发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揭示并化解其中的思想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古今中外的众多案例表明,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在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面临诸如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社会矛盾不断产生和加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诱发新时期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面对新时期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度大、连锁效应多等特点,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都应加以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应对。作为对人们思想意识进行教育引导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更是责无旁贷。应对新时期各类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所为且大有可为。围绕新时期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题,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念解读。借鉴学界以往关于突发事件含义的研究成果,与若干相关概念进行对比,揭示突发事件的基本内涵,概括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以新时期为时间背景,论述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引出新时期突发事件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通过同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对比,对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基本规定,明确其主要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从具体到抽象,简述四类典型突发事件案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应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总结经验教训,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反思,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此为基础,为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及其运行等内容论述,划定基本论域和框架。第二章,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切近指导原则和理论借鉴。研究新时期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以保证性质和方向,同时借鉴多学科理论知识,以拓宽视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要求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切近指导原则,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运用现代思维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二是坚持唯物史观理论视界,准确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充分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另一方面,由于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需要以相关学科理论为借鉴,具体包括:社会控制、公共危机管理、社会预警等管理学理论;社会失范、社会保障、社会冲突等社会学理论;相对剥夺、群体心理、灾害心理等心理学理论;以及公共治理、政治稳定等政治学理论。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为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提供了有益参考。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功能及其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突发事件处置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耦合作用,同时也是化解突发事件所导致的各类思想矛盾的有效途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具体有:社会稳定、动员协调、共识凝聚、人文关怀、心理调适等功能。正是具有这些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显得十分必要。这种介入是通过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呈现出来的,包括危机预警、信息发布、协调联动、心理干预等机制。本章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介入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原因、意义、表现等问题,为进一步论述运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奠定基础。第四章,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主要阐述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方略、环节、路径,具体的内容、方法、载体等体系,以及运行中“人”的因素等问题。运行是一个具体的动态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离不开人的参与,主体与客体是对运行中担任不同角色和任务人群的划分,二者间具有强烈的互动关系。以人为本,系统介入是基本的原则性方略,在运行中既要针对不同对象做到因势利导、差别对待,又要根据事件发展全程贯通于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处置三个环节,做到动态干预。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以应急教育为主的内容体系、注重感召激励的方法体系和灵活多样的载体体系为基本骨干框架,通过政府主导、舆论信息引导、公众志愿参与、宣传鼓动等路径加以实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从抽象到具体,研究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有助于提高理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本课题的最终旨向和落脚点。研究新时期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填补相关理论空缺,还是在实践中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褚楚[6](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郑元凯[7](2019)在《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功能。大学生正处于个人道德水平发展与价值观生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公正价值取向逐渐成为道德判断的主要方面。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公正观缺失与行为失范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成为社会的问题聚焦。然而,大部分高校并未对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给予足够重视,既缺少理论层面的深入探究,也缺乏实践层面的深度探索。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理论指导,科学借鉴中西方公正思想的精华部分,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观价值体系,提出了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路径,以此回应大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的现实困惑,消解社会转型与文化激荡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困境。对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进行系统性研究,应坚持学理性、政治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原则,沿着理论溯源、现状审视、归因分析与实践探索这条逻辑主线层层深入。在理论溯源方面,文章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及其中国化创新实践与中西方经典公正思想,从伦理准则、制度标准与道德规范三重维度阐述公正的多重意蕴;在现状审视方面,文章对省内部分高校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公正认知、公正情感、公正意识、公正行为与公正感受五个维度直击大学生公正观的现实状况,聚焦大学生公正观的偏差与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在归因分析方面,文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高校内部环境以及学生成长环境三个层面的全面审视,深入洞察引发大学生公正观消极表现的问题起源与现实逻辑;在实践探索方面,文章依托价值观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厘定了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引导、内容选择与主体职能。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是一项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应当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家庭教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围绕深化公正认知、培养公正情感与公正意识、养成公正行为、改进公正评价四个目标有序推进;在公正观教育的核心内容选择上,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指导,将公正伦理观与社会活动领域的公正观与之有机结合,还必须依托我国具体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进行阐述。在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主体之中,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依托课程、组织、文化、网络、实践、心理等育人平台,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公正观教育的实效性;政府应当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为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提供政策支撑;家庭应当发挥亲缘优势,积极转变教养方式、端正家风,凝练家训,为大学生公正观生成持续注入养料。

马丽彬[8](2019)在《发展模式下小组工作提升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能力的研究 ——基于武汉市S职高D班社工服务》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捷发展,移动网络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00”后是受移动网络影响较深的一代。中职生处于自我角色和自我同一性混乱时期,心理易产生消极情绪。在自我认知不足、自我调适能力缺乏和外界支持薄弱的情况下,网络的隐匿性、自由性和多元性吸引了中职生,使其有了放任自我的“空间”,在网络中逐渐迷失自我,情绪情感、行为表现、目标定位等方面随之产生问题。基于该现状,笔者以武汉市S职高中一D班学生为服务对象,基于发展模式理念,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以社工课堂为形式,以自我调节理论为基础,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先通过需求评估,确定“网络自我调适”主题,再通过访谈法、观察法进一步了解中职生的网络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网络认知、网络情绪、网络行为和网络目标定位四个层面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方案,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最后采用准实验法来检验服务效果。综合整个服务,笔者得出四点结论:第一,中职生的网络认知片面化、网络消极情绪普遍化和情绪管理放任化、网络行为偏差以及缺乏网络目标定位意识和行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能力薄弱的体现。第二,中职生在网络中的多重问题,是基于自身认知不足、目标定位不准、朋辈氛围“游戏化”、学校教育缺失、家庭情感缺位和网络营商恶性竞争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社会工作介入中职生的网络自我调适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职生在网络上的认知、情绪、行为和目标定位四个层面的自我调适能力水平。第四,发展模式以人的综合发展为视角,同自我调节理论的情绪、行为和欲望的三个范畴与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的三个过程相互融合发展。发展模式的视角贯穿于网络自我调适的全过程,自我调节将所有思维与行动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邓静[9](2019)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医务工作者的生命关怀能力水平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治疗与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稳定医患关系、提升医务工作者职业认同度、提高医疗队伍服务水平的重要前提之一。但目前我国对生命关怀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护理人员,而将医务工作者整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科学有效评价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的工具及参考标准。本研究根据我国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现状,首先拟明确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构建一套导向明确、客观性较好、针对性较强的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其相对应的调查问卷进行后续实证研究,为准确评价我国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和进一步开展针对性教育和培训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并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法:第一部分:了解国内外生命关怀发展现状通过文献分析及现状调查,充分了解国内外医学生命关怀伦理实践与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明确生命关怀相关概念的内涵,深入分析生命关怀在我国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当前的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策略。第二部分:构建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在前期了解国内外生命关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经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初步拟定一、二、三级指标,邀请29位相关领域的专家修改各项指标、以指标相关性为标准增加新指标或删减指标内容,确定各项指标的具体内容,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函询专家对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删除一致性较差的指标,并删除该专家的赋值,保留一致性较好的指标,构建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将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转换成对应的调查问题,进而构建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调查问卷,预计样本量为900人,考虑样本丢失及抽样误差等因素后,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重庆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1050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以信效度的得分结果检验问卷的可靠性,专家基本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国内外生命关怀发展现状国外的生命关怀教育开展较早,在医疗活动中开展得较成熟,构建了多种关怀能力量表以评价护理人员的关怀能力。由于传统文化排斥生死话题、医疗环境复杂等原因,我国的生命关怀研究起步较晚,在医疗活动中开展得不尽理想,关怀能力的评价工具主要参考国外已有的关怀能力评价量表。2.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结果(1)所有函询专家对调查问卷的熟悉程度均达到了较熟悉及以上水平,三轮函询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依次为100%、93.10%、100%,专家总体权威系数为0.89,专家对第1轮各项指标的认可率均数为93.35%、重要性赋值均数为4.448,专家对第2轮各项指标的认可率均数为94.72%、重要性赋值均数为4.546,两轮专家函询中专家意见协调系数P值均<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在多轮函询调查中,一级指标“实行‘人性化’照护”的认可度均达到90%以上,专家赋值显示其权重值最高,这与本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贴合,符合医学伦理学的人文宗旨。(3)构建的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尊重患者人格的独立性与主动性,满足患者合理的就医要求,满足患者及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需要,实行‘人性化’照护”为核心的一级指标4个,二、三级指标依次为10、37个。3.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结果928名医务工作者的生命关怀能力总分为(174.61±34.41)分,条目均分为(4.16±0.82)分。4个维度评分:尊重患者人格的独立性与主动性(4.19±0.79)分、满足患者合理的就医要求(4.19±0.79)分、满足患者及家属合理的生理心理社会需要(4.15±0.83)分、实行“人性化”照护(4.12±0.86)分,可见我国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还有待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性别、聘任方式、科室性质以及是否参加过生命关怀能力培训是影响其生命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结论:1.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对医学生、临床医务工作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实用价值,医学类院校、医学教育者应高度重视医务工作者在生命关怀教育方面的学习,促使提高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2.本研究的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及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构建而成,其研究方法合理、科学,经实证研究检验该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较好、现实应用性较强,能有效指导临床实践。3.本研究构建的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使医务工作者进行生命关怀活动不再空洞、抽象,使其行动有具体内容、有据可依,能为准确评估医务工作者的生命关怀能力并展开针对性的提升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还能更好规范关怀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核心力。

时香丽[10](2019)在《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话题,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简称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身上更为凸显。现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攻坚脱贫的关键时期,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帮扶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研究对象,沿着“文献综述—模型假设—实证研究—优化模型—提出建议”的基本思路,围绕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构成要素进行多角度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调查问卷,将桂林理工大学2018、2019届建档立卡毕业生作为施测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优化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最后提出提升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核心概念鉴定和相关理论。通过现有文献研究,结合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对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下定义,并简单陈述本研究中涉及到的三个重要理论。根据文献、理论基础和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假设。第三章,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过程说明。采用开放式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指导师、企业人事经理等群体进行调查,结合假设模型梳理出能够评价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项目。编制初始调查问卷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和重新排版,选定施测对象,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数据整理录入。第四章,基于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实证分析。使用SPSS22.0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因子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再结合2018届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数据分析,优化并检验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第五章,提升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结合实际,根据修正后的结构模型提出提升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建议。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也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培养、就业能力评价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对推进我国“精准扶贫”战略,帮助建档立卡户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阶段性心理调适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阶段性心理调适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加速与时间性:新冠疫情危机中的应急能力与社会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风险社会视阈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应急能力及其相关研究
二、应急能力与社会适应的共现及其因果:基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事件史生存分析
    (一)研究思路
    (二)概念操作及研究假设
    (三)量表使用与数据分析
三、应急能力与社会适应共建的危机管理系统:基于4R理论的拟态建构
四、群像刻画:公共危机事件中应急能力与社会适应的群体表征
    (一)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与自我表达的矛盾性
    (二)性别框架驱动生存能力差异的外显化
    (三)大学生群体媒介依赖或抑制地缘情绪扩散
五、结论与反思:加速社会中的公众应急能与社会适应的现代性衍化
    (一)个体时间中的危机管理体验
    (二)群体时间中的公众应急能力
    (三)社会时间中的风险与抵御
    (四)加速循环中的时间性反思

(2)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
        2.1.2 挫折
        2.1.3 挫折教育
        2.1.4 大学生挫折教育
    2.2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
        2.2.3 中国传统文化的挫折教育思想
        2.2.4 合理情绪疗法理论与塞涅卡的挫折观
    2.3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特征
        2.3.1 引导性与渗透性相统一
        2.3.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2.3.3 主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2.3.4 持续性与综合性相统一
    2.4 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
        2.4.1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4.2 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4.3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4.4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章 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3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3.2 大学生挫折教育取得的成就
        3.2.1 大学生挫折教育开始得到关注
        3.2.2 大学生挫折教育内容日益丰富
        3.2.3 大学生挫折教育积极效应已经显现
    3.3 大学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3.3.1 未形成重视挫折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3.3.2 高校挫折教育体系不健全
        3.3.3 家庭对挫折教育重视不够
        3.3.4 大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主体性缺失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4.1 发挥社会的引导性作用
        4.1.1 构建新理念,重视人才全面发展
        4.1.2 完善社会舆论体系,发挥网络媒体的“正能量”作用
        4.1.3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机构的平台,完善社会心理咨询和志愿服务体系
    4.2 完善学校的主导性作用
        4.2.1 坚持以人文本的挫折教育理念,提高挫折教育重视程度
        4.2.2 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活动
        4.2.3 创新大学生挫折教育形式,提高挫折教育的实效性
        4.2.4 形成全员参与机制,提高教师素质
        4.2.5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打造积极的校园育人环境
    4.3 优化家庭的基础性作用
        4.3.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4.3.2 家长树立正确的示范作用,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4.4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4.1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念,提高挫折教育的认知水平
        4.4.2 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科学管理自己的情绪
        4.4.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意志品质
        4.4.4 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小组工作介入城市困境儿童自信心提升的实务探索 ——以Q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一) 自卑感相关研究
        (二) 自信心相关研究
        (三) 城市困境儿童相关研究
        (四)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自信心问题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一) 自卑感相关研究
        (二) 自信心相关研究
        (三)城市困境儿童自信心相关研究
        (四) 就社会工作介入儿童自信心问题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市困境儿童
        二、成长小组
        三、发展性模式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增能视角
        二、团体训练
        三、优势视角
        四、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参与式观察法
        (三) 量表测量法
        (四) 半结构化访谈
第三章 实务设计与介入过程
    第一节 小组准备工作
        一、服务对象的相关情况
        (一) 服务对象选取
        (二) 服务对象的情况调查
        (三) 服务对象需求评估
        二、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的选择
        (一)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二) 小组工作介入策略
        (三) 小组工作介入目标
    第二节 小组介入过程
        一、小组筹备
        (一) 小组活动背景资料
        (二) 方案设计
        二、小组介入过程及分析
        (一) 小组初期: 个人层面的自信心提升
        (二) 小组中期: 人际层面的自信心提升
        (三) 小组后期: 学校层面的自信心提升
第四章 小组活动效果评估
    一、小组过程评估
        (一) 小组阶段性评估
        (二) 小组成员互动情况评估
    二、小组成效评估
        (一) 小组成效量化分析
        (二) 个体对自信心提升状况的反馈
        (三) 教师对儿童自信心提升情况的反馈
        (四) 小组满意度调查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一、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是影响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因素
        二、小组工作介入正向提升学生自信心
        三、灵活运用小组工作技巧有助于提高目标达成度
    第二节 反思
        一、对实务过程的反思
        (一) 应注重社工服务延续性
        (二) 应强化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三) 注重合理运用小组工作介入的技巧
        二、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一) 注意量表评估方式多元化
        (二) 完善活动设计内容
        (三) 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二 自信心测量量表
    附录三 满意度调查问卷(组员)
致谢

(4)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1.1.2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对口率低
        1.1.3 学历要求虚高与专业综合能力的矛盾凸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3.4 层次分析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现状
        1.4.2 国内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职业生涯
        2.1.2 职业生涯规划
        2.1.3 职业生涯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职业选择理论
        2.2.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2.3 职业生涯决策理论
3.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
    3.1 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3.1.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2 访谈提纲设计与访谈对象选择
        3.1.3 调查信息分析
    3.2 存在的问题
        3.2.1 学生方面
        3.2.2 学校方面
        3.2.3 企业方面
    3.3 影响因素
        3.3.1 学生方面
        3.3.2 学校方面
        3.3.3 企业方面
4.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及评价
    4.1 模型构建
        4.1.1 评价方法
        4.1.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1.3 确定指标分值
        4.1.4 模型计算
    4.2 影响因素评价
5.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的对策
    5.1 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5.1.1 明确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目标
        5.1.2 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5.2 建立专业学生教育分流引导机制
    5.3 增加职业生涯教育资源投入
        5.3.1 增强专业师资队伍培养
        5.3.2 组建专业职业生涯教育部门
        5.3.3 增加专业测评工具引入
        5.3.4 增加专项教育资金投入
    5.4 优化校企合作
        5.4.1 联合培养机制
        5.4.2 人才输送机制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2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访谈提纲(学生用)
附录3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访谈提纲(教师用)
附录4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影响因素评价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致谢

(5)新时期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情况
        (二)国外关于突发事件的理论研究情况
        (三)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动态分析法
        (四)学科交叉研究法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念解读
    一、新时期突发事件之范畴解析
        (一)突发事件的基本内涵
        (二)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三)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四)新时期突发事件的成因
        (五)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影响
    二、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定与案例反思
        (一)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新时期突发事件若干典型案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三)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反思
第二章 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切近指导原则和理论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切近指导原则
        (一)坚持辩证思维方法
        (二)坚持唯物史观理论视界
    二、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学科理论借鉴
        (一)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学学科理论借鉴
        (二)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学科理论借鉴
        (三)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学科理论借鉴
        (四)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学学科理论借鉴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功能及其呈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功能
        (一)预警防控功能
        (二)社会稳定功能
        (三)动员凝聚功能
        (四)人文关怀功能
        (五)心理调适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介入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处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突发事件处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耦合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入新时期突发事件的重要性
        (一)新时期突发事件造成的思想矛盾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化解思想矛盾的重要途径
    四、思想政治教育介入新时期突发事件的多维呈现
        (一)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信息发布机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协调联动机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心理干预机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章 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
    一、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主体和客体
        (一)多元与层次:主客体的构成
        (二)主导与互动:主客体的特征
        (三)联动与转化:主客体的关系
    二、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方略
        (一)原则性方略:以人为本,系统介入
        (二)对象性方略:因势利导,差别对待
        (三)时效性方略:全程贯通,动态干预
    三、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环节
        (一)事件发生前的预警环节
        (二)事件过程中的干预环节
        (三)事件发生后的处置环节
    四、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基本体系
        (一)以应急教育为主的内容体系
        (二)突出感召激励作用的方法体系
        (三)灵活多样的载体体系
    五、新时期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路径
        (一)政府主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舆论信息引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公众志愿参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宣传鼓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一)拟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素质模型理论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小结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小结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公正观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公正思想
        一、以规范君主执政理念为中心的公正思想
        二、以构建良好社会制度为中心的公正思想
        三、以实现个人高尚品德为中心的公正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正思想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二、对资本主义形式公正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立论依据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公正的价值旨归
        四、公正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的题中之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公正的生动实践
        三、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的创新解读
    第四节 国外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公正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的“应得”公正论
        二、罗尔斯的制度公正论
        三、现代社群主义者的“共同体”公正论
        四、阿马蒂亚·森的具体公正论
第二章 公正与公正观的应有之义
    第一节 公正的多重意蕴
        一、公正是一定社会形态下具有正当性的伦理准则
        二、公正是评价社会制度的基本依据
        三、公正是个人美德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公正观的内涵与呈现
        一、公正观的内涵
        二、公正观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开展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
        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三、大学生公正观教育能够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体系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现状审视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与基本结构
        二、调查对象选取及其基本特征
        三、调查的统计方法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调查的数据统计
        一、大学生公正认知调查结果统计
        二、大学生公正情感调查结果统计
        三、大学生公正意识调查结果统计
        四、大学生公正行为调查结果统计
        五、大学生公正感受调查结果统计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的积极表现
        一、大学生公正认知水平总体稳定
        二、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正义感
        三、大部分大学生针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立场端正
        四、大部分大学生公正行为表现积极向上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的问题聚焦
        一、部分大学生对公正的认知有所偏差
        二、部分大学生公正观受到逐利意识的影响
        三、部分大学生的公正意识与公正行为存在情境差异
        四、部分大学生维护社会公正的行为缺乏理性
        五、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公正状况的评价较为偏激
        六、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正态度冷漠
第四章 引发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主要诱因
    第一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经济因素
        一、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二、经济主体行为失范
        三、社会逐利意识增强
    第二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政治因素
        一、官员违法违纪现象偶有发生
        二、司法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三、公民政治参与度略显不足
    第三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生存压力攀升引致心态失衡
        二、社会阶层固化形成身份差异
        三、舆论引导失当激化非理性行为
    第四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文化因素
        一、传统文化窠臼残存
        二、错误社会思潮侵袭
        三、劣质文化产品供给
    第五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高校教育因素
        一、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定位不清
        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主体不明
        三、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四、高校自身公正环境缺场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第六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个体因素
        一、对网络高度依赖致使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
        二、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导致大学生欠缺奋斗精神
        三、家庭环境缺乏公正理念影响大学生公正观初始养成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原则解析
        一、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传授与实践感悟相统一
        三、坚持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统一
        四、坚持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家庭教养相统一
    第二节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目标导引
        一、端正公正认知
        二、培育公正情感与公正意识
        三、养成公正行为
        四、改进公正感受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一、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二、正确理解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第二节 道德指引:公正伦理观
        一、平等观教育
        二、义利观教育
        三、“应得”观教育
    第三节 国情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之维
        一、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所向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对社会公正的理论创新
    第四节 现实延伸:具体场域下的公正观
        一、经济公正观教育
        二、政治公正观教育
        三、法治公正观教育
        四、网络公正观教育
第七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实践指向
    第一节 搭建大学生公正教育的主要渠道
        一、夯实认知基础,建设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情感认同,推动公正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
        三、紧贴生活场域,打造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网络阵地
        四、倡导知行合一,丰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实践感悟
        五、平复失调心态,加强大学生消极公正观的心理调试
    第二节 丰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以知识讲授巩固公正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以思想灌输提升公正观教育的话语公信
        三、以隐性教育推动公正观教育的资源整合
        四、以情境构建强化公正观教育的情感体验
    第三节 强化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文化附着
        一、打造具有公正价值导向的文化载体
        二、开展具有“仪式感”的主题文化活动
        三、树立公道正派的先进典型
    第四节 优化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一、营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二、营造共享共创的民生环境
        三、营造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
    第五节 增强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家庭熏陶
        一、转变基本教养方式
        二、树立良好家风家训
        三、提升父母教育能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发展模式下小组工作提升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能力的研究 ——基于武汉市S职高D班社工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核心概念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2 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的现状分析
    2.1 缺失的网络认知
    2.2 交融的网络情绪
    2.3 偏差的网络行为
    2.4 无意识的网络目标定位
3 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的服务
    3.1 社会工作服务设计方案
    3.2 巩固和增加网络认知
    3.3 认知和改善网络情绪
    3.4 规范和改变网络行为
    3.5 挖掘和树立网络目标定位
4 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的服务效果
    4.1 网络自我调适的整体效果
    4.2 网络认知改变显着
    4.3 网络情绪调适有度
    4.4 网络行为渐进改变
    4.5 网络目标定位启蒙
    4.6 社会工作服务满意度评估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中职生需求评估问卷
附录2: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问卷
附录3:中职生需求评估访谈提纲
附录4:效果评估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件5:社工课堂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件6:社工课堂服务满意度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7:社工课堂导学案(以第五次为例)
附录8:青少年网络成瘾调查问卷(节选改编)

(9)“以人为本”理念下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3 选题缘由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临床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我国医学领域中生命关怀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动态
        1.2.1 国外关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
        2.1.2 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2.2.3 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
    2.3 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初步构建
        2.3.1 就业能力结构模型重要文献汇总
        2.3.2 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初始结构模型
第3章 广西高校2018、2019 届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过程说明
    3.1 问卷调查题目的收集与归纳
        3.1.1 文献资料的归整与筛选
        3.1.2 多角度访谈
        3.1.3 开放式问卷调查
    3.2 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3.2.1 问卷题目的分类整理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3 调查实施过程: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3.3.1 样本组成
        3.3.2 问卷发放形式
第4章 基于广西高校2018、2019 届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实证分析
    4.1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4.2 调查问卷的相关分析
        4.2.1 问卷设置的基本情况
        4.2.2 显性能力中不同类型变量的信息统计
        4.2.3 隐性能力情况统计分析
        4.2.4 隐性能力与显性能力中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4.2.5 因子分析
    4.3 2018 届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
        4.3.1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4.3.2 相关性分析
    4.4 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的优化与检验
        4.4.1 结构模型的优化
        4.4.2 优化后的结构模型验证
第5章 提升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5.1 提升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显性能力的有效措施
        5.1.1 学校狠抓三个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平台
        5.1.2 政府牵头搭建桥梁,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5.1.3 家庭改变传统观念,支持学生全面发展
        5.1.4 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抓住机遇提升综合能力
    5.2 提升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隐性能力的有效措施
        5.2.1 高校落实四个环节,实现信息化、全程化培养
        5.2.2 企业科学用人,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协调发展
        5.2.3 家庭摒弃落后观念,引导学生基层就业和创业
        5.2.4 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准确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大学生阶段性心理调适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加速与时间性:新冠疫情危机中的应急能力与社会适应研究[A]. 夏迪鑫,卢毅刚. 北京论坛·健康传播分论坛丨医疗、人文、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2020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0
  • [2]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赵欣.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小组工作介入城市困境儿童自信心提升的实务探索 ——以Q小学为例[D]. 韩欣娥.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2020(12)
  • [4]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 徐先鹏.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新时期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晓元.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D]. 郑元凯.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发展模式下小组工作提升中职生网络自我调适能力的研究 ——基于武汉市S职高D班社工服务[D]. 马丽彬.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以人为本”理念下医务工作者生命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邓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D]. 时香丽.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大学生阶段性心理调节方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