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如何迎接数学发展的新挑战

数学教育如何迎接数学发展的新挑战

一、数学教育如何应对数学发展的新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唐玲珊[1](2021)在《回归工程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高等工程教育陷入危机。二战后基础研究和科学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过度入侵,使得工程的本质属性——实践被遗忘。面对这一困境,美国工程教育界审时度势,主动开展了大型的工程教育调查活动,并发表众多研究报告,提出改革建议。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成功地实现了工程教育范式的转变,并开始探索新的教育范式。20世纪80年代,工程教育中的实践和科学不平衡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致使美国人开始反思,不断调整课程计划,从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向实践能力转变。20世纪90年代,在大工程观、整体工程观等现代工程观的指引下,美国工程教育的引领机构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对学校的工程教育进行了反思,并积极探索新工程教育模式,最终开发了CDIO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进入21世纪,美国颁布了“2020工程师计划”,并大范围地开展改革,在强调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才能、创新才能和领导才能。剖析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变革历史,发现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以产业和社会需要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各类工程人才;第二,强调平衡工程教育中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跨学科和跨专业的教育研究,构建一体化的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第三,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教师采用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真实且完整的工程体验;第四,以持续改进的认证哲学影响工程教育改革,采用多种人才培养的计划标准,更加注重教育的输出而非投入。

张丽杰[2](2021)在《城乡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评价机制、学习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初中生升学压力加大,而数学学业成绩影响着学生的升学,在这个转型阶段,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成为家长、学校关心的问题。因此,探究促进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内在机理和外部条件至关重要。广西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和数学学习投入的现状如何?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数学学习投入在父母自主支持和数学学业成绩中是否起中介作用?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是否调节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城乡)初中生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对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否通过数学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得以发挥?为了解上述问题,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对初中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明确父母自主支持对学业成绩具有直接影响效应基础上,重点探讨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及数学学习投入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为了解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和数学学习投入的现状,以及检验相关研究假设,本研究使用SPSS22.0软件对671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了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和数学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其和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影响关系以及数学学习自我决定的调节作用;使用AMO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分析了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数学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主要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初中生的父母自主支持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多数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倾向于自我决定,初中生的数学学习以自主性调节为主;数学学习投入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水平均处于较高状态。(2)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家庭所在地、学校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控制性调节在性别、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他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自主性调节在家庭所在地、学校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他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数学学习投入在家庭所在地、学校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他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3)父母自主支持与控制性调节呈显着负相关(相对于自主性调节),父母自主支持与自主性调节(相对于控制性调节)、数学学习投入、数学学业成绩呈显着正相关。控制性调节与数学学习投入呈显着负相关;自主性调节与数学学习投入、数学学业成绩为显着正相关关系。数学学习投入与数学学业成绩为显着正相关关系。(4)父母自主支持正向影响数学学业成绩。父母自主支持对控制性调节(/自主性调节)产生负向(/正向)影响;控制性调节(/自主性调节)可以负向(/正向)影响数学学业成绩。父母自主支持正向影响数学学习投入。(5)控制性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自主性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中的作用呈现矛盾现象。数学学习投入在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中具有部分中介的作用。控制性调节—数学学习投入、自主性调节—数学学习投入在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中具有链式中介作用。(6)控制性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并且控制性调节正向调节模型的后半路径,即控制性调节在数学学习投入和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自主性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自主性调节负向调节模型的前半路径,即自主性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和数学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7)在农村的初中生中,控制性调节调节了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的直接效应以及数学学习投入在父母自主支持和数学学业成绩中的后半段路径;在城镇的初中生中,控制性调节仅调节了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直接路径,未表现出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在农村的初中生中,自主性调节仅调节了数学学习投入在父母自主支持和数学学业成绩中的前半段路径,而直接效应不显着;在城镇的初中生中,自主性调节仅调节了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直接路径。为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学业成绩提供有益启示:增强父母自主支持水平,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充分利用数学学习自我决定与学习投入的中介关系,多角度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重视控制性调节,联合自主性调节;提高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水平,增强城镇父母自主支持以提升低自主性调节初中生学业成绩。

王思超[3](2021)在《诺德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Volume 60)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在不断发展自身教育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国外先进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引进。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国际社会融合,更加准确地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方法,教育文本的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笔者在实习公司进行的翻译实践,对收录于爱思唯尔(Elsevier)数据库的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Volume 60)进行翻译研究。文本内容主要收录国外教育家们针对中小学所提出的各种先进且成功的教育方法。该文本为学术论文集,属于信息型文本,作者采取“功能加忠诚”的翻译原则,研究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词法、句法问题,旨在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以实现文本的交际功能。笔者此次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家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的文本分析模式为指导,从文外因素、文内因素对其进行展开分析,并根据文本的不同主题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还原文本内容、传达文本核心思想、实现文本的交际功能。本翻译实践报告表明,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对于教育文本的翻译工作有积极地指导作用,笔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尽量将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翻译出较为准确的译文,希望对未来教育文本的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孙蒙蒙[4](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坚毅与成长型思维的关系》文中认为成长型思维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理念一经引入,在国内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提高个体的成长型思维水平是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份好的成长型思维测量工具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着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量表的编制展开。通过搜集、梳理了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已有量表,并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编制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初测量表,然后对山东省滨州市某小学248名高年级学生进行施测,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量表包括三个维度16道题目。通过对550名高年级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份信效度良好、符合测量要求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量表。本研究第二部分围绕着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社会支持、坚毅的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采用自编量表和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及Duckworth的坚毅量表(Grit),对675名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社会支持和坚毅的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自编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量表》共分为三个维度:内隐能力观、失败挫折观、积极型内心信念,共计16道题目。(1)该量表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76到0.848之间,分半信度在0.631到0.810之间。(2)效度检验中X2/df=2.637,RMSEA=0.055,CFI=0.928,IFI=0.929,TLI=0.915,说明结构效度良好。2.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坚毅及成长型思维发展水平总体良好处于中等或者中等偏上水平。(1)小学高年级学生主观支持的平均分最高,说明对于这一群体来说,社会支持更多地体现在主观支持上,其次是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上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2)小学高年级学生坚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坚毅在性别、年级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3)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成长型思维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在年级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4)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坚毅和成长型思维的各维度之间均显着相关。(5)社会支持可以显着预测坚毅,成长型思维在社会支持和坚毅之间起调节作用,通过简单斜率检验发现高成长型思维对社会支持与坚毅之间的调节作用更强。研究结论:1.自编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量表信效度良好,内容结构合理,符合测量需要。2.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主观支持水平最高,其次是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该群体的坚毅和成长型思维均处在中等偏上水平。3.成长型思维在社会支持与坚毅之间起调节作用,且成长型思维水平越高,调节效应越显着。

李云丽[5](2021)在《中学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在教师行业,随着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生由于各种原因加入了教师队伍,成为了跨学科教师。其中,对于数学学科,本研究把非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的教师称为跨学科数学教师。他们对学科知识,教师技能等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基础大多比较薄弱,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后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对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跨学科数学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一部分,了解他们的教师知识需求现状,提出教师知识的提升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根据跨学科数学教师学科基础比较薄弱,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可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对跨学科数学教师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并且采用的是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将数学教师知识分为静态的四个部分:数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其次,基于制作的调查问卷调查了104位数学教师。最后选取了三位跨学科数学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知识需求和对自身发展的展望。基于对多角度分析调查问卷及访谈所得数据后,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总体情况有待提高;(2)跨学科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3)跨学科数学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学习;(4)跨学科数学教师需要深化跨学科教学;(5)跨学科数学教师需要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之后,针对以上研究结论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几点策略与建议。

段海弟[6](2021)在《学科观念统领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百以内数加减法”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核心素养的实现依托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能够做到整体把握,发挥“结构”的力量,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已经强调在教学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形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建构,促进意义理解与迁移应用。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始接触并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该阶段所获得的关于数学的一切思想、能力与习惯等都对其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知识本质内涵认识不足以及学生碎片化的学习很难将知识体系进行完整建构,促进理解与迁移。而在大观念背景下,以学科观念为统领的单元整体教学正是基与实现知识的意义理解与迁移,串联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深度、长久理解。然而,对于此方面的研究以及教学实践在我国并非普遍,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上更为少见。由此,笔者尝试结合大观念的相关理论,以学科观念为统领,进行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并提供具体范例以供借鉴。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展开论述。开展对大观念、数学观念、单元整体教学等进行文献综述和述评。并结合本文研究主题,以学习迁移、学习进阶等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当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单元整体教学作铺垫。第三部分对当前单元整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实施情况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发现教师对单元整体教学既存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又存在教学实践的困难。第四部分对单元整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和价值性进行探讨,其具有以下优势:串联知识结构,构造知识整体、整改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理解迁移,实现深度学习。第五部分根据UBD教学理论,提出单元整体教学的两大设计思想与五步实施架构。第六部分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案例分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主,从整体到局部,确定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做为更具体的研究内容,并选取其中一课进行了教学案例设计。第七部分则主要进行研究总结以及分析研究中的不足。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在小学数学中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高度,但只要找对方法依然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单元整体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吴爽[7](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沈中宇[8](2021)在《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要改善教师教育的效果,教师教育者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数学教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其中,“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Teachers,简称MKTT)理论为研究一般数学教师教育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借鉴。但已有的研究中对于“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仍然缺乏清晰准确的刻画,同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构建,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为研究主题,选取高中数学教研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有哪些?(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针对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将研究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以及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阶段采用了专家论证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的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知识框架,接着通过对相关的成分和子类别的反复比较,构建初始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最后通过三轮专家论证得到最终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阶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其中选取了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数学主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编码分析高中数学教研员的问卷回答和访谈实录,从而了解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其中观察了不同的高中数学教研员的多次教研活动,在观察过程中对教研活动进行录音并在观测后对高中数学教研员进行访谈,对录音和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和统计,从而剖析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包括4个成分与12个子类别。构成成分为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一般内容知识、专门内容知识和关联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内容与学生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和内容与课程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学科高等知识、学科结构知识和学科应用知识,数学哲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本体论知识、认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4个成分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短板;(2)高中数学教研员对不同知识成分的掌握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2个方面掌握较好,而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2个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具体理解: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合理性以及不同概念、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较为熟悉;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有关特定数学内容学习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教授方式和相关数学内容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理解较深;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能够对中学数学知识作出一定程度的推广、涉猎不同学科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能够大致解释数学定义的基本作用和标准、数学研究的动力、数学证明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4)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欠缺之处: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定义的多元性、解释的多样性和联系的普遍性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细致理解、不同数学内容的深入教授和教学内容编排意图的全面考虑还有提升的余地;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从高观点理解中学数学知识、分析不同知识的联系和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数学知识方面还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解。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属于教学内容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小部分属于数学哲学知识和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为一般内容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学科高等知识和方法论知识。(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及其由来、表征、证明及解释;不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有学生对特定数学内容理解存在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引入、辨析、应用和小结的教学方法;特定数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有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概念在高等数学中的推广;高观点下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有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对数学认识过程的理解;推理论证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本研究对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制订、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设计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规划有一定启示,后续可以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和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陈立刚[9](2021)在《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中联邦政府的角色研究》文中认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建立完善的教育问责体系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根据联邦宪法,教育属于州和地方政府的公共事务,除国会授权外联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地方教育事务,基础教育的管理权属于各州,由各州来分配教育经费和制定教育标准。20世纪50年代后在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度发展的过程中,联邦政府逐渐突出了其主体性地位。梳理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过程中联邦政府的角色变化,剖析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的核心要素和内在逻辑,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中“环境结构”“制度复合体”“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制度复合体中“理念”“利益”“制度”三项核心要素的变化产生的张力与矛盾。以联邦政府的角色作为切入点,为全面理解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的演进逻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中的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基础教育问责制度的萌芽期(二战前)、基础教育问责制度的初步发展期(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问责制度的蓬勃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基础教育问责制度的完善期(进入21世纪以来)共四个时期。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的演变历程及内在逻辑,探寻联邦政府在其中的角色的变迁。本文根据制度变迁的三种逻辑来进行考察和分析,其一,从历史变迁来看,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制度萌芽、制度生成、制度发展、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其二,从理念变迁来看,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遵循“结构环境、行动者、制度复合体”的复合式逻辑,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产生了结构性影响。其三,从“利益”“理念”“制度”三个核心要素之间的张力关系来看,它们是推动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度变迁的内聚力。联邦政府作为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在美国基础教育问责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认为:首先,从历史变迁来看,联邦政府能成为美国基础教育问责主体的原因包括:其主导政策理念的合理性、环境带来的机遇、联邦政府的行动能力。其次,从角色实践中,联邦政府扮演了问责理念实践者、基于标准问责的推广者、激进的权力的行使者三种角色。最后,探讨了联邦政府在基础教育问责制度变迁历程中,其角色是有界限的。

付婉迪[10](2021)在《中美数学高考试卷比较及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管理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教育评价标准是教育评价活动的核心内容,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出迥异的评价结果。考试内容是评价标准的直接反映,高考作为教育评价活动之一,高考试题是高考评价活动的核心,起着“指挥棒”的指导作用,引领着教育管理者适时适宜地调整教学管理活动。2016年,我国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布对我国数学高考试卷提出了新要求,高考数学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无疑是给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在以“核心素养”为主题词的全球教育改革背景下,美国于2002年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技能”,其“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先行一步,美国高考SAT历经改革并于2016年3月全新推出。美国是世界强国,科技力量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美国高考考试内容评价标准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其变化和发展趋势值得研究。中美高考数学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高考数学试卷上尤为显着,中美数学高考试卷的比较研究,能够更深刻地呈现“核心素养”高考考试内容评价标准的关键所在及其大势所趋的发展方向,对高中数学教学管理具有导向作用,这能为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管理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本研究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定性比较中美高考数学考查要求、考查内容和数学试卷特点基础上,运用SOLO理论和综合难度模型的评价工具,对2017年至2020年中美数学高考试卷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中美高考数学试题思维层次评价和难度水平评价上的异同点,进一步得出“核心素养”高考数学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给出高中数学教学管理改进的建议,探究考试内容作为评价标准的量化分析方法,探究数学高考试卷作为教学管理评价工具的使用方式,丰富数学考试内容评价标准的量化分析结果对高中数学教学管理导向作用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呈现了中美数学高考试卷作为评价工具所进行试题思维层次评价和难度水平评价上的异同之处及“核心素养”数学高考试卷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中美高考数学考试内容在评价目标上存在巨大差异;中美数学高考试卷的评价指标权重有所不同;我国高考数学试卷兼具合格评价和选拔评价的功能;“核心素养”数学高考试卷的问题情境呈强化趋势。高中数学教学管理要根据数学高考试卷的变化进行调整,本研究的启示从数学教学课前管理、课堂管理和课后管理这三个维度展开:⑴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课前管理的启示:引导教师协调数学应试与发展核心素养间的关系;完善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为重点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分层教学策略的教学质量管理;培训教师掌握数学作图软件和数学建模的技能。⑵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管理的启示:创设课堂氛围的环境管理;以鼓励学生为主的激励管理。⑶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课后管理的启示:作业管理和针对性辅导;多元化评价管理。

二、数学教育如何应对数学发展的新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教育如何应对数学发展的新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回归工程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历史
    2.1 面向实践的美国工程教育技术范式时期(1950 年以前)
        2.1.1 美国工程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2.1.2 面向实践的课程理念
        2.1.3 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
    2.2 偏离实践的工程教育科学范式时期(1950—1980 年)
        2.2.1 美国工程教育的领先和科学化
        2.2.2 偏离实践的课程理念
        2.2.3 科学导向的课程设置
    2.3 本章小结
3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培养目标的转型:从基础科学人才到实践综合性人才
    3.1 工程教育改革的开端
    3.2 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
    3.3 培养目标的变迁
    3.4 本章小结
4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课程体系的改革:从科学主导走向科学和实践平衡
    4.1 课程思想的更新
    4.2 课程内容的重构
    4.3 课程结构的优化
    4.4 课程体系的改革:以MIT的 CDIO课程模式为例
        4.4.1 一体化课程设置
        4.4.2 以设计-实现经验为导向的课程计划
    4.5 本章小结
5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学方法的改变:从围绕知识到聚焦体验
    5.1 教学观的转变
    5.2 多样的教学方法
    5.3 本章小结
6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认证体系的改变:投入导向转为产出导向
    6.1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历史沿革
    6.2 专业认证标准的变迁
    6.3 本章小结
7 经验与趋势
    7.1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的基本经验
        7.1.1 社会需求导向人才目标定位
        7.1.2 构建一体化的本科课程体系
        7.1.3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7.1.4 熔铸国家特色文化的认证体系
    7.2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7.2.1 工程教育国际化程度提高
        7.2.2 工程教育跨界融合程度提升
        7.2.3 扩大化工程教育体系
        7.2.4 工程领域的性别差异性降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城乡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自我决定理论
        2.1.1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2.1.2 有机整合理论
        2.1.3 相互作用图
    2.2 研究现状
        2.2.1 父母自主支持
        2.2.2 数学学习自我决定
        2.2.3 数学学习投入
        2.2.4 综合影响
    2.3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2.3.1 已有研究不足
        2.3.2 研究假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3.1 问卷设计
        3.1.1 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量表
        3.1.2 初中生数学学习自我决定量表
        3.1.3 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量表
        3.1.4 初中生数学学业成绩
    3.2 预调查
        3.2.1 预调查施测对象
        3.2.2 初始问卷的测量学分析
        3.2.3 问卷修订
    3.3 正式调查
        3.3.1 研究对象
        3.3.2 正式问卷的测量学分析
    3.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直接效应检验
        4.1.1 描述性分析
        4.1.2 差异分析
        4.1.3 相关分析
        4.1.4 回归分析
    4.2 中介效应检验
        4.2.1 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直接效应检验
        4.2.2 控制性调节及其各维度与数学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4.2.3 自主性调节及其各维度与数学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4.3 调节效应检验
        4.3.1 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在父母自主支持和数学学业成绩中的调节效应检验
        4.3.2 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在数学学习投入对父母自主支持和数学学业成绩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检验
    4.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数学学习投入和数学学业成绩的发展特点
        5.1.1 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数学学习投入和数学学业成绩的总体水平
        5.1.2 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数学学习投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 变量间关系的分析
        5.2.1 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5.2.2 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5.2.3 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投入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5.2.4 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数学学习投入对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关系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育启示
    6.1 建立课上课下性别互补体系,增强数学学习投入水平
    6.2 加强初二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重视其数学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的培养
    6.3 为非独生子女营造自主性环境,注重其内部动机的激发与数学学习投入的发展
    6.4 关注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数学未来发展的影响
    6.5 增强父母自主支持水平,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业成绩
    6.6 充分利用数学学习自我决定与学习投入的中介关系,多角度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6.7 重视控制性调节,联合自主性调节
    6.8 提高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水平,增强城镇父母自主支持以提升低自主性调节初中生学业成绩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诺德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Volume 6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and the Source Text
    1.1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Description of the Source Text
        1.2.1 Type of the Source Text
        1.2.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dures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2.1.2 Translation Plans Made
    2.2 The Translating Procedures
    2.3 Quality Control and Post-Translation Modification
        2.3.1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ranslation
        2.3.2 Modific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3 Introduction to Chirstiane Nord and Her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3.1 Overview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3.1.1 Origin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3.1.2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3.1.3 Main Rules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3.2 Textual Factors Affecting Translation
        3.2.1 Extra Textual Factors Affecting Translation
        3.2.2 Intra Textual Factors Affecting Translation
Chapter 4 Application of Nord’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Educational Texts
    4.1 Extra Textual Factors Affecting Translation
        4.1.1 Text Sender and Sender’s Intention
        4.1.2 Text Audience and Medium
        4.1.3 Text Motivation and Functionality
    4.2 Lexical Factors Affecting Translation
        4.2.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4.2.2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4.3 Syntactic Factors Affecting Translation
        4.3.1 Analysis of Sentence Structure in Translation
        4.3.2 Voice Conversion in Translation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5.2 Limit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Glossary
Achievements

(4)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坚毅与成长型思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1.1 社会支持的概念
        1.1.2 社会支持的测量
        1.1.3 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1.2 坚毅的相关研究
        1.2.1 坚毅的概念
        1.2.2 坚毅的结构和测量
        1.2.3 坚毅的研究现状
    1.3 成长型思维的相关研究
        1.3.1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界定
        1.3.2 基于Dweck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成长型思维发展与理论基础
        1.3.3 成长型思维的测量
        1.3.4 成长型思维的研究现状
    1.4 坚毅与社会支持、成长型思维之间的相关研究
        1.4.1 坚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4.2 坚毅与成长型思维的相关研究
        1.4.3 成长型思维与社会支持和坚毅的关系探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际意义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量表的编制
    3.1 初测量表维度的确定和题目编制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量表维度的构建
        3.1.4 量表题目的编制
        3.1.5 基于专家咨询法对量表的维度和题目进行修改
    3.2 小学高年级成长型思维初测量表的分析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对象
        3.2.4 施测程序
        3.2.5 数据处理
        3.2.6 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3.3 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正式量表的形成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对象
        3.3.4 施测程序
        3.3.5 数据处理
        3.3.6 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 研究二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坚毅与成长型思维的关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数据处理
        4.3.4 共同偏方差的控制
    4.4 结果分析
        4.4.1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的特点
        4.4.2 小学高年级学生坚毅的特点
        4.4.3 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的特点
        4.4.4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坚毅与成长型思维之间的相关分析
        4.4.5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与坚毅的回归分析
        4.4.6 成长型思维在社会支持、坚毅关系中的作用
5 分析与讨论
    5.1 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量表
        5.1.1 量表的编制过程及方法
        5.1.2 量表的信效度
    5.2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的特点
        5.2.1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
        5.2.2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5.3 小学高年级学生坚毅的特点
        5.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坚毅的总体水平
        5.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坚毅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5.4 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的特点
        5.4.1 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的总体水平
        5.4.2 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水平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5.5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坚毅与成长型思维之间的关系
6 总结
7 研究不足
8 研究展望
9 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初测量表》(第一版)
    附录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量表专家意见调查表》
    附录三 《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测量表》(第二版)
    附录四 《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型思维正式量表》
    附录五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附录六 坚毅量表《Grit》
致谢

(5)中学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实施
        1.1.2 国际趋势:跨学科研究的需求
        1.1.3 现实需要:跨学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跨学科的相关研究
        2.2.1 跨学科的内涵
        2.2.2 跨学科的类型
    2.3 关于教师知识的相关研究
        2.3.1 教师知识的内涵
        2.3.2 教师知识的分类
    2.4 关于教师知识需求的相关研究
    2.5 关于数学教师知识的相关研究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3.1 调查对象
        3.3.2 访谈对象
    3.4 研究工具
        3.4.1 调查问卷理论基础
        3.4.2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3.4.3 问卷效度分析
        3.4.4 问卷信度分析
    3.5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5.1 数据的收集
        3.5.2 数据的整理
    3.6 研究的伦理
第4章 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现状分析
    4.1 重要程度与具备程度整体分析
        4.1.1 重要程度与具备程度相关性分析
        4.1.2 重要程度与具备程度分布情况分析
        4.1.3 跨学科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师知识的差异性对比
    4.2 教师知识重要程度分析
        4.2.1 宏观分析
        4.2.2 微观分析
    4.3 教师知识具备程度分析
        4.3.1 宏观分析
        4.3.2 微观分析
    4.4 教师知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教师知识整体分析
        4.4.2 跨学科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师知识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跨学科数学教师对自身发展的展望
    5.1 问卷分析
    5.2 访谈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的提升策略与建议
    6.1 国家层面
    6.2 社会层面
    6.3 个人层面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反思
    7.4 研究展望
    7.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数学教师知识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B: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学科观念统领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百以内数加减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七)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二、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理性思考
    (一)知识本质内涵认识不足
    (二)教学目标的认识模糊
    (三)教学实施单一
三、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分析
四、小学数学学科中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探讨
    (一)串联知识结构,构造知识整体
    (二)整改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
    (三)促进理解迁移,实现深度学习
五、学科观念统领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和架构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
    (二)单元整体教学架构
六、“百以内加减法”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一)课程内容分析与选择
    (二)100 以内加减法(二)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
七、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7)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2.4 小结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3.3 小结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4.4 小结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5.5 小结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6.1.2 “公有性”被侵犯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关注
        1.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值得重视
        1.1.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有待探索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
        2.1.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框架
        2.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测评
        2.1.3 文献小结
    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
        2.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框架
        2.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调查
        2.2.3 文献小结
    2.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
        2.3.1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框架
        2.3.2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实践
        2.3.3 文献小结
    2.4 文献述评总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1.1 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
        3.1.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3.1.3 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
    3.2 研究对象
        3.2.1 专家论证对象
        3.2.2 问卷调查对象
        3.2.3 深度访谈对象
        3.2.4 案例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论证手册
        3.3.2 调查问卷
        3.3.3 访谈提纲
        3.3.4 观察方案
    3.4 数据收集
        3.4.1 专家论证
        3.4.2 问卷调查
        3.4.3 深度访谈
        3.4.4 现场观察
    3.5 数据分析
        3.5.1 专家论证
        3.5.2 问卷与访谈
        3.5.3 现场观察
第4章 研究结果(一):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4.1 文献分析
        4.1.1 已有框架选取
        4.1.2 相关成分析取
        4.1.3 相关类别编码
    4.2 框架构建
        4.2.1 相关类别合并
        4.2.2 相应成分生成
        4.2.3 初步框架构建
    4.3 框架论证
        4.3.1 第一轮论证
        4.3.2 第二轮论证
        4.3.3 第三轮论证
第5章 研究结果(二):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5.1 学科内容知识
        5.1.1 一般内容知识
        5.1.2 专门内容知识
        5.1.3 关联内容知识
    5.2 教学内容知识
        5.2.1 内容与学生知识
        5.2.2 内容与教学知识
        5.2.3 内容与课程知识
    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3.1 学科高等知识
        5.3.2 学科结构知识
        5.3.3 学科应用知识
    5.4 数学哲学知识
        5.4.1 本体论知识
        5.4.2 认识论知识
        5.4.3 方法论知识
    5.5 总体分析
        5.5.1 学科内容知识
        5.5.2 教学内容知识
        5.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5.4 数学哲学知识
第6章 研究结果(三):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6.1 案例1
        6.1.1 第一轮观察:平均值不等式
        6.1.2 第二轮观察:对数的概念
        6.1.3 案例1 总体分析
    6.2 案例2
        6.2.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2.2 第二轮观察:函数的基本性质
        6.2.3 案例2 总体分析
    6.3 案例3
        6.3.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3.2 第二轮观察:出租车运价问题
        6.3.3 案例3 总体分析
    6.4 案例4
        6.4.1 第一轮观察:反函数的概念
        6.4.2 第二轮观察:反函数的图像
        6.4.3 案例4 总体分析
    6.5 跨案例分析
        6.5.1 学科内容知识
        6.5.2 教学内容知识
        6.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6.5.4 数学哲学知识
        6.5.5 案例总体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7.1.2 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1.3 高中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2 研究启示
        7.2.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制订需要关注学科性
        7.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培训需要提升针对性
        7.2.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规划需要增加多元性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7.4.1 拓展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研究
        7.4.2 深入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
        7.4.3 延伸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证手册(第一轮)
    附录2 论证手册(第二轮)
    附录3 论证手册(第三轮)
    附录4 调查问卷(第一版)
    附录5 调查问卷(第二版)
    附录6 调查问卷(第三版)
    附录7 调查问卷(第四版)
    附录8 调查问卷(第五版)
    附录9 访谈提纲
    附录10 观察方案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中联邦政府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教育问责是保障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美国是教育问责实践的重要阵地之一
        (三)政府在教育问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育问责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问责类型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问责历史的研究
        (四)关于教育问责构成要素的研究
        (五)关于教育问责趋势的研究
        (六)关于政府与教育问责关系的研究
        (七)对已有研究的审思
    三、研究问题的澄清与分解
    四、研究目标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的历史跨度
        (二)研究对象的范围选取
    三、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二)历史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解释
        (三)制度变迁理论之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历史分期
        (二)论文结构图
第二章 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度的萌芽期(二战前)
    一、外部环境
        (一)经济背景
        (二)社会背景
        (三)人口背景
    二、制度的结构环境
        (一)科学管理思潮的扩散
        (二)教育管理集权化
        (三)进步主义内部的争论
        (四)课程分化
        (五)测试的出现
        (六)官僚制作为问责的基础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的初步发展期(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
    一、外部环境
        (一)经济背景
        (二)社会背景
        (三)人口背景
    二、行动者行为——联邦政府对基础教育控制的试探
        (一)制定《初等和中等教育法》
        (二)联邦政府的改革实践
    三、制度的结构环境
        (一)教育平权运动的呐喊
        (二)教育中保守主义的泛起
        (三)州政府对教育问责的尝试
        (四)学校推动最低能力测试
    四、基础教育问责制中三要素的变化
        (一)理念——科学管理理念的回归
        (二)利益——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对立
        (三)制度——问责制的生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的蓬勃发展期(20 世纪80 年代至20 世纪末)
    一、外部环境
        (一)经济背景
        (二)社会背景
        (三)人口背景
    二、制度的结构环境
        (一)“危机”下的学校改革
        (二)置顶教育的经济目的
        (三)学校成为被问责的中心
    三、行动者行为——联邦政府基于标准的基础教育问责实践
        (一)联邦政府的立法
        (二)设定国家目标
    四、基础教育问责制中三要素的变化
        (一)理念——对标准理念的呼吁
        (二)利益——政府和教师的斗争
        (三)制度——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实践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度发展的完善时期(21 世纪以来)
    一、外部环境
        (一)经济背景
        (二)社会背景
        (三)人口背景
    二、制度的结构环境
        (一)对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满
        (二)州教育机构的变化
        (三)教育环境中的外部力量上升
    三、行动者行为——联邦政府对基础教育问责的修正
        (一)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二)颁布《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
    四、基础教育问责制中三要素的变化
        (一)理念——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二)利益——多重力量的博弈
        (三)制度——联邦政府基础教育问责制的实践与修正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发展中的联邦政府角色的变迁
    一、基础教育问责制三要素——制度、行动者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一)理念与利益的互动
        (二)理念和制度的互动
        (三)环境与行动者的互动
        (四)制度与行动者的互动
        (五)制度和环境的互动
    二、三要素互动关系下的美国联邦政府角色的变迁
        (一)联邦政府能成为基础教育问责主体的原因分析
        (二)联邦政府在基础教育问责制发展中的角色
        (三)联邦政府在基础教育问责制发展中的角色界限
    三、关于基础教育问责活动与政府角色关系的省思
        (一)谁来问责——问责主体是一个关键的变量
        (二)问责困境——制度虚置与制度缺位
        (三)完善问责——明确责任与创造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中美数学高考试卷比较及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管理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发挥考试内容“指挥棒”的导向功能
        (二)“核心素养”数学考试内容标准需要调整数学教学管理
        (三)美国核心素养考试内容逐渐完善值得比较借鉴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评价
        (二)高考
        1.中国高考
        2.美国高考
        (三)数学高考试卷
        1.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I
        2.SATI数学试卷
        (四)数学教学管理
    三、文献综述
        (一)理论模型
        1.SOLO分类理论
        2.综合难度模型
        3.理论模型的关系
        (二)高考作为教育评价工具相关研究
        (三)中美数学高考试卷相关研究
        1.基于SOLO理论的中美数学高考试卷分析
        2.基于综合系数难度模型的中美数学高考试卷分析
        (四)数学教育管理研究
        (五)文献评述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
        3.统计分析法
第二章 中美高考数学内容及试卷
    一、中美高考数学考查要求及考查内容
        (一)中国高考数学考查要求及考查内容
        (二)美国高考数学考查要求及考查内容
        (三)中美高考数学考查要求及考查内容比较分析
    二、中美高考数学试卷特点
        (一)中国高考数学试卷特点
        (二)美国高考数学试卷特点
        (三)中美高考数学试卷特点比较分析
第三章 基于SOLO理论的中美数学高考试卷分析
    一、试题思维层次评价标准及范例分析
        (一)试题思维层次的评价标准
        (二)试题思维层次的范例分析
    二、试题思维层次评价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高考数学试题思维层次评价
        (二)美国高考数学试题思维层次评价
        (三)中美高考数学试题思维层次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基于综合难度模型的中美数学高考试卷分析
    一、综合难度模型的评价标准及其范例分析
        (一)综合难度模型的评价标准
        (二)综合难度模型的范例分析
    二、中美高考数学难度水平评价的比较分析
        (一)背景因素
        (二)数学认知因素
        (三)运算因素
        (四)推理因素
        (五)知识综合因素
        (六)综合难度系数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一)中美高考数学考试内容在评价目标上存在巨大差异
        (二)中美数学高考试卷的评价指标权重有所不同
        (三)我国数学高考试卷兼具合格评价和选拔评价的功能
        (四)“核心素养”数学高考试卷的问题情境呈强化趋势
    二、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管理的启示
        (一)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课前管理的启示
        (二)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管理的启示
        (三)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课后管理的启示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2017—2020年我国高考数学难度水平评价分析
    附录二 2017—2020年美国高考数学难度水平评价分析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数学教育如何应对数学发展的新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归工程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研究[D]. 唐玲珊.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城乡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研究[D]. 张丽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0)
  • [3]诺德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Volume 60)为例[D]. 王思超.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4]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坚毅与成长型思维的关系[D]. 孙蒙蒙.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中学跨学科数学教师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D]. 李云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学科观念统领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百以内数加减法”为例[D]. 段海弟.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7]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8]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D]. 沈中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9]美国基础教育问责制变迁中联邦政府的角色研究[D]. 陈立刚.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中美数学高考试卷比较及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管理的启示[D]. 付婉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数学教育如何迎接数学发展的新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