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变化的研究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变化的研究

一、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改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飞[1](2020)在《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重要原因。据估计,全球约有3%的人群患有颅内动脉瘤,而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到总病例的75%。颅内动脉瘤破裂一般没有前兆,发生破裂可导致患者高致残率和死亡率且预后较差。目前,颅内动脉瘤的具体发病机制还在探索之中。大量基础性研究认为,颅内动脉瘤的产生、形成以及破裂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包含了多种生物因子,多种基因,多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维生素D除了可调节机体钙磷代谢平衡外,在调节各种炎症反应中的效应也逐渐被挖掘。维生素D通过与VDR结合形成维生素D-VDR的复合物发挥其生物效应。VDR是一种配体依赖的核转录因子,分布于人体多种组织和细胞表面。既往研究表明VDR基因遗传变异与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存在关联。但国内研究还尚未开展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VDR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发生及进展关联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颅内动脉瘤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和未破裂患者之间血清维生素D水平以及VDR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分布情况,探讨维生素D及其受体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发生及破裂的关联。第一部分血清维生素D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目的:通过比较颅内动脉瘤者和健康对照者,颅内动脉瘤破裂者和未破裂者同组别血清维生素D水平差异,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的影响。方法:运用ELISA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破裂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0例健康对照者和1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健康对照组中女性63例(57.3%),男性47例(42.7%),年龄55.47±8.41岁。病例组中女性68例(60.7%),男性44例(39.3%),年龄57.36±7.45岁。根据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将病例组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其中,破裂组36例,占32.1%,未破裂组76例,占67.9%;健康对照组和病例组中性别、年龄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58和0.28),此外,个体是否吸烟,是否患有糖尿病以及吸烟指数在健康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亦无统计学差异(P均大于0.05)。是否饮酒和是否患有高血压在健康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2和0.02)。采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不同组别的血清维生素D表达水平。结果发现,病例组中血清25(OH)D3水平为23.50(15.30,23.69)ng/m L,健康对照组中血清25(OH)D3水平为25.32(24.00,26.37)ng/m L,病例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Z=-9.71,P<0.05);进一步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和未破裂组血清25(OH)D3水平差异时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组血清25(OH)D3水平为21.40(12.87,23.69)ng/m L,未破裂组血清25(OH)D3水平为23.50(17.90,23.68)ng/m L,颅内动脉瘤破裂组血清25(OH)D3水平显着低于未破裂组(Z=-2.31,P=0.02)。进一步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将饮酒、高血压以及血清25(OH)D3水平纳入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在健康对照组和病例组中,血清25(OH)D3是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68,95%CI=1.37-2.05),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中,血清25(OH)D3也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P=0.01,OR=1.61,95%CI=1.16-2.21)。以健康对照组和病例组为因变量,血清25(OH)D3水平的曲线下面积为0.87(P<0.05),血清25(OH)D3水平作为颅内动脉瘤预测指标的敏感度为77%。特异度为81.8%,临界值是23.84ng/m L。以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为因变量,血清25(OH)D3水平的曲线下面积为0.65(P=0.02),血清25(OH)D3水平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预测指标的敏感度为47%。特异度为78%,临界值是16.05ng/m L。结论:血清25(OH)D3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破裂存在一定关联,且缺乏血清25(OH)D3是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25(OH)D3水平作为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预测的依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维生素D受体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目的:VDR基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发生、进展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通过Taq Man-MGB探针分型技术检测522例研究对象VDR基因rs2228570和rs7975232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结果:本研究共收集DNA样本量为522份,其中颅内动脉瘤者262例,健康对照者260例。健康对照组中男性106例(40.8%),女性154例(59.2%),年龄57.39±8.29岁。病例组中男性103例(39.4%),女性159例(60.6%),年龄58.73±9.78岁。根据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将病例组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其中,破裂组115例,占43.9%,未破裂组147例,占56.1%;健康对照组和病例组中性别、年龄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58和0.28),此外,个体是否吸烟,是否患有糖尿病以及吸烟指数在健康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亦无统计学差异(P均大于0.05)。是否饮酒和是否患有高血压在健康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3和0.03)。VDR基因rs2228570位点基因型频率在颅内动脉瘤者和健康对照者存在统计学差异(χ2=8.21,P=0.02),未发现rs7975232位点基因型频率在颅内动脉瘤者和健康对照者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49,P=0.11)。进一步分析VDR基因两位的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颅内动脉瘤者rs2228570位点T基因显着高于健康对照者(χ2=5.47,P=0.02);未发现rs7975232位点等位基因在颅内动脉瘤者和健康对照者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28,P=0.06)。VDR基因rs2228570位点基因型频率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组与未破裂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0.41,P=0.01),rs7975232位点基因型频率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组与未破裂组之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χ2=7.17,P=0.03)。进一步分析VDR基因两位的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组rs2228570位点T基因显着高于未破裂者(χ2=8.09,P=0.01);rs7975232位点C等位基因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者中的频率高于未破裂组(χ2=6.9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2228570是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OR=0.61,95%CI=0.40-0.93)。此外,rs2228570和rs7975232位点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OR=0.32,95%CI=0.14-0.71,OR=0.31,95%CI=0.10-0.96)。通过PHASE 2.0软件组合推断VDR基因rs2228570和rs7975232位点的单倍型种类并计算其频率。结果显示:与TC单倍型相比,携带CA单倍型的个体降低颅内动脉瘤发病风险(OR=1.52,95%CI=1.12-2.07)。进一步分析VDR基因单倍型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同样发现与TC单倍型相比,携带CA单倍型的个体降低颅内动脉瘤发病风险(OR=2.18,95%CI=1.38-3.45)。结论:VDR基因遗传变异在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以及破裂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杨银荣,王谦[2](2019)在《丙型肝炎病毒生活周期中脂蛋白代谢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包括肝细胞癌在内的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由于HCV缺乏进行自身脂质合成的途径,因此进化出了利用宿主脂质代谢来完成胞内病毒复制的过程。脂蛋白是运输脂质的载体,甘油三酯、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和磷脂是脂质转运的主要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HCV生活周期中的入胞、复制、装配和排出的各个阶段均与脂蛋白的代谢密切相关,而介导这一相互作用的关键分子是载脂蛋白。了解HCV生活周期和脂蛋白代谢有利于发现抗HCV治疗的潜在靶点和指导疫苗的设计工作。本文就HCV生活周期与脂蛋白代谢之间的关联作一综述。

贾浩[3](2019)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与胆汁酸膜受体TGR5在HBV感染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乙型肝炎是由HBV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机体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可逐渐发展为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一系列疾病。全世界有将近20亿人感染HBV,每年有将近100万人死于由慢性HBV感染而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目前针对HBV的治疗使用的干扰素与核苷类似物类药物,都无法完全清除HBV病毒。因此,寻求更合理的治疗方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是脂质代谢的重要受体,在肝脏中调控脂质代谢的稳定,而胆汁酸膜受体TGR5作为胆汁酸代谢的重要受体,在肝脏调节肝脏炎症与再生、胆汁分泌、细胞增殖和胆囊充盈。人体在感染HBV之后往往伴随着脂质代谢和胆汁酸代谢异常,但脂质与胆汁酸代谢的异常对于HBV复制、表达和清除的影响目前研究尚不清楚。本文以LDLR与TGR5为切入点,探索脂质和胆汁酸代谢在HBV感染中的作用,这将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研究脂质代谢和胆汁酸代谢异常对于HBV复制、表达和清除的影响,从而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HBV感染对脂质代谢的影响。(1)HBV感染与人肝脏脂肪变相关性分析。收集HBV感染者肝组织石蜡切片及病历资料,HE染色与免疫组化HBsAg染色,分析HBV感染者肝脏中HBsAg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关系;(2)HBV感染对人血清脂蛋白的影响。收集健康人与HBV感染者血清,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FPLC)分离血清脂蛋白,分析HBV对VLDL-C、LDL-C和HDL-C影响;(3)HBV感染对小鼠脂代谢的影响。构建HBV感染小鼠模型,ELISA检测血清HBV表达情况;FPLC分离血清脂蛋白,分析HBV感染对小鼠VLDL-C、LDL-C和HDL-C的影响;提取小鼠肝组织mRNA,Real-Time PCR检测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提取小鼠的肝脏蛋白,Western Blot对HMGCR与LDLR进行检测;(4)HBV感染对游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摄取的影响。在HepG2细胞中转染pAAV与pAAV/HBV1.2质粒,加入荧光标记的NBD-cholesterol与Dil-LDL,检测HBV感染对游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2.LDLR-/-对HBV复制、表达以及免疫应答的影响。构建HBV感染的C57BL/6和LDLR-/-小鼠模型。(1)ELISA检测HBV小鼠血清和肝脏中HBsAg、HBeAg的表达及HBcAb的产生;(2)提取小鼠血清中的病毒DNA,Real-Time PCR定量检测血清中病毒DNA的含量;(3)免疫组化检测两组小鼠肝脏HBcAg的表达情况;(4)肝脏HE染色及血清转氨酶变化;3.HBV感染对胆汁酸代谢的影响。(1)HBV感染对小鼠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构建HBV感染小鼠模型,提取小鼠肝组织mRNA,Real-Time PCR检测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小鼠肝脏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肝脏TGR5的表达情况;(2)HBV感染对人肝脏TGR5的影响。临床HBV感染与未感染病人肝脏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肝脏TGR5的表达情况;4.TGR5对HBV复制、表达以及免疫应答的影响。(1)TGR5-/-对HBV复制、表达以及免疫应答的影响。建立HBV感染的C57BL/6和TGR5-/-小鼠模型。ELISA检测HBV小鼠血清HBsAg、HBeAg、HBcAb水平;再分别检测血清转氨酶与总胆汁酸变化;提取血清中的病毒DNA,Real-Time PCR定量检测血清中病毒DNA的含量;提取小鼠肝脏蛋白,ELISA检测HBsAg、HBeAg的表达情况;取小鼠肝脏组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测两组小鼠肝脏HBcAg的表达情况;提取肝脏组织mRNA,Real-Time PCR检测I型干扰素的相关基因表达情况;HE染色,从形态学方面来观察小鼠肝脏损伤程度;(2)TGR5激动剂INT-777在细胞模型中对HBV病毒的影响。在HepG2细胞中,转染pAAV/HBV1.2和phTGR5两种质粒,24 h后,对照组加入DMSO,实验组加入TGR5激动剂INT-777,24 h后收集细胞的上清液,ELISA检测HBsAg和HBeAg的表达情况,并提取血清病毒DNA,Real-Time PCR定量检测血清中病毒DNA的含量;5.TGR5对I型干扰素产生的影响。取6-8周龄的C57BL/6和TGR5-/-雄性小鼠,分两组,对照组腹腔注射PBS溶液,实验组腹腔注射干扰素诱导剂Poly(I:C),24 h后采血,ELISA定量检测小鼠血清IFN-β水平。结果1.HBV感染对脂质代谢的影响。(1)通过对临床HBV感染者肝组织切片染色,HE染色结果进行0-5分的脂肪变性程度评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0-5分的HBsAg表达程度评分,以此分析HBV感染者肝脏中HBsAg与肝脏脂肪变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HBV感染者肝脏中HBsAg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呈负相关(P=0.028);(2)在健康人与HBV感染者血清中,FPLC检测结果显示,HBV感染者的血清VLDL-C与LDL-C升高,HDL-C下降;(3)在HBV感染的C57BL/6小鼠中:FPLC检测结果显示,血清LDL-C升高,HDL-C下降;在mRNA水平上,HMGCR、LDLR上调(P<0.05);在蛋白水平上,HMGCR与LDLR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4)在HepG2细胞构建的HBV感染模型中,Real-Time PCR结果显示,HBV感染后LDLR与HMGCR表达上调(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BV感染后游离胆固醇的摄取无差异,而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明显下降。2.LDLR-/-对HBV复制、表达以及免疫应答的影响。(1)ELISA检测结果显示,相对于C57BL/6小鼠,LDLR-/-小鼠血清及肝脏中HBsAg、HBeAg的表达水平均下降,而HBcAb的表达水平上升(P<0.05);(2)提取血清病毒DNA,Real-Time PCR检测显示LDLR-/-小鼠血清病毒DNA含量低于C57BL/6小鼠(P<0.0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LDLR-/-小鼠肝脏中HBcAg的表达明显低于C57BL/6小鼠;(4)肝脏HE染色显示,两组小鼠在HBV感染后形态学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两组小鼠血清转氨酶升高,但无明显差异;3.HBV感染对胆汁酸代谢的影响。在HBV感染的C57BL/6小鼠中:mRNA水平上,CYP7A1、CYP27A1上调(P<0.05),TGR5上调更加显着(P<0.01),CYP8B1下调(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小鼠肝脏TGR5的表达升高,主要集中在小鼠肝组织的小胆管与肝窦周围,而临床病人感染前后肝脏TGR5的表达均较高,无明显差异;4.TGR5对HBV复制、表达以及免疫应答的影响。(1)在HBV感染小鼠模型中,ELISA检测结果显示,相对于C57BL/6小鼠,TGR5-/-小鼠血清及肝脏中HBsAg、HBeAg的表达水平均上升,而HBcAb的表达水平下降(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GR5-/-小鼠肝脏中HBcAg的表达明显高于C57BL/6小鼠;提取的血清病毒DNA,Real-Time PCR检测显示TGR5-/-小鼠血清病毒DNA含量高于C57BL/6小鼠(P<0.05);肝脏HE染色显示,两组小鼠在HBV感染后形态学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C57BL/6与TGR5-/-小鼠尾注后血清转氨酶与胆汁酸均升高明显,但无明显差异;(2)在HepG2细胞构建的HBV感染模型中加入TGR5激动剂INT-777后,细胞上清ELISA检测结果显示,INT-777抑制了HBsAg的表达(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加入INT-777后,病毒DNA含量下降(P<0.05);5.TGR5对I型干扰素产生的影响。C57BL/6和TGR5-/-小鼠在注射Poly(I:C)后,C57BL/6小鼠血清IFN-β水平明显高于TGR5-/-小鼠(P<0.05)。结论1.HBV感染干扰LDLR的功能,引起血清VLDL-C和LDL-C升高,HDL-C下降;2.LDLR敲除能够抑制HBV病毒的复制与表达,促进病毒的清除;3.TGR5的激活能够抑制HBV病毒的表达,促进病毒的清除。

张妮娜[4](2017)在《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慢性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临床特点等相关因素的暴露情况,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影响因素,为降低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6年6月于山西省晋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及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共21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依据2016年更新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及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两组,一组为病例组,由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组成,一组为对照组,由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组成,两组均采集患者身高、体重,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空腹采取静脉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以及丙肝抗体(抗-HCV)、丙型肝炎病毒量(HCV-RNA)、丙型肝炎基因分型等。采用?2进行单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相乘交互作用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加交互作用采用Andersson等[33]编制的Excel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对象中男女比例为1:1.46,女性占59.36%,男性占40.64%。(2)年龄大于等于60岁中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所占比例较高(52.94%),5060岁及4050岁中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3.53%和22.35%,小于40岁的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所占比例较低,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390,P<0.001)。(3)已婚的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所占比例为98.82%,高于未婚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18%)。但无统计学意义(?2=2.421,P=0.121)。职业为农民和工人的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所占比例为71.76%,其他职业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所占比例为2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1,P=0.473)。2.影响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有肝病家族史、感染后有明显临床表现、合并HBV感染、糖尿病、高血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AST≥40U/L、PTA<80%、感染年限为13年者增加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控制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有乙肝家族史、是否合并HBV感染、是否合并高血压、PTA<80%、丙型肝炎基因分型后,感染年限长(OR,OR95%CI:3.047,1.0109.192;3.327,1.3448.239)、感染后有明显临床表现(OR,OR95%CI:5.797,2.55813.137)、合并糖尿病(OR,OR95%CI:7.169,2.18223.557)、AST≥40U/L(OR,OR95%CI:3.242,1.4967.024)、BMI≥28(OR,OR95%CI:2.663,1.1606.114)是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接受抗病毒治疗(OR,OR95%CI:0.370,0.1650.833)是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保护因素。4.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各因素之间未发现有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感染年限较长、感染后有明显临床表现、合并糖尿病、AST升高及肥胖者,会增加其发展为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风险;而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者,可以降低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生风险。

张向群[5](2017)在《丙型肝炎NS3蛋白酶抑制剂AR00312025的工艺优化及试生产》文中认为丙型肝炎是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显着传染性的疾病,在我国目前有0.43%的流行率,尚无对症的特效治疗药物,一般以抗病毒药治疗或联合使用干扰素,这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而且存在较大的副作用。因此具有良好药效和较低毒副作用的药物的开发是迫切需求,同时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报道的治疗途径和治疗用抑制剂有多种,对应的药物设计研究也多有报道。其中,NS3抑制剂的使用在丙型肝炎的治疗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的主旨是对一种NS3抑制剂AR00312025的合成方法进行摸索并完成工艺优化,实现符合GMP要求的生产。整个工艺过程涉及九步反应操作,两步脱BOC,三步羧酸与胺的缩合反应和一步类酰胺缩合,一步关键的大环构建反应以及常规的水解酸化,最后成盐以满足药物生产的要求。为有效进行GMP车间生产,通过文献报道的方法路线的考察,适当调整改变条件以满足生产实际;对各步反应的参数也进行了优化,控制反应操作条件,完美得到每一步产品都有足够纯度以用于下一步;考察了各步操作所使用的生产设备,使之适应生产要求。在整个九步的单元操作后,总收率达到35%以上,产品纯度超过97%。

时佳,沈震,苗慧,杨宗国,徐庆年,陆云飞,吕莹,陈晓蓉[6](2014)在《血脂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脂水平与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为评估预后、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71例CHC初治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及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分析比较不同应答情况、基因型及治疗0、12及24周(非1b型)或0、24及48周(1b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水平。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患者预后相关的预测因子。结果171例CHC PEG-IFN及利巴韦林抗病毒初治患者治疗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及未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nonSVR)率分别为81.87%、18.13%,SVR组患者TG、apoB明显较non-SVR组患者低(P<0.05)。基因3型CHC患者TC、LDL-C、apoA及apoB均较基因1b、6a型患者低;ALT、AST水平相比较高(P<0.05)。SVR组患者TG、apoB在治疗结束时升高,HDL-C降低(P<0.05);non-SVR组患者血脂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改变。单因素Logistic分析示患者年龄≤50岁、基因型非1b型、TG≤3.11 mmol/L、apoB≤0.63 g/L与SVR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0岁及apoB≤0.63 g/L CHC患者易获得SVR(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血脂水平和年龄与CHC患者抗病毒疗效密切相关,年龄≤50岁和apoB≤0.63 g/L是CHC患者SVR的独立预测因素。

成军[7](2014)在《丙型肝炎与肝脏脂肪变的相关性研究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慢性丙型肝炎(CHC),虽然1/3的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始终正常,40%的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低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但是仍然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向肝纤维化(LF)、肝细胞癌(HCC)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肝脏脂肪变是肝纤维化的独立相关因素,丙型肝炎与肝脏脂肪变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研究资料。目前的观点认为,丙型肝炎与肝脏脂肪变的发生有关,进一步引起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因此关于慢性病型肝炎与肝脏脂肪变之间的相

李银萍[8](2014)在《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血糖血脂的变化及抗病毒治疗对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慢性丙型肝炎(CHC)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但其引起血清血糖及血脂谱的变化趋势存在争议;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HCV治疗后如何影响机体糖代谢及脂代谢,目前尚无定论。本文旨在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糖、血脂的变化,以及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对血脂、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2009年在吉林省某地流行病学调查中获得的样本中,筛选771例未经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679例健康对照人群。测定两组人群肝功、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第二部分:从上述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筛选出183例接受规范普通干扰素(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者。测定治疗前(0周)、治疗结束(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72周)时血清TC、T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并利用HOMA稳态模型计算各时间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第一部分:CHC组,血清TC水平显着低于健康组(4.82±1.10mmol/l vs5.29±1.16,P<0.0001),TG值亦较低(1.27±0.81mmol/l vs1.80±1.19mmol/l,P<0.0001)。CHC组空腹血糖(FBG)明显高于健康组(5.77±2.23mmol/l vs5.37±1.43,P<0.019)。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低总胆固醇(P<0.0001,OR=0.714,95%CI:0.632,0.806),低甘油三酯(P<0.0001,OR=0.629,95%CI:0.542,0.730),高龄(P<0.0001,OR=1.123,95%CI:1.104,1.141)为CHC独立相关因素。第二部分:基线血清TC及TG在SVR组与非SVR组之间无差别(TC:P=0.111;TG:P=0.261)。SVR组患者血清TC在治疗结束时与基线相比较,显着下降(4.06±1.04vs4.51±0.95mmol/l,P<0.0001),随访24周结束时,TC上升至4.45±0.89mmol/l,与基线水平持平。非SVR组,治疗过程,TC亦呈下降趋势,48周时明显低于基线水平(4.42±0.93mmol/l vs4.72±0.97mmol/l,P=0.010),但治疗结束后24周,TC值与48周时比较无差异,仍明显低于基线(4.39±0.78mmol/l vs4.72±0.97mmol/l,P=0.004)。SVR组患者血清TG抗病毒治疗后由基线1.18±0.47mmol/l,升至1.61±1.07mmol/l(P<0.0001),随访24周结束时,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与基线相比显着差异(1.54±0.77mmol/l vs1.18±0.48mmol/l,P<0.0001)。非SVR组,48周时TG较基线水平,亦明显升高(1.70±0.95mmol/l vs1.32±0.67mmol/l,P=0.03),而随访过程,TG下降,72周时较48周明显降低(1.42±0.87mmol/l vs1.70±0.95mmol/l,P=0.037),回复至基线水平(P=0.319)。SVR组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在治疗48周结束后,明显下降(7.88±4.15uU/ml vs8.30±3.80uU/ml,P=0.007),空腹C肽也呈现相同变化趋势(0.72±0.26nmol/l vs0.92±0.25nmol/l, P<0.0001)。而非SVR组患者空腹胰岛素及空腹C肽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明显变化。SVR组患者,胰岛素抵抗(HOMA-IR)经抗病毒治疗后明显改善(1.62±0.94vs2.00±1.02,P<0.0001),随访24周,SVR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持续低于基线水平(1.86±1.20vs2.00±1.02,P=0.05)。同样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治疗结束时较基线明显上升(-3.45±0.54vs-3.70±0.45,P<0.0001),72周时,仍优于基线水平(P=0.05)。而非SVR组患者,HOMA-IR在治疗后亦出现下降,但与基线相比差异无显着性(2.16±1.42vs2.27±1.37,P=0.281),治疗结束后24周时,胰岛素抵抗即回复至基线水平,而ISI在治疗前后无变化。HOMA-β(β细胞功能),经治疗后,不论SVR与非SVR组,均出现明显升高(P<0.0001),随访24周,较48时下降,但仍高于基线水平(SVR:P=0.01,NSVR:P=0.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0.004,OR=1.072,95%CI:1.023,1.123)、高病毒载量(P<0.0001,OR=2.316,95%CI:1.596,3.362),基因型为1b型(P<0.0001,OR=2.016,95%CI:1.116,3.122)为病毒学应答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于健康人群,血糖高于健康人群,在经抗病毒后有望恢复正常。2、治疗前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病毒学应答率无关。3、血清总胆固醇经干扰素治疗呈现下降趋势,而甘油三酯水平上升。4、有效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β细胞功能。

刘佳[9](2013)在《LDL-R基因Nco Ⅰ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关系及交互作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LDL-R基因第18外显子NcoⅠ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关系,分析该多态性位点与其它因素对丙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的交互影响,从而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为丙型肝炎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例组为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的未经任何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纳入研究者共86例,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西安);对照组为来自该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纳入研究者共88例。全部研究对象均进行肝功能和血脂检测,采用PCR-RFLP法检测LDL-R基因NcoⅠ位点的基因型,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载量,利用SPSS软件和Bootstrap法分析LDL-R基因NcoⅠ位点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关系及交互作用。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户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病例组的体质指数(BMI)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95, P=0.001)。对于生化指标,TC、TG、HDL、LDL、ALB、A/G病例组低于对照组,而TP、TBIL、DBIL、ALT、AST、IBIL、GLB病例组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关于丙型肝炎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吸烟(Z=-0.127, P=0.899)、体力活动水平(χ2=4.155, P=0.125)与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程度无关,而饮酒量与病情程度有关(χ2=6.882, P=0.032)。2.研究人群的N+等位基因频率为59.75%,N-等位基因频率为40.25%,并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基因型分布上,病例组N-N-基因型15人,N+N+基因型33人,N+N-基因型38人,对照组分别为18人、34人、36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9,P=0.853)。对于等位基因频率,病例组和对照组N-、N+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9.5%、60.5%和40.9%、5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8,P=0.794)。3.86名丙型肝炎患者中,HCV RNA阳性者、阴性者分别为58人和28人,两组基因型(χ2=0.448,P=0.799)及等位基因分布(χ2=0.144,P=0.7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丙型肝炎患者中,N-N-基因型、N+N+基因型、N+N-基因型HCV RNA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2×106IU/ml、1.61×106IU/ml和1.13×106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6,P=0.796)。轻、中、重度丙型肝炎患者分别有48人、24人和14人,三组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71,P=0.022),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5,P=0.252)。5.HCV RNA浓度与TC、HDL、TP、TBIL、DBIL、IBIL、体力活动量、BMI无关;与年龄(rs=0.216, P=0.046)、ALT(rs=0.390, P=0.000),AST(rs=0.319, P=0.000)、GLB(rs=0.269, P=0.012)、饮酒量(rs=0.241, P=0.025)呈正相关;与TG(rs=-0.222,P=0.040)、 LDL(rs=-0.253, P=0.019)、 ApoB(rs=-0.278, P=0.010)、 ALB(rs=-0.351,P=0.001)、A/G(rs=-0.348, P=0.001)呈负相关。6.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和分类树模型分析表明年龄、基因型、职业和饮酒量与HCV感染者的病情程度有关。随着年龄(B=0.108, P=0.001)、饮酒量(B=0.061,P=0.021)的增加而病情加重,特别是35岁以上患者(χ2=21.048, P=0.000)和酒精摄入量>2.37g/d的患者(χ2=9.789,P=0.009)。N-N-基因型(OR=5.812,P=0.021)是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而知识技术型职业者不易发展为重度丙型肝炎(OR=0.125,P=0.008)。7.LDL-R基因NcoⅠ位点的基因型与饮酒量、体力活动量之间未见交互作用。结论:1.研究人群LDL-R基因第18外显子NcoⅠ位点存在多态性,N+等位基因频率为59.75%,N-等位基因频率为40.25%。2.LDL-R基因NcoⅠ位点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易感性和HCV RNA载量无关,但与HCV感染者的病情程度有关,表现为重型丙型肝炎患者多携带N-N-基因型,携带N-N-基因型的病人患重型丙型肝炎的危险性是N+N-基因型的5.812倍。3.HCV RNA浓度与年龄、ALT、AST、GLB、饮酒量呈正相关,与TG、LDL、ApoB、ALB、A/G呈负相关。4.年龄、职业、LDL-R基因第18外显子NcoⅠ位点基因型和饮酒量是HCV感染者病情程度的影响因素。年龄>35岁者、携带N-N-基因型者、非知识技术型职业者和酒精摄入量大于2.37g/d的丙型肝炎患者更容易进展成为重度丙型肝炎。

成军[10](2011)在《丙型肝炎与肝脏脂肪变的相关性研究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慢性丙型肝炎(CHC),虽然1/3的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始终正常,40%的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低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但是仍然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向肝纤维化(LF)、肝细胞癌(HCC)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肝脏脂肪变是肝纤维化的独立相关因素,丙型肝炎与肝脏脂肪变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研究资料。目前的观点认为,丙型肝

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改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血清维生素D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1.2.2 颅内动脉瘤的特征分布
        1.2.3 不同组别血清维生素D表达水平分析
        1.2.4 ROC曲线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维生素D受体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3 实验室检测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2.2.2 不同组别VDR基因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分析
        2.2.3 不同组别Logistic回归分析
        2.2.4 单倍型分析
    2.3 讨论
        2.3.1 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特点和诊疗现状
        2.3.2 颅内动脉瘤与炎症反应
        2.3.3 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炎症反应
        2.3.4 VDR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动脉瘤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1 胶原蛋白相关基因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2 脂蛋白相关基因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3 白介素相关基因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4 同型半胱氨酸相关基因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5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基因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6 其他基因遗传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7 结语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丙型肝炎病毒生活周期中脂蛋白代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脂蛋白代谢
2 脂蛋白代谢对HCV生命周期的影响
3 HCV颗粒的特征、感染与脂蛋白代谢的关系
4 HCV与宿主脂蛋白代谢和载脂蛋白的相互作用
展望

(3)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与胆汁酸膜受体TGR5在HBV感染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1.材料、试剂、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试剂配制
    1.4 设备仪器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质粒制备
    2.2 HBV感染小鼠模型建立
    2.3 HBV抗原和抗体检测
    2.4 HBV病毒DNA提取及检测
    2.5 Real-Time PCR检测相关因子
    2.6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
    2.7 石蜡切片的制备
    2.8 苏木素-伊红染色(HE)
    2.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2.10 FPLC分离血清脂蛋白
    2.11 细胞培养
    2.12 HBV细胞模型
    2.13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14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HBV感染者肝脏中HBsAg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相关性分析
    3.2 HBV感染对人血清脂蛋白的影响
    3.3 HBV感染对小鼠血清脂蛋白的影响
    3.4 HBV感染对小鼠脂代谢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HBV感染小鼠肝组织HMGCR与 LDLR蛋白的表达
    3.6 HBV感染细胞胆固醇代谢相关因子的表达
    3.7 HBV感染对游离胆固醇摄取的影响
    3.8 HBV感染对低密度脂蛋白摄取的影响
    3.9 LDLR~(-/-)小鼠HBsAg表达下降
    3.10 LDLR~(-/-)小鼠HBeAg表达下降
    3.11 LDLR~(-/-)小鼠血清病毒DNA含量下降
    3.12 LDLR~(-/-)小鼠肝脏HBcAg表达下降
    3.13 LDLR~(-/-)小鼠血清HBcAb升高
    3.14 LDLR~(-/-)小鼠肝脏HE染色
    3.15 LDLR~(-/-)小鼠血清转氨酶
    3.16 HBV感染小鼠胆汁酸代谢相关因子的表达
    3.17 HBV感染对小鼠与人肝组织TGR5 表达的影响
    3.18 TGR5~(-/-)小鼠HBsAg表达升高
    3.19 TGR5~(-/-)小鼠HBeAg表达升高
    3.20 TGR5~(-/-)小鼠血清病毒DNA含量升高
    3.21 TGR5~(-/-)小鼠肝脏HBcAg表达升高
    3.22 TGR5~(-/-)小鼠血清HBcAb下降
    3.23 TGR5~(-/-)小鼠的肝脏HE染色
    3.24 TGR5~(-/-)小鼠血清转氨酶与胆汁酸
    3.25 TGR5~(-/-)小鼠在HBV感染后I型干扰素的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3.26 TGR5 促进干扰素诱导剂Poly(I:C)产生I型干扰素IFN-β
    3.27 TGR5 激动剂INT-777 抑制HBV病毒的表达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TGR5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及临床特点
    2.2 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2.3 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HCV感染年限对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影响
    3.2 HCV感染后有无明显临床表现对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影响
    3.3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对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影响
    3.4 抗病毒治疗对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影响
    3.5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AST指标对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影响
    3.6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重指数对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丙型肝炎NS3蛋白酶抑制剂AR00312025的工艺优化及试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概况
    1.2 丙型肝炎病毒(HCV)
        1.2.1 基因结构
        1.2.2 基因分型
        1.2.3 变异性
        1.2.4 致病性与免疫性
        1.2.5 HCV感染的自然史
        1.2.6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症状
        1.2.7 容易引起丙型肝炎的传播因素
        1.2.8 治疗
        1.2.9 预后
    1.3 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影响
    1.4 HCV的复制周期
    1.5 抗HCV药物的研究进展
        1.5.1 抗HCV药物的靶位
        1.5.2 抗HCV药物的种类
        1.5.3 丙型肝炎病毒NS3蛋白酶和抑制剂的研发现状
        1.5.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合成文献综述
    2.1 NS3抑制剂AR00312025的结构简介
    2.2 逆合成分析
    2.3 合成路线综述
第3章 AR00312025的实验室工艺开发研究内容
    3.1 溶剂及试剂的处理
    3.2 实验室仪器及条件
    3.3 分析测试仪器及条件
    3.4 工艺研究过程及相关数据
        3.4.1 中间体8的合成
        3.4.2 中间体6的合成
        3.4.3 中间体5的合成
        3.4.4 中间体4的合成
        3.4.5 中间体2的合成
        3.4.6 产品1的合成
    3.5 工艺研究总结
第4章 AR00312025的试生产
    4.1 试生产操作过程
        4.1.1 中间体8的生产操作
        4.1.2 中间体6的生产操作
        4.1.3 中间体6的生产(精制)操作
        4.1.4 中间体5的生产操作
        4.1.5 中间体3的生产操作
        4.1.6 中间体2的生产操作
        4.1.7 目标产品1的生产操作
    4.2 生产操作总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R00312025的液质、手性及液相色谱数据

(6)血脂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检测方法
        1.2.2 治疗方案
        1.2.3 评价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基线情况
    2.2 血脂水平与患者基因型关系
    2.3 CHC患者治疗过程中血脂变化情况
    2.4 CHC初治患者获得SVR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8)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血糖血脂的变化及抗病毒治疗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HCV 与脂代谢的相关性
        2.1.1 HCV RNA 与脂代谢的关系
        2.1.2 HCV 核心蛋白与脂代谢的关系
        2.1.3 HCV 非结构蛋白与脂代谢的关系
    2.2 抗病毒治疗与脂代谢的相关性
        2.2.1 病毒学应答对血脂的影响
        2.2.2 血脂对病毒学应答的影响
    2.3 HCV 与糖代谢的相关性
        2.3.1 HCV 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2.3.2 HCV 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
    2.4 抗病毒治疗与糖代谢的相关性
        2.4.1 病毒学应答对糖代谢的影响
        2.4.2 糖代谢对病毒学应答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观察指标
    3.3 分组方法
    3.4 计算公式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CHC 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
        4.1.1 CHC 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基本特征
        4.1.2 CHC 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4.2 抗病毒治疗对血脂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4.2.1 接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线特征
        4.2.2 SVR 组与非 SVR 组基线基本特征
        4.2.3 SVR 组与非 SVR 组基线实验室检查结果
        4.2.4 SVR 组与非 SVR 组治疗前后血清 TC 的变化特征
        4.2.5 SVR 组与非 SVR 组治疗前后血清 TG 的变化特征
        4.2.6 SVR 组与非 SVR 组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特征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LDL-R基因Nco Ⅰ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关系及交互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
        1.2 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流行病学调查与标本采集
        2.2 实验室检测
        2.3 统计分析
结果
    1. 基本情况
        1.1 人口学特征
        1.2 主要生化指标
        1.3 丙型肝炎组生活行为与病情程度的单因素分析
    2. LDL-R 基因 NcoⅠ位点基因型分析
        2.1 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2.2 Nco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果
    3. LDL-R 基因 NcoⅠ位点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关系
        3.1 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2 病例组与对照组 LDL-R 基因 NcoⅠ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
        3.3 HCV RNA 阳性组和 HCV RNA 阴性组 LDL-R 基因 NcoⅠ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
        3.4 LDL-R 基因 NcoⅠ位点不同基因型 HCV 患者 HCV RNA 载量比较分析
        3.5 不同临床分型丙型肝炎患者之间 LDL-R 基因 NcoⅠ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
    4. HCV RNA 浓度与肝功能、血脂等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5. HCV 感染病情程度影响因素的有序多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
    6. HCV 感染者病情程度影响因素分类树模型分析
    7. HCV 感染者病情程度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7.1 基因型与饮酒量、体力活动量的相乘交互作用
        7.2 基因型与饮酒量、体力活动量的相加交互作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待)发表的论文和主持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改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D]. 徐飞.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丙型肝炎病毒生活周期中脂蛋白代谢的研究进展[J]. 杨银荣,王谦.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06)
  • [3]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与胆汁酸膜受体TGR5在HBV感染中的作用[D]. 贾浩. 河南大学, 2019(01)
  • [4]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D]. 张妮娜. 山西医科大学, 2017(02)
  • [5]丙型肝炎NS3蛋白酶抑制剂AR00312025的工艺优化及试生产[D]. 张向群.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8)
  • [6]血脂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 时佳,沈震,苗慧,杨宗国,徐庆年,陆云飞,吕莹,陈晓蓉.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4(06)
  • [7]丙型肝炎与肝脏脂肪变的相关性研究的临床意义[A]. 成军.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4
  • [8]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血糖血脂的变化及抗病毒治疗对其影响[D]. 李银萍. 吉林大学, 2014(10)
  • [9]LDL-R基因Nco Ⅰ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关系及交互作用分析[D]. 刘佳. 南华大学, 2013(01)
  • [10]丙型肝炎与肝脏脂肪变的相关性研究的临床意义[A]. 成军. 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1

标签:;  ;  ;  ;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变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