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一、西南林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子雯[1](2012)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预防干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高等教育又是其关键的一步。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校的扩招及高校招生改革的加剧,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高校特殊群体学生问题随之凸显出来,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在数量上日益扩大,并且由于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其行为表现较之以往也更加复杂,他们比起普通群体学生更容易出现思想行为上的偏差,从而导致违反校规校纪行为的产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不仅不利于他们自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对高校的和谐、稳定和发展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健康、高素质的人才目标的一大障碍。因此,关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研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构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预防干预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存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也是高校和谐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意义不容忽视。本文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前提,首先借鉴专家、学者对特殊群体学生研究结论和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和违纪做了概念界定;其次实地调查了解西安某高校中的在校生违规违纪的概况以及对西安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基本状况、在违纪中的特点和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对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处理现状;并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导致违纪行为的原因,最后立足于“怎样预防并减少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这个问题,在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以预防为主、处罚为辅的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事前预防措施和事后干预机制,从而尽可能地给予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以保护和救济。希望能够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管理工作,使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少违纪甚至不违纪,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成为建设现代化的生力军。

本刊编辑部,张倩,何瑛,段藿娴,闫坤[2](2012)在《搞掂“高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跃置龙门,或许这已经是过去时了,目前的情形是十多年一家人的心血,只为高考一搏,即使不能跃置龙门,至少暂时戴上个光环,上个保险,图个心安理得,至于毕业之后,就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和平年代,高考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的不只是考生,还有家长,还有学校,甚至拷问教育体制,叫板国家政策。高考俨然已经形成一个难题症候群,难在题目的深不可测,难在个人水平的正常发挥,难在择校择专业与就业的是否对口,难在攀升的学费和物价,难在扩招之后不再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身价……尽管如此,千军万马还是要勇闯这座独木桥,获得进一步深造,打开未知之门的门票。

程丽娜[3](2012)在《农村背景的大学生校园暴力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越来越多元化、不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侵蚀,从而导致大学校园内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已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暴力问题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15—44岁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①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更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群体。然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多重矛盾的激化给我们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挑战,校园暴力就是其中最明显的现象之一。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农村背景的大学生的校园暴力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高等院校调查问卷获得一手资料,在数据统计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寻根溯源,研究对策。笔者认为对校园暴力的研究目的就是进一步找到预防措施,减少和遏止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健康成长。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国内外现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探讨和界定;第三部分,针对网络上的典型校园暴力案件,进行筛选、比较、思考,总结出五个典型的校园暴力形式:1、人际交往失败型;2、心理成长失衡型;3、经济拮据失落型;4、恋爱观念扭曲型;5、人生观、价值观失范型,根据这五种形分析具体现象;第四部分,根据上面的五种行为现象分析其具体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原因找出相关解决方法和对策,为高等院校预防和遏止校园暴力现象提供参考。

周汝琼[4](2012)在《某高校性知识与性相关行为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大学生性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性相关行为的现状与特点。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大学)"改编的"西南林学院大学生健康相关知识行为调查问卷"对1 3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30%的大学生在入学前未接受过青春期性健康知识教育;对8个性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只有75.82%;17.28%报告自己有过性行为;首次性行为的年龄90.31%发生在17岁以上,其中19岁及以上者占67.35%;报告曾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36.73%属多性伴者;有64.8%的大学生报告在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16.84%报告自己曾因此怀孕或者使他人怀孕。结论我国中小学青春期性健康知识普及率不高,大学生科学性知识掌握程度不理想,性行为相关问题不容忽视。

郑晓萍[5](2011)在《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向全党和全社会强调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充分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明确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而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院校是高层次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院校大学生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但关系到人才的成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因此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建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是农业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本研究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和意义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分析了我国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教育机制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构建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全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从当前农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等方面,对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第三部分,从教育主体机制、介体机制、教育机制分析了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运行现状。第四部分,通过第三部分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运行现状分析,指出目前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第五部分,明确了构建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原则,并从主体机制、介体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内容及途径。

彭建国[6](2011)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增强其吸引力,已是迫在眉睫。因此,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本研究立足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揭示教育目标、主体、内容、方法、载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从教育目标、主体、内容、方法、载体、环境六个方面探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对策,试图构建一套富有吸引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大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情感、思想观念等吸引到自己所传播的内容上来的力量。它是一个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吸引力、教育主体的吸引力、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教育方法的吸引力、教育载体的吸引力和教育环境的吸引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主张,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的一个现实课题,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载体、环境等。这些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本研究对比进行了实证分析。明确教育目标,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前提。要遵循完整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明确化、生活化、社会化,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重视教育主体,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关键之举。重视教育主体要遵循主导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建设性原则。教育主体要遵循人际吸引规律、教育主体要大力培育人格魅力、教育主体要切实提高职业素质、教育主体要提升语言艺术水平、教育主体要提高吸引注意能力,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改进教育内容,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必然选择。要遵循方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要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生活化、层次性、时代性,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创新教育方法,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必由之路。要遵循综合性原则、主动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通过方法的综合化、人性化、现代化、中国化,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用立体化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拓展教育载体,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途径。要遵循拓展性、配套协调性、整合性和生活化原则,通过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载体承载功能与传导功能的拓展来拓展教育载体,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优化教育环境,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途径。要遵循创造性原则、求实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通过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外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典型实践环境和媒介虚拟环境,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刘天[7](2010)在《高校学生违纪预防体系构建和后续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大学生违纪现象也日趋突出,在校大学生受处分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社会形象,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实现。因此,研究大学生违纪问题,分析大学生违纪的原因,寻求可以预防大学生违纪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建立起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违纪的体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以高校学生违纪问题为主题,围绕高校学生违纪的表现与类型、高校学生违纪的原因、高校学生违纪预防体系的构建以及高校学生违纪受处分学生的后续教育展开分析。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本研究将学生违纪问题纳入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进行研究,探讨在这一背景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对高校学生违纪、违纪预防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该部分通过学术界关于学生违纪相关概念的分析,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概括。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对高校学生违纪种类的划分。第三部分是重点,这部分主要对高校学生违纪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文章认为高校学生学业违纪主要表现在学业违纪、生活违纪等。产生学生违纪的原因主要有主观的和客观的两个方面。文章进而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难点,主要论述了高校学生违纪预防体系如何构建。主要从社会环境综合治理,构建社会防线;改善高校教育与管理,构建高校防线;强化家庭正面教育,构建家庭防线;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联系,构建交叉预防体系,实现违纪学生预防体系的全覆盖。第五部分为高校违纪学生的后续教育部分,该部分首先分析了对违纪学生进行后续教育的必要性,对违纪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教育,强化违纪学生道德观再教育,强化违纪学生心理健康再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防止他们再违纪。最后部分为研究的结论部分,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总结。

韩庆莉,刘建祥,刘守庆,陈涛[8](2010)在《学分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学分制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其选课制和弹性学制提升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但是,学分制下的班级和集体组织对学生的影响力逐渐消减,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处于相对松散和不确定的状态中,面临着心理负担加重,产生失落感,选课时从众、功利和过分担忧心理严重,学习目标缺失导致人生观的改变等一系列新的心理问题。针对学分制下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了构建学分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导师制,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培养心理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丰富全体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学科教育和日常教学管理中;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刘兴东,戴薇,王宏虬[9](2010)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违纪行为研究——以西南林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通过对西南林学院大学生违纪行为的调查统计,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对违纪学生的年龄、性别、违纪原因、处理结果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对违纪学生的访谈,可以客观、全面地反映高校大学生违纪行为的基本特点和成因。针对这些基本特点和成因,探索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纪现象的对策,为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徐斌,苏晓毅[10](2010)在《西南林学院校园景观规划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西南林学院现状条件的基础上,将校园文化融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之中。从立足构建富有林学院特色的校园景观入手,根据西南林学院校园规划、学科特色、师生风貌等将主要景观区分为入口广场、教学中心广场、植物园以及东区宿舍游园4个景观区,对不同的景区给予了不同的功能和定位,融入传统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景观元素,营造"寓教于绿、寓教于乐"的校园环境。对有特色的校园景观规划进行思路和方法上的归纳总结。

二、西南林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林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预防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2.1 关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研究
        1.2.2 关于高校学生违纪方面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相关概念
    2.1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界定
        2.1.1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概念
        2.1.2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类型
        2.1.3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共性分析
    2.2 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界定
        2.2.1 高校学生违纪概念的界定
        2.2.2 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类型
    2.3 我国高校关于学生违纪方面的政策规定
3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现状调查
        3.1.1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占违纪学生的绝大多数
        3.1.2 内容差异:低层次违纪行为呈大幅度增长
        3.1.3 性别差异:男生违纪行为发生率高于女生
        3.1.4 年龄差异:低年级学生违纪比重逐年增大
        3.1.5 时空差异:阶段性和区域性突出
        3.1.6 对违纪处分的承受能力和处分后的心理状态
    3.2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特点
        3.2.1 从认识方面看,具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
        3.2.2 从情感方面看,在思想上存在着较强的悲观心理和抵御心理
        3.2.3 从动机来看,具有行动上的盲目性和情绪上的冲动性
        3.2.4 从行为方式来说,违纪的隐蔽性增强
        3.2.5 从结果来看,更加无力摆脱违纪阴影的自卑心理严重
    3.3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工作的处理现状
        3.3.1 思想管理观念不适合
        3.3.2 处分过程不够严密
        3.3.3 事后对违纪的特殊群体学生教育不足
4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原因分析
    4.1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客观原因
        4.1.1 国际环境因素
        4.1.2 国内环境因素
    4.2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主观原因
        4.2.1 不能够正确处理好心理与生理发展之间的矛盾
        4.2.2 生涯规划不明确与目标的缺失,导致内心空虚和精神支柱缺失
        4.2.3 性格偏执,法纪观念淡薄
        4.2.4 道德素质低,缺乏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4.2.5 自控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
        4.2.6 价值观畸形发展,自我价值实现方式迷失
5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预防干预机制
    5.1 构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预防干预机制的基本原则
        5.1.1 无歧视原则
        5.1.2 针对性原则
        5.1.3 及时性原则
        5.1.4 变化性原则
        5.1.5 系统性原则
    5.2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事前预防
        5.2.1 加强动态管理,建立健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信息档案
        5.2.2 提高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
        5.2.3 注重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引导,建立心理咨询、预防、干预体系
        5.2.4 建立规范系统化的管理网络,形成预防违纪的教育合力
        5.2.5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违纪预防机制
    5.3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事后干预
        5.3.1 事前教育阶段:重在了解事实,分析原因,帮助认识错误
        5.3.2 事中跟进阶段:重在化解矛盾,开导疏通,配合学校处理
        5.3.3 事后关爱阶段:重在人文关怀,帮扶教育,引导学生成长
    5.4 对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处理工作的思考
        5.4.1 能否变处分后考察为处分前考察
        5.4.2 能否创新处分形式,以处罚代替处分
        5.4.3 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处分的量级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农村背景的大学生校园暴力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1.3.1 采取的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关于暴力的含义
    2.2 关于校园暴力的含义
    2.3 关于农村背景大学生的界定
第3章 农村背景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现象概析
    3.1 人际交往失败型
    3.2 心理成长失衡型
    3.3 经济拮据失落型
    3.4 恋爱观念扭曲型
    3.5 人生观、价值观失范型
第4章 农村背景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因分析
    4.1 社会环境方面原因
        4.1.1 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因素
        4.1.2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
    4.2 学校管理与教育方面原因
        4.2.1 学校管理制度与机制不落实、不完善
        4.2.2 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虚化
        4.2.3 部分教育工作者道德缺失
        4.2.4 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缺乏
    4.3 家庭自身与结构方面原因
        4.3.1 父母自身的素质和价值观的缺陷
        4.3.2 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和家庭环境
        4.3.3 农民工家庭自身结构导致的教育缺失与情感缺失
    4.4 农村大学生自身原因
        4.4.1 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因素
        4.4.2 不良习惯
        4.4.3 社会化过程的不充分
第5章 遏止农村背景大学生校园暴力现象的对策
    5.1 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
        5.1.1 提高公民整体的道德修养和正义意识
        5.1.2 完善社会保护机制
    5.2 政府完善法制、提高监督和管理力度
        5.2.1 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
        5.2.2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5.2.3 建立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和心理援助机制
    5.3 学校转变观念、科学管理、注重实效
        5.3.1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和预防机制
        5.3.2 采取行之有效的普法教育
        5.3.3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教育
    5.4 家庭教养方式的转变
        5.4.1 家长帮孩子积极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5.4.2 采取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5.5 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5.5.1 学会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
        5.5.2 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制诱惑的能力
        5.5.3 学会自我调适
        5.5.4 培养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结语
关于本论文的几点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某高校性知识与性相关行为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1.2 方 法
        1.2.1 问卷调查
        1.2.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前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状况
    2.2 观览色情书刊、影像制品现状
    2.3 对性知识的了解状况
    2.4 是否有过性行为
    2.5 首次性行为年龄
    2.6 性伴侣数量
    2.7 使用安全套现状
    2.8 被迫与他人有过性行为
    2.9 是否曾怀孕或使他人怀孕
3 讨 论

(5)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涵义
        1.2.2 机制的概念
        1.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涵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研究
        1.3.2 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
        1.3.3 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研究
        1.3.4 关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思路与可能的创新
        1.5.1 研究思路
        1.5.2 可能的创新
2 构建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重要意义
    2.1 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培养需要
    2.2 农业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特点与内在需求
    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业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
3 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现状分析
    3.1 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运行现状
        3.1.1 教育主体运行现状
        3.1.2 介体机制运行现状
        3.1.3 教育机制组织运行现状
    3.2 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取得的成效
        3.2.1 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价值观体系
        3.2.2 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组织系统
        3.2.3 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4 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从主体机制来看: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4.1.2 从介体机制来看:教育方式单一
        4.1.3 从教育机制来看:内容上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4.1.4 从保障机制来看:经费投入不足
    4.2 原因分析
        4.2.1 农业院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4.2.2 社会环境影响
        4.2.3 家庭环境影响
5 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构建
    5.1 构建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基本原则
        5.1.1 方向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时代性原则
    5.2 构建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
        5.2.1 完善主体机制
        5.2.2 完善介体机制
        5.2.3 构建服务机制
        5.2.4 完善保障机制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和参与的主要科研任务

(6)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结构分析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概念界定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必要性
    2.1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主张
    2.2 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的现实课题
    2.4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素的影响分析
    3.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因素的影响分析
    3.3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素的影响分析
    3.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素的影响分析
    3.5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因素的影响分析
    3.6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明确教育目标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4.1 明确教育目标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4.2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原则
    4.3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对策
第五章 重视教育主体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5.1 重视教育主体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5.2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基本原则
    5.3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具体对策
第六章 改进教育内容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6.1 改进教育内容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6.2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原则
    6.3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对策
第七章 创新教育方法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7.1 创新教育方法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7.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
    7.3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对策
第八章 拓展教育载体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8.1 拓展教育载体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8.2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原则
    8.3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具体对策
第九章 优化教育环境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9.1 优化教育环境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9.2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基本原则
    9.3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具体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致谢

(7)高校学生违纪预防体系构建和后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违纪种类划
    2.1 违纪、学生违纪与高校学生违纪
    2.2 预防、高校学生违纪预防与高校学生违纪预防体系
    2.3 教育、后续教育与违纪学生后续教育
    2.4 高校学生违纪类型的划分
第三章 高校学生的违纪行为及原因分析
    3.1 高校学生违纪行为概述
    3.2 高校学生违纪的原因
第四章 构建高校学生违纪预防体系
    4.1 加强社会环境综合治理,构筑社会防线
    4.2 加强高校的教育与管理,构筑校园防线
    4.3 加强家庭教育,构筑家庭防线
第五章 高校违纪学生的后续教育
    5.1 强化违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教育
    5.2 强化违纪学生的道德观再教育
    5.3 强化违纪学生的心理健康再教育
    5.4 对违纪学生的后续教育的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学分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分制的本质及意义
二、学分制下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 面对全新的选课模式, 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
    (二) 班级概念的淡化导致学生失落感的产生
    (三) 学生的选课能力不足, 产生从众、功利和过分担忧心理
    (四) 学生学习目标的缺失导致人生观的改变
三、学分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 加强导师制, 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二) 培养心理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三) 丰富全体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
    (四)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学科教育和日常教学管理中
    (五) 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六) 建设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七)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0)西南林学院校园景观规划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南林学院校园景观现状分析
2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2.1 指导思想
    2.2 规划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2) 安全性原则
        (3) 可达性原则
        (4) 生态性原则
        (5) 人文原则
        (6) 可持续发展原则
3 规划总体布局
    3.1 景观道路系统
        (1) 出入口
        (2) 校内道路交通
    3.2 入口景观区
    3.3 中心广场
    3.4 植物园景观区
    3.5 游园景观区
    3.6 其他
        (1) 西区宿舍景观区
        (2) 体育活动景观区
4 植物配置
5 结束语

四、西南林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预防干预机制研究[D]. 马子雯.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3)
  • [2]搞掂“高考”[J]. 本刊编辑部,张倩,何瑛,段藿娴,闫坤. 青年与社会, 2012(06)
  • [3]农村背景的大学生校园暴力现象研究[D]. 程丽娜. 武汉工业学院, 2012(06)
  • [4]某高校性知识与性相关行为调查与对策研究[J]. 周汝琼.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2(01)
  • [5]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研究[D]. 郑晓萍.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5)
  • [6]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D]. 彭建国.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7]高校学生违纪预防体系构建和后续教育研究[D]. 刘天. 西南大学, 2010(05)
  • [8]学分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 韩庆莉,刘建祥,刘守庆,陈涛. 中国林业教育, 2010(05)
  • [9]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违纪行为研究——以西南林学院为例[J]. 刘兴东,戴薇,王宏虬.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0(01)
  • [10]西南林学院校园景观规划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 徐斌,苏晓毅.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2010(01)

标签:;  ;  ;  ;  ;  

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