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厂固废综合利用

水泥厂固废综合利用

一、固体废物在水泥厂的综合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婷,邓娟,冯婧[1](2021)在《危险废物处理技术浅析及减量展望:以重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庆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已达到60万t/a以上,并以每年10%~20%的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到2022年会增加至近100万t,减量迫在眉睫。侧重分析了重庆现有危险废物末端处置技术,提出应当提高危险废物焚烧处置量的占比,应当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建设成本及运行成本相对更低,且处理效果良好。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应从产生源头减量、分类并回收综合利用、末端处置技术优化等多方面协调推进。

郝孟伟[2](2021)在《水泥窑协同处置金属尾矿和冶炼渣过程中降尘重金属的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铅锌尾矿和铜冶炼渣是工矿企业在对金属矿物中有价值的资源提炼后遗留下来的金属废弃物,为避免安置不当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当今国内较普遍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方式是利用水泥窑对其进行协同处置。但水泥厂在生产各个环节中都会有大量的重金属随着无组织排放的扬尘扩散至厂区内或沉降到周边土壤环境中,对厂内工人的健康和周边环境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本研究在生料掺入不同比例铅锌尾矿的工况下对水泥厂内各个生产环节中的降尘进行采集,并对工厂下风向的一侧农田土壤进行采集。测试了样品中的Hg、As、Cr、Cd、Cu、Pb、Ni、Zn的含量。运用RAGS风险评估模型对厂内样品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此外,还应用四种生态污染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水泥厂内,铅锌尾矿和铜冶炼渣中各类重金属的含量均高于其他生产工段内降尘中重金属含量,而且铅锌尾矿和铜冶炼渣中高含量的As通过手-口摄入途径对两处原料堆场的非致癌危害的贡献率高于80%,是主要危害因子。在利用《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中人群参数时,铅锌尾矿堆场和铜冶炼渣堆场中HIAs分别为7.19和4.96,铅锌尾矿堆场中重金属的总致癌风险值为1.13E-06,而利用调研的实际暴露参数时,两个堆场中的HIAs分别为5.22和3.60,铅锌尾矿堆场中重金属的总致癌风险值为2.45E-07。可以看出,由于部分实际参数小于《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中暴露参数,所以实际的风险结果比利用《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中暴露参数的结果要小。另外,两处堆场中重金属均对工人人体存在不可忽视的非致癌危害。(2)厂内各个设备车间、物料堆场在三次采样期间呈现出不同降尘量及变化趋势。降尘中重金属的含量也各有不同,成品制备阶段中水泥辊压机车间与水泥库房降尘受到作为混合材的铅锌尾矿和铜冶炼渣后掺的影响,两处降尘中重金属含量要高于其他生产工段中降尘。利用《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对各处降尘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估发现水泥辊压机车间在三种不同铅锌尾矿前掺比例下的总非致癌危害值均超过1,分别为1.34、1.29、1.53。水泥库车间内降尘HIT值在铅锌尾矿前掺比例为1.5%wt.时达到2.22。其他物料、煤料堆场和设备车间的HIT值均小于1,不存在非致癌健康危害。再利用实际参数进行风险评估时,在三种铅锌尾矿前掺比例下,水泥辊压机车间降尘重金属的HIT分别为9.71E-01、9.32E-01、1.11,可以看出该车间仅在铅锌尾矿前掺比例为1.5%wt.时HIT超过1,存在危害,此处危害主要因素依旧是As、Pb、Cu。在铅锌尾矿前掺比例为1.5%wt.时,水泥库降尘重金属的HIT为1.61,其中As的HI值为1.31,是此处危害的主要因素。其他车间同样不存在危害。在利用两种参数时,各处的总致癌风险TCR值均不超过风险阈值10-6,不存在危害。(3)厂外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表明,Pb、Cu、Hg的平均浓度均超过了河池当地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研究区域内土壤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积累。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污染指数结果显示,该区域土壤中的Hg的Pi值为4.05,属重度污染水平,Cu和Pb属轻度污染水平,其他重金属元素属无污染水平,整个区域土壤受Hg的影响下整体内梅罗污染指数PN值为3.00,属中度污染水平。地累积污染指数结果显示,Cd的平均Igeo值为4.19,属强度污染、Hg的平均Igeo值为2.17,属于中-强度污染、Pb和Cu的平均Igeo值在0~1之间,在属于无-中度污染,其他重金属的平均Igeo值小于0,属于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显示该区域内土壤中Hg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161.98,呈很强危害水平,其余重金属属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水平,整个区域内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213.72,属中等危害水平,且Hg的贡献率达到75.79%。不同的评价方法均显示了土壤中的Hg污染,需进一步分析其Hg来源及污染程度后采取相关措施。厂内主要危害因子As由于具备不挥发性而被固化于水泥生产过程中,并未随烟尘排放,故而并未对厂外土壤产生污染。

章华斌[3](2020)在《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全球水泥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间形成了非常严峻的竞争形势,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并逐步获得更强的竞争实力,水泥企业降低成本、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倒逼水泥企业发展环保业务,并逐步对环保业务进行战略转型。红狮集团环保业务是在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希望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发展,如何凝聚企业力量抓住机遇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却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集团公司忽视环保业务的品牌建设,其次,发展环保业务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再次,环保业务的管理存在一定滞后性,然后,企业环保业务成本过高,最后,环保业务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上述问题对红狮集团环保业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亟待探寻与之相适应的解决路径,进而推动红狮集团环保业务有机转型。本文在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红狮集团内部的调研以及全国其他水泥企业环保业务的调研工作,运用所学理论对红狮集团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状况以及企业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红狮集团环保业务发展战略建议,帮助其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目的。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是红狮集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大战略,作为一家水泥环保产业的国家龙头企业,其战略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不仅可以使企业本身实现绿色发展,同时对于其他水泥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环保业务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进而为促进生态环境贡献更大力量。

王黎阳[4](2020)在《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有色冶炼固废资源环境属性研究》文中提出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有色金属冶炼作为人为重金属排放的重要来源,其固废分类清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固废属性尚不清楚。因此,完善有色冶炼固废分类清单并明晰固废属性,对我国有色冶炼行业固废利用处置过程的分类管理和污染控制及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宗有色冶炼固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Cu、Pb、Zn和Al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关键产废节点,厘清了产生源特征相似的固废类别,构建了表征有色冶炼固废共性特征的分类方法和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实验探讨了各共性产生源固废的物理、化学、可视化和污染物指标,获取了表征有色冶炼固废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的区间或统计值。主要结果结论如下:(1)构建了有色冶炼固废共性产生源的分类方法和清单。其中,本方法通过厘清产生源特征相似的有色冶炼固废类别(如冶炼废渣、粉尘、废酸、废活性炭、废催化剂及污泥等)将产废节点划分成破碎配料、冶炼反应、提纯回收、收尘净化、污酸处理、制酸脱硫及中水处理等单元;分类清单基于这7大单元对115种有色冶炼固废按类归置,本清单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相比较,更细化工艺描述,缩小定义范围,分质分级明确废物种类,具有确定性、实用性和可行性。(2)判别了各共性单元有色冶炼固废的物理指标检测结果及其相应资源属性表征。其中,破碎配料、冶炼反应、提纯回收、收尘净化、污酸处理、制酸脱硫及中水处理单元废物的含水率变化区间分别为0.193%~0.234%、0.019%~25.6%、0.039%~3.96%、0.238%~2.69%、8.67%~52.9%、28.9%~31.1%及50.3%~68.4%,前四单元废物水分含量偏低,后三单元废物水分含量偏高;同时p H变化区间分别为10.98~11.14(碱性)、3.57~9.48(酸性偏中性)、5.79~13.4(中性偏碱性)、1.85~11.5(酸性或碱性)、0.59~13.5(强酸强碱性)、13.6~13.8(强碱性)及9.02~9.21(碱性),破碎配料、冶炼反应及中水处理单元废物无腐蚀性,其余单元废物有腐蚀性。(3)识别了各共性单元有色冶炼固废的化学指标检测结果及其相应资源属性表征。其中,破碎配料单元废物由絮沫状粉末组成,呈尖晶石相和刚玉相,主成分是Al2O3(68.4%~70.8%)和Mg O(9.12%~10.4%);冶炼反应单元废物由板块状颗粒组成,呈铁橄榄石相和砷铜矿相,主成分是Fe2O3(24.3%~66.0%)和As2O3(1.49%~46.1%);提纯回收单元废物由球状颗粒组成,呈刚玉相和铅黄相,主成分是Al2O3(37.1%~84.0%)和Pb O(0.158%~98.8%);收尘净化单元废物由屑沫状粉末组成,呈铅矾相和红锌矿相,主成分是Zn O(0.134%~72.4%)和Pb O(0.015%~71.3%);污酸处理单元废物由泥块状颗粒组成,呈铅矾相和白砷石相,主成分是Pb O(0.223%~94.1%)和As2O3(0.487%~68.8%);制酸脱硫单元废物由细状粉末组成,呈石膏相,主成分是Ca O(43.2%~47.5%)和Si O2(0.626%~0.652%);中水处理单元废物由块状颗粒组成,呈方解石相,主成分是Fe2O3(12.5%~46.4%)和Ca O(5.37%~27.2%)。有色冶炼固废的主要元素有Al、Fe、As、Pb、Zn、Ca、Si等,以氧化物、硅酸盐、铝酸盐和硫酸盐等形式存在,若取代新型建材的传统制备原料可有效拓宽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4)阐明了各共性单元有色冶炼固废的可视化指标检测结果及其相应环境属性表征。其中,破碎配料单元废物是无刺激性气味的灰色粉末状除尘灰;冶炼反应单元废物是无刺激性气味的黑灰或黑红色块状冶炼废渣;提纯回收单元废物是无刺激性气味的灰白或黄或黑色颗粒状回收副产物;收尘净化单元废物是无刺激性气味的白或褐或黑色粉末状收尘烟灰;污酸处理单元废物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棕红或黑色块状污酸处理残渣;制酸脱硫单元废物是无刺激性气味的灰色粉末状脱硫副产物;中水处理单元废物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暗红色块状中水处理污泥。(5)揭示了各共性单元有色冶炼固废的污染物指标检测结果及其相应环境属性表征。其中,破碎配料、冶炼反应、提纯回收、收尘净化、污酸处理、制酸脱硫及中水处理单元废物中首要重金属含量及其对应浸出浓度分别是Cu(894±14.0mg/kg和0.355mg/L)、Zn(35309±1724 mg/kg和3141mg/L)、Zn(36277±854 mg/kg和13035mg/L)、Zn(34404±135 mg/kg和1684mg/L)、As(9055±619 mg/kg和2637mg/L)、Cu(75.3±4.27 mg/kg和4.45mg/L)及As(861±4.91 mg/kg和0.476mg/L);同时破碎配料和制酸脱硫单元废物中浸出浓度均低于我国GB 5085.3-2007标准限值但超出GB/T 14848-2017Ⅲ类标准限值,其余五单元废物中浸出浓度均高于GB5085.3-2007标准限值和GB/T 14848-2017Ⅲ类标准限值。由于固废危害主要取决于其所释放出的污染物浓度,则Cu、Zn和As带来的环境风险应重点关注。本文构建了有色冶炼固废共性产生源分类清单,并探索了各共性产生源有色冶炼固废的物理、化学、可视化和污染物指标(四项指标)的区间或统计值,其结果显示了通过这四项指标可逐步判别不明来源有色冶炼固废种类的资源环境属性,该研究对有色冶炼固废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合理化建议,具有一定的科学及现实意义。

谭子其[5](2020)在《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长,危险废物处置市场需求大。对此,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窑炉协同处置技术成为固体废物处置的重要途径。而流化床锅炉作为工业窑炉的主要类型,其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尚处在初步试验探索阶段,试验基础薄弱、缺乏工程实践,相应的技术标准也尚待制定。因此,开展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为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及现场工程试验对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进行研究。实验室模拟试验探究了重金属Pb、Cd、Zn、As的挥发特性和有机污染物苯与对二氯苯的降解特性。工程试验选择抗生素菌渣在大型流化床锅炉上进行协同处置,研究协同处置过程中典型污染物(重金属和二恶英)以及常规污染物的释放特性,分析其环境风险。最后,结合重金属模拟试验结果,分析验证重金属在流化床锅炉内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室模拟条件下,Pb、Cd、Zn三种重金属无论初始形态是氧化物、氯化物还是硫化物,以及硫化物形态存的As,其挥发率都是随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燃烧温度超过825℃,停留时间90min时,Pb、Cd、Zn、As的挥发率均达到60%以上,容易存在于锅炉粉煤灰或烟气中。通过工程试验分析验证,重金属Pb、As和Zn主要分配在粉煤灰中,分配率均在81%以上;其次是炉渣;而随锅炉烟气排放的极少,最高也才0.55%;脱硫石膏中Pb、As和Zn分配率也较低,Pb和As几乎不存在。重金属Cd易存在于粉煤灰或烟气中。其它重金属V、Cr、Mn、Co、Ni、Cu、Mo和Sn也均易向粉煤灰迁移,其次是炉渣,脱硫石膏和锅炉烟气中分配率均较低。(2)实验室模拟条件下750℃~975℃,有机污染物苯的热降解率相比对二氯苯低。在825℃以上,停留时间5s时,苯的热降解率只达到99.95%,而对二氯苯达到99.99%;对二氯苯的热降解率满足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含对二氯苯及热稳定性等级低于对二氯苯的有机固体废物在流化床锅炉内可以得到充分降解。(3)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抗生素菌渣对锅炉运行工况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协同处置过程中锅炉烟气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协同处置抗生素菌渣增加了锅炉烟气中重金属Zn的排放浓度,以及CO和HF的排放浓度均超过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限值,故后续应采取措施降低其浓度后排放。

费凡[6](2019)在《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及技术选择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生物质废物是我国市政固体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年产生量超过1.2亿吨且持续增长。我国城市生物质废物具有含水率高、易降解有机物含量高的特征,过去长期混入市政固废处理,是产生恶臭、高浓度渗滤液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时,城市生物质废物中蕴含有机组分和营养元素,具有回收利用潜力,使得其处理系统需满足减量化、无害化、能源化和资源化的可持续管理要求。然而,城市生物质废物种类多,并涉及源头分类、收转运、资源化处理和残余物处置等多个环节,不同废物、环节和处理技术之间存在耦合机制,且受城市规模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迫切需要通过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满足多个管理目标的需求。本文构建了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机制模拟,实现对系统内部复杂的数值匹配和影响传导的动态定量模拟。基于物质流分析、生命周期评价和项目净现值评价等方法,实现对技术链条及技术系统的多目标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技术选择模型,纳入城市特性对技术选择的影响机制模拟,通过基于NSGA-Ⅲ的高维多目标优化算法实现多个管理目标下的系统技术路径及管理政策优化,并通过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和区域灵敏度分析的不确定性分析算法,识别系统远期风险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耦合机制对技术链条表现影响显着:通过生物质废物的协同处理和源头分类,分别具有实现技术链条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减少24-60%和10-109%的潜力,且废水、废渣等残余物处理的环境影响占比可达技术链条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90%以上,远超技术直接污染排放。(2)技术选择模型可为城市实现因地制宜的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优化提供支撑:基于对苏州市区2020年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的优化模拟,可通过改变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农贸垃圾处理设施规模两项关键方案改进,提升节能减排水平94-401%,减少经济成本15-29%;2025年在废物协同处理模式的优化方案下,可在废物总量增加23.7%的情况下实现节能减排量增加51-335%。通过对系统远期不确定因素的识别和分析,可定量评估末端处理设施的处理量分布和盈利概率,对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行和项目亏损风险提供预警和规避措施建议。(3)系统管理目标多样且存在非线性关系:在废物单独处理模式下,经济成本与能源、环境效益存在正相关;而在废物协同处理模式下,节能减排边际成本持续增加,节能减排潜力空间较小。

陶阳[7](2019)在《广州市两大宗危险废物处置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工业飞速发展,危险废物产生类别多样,产生量大,性质复杂,产生源地域分布广泛,涉及行业众多。但是广东省的处置设施数量不足,处置能力有限,部分危险废物省内不具备处置能力,导致无法满足省内危险废物得处置,违法处置案件非常多,处置风险非常大。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城市,工业发展水平位列全省首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广州危险废物处置的压力非常之大。本文选取广州市产生量较大的两种危险废物:废油漆渣(HW12)及表面处理污泥(HW17)作为研究对象,其分别占广州市危险废物产生总量的12%和24%,主要产生的行业是汽车、船舶制造、表面处理、金属加工、喷涂印刷等。现在废油漆渣主要处置方式为热解气化炉焚烧处理方式和回转窑式焚烧炉处理方式,表面处理污泥主要处置方式为干化焚烧和安全填埋,对这些处置方式的处置工艺流程、设施功能、处置方式优劣、处置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回转窑式焚烧炉烟气净化系统采用反应冷却塔、消石灰干式吸收、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组成,能够保证废气的达标排放,避免二次污染。广州市废油漆渣产生行业多,产生量大且状态不一,使用回转窑式焚烧炉处置更加适合,且广州市废油漆渣处置企业现有施设为回转窑式焚烧炉,已运行多年,技术成熟稳定。(2)采用安全填埋处置方式,对表面处理污泥按照不同情况加入比例不同的水泥、石灰、重金属螯合剂进行固化,固化效果良好且稳定。安全填埋处置方式采用了少量的投资可以处理大量的表面处理污泥,处置技术成熟稳定,见效较快。(3)废油漆渣在处置前进行烘干、破碎预处理可以增大燃烧面积,提高燃烧效率;表面处理污泥在处置前进行干化、固化预处理可以减少处置总量,降低处理难度,降低处置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的概率。利用水泥窑进行协同处置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节约运行成本,可以作为实现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广州市现在对于废油漆渣、表面处理污泥已分别采用回转窑式焚烧炉处置方式、安全填埋处置方式。回转窑式焚烧炉的烟气净化系统能够保证废气得到有效控制,表面处理污泥的固化预处理技术成熟稳定,能够保证重金属得到有效控制,这两种处置方式可以在其他同类型城市进行推广。

于越[8](2019)在《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过程模拟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产生的危险废物成为了威胁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一大问题。在各种危险废物处理方法中,焚烧法因其能够分解大部分有害物质以及较强的减量处理效果成为了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其中又以回转窑设备使用最为广泛。本文根据鲁南某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回转窑设施的实际运行状况调研结果,对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窑内温度波动大、非计划停机次数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采用进料配伍以及通过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改进控制系统以提升回转窑焚烧过程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具体包括如下研究:1)对于危险废物及其处理处置过程进行了介绍,并重点概述了回转窑在处理危险废物中的应用。2)通过实地调研探究回转窑处理危险废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对物料进行配伍是最方便、实用改进方案的结论。3)根据回转窑内热平衡建立回转窑处理危险废物过程的稳态一维传热模型,尤其是包括固态物料随窑内温度升高而发生的质量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窑内换热面积、换热系数的改变。4)通过优化计算模型设计一种具有多种策略选择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理配伍程序对危险废物进料进行模拟配伍,并将计算结果与未配伍部分进行对比。5)提出使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实现危险废物处理过程自动化控制的解决思路,同时提出采用模块化建模对危险废物回转窑处理过程进行建模,并在设施现有的运行监控界面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预测控制操作界面。本文采用gPROMS作为过程模拟软件,充分利用了该软件开放性的自定义模型功能,结合文献调研搜集到的相关数学模型对危险废物焚烧过程进行恰当的建模,并对实际焚烧处置过程进行模拟研究。

陈锦玲[9](2019)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评价及潜力评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产量持续增加,已有填埋场长期超负荷运行,而新建处理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处理能力滞后于生活垃圾增长,从而导致我国生活垃圾处理面临严峻的挑战。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具有减量化效果好、投资成本低、无需重新选址等优势,是缓解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压力的重要补充途径。然而,由于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在我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其技术稳定性、环境/能源/经济效益及推广应用潜力的定量化评估不足,难以据此确定该项技术在我国的适用性和政策导向。本研究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构建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模型,基于企业长时间序列实际运行数据定量化评价技术应用的有效程度及稳定性;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净现值评价等方法,建立技术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体系,系统评价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经济性方面效益,并与生活垃圾焚烧、卫生填埋等主流处理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及全国1066家水泥熟料企业产能和空间分布情况,评估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应用潜力,并基于项目净现值的经济评价结果提出促进该项技术推广应用的激励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的应用水平已经接近了生产前沿面,企业的技术相对成熟,运行工况较为稳定,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对生产系统的影响不显着。(2)相比于卫生填埋、焚烧等主流处理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具有更好的减量化效果和更低的污染排放:减量率相比于卫生填埋提升了 214%,相比于焚烧提升了 20.6%-73.0%,总污染排放在温室效应潜势、酸化、光化学效应方面的环境影响潜值相比卫生填埋分别减少了 99.7%、77.2%、90.0%,相比焚烧分别减少了 99.6%、82.4%、92.4%。(3)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理论潜力为4273.7-6890.5万t/年,可以解决2020年58.4%-80.7%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能力缺口。(4)根据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的净现值分析,建议制定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地方财政补贴政策,建议平均补贴额度为108元/t;若考虑生活垃圾处理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补贴额度为97元/t,与其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财政补贴水平基本相当。

岳阳[10](2019)在《典型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高温协同处置工艺优化及其污染控制》文中研究表明垃圾焚烧飞灰、电镀污泥、酸洗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炉渣等属于无机组分主导的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具有组分复杂、污染物含量高、难以减容减量等特点,已成为无机危险废物减量、无害化处置管理的难题。目前,重金属类危险废物主要通过固化稳定处理后进行安全填埋,或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等建材、土木材料生产过程进行消纳。然而,安全填埋浪费土地资源且易产生次生危害,水泥窑协同处置需要预处理,容易产生预处理废水二次污染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处置过程污染可控、污染物分布可控、处置产物可再利用的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协同处置技术体系。本论文根据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组分差异特点,利用危险废物焚烧炉渣中Si、Al高含量的优势,结合玻璃行业熔点调控技术与Ca-Si-Al三相体系熔融特性,将电镀污泥、酸洗污泥、焚烧飞灰、危险废物焚烧炉渣等重金属类危险废物进行组分配伍。通过调控多废物混合体系中Ca-Si-Al三相配比设计优化,实现混合体系熔点调控与熔渣中无定型玻璃体形成,促进重金属在玻璃基质中固化稳定。在焚烧飞灰重金属污泥等高温协同处置过程中,利用焚烧飞灰中大量氯盐易形成重金属氯盐挥发特点,实现混合物重金属挥发富集回收。在高温烧结过程中通过调控CaAl4O7、CaSiO3和Ca2Al2SiO7等新矿物相的生成,引导矿物相对重金属进行晶格束缚固化稳定。通过引入还原剂营造高温还原氛围,实现高温熔融协同处置过程过渡金属同步还原分离。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偏光显微镜分析、电镜微观结构分析等手段,评估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高温协同处置产物中重金属固化稳定机制,探讨高温协同处置产物微观结构与重金属浸出、化学形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当飞灰/渗滤液污泥混合配比为4:1时,飞灰中高含量盐分促使污泥中絮凝体解体、破坏污泥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促使污泥中结合水转变为自由水实现深度脱水至10%左右。飞灰/渗滤液污泥混合颗粒分别经炉排与二燃室烧结后,重金属 Zn、Pb 和 Cu 浸出浓度分别下降至 0.63-0.82 mg/L、0-0.05 mg/L、0.14-0.23 mg/L 和 0.31-0.44 mg/L、0-0.02 mg/L 和 0.05-0.11 mg/L,浸出浓度符合地下水三级标准。混合颗粒烧结前后,重金属以不稳定F1形态存在的比例下降12%-19%,稳定形态F3和F4所占比例提高约20%。炉排烧结和二燃室烧结过程,重金属挥发率分别达到70%和90%,烧结体抗压强度最高达到5.7 MPa和6.3 MPa。在飞灰/渗滤液污泥颗粒中分别添加3%氟化钙和3%磷酸盐时,烧结体中重金属Zn和Cu浸出浓度分别下降至0.32mg/L和0.02mg/L、0.19mg/L和0.03mg/L。重金属挥发率下降7%-15%。两种烧结方式下添加助溶剂氟化钙使得抗压强度分别提高0.1 MPa和0.3 MPa。磷酸钠对颗粒烧结强度没有明显影响。(2)将氧化硅、氧化铝含量分别达到24.57%和18.63%的危险废物焚烧炉渣与垃圾焚烧飞灰和电镀污泥等进行组分配伍调控。当混合体系中氧化硅含量大于30%,氧化铝含量大于10%时,混合体系熔点可下降至1300℃。当飞灰添加量达到30%时,混合体系中Zn、Pb和Cd最大挥发率分别达到41%、96%和94%。在烟气处理捕集的二次飞灰中,Zn含量达到6.64%,远大于锌矿工业品位平均值1.39%;铅含量达到0.62%,超过铅矿工业品位最低值0.5%。二次飞灰中铅锌含量合计达到7.26%,位于我国主要铅锌矿分布区间5%-10%以内。在高温熔融过程中添加还原剂后,约85%的Cr、50%的Zn和70%的Cu能够实现还原。还原后的过渡金属单质在炉内因重力作用与熔渣分质分离,实现了高温熔融过程同步过渡金属还原分离。(3)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在高温烧结过程中形成CaA1407、CaSi03和Ca2A12Si07等矿物相。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分析,重金属Zn、Pb在吸收0.05 eV能量后,能够取代上述三种矿物相中的Ca原子,实现晶格束缚稳定。重金属Cr在吸收0.005 eV时,可与CaAl407中A1发生原子替换,实现重金属晶格束缚固化稳定。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经合适配比后可实现完全熔融,熔渣中形成无定型玻璃体。此时熔渣XRD图谱在20-40度之间出现宽峰,偏光显微镜照片中出现大量黑色全透光物质。在熔融过程中,物料表面微观结构由絮状、块状结构转变为具有光滑表面的平面结构,重金属被包裹束缚在玻璃基质内。此时,重金属Zn、Cu、Cr 和 Ni 浸出浓度分别为 0.63 mg/L、0.14 mg/L、0.03 mg/L 和 0.01 mg/L,满足地下水三级标准。重金属以不稳定形态存在的比例下降至4%以内。(4)初步揭示了废物中重金属在高温协同处置产物中的稳定机制,包括晶格束缚固化稳定和玻璃基质束缚固化稳定。通过调节高温协同处置原料中Ca-Si-A1三相体系配比,可调控烧结颗粒中CaA1407、CaSi03和Ca2A12Si07等新矿物相的生成,促进重金属与晶体中Ca、A1发生原子替换,实现晶格束缚固化稳定。另一方面,在高温熔融过程中,通过合适的熔融条件与组分配伍机制促进具有玻璃结构特征的无定型玻璃基质生成。通过组分配伍与冷却方式调控熔融玻璃基质中晶体束缚固化稳定主导矿物相的生成。利用玻璃基质包裹束缚作用与主导矿物相原子替换效应,实现重金属玻璃基质束缚固化稳定和主导矿物相晶格束缚固化稳定。本研究根据重金属类危险废物自身组分特点,利用组分配伍和协同处置等技术创新,初步构建了多重金属类废物挥发促进富集、还原分离、晶格束缚固化稳定、玻璃基质固化稳定的协同处置与资源利用调控新的技术体系;初步揭示了高温协同处置过程重金属挥发富集、还原分离和固化稳定的作用机制,为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高温协同处置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示范。

二、固体废物在水泥厂的综合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体废物在水泥厂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危险废物处理技术浅析及减量展望: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重庆市危险废物处置现状
2 危险废物处置技术
    2.1 焚烧技术
    2.2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2.3 安全填埋技术
3 焚烧发电与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比较结果统计
    3.1 废气监测结果统计
    3.2 焚烧发电与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成本比较
4 危险废物减排展望
    4.1 提高源头减量化水平
    4.2 促进危险废物综合利用
    4.3 提高危险废物焚烧率水平
    4.4 健全危险废物收集、储存、转运体系
    4.5 优化安全填埋场填埋方式
5 结论

(2)水泥窑协同处置金属尾矿和冶炼渣过程中降尘重金属的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尾矿及冶炼矿渣的概述
        1.1.1 铅锌尾矿的概述
        1.1.2 铜冶炼渣的概述
    1.2 水泥窑协同处置现状及问题
        1.2.1 水泥窑协同处置现状
        1.2.2 水泥窑协同处置尾矿过程中的问题
    1.3 重金属危害及风险评估
        1.3.1 重金属的危害
        1.3.2 重金属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检测及数据分析方法
    2.1 研究对象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水泥厂降尘样品采集
        2.2.2 水泥厂下风向农田土壤样品采集
        2.2.3 样品处理与检测
    2.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2.4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2.4.1 土壤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
        2.4.2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
        2.4.3 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
        2.4.4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第三章 水泥厂内降尘及周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基本状况
    3.1 各个工段的降尘量
    3.2 水泥厂各处物料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3.2.1 原料堆场中堆料/降尘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3.2.2 煤磨车间等的降尘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3.2.3 水泥生产过程中各处降尘中重金属含量情况
    3.3 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厂降尘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4.1 风险识别
    4.2 暴露评估
    4.3 毒性评估
    4.4 风险表征
    4.5 水泥厂降尘中重金属的非致癌危害评估结果
        4.5.1 原料堆场内堆料的非致癌危害评估
        4.5.2 煤磨车间等的降尘的非致癌危害评估
        4.5.3 各个生产设备车间降尘的非致癌危害评估
    4.6 水泥厂降尘中重金属的致癌风险评估结果
        4.6.1 原料堆场内降尘/堆料中重金属的致癌风险评估
        4.6.2 煤磨车间等的降尘的致癌风险评估
        4.6.3 各个生产设备车间降尘的致癌风险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厂下风向处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5.1 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及源解析
    5.2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
    5.3 内梅罗指数法污染评价结果
    5.4 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
    5.5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3)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框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战略转型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发展战略理论
        2.2.2 可竞争市场理论
        2.2.3 波特五力模型
        2.2.4 SWOT分析法
3 调研与研究设计
    3.1 案例选择
    3.2 案例描述
    3.3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概况
    3.4 调研数据收集
        3.4.1 访谈调查设计
        3.4.2 访谈调查对象的选取
        3.4.3 访谈提纲
        3.4.4 访谈过程
        3.4.5 访谈的主要内容总结
4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竞争力分析
    4.2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软硬件资源分析
    4.3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的五力模型分析
    4.4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4.4.1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4.4.2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4.4.3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ies)
        4.4.4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的威胁(Threats)
        4.4.5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
    4.5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4.5.1 集团公司忽视环保品牌建设
        4.5.2 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4.5.3 环保业务管理相对滞后
        4.5.4 企业环保业务成本较高
        4.5.5 环保业务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
        4.5.6 市场环境发展不稳定
5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对策及保障
    5.1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5.1.1 以品牌建设战略助力环保业务转型
        5.1.2 以企业文化建设战略促进环保业务转型
        5.1.3 以管理创新战略支持环保业务转型
        5.1.4 以成本管理战略强化环保业务转型
        5.1.5 以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推动环保业务转型
        5.1.6 以市场发展战略应对环保业务转型
    5.2 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5.2.1 优化管理组织结构
        5.2.2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5.2.3 实施特色营销管理
        5.2.4 打造现代环保制造型企业
        5.2.5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码海外产业布局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有色冶炼固废资源环境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固废分类方法与清单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有色冶炼研究现状
        1.3.1 有色冶炼主流工艺类型
        1.3.2 有色冶炼产品与固废产量
        1.3.3 有色冶炼固废产生、泄漏及利用处置
    1.4 研究内容
        1.4.1 有色冶炼固废产生源共性分类
        1.4.2 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资源属性
        1.4.3 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环境属性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总体分析方法
        2.1.1 固废全过程系统研究方法
        2.1.2 固废共性分类方法
        2.1.3 固废属性识别方法
    2.2 检测分析方法
        2.2.1 实验材料采集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3 物理指标的检测方法
        2.2.4 化学指标的检测方法
        2.2.5 可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
        2.2.6 污染物指标的检测方法
        2.2.7 实验结果质量控制与保证
第三章 有色冶炼固废产生源共性分类研究
    3.1 有色冶炼固废产生源
        3.2.1 铜冶炼产废节点
        3.2.2 铅冶炼产废节点
        3.2.3 锌冶炼产废节点
        3.2.4 铝冶炼产废节点
    3.2 有色冶炼固废共性产生源分类清单
    3.3 共性产生源分类清单的特性
        3.3.1 确定性
        3.3.2 实用性
        3.3.3 可行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资源属性研究
    4.1 物理指标
        4.1.1 含水率
        4.1.2 pH
    4.2 化学指标
        4.2.1 微观形貌
        4.2.2 矿物相
        4.2.3 物质成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环境属性研究
    5.1 可视化指标
    5.2 污染物指标
        5.2.1 重金属含量
        5.2.2 浸出毒性浓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5)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固体废物现状及危害特性
        1.1.2 抗生素菌渣固体废物特性及处置技术
        1.1.3 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
        1.1.4 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创新性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拟条件下重金属挥发特性试验研究
    2.1 模拟试验方案
        2.1.1 试验样品配置与试验工况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1.3 试验步骤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模拟条件下Pb的挥发特性
        2.2.2 模拟条件下Cd的挥发特性
        2.2.3 模拟条件下Zn的挥发特性
        2.2.4 模拟条件下As的挥发特性
    2.3 小结
第三章 模拟条件下有机污染物热降解试验研究
    3.1 模拟试验方案
        3.1.1 试验样品配置与试验工况
        3.1.2 试验装置与仪器
        3.1.3 试验步骤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模拟条件下苯的热降解特性
        3.2.2 模拟条件下对二氯苯的热降解特性
    3.3 小结
第四章 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工程试验研究
    4.1 工程试验概况
    4.2 工程试验方案
        4.2.1 试验工况设置
        4.2.2 试验操作程序
        4.2.3 采样及分析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协同处置对流化床锅炉正常运行的影响
        4.3.2 协同处置过程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
        4.3.3 协同处置过程重金属分配规律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6)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及技术选择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物质废物的多目标可持续管理需求
        1.1.2 单一处理技术或环节存在缺陷
        1.1.3 处理系统与城市特性联系紧密
        1.1.4 实现因地制宜的系统性可持续管理成为新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耦合系统模拟及评价方法
    2.2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选择方法研究
        2.2.1 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2.2.2 系统的不确定性分析
        2.2.3 城市差异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及其模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机制及模拟
    3.1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种类及应用现状
        3.1.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3.1.2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3.1.3 市政污泥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3.1.4 其它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3.2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机制
        3.2.1 相似的理化特性促使废物协同处理
        3.2.2 前端分类与后端处理技术之间的耦合匹配
        3.2.3 后端处理技术在残余物处理处置上的互补性
        3.2.4 我国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应用现状
    3.3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机制模拟方法
        3.3.1 技术系统界定及架构
        3.3.2 技术关键产出模拟及技术间耦合链条搭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综合评价
    4.1 技术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4.2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评价
        4.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评价
        4.2.2 餐厨废弃物处理技术评价
        4.2.3 市政污泥处理技术评价
    4.3 系统耦合机制下的技术链条案例评价
        4.3.1 厨余垃圾分类及处理耦合技术链条案例评价
        4.3.2 废物协同处理技术案例评价
    4.4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技术选择模型
    5.1 模型结构
    5.2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技术选择模型构建
        5.2.1 城市生物质废物产生量及组成预测模块
        5.2.2 处理全过程技术系统模拟模块
        5.2.3 系统高维多目标优化模块
        5.2.4 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模块
    5.3 城市差异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及模型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技术选择模型案例应用
    6.1 苏州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现状及规划
        6.1.1 苏州城市生物质废物产生及处理现状
        6.1.2 苏州城市生物质废物管理系统发展规划
    6.2 苏州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优化模拟
        6.2.1 生物质废物产生量及组成预测
        6.2.2 生物质废物处理全过程技术系统模拟
        6.2.3 基于高维多目标优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建议
        6.2.4 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广州市两大宗危险废物处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危险废物管理及处置方式
    1.2 国外发达国家危险废物管理及处置方式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方法
        2.2.1 调研方法
        2.2.2 测试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废油漆渣的特性及分布
    3.2 废油漆渣热解气化焚烧炉处置和回转窑式焚烧炉处置比选
        3.2.1 废油漆渣热解气化焚烧炉处置情况
        3.2.2 废油漆渣回转窑式焚烧炉处置情况
    3.3 废油漆渣处置方式优化分析
        3.3.1 热解气化焚烧炉的特点
        3.3.2 回转窑式焚烧炉的特点
        3.3.3 小结
    3.4 表面处理污泥的特性及分布
    3.5 表面处理污泥干化焚烧处置和安全填埋处置比选
        3.5.1 表面处理污泥干化焚烧处置情况
        3.5.2 表面处理污泥安全填埋处置情况
    3.6 表面处理污泥处置方式优化分析
        3.6.1 干化处理数据分析
        3.6.2 固化/稳定化处理数据分析
        3.6.3 渗滤液数据分析
        3.6.4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废油漆渣处理处置的讨论
        4.1.2 表面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的讨论
        4.1.3 加入分选预处理环节
        4.1.4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
        4.1.5 推行建议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过程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危险废物
    1.2 危险废物处理
        1.2.1 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处理
        1.2.1.1 危险废物直接利用
        1.2.1.2 危险废物回收再利用
        1.2.1.3 危险废物能源化利用
        1.2.2 危险废物的减量处理与最终处置
        1.2.2.1 危险废物减量处理-焚烧处理
        1.2.2.2 危险废物最终处置
    1.3 回转窑在处理危险废物中的应用与问题
        1.3.1 回转窑处理设备
        1.3.2 回转窑在处理危险废物中的应用
        1.3.3 回转窑在处理危险废物中的问题
    1.4 危险废物回转窑焚烧配伍的意义
        1.4.1 焚烧炉温度对焚烧处理过程的影响
        1.4.2 危险废物组成对焚烧处理过程的影响
    1.5 流程模拟软件gPROMS简介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典型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过程研究
    2.1 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实地调查
        2.1.1 处理物料分析
        2.1.2 焚烧处理装置运行分析
        2.1.3 运行问题讨论
        2.1.3.1 回转窑设备结构对焚烧温度的影响
        2.1.3.2 焚烧处理过程控制对焚烧温度的影响
        2.1.3.3 进料组成对焚烧温度的影响
    2.2 本章小结
第3章 回转窑温度分布式模型
    3.1 一维稳态无相变传热模型
        3.1.1 对流换热项计算
        3.1.2 辐射换热项计算
        3.1.3 热传导换热项计算
        3.1.4 环境散热项计算
        3.1.5 回转窑一维传热模型
        3.1.6 模型验证
    3.2 一维稳态相变传热模型
        3.2.1 相变计算
        3.2.2 计算例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本章符号说明表
第4章 危险废物回转窑焚烧配伍优化
    4.1 配伍过程
    4.2 危险废物焚烧配伍优化计算方法
        4.2.1 危险废物焚烧配伍假设
        4.2.2 危险废物焚烧配伍流程
        4.2.3 危险废物焚烧配伍模块优化计算流程
    4.3 优化模型
        4.3.1 优化计算模型
        4.3.1.1 质量误差
        4.3.1.2 体积误差
        4.3.1.3 混合物料热值误差
        4.3.1.4 混合物料元素组成误差
        4.3.1.5 模拟焚烧温度误差
        4.3.1.6 尾气排放控制误差
        4.3.1.7 经济性误差
        4.3.2 优化目标函数模型
        4.3.3 控制变量设置
        4.3.4 约束条件设置
        4.3.5 模型鲁棒性改进
    4.4 计算例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危险废物回转窑焚烧处理模块化建模与模型预测控制展望
    5.1 前言
    5.2 回转窑运行模块化建模
        5.2.1 模块化建模思路
        5.2.2 模块化建模结果输出
    5.3 回转窑运行模型预测控制展望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评价及潜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挑战及技术发展现状
        1.1.2 水泥窑协同处置是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补充方式
        1.1.3 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国内外应用情况
        2.1.1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2.1.2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2.2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方法
    2.3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益综合评价方法
    2.4 小结
第3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DEA技术效率评价
    3.1 DEA模型简介
        3.1.1 基本概念
        3.1.2 DEA基本模型
        3.1.3 DEA模型的非期望要素处理方法
        3.1.4 DEA评价步骤
    3.2 案例企业的工艺技术简介
    3.3 基于DEA模型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
        3.3.1 决策单元及数据来源
        3.3.2 指标体系及数据选取
        3.3.3 考虑非期望要素的DEA-BCC模型
    3.4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效率评价结果
        3.4.1 DEA效率值
        3.4.2 改进方向及潜力空间分析
        3.4.3 基于DEA评价结果的生活垃圾影响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效益综合评价
    4.1 评价系统边界及参数设置
        4.1.1 情景设置及系统边界
        4.1.2 参数设置
    4.2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4.2.1 减量化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4.2.2 环境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4.2.3 能源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4.2.4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
    4.3 案例企业物质流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4.4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综合评价结果
        4.4.1 减量化效益评价
        4.4.2 环境效益评价
        4.4.3 能源效益评价
        4.4.4 经济效益评价
        4.4.5 综合评价结果横向对比
    4.5 小结
第5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应用潜力及政策分析
    5.1 我国水泥熟料产量统计及分布
    5.2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缺口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潜力评估
        5.2.1 生活垃圾处理缺口估算
        5.2.2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潜力评估
    5.3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的相关政策
        5.3.1 水泥窑协同处置产业引导政策及标准
        5.3.2 水泥窑协同处置经济激励政策
    5.4 运行模式及政策建议
        5.4.1 项目运行模式
        5.4.2 生活垃圾处理费用补贴计算方法
        5.4.3 价格监管机制、主管单位及职能
        5.4.4 风险识别与保障机制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DEA评价模型代码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典型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高温协同处置工艺优化及其污染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置需求
    1.1.1 危险废物产生现状
    1.1.2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发展
1.2 重金属类危险废物污染特性及处置技术发展
    1.2.1 重金属类危险废物污染特性
    1.2.2 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处置技术发展
1.3 高温烧结技术研究现状
    1.3.1 高温烧结技术原理
    1.3.2 国外高温烧结研究及应用现状
    1.3.3 国内高温烧结研究及应用现状
1.4 高温熔融技术研究现状
    1.4.1 高温熔融技术原理
    1.4.2 国外高温熔融研究及应用现状
    1.4.3 国内高温熔融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高温协同处置的必要性分析
    1.5.1 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协同处置存在问题
    1.5.2 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协同处置必要性
1.6 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高温协同处置关键问题
    1.6.1 如何通过废物种类配伍实现烧结体中重金属的固化稳定
    1.6.2 如何通过废物种类配伍降低高温协同处置的温度
    1.6.3 高温协同处置产物的重金属长期物理化学稳定性
    1.6.4 高温熔融过程实现过渡金属同步还原分离
1.7 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高温协同处置构想
    1.7.1 渗滤液污泥掺烧降低重金属高温固化稳定温度
    1.7.2 组分配伍调控降低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熔点
    1.7.3 重金属挥发、还原分离调控实现重金属污染控制
1.8 研究目的与内容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内容
    1.8.3 创新点
    1.8.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仪器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内容
    2.2.1 含水率测试
    2.2.2 总有机物测定
    2.2.3 热重分析
    2.2.4 重金属总量分析
    2.2.5 重金属毒性浸出测试
    2.2.6 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
    2.2.7 重金属挥发率计算
    2.2.8 组分分析
    2.2.9 物相分析
    2.2.10 电镜分析
    2.2.11 晶相分析
    2.2.12 烧结强度测试
    2.2.13 氯离子浓度测定
    2.2.14 半球点法熔融温度测定
    2.2.15 沥青材料性能测试
    2.2.16 高温烟气污染物监测 第三章 重金属废物高温烧结协同处置技术体系研究
3.1 主要研究目标
3.2 样品基本性质
    3.2.1 基本性质
    3.2.2 重金属浸出
    3.2.3 重金属形态
3.3 高温烧结技术体系实验室初探
    3.3.1 高盐分飞灰对渗滤液污泥的脱水调控
    3.3.2 高温烧结工艺调控
    3.3.3 高温烧结颗粒重金属污染特性调控
3.4 高温烧结中试技术路线确定
    3.4.1 中试样品配比方案
    3.4.2 烧结样品制备
    3.4.3 烧结方案确定
    3.4.4 中试技术路线确定
3.5 高温烧结协同处置中试结果
    3.5.1 烧结颗粒重金属浸出特性
    3.5.2 烧结颗粒重金属挥发特性
    3.5.3 烧结颗粒重金属形态分析
    3.5.4 烧结颗粒二恶英的分解削减
    3.5.5 烧结颗粒抗压强度调控
    3.5.6 烧结颗粒水淬冷却污染控制
    3.5.7 烧结过程高温烟气污染物控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金属废物高温熔融协同处置技术体系研究
4.1 主要研究目标
4.2 样品基本性质
4.3 危险废物高温熔融工艺实验室初探
    4.3.1 实验室熔融初试样品配比
    4.3.2 温度对熔融时间的影响
    4.3.3 助熔剂熔融辅助调控
    4.3.4 熔融过程热重分析
    4.3.5 高温熔融最佳工艺参数
4.4 高温熔融中试设备及技术路线
    4.4.1 中试设备
    4.4.2 中试设备原理
    4.4.3 中试技术路线图
4.5 高温熔融中试重金属挥发调控技术体系
    4.5.1 中试样品配比方案
    4.5.2 中试熔融过程重金属挥发特性
    4.5.3 中试熔融过程高温烟气污染控制
    4.5.4 中试熔融玻璃体重金属浸出特性
4.6 高温熔融中试过程重金属还原分离的实现
    4.6.1 中试样品配比方案
    4.6.2 中试熔融过程重金属还原分质分离调控
    4.6.3 中试熔融玻璃体重金属浸出特性
4.7 高温熔融中试玻璃体产品应用
    4.7.1 玻璃体应用安全性评估
    4.7.2 高温熔融渣资源化利用初步探索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协同处置过程重金属固化稳定机制
5.1 主要研究目标
5.2 烧结体晶相结构形成对重金属的固化稳定影响
    5.2.1 原料晶相分析
    5.2.2 高温烧结颗粒晶相固化稳定
    5.2.3 重金属晶格束缚稳定的密度泛函理论分析
    5.2.4 具有特征晶相结构的重金属束缚稳定性
5.3 高温熔融玻璃体基质中重金属的固化稳定
    5.3.1 高温熔融玻璃体基质XRD特征分析
    5.3.2 高温熔融玻璃体微观物相特征分析
    5.3.3 高温熔融玻璃体微观结构分析
    5.3.4 高温熔融玻璃体重金属分布分析
    5.3.5 高温熔融玻璃体重金属固化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就读博士期间获得成果
发表论文
专利
就读博士期间参与项目

四、固体废物在水泥厂的综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危险废物处理技术浅析及减量展望:以重庆为例[A]. 刘婷婷,邓娟,冯婧.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二), 2021
  • [2]水泥窑协同处置金属尾矿和冶炼渣过程中降尘重金属的风险评价[D]. 郝孟伟. 广西大学, 2021(12)
  • [3]红狮集团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章华斌.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4]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有色冶炼固废资源环境属性研究[D]. 王黎阳.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流化床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D]. 谭子其.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及技术选择模拟研究[D]. 费凡. 清华大学, 2019(02)
  • [7]广州市两大宗危险废物处置方法研究[D]. 陶阳.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过程模拟与优化[D]. 于越. 福州大学, 2019(12)
  • [9]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评价及潜力评估[D]. 陈锦玲. 清华大学, 2019(01)
  • [10]典型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高温协同处置工艺优化及其污染控制[D]. 岳阳. 上海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水泥厂固废综合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