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治国 以史兴国 与时俱进——在“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文治国 以史兴国 与时俱进——在“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以文资治 以史兴邦 与时俱进——在《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郭庆玲[1](2019)在《《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提出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思潮成为影响当前主流文化的因子。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进一步提升公民基本道德水平,就成为思想道德工作者们的重要课题。马克思就曾表示,道德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它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诠释,从而会随着时代的文化精神的积淀而体现着其独特的社会规范和时代价值。既然道德是文化的外显,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就应当从我国的精神和文化着手。因此,追踪传统文化关于道德教化的说法是面对并提升当下道德水平的一个角度。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分析集时代大成的《吕氏春秋》中的道德教化思想,不仅对我们思考当下的道德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提出的“两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针。毕竟,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经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顺利融入世界文明的脉络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影响。对《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研究也是积极响应“两创”方针,接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一个重要契机。需要看到的是,成书于战国末-秦王朝时期的《吕氏春秋》,以融合九家十流之“杂”为特色,其道德教化思想是以道德“本位”的觉醒实现“道德教化”的兼容并蓄,在具体教化内容上多吸收儒家思想,因而其德治分量不容小觑。当下,因着“两创”方针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我们看到这种道德“本位”的觉醒需要以当代社会的基本状况为立足点。也正是如此,《吕氏春秋》可以超出它所处的时代,而对当下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化有所启发。本文将本着尊重传统、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的原则,使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形成的条件,尤其要深入发掘“效法天地”、“执摄政教”、“天人相应”由以可能的思想条件,这是研究《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本文需要在“道生德蓄”中厘定道德“本位”,这是实现《吕氏春秋》道德教化的起点。之后,通过“道德教化”的内在本位意识及其可能会建构的基本社会秩序,挖掘《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主要特色。进而,在主客体、教化内容、教化方法方面总结道德教化思想,而教化的路径就隐含其中。有了这些基础的理论工作之后,本文还要结合当下社会的基本现状、面对当前道德教化过程中的问题,对《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针对性研究。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道德教化的主客体、内容和方法进行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其次,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挖掘二者的内在关系,以实现“道德教化”在当下社会的具体应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分析道德教化思想形成的条件,包括其社会历史条件和吕不韦的个人思想和经历。这是研究《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前提。其次,对于道德教化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必要分析。由于《吕氏春秋》融合九家十流,思想错综复杂,因而需要挖掘文本的思想主线,这就是效法天地、执摄政教和天人相应。而兵家思想、科技思想、军事思想、历史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教化思想等等,都依托于这一主线。第二章,分析《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内容,厘定“道德教化”概念。即在道德“本位”的觉醒中确定“道德教化”内涵。“道德”是通过效仿“天道”并纳入人心而“得”,“得”即“德”,“道德”是效仿“天道”而确立人的“本位”意识。“教化”是实现“道德”的方式,包括自教和他教,是通过本性清净——染尘纳垢——效法天地——去欲全性——觉醒“本位”——道德教化的人为之“化”,而实现道德“本位”确立的过程,这是理想性的教化。同时,教化又受制于封建社会的帝制统治、既定天命以及道德教化自身的异化,因而教化有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挖掘出道德教化思想的生命性、机缘性和时代性。具体来看,道德教化思想内在的包含了教化主客体、内容和方法,同时道德教化的路径也通过共同体中的“成己达人”隐含其中。因而,我们可以从“争道”而“省己”的教化主体、“疾学”而“尊师”的教化客体以及“去尤”、“用众”以促“主客同体”三个角度理解道德教化的主客体。其次,养生养性的自我教化、忠孝齐家的家庭教化、尊师重教的人文师教、礼乐仁义的社会教化作为道德教化的主要内容,实现了由个人教化、家庭教化到人文师教、社会教化的拓展。而在教化方法上,《吕氏春秋》展现出有为以教和无为而化的特色。第三章,由于道德教化的主客体、内容和方法来源于战国-秦王朝时期成形的《吕氏春秋》,它确实在“和而不同”、“施德无形”、“位本立序”方面有一定历史贡献,但是其历史局限也很明显。因而,通过觉醒道德“本位”所实现的道德教化最终还是要立足当代的社会背景。第四章,认真分析“多元价值竞争与返本开新”、“资本逻辑冲击与本位持守”、“大众传媒与核心价值引导”的当代状况,以此实现《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以人为本”的道德教化思想,需要发挥其主客一体的当代价值,主要在于展现“以民为本”、“主客交互”、“类固相召”的主客体特色。在教化内容上,“教民以仁”是《吕氏春秋》道德教化的重点,其中,“诚”又是实现“仁”的起点。在当代社会,以诚守位是指,通过“诚”实现个人道德“本位”的内在觉醒。而当代社会的“诚”关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诚入规在于融合“诚”与“明”并形成有效的社会化、规范化机制。以上两者的落脚点还在于“遵道仁民”。“仁民”是道德教化思想的重点,同时“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两者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而道德教化的“化渐之法”在当代主要表现为:诗文寓言以喻、德化养成以渐、道生德蓄以成。其中,道德教化中养成式的道德教化方法可实现有为以教、无为而化的结合,以此发挥“化渐”的优势。第五章,应对当代道德危机,我们需要格外重视价值观。《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在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是按照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教化路径实现自身,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具有天然契合。因而,道德教化思想在“家国一统和谐以固国家”、“礼乐秩序规范以合社会”、“个体清净本位以育善诚”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么,《吕氏春秋》道德教化的国家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寻求“秩序”层面的支撑;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寻求“本位”层面的理论基石。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通过“成己达人”实现《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在自然共同体、人伦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方面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总而言之,《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活化石样态”可以为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提供重要的支持。本文在填补《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研究空白、弥补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之不足的同时,一方面,可以丰富当下的道德教化理论;另一方面,通过破译《吕氏春秋》的文化密码、汲取其道德教化养分、挖掘其道德教化思想历久弥新的文化根脉,以解决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精神问题、进一步提升当下的道德水平。可以说,《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努力。

丁海涛[2](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塑诚信是当今社会的迫切诉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壮大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急剧转型相叠加的历史境遇下,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利益格局的复杂化,必然造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引发行为的失范和价值取向的紊乱。因此,要解决诚信缺失这个核心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探索出有别于传统诚信建设的新路子,摆脱以往板着面孔的诚信说教,弥补制度性缺失的现状,并构建出易于传播的社会主义诚信文化。就理念和实践而言,我国当下的诚信建设既不是对古代社会德治型诚信建设模式不假思索的承接,也不是对西方社会法治型诚信建设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保障,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支撑的,符合时代要求、契合民族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诚信建设之路。基于此,本文将广义的社会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分八个部分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基本路向选择,既关注重点领域的诚信建设,也涵盖了社会整体的诚信建设,力图构建一幅体现时代特色、传承民族精神,具有中国气派,展现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诚信建设蓝图。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当前该领域学术研究的薄弱点,指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为论文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第二章,探究中外不同文化体系中“诚信”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比较中外传统文化中诚信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阐明中外诚信的相同之处和主要区别,并对“诚信价值观”、“诚信心理”、“诚信文化”、“信任”、“信用”、“公信力”、“信誉”等诚信概念谱系进行诠释,明确当代社会“诚信”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表现。第三章,考察我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历程,从理论依据、主要特征和理想目标着手,分析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运行机理,探寻中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分析其中的合理因素,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汲取其中的有益经验,为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路径提供历史文化资源。第四章,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发展与创新,详细阐述倡导“五爱”时期、提倡“精神文明建设”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我国诚信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对其中的有益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出具有启示性意义的建设途径和方法。第五章,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深刻转型这一特定语境下,综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面临的各种挑战。从公民诚信意识薄弱、诚信建设缺乏协同机制、诚信制度供给不足、法治环境有待改善等四个方面,正视我国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存在问题的基本原因,挖掘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内在病灶,找出“对症下药”的关键点。第六章,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时代内涵。从顺应社会对诚信美德的迫切诉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维度,明确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创造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层面,阐述诚信建设的现实依据;从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重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诚信美德的必然性要求,论证我国诚信建设的社会主义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进一步指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应然性。第七章,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思想为理论指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制度和强制力保障;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支撑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诚信建设道路。第八章,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路向选择。用发展的、辩证的方法分析看待社会各领域的失信现状,结合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认清主流,大力推进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等关键领域的诚信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多方参与、齐抓共建;政府主导、分类指导;德法兼治、刚柔相济的建设原则。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的诚信教育协同体系;打造中国特色的诚信制度保障体系;发挥诚信政府的示范带动作用;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使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普遍增强,进而形成一个“尊法守约、诚信友善、讲求信用、重视信誉”的良好社会氛围。毋庸置疑,诚信毕竟是人的诚信,它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应当放在公民个体诚信品质的塑造上。因为,无论任何形式的诚信缺失行为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层面。换句话说,个体是失信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和承担者。故而,培育公民个体的诚信意识和价值观念,必须依托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深入把握社会转型期间公民诚信心理结构的演变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主流的价值观引导人,用先进的文化滋养人,用完备的法治约束人,唤醒人们对诚信这一传统美德的向往,坚定其诚实守信的价值理想,进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任军[3](2017)在《巴蜀作家的近现代历史叙事研究》文中认为本论题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之内两个具体的研究领域:历史题材文学研究与巴蜀作家研究;主要目的是在历史文学视阈下探讨现当代巴蜀作家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色与得失,同时以巴蜀作家的创作实践为例,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对历史文学的某些理论问题作出新的阐释。正文包括导论、主体、结语三大部分。其中,论文主体共5章。导论。界定基本概念、确定研究对象。概述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及创新点、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巴蜀作家近现代历史叙事的渊源与流变。首先探讨了巴蜀史志传统的地理文化诱因,然后指出,现当代巴蜀作家对巴蜀史志传统的继承主要体现为:“信史”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他们在历史观念的更新、文学性的自觉强化以及叙史体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表现出对传统的超越。本文将巴蜀作家的近现代历史叙事分为五个发展时期,分别就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进行了概述,对一些重要作品进行了横向或纵向的比较论析。第二章,巴蜀作家叙史文学的认识价值。对“历史真相”的发现并不是历史学专家的特权,作家也可以写出被史学家认可的“历史的真实”,文学家和史学家可以实现对史学意义上的“历史真相”的共创、共享。本文指出,巴蜀作家书写近现代历史之“真”有较可靠的前提和基础;他们对近现代一些历史真相的揭櫫主要体现在一些重要历史节点或极富地方特色的人事上:对四川保路运动历史细节的描摹;对国民党的抗战史、溃败史的记述;对川边近现代历史的书写。第三章,巴蜀作家的叙史心态。首先探讨了“政治正确”意识对李劫人有限度的影响以及政治意识对阳翰笙修改旧作的主导作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修正和补充;然后对邓贤、黄济人等在其作品中寄寓的身世之慨、历史之“痛”以及他们的“华胄心态”、崇祖意识进行了分析,具体阐释了作家的这些心态对其选题偏好、作品风貌的影响;同时论述了黄济人、马识途等作家的警世心态。本章还对阿来和李一清在历史文化挽歌情调中的两难困境进行了考察。第四章,巴蜀作家化史为“诗”的艺术机制。在文学语言层面,重点论析了巴蜀作家叙史语言的方言之“味”和诗性之美:李劫人作品中的方言体现了巴蜀文化“散漫”和“刚直”的特质,表现出从容优裕的美学品格;从“强烈的诗性抒情”“叙述语句的诗歌特质”“意境的营构”等角度考察了巴蜀叙史文学中诗化叙述的表现形态及其审美功能。在文本结构层面:对李劼人旧版大河三部曲“史情相间”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蕴涵进行了讨论;论析了阿来《瞻对》的结构匠心及其文化蕴涵;论述了邓贤《流浪金三角》“今昔交错回环”结构的深层意蕴。在人物形象层面,对巴蜀叙史文学中的“川妹子”系列形象的美学和文化蕴涵进行了阐释。第五章,从巴蜀作家创作实践看以“诗”叙史的有效性。在比较新旧版《大波》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压抑艺术真实的创作困境展开讨论;以巴蜀作家创作为例重新探讨叙史文学领域“历史真实”的涵义、“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以及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命题的理解和判定;最后对巴蜀作家把握历史真实的成功经验以及巴蜀叙史文学吸纳通俗文学元素之得与失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语。总结全文,并对本文所论及的现当代重要巴蜀叙史文学作家作品进行文学史定位。

陈泗铮[4](2015)在《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在道德教育方面,梁启超的自我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实践纵向贯穿一生,横向涵盖其全部生活,始终与其文化意识紧密交织。不懈探索中,他提出中西文化互补互新、共建人类文明,积极挖掘中国传统伦理资源应用于自己的德育实践。梁启超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蕴含着许多开创性见解,可以为当代道德教育带来多方面的启发。本文试图完整呈现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的原貌,并基于当前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发掘其当代价值。首先通过探求梁启超所处时代背景和他的自身经历,追溯思想渊源,找到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和理论基础,对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进行历史梳理。勤学不辍的梁启超在他跌宕的一生中以传统儒释道三家与诸子学说为基础,接受日本明治思潮影响,积极吸收西方学说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继而,本文通过整理梁启超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思考和他的道德教育实践,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完整呈现其道德教育思想。在理论思考方面,围绕着个体与群体关系、道德与知识关系两大主题,做出了四个部分的归纳,即相善其群、独善其身、群己和谐、德智相合。其中前三部分主要在个群关系上展开论述,包括个体对群体的责任、个体对自我的责任以及最终如何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和谐。道德教育实践部分则在个人自我修养、学校教育、家庭养成和社会教化四个方面展开。最后,结合当前德育工作的现实境况,特别是近年来道德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认为,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的理念、目的、内容、方法、途径这五个方面。具体而言:德育理念上,道德教育要把道德与知识、内发与外铄结合到一起,回归现实生活,用好传统文化;立足于基础性道德规范,也不放弃对崇高道德理想的追求。在德育目的上,道德教育要跳出道德教育目的的本位论之争,实现人的整体和谐。德育内容上,道德教育要从推动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路向出发促使受教育者向往道德并接受特定价值观指引。在德育方法上,为情感陶冶、趣味引导、实践训练和自我修养等已有的德育方法注入新的观点和内容,启发教育者更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德育途径上,梁启超道德教育实践对德育途径的开创新选取对当代通识教育、制度道德建设和传媒引导几个德育途径进行了具体的丰富和拓展。

王旭东[5](2013)在《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档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珍贵的社会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资源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利用使其服务于人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实现档案蕴藏的文化价值,能够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强化档案馆文化功能,更有助于社会文化发展与繁荣,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在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最高决策,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成为主要国民经济部门的条件下,充分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理应成为档案事业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展的新方向。基于这个背景,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档案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借鉴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关注社会文化发展方向,观察文化产业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中涉及的主要概念、类型、意义,阐述了面临的障碍与困难,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方式,并对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对策和办法。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正文共五章:第一章:“档案文化资源概说”。主要分析了档案的文化价值,在分析“文化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档案文化资源”的定义,对其资源特性、类型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与意义”。主要给“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定义界定,说明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客体,对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在各个层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第三章:“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制约因素和档案馆面临的‘文化危机”’。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阻碍因素、不足和问题。并着重对档案馆正在经历的“文化危机”的具体表现和肇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内容”。主要从公益性开发利用与产业性开发利用两个部分提出了具体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及内容。在公益性开发利用方式中,讨论了以档案馆为首要主体的编研、展览、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产品开发、社会教育等开发利用方式。在产业性开发利用方式中,主要对档案馆的文化商品开发活动,对文化产业部门进行档案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第五章:“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主要针对第三章所分析的各种阻碍因素和第四章的开发利用需要,认为应当加强档案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整合、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从观念、资源、信息化、制度、机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档案界围绕档案与文化进行了为时甚久的讨论,但至今罕见专门以“档案文化资源”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主题的研究,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档案学研究者、实践者对这个问题的共同关注,以便更好地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使档案文化资源这一文化富矿能服务于我国的文化战略,服务于公众的文化需求。

李建国[6](2006)在《无望的轮回 ——新时期文学历史叙事的历史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学理探究的态度,从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叙事学、美学等“文化研究”的多维视角,考察评判了新时期以来历史叙事的历史观问题。主要从时间观、空间观、动力论、规律论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进步观念与历史循环”,主要论述时间观。历史本质上就是过往的时间,时间观是历史观的本体论研究,历史叙事怎样处理、对待时间,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念。按照对待时间的不同理解,本章将时间观念分为进步和循环两种。农民起义历史叙事侧重前者,帝王将相历史叙事侧重后者。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进步的时间观及其叙事表征,探讨了进步的时间观念及其在农民起义历史叙事中的呈现。这一节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进步的时间观念出发,论述了其与农民起义历史叙事的内在关联。第二部分从开头、结尾和人物关系等方面归纳了进步的时间观念在农民起义历史叙事中呈现出的叙事特征。第二节循环的时间观及其叙事表征,探讨了循环的时间观念及其在帝王将相历史叙事中的呈现。这一节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循环的时间观念出发,论述了其与帝王将相历史叙事的内在关联。第二部分从思维方式、美学风格和历史叙事等方面归纳了循环的时间观念在帝王将相历史叙事中呈现出的叙事特征。第二章“文化中国”和“民族国家”,主要论述空间观。作为世界历史的重要维度,时间和空间是同一坐标系下不可分离的整体,它们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互相依存。本章所要探讨的,就是与进步和循环的时间观念所对应的“民族国家”和“文化中国”两种不同的空间观。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民族国家”与力性视野,探讨了“民族国家”的历史观念及其力性视野在农民起义历史叙事中的呈现。第二节“文化中国”与文化决定论,探讨了“文化中国”的历史观念及其文化意识在帝王将相历史叙事中的呈现。第三节儒释道法互补的多元文化观,是对第二节的延伸,简要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在帝王将相历史叙事中的呈现,并将权谋文化作为根源于法家文化的一种类型进行了简要论述。第三章,阶级性斗争和人性意识,主要是历史动力论。阶级斗争史观强调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是阶级斗争,传统历史观念则认为历史无所谓进步,而是一种“治”与“乱”的循环,但它强调人在“治”、“乱”循环之间的责任意识,儒家向人性开拓与挖掘的做法无意间对历史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农民起义历史叙事坚持阶级斗争的历史观念,帝王将相历史叙事则表现出对人性论的亲和;论文在回顾了百年中国文学史文学阶级性和人性的论争后提出,从农民起义到帝王将相历史叙事的变迁,文学表现同样经历了一

贾育林[7](2006)在《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文中指出本文从法文化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共有八章。 第一章为导论。首先对论文涉及的文化、法律文化、廉政、廉政文化、廉政法律文化、腐败、古代、价值、文化价值、体系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选题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了说明,并对为何选此课题谈了自己的感想。最后对研究的有利条件、研究的具体方法、论文的基本结构作了简要阐述。 第二章、第三章为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由于这部分是本论文研究的基础,且时间跨度长、涉及内容丰富,故用两章共八节的篇幅进行论述。包括清明吏治、思想为先的廉政法律思想;立法定制、整肃贪赃的历代反贪立法;注重德治、引礼入法的官德建设;选官任吏、严把入口的用人制度;定期考绩、陟优黜劣的考绩办法;严法酷刑、扼制腐败的有力手段;实行官禄、以俸养廉的保廉措施;强化监察、纠举贪吏的监督机制等,在对各自内容系统化、理论化概述的基础上,都作了简要评价,指出其优劣。 第四章为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形成原因。共用六节的篇幅,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成因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分析。认为:自然经济是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专制官僚政体是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形成的政治背景;儒家的伦理政治是古代廉政法律文化产生的思想根源;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是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哲学依据;修身正已是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逻辑起点;防控失权是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为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共用六节的篇幅对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提炼。认为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呈现:因时定制、不断完善;法渊多样、内容散见;律文简约、阐释细微;重修官德、贵在内省;以官抵罪、权尊于法;法立政清、法废国亡等六个特点。 第六章、第七章为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这部分内容是本论文的重点,是本选题研究的目的所在、意义所在。共分两章共九节的篇幅对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论述。核心是提出现代廉政法律文化体系建设的构想。这就是:我国现代廉政法律文化体系的路径选择,既不能片面强调传统的重要,又不能简单照搬外国模式。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本土化为价值

罗崇敏[8](2006)在《中国边政学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探索广义边政学的思路和构架。在充分借鉴以往边政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实践,理性考察历史,面对未来发展的学术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边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并突出边疆发展、边疆和谐和边疆安全这三个重点。 本文在学习借鉴中,对边政学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和反思,把边政学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和逻辑性的归纳,提出边政学研究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边疆史地研究阶段、边疆史治研究阶段、边疆民族研究阶段、边疆发展研究阶段。而四个研究阶段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的。在肯定以往边政学的积极贡献后,指出了以往边政学研究的特点是:诠释性强、政策性广、单一性多、狭义性明显、人本性不突出。对广义边政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索,提出广义边政学是关于边疆地区以人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管理和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内陆地疆界内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管理和发展。它具有六个特性:人本性、发展性、集成性、统筹性、和谐性、前瞻性。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包括:边疆史地范畴、边疆政治范畴、边疆经济社会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边疆发展战略、边疆经济发展战略、边疆城市化演进、边疆新农村建设、边疆文化建设、边疆和谐社会构建、边疆治理方略、边疆安全建设等问题。 关于边疆发展战略。分析了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和以往边疆发展战略的特点,提出加快边疆发展战略转变的思路。在探讨边疆发展战略的本质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的边疆发展思路,即以人为核心要素、以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思路。我们处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系统。边疆地区的发展应以社会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探索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边疆地区实施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促进“三个转变”和“五个良性互动”。“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转变。“五个良性互动”是: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区域之间的

王保庆[9](2004)在《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老祖宗不能丢,一是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传统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活水源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顺应历史潮流,遵守执政规律,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挖掘其现实价值,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执政党建设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浩大工程,搞好党的建设需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甚至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文化不仅对建党和党建初期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对新形势下的执政党建设也有借鉴作用和重要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执政党建设的历史前提,也是执政党建设的现实基础。执政党建设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克服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因素。 本文主要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从执政党建设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现实需要出发,研讨优秀民族文化的现实价值及其对执政党的当代功用,为党建理论研究及执政党建设提供有益补充和借鉴。 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国家的稳定发展产生过重大作用,其中包含许多合理的因素,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研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从中吸取于今有益的东西。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原则、道德理想、民本意识、尚贤思想、廉政观念、治国方略、用人之道、管理智慧等经过改造完全可以为今所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形势下的执政党应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 本文首先从回顾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的作用、对建党思想产生的深刻影响出发,寻找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的结合点,阐述其结合的合理性和现实必要性,指出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相结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其次,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形成,总结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和基本精神,论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再次,本文分别对传统文化与党的思想建设、传统文化与境:的政治建设、传统文化与党的组织建设、传统文化与党的制度建设、传统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传统文化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专题研究,就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与党的思想路线、民本主张与党的宗旨、传统文化与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传统富民经济思想与党的基本路线、传统社会理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传统治国思想与党的德法并重执政理念、传统用人思想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古代人才选拔及其现实价值、传统官德思想与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国古代具体制度对党的制度建设的启示、传统廉政文化与反腐倡廉思想、古代家训与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传统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及其当代功用等专题作详细论述,对继承借鉴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加强执政党建设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最后,本文还专门就传统的封建专制、官本位意识、官僚主义、宗法观念及其他封建没落思想等消极因素对执政党建设的不良影响作了深刻剖析。 总之,加强新形势下的执政党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吸收借鉴一切西方文明成果的同时,古为今用,以扬弃的态度,科学、严肃、谨慎地对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促进传统又化现代化,发挥其当代价值和现实功用,为执政党建设的创新和发展补充政治营养,从而全面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工程。

周义[10](2003)在《以文资治 以史兴邦 与时俱进——在《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指出

二、以文资治 以史兴邦 与时俱进——在《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文资治 以史兴邦 与时俱进——在《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五、研究内容
第一章 《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社会背景条件
        一、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以德为核心的道德教化内容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促使价值观上崇尚变革
        三、社会矛盾运动引发了多元与和谐的道德教化目标
    第二节 个人主观条件
        一、人生阅历涵育其革新精神
        二、时代变局催生其秩序意识
    第三节 理论思想条件
        一、效法天地:顺应天之道
        二、执摄政教:天道立人道
        三、天人相应:天道定本位
第二章 《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教化的内涵
        一、“服民以道德”与“渐民以教化”
        二、依“本位觉醒”来“道德教化”
        三、从“变容改俗”到“安之若性”
    第二节 道德教化的特色
        一、复归本位:道德教化的“生命性”
        二、贵因而教:道德教化的“机缘性”
        三、厚时为宝:道德教化的“时代性”
    第三节 道德教化的主客体
        一、“争道”而“省己”的教化主体
        二、“疾学”而“尊师”的教化客体
        三、“去尤”、“用众”以促“主客同体”
    第四节 道德教化的具体内容
        一、自我教化:养生养性
        二、家庭教化:忠孝齐家
        三、人文师教:尊师重教
        四、社会教化:礼乐仁义
    第五节 道德教化的方法
        一、有为以教
        二、无为而化
第三章 《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道德教化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和而不同:糅合诸子百家德教之长
        二、施德无形:继承多元德教合宜之优
        三、位本立序:吕氏道德教化独到贡献
    第二节 道德教化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封建专制:道德教化思想的阶级实质
        二、天命既定:道德教化思想的宿命局限
        三、定分守位:道德教化思想的异化风险
第四章 《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的现实境遇
        一、多元价值竞争与返本开新
        二、资本逻辑冲击与本位持守
        三、大众传媒与核心价值引导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当代价值
        一、民为邦本
        二、主客交互
        三、类固相召
    第三节 教民以仁的当代价值
        一、以诚守位
        二、以诚入规
        三、遵道仁民
    第四节 化渐之法的当代价值
        一、诗文寓言以喻
        二、德化养成以渐
        三、道生德蓄以成
第五章 《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对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启示
    第一节 家国一统和谐以固国家
        一、“和谐”:国家层面的“秩序”基石
        二、“当染”:“富强”“民主”所由之路
        三、“认同”:“文明”是“秩序”的表征
    第二节 礼乐秩序规范以合社会
        一、“家本位”:传统社会结构的主要纽带
        二、人的“自由”:社会关系中的“秩序”
        三、礼乐“秩序”:“平等”“公正”之路
        四、法治“秩序”:社会价值的法律保障
    第三节 个体清静本位以育善诚
        一、适欲节性:在道德“本位”中寻找生命与欲望的平衡
        二、养心达情:在“守位”中修身自达“爱国”与“敬业”
        三、至诚自然:在自养清修独立与人际交往中塑造“诚信”
        四、成己达人:在自我剖析与人我关系拓展中诠释“友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学术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述评
        1.2.2 国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诚信”概念辨析
    2.1 “诚信”释义
        2.1.1 “诚信”的基本含义
        2.1.2 “诚信”相关概念解读
    2.2 中外传统文化中的“诚信”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
        2.2.2 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诚信”
    2.3 中外传统“诚信”之异同
        2.3.1 中外传统“诚信”的相同之处
        2.3.2 中外传统“诚信”的主要区别
    2.4 当代先进文化中的“诚信”
        2.4.1 当代“诚信”的主要特征
        2.4.2 当代“诚信”的具体表现
第3章 中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历史考察
    3.1 中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运行机理
        3.1.1 理论依据:“人性本善,诚信可教”
        3.1.2 主要特征:“德主刑辅,明刑弼教”
        3.1.3 理想目标:“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3.2 中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主要特点
        3.2.1 强调“修身”,讲求“内省”
        3.2.2 注重“官德”,上行下效
        3.2.3 言传身教,“见贤思齐”
        3.2.4 礼乐结合,化民成俗
    3.3 中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主要途径
        3.3.1 为政者的诚信示范
        3.3.2 系统性的诚信教育
        3.3.3 诚信修养的自我磨炼
        3.3.4 社会诚信制度的维系
    3.4 中国古代社会诚信建设的时代局限
        3.4.1 诚信施教层:重宣讲轻践履
        3.4.2 诚信约束层:重德性轻制度
        3.4.3 诚信分布层:重私德轻公德
第4章 中国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诚信建设的历史沿革
        4.1.1 倡导“五爱”时期的诚信建设
        4.1.2 提倡“精神文明建设”时期的诚信建设
        4.1.3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的诚信建设
        4.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的诚信建设
    4.2 新中国成立以来诚信建设的经验总结
        4.2.1 教育引导与法治建设相结合“共同推进”
        4.2.2 政府主导与全员参与相结合“联防共治”
        4.2.3 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与时俱进”
        4.2.4 政府示范与典型宣传相结合“引领风尚”
        4.2.5 立足本国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相互促进”
    4.3 新中国成立以来诚信建设的实践启示
        4.3.1 社会主义诚信建设思想——坚实的理论基础
        4.3.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良好的物质条件
        4.3.3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强的制度保障
        4.3.4 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厚的道德底蕴
        4.3.5 各级政府的组织和推进——有力的政策支持
        4.3.6 国外诚信建设的他山之石——重要的经验借鉴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问题的审视与反思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公民诚信意识还比较薄弱
        5.1.2 诚信建设的协同机制缺位
        5.1.3 诚信建设的制度供给不足
        5.1.4 诚信建设的法治环境有待改善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问题的反思
        5.2.1 社会整体诚信度不佳,导致的“破窗效应”
        5.2.2 公民诚信教育边缘化,造成的“价值迷失”
        5.2.3 基层政府公信力不高,引起的“消极示范”
        5.2.4 现代信用体系不健全,形成的“囚徒困境”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问题的根源剖析
        5.3.1 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时期诚信价值观的偏移和盲从
        5.3.2 文化因素:传统诚信文化的局限与多元文化的侵染
        5.3.3 制度因素:法律制度固有的“局限性”和“后视性”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当代意蕴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
        6.1.1 诚信建设顺应了社会对诚信美德的迫切诉求
        6.1.2 诚信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6.1.3 诚信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精神力量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现实依据
        6.2.1 落实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6.2.2 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
        6.2.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6.2.4 传承和创造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6.3.1 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要求诚信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色
        6.3.2 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重建要求诚信建设体现时代特色
        6.3.3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求诚信建设体现民族特色
第7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与制度根基
    7.1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7.1.1 马克思诚信思想的理论指导
        7.1.2 毛泽东诚信思想的现实指引
        7.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思想的实践探索
        7.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思想的新境界
    7.2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7.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辨明了诚信建设的价值取向
        7.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诚信建设的价值标准
        7.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诚信建设的主要途径
    7.3 必须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保障
        7.3.1 诚信建设需要法治提供制度保障
        7.3.2 诚信建设需要法治的强制力支撑
        7.3.3 诚信建设需要法治维护道德秩序
    7.4 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支撑
        7.4.1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转换
        7.4.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诚实守信”的民族精神
        7.4.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诚信”社会风气的形成
第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路向选择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主要领域
        8.1.1 政务诚信建设
        8.1.2 商务诚信建设
        8.1.3 社会诚信建设
        8.1.4 司法公信建设
    8.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主要原则
        8.2.1 以人为本、教育为先原则
        8.2.2 多方参与、齐抓共建原则
        8.2.3 政府主导、分类指导原则
        8.2.4 德法兼治、刚柔相济原则
    8.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的具体路径
        8.3.1 构建中国特色的诚信教育协同体系,强化“自律”
        8.3.2 打造中国特色的诚信制度保障体系,强化“他律”
        8.3.3 发挥诚信政府的示范作用,以“官德”促“民风”
        8.3.4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巴蜀作家的近现代历史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概述
        (一) 历史题材文学研究
        (二) 与“巴蜀作家”相关的研究
    三、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一) 在历史题材文学研究的宏观层面
        (二) 在具体作家研究层面
        (三) 在历史题材文学的理论创新方面
    四、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巴蜀作家近现代历史叙事的渊源与流变
    第一节 巴蜀史志传统与现当代史传文学
        一、引发巴蜀文人叙史冲动的地理文化因素
        二、现当代巴蜀作家对史志传统的继承与革新
        三、现当代史传文学在巴蜀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巴蜀作家近现代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分期
        一、现代叙史文学发生期(1920—1930年代)
        二、历史剧兴盛时期(1940年代)
        三、革命史叙事热潮中的巴蜀小说(1950—1970年代)
        四、纪实文学发达时期(1980—1990年代)
        五、文体多元共生时期(新世纪以来)
第二章 巴蜀作家叙史文学的认识价值
    第一节 “诗”“史”关系及文学的认识价值
        一、“诗”“史”关系溯源
        二、文学的认识价值再探讨
        三、追问叙史文学之史学价值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 巴蜀作家近现代历史题材文学的史学贡献
        一、巴蜀作家书写近现代历史之“真”的基础
        二、巴蜀作家对近现代“历史真相”的发现
第三章 巴蜀作家的叙史心态
    第一节 “政治正确”意识与旧作修改
        一、李劼人有限度的“政治正确”转向
        二、阳翰笙对《天国春秋》的修改
    第二节 身世之感与历史理性反思
        一、历史之痛与对历史真相的执着
        二、“华胄心态”与崇祖意识
        三、针砭时事的警世心态
    第三节 文化批判与挽歌情调
        一、阿来的民族自我批判及其文化心态
        二、李一清《木铎》的文化视角及其挽歌情调
        三、历史文化挽歌中的两难困境
第四章 巴蜀作家化史为“诗”的艺术机制
    第一节 巴蜀叙史文学的方言之“味”与诗性之美
        一、文学语言:化史为“诗”的基本手段
        二、巴蜀作家叙史文学的方言之“味”
        三、巴蜀作家叙史文学的诗性之美
    第二节 结构的匠心及其审美蕴涵
        一、“结构”及其深层意蕴
        二、李劼人旧版“大河三部曲”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蕴涵
        三、阿来、邓贤纪实文学的结构匠心
    第三节 巴蜀作家叙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一、巴蜀作家近现代历史叙事中的人物形象概况
        二、“川妹子”系列形象及其文化蕴涵
        三、“女强男弱”现象与巴蜀“惧内”文化
第五章 从巴蜀作家创作实践看以“诗”叙史的有效性
    第一节 历史事实对艺术真实的压抑
        一、新旧版《大波》艺术成就的比较
        二、新版《大波》在艺术上反而不如旧版的原因
        三、李氏“历史的真实”与“历史真实”之辨
    第二节 以巴蜀叙史文学为例看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关系
        一、魏继新《辛亥风云路》的艺术失真
        二、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关系再讨论
        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之我见
    第三节 巴蜀作家近现代历史叙事得失片论
        一、巴蜀作家把握历史真实的成功经验
        二、巴蜀叙史文学吸纳通俗文学元素之得与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4)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基本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
    2.1 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2.1.2“过渡时代“之道德危机
        2.1.3 匡道德以救国族
    2.2 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个人条件
        2.2.1 重理尚节,淑身济物的家庭氛围
        2.2.2 救国赴难,跌宕起落的人生经历
        2.2.3 学以济言,为国民师的教育实践
    2.3 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2.3.1 传统道德思想
        2.3.2 日本明治思潮
        2.3.3 西方道德学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梁启超道德教育的理论思考
    3.1 相善其群
        3.1.1“群不死”观
        3.1.2“德之立,所以利群”
        3.1.3 群之大者为国
    3.2 独善其身
        3.2.1 精神之欲高于物质之欲
        3.2.2 明心尽性,发扬“心力”
        3.2.3 知命立命,知不可而为
        3.2.4 为而不有,无所为而为
    3.3 群己和谐
        3.3.1 国者,积民而成也
        3.3.2 独立、自治而就群
        3.3.3 仁爱之心私而推公
    3.4 德智相合
        3.4.1 尊德性、道问学之歧
        3.4.2 知识之上有道德为原
        3.4.3 道德养成的智识路向
        3.4.4 德智统和于经世理想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梁启超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4.1 自我修养
        4.1.1 自力勉行
        4.1.2 知本慎独
        4.1.3 涵养扩充
        4.1.4 矫正省克
    4.2 学校教育
        4.2.1 现代学校教育建设
        4.2.2 教育家的自家田地
    4.3 家庭养成
        4.3.1 平等友爱,和睦共处
        4.3.2 家中讲学,以身为范
        4.3.3 鸿雁传书,答疑解惑
    4.4 社会教化
        4.4.1 变制度以易风俗
        4.4.2 设报馆以开风气
        4.4.3 新文学以厉风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道德教育理念上的借鉴价值
        5.1.1 德智并行,内外兼用
        5.1.2 回归生活,以文化人
        5.1.3 立足庸德,追求高尚
    5.2 道德教育目的上的借鉴价值
        5.2.1 跳出德育目的本位论
        5.2.2 追求人的整体和谐
    5.3 道德教育内容上的借鉴价值
        5.3.1 强化集体主义道德
        5.3.2 拔高个体道德境界
    5.4 道德教育方法上的借鉴价值
        5.4.1 情感陶冶,趣味引导
        5.4.2 强制训练,循序渐进
        5.4.3 内求通达,古为今用
    5.5 道德教育途径上的借鉴价值
        5.5.1 发挥通识课程道德教育功能
        5.5.2 注重各领域的制度道德建设
        5.5.3 积极引导大众传媒价值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档案文化资源概说
    第一节 档案与文化
        一、文化
        二、档案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档案文化资源的概念、特性及类型
        一、档案文化资源的概念
        二、档案文化资源的特性
        三、档案文化资源的类型
第二章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主客体及意义
    第一节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
        一、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分析
        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第二节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客体
        一、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主体——档案馆
        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其他主体
        三、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客体
    第三节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实现档案文化价值
        二、有利于档案馆融入社会,参与国际文化事业
        三、有助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
        四、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五、有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三章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制约因素和档案馆的“文化危机”
    第一节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主观因素
        二、客观因素
    第二节 档案馆的“文化危机”
        一、档案馆文化身份难以获得认同
        二、档案馆对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不显着
        三、档案馆缺乏清晰的文化定位
第四章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内容
    第一节 档案文化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一、加强编研,探索新的编研方式
        二、改进展览方式,贴近社会文化主题
        三、围绕档案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四、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五、进行社会教育
        六、其他开发利用方式
    第二节 档案文化资源的产业性开发利用
        一、档案馆与“档案文化产业”
        二、档案馆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开发利用
        三、产业部门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五章 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第一节 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与改革
        一、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二、建立档案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整合机制
        三、探索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革新
        四、推动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机构建设
    第二节 提升档案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一、观念建设
        二、善用资源
        三、信息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无望的轮回 ——新时期文学历史叙事的历史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作为方法论的历史观
第一章 进步观念与历史循环——新时期文学历史叙事的时间观
    第一节 进步时间观及其叙事表征
        一、进步的时间观在作品中的呈现
        二、进步时间观的叙事表征
    第二节 循环的时间观念及其叙事表征
        一、循环的时间观在作品中的呈现
        二、循环时间观的叙事表征
第二章 “文化中国”与“民族国家”——新时期文学历史叙事的空间观
    第一节“民族国家”与“力性视野”
    第二节 “文化中国”与“文化优位”
    第三节 儒、释、道、法互补的多元文化观
第三章 阶级斗争和人性意识——新时期文学历史叙事的历史动力论
    第一节 阶级性与人性——现代中国文学史不可回避的话题
        一、文学阶级性和人性的论争
        二、从阶级性到人性
        三、帝王将相历史叙事人性意识复归的原因
    第二节 帝王将相历史叙事中的人性表现
        一、帝王将相历史叙事中的人性之真
        二、帝王将相历史叙事中的人性之善
        三、帝王将相历史叙事中的人情之美
第四章“历史意识”与“历史本质”——新时期文学历史叙事的历史规律论
    第一节 从“历史意识”到“历史本质”
        一、“历史民族”与“历史意识”
        二、“理论民族”与“历史本质”
    第二节 历史本质的表达与质疑
        一、形象:农民英雄与帝王将相
        二、真实: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三、偶然:对历史必然的质疑
结语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文化
        二、法律文化
        三、廉政
        四、廉政文化
        五、廉政法律文化
        六、腐败
        七、古代
        八、价值
        九、文化价值
        十、体系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选题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三、选题的现代价值
    第三节 选题感想
        一、尊重历史才能创造今天和未来
        二、优秀的传统不能丢
        三、廉政法律文化是传统法文化的绚丽奇葩
    第四节 研究条件
        一、选题具有科学性
        二、导师的精心指导
        三、一定的知识积累
        四、较好的实践体验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上)
    第一节 清明吏治 思想为先
        一、关于廉政的概念
        二、财富均衡的思想
        三、为官清廉的思想
        四、中正和谐的思想
        五、与民休息的思想
        六、勤俭朴素的思想
        七、重视法治的思想
        八、人性本质的思想
        九、选贤任能的思想
        十、评价
    第二节 立法定制 整肃贪赃
        一、开启先河的先秦惩贪立法
        二、初步发展的秦汉惩贪立法
        三、细密的魏晋南北朝惩贪立法
        四、趋于成熟的隋唐惩贪立法
        五、严惩贪吏的宋元惩贪立法
        六、全面系统的明清惩贪立法
        七、评价
    第三节 注重德治 引礼入法
        一、德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二、礼的历史沿革
        三、礼的重要作用
        四、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的演化
        五、德、礼、刑三者的关系
        六、评价
    第四节 选官任吏 严把入口
        一、夏商周时期的国子选士、贡士、乡举里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荐举、游说自荐、以功授官
        三、秦汉时期的察举制
        四、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五、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六、历代其他选官制度
        七、评价
第三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下)
    第一节 定期考绩 陟优黜劣
        一、西周时期的六计、巡狩、述职
        二、春秋战国的上计制度
        三、秦时的五善、五失
        四、两汉的纵横有序、层层考核
        五、魏晋南北朝的五条课郡县法、三等黜陟法
        六、唐朝的四善二十七最
        七、宋朝的磨勘、历纸制度
        八、明朝的考满与考察
        九、清朝的京察与大计
        十、历代的考绩方式
        十一、考绩的作用
        十二、评价
    第二节 严法酷刑 扼制腐败
        一、严法酷刑扼制腐败的主张
        二、官吏一旦贪贿即构成犯罪
        三、官吏贪赃量刑有别但重于常人
        四、对贪赃之人施以严酷刑罚
        五、对贪赃之人实行“禁锢”
        六、评价
    第三节 实行官禄 以俸养廉
        一、夏商周的世禄制
        二、春秋战国以实物为主的官俸制
        三、两汉的钱谷俸禄制
        四、魏晋南北朝的多样俸禄制
        五、隋唐的品级俸禄制
        六、宋朝优厚的官俸制
        七、明清时期的低俸制
        八、古代俸禄制的特点
        九、致仕及其待遇
        十、评价
    第四节 强化监察 纠举贪赃
        一、先秦时期的御史制度
        二、秦朝的御史大夫
        三、两汉重视对地方的监察
        四、魏晋南北朝多有变化的监察制度
        五、隋唐健全细密的监察制度
        六、宋朝监察权限的扩大
        七、元朝“附会汉法”的监察制度
        八、明朝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九、清朝完备的监察制度
        十、历代多样的监察方法
        十一、监察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十二、评价
第四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一、自然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
        二、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廉政法律文化的独立性
        三、自然经济造成古代社会腐败独有的特点
        四、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廉政法律文化有明显的特点
    第二节 政治背景——专制官僚
        一、集权专制官僚是古代社会的政治特征
        二、失去监督的皇权不利于廉政法制的实施
        三、司法权失去独立必然导致腐败
        四、依附皇帝的监察权易被滥用
        五、走向两极的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
    第三节 思想根源——伦理政治
        一、国家的产生与家庭伦理
        二、家国相通、孝忠互用的伦理观
        三、家庭伦理关系向伦理政治的转化
        四、儒家伦理政治的主要内容
        五、伦理政治对廉政法律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哲学依据——民为邦本
        一、民本思想是古代先贤重要的治国理念
        二、民心向背与政权兴亡的生动实践
        三、民本思想深深渗透于古代廉政法律文化
        四、民本思想在政治运行中的局限性
    第五节 逻辑起点——修身正已
        一、家国一体、以小见大的思维模式
        二、为官“正人”必先“正已”
        三、修身正己的方法和途径
        四、修身正已在廉政法律文化中的体现
    第六节 价值取向——防控失权
        一、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二、腐败是政权衰亡的直接动因
        三、严惩贪吏以防控失权
        四、价值取向决定了惩治贪赃的限度
第五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因时定制 不断完善
        一、法随时转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总规律
        二、古代思想家对因时立法的精辟论述
        三、因情势变化而更法改制
        四、在继承中发展和完善
    第二节 法渊多样 内容散见
        一、皇帝“口含天宪”且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二、成文法是廉政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判例法是廉政制度重要的渊源
        四、具有独特作用的“礼制”
        五、律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家法族规的民间法形式
    第三节 律文简约 阐释细微
        一、律文贵在简约明了
        二、律文阐释准确细微
    第四节 重修官德 贵在内省
        一、四书五经为科举之必考内容
        二、官箴的提醒、劝戒作用
        三、通过家训强调修德
        四、清正廉洁的清官文化
    第五节 以官抵罪 权尊于法
        一、贵族、官吏享有立法赋予的特权待遇
        二、司法给予贵族官吏各种特权
    第六节 法立政清 法废国亡
        一、秦朝的兴亡
        二、两汉的更迭
        三、隋朝的起落
        四、唐朝的盛衰
        五、宋朝的浮沉
        六、明朝的立废
        七、清朝的成败
第六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上)
    第一节 立足国情 选择路径
        一、政治制度
        二、经济制度
        三、自然环境
        四、人口因素
        五、文化传统
        六、生活方式
        七、法律意识
        八、路径选择
    第二节 综合施治 唯为方针
        一、改革开放以来廉政建设的历史回顾
        二、综合施治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第三节 公平利益 以俸养廉
        一、建立以公平利益为核心的保廉机制的依据
        二、经济利益是公平合理利益机制的核心
    第四节 正已自律 修养官德
        一、修养官德是拒腐防变的必然要求
        二、为民务实清廉是修养官德的重点
        三、学习实践锤炼是修养官德的主要途径
        四、常心做人内省唯慎是修养官德的有效方法
第七章 古代廉政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下)
    第一节 健全法制 规范权力
        一、制定国家廉政基本法
        二、规范公权运行法律制度
        三、完善市场秩序法律制度
        四、严格监督权力法律制度
        五、健全廉政责任追究法律制度
        六、建立反腐败国际合作制度
        七、重视廉政法律制度的协调统一
    第二节 公正用人 违责追究
        一、选人用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转变用人观念创新用人方法
        三、细化、制定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具体制度
        四、建立错误用人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节 有效监督 制约公权
        一、把探索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作为努力方向
        二、充分发挥纪委在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中的作用
        三、改革完善纪检监察体制和工作机制
        四、加强和改进司法监督
        五、加强对重点对象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督
        六、重视新闻舆论在监督中的独特作用
    第四节 贪赃妄为 严惩不贷
        一、对贪赃者施以重典的依据
        二、依纪依法严厉惩处贪赃者
        三、让贪赃者在经济上倾家荡产
        四、追究袒护包庇说情者
        五、注重发挥腐败案件的治本作用
    第五节 廉政文化 营造氛围
        一、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二、廉政文化的主要功能
        三、廉政文化重在实践贵在创新
        四、廉政文化与廉政法律制度的关系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果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主要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边政学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边政学缘由
        一、边疆文化的滋养
        二、边疆履职的体验
        三、边政理论的研究
        四、边疆发展的需要
        五、学业学养的选择
        六、研究的现实性
    第二节 边政学历史沿革及反思
        一、边政学历史沿革
        二、目前相关研究情况及成果
        三、边政学反思
    第三节 边政学新论的理论框架
        一、广义边政学研究的意义
        二、广义边政学的研究方法
        三、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
        四、边政学新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边政学新论的特点
第一章 边疆发展战略
    第一节 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
        一、民族性
        二、滞后性
        三、不平衡性
        四、复杂性
        五、差异性
    第二节 边疆发展战略选择
        一、边疆发展战略内涵
        二、边疆发展战略反思
        三、边疆发展战略转变
        四、边疆发展战略选择
    第三节 坚持以人为本的边疆发展观
        一、以人为本是边疆战略发展的本质
        二、把人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把人才战略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性战略
        四、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四节 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方式
        一、梯度推进方式
        二、中心辐射方式
    第五节 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良性互动集成发展战略思路的含义
    第六节 构建边疆发展战略体系
        一、边疆发展战略体系内容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
        三、边疆新型工业化战略
        四、边疆城市化战略
        五、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六、科教兴边战略
        七、可持续发展战略
        八、和谐社会构建战略
        九、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战略
第二章 边疆经济联动发展战略
    第一节 边疆经济联动发展构想
        一、边疆经济特征
        二、边疆经济增长与发展
        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
        五、边疆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第二节 边疆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是边疆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化调整: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
        三、产业化经营:产业与市场贯通,农户与市场承接
        四、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五、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系统工程
    第三节 边疆新型工业化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二、边疆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三、实施产业转型战略
        四、建设边疆群体支柱产业
        五、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
    第四节 边疆服务业现代化
        一、推进边疆服务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二、边疆地区加快服务业现代化的重点领域
        三、加快边疆地区服务业现代化的对策选择
    第五节 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
        一、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的内涵和依据
        二、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战略意义
        三、实施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战略
    第六节 发挥设施、体制联动功能
        一、发挥基础设施的联动功能
        二、发挥体制机制联动功能
第三章 边疆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二、边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性
        三、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边疆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二、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第三节 边疆现代农业建设
        一、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点
        二、建设边疆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第四节 改善边疆农民生活质量
        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实施新型农民素质工程
        三、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第五节 建设新农村保障体制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二、加强乡村治理机制建设
第四章 边疆城市化建设
    第一节 城市化内涵、意义及建设历程
        一、城市化内涵
        二、边疆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中国城市化建设历程
        四、边疆城市化建设特点
        五、世界城市化建设趋势
    第二节 边疆城市化战略选择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二、实施城镇多元化战略
        三、坚持大城市主导战略
        四、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
        五、实施城市特色建设战略
    第三节 边疆城市全息式建设思路
        一、边疆城市规划与设计
        二、边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边疆城市产业建设
        四、边疆城市文化建设
        五、边疆城市管理经营体制建设
    第四节 边疆省区城市化发展思路简述
        一、内蒙古建立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布局构思
        二、新疆非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思路
        三、甘肃城市化发展框架模式
        四、云南新昆明建设战略
        五、广西打造现代沿海城市群思路
        六、西藏拉萨中心辐射思路
第五章 边疆文化建设
    第一节 文化和文化功能
        一、文化的涵义、特征和社会功能
    第二节 边疆文化优先发展战略
        一、文化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
        三、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
    第三节 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二、弘扬边疆科技文化
        三、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第四节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
        二、实施边疆教育整体发展思路
    第五节 边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二、边疆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三、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六章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
    第一节 人力资源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建设及其内容
        二、人力资源建设的特点
        三、人力资源建设的主要形式
        四、边疆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五、边疆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
    第二节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构想
        一、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取向
        二、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选择
        三、致力于人力资本开发
    第三节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重点和对策
        一、人力资源建设重点
        二、边疆地区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对策
    第四节 实施人才强边战略
        一、实施人才强边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二、实施人才战略,应坚持能力建设为核心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实用机制
        四、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建设
第七章 边疆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传承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
        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三、风俗和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
        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
        五、羁縻、怀柔是历代封建帝王促进边疆和谐的战略思想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
        三、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关系
        五、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四节 构建和谐边疆的战略举措
        一、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二、保持边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发展边疆社会主义民主
        四、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六、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七、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八、加强边疆社会建设和管理
        九、加强边疆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
    第五节 构建和谐的边疆民族宗教关系
        一、民族宗教问题对构建边疆和谐社会的现实影响
        二、努力构建边疆和谐的民族宗教关系
    第六节 构建和谐的国际周边环境
        一、构建和谐边疆面临的周边环境条件
        二、构建和谐的边疆国际周边环境
第八章 边疆治理方略
    第一节 古代边疆治理方略简述
        一、经营边疆的政治方略
        二、守备为本的军事方略
        三、边疆经济发展方略
        四、边疆教化方略
    第二节 新中国边疆整体治理方略
        一、边疆政治发展方略
        二、边疆经济发展战略
        三、边疆文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边疆开发战略
        一、20世纪50-70年代两次西部开发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三、兴边富民行动
    第四节 边疆民主法制建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
        二、边疆民主法制建设的特性
        三、边疆民主法制建设原则
        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第五节 边疆地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
        一、边疆地区党的建设
        二、边疆地区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
第九章 边疆安全建设
    第一节 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内涵
        二、和谐世界思想的重大意义
        三、努力实践和谐世界战略思想
    第二节 坚持新的国家安全观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坚持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三、构筑中国安全战略
    第三节 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中国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
        二、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
        三、中国与南亚大国的关系
        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第四节 边防建设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边防的基本概念
        二、中国新时期边防的特性
        三、边防的地位作用
        四、边防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五节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发展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9)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结合的合理性与现实性
    一、 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作用
    二、 执政党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的现实性
    三、 执政党建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基本精神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阐释
        (二) 传统文化的核心
        (三) 传统文化的特质
        (四)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 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二章 传统文化与党的思想建设
    一、 传统文化与党的思想路线
        (一) 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二) 与时俱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提炼
    二、 传统文化与党的宗旨
        (一) 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政治传统
        (二) 从“全心全意”到“使人民满意”的人民观
    三、 传统文化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 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二) 新世纪新形势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 注重传统文化与执政党思想建设的有机结合
        (一) 传统文化是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
        (二) 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第三章 传统文化与党的政治建设
    一、 党的政治建设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利民富民思想
        (一) 传统文化中的富民政策
        (二) 传统文化中的自由经济思想
        (三) 义利双修的传统经济思想
    二、 党的政治建设要承继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变法精神
        (一)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类型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改革变法的几点启示
    三、 中国传统社会理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 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的探索与创新
第四章 传统文化与党的组织建设
    一、 传统文化中的用人思想及其积极效用
        (一) 传统文化与党的干部标准
        (二) 传统文化与党的干部路线
        (三) 传统文化中的用人思想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二、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及其现实价值
        (一) 先秦的“用贤”制度
        (二) 察举征辟制
        (三) 从博士制度到科举制度
    三、 传统文化中的官德思想与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官德思想
        (二) 传统官德思想与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党的制度建设
    一、 传统文化中关于制度的思想
        (一) 关于制度的稳定性和适时性的辩证思想
        (二) 体现在公开原则与民主原则中的制度理想
        (三) 体现自我制约机制的谏议思想传统
    二、 中国古代具体制度
        (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二)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
        (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四) 遣官巡察制度
    三、 中国古代具体制度对党的制度建设的启示
        (一) 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
        (二) 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
        (三) 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第六章 传统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
    一、 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及其反腐败精神
        (一) “内圣外王”:修学经世的理想人格
        (二) 党风廉政建设:对传统内圣外王政治思想的扬弃
    二、 传统廉政文化与反腐倡廉思想
        (一) 传统廉政文化观念
        (二) 中国历代反腐倡廉的主张
    三、 中国古代家训与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
        (一) 中国古代家训的历史发展及其功能
        (二) 中国古代家训的内涵及精华
        (三) 古代家训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借鉴意义
    四、 传统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及其当代功用
        (一) 传统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刻影响
        (二) 传统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当代功用
第七章 传统文化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 中国传统法治思想与依法治国方略
        (一) 中国古代的隆礼重法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论演变
        (三) 提高党依法执政能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二、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与以德治国方略
        (一)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二) 以德治国方略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三)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对以德治国方略的启示
    三、 德法兼治是执政党实施治国方略进入历史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一) 德法兼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治国思想的弘扬
        (二) 德法兼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三) 德法兼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四) 德法兼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五) 德法兼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八章 传统文化对执政党建设的不良影响
    一、 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及其对执政党建设的不良影响
        (一) 封建专制
        (二) 官本位意识
        (三) 官僚主义
        (四) 宗法观念
        (五) 其他封建没落思想
    二、 肃清封建腐朽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的不良影响
        (一) 肃清封建腐朽思想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肃清封建腐朽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以文资治 以史兴邦 与时俱进——在《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吕氏春秋》道德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郭庆玲. 山东大学, 2019(09)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建设研究[D]. 丁海涛.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3]巴蜀作家的近现代历史叙事研究[D]. 任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4]梁启超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 陈泗铮.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5]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D]. 王旭东. 云南大学, 2013(11)
  • [6]无望的轮回 ——新时期文学历史叙事的历史观[D]. 李建国.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9)
  • [7]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 贾育林. 中国政法大学, 2006(10)
  • [8]中国边政学新论[D]. 罗崇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2)
  • [9]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D]. 王保庆.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4)
  • [10]以文资治 以史兴邦 与时俱进——在《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J]. 周义. 岭南文史, 2003(04)

标签:;  ;  ;  ;  ;  

以文治国 以史兴国 与时俱进——在“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