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液体压力的计算

浅谈液体压力的计算

一、小议液体压强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王惟[1](2020)在《北京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而备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物理学科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每年的中考物理结果既影响许多人的学习生涯,也影响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动向。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北京市近十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进行以下分析研究。首先,对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试卷的页数、大题数量、小题数量、满分分值、考试时间做了整体的统计分析。按照物理试题的模块,对力学、热学、声学、光学和电磁学五大知识模块进行分值及占比分析,发现力学和电磁学是北京历年中考物理试题考查的重点,热学和光学占比百分之二十几,声学部分的考查内容最少。其次,对中考物理试题的题型结构和各章节知识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选择题和实验题在整个试卷中占分较高,而选择题中又以“物态变化”、“运动和力”、“压强”、“电流和电路”、“电功率”这五章知识出现的次数较多,实验题中对“物态变化”、“质量与密度”、“欧姆定律”、“电功率”、“电与磁”这五章的知识和能力考查较多,重点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科普阅读题主要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等进行综合的考查,在各章节均有可能出现,不具有太大的规律性。计算题中的两道题,一般一道是力学的综合题,涵盖了“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这三个章节的知识,另一道是电学的综合题,主要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及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再次,基于物理课程标准,对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中考物理试题的出题特点与规律。最后,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导向性影响分析,从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关注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教学侧重点的转变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初中物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孙立婷[2](2020)在《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概念在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对物理概念产生明晰精准的认识,才能顺利开展后续内容的学习。掌握物理概念需要经历一个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顺利实现这种转变才能掌握科学的物理概念,足见实现概念转变是物理概念教学成功的必备要素。概念转变的研究内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从儿童迷思概念出发,探讨了概念转变特征与规律,随着研究的推进,波斯纳为首的众多学者深化了该理论。基于该理论的“5E教学模式”更是被国外科学教育界普遍推崇,该教学模式分为“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教学步骤,因为体现了新课改中倡导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概念教学”等理念,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后,开始被中国的学者和教师研究与应用。从概念教学的现状来说,我国学者在物理概念转变上的研究依旧偏少,对“5E教学模式”的研究更是大多聚焦国外理论的引用和模式的套用,应用还不够广泛,剖析也不够深入。基于上述问题和现状,本文首先通过对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理论以及“5E教学模式”基本内容的梳理与分析,建构出它在概念转变教学中各环节的实施策略,从而给接下来的研究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其次,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创新建构出“5E循环教学模式”、“5E单元教学模式”、三种“5E+”组合教学模式,结合案例为落实5E模式在初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的应用提供了一整套的方法策略工具。最后,选择八年级下册《摩擦力》一节进行实践研究,在实验班选择新建构的基于“5E教学模式”的这一整套初中概念转变教学的方法策略开展教学,在对照班选择常规方式开展教学,对比两个班级的教学成效,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证明5E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有效方式。期望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促进学生科学概念转变提供科学有效的实施工具。

邹逸[3](2020)在《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保证科学教育改革品质与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科学教师教育的重要方面。面对身份角色转变、文化场域更迭、理论与实践碰撞的全新情境,初任科学教师必然会遭遇不适。他们需要在不适中寻觅新知新途,实现各个面向上的专业成长,以使自身在学校场域中渐渐安顿。那么,初任科学教师究竟会遭遇哪些专业成长问题?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呢?真实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样态内蕴着什么样的价值意义?对于相关主体而言又有何可为空间?本研究正是旨在对真实、微观、具体情境中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对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本研究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指向聚焦在“教学知能发展”、“学校文化适应”、“身份认同”三个方面。进而以“实践-认知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身份认同理论”等观点对上述三大具体指向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通过“实地”、“田野”的方式,对浙江省杭州市S中学11位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实践生活进行了观察、调查与访谈,详细描述与呈现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样态,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实然样态背后的实质意义。研究发现:第一,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的过程。面对不断袭来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不足以有效应对。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尝试、行动、反思、检验、确认,以吸纳与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这些新的知识与能力,经由具体问题解决过程的澄明,因而具有了情境脉络意义与个体具身意义,成为初任科学教师关于教学知能的“真”的信念与行为指南。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切地发现,文化因素对于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浸润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孔不入、深入人心,向初任科学教师清晰地传达着学校主流的价值取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思维与行动的着眼点与方向。第二,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过程主要表现为自我原有文化特征与学校主流文化价值之间的博弈。这一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体验着自身与新情境之间的文化差距,进而扬弃性地做出文化适应趋向上的自我选择。尽管每位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情况有所差异,不过,他们每一次对文化差距的感知,可以说都是对自己仍是“局外人”的体认,而他们于相应文化活动中的每一种选择及行为,都至少表达了其成为“局内人”的期待与尝试。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实则就是一种文化比较、选择与认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渐明晰“局内”的文化特征,并逐渐建构起作为“局内人”的自己。当然,初任科学教师在适应学校文化的同时,也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际关系等不同层面,对学校文化带来了不少全新的创生性发展。第三,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对作为“科学教师”的自我的不断寻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感知与体察着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差异,进而在选择与应对中不断重塑着思想理念上认同的自我和行为表现中的自我;他们不断探寻着科学教师群体内部的典型特质及其与不同学科教师群体间的本质差异,从而在参照和比较中体认着作为科学教师群体成员的自我;他们不断理解着学校场域中的多元文化价值导向,以不同的衡量标准不断切换着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使自己适应不同情境中的文化身份。综合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认为,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学校场域内外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的整体背景之中,大体表现出渐、摄、融、构的过程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各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成为促进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而从共同体中汲取养分,则能直接有效地实现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本研究从师范生职业幸福感的养成、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师范生“基本功”的夯实、师范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进行了再思考;从主动规划专业成长、深度理解和落实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教学生成能力、全面建设初任科学教师支持体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后成长进行了再思考。最后,就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继续深入的方向进行了些许探讨。

宋扬[4](2017)在《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站位于语用学的立场,从交际意图的角度出发,以对中学课堂教学的实地观察及对课堂实录的事实分析为基础,全面描述并系统阐释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实现过程,即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中学教师如何通过语言的形式来实现“告知学生特定意向内容”的交际意图。全文由8个章节构成。第0章是引言。这一章主要阐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立场与思路、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1章是相关研究综述。这一章对国内外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思路与成果为本文奠定了基础,开阔了视角,提供了借鉴。第2章是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性质、结构。这一章是本文的研究基础。教师课堂教学言语是一种机构性话语,是以告知为核心交际意图的言语交际行为。在吕明臣(2005)言语交际行为结构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结构,其构成要素包括:告知交际主体、告知交际意图、告知交际形式、告知交际语境。告知交际意图是核心要素,课堂教学言语交际围绕着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而进行。第3章是课堂告知交际主体分析。这一章详细分析并阐述了主体的需要与意愿、主体交际角色、主体间交际关系对交际效果的影响。主体话语角色与其他社会类身份角色共同构成交际角色。显性角色体现为社会类角色和家庭类角色,隐性角色包括客观因素角色和主观因素角色。主体间交际关系指被主体认知到进入交际语境中发挥作用的主体间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主体通过对交际角色、交际关系的选择与调节促成告知效果的实现。第4章是课堂告知语言形式分析。这一章着重分析了中学课堂教学言语交际中具有突出特点的语言形式。根据语料,课堂告知话语形式映射模式包括SIM模式、M模式、IM模式、SM模式、S1IM模式、S2IM模式,SIM模式是典型映射模式。告知意向标记形式主要表现为程式化的告知意向标记语,包括师主位型、生主位型、师生主位型三种类型,其位置可以前置、居中、后置,具有标识功能、凸显提示功能和情感功能。第5章是教学语篇构建形式分析。这一章着重分析了典型而富有特点的教学语篇构建形式。教学语篇对话形式有三种表现:教师独白形式、教师学生对话形式和综合形式,综合形式是典型教学语篇对话形式。教学语篇话题引入形式有三种:直接引入、链接引入、转换引入。教学语篇话语进程形式表现为明确的话语进程标记提示,主要包括话题排序标记、话题开启标记、话题推进标记、话题结束标记。第6章是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实现。本章系统阐述了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即教学语篇的生成过程。告知实现结构和告知事件结构共同构成了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结构,是判定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实施效果的根本标准。SXTJ1-5是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告知交际意图实现条件模型,概括出告知交际意图实现条件图式,这是判定某一话语形式能否实现告知交际意图的根本标准。“标识——激活”是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机制,教师的话语形式通过标识某一实现条件,激活告知交际意图实现条件图式,建立话语形式与告知交际意图的连接。师生双方的话语选择与理解必须遵守相关实现原则,目的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在中学课堂教学言语交际中具有突出作用。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可以概括如下:具备实现结构,标识实现条件,激活实现条件图式,遵守实现原则,实现交际意图,生成教学语篇。由此构建出“告知交际意图——告知实现结构——告知实现条件——告知实现机制——告知实现原则——告知话语形式”六位一体的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模型。第7章是结语。本章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提出不足之处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张瑛[5](2017)在《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制教具对于农村偏远山区的教师教学工作而言是为了培养初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同学的智力得以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符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简易的自制教具省钱、省事、省时间,这对农村偏远山区的学校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对初中物理自制教具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因为农村偏远山区的学校设施不齐全,实验教具缺乏,自己制作教具可以突破农村初中物理实验室的实验条件,是物理实验室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制教具实验教学逐渐被淡忘,有的地方并没有全面实施实验教学,尽管有的地方实施了,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用法、案例分析法,对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展开研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农村初中物理自制教具教学的研究,可以对一线教师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自制教具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或课下制作教具,是自制教具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自己如何制作教具,如何引导学生制作教具,如何有效掌握自制教具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法查阅资料,目前对于农村的老师和学生来说,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自制教具的知识、自制教具的能力、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几方面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农村初中物理自制教具的功能、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制作出优良的自制教具等几方面展开研究。

吴茜[6](2013)在《基于“一点就通”网络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新的课程理念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向传统的教学形式提出挑战,这就要求教学形式要更加多样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网络技术极大地拓展了物理教学的时空界限,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笔者以参与我区中学物理“一点就通”网络物理初中教学的身份,通过对我校和我区二中的学生以及我区物理教师的访谈,初步探讨如何使用“一点就通”网络进行物理教学。本文通过查看相关文献和着作及以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一点就通”网络平台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在现代教学理论、一点就通网络教学平台基础上,如何改革传统教学观念摈弃传统教学结构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落后因素,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一点就通”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初中物理网络教学的实践工作,实践内容包括:利用一点就通的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教学评价等。实践结果比较理想,得出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结论。论文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看法。从而提高中学网络物理教学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钱毅俊[7](2013)在《未成曲调先有情——培养意识、激发兴趣小议》文中研究表明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丘成桐先生说:"培养一个良好的学生,第一重要事情,需要培养他们对学问的兴趣"。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建立三种意识角度出发谈谈如何

李清田[8](2012)在《小议“液体压强”》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分析不同形状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压力和容器对支持面的压力、压强的计算过程及结果的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与液体的重力大小的不同,也为计算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压力和容器对支持面的压力、压强的计算过程指明了思路。

费乐成[9](2000)在《小议液体压强的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常感到学生对有关液体压强的问题掌握得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一般有两点:一是没有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二是对液体压强计算公式没掌握好.我们教师对第一点普遍比较重视,而对第二点关注不够,现我就其中的第二点教学和大家讨论一下.

付强[10](2012)在《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探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新课标的实施带动了国内教育的变革,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不断白热化的时代,如何通过教育变革实现对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初中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中学教育水平的高低,学生接收知识能力的强弱极大地影响着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它与初中课程教学的整合教学,为提升初中教育水平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本文就以初中物理教学为出发点,深入研究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方式。本文从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应用现状出发,首先提出了课程教学整合需要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之后根据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指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目标、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模式探讨,并对提出的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进一步以A中学初中物理教学为例,以案例的方式展示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不同模式的所有过程;最后对整合实践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探求一些可行的方案,学校通过借助这些方案,获得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二、小议液体压强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议液体压强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2.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研究
    2.1 中考物理试题整体情况分析
    2.2 中考物理试题的考查模块分析
    2.3 中考物理试题的题型结构分析
    2.4 中考物理试题的各章节知识分析
3.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分析
    3.1 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3.2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3.3 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3.4 关注能源与科技知识
    3.5 注重基础和能力的考查
4.对教学活动的导向性分析
    4.1 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
    4.2 关注发散思维的培养
    4.3 教学侧重点的转变
5.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概念转变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5E教学模式的研究
第三章 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分析
    第一节 5E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第二节 5E教学模式各环节促进概念转变的具体策略构建
第四章 基于5E教学基本模式的模式再构建
    第一节 构建“5E循环教学模式”促进概念转变
    第二节 构建“5E单元教学模式”促进概念转变
第五章 “5E+”组合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中的构建
    第一节 “5E+认知冲突”组合模式促进概念转变的构建
    第二节 “5E+类比”组合模式促进概念转变的构建
    第三节 “5E+概念图”组合模式促进概念转变的构建
第六章 以《摩擦力》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摩擦力》教学测量及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一 :初中生摩擦力调查问卷
附录二 :《摩擦力》测试题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自我解惑:亲身经历引发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
        (二)时代回应:社会变革中科学教育改革的应然突破
        (三)范式转型:实践转向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迫求
    二、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二)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三)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四)文献综述的反思与启示
    三、本研究中初任科学教师教授的“科学课程”之特别说明
        (一)国际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
        (二)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四、核心概念
        (一)初任科学教师
        (二)专业成长
    五、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的确定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研究过程的展开
        (四)研究效度与信度的保证
        (五)研究伦理的观照
    六、研究的价值意义与创新之处
    七、论文思路
第一章 探讨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实践-认知理论
        (一)古希腊的实践-认知观
        (二)实践-认知传统的流觞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
        (四)舍恩的“行动中反映”的实践认识论
    二、文化适应理论
        (一)贝瑞的“跨文化适应模型”
        (二)沃德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
        (三)丹克沃特的“陌生文化适应理论”
    三、身份认同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四、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思路
        (一)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分析思路
        (二)初任科学教师学校文化适应的分析思路
        (三)初任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分析思路
第二章 背景的呈现:S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S中学概况
    二、S中学的微观文化
    三、S中学的初任教师培养理念与措施
    四、S中学的科学学科组活动机制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
    一、守望“科学素养”
        (一)萦绕不去的“科学知识传递”教学
        (二)迷途中的“科学知识建构”教学
    二、“学情”掌握的虚妄与真实
        (一)“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二)反思过后的应对
        (三)学生观的转变探析
    三、科学课程知识的裂缝与弥合
        (一)“备”与“现”的差距
        (二)我们一起学
        (三)主题式行动研究的力量
    四、模仿与借鉴:科学教学策略选择
        (一)以教学师傅为“指路明灯”
        (二)集体备课带来的便利
        (三)“板书”的日益遗落
    五、分数线上的“舞蹈”
        (一)超越“依纲据本”的纸笔测验
        (二)从“空心”到“赋实”的课堂表现评价
        (三)“闪光”的创新性评价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局外与局内: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
    一、从不满到理解:初任科学教师的物质文化适应
        (一)“自我预期”的调试
        (二)“社会空间”意识的逐步确立
    二、规约中的亦步亦趋:初任科学教师的制度文化适应
        (一)作息时间制:在“忙于应对”中“提升效率”
        (二)“圆桌制”:从“倾听”走向“对话”
        (三)逐级管理制: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
    三、“偏利己”的选择:初任科学教师的精神文化适应
        (一)“以人为本”的再认识
        (二)“以校为家”的单向体认
        (三)“以身作则”:他人在与不在两个样
    四、闭合网络与权宜之计:初任科学教师的人际关系适应
        (一)“熟人社会”:趋向闭合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与同事交往:同质相吸
        (三)与学生交往:从“尊重平等”到“保证权威”
        (四)与家长交往:情感与功利的博弈
    五、初任科学教师带给学校文化的创生性发展
        (一)物质文化层面
        (二)制度文化层面
        (三)精神文化层面
        (四)人际关系层面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我的寻求: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
    一、自我同一性的延续:以教师群体的名义在行为表现上趋同
        (一)内在自我:我想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二)外在自我:外界期望我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三)“内-外”自我的冲突与选择
    二、社会群体认同:求同立异
        (一)群体内的求同
        (二)群际间的立异
    三、个体化认同:即体即用
        (一)为“应试”而教的“工匠”化倾向仍是主流
        (二)顺应课程改革的“专家”化倾向日渐兴盛
        (三)追求经济效益的“个人”化倾向开始凸显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发现
        (一)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背景
        (二)渐摄与融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境界演进
        (三)资本积累: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
        (四)共同体建设: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未来可能
    二、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再思考
        (一)对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思考
        (二)对科学教师职后成长的思考
    三、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结语 觉醒着成长与成长着觉醒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4)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0章 引言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意义
        0.2.1 实践意义
        0.2.2 理论意义
    0.3 研究立场和研究思路
        0.3.1 研究立场
        0.3.2 研究思路
    0.4 研究方法
    0.5 语料来源
        0.5.1 观察及转写
        0.5.2 问卷调查
第1章 相关研究综述
    1.1 国外教师教学语言研究概况
        1.1.1 行为分析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语言研究
        1.1.2 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语言研究
        1.1.3 专业发展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语言研究
    1.2 国内教师教学语言研究概况
        1.2.1 以传统语言学为主导的教师教学语言研究
        1.2.2 多元化理论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语言研究
        1.2.3“言语行为理论”论域下的教师教学语言研究
    1.3 国内外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发与思考
第2章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性质、结构
    2.1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性质
        2.1.1 直接性告知言语行为
        2.1.2 非直接性告知言语行为
    2.2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特点
        2.2.1 主体身份的标记性
        2.2.2 交际意图的复杂性
        2.2.3 话语选择的策略性
    2.3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结构
        2.3.1 告知交际主体
        2.3.2 告知交际意图
        2.3.3 告知交际形式
        2.3.4 告知交际语境
        2.3.5 告知交际结构
第3章 课堂告知交际主体分析
    3.1 主体的需求、意愿与交际效果
        3.1.1 告知者的需要与交际效果
        3.1.2 被告知者的意愿与交际效果
    3.2 主体交际角色与交际效果
        3.2.1 主体角色类型与交际效果
        3.2.2 主体角色定位与交际效果
        3.2.3 主体角色选择与交际效果
        3.2.4 主体角色调节与交际效果
    3.3 主体间交际关系与交际效果
        3.3.1 社会关系与交际效果
        3.3.2 情感关系与交际效果
第4章 课堂告知语言形式分析
    4.1 告知话语形式映射模式分析
        4.1.1 映射模式
        4.1.2 语序排列
    4.2 告知意向标记形式分析
        4.2.1 告知意向标记语的类型
        4.2.2 告知意向标记语的位置
        4.2.3 告知意向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第5章 教学语篇构建形式分析
    5.1 对话形式
        5.1.1 独白形式
        5.1.2 教师\学生对话形式
        5.1.3 综合形式
    5.2 话题引入形式
        5.2.1 直接引入
        5.2.2 链接引入
        5.2.3 转换引入
    5.3 话语进程形式
        5.3.1 话题排序标记
        5.3.2 话题开启标记
        5.3.3 话题推进标记
        5.3.4 话题结束标记
第6章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实现
    6.1 实现结构
        6.1.1 实现结构分析
        6.1.2 实现形式分析
    6.2 实现条件
        6.2.1 实现条件分析
        6.2.2 实现条件模型
        6.2.3 实现条件图式
    6.3 实现机制
    6.4 实现原则
        6.4.1 目的性原则
        6.4.2 适应性原则
    6.5 实现过程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1.1.2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制教具国外研究现状
        1.3.2 自制教具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初中物理实验自制教具简介
    2.1 自制教具的提出和制作要求
        2.1.1 自制教具的史话
        2.1.2 自制教具的提出
        2.1.3 自制教具的制作要求
    2.2 自制教具的制作原则和步骤
        2.2.1 制作原则
        2.2.2 制作步骤
    2.3 “自制教具”的物理实验方案和设计程序
        2.3.1 了解身边环境资源的利用现状
        2.3.2 确定“自制教具”的实验内容
        2.3.3 具体的实验方案和教具设计
        2.3.4 实验的分类
第3章 课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1.1 基本理念
        3.1.2 新课程标准中实验的改革
        3.1.3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3.2 偏远地区中学自制教具的重要性
        3.2.1 自制教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2.2 自制教具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3.2.3 自制教具有助于开发大脑
        3.2.4 自制教具丰富实验室
第4章 初中物理实验教具的设计与制作
    4.1 创新物理实验的设计步骤
    4.2 创新物理实验自制教具案例
        4.2.1 用塑料小球做演示实验
    4.3 自制教具实验演示抽象概念
        4.3.1 探究动能和质量的关系
        4.3.2 功与内能的关系
        4.3.3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4.3.4 力的合成
    4.4 改进传统实验的缺点进行实验创新
        4.4.1 声速测量的实验
        4.4.2 可溶性固体颗粒密度的测量
        4.4.3 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4.5 压强实验方案设计
    4.6 用食物制作教具做创新实验
        4.6.1 鸡蛋的神秘运动
        4.6.2 有引力的大米
        4.6.3 实验小结
    4.7 用铅笔芯代替电阻做电学实验
        4.7.1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4.7.2 探究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4.8 有趣小实验
        4.8.1 被烧坏的小铃铛
        4.8.2 被束缚的乒乓球
        4.8.3 会加速的红墨水
第5章 传统实验和自制教具实验的对比与研究小结
    5.1 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形式的比较
    5.2 实验教学的效果比较
    5.3 实验教具的比较
    5.4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小结
        5.4.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小结
        5.4.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声音传播》 教学设计
附录B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一点就通”网络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1.2.1 国外研究历程
        1.2.2 国内研究历程
        1.2.3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一点就通”网络的基本理论
    2.1 “一点就通”的简介
    2.2 自主学习理论
        2.2.1 自主学习概述
        2.2.2 自主学习的特征
        2.2.3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2.2.4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2.3 合作学习
        2.3.1 合作学习的理论
        2.3.2 合作学习的特征
        2.3.3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
        2.3.4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一点就通”教学网络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3.1 “一点就通”教学网络教学的教师访谈调查
        3.1.1 调查方案的设计
        3.1.2 访谈调查的实施
        3.1.3 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3.2 “一点就通”教学网络教学的学生问卷调查
        3.2.1 调查方案的设计
        3.2.2 问卷调查的实施
        3.2.3 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3.3 结论
第四章 “一点就通”初中物理网络教学应用原则和策略
    4.1 “一点就通”初中物理网络教学应用原则
        4.1.1 资源的选择原则
        4.1.2 重视教学设计的原则
        4.1.3 教与学的交互性原则
        4.1.4 教学反馈原则
        4.1.5 学习评价原则
    4.2 “一点就通”初中物理网络教学应用策略
        4.2.1 课前准备
        4.2.2 合理利用“一点就通”,实施初中物理教学
        4.2.3 课后总结反思进行调整
        4.2.4 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
第五章 “一点就通”初中物理网络教学的实施
    5.1 初中物理“一点就通”网络教学的实施过程
        5.1.1 教学实践的对象
        5.1.2 实践课程与时间
        5.1.3 初中物理“一点就通”教学的具体做法
    5.2 “一点就通”初中物理网络教学的实施案例
    5.3 “一点就通”初中物理网络教学的实施效果
        5.3.1 从学生的学习表现分析
        5.3.2 从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6.3 对一点就通网络教学完善的几个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获奖的论文
附录
致谢

(10)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探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
        2.1.1 信息技术
        2.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要素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过程探究
    3.1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目标
    3.2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原则
    3.3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设计理念
        3.3.1 创建以人为本的物理教学形态
        3.3.2 形成交叉性资源体系
        3.3.3 打造多样化学习方式
    3.4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模式的构建
        3.4.1 模拟+抽象模式的构建
        3.4.2 计算机分析+探究模式的构建
        3.4.3 互联网+探究模式的构建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实践
    4.1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基础条件
        4.1.1 整合实践的硬件基础
        4.1.2 整合实践的软件基础
        4.1.3 整合实践的能力基础
    4.2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实践案例
        4.2.1 模拟+抽象模式的整合实践
        4.2.2 计算机分析+探究模式的整合实践
        4.2.3 互联网+探究模式的整合实践
    4.3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结论
        4.3.1 整合为 A 中学物理教学带来的改变
        4.3.2 整合后 A 中学物理成绩的变化
    4.4 优化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过程
        4.4.1 A 中学整合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
        4.4.2 提升 A 中学教学整合实践的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小议液体压强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D]. 王惟. 西南大学, 2020(05)
  • [2]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研究[D]. 孙立婷. 青岛大学, 2020(01)
  • [3]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D]. 邹逸.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研究[D]. 宋扬. 吉林大学, 2017(12)
  • [5]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的研究[D]. 张瑛.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6]基于“一点就通”网络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D]. 吴茜. 苏州大学, 2013(11)
  • [7]未成曲调先有情——培养意识、激发兴趣小议[J]. 钱毅俊. 长三角(教育), 2013(01)
  • [8]小议“液体压强”[J]. 李清田. 新课程学习(中), 2012(05)
  • [9]小议液体压强的计算[J]. 费乐成. 中学物理, 2000(01)
  • [10]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探究与实践[D]. 付强.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浅谈液体压力的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