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购销市场开放后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粮食购销市场开放后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农发行新疆分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孔杰[1](2018)在《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根本,事关国计民生,世界各国历来重视。当下,我国人口数量众多、高居世界第一,粮食安全问题倍受政府和全世界重视。在土地、水等资源条件日益有限的情况下,囿于粮食生长周期、生命周期和消费的刚性、需求的不可替代性,这就决定了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当前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作为连接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桥梁与纽带,粮食流通对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引导粮食消费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粮食流通整个环节中,购销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一头连着农民,另一头连着市民,生产出的粮食正是通过它及其载体——粮食购销企业,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有序流动。目前,在这中间起主渠道作用的当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市场化大势下,不仅粮食购销实行了全面市场化,而且市场主体也全面实现了多元化,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相关主体在市场中通过竞争继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缺陷等因素,市场化改革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体系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政策负效应日益显现,最低收购价引发了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增大,粮食补贴政策达效有限;国有粮食购销体系中企业产权结构单一、竞争力和发展能力不足,经营品种单一、适应市场能力不强;政企分开不彻底,“九龙治水”、多头管理,企业和职工激励机制不完善;国际大粮商利用优势加强渗透、挤压市场;等等。对此,有必要从界定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基本概念入手,综合运用国有资产管理、宏观调控、公共政策等理论,针对当前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的现状和粮食流通面临的问题,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典型农业生产大国保护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粮农利益的一系列政策、经验和现行做法加以总结,在追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理性分析历次变革和政策调整的基础上,从推动粮改、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路出发,努力寻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体系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同时,着重围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济实体、市场主体、宏调载体的定位,进一步制定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体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政策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好、部门落实推进好、企业谋划发展好,促使其最终在市场化改革中真正实现做大做强做优,并发挥应有的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有效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付志超[2](2014)在《国有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问题研究 ——基于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行的概念是通过存款、储蓄、贷款、汇兑、等业务,承担货币信用的中介金融机构。银行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主要的业务包括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企业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从银行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银行主要经营的品种是货币,这就决定了银行业属于风险密集型行业,其经营的核心资产——信贷资产亦属高风险资产,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生存、发展和社会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处置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首先肩负的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扶植“三农”民生产业,其次才是通过有效经营,自负盈亏,创造利润。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农发行政策性职能逐渐弱化,经营创利职能逐渐增强,经营范围也不断丰富起来,由办行之初单一的粮棉油的收购、调销、储备业务发展到至今以粮棉油购销储为主体,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贷款性质也由最初的“政策性贷款”演变为现在的“政策性、准政策性、商业性贷款”。伴随着贷款品种的增多,贷款性质的变化,贷款企业的多样化,农发行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本文在依据金融学、经济学及国内外不良贷款管理等方面的有关理论,在对农发行新疆分行不良贷款的成因、现状、特点及处置手段等问题进行实证考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内外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风险的先进理论及经验,同时结合农发行新疆分行不良贷款管理工作实际,提出农发行新疆分行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方面的对策与建议,期望能给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今后的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工作带来一定理论指导和参考,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

姜毅强[3](2014)在《利率市场化对基层农发行的影响和对策 ——以昭苏县支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行渐近的情况下,农业发展银行基层行按照现行的业务经营模式发展,必将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冲击,本文试通过对农发行昭苏县支行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研究,揭示利率市场化趋势将带给农发行基层行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风险;结合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基层农发行面临的业务经营变化,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3C战略模型分析思路和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研究基层农发行在利率市场化即将到来的情况下应采取的应对策略。希望通过对农发行昭苏县支行个案研究,丰富利率市场化对基层农发行产生影响的理论,对于农发行昭苏县支行乃至同类地区、同类基层行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经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于永辉[4](2013)在《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是1994年成立的国有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是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筹集资金,承担国家政策性支农任务,办理粮棉油储备的政策性贷款,在国家监管机构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办商业性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吉林省分行随总行同时成立,农发行成立以来,业务范围经过多次调整,业务性质也随之变化,其中主体业务“粮食收购贷款”就从政策性业务调整为商业性业务,但因粮食收购的特殊性,在粮食收购旺季,收购贷款不可避免地被罩上政策性的外衣,农发行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被迫发放贷款,而贷款主体因为普遍缺少抗风险能力,致使收购贷款已经成为农发行经营中的巨大风险隐患,一些历史欠账迟迟得不到化解,农发行背负沉重的因政策造成的历史包袱,一些新开办的贷款种类,虽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点,却始终按照商业性对待,农发行承担了政策性职能,但没有得到政策性的扶持。风险是银行业的特征,防控信贷也是银行业的永恒主题,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履行政策支农责任的同时,同样面临经营中的风险,因此,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农发行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指出农发行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主要是为承担政策性信贷支农任务而成立的金融机构,成立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导致农发行的信贷领域、管理规定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且作为一家法人金融机构,其设立、经营不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而且体现为各项工作任务、管理规定也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责任和义务被无限放大、而权利维护则缺少法律依据,社会角色非常尴尬。通过分析了农发行吉林省分行现状及问题,特别是针对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信贷风险历史包袱沉重、新的风险易发、多发、维权和处置资产的困难的现状,从政策制度、人员素质、客户群体以及其行业的特点,分析了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并在对照借鉴发达国家的政策性银行在法律保障、治理结构、资金来源、风险化解的方式渠道等方面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职能定位、法律保障、员工素质、诚信体系建设和风险补偿措施等方面提出了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王璐[5](2013)在《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农业政策性银行也是如此。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管理为研究课题,旨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银行如何在执行好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有效防控和化解近年来新开办的商业性贷款风险。本文围绕商业性贷款风险管理这一主线,主要研究和论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阐述了内蒙古农发行的成立背景和基本信贷职能。二是站在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视角,参照国际上对信贷风险的通用分类标准,联系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实际,分析了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的一般分类、主要表现及基本特征。三是重点研究了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脆弱性问题。四是从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策略入手,站在农发行整体作为统一法人的角度,提出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防范对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加强农业宏观调控,尽可能地减少农业弱质性对银行信贷资金的负面影响,是规避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的重要途径;其次,内蒙古农发行开办的商业性贷款业务是在政策界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信贷活动,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对外部经营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优化农发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是防范和控制商业性贷款风险的重要一环;现代银行的内控机制是防控风险的重要手段,农发行整个系统包括内蒙古农发行防范和控制商业性贷款风险,也需要从完善内部控制入手,寻求治理对策。

李锋[6](2013)在《G省NF银行粮食信贷业务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问题关系到国家和一个地区的长治久安,是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G省粮食产业发展比较落后,该省粮食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把G省粮食产业发展成为500亿元产业,迫切需要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加大投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确保地区粮食安全和市场供给,是农业发展银行的一项基本职能。G省NF银行作为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分支机构,自1996年设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支农为已任,认真履行好职责,大力支持G省粮食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粮食信贷成为了该行的“主体”业务。但从近年来该行粮食信贷发展情况看,信贷增长速度远低于总体水平,粮食贷款在总贷款的比例逐年下降,与旺盛的市场金融需求不相适应。本文在总结G省NF银行17年粮食信贷发展历程经验的基础上,对该行支持粮食贷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存在信贷投向单一,总量增长缓慢,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办贷流程较为复杂,风险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在进一步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当前G省社会背景,结合中央要求和政策性银行职能,本文对农发行进一步发展粮食信贷业务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对外部配套措施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为G省NF银行粮食信贷业务发展寻找一条可行的办法。

林德昌[7](2010)在《农发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信贷风险防控问题》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农发行支持"三农"发展的职能作用不断增强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信贷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关注或议论,由此对农发行的改革发展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农发行目前的信贷风险进行客观分析,对未来的信贷风险进行理性判断,以便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与时俱进地做好信贷风险的防控与化解工作,推动农发行改革发展。

游栋明[8](2010)在《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政策性银行是世界各国政府用于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历经数次改革,近年来除了继续保留粮食储备和保护价收购政策性贷款外,专门开拓商业性贷款而非政策性贷款业务,不能发挥其农业政策性银行应有的功能。国内外研究有较多成果,肯定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制度的重要性,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如何进行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在理论上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目前农发行在综合开发性金融理论的指导下转型,忽视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开拓,偏离了政策性银行的办行宗旨,引起学术界较大的争议。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研究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进行功能拓展和体制创新,如何更好地开拓农业政策性信贷服务,协助政府更好地促进大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社会目标。并希望通过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研究,为政府及农发行领导层对农发行转型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文章基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外部环境出发,认为农村金融市场最主要缺少的是农发行农业政策性信贷功能的发挥,而对此功能的需求提出了要对农发行进行功能拓展和体制创新,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出发,运用混合经济、分工、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等理论,对国内外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统计和调查分析,提出了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并对其进行理论论证,再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证明农发行进行体制创新和功能拓展的可行性,接着用问卷调查法取得专家意见,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影响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体制创新的对策和配套措施。按照研究思路,得出以下结论:一、根据混合经济和分工理论,农村金融市场应综合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配置信贷资金资源,并且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间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和配合才更有效率二、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不全,体制有缺陷。用统计和调查研究方法分析表明,我国初期的农发行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越了财政之位,2004年之后的农发行属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主业偏向了商业性信贷,错了商业银行之位,均有缺陷,不能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不符合世界经济规律和国情。市场失灵的外部环境和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弊端引致了体制创新的要求。三、提出农发行体制创新目标模式是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是多功能、低风险、以扶持大农业为主、自主性强、计划与市场手段适当配合、政策性风险基金作保障、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农发行应有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和职责,进行体制创新并开拓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提出体制创新目标的任务是要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保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提高就业、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四、通过调查问卷和专家访谈,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体制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为:农发行业务的政策规定,农发行政策性贷款范围小,农业信贷的政策优惠,农发行机构网点和人员少,财政对政策亏损是否补贴,企业与农民信用意识不强6个主要因素。五、提出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路径设计主要有: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的战略创新;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理论边界、规模边界和业务边界进行重新界定,认为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受到风险基金、盈利能力和风险损失率的限制;农业政策性银行应拓展扶持、逆向选择、诱导、辅助和服务功能;农发行的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应分设两个部门分别经营政策性信贷和商业性信贷业务,把责权利重心和信贷审批权下放;应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制度,完善内部考核和奖惩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信贷风险防范体制,进行抵押担保体制创新,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提出非拍卖式的农地租金抵押贷款制度创新设计方案,完善征信体系。六、提出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配套措施主要有:加强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银行制度的配合,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基金补偿机制和理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外部关系。总之,农业政策性银行是世界各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金融功能观视角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现象严重的外部环境提出了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的需求,而该功能由农发行来承担效率更高,效果更佳,因此农发行应进行多功能、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本文认为农发行的目标应定位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通过放宽信贷条件,接受特殊的抵押担保方式,设立风险准备基金等措施,尽力帮助那些获得商业贷款困难的合格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向他们提供农业政策性贷款,增加我国大农业的信贷资本投入,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基于上述研究,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创新性地提出并界定了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边界。认为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要受到财政风险补贴基金、农业政策性银行盈利金额和风险损失率三个因素的限制。二是把层次分析法引入到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研究领域,分析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三是提出并论证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目标模式: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李祎[9](2008)在《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年5月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国务院要求,开始开办商业性贷款业务。银监会先后批复农发行开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农业和科技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等商业性贷款业务。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规模迅速扩大。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贷款业务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支持范围和业务品种具有特殊性,因此,农发行的商业性业务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又不能沿用农发行传统政策性业务模式,要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商业性业务发展新模式。论文对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实际操作中,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运作仍存在如信贷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外部政策环境不明朗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发行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制约了农发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并且农发行商业性贷款范围由单一的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等拓展到农、林、牧、副、渔整个农业领域后,其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如政策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论文介绍了日本、德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的经验,通过借鉴两类市场经济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的经验得出对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启示。最后,论文针对农发行开展商业性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从农发行自身改革和外部环境建设两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策略。论文对农发行规范商业性贷款业务管理,防范风险,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杨宣林,喻时俊[10](2008)在《粮食市场化条件下农业发展银行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面临的矛盾与对策探讨》文中指出文章探讨粮食市场化条件下,农发行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面临的矛盾与对策。

二、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农发行新疆分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农发行新疆分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系统分析法
        四、经验总结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粮食
        二、粮食安全
        三、粮食流通
        四、粮食流通体系
        五、国有粮食购销体系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国有资产管理理论
        二、宏观调控理论
        三、公共政策理论
第二章 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发展演变和组织架构
        一、发展演变
        二、当前组织架构
    第二节 现状
        一、粮食流通主渠道
        二、粮食储备载体
        三、国家粮食政策执行主体
    第三节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的负效应羁绊了市场化
        二、激发整个体系活力的难度较大
        三、管理体系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
        四、国际大粮商先发优势带来冲击
第三章 国内外粮食政策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粮食政策经验借鉴
        一、美国:世界粮食生产最发达国家
        二、欧盟: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和消费区
        三、日本:地少人多的发达国家
        四、巴西:地广人稀的发展中大国
    第二节 我国粮食政策历史沿革及主要成效
        一、我国粮食政策的历史沿革
        二、粮食生产直补政策及成效
        三、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成效
        四、后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成效
第四章 完善市场化下国有粮食购销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理顺粮食流通管理体系
        一、粮食须有工作部门管理
        二、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为切入点
    第二节 科学制定粮食政策
        一、制定科学的粮食收购政策
        二、合理调整粮食信贷政策
    第三节 提升粮食储备管理水平
        一、更新观念,强化运用新技术,着力推广生态储粮
        二、运用现代物流理论,指导粮食储备管理,降低流通成本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化做好粮食储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节 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一、强化市场竞争意识
        二、确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深入探索多种经营
        四、优化选人用才机制
    第五节 拓展国有粮食购销体系服务功能
        一、在“强身健体”上下功夫拓展功能
        二、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拓展功能
        三、在“多元服务”上下功夫拓展功能
    第六节 加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现代化改造
        一、确立现代管理理念
        二、完善现代管理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2)国有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问题研究 ——基于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2.不良贷款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理论
    2.1 不良贷款的相关概念
        2.1.1 银行风险相关概念
        2.1.2 不良贷款相关概念
        2.1.3 不良贷款防范相关概念
        2.1.4 不良贷款处置相关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理论
        2.2.1 国外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的理论研究成果
        2.2.2 国内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的理论研究成果
3.农发行新疆分行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的现状
    3.1 农发行新疆分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3.1.1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
        3.1.2 不良贷款特点
        3.1.3 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情况
        3.1.4 当前不良贷款结构
    3.2 不良贷款防范措施及处置机制
        3.2.1 目前农发行新疆分行所采取的不良贷款防范体系
        3.2.2 目前农发行新疆分行所采取的不良贷款处置机制
    3.3 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工作的差距与不足
4.农发行新疆分行不良贷款处置案例及启示
    4.1 不良贷款成功处置化解的案例
    4.2 从案例透露出来的农发行不良贷款防范工作的关键点
    4.3 从案例透露出来的农发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的关键点
5.对农发行新疆分行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工作的思考
    5.1 不良贷款防范体系的建设
        5.1.1 对农发行新疆分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思考
        5.1.2 对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的思考
        5.1.3 对贷款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的思考
    5.2 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的思考
        5.2.1 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组织架构,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管理中心
        5.2.2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利率市场化对基层农发行的影响和对策 ——以昭苏县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利率市场化将对农发行产生的影响
    2.1 利率市场化改革
        2.1.1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2.1.2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2.1.3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影响趋势
    2.2 利率市场化将对农业发展银行整体影响
        2.2.1 农业发展银行简介
        2.2.2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情况
        2.2.3 利率市场化将对农发行的整体影响
3 利率市场化将对基层农发行带来的影响分析
    3.1 农发行昭苏县支行情况介绍
        3.1.1 昭苏县金融市场情况分析
        3.1.2 农业发展银行昭苏县支行的业务经营情况分析
    3.2 利率市场化将会对基层农发行的影响分析
        3.2.1 贷款业务影响
        3.2.2 存款业务影响
        3.2.3 中间业务影响
    3.3 利率市场化将对基层农发行带来的风险
        3.3.1 盈利能力下降风险
        3.3.2 利率管理风险
        3.3.3 信用管理风险
4 基层农发行应对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对策研究
    4.1 农发行的发展战略及本地化实施情况
    4.2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利率市场化趋势确定发展思路
    4.3 应对利率市场化趋势的业务开展对策
        4.3.1 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业务优势
        4.3.2 使用“3C 模型”产品定位思路定位信贷产品调整方向
        4.3.3 使用“BCG 矩阵”确定业务投入的主要方向
    4.4 应对利率市场化趋势的技术创新对策
        4.4.1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科学实施差别化的利率定价策略
        4.4.2 合理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4.5 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综合服务对策
        4.5.1 提高办贷效率
        4.5.2 改进结算手段
        4.5.3 加强人才建设
5 结束语
    5.1 主要结论
        5.1.1 利率市场化将会对基层农发行经营发展产生影响
        5.1.2 利率市场化之后基层农发行的对策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4)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第2章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及问题
    2.1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的背景介绍
    2.2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信贷风险的现状
    2.3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信贷风险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的信贷风险的成因与对比分析
    3.1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3.2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信贷风险的特点分析
    3.3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对比分析
第4章 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信贷风险防控的对策
    4.1 依法明确职能
    4.2 完善信贷制度流程
    4.3 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
    4.4 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5)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1.1 关于对银行风险的认识和分类
        1.3.1.2 关于银行贷款风险的管理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3.2.1 关于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特征
        1.3.2.2 关于农发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研究目标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3 论文的研究方法
2 内蒙古农发行信贷职能和商业性贷款业务
    2.1 内蒙古农发行的成立背景
    2.2 内蒙古农发行的信贷业务
        2.2.1 内蒙古农发行的基本信贷职能
        2.2.2 内蒙古农发行的信贷业务调整
    2.3 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
        2.3.1 内蒙古农发行开办的商业性贷款业务的现实意义
        2.3.1.1 有利于内蒙古农发行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3.1.2 有利于内蒙古农发行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支持和保护农业
        2.3.2 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特点
        2.3.2.1 与自身开办的政策性贷款比较
        2.3.2.2 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比较
        2.3.2.3 与开发性贷款比较
3 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状况及特征
    3.1 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的一般分类
    3.2 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的表现
        3.2.1 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现实风险
        3.2.2 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潜在风险
        3.2.2.1 未到期商业性贷款风险
        3.2.2.2 商业性贷款展期风险
        3.2.2.3 逾期商业性贷款风险
    3.3 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的特征
        3.3.1 特有的政策风险
        3.3.2 信用风险十分突出
        3.3.3 操作风险日益凸现
        3.3.4 道德风险呈现“三元”特征
4 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的成因
    4.1 商业性贷款投向的弱质性
    4.2 执行政策与防控风险难以兼顾
    4.3 商业性贷款企业抗风险能力先天不足
    4.4 经营环境的负效应的影响较大
    4.5 银行软资产与硬负债的矛盾十分突出
    4.6 银行经营机制和内控机制建设落后
5 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防控的对策措施
    5.1 优化内蒙古农发行外部经营环境
        5.1.1 加强农业宏观调控
        5.1.1.1 制定合理的农村产业政策
        5.1.1.2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5.1.1.3 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5.1.2 抓紧解决农发行的资金来源不足问题
        5.1.3 完善商业性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
        5.1.4 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信用中的主导作用
        5.1.5 优化商业性贷款的客户结构
    5.2 完善农发行的内部控制
        5.2.1 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5.2.2 完善农发行经营机制
        5.2.3 改进风险管理方法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G省NF银行粮食信贷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业政策性金融粮食信贷业务概述
    2.1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涵义和特点
    2.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
        2.2.1 “市场失灵”与国家干预理论
        2.2.2 农业弱质论
        2.2.3 公共产品及准公共产品理论
    2.3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概述
    2.4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实践及启示
第三章 G省NF银行粮食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G省NF银行粮食信贷业务发展概况
        3.1.1 G省NF银行粮食信贷业务发展历程
        3.1.2 G省NF银行粮油信贷业务运行现状
    3.2 G省NF银行粮食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3.2.1 信贷投向单一
        3.2.2 总量增长缓慢
        3.2.3 准入门槛相对较高
        3.2.4 办贷流程较为复杂
        3.2.5 风险管理手段滞后
    3.3 G省NF银行粮食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3.1 农发行内部因素
        3.3.2 外部因素
第四章 G省NF银行进一步发展粮食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G省粮食产业的金融需求
        4.1.1 粮食生产环节的金融需求
        4.1.2 政策性收储环节的金融需求
        4.1.3 市场流通环节的金融需求
        4.1.4 加工、转化环节的金融需求
    4.2 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G省粮食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4.2.1 G省粮食产业对金融的巨大需求需要农业政策性银行加大投入
        4.2.2 粮食安全以及粮食产业的高风险性需要政策性资金扶持
        4.2.3 资金的马太效应需要政策性资金纠正
        4.2.4 涉粮企业贷款难需政策性资金进行引导和补充
    4.3 G省NF银行进一步发展粮食信贷业务的可行性
        4.3.1 外部高度重视农业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
        4.3.2 与其它性质金融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4.3.3 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五章 G省NF银行进一步发展粮食信贷业务的对策
    5.1 明确粮食信贷业务发展战略
    5.2 丰富粮食信贷投向
        5.2.1 积极介入生产环节
        5.2.2 大力支持粮食流通
        5.2.3 积极支持粮食加工
        5.2.4 积极支持农业科技
    5.3 完善信贷资金供应模式
    5.4 降低准入门槛
    5.5 优化办贷流程
    5.6 健全风险管控机制
    5.7 争取外部政策保障
        5.7.1 加强政策性银行立法
        5.7.2 组建全区粮食信贷平台
        5.7.3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发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信贷风险防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农发行目前信贷风险的基本判断
    (一)农发行的信贷风险管控能力持续增强。
    (二)部分省的贷款风险问题较为突出。
    (三)一些企业的贷款风险主要表现为对粮油收购资金贷款的挤占挪用。
    (四)部分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
        1、改革带来了新问题。
        2、发展出现了新矛盾。
        3、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4、环境派生了新情况。
二、对农发行信贷风险的前瞻性分析
    (一)部分省的信贷风险化解的难度较大。
    (二)历史性、政策性形成的不良贷款消化没有来源。
    (三)粮油信贷业务的风险敞口很难收紧。
    (四)信贷业务发展中的风险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三、防控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基本对策
    (一)正确认识农发行的贷款风险。
    (二)从源头上防控贷款风险。
    (三)重点抓好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过程中的贷款风险和贷款风险突出地区的化解工作。
    (四)加大对不良贷款管理责任追究力度。
    (五)有针对性地加强风险管理。
    (六)构建防控风险的外部环境。

(8)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可能的创新
        1.4.1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4.2 本论文可能创新
2 基础理论、概念与国外经验
    2.1 市场失灵、国家干预与混合经济理论
        2.1.1 市场失灵理论
        2.1.2 国家干预理论
        2.1.3 政府失灵理论
        2.1.4 混合经济理论
    2.2 金融功能观和金融机构观理论
        2.2.1 金融功能观
        2.2.2 金融机构观
        2.2.3 金融功能观与金融机构观的比较
    2.3 分工、租值耗散与交易费用理论
        2.3.1 分工理论
        2.3.2 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工
        2.3.3 租值耗散与交易费用理论
    2.4 制度创新与网络理论
        2.4.1 制度创新理论
        2.4.2 金融制度创新理论
        2.4.3 网络理论
    2.5 农业政策性银行及其体制的概念
        2.5.1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农业政策性贷款的概念
        2.5.2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的概念
    2.6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与体制的经验
        2.6.1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完善
        2.6.2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体制健全
3 政策目标、农村金融环境与农发行体制
    3.1 "三农"政策目标
        3.1.1 粮食安全目标
        3.1.2 农业政策目标
        3.1.3 农民增收目标
        3.1.4 建设新农村目标
        3.1.5 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3.2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3.2.1 农村金融的政策要求
        3.2.2 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工
        3.2.3 农村金融的功能
        3.2.4 农村金融体制
    3.3 农发行计划化体制及功能演化
        3.3.1 农发行多领域计划体制及功能演化(1994—1997)
        3.3.2 农发行单领域计划体制及功能演化(1998—2004)
    3.4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及功能演化
        3.4.1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改革(2004- )
        3.4.2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经营状况
        3.4.3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功能演化
        3.4.4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经营业绩与缺陷
        3.4.5 农发行市场化的体制分析
        3.4.6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的错位
    3.5 农发行体制的功能缺陷分析
        3.5.1 计划化体制功能缺陷分析
        3.5.2 市场化体制功能缺陷分析
        3.5.3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缺陷分析
        3.5.4 农发行机构的缺陷分析
    3.6 市场化体制缺陷的典型调查
        3.6.1 农发行市场化体制弊端多方面的调查
        3.6.2 农业政策性银行政策性信贷业务问卷调查
        3.6.3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弊端引致体制创新要求
4 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与体制创新目标模式
    4.1 外部环境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和体制的需求
        4.1.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主要功能
        4.1.2 政策目标提出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需求
        4.1.3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提出政策性银行功能需求
        4.1.4 农发行适宜承担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
        4.1.5 政策性银行功能缺失提出农发行体制创新要求
        4.1.6 农发行体制错位引发体制创新需求
        4.1.7 政策目标与外部环境冲突引发农发行体制创新需求
    4.2 目标模式设计: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
        4.2.1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4.2.2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划分为5种模式
        4.2.3 目标模式: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
        4.2.4 体制创新目标的理论分析
    4.3 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任务
        4.3.1 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失灵
        4.3.2 保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
        4.3.3 提高就业、维护社会公平稳定
        4.3.4 满足城乡居民小康生活水平
        4.3.5 风险可控和可持续发展
        4.3.6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4.4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立论依据
        4.4.1 体制目标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4.4.2 体制目标是政府农业政策的需要
        4.4.3 体制目标是金融改革的需要
        4.4.4 我国更需要计划结合市场的农发行
    4.5 农发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一以开拓农业小企业贷款为例
        4.5.1 选择农业小企业贷款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的原因
        4.5.2 农发行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概况
        4.5.3 农发行创新能力体现—农业小企业贷款案例介绍
        4.5.4 农发行创新能力分析—农业小企业贷款案例分析
        4.5.5 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5 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实现体制创新的内部制约因素
        5.1.1 确定内部制约因素的准则层一级指标
        5.1.2 确定内部制约因素的指标层二级指标
    5.2 实现体制创新的外部制约因素
        5.2.1 确定外部制约因素的准则层一级指标
        5.2.2 确定外部制约因素的指标层二级指标
    5.3 实现体制创新制约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5.3.1 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问卷调查
        5.3.2 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计算
        5.3.3 准则层指标的计算
        5.3.4 二级指标层指标的计算
        5.3.5 体制创新制约因素一、二级指标的总排序
    5.4 实现体制创新制约因素的总结分析
        5.4.1 实现体制创新一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5.4.2 实现体制创新主要二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5.4.3 实现体制创新次要二级制约因素总结分析
6 实现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路径设计
    6.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创新
        6.1.1 保证"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安全"
        6.1.2 农发行转型为计划结合市场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6.1.3 农发行转变为多功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6.1.4 从依赖国家财政补贴转变为依赖风险控制
        6.1.5 从扶持城市发展改变为扶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6.1.6 从保本微利和盈利目标转变为综合效益最大化
    6.2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边界创新
        6.2.1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理论边界
        6.2.2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边界
        6.2.3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业务边界
        6.2.4 农业商业性贷款的业务边界
    6.3 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的拓展
        6.3.1 扶持功能的拓展
        6.3.2 逆向选择功能的拓展
        6.3.3 诱导功能的拓展
        6.3.4 辅助功能的拓展
        6.3.5 服务功能的拓展
    6.4 农业政策性银行组织体系创新
        6.4.1 复合机构组织体系的完善
        6.4.2 农发行内部应分工为两部门管理模式
        6.4.3 农发行责权利重心下移至分支行
    6.5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制度创新
        6.5.1 经营制度创新
        6.5.2 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
        6.5.3 内部监督考核体制的完善
        6.5.4 农业政策性银行法制创新
    6.6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制创新
        6.6.1 信贷风险防范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6.6.2 信贷风险防范体制的完善
        6.6.3 抵押担保体制创新的路径设计
        6.6.4 信贷风险防范制度的创新
        6.6.5 完善征信系统功能
7 实现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目标的配套措施
    7.1 加强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的配合
        7.1.1 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配合的必要性
        7.1.2 农业政策要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
        7.1.3 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配合的措施
    7.2 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7.2.1 建立为农村信用提供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
        7.2.2 建立企业互助担保基金
        7.2.3 诱导企业间组织联合担保体系
    7.3 完善农村信用环境
        7.3.1 加强社会的信用教育
        7.3.2 完善农村信用环境提升信用价值
        7.3.3 运用信用激励机制提升信用价值
        7.3.4 完善农村法制建设
    7.4 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基金补偿机制
    7.5 理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外部关系
        7.5.1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7.5.2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政府财政部门的关系
        7.5.3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7.5.4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代理行社的关系
        7.5.5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银监会的关系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发行开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原因
        1.2.2 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性贷款运作策略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历程及意义
    2.1 商业性贷款业务的概念及其分类
    2.2 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2.1 业务起步阶段
        2.2.2 延伸发展阶段
        2.2.3 全面发展阶段
    2.3 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意义
        2.3.1 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2 有利于发挥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中骨干与支柱作用
        2.3.3 有利于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
        2.3.4 有利于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第3章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开展商业性贷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风险
    3.1 信贷管理体系不适应商业性业务发展需要
        3.1.1 商业性贷款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3.1.2 商业性贷款风险管理不健全
        3.1.3 缺乏完善的商业性贷款营销体系
        3.1.4 集团客户信贷管理亟需规范
    3.2 商业性贷款利率定价手段落后
        3.2.1 缺乏科学的商业性贷款利率定价方式
        3.2.2 缺乏完整有效的贷款利率定价基础
    3.3 外部环境制约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拓展
        3.3.1 缺乏外部法律保障
        3.3.2 涉农企业风险保障体系不健全
        3.3.3 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3.3.4 信贷计划制约农发行商业性业务发展
    3.4 商业性贷款业务面临的几类风险
        3.4.1 政策风险
        3.4.2 市场风险
        3.4.3 操作风险
        3.4.4 流动性风险
第4章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的经验及启示
    4.1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经验
        4.1.1 日本农林渔业公库
        4.1.2 德国农业地产抵押银行
    4.2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经验
        4.2.1 泰国农业与农业合作社银行
        4.2.2 马来西亚农业银行
    4.3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启示
        4.3.1 明确的法律规定
        4.3.2 商业化的经营手段
        4.3.3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4.3.4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4.3.5 发挥国家信用优势
第5章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开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策略分析
    5.1 处理好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关系
        5.1.1 科学合理划分两类业务范围
        5.1.2 分账经营和分类管理的模式选择
        5.1.3 商业性贷款与政策性贷款增长结构预测
        5.1.4 加强对两类业务的分类监管
    5.2 改善商业性贷款管理模式
        5.2.1 坚持商业性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
        5.2.2 落实完善贷款管理制度
        5.2.3 加强商业性贷款业务营销
        5.2.4 加强集团客户信贷管理
    5.3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5.3.1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5.3.2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
        5.3.3 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5.3.4 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系统
    5.4 实行贷款风险定价
        5.4.1 再造定价决策执行流程
        5.4.2 制定规范的产品定价政策
        5.4.3 选择适合的利率定价方法
        5.4.4 完善外部支持系统
    5.5 创新担保模式
        5.5.1 “六方合作+保险”模式
        5.5.2 存货融资担保方式
        5.5.3 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方式
    5.6 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5.6.1 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法律法规
        5.6.2 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
        5.6.3 加强政府政策扶持
        5.6.4 妥善处理农发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冲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粮食市场化条件下农业发展银行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面临的矛盾与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矛盾
    (一) 客户传统观念与现代经营理念之间的矛盾。
    (二) 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与落后的经营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
    (三) 承贷主体的双重角色与经营结果评价之间的矛盾。
    (四) 完整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刚性与执行主体的相对不可选择性之间的矛盾。
    (五) 政府、企业、农发行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
    (六) 现行信贷监管手段与企业发展及新型粮食购销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间的矛盾。
二、对策
    (一) 及时调整信贷政策, 建立科学有效的政策性信贷管理体系。
        1、突破两个误区, 确立新的信贷理念。
        2、建立开放的具有选择性的客户管理体系。
        3、整合市场, 优化载体。
        4、建立严密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
    (二) 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类管理与分别考核。
    (三) 构建具有农发行特色的贷款风险防控体系。
三、建议
    1、建立完备的信贷资金风险预警机制。
    2、建立完善的储备体系。
    3、建立完整的责任追究体制。

四、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农发行新疆分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粮食购销体系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孔杰. 东南大学, 2018(12)
  • [2]国有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问题研究 ——基于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的案例研究[D]. 付志超. 新疆大学, 2014(02)
  • [3]利率市场化对基层农发行的影响和对策 ——以昭苏县支行为例[D]. 姜毅强. 新疆大学, 2014(02)
  • [4]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 于永辉. 吉林大学, 2013(04)
  • [5]内蒙古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D]. 王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S1)
  • [6]G省NF银行粮食信贷业务发展研究[D]. 李锋. 广西大学, 2013(03)
  • [7]农发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信贷风险防控问题[J]. 林德昌. 吉林金融研究, 2010(10)
  • [8]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D]. 游栋明.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1)
  • [9]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研究[D]. 李祎. 湖南大学, 2008(09)
  • [10]粮食市场化条件下农业发展银行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面临的矛盾与对策探讨[J]. 杨宣林,喻时俊.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8(02)

标签:;  ;  ;  ;  ;  

粮食购销市场开放后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