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施工控制区内禁止建设建筑物

公路施工控制区内禁止建设建筑物

一、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禁止修建建筑物(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规[2021]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6月25日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广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落地,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潮州市人民政府[2](2021)在《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指出潮府规[2021]1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市各开发区、潮州新区管委会:现将《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7月1日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张凯龙[3](2021)在《华阴市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78年以来,城镇化的迅速推进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同时也表现出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建设用地提出迫切的需求,城镇化进程突出了城镇空间的扩张,也使得其与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矛盾积弊日深。这种现象与地方政府和中央博弈关系中形成的“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优先的决策在面向当前的国土空间格局研究中具有重大而普遍的意义,政府报告及相关条文中亦对此屡有指涉。与此同时,近几年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空间规划试点工作的推进,作为城镇空间控制核心的城镇开发边界在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研究已成为规划界的热点问题。然而,在现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华阴亟需从全域层面的总体空间格局入手,平衡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为限制华阴城区及其周边各镇建成区的无序蔓延,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华阴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成为限制其扩张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介绍华阴市发展概况,对城镇空间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华阴的城镇空间、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三者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现状问题,并辨析华阴城镇空间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其次,借助GIS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平台,基于构建华阴市生态安全水平格局,依据《华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的相关评估等,得出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初步划定,并将两者作为华阴未来发展的“刚性”底线约束条件。再次,通过对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分析,研究华阴未来城镇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与规模,结合城镇体系研究,初步划定2035年华阴城镇开发边界。最后,对华阴市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进行初步划分,结合已划定的“三线”从而最终划定“三区三线”形成华阴国土空间基本格局,并在基本格局基础上进行生态格局、农业格局、城乡发展格局、历史文化景观格局与安全格局的格局优化,基于格局基础与格局优化,通过进行国土空间分区及管控的格局细化,为未来华阴的城镇空间发展提供参考。

马宝林[4](2021)在《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构建与保护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文明象征,随着我国城市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传承的诉求日益增强,文化精华区的保护愈发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城市建筑色彩能够直观反映城市的历史与发展,建筑色彩不仅是城市精神表达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城市形象与品质的重要体现。街道作为城市的重要场所,会使人产生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因此,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进行系统研究尤为重要,此外,保护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对传承发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场所精神,提升文化意识内涵,以及保护街道建筑色彩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并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批复明确规定文化精华区范围包括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皇城文化精华区、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等13片区域,并针对老城建筑色彩管控提出相关要求。当前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保护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仍存在街区建筑色彩保护不当、管控方式有疏漏、研究技术手段滞后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文化精华区的形象与内涵。因此,探究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构建与保护策略,对传承传统文化内涵,保护古城风貌特色,焕发街道新生活力,提升城市精神品质和形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案例研究、比较分析、数理统计、归纳综合等研究方法,借助Arc GIS技术,初步建立街道建筑色彩信息数据库并进行信息处理、空间分析等系统研究。通过调研问卷和“语义分析法”心理评价试验对公众进行街道建筑色彩的总体印象、公众愿景、满意度评价等综合分析,结合因子分析得出街道建筑色彩与公众心理感受的内在联系。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研究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提升方法与建议,以期为今后北京市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5](2020)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筑管理条例》等6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文中研究说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三十三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筑管理条例>等6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已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20年6月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赵鹏[6](2020)在《大理双廊旅游小镇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大理环洱海地区的村镇在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随着村镇空间形态的快速演化,村镇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用地结构不合理、传统特色文化衰落和社区关系复杂化等诸多问题,研究环洱海地区村镇空间形态演化规律和发展策略也显得尤为迫切。研究以大理环洱海地区独具代表性的双廊滨水旅游小镇为研究案例,探索双廊镇空间形态演变规律、演化动力和新的发展策略,为今后双廊镇和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思路和线索。在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选取双廊镇的核心区域为研究范围,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以典型案例为研究切入点、以“经济发展-空间演变-环境等问题-动因分析-建设策略”为主线的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双廊镇空间形态的演化历程和演化现象两个方面。演化历程是根据演变特点的阶段性特征,将双廊镇演变历程划分为2000年以前的自然发展时期、2001年至2010年的旅游业萌芽期、2011年至2015年的旅游业爆发期和2016年至今的理性探索期。演化现象研究是从村镇整体形态、用地组成及规模、公共空间、街巷肌理、建筑形态及材料和建筑空间格局等方面对村镇形态进行动态分析。基于对双廊镇空间形态演化历程和演化现象的分析,研究从市场、行政、社会、文化等方面探索了空间形态演化背后的动力因素和规律,梳理出了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并从重构生态平衡、合理开发用地、传承地域文化和构建新型社区等方面为双廊镇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策略。

李振[7](2020)在《探讨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公路景观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休闲时代的到来,一般的公路景观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公路全域化景观建设的推进,即公路沿线可绿化路段绿化率达到100%,植被恢复率达到100%,也对公路路域景观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见,无论是大众的现实需要还是公路整体的景观建设需要都要求我们对现有的公路景观设计思路与方法作出反思。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路域的景观效果,尽量减少公路建设给路域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满足经济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同时又与公路周边景观及环境相融合,成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对于美丽公路路域景观,国家和政府顶层设计层面还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标准,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规划设计要素不明确,评价指标体系没有构建,有关美丽公路路域景观的设计方法亟待完善。本文首先对美丽公路路域景观的概念及内涵进行分析,对美丽公路路域景观做了尝试性的梳理和探索性的研究;尝试总结出美丽公路路域景观的构成要素;从公路绿化、线性空间、公路构造物、路基工程、沿线建筑和视域景观六个方面探讨美丽公路路域景观的设计方法;总结提炼出路域景观的造景艺术手法;针对山区美丽公路边坡设计进行了探讨;同时讨论了基于视觉效果的路域景观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实地调查与相关资料查阅等形式构建了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综合环境因子、植物因子、地域文化因子、公路文化因子”共4项一级指标和19项二级指标。随后采用专家打分法,制定出美丽公路路域景观的评级办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期对国内一般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形成一定的参考价值。

平蕾[8](2020)在《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 ——以勐罕镇、勐仑镇为例》文中认为旅游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对其的保护和更新。面对快速的现代化建设,如何处理保护与更新的关系、现代生活的需求与传统文化的矛盾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西双版纳的勐罕镇和勐仑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勐罕镇傣族园是由五个村落组成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保留着完整的传统空间和傣族建筑。勐仑镇依托西双版纳国家植物园发展旅游,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案例地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既包含城镇形态,又包含传统村落形态,空间形态的复杂化和变迁使它们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可以弥补学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缺失。本研究通过对勐罕镇、勐仑镇空间形态的深入研究,分析整体形态、街巷与节点、标志物、空间节点、傣族建筑和传统风貌等六大要素的变化,对比两个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旅游发展策略、保护更新现状等方面的不同。总结空间形态的变化特征和规律,以及利益相关者政府、开发商、村民、游客对形态变化的影响。在旅游小城镇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主要有快速城镇化对传统风貌的破坏、现代生活方式和傣族民居保护之间的矛盾、开发商和村民的保护意识淡薄以及保护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旅游小城镇在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等方面的价值是对其保护的重要依据。通过以上分析,首先确定旅游小城镇保护更新的原则,再从整体形态、街巷与节点、标志物、空间节点、傣族建筑和传统风貌几个方面讨论了物质形态保护更新的具体措施,并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以及利益相关者在保护更新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张海静[9](2020)在《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与空间规划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洪涝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黄河、淮河等几大河流都发生过流域性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蓄滞洪区在防洪抗洪紧要时刻,发挥了削减洪峰和蓄滞超额水量的重大作用,确保了重要防洪地域的安全,为流域防洪减灾任务作出了巨大贡献。列入2000年《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蓄滞洪区国家名录有97个(其中黄河流域有5个:北金堤、东平湖、北展宽区、南展宽区、大功),2008年新一轮流域防洪规划调整保留了黄河下游东平湖蓄滞洪区、北金堤蓄滞洪保留区及南展宽防洪保护区,其余取消。本论文对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展开转型发展与空间规划相关研究。因下游东平湖、北金堤尚保留蓄滞洪功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本论文结合因取消蓄滞洪功能而最有发展潜力的黄河南展宽区(又称垦利展宽区)进行规划对策研究。因蓄滞洪区功能及蓄滞洪区政策影响,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和群众生活、生产开发活动都受到了极大限制,区内经济社会水平至今仍停留在70年代,是河南和山东最贫穷落后的区域。为彻底改变蓄滞洪区特有的贫穷落后局面,改善区内民生,提高群众福祉,本论文通过对黄河下游和南展宽区的转型发展研究,提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基础,打造宜居生活社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等),促进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经济区。本论文在对国内外蓄滞洪区发展经验的总结中,结合黄河下游蓄滞洪区现状及南展宽区规划,研究下游转型发展模式,提出南展宽区的规划对策以验证论文中作者提出的转型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本论文研究重点:1、分析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及南展宽区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2、提出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影响因素、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结合南展宽区规划提出转型发展的规划对策;3、设计出有利于转型发展的规划、政策等制度创新和建议。

母栒菲[10](2020)在《城市文化视角下平武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发展中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我国历史街区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开始追求城市建设速度化、经济效益最优化等目标,导致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持失衡状态。然而随着历史街区的发展也逐渐出现城市文化式微、城市记忆消退、街区历史文脉割裂等问题。作为城市文化的空间载体的历史街区,对于一个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独特且重要的使命。城市文化的继承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逐渐减淡。四川省平武县是四川省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根据《平武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报恩寺历史文化街区、西城门城墙历史文化街区为平武历史文化街区。但随着近年来平武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城镇土地急剧扩张,大量乡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整体格局、城市特有风貌以及部分历史文化遗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也对平武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造成很大的困难,从而平武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刻不容缓的。本论文就是以城市文化作为研究的视角,通过深入平武历史街区进行现状调研,以西城门和报恩寺片区为例,分析历史街区的构成要素,与城市文化发扬联系,对平武历史街区文化进行全面分析提炼,并结合平武县西城门历史街区与报恩寺历史街区现存问题和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典型案例的参考,探索出适用于平武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4PS”模式。从城市文化品牌定位(Brand Cultural Position,BCP)、城市文化价值定位(Value Cultural Position,VCP)、城市文化功能定位(Function Cultural Position,FCP)、城市文化传播策略定位(Strategy Cultural Position,SCP)四个方面,基于文脉传承的视角,提出对西城门和报恩寺片区的具体保护更新的措施和策略,从而才能全方位的加强对平武历史文化的延续。综上这既是对平武历史街区发展的探索研究,也是为四川乃至中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经验借鉴的研究。

二、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禁止修建建筑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禁止修建建筑物(论文提纲范文)

(2)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二、环境管控单元划定
    三、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一)全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区域布局管控要求。
        2.能源资源利用要求。
        3.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
        4.环境风险防控要求。
        (二)环境管控单元准入清单。
    四、实施应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技术保障。
        (三)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四)强化数据管理及应用。

(3)华阴市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中观背景
        1.1.3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 关于城镇开发边界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 关于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华阴市空间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范围及城市发展概况
        3.1.1 经济发展状况
        3.1.2 社会发展状况
        3.1.3 自然条件及旅游资源
    3.2 华阴市城镇空间发展的历史演变与规律总结
        3.2.1 华阴市城镇空间发展的历史演变
        3.2.2 华阴市城镇空间发展的规律总结
    3.3 华阴市空间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3.3.1 传统城市空间格局受到威胁、城区景区未能同步发展
        3.3.2 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冲突
        3.3.3 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的矛盾
    3.4 本章小结
4.华阴城镇空间发展的底线约束分析
    4.1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城镇空间发展约束分析
        4.1.1 技术路线与数据准备
        4.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
        4.1.3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
        4.1.4 基于“生态—廊道—基质”的生态网络构建
        4.1.5 城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2 生态保护红线初划
        4.2.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4.2.2 校验划定范围
        4.2.3 确定红线边界
    4.3 永久基本农田初划
        4.3.1 农业生产适宜性分析
        4.3.2 初步判定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
        4.3.3 永久基本农田初划
    4.4 本章小结
5.华阴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5.1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5.1.1 单项评价
        5.1.2 集成评价
    5.2 华阴市城镇空间拓展方向与建设用地规模选择
        5.2.1 华阴市人口规模预测
        5.2.2 中心城区拓展方向与建设用地规模选择
        5.2.3 各镇拓展方向与建设用地规模选择
    5.3 华阴市城镇体系
        5.3.1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5.3.2 城镇职能结构
        5.3.3 城镇空间结构
    5.4 华阴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5.4.1 边界初划
        5.4.2 方案协调
        5.4.3 划定结果
    5.5 本章小结
6.华阴市国土空间格局研究
    6.1 格局基础:“三区三线”初步划定
        6.1.1 “三类”空间划定原则与划定方法
        6.1.2 “三区三线”基本格局初步划定
    6.2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6.2.1 生态格局
        6.2.2 农业格局
        6.2.3 城乡发展格局
        6.2.4 历史文化景观格局
        6.2.5 安全格局
    6.3 格局细化:国土规划分区与管控
        6.3.1 一级规划分区
        6.3.2 二级规划分区
        6.3.3 国土规划分区管控
    6.4 本章小结
7.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
致谢
附图

(4)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构建与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范围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综述与存在问题
        1.4.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4.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3 街道建筑色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重点方向
第二章 街道建筑色彩基础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
    2.1 街道建筑色彩
        2.1.1 街道建筑色彩概念
        2.1.2 街道建筑色彩构成
        2.1.3 街道建筑色彩特性
        2.1.4 街道建筑色彩主体
    2.2 街道建筑色彩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市色彩学
        2.2.2 街道色彩学
        2.2.3 建筑色彩学
        2.2.4 色彩地理学
        2.2.5 色彩心理学
    2.3 国内外街道建筑色彩相关案例研究
        2.3.1 国外街道建筑色彩研究案例分析
        2.3.2 国内街道建筑色彩研究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背景研究
    3.1 北京市地域环境研究
        3.1.1 气候与街道建筑色彩
        3.1.2 水系与街道建筑色彩
        3.1.3 土壤与街道建筑色彩
        3.1.4 植被与街道建筑色彩
    3.2 北京历史文脉研究
        3.2.1 北京市建筑色彩演变
        3.2.2 北京市人文地理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现状调查研究
    4.1 调研依据
    4.2 调研设备
    4.3 调研方法
        4.3.1 样本分类
        4.3.2 技术路线
    4.4 ARCGIS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信息数据库构建
    4.5 调研结果
        4.5.1 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
        4.5.2 东四南文化精华区
        4.5.3 白塔寺-西四文化精华区
        4.5.4 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
    4.6 结果分析
        4.6.1 宏观层面
        4.6.2 中观层面
        4.6.3 微观层面
        4.6.4 街道建筑色彩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问卷与心理测评研究
    5.1 问卷调查
        5.1.1 目的
        5.1.2 研究方法
        5.1.3 问卷分析
        5.1.4 小结
    5.2 心理测评
        5.2.1 目的
        5.2.2 理论依据
        5.2.3 测试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2.5 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研究成果
    6.1 提出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主色调
    6.2 建立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
        6.2.1 街道建筑推荐色谱
        6.2.2 色彩信息数据库
    6.3 提出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建议
        6.3.1 明确管控原则
        6.3.2 规划区域管控
        6.3.3 提出保护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北京市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调查问卷
附录2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心理感知评价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大理双廊旅游小镇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1.1.2 环洱海地区传统村镇在旅游开发进程中的城镇化矛盾
        1.1.3 洱海保护背景下周围村镇的城镇化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村镇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
        1.3.2 关于环洱海地区村镇聚落的研究
        1.3.3 关于国内外案例的研究
        1.3.4 现有研究对本文的参考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发展时期村镇聚落演变的起点(2000 年以前)
    2.1 自然发展时期时间节点探索
    2.2 传统集镇空间形态及用地组成结构
    2.3 聚落公共空间与街巷体系
    2.4 传统时期民居建筑形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产业发展时期村镇聚落演变
    3.1 旅游产业萌芽时期村镇的转型(2001 年—2010 年)
        3.1.1 旅游业萌芽期时间节点探索
        3.1.2 集镇空间形态及用地组成结构
        3.1.3 聚落公共空间与街巷体系
        3.1.4 民居建筑形态
    3.2 旅游产业爆发时期村镇的变化(2011 年—2015 年)
        3.2.1 旅游产业爆发时期时间节点探索
        3.2.2 集镇空间形态及建设用地扩张
        3.2.3 肌理秩序化与公共空间重构
        3.2.4 建筑形态传统地域性格的丧失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洱海保护背景下村镇的出路(2016 年至今)
    4.1 旅游产业理性探索期时间节点探索
    4.2 建设用地控制
    4.3 公共空间和街巷肌理重构
    4.4 建筑形态修复和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廊镇空间形态演化机制及建设策略
    5.1 双廊镇空间形态演化机制及建设策略探究访谈
        5.1.1 访谈对象界定
        5.1.2 访谈提纲及访谈设计
        5.1.3 访谈实施
        5.1.4 访谈整理
    5.2 双廊镇空间形态演化现象的总结
        5.2.1 土地利用变化
        5.2.2 公共空间和街巷肌理变化
        5.2.3 建筑形态变化
    5.3 双廊镇空间形态现代演化因素的探讨
        5.3.1 市场因素
        5.3.2 行政因素
        5.3.3 社会因素
        5.3.4 文化因素
    5.4 双廊镇空间形态现代演化过程积累的问题
        5.4.1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5.4.2 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5.4.3 传统聚落特色丢失
        5.4.4 社区二元关系复杂
    5.5 关于双廊镇的建设策略
        5.5.1 调整用地布局,人退湖进,生态优先,重构生态平衡
        5.5.2 合理用地开发,提高用地效率
        5.5.3 传承地域文化,引导自主建设为主,多种建设模式并存
        5.5.4 构建新型社区,促进本外融合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访谈调研资料

(7)探讨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存在的不足之处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公路
        1.3.2 美丽公路
        1.3.3 路域景观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概述
    3.1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3.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2 景观美学理论
        3.1.3 环境心理学理论
    3.2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3.2.1 地理环境
        3.2.2 人文社会
        3.2.3 经济因素
    3.3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的原则
        3.3.1 功能性原则
        3.3.2 整体性原则
        3.3.3 地域性原则
        3.3.4 可持续原则
        3.3.5 公众参与原则
    3.4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构成要素
        3.4.1 路域核心区景观
        3.4.2 路域影响区景观
        3.4.3 路域辐射区景观
第四章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策略
    4.1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造景处理手法
        4.1.1 借景与障景
        4.1.3 引导与示意
    4.2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要素的设计
        4.2.1 绿化景观
        4.2.2 线形空间景观
        4.2.3 美丽公路构造物景观
        4.2.4 建筑景观
    4.3 美丽公路视域景观设计
        4.3.1 优质景观的借景方法
        4.3.2 劣质景观的障景方法
        4.3.3 借景点的布置
        4.3.4 美丽公路路域边坡设计
    4.4 视觉效果相关的路域景观设计
        4.4.1 动态视觉景观设计
        4.4.2 美丽公路景观尺度设计
第五章 美丽公路案例分析
    5.1 徽州古城至呈坎景区美丽公路案例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概况
        5.1.3 项目路域景观分析
    5.2 黄山区X042美丽公路案例分析
        5.2.1 项目背景
        5.2.2 项目概况
        5.2.3 设计分析
第六章 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评价方法
    6.1 评价理论
    6.2 评价方法
    6.3 评价标准
        6.3.1 评价标准的选择原则
        6.3.2 评价标准和权重的确定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 ——以勐罕镇、勐仑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
        1.1.2 .云南省建设旅游小城镇的进程
        1.1.3 .西双版纳重点打造旅游小城镇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小城镇
        1.3.2 .旅游小城镇
        1.3.3 .保护与更新
        1.3.4 .空间形态
        1.3.5 .研究案例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和实践
    2.1 .国外研究综述和实践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2 .国外保护更新法规的综述
        2.1.3 .国外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综述
        2.1.4 .国外保护与更新的措施
        2.1.5 .国外旅游小城镇保护更新实践
    2.2 .国内研究综述和实践
        2.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2.2 .国内保护更新法规的综述
        2.2.3 .国内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综述
        2.2.4 .国内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措施
        2.2.5 .国内旅游小城镇保护更新实践
    2.3 .研究进展述评
第三章 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分析
    3.1 .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历史沿革
        3.1.3 .人口与经济
        3.1.4 .旅游发展
        3.1.5 .旅游小城镇概况
    3.2 .勐罕镇概况
        3.2.1 .自然地理条件
        3.2.2 .历史人文条件
        3.2.3 .人口与经济
        3.2.4 .旅游发展现状
        3.2.5 .橄榄坝农场概况
    3.3 .勐罕镇空间形态分析
        3.3.1 .整体空间形态
        3.3.2 .街巷空间
        3.3.3 .标志物
        3.3.4 .空间节点
        3.3.5 .傣族建筑
        3.3.6 .传统风貌
        3.3.7 .空间形态变化特征
        3.3.8 .社会空间形态变迁
    3.4 .勐仑镇概况
        3.4.1 .自然地理条件
        3.4.2 .历史人文条件
        3.4.3 .人口与经济
        3.4.4 .旅游发展现状
    3.5 .勐仑镇空间形态分析
        3.5.1 .整体空间形态
        3.5.2 .街巷空间
        3.5.3 .标志物
        3.5.4 .空间节点
        3.5.5 .傣族建筑
        3.5.6 .传统风貌
        3.5.7 .空间形态变化特征
        3.5.8 .社会空间形态变迁
    3.6 .勐罕镇、勐仑镇对比研究
        3.6.1 .旅游发展情况对比
        3.6.2 .空间形态的保护更新对比
        3.6.3 .利益相关者对保护更新的影响对比
    3.7 .小结
第四章 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政府对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4.1.1 .政府政策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4.1.2 .政府组织编制的规划对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4.2 .开发商对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的影响
        4.2.1 .“保护就是发展”的旅游开发模式
        4.2.2 .开发商与村民之间相互影响
    4.3 .村民对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的影响
    4.4 .游客对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小城镇保护更新的价值与现状问题
    5.1 .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价值体现
        5.1.1 .物质形态价值
        5.1.2 .非物质形态价值
    5.2 .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
        5.2.1 .快速城镇化对传统风貌的破坏
        5.2.2 .现代生活方式和傣族民居保护更新之间的矛盾
        5.2.3 .开发商、村民的保护意识淡薄
        5.2.4 .保护制度不完善
    5.3 .小结
第六章 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6.1 .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6.1.1 .整体性原则
        6.1.2 .历史延续性原则
        6.1.3 .公众参与原则
        6.1.4 .立法保护原则
    6.2 .旅游小城镇物质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策略
        6.2.1 .整体形态的保护与更新
        6.2.2 .街巷和节点保护与更新
        6.2.3 .标志物保护与更新
        6.2.4 .傣族建筑保护与更新
        6.2.5 .整体风貌保护与更新
    6.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6.4 .利益相关者在保护更新中的作用
        6.4.1 .政府主导
        6.4.2 .公众参与
        6.4.3 .开发商价值导向
        6.4.4 .游客的旅游需求
    6.5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村民访谈记录

(9)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与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蓄滞洪区
        1.3.2 防洪保护区
        1.3.3 房台
        1.3.4 “三区三线”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
    2.1 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内蓄滞洪区转型发展研究现状
        2.1.2 国外蓄滞洪区转型发展研究现状
        2.1.3 空间规划理论发展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蓄滞洪区发展实践研究
        2.2.1 黄河北展宽防洪保护区发展实践
        2.2.2 黄河大功分洪区发展实践
        2.2.3 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发展实践
        2.2.4 日本渡良濑生态修复型滞洪区发展实践
        2.2.5 美国湿地型蓄滞洪区发展实践
        2.2.6 印度限制建设型洪泛区发展实践
    2.3 小结
3 我国蓄滞洪区基本情况
    3.1 我国蓄滞洪区设置及分类情况
        3.1.1 蓄滞洪区设置情况
        3.1.2 蓄滞洪区分类情况
    3.2 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发展历程
        3.2.1 东平湖蓄滞洪区
        3.2.2 北金堤蓄滞洪保留区
        3.2.3 南展宽防洪保护区
    3.3 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发展研究
        3.3.1 不同类型蓄滞洪区居民安置方案研究
        3.3.2 不同类型蓄滞洪区转型发展方向研究
    3.4 当前黄河下游蓄滞洪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人口预测方法单一,未合理预测人口容量
        3.4.2 土地利用粗放,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4.3 村民主动参与意识薄弱,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3.4.4 忽视老房台村的历史价值,缺乏专项保护规划
        3.4.5 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不足,降低生活满意度
    3.5 小结
4 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4.1 当前影响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
        4.1.1 土地利用结构
        4.1.2 生态环境
        4.1.3 文化传承与发展
        4.1.4 人口与人居环境
    4.2 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路径指引
        4.2.1 合理划定“三区三线”
        4.2.2 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2.3 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蓄滞洪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4.2.4 加大生态产业园区扶持力度,鼓励支农项目向区内集聚
    4.3 转型发展策略分析
        4.3.1 控制区内人口规模
        4.3.2 集约节约用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
        4.3.3 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打造宜居生活社区
        4.3.4 合理布局生态产业,推动分区差异发展
    4.4 小结
5 黄河南展宽区转型发展实践及规划对策分析
    5.1 黄河南展宽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5.1.1 影响南展宽区转型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
        5.1.2 南展宽区主要发展优势
    5.2 南展宽区转型发展规划对策分析
        5.2.1 以就地安置为主的农村居民点迁建规划
        5.2.2 以绿色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规划
        5.2.3 以便民共享为目标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城市文化视角下平武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3.1 报恩寺
        1.3.2 西城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城市文化与历史街区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文化概念界定
        2.1.2 历史街区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内城市文化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概念的演化
        2.2.2 国外城市文化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念的发展
    2.3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2.3.1 国内案例分析
        2.3.2 国外案例分析
    2.4 平武城市文化发展与街区保护更新的关系思考
3 平武历史街区现状特征分析与发展问题梳理
    3.1 街区概况
    3.2 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3.3 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3.3.1 历史遗存景点
        3.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3.4 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3.4.1 自然环境现状
        3.4.2 功能空间布局
        3.4.3 交通流线组织
        3.4.4 景观视廊分析
        3.4.5 建筑环境形态
    3.5 街区问题梳理
        3.5.1 街巷肌理消逝,地域生活没落
        3.5.2 历史文化式微,风貌特色缺失
        3.5.3 空间形态衰败,街区地块割裂
    3.6 平武街区发展潜力
        3.6.1 历史文化潜力
        3.6.2 环境景观潜力
        3.6.3 旅游开发潜力
        3.6.4 商业活动潜力
4 基于城市文化视角的平武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研究
    4.1 基于城市文化视角的“4PS”构成及实现
        4.1.1 城市文化品牌定位(Brand Cultural Position,BCP)
        4.1.2 城市文化价值定位(Value Cultural Position ,VCP)
        4.1.3 城市文化功能定位(Function Cultural Position , FCP)
        4.1.4 城市文化传播策略定位(Strategy Cultural Position ,SCP)
    4.2 平武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与“4PS”模式连锁关系
        4.2.1 实现品牌诉求,架构个性内涵街区
        4.2.2 找准价值定位,塑造旅游居住街区
        4.2.3 合理功能布局,营建多维活力街区
        4.2.4 丰富传播策略,发展知名特色街区
5 基于"4ps"模式的平武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5.1 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和原则
        5.1.1 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
        5.1.2 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基本原则
    5.2 保护层次与对象
        5.2.1 西城门历史文化街区
        5.2.2 报恩寺历史文化街区
    5.3 保护范围与保护要求
    5.4 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
        5.4.1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5.4.2 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保护和整治模式
        5.4.3 核心保护范围内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
        5.4.4 风貌协调区风貌改造
        5.4.5 其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5.5 西城门片区保护与更新具体措施
        5.5.1 塑造街区品牌,建筑风貌控制与景观环境设计(Brand Cultural Position,BCP)
        5.5.2 街区价值定位,社会生活与旅游规划(Value Cultural Position ,VCP)
        5.5.3 确定功能结构,组织交通系统(Function Cultural Position , FCP)
    5.6 报恩寺片区保护与更新具体措施
        5.6.1 塑造街区品牌,建筑风貌控制与景观环境设计(Brand Cultural Position,BCP)
        5.6.2 街区价值定位,社会生活与旅游规划(Value Cultural Position ,VCP)
        5.6.3 确定功能结构,组织交通系统(Function Cultural Position , FCP)
    5.7 传播与实施保障措施(Strategy Cultural Position ,SCP)
        5.7.1 传播措施
        5.7.2 实施保障措施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禁止修建建筑物(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2)
  • [2]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潮州市人民政府. 潮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3]华阴市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研究[D]. 张凯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构建与保护策略研究[D]. 马宝林.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5]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筑管理条例》等6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0(19)
  • [6]大理双廊旅游小镇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策略研究[D]. 赵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探讨美丽公路路域景观设计方法[D]. 李振.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 ——以勐罕镇、勐仑镇为例[D]. 平蕾.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黄河下游蓄滞洪区转型发展与空间规划研究[D]. 张海静. 浙江大学, 2020(01)
  • [10]城市文化视角下平武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 母栒菲. 西南科技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公路施工控制区内禁止建设建筑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