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中间站高峰客流组织

铁路中间站高峰客流组织

一、铁路中间站高峰客流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倩[1](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组织优化研究》文中提出

陈妍[2](2020)在《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区域联系日渐加强,由此推动了城际铁路的不断进步,在客运专线上修建城际铁路站是未来城市间交通发展的趋势,然而如何将城际铁路客流同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进行交互,则需重视城际铁路站的换乘功能。目前,国内对于换乘空间的研究多集中于地铁站或是综合客运枢纽站,而城际铁路线与地铁线发生接驳的站点换乘空间设计尚属探索阶段。其当前的换乘空间模式、换乘流线组织方式以及换乘功能区域的划分比例等是否满足换乘需求,依然有待考证,所以对于我国现有的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设计应加以研究,探寻其空间设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瓶颈点并通过优化设计策略以消解,也为我国今后的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设计提供一定依据。本文首先对城际铁路站以及其换乘空间进行概念界定及规模分类,将城际铁路站区别于以往接入过城际铁路线的客运枢纽站,又由于城际铁路站的规模多以中小型呈现,大型城际铁路站往往数量少,代表性欠佳,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于中小型城际铁路站,若无特殊说明,后文出现的“城际铁路站”、“城际站”均指代中小型城际铁路站。而由于换乘流程的连续性,本文研究的换乘空间也区别于两个不同站点间狭义的“连接空间”。并结合以往与换乘空间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将本文换乘空间设计影响因素定为换乘空间组织、换乘客流特征以及换乘设备设施通行能力三大因素。且基于此,根据换乘组织方式不同,分别就同台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选取了3个案例进行换乘分析,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发放问卷、现场观测等方式测算站内换乘设备通行能力,并查阅相关设计规范及资料进行通行能力对比。然后通过软件模拟分析,探寻出调研站点的换乘瓶颈点。最后,作者从前文列举的三大影响因素入手,逐个首尾呼应提出换乘空间组织——换乘功能比例——换乘设施布置的优化策略,基于优化策略进行换乘方案设计,并通过软件模拟显示瓶颈点的消解,以验证优化设计策略的有效性。

洪卓识[3](2020)在《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换乘出行链构建与仿真分析》文中提出随着高速铁路线网及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我国建设了大批以高速铁路为主体的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并且有将其融入商圈开发的趋势。在这种开发模式下交通枢纽站将吸引大量客流,枢纽站旅客的换乘出行链也更具复杂性,这不仅增加交通枢纽站的换乘客流组织难度,降低其服务水平和换乘效率,更影响着高铁线网和城轨线网的运营管理和运输效益。因此,对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换乘出行链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运用行人微观仿真手段,研究了旅客换乘中的出行链规划与活动决策问题,构建了行人换乘仿真系统,以分析枢纽站换乘优化方案,为客流组织管理人员的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明确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的含义和基本功能,分析枢纽站旅客换乘方式,并针对枢纽站换乘占比最高的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关联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此外,结合活动理论模型和基于活动的出行行为理论基础,将旅客换乘活动分为换乘活动规划阶段、换乘活动执行阶段、处理反馈阶段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其次,提出换乘出行链的概念,对换乘出行链中的目标导向型活动、需求导向型活动进行分析,并构建了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间的换乘出行链结构。此外,在构建的换乘出行链的基础上搭建时空网络,提出实现换乘出行链调整方法,进而设计了枢纽站行人换乘出行链动态规划流程。接着,分析基于Anylogic的行人库仿真建模方法和轨道库仿真建模方法。同时,分析了仿真系统中实现行人微观走行行为的行人流模型以及提出枢纽内行人动态换乘出行链规划仿真模型,并构建出行人仿真环境模型和列车运行仿真环境模型,确定设备能力,为构建仿真系统提供基础。针对枢纽站换乘服务水平和换乘效率评价问题,提出枢纽站换乘系统动态评价体系。最后,以沙坪坝枢纽站为例,对其概况进行分析及对其近期(2020)、远期(2030)高峰客流数据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基于Anylogic构建行人换乘行为仿真逻辑模型和列车运行仿真逻辑模型,搭建了沙坪坝枢纽站行人换乘仿真系统。对沙坪坝枢纽站行人跨制式轨道交通换乘全过程进行仿真,找出枢纽站设施设备布置问题和行人流线设计问题,进而提出换乘出行链综合优化方案,在进一步仿真中,设备能力不足、区域拥挤、流线冲突问题得到明显改善,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申炎炎[4](2019)在《郑州东站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在不断增大,随着高速铁路逐步成网,旅客在出行时越来越多地选择乘坐高速铁路列车。高速铁路旅客列车不仅为旅客出行带来了舒适和安全的体验,而且为旅客带来更多的便捷。由于客流分布的不均衡特性,在目前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条件下,已经出现车站运输能力与客流需求不协调的状况,或一票难求或列车空座率高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增大了铁路的运营成本,也造成了运输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高速铁路枢纽车站是多条干线上旅客列车交汇和疏散的关键点,由于衔接方向多,高速铁路枢纽车站的能力利用情况以及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对地区和路网的运输能力会产生重要影响。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郑州东站所处的高速铁路网位置、车站的技术设备条件、站场的设备设施配置情况等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车站通过能力的限制条件;通过对郑州东站客流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以及对车站办理旅客列车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车站在股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着眼郑州东站高峰客流量逐渐增长的趋势,结合郑州东站高峰客流的历史统计数据,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郑州东站的高峰期客流进行预测,并将客流预测数据转化为郑州东站的始发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结合车站股道运用情况,将预测的列车开行方案与车站当前的列车开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以指导2019年客流高峰期车站列车运行图的调整工作。

陈彬彬[5](2019)在《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仿真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的国情下,为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城际铁路交通建设迅速展开。在城际铁路车站建设方面,为提高旅客出行效率以及有效解决车站占地面积广和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而产生了城际铁路地下站。这类全新的交通建筑类型,国内已投入使用的数量有限,相关学者也少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但由于该种类型车站为出行旅客带来极大便捷性,截止2017年,我国已有超过10个省市建成了城际铁路地下站,所以地下站作为铁路交通建筑的新趋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作为全新类型的交通建筑类型,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设计直接影响着旅客的出行效率,并且车站客流流线的设计,能否满足远期运营下高峰客流的通勤需求,尚需探索与研究。所以本文以当前客流流线状况为依据,通过仿真模拟法预测城际铁路地下站在远期高峰客流情况下,客流流线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为此预先提出应对策略。研究所提出的具体优化策略也将为以后城际铁路地下站的内部空间与流线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城际铁路地下站的空间及流线特点,通过结合相关流线基础理论及既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客流流线的诸多因素。同时结合所采用的流线分析方法,选出与流线相关的系列参数,为案例研究提供量化依据。在上述理论研究及论述的基础上,针对空间形式对流线的影响和功能设施布置对流线的影响两个方面内容,从莞惠城际铁路线选出3个代表站点以及长株潭城际铁路线选出2个代表站点进行当前流线研究。在调研时,通过现场测量获取当前客流数据与设施通过能力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调研客站点进行模拟。通过调试、修正相关参数,以及结合旅客的相关反馈意见,使各站点模拟情况与观测的实际情况和一致。在保证相关系数设置的有效性后,将其应用于远期高峰客流情况的模拟中,并预测出其流线中将出现的问题。最后笔者从空间、功能、设施三个层面提出解决策略和建议,并在改变车站空间形式的前提下,结合策略和建议重组地下站设计方案,别得到既有站点优化方案,并将仿真模拟法运用于优化方案中,以验证策略的可实施性。

申景君[6](2018)在《BIM技术在公路客运站规划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以三维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参与方所有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传递过程,它提供了全新的工程建设技术,BIM技术引发继甩图板之后工程设计行业的第二次革命。通过BIM技术来进行管线设备间的碰撞检查、日照与节能分析以及可视化的虚拟施工等,在大大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能够显着减少失误,降低建设成本。目前,以民用建筑、地铁、道路桥梁、市政工程、海绵城市中的应用为主导,BIM技术在大型建筑工程设计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公路客运站作为承担客流、物流的运输与组织,以及运输过程中的车辆运行组织、综合服务等功能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之一,并随着“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理念的提出,对公路客运站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BIM技术的引入,为公路客运站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提供可视化的动态三维模型基础,通过打造智慧化管理平台,来实现公路客运站的智慧管理。本文首先总结公路客运站规划设计原理与BIM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分析传统的公路客运站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BIM技术在公路客运站规划设计中的价值。其次,通过对Autodesk系列软件、Bentley系列软件和Dassult系列软件的功能与特点进行对比,并结合公路客运站设计的实际需要,决定以Bentley系列软件中的ContextCapture软件与Autodesk系列软件共同来进行公路客运站的三维建模工作。其次,对互助县客运站规划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总结BIM技术在场地状况建模与基地分析、公路客运站模型的设计表达、成本估算、绿色建筑分析和能耗分析,以及区域景观可视度和天际线分析,交通流仿真模拟等方面的应用。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以互助县公路客运站为例,利用Bentley系列软件中的ContextCapture软件进行拟建场地的实景建模,并结合Autodesk Civil 3D软件进行场地精确建模,从而获得土方详细信息,利用Revit软件进行公路客运站方案推敲建模,并进行能耗分析,选择最优方案,在Revit中探索建模过程中的协同设计以及使用Navisworks对设备管线的碰撞检查。通过在公路客运站工程规划设计中引入和研究BIM技术,为BIM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推动BIM技术在我国的深度应用。

何琳希[7](2018)在《基于能力有效利用的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城市群城际铁路发展迅猛,核心城市间、核心城市及次级城市间的各要素流流动频繁,为充分发挥城际铁路优势,本文从城际铁路运输组织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的设置方法。首先,结合既有研究,系统梳理了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理论基础,包含停站方案基本构成要素、停站模式。从客流需求、车站行车组织技术需求、铁路企业成本等方面定量化分析了停站方案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旅客与企业角度概括总结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编制原则及流程,并以我国典型城市群城际铁路为例,从直达列车开行比例、中间站平均停站率、中间站平均停站时间三方面,统计分析其停站方案特征。其次,重点围绕停站方案与通过能力,停站方案与列车运行图稳定性两方面展开研究。其中,列车停站方案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是基于损失时间,在列车运行线紧密铺化情况下,分有无越行计算停站次数与损失时间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提出无越行情况下造成能力损失的基本停站次数计算方法。列车停站方案对运行图稳定性的影响则是基于既有列车运行图稳定性仿真平台及其研究方法,设置不同种类停站方案,分析停站方案与缓冲时间利用率、列车运行图稳定性间的关系,总结有利于提高缓冲时间利用率的停站设置规律。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了基于能力有效力用的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的设置方法。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基于能力有效利用的城市群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数学模型,即以基本停站次数最少、车站停站列车分布偏差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列车服务频率、区段和车站运输能力、列车停站数量等为约束条件的停站方案优化模型,并设计基于模拟退火的离散二进制粒子群算法(SABPSO算法),以实际的城市群城际铁路为背景,运用matlab编程求解,验证了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汪利利[8](2016)在《芜湖站客流分析与组织对策》文中认为客流组织困境通常发生在非正常的客流高峰期。在客流高峰期优化旅客运输组织可以有效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对促进客运快速化、减少建设投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芜湖站客流现状,找到旅客运输组织的关键。从客运站设施设备利用及优化流线组织两方面分析,得出客运站旅客运输组织方法。

姜明媚[9](2015)在《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城际铁路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由于我国城际铁路起步较晚,理论基础研究较为薄弱,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旅客运输市场,为提高城际铁路核心竞争力,提高旅客服务水平,对城际铁路运输组织的研究势在必行。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是城际铁路运输组织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旅客运输的经营策略和服务质量,且决定了运输组织的水平。列车停站方案是开行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列车开行区间及对数既定的情况下,列车停站方案的合理与否决定了旅客旅行时间、中间站的旅客服务频率及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我国城际铁路中间站的列车停站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的相关问题。具体包括列车停站方案与开行方案的关系、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模式及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等。系统研究了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编制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编制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须遵循的相关原则。其次,构建了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具体内容包括提出了基于节点客流量及系统聚类法的客流节点等级划分,建立了基于旅客旅行时间损失最少和列车停站均衡系数最小为目标函数的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并结合模型的特点探讨了混合粒子群算法的详细求解过程。再次,详细分析了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客流及开行方案特征。具体从客流结构、客流时空分布特征的角度分析了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客流的特点,并对其开行方案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后续对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提供数据基础。最后,对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进行优化研究。根据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客流特点将其列车运营时段划分为高峰和平峰期,并利用系统聚类法对客流节点等级进行划分,结合本文建立的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和混合粒子群算法,通过MATLAB编程得到最优的列车停站方案,并通过建立停站方案评价指标,将求解出的优化方案与现有方案进行对比,结果验证了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和混合粒子群算法的实用性。

程海雁[10](2014)在《北京地铁9号线二期与昌平线的衔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线网的逐渐成熟,轨道交通的衔接形式的合理性对轨道交通运营效率的影响越来越显着,并且目前线路的衔接形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北京轨道交通市域线与市区线的衔接地点一般设计在城市边缘,而不是郊区客流的最终或主要目的地,该种衔接模式是否高效,是否适应北京地区的发展,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因此,研究轨道交通市域线与市区线的衔接模式对地铁既有线的衔接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始立项研究9号线二期与昌平线的衔接模式。本文结合该项目研究,从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市域线与市区线衔接类型的分析入手,在轨道交通建设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北京市市域线与市区线的衔接模式及各个衔接线的客流数据,调查郊区客流的客流走向及进城的主要目的地,然后对北京地铁9号线二期与昌平线的衔接模式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内容包括:(1)9号线与昌平线的衔接模式分析,主要对昌平线相关线路的客流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考虑未来北京发展规划情况,将城市边缘换乘衔接方案和贯通衔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贯通衔接方案更适用于解决昌平线客流问题;(2)9号线二期与既有9号线国家图书馆站的工程衔接问题,由于9号线一期工程预留了远期延伸条件,故衔接模式方面为贯通运行方案,本论文主要从工程实施角度分析工程的可行性;(3)昌平线南延至明光桥西站与9号线对接的衔接模式研究,从客流特征及运营组织、车辆、车辆段与综合基地、车站建筑、通信信号系统、供电系统和投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提出初期换乘、远期贯通的方案。本文的研究结果和方案对类似工程将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铁路中间站高峰客流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中间站高峰客流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2)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
    2.1 城际铁路站相关概念
        2.1.1 城际铁路站的界定
        2.1.2 城际铁路站的分类
    2.2 换乘空间相关概念
        2.2.1 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界定
        2.2.2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功能属性
    2.3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对比中小型高铁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
    2.4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设计理论基础研究
        2.4.1 格式塔心理学
        2.4.2 寻路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设计影响因素分析及仿真模拟方法的选取
    3.1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设计影响因素
        3.1.1 换乘空间当前现状分析
        3.1.2 换乘空间设计影响因素确定
    3.2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换乘的乘客交通行为分析
        3.2.1 换乘乘客基本属性及换乘行为分类
        3.2.2 换乘乘客交通行为特性
    3.3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设备设施分析
        3.3.1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设施设备分类
        3.3.2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设施设备空间服务水平分析
        3.3.3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设施设备通行能力分析
    3.4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组织形式分析
        3.4.1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线路敷设形式
        3.4.2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类型分析
    3.5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换乘的仿真模拟方法的选取
        3.5.1 仿真模拟软件的选取
        3.5.2 基础数据收集
        3.5.3 底图整理
        3.5.4 环境建模
        3.5.5 行为建模
        3.5.6 输出结果的数据交互
    3.6 量化指标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设计案例调研及仿真模拟分析
    4.1 调研前期准备
        4.1.1 调研站点选择
        4.1.2 调研方案
    4.2 成都犀浦站
        4.2.1 犀浦站区位及基本概况
        4.2.2 犀浦站空间与功能分析
        4.2.3 犀浦站城际铁路站与地铁换乘模式及流线组织分析
        4.2.4 犀浦站客流特征分析
        4.2.5 犀浦站换乘设施使用状况分析
        4.2.6 犀浦站换乘仿真模拟
        4.2.7 犀浦站换乘调研及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4.3 武汉天河机场站
        4.3.1 天河机场站区位及基本概况
        4.3.2 天河机场站空间与功能分析
        4.3.3 天河机场城际铁路站与地铁换乘模式及流线组织分析
        4.3.4 天河机场城际铁路站客流特征分析
        4.3.5 天河机场城际铁路站换乘设施使用状况分析
        4.3.6 天河机场城际铁路站与地铁换乘仿真模拟
        4.3.7 天河机场站换乘调研及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4.4 长沙开福寺站
        4.4.1 开福寺站区位及基本概况
        4.4.2 开福寺站空间与功能分析
        4.4.3 开福寺城际铁路站与地铁换乘模式及流线组织分析
        4.4.4 开福寺城际铁路站客流特征分析
        4.4.5 开福寺站换乘设施使用状况分析
        4.4.6 开福寺城际铁路站与地铁换乘仿真模拟
        4.4.7 开福寺站换乘调研及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换乘空间设计优化与展望
    5.1 换乘空间设计优化原则
    5.2 换乘空间设计优化策略
        5.2.1 换乘空间组织优化策略
        5.2.2 换乘设施优化策略
        5.2.3 导向标识优化策略
    5.3 优化站点模拟
        5.3.1 犀浦站换乘优化方案
        5.3.2 犀浦站优化方案仿真模拟
        5.3.3 开福寺站优化方案
        5.3.4 开福寺站优化方案仿真模拟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3)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换乘出行链构建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出行链与行人出行活动规划研究
        1.2.2 行人微观仿真研究
        1.2.3 枢纽站换乘客流组织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换乘研究
    2.1 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概述
        2.1.1 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含义
        2.1.2 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功能
        2.1.3 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换乘方式
    2.2 枢纽站跨制式轨道交通换乘体系分析
        2.2.1 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关联性分析
        2.2.2 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影响因素
    2.3 枢纽站旅客换乘行为研究
        2.3.1 活动理论及基于活动的出行行为理论基础
        2.3.2 基于活动的旅客出行换乘行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枢纽站换乘出行链构建分析
    3.1 换乘出行链的概念
    3.2 枢纽站换乘出行链结构与规划分析
        3.2.1 枢纽站换乘出行链中的活动分类
        3.2.2 枢纽站换乘出行链的结构分析
        3.2.3 枢纽站换乘出行链规划分析
    3.3 枢纽站行人换乘出行链规划研究
        3.3.1 旅客换乘出行链时空网络构建
        3.3.2 行人换乘出行链动态调整
        3.3.3 枢纽站行人换乘出行链动态规划流程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枢纽站换乘仿真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
    4.1 基于Anylogic的行人交通仿真建模方法
        4.1.1 Anylogic仿真软件
        4.1.2 Anylogic行人库仿真建模方法
        4.1.3 Anylogic轨道库仿真建模方法
    4.2 基于换乘出行链的枢纽站微观仿真实现基础
        4.2.1 微观仿真行人流模型
        4.2.2 枢纽站行人换乘出行链动态规划仿真模型
        4.2.3 行人换乘仿真系统环境模型与设备能力分析
        4.2.4 列车运行环境模型
    4.3 枢纽站换乘系统动态评价体系
        4.3.1 评价的必要性和原则
        4.3.2 评价指标体系
        4.3.3 枢纽站服务水平划分标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庆沙坪坝枢纽站实例研究
    5.1 沙坪坝枢纽站概况
        5.1.1 沙坪坝枢纽站整体概况
        5.1.2 沙坪坝高铁站概况
        5.1.3 重庆地铁环线概况
        5.1.4 重庆地铁1号线概况
    5.2 沙坪坝枢纽站高铁与城轨换乘客流分析
        5.2.1 沙坪坝枢纽站客流构成
        5.2.2 客流特征统计分析
        5.2.3 高铁客流量分析
        5.2.4 高铁与城轨换乘客流量分析
    5.3 沙坪坝枢纽站行人换乘仿真逻辑及仿真系统
        5.3.1 列车运行仿真逻辑模型
        5.3.2 行人换乘行为仿真逻辑模型
        5.3.3 沙坪坝枢纽站行人换乘仿真系统
    5.4 沙坪坝枢纽站行人换乘出行链仿真及优化
        5.4.1 城轨换乘高铁旅客活动仿真及优化
        5.4.2 高铁换乘城轨旅客活动仿真及优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郑州东站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2 郑州东站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影响因素
    2.1 郑州东站概况
    2.2 郑州东站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客流及客流特征
        2.2.2 车站的咽喉区能力
        2.2.3 车站到发线的能力
        2.2.4 车站接发列车的技术条件
        2.2.5 车站其他设施设备
    2.3 本章小结
3 郑州东站的站场能力分析
    3.1 车站咽喉区通过能力分析
        3.1.1 京广场咽喉区
        3.1.2 城际场咽喉区
        3.1.3 徐兰场咽喉区
        3.1.4 咽喉区的交叉干扰
    3.2 车站股道能力分析
    3.3 郑州东站接发列车技术条件分析
        3.3.1 车站的技术设备条件
        3.3.2 车站的接发列车间隔时间
    3.4 郑州东站其他设施设备条件分析
        3.4.1 车站的上水、吸污设备配置情况
        3.4.2 车站站台设备配置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郑州东站客流及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统计分析
    4.1 车站客流的统计与分析
    4.2 车站客流预测方法对比
    4.3 郑州东站列车开行方案的统计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郑州东站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5.1 车站高峰客流统计与预测
        5.1.1 车站高峰客流统计
        5.1.2 车站高峰客流预测
        5.1.3 郑州局管内高速铁路中间站客流
    5.2 郑州东站始发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规划
        5.2.1 直通旅客开行方案
        5.2.2 管内旅客开行方案
    5.3 郑州东站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仿真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城际铁路
        1.4.2 地下站
        1.4.3 客流流线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城际铁路车站的相关研究
        1.5.2 地下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流线的研究现状
        1.5.3 流线与功能设施配置、建筑空间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城际铁路地下站基本概况及流线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城际铁路地下站空间及客流流线概况
        2.1.1 城际铁路地下站空间概况
        2.1.2 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概况
    2.2 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现存问题
        2.2.1 站内客流流线迂折
        2.2.2 设施间流线过短
        2.2.3 出站流线过长
    2.3 流线基础理论研究
        2.3.1 流线设计及组织原则
        2.3.2 流线分析方法
        2.3.3 流线分析基本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影响因素分析及仿真模拟的应用
    3.1 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影响因素分析
        3.1.1 空间因素
        3.1.2 设施因素
        3.1.3 旅客因素
    3.2 仿真模拟法在流线分析中的应用
        3.2.1 仿真模拟软件选择
        3.2.2 Anylogic概述
        3.2.3 分析参数的选取
        3.2.4 分析方法的实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案例研究
    4.1 研究前期准备
        4.1.1 调研站点选择
        4.1.2 调研方案
    4.2 调研站点基本情况介绍
        4.2.1 站点区位及周边环境状况
        4.2.2 车站运营概况
        4.2.3 站点规模及空间组织概况
    4.3 站点当前出行客流特征分析
        4.3.1 调研站点客流量状况
        4.3.2 调研站点出行旅客构成及出行特征
    4.4 站点当前设施通过状况
        4.4.1 站点站内设施布置
        4.4.2 站内各设施通过能力
        4.4.3 站内设施使用意见反馈
    4.5 站点当前客流流线分析
        4.5.1 前乘车流线分析
        4.5.2 当前出站流线分析
    4.6 当前客流流线模拟
        4.6.1 模拟目的
        4.6.2 模拟依据
        4.6.3 模拟结果
    4.7 各站点旅客流线体验反馈
    4.8 调研结论
    4.9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城际铁路地下站远期高峰客流情况下客流流线模拟
    5.1 旅客到站相关参数设置
        5.1.1 参数设置依据
        5.1.2 乘车旅客到站参数设置
        5.1.3 出站旅客到站参数设置
    5.2 调研站点远期设施布置及数量统计情况
        5.2.1 调研站点远期设施布置情况
        5.2.2 调研站点远期设施统计情况
    5.3 调研站点远期客流流线分析
        5.3.1 乘车流线分析
        5.3.2 出站流线分析
    5.4 调研站点远期高峰客流流线模拟
        5.4.1 旅客集散时间分析
        5.4.2 空间密度分析
        5.4.3 截面客流量分析
    5.5 客流流线模拟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优化与展望
    6.1 客流流线优化原则
    6.2 客流流线优化策略
        6.2.1 空间组织建议
        6.2.2 功能设施布置建议
        6.2.3 站内设施使用建议
    6.3 基于优化策略的地下站优化方案及模拟
        6.3.1 车站优化方案
        6.3.2 优化方案的仿真模拟
    6.4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6)BIM技术在公路客运站规划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公路客运站规划建筑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BIM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BIM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3.2 BIM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客运站规划建筑设计与BIM技术
    2.1 公路客运站
        2.1.1 公路客运站概述
        2.1.2 公路客运站工程规划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2 公路客运站规划建筑设计原理
        2.2.1 布局规划原则
        2.2.2 规划目标
        2.2.3 布局规划主要内容
    2.3 BIM概念及特点
        2.3.1 BIM的概念
        2.3.2 BIM技术的特点
    2.4 BIM技术在公路客运站工程规划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IM技术软件分析
    3.1 BIM建模软件及其特点
        3.1.1 Dassault软件
        3.1.2 Bentley软件
        3.1.3 Autodesk软件
    3.2 公路客运站工程设计中碰撞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
        3.2.1 碰撞类型
        3.2.2 公路客运站工程设计中产生碰撞问题主要原因
        3.2.3 碰撞问题对公路客运站工程施工的影响
    3.3 BIM建模软件的选择
        3.3.1 BIM建模软件选择的原则
        3.3.2 最佳软件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M技术应用于公路客运站规划设计
    4.1 现地状况建模与基地分析
    4.2 公路客运站规划设计
        4.2.1 项目概况
        4.2.2 规划原则
        4.2.3 规划方法
        4.2.4 总体构思
        4.2.5 交通组织规划
        4.2.6 各项专业工程规划
    4.3 BIM在公路客运站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4.3.1 场地分析
        4.3.2 公路客运站模型的设计表达
        4.3.3 交通流优化设计与仿真模拟
        4.3.4 区域景观可视度和天际线分析
        4.3.5 公路客运站建设成本估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同设计与碰撞检测
    5.1 确定建模标准
        5.1.1 命名标准
        5.1.2 CAD底图处理
        5.1.3 保存样本文件
    5.2 基于BIM模组化建筑模型建模体系
        5.2.1 模组化族
        5.2.2 模组化图元
    5.3 客运站BIM建筑模型创建
        5.3.1 项目案例简介
        5.3.2 建筑专业建模
        5.3.3 结构专业建模
        5.3.4 建筑设备(MEP)专业建模
    5.4 协同设计和工作集模型构建
        5.4.1 协同设计
        5.4.2 模型集成
        5.4.3 渲染动画
    5.5 基于Navisworks Manage综合检测
        5.5.1 碰撞检测
        5.5.2 碰撞检测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能力有效利用的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停站方案模型及算法优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停站方案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研究现状分析
        1.2.3. 停站方案对运行图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分析
        1.2.4. 研究现状分析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研究内容
        1.3.2.技术路线
第2章.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理论基础
    2.1. 城际铁路停站方案内涵及停站模式
        2.1.1.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内涵
        2.1.2. 城际铁路列车基本停站模式
    2.2.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影响因素及编制原则
        2.2.1.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影响因素
        2.2.2.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编制原则
    2.3.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特征
        2.3.1. 研究对象线路概述
        2.3.2. 直达列车开行比例
        2.3.3. 中间站平均停站率
        2.3.4. 中间站平均停站时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停站方案对通过能力及运行图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1. 列车停站方案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
        3.1.1. 无越行停站方案损失时间
        3.1.2. 有越行停站方案损失时间
        3.1.3. 损失能力的基本停站次数计算
    3.2. 列车停站方案对运行图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2.1. 分析基础
        3.2.2. 不同停站方案设置及其仿真结果
        3.2.3. 基于不同停站方案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3. 基于能力有效利用的停站方案设置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及求解
    4.1. 客流节点等级划分
        4.1.1. 客流节点等级评价指标
        4.1.2. 客流节点等级划分方法
    4.2. 停站方案模型构建
        4.2.1. 模型假设
        4.2.2. 符号说明
        4.2.3. 目标函数
        4.2.4. 约束条件
        4.2.5. 停站方案模型
    4.3. 模型求解
        4.3.1. 求解算法简介
        4.3.2. 求解思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数据准备
    5.2. 计算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8)芜湖站客流分析与组织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芜湖站客流分析
    2.1 芜湖站概况
    2.2 芜湖站车次分析
        2.2.1 列车到发时刻分析
        2.2.2 芜湖站不同方向车次分析
    2.3 芜湖站客流特征分析
        2.3.1 客流时间分布特征
        (1)客流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一年中客流呈有规律的波动
        2.3.2 客流空间分布特征
3 芜湖站客运组织
    3.1 存在问题
    3.2 客流组织
        3.2.1 设施设备组织
        3.2.2 流线组织
        (1)减少流线交叉
        (2)源头控制客流
        (3)提高流线流速
4 结束语

(9)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创新点
2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相关理论
    2.1 城际铁路定义及特点
    2.2 列车停站方案相关内容
        2.2.1 列车停站方案定义及内容
        2.2.2 列车停站方案与开行方案关系
    2.3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模式及特点
        2.3.1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模式
        2.3.2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特点
    2.4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编制的影响因素及原则
        2.4.1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编制的影响因素
        2.4.2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编制的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
    3.1 客流节点等级划分
        3.1.1 系统聚类法简介
        3.1.2 基于系统聚类法的客流节点等级划分
    3.2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构建
        3.2.1 模型相关条件假设
        3.2.2 模型目标函数
        3.2.3 模型约束条件
        3.2.4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
    3.3 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3.3.1 粒子群算法简介
        3.3.2 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求解思路
    3.4 本章小结
4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客流及开行方案特征分析
    4.1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概况
        4.1.1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功能及作用
        4.1.2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线路
        4.1.3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车站
    4.2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客流分布
        4.2.1 客流结构
        4.2.2 客流时间分布
        4.2.3 客流空间分布
    4.3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现状
        4.3.1 列车开行区段及对数
        4.3.2 列车车型及编组
        4.3.3 列车停站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5.1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数据准备
        5.1.1 列车开行区段及数量
        5.1.2 客流节点等级划分
        5.1.3 客流高峰平峰时段划分
        5.1.4 OD之间的客流数据
    5.2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
        5.2.1 相关参数标定
        5.2.2 列车停站方案求解
    5.3 不同停站方案的对比分析
        5.3.1 停站方案分析指标建立
        5.3.2 不同停站方案之间的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北京地铁9号线二期与昌平线的衔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1.4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市域线与市区线的衔接情况
        1.4.1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市域线与市区线衔接类型分析总结
        1.4.2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市域线与市区线衔接类型分析总结
    1.5 本章小结
2 市域线与市区线的衔接模式
    2.1 市域线与市区线的定义
    2.2 市区线与市域线的特点
    2.3 市区线与市域线的衔接模式
        2.3.1 换乘衔接
        2.3.2 并行衔接
        2.3.3 贯通衔接
        2.3.4 三种衔接模式的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适用于北京地区的市域线与市区线衔接模式分析
    3.1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情况分析
    3.2 海淀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需求分析
    3.3 北京地区现状衔接模式分析
        3.3.1 贯通运营的衔接模式
        3.3.2 单向换乘的衔接模式
        3.3.3 多向换乘的衔接模式
        3.3.4 各类衔接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9号线二期与既有9号线、昌平线衔接方案研究
    4.1 项目研究背景
    4.2 工程概况
    4.3 功能定位及建设必要性
        4.3.1 功能定位
        4.3.2 建设必要性
        4.3.3 客流分析
        4.3.4 线网关系
    4.4 9号线与昌平线的衔接模式分析
        4.4.1 9号线与昌平线的衔接方案比选
        4.4.2 9号线北延与昌平线南延方案研究
        4.4.3 昌平线南延贯通、换乘方案研究
    4.5 9号线二期工程与既有9号线国家图书馆站的衔接方案研究
        4.5.1 4、9号线既有工程建设概况
        4.5.2 工程地质及管线、建构筑物情况
        4.5.3 区间近接方案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建议与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铁路中间站高峰客流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组织优化研究[D]. 李佳倩.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2]中小型城际铁路站与地铁的换乘空间设计研究[D]. 陈妍.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多制式轨道交通枢纽站换乘出行链构建与仿真分析[D]. 洪卓识.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郑州东站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D]. 申炎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 [5]城际铁路地下站客流流线仿真与优化研究[D]. 陈彬彬.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BIM技术在公路客运站规划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申景君. 长安大学, 2018(01)
  • [7]基于能力有效利用的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研究[D]. 何琳希.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8]芜湖站客流分析与组织对策[J]. 汪利利. 上海铁道科技, 2016(04)
  • [9]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D]. 姜明媚.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
  • [10]北京地铁9号线二期与昌平线的衔接模式研究[D]. 程海雁.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

标签:;  ;  ;  

铁路中间站高峰客流组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