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质遗迹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

新疆地质遗迹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

一、新疆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余牛奔,曹庭伟,付蕾,潘飞,卢观送,丁正鹏[1](2021)在《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SWOT分析及开发保护建议》文中提出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开发进行了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的深度剖析:新疆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品级优是优势;保护级别弱,开发利用率低,地质遗迹破坏严重,认为新疆的人文环境欠佳等是劣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政府及新疆自治区政府对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全力支持是机会;开发创新意识不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尖锐,管理混乱等是挑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提出新疆应抓住发展机遇,减弱自身劣势,突出资源优势的战略,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为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冯京,雷国明,李凤明,徐仕琪,张冀,庄道泽[2](2021)在《新疆“十三五”地质勘查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时期地质勘查处于深度调整期,国家和自治区的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下降,经过各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新疆地质勘查仍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稀有金属和萤石矿实现新疆有史以来重大找矿突破,斑岩铜矿再次取得新突破,镍、钴、铅锌、锰、金矿取得新进展,非常规能源勘查发现新的远景区,水工环灾服务民生和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显着,基础地质研究及高新技术应用推动了找矿突破。"十四五"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在"十三五"成果基础上,按照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部署方案,需要持续强化重要成矿带及远景区基础地质及调查评价工作,大力拓展"地质+"服务新领域,加强找矿突破关键问题的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方法手段的应用,加大重要矿集区勘查力度,努力实现新一轮地质找矿突破,拓展服务民生新领域,助力乡村振兴。

汤贺军[3](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准噶尔地区地处中国新疆北部,作为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演化是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大陆增长和古亚洲洋演化的重要研究课题。该区自古生代来经历了大洋扩张、板块俯冲、碰撞和后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了一系列岛弧杂岩带和增生杂岩。关于东准噶尔的板块边界、物质组成、基底属性、洋盆闭合时限及矿产发育特征等,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许多进展和共识。但对该地区古生代构造属性、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未能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及区域成矿规律统一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东准噶尔北缘扎河坝及邻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古生代成岩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矿床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厘定了成岩成矿时代,阐明了岩浆岩的性质、源区特征及其岩石成因,进而探讨了大地构造环境及区域成矿作用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东准噶尔古生代构造演化和成岩成矿作用提供新的资料。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通过1:1万实测地质剖面,对扎河坝蛇绿岩各个岩石单元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对产于扎河坝蛇绿岩中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含矿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侵位时间为401?Ma,远小于扎河坝蛇绿岩的形成时代(488~498 Ma)。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各个岩石单元都具有受俯冲带流体影响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一个洋内岛弧逐渐成熟的过程。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SSZ)的弧前环境,较晚形成的产物如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为俯冲消减不同时期的产物。2、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属于钙碱性及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岩类,Mg#中等(0.39~0.50)。二者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全岩(87Sr/86Sr)i为0.704966~0.707395,εNd(t)介于1.29~3.84之间,锆石εHf(t)为-1.7~18.8,平均值为5.6,δ18O为5.25‰~10.17‰,平均值为7.71‰。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混染了约20%~40%的壳源物质。二者锆石U-Pb年龄为401 Ma左右,且均捕获了前寒武系的老锆石,说明本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基底。3、本区泥盆纪侵入岩呈较小面积分布,但火山岩非常发育。玉伊塔斯矿床含矿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384.6Ma,索东角闪辉长岩年龄为387.2Ma,全岩(87Sr/86Sr)i为0.703512~0.704076,εNd(t)介于4.98~5.36之间,锆石εHf(t)值为9.8~12.9,δ18O同位素6.32‰~6.66‰。喀腊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年龄为393.5Ma,其磷灰石(87Sr/86Sr)i为0.703066~0.703332,εNd(t)为5.26~7.51。泥盆纪侵入岩及火山岩研究表明其构造背景为洋内弧有关的俯冲消减环境,索东角闪辉长岩及玉伊塔斯含矿岩体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为岛弧背景下俯冲板片流体及俯冲沉积物熔体共同交代上部地幔楔形成。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源区来自亏损地幔,受地壳污染程度较小,可能是石榴石橄榄岩熔融的产物。4、本区石炭纪-二叠纪侵入岩较为发育,但火山岩发育一般。碱性花岗岩带中扎河坝西岩体年龄为321Ma,早于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带,其具有A2型碱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暗示其侵位时该地区造山作用已结束。从早到晚,从北向南,东准噶尔乌伦古到卡拉麦里地区A型花岗岩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逐渐降低,而εNd(t)的值逐渐增高,表明岩浆源区不断亏损,中亚造山带有不断向南增生的趋势。库拉比也含矿岩体及卡拉岗组含矿流纹岩锆石年龄为274~278Ma。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显示,前者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且有壳源物质的加入,后者与扎河坝西碱性花岗岩为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构造背景为后碰撞拉张环境。5、对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了4个阶段: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为大洋扩张期,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为俯冲消减期,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为碰撞期,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为后碰撞期。成矿作用为: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赵起[4](2021)在《新疆车师古道地质遗迹类型、特征及其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遗迹是地球在经历数十亿年的地质演化后而形成的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及社会经济价值的自然遗产。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工业活动对地质遗迹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对其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必须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而对地质遗迹开展科学的调查和评价工作是实现这一目的必要前提。吉木萨尔县泉子街车师古道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因素,发育了多种类型的地质遗迹。为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有效保护该地区地质遗迹资源,本文对其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详细研究了车师古道地质遗迹的类型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这些资源展开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为制定下一步该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建设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通过研究,本文取得如下认识:(1)地质遗迹类型特征调查方面:车师古道地质遗迹的类型可分为3大类、10类、20亚类,其中基础地质大类包括地层剖面、构造剖面、重要化石产地、重要岩矿石产地4类,地貌景观大类包括岩土体地貌、水体地貌、火山地貌、冰川地貌、构造地貌5类,地质灾害大类包括地质灾害遗迹1类。(2)地质遗迹价值评价方面:运用定性评价(科学研究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经济和社会价值)和层次分析法(AHP法)相结合,建立了车师古道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模型,可将车师古道地质遗迹进行分级,其中国家级(Ⅱ级)地质遗迹共有8个,省级(Ⅲ级)97个,市级(Ⅳ级)68个。(3)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根据评价的结果和车师古道区内地质遗迹的保存和保护现状,指出区内地质遗迹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郑飞,依力哈木江·吐尼亚孜,穆利修[5](2020)在《新疆柯坪地区地质遗迹特征及成因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系统梳理柯坪地区159处地质遗迹点类型、基本特征及成因,对研究新疆地质遗迹分布与特征提供重要信息。其中苏巴什风光、钢锯岭(碎屑岩地貌)、群龙出洞(火山岩地貌)、红沙漠(沙漠地貌)、大湾沟剖面(全球层型剖面类)属"国家级II级"。"钢锯岭"国家级地质遗迹点保存完整;"群龙出洞"为典型的玄武岩柱状节理,分布面积大、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对上述地质遗迹点地质构造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其演化形成过程,为该地区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保护规划及开发利用提供详实资料。

王诗情[6](2020)在《木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形成及保护利用协调研究》文中指出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扬子陆块北缘,行政区划属于湖北省武汉市,面积约360km2,是武汉市内最早申报成功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木兰山作为研究华北扬子板块的重要窗口,完整的保留了华北和扬子两大构造体系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板块的缝合带,以及板块强烈的俯冲作用下由于构造剪切作用形成的变质杂岩,这些特殊的地质现象和岩体记录了区域洋壳的存在、消亡历史,陆块的拼合,岩浆活动和特殊的高压变质过程。园区内有武当岩群二岩组、耀岭河组、公安寨组等特殊的地质岩层、典型的蓝片岩地质剖面、世界闻名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这些地质遗迹在研究板块的地质活动特征和板块间动力作用方面都具有全球意义。木兰山石景山大面积的崩塌遗迹,是武汉地区代表性的崩塌遗迹之一,为研究崩塌构造的背景、岩性、成因、内外部动力等提供了珍贵的实地资料。木兰山蓝片岩形成具有国际代表意义,为岩石学、地貌学、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方向。论文基于对木兰山地质公园的自然地理和地质背景的研究,结合了实地勘察和GIS方法,确定了园区主要地质资源有5大类10类15亚类共104处。运用AHP、专家分析法和模糊分析法,计算出地质遗迹的等级。分析了地质遗迹最集中的区域几处典型的地质景观特征和成因,充分表明了这些地质遗迹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地质公园的开发保护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地质资源保护-保护性利用-系统优化管理”的协调发展保护策略。

李书领[7](2018)在《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分区及典型剖面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新疆西准噶尔泥盆系、石炭系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从岩石组合、生物组合、接触关系及沉积环境等方面,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划分及分区对比。主要取得如下认识:新划分出包古图地层小区。包古图地层小区原划归玛依勒山地层小区,现独立分出。其与北部玛依勒山地层小区界线大致以哈拉阿拉特山北侧-哈图断裂-庙儿沟北-唐巴勒一线为界,两个小区被区域性构造截然分开,沉积地层差异显着。修正了朱鲁木特组的参考剖面。经研究证实,布龙果尔沟剖面存在着地层倒转的现象,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地层整体为洪古勒楞组海相地层在核部,朱鲁木特组陆相地层在两侧的的倒转向斜构造。本次研究选择地层出露较为完整的向斜北翼作为朱鲁木特组和洪古勒楞组的典型剖面。重新厘定了萨吾尔山组的时代及层位。系发现黑山头一带原中泥盆世萨吾尔山组不整合于黑山头组之上,并于萨吾尔山组下部石英霏细斑岩中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328.7±5.4)Ma,证实为早石炭世。结合前人获得的生物化石,厘定萨吾尔山组时代为早石炭世而非中泥盆世。现重新厘定萨吾尔山组层位,置于黑山头组之上、那林卡拉组之下。通过对典型剖面的岩石组合、化石组合、接触关系和沉积环境的对比,西准噶尔各地层小区泥盆纪、石炭纪大致同一时代的层型剖面在宏观岩石学、岩相学上普遍存在着差异性,较难对比,基本不存在同名异物,支持各地层小区独立命名地层。探讨了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泥盆纪、石炭纪,西准噶尔地区多次发生海进—海退事件,加上所处构造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各地层小区丰富多彩、各具差异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萨吾尔山地层小区,从晚泥盆世至晚石炭世沉积环境由深海—半深海相→浅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浅海陆棚相演化;沙尔布尔提山地层小区,从早泥盆世至晚泥盆世沉积环境由浅海相→河流相→陆相→浅海相演化;玛依勒山地层小区,从早泥盆世至晚泥盆世沉积环境滨浅海相→滨浅海—陆相→滨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演化;包古图地层小区,早石炭世至晚石炭世沉积环境由深海—半深海相→浅海相→滨海相→陆相演化。

龚一鸣,纵瑞文[8](2015)在《西准噶尔古生代地层区划及古地理演化》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大地构造环境与沉积组合(建造)类型,地层序列与地层接触关系,古地理格局与古环境条件,古生物类型与生物古地理区系,地层类型与地层的变形、变质和变位特征,地层区划的边界类型与识别标志,地层区划可以区分为综合和断代地层区划2类,都可以分为4级:地层大区(stratomegaregion)、地层区(stratoregion)、地层分区(stratosubregion)和地层小区(stratomicroregion).基于近年来取得的大量新资料、新认识和上述地层区划6方面的判据,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地层区划自北向南划分为萨吾尔山地层小区、沙尔布尔提山地层小区、玛依力山地层小区和克拉玛依地层小区.在构造古地理上,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表现为多岛洋和软碰撞的特点,志留纪后期至早石炭世是多岛洋和软碰撞的鼎盛时期,也是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地层区划的重要形成时期;晚石炭世至二叠纪,西准噶尔地区主体脱离海洋环境,进入陆内造山阶段,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地层的分区性逐渐消失.在生物古地理上,早古生代西准噶尔地区属于介于太平洋生物大区与大西洋生物大区之间的混生生物大区,不同于东北部西伯利亚板块南部由Tuvaella(图瓦贝)动物群所代表的生物区系;从志留纪至泥盆纪,西准噶尔地区的生物组合面貌明显属于热带-亚热带的古特提斯生物大区;晚石炭世-二叠纪西准噶尔地区陆相地层中的植物群面貌显示出明显的北温带安加拉植物群的特点.在沉积古地理上,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的作用相包括正常沉积与事件沉积,特别是反映活动构造环境的内力事件沉积特别发育,如火山爆发相、火山溢流相和震积岩相;环境相包括古陆、河流相、滨-浅海相和半深海-深海相.

孙羽[9](2014)在《西准包古图一带石炭系的划分与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石炭纪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从岩石组合、沉积环境、生物化石、地层接触关系、构造形态差异等方面,对该套沉积地层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1.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石炭纪沉积地层包古图组、希贝库拉斯组以及成吉思汗山组岩石组合特征区别明显,属于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包古图组主要为极细的碎屑岩(硅质粉砂岩)、火山碎屑岩(凝灰质粉砂岩)组合,沉积时代为345.6~328.4Ma,归属早石炭世维宪期;希贝库拉斯组以一套无障壁海岸偏陆缘粗碎屑岩为主,时代限定在早石炭世谢尔普霍夫期;成吉思汗山组以浅水相沉积和火山岩类为主,通过化石Choristites sp.和Pseudotimania sp.,及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为319.0Ma、313.6Ma和312Ma,标定成吉思汗山组形成于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莫斯科期。确立本区石炭纪地层格架:早石炭世维宪期包古图组→(整合)早石炭世谢尔普霍夫期希贝库拉斯组→(角度不整合)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莫斯科期成吉思汗山组。2.沉积相沉积环境分析查明,包古图组沉积物分选与磨圆较好,成熟度高,层厚较薄,岩石的颜色多为灰黑色、黑色等,结合粒度分析,显示本组的沉积发生在浪基面以下,水动力较弱,应为深海—半深海相沉积;希贝库拉斯组主要为粗碎屑岩,其磨圆度及分选性差,成熟度低,长石岩屑含量较高,沉积厚度巨大,含有大量形态保留较完整的岩浆成因碎屑锆石及锆石年龄分布区间322~359Ma等特征表明,本组为一套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建造且沉积物源为近源地质体;成吉思汗山组剔除火山岩成分显示其为浅水—半深水相沉积。研究区石炭纪沉积相沉积环境:早石炭世海退(深海—半深海相到浅海相)→褶皱造山→晚石炭世海水进一步充填(且发育火山活动)。3.根据研究区岩石类型分布特征、岩性差异对比图以及柱状对比图分析发现,研究区由SW→NE方向,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含量明显增多,陆缘碎屑沉积粒度呈变小、减少趋势,因此指示研究区NE向更接近火山弧区。4.古构造环境探讨分析,研究区早石炭世为碰撞间歇期伸展-残留洋闭合阶段,晚石炭世处于碰撞期后伸展垮塌—板内变形作用阶段。

罗培[10](2014)在《新疆乌恰托云山间盆地地质遗迹景观体系、成因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托云盆地(或研究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乌恰县北部托云乡境内,属于天山褶皱系天山南脉褶皱带托云山间坳陷小区。北与近东西向展布的吐尔尕特山与吉尔吉斯斯坦毗邻,南侧以乌恰断裂与柯坪块隆划界,塔拉斯一费尔干纳断裂作为小区西界与东阿赖复向斜小区相隔,东北与阔克沙勒岭小区相接。泉华、碎屑岩地貌、火山熔岩地貌等地质遗迹景观为托云山间盆地的核心景观,地质遗迹类型多样,数目众多,极具典型性和独特性,具有极高的美学和科研科普价值,在天山山间盆地中具有代表性。论文在对托云盆地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全面、系统调查和分析、研究基础上,以“学科——成因——其他属性”分类方法,并结合盆地演化的“盆前、盆地和盆后”三个时期,确立了地质遗迹景观分类体系,并根据地质遗迹的不同类型,对地质遗迹特征进行了分析,再根据第四纪前后托云盆地地质遗迹所在的大地构造环境、地质构造过程、盆地演化历史以及内外营力相互作用过程,对不同地质遗迹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各类地质遗迹景观形成演化模式,通过与国内同类地质遗迹的比较优势分析,定性评价、单因素与多因素相结合的半定量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对盆地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以一个典型的天山山间盆地为对象,按照本文确立的地质遗迹景观分类的思路和方法,识别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矿物与矿床、环境地质遗迹等6大类地质遗迹景观;进一步可分为11类,15亚类,17个类型,并列举有代表型的地质遗迹景观130多个。2.从构造性质、规模等方面阐述了构造地质遗迹特征;从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地貌特征等方面对泉华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类型、分布、展布、规模、形态、色彩、成因推断等方面对碎屑岩地貌景观特征进行了概括;从类型、分布、地貌形态、化学特征对火山熔岩地貌景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3.托云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盆地内地质遗迹景观形成的基础,其真正的形成是从海西运动末期、印支运动初期开始的,其形成过程总是与板块动力机制、构造运动过程、西天山造山带演化过程相联系。其演化过程包括托云盆地雏形形成期(P2—T3)、托云断陷盆地形成期(J1—J2)、托云断陷盆地萎缩期(J3—K2)、托云再生断陷盆地形成期(E1)、托云断陷—压陷叠加盆地形成期(E2—N2)、托云盆地第四纪地貌形成期(Q)等六个阶段。提出了托云盆地演化的“反复性挤压——拉张”模式,盆地演化的“起伏交替”模式。4.泉华景观在高角度逆冲的吐尔尕特断裂构造背景、志留系碳酸岩地层基础、岩溶作用、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泉华沉积的适宜的地貌条件下,经历“冰雪融水或大气降水阶段——破碎带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破碎带岩溶水的形成——泉华景观的形成”四个阶段,最终形成泉华景观。伴随造山带的隆起,和盆地的多次坳陷或断陷沉降,托云盆地不断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地层,后期由于板块的挤压,形成断裂、褶皱等构造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组节理构造,这些要素影响水系的发育,从而决定碎屑岩地貌形成和演化中流水侵蚀的方向和程度;托云盆地主要为偏东和偏西两个风向的风力侵蚀,为石柱、石蘑菇、石窝、岩腔、象形山石等碎屑岩景观和微地貌景观的塑造创造了条件。托云火山岩发源于板内造山带地质环境中的交代富集地幔,由于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以东岩石圈的拆沉作用,形成以对流为特征的岩浆活动,在拆沉作用引起岩石圈的薄化过程中,由于板块挤压形成以塔拉斯——费尔干纳为代表的一系列走滑断裂,走滑断裂的局部拉张导致岩浆喷发,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风化作用、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形成了现代托云盆地以火山颈、破火山口、熔岩台地、熔岩垄脊和熔岩席为主要类型的地质遗迹景观。5.和国内着名钙华景观——黄龙相比,苏约克泉华发育背景为断裂带前,具有泉华滩数量多,面积小,分布相对集中,色彩类型多样,泉点逸气现象典型等特点;与新疆境内的其他雅丹地貌相比,研究区垄脊、沟谷地貌典型,次级微地貌类型齐全,色彩丰富,雅丹景观与火山熔岩景观形成奇特的景观组合;同我国着名的丹霞地貌相比,研究区丹霞地貌具有位于破火山口内奇特现象和地处边陲的特殊区位;与我国其他5大火山群相比,托云盆地火山地貌是新疆乃至国内有代表性的新生代火山熔岩地貌,火山颈、熔岩台地、垄脊、破火山口等火山熔岩地貌与碎屑岩景观形成的景观组合尤为典型。6.托云盆地地质遗迹定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典型性强、独特性高、规模宏大、品位高、组合妙,具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和美学价值;通过定量评价,12个地质遗迹景观被评为A级(国家级),82个被评为B级(省、自治区级),41个被评为C级(市地、州级)。

二、新疆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十三五”地质勘查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地质工作成果
    1.1地质找矿新突破
        1.1.1稀有金属矿
        1.1.2有色金属矿
        1.1.3非金属矿
        1.1.4石材矿
        1.1.5非常规能源
    1.2重要矿区新进展
        1.2.1火烧云铅锌矿
        1.2.2玛尔坎苏锰矿
    1.3服务民生新成效
        1.3.1水资源调查
        1.3.2富硒富锌土壤调查
        1.3.3旅游地质
    1.4创新应用新进步
        1.4.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
        1.4.2大宗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
2 地质工作展望
    2.1 开展基础类区域调查评价
    2.2 加强重要矿产勘查评价
    2.3 大力拓展地质服务业
    2.4 全面提升地质科技创新水平
    2.5 加快实施“走出去”步伐
3 结语

(3)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东准噶尔地区研究现状
        1.2.2 扎河坝地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测试方法
        1.6.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1.6.2 锆石SIMS U-Pb定年
        1.6.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1.6.4 锆石O同位素分析
        1.6.5 全岩主微量分析
        1.6.6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东准噶尔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扎河坝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
    3.1 东准噶尔蛇绿混杂岩概况
    3.2 扎河坝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地质特征
        3.2.1 地质剖面概况
        3.2.2 岩石学特征
        3.2.3 矿产及矿化特征
        3.2.4 构造变形特征
    3.3 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床
        3.3.1 矿床地质特征
        3.3.2 含矿岩体特征
        3.3.3 含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3.3.4 含矿岩体锆石Hf-O同位素
        3.3.5 主微量地球化学
        3.3.6 Sr-Nd同位素组成
    3.4 讨论
        3.4.1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形成时代
        3.4.2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3.4.3 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第四章 泥盆纪岩浆演化
    4.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4.2 索东角闪辉长岩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5 讨论
    4.3 玉伊塔斯铜金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含矿岩体特征
        4.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4.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5 讨论
    4.4 喀拉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
        4.4.1 岩石学特征
        4.4.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4.3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5 讨论
第五章 石炭-二叠纪岩浆演化
    5.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5.2 扎河坝西石炭纪碱性花岗岩
        5.2.1 岩石学特征
        5.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5.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4 Sr-Nd同位素特征
        5.2.5 讨论
    5.3 库拉比也铜镍硫化物矿床
        5.3.1 矿床地质特征
        5.3.2 含矿岩石特征
        5.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5.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6 讨论
    5.4 恰库尔图珍珠岩、萤石矿床
        5.4.1 矿床地质特征
        5.4.2 岩石学特征
        5.4.3 锆石年代学特征
        5.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4.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4.6 讨论
第六章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6.1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
        6.1.1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大洋扩张期
        6.1.2 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俯冲消减期
        6.1.3 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碰撞期
        6.1.4 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后碰撞期
    6.2 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岩浆演化序列
        6.2.1 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
        6.2.2 侵入岩时空分布规律
    6.3 区域成矿作用
        6.3.1 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
        6.3.2 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
        6.3.3 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
        6.3.4 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6.3.5 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
        6.3.6 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新疆车师古道地质遗迹类型、特征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地质遗迹评价研究现状
        1.2.2 车师古道地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及水文
        2.1.4 人文历史与旅游资源
    2.2 地质概况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地层
        2.2.3 侵入岩
        2.2.4 火山岩
        2.2.5 水文地质概况
第3章 地质遗迹资源分类及特征
    3.1 基础地质大类地质遗迹
        3.1.1 地层剖面
        3.1.2 构造剖面
        3.1.3 重要化石产地
    3.2 地貌景观大类地质遗迹
        3.2.1 岩土体地貌
        3.2.2 水体地貌
        3.2.3 火山地貌
    3.3 地质灾害大类地质遗迹
        3.3.1 地质灾害遗迹
    3.4 其他遗迹类型
        3.4.1 人文景观
        3.4.2 历史遗迹
第4章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4.1 地质遗迹资源定性评价
        4.1.1 科学研究价值
        4.1.2 科普价值
        4.1.3 美学价值
        4.1.4 经济和社会价值
    4.2 地质遗迹资源定量评价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
        4.2.3 评价因子权重
    4.3 评价过程
    4.4 评价结果
第5章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建议
    5.1 地质遗迹保存和保护现状
        5.1.1 地质遗迹保存和保护现状
        5.1.2 地质遗迹保存和保护存在的问题
    5.2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建议
        5.2.1 拟建地质遗迹保护区范围划定
        5.2.2 地质遗迹保护分区特征
        5.2.3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新疆柯坪地区地质遗迹特征及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遗迹特征
    1.1柯坪地区地质遗迹类型及级别
    1.2主要地质遗迹特征
        1.2.1全球层型剖面大湾沟中奥陶统萨尔干组—上奥陶统其浪组地层剖面(PM01)
        1.2.2碎屑岩地貌
        1.2.3火山地貌-火山岩地貌
2柯坪地区地质遗迹成因
    2.1重要地质作用过程及环境演化过程
    2.2主要地质遗迹成因
        2.2.1褶皱和褶曲
        2.2.2古生物化石成因
        2.2.3碎屑岩地貌成因
        2.2.4沙漠地貌成因
3结论

(6)木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形成及保护利用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1.1 地质公园是进行地学研究的理想平台
        1.1.2 项目支撑
        1.1.3 地质公园发展的需要
    1.2 选题的意义
        1.2.1 有助于探索木兰山区域的地球演化历史
        1.2.2 丰富了地区的蓝片岩的研究内容
        1.2.3 对于地区遗迹调查和评价,明确资源的价值
        1.2.4 对木兰山地质公园的科学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D”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定义
        1.3.2 “I”地质遗迹形成机制的研究
        1.3.3 “E”地质遗迹分类与评价方法研究
        1.3.4 “M”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学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气候条件
        2.1.2 水系
        2.1.3 动植物资源
        2.1.4 土壤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区域构造背景
        2.2.3 地貌类型
        2.2.4 岩石
        2.2.5 区域演化简史
第3章 主要地质遗迹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3.1 地质遗迹类型
        3.1.1 地质遗迹类型分类
        3.1.2 主要地质遗迹景观描述
    3.2 主要地质遗迹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3.2.1 蓝片岩
        3.2.2 崩塌地貌
        3.2.3 崩塌洞穴-风洞
    3.3 小结
第4章 地质遗迹评价
    4.1 评价的原则
    4.2 评价的方法
    4.3 评价的步骤
        4.3.1 基于AHP法创建指标权重
        4.3.2 模糊综合分析法
    4.4 评价的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协调研究
    5.1 地质公园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5.1.1 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5.1.2 开发利用现状
        5.1.3 管理问题
    5.2 地质资源保护与协调利用对策
        5.2.1 公园保护与利用协调理念
        5.2.2 保护中的协调对策
        5.2.3 保护性利用模式
        5.2.4 系统优化管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分区及典型剖面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西准噶尔泥盆系、石炭系研究现状
        1.2.1 研究程度概况
        1.2.2 西准噶尔泥盆系、石炭系分区划分方案
        1.2.3 新增包古图地层小区划分依据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立典剖面地层对比研究方法
    1.4 论文相关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变质岩
    2.4 蛇绿混杂岩
    2.5 构造
第三章 沙尔布尔提山地层小区典型剖面
    3.1 和布克赛尔组(D_1h)典型剖面
    3.2 查干山组(D_2c)典型剖面
    3.3 呼吉尔斯特组(D_2hj)典型剖面
    3.4 朱鲁木特组(D_3z)典型剖面
    3.5 洪古勒楞组(D_3C_1h)典型剖面
第四章 西准噶尔石炭系-泥盆系典型剖面对比
    4.1 西准噶尔下泥盆统典型剖面对比
        4.1.1 岩石组合对比
        4.1.2 化石组合对比
        4.1.3 接触关系对比
        4.1.4 沉积环境对比
    4.2 西准噶尔中泥盆统典型剖面对比
        4.2.1 岩石组合对比
        4.2.2 化石组合对比
        4.2.3 接触关系对比
        4.2.4 沉积环境对比
    4.3 西准噶尔上泥盆统典型剖面对比
        4.3.1 岩石组合对比
        4.3.2 化石组合对比
        4.3.3 接触关系对比
        4.3.4 沉积环境对比
    4.4 西准噶尔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典型剖面对比
        4.4.1 岩石组合对比
        4.4.2 化石组合对比
        4.4.3 接触关系对比
        4.4.4 沉积环境对比
    4.5 西准噶尔下石炭统典型剖面对比
        4.5.1 岩石组合对比
        4.5.2 化石组合对比
        4.5.3 接触关系对比
        4.5.4 沉积环境对比
    4.6 西准噶尔上石炭统典型剖面对比
        4.6.1 岩石组合对比
        4.6.2 化石组合对比
        4.6.3 接触关系对比
        4.6.4 沉积环境对比
第五章 西准噶尔泥盆系—石炭系沉积环境与演化
    5.1 西准噶尔泥盆系沉积环境与演化
    5.2 西准噶尔石炭系沉积环境与演化
第六章 结论、存在问题及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参加的项目
致谢

(8)西准噶尔古生代地层区划及古地理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地层区划的类型、分级与依据
2西准噶尔古生代地层区划的问题与基础
    2.1存在的问题
    2.2取得的新材料与新认识
3西准噶尔古生代地层区划与地层序列
    3.1萨吾尔山地层小区
    3.2沙尔布尔提山地层小区
    3.3玛依力山地层小区
    3.4克拉玛依地层小区
    3.5关于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界线的讨论
4西准噶尔古生代古地理格局与演化

(9)西准包古图一带石炭系的划分与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及拟解决的问题
    1.4 论文相关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自然地理概况
        2.1.1 位置、交通概况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构造背景概况
        2.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2 构造形迹特征
    2.3 研究区地层区划
        2.3.1 玛依力山地层小区
        2.3.2 克拉玛依地层小区
    2.4 侵入岩
第三章 下石炭统包古图组地质特征
    3.1 包古图组(C_1b)沿革及时代
    3.2 包古图组(C_1b)实测地质剖面列述
    3.3 包古图组(C_1b)区域特征对比分析
    3.4 包古图组(C_1b)沉积环境
第四章 下石炭统希贝库拉斯组地质特征
    4.1 希贝库拉斯组(C_1x)沿革及时代
    4.2 希贝库拉斯组(C_1x)实测地质剖面列述
    4.3 希贝库拉斯组(C_1x)区域特征对比分析
    4.4 希贝库拉斯组(C_1x)沉积环境
第五章 上石炭统成吉思汗山组地质特征
    5.1 成吉思汗山组(C_2C_)沿革及时代
    5.2 成吉思汗山组(C_2C_)实测地质剖面列述
    5.3 成吉思汗山组(C_2C_)区域特征对比分析
    5.4 成吉思汗山组(C_2C_)沉积环境
第六章 西准包古图地区石炭系对比分析
    6.1 本区石炭系岩石组合特征
    6.2 各组间接触关系及时代
        6.2.1 接触关系
        6.2.2 时代讨论
    6.3 研究区石炭纪古环境分析
        6.3.1 沉积古环境分析
        6.3.2 构造古环境探讨
    6.4 研究区石炭纪地层格架
结论
    一、主要研究成果以及进展
    二、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及图版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学术活动、发表文章及专着
致谢

(10)新疆乌恰托云山间盆地地质遗迹景观体系、成因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第四纪地质遗迹景观研究进展
        1.3.1 地质遗迹景观体系与分类
        1.3.2 地质遗迹景观成因和演化
        1.3.3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
    1.4 天山山间盆地及研究进展
        1.4.1 天山山间盆地
        1.4.2 天山托云山间盆地
    1.5 新疆乌恰托云盆地第四纪地质遗迹研究进展
        1.5.1 科学考察现状
        1.5.2 旅游开发规划研究现状
        1.5.3 地质遗迹调查现状
        1.5.4 相关文献
    1.6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主要研究方法
        1.6.3 研究技术路线和过程设计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2章 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范围
    2.2 自然环境条件
        2.2.1 气候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2.3 地貌概况
        2.2.4 矿藏
        2.2.5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概况
第3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3.1 大地构造
    3.2 第四纪前地质背景
        3.2.1 地层系统
        3.2.2 地质构造
        3.2.3 岩浆活动
    3.3 第四纪以来地质背景
        3.3.1 新构造运动
        3.3.2 第四系特征
        3.3.3 第四纪外力作用
    3.4 地质发展简史
第4章 地质遗迹资源体系研究
    4.1 托云盆地地质遗迹类型体系
        4.1.1 托云盆地地质遗迹类型分析
        4.1.2 托云盆地地质遗迹类型体系构建
        4.1.3 托云盆地部分地质遗迹类型的讨论
    4.2 托云盆地地质遗迹分布
    4.3 托云盆地地质遗迹特征分析
        4.3.1 地质构造形迹及构造地貌特征分析
        4.3.2 泉流、泉华地质遗迹特征分析
        4.3.3 碎屑岩地貌特征分析
        4.3.4 火山和熔岩地貌特征分析
第5章 地质遗迹形成与演化研究
    5.1 托云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初探
        5.1.1 托云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分析方法
        5.1.2 托云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
        5.1.3 托云盆地演化的“反复性拉张——挤压”和“起伏交替”模式
    5.2 泉流、泉华地质遗迹的形成与演化
        5.2.1 形成、演化条件分析
        5.2.2 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5.2.3 成景过程模式
    5.3 碎屑岩地貌遗迹的形成和演化
        5.3.1 形成和演化条件分析
        5.3.2 形成和演化过程分析
        5.3.3 成景过程模式
    5.4 火山熔岩地貌遗迹的形成和演化
        5.4.1 形成和演化条件分析
        5.4.2 形成和演化过程分析
        5.4.3 形成和演化过程模式
第6章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研究
    6.1 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6.1.1 泉流、泉华地质遗迹的对比评价
        6.1.2 碎屑岩地貌地质遗迹的对比评价
        6.1.3 火山熔岩地貌地质遗迹的对比评价
    6.2 地质遗迹定性评价
    6.3 地质遗迹定量评价
        6.3.1 定量评价依据
        6.3.2 单因素评价
        6.3.3 综合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件

四、新疆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SWOT分析及开发保护建议[A]. 余牛奔,曹庭伟,付蕾,潘飞,卢观送,丁正鹏. 江西地学新进展2021-江西省地质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江西省地质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2]新疆“十三五”地质勘查回顾与展望[J]. 冯京,雷国明,李凤明,徐仕琪,张冀,庄道泽. 新疆地质, 2021(02)
  • [3]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D]. 汤贺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4]新疆车师古道地质遗迹类型、特征及其评价[D]. 赵起. 新疆大学, 2021
  • [5]新疆柯坪地区地质遗迹特征及成因初探[J]. 郑飞,依力哈木江·吐尼亚孜,穆利修. 新疆地质, 2020(04)
  • [6]木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形成及保护利用协调研究[D]. 王诗情. 湖北大学, 2020(02)
  • [7]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分区及典型剖面对比研究[D]. 李书领. 长安大学, 2018(01)
  • [8]西准噶尔古生代地层区划及古地理演化[J]. 龚一鸣,纵瑞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03)
  • [9]西准包古图一带石炭系的划分与对比研究[D]. 孙羽. 长安大学, 2014(02)
  • [10]新疆乌恰托云山间盆地地质遗迹景观体系、成因及评价研究[D]. 罗培.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新疆地质遗迹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