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

“模糊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

一、“模糊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高雪梅[1](2021)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S小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加快建立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日益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在对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着重探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路径及其实施效果,以发挥教学评价的发展和促进作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该部分内容包括对与主题相关的模糊数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的介绍,为构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第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依托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既是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风向标,也是英语教学评价所必须依据的纲领。在具体构建过程中需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层次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第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该部分内容涉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修改完善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最终建构起由6个一级指标以及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取了层次分析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数值之后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显示所确定的权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第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实施。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该部分将建构起来的指标体系实际应用于真实的课堂教学评价情境中。本研究通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S小学某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整体呈良好态势,但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童志超,徐艳群,李栋,李莉,罗自生[2](2021)在《草莓叶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测定及其对草莓球腔菌的抑菌效果》文中提出为探究草莓叶片中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的抑菌作用,本研究测定了草莓叶片中主要挥发性物质,并以草莓球腔菌为处理对象,研究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其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叶片挥发性物质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组分为芳樟醇、桃金娘烯醇,C6醛类化合物主要组分为己醛、2-己烯醛、反式-2-己烯醛、顺式-3-己烯醛等。当芳樟醇、桃金娘烯醇浓度为50μL·L-1,己醛浓度为5μL·L-1,反式-2-己烯醛浓度为0.5μL·L-1,顺式-3-己烯醛浓度为5μL·L-1熏蒸处理草莓球腔菌时,能显着抑制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并能使病原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从而抑制草莓球腔菌的生长且对草莓叶片无明显损伤。研究表明利用适宜浓度的芳樟醇、桃金娘烯醇、己醛、反式-2-己烯醛、顺式-3-己烯醛熏蒸处理,能够有效抑制草莓球腔菌的生长。本研究为研制新型天然植物病害抑菌剂提供了依据。

黄冬梅,肖涛,付君丽[3](2020)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高校模糊数学课程改革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从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优化、"4+1"教学原则与"3课一体"教学设计体系等方面对高校模糊数学课程进行改革,以调动学生学习模糊数学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夏远[4](2020)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结构体,涉及到人力资本结构的多个维度,具体用哪些指标来衡量?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如何形成的?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量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符合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特点及创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3个一级指标,创业动机、创业信心、创新激情等13个二级指标以及35个三级指标。其次,基于评价指标设计问卷量表并展开实际调研,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分值较高,其中创新创业能力得分最高,创新精神的分值次之,创业意识的得分最低。再次,通过理论探讨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生成的内在机理,提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作用的研究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对创业人力资本产生了显着的正相关作用。最后,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基于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个体层面和高校层面两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研究启示。

王奋平[5](2020)在《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文中提出在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国际化,包括数学教科书比较在内的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鉴于国内外数学教科书比较大多集中于文本内容分析及学科知识的深度、难度探索,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目标:第一、探索形成一个适合认知效率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依据第一步评价指标比较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在认知效率视野中的质量。其中包含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进行教科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第一步,通过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梳理中、英文献,参考国际、国内有代表性的、比较权威的教科书评价理论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形成评价指标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并参考了各国教科书评价指标体,初步构建了一个教科书评价指标结构,通过调研数学教育研究专家获取各初始指标权重的意见,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处理专家数据后获取各指标权重,并据此分解指标形成问卷,在基层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专家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对问卷指标的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形成一个简洁而易于在教科书评价实践中操作的高学习效率视野下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学习目标、学生基础、学习动机、知识结构、探究反思、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第二步,依托建构的评价标准,邀请五位数学教学专家和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样本教科书进行评价打分,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工具处理评价数据,获得三国教科书评价比较结果。第三步,通过一个教学实验验证评价结论。评价指标建构遵循以下原则: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建构更加公允;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建构教科书评价标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融入教科书质量评价因素;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教育公平等观点。依据本研究制定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受邀数学教育专家群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结论:美国教科书质量较好,中国教科书次之,英国教科书质量较差,中、美、英教科书在七项指标以及二级指标中各有较好的表现。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认知效率影响较小;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对数学认知效率可能存在影响;中国教科书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优秀元素值得保留。评价结论表明:认知效率视角的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而且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学习者对数学的理解是高质量教科书主要目标;高质量教科书重视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教科书分模块编写,此研究中英国教科书样本采用纯数学(核心数学)教科书,因此在其中应用性指标方面的表现必然影响其质量。应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性吸收西方教科书设计的元素。影响教科书质量因素复杂。教科书使用效率的评价很难做到涵盖所有影响因素的教科书质量因素,本研究只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视野中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的评价指标建构及教科书比较。

郑瑾[6](2019)在《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人居环境建设思想的“活证”与“实证”。有关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对于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有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评价体系研究视角不够广泛,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尚未形成相对综合的体系化研究,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缺乏量化的数据支撑,难以形成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健康状态的综合性判断,难以为传统村落科学规划和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依据。本论文以“生态文化健康”为基本理论指导,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健康状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索了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1)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现实问题,构建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从生态学、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探讨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和问题。确定了研究对象“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概念界定,阐明了引入“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研究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目的和意义,构建了以生态文化健康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研究框架。(2)探讨了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介绍了“生态文化健康”理论原理和研究方法,讨论了生态文化健康与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关系。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提出了“健康传统村落”的概念,并对健康传统村落的定义、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从生态文化健康视角,建立了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分析研究框架。选取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从组织结构、活力、弹性的角度对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空间、文化传统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的格局现状做了深入的剖析,探索了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演化的动力机制,确定了影响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健康的主要因素。(3)建构了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引入生态学、系统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方法,探索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研究和评价方法。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选取了影响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主要指标,建构了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结合,确定了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建立了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综合评价模型。以地理信息分析技术(GIS)、遥感影像处理(RS)、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FRAGSTATS)为技术手段,以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FAHP)综合为评价架构,对崇木凼村2009年、2013年、2017年三个年度的健康状态进行了评价,对论文所建构的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为传统村落的现状活动控制与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4)提出了传统村落空间健康管理的控制策略。阐述了传统村落的健康管理控制目标是建设包括可持续的生态空间、地域化的文化空间、完善的社会空间、多样化的产业空间的健康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空间健康管理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并对生态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和经济空间的健康控制提出了具体措施和策略。

隋芳莉[7](2019)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重点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科研机构,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研究的核心问题,由指标系统、权重和评价标准构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构成两个一级指标,“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文化建设”“学生实效”“校风校貌”“社会效应”构成八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二十八个三级指标。文研究使用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以XXX省某高校为研究对象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的程度和状况进行测评的体系。本研究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并对其进行科学性论证。在XXX省部分高校开展大规模测评,对测评数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和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论视角提出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立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未来发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应建立长效机制。评价长效机制由组织领导机制、实施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动力保障机制和反馈应用机制构成。通过建立科学评价观、深化评价基础和理论应用研究、积极运用现代评价技术、营造评价文化等路径构建评价长效机制,开创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新局面。

汪平西[8](2019)在《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向外扩张的压力持续增加;但在中央政府“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刚性要求下,城市空间增长方式必将逐渐从“外延扩张型”转向“内涵增长型”。在此时代背景下,旧城更新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空间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相应地,旧居住区更新必然成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议题。针对以往旧居住区更新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将评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引入到旧居住区更新研究中,搭建了层次化的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框架;从使用者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视角,构建了旧居住区更新前和更新后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首先,本文对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其次,本文阐述了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并以评价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框架。再次,本文重点研究了旧居住区更新的现状调查与评价、更新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并分别以南京市秦淮区三个旧居住区和合肥市西园新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以“评价”为基础分别从整体层面、物质空间层面和社会空间层面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本文主要创新点总结如下:(1)本文将评价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研究中,构建了层次化的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框架。(2)针对现有旧居住区更新事前、事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分析、模糊评价等量化方法研究旧居住区更新,进而为旧居住区更新前后的问题诊断、更新时序选择、更新策略制定等提供必要的判定依据。(3)本文以“评价”为基础,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全文约21万字,各类图表172幅。

陈小民,崔学慧[9](2017)在《研究性教学方法在研究生《模糊数学》教学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的数学课程是理工科专业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生已经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本科的数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学习的需要。本文结合研究式教学和研究生学习的特点,探讨研究式教学方法在研究生《模糊数学》课程的应用。

丁华[10](2017)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作为高校科研活动的“指挥棒”,对高校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体系,高校科技成果的整体水平很难获得持续改进和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校对科研活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科技成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期盼以及大量的科技投入而言,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很低,与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脱节的现象,低水平重复、良莠不齐等问题仍比较突出。本文从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入手,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其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是被评价者向评价人发出信号以及评价人对被评价者所发出的信号进行信息甄别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过程。这种信息不对称首先是由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它来自于高校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复杂性特点及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两个方面。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是一种典型的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行政力量始终是评价活动的主体,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种行政主导的评价体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是由实际用户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做出评价,行政官员和他们选出来的评审专家既缺乏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认真评价的足够动力,又缺少对高校科技成果实际情况的了解,因此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往往只能通过论文数量、期刊的影响因子、项目的行政级别等形式上的、简单量化的主观信息和高阶信息指标来间接判断高校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奖金、职称等行政噪声的干扰,使得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后导致行政主导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制不但不能有效克服已有的结构性信息不对称,反而更加剧了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经典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定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高校科技工作者会在权重大的指标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或者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甚至不惜采取学术造假和权力寻租的手段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那些在现行评价指标上不擅长,不擅于钻营,不屑于造假的高校科技工作者及其真实的科技成果却往往遭遇被埋没的命运,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道德风险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术造假和权力寻租问题,而行政噪声导致的信息差又是学术造假的源动力。最后本文提出了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建议。针对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取消当前“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这种不合理的课题划分模式,按照“科学课题”和“技术课题”来重新划分课题类型的主张。把原来“横向课题”的全部和“纵向课题”中的技术开发与应用部分统一定义为“技术课题”,把原来“纵向课题”中的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定义为“科学课题”。将“技术课题”成果交给市场去评价,只把“科学课题”成果的评价留在行政体系内。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的用主观信息评价客观信息的问题,提出将主观信息客观化的的解决思路:即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高校科技工作者个体以及高校整体科技成果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的用高阶信息评价低阶信息的问题,本文遵循“降阶”的原则,提出了剥离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淡化职称的资源分配功能的对策建议。根据对学术造假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可知,在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客观信息差越大,信息不对称越严重,学术造假就越有利可图。要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学术造假行为,一方面要减少行政噪声的干扰,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对学术造假行为的惩罚措施。本文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学术造假问题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通过计算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发现:提高惩罚的严厉性与确定性、提高评审专家的奖励因子和降低评审专家的信息甄别成本能有效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学术造假问题。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寻租问题,本文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寻租问题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计算出了该博弈的均衡解。根据对纳什均衡解的讨论发现:增加对设租人和寻租人的惩罚力度以及增大监督成功的概率都有利于降低监督机关的最优监督概率;增加设租人的正常收益,可以减少设租人的设租行为;降低监督人的监督成本,可以有效减少寻租行为。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即构建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包括大力发展独立的“第三方”科技评价机构、建立学术市场的声誉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评价立法工作的步伐。

二、“模糊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2.1 传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反思研究
        1.2.2 现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1.2.3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模糊数学理论
    2.2 建构主义理论
    2.3 有效教学理论
第三章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3.1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3.2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1 科学性
        3.2.2 合理性
        3.2.3 系统性
        3.2.4 层次性
        3.2.5 可操作性
第四章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4.1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拟定
        4.1.1 课前教学准备
        4.1.2 课中教学实施
        4.1.3 课后教学反馈
    4.2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修改完善
        4.2.1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一线教师对评价指标的修改意见
        4.2.2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完善
    4.3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造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
        4.3.2 构造判断矩阵
        4.3.3 权重计算
        4.3.4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第五章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实施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5.1.1 单层级模糊综合评价
        5.1.2 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
    5.2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糊综合评价
        5.2.1 确定评价因素集与评价等级集
        5.2.2 确立评价矩阵
        5.2.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5.2.4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5.2.5 评价结果的综合处理
        5.2.6 评价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各级指标重要性及修改意见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三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各指标两两比较结果汇总表
附录四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草莓叶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测定及其对草莓球腔菌的抑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用于提取分离挥发性物质的草莓植株培养
        1.2.2 草莓叶片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1.2.3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致病力的影响
        1.2.4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影响
        1.2.5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莓叶片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
    2.2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致病力的影响
    2.3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4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5 草莓叶片主要挥发性物质对草莓球腔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3)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高校模糊数学课程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二、“4+1”教学原则与“3课一体”教学设计体系
    (一)“4+1”教学原则
    (二)“3课一体”教学设计体系
三、“4+1”教学原则与“3课一体”教学设计体系的实施
    (一)发挥教师、学生在课前、课上、课下的作用,实现从知识课堂到能力课堂的转变
    (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自主学习内驱力
    (三)完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建模和创新应用能力
    (四)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4)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研究型高校
        1.2.2 大学生创业
        1.2.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
    1.3 研究路径
        1.3.1 研究问题及内容构成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相关研究综述
        2.1.1 研究型大学
        2.1.2 创业教育
        2.1.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
    2.2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人力资本理论
        2.3.2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
        2.3.3 素质冰山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建构
    3.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要素的筛选
        3.1.1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的关键要素筛选
        3.1.2 通过文献筛选的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要素
        3.1.3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关键要素筛选
        3.1.4 基于德尔菲法筛选的评价指标要素
        3.1.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指标的构建
    3.2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量表
        3.2.1 量表的设计思路
        3.2.2 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4 问卷预测试的基本情况
    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1 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因子提取
        3.3.2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量表的信度检验
    3.4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指标重构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的评价
    4.1 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4.1.1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原理
        4.1.2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4.2 模糊综合评价
        4.2.1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案
        4.2.2 评价过程
        4.2.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分析
    4.3 样本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4.4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主要问题
        4.4.2 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形成机理
    5.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形成的机理
        5.1.1 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逻辑
        5.1.2 专业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
        5.1.3 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的机理
    5.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检验
        5.2.1 结构方程模型
        5.2.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5.2.3 模型结果的理论分析
        5.2.4 模型反映的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启示
        6.3.1 个体层面
        6.3.2 高校层面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B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和专家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的问题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的范围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数学教科书研究状况
    2.2 教科书比较相关研究
        2.2.1 国外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2.2.2 国内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2.3 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相关研究
        2.3.1 国内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2.3.2 国外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2.3.3 国际上主要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简介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思路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2 研究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3.3 评价专家的选择
    3.4 教学实验设计
第4章 认知效率视角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的理论分析
    4.1 认知效率视角下数学教科书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
        4.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4.1.2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
    4.2 对教科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建构的启示
第5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
    5.1 教科书评价模型设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问卷调查的实施
    5.4 教科书评价初始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5.5 教科书评价指标的修订
        5.5.1 “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确定
        5.5.2 “学生基础”评价标准确定
        5.5.3 “学习动机”评价标准确定
        5.5.4 “知识结构”评价标准确定
        5.5.5 “探究反思”评价标准确定
        5.5.6 “学习评价”评价标准确定
        5.5.7 “学习环境”评价标准确定
第6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
    6.1 “学习目标”指标的比较
    6.2 “学生基础”指标的比较
    6.3 “学习动机”指标的比较
    6.4 “知识结构”指标的比较
    6.5 “探究反思”指标的比较
    6.6 “学习评价”指标的比较
    6.7 “学习环境”指标的比较
    6.8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整体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第7章 教科书质量教学验证实验
    7.1 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
    7.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第8章 中美英数学教科书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8.1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目标”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2 中、美、英教科书“学生基础”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3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动机”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4 中、美、英教科书“知识结构”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5 中、美、英教科书“探究反思”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6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评价”内容比较结果分析
    8.7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环境”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第9章 研究结论
    9.1 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分析
        9.1.1 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
        9.1.2 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建构更加公允
        9.1.3 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和广阔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
        9.1.4 基于技术的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建构和使用教科书评价指标
        9.1.5 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作为评价指标的因素
        9.1.6 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
        9.1.7 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9.2 高质量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主要特征
        9.2.1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学习者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9.2.2 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
        9.2.3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
        9.2.4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高质量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9.2.5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
        9.2.6 促进理解性数学学习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的目标
        9.2.7 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
    9.3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总体差异分析
        9.3.1 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
        9.3.2 将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中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
        9.3.3 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
        9.3.4 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可能影响认知效率
        9.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学习效率影响较小
        9.3.6 中国数学教科书在继承基础上兼容并蓄模式值得保留
第10章 对本研究的反思
    10.1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0.1.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0.2 反思和建议
        10.2.1 辩证看待量化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限性
        10.2.2 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
        10.2.3 选择性吸收美国教育改革结论和实践经验
        10.2.4 教科书改革应是充分论证和一定阶段教学实验基础上的改革
附录1 爱德思(Edexcel)考试委员会各数学模块及主要内容
附录2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3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问卷
附录4 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附录5 问卷指标共同度
附录6 英国教育部A水平大纲对学生(16-18)的学习要求
附录7 内华达州教材评价标准指标(2015年前)
附录8 贝尔的教科书评价标准
附录9 英国SMP14-16岁CSE(或GCSE)数学教科书内容
外文文献
中文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编着作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获奖
致谢

(6)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2.1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概念界定
        1.2.2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内涵
    1.3 国内外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已有研究评述
    1.4 国内外传统村落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4.1 传统村落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4.2 相关乡村健康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4.3 传统村落评价体系的文献研究现状
        1.4.4 已有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生态文化健康理论与传统村落空间格局
    2.1 “生态文化健康”理论
        2.1.1 生态系统理论与生态系统健康
        2.1.2 “生态文化健康”的概念
        2.1.3 生态文化健康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的比较
        2.1.4 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核心问题和研究方法
    2.2 生态文化健康与“健康传统村落”
        2.2.1 生态文化健康与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关系
        2.2.2 “健康传统村落”概念的提出
        2.2.3 健康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析
    3.1 健康传统村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3.1.1 理论基础:整体论
        3.1.2 层次结构分析:等级系统理论
        3.1.3 分析研究方法:跨学科融合
        3.1.4 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研究框架
    3.2 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构成要素
        3.2.1 生态环境要素
        3.2.2 文化传统要素
        3.2.3 社会经济要素
    3.3 基于VOR的健康传统村落空间分析
        3.3.1 健康传统村落的组织结构分析
        3.3.2 健康传统村落的活力分析
    3.4 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要素
        3.4.1 生态环境空间要素
        3.4.2 文化传统空间要素
        3.4.3 社会经济空间要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建构
    4.1 健康传统村落综合评价框架
        4.1.1 评价的目的与任务
        4.1.2 评价的原则
        4.1.3 技术路线与评价模型
    4.2 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健康传统村落评价指标的选取标准
        4.2.2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选取
        4.2.3 文化传统指标体系的选取
        4.2.4 社会经济指标体系的选取
        4.2.5 健康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
    4.3 健康传统村落的评价方法的选择
        4.3.1 传统村落复合系统的模糊属性
        4.3.2 模糊层次分析法介绍
        4.3.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4 评价指标权重及其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崇木凼村空间格局评价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5.1.2 生态环境空间概况
        5.1.3 文化传统空间概况
        5.1.4 社会经济空间概况
    5.2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5.2.1 空间和遥感数据处理
        5.2.2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数据处理
    5.3 崇木凼村空间格局评价
        5.3.1 指标层评判
        5.3.2 准则层评判
        5.3.3 目标层评判
        5.3.4 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健康指标评判
    5.4 评价结果分析
        5.4.1 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健康评价
        5.4.2 文化传统空间格局健康评价
        5.4.3 社会经济空间格局健康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传统村落健康管理策略与途径
    6.1 传统村落的健康管理控制目标
    6.2 传统村落空间健康管理原则
        6.2.1 整体性控制
        6.2.2 多样性控制
        6.2.3 动态性控制
    6.3 传统村落空间健康管理策略
        6.3.1 生态空间策略
        6.3.2 文化空间策略
        6.3.3 社会空间策略
        6.3.4 产业空间策略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1 主要结论
        1.2 创新点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传统村落健康评价专家打分表
附录 C 附表崇木凼村评价结果综合表
致谢

(7)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概述
    2.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相关概念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
        2.1.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相关问题
        2.2.1 评价目标
        2.2.2 评价原则
        2.2.3 评价功能
        2.2.4 评价要素
        2.2.5 评价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依据
    3.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思想资源
        3.1.1 中国古代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3.2.2 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理论
        3.2.3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和评价论
    3.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现实依据
        3.3.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论为指导
        3.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文件为遵循
        3.3.3 以总结高校价值观教育经验为启迪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政治性原则
        4.1.2 人文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1.4 科学性原则
        4.1.5 可测性原则
    4.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2.1 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4.2.2 相关的学科理论
        4.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
        4.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和工作经验
    4.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4.3.1 构建评价指标系统
        4.3.2 制定评价标准
        4.3.3 确定权重
    4.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系统的内容构成及关系
        4.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一级指标
        4.4.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二级指标
        4.4.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三级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以×××省某高校为例
    5.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
        5.1.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
        5.1.2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5.1.3 多层次综合模糊评判
    5.2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实施
        5.2.1 成立评价小组
        5.2.2 按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价
        5.2.3 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评价结果
    5.3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结果分析
        5.3.1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5.3.2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5.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的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的应用研究—以×××省部分高校为例
    6.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的必要性
        6.1.1 实效测评是教育实践的呼唤
        6.1.2 实效测评是理论创新的需要
        6.1.3 实效测评是评价发展的需要
    6.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的构建过程及施测
        6.2.1 明确实效测评的目的和内容
        6.2.2 编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量表》及施测
        6.2.3 编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影响因素量表》及施测
    6.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的科学性论证
        6.3.1 教育实效测评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6.3.2 教育实效影响因素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6.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结果分析
        6.4.1 总体情况分析
        6.4.2 三个维度分析
        6.4.3 学生差异分析
    6.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影响因素分析
        6.5.1 教育队伍相对弱化
        6.5.2 受教育者差异化
        6.5.3 教育内容表层化
        6.5.4 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化
        6.5.5 教育载体缺失化
        6.5.6 教育环境复杂化
        6.5.7 教育机制碎片化
    6.6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
        6.6.1 以“六个要”打造教育队伍
        6.6.2 以强化受教育者主体性激发内生动力
        6.6.3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优化教育介体
        6.6.4 以隐性视角营造教育环境氛围
        6.6.5 以制度保障夯实教育基础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
    7.1 建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意义
        7.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7.1.2 应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特殊性和复杂性的需要
        7.1.3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实效的需要
        7.1.4 推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需要
    7.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成
        7.2.1 组织领导机制
        7.2.2 实施运行机制
        7.2.3 管理监督机制
        7.2.4 动力保障机制
        7.2.5 反馈应用机制
    7.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7.3.1 树立科学评价观
        7.3.2 深化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7.3.3 积极运用现代化评价技术
        7.3.4 营造评价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B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C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D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初测版)
附录E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初测版)
附录F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最终版)
附录G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观测点及题项设计
附录H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最终版)
附录I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得分统计表
附录J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得分统计表

(8)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1.3 概念界定
    0.2 国内外旧城更新研究述评
        0.2.1 样本选取与样本描述
        0.2.2 国内旧城更新研究进展
        0.2.3 国外旧城更新研究进展
        0.2.4 国内外旧城更新研究反思
        0.2.5 国内外研究总结
    0.3 研究目标与内容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框架
        0.4.1 研究方法
        0.4.2 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中国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现状与问题
    1.1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发展历程
        1.1.1 计划经济时期的旧居住区更新(1949~1978 年)
        1.1.2 改革开放初期的旧居住区更新(1978~1998 年)
        1.1.3 市场经济时期的旧居住区更新(1998~2010 年)
        1.1.4 旧居住区更新的价值转向(2010 年以后)
    1.2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主要特征
        1.2.1 更新趋于全面、综合、整体、系统、可持续发展
        1.2.2 更新目标受经济因素影响,强调社会效益的发挥
        1.2.3 更新方式因更新主体不同而存在差异
        1.2.4 更新参与体现为多方利益的博弈
    1.3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1.3.1 鉴于开发商、政府和居民三个利益群体的矛盾
        1.3.2 出于传统与现代认知的冲突
        1.3.3 基于大规模拆迁与小范围更替方式的纠结
    1.4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产生问题的原因
        1.4.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健全
        1.4.2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缺失
        1.4.3 城市更新规划编制方法滞后
        1.4.4 城市更新决策机制的不完善
        1.4.5 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健全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旧居住区更新相关理论基础
    2.1 更新的动因:对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变化的分析
        2.1.1 需求理论:对社会因素变化的分析
        2.1.2 租隙理论:对经济因素变化的分析
        2.1.3 新自由主义政策论:对政治因素变化的分析
    2.2 更新的目标:人类对可持续住区的追求
        2.2.1 居住环境的可持续性内涵辨析
        2.2.2 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居住模式的提出
    2.3 更新的评判标准:对旧居住区更新的衡量
        2.3.1 国外旧居住区更新的评判标准
        2.3.2 国内旧居住区更新的评判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评价理论与体系构建
    3.1 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1.1 概念阐述:评价、综合评价与评价体系
        3.1.2 评价流程:评价的基本流程与步骤
        3.1.3 评价方法:相关综合评价方法汇总
        3.1.4 评价主体:居民、政府、规划师、市场
    3.2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内容与意义
        3.2.1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内涵
        3.2.2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内容
        3.2.3 实施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意义
    3.3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技术方法
        3.3.1 访谈
        3.3.2 实地观察
        3.3.3 问卷调查
        3.3.4 文献研究
        3.3.5 认知地图
        3.3.6 数据分析
    3.4 体系建构: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体系
        3.4.1 评价程序: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流程分解
        3.4.2 评价标准:制定原则、制定依据与相关参照标准
        3.4.3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构建过程与体系建构
        3.4.4 权重设置:权值评价与层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现状调查与评价
    4.1 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1.1 概念阐述:现状调查的内涵
        4.1.2 理论基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引入
        4.1.3 流程架构:现状调查与评价的流程整合
    4.2 体系构建:旧居住区更新现状综合评价体系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与思路
        4.2.2 旧居住区现状评价的主要因素
        4.2.3 现状调查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 权重设置: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3.1 权重方法的选择
        4.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流程
    4.4 模型建构:旧居住区更新现状评价模型
    4.5 实证研究:以南京市秦淮区旧居住区现状调查与评价为例
        4.5.1 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选择
        4.5.2 调查问卷与数据采集
        4.5.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5.4 现状综合评价及其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
    5.1 使用后评价(POE)概念解析
        5.1.1 使用后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5.1.2 使用后评价的类型与层次
        5.1.3 使用后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5.1.4 使用后评价在旧居住区更新中的意义
    5.2 使用后评价在旧居住区更新中的应用
        5.2.1 概念解析: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内涵
        5.2.2 流程解析: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流程
    5.3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5.3.1 文献回顾
        5.3.2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
        5.3.3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特征
    5.4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标准与量化方法
        5.4.1 评价标准的确定
        5.4.2 层次分析法与权重设置
        5.4.3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与方法
    5.5 实证研究:以合肥市西园新村更新使用后评价为例
        5.5.1 西园新村概况
        5.5.2 研究设计
        5.5.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5.5.4 指标权重计算
        5.5.5 模糊综合评价
        5.5.6 问题分析与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
    6.1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总体思路
        6.1.1 确定合理的更新单元
        6.1.2 正确处理旧居住区建筑实体的存留
        6.1.3 保持旧居住区空间的异质性
    6.2 物质空间更新规划路径
        6.2.1 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6.2.2 旧居住区功能优化
        6.2.3 道路系统组织架构
        6.2.4 公共空间重构
    6.3 社会空间更新规划路径
        6.3.1 居住区同质与异质的理性思辨
        6.3.2 居住区人口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相关研究
        6.3.3 有机混合的空间模式分析和模型建构
        6.3.4 混合住区人口构成及空间分布调整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9)研究性教学方法在研究生《模糊数学》教学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研究式教学
    1. 研究式教学内涵与特点。
三、模糊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2. 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四、基于研究式教学法的实施
    1. 加强数学理论基础为导向的教学。
    2. 以问题研究为导向, 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3. 以课程项目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以研究生《模糊数学》中模糊聚类章节为例

(10)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1.4.1 提出“主、客观信息”、“高、低阶信息”的概念
        1.4.2 提出行政噪声导致的信息差是学术造假源动力的观点
        1.4.3 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2章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科技成果
        2.1.2 高校科技成果
        2.1.3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
    2.2 主要理论支撑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信息论中的信息传递模型与信息不增原理
    2.3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概述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历史沿革
        3.1.1 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的建立阶段(1958—1966年)
        3.1.2 科技成果评价的停滞阶段(1967—1977年)
        3.1.3 科技成果评价的恢复阶段(1978—1986年)
        3.1.4 科技成果评价的规范阶段(1987—2015年)
        3.1.5 科技成果评价的市场化改革启动(2016至今)
    3.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形式
        3.2.1 内部评价
        3.2.2 外部评价
    3.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方法的类型
        3.3.1 行政评议
        3.3.2 同行评议
        3.3.3 定量评价
        3.3.4 综合评价
    3.4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特征
        3.4.1 评价主体以各级教育、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为主
        3.4.2 评价目的服务于政府科技管理需要
        3.4.3 评价对象以政府科技计划内项目为主
        3.4.4 评价标准过于简单量化
第4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4.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
        4.1.1 委托人与成果完成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1.2 委托人与评审专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1.3 评审专家与成果完成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成因
        4.2.1 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2.2 用主观信息评价客观信息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2.3 用高阶信息评价低阶信息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样本与数据来源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假设与检验
        4.3.4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后果
    5.1 造成高校科技工作者行为的逆向选择
        5.1.1 逆向选择问题的理论模型
        5.1.2 逆向选择问题的现实表现
    5.2 增加了高校科技工作者的道德风险
        5.2.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道德风险的表现
        5.2.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道德风险的动力分析
        5.2.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学术造假问题的博弈模型分析
        5.2.4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寻租问题的博弈模型分析
第6章 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6.1 克服结构性因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影响
        6.1.1 取消“纵向、横向课题”的划分方式
        6.1.2 发挥市场对“技术课题”成果的评价作用
        6.1.3 缩减行政体系评价范围
    6.2 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6.2.1 增加对成果内容真实性的审查
        6.2.2 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6.2.3 注重开发应用类高校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与贡献
        6.2.4 实行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质量导向
        6.2.5 实行教学和科研并重
        6.2.6 增加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信息化指标
    6.3 科学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6.3.1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主观指标客观化
        6.3.2 运用熵值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6.4 降低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阶次
        6.4.1 剥离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
        6.4.2 淡化职称的资源分配功能
        6.4.3 减少行政噪声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干扰
    6.5 打击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学术造假行为
        6.5.1 对学术造假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6.5.2 成立负责惩处学术造假行为的专门机构
        6.5.3 建立学术造假举报奖励制度
        6.5.4 降低评审专家的信息甄别成本
        6.5.5 提高对专家发现学术造假行为的奖励
    6.6 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寻租行为
        6.6.1 加大对寻租行为的惩罚力度
        6.6.2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活动的透明度
        6.6.3 适当增加设租人的正常收益
    6.7 构建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6.7.1 大力发展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科技评价机构
        6.7.2 建立学术市场声誉机制
        6.7.3 加快科技成果评价立法工作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某高校理工科教师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B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指标体系
附录C 2013年辽宁省部分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统计
附录D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四、“模糊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S小学为例[D]. 高雪梅. 山西大学, 2021(12)
  • [2]草莓叶主要挥发性物质的测定及其对草莓球腔菌的抑菌效果[J]. 童志超,徐艳群,李栋,李莉,罗自生. 核农学报, 2021(02)
  • [3]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高校模糊数学课程改革探究[J]. 黄冬梅,肖涛,付君丽. 保定学院学报, 2020(06)
  • [4]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D]. 夏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5]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D]. 王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研究[D]. 郑瑾. 湖南大学, 2019(01)
  • [7]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D]. 隋芳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8]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D]. 汪平西. 东南大学, 2019(05)
  • [9]研究性教学方法在研究生《模糊数学》教学的应用[J]. 陈小民,崔学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17(39)
  • [10]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 丁华. 东北大学, 2017(01)

标签:;  ;  ;  

“模糊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