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全面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马尔库塞“全面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一、马尔库塞“总体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改变人类,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塑造未来。自20世纪起,人类真正踏入了科技时代,科技的磅礴之力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显露。这是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但与此同时也给人类及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值得深入思考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们特别关注科学技术,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用。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秉承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传统,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来取代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批判,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思想。具体而言,本论文主要探究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本论文阐述了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问题。在时代背景问题上,论文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四个方面分析研究了马尔库塞所处时代的主要特征,勾勒出时代的轮廓。在理论渊源问题上,马尔库塞从马克思、海德格尔、马克思·韦伯以及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等多位思想家的思想中汲取养分,或继承发展、或批判摒弃,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论文重点分析了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思想。首先,在科技异化的具体表现上,马尔库塞提出了着名的“单向度”思想,认为发达工业社会的一切真实被和平、舒适、富足的虚假外表所掩盖,技术无形中消弭了社会的一切矛盾,使人成为现存制度的顺从者。整个社会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语言领域的一体化,成为单向度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则因否定和批判能力的丧失以及超越能力的丧失而成为单向度的人。其次,马尔库塞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科技异化的根源在于技术理性。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追求效率最大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与工具,同时也为技术理性取代批判理性提供了温床,技术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进而成为新的控制形式。最后,马尔库塞提出了消除科技异化的途径,赋予技术发展新的希望。一方面,马尔库塞认为可以通过创造与现有科学技术本质不同的新技术与新科学来改变科技奴役人、控制人的现状。另一方面,马尔库塞提出了“革命新理论”,认为可以通过革命建立一个真正与人相称的新社会,从而开启人类全新的生活方式。科技异化思想是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征着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的突出理论贡献。马尔库塞对解决科技异化问题的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但终因缺乏现实基础以及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而陷入了“乌托邦”。第三,论文深入研究了马尔库塞的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首先,论文梳理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概要阐述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在此基础上揭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内在关联的历史发展脉络。其次,马尔库塞以其独特的思维构建了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其一对科技中立论的批判是其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的基础。其二,科技意识形态化是科技异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在马尔库塞看来,科技的意识形态化表征着科技异化已经上升到政治高度,并且科技异化的程度与意识形态主宰地位的增强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其三,在马尔库塞看来,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途径大致有三种,即技术合理性证实制度合理性;技术理性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剥削与压迫;技术管理代替了政治统治。其四,马尔库塞对“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两组概念进行了区分,由此揭示了科技意识形态对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操控。最后,论文将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化思想进行了比较评析,挖掘二人思想中的一致性和分歧。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拓宽了意识形态批判的视野。但是,马尔库塞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直接等同,既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功能,也忽略了意识形态对现实的反作用;并且其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也没有能够触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第四,论文对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的生态学意蕴进行了探究。首先,本文阐释了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的自然观前提。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自然界和人的异化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人类疯狂的破坏和盘剥大自然,使自然界丧失了独立的“主体”地位。马尔库塞从对“劳动”概念的解释,对“自然是人的工具”的解释,对“历史是人的真正自然史”的解释三个方面阐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提出了其自然观的核心内容——自然解放论。自然解放的宗旨是要解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关系,使二者关系回归和谐与安宁。而且自然解放具有“两重性”,既要解放属人的自然,又要解放人类的外部生存世界——自然界,要把人和自然都从技术的统治和控制中解放出来。其次,在自然观的基础上,马尔库塞构建了自己的技术生态思想。马尔库塞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表现及其实质,最终提出通过建立人道化的技术世界来解决这一难题。在马尔库塞看来,尽管技术理性导致了人与社会的单向度化,但技术依然具有解放的潜能,人类需要人道化的技术来释放技术的解放潜能。人道化的技术是将理性与艺术相融合的后技术理性所引领的更高发展阶段的新技术,是可以促进技术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新技术。最后,马尔库塞的自然观与技术生态思想启示人类发展能够处理好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关系,兼顾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并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形成重大影响。但很遗憾因缺乏实践基础而流于空想,也没有能够触及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深刻批判,同样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第五,论文探究了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启示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本文以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为视角,立足于中国发展现状,批判性分析了中国科技发展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的一面及其违背伦理规约的一面;同时批判性的反思中国社会呈现出的单向度化趋势,探寻国人丧失批判性、否定性的表现等等问题,深刻思考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对我国现实问题的警示和启迪意义,赋予本文一定的实践价值。作为一位时刻处于矛盾而困惑的思想状态中的思想家,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思想既表达了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失望与痛恨,也呈现出对未来人的自由和社会解放的希望和憧憬,这体现了马尔库塞“悲观但不绝望”的“辩证法”。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的不足和局限性不可否认,但是,马尔库塞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发现现实问题的严峻性,并努力为了改变现状而进行奋斗,这种批判精神永不过时,因为没有批判精神就没有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雨辰[2](2020)在《略论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文中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主要存在着实践唯物主义解释路径、人学解释路径和交往范式解释路径,其共同点是反对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和经济决定论的解释,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定为非本体论的批判的唯物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他们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二重效应,指出科学技术在带来巨大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沦为一种行使意识形态功能的工具,强调西方社会已经是一个包括人自身生存的异化、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内的"总体异化"的社会。西方社会的基本矛盾体现为社会发展总体化、一体化和个人个性化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西方人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前提是通过文化心理革命形成个人的独立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其途径就是通过艺术审美形成具有政治和解放功能的"新感性",通过"爱的教育"形成敢于追求自我利益的独立人格的人。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既有共性,也有不同点,鲜明体现了其理论的批判性与现实性有机统一的学术传统,其理论结局走向抽象人道主义的乌托邦根源于他们不能很好地把经济批判、政治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批判有机结合起来,也提醒我们脱离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不仅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无法真正找到克服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现实途径。

谢静[3](2020)在《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系统解读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将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理论特色和社会批判理论相结合,以政治美学为核心线索将其一生的致思理路与政治运动实践贯穿起来,开显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的革命潜能和政治批判功能。选定此主题的原因在于感性、理性、美与政治作为关键范畴充斥于马尔库塞着作文本之中,本文致力于将这些看似孤立且矛盾的范畴放置于马尔库塞的学术经历中加以联系,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演变。马尔库塞回到“美”与“知觉”同源的古希腊哲学中,探索美与感性欲望的关系。在“美”的原初语境中,它指的是柏拉图所认定的那种低级的、发源于肉体的感性欲望。而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指出美不只代表着少年的肉体之美,更意味着超越一切形体之美的美的原则,而美的原则是爱欲之神的化身,是生命的源泉。马尔库塞在此意义上,发现了感性欲望与爱欲的关系,重新挖掘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关于性本能与肉体欲望的关系,使爱欲超越性欲成为一种更大的生物本能,将体验快感的感官范围从生殖器官扩张到人的整个身体,实现身体的爱欲化。马尔库塞认为积淀在个体血肉之躯中的审美心理结构是爱欲的存在场域,爱欲是情欲的人化,是对人的动物性的生理情欲的理性塑造与陶冶过程,它以生物根源为基础,但其中具有理性的渗透,从而超越了动物的性质。他利用弗洛伊德关于的心理分析,挖掘审美中情欲因素与复杂性,在对“艺术是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的理解中,确定了美感是爱欲这个人性总体结构中的心理本体,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起新感性这个情感心理本体。马尔库塞从精神分析中关于性本能(力比多)与自我、生欲与死欲的对抗中发现了爱欲作为人类集体的生命本能所蕴含的强大政治效力。因原本自由的主体意识与精神过程在权威国家的公共生存中被同化了,个人精神的失调、爱欲的压抑更直接地反映了社会总体的失调,于是心理学问题变成了政治学问题。马尔库塞认为美体现了反抗现实原则的快乐原则,是人类爱欲本能的最高精神产物,美学与艺术是审美形式的外化结果,是爱欲、快乐本能解放动力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反叛统治秩序的革命潜能。可见,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改变了传统意义上非功利的美学,也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在人的审美本质基础上将人类爱欲的解放界定为广义的政治学。他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有明确的批判指向——理性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技术理性。受理性主义文化的影响,主体性原则与现代科技体系合谋将人性之中的感性丰富性从生存理性中排挤出去,人类以技术理性取代包含感性之维的生存理性,使理性中的自由、否定之义消失,导致技术理性成为一种极权统治将历时的感性生命本身整合进压抑性的文明进程与消费性的社会生产领域。这种感性生存境况造成了爱欲与新感性作为情感本体的审美之维的缺失,是人类单向度的精神危机的根源。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以审美人性的复归为批判理论的切入点与理论旨归,融合多种对抗技术理性与理性主义文化的思想资源,最终形成了以爱欲满足为中心的新感性政治革命路线。以人的自然生物本能为物质基础,将深藏于“类本质”之中导源于快乐原则的反叛激情挖掘出来,在理性的否定性推动力下,使人的整个身体重新回归到代表游戏与闲暇的审美冲动中去。发挥想象力对感性与理性的沟通作用与为感性秩序立法的革命潜能,重建象征着完整人性的新感性。在不满于固定规训的审美形式的更迭性运动中寻求重建通往幸福与自由的新秩序的可能。这也是马尔库塞整个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的致思理路。不能否认马尔库塞以艺术与美学为解放之途的批判方式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相比,缺少对资本逻辑的分析与批判,这使他的政治美学批判最多达到意识形态批判的水平,不能深入到具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所扭结而成的社会结构领域,削弱了其理论的现实性,造成了其理论中历史性与先验性之间的矛盾。但是,他承认与积极利用审美感性的多样性、偶然性、多变性,以此拯救感性力量的否定性和批判功能,这种对本真生命的尊重态度,是值得现代人反思与借鉴的。因此,对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的研究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情势变更的理论选择之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满足物质匮乏的经济革命不再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的主旋律,更令人关注的是人民的现实的具体的感性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人生而为人所一直追求的尊严和价值的体现。研究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能够让我们在物质财富迅猛增长的今天,去冷静地分析资本的逻辑与审美的价值之间的博弈,尝试解答如何在市场洪流中不迷失自我和初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性与主体间性,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统一,个体自身的身心协调发展,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李红娟[4](2020)在《总体革命:马尔库塞异化的扬弃路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尔库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继承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状态的扬弃路径分析。他认为只有在"新左派"带领下进行"总体革命"才能建立一个"非压抑性的文明社会",实现人的爱欲解放和整个社会的解放。

王丹婷[5](2020)在《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病导致了生态危机,进而又引发了人的存在危机。马尔库塞生活的时代,是西方社会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从多元视角和层面入手,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性道德发生了物化,技术发生了工具化,导致自然发生异化,继而引发了人的异化,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马尔库塞基于人类的整体发展和整体利益考虑,提出人应该对传统人类中心论的道德视域进行扩展,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在人与自然关系之间创建一种和谐的伦理关系。纯粹功利主义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政治结构中占主导,自然主体道德则遭到了忽视,自然界合理性依据的技术理性也遭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攻击,马尔库塞对此进行了批判,提出应该尊重人的内在自然价值与外部自然价值,继而实现双重解放。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模式下,面对生态危机应该如何解决,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性的参考,也为我们找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时代中,解决生态危机的具体路径,不仅以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理论视域,阐述了生态危机的解决办法,在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还具有十分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特征。尽管马尔库赛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存在乌托邦的幻想,但是他从现实层面出发探索了人类生存状态,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的本质,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于历史资料,在马尔库塞的诸多文本中,归纳和总结了他所提出的生态学观点,力求阐明马尔库塞的生态思想。力图通过对下面几个问题的研究,来阐明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第一个问题是本文的基础性问题,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缘何而来的问题。这是本文得以立论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正确理解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包含了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理论背景。因此,本文从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开始,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来展开对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并从不同的维度来展现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第二个问题是对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性的揭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深入分析马尔库塞的生态批判思想,从而揭示了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在反思中建构,在建构中批判。从中既可以窥见马尔库塞破解造成生态危机的具体致因,也可以领略其思想的总体性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展开的批判。而隐含在这些批判背后的则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关注、对人类未来的关注这些更为关键性的问题。因为能够发现危机,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危机,解决危机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够揭示出造成危机的原因。马尔库塞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总体异化的反思中揭示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原因所在,在于人过于强化自为原则在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呈现。生态问题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问题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呈现。生态批判构成了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动力。第三个问题是本文对生态危机解决路径及双重解放的揭示。这是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对于生态危机拯救路径的探索和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前景的展望,是马尔库塞生态伦理思想的关键所在。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全面控制的背景下,马尔库塞努力的寻求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道路,他把生态伦理向度的解放理论不仅引入激进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科技变革,并且将解放理论引入人的心理的爱欲解放和审美解放,并且更在新的意义上来寻找新的革命主体,在总体性的意义上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人不但实现了自在与自为的同一,并且个体机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人类全面的发展获得了自由的空间,这不仅符合了马尔库塞一直所倡导的个体满足的快乐原则,而且也体现了马尔库塞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人类幸福的终极理念;不仅可以达到消除发达工业社会对人与自然造成的压抑,而且也可以恢复人类在批判的同时又超越的双面维度,在诗意栖居中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张茜[6](2020)在《马克思与马尔库塞革命观之比较》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中叶,新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马尔库塞看到,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水平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并没有摆脱压抑。相反,压抑的俗化形式变得更加深入了,社会中的个人被完全整合进了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的支配和控制模式中。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的这种社会状态是病态的,要通过革命进行改变。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受马克思的影响,但又与马克思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他认为人所承受的不自由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给他们带来的异化,这种异化作用于人的自身和外部环境,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只能通过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来实现。在马尔库塞看来,马克思的这种革命理论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现实了。他认为现实情况的改变要求人类解放理论也要进行社会地、历史地修正。所以马尔库塞终其一生都在沿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力图实现马克思革命理论的新发展。基于马克思与马尔库塞二者革命观之间的这种理论联系,本文将以二者革命观为研究对象,在把握其理论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对比,希望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二者的理论内容,以及明确马尔库塞是否在人类解放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的超越。本文共6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2至5章从二者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所选择的革命主体、所采用的革命方式和所导向的革命前景四个角度逐一进行对比。其中除了对二者理论内容的理解,还探讨了马尔库塞对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看法,如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看待技术中立论、无产阶级的新变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他的影响等。第6章就是在前文对比的基础上,总结二者革命观的联系与不同。虽然马尔库塞与马克思都认同人的本质与存在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这种统一,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马克思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从客观现实入手,认为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于是他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经济领域的私有制及其政治领域的表现——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号召遭受最深重压迫和磨难的广大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而马尔库塞认为社会现实情况的改变,使人们所承受的主要压迫转移到了精神层面,解决问题的关键也转移到了恢复人的一种意识层面的原始能力上来了,也就是他所认为的人的本能——爱欲。同时马尔库塞认为此时的无产阶级已经被资产阶级同化,无法承担革命任务,转而选择了三类未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人,希望通过全面抵制和抗议的手段从外部重建新的社会价值体系来取代资本主义,建立新的非压抑性文明。此时可以看出,马尔库塞的理论与马克思相比,将人的意识感受作为衡量社会是否合理的标准,倒向了主观主义;将革命任务寄托在无法联合的少数派身上,背离了群众史观,带有极强的英雄主义色彩;将革命方式定位于抵制与拒绝,并且对于具体做法没有进行系统明确的表述,缺乏革命性与现实性;将革命前景仅描述为自由闲暇的生活,缺乏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带有严重的乌托邦色彩。所以,马尔库塞的人类解放之路注定会以失败告终,而他的革命理论也没有实现对马克思的超越。马尔库塞与马克思一样,一生都致力于伟大的人类解放事业。虽然总体来看,他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也无法实现解放人类的最终目标,但其中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性研究,汲取合理之处,为解决我们当下面临的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刘倩[7](2020)在《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70年代末,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两场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一场是思想领域的解放,即从当时封闭、僵化的思想桎梏中脱离出来,重新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另一场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即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笔者以为,由邓小平领导的这两场改革和运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意义与影响。首先,在“人事实上应当如何生活”的马基雅维利式的忧患意识的感召下,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重大历史转折,拉开了中国现代性发育的大幕,从此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次,思想解放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环境,为我国经济改革与现代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更重要在于,其与这场经济改革之间形成了一股特殊的张力,指出了人的文化、人的思想与人的价值的建设问题的迫切性。这一点,与中国着名思想家唐君毅于上世纪70年代所发出的,通过对人文思想的重建反哺政治经济的呼唤一脉相承。因此,在这一历史转折所引发的中国现代性发育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研究与探析,在以下双重维度上彰显了其存在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一是从反思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至今所显示的特点和历史质料的存在,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不间断的历史进步性这两个方面,对马尔库塞的精神财富进行重新考察与评估;二是不仅仅依赖于文化哲学批判的单一视角,而是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批判逻辑的高度对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评价,借鉴其所反映的“人文精神之沦丧”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为我国的现代性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资源与研究问题,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文主义之政治经济”。围绕“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马克思思想遗产的轴心原则,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探析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主要通过以下六个部分进行阐述。导论部分揭示了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预设。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尔库塞的理论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比如将其归结为一种由卢卡奇等人开辟的文化批判,一种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支配原则的压抑性批判,以及一种反思技术文明的生产性破坏的技术理性批判等等。本文认为,虽然这些批判有其各自的阐释特点,但并没有全面地、深刻地把握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要义,也即没有揭示其与马克思理论的内在本质之间的关联,这一关联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本文认为,一方面,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以下三个方面延续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首先,它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相统一的哲学道统;其次,它一脉相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市民社会——国家”的批判逻辑;再次,作为一种针对社会各界面的总体性批判,它深刻反映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具有的社会复杂系统的批判功能。另一方面,在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中轴坐标的前提下,对社会历史重大思潮的高度敏感又使得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发展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鲜明特征,包括哲学追问的主题和话语的不同,批判逻辑的路径不同,对异化问题的理解不同,对阶级分析的读解不同,以及所借助的批判工具不同。导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本质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主题的当下延续和问题域的不同转换。第一章梳理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动因。他一生经历了20世纪许多重大社会事件,其理论思想的生发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和德国革命的时代背景,促使马尔库塞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发生兴趣,试图为无产阶级革命在革命时机成熟、条件具备之际却没能取得真正胜利的问题寻找理论上的解释。这一时期,马尔库塞的三篇重要论文《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具体哲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基础》,显示了他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底板,融合当代各种理论思潮,阐释人类生存境遇的最初尝试。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特殊历史现实使马尔库塞对法西斯主义的起源做了深入剖析。他认为极权主义是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产物,为抵御资本主义内在危机以及对该危机的各种反抗与革命提供了保障。通过对极权主义的批判,他呼唤着一种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社会批判理论,它以唯物史观和辩证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宗旨,强调对现存秩序的彻底的批判、否定与超越。最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进入到“后工业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与审美方式等方面的剧烈变化带来了资本与精神对立的新形式,从暴力冲突转向了对心理能量的压抑,引导马尔库塞转向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试图通过对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理论的融合探寻这一阶段的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新特征。第二章阐释了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第一个层次,即对经济界面的本质抽象。针对后工业社会全新的历史世俗基础,马尔库塞以经济现实为切入点,对纷繁杂芜的经济现象的新趋势和新发展进行了深刻剖析,并由此抽象出三个本质特征:1、消费社会。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社会的剧变之一,乃是马克思时代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转变成了消费对生产的牵引和驱动。消费成为一种主导的社会存在方式,其心理学逻辑预设从“内心世界的禁欲主义”变成了力比多释放的函数,消费异化的秘密则在于“虚假需要”对真实需要的替代。2、高度垄断的资本及其技术化趋势。消费之所以成为经济本体的重要范畴,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来自于高度垄断以及高度技术化资本构成的本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到高度发达阶段。作为这一转折的结果,垄断资本的运行方式相应发生改变,一方面是从帝国主义时期的海外殖民地转变为跨国公司,另一方面诞生了高端技术资本,即形成了以资本逻辑为驱动的技术逻辑,它通过建立起一套高度理性与权宜的生活系统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支配与操纵。3、剩余价值的新模式。马尔库塞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垄断及其高度技术化的资本逻辑的运行下,马克思意义上的剩余价值已经转变为“剩余意识”。它体现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型所导致的资本扩大化的剥削问题,表明剥削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是遍及其他一切领域的空间,深刻显示出人类解放所面临的新障碍与新困难。第三章探讨了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第二个层次:政治形式的新变化。马尔库塞对后工业社会经济界面新趋势的分析不单单反映了其经济领域的本质特征,更同时显示了政治领域的新变化,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从经济利益向政治利益的嬗变。第一个政治新形式是利益高度集中、权力高度垄断。资本逻辑的政治权力借助消费意识形态进行政治思想灌输与社会潜意识操控,通过技术理性、资本逻辑与政治理性的共谋构建起一种新“极权主义”。面对这一新的“意义之网”,剩余意识的生产与再生产运动表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本质:一方面,它为发达工业文明维系其自身的剥削与控制的机制提供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动力同时又对一种新“革命主体”的萌芽起到了催化作用。第二个政治新形式是革命概念的新内涵。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对立面一体化的背景下,马克思的革命概念的涵义从贫困和匮乏的暴力革命转变为由丰裕社会和过剩体制所导致的危机,由此终结了马克思主义对乌托邦的禁忌,革命变成如何在重构技术的前提下建立一个与现存完全不同质的非压抑性社会。第三个政治新形式是新“革命主体”。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物化趋势日渐加剧,传统的革命主体正在淡去,因而只有对现存秩序的彻底“大拒绝”,才能够为新的“革命主体”的孕育提供生长空间。马尔库塞认为,新“革命主体”就是那些在资本主义一体化趋势中艰难地生存着的边缘团体与少数派,他们本身的存在就意味着一种人类自治的新形式的可能。第四章揭示了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最后一个层次:物质丰裕与精神匮乏,展现了从经济批判到政治批判再到哲学批判的内在逻辑联系。其哲学追问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单向度的人”与单向度社会。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富裕社会的内在本质是一个矛盾冲突高度累积的社会,物质充裕带来的享乐与满足同时隐含着形形色色的痛苦与匮乏。这是因为人被裹挟进彻底由物欲宰制的单维界面,而精神向度的需要被压抑和剥夺了。对这一重大现实遭遇所带来的人类命运的深层忧虑与关怀,成为贯穿马尔库塞毕生研究的宏大主题。第二,“爱欲与文明”。对晚期资本主义“单向度的人”与单向度社会的本质的揭示,提出了人类如何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的问题。马尔库塞认为,现实的革命问题不再体现为暴力的革命冲突与阶级斗争,而是显现为种种心理层面与文化维度的矛盾与冲突。所以,自由和解放首先意味着需要释放和升华由晚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压抑的心理能量,也即呼唤爱欲与文明在新时代的辩证统一。由此才能够塑造一种“新类型的人”,追求一种“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更加理想的社会形态。第三,审美救赎。马尔库塞晚年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学境界,特别强调对美学意义上的哲学升华及其价值的完整追求。但他的美学具有比单纯的审美艺术更深层的内涵,即将整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哲学升华的一种质料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使其焕发出新的人性的光辉,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最高意境的显现。第五章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评价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作用与意义,另一个是试图分析其所存在的不足与缺憾。本文认为,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向20世纪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过渡的标志性人物之一,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为这一过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第二,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有着强烈的“追求行动哲学”的特征,始终以追求人类自由与解放的全面复归为旨向,密切关注当代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精神意向性。第三,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研究视域,为中国的现代性发育与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与思考的理论资源与理论启示。同时,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资本与精神的关系的分析缺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系统性与深刻性,二是仅仅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与冲突的特征,但未能深入把握资本在当代对人的精神“再次异化”的实质。所以,对他的精神遗产需要批判性地继承。总之,通过探析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本研究主要解决了以下三个重大问题:一是丰富了现有的马尔库塞学术研究成果,为填补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考察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空白做出有限的尝试。同时,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轴心重释马尔库塞的理论思想,开创了马尔库塞理论研究的新路径与新内容,扩展了国内学术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视域。二是通过将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置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中查审,补充与完善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史研究的学术链条,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素材。三是对一直以来伴随中国现代性进程不断发展变化的重要问题,即如何平衡物质利益的解放与感性精神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积极探索,从而为中国下一步的现代性发育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与理论问题。

朱彦明[8](2019)在《马尔库塞论宗教的革命作用及其理论困境》文中研究表明马尔库塞对宗教的思考,不仅揭示了宗教作用的二重性,即"解放形象"与"统治形象"的矛盾,而且他后期还思考了宗教在改变世界中的积极作用,并希望复兴历史上的异教因素刺激现实革命。在此方面,他创造了一种弥合了宗教经验的政治激进主义,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宗教批判思想"相遇"。但是,马尔库塞对"大拒绝"的思考,他的总体革命的要求,他的全方位的批判哲学,都带有一种潜存的弥赛亚主义倾向,这最终无法与政治革命统一起来。他的思想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想通过宗教刺激现实革命,但另一方面他又发现现实革命的限度,因为这无法满足宗教救赎的要求。马尔库塞对宗教的思考,今天仍然可以启发我们思考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杨彩,胡军华[9](2019)在《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理论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赫伯特·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霍克海姆的支配理论,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论述和剖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的生存状态,展现了技术异化在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马尔库塞积极倡导通过新感性和爱欲解放、艺术革命与总体革命等途径摆脱技术异化,以期实现人的全面解放,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理论彰显了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同时丰富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

马蒙[10](2019)在《新马克思主义苏联民主批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落后国家获得胜利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带领人民依据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时代,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苏联民主政治模式。从苏联模式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现实后果来看,总体上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苏联模式的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为关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人们提供了研究和批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问题的样本和对象。论文从逻辑与历史统一出发,在文本研究中历史梳理了各具代表性的国外新马克思主义中托洛茨基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托派最早作为党内反对派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展开批判,批判党的官僚化和民主发展不平衡。指出苏联社会是过渡社会,国家是蜕化的工人国家,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不是社会主义的。在苏联社会性质上主要有官僚集体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三种看法。第四国际正统派政治革命的基本内容就是发展和恢复工人民主和苏维埃民主。当代托派理论家曼德尔提出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需要不断革命完成世界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三大任务以推动国家消亡。总之,托派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苏联官僚统治,否则苏联就会走向资本主义复辟。西方马克思主义于20年代初在批判苏联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厂委员会的自治社会主义直接民主模式。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将苏联与法西斯国家并列展开批判,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是一种新的极权主义国家,分析了极权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斯大林逝世及苏共二十大之后批判全面系统展开,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缺乏自由,苏联党的统治实质上是少数人的统治,在消灭私有制后产生了新的新的独裁,只有专政没有民主。还批评赫鲁晓夫和斯大林一样都没有发展好社会主义民主。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作为批判的哲学依据,批判苏联专制,政治异化。70年代左右相关流派批判苏联是党专政,不是解放的社会。批评苏联强国家的政治异化以及苏维埃式的直接民主制会导致专制。除了少数流派反对人道主义批判外,总体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工人自治的社会主义两种批判进路和社会主义道路。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从诞生起就紧跟苏联,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了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民主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进行批判。批评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的过度集中和官僚化,不是工人民主国家。批判苏联官僚阶层凌驾于社会之上,认为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却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诞生的制度并没有开辟人类解放的道路。落后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不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前提。根本摈弃了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建党原则,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主张恢复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取代苏维埃模式的委员会民主制,实行多党制,继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指出苏联解体是因为民主发展的失败,致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内在优势未能发挥。作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另一个国家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批判的吸收一切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在中国得以不断发挥。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新时代,对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历史比较,可以认识到,批判总体上是有问题意识的,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苏联模式在民主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价值。同时批判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有极端化和片面化问题。在批判的批判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和规律:民主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日常生活批判与民主习惯的养成;发展民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加强党的领导与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社会主义民主的魅力在于现实主义和激进主义结合、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民主理论的价值要在实践中实现和检验。论文紧扣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民主消亡理论主题,试图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张力,从三个流派的批判研究入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展开比较研究和总体评价,以期从批判的批判中探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使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实践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二、马尔库塞“总体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尔库塞“总体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
    2.1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科技时代的来临与科技负面影响的加深
        2.1.2 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对科技发展依赖性的增强
        2.1.3 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政治民主化趋势
        2.1.4 批判意识的兴起与文化工业的诞生
    2.2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2.2.2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2.2.3 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概念的理论区分
        2.2.4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启蒙批判思想
第3章 马尔库塞科技异化批判思想
    3.1 科技异化的表现
        3.1.1 虚假背后的真实
        3.1.2 单向度社会的出现
        3.1.3 单向度人的生成
    3.2 科技异化产生的根源——技术理性
        3.2.1 马尔库塞的理性观
        3.2.2 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
        3.2.3 极权主义的技术合理性
    3.3 消除科技异化的途径
        3.3.1 新技术与新科学之熵
        3.3.2 革命新理论的实践运用
    3.4 马尔库塞科技异化批判思想评析
        3.4.1 马尔库塞科技异化批判思想的理论价值
        3.4.2 马尔库塞科技异化批判思想的局限性
第4章 马尔库塞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
    4.1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4.1.1 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4.1.2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
        4.1.3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
    4.2 马尔库塞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的建构
        4.2.1 马尔库塞对技术中立论的批判
        4.2.2 科技意识形态化是科技异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4.2.3 科技意识形态化的途径
        4.2.4 科技意识形态对人的操控
    4.3 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比较评析
        4.3.1 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的一致性
        4.3.2 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的主要分歧
    4.4 马尔库塞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评析
        4.4.1 马尔库塞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的理论价值
        4.4.2 马尔库塞科技意识形态化思想的局限性
第5章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的生态学意蕴
    5.1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的自然观前提
        5.1.1 马尔库塞自然观的形成基础
        5.1.2 人与自然的关系
        5.1.3 马尔库塞自然观的核心内容——自然解放论
    5.2 马尔库塞的技术生态思想
        5.2.1 问题的提出—生态危机理论
        5.2.2 问题的解决—人道化的技术世界
    5.3 马尔库塞自然观与技术生态思想评析
        5.3.1 马尔库塞自然观与技术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
        5.3.2 马尔库塞自然观与技术生态思想的局限性
第6章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的启示
    6.1 树立完整理性的科技观
        6.1.1 正确的科技观
        6.1.2 和谐的自然观
        6.1.3 理性的消费观
    6.2 重视科技的人文与伦理内涵
        6.2.1 科技发展应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6.2.2 科技发展须加强科技伦理的规约
    6.3 塑造和培养否定性思维
        6.3.1 否定性思维与人的全面发展
        6.3.2 “否定性”丧失的现状分析
        6.3.3 积极培养否定性思维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略论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内涵阐释的三种路径
    第一,施密特的实践唯物主义阐释路径。
    第二,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人学解释路径。
    第三,哈贝马斯从交往范式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西方人异化生存境遇的揭示
三、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论结局与理论得失

(3)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背景与契机:理性逻辑的辩证法
    第一节 理性的分裂
        一、理性的原初统一
        二、“理性”与感性的分裂
    第二节 技术理性的统治
        一、技术理性的产生
        二、技术理性对感性的压抑
    第三节 理性的颠覆与重建
        一、新感性对技术理性统治的颠覆
        二、辩证理性的复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思想先声与理论来源
    第一节 《德国艺术家小说》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的艺术形态演进理论对马尔库塞的启发
        二、卢卡奇的生活、心灵、形式理论的影响
        三、《德国艺术家小说》对浪漫主义反讽的继承与超越
    第二节 海德格尔的影响
        一、从浪漫主义文学到存在主义美学
        二、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改造
        三、马尔库塞对生存现象学的吸收
        四、马尔库塞对生存现象学的批判与改造
    第三节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发
        一、以审美人性为基础重释《手稿》的原因
        二、人性基础在于哲学中的劳动概念
    第四节 黑格尔的影响
        一、历史总体性中的否定概念
        二、否定辩证法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潜能”的实现
        三、开启浪漫主义的深层构境:否定的乌托邦与革命的姿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思想展陈
    第一节 政治美学的批判指向:单向度危机
        一、发达工业社会
        二、苏联社会
        三、纳粹极权主义
        四、肯定性的文化
    第二节 政治美学批判的目标:爱欲解放
        一、心理学范畴成为政治范畴
        二、为爱欲而战的解放路线
        三、美学形象成为政治形象
    第三节 美学问题的政治意蕴
        一、艺术“乌托邦”的现实性
        二、艺术与革命
        三、审美形式的自律性与异在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的思想特质
    第一节 作为政治美学的批判理论
        一、政治美学的提出及内涵
        二、政治美学化与美学政治化
        三、以爱欲与新感性为批判武器
    第二节 新感性对技术理性的反叛
        一、技术理性与新感性的博弈
        二、新感性已成为政治因素
        三、新感性本体论的政治批判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评析
    第一节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的贡献与限度
        一、开启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视角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内的政治美学
    第二节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批判的当代启示
        一、对当代美学与政治研究的影响
        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总体革命:马尔库塞异化的扬弃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谁来革命——“新左派”
二、如何革命——“总体革命”
    (一)人的爱欲解放
    (二)大拒绝
    (三)艺术革命
    (四)自然革命
三、革命前景——“非压抑性文明社会”

(5)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
    2.1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2.1.2 弗洛伊德的文明压抑理论
        2.1.3 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思想
    2.2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
        2.2.1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
        2.2.2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2.2.3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社会生活背景
第3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之生态危机思想与生态批判思想
    3.1 生态危机思想
        3.1.1 生态危机的总体根源
        3.1.2 生态危机的具体致因
        3.1.3 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
    3.2 生态批判思想
        3.2.1 生产批判
        3.2.2 意识形态批判
        3.2.3 文化批判
        3.2.4 技术理性批判
第4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之自然解放思想与人性解放思想
    4.1 自然解放思想
        4.1.1 自然解放的维度
        4.1.2 自然解放的意蕴
        4.1.3 自然解放的路径
    4.2 人性解放思想
        4.2.1 人性解放的维度
        4.2.2 人性解放的意蕴
        4.2.3 人性解放的路径
第5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与理论评析
    5.1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5.1.1 前瞻性——“弱人类中心主义”的希望
        5.1.2 批判性——“单向度”中判断力的消失
    5.2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评析
        5.2.1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成就
        5.2.2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局限
第6章 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6.1 将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置于社会建设的框架中
        6.1.1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一起来
        6.1.2 在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6.2 促进相关生态观念的转变
        6.2.1 有益于资本观的转变
        6.2.2 有益于生产观的转变
        6.2.3 有益于消费观的转变
        6.2.4 有益于科技观的转变
        6.2.5 有益于文明观的转变
    6.3 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6.3.1 制度:完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6.3.2 技术:正确认识使用科学技术
        6.3.3 价值观:树立合理的消费价值观
        6.3.4 教育:强化全民生态教育
        6.3.5 行动体系: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6)马克思与马尔库塞革命观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所面临的社会现实
    2.1 马克思: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异化
    2.2 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和反技术中立论
    2.3 马尔库塞:新自由主义时期的科技异化
第3章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所选择的革命主体
    3.1 马克思:无产阶级
    3.2 马尔库塞对社会新形态下的无产阶级的否定
    3.3 马尔库塞:三类边缘人
第4章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所采用的革命方式
    4.1 马克思:暴力革命
    4.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马尔库塞的影响
    4.3 马尔库塞:本能与总体革命
第5章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所导向的革命前景
    5.1 马克思:共产主义
    5.2 马尔库塞对马克思革命前景的修正
    5.3 马尔库塞:非压抑性文明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看待马尔库塞的精神遗产?
        二、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逻辑框架
        三、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单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创新点与研究方法分析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动因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革命的忧患意识
        一、垄断资本主义、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危机
        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遗憾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基础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社会批判理论的源起
        一、法西斯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哲学与社会批判理论
        三、重建“理性”与“革命”的辩证原理
    第三节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初探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
        二、“新”工人阶级的壮大
        三、从暴力革命的外部冲突到心理能量的内部压抑
第二章 经济界面的本质抽象
    第一节 消费社会
        一、消费社会: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新成就
        二、消费的心理学逻辑预设:从“内心世界的禁欲主义”到力比多释放的函数
        三、消费异化的本质:“虚假需求”对真实需求的替代
    第二节 高度垄断的资本及其技术化趋势
        一、高度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作为高度垄断资本特殊运行模式的跨国公司
        三、技术资本的新特征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新模式
        一、高度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剩余”
        二、马尔库塞对巴罗“剩余意识”范畴的解析
        三、剩余意识的动力学机制
第三章 政治形式的新变化
    第一节 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的嬗变:利益高度集中、权力高度垄断的政治新形式
        一、政治思想灌输与社会潜意识操控:消费意识形态
        二、新“极权主义”:技术理性、资本逻辑与政治理性的共谋
        三、新自由主义浪潮下剩余意识的政治潜能
    第二节 革命概念的新内涵
        一、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
        二、马尔库塞对马克思革命概念的扬弃和新“革命”概念
        三、“乌托邦的终结”
    第三节 新“革命主体”与自治
        一、“无产阶级的物化”
        二、“大拒绝”的革命之路
        三、新“革命主体”的提出
第四章 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匮乏
    第一节 “单向度的人”与单向度社会
        一、“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
        二、“富裕社会的不满者”
        三、“从富裕社会中解放出来”
    第二节 “爱欲与文明”
        一、压抑性的俗化趋势及其心理学基础
        二、“新感性”
        三、追求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
    第三节 审美救赎
        一、当代艺术状况及其与艺术本质的背离
        二、艺术的政治实践功能
        三、作为未来社会新构想的审美之维
第五章 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意义与局限
    第一节 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意义
    第二节 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含中译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理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理论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2.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3.霍克海默的支配理论
二、技术异化的表现形式
    1.单向度的社会
    2.单向度的人
三、科技异化的消解途径
    1.新感性理论
    2.爱欲解放论
    3.艺术革命论
    4.总体革命理论
四、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理论的历史价值
    1.彰显了人本主义精神
    2.丰富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

(10)新马克思主义苏联民主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民主萌芽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历史逻辑
        三、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理论逻辑与核心要义
        四、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第二节 苏联民主政治模式的理论发展与历史实践
        一、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初创
        二、列宁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逻辑
        三、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确立
        四、苏联民主政治制度模式的发展与覆亡
    第三节 苏联民主政治模式简单评价
        一、辩证看待苏联民主政治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章 托洛茨基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第一节 基础与主导:托派创始人托洛茨基的批判
        一、托洛茨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看法
        二、作为党内反对派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
        三、作为国际左翼反对派时期的批判:不断革命论与党的蜕化
        四、筹建第四国际时期的批判:蜕化的工人国家与被背叛的革命
        五、苏联政治制度的可能历史命运与不良后果
        六、托洛茨基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理论小结
    第二节 异端与正统派:托派及第四国际内部的不同批判
        一、异端派的批判
        二、正统派的批判
        三、异端派和正统派苏联解体代表性观点简单比较
        四、现代托派(第四国际)的政治革命与社会主义民主观
    第三节 集大成与高潮:曼德尔的批判及价值
        一、苏联官僚政治产生的历史分析
        二、苏维埃民主与先锋党的角色
        三、苏联官僚阶层两面性矛盾的分析
        四、苏维埃民主与社会主义自治民主
        五、过渡社会国家消亡基础的初步分析
        六、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及苏联解体的分析
        七、曼德尔苏联民主政治批判理论小结
    第四节 托派苏联官僚制批判总结及其历史意义
        一、托洛茨基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理论逻辑
        二、托派关于苏联社会性质的几种看法
        三、曼德尔对正统派批判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四、托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一、卢卡奇的总体革命观与无产阶级的组织方法论
        二、葛兰西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评价及苏联民主政治批判
        三、柯尔施的工厂委员会思想和对列宁国家与革命理论的批评
    第二节 30 年代末至50 年代初同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并列批判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苏联极权主义政治体制的批判
        二、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赖希的极权主义心理学批判
    第三节 斯大林逝世及苏共二十大之后全面系统批判的纵深展开
        一、新实证主义德拉·沃尔佩对苏联民主模式缺乏自由的批判
        二、马尔库塞政治学原理的批判分析
        三、弗洛姆的批判:人道主义还是极权主义的社会主义
        四、存在主义萨特和梅洛·庞蒂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
        五、卢卡奇晚年的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批判
        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鼎盛到衰落时期的分析与批判
        一、哈贝马斯对苏联模式政治民主的批判
        二、结构主义阿尔都塞一种反人道主义的批判
        三、存在主义列斐伏尔的强国家政治异化批判
        四、普兰查斯走向社会主义革命新战略的民主道路
        五、生态马克思主义苏联官僚社会主义批判
    第五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总体性观点
        一、四个历史时期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总体性观点概览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两种总体性核心观点
第四章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
    第一节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及其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态度
        一、欧洲共产主义政党与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进程
        二、亦步亦趋:苏联政治模式完全肯定的历史原因分析
        三、逐步追求独立道路以及对苏联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转向
    第二节 欧洲共产主义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批判
        一、十月革命诞生的制度并没有开辟人类解放的道路
        二、对列宁主义国家与民主观的质疑和批判
        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批判
        四、改进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研究
        五、欧共的社会主义民主观
    第三节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解体民主政治历史原因分析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破坏与停滞
        二、对苏联解体的主流新认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三、以法共为代表的新共产主义对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彻底否定
    第四节 欧洲共产主义政党批判的历史和理论逻辑
        一、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逻辑
        二、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理论逻辑
        三、欧洲共产主义政党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历史影响
第五章 批判的批判——社会主义民主规律研究
    第一节 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比较研究
        一、托派与西马的政治革命与政治哲学
        二、托派与欧共的左与右
        三、西马与欧共的异与同
        四、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简单分析与梳理
    第二节 三个流派苏联模式民主政治批判的总体评价
        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二、辩证批判:“旁观者”清与“局外人”空
        三、要客观评价苏联模式民主政治的实践、实验价值
        四、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需要在历史实践中继续创新和发展
    第三节 规律与启示
        一、民主在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二、日常生活批判与民主习惯的养成
        三、发展民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四、加强党的领导与实现党的自我革命
        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民主理论
        六、社会主义民主的魅力在于现实主义和激进主义结合、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七、民主理论的价值要在实践中实现和检验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四、马尔库塞“总体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思想研究[D]. 刘洋. 吉林大学, 2021(12)
  • [2]略论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 王雨辰.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3]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批判理论研究[D]. 谢静.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4]总体革命:马尔库塞异化的扬弃路径探析[J]. 李红娟. 西部学刊, 2020(14)
  • [5]马尔库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 王丹婷. 吉林大学, 2020(08)
  • [6]马克思与马尔库塞革命观之比较[D]. 张茜. 吉林大学, 2020(08)
  • [7]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探析[D]. 刘倩.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5)
  • [8]马尔库塞论宗教的革命作用及其理论困境[J]. 朱彦明. 基督教学术, 2019(01)
  • [9]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理论探析[J]. 杨彩,胡军华. 理论界, 2019(06)
  • [10]新马克思主义苏联民主批判研究[D]. 马蒙.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马尔库塞“全面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