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茎叶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鱼腥草茎叶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一、鱼腥草茎叶营养成分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予琮[1](2021)在《基于指纹图谱技术的苜蓿和燕麦草中黄酮类营养活性物质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从黄酮化合物为代表的营养活性物质角度,对不同品种来源的紫花苜蓿和燕麦草进行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为畜禽“健康养殖”和“精准营养”的应用奠定基础。试验选取正道有限公司和首农畜牧有限公司提供的19种不同品种紫花苜蓿和18种燕麦草进行成分分析。首先进行总黄酮含量的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乙醇提取浓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Design-Expert.8.0.6.1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根据黄酮含量对不同品种苜蓿和燕麦分别进行评价;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提取液中成分进行特征峰表征,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现代分析技术对不同品种样品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黄酮提取工艺优化:最终确定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0.45%、料液比1:32、超声时间33.49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测得紫花苜蓿中黄酮含量为10.351 mg/g;通过对19个不同品种紫花苜蓿中总黄酮含量的对比,发现不同品种苜蓿之间总黄酮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平均含量为9.101±0.790 mg/g;不同品种紫花苜蓿质量评价:通过色谱条件考察,确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Luna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选择乙腈(A)-0.5%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350 nm;柱温25℃;进样量10μL条件下各峰之间分离度较好;确立9个共有峰,19批苜蓿草成分相似度在0.475~0.962之间,可见不同品种苜蓿间成分差异较大;聚类结果把苜蓿样品分为2类,S1、S3~S6、S8~S11、S13~S16为一类,S2、S7、S12、S18、S19(WL168HQ、WL366HQ、WL363HQ、美国苜蓿、国产苜蓿等品种)归为一类;PCA分析共标记3个主成分,其中主成分1贡献率达50.379%(2)燕麦草黄酮提取条件的优化:确定当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1.23%、料液比1:38、提取时间为26.76 min黄酮提取率最大;同时在最佳提取条件下,18种不同品种来源的燕麦草总黄酮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其中领袖燕麦黄酮含量最高为10.151 mg/g,旧具国产燕麦总黄酮含量最低仅为5.503 mg/g;不同品种燕麦质量评价:18个不同品种燕麦的常规营养成分并将其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结合指纹图谱技术建立燕麦草的特征指纹图谱,并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将18种燕麦草分为3类,其中第一类(S15、S17、S5、S3、S16)燕麦中总黄酮含量较低、第二类(S1、S11、S8、S18、S6、S10、S2、S4、S9、S14)和第三类(S12、S13、S7)燕麦中总黄酮含量相对较高,其主要成分(峰2)的峰面积值相对含量较多。

丁艳[2](2020)在《汉语植物词语研究》文中认为植物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大的语义场。众多植物词语在传达自身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富含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植物词语不仅是解读民族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出口。本文选择汉语植物词语(包括用来称说植物的名词和以植物名为构词语素构造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相关权威字典、词典及综合性语料库中的植物词语为语料,依据传统语言学、文化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植物词语从命名、语义等语言层面以及认知、文化等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文章对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理据、意义构成、意义衍变特别是具有文化义的植物词语的语义特点及表现、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植物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描写与宏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语言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在植物词语意义及植物隐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揭示植物词语一般特点的同时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勾勒出汉语植物词语系统的基本面貌;并希望借助某一类词语聚合的研究,从词汇层面上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论文的研究目标为:从植物名出发,分析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和命名的特点,探讨植物概念获得名称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它们在词义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植物词语的意义构成和语义特征,探讨社会文化对语义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植物词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词义的演进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汉语植物词语的命名理据多源,它们多方面揭示出植物词的词义特征并反映出植物的某种特点,呈现出类比性和具象性等比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汉语植物词语的词义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既有客观词义,也有主观词义,是植物概念义和深层附加义的双层叠加,词义蕴涵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产生和理解是建立在植物自身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形式、习俗生活形式、心理文化形式)与认知模式(隐喻或转喻)的基础之上,并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植物的隐喻命名从属于与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隐喻也是植物词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植物词语的语义,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途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和拓展。汉语植物隐喻涉及的层面极广,模式多样且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植物隐喻模式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植物词语词义的演进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方式及其被用于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汉语植物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回顾;分析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汉语植物词的命名。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植物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特点,同时对植物词中的异名同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产生植物词异名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二章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植物词语的语义构成包括理性义、语法义和文化义。根据自身研究需要,重点分析植物词语理性义和文化义两个方面。通过索解植物词语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植物词语理性义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语义表现和产生原因;阐释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特征,指出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来源和产生途径;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语义模式,探讨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意义对应模式,分析引起这种语义模式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隐喻是植物命名的一种重要依据,也是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植物隐喻化认知表现在植物名的隐喻化上,也表现在借植物的隐喻含义来映射反映非植物域的某一概念上。论文从两个方面即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来分析植物词语的隐喻系统和隐喻文化认知,指出在植物词语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起着重构、联想和转移的认知作用。同时,文章在深入考察植物隐喻特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汉语植物隐喻生成的动因。第四章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意义作为一种概念系统,基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存在,词义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章从文化的物质层次挖掘植物词语反映的古代生产生活以及植物词语对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映射,通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的微观解读,探讨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五章汉语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植物词语不仅可以反映物质文化,有些更是精神文化下的言语结晶。植物词语蕴涵着独特的礼俗文化色彩,并烙有礼俗文化的鲜明印迹。蕴含于植物词语中的大量礼俗事象,折射出汉民族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植物词语也映照出民族价值观念,人们以花草树木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精神人格的赞美与追求,彰显出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刘志贤[3](2019)在《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文中提出为更全面地了解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资源,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本文以森林蔬菜种质资源研究为主线,分别开展实地调查和引种栽培,选取东莞市林业科学园为调查地点,全面调查该园区所包含的各个分区和道路两旁的森林蔬菜资源。调查发现:园区本土的森林蔬菜种质资源有限,需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引种栽培研究,筛选出适合东莞地区生长的品种,方可丰富森林蔬菜种类。网购是当今重要而快捷的购买种苗途径,可通过从国内不同地区的网店购买森林蔬菜种苗,进行栽培试种,从而加快各式森林蔬菜的引种进程,丰富森林蔬菜种类。虽然网购有诸多便利,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譬如说当我们想购买某一种蔬菜,输入该蔬菜名进行搜索,会出现其他名称,也就是别称或别名,难免会造成混淆和困惑,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紫背菜为例,探讨其别名“紫背天葵”为何物,从而引申出同名异物,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各种同名异物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1)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现有种类106种,隶属26目43科88属,品种来源主要为本地种,即从东莞市内野外或其它人工栽培的地方移植,共有86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81.13%;菊科和唇形科在本区森林蔬菜中优势显着。大部分森林蔬菜为草本植物,共有78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73.58%;茎叶菜类最多,主要采摘食用其嫩茎叶,共有51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48.11%。(2)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通过网购森林蔬菜种苗80份,仅有为数不多的15份能够种植成功,更多的还是虚假伪劣种苗,电商平台销售不良种苗泛滥成灾。(3)本文整理出6种均称呼“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的植物和药物信息,植物信息包括名称、学名、科、属和生活型等,药物信息包括药品名、药用部位、药性和药效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为区分各种紫背天葵同名异物提供参考。总而言之,森林蔬菜定义广泛,涵盖众多生长环境及种类,森林蔬菜种质资源丰富,由于其独特的口感风味,并需要配合适当的烹饪方法,受众人群毕竟是少数,难以形成规模。森林蔬菜既非必需品,也非蔬菜替代品,当属一个特殊的食用类群,但作为药用疗效及增加蔬菜种类,日后仍需要逐步开发。

冯堃,秦昭,王文蜀,焦玉国,侯肖育[4](2019)在《鱼腥草保健功能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鱼腥草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化学成分复杂,辛香味浓郁。研究发现鱼腥草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它们不仅赋予了食品独特的风味,更显示出多样的生理活性。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鱼腥草营养保健功能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以期为我国鱼腥草的研究提供参考。

周炎,文艺,单洪涛,张英[5](2018)在《天然植物用于畜禽养殖的炮制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测定贵州不同保健功能性植物标志性成分含量,比较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对天然植物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为此,采集贵州9个市(州)同一生育期的青蒿茎叶、野生金荞麦茎叶、杜仲叶、鱼腥草茎叶、茶叶新鲜样10kg/份,分为2份,一份鲜样测定青蒿中青蒿素(mg/g)、金荞麦中芦丁含量(mg/g)、杜仲叶中黄酮含量(mg/g)、鱼腥草中黄酮含量(mg/g)、茶叶中茶多酚含量(mg/g);另外一份进行晒干(简称"晒干")、灭活后烘干(简称"温干")、高温烘干(简称"快干")、油制灭活焙干(简称"油焙")共4种不同炮制方法处理,以胡萝卜素保存率为对比指标进行比较试验。结果:1)贵州9个市(州)5种天然保健功能性植物标志性成分含量处于中高水平,可以作为保健功能性植物添加至畜禽动物饲料中;2)4种加工方式中,胡萝卜素保存率由低到高为:油焙>快干>温干>晒干。本试验油焙、快干、温干和晒干对5种保健功能性植物胡萝卜素保存率分别介于92.7%96.1%、81.5%86.1%、57.3%65.0%和15.4%26.1%之间。

马敬[6](2016)在《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挥发性物质的代谢累积格局》文中研究指明药用植物(中药)有效物质大多数为次生代谢产物,但其并非数量、质量、时间和空间上都均匀分布于整个植株,其产生和分布具有种属、器官、组织和生长发育期特异性。认识药用植物(中药)次生代谢物质的代谢累积格局,探索其代谢累积规律,对揭示药用植物(中药)“稳定、可控”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手段,通过鱼腥草挥发性物质含量,阐明鱼腥草挥发性物质的代谢累积格局,探索鱼腥草挥发性物质的代谢累积规律。初步获得以下实验结果:1.建立以萘为内标,同时测定鱼腥草24种主要挥发性物质α-蒎烯、樟烯、β-蒎烯、β-月桂烯、柠檬烯、桉油精、反-2-己烯醛、γ-松油烯、顺-3-己烯乙酯、正己醇、α-环氧蒎烷、顺-3-己烯-1-醇、反-2-己烯-1-醇、癸醛、芳樟醇、乙酰龙脑、甲基正壬酮、β-石竹烯、龙脑、正癸醇、2-十四酮、丁香酚、异植醇、植醇分析方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析的色谱条件为:色谱柱:Factor Four TM:capillary column;VF-WAXms(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载气为高纯氦(99.999%),EI离子源,选择性离子扫描(SIM)。该方法的线性回归系数r2介于0.99910.9997之间,回收率98102%之间,实验所得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s值均小于5%,可以用于鱼腥草24种挥发性物质的分析。2.阐明了鱼腥草不同生长阶段挥发性物质的累积格局。实验结果显示:鱼腥草植株由一叶生长到两叶时,其叶片β-蒎烯和β-月桂烯平均累积量增加,累积在新生的叶缘,β-蒎烯的累积在叶柄较少,β-月桂烯的累积在茎部最少;一叶时癸醛累积主要在右侧叶缘,茎部最少;而两叶时癸醛累积主要在叶端,茎部最少,由一叶生长到两叶癸醛累积量增加,平均含量较少;三叶到四叶时,β-蒎烯和β-月桂烯的累积主要在与叶柄相连的周围,平均累积量为新生叶大于老叶,整个地上部分β-蒎烯和β-月桂烯的总含量增加,叶尖端的含量较低;癸醛平均累积量增加,累积分布相对较均匀;鱼腥草生长过程中甲基正壬酮的累积主要在叶片上,且新生长叶片大于老叶。花蕾期β-蒎烯、β-月桂烯、癸醛、甲基正壬酮含量均显着增高,β-蒎烯的累积主要在新叶,β-月桂烯的累积主要在叶缘处,癸醛、甲基正壬酮的累积主要在花蕾和新叶;顺-3-己烯-1-醇和2-十四酮花蕾期累积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3.分析贵州6个不同地区(丹寨、凤冈、贵定、仁怀、瓮安、织金)总计72个样点的鱼腥草样品24种挥发性物质含量。结果显示:不同样地鱼腥草挥发性物质含量存在差异显着,同一样地不同挥发性物质的含量也存在差异显着。凤冈样地的鱼腥草挥发性物质总量最高,瓮安样地鱼腥草挥发性物质总量最低;丹寨样地鱼腥草中β-蒎烯、β-月桂烯、顺-3-己烯乙酯、龙脑、2-十四酮、植醇含量较高,凤冈样地鱼腥草中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反-2-己烯-1-醇、癸醛、芳樟醇、β-石竹烯、甲基正壬酮、正癸醇含量较高,贵定样地鱼腥草中α-蒎烯、樟烯、乙酰龙脑含量较高,仁怀样地鱼腥草中γ-松油烯含量较高,织金样地鱼腥草中柠檬烯、正己醇含量较高。

秦樊鑫,杨昱[7](2015)在《不同微量元素在鱼腥草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文中提出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不同采样点内鱼腥草各器官中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鱼腥草不同器官的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各地区鱼腥草内不同微量元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器官内,Mg含量均是最高,Cu含量均为最低,各元素在同一器官内含量的大小排序为:Ca>Mg>Fe>Zn>Cu。鱼腥草各器官中,各元素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不同地区的鱼腥草,Mg、Ca在不同器官内的转移系数均大于1,Fe、Zn、Cu的转运系数均小于等于1。对同一种元素在不同地区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知:Fe、Zn、Cu:不同地区均在1%的水平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性;Mg、Ca:少数地区在5%水平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其他地区间相关性不明显。

张剑,曾虹燕,黄炎[8](2010)在《超声波协同提取鱼腥草黄酮及其抗氧化性》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超声波协同乙醇提取不同部位鱼腥草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测定黄酮提取物对DPPH.、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鱼腥草叶中黄酮含量最高,在固液比1∶30,85%乙醇浓度,65℃下提取40min,黄酮提取率为2.36%。鱼腥草黄酮对DPPH.自由基活性、.OH自由基和超氧O2-.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72.8%、70.8%和69.8%,表明鱼腥草黄酮是一种天然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

王小娟[9](2009)在《鱼腥草愈伤组织培养及不同居群抗炎抑菌作用比较的研究》文中指出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Houuuynia cordate Thunb.)的全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幼嫩茎叶及根茎均可食用,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抗炎抑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目前,已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药用植物之一。本文一方面通过对鱼腥草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生长周期的动态分析研究,确定适合鱼腥草愈伤组织诱导以及增殖的培养条件,为进一步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从细胞培养物中获得鱼腥草有效药用成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居群鱼腥草挥发油抗炎抑菌作用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出抗炎抑菌作用效果较佳的居群,为鱼腥草优良品种选育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植物激素、蔗糖浓度、基本培养基、pH值及光照条件对鱼腥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并通过石蜡切片对愈伤组织形成的细胞形态学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1/2MS+6-BA0.5mg/L+2,4-D 1.0mg/L培养基,附加2~3%的蔗糖,pH6.0,24h暗培养;石蜡包埋切片显微镜下观察鱼腥草愈伤组织形成的细胞形态学,结果表明:接种1周,其内部组织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接种2周,细胞开始脱分化,细胞排列紧密;接种3周,愈伤组织边缘出现一定量的细胞形状规则、体积小、核大、细胞质浓的细胞,说明细胞处于分裂旺盛的时期,这些细胞组合形成了分生细胞团。2.比较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抗氧化剂对鱼腥草愈伤组织诱导中外植体褐变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激素、不同光照条件对鱼腥草愈伤组织褐化及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鱼腥草愈伤组织增殖和褐化控制的最适培养基为MS+2,4-D0.2mg/L+6-BA 0.5 mg/L+3%蔗糖。抗坏血酸(Vc)、聚乙烯吡哆烷酮(PVP),对抑制外植体褐变均有作用,以PVP的抗褐变效果最好,当PVP的添加量为2g/L时,外植体的褐化率和愈伤组织的褐化程度最低;不同光照时间对愈伤组织的褐化影响存在差异,在培养初期,暗处理有助于减轻褐化,获得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3.对鱼腥草愈伤组织生长周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腥草愈伤组织增殖过程中,其鲜重的变化曲线明显呈“S”型,生长周期为30d左右。当接种量为3.0 g·FW/瓶时,鱼腥草愈伤组织生长旺盛,质地疏松,呈淡黄色,其鲜重在第20d左右的时候达到最大,为8.47g/瓶;其生长曲线明显分为四个时期,延迟期(0~8d),指数生长期(8~16d),稳定期(16~24d),衰退期(24~28d)。进入对数生长期(8~16d)后,细胞代谢旺盛,愈伤组织的生长量快速增加,16d后,进入稳定期,代谢减慢,重量不再有明显变化。4.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鱼腥草挥发油提取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浸泡2h,加水量10倍,提取7h,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5.比较了不同居群挥发油对霉菌和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鱼腥草挥发油对青霉及黑曲霉无抑菌活性;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8%原药液的抑菌效果已接近于4×102U/ml的青霉素钠,且随着挥发油浓度的增加,其抑菌作用增强。不同居群抑菌结果表明:霍山居群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为巢湖和广德居群,铜陵地区的抑菌效果较差:巢湖、滁州和霍山居群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均较好;安徽广德、霍山和巢湖3个居群鱼腥草对枯草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中广德居群对枯草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为巢湖和霍山居群,四川都江堰居群对枯草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差。6.采用动物体内抗炎实验模型等方法考察了不同居群挥发油的抗炎效果。结果表明:各居群鱼腥草挥发油对小鼠耳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滁州居群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各居群鱼腥草挥发油对大鼠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其中巢湖、霍山、滁州、合肥居群在每个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各居群鱼腥草挥发油对炎症因子TNF-α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霍山、广德、石台、合肥、芜湖居群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黄山、湖北、滁州居群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各居群鱼腥草挥发油对炎症因子IL-1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铜陵、绩溪、黄山、霍山、湖北居群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居群鱼腥草挥发油对大鼠肉芽增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巢湖、绩溪、黄山、霍山居群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四川、湖北、广德、石台、滁州、合肥居群有非常显着性差异。不同居群鱼腥草因产地不同,其挥发油抗炎作用效果不同。

胡汝晓[10](2008)在《鱼腥草内生抑菌活性微生物的研究》文中指出鱼腥草中的癸酰乙醛(俗称鱼腥草素)为抗菌的有效成分,对卡他球菌(Micrococcus catarrhalis)、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haemokytic)、流感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E.coli)、痢疾杆菌(shigella spp)及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等也有抑制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内生菌往往能合成与寄主植物相似药理作用的物质。为了分离筛选能合成有重要药用价值物质的微生物,本人以鱼腥草内生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离筛选。对鱼腥草不同器官中内生菌的数量分布及细菌的一般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腥草根、茎、叶中都存在大量内生菌,总的数量趋势是根(8.126×104cfu/gfw)大于茎(1.882×104cfu/gfw),茎大于叶(3.912×103cfu/gfw);同时各器官中细菌数(根为7.92×104cfu/gfw、茎为1.72×104cfu/gfw、叶为3.07×103cfu/gfw)大于放线菌数,放线菌数大于真菌数(叶中真菌数大于放线菌数);各器官中的内生细菌以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为主,其中茎(革兰氏阳性菌占91.7%,芽孢菌占总菌数的83.3%,杆菌占总菌数的75.0%)表现最为明显。结合鱼腥草内生菌的总体特征,以茎内生细菌为筛选抗性菌的重点,先后从约200个细菌菌株筛得7株同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较好抗性的菌株,其点接法抑菌圈内外径之比依次为:抑大肠杆菌:3.28、2.67、2、4、3、2、1.63;抑金黄色葡萄球菌:3.8、1.82、4、2.71、15、2、3.33;并作了初步鉴定,具体如下:芽孢杆菌属(Bacillus)5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弗拉德氏菌属(Frateuria)各1株。对这7株抗性菌株抗菌特性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其发酵液经细菌过滤器(孔径0.22μm)过滤,滤纸片法测得其抑菌圈直径在10mm左右,故其抗菌特性由胞外分泌物质行使;这些抗菌物质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90℃水浴10min不失活:发酵液浓缩10倍后在蒸馏水中透析18h后,所有菌株发酵液均失去抑茵活性;不同菌株发酵液浓缩10倍并去除蛋白质后,以同操作培养基为参比液,所有菌株发酵液在200nm~800nm有最大吸收峰。其中1、2、3、7号菌发酵液在鱼腥草素最大吸收峰283nm处出现吸收峰,初步判定为鱼腥草素的同类化合物。

二、鱼腥草茎叶营养成分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腥草茎叶营养成分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指纹图谱技术的苜蓿和燕麦草中黄酮类营养活性物质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苜蓿中营养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2 燕麦草中营养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3 指纹图谱构建技术及分类
        1.2.4 饲料营养活性物质指纹图谱构建主要步骤
        1.2.5 指纹图谱技术在饲料营养质量评定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花苜蓿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优化与质量评价
    2.1 材料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和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苜蓿中常规养分测定与评价
        2.2.2 标准曲线制备
        2.2.3 提取条件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
        2.2.4 响应面法对苜蓿总黄酮提取量的优化
        2.2.5 不同品种苜蓿总黄酮含量
        2.2.6 HPLC条件的优化
        2.2.7 不同产地、品种苜蓿指纹图谱的构建
        2.2.8 不同品种苜蓿的相似度评价
        2.2.9 聚类分析
        2.2.10 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燕麦草中的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优化与质量评价
    3.1 材料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燕麦中常规养分的测定与评价
        3.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3.2.3 提取条件对燕麦草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2.4 响应面法对燕麦草总黄酮提取方法的优化
        3.2.5 不同品种来源的燕麦草总黄酮含量
        3.2.6 不同品种来源的燕麦草指纹图谱的构建
        3.2.7 指纹图谱参照峰和共有峰的确立
        3.2.8 不同品种燕麦草相似度评价
        3.2.9 聚类分析
        3.2.10 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汉语植物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植物词语的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植物词语的界定与选取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训诂学对植物词语的研究
        二、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研究
        三、植物词语隐喻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的命名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与类型
        一、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
        二、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的特点
        一、理据多源,但命名单一
        二、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命名
        三、命名具有类比性
        四、命名具有鲜明的具象性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的异名与同名
        一、植物词的异名同实
        二、植物词的同名异实
第二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理性义
        一、理性义的直接性及其表现
        二、理性义的间接性及其原因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文化义
        一、文化义的语义特征
        二、文化义的语义来源
        三、文化义的产生途径
    第三节 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及成因
        一、植物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
        二、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差异成因
第三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
    第一节 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
        一、植物概念与植物隐喻命名的认知形成
        二、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类型
        三、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
        一、植物基本层次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二、植物构成部分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三、“人是植物”“事(物)是植物”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第三节 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及生成动因
        一、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
        二、汉语植物隐喻的生成动因
第四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生产生活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的农业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植物词语与古代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饮食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饮食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食事规仪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中医药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药学典籍
        二、植物词语与药学理论
        三、植物词语与医食保健
        四、植物词语与涉医文学
第五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礼俗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传统礼仪
        二、植物词语与民风民俗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价值观念
        一、“君子之风”理想人格的赞颂与追求
        二、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三、“德容兼备”古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与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概念阐述
        1.3.1 森林蔬菜
        1.3.2 野生蔬菜
        1.3.3 紫背菜
    1.4 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1.4.1 国内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1.4.2 国外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2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调查
    2.1 园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概况
        2.1.3 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园区域森林蔬菜种质分布
        2.3.2 园区森林蔬菜的资源类型及品种来源
        2.3.3 园区森林蔬菜资源概况
        2.3.4 园区森林蔬菜生活型
        2.3.5 园区森林蔬菜食用部位分类
    2.4 小结
3 网购森林蔬菜种苗的引种栽培
    3.1 试验地概况
        3.1.1 地理概况
        3.1.2 气候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种苗网购时间及其交易城市
        3.3.2 网购种苗材料
        3.3.3 种植情况
        3.3.4 进行二次购买种苗试种的品种
    3.4 存在问题
        3.4.1 种苗身份真假问题
        3.4.2 种子质量问题
        3.4.3 卖家诚信问题
        3.4.4 物流运输问题
        3.4.5 种苗归属地问题
4 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现象的综合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基本属性分析
        4.2.2 植物分布地区及生境分析
        4.2.3 形态特征描述
        4.2.4 形态特征分析
        4.2.5 药品基本属性分析
    4.3 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森林蔬菜资源的讨论
        5.1.1 森林蔬菜种类的界定
        5.1.2 野外采摘
        5.1.3 食用方法
    5.2 网购森林蔬菜种苗的相关建议
        5.2.1 提高买家的防范意识
        5.2.2 电商平台需提升自身的纠察能力
        5.2.3 加强售后投诉维权的落实
    5.3 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的探讨
        5.3.1 紫背天葵名称的释义
        5.3.2 紫背菜名称的应用
        5.3.3 植物与药物名称存在合并或分离现象
        5.3.4 香港大澳清凉饮料原植物
        5.3.5 中草药来源植物查询系统
    5.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道路森林蔬菜种类分布
附录 B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研究区域森林蔬菜种类分布
附录 C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名录
附录 D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编目
附录 E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照片
附录 F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鱼腥草保健功能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分布
2 鱼腥草中化学成分
    2.1 挥发油
    2.2 黄酮类
    2.3 生物碱
    2.4 多糖类
    2.5 有机酸
    2.6 其他
3 鱼腥草药理活性研究
    3.1 抗氧化活性
    3.2 抗菌活性
    3.3 抗炎活性
    3.4 抗癌活性
    3.5 增强免疫力
4 鱼腥草的开发利用
    4.1 食品应用
    4.2 药用价值
5 安全性问题
6 前景与展望

(5)天然植物用于畜禽养殖的炮制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样收集及处理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2.1 仪器
        1.2.2 试剂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功能性植物原料保健成分含量
    2.2 炮制方法对保健功能性植物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2.3 炮制方法对保健功能性植物胡萝卜素保存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贵州不同产地保健功能植物的标志性成分含量
        3.1.1 青蒿素
        3.1.2 芦丁
        3.1.3 茶多酚
        3.1.4 杜仲黄酮周程艳 (2011) [10]
        3.1.5 鱼腥草黄酮含量
    3.2 不同炮制方法对保健功能性植物胡萝卜素保存率的影响
4 小结

(6)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挥发性物质的代谢累积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种质资源分布及生长习性
    1.2 次生代谢产物
        1.2.1 挥发性物质
        1.2.2 黄酮类物质
        1.2.3 其他物质
    1.3 药用价值、食用价值
        1.3.1 药用价值
        1.3.2 食用价值
    1.4 繁殖技术研究
        1.4.1 有性繁殖
        1.4.2 无性繁殖
    1.5 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24 种挥发性物质GC-MS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材料
        2.2.4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2.5 样品处理
        2.2.6 GC-MS色谱条件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提取方法优化
        2.3.2 测定物质定量离子的选择
        2.3.3 标准曲线、定量检出限 (LOQ) 和定性检出限 (LOD)
        2.3.4 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
        2.3.5 回收率
    2.4 本章小结
        2.4.1 鱼腥草样品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建立
        2.4.2 鱼腥草样品挥发性物质GC-MS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第3章 鱼腥草挥发性物质代谢累积格局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材料
        3.2.4 样品处理
        3.2.5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一叶鱼腥草挥发性物质累积格局
        3.3.2 两叶鱼腥草挥发性物质累积格局
        3.3.3 三叶鱼腥草挥发性物质累积格局
        3.3.4 四叶鱼腥草挥发性物质累积格局
        3.3.5 鱼腥草植株花蕾期挥发性物质累积格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鱼腥草中24种挥发性物质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4.2.2 仪器
        4.2.3 样品处理
        4.2.4 含量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鱼腥草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分析
        4.3.2 鱼腥草样品中挥发性物质含量概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项目资助
致谢

(7)不同微量元素在鱼腥草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及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样品采集
        1.2.1 植物样品的采集
        1.2.2 土壤样品的采集
    1.3 样品的消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鱼腥草各器官、土壤中 Mg、Ca、Fe、Zn、Cu 的含量
    2.2 元素在鱼腥草不同器官内的吸收富集特征
    2.3 鱼腥草不同器官内各元素的转移特征
    2.4 相关性分析
        2.4.1 不同地区间 Mg 的相关性
        2.4.2 Ca 在不同地区间的相关性
        2.4.3 不同地区间 Fe、Zn、Cu 的相关性
3 结论

(8)超声波协同提取鱼腥草黄酮及其抗氧化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超声协同乙醇提取鱼腥草黄酮
        2.1.1 超声波协同提取叶中黄酮
        2.1.2 超声波协同提取茎中黄酮
        2.1.3 超声波协同提取根中黄酮
    2.2 鱼腥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
    2.3 黄酮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2.4 鱼腥草黄酮·OH自由基清除活性
    2.5 鱼腥草黄酮对超氧 (O-2·) 自由基的抑制效果
3 结论

(9)鱼腥草愈伤组织培养及不同居群抗炎抑菌作用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鱼腥草的生物学特性
    2 鱼腥草的经济价值
        2.1 鱼腥草药用价值
        2.2 鱼腥草食用价值
    3 鱼腥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4 鱼腥草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4.1 鱼腥草人工栽培概况
        4.2 鱼腥草组织培养现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仪器和试剂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试剂和药品
    3 试验方法
        3.1 鱼腥草愈伤组织的培养
        3.1.1 鱼腥草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筛选
        3.1.2 鱼腥草愈伤组织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3.1.3 鱼腥草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抗褐化的研究
        3.1.4 鱼腥草愈伤组织的增殖的研究
        3.2 不同居群有效成分抗炎抑菌作用研究
        3.2.1 鱼腥草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化
        3.2.2 不同居群鱼腥草挥发油体外抑菌实验
        3.2.3 不同居群鱼腥草挥发油体内抗炎实验
    4 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鱼腥草愈伤组织的培养
        1.1 鱼腥草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筛选
        1.1.1 不同激素组合对鱼腥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1.1.2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鱼腥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1.1.3 蔗糖浓度对鱼腥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1.1.4 不同pH值对鱼腥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1.1.5 光照条件对鱼腥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1.2 愈伤组织形成过程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1.2.1 外植体脱分化形态学观察
        1.2.2 愈伤组织细胞形态学观察
        1.3 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抗褐变的研究
        1.3.1 外植体的预处理对褐变的影响
        1.3.2 不同抗氧化剂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1.3.3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褐化及增殖的影响
        1.3.4 不同光照条件对愈伤组织褐化及增殖的影响
        1.4 鱼腥草愈伤组织增殖的研究
        1.4.1 不同接种量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1.4.2 不同蔗糖浓度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1.4.3 不同pH值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1.4.4 愈伤组织的生长动态分析
    2 不同居群鱼腥草有效成分的抗炎抑菌作用研究
        2.1 鱼腥草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2.2 不同居群鱼腥草挥发油含量比较
        2.3 不同居群鱼腥草挥发油抑菌作用比较
        2.3.1 不同居群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2.3.2 不同居群挥发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2.3.3 不同居群挥发油对枯草杆菌的抑菌作用
        2.4 不同居群鱼腥草挥发油体内抗炎作用比较
        2.4.1 不同居群挥发油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抑制
        2.4.2 不同居群挥发油对蛋清所诱发的大鼠足肿胀抑制
        2.4.3 不同居群挥发油对大鼠棉球肉牙肿胀的抑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发表论文

(10)鱼腥草内生抑菌活性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鱼腥草的化学成分
    2 鱼腥草的药理作用
    3 内生菌对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4 内生菌对鱼腥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可能影响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鱼腥草内生菌分布特征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鱼腥草
        1.2 主要试剂、仪器及培养基
        1.3 75%酒精灭菌时间试验
        1.4 重铬酸钾用量试验
        1.5 硫酸庆大霉素用量试验
        1.6 内生菌的分离与计数
        1.7 内生菌的特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75%酒精灭菌最优时间
        2.2 最优重铬酸钾用量
        2.3 最优硫酸庆大霉素用量
        2.4 内生菌在鱼腥草不同器官中的分布
        2.5 不同器官中内生细菌的特征
    3 讨论
第三章 鱼腥草内生抗菌菌株的筛选及分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鱼腥草及菌种
        1.2 主要试剂、仪器及培养基
        1.3 内生菌的分离
        1.4 抑菌实验
        1.5 菌落特征观察
        1.6 革兰氏染色及芽胞染色、鞭毛染色及细菌大小测定
        1.7 糖、醇、糖苷类碳源的发酵试验
        1.8 淀粉水解试验
        1.9 过氧化氢酶试验
        1.10 明胶液化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鱼腥草内生菌的抗菌性特点
        2.2 目标菌点接法抗菌试验
        2.3 目标菌滤纸片法抑菌试验
        2.4 目标菌的菌落形态
        2.5 革兰氏染色及芽胞染色、鞭毛染色及细菌大小测定
        2.6 糖、醇、糖苷类碳源的分解试验
        2.7 淀粉水解试验
        2.8 过氧化氢酶试验
        2.9 明胶液化试验
        2.10 目标菌类别
    3 讨论
第四章 抗菌物质性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1.2 主要试剂、仪器及培养基
        1.3 抗菌物质耐温试验
        1.4 抗菌物质透析试验
        1.5 抗菌物质光吸收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菌物质耐温性试验
        2.2 发酵液透析后抑菌试验结果
        2.3 发酵液光吸收特性
        2.4 发酵液初处理后抑菌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1 总结
    2 结论
    3 创新点
    4 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鱼腥草茎叶营养成分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指纹图谱技术的苜蓿和燕麦草中黄酮类营养活性物质分析与评价[D]. 潘予琮.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2]汉语植物词语研究[D]. 丁艳.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3]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D]. 刘志贤.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4]鱼腥草保健功能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冯堃,秦昭,王文蜀,焦玉国,侯肖育.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07)
  • [5]天然植物用于畜禽养殖的炮制加工技术研究[J]. 周炎,文艺,单洪涛,张英. 中国动物保健, 2018(04)
  • [6]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挥发性物质的代谢累积格局[D]. 马敬.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2)
  • [7]不同微量元素在鱼腥草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J]. 秦樊鑫,杨昱.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02)
  • [8]超声波协同提取鱼腥草黄酮及其抗氧化性[J]. 张剑,曾虹燕,黄炎. 广西植物, 2010(01)
  • [9]鱼腥草愈伤组织培养及不同居群抗炎抑菌作用比较的研究[D]. 王小娟.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7)
  • [10]鱼腥草内生抑菌活性微生物的研究[D]. 胡汝晓.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鱼腥草茎叶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