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档案馆要接收和管理所有城建档案馆——从研究实施《城建档案馆所有权和流动暂行办法》看

城建档案馆要接收和管理所有城建档案馆——从研究实施《城建档案馆所有权和流动暂行办法》看

一、城建档案馆应该接收管理全部城建档案——从学习贯彻《城建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郑莉[1](2018)在《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研究》是一个动态的空间发展史研究。它以近代汕头城市为对象,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肌理演变的研究,讨论19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30年代末,近代汕头城市在不同发展时期,城市格局所受的结构性要素影响;通过城市建设的动力和实施的研究,讨论近代汕头城市里三种不同的运转机制,对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推进,对城市肌理和空间的影响。讨论以近代汕头为代表的自发建设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地方性道路。选择这一研究课题,源于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特殊历史。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远洋贸易兴起,汕头从近海沙洲、渔盐本港逐渐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商贸价值的近代城市,并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社会政治文化精英影响下,和商会、华侨华人的投资参与下,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实行系统和自主城市管理、市政改良的先锋,在港口、车站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建筑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类似汕头的约开商埠城市,既不是国家的政治性城市,也不是典型的开埠商业城市,它以显着的自组织贸易特征,在中国近代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类型价值,对研究中国近代城市现代化的地方性道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在中国近代城市史和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的研究概况进行整理综述,提出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厘清论文研究框架和创新性。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梳理近代汕头城市发展的地理和历史沿革,详述近代汕头城市建设结构化过程。其中第二章,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建制管理三方面分析近代汕头城市建设的历史背景。第三章,通过分析近代汕头城市变迁影响因素,阐述城市结构原点及其动态的空间结构化过程。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从近代汕头的三种特征角度去阐述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力机制。其中第四章,从汕头是没有租界的近代开埠城市这一特征角度分析汕头在开埠后的城市港岸扩张动力,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分析汕头这个开埠城市建设的多方能量角力。第五章,从汕头是都市计划引导的近代商港城市这一特征角度分析汕头在市政厅出台的都市计划的先进性,探讨近代汕头商港城市建设的实验性特征。第六章,从汕头是自发建设促成的近代商贸城市这一特征角度分析近代汕头具有地方性的自内而外的建设动力机制,解析近代汕头较早的民间自发开埠所自带的契约/半契约的管理模式,及其对城市的经济空间、政治空间,到城市实体空间的分布和发展的深远影响。第四部分:全文总结。在前述章节论述的基础上对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特征、经验和智慧进行理论总结,为汕头城市未来发展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陈勐[2](2018)在《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京是中国近代时期着名的政治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针对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反映近代南京社会、城市、建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史料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基于西风东渐、建筑类型发展以及商业区的改造与变迁等视点,系统的呈现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历程,包括:整体梳理、考证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基于社会史、政治史等视角剖析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关于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演绎的理论性分析与探讨等。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背景,基于文献和图像史料讨论近代以前特别是明清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类型。第二章至第五章基于时间线索展开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分为晚清及民国初年(1860年代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底至1945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至1949年)。文章基于商业设施的现代化视角,讨论各时期内政府当局的商业区计划、商业设施建设以及商人阶层自主经营的商业建筑,并总结各时期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和原因。第六章为总结性章节,基于建筑类型演变的视角探讨以市房、街市、大型商场、百货公司为代表的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试图总结商业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建筑技术、营建法规及形式理想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以年代和历史事件为纵向线索梳理建筑史实,论从史出、总结规律,以建筑类型的分类为横向线索讨论空间形式的演绎,是将建筑历史研究与社会变革视野相衔接的一种探索。

徐欣欣[3](2016)在《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与档案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今,个人数字文件大量形成且具有多方面的长远价值,然而其保存状况却十分堪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和社会记忆的一部分,个人数字文件值得档案馆关注并采取相关保存措施。本文分析了档案馆个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并对一些档案馆相关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从改变观念、个人数字文件进馆前的提前干预、进馆后的管理以及对公众的教育指导4个方面为档案馆提供了对策。其中,第2部分首先介绍了个人数字文件的相关概念和范围:拓展了“文件”的内涵;对个人数字文件的含义和范围进行了界定。之后评介了个人数字文件相关的管理理论,包括鉴定理论和后保管理论。最后,分析了我国档案馆开展个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的法律依据,确认其有资格开展相关工作。第3部分通过对31个省级综合档案馆网站的在线调查及对部分档案馆的电话访谈,初步梳理出我国档案馆的名人和普通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情况。然后,将我国档案馆工作现状中的问题总结为观念不到位、收集时间太晚、管理方法简单、缺乏对公众的教育指导4个方面。第4、5、6、7部分分别针对以上4个问题为档案馆提供了对策,其中第4部分是转变观念,这是档案馆应对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的第一步。在具体做法上,该部分从认识个人数文件保存的重要性和重新思考收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两方面进行了论述。第5部分紧接着论述了个人数字文件的收集,其重点是提前干预。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提前干预方法的含义;然后,在分析了个人的数字文件形成和管理行为的基础上,参考Paradigm、Digital Lives和iKive项目三个实例,梳理出了提前干预的一整套实施步骤。第6部分论述档案馆对进馆后的个人数字文件的管理,根据档案馆的不同情况,提供了4种路径:从物理媒介上的个人数字档案着手保管的路径、依托本馆数字仓储的路径、依托管理软件的路径以及与其它机构合作的路径。第7部分为档案馆的个人数字文件保存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教育指导公众保存其数字文件,通过这种方法,档案馆可以借助公众的力量,与之共同建档、共同保存社会记忆。文中还举出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我国沈阳市档案局的相关实践的例子,并就此分析了教育指导中的困难和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郭蕊[4](2016)在《档案管理模式变革走向分析——从试点改革看城建档案管理模式变革》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论述了现行城建档案管理模式的形成、发展与弊端,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分析了试点改革对现行城建档案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从客观上阐明了当前档案管理模式变革面临的瓶颈问题及原因,最后总结出档案管理模式变革的思路和结论。

张锦云[5](2013)在《我国档案服务能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服务能力”这个名词在当今这个时代中,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新概念,也是服务型社会构建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理念。响应党构建服务型政府,提升党的服务能力的号召,各行各业的诸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防震救灾能力建设、司法部门的执法能力建设等相关“能力建设”的新名词不断涌现,这些现象告诉我们,“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受到社会各方面关注的时代课题,“能力研究”自然也就成为各学科领域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档案领域也不例外,能力研究是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档案领域的能力研究的核心是什么?这是当前档案学者必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党和国家、社会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服务,满足各级档案用户的档案需求。因此,将档案服务能力作为档案事业的核心能力去研究和建设,是当前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档案服务能力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档案领域的工作人员和专业学者从实际工作出发进行了卓越而有成效的档案服务能力研究和建设的探索,取得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以战略的眼光来看,我们还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应拓宽思路、创新理念,深入研究档案服务能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借助学校图书馆相关数据库和纸质文献对档案领域关于档案服务能力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出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档案服务能力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档案服务能力概述,主要对档案服务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重点解读档案服务能力的内涵,并对我国档案服务能力进行简要回顾,为后面进一步论述打基础。第.部分是我国档案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在档案服务能力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出我国档案服务能力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制约我国档案服务能力发展的因素。第四部分在结合上述3个部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档案服务能力的对策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的论述进行系统地收尾,回首整篇文章的阐论述和研究,分析得失,对于笔者本人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观点和感触进行阐释。论文结合对我国档案服务能力建设的分析与总结,结合相关材料,运用相关理论,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层层剖析我国档案服务能力建设工程的构建,希望能为新时期档案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玲[6](2012)在《救灾政治:合法性经营视角下的现代国家与乡村社会 ——以“5.12”汶川地震灾区元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救灾政治为切入点,选择“5.12”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四川省纹江县元镇为研究单位,将“在救灾过程中,各政治主体如何利用灾害危机来经营其合法性”作为全文考察的核心问题,以此探讨国家、基层政府、灾民经营合法性的过程、机制及效果。为此,笔者在元镇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田野调研,对国家、基层政府以及灾区民众的救灾行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本文在考察国家的救灾行动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逐渐移至灾后处于资源约束与利益驱动下的基层政府的救灾实践中,来展现基层的合法性经营行为与困境。同时,将灾区民众看作救灾政治中的积极行动者,展现他们为了缓解灾害危机下的经济压力,对“灾民”这有价身份进行的自我建构,以及利用国家救灾政策与基层政府展开互动以尽可能多地索取救灾资源,经营其权益合法性的行动与过程。国家作为救灾政治中最重要行动主体,通过政治动员与政策供给,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进行抗震救灾,体现出积极的、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凸显了“举全国之力”进行抗震救灾的体制上的优越性。基层政府在资源约束与利益驱动之下,在实践中承接国家的救灾行动,并对国家救灾政策进行落实与变通,以及基于自身利益进行“经营”式重建与开发,以获得行政合法性。但在灾害危机中,基层政府仍然无法摆脱它在税费时期作为“资源汲取者”在乡村社会中留下的“恶”的印象,以及在税费改革后由于能力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弱”的印象。基层政府在积累合法性资源的同时,又创造出了一些导致合法性资源流失的因素。针对灾后社会中的各种上访行动和社会冲突事件,基层政府通过“维稳”和“反应性”的主动改革加以应对。灾区民众利用国家赋予的“灾民身份”及其附着的相关权益,以及根据直观感知与经验知识自我建构的“灾民”身份与基层政府展开互动,以尽可能多地索取救灾资源,从而获得权益合法性。具有灾民身份的农民并非是完全的“被救助者”,在灾害危急中遭遇的损失,及其在恢复重建中面临的经济压力,是其进行主动索要和维权行为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行动策略上,他们或者通过“诉苦”和“告贪”,或者利用自己的“弱势”身份来进行“有声的”或“无言”的反抗,以为自己争取话语权,从而为自己的利益诉求树立合法性。研究发现,第一,在救灾政治中,国家、基层政府以及具有灾民身份的农民均会主动借助灾害危机最大限度地经营自身的合法性。第二,救灾政治中的合法性经营在效果上呈现出非均衡的特征:国家在总体上赢得了广泛的政治认同;基层政府的合法性经营因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还有丧失原有合法性的危险;而灾民的权益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挤压。后两者的经营状况最终会影响着整个国家在乡村社会中的合法性经营效果。第三,当以全球视野来审视中国救灾政治时,笔者发现,与其他国家的救灾政治相比,中国式的救灾政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也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推动中国救灾政治,以及现代国家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王金爱[7](2000)在《城建档案馆应该接收管理全部城建档案——从学习贯彻《城建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谈起》文中研究指明

二、城建档案馆应该接收管理全部城建档案——从学习贯彻《城建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建档案馆应该接收管理全部城建档案——从学习贯彻《城建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对象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对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关于近代汕头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研究
        1.2.3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类型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4.1 创新点1:对近代汕头城市发展从结构研究转向动态的结构化研究
        1.4.2 创新点2:探寻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中所表现的先进性和实验性
        1.4.3 创新点3:为近代中国城市研究的地方性类型作有效补充
第二章 汕头的地理历史沿革
    2.1 自然地理
        2.1.1 沙垅丘陵
        2.1.2 天然良港
    2.2 社会经济
        2.2.1 小江盐场
        2.2.2 近代港口市场
        2.2.3 近代工商业
        2.2.4 南北行贸易
        2.2.5 “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2.2.6 港口经济
    2.3 建制管理
        2.3.1 汕头口
        2.3.2 汕头埠
        2.3.3 汕头市
    2.4 小结
第三章 近代汕头城市建设的结构化过程
    3.1 农业时代的城市雏形(1530-1859)
        3.1.1 结构原点
        3.1.2 三个要素
    3.2 开埠后的博弈与突破(1860-1904)
        3.2.1 四向发展
        3.2.2 海港两岸
    3.3 全面开启的城市建设(1905-1938)
        3.3.1 东拓北进
        3.3.2 道路规划
    3.4 小结
第四章 没有租界的近代开埠城市港岸扩张
    4.1 潮海关和领事署迁移的因素
        4.1.1 逐步北迁的潮海关和领事署
        4.1.2 洋人屋宇的选址
    4.2 政治经济条件下的港岸空间秩序
        4.2.1 国内官员入汕
        4.2.2 港岸空间秩序
        4.2.3 港岸扩张与城市环境
    4.3 官商洋三者博弈下的城市建设格局
        4.3.1 指向码头的放射状街巷
        4.3.2 被打破的红线与环状街区
        4.3.3 地价分级指引的空间布局
    4.4 生产性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4.4.1 海港
        4.4.2 河港
        4.4.3 港岸设施与城市空间
    4.5 社会配套建设的雏形
        4.5.1 市政建设
        4.5.2 公共建设
        4.5.3 住房建设
    4.6 小结
第五章 都市计划引导的近代商港城市建设
    5.1 都市计划引导的建设
        5.1.1 近代市制的建立
        5.1.2 都市计划的制订
        5.1.3 都市计划的先进性—“花园城”思想
    5.2 城市结构支点—现代化生产性基础设施
        5.2.1 水运
        5.2.2 陆运
        5.2.3 空运
    5.3 市政建设骨架—城市街道
        5.3.1 道路地面设计
        5.3.2 道路地下设计
        5.3.3 道路建设推动城市进步
    5.4 意识形态的空间载体—公共空间
        5.4.1 公共空间的建设缘起及其时间表
        5.4.2 空地
        5.4.3 选址和开发
        5.4.4 大规模建设
        5.4.5 集体意识和公共空间
    5.5 社会福利建设—平民新村
        5.5.1 平民新村的缘起
        5.5.2 建设障碍与平民自治
        5.5.3 作为半制度的模范住宅区
    5.6 城市的意义—公共服务工程
    5.7 物质空间主体—城市建筑
        5.7.1 公共建筑
        5.7.2 居住建筑
        5.7.3 商住混合建筑
        5.7.4 城市房屋与城市形象
    5.8 小结
第六章 自发建设促成的近代商贸城市
    6.1 近代商贸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
        6.1.1 民间自发开埠
        6.1.2 契约/半契约管理模式的导入
        6.1.3 土地使用和城市特征
    6.2 商贸城市管理的自组织
        6.2.1 商会与城市建设
        6.2.2 华侨与城市建设
        6.2.3 市民社会
    6.3 商办基础设施的自组织
        6.3.1 水运交通建设
        6.3.2 陆运交通建设
        6.3.3 供水供电建设
        6.3.4 公共空间建设
        6.3.5 商办基础建设与汕头的城市化进程
    6.4 商贸城市空间的自组织
        6.4.1 商贸城市基层建设组织—筑路委员会
        6.4.2 商贸城市前台形象—骑楼建筑
        6.4.3 商贸城市幕后形象—内街建筑
    6.5 平行发展和城市结构
    6.6 小结
结论
    近代汕头城市格局的结构化
    近代汕头都市计划的先进性和城市建设的实验性
    近代汕头城市建设的地方性
参考文献
    历代文献
    学术着作
    论文集文献
    学位论文
    学术期刊文献
    报纸文章
    电子文献
附录
    附录1 :建制大事记
    附录2 :1921年-1949年汕头历任市长
    附录3 :近代汕头饮食服务业布局
    附录4 :1860—1931年汕头口岸进出口船舶艘次及吨位统计表
    附录5 :近代汕头重要地图
    附录6 :汕头历史建筑测绘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1.3 研究的创新性
    0.2 已有相关研究述要
    0.3 关于本文研究的一些说明
        0.3.1“南京近代”在本文中的含义
        0.3.2 相关概念解释
        0.3.3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以前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
    1.1 南京城史地特征与商业区布局
        1.1.1 城市格局与商业区分布
        1.1.2 城南水系与商业街市布局
    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南京传统商业空间的两种原型
        1.2.1 传统商业街市
        1.2.2 小型临街商业建筑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晚清及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街市与商业建筑(晚清~1927)
    2.1 概述:晚清至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区与商业街市
        2.1.1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区的变迁
        2.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发展特征
    2.2 下关开埠与商埠现代化
        2.2.1 下关地区的历史沿革与商业位势
        2.2.2 下关的商业街市与新商业建筑类型
        2.2.3 西风东渐的建筑形式:外廊样式
        2.2.4 小结
    2.3 清末新政与南洋劝业会
        2.3.1 南洋劝业会的背景
        2.3.2 南洋劝业会的缘起与筹备
        2.3.3 端方的现代化理想与劝业会场的布局与空间
        2.3.4 南洋劝业会的现代化空间体验
        2.3.5 聚珍赛奇:南洋劝业会的展品与陈赛
        2.3.6 南洋劝业会与南京城市改造及城市近代化
        2.3.7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旧城商业街区改造及商业设施建设(1927-1937)
    3.1 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商业概况及商业设施建设
        3.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3.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商业街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3.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
        3.2.1 《首都计划》前的商业区计划
        3.2.2 《首都计划》关于商业区与商业设施的计划
        3.2.3 《首都计划》后关于工商业区的计划
    3.3 新商业区的开辟与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3.1 新街口银行及商业区规划及建设
        3.3.2 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3.4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27 年~1937 年)
        3.4.1 国货运动的背景及其发展
        3.4.2 国货陈列馆:宣传国货的大本营
        3.4.3 国货公司:政府导向的国货事业
        3.4.4 中央商场:抗战前“南京唯一之大规模商场”(1934 年~1936 年)
    3.5 社会改良类商业设施:大型菜场的建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占时期南京商业设施的改造与建设(1937-1945)
    4.1 背景:日军对南京城市商业设施的破坏
    4.2 概述:日占时期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建设
        4.2.1 日占时期南京社会及商业概况
        4.2.2 日占时期南京的商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概况
    4.3 日本人创办的商业设施
        4.3.1“日人街”的划定
        4.3.2 日本连锁型百货商店的出现
        4.3.3 日本商人的市房改造与建设
    4.4 当局的商业设施改造与建设
        4.4.1 1938至1940年间的菜场、市房与简易市场的改造与建设
        4.4.2 1940年以后的市房建设
    4.5 中国商人创办的集中型商业设施
        4.5.1 内街式集中型商业设施:商场
        4.5.2 简易的集中型商业设施:市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设施的发展(1945~1949)
    5.1 概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
        5.1.1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5.1.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5.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街区的改良与建设
        5.2.1 既有商业区的改良计划
        5.2.2 市区的北拓:中山北路沿线建设
    5.3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45 年~1949 年)
        5.3.1 国货运动的背景
        5.3.2 中央商场的改造与扩建(1945 年~1946 年)
        5.3.3 国货公司的复业与续办
        5.3.4 国货展览会的创办
    5.4 当局主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4.1 下关热河路商场及菜场(1946 年~1947 年)
        5.4.2 八府塘菜场(1946 年~1947 年)
    5.5 商人创办的大型商场和市房
        5.5.1 商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5.5.2 市房的营建与改造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特征探析
    6.1 南京近代传统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空间的现代化演绎
        6.1.1 传统商业街市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1.2 传统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6.2 南京近代市房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2.1 市房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
        6.2.2 市房店面的商业元素
    6.3 南京近代大型商场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6.3.1 大型商场的发展沿革
        6.3.2 大型商场的建筑空间形式探析
    6.4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的原因探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一)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综述
    (二)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发展特征
    (三) 认识和启示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3)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与档案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个人数字文件的大量产生及其长期保存价值
        1.1.2 个人数字文件流失或损毁情况严重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1.6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探讨
        2.1.1 文件
        2.1.2 数字文件
        2.1.3 个人数字文件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个人档案
        2.2.2 家庭档案
        2.2.3 私有档案和私人档案
    2.3 管理理论
        2.3.1 鉴定理论
        2.3.2 后保管理论
    2.4 法律依据
3 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方法与内容
    3.2 网站调查结果
        3.2.1 个人档案工作情况
        3.2.2 电子档案接收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情况
        3.2.3 个人数字档案工作情况
    3.3 电话访谈结果
        3.3.1 电子档案接收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情况
        3.3.2 名人数字档案工作情况
        3.3.3 图书馆、文学馆的情况
    3.4 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
        3.4.1 现状总结
        3.4.2 问题分析
4 改变观念——档案馆应对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的第一步
    4.1 认识参与个人数字文件保存的必要性和意义
        4.1.1 必要性
        4.1.2 意义
    4.2 重新思考个人数字档案收集中的困难和问题
        4.2.1 收集上的困难
        4.2.2 数字档案的价值问题
    4.3 小结
5 提前干预——数字时代档案馆保存个人文件的关键
    5.1 提前干预方法的产生
        5.1.1 提前干预方法的提出
        5.1.2 相关论辩
    5.2 个人形成和管理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分析
        5.2.1 个人形成、整理和处置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分析
        5.2.2 个人鉴定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及个人的价值观念分析
        5.2.3 个人保存其数字文件的行为分析
        5.2.4 总结与启示
    5.3 实例分析
        5.3.1 Paradigm项目
        5.3.2 Digital Lives项目
        5.3.3 iKive项目
        5.3.4 评价
    5.4 提前干预的建议实施步骤
        5.4.1 第一阶段——初步和周期性的接触活动
        5.4.2 第二阶段——数字收集活动
    5.5 小结
6 因地制宜——不同档案馆管理个人数字档案的路径选择
    6.1 从物理媒介上的个人数字档案着手保管的路径
        6.1.1 物理媒介上的个人数字档案的保管规律
        6.1.2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相关项目经验分析
        6.1.3 评价与启示
    6.2 依托本馆数字仓储的路径
        6.2.1 数字档案馆纳入个人数字档案的可行性分析
        6.2.2 加拿大图书档案馆的经验分析
        6.2.3 评价与启示
    6.3 依托管理软件的路径
        6.3.1 工作原理分析
        6.3.2 管理过程分析
        6.3.3 评价与启示
    6.4 与其它机构合作的路径
    6.5 小结
7 教育指导公众——档案馆保存个人数字文件的新思路
    7.1 档案工作向社会/社区范式的转变
        7.1.1 范式提出的背景
        7.1.2 范式的提出及其内涵的深化
    7.2 档案馆教育指导公众的现实基础及意义分析
    7.3 实例分析
        7.3.1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个人数字存档项目
        7.3.2 沈阳档案局的家庭档案工作
        7.3.3 评价
    7.4 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方法思考
        7.4.1 资金和人力上的困难
        7.4.2 如何吸引和发动公众的问题
        7.4.3 如何争取与其它机构合作机会的问题
    7.5 小结
8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附录
    附录1 部分省级综合档案馆对名人档案收集范围的规定
    附录2 部分省级综合档案馆对名人档案收集内容的规定
    附录3 我国档案馆个人数字档案保存工作现状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4)档案管理模式变革走向分析——从试点改革看城建档案管理模式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城建档案管理模式的形成、发展与弊端
二、试点改革对现行城建档案管理模式的冲击
    (一)城建档案资源的管理主体和归属流向将发生变化
    (二)机构、人员组合方式将进行调整
    (三)城建档案馆管理能力的削弱和保管、服务能力的增强
三、档案管理模式变革走向分析
    (一)变革面临的瓶颈问题
        1. 现行法律法规相互抵触
        2.“局馆合一”带来的管理无序
        3. 城建档案管理的专业性、系统性和现实性等特点不能有效兼顾
    (二)变革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1. 档案局、综合档案馆与城建档案馆角色重构与职能重分
        2. 多种管理模式并存——改革过渡期不可逾越的环节
        3. 档案与建设部门之间横向关系走向理性选择——由“竞争”走向“合作”
        4. 以信息技术为契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5)我国档案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档案服务能力概述
    2.1 档案服务能力相关概念的内涵
        2.1.1 档案服务的内涵
        2.1.2 能力的内涵
        2.1.3 能力理论在档案服务中的应用——档案服务能力的内涵
    2.2 我国档案服务能力的简要回顾
        2.2.1 我国古代社会的档案服务
        2.2.2 近现代社会的档案服务
3 我国档案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档案服务能力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3.1.1 为党和国家的政治工作服务
        3.1.2 为经济建设服务
        3.1.3 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3.1.4 服务民生,推动社会建设工作发展
    3.2 制约我国档案服务能力发展的因素
        3.2.1 我国档案部门馆藏有限,馆藏质量不够优化
        3.2.2 我国档案服务理念落后
        3.2.3 我国档案服务人才缺乏
4 提升我国档案服务能力的对策
    4.1 丰富和优化馆藏
        4.1.1 多渠道丰富档案资源
        4.1.2 多途径优化馆藏结构
        4.1.3 多形式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
    4.2 改善档案服务观念,拓展档案服务方式
        4.2.1 改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4.2.2 采用现代化服务手段,档案服务方式人性化
    4.3 加强档案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4.3.1 在职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
        4.3.2 潜在档案人才的培养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救灾政治:合法性经营视角下的现代国家与乡村社会 ——以“5.12”汶川地震灾区元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缘起
    1.2 文献回顾
    1.3 救灾政治:超越“政绩合法性”的新的解释框架
    1.4 田野工作与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其突破
2 救灾政治的国家视角
    2.1 灾害研究中的国家视角
    2.2 国家救灾的政治动员
    2.3 国家救灾的政策供给
3 资源约束与利益驱动:基层救灾的实践悖论
    3.1 中央国家与基层政府之间的衔接与鸿沟
    3.2 基层政府的救灾行动及其困境
    3.3 灾后基层政府的“变通”与“经营”
4 “被救助者”的政治(一):身份建构及其经济基础
    4.1 灾民身份的基础与来源
    4.2 自我经验与建构的灾民身份
    4.3 恢复与重建的家户经济基础
5 “被救助者”的政治(二):身份的限度与行动的弹性
    5.1 身份边界的突破及其影响
    5.2 灾民的行动策略:持续地“讨要”与“上访”
    5.3 游离于法律与利益之间的灾后土地维权者
6 灾后基层的“维稳”与“改革”
    6.1 灾后基层“维稳”的组织机构与人员配备
    6.2 因灾上访事件及其处理
    6.3 灾害时期重信重访事件及其处理
    6.4 “反应性”的主动改革
7 结论与讨论
    7.1 救灾政治中多元主体的合法性经营:行动与过程
    7.2 救灾政治中合法性经营的非均衡性:表现与影响
    7.3 救灾政治的中国模式与全球视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发表论文目录

四、城建档案馆应该接收管理全部城建档案——从学习贯彻《城建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研究[D]. 郑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2]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D]. 陈勐. 东南大学, 2018(05)
  • [3]个人数字文件保存挑战与档案馆对策研究[D]. 徐欣欣. 武汉大学, 2016(01)
  • [4]档案管理模式变革走向分析——从试点改革看城建档案管理模式变革[J]. 郭蕊. 城建档案, 2016(09)
  • [5]我国档案服务能力研究[D]. 张锦云. 安徽大学, 2013(11)
  • [6]救灾政治:合法性经营视角下的现代国家与乡村社会 ——以“5.12”汶川地震灾区元镇为例[D]. 王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7]城建档案馆应该接收管理全部城建档案——从学习贯彻《城建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谈起[J]. 王金爱. 档案天地, 2000(01)

标签:;  ;  ;  ;  ;  

城建档案馆要接收和管理所有城建档案馆——从研究实施《城建档案馆所有权和流动暂行办法》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