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的忏悔P400

三星的忏悔P400

一、三星悔过之作P400(论文文献综述)

由迅[1](2017)在《明代湖北经学研究》文中指出自清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明代经学既无汉唐之精专,又袭宋元之糟粕,学术价值有限。但随着学界对明代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明学的价值日益得到肯定,特别是明、清两代学术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清代经学研究实际上是在明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深化,那么探究明代经学史就更有学术意义。因此本文以明代湖北经学为对象,在文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明代经学发展的形势,对湖北地域内关于各部儒家经典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在展现湖北主要经学成就的同时,总结这一时期湖北学术的特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明代经学的认识。论文分章节主要论述以下内容:第一章是介绍明代湖北经学发展的背景。在政治上,明朝湖广行省的设置以及武汉长江中游核心地位的确立,使明代湖北学术发展有了准确的区域定位。明朝中叶,随着嘉靖皇帝的登基,湖北成为龙兴之地,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升,长期被忽视的湖北文化渐渐进入明代学术主流的视野,黄州府更成为明代中后期文化重镇之一。在经济上,自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湖北在长江中游的经济地位日益上升,到明代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特别是明朝中叶之后以汉口镇为中心的鄂东经济圈的形成,为湖北人文的繁盛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文化上,湖北从洪武初年开始重建经学教育体系,官学的建立,书院的发展以及讲学的兴盛为湖北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是对明代湖北经学文献进行总体考察。明代湖北经学文献有406种,《易》学和四书学数量最为丰富,在地域分布上以黄州府、武昌府和承天府为学术中心。明代湖北经学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洪武至成化年间是湖北经学的恢复重建时期,弘治至嘉靖年间是湖北经学的快速发展时期,隆庆至永历年间是湖北经学的高峰时期。之后由于明清鼎革,社会动荡,湖北经学逐渐沉寂下来。第三章到第八章则对明代湖北各部经典的学术情况进行专门论述。在易学方面,湖北自先秦以来一直都有研习《周易》的传统,汉代有荆州学派,宋代产生了项世安、郭雍、朱震三位易学大师。明代湖北易学更是流派纷呈,有传统的程朱派、创新的独抒已见派、佛老与心性派、象数图书派和古《易》研究派,其中以陈士元《易象钩解》和郝敬《周易正解》的研究最为突出。在《诗经》学方面,湖北作为明代文学重镇,是推动《诗经》学发展的重要学术力量。在复古影响下,尊《序》抑朱的郝敬和兼采汉、宋的李先芳分别代表了明代《诗经》学转变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态度。在《诗经》文学化时期,以钟惺为首的竟陵派用评点时文之法,引领了一种新的经文诠释风气。在《尚书》学方面,张居正以宫廷经筵讲义撰成的《书经直解》是一部重要着作,书中阐发的君臣观与民本思想,体现了湖北学术经世致用的务实方面。此外以郝敬《尚书辨解》为代表的尚书辨伪学和秦继宗《书经汇解》关于《尚书》的集注汇释也颇有影响。在三礼学方面,湖北经学家在《礼记》研究、《考工记》内容的发掘和《礼图》的运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特别是郝敬《周礼完解》、《仪礼节解》、《礼记通解》三部着作的出现,“礼以义为质””、“礼道合一”等观点的提出代表了湖北经学家在礼学义理研究上的突破。在《春秋》学方面,湖北是明代《春秋》经的科举重镇,特别是黄州府的麻城县,被誉为“麻城春秋”。在义理阐释上,郝敬《春秋直解》开辟了直义解经的新路径,而刘绩和樊王家则重视《左传》的史学内容。在四书学方面,陈士元《论语类考》是明代四书考据的典范,而郝敬的《论语详解》提出“《论语》为精华””的观点,是明清《大学》《中庸》回归礼经的文献变革先驱,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通过以上内容,本文对明代湖北经学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总结。湖北经学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羽翼程朱,维护其正统地位。明代湖北经学家和着作忠实地阐发程朱传注,推动了程朱易学的发展和完善,扩大了程朱易学的传播和影响。二是义理解经,敢于创新。明代部分湖北经学家敢于冲破传统学术的桎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个人经学成就上以郝敬最为突出,而以谭元春、钟惺为中心的竟陵派则在《诗经》学上独树一帜,而陈士元、秦继宗等人更是开考据学之先风。三是宏博外向,多元发展,以经学为核心,又向着史学、文学等领域不断拓展,对湖北经学内涵的丰富、各学科间的交互融合有积极、正面的意义。明代湖北经学的繁荣,推动了湖北文化攀上新的高峰,也是整个明代经学发展的缩影,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

蔡迎春[2](2017)在《《衆喜寳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道光年间,陈衆喜所撰《衆喜宝卷》,不仅完整地记录了长生教创立者汪长生的宗教生涯以及长生教的渊源、宗旨和教羲,而且还在文本上栏部分汇集了衆多与长生教相关的儒、释、道以及其他民间宗教的资料,可谓一部研究长生教和其他民间宗教的重要经卷。从卷册篇幅、文本内容结构和刊行流播等角度而言,《衆喜宝卷》所具的学术价值是笔者所搜集的长生教其他经卷,甚至是其它民间宝卷所不能比拟的。本文封《衆喜宝卷》现存版本异同考论的基础上,通过封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与新发现的其他长生教新材料进行封比,进而封宗教劝化宣教的宗教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深化了封长生教基本教羲、教派历史、教派属性、仪式活动等方面的认识,而且还以一叶而观全貌,封目前於宝卷研究本身存在着的诸多观点和问题进行辨析,以期推动宝卷学领域的研究进程。正文分"研究篇"和"校录篇"两大部分,其中"研究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为"《衆喜宝卷》版本考论"。成书於清道光廿九年(1849)的《衆喜宝卷》自问世以後便在下层社会广爲流傅,故不断重版刊印,版本衆多,且各有优劣。通过封《衆喜宝卷》所有版本进行全面汇集,不仅从版本形式和内容上辨其异同,为俊来研究者的版本选择提供可靠依据,而且还核封了目前所收录《衆喜宝卷》的目录成果,并封其收入情况与实际馆藏情况进行封比,发现目前目录成果中封於宝卷文献的着录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以引起学界的关注。第二章为"《衆喜宝卷》文本形式与内容"。《衆喜宝卷》的上栏文本主要分三种形式:介绍性文本、经文性文本或其它形式文本,内容庞杂,结构松散,看似杂乱无章,但实际上作者如此编排是有内在罗辑和规律可循的;下栏文本主要分为故事文本和劝化文本两种类型,其中故事文本主要以两个故事为一主一暗两条线索展开,实际上是代表两种修行方式,一种是以衆喜和其父母为代表的修行方式,即长生教的修行方式,一种则是以赵桂瑛为代表的修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长生教与其他民间宗教的斗争,最终是长生教获胜;上下两栏在文本结构上相封独立,但文本内容又互有关联。《衆喜宝卷》的文本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念卷活动的神圣性,增强了念卷内容的广泛性,使念卷活动的功能从斋供仪式转变为劝化。第三章为"《衆喜宝卷》的功能——基於新出现《两卷本》的封比分析"。通过封《衆喜宝卷》的五卷本,以及新发现的两卷本,从文本结构及文本内容方面的封比,发现两卷本的《衆喜宝卷》仅是五卷本的《衆喜宝卷》精缩刊本,两卷本保留了五卷本的下栏分品部分,并封下栏文本从分品和内容方面进行了删减,而宝卷的宗教属性则没有改燮,同时,在文本中未能找到任何民间秘密宗教的内容,完全是用来进行斋供仪式的文本。因此,为宝卷可以放在文献考据和齐供仪式的视角进行研究提供坚实可信的文献基础。第四章为"从《科仪》看《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兼论长生教"。通过封《衆喜宝卷》文本内容的分析,并与长生教另一经典《科仪》进行比较,系统梳理长生教从源起、教羲到仪式活动,从而勾勒明万历年间到清道光年间的发展历程。弥补了先前封《衆喜宝卷》研究的不足,如介绍陈衆喜其人其书、长生教的宗旨、信仰、教规、戒律,以及作者所知的其他民间宗教,大体还是从宗教组成要素以及宗教发展简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太深入。本文力图通过封该宝卷文本内容进行专题分析,为封该文献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而丰富长生教研究的内容,并且进一步为从斋供仪式角度进行研究宝卷提供依据。第五章为"宣教与劝化:《衆喜宝卷》之宗教功能"。与善书相比,宝卷的内容多以神在人间的生活为主,神仙角色在宝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多新奇的故事情节,另外唱词封推动情节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衆喜宝卷》中以衆喜的宣教劝化故事和三次受灾经历、赵桂瑛的故事、衆喜宣教劝化二个阶段、两个方面以代表四方的共同作用下,宣教劝化内容从行为准则的劝世观到道德昇华的修道观不断昇华。"校录篇"涵盖《衆喜宝卷》题解及录文、《科仪》的题解及录文两个部分。

杨苏平[3](2015)在《隆德方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的六盘山西麓,隆德方言隶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本文以田野调查中获得的语料为基础,重点描写了隆德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并对隆德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某些演变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异进行了初步探讨。全文共分绪论、语音、词汇、语法、语料五部分,其中语音、词汇、语法部分是核心内容。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调查依据和材料来源。语音部分,描写了隆德方言的单字音系(声母、韵母、声调)和语流音变(变调、轻声、儿化),比较了隆德方言的声、韵、调与中古音的演变关系,并对隆德方言文白异读的类别、历史层次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隆德方言的共时平面系统,叠加着中古汉语、唐宋西北方音、近代汉语及普通话的各种语音特征。普通话的影响是当前隆德方言语音演化的最重要动因。词汇部分,在对隆德方言各类词汇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就核心词汇、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描写和讨论。(1)隆德方言与官话方言、宁夏方言各代表点核心词、基本词的比较,在比较中探讨了隆德方言与近亲方言两类词汇的异同关系。(2)隆德方言古语词、四字格词语、亲属称谓语以及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的整理和考察。研究发现,隆德方言的核心词与汉语官话方言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基本词与宁夏方言各代表点有较大的一致性。隆德方言保留了一批古汉语词语,其中一些词语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不能单说单用;考察这些古词语在方言中的语音语义,对于正确理解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亲属称谓语是隆德方言中较为封闭的一类词语,在普通话的影响下,隆德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原有系统正在被打破,但新系统还没有完全确立。四字格词语结构较为固定,与成语相似,但四字格词语口语性强,与成语的书面语色彩形成对照,使用频率较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主要为回族所使用,是本方言回民话与汉民话的主要区别特征。语法部分,重点描写讨论了隆德方言名词的结构特点,介绍了隆德方言特有(但不是独有)的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的用法,探讨了动词的体貌以及一些特殊句式。在描写中注重与普通话的比较,注重历史文献来源的追溯,以沟通“普—方—古”之间的演变关系。语料部分包括隆德方言同音字汇、分类词汇、语法例句以及语篇标音等。本文对隆德方言的系统性调查研究,将丰富宁夏方言的研究成果,对于拓展中原官话西部各片、特别是陇中片的比较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袁卫华[4](2012)在《《五灯会元》疑问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平面描写与立体阐释相结合、历时比较与共时对比并重的方法,对禅宗文献《五灯会元》中的疑问句进行了穷尽、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了《五灯会元》疑问句的特色和历史地位。论文除“绪论”、“余论”外共分十一章。首先是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选题的缘起、《五灯会元》疑问句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选择的标准,并在说明汉语疑问句分类的基础上,确定了《五灯会元》疑问句的分类标准。第一、二章系统探讨了特指询问句。特指询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及其复合形式比较丰富,它们产生的时代涵盖了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三个时期,在继承前代的同时,疑问代词有新发展,新兴的疑问代词为近代汉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第三章全面考察了是非询问句。是非询问句绝大多数使用形式标记(疑问副词、句尾疑问语气词),其中“还”字询问句与句尾有疑问语气词的是非询问句出现最为频繁。第四章探讨了选择询问句。选择询问句中的关联标记“为、为当、为复、为是、是”等均袭自前代。“是”字选择询问句已走向成熟,初步形成了现代汉语选择询问句的典型格式。选择询问句前后两项有着内在的语义联系,可分为正反型、反义型、次序型、颠倒型和语境型。第五章论述了正反询问句。在全面描写"VPNegVP?"与"VPNeg?"两种句式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VPNeg?"式句尾否定词的虚化问题,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判定原则。第六章考察了测度询问句。近代汉语中新兴的“莫”系句居于主要地位,且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本章详细讨论了“莫”系句句尾“Neg”的虚化问题,认为句尾“Neg”已经虚化为语气词。第七章全面探讨了反诘问句。特指反诘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及其复合形式源自不同的时代层次,且有表示递进关系的反诘标记“况”、“况复”、“岂况”等。是非反诘问句多使用反诘标记。《祖堂集》中的“(K)VP那作摩?”式选择反诘问句在《五灯会元》中省略了句尾“作摩”变成了是非反诘问句,很可能是编撰者考虑到南北方言差异,为普及传法从而省略了句尾“作摩”。第八章主要考察了设问句、附加问句、招呼问句和感叹问句等四种特殊疑问句。设问句绝大多数以特指设问句形式出现。附加问句形式多样,构成方式也比较复杂。招呼问句口语性较强,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当中。感叹问句使用频率不高,但从语用角度来说,它所表达的感叹语气及其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其他疑问句所不能取代的。第九章专门讨论了疑问句句尾语气词。新兴的语气词“麽”使用频率最高,“否”、“无”在测度询问句中已经虚化为语气词。句尾语气词主要集中于是非询问句。第十、十一两章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将《五灯会元》与《朱子语类》、《五灯会元》与《祖堂集》进行了比较研究,发掘共性,凸显个性,从而揭示了《五灯会元》疑问句的特色和历史地位。最后是余论。这一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唐莉莉[5](2009)在《《左传》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辨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下同),是中国传统书面语言基本格局的源头,同时又是研究春秋时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典型语料。本文对《左传》原文中全部单音节词用例进行逐一分析,归纳出410组单音节实词同义词组,其中名词137组、动词195组、形容词78组。在对这410组同义词初步辨析的基础上选出较有异议或前人释义不精的106组进行详细辨析,其中名词54组、动词34组、形容词18组。名词主要涉及国家、建筑、器物、食物、人伦、身体、动物、时间以及其他共九个方面。动词主要分为物动、人动、身动、口动、手动、足动、心动等七个方面。形容词分为状物与状人两大类。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课题相关背景材料。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遵循“一义相同”的辨释原则,运用语义探索、语用比较、文化阐释等辨释词义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106组《左传》同义词进行辨释。每组词先通同,即确定相同的义位,然后列出该词在《左传》中的典型同义用例,在同一义位的平面上详细辨释词义。第三部分是附录,展示《左传》全部单音节实词同义词。

叶贵良[6](2005)在《敦煌道经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语言斑驳古奥、华丽优美、风格独特、意象鲜明,为汉语词汇的丰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道经词汇研究却长期不被重视,很少有人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道经词汇的研究成为语言研究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着名学者葛兆光对没有人研究该课题感到惊讶,提出可以用传统或现代的方法试一试。本文以敦煌道经为语料,从共时和历时两种角度对道经语词的来源、系统、构成及其词义的演变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共分十章。第一章 绪论 阐述敦煌和道教的历史渊源、敦煌道经和道经语词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对象。第二章 敦煌道经写本叙录 对本文研究的语料进行鉴定,目的在于弄清敦煌道经的成书年代、流传情况、写本的抄写年代及其数量。第三章 敦煌道经研究的价值 论证敦煌道经在常用词研究、辞书编撰和道书整理方面的价值。第四章 敦煌道经词汇的研究方法 讨论对道教词汇意思的训释和延伸解读的方法,说明道经语词研究应该同时着眼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第五章 敦煌道经文字与词汇考释 考察道经中的形误字、音误字、古今字、俗体字、合文、拆字、武周新字、避讳字等,考释那些因为抄写及用字等原因产生的疑难语词。第六章 敦煌道经词汇对传统文化的吸收 考察敦煌道经中的传统文化(东汉以前中土固有的文化)语词,揭示儒家学说和传统制度和礼俗对敦煌道经词汇的影响,说明敦煌道经词汇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第七章 敦煌道经词汇对佛教文化的借鉴 考察敦煌道经中的佛教文化语词,揭示敦煌道经语词与佛教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八章 敦煌道经词汇对道家文化的传承 考察敦煌道经的道家文化语词,揭示道家文化对敦煌道经词汇的深刻影响,说明敦煌道经词汇与道家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第九章 敦煌道经的道教义理语词 考察敦煌道经表现道教义理的语词,说明道教词汇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中文提要系统性。第十章敦煌道经的道教特色语词考察敦煌道经中富有道教特色的语词,说明敦煌道经词汇对汉语发展的贡献。结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敦煌道经词汇吸收了传统文化,传承了道家智慧,借鉴了佛教思想,创造了富有哲学思维的词汇体系。敦煌道经拥有大量的极具特色的语词,为丰富汉语词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敦煌写本敦煌道经词汇

RAINBOWAD[7](2003)在《三星悔过之作P400》文中研究说明三星最近推出的手机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可谓好坏参半。优点在于无论是T108还是T208,还有就是最近在网络上讨论得最热烈的T400,其显示效果、色彩和特色设计都令人拍手叫好。那么缺点呢?缺点当然指它的“食古不化”,在手机界无论高中低端都已经普及起GPRS的时候,三星系列的手机依然固步自封,并没有加入GPRS功能,更不要说最近炒得火爆异常的MMS了。

二、三星悔过之作P4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星悔过之作P400(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湖北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一) 明代经学的研究现状
        (二) 明代湖北经学的研究状况
    二、论文的基本思路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
第一章 明代湖北经学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明代湖北行政区划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节 明代湖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湖广熟、天下足”——湖北农业的发展
        二、“天下四聚”——汉口外销型商业的繁荣
    第三节 明代湖北学术文化的发展
        一、官学的建立
        二、书院的发展
第二章 明代湖北经学总体考察
    第一节 明代湖北经学的统计分析
        一、着作的数量统计
        二、创作的时间特点
        三、着作的存佚情况
        四、作者的地域分布
    第二节 明代湖北经学发展的分期
        一、明代湖北经学的分期
        二、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
第三章 渊源有自的湖北易学
    第一节 明代以前湖北的易学发展
        一、孕育兴盛的楚国易学
        二、独树一帜的汉末荆州易学
        三、程《易》为尊的两宋易学
    第二节 流派纷呈的明代湖北易学
        一、传统的程朱学派易学
        二、独抒己见的义理派易学
        三、象数图书派易学
        四、佛老与心性派之易学
        五、古易派之易学
    第三节 陈士元易学思想
        一、“易象而通微”的《周易》观
        二、“比类明义,象理互通”的注《易》特点
    第四节 郝敬的易学思想
        一、“以十翼为尊”的《周易》观
        二、“以义理为主,兼及于象”的解易方法
    第五节 李时珍医易会通思想
        一、五行思想
        二、阴阳思想
        三、其他医易思想
第四章 复古与文学影响下的湖北《诗经》学
    第一节 湖北《诗经》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明代《诗经》学综论
        二、明代湖北文学的繁荣
    第二节 复古思潮下的湖北《诗经》学
        一、郝敬“尊《序》抑朱”的《诗经》学思想
        二、李先芳“兼采汉宋”的《诗经》学思想
    第三节 文学转变下的湖北《诗经》学
        一、诗文评点注经方式
        二、钟惺“活物说”的《诗经》学思想
第五章 多元发展的湖北《春秋》学
    第一节 传统《春秋》经学举业的兴盛
    第二节 心学影响下的“直解”诠释
        一、“舍三传而知《春秋》”的治学观
        二、“以我心印圣人之心”的解经思路
    第三节 《左传》由经入史的位移
        一、《春秋》经史的二重性
        二、湖北《春秋》史学着述
第六章 明代湖北的《尚书》学与三礼学成就
    第一节 明代湖北《尚书》学
        一、湖北《尚书》学文献考述
        二、张居正《书经直解》与经筵讲义
        (一) 明神宗《尚书》讲习与《书经直解》的成书
        (二) 《书经直解》的思想内容
    第二节 明代湖北三礼学
        一、湖北三礼学文献考述
        二、郝敬的礼学思想
        (一) 对《周礼》的质疑
        (二) 《仪礼》不可为经
        (三) 《礼记》为礼学之正
第七章 突破创新的湖北四书学
    第一节 陈士元《论语类考》与四书考据学的发展
        一、分门别目,重视考证
        二、旁征博引,抒发己意
        三、驳正朱注,摒弃浮谈
    第二节 郝敬《论语详解》与四书学诠释的转向
        一、以《论语》为菁华的四书观
        二、会通篇章、讲究次第
        三、疏通证明、详加注解
        四、批驳先儒、回归原典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明代湖北十三经着述考
        易类
        书类
        诗经类
        礼类
        春秋类
        四书类
    附录二 明代湖北《孝经》、《乐经》、五经总义及小学类着作简目
    附录三 明代湖北经学着作分期简目
参考文献

(2)《衆喜寳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动态
        (一) 关於宝卷
        (二) 关於《衆喜宝卷》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方法
    五、主要内容
研究篇
    第一章 《衆喜宝卷》版本考论
        一、《衆喜宝卷》版本调查
        (一) 着录情况
        (二) 出版情况
        (三) 收藏情况
        二、版本调查後发现的问题
        (一) 目录收录
        (二) 版本汇总
        三、《衆喜宝卷》五卷本之间的异同
        (一) 封面
        (二) 书名页
        (三) 卷首页
        (四) 目录页
        (五) 卷尾页
        (六) 卷五附志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衆喜宝卷》文本形式与内容
        一、从《安乐铭》看《衆喜宝卷》的文本形式
        (一) 《安乐铭》的文本形式
        (二) 《衆喜宝卷》文本形式
        (三) 两者之间的在文本形式方面的异同
        二、《衆喜宝卷》的文本内容
        (一) 下栏文本内容分析
        (二) 上栏文本内容分析
        (三) 上下栏文本之间的关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衆喜宝卷》的功能——基於新出现《两卷本》的封比分析
        一、五卷本与两卷本分品异同
        二、五卷本与两卷本内容异同
        三、齐供仪式文本?——《衆喜宝卷》的功能思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科仪》看《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兼论长生教
        一、关於《科仪》
        二、关於长生教
        (一) 源起
        (二) 教义
        (三) 仪式活动
        三、《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
        (一) 《科仪》中齐供仪式的相关内容
        (二) 《衆喜宝卷》与《科仪》之间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劝化与宣教:《衆喜宝卷》之宗教功能
        一、《衆喜宝卷》的故事劝化
        (一) 衆喜在劝化经历中的三次受灾
        (二) 桂瑛修行经历的种种磨难
        三、傅教劝化
        (一) 劝化过程中经历的二个阶段
        (二) 劝世与劝道:《衆喜宝卷》劝化的两种策略
        本章小结
校录篇
    《衆喜粗言宝卷》
        题解
        录文
    《科仪》
        题解
        录文
参考文献
後记

(3)隆德方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隆德县概况
    二、隆德方言的隶属及内部差异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价值
    五、本课题的调查依据及相关说明
    附图
        (一)隆德县在宁夏行政区划中的位置图
        (二)隆德方言在中原官话陇中片中的位置图
        (三)隆德方言内部区划图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单字音系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四、声韵调配合关系
    第二节 语流音变
        一、连读变调
        二、轻声
        三、儿化
        四、特殊音变
    第三节 单字音系与中古音(广韵)的比较
        一、声母的比较
        二、韵母的比较
        三、声调的比较
    第四节 文白异读
        一、文白异读的类别
        二、文白异读的历史层次
        三、文白异读的不均衡性
    第五节 隆德方言全浊送气现象与唐宋西北方音
        一、古全浊仄声字单字音声母今读
        二、老派词语文白异读调查
        三、隆德方言白读音层的历史来源
        四、隆德方言白读音层与周围方言的联系
    第六节 隆德方言古从母仄声字的声母异读现象
        一、尖团音的分混与全浊声母的异读
        二、从母仄声字异读举例
        三、异读现象的时空关系
第三章 词汇
    第一节 隆德方言与各官话代表点核心词比较
        一、说明
        二、斯瓦迪士100核心词比较
    第二节 隆德方言与宁夏各方言片代表点基础词比较
        一、说明
        二、隆德方言与宁夏各方言片代表点200基础词比较
    第三节 隆德方言词语考释
        一、上古汉语词语
        二、中古汉语词语
        三、近代汉语词语
    第四节 亲属称谓语
        一、亲属称谓语的含义
        二、亲属称谓语的特点
        三、亲属称谓语系统
    第五节 四字格词语
        一、四字格词语特点
        二、四字格词语例释
    第六节 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
        一、阿拉伯语借词
        二、波斯语借词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构词
        一、名词的附缀和重叠
        二、两种结构的形容词
    第二节 代词
        一、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
        三、疑问代词
    第三节 副词
        一、程度副词
        二、范围副词
        三、时间、频率副词
        四、情态、语气副词
    第四节 介词、助词、语气词
        一、介词
        二、助词
        三、语气词
    第五节 动词的体貌
        一、实现体
        二、经历体
        三、持续体
        四、起始体
        五、先行体
        六、先事体
        七、将然体
        八、连续体
        九、尝试体
    第六节 句式结构
        一、“把”字句
        二、“给”类三价动词句
        三、选择问句
        四、正反问句
        五、“着”字被动句
        六、“着”字使役句
第五章 语料
    第一节 同音字汇
        一、说明
        二、同音字
    第二节 分类词表
        一、天文·地理·灾异
        二、亲属
        三、人体
        四、饮食
        五、日常生活
        六、穿戴
        七、村庄·房舍·器具
        八、方向·位置
        九、农事
        十、植物
        十一、动物
        十二、疾病·医疗
        十三、人品
        十四、称代
        十五、红白大事
        十六、商业
        十七、交际
        十八、文化·娱乐
        十九、动作·行为·心理
        二十、性质?状态
        二十一、副词?连词?语气词?量词
        二十二、固定短语
    第三节 语法例句
        一、语法常规调查例句
        二、动词“体”调查例句
    第四节 标音举例
        一、故事
        二、歌谣
        三、谚语
        四、歇后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五灯会元》疑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汉语疑问句的分类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特指询问句上
    第一节 “何”系特指询问句
        一、“何”字句
        二、“何等”句
        三、“何故”句
        四、“何乃”句
        五、“何如”句
        六、“何似(生)”句
        七、“何所”句
        八、“何物”句
        九、“何许”句
        十、“何在”句
        十一、“何者”句
        十二、“奈何”、“争奈(何)”句
        十三、“如何”句
        十四、“若何”句
        十五、“云何”句
    第二节 “甚”系特指询问句
        一、“甚”字句
        二、“甚底”句
        三、“甚麽”句
第二章 特指询问句下
    第一节 “作麽”系特指询问句
        一、“作麽”句
        二、“作麽生”句
        三、“争”字句
        四、“怎生”句
    第二节 “谁”系特指询问句
        一、“谁”字句
        二、“阿谁”句
        三、“孰”字句
    第三节 “那”系特指询问句
        一、“那”字句
        二、“阿那”句
    第四节 “几”系特指询问句及其他
        一、“几”系特指询问句
        二、“多少”、“早晚/早暮”句
    第五节 “胡”、“曷”等特指询问句
        一、“胡”字句
        二、“曷”字句
        三、“盍”字句
        四、“奚”字句
        五、“安”字句
        六、“畴”字句
        七、“底”、“若为”句
    第六节 “X聻?”特指询问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是非询问句
    第一节 有疑问副词的是非询问句
        一、“还”字句
        二、“可”字句
        三、“宁”字句
    第二节 无疑问副词的是非询问句
        一、有疑问语气词的是非询问句
        二、无疑问语气词的是非询问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选择询问句
    第一节 有关联标记的选择询问句
        一、“为复”句
        二、“为当”句
        三、“为”字句
        四、“为是”句
        五、“是”字句
        六、“只…,别(更)…?”
        七、“还”字句
    第二节 无关联标记的选择询问句
        一、句尾无疑问语气词的选择询问句
        二、句尾有疑问语气词的选择询问句
    第三节 选择项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正反型
        二、反义型
        三、次序型
        四、颠倒型
        五、语境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反询问句
    第一节 正反询问句的类型
        一、“VPNegVP?”
        二、“VPNeg?”
    第二节 “VPNeg?”式句尾否定词的虚化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度询问句
    第一节 “莫”系测度询问句
        一、无句尾词的“莫”系句
        二、有句尾词的“莫”系句
    第二节 其他带疑问副词的测度询问句
        一、“其”字句
        二、“盖”字句
        三、“无乃”句
        四、“得”系句
        五、关于“应VP?”
    第三节 测度询问句句尾“否”、“无”的性质问题
    第四节 “莫”系句的历史地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反诘问句
    第一节 特指反诘问句
        一、“何”系特指反诘问句
        二、“甚”系特指反诘问句
        三、“作麽”系特指反诘问句
        四、“争”字特指反诘问句
        五、“谁”系特指反诘问句
        六、“那”系特指反诘问句
        七、“几”字特指反诘问句
        八、“胡”、“乌”、“易”、“奚”、“安,,、“焉”、“若为”反诘问句
    第二节 是非反诘问句
        一、有反诘副词的反诘问句
        二、无反诘副词的反诘问句
    第三节 递进复句形式的反诘问句
    第四节 关于“(K)VP那作摩?”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特殊疑问句
    第一节 设问句
        一、特指设问句
        二、正反设问句
    第二节 附加问句
        一、是非问形式的附加问句
        二、正反问形式的附加问句
    第三节 招呼问句
    第四节 感叹问句
        一、特指感叹问句
        二、是非感叹问句
第九章 疑问句句尾语气词
    第一节 语气词“乎、欤、邪、耶、也、哉、耳、为”
        一、“乎”
        二、“欤”
        三、“邪/耶”
        四、“也”
        五、“哉”
        六、“耳”
        七、“为”
    第二节 语气词“那、麽、聻、在”
        一、“那”
        二、“麽”
        三、“聻”
        四、“在”
    第三节 语气词“否”、“无”
        一、“否”
        二、“无”/ “也无”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五灯会元》与《朱子语类》疑问句比较
    第一节 特指询问句比较
        一、疑问代词比较
        二、句式比较
    第二节 是非询问句比较
        一、语气词使用情况的比较
        二、句式比较
    第三节 选择询问句比较
        一、关联标记使用情况比较
        二、关联标记搭配形式比较
        三、语气词比较
    第四节 正反询问句比较
        一、“VPNeg?”式比较
        二、“VPNegVP?”式比较
    第五节 测度询问句比较
        一、疑问副词比较
        二、语气词比较
        三、句式比较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五灯会元》与《祖堂集》疑问句比较
    第一节 特指询问句比较
        一、疑问代词比较
        二、句式比较
    第二节 是非询问句比较
        一、有疑问副词的是非询问句比较
        二、无疑问副词的是非询问句比较
    第三节 选择询问句比较
        一、有关联标记的选择询问句比较
        二、无关联标记的选择询问句比较
    第四节 正反询问句比较
        一、“VPNeg?”式正反询问句比较
        二、“VPNegVP?”式正反询问句比较
    第五节 测度询问句比较
        一、“莫”系测度询问句比较
        二、其他测度询问句比较
    本章小结
余论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三、有待研究的问题
附表
参考文献
《五灯会元》语言研究论文目录
引用书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5)《左传》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辨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提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概况
    1.2 选题缘由
    1.3 收录范围和研究任务
    1.4 辨释原则和辨释方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2 辨释
    2.1 名词
        2.1.1 国家
        1、府库
        2、禄1①秩
        3、邑国~1都
        4、方邦国
        5、驲传遽
        6、官1吏察
        7、简策~1牒
        8、干盾(楣)橹
        9、福禄~2祚祉
        10、斧斤钺缄
        11、帝王后君官2
        2.1.2 建筑
        12、馆舍
        13、宫庙
        14、椽榱桷
        15、园圃囿
        16、城墉郭
        17、门户扉阖
        2.1.3 器物
        18、璧环1
        19、囊橐
        20、鞭策2
        21、珍宝
        22、屦舄
        23、筵席
        24、櫜鞬弢
        25、筐営箪
        2.1.4 食物
        26、酒醴鬯
        27、食膳羞
        28、禾粟谷
        2.1.5 人伦
        29、宾客
        30、商贾】
        31、尸主
        32、寡禁
        33、友僚党
        34、寇盗贼
        35、魔嗣裔胄馀肄後
        2.1.6 身体
        36、身躬
        37、骸骨
        38、齿牙
        39、脂有
        40、头元首
        41、颏须截
        42、髪毛发
        43、睛瞽瞍
        44、颈项胆领
        2.1.7 动物
        45、口喙味
        46、牺牲检
        47、豕岁猪
        2.1.8 时间
        48、昔古曩乡
        49、朝旦夙晨
        50、年岁载祀
        51、夜夕莫昏宵
        2.1.9 其他
        52、霪霖
        53、间隙衅
        54、财货贿赂资
    2.2 动词
        2.2.1 物动
        1、泄漏
        2、键馑
        3、烹(亨)胹
        4、竭尽歇
        5、焚燎熟
        6、环2围周
        2.2.2 人动
        7、宠嬖
        8、庆贺
        9、买市贾2
        10、雕酬报
        11、赦免宥
        12、赏赐贩
        13、饥饿银
        14、养字圉豢畜
        15、归嫁妻2适行
        2.2.3 身动
        16、学习
        17、听闻
        18、臝袒
        2.2.4 口动
        19、含衔
        20、称誉绳
        21、诟叱骂
        22、哭啼号泣
        2.2.5 手动
        23、埋葬
        24、镂刻镇
        25、振拯救
        26、束缚麇
        27、玩(观)弄戏
        2.2.6 足动
        28、涉济
        29、在临
        30、迁徙移
        2.2.7 心动
        31、惊骇
        32、愠怒
        33、忌讳
        34、冀虞望
    2.3 形容词
        2.3.1 状物
        1、长久
        2、朽蠢
        3、危殆
        4、甘旨
        5、雄牡
        6、肥腯
        7、盈满溢
        8、玄墨黑
        9、赤丹朱殷
        2.3.2 状人
        10、美艳
        11、饱废
        12、瘠羸
        13、谨慎
        14、贤能
        15、俭省
        16、少幼弱
        17、乖戾很愎
        18、敬恭恪肃
3 主要征引及参考文献
4 附录
5 作者简历

(6)敦煌道经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凡例
§1 绪论
    1.1 敦煌道教与敦煌道经
        1.1.1 敦煌与道教
        1.1.2 敦煌文献与敦煌道经
    1.2 敦煌道经的研究概况
        1.2.1 国内
        1.2.2 国外
    1.3 道经词汇研究的回顾
        1.3.1 清朝以前
        1.3.2 民国以后
    1.4 选题缘起及研究对象
        1.4.1 选题缘起
        1.4.2 研究对象
§2 敦煌道经写本叙录
    2.1 藏内敦煌道经叙录
        2.1.1 太平经
        2.1.2 上清经
        2.1.3 灵宝经
        2.1.4 杂道经
        2.1.5 道教类书
    2.2 藏外敦煌道经叙录
        2.2.1 化胡经
        2.2.2 上清经
        2.2.3 灵宝经
        2.2.4 杂道经
        2.2.5 戒律书
        2.2.6 斋仪愿文
        2.2.7 道经义疏
        2.2.8 道教类书
    2.3 失题敦煌道经叙录
        2.3.1 中国藏失题道经
        2.3.2 英国藏失题道经
        2.3.3 法国藏失题道经
        2.3.4 俄国藏失题道经
        2.3.5 日本藏失题道经
§3 敦煌道经的研究价值
    3.1 常用词的研究
        3.1.1 “真”
        3.1.2 “官”
    3.2 辞书的编纂
        3.2.1 收词
        3.2.2 释义
        3.2.3 溯源
    3.3 传本道经的整理
        3.3.1 补缺
        3.3.2 乙乱
        3.3.3 寻佚
        3.3.4 考源
§4 敦煌道经词汇的研究方法
    4.1 词义训释
        4.1.1 辨形
        4.1.2 审音
        4.1.3 明词
        4.1.4 推例
        4.1.5 探源
    4.2 延伸解读
        4.2.1 修辞意义
        4.2.2 语用意义
        4.2.3 引申意义
        4.2.4 文化意义
§5 敦煌道经文字与词汇考释
    5.1 形误字和音误字
        5.1.1 形误字
        5.1.2 音误字
    5.2 古今字和俗体字
        5.2.1 古今字
        5.2.2 俗体字
    5.3 道经其他文字
        5.3.1 合文
        5.3.2 拆字
        5.3.3 武周新字
        5.3.4 避讳字
§6 敦煌道经词汇对传统文化的吸收
    6.1 儒家文化的影响
        6.1.1 直接来自儒家经典的语词
        6.1.2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语词
    6.2 制度礼俗的影响
        6.2.1 政治制度
        6.2.2 礼俗习惯
§7 敦煌道经词汇对佛教文化的借鉴
    7.1 源于佛经故事的语词
    7.2 源于佛门称谓的语词
    7.3 源于戒律仪轨的语词
    7.4 源于礼敬忏悔的语词
    7.5 源于三世轮回的语词
    7.6 源于五道六道的语词
    7.7 源于因果报应的语词
    7.8 源于修行业缘的语词
    7.9 源于苦难烦恼的语词
    7.10 源于诸天地狱的语词
§8 敦煌道经词汇对道家文化的传承
    8.1 对道家语词的继承
        8.1.1 传承词
        8.1.2 简缩词
    8.2 对道家思想的发展
        8.2.1 自然
        8.2.2 清静
        8.2.3 无为
        8.2.4 柔弱
§9 敦煌道经的道教义理语词
    9.1 “有生于无”,“无”即“道”
    9.2 “道生一”,“一”即“气”
    9.3 “一生二”,“二”即“阴阳”
    9.4 “二生三”,“三”即“万物”
§10 敦煌道经的道教特色语词
    10.1 有关天堂仙境的语词
    10.2 有关天神地祗的语词
    10.3 有关宫观楼台的语词
    10.4 有关符录图谶的语词
    10.5 有关法术咒祝的语词
    10.6 有关斋戒仪式的语词
    10.7 有关法器服饰的语词
    10.8 有关长生成仙的语词
    10.9 有关体位身神的语词
    10.10 有关神通灵佑的语词
    10.11 有关服食炼养的语词
    10.12 有关受授告盟的语词
    10.13 有关经书简牍的语词
    10.14 有关道派法位的语词
    10.15 有关道教史地的语词
结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四、三星悔过之作P400(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湖北经学研究[D]. 由迅.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2]《衆喜寳卷》研究[D]. 蔡迎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9)
  • [3]隆德方言研究[D]. 杨苏平. 河北大学, 2015(10)
  • [4]《五灯会元》疑问句研究[D]. 袁卫华. 武汉大学, 2012(06)
  • [5]《左传》单音节实词同义词辨释[D]. 唐莉莉. 浙江大学, 2009(06)
  • [6]敦煌道经词汇研究[D]. 叶贵良. 浙江大学, 2005(03)
  • [7]三星悔过之作P400[J]. RAINBOWAD. 数字通信, 2003(01)

标签:;  ;  ;  ;  ;  

三星的忏悔P40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