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机械厂锻造工段加热炉余热利用

太钢机械厂锻造工段加热炉余热利用

一、太钢机械厂锻造工段加热炉的余热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于磊[2](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TISCO;[3](2018)在《发扬工匠精神 不断创新 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文中研究表明太钢始建于1934年,前身为西北炼钢厂。伴随着改革开放,太钢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与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相比,太钢钢产量从94.02万吨增加到1050.26万吨,其中不锈钢从4093吨增加到413.64万吨,成为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全球不锈钢领军企业。一、技术装备不断升级更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太钢开始加大基建投资规模。"六五"期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安装的第一台氩氧精炼炉,于1983年9月17日在太钢正式投

李其松[4](2016)在《高热导率SiC陶瓷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和环境是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陶瓷换热器能够显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在化工、冶金、石油和电力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碳化硅(Silicon Carbide, SiC)陶瓷具有热导率高、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和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制备陶瓷换热器,特别是用于高温、强酸碱腐蚀及强磨损等恶劣工况换热器较为理想的材料。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配方组成和制备工艺的研究提高SiC陶瓷的热导率,探讨SiC陶瓷的导热机理,解决换热器设计和制造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SiC陶瓷换热器的工业化应用。本论文分别采用反应烧结、无压液相烧结和无压固相烧结方法制备SiC陶瓷材料,研究了配方组成、烧结制度等对材料力学性能、电导率、热导率及微观结构的影响,优化了制备高热导率SiC陶瓷的工艺参数,探讨了SiC陶瓷导热机理。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际工况,创新结构设计,制备了SiC陶瓷换热器,并成功用于冷轧板生产线水蒸气与浓盐酸的热交换。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SiC微粉颗粒级配、碳(C)含量和成型压力对反应结合SiC(RBSC)陶瓷性能、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含量和成型压力对RBSC陶瓷性能有较大影响;随着C含量和成型压力的增加,RBSC陶瓷试样中游离si含量逐渐降低,密度、热导率、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和显微硬度逐渐增大。但是,当C含量和成型压力超过一定数值时,反而导致渗Si困难,试样内出现残留C,使力学性能和热导率降低。当平均粒径为7.0和13.0μm的SiC微粉的质量比6:4,C含量20wt.%,成型压力90 MPa时,1650℃保温120 min烧结制得的RBSC试样密度最大达到3.13 g/cm3,热导率最大为124W/(m·K),显微硬度为27 GPa,弯曲强度为425 MPa,断裂韧性为5.5MPa·m1/2。2)以Al2O3-Y2O3为基础烧结助剂,并分别加入La2O3、Nd2O3、Eu2O3、Dy2O3和Yb203组成复合氧化物助剂,研究了烧结助剂组成及含量、烧结温度和气氛对无压液相烧结SiC陶瓷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氩气气氛下制得试样的性能比氮气更好;氩气气氛下,当Al2O3-Y2O3(摩尔比5:3)添加量相同时,在1750~1900℃范围内,随着烧结温度提高,试样的相对密度、热导率、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和显微硬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添加8wt.%的Al2O3-Y2O3为液相助剂,烧结温度1850℃时,相对密度最大达到97.47%,热导率最大达到72 W/(m-K),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最大分别为576 MPa和7.6MPa·m1。在Al2O3-Y2O3中分别加入少量La2O3、Nd2O3、Eu2O3、Dy2O3和Yb2O3组成复合氧化物助剂,没有对试样的热导率产生有利影响。3)研究了C源及含量、B4C含量和烧结制度对无压固相烧结SiC(SCBC)陶瓷试样性能、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液体酚醛树脂(PF)为C源的试样性能比碳黑的更好,在2.0~12.0wt.%范围内,随着C含量增加,试样弯曲强度、断裂韧性、显微硬度和热导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B4C含量增加试样性能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提高烧结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均有利于提高试样力学性能和热导率,但烧结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反而导致力学性能和热导率的降低。优化的SCBC陶瓷配方和制备工艺为:8wt.%的PF, 1wt.%的B4C,2100℃保温60 min,氩气气氛无压固相烧结。所制备材料的相对密度99.05%,维氏显微硬度27 GPa,弯曲强度423 MPa,断裂韧性4.6MPa·m1/2,热导率113W/(m·K)。4)在优化的SCBC陶瓷配方和工艺基础上加入石墨烯,研究了石墨烯加入量对试样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5.0wt.%范围内,随着石墨烯加入量的增加,试样的相对密度逐渐降低,电导率逐渐增大,热导率、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和显微硬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石墨烯含量为2.0wt.%时,热导率达到最大值145W/(m·K),比不含石墨烯的试样提高了27%。分别研究了添加AlN和TiB2对SCBC陶瓷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A1N的热导率远高于TiB2,而且添加A1N试样的致密度更高,但是,在烧结过程中,由于AlN与SiC反应形成低热导率的固溶体,而TiB2与SiC不反应,使得添加A1N试样的热导率反而低于添加TiB2的试样。5)探讨了SiC陶瓷导热机理,研究了SiC陶瓷热导率的影响因素。SiC陶瓷主要依靠晶格振动的格波导热,即声子导热。基于对SiC陶瓷热导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声子势垒”数理模型,并用该模型定性地描述了不同SiC陶瓷的导热过程。气孔、杂质和晶界等缺陷都可以视作声子导热的“势垒”,声子在传输过程中越过“势垒”导致能量降低、数量减少,“势垒”高度越大,对热导率的影响也越大。RBSC陶瓷中,声子导热需要越过游离硅形成的“声子势垒”,游离硅含量越高,“势垒”高度越大,对热导率影响越大;液相烧结SiC陶瓷中,声子导热需要越过晶界液相形成的“声子势垒”,液相组成越复杂,含量越高,“势垒”高度越大,对热导率影响越大;SCBC陶瓷中,声子导热需要越过B4C和C杂质形成的“声子势垒”,并受到气孔形成的“声子势垒”的影响;添加石墨烯的SCBCG陶瓷的导热过程与SCBC陶瓷导热过程相似,但石墨烯高的热导率和电导率相当于“拓宽”了声子传输的通道,因而提高了SCBCG陶瓷的热导率。6)通过对SiC陶瓷换热管制备工艺的研究,制备了SiC陶瓷换热管;通过换热管壁厚对换热效果影响及密封方式的研究,确定采用同心圆扇形辐射分布的排管方式,以壁厚为3.5 mm、内径为18 mm的反应结合SiC陶瓷换热管制备了用于加热浓盐酸的换热器,分别采用“台阶孔-聚四氟乙烯橡胶套”相结合的密封结构和弹簧膨胀补偿作用解决了SiC陶瓷管与陶瓷板之间、SiC陶瓷换热器内芯与金属外壳之间的密封难题。该换热器成功用于冷轧板生产线,应用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SiC陶瓷换热器可将盐酸加热温度由61℃提高到85℃,冷流体温度效率比原来的石墨换热器提高了77%。本文研究了反应结合SiC陶瓷、无压液相烧结SiC陶瓷和无压固相烧结SiC陶瓷热导率的影响因素,探讨了SiC陶瓷材料的导热机理,制备了节能效果显着的SiC陶瓷换热器,为高热效率换热器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对于促进我国工业节能和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姜春东[5](2015)在《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作为主要的生产设备,广泛应用于轧钢生产中。但是传统的加热锻造炉的控制系统大多采用手动控制,考虑更多的是工人的熟练程度和认真程度,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快速响应,影响控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且燃料大多以煤粉为主,燃烧产生的NOX极易对环境产生污染。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的控制系统进行研究,采用日本欧姆龙公司的CP1E系列的PLC与威纶通的人机界面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并且采用燃气作为加热炉的燃料,不仅节约能源而且降低污染。基于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介绍了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工作的基本原理,设计了控制系统硬件的总体结构,对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炉体和蓄热室进行了设计,并且对传感器、变频器、比例电磁阀以及其它元器件进行了选型。研究了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换向控制、燃烧控制和空燃比系统优化控制。针对换向控制的概念,将换向控制分为两部分:手动换向和自动换向。并且通过对影响换向时间因素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得出换向时间与余热回收效率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最佳的换向时间。针对燃烧控制的方式,分析了适用于加热锻造炉的脉冲燃烧方式,介绍了脉冲燃烧的基本原理以及脉冲点火的过程,设计了整个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的时序燃烧控制,能够更有效的控制加热炉的温度。针对空燃比的概念,对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的燃烧机理进行分析,设计了寻找最佳空燃比的两种方法,基于燃气热值和烟气含氧量空燃比分析和基于极值寻优的空燃比分析,并且经过实验验证确定了最优空燃比。对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控制器PLC进行了选型,对输入输出点进行分配,设计了电气控制系统的主回路,设计了变频器、压力传感器、氧含量传感器与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之间的硬件电路以及PLC与温控表通讯的硬件电路;完成了PLC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主要包括鼓风机和引风机启停转速控制、空压机启停、炉门升降、吹扫控制、点小火控制、点大火控制、炉温控制以及PLC与温控表之间的通讯协议。完成了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人机界面的设计,采用威纶通的触摸屏,实现了触摸屏与PLC之间的通讯,人机界面主要实现了参数设置、温度显示、实时通讯等功能,主要包括主界面设计、监控界面设计、参数设置界面设计、调试界面设计和帮助界面设计。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某机械厂的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上得到了应用,并且将上述理论应用到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进行现场验证,实验证明控制系统操作简单,控制精度高,并且能够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陆国进[6](2012)在《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同时还是制造业大省,而机械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工业建筑设计一般都在工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并趋向科学化、精细化、自动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生产工艺是厂区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设计是否成立的关键。本论文从生产工艺这一角度出发,基于对其各种制约因素的理解,借鉴以往工业建筑设计的经验,探讨机械制造工业建筑的平面及空间形式。同时,通过分析和解剖近年来各类型工业项目实际工程设计案例,比较深入和系统地研究了当前常见的生产工艺类型,以及在其影响下的机械制造工业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和建筑单体设计,形成在实践中用以指导厂区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了能构建出功能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交通流线清晰、环境景观优美的工业园区提供技术支持。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绪论主要就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为基础研究部分,包括第二、第三和第四章。第二章主要是研究生产工艺,整理出其对建筑设计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实际的案例,分别阐述生产工艺对厂区总平面布局及建筑单体设计的影响,研究机械制造工业建筑设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问题。第三部分是第五章。第五章通过若干工程设计实例,阐释了这些工业企业在总平面规划以及建筑单体的设计中,以生产工艺为基础的各种建筑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的应用。希望能对日后的厂区设计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朱吉禄,郝立文[7](2012)在《太原重工大型铸锻件国产化研制项目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详细介绍了太原重工大型铸锻件国产化研制项目的设计方案,尤其对设计中铸锻车间调整跨越、联合泵站开创记录的情况作了阐述。对因客观条件所限而不尽人意的设计细节也作了说明。

虞海燕[8](2011)在《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较少,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属于欠发达地区。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快速发展。我国西北地区的钢铁工业虽然起步晚,但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有效利用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西北地区钢铁工业的科学发展,是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基于西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围绕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以西北地区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简称酒钢)为重点对象开展研究,以期为西北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咨询依据。全文主要内容如下:(1)在综合评述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现代钢铁工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的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从矿山资源利用、选矿、冶炼以及轧钢等工艺设备情况、生产现状、综合能耗水平、环保和清洁生产水平等方面入手,总结提出了酒钢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主要挑战。(2)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论证了酒钢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通过物质流、能量流、水资源流的减量化和再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能源消耗降低、产品档次质量提高、污染物以及碳排放减少、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增强,使企业步入“资源效率提高—能耗降低—环境改善—成本降低—竞争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3)基于剖析酒钢生产设备、产品、能源、资源等的现状,结合酒钢“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以低成本、高效益、全方位、综合发展的思路来提升酒钢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酒钢铁前、炼钢、轧钢等主要工序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为例,探讨了实施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策略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论证了酒钢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并对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4)基于西北地区的特点和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对酒钢钢材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目前产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酒钢在经历了由棒线材到扁平材、由普碳钢到不锈钢的二次重大产品结构调整后,今后必须由注重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转移到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轨道上。逐步形成普碳钢的拳头产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扩大不锈钢的品种、产能和产量,是酒钢实施产品结构调整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5)西北地区钢铁工业下一步发展,要贯彻“依靠科技,重视创新,人才为本”的思想;通过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科研开发平台,汇聚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使酒钢等西北地区钢铁企业的科技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为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撑。本文完成之时,适逢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启动、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希望本文对西北地区钢铁产业的分析和建议能够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徐晶坤[9](2006)在《连杆塑性精成形设备、工艺和车间布置的总体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我的导师宋玉泉教授关于“连续局部塑性精成形设备及工艺”研究方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吉林大学超塑性与塑性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汽车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的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导师所提出的“科、教、产”一体化的思路进行工作的。科是指科学研究;教是指人才培养;产是指面向经济建设,要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所贡献。本论文是以我的导师的专利“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的装置与工艺”为依据,以“辊压塑性精成形机”和“板压滚动塑性精成形机”为关键设备,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连杆塑性精成形设备、工艺和车间布置的总体设计”进行了设计。板压滚动塑性精成形机将板式楔横轧机和辊式楔横轧机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同时摒弃了它们的缺点;辊压塑性精成形机利用了辊锻的连续局部塑性成形技术和闭式模锻技术,有效的克服了辊锻的前滑和后移,提供了平面轴对称杆类件的塑性精成形设备。这两种设备是吉林大学超塑性与塑性研究所的连杆中试生产线的重要组成设备。“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的装置与工艺”是根据塑性变形的体积不变定理,合理地设计模板的型腔,在板压滚动塑性精成形机上楔横轧精制坯,然后在辊压塑性精成形机上进行连杆的精成形。随后采用常规的工艺,进行整形、切边和冲连皮,便可得到精成形的连杆。因此,这一新工艺既保留了辊锻和楔横轧的优点,又显着地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和质量的稳定性。吉林大学超塑性与塑性研究所的连杆中试生产线具有设备投资少、能量利用率高等优点,它将大大降低汽车用连杆的生产成本,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它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白世华[10](2002)在《太钢机械厂锻造工段加热炉的余热利用》文中指出加热炉的余热被有效利用到洗澡热源和冬季采暖热源上。本文介绍了加热炉余热利用的可行性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太钢机械厂锻造工段加热炉的余热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钢机械厂锻造工段加热炉的余热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发扬工匠精神 不断创新 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术装备不断升级更新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持续变革
三、不断完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
四、做强以不锈钢为首的钢铁主业
五、绿色发展和绿色产品
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七、新起点上的新展望

(4)高热导率SiC陶瓷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SiC陶瓷简介
        1.2.1 SiC结构
        1.2.2 SiC陶瓷的性能与应用
    1.3 SiC陶瓷制备工艺
        1.3.1 SiC粉体的制备方法
        1.3.2 SiC生坯的成型方法
        1.3.3 SiC陶瓷的烧结方法
    1.4 高热导率SiC陶瓷研究现状
        1.4.1 热传导现象及其数理模型
        1.4.2 高热导率材料介绍
        1.4.3 高热导率SiC陶瓷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原料
    2.2 主要实验设备
    2.3 试样制备及研究流程
    2.4 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2.4.1 密度测试
        2.4.2 力学性能测试
        2.4.3 热导率测试
        2.4.4 电导率测试
        2.4.5 金相分析
        2.4.6 物相分析
        2.4.7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第三章 反应结合SiC陶瓷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样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方和工艺对RBSC陶瓷密度的影响
        3.3.2 配方和工艺对RBSC陶瓷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3.3.3 配方和工艺对RBSC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配方和工艺对RBSC陶瓷热导率的影响
    3.4 RBSC陶瓷导热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3.4.1 SiC单晶导热机理
        3.4.2 RBSC陶瓷导热机理及影响因素
        3.4.3 制备高热导率RBSC陶瓷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压液相烧结SiC陶瓷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SiC-Al_2O_3-Y_2O_3基础体系的研究
        4.2.1 试样制备
        4.2.2 配方和工艺对LPSC陶瓷密度的影响
        4.2.3 配方和工艺对LPSC陶瓷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4.2.4 配方和工艺对LPSC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4.2.5 配方和工艺对LPSC陶瓷热导率的影响
    4.3 SiC-Al_2O_3-Y_2O_3-R_2O_3体系的研究
        4.3.1 试样制备
        4.3.2 稀土氧化物对LPSC陶瓷密度和热导率的影响
        4.3.3 稀土氧化物对LPSC陶瓷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4.4 LPSC陶瓷导热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4.4.1 LPSC陶瓷导热机理及影响因素
        4.4.2 制备高热导率LPSC陶瓷的基本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压固相烧结SiC陶瓷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SiC-B4C-C基础体系的研究
        5.2.1 试样制备
        5.2.2 C源及含量对SCBC陶瓷性能的影响
        5.2.3 B4C含量对SCBC陶瓷性能的影响
        5.2.4 烧结温度及保温时间对SCBC陶瓷性能的影响
    5.3 石墨烯对SCBC陶瓷性能的影响
        5.3.1 试样制备
        5.3.2 石墨烯对SCBC陶瓷密度的影响
        5.3.3 石墨烯对SCBC陶瓷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5.3.4 石墨烯对SCBC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5.3.5 石墨烯对SCBC陶瓷热导率和电导率的影响
    5.4 AlN对SCBC陶瓷性能的影响
        5.4.1 试样制备
        5.4.2 AlN对SCBC陶瓷密度的影响
        5.4.3 A1N对SCBC陶瓷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5.4.4 AlN对SCBC陶瓷热导率的影响
    5.5 TiB_2对SCBC陶瓷性能的影响
        5.5.1 试样制备
        5.5.2 TiB_2对SCBC陶瓷密度的影响
        5.5.3 TiB_2对SCBC陶瓷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5.5.4 TiB_2对SCBC陶瓷热导率的影响
    5.6 SCBC陶瓷导热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5.6.1 SiC-B_4C-C陶瓷导热机理及影响因素
        5.6.2 含石墨烯的SCBC陶瓷导热机理及影响因素
        5.6.3 制备高热导率SCBC陶瓷的原则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iC陶瓷换热器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
    6.1 换热器工作原理
    6.2 SiC陶瓷换热器制备工艺路线
    6.3 SiC陶瓷换热管壁厚对换热效果的影响
    6.4 SiC陶瓷换热器结构设计
    6.5 SiC陶瓷换热器组件的制备
        6.5.1 SiC陶瓷换热管制备工艺的研究
        6.5.2 其他组件制备工艺的研究
    6.6 SiC陶瓷换热器密封工艺及密封性检测
        6.6.1 SiC陶瓷换热器密封工艺研究
        6.6.2 SiC陶瓷换热器的密封性检测
        6.6.3 SiC陶瓷换热器
    6.7 SiC陶瓷换热器的应用效果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撰写的论文及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得奖励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隶

(5)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加热炉研究现状
        1.2.1 国外加热炉研究现状
        1.2.2 国内加热炉研究现状
    1.3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概述
        1.3.2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应用
    1.4 加热炉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系统研究
    2.1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的工作原理
    2.2 系统硬件的总体结构设计
    2.3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的结构设计
    2.4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蓄热室结构设计
    2.5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器件选择
        2.5.1 温度传感器选择
        2.5.2 压力传感器选择
        2.5.3 氧含量传感器选择
        2.5.4 变频器与比例电磁阀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的换向控制研究
    3.1 换向控制
    3.2 换向控制的功能
        3.2.1 手动换向控制
        3.2.2 自动换向控制
    3.3 换向时间的选取
        3.3.1 分析换向时间对热量利用和炉膛热交换的影响
        3.3.2 寻找换向时间与蓄热室余热回收效率的关系
        3.3.3 通过计算得到换向时间与余热回收效率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的燃烧控制研究
    4.1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的燃烧方式
        4.1.1 常规燃烧方式
        4.1.2 脉冲燃烧方式
    4.2 脉冲燃烧的基本原理
        4.2.1 脉冲燃烧控制的结构组成
        4.2.2 脉冲点火过程
        4.2.3 脉冲燃烧的时序控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空燃比系统优化
    5.1 空燃比
    5.2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燃烧机理分析
    5.3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空燃比的控制策略
        5.3.1 基于燃气热值与烟气含氧量的空燃比分析
        5.3.2 基于极值寻优的空燃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PLC控制系统设计
    6.1 PLC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6.1.1 PLC的选择
        6.1.2 PLC的输入输出分配点
        6.1.3 电气控制系统主回路设计
        6.1.4 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与元件器的电路图
        6.1.5 PLC与温控表通讯的电路图
    6.2 PLC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
        6.2.1 引风机和鼓风机的启停转速控制模块
        6.2.2 吹扫控制模块
        6.2.3 点小火控制模块
        6.2.4 点大火控制模块
        6.2.5 温度控制模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人机界面监控系统设计
    7.1 主界面设计
    7.2 监控界面设计
    7.3 参数界面设计
    7.4 调试界面设计
    7.5 帮助界面设计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缘起
    1.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1.2.1 1978 年至 1987 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1.2.2 1988 年至 1997 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
        1.2.3 1998 年至 2007 年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闻名全球
        1.2.4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1.2.5 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展望
    1.3 机械制造业的特点
    1.4 广东机械制造业现状及产业转移方向
        1.4.1 广东机械制造业现状
        1.4.2 广东机械制造业产业转移实例
        1.4.3 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节选)
    1.5 广东省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发展状况
        1.5.1 工业建筑的定义与分类
        1.5.2 机械制造厂的特点
        1.5.3 国内外对机械制造厂的研究现状
        1.5.4 绿色建筑是机械制造厂的发展方向
        1.5.5 广东地区气候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1.5.6 问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范围和内容
第二章 机械制造厂生产工艺研究
    2.1 生产工艺设计的作用
        2.1.1 工艺设计的重要性
        2.1.2 对其它专业的主导和协调
        2.1.3 介绍新理念、新工艺
    2.2 铸造车间
    2.3 锻工车间
    2.4 冷作车间
    2.5 冲压车间
    2.6 机械加工车间
    2.7 装配车间
    2.8 试验(检测)车间
    2.9 涂装车间
    2.10 热处理车间
    2.11 理化计量
第三章 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总平面布置的研究
    3.1 机械制造不同生产工艺对总图的要求
        3.1.1 铸造车间
        3.1.2 锻工车间
        3.1.3 冷作车间
        3.1.4 冲压车间
        3.1.5 机械加工车间
        3.1.6 装配车间
        3.1.7 试验(检测)车间
        3.1.8 涂装车间
        3.1.9 热处理车间
        3.1.10 理化计量
    3.2 功能分区与布局设计
        3.2.1 总平面的组成
        3.2.2 总平面布置的功能分区
        3.2.3 满足工艺流程要求
        3.2.4 建、构筑物的布置
    3.3 厂区交通组织
        3.3.1 运输方式的选择
        3.3.2 无轨道路的布置
第四章 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建筑单体设计的研究
    4.1 现代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变化
        4.1.1 满足生产自动化和工艺布局灵活性的要求
        4.1.2 内外环境
        4.1.3 建筑立面造型
    4.2 机械制造不同生产工艺对土建的要求
        4.2.1 铸造车间
        4.2.2 锻工车间
        4.2.3 冷作车间
        4.2.4 冲压车间
        4.2.5 机械加工车间
        4.2.6 装配车间
        4.2.7 试验(检测)车间
        4.2.8 涂装车间
        4.2.9 热处理车间
        4.2.10 理化计量
    4.3 机械制造厂建筑平面设计研究
        4.3.1 生产工艺与厂房平面设计
        4.3.2 单层厂房的平面形式
        4.3.3 消防设计
    4.4 机械制造厂噪声及振动控制研究
        4.4.1 噪声的定义及机械制造厂噪声的来源
        4.4.2 噪声控制设计
        4.4.3 隔振措施
        4.4.4 机械制造厂噪声及振动控制综合措施
        4.4.5 空压机房噪声及振动控制实例
    4.5 机械制造厂天然采光研究
        4.5.1 天然采光方式
        4.5.2 天然采光产品的选择
        4.5.3 FRP 采光板应用于钢结构屋面的防漏水问题
    4.6 机械制造厂建筑热工研究
        4.6.1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4.6.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4.6.3 围护结构的防冷桥系统
    4.7 机械制造厂通风降温研究
        4.7.1 自然通风
        4.7.2 机械通风
        4.7.3 机械制冷降温
        4.7.4 生产车间通风降温实例
第五章 工程设计实例
    5.1 广州市残疾人工业生产就业及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5.1.1 工程概述及基地区位分析
        5.1.2 功能布局
        5.1.3 交通与物流组织
        5.1.4 建筑形态与功能
    5.2 湛江德利汽车零部件分公司建设项目
        5.2.1 工程概述及基地区位分析
        5.2.2 车间构成
        5.2.3 工艺流程
        5.2.4 规划布局
        5.2.5 道路系统
        5.2.6 室外功能区
        5.2.7 厂区景观
    5.3 广州江森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化龙新工厂建设项目
        5.3.1 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分析
        5.3.2 生产工艺
        5.3.3 规划布局
        5.3.4 主要建筑物设计
    5.4 申雅密封件(广州)有限公司新厂建设、搬迁及扩能技术改造项目
        5.4.1 工程概述及基地区位分析
        5.4.2 工艺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5.4.3 规划布局
    5.5 广日工业园建设项目
        5.5.1 工程概述
        5.5.2 人流与物流组织
        5.5.3 景观设计
        5.5.4 建筑外观设计
        5.5.5 方案修改
        5.5.6 设计反思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太原重工大型铸锻件国产化研制项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述
2 铸锻车间的设计方案
3 联合泵站的设计方案
    3.1 循环系统的流程和流量
    3.2 水泵房的设计
    3.3 油泵站的设计
    3.4 热泵站制热制冷设计
    3.5 集散控制冗简兼施
4 遗憾与期许
    4.1 受总图限制, 规划不尽满意
    4.2 新老车间未能很好结合
    4.3 冷热毗连不得已而为之
    4.4 总降功率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8)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现代钢铁工业的特点
    1.2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及现状
        1.2.1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1.2.2 世界钢铁工业现状
    1.3 国内钢铁工业发展及现状
        1.3.1 国内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1.3.2 国内钢铁工业现状
    1.4 国内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5 国内钢铁工业发展趋势
    1.6 我国西北地区钢铁工业概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西北地区钢铁企业现状分析
    2.1 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现状分析
        2.1.1 矿山资源及开采现状
        2.1.2 选矿设备及生产能力
        2.1.3 铁前设备及生产能力
        2.1.4 炼铁设备及生产能力
        2.1.5 炼钢设备及生产能力
        2.1.6 热轧设备及生产能力
        2.1.7 冷轧设备及生产能力
        2.1.8 能耗、环保、资源水平
    2.2 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现状分析
    2.3 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现状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西北地区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3.1 西北地区能源资源禀赋特点
        3.1.1 资源分布总体情况
        3.1.2 铁矿资源分布及特点
    3.2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3.2.1 煤资源梯度利用
        3.2.2 铁矿资源开发利用
        3.2.3 钢铁冶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3.3 钢铁生产资源优化配置
        3.3.1 物质流
        3.3.2 能源流
        3.3.3 水资源流
    3.4 小结
第4章 酒钢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
    4.1 低成本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4.2 钢铁主业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
        4.2.1 铁前发展战略
        4.2.2 炼钢发展战略
        4.2.3 轧钢发展战略
    4.3 关联产业整合优化发展战略
        4.3.1 铬、镍、钨、钼资源开发
        4.3.2 伴生铜矿资源开发
        4.3.3 电解铝及铝合金产业发展
    4.4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4.5 小结
第5章 酒钢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策略
    5.1 产品结构现状分析
        5.1.1 碳钢产品结构
        5.1.2 不锈钢产品结构
    5.2 产品结构调整思路
        5.2.1 指导思想
        5.2.2 产品发展方向
    5.3 产品结构调整内容
        5.3.1 不锈钢产品
        5.3.2 棒线材产品
        5.3.3 板材产品
    5.4 小结
第6章 酒钢科技与人才发展战略
    6.1 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6.1.1 科技工作体系
        6.1.2 科技工作现状
        6.1.3 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6.2 科技发展外部环境
        6.2.1 钢铁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6.2.2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导向
    6.3 科技发展战略
        6.3.1 基本思路
        6.3.2 科技发展目标
        6.3.3 科技发展着力点
    6.4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6.4.1 人力资源现状
        6.4.2 人力资源开发指导思想
        6.4.3 科技队伍建设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作者简介

(9)连杆塑性精成形设备、工艺和车间布置的总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连杆生产技术的进展
        1.2.1 用铸造法生产可锻铸铁和球墨连杆
        1.2.2 用模锻法生产连杆
        1.2.3 用粉末冶金工艺生产连杆
        1.2.4 连杆的其它制造方法
    1.3 锻造连杆生产工艺的发展
        1.3.1 空气锤制坯、模锻成形
        1.3.2 辊锻制坯、模锻成形
        1.3.3 楔横轧制坯、模锻成形
        1.3.4 连杆裂解工艺
    1.4 自动化生产线在连杆生产中的应用
        1.4.1 自动化生产线
        1.4.2 自动化生产线在锻造生产中的应用
        1.4.3 国内连杆自动化生产线状况
    1.5 问题的提出
    1.6 本论文的组织路线、主要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论文的组织路线
        1.6.2 论文的主要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连杆塑性精成形的工艺和设备
    2.1 连杆塑性精成形的工艺流程
        2.1.1 连杆塑性精成形工艺流程制定的依据
        2.1.2 制定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工艺流程的主要步骤
        2.1.3 确定锻件的基本参数
    2.2 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关键设备和关键工艺
        2.2.1 板压滚动塑性精成形机
        2.2.2 辊压塑性精成形机
        2.2.3 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工艺及装置
    2.3 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配套设备的选用
        2.3.1 下料设备的选用
        2.3.2 加热设备的选用
        2.3.3 整形设备的选用
        2.3.4 冲孔、切边设备的选用
        2.3.5 连杆裂解装置
        2.3.6 连杆锻件质量分析与检验
        2.3.7 生产线其它辅助装置
    2.4 连杆塑性精成形中试生产线整体车间布置
    2.5 小结
第三章 机械手在辊压塑性精成形机上的应用设计
    3.1 机械手概述
        3.1.1 机械手的分类
        3.1.2 机械手在生产中的应用
        3.1.3 机械手的发展趋势
    3.2 机械手在连杆锻造生产中的应用
    3.3 机械手在连杆辊压塑性精成形的实施
        3.3.1 机械手的轨迹规划和动作分析
        3.3.2 机械手参数的确定
        3.3.3 机械手设计主要内容
    3.4 机械手执行机构设计
        3.4.1 手部
        3.4.2 手腕
        3.4.3 手臂
        3.4.4 躯干
    3.5 机械手驱动系统设计
        3.5.1 驱动方式的选择
        3.5.2 机械手液压驱动系统设计
    3.6 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设计
        3.6.1 机械手控制方式的选择
        3.6.2 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
第四章 连杆塑性精成形车间的总体布局
    4.1 车间布局传送系统的设计
        4.1.1 毛坯加热过程中的传送装置
        4.1.2 锻造工艺过程中的传送装置
    4.2 本车间设计的总投资和生产率
        4.2.1 本车间设计中所涉及到的设备及其估计成本
        4.2.2 本车间的电量投资
        4.2.3 本车间的冷却塔投资
    4.3 机械手在连杆塑性精成形车间布局设计中应用的优越性
    4.4 设备明细和电量、电器配置及工控系统
        4.4.1 设备明细
        4.4.2 电量、电器配置
        4.4.3 工控系统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太钢机械厂锻造工段加热炉的余热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加热炉余热利用问题的提出
2 锻造工段现有余热资源状况
3 具体改造措施
    3.1
    3.2
4 余热利用后的经济效益

四、太钢机械厂锻造工段加热炉的余热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3]发扬工匠精神 不断创新 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J]. TISCO;. 中国钢铁业, 2018(10)
  • [4]高热导率SiC陶瓷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D]. 李其松. 山东大学, 2016(10)
  • [5]蓄热式燃气加热锻造炉控制系统研究[D]. 姜春东. 济南大学, 2015(05)
  • [6]广东地区机械制造厂建筑设计若干问题研究[D]. 陆国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7]太原重工大型铸锻件国产化研制项目设计[J]. 朱吉禄,郝立文. 中国重型装备, 2012(03)
  • [8]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虞海燕. 东北大学, 2011(07)
  • [9]连杆塑性精成形设备、工艺和车间布置的总体设计[D]. 徐晶坤. 吉林大学, 2006(10)
  • [10]太钢机械厂锻造工段加热炉的余热利用[J]. 白世华. 山西机械, 2002(S1)

标签:;  ;  ;  ;  ;  

太钢机械厂锻造工段加热炉余热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