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长生八法》

周汝昌《长生八法》

一、周汝昌《永字八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函[1](2020)在《唐代楷书技法缘起与笔法谱系的建立》文中认为唐代出现的楷书技法理论主要是以王羲之为参考对象。这种楷书理论的生成源于尊王思想、心悟观念、国家规范、名人参与等多方面因素。唐代所形成的执笔法与运笔法影响了唐代及以后书法的发展,而笔法谱系把楷书技法纳入其中,并形成了稳定的书法传统传承观念。唐代楷书技法理论成为宋代以来士人学习楷书的不二法门。

安裴智[2](2020)在《文化视野与“才、学、识”——我与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交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着名古典文学专家、红学泰斗、诗人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6月31日在北京家中驾鹤西去,享年95岁。对一个学者来讲,九秩又五,已算高寿,但当时惊闻此噩耗,我还是不能接受,感到非常惋惜。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界、红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与周汝昌先生一家保持着20多年的交谊,那年5月,我还给周老的女儿周伦玲女士去电问候,她说父亲身体很好,没病,但毕竟老了。4月14日,周老95岁寿辰时,也没发现有什么大问题,新华社记者唐师曾还去给老人拍了寿照,老人很高兴。谁知,仅仅一个月,周汝昌先生就仙逝离我们而去了。

孙虹[3](2020)在《从“永字八法”谈书法的“力”》文中认为"永字八法"对于学书者来说算是步入书法研习之路的"必修"课,它除了是对汉字基本笔画书写的技术指导之外,更是古人对传统哲学思想、用笔的基本势态、书写的观察体悟的经典概括与智慧总结。"永字八法"中传递出中国传统书法丰富的内涵,它不光展示了汉字线条的外在之力,更蕴含着书法形式的内在之力与丰沛的情感力量。

冯琳[4](2020)在《基于《魏灵藏造像记》魏碑字体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字是人类将语言可视化的一大进步,在不同历史环境的发展中,文字在形态上也经有着许多的变化。汉字的发展承载着中华的历史文化,魏碑作为汉字发展史上的一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本课题通过深入了解魏碑中的字体发展环境,分析其形成原因,并从视觉传达的设计角度去研究它的笔画及字形特点。以此为设计依据进行字体设计,为汉字的字体设计增添一种新的可能性。本课题以魏碑中的《魏灵藏造像记》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大量搜集北魏时期的历史资料,以及汉字史与书法史等相关文献书籍,对《魏灵藏造像记》形成的背景因素与条件进行整理分析。然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文字内容,分析其字体的艺术特征与字体属性特征。通过对《魏灵藏造像记》进行一个系统的研究,再对其笔画及字形结构的特征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并利用字体设计的方法将其进行一个规范化、数字化的处理,使字体设计从书法的角度可以有一个新的继承,为中文字体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思路。在信息化发展迅速今天,汉字的字体设计依旧可以从古代的书法作品中找寻许多的发展空间,丰富汉字的多样性。

杨江泽[5](2020)在《“兰亭论辨”中的低音 ——以许伯建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许伯建为20世纪重庆诗人、书法家。由于地域、身份等因素的局限,当代书法家或书法理论家们没有对他给予应有的关注。所谓“低音”即容易被忽略、看似不重要或边缘化的人或事。本文将重新对“兰亭论辨”进行考察,以期发掘出这件事情更复杂的细节和对文人学者们、尤其像许伯建这样比较边缘化的文人带来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个部分通过考察在“兰亭论辨”中部分学者不太为人所知的活动或想法,探讨对于“兰亭论辨”进行微观视角研究的可能性。第二个部分第一节分析许伯建的论辨文《王谢墓志不足证兰亭帖出于伪托》,将此文与同时期其他学者相比较,考察其得失。第二节考察“兰亭论辨”对许伯建的影响,并由此文揭示其中或隐或显的《兰亭序》情结。第三个部分通过考察潘伯鹰、沈尹默、章士钊与李天马等人的《兰亭》观及其与许伯建的交游情况来看他们对于《兰亭》观的共识态度。第四个部分根据许伯建对《兰亭序》的临摹、对“二王”帖学的研究与取法及参与文人雅集来看他的《兰亭序》情结。通过这四个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在“兰亭论辨”这一复杂事件的影响下文人学者们都呈现出何种态度,以及《兰亭序》本身在新的时期又产生其别样的非凡意义。尤其通过对许伯建这个个案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兰亭序》不仅仅作为一个书法范本,而且还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符号,在许伯建的生命历程中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国胜连[6](2019)在《“盲士”逸墨:红学泰斗周汝昌字里诗外》文中指出"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诗人陆放翁的这句联语流传千年,警世鞭策,发人思省。红学泰斗、解味道人周汝昌先生深悟其中三昧。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创立"自传说"新红学,成为一代红学宗师。1927年夏季,刚从海外归来的胡适在上海花重金购得一部抄本《脂砚斋重评

朱战威[7](2019)在《周汝昌书学思想刍议》文中研究说明周汝昌的书学思想体现于《书法艺术答问》《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兰亭秋夜录》三部专着及一些论文中。他在20世纪上半叶开始研究书法,后来写成专着,并继续深入研究。他在笔法、书法审美、书法定义等方面都有精到的见解。周汝昌的书学思想对当代书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延智[8](2019)在《中国书法“文质论”研究》文中认为“文”“质”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重要的范畴,“文质论”在中国古典文艺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一般说来,“文”包含形式、妍美、文饰、文华、外形、文采、妍丽等义,“质”具有内容、质朴、质素、质地、本质、秉性等义。那么,“文”与“质”的关系可以从三个维度去把握,从艺术发展来说,以“文”化“野”,以“文”化“质”是艺术自觉的标志;从本体论来看,艺术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形式;从品评论而言,“文”“质”则是风格审美的重要范畴。由于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与内涵的特殊性,就书法艺术而言,“文”“质”之意涵及其关系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故而应当在书法艺术发展之历史存在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社会文化与思想观念,系统研究书法“文质论”的内涵与嬗变。从“文”“质”的意涵及其关系作为切入点,对中国书法“文质论”之发生、发展与建构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探究,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从字源学的角度对“文”“质”之基本意涵进行了勾勒,并从儒、道两家梳理了中国书法“文质论”的思想基础。第二,书法“文质论”是伴随着书法艺术自觉而产生的,汉晋文人士大夫探讨了书法艺术之“文”“质”的审美价值及相关概念,文人书法艺术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古质而今妍”概括了这一时期书法审美的发展逻辑。第三,唐代总结了前人书法“文质论”的理论成就,并开出新境。同样是充分考虑书法“文”“质”两方面的要素,孙过庭在审美理想方面倾向于书法“文”“质”相和的优美,而张怀瓘在审美理想上更倾向于“文”“质”彪炳、格力天纵的壮美。经过孙过庭、张怀瓘的探讨,书法“文”“质”并重的两种审美理想基本完成了理论上的建构。第四,随着宋代社会结构与思想形态的转变,文人士大夫对书法“文质论”的理论关怀与论域更多的聚焦在普适之“法”与主体情性之关系的探讨上,在书学思想之传承与断裂、建构与分化的发展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书法“文质论”,苏轼、黄庭坚等人主张“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注重主体情性的自然流露;朱熹、赵孟頫等人以“理”为本,重“古法”而向“文华”回归;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晚明书家则重抒情、重意趣、重本色、重天机,在理论上对“质性”予以充分的强调。第五,随着清代碑学书法运动的兴起,书法艺术审美理想发生了丕变,形成了书法艺术的新范式,在碑、帖观念的激荡下,书法“文质论”形成了新的理论内涵,重“质朴”而轻“姿媚”,尚“天趣”而薄“成法”。概言之,本文将书法“文质论”置之于历史的维度中进行梳理和探究,不仅有助于厘清书法“文质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书法艺术发展的研究提供一种理论上的参照和诠释。

芦晓博,杨晓波[9](2018)在《释《续书谱》中的“八法”》文中指出姜夔在《续书谱·真书》中称其所谈为真书用笔之"八法",而实际所列只有七法,国内外各家注本均未发现这一矛盾,各家解释也未能对应"八法"。本文认为姜夔所列七法中"挑"可拆分为"永字八法"的"策(提)"与"啄(短撇)",这样"八法"便都有了着落。此外,本文还梳理与分析了姜夔所用的笔法术语,以与"永字八法"一一对应。

闫宽[10](2018)在《简论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书法的内涵》文中指出值此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国红楼梦学会、北京曹雪芹学会、天津津南区文化体育局、北京恭王府等单位,都拟举办纪念活动。笔者耳闻目见,心潮澎湃,当年周汝昌先生那博才多艺的爽谈笑语,魏晋风流的硕彦形象,不禁浮上心头。周汝昌先生曾为笔者当面或书信指点过中国书法的迷津,其"书贵瘦硬""帖学正宗"的嘱谈,至今铭刻在心。于是萌生了要写一篇周汝昌先生书法内涵的文章,以彰先生

二、周汝昌《永字八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汝昌《永字八法》(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楷书技法缘起与笔法谱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万法归宗
书法有序:执笔法与运笔法
笔法谱系

(3)从“永字八法”谈书法的“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永字八法”看笔法的外在之力
    (一)动作的外在之力
    (二)笔画的外在之力
二、通过“永字八法”品章法的内在之力
    (一)结构的内在之力
    (二)行气的内在和谐
三、从“永字八法”中悟书法的情感之力

(4)基于《魏灵藏造像记》魏碑字体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简介及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课题研究内容
        (四)课题研究方法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课题调研
    1.1 魏碑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
        1.1.1 政治文化的影响因素
        1.1.2 宗教思想影响因素
        1.1.3 工艺技术的影响因素
    1.2 《魏灵藏造像记》内容及字体
        1.2.1 《魏灵藏造像记》的书法风格
        1.2.2 《魏灵藏造像记》的书法笔画
        1.2.3 《魏灵藏造像记》的字体结构特征
第二章 设计分析
    2.1 汉字字体设计现状
    2.2 基于《魏灵藏造像记》的魏碑字形分析
    2.3 基于“永字八法”的魏碑笔画分析
    2.4 基于《魏灵藏造像记》的魏碑字体特征分析
        2.4.1 字面较大,内白和谐
        2.4.2 中宫凝聚,撇捺外放
        2.4.3 体势倾斜,重心偏上
    2.5 魏碑的间架组合分析
第三章 设计过程
    3.1 《魏灵藏造像记》中字体笔画的梳理
    3.2 《魏灵藏造像记》中字体结构的梳理
第四章 设计方案
    4.1 笔画的再设计
    4.2 笔画的组合
    4.3 展示效果
设计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及社会评价

(5)“兰亭论辨”中的低音 ——以许伯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低音”的定义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重访“兰亭论辨”
    2.1 “兰亭论辨”的回顾与省思
    2.2 对于“兰亭论辨”研究的思考
第3章 许伯建与“兰亭论辨”
    3.1 许伯建《王谢墓志不足证兰亭帖出于伪托》一文分析
    3.2 “兰亭论辨”对许伯建的影响
第4章 许伯建书法交游圈中主要学者的《兰亭》观
    4.1 主要学者的《兰亭》观及与许伯建的交游
        4.1.1 潘伯鹰
        4.1.2 沈尹默
        4.1.3 章士钊
        4.1.4 .李天马
    4.2 许伯建交游圈与《兰亭》观的共识
第5章 许伯建的《兰亭序》情结
    5.1 许伯建临摹《兰亭序》考察
    5.2 许伯建对“二王”帖学的研究与取法
    5.3 从文人雅集看许伯建的《兰亭序》情结
第6章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许伯建墨迹选录
附录2 :在校期间成果

(7)周汝昌书学思想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周汝昌书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二、周汝昌书学思想主要内容及辨析
    (一) 笔法方面
    (二) 审美方面
    (三) 书法的定义
三、对当代书学的意义与思考
结语

(8)中国书法“文质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立论依据
    二、“文质论”的相关研究与现状
    三、书法“文质论”主要研究之问题与内容
    四、本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书法“文质论”之思想溯源
    第一节 “文”“质”释义
        一、“文”之基本意涵
        二、“质”之基本意涵
    第二节 先秦时期关于“文”“质”关系的辨析与价值判断
        一、关于“文”“质”关系的本体论
        二、儒道两家关于“文”“质”关系的价值判断
第二章 汉晋六朝书法“文质论”的提出
    第一节 汉晋书法自觉时代的书法“文质”观
        一、汉末草书艺术自觉中的“文”“质”观念
        二、魏晋尚“文”的书法“文质”观
    第二节 南朝书法“文质论”及其相关概念
        一、“天然”与“工夫”:南朝关于书法与人之象喻的文质观
        二、“古质而今妍”:虞龢关于书法风格形态发展之辨析
        三、“巧趣精细,殆同机神”:梁武帝对“锺、张”古质之崇尚
第三章 唐代书法“文质论”思想之展开
    第一节 唐太宗独崇“大王”与“尽善尽美”论
        一、“节之于中和”:唐太宗“文”“质”并重的艺文观
        二、“尽善尽美”:唐太宗对“大王”之推崇
    第二节 孙过庭“文质彬彬”论
        一、“质以代兴,妍因俗易”:“古”“今”“质”“妍”之辨的弘通之论
        二、“随其性欲,便以为姿”:主体才性与书法艺术之关系
        三、“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关于书法之“骨”“丽”相称的风格辨析
        四、“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书法艺术形式与情感之关系
    第三节 张怀瓘“质”“文”驰耀的书法“文质论”
        一、“不可文质先后而求之”:张怀瓘的古今质文观
        二、“风神骨气者居上”:追求书法之“质”的彪炳
        三、“考冲漠以立形,齐万殊而一贯”:书法之“文”的变动之机
        四、“顺其性,得其法”:论主体才性与书法艺术之关系
    第四节 “可喜可愕,一寓于书”:韩愈对情本论文质观之阐扬
第四章 宋明书法“文质论”思想之推衍
    第一节 北宋书法审美新秩序与苏轼、黄庭坚书法“文质论”
        一、北宋书法审美新秩序的建构及对书法“文质论”的影响
        二、“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从作品中心论倾向书家气质中心论
        三、“本不求工,所以能工”:书法之“文”的再阐释
        四、“外枯中膏”“语少意密”:一种建立在文质之辨基础上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程朱理学”与书法“文质论”之流变
        一、“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朱熹“理”本论书法文质观
        二、“万象生笔端,一画立太极”:郝经的书法文质观
        三、“以经为法”“以理为本”:赵孟頫书法文质思想之层次
        四、两种绝对化的书法“正统论”文质观浅述
    第三节 王阳明“心学”与晚明书学对“质”的推崇
        一、“狂者的胸次”与“童心”:心学与晚明“尚质”艺文观
        二、“真我面目”:徐渭对书法艺术之“本色”的阐发
        三、“无门无径,质任自然”:董其昌书法文质论的一种表述
        四、“天机自然”:傅山对书法之“质”的强调
第五章 清代碑学语境下书法“文质论”之丕变
    第一节 清代前中期对汉魏碑刻“拙朴精神”之发掘与实践
        一、“不衫不履”:清初士人对汉魏碑刻质朴之风的理解
        二、“拙朴精神”:写碑书家对对汉魏碑刻“质性”气度之追求
    第二节 碑、帖观念中的书法“文质论”
        一、“中原古法”与“质朴”:阮元书法文质观的价值取向
        二、“妙在性情,能在形质”:包世臣出入碑帖之间的书法文质观
        三、“朴”与“拙”:何绍基、赵之谦对书法之“质”的不同解读
        四、“真美不饰”:刘熙载超越碑帖之争的书法文质观念
    第三节 康有为碑学书法“文质论”之建构
        一、“新理异态,变出无穷”:康有为对书法之“美”的言说
        二、“人巧极而天工错”:康有为碑学文质观之建构
        三、“孔从先进,今取古质”:康有为碑学文质观之阐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周汝昌《永字八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楷书技法缘起与笔法谱系的建立[J]. 张函. 中国书法, 2020(12)
  • [2]文化视野与“才、学、识”——我与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交往[J]. 安裴智. 名作欣赏, 2020(28)
  • [3]从“永字八法”谈书法的“力”[J]. 孙虹. 大观, 2020(08)
  • [4]基于《魏灵藏造像记》魏碑字体设计方法研究[D]. 冯琳.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0(07)
  • [5]“兰亭论辨”中的低音 ——以许伯建为中心[D]. 杨江泽.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3)
  • [6]“盲士”逸墨:红学泰斗周汝昌字里诗外[J]. 国胜连. 海燕, 2019(09)
  • [7]周汝昌书学思想刍议[J]. 朱战威.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9(04)
  • [8]中国书法“文质论”研究[D]. 王延智.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9]释《续书谱》中的“八法”[J]. 芦晓博,杨晓波. 中国书法, 2018(24)
  • [10]简论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书法的内涵[J]. 闫宽. 曹雪芹研究, 2018(02)

标签:;  ;  ;  ;  ;  

周汝昌《长生八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