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病原诊断与预防

伪狂犬病病原诊断与预防

一、伪狂犬病的病原诊断与防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培强,张果,宇凌[1](2020)在《猪伪狂犬病简述》文中认为文章主要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防控与净化等方面对伪狂犬病展开阐述,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净化提供参考。

李岩[2](2020)在《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名Aujeszky’s disease)是一种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众多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及一些禽类的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是一种能感染神经系统的疾病,感染后几乎所有的动物会出现发热、瘙痒、脑脊髓炎等症状以及死亡。猪是该病的自然宿主,也是感染后唯一可存活的宿主。猪伪狂犬病是影响全球猪养殖业的主要的传染病之一,给世界各国的猪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因此,世界各国对此病十分重视,并开启和实施了根除伪狂犬病的计划,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如美国、德国、瑞典、丹麦、英国等国家,实现了家养猪群中伪狂犬病的净化。自2011年起,猪伪狂犬病出现新的变异株,该病在全球,尤其是我国,引起新一轮的暴发,此后,有着不少的PRV变异毒株被分离和鉴定。黑龙江省是一个养猪大省,部分地区也存在猪伪狂犬病的流行,在黑龙江省进行伪狂犬病毒的分离,有助于了解病毒的流行情况,研发以流行毒株制备的疫苗,为疫病的防控提供帮助。本研究从黑龙江哈尔滨市周边已经进行伪狂犬疫苗普免的养猪场中采集疑似猪伪狂犬病流产仔猪的颌下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经PCR鉴定为存在伪狂犬病毒的感染。然后将病料接种Vero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并采用PCR鉴定、血清中和试验、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以及负染电镜的观察进行分离病毒的鉴定,并对分离毒株的致病性、生长特性等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对分离株的g E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以及序列分析,通过g E基因来了解分离株的分子特点;还对分离株的免疫原性和抗原差异性进行了分析,以及对分离株制备的灭活疫苗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病料接种细胞后,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毒细胞病变,如圆缩、拉网、细胞融合等细胞病变,PCR鉴定结果为PRV阳性、病毒能被伪狂犬病毒阳性血清所中和、病毒接种的细胞直接荧光反应有阳性信号以及电镜观察,均证明分离的病毒为PRV,并将此分离株命名为Hrb-2018株;该分离株接种家兔、小鼠以及断奶仔猪后,感染动物全部死亡,并均表现出典型的伪狂犬病临床症状,表明该分离株有较强的致病力;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表明,分离株的最高病毒含量要高于经典株,病毒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也较经典株的时间短,表明分离株具有更强的细胞适应能力。所扩增的g E基因ORF全长1737bp,编码578个氨基酸,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率在98.3%~99.7%,氨基酸同源率在97.7%~99.3%。构建的遗传进化树表明,分离株与国内2011年之后分离的毒株在一个小的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与国内较为经典的分离株如EA株等处于一个较大的进化分支内,其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基因II型。与国外的分离株,如Becker株,则处于两个不同的大的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远,表明所分离株确为变异株。进一步对g E基因推到的氨基酸进行分析,分离株在第48位、492位各插入1个D天冬氨酸,以及488位V-I的变化,符合2011年后PRV变异株所具有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用分离株制备的疫苗免疫断奶仔猪后,能产生良好的中和抗体水平,攻毒后,免疫组的猪除个别的有体温升高的情况外,无其他任何临床症状,而未免疫的猪则全部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神经症状甚至死亡,表明用分离株有着良好的免疫原性;抗原差异性分析实验结果中,不同毒株在中和抗体水平以及攻毒保护率上均存在明显的抗原差异。疫苗的初步应用效果良好。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采集的病料中所分离得到的是猪伪狂犬病毒,该病毒有较强的致病力和细胞适应性,为2011年起在我国开始流行的毒株,该毒株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并且与我国广泛使用的疫苗株存在抗原差异,制备的灭活疫苗初步应用效果良好,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理、筛选疫苗株、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病原诊断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毒株。

李蛟[3](2019)在《2017—2018年河南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也可称为奥尔斯基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种动物感染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仔猪神经症状为特征,猪是该病的天然贮存宿主。目前,该病在我国一些地区呈流行状态,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为全面了解近年来河南省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状况,木研究分别从血清学、病原学及gE基因的遗传进化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河南省猪伪狂犬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7—2018年间河南省共计240个场群的14508份血清样品进行了 PRV 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检出阳性场群1 18个,阳性样品3995份,群体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49.17%和27.54%;其中豫东地区群体阳性率(82.14%)和个体阳性率(53.43%)均为最高,其次是豫中、豫北两个区域,豫南地区群体阳性率(30%)和个体阳性率(14.7%)最低;商品猪、保育猪、经产母猪个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9.47%,28.34%和26.97%,种公猪、仔猪、后备种猪个体阳性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0.06%,21.34%和22.87%;冬春季节PRV野毒感染情况较为严重。采用荧光PCR方法对河南省商品猪场、屠宰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共计2856份样品进行PRV病原学检测,共检出阳性样品41份,检出率为1.44%。其中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的检出率最高,为3.57%,商品猪场和屠宰厂的检出率相近,分别为0.54%和0.57%。从41份PRV野毒阳性病料中选取6份,进行了 gE全基因的扩增、克隆和遗传进化分析。研究表明:6株PRV分离毒株的gE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1%~99.9%,同属于伪狂犬Group 1基因群;与Min-A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4%~99%,与2012年之后中国流行的HNBA2012-CH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2%~99.8%,与国外分离株BecKer-USA-2002、89V87-Bclgium-2009、75V19-Belgium-2009 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96.9%~97.8%,不属于同一基因群;核苷酚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毒株与PRV标准毒株Min-A核苷酸序列相比,出现了个别位点的突变。由此可以说明,2017-2018年河南省PRV流行株gE基因与经典毒株相比发生了较为显着的变羿,与当前流行的国内其他毒株同源性较高,同属玗一个分支。

陈文雄[4](2018)在《华南地区猪伪狂犬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YC株gE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以造成母猪流产、仔猪死亡,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猪伪狂犬病毒属于A型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型,基因缺失的弱毒疫苗是目前对该病进行防控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拟对华南地区猪群中的猪伪狂犬病毒展开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在猪群中的流行情况,同时分离伪狂犬的流行毒株,筛选出可以在细胞内高滴度增殖的病毒株,制备安全、高效的灭活疫苗,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有效的手段。本研究采集了从20132014年间华南地区4个省份来自99个猪场的临床样品(脑、扁桃体、淋巴结和胎衣等),利用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采集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检猪场平均阳性率为29.3%,说明猪伪狂犬在华南地区猪群中广泛流行,感染率较高,这为及时掌握华南地区PRV野毒的流行变异情况提供了依据。随后将PCR检测的阳性样品接种至MARC-145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并通过测序证实成功分离到6株伪狂犬病毒,分别命名为YC、ST、FL、BE、SY和YQ。分别扩增6个毒株gE基因全长序列并进行测序,结果显示gE基因全长为1740 bp,进一步对6个毒株的gE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6个分离株之间gE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8.1%99.8%。所有分离株位于同一个分支之上,表明分离株之间的进化关系较近,但与早前的欧美毒株则处于不同的分支之上。YC株对猪的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攻毒后第二天即可引起猪只体温升高;攻毒后第6天,攻毒组所有猪只死亡,表明YC株对猪呈现高致病性,剖检病理变化包括肺脏出血、脑部充血和出血、肝脏有白色坏死点、扁桃体有化脓性病灶等。为了制备猪伪狂犬gE基因缺失灭活疫苗,通过与流行毒株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我们选择YC株作为疫苗候选毒株,并敲除其gE基因用于基因缺失灭活疫苗的制备。结果显示,制备的gE基因缺失灭活疫苗物理性状稳定,符合灭活苗成品检验的相关要求。免疫攻毒保护实验表明,本研究制备的gE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免疫猪只两次后可对猪只产生完全保护,为猪伪狂犬的防控提供有效的手段。

胡庆云[5](2018)在《猪伪狂犬病毒g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引起新生仔猪神经系统紊乱及死亡,妊娠母猪死胎、流产、木乃伊胎,成年猪常为隐形感染。猪伪狂犬病毒血清型单一,疫苗免疫保护率高,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是基因缺失活疫苗,尤其是gE基因缺失苗,鉴于此,临床上用于区分疫苗株感染和野生毒株感染的诊断方法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本实验室新分离得到的PRV毒株(PRV-TX)为基础,表达并纯化gE蛋白,制备针对PRVg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利用单抗建立检测PRVgE抗体的竞争ELISA方法,对猪伪狂犬病的防制具有重要意义。1、猪伪狂犬病毒gE基因的原核表达根据Genbank发表的PRVgE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扩增PRVgE基因的主要抗原区域,约为500bp。克隆到pET-32a表达载体上,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2a-gE,将pET-32a-gE转化BL21感受态细胞,在16℃、220 rpm条件下,经1 mM浓度的IPTG诱导表达获得大约45 kDa大小的可溶性gE蛋白,纯化获得浓度为2.6 mg/ml的gE纯化蛋白。2、猪伪狂犬病毒g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将纯化后gE蛋白免疫6周龄BALB/c雌性小鼠,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并用有限稀释法进行三次亚克隆,最终获得了 6株能稳定分泌抗PRVgE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2B4、3E5、4E6、5C5、5D6和5F9。间接ELISA检测6株杂交瘤细胞的腹水效价分别为1:64000、1:32000、1:64000、1:16000、1:16000和1:32000,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6株单克隆抗体腹水均能与PRV病毒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结果显示,2B4、5C5、5D6、5F9和4E6单克隆抗体能与PRV发生特异性反应。3、竞争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以PK-15细胞增殖PRV,将收获的病毒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进行纯化,将纯化的病毒作为包被抗原,纯化2B4单抗腹水以辣根过氧化酶(HRP)进行标记作为检测抗体,建立针对gE抗体的竞争ELISA。对竞争ELISA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抗原的最适包被浓度为0.313 mg/ml,酶标抗体的最适工作浓度为1:800,待检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16,血清反应的最佳时间为60 min,封闭液的最佳选择为2%BSA,显色液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0 min。并测得该检测方法的阴阳性判断标准为抑制率≧40%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运用本方法检测PCV-1、PRRSV、PPV、CSFV、PEDV和PCV-2阳性血清样品时,结果均为阴性,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用建立的竞争ELISA方法对IDEXX公司试剂盒检测为PRV gE阳性的90份血清,PRV gB阳性的60份血清以及PRV阴性的70份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RVgE阳性血清阳性符合率为96.67%,PRVgE阴性血清阴性符合率为93.85%。综上,建立的方法特异性良好,可用于猪群PRVgE抗体的检测,用于区分自然感染和免疫动物,为伪狂犬病的净化提供了有效方法。

王贵升[6](2018)在《水貂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主要病原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文中提出水貂腹泻病是严重危害我国水貂养殖业的重大疫病,死亡率高、经济损失大,病因复杂、缺乏有效的防控技术,本研究旨在明确水调腹泻的主要传染性病原,提升水貂养殖场的腹泻病防控能力。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揭示水貂腹泻病的存在现状和腹泻病在水貂养殖场的三间分布情况,结合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腹泻样品的肠道黏膜进行了病毒核酸和细菌16SDNA序列测定,明确水貂腹泻的主要病原,对存在的主要病原犬瘟热病毒(Caninedistempervirus,CDV)、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circovirus2,PCV2)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主要病原的诊断检测方法,研制防制制品,为建立水貂腹泻主要病原的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体系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山东省水貂腹泻病发病区域主要集中在威海、青岛、潍坊、临沂等地市,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份,以夏秋季多发,占全年发病总数的90%以上,即发病期集中在水貂断奶期至育成前期,冬毛成熟期貂和围产期种貂发病率较低。2.对主要病原进行了检出率统计,CDV为15.78%、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为 7.97%、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为 9.33%、PCV2 为3.85%和PRV为6.87%,大肠杆菌45.34%,链球菌属34.67%,葡萄球菌属24.19%,肺炎克雷伯氏菌20.19%,绿脓杆菌4.99%,其他细菌占8.39%。同时存在CDV与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其中CDV与MEV的混合感染率2.9%,与PCV2混合感染率为1.79%、与AST的混合感染率为1.82%,与PRV的混合感染率为1.1%。且病毒的检出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水貂存在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感染。3.宏基因组检测发病水貂和健康水貂发现水貂常见的CDV和阿留申病毒,患病水貂还带有水貂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疱疹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发病水貂和健康水貂共有菌属198种,其中有12种菌属是常见的致病菌属,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链球菌(Streptococcus)、志贺氏菌(Shigella)、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埃希氏菌(E.coli)、坂崎肠杆菌(Bntorobater sakazakii)、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气球菌属(Aerococcus)、变形杆菌属(Proteus)。4.在喂食伪狂犬病死猪的水貂场水貂发病率为87%,病死率100%。分离获得两株PRV W-MPRV1和W-MPRV2,W-MPRV1在gD基因的3末端具有282bp的缺失。感染水貂的PRV分离毒株是PRV的一个毒株。且与对Bartha-K61疫苗有抗性的猪的PRV毒株在系统发育上密切相关,提示疫苗抗性PRV早已在中国广泛传播。5.在腹泻水貂死亡病例中分离到两株PCV2,分别是MiSD-1和MiSD-2,MiSD-1 属于 PCV2b-1 B 组,MiSD-2 属于 PCV2b-1C 组。6.建立并标准化了荧光PCR方法检测10病毒和7种细菌,包括水貂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阿留申病毒、杯状病毒、博卡病毒、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氏菌、嗜水气单胞菌、沙门氏菌、柠檬酸杆菌、不动杆菌;建立了特异和敏感的双重RT-PCR方法检测犬瘟热病毒与犬副流感病毒,其灵敏度(分别为1.2110-3ng/μL和1.5110-3ng/μL)远远高于目前的检测方法(约为1ng/μL);研制了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不动杆菌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其灵敏度、重复性及特异性均较好,可用于同时快速检测三种病原菌。7.研发了防治水貂消化道疾病的中药制剂,分别是“一种治疗水貂消化道疾病的药物”、“一种治疗水貂大肠杆菌型消化道疾病的药物”和“一种治疗奇异变形杆菌型消化道疾病的药物”。结论1.水貂腹泻病主要发生在断奶期至育成前期水貂,即每年的6-9月份,发病区域与养殖数量相关,养殖数量集中的地区发病率高。生物安全意识淡薄,饲养管理水平相对滞后,是诱发各种疫病主要原因。2.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宏基因组的测定和相关主要病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分析发现水貂腹泻的主要病原是犬瘟热病毒,在犬瘟热病毒存在的情况下,水貂会继发或混合感染其他病毒和细菌,如细小病毒性肠炎,大肠杆菌等。同时,存在其他病原如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和SFTSV等的感染,甚至导致疫情的暴发流行。3.建立了水貂主要病原的诊断检测方方法,并标准化,研制了防制制品,初步建立了水貂腹泻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取得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

练斯南[7](2017)在《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双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猪伪狂犬病(porcine pesudorabies,PR)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orcine pes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能引起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成年猪咳嗽、喘气、消瘦,哺乳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呕吐、拉稀等,该病对猪群的健康危害很大。近年来,由于伪狂犬病毒变异株的流行,使得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更加困难,许多免疫了 gE基因缺失苗的规模化猪场仍爆发该病。为了解广东省猪伪狂犬病野毒株的基因变异和遗传演化情况,并且开展伪狂犬病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以便于该病的防控,本论文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广东省猪伪狂犬病毒的分离鉴定本实验从广东省佛山市的疑似发生伪狂犬病的某猪场采集病料,通过对病料组织的PRV-gE基因的PCR扩增,初步确定了该猪场为PRV感染。接着筛选出伪狂犬病毒阳性的组织病料作为分毒材料。将阳性病料接种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上传代培养,通过对细胞培养液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伪狂犬病毒(PRV)、蓝耳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V)、圆环病毒2型(Porcircovirus type 2,PCV2)的PCR检测,结果显示CSFV、PCV2和PRRSV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PRV的PCR扩增结果为阳性,说明从病料中分离到PRV毒株无这些病原体存在。分离的病毒在Vero细胞上盲传5代后,可引起细胞出现稳定的细胞病变,测定TCID50为10-7.5/0.1mL。接着对分离毒株进行电镜观察、小白鼠接种实验及gE基因序列测定、分析,进一步鉴定了该病毒为PRV,并命名为PRVFS-2015株。2.PRVFS-2015株的gE、gC和TK基因测序及分析对PRVFS-2015株的gE、gC和TK基因进行扩增及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FS-2015株的gE、gC和TK基因与国内外PRV参考毒株的核酸相似性在97.5%~99.7%、95.8%~100%和99.4%~100%,氨基酸的相似性在95.3%~99.7%、92.3%~100%和99.1%~100%。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表明FS-2015株的gE、gC和TK基因均有位点突变。遗传进化分析表明FS-2015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GY、ZJ01、HB1201,HN1201、JS2012、BJ/YT和BP属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近;与PRV经典株Kaplan、Becker、NIA3、Kolchis、Bartha、Yangsan、Min-A、SS和 SL株的亲缘关系较远,基因变异较大。3.伪狂犬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建立本研究针对PRVgE和gB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引物,经过PCR反应条件和体系的优化,最终建立了PRV的双重PCR检测方法。通过PCR特异性、灵敏性实验表明,该双重PCR检测方法对PRV能扩增出gE(316 bp)和gB(432 bp)目的片段,对其他参考毒株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PRVgE和gB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3.3×103 copies/μL和4.4×103 copies/μL。应用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对80份病猪组织进行PRV检测,结果显示PRV野毒感染阳性率是45%。

伏鹏[8](2016)在《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多动物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妊娠母猪早期流产、死胎、木乃伊及呼吸系统临诊症状为特征,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猪群感染后常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2011年底来,该病在我国一些猪场不断发生和流行,导致母猪大量流产、新生仔猪发生神经症状并大批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全面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从血清流行病学、病原流行病学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对该病在我省的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同时应用于实践,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河南省近部分地区337个猪场的3711份送检血清样品进行PRV 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337个猪场中有293个为PRV野毒阳性场,总阳性率为86.89%;其中豫东、豫西、豫南、豫北、豫中五个地区的猪场阳性率分别为81.25%、79.31%、79.31%、85.71%、97.14%;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猪场的阳性率分别为85.45%、90.90%和87.10%;3711份血清样品的总阳性率为60.3%,其中母猪、公猪、商品猪的血清样品阳性率分别为60.1%、72.6%、57.09%;结果表明:河南省PRV野毒感染比较严重,尤其是豫北、豫中地区;不同生产阶段的猪群PRV野毒感染情况均较严重,尤其是种公猪群。85%、5.26%、15%、5.6%;结果表明:猪场的野毒感染情况随着月份的变化有一定差异。为了解河南部分地区2011年以来猪伪狂犬病毒(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演化规律,本试验收集了河南部分地区的9株PRV分离株,并对其gE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9株PRV分离株的gE基因与其他参考毒株相应序列具有相对严格的保守性,这些毒株之间的核苷酸之间和与其他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7%-100%和99.1%-99.9%。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9株PRV分离株氨基酸同源性达到100%,与参考株氨基酸同源性在98.1%-99.6%,在1个位点发生了独特性的氨基酸突变,即第2位氨基酸(同ZM-(Henan2013)和Yangshan(Korea-1996)株)由K突变为F,这是国内首次发现gE基因在该位置发生氨基酸突变的毒株。这些新的氨基酸突变与PRV致病性及其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研究中,对我国2005年-2015年近十一年的猪伪狂犬血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及gE基因变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十一年中涉及的3732个猪场中有2189个为阳性场,阳性率为58.65%,共有272144份血清,其中79754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29.31%。对各阶段猪群野调查得知经产母猪、后备母猪、商品猪、种公猪、哺乳仔猪、保育猪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29.66%、20.79%、20.62%、32.99%、23.38%、21.83%。各地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河南地区规模化猪场PR野毒阳性率平均为22.23%、27.74%、34.53%、26.93%、24.89%、23.89%、34.85%。本研究对2005年-2015年我国伪狂犬病的发病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本病的研究提供一线临床数据。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提示的相关风险因素:购入种猪无检疫、消毒不严格、无全进全出、未免疫含PR 6种以上猪病、没有驱鸟、灭鼠措施,提出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常规免疫,做好重要疫病防控、定期检测、隔离病猪、淘汰阳性种猪的控制PR策略。防控结果显示本研究的防控方案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为PR的有效防控提供了借鉴。

李达[9](2016)在《鉴别CSF和PR野毒与疫苗毒mPCR方法的建立及其净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是猪的两种重要疫病,其中猪瘟属于我国一类动物疫病,伪狂犬病属于我国二类动物疫病,两种疫病在我国大型规模化猪场仍普遍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猪瘟和伪狂犬病诊断技术和综合防控措施研究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以及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技术的成熟,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净化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为进一步探索研究规模化猪场猪瘟和伪狂犬病的净化方案,本研究在利用猪伪狂犬病g E/g B--ELISA抗体检测鉴别伪狂犬病野毒和疫苗毒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疫苗毒和野毒的多重PCR鉴别诊断方法,制定并实施了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该研究可为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提供技术参考。1、鉴别猪瘟和猪伪狂犬野毒与疫苗毒的单一PCR检测方法的建立通过对Gen Bank中猪瘟野毒与疫苗毒及近源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对比分析,发现猪瘟病毒兔化弱毒疫苗株3’NTR独立存在富含T的插入序列,根据这一特点分别在该插入序列的上下两端设计两对单一RT-PCR引物,并进行条件优化筛选,建立了能鉴别猪瘟野毒和疫苗毒的单一RT-PCR鉴别诊断方法;根据PRV疫苗大多缺失g E基因序列而设计针对该基因的引物,能鉴别PR的野毒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表明:CSFV单一RT-PCR检测中各引物最低核酸检测量分别为2.2pg(单一RT-PCR中的一对引物)和1.7pg(单一RT-PCR中的另外一对引物),两种方法均检测不到PRV、PRRSV、JEV、BVDV、PCV2的DNA/RNA;PRV单一PCR检测中,对贵州分离的野毒株检测出现阳性条带,而对CSFV、PRRSV、JEV和PCV2检测均无条带。采用该方法对146份临床可疑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CSF与PR野毒混合感染率在能繁母猪、育肥猪、保育猪和哺乳仔猪中分别为6.3%(3/48)、7.4%(2/27)、8.3%(3/36)、8.6%(3/35)。本研究建立的单一PCR方法都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特点,该研究对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的净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针对CSFV野毒、CSFV-C疫苗株、PR Guizhou-DY株、Bartha-K61株和SA215株而建立的单项RT-PCR/PCR方法基础上,参照Gen Bank中CSFV shimen毒株、弱毒疫苗C株等18株基因序列和PRV闽A株等10株相关基因序列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并设计2对能鉴别猪瘟野毒和疫苗毒株的特异性多重引物,可区分CSF野毒感染和疫苗毒株;设计3对PRV特异性多重引物,可区分PR野毒感染和疫苗毒株。以阳性病毒核酸为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及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能同时检测CSF强弱毒的二重RT-PCR方法和能同时检测PRV野毒与疫苗毒的三重PCR方法。该方法对临床病料的检测结果与单项PCR结果一致,分别可检测到:CSFV野毒株和弱毒疫苗(C-株)最低检测量分别为10.4pg和29.8 pg;PRV各株的最低检测量分别为Guizhou-DY株8.6 pg、弱毒疫苗Bartha-K61株26.3 pg株及3基因缺失疫苗SA215株9.4 pg。3、鉴别猪瘟病毒和猪伪狂犬病毒野毒与疫苗毒株五重PCR方法的建立本实验根据已建立的CSFV二重RT-PCR方法与PRV三重PCR方法,通过以这5对引物为基础,逐步优化反应条件,成功建立了能鉴别猪瘟和猪伪狂犬野毒与疫苗毒株的五重PCR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构建的五重PCR最低核酸检测量分别为6.2 pg(CSF野毒株)、21.3 pg(CSFV-C株疫苗毒)、5.8 pg(PR Guizhou-DY)、20.8 pg(Bartha-K61)和8.6 pg(SA215);对PCV2、PRRSV、JEV和BVDV扩增结果均为阴性。采用该方法对134份可疑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CSF和PR疫苗毒与野毒在能繁母猪、育肥猪、保育猪和哺乳仔猪中的五重检测率分别为2.6%(1/38)、7.7%(2/26)、8.3%(3/36)和8.8%(3/34),实现了DNA病毒及RNA病毒的同步检测。该五重PCR方法的建立为从病原学方面快速鉴别CSF和PR疫苗毒与野毒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为规模化猪场实现猪瘟与猪伪狂犬的净化提供一种检测病原的新方法。4、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及其应用的研究本实验根据我国养猪业现状,从免疫、监测、防控及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及净化方案,应用该方案对贵州4个规模化猪场1118份不同阶段(能繁母猪、保育猪、育肥猪、哺乳仔猪)送检血样进行CSF ELISA抗体监测、PR g E和PR g B-ELISA抗体监测及扁桃体样2、猪瘟二重RT-PCR和猪伪狂犬三重PCR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进行猪瘟病原学PCR检测。首先对送检血样进行猪瘟血清学监测了解猪群猪瘟免疫后的抗体情况,再对扁桃体进行猪瘟PCR检测并淘汰阳性猪群;对于是否有猪伪狂犬病先采用g E-ELISA、g B-ELISA抗体检测后进行初级净化淘汰,再对猪瘟和(或)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可疑猪群用建立的m PCR方法进行辅助鉴别诊断;实验结果表明:在应用该净化方案对各规模化猪场进行初次净化检测后,通过淘汰阳性猪和加强免疫相结合,再次检测发现猪场猪瘟与伪狂犬病抗体保护水平均有升高,野毒感染率呈下降趋势。该净化方案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为规模化猪场前期淘汰阳性猪群并为实现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提供了参考。

顾小雪[10](2015)在《我国原种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四种垂直传播性疫病的监测与分析》文中提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我国规模猪场、种猪场主要的4种垂直传播性疫病,临床上主要引起种猪繁殖障碍、仔猪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免疫抑制,从而引发其他疫病继发感染,最终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于2012年颁布并实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开始在种猪场对PRRS、CSF、PR实施垂直净化措施。而了解感染种猪的比例是开展上述净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本研究在2011-2013年间利用PCR、荧光PCR、基因序列测定和ELISA方法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98个原种猪场进行PRRSV、CSFV、PCV2病原监测和PRV野毒抗体监测,旨在探明这4种疫病在我国原种猪群中的流行趋势。2011-2013年,我国原种猪场的PCV2检出率最高,场阳性率达89.04%-93.15%,个体阳性率达22.57%-26.67%,但感染趋势总体保持平稳;同时发现,PCV2在扁桃体中的检出率显着高于血清(个体阳性率:20.75%vs2.31%,OR=1 1.09,95%Cl=7.62-16.13,p<0.001)。PRRSV检出率次之,场阳性率达24.32%-28.28%,个体阳性率达0.96%-1.76%,感染趋势总体上也保持平稳;PRRSV在扁桃体中的检出率亦略高于血清。CSFV检出率最低,2011-2012年,均未检出CSFV,2013年,在3.23%的猪场中检出CSFV,个体阳性率为0.09%。PRV野毒抗体检出率较高,2011年至2012年,野毒抗体阳性猪场和阳性猪的比例均显着升高(场阳性率由36.71%升至64.56%,个体阳性率由12.78%升至16.6%),2012-2013年,野毒抗体阳性猪的比例继续升高(个体阳性率升至23.51%),但阳性猪场的比例降低(场阳性率降至39.24%)。原种猪群中的PRRSV、PCV2、PRV感染分布如此广泛,可能会增加原种猪场向扩繁场和商品猪场传播疫病的风险。另外,我国原种猪场上述4种疫病的混合感染现象也比较严重,其中PCV2和PRV、PRRSV和PCV2的混合感染最为普遍,提示我国原种猪场在引种、饲养管理等疫病防控方面尚存在一些疏漏,应进一步加强其审批和管理,推动其淘汰净化阳性猪群。通过荧光PCR和全基因序列测定,进一步对PRRSV和PCV2感染毒株的基因亚型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原种猪场中同时存在PRRSV美洲型和欧洲型,美洲型中又存在美洲型经典株和美洲型变异株。在2013年,还发现了与NADC30株(2008年于美国分离,属NA3型)同源性很高的新毒株。2011年,美洲型变异株检出率最高(占0.89%),之后缓慢下降至0.5%;美洲型经典株检出率次之(占0.5%),之后缓慢上升至1.1 5%;欧洲型检出率最低(占0.26%),之后持续下降,至2013年检出率仅为0.03%。2013年,美洲型经典株取代美洲型变异株,成为优势流行基因亚型。PCV2分离株的研究结果显示,原种猪场中同时存在2a(2D、2E、2F)、2b(1A、1B、1C)、重组群等多种PCV2基因亚型,其中2b-1C亚型检出率最高(占54.35%-62.5%),是优势流行基因亚型。其次是2a-2F(占18.75%-23.91%)。以上结果表明,PRRSV和PCV2均存在2种基因型或基因亚型共感染的情况。多种基因型毒株共感染,可能会导致重组病毒的出现,因此,建议原种猪场应对引进种猪加强病原感染的监测,防止引入外源病毒,同时,应对共感染猪群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新型毒株。此外,本研究还对原种猪场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查问卷,对种公猪与种母猪、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地方猪种与引进猪种中PRRSV、PCV2、PRV的检出率进行了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发现,PRRSV和PCV2感染时,种公猪的检出率大于种母猪,后备母猪的检出率大于经产母猪,地方猪种的检出率大于引进猪种,根据这一结果,推测种公猪、后备母猪、地方猪种可能是PRRSV和PCV2感染的风险因素。应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后,推测种母猪、经产母猪、引进猪种可能是PRV感染的风险因素。建议应根据不同疫病的流行特征对风险较大的猪群进行重点监测。综上所述,本研究摸清了 2011-2013年我国原种猪场PRRSV、CSFV、PCV2、PRV在群间、空间、时间的分布趋势,为种猪场实施垂直净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伪狂犬病的病原诊断与防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伪狂犬病的病原诊断与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1)猪伪狂犬病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1.1 PRV的分类和形态结构
    1.2 PRV的理化特征
    1.3 PRV的致病机理
2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2.3 易感群体
3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
    3.1 猪伪狂犬病血清学检测
        3.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1.2 中和试验
        3.1.3 乳胶凝集试验
    3.2 病原检测
        3.2.1 分离鉴定
        3.2.2 组织切片荧光检测(FA)
        3.2.3 PCR检测技术
4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与净化
    4.1 猪伪狂犬病的综合防控
        4.1.1 生产管理
        4.1.2 防疫管理
        4.1.3 生物安全管理
    4.2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4.2.1 国外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4.2.2 国内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2)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1.1.1 易感动物
        1.1.2 传播途径
        1.1.3 国内外流行情况
        1.1.4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情况
    1.2 伪狂犬病毒的病原学
        1.2.1 分类地位
        1.2.2 基因组及其表达的蛋白
        1.2.3 病毒的致病机理
        1.2.4 病毒的理化特性
    1.3 伪狂犬病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1.3.1 临床诊断
        1.3.2 实验室检测
    1.4 伪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1.4.1 灭活疫苗
        1.4.2 弱毒疫苗
        1.4.3 基因工程疫苗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
        2.1.2 细胞、毒株、血清和疫苗
        2.1.3 实验动物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6 主要溶液的配置和保存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2.1 病料的处理
        2.2.2 病料的PCR鉴定
        2.2.3 病毒的分离培养
        2.2.4 分离病毒的鉴定
        2.2.5 病毒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2.2.6 病毒的动物感染实验
        2.2.7 病毒gE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2.2.8 分离病毒灭活疫苗的初步应用
3 结果
    3.1 病料的鉴定结果
    3.2 病料的分离培养结果
        3.2.1 病毒的分离结果
        3.2.2 分离病毒含量的测定结果
    3.3 分离病毒的鉴定结果
        3.3.1 病毒株PCR的鉴定结果
        3.3.2 血清学鉴定结果
        3.3.3 电镜的观察结果
        3.3.4 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结果
    3.4 病毒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3.5 致病力试验测定结果
        3.5.1 对家兔的致病力测定结果
        3.5.2 对小白鼠的致病力测定结果
        3.5.3 对断奶仔猪的致病力测定结果
    3.6 病毒gE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3.6.1 病毒gE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6.2 病毒gE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3.7 分离病毒灭活疫苗的初步应用结果
        3.7.1 分离株的免疫效果测定结果
        3.7.2 与经典疫苗株抗原差异性的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鉴定
    4.2 猪伪狂犬病毒分离株的gE基因
    4.3 猪伪狂犬病毒分离株的免疫原性
    4.4 猪伪狂犬病毒分离株的抗原差异性
    4.5 猪伪狂犬病病毒分离株灭活疫苗初步应用的效果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2017—2018年河南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病原学研究进展
        1.1 PRV的分类和形态结构
        1.2 PRV的理化特征
        1.3 PRV的致病机理
    2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1 PRV国外流行状况
        2.2 PRV国内流行状况
        2.3 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
        2.3.1 易感群体
        2.3.2 传染源
        2.3.3 传播途径
    3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
        3.1 猪伪狂犬病病原检测
        3.1.1 分离鉴定
        3.1.2 组织切片荧光检测
        3.1.3 PCR检测技术
        3.2 猪伪狂犬病血清学检测
        3.2.1 中和试验
        3.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2.3 乳胶凝集试验(LAT)
    4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与净化
        4.1 猪伪狂犬病的综合防控
        4.1.1 生产管理
        4.1.2 防疫管理
        4.1.3 生物安全管理
        4.2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4.2.1 国外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4.2.2 国内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第二章 2017-2018年河南省猪伪狂犬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血清样品来源
        1.1.2 实验器材
        1.1.3 试剂
        1.2 方法
        1.3 结果判断
        1.3.1 试验有效性判定
        1.3.2 结果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2017—2018年河南省不同地区猪伪狂犬野毒感染情况
        2.2 2017—2018年河南省不同场点类别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
        2.3 2017—2018年河南省不同阶段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
        2.4 2017—2018年河南省不同季度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3.1 2017—2018年河南省PR野毒感染形势严峻
        3.2 不同地区PR野毒感染情况差别较大
        3.3 不同场点类别PR野毒感染情况差异较大
        3.4 各阶段猪PR野毒感染情况不同,商品猪阳性率最高
        3.5 冬春季节PR野毒感染较为严重
第三章 2017-2018年河南省猪伪狂犬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组织样品来源
        1.1.2 实验器材
        1.1.3 试剂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2.3 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组的提取
        1.2.4 猪伪狂犬病病毒gE的荧光PCR扩增
        1.2.4.1 扩增反应体系
        1.2.4.2 荧光PCR反应程
        1.2.4.3 荧光PCR结果判定
    2 结果
        2.1 2017—2018年河南省不同场点类别PRV荧光PCR检测结果
        2.2 2017—2018年河南省不同地区PRV荧光PCR检测结果
        2.3 2017—2018年河南省不同季度PRV荧光PCR检测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1.2 试剂、载体及菌株
        1.2 方法
        1.2.1 PCR引物设计
        1.2.2 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组DNA提取
        1.2.3 PRV-gE PCR扩增
        1.2.4 PRV-gE基因克隆
        1.2.5 质粒的提取
        1.2.6 重组质粒的鉴定
    2 结果
        2.1 PRV-gE基因PCR扩增与克隆
        2.2 PRV-gE基因的酶切鉴定
        2.3 PRV-g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析
        2.4 PRV-g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2.5 PRV-gE基因核苷酸主要变异位点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4)华南地区猪伪狂犬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YC株gE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伪狂犬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1.1.1 繁殖方式和能力
        1.1.2 生育期和世代时间
        1.1.3 营养要求
        1.1.4 致病性
        1.1.5 对人体和植物的潜在危险性
    1.2 致病机理
    1.3 临床症状
        1.3.1 哺乳仔猪
        1.3.2 育肥猪
        1.3.3 生产母猪
        1.3.4 公猪
    1.4 病理变化
    1.5 流行病学
    1.6 诊断方法
        1.6.1 传统诊断
        1.6.2 血清学诊断
        1.6.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1.6.4 电子显微镜检测技术
    1.7 疫苗研究进展
        1.7.1 灭活疫苗
        1.7.2 弱毒疫苗
        1.7.3 基因缺失疫苗
        1.7.4 亚单位疫苗
        1.7.5 核酸疫苗
        1.7.6 重组疫苗
    1.8 防控方案
        1.8.1 免疫、检测、隔离、淘汰
        1.8.2 全场清群
        1.8.3 伪狂犬病阴性猪场的保持
    1.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试剂
        2.1.4 引物设计
        2.1.5 转移载体
    2.2 方法
        2.2.1 处理病料
        2.2.2 检测伪狂犬病gE抗体
        2.2.3 提取DNA
        2.2.4 病毒分离
        2.2.5 样品gE基因扩增
        2.2.6 gE基因测序
        2.2.7 gE基因缺失毒株获得
        2.2.8 gE基因缺失毒株鉴定
        2.2.9 gE基因缺失灭活苗制备
        2.2.10 PRV-YC毒株致病性试验
        2.2.11 PRV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3 结果
    3.1 样品检测
    3.2 病毒分离、鉴定
    3.3 PRV分离株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结果
    3.4 PRV分离毒株gE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
    3.5 PRV分离毒株gE基因分子特性分析结果
    3.6 YC株对猪的致病性试验
        3.6.1 生存曲线
        3.6.2 体温
        3.6.3 攻毒后抗体变化
        3.6.4 攻毒后剖检变化
        3.6.5 病理组织切片
    3.7 YC毒株gE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
        3.7.1 YC株gE基因缺失毒株构建
        3.7.2 gE基因缺失灭活苗制备
        3.7.3 PRV灭活疫苗对YC毒株攻毒保护效果研究
4 讨论
    4.1 PRV流行毒株的遗传进化分析
    4.2 YC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
    4.3 gE-缺失毒株的构建
    4.4 gE-灭活苗制备
    4.5 灭活苗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5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5)猪伪狂犬病毒g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猪伪狂犬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猪伪狂犬病病毒g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6)水貂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主要病原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水貂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
    引言
    一 材料与方法
        1. 调查范围
        2. 实验室等级
        3. 调查方式
    二 结果与分析
        1. 现场调查结果
        2. 实验室监测结果
    三 讨论
第二章 水貂主要疫病实验室检测方法的建立
    引言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1. 犬瘟热病毒和犬副流感病毒的双重RT-PCR检测方法
        2. 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不动杆菌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3. 不动杆菌、大肠杆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检测方法的建立
    三 讨论
    四 创新点
第三章 宏基因组法对水貂腹泻样品相关病毒的初步研究
    引言
    一 样品采集
    二 宏基因组的测定和分析
    三 宏基因组检测结果
    四 讨论与分析
    五 创新点
第四章 宏基因组法测定水貂肠道细菌群
    引言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检测结果
        1. 测序数据质量值分布
        2. 序列拼接
        3. OTUs选择性分析结果
    三讨论与分析
    四 创新点
第五章 山东地区毛皮动物犬瘟热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H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引言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1. 犬瘟热的流行病学调査结果
        2. 犬瘟热H基因的扩增及基因分析
        3. 犬瘟热H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4. 犬瘟热H基因N-糖基化位点的分析
    三 讨论
第六章 水貂感染猪圆环病毒Ⅱ型的相关研究
    引言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1. 检测结果
        2. 病毒鉴定
        3. 病毒的分子生物特征
        4. 流行病学调查
    三 讨论
    四 创新点
第七章 水貂伪狂犬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引言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1. 水貂伪狂犬的流行病学调查
        2. 细菌病原体检测
        3. 伪狂犬病毒检测
        4. 细胞分离伪狂犬病毒
        5. 水貂伪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6. 伪狂犬病毒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三 分析与讨论
    四 创新点
第八章 水貂感染新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调查
    引言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与讨论
第九章 水貂腹泻病防制制品的研制
    一 一种治疗水貂消化道疾病的药物的研制
    二 一种治疗水貂大肠杆菌型消化道疾病的药物的研制
    三 一种治疗奇异变形杆菌型消化道疾病的药物的研制
    四 创新点
全文讨论和结论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SCI论文和获得专利情况
附件

(7)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双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1 前言
    1.1 猪伪狂犬病毒的简介
        1.1.1 病毒的形态结构
        1.1.2 病毒的基因组特点
        1.1.3 主要毒力基因
        1.1.4 病毒复制
        1.1.5 理化特性
        1.1.6 培养特性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4 发病机理
    1.5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检测
        1.5.0 临床诊断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
        1.5.1 动物接种试验
        1.5.2 电镜观察
        1.5.3 血清学诊断
        1.5.4 PCR检测
    1.6 猪伪狂犬病的防制
        1.6.1 加强饲养管理
        1.6.2 免疫预防
        1.6.3 做好免疫监测
        1.6.4 严把引进种猪工作
        1.6.5 净化伪狂犬病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0 病料来源
        2.1.1 病毒株及部分引物来源
        2.1.2 细胞及实验动物
        2.1.3 主要酶及相关试剂
        2.1.4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2.1.5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猪伪狂犬病毒FS-2015 株的分离鉴定
        2.2.2 gE、gC、TK基因的扩增与序列分析
        2.2.3 猪伪狂犬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运用
3 结果
    3.1 PRV FS-2015 株的分离鉴定
        3.1.1 病理剖检结果
        3.1.2 病料检测结果
        3.1.3 病毒的分离
        3.1.4 细胞毒液的PCR鉴定结果
        3.1.5 病毒TCID_(50)测定结果
        3.1.6 病毒粒子形态观察结果
        3.1.7 序列测定结果
        3.1.8 小白鼠感染试验结果
    3.2 PRV FS-2015株gE、gC、TK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2.1 gE、gC和 TK全基因扩增结果
        3.2.2 gE、gC和 TK重组质粒的鉴定
        3.2.3 PRV FS-2015 分离株gE、gC和 TK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3 猪伪狂犬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运用
        3.3.1 gE和 gB基因的全片段扩增
        3.3.2 单一PCR目的片段扩增结果
        3.3.3 双重PCR退火温度的优化
        3.3.4 双重PCR引物浓度的优化
        3.3.5 优化后的双重PCR反应条件及体系结果
        3.3.6 双重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3.3.7 双重PCR灵敏性试验结果
        3.3.8 双重PCR重复性试验结果
        3.3.9 临床样本检测
4 讨论
    4.1 PRV FS-2015 株的分离鉴定
    4.2 FS-2015 株的gE、gC、TK基因的扩增与序列分析
    4.3 猪伪狂犬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运用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8)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1 猪伪狂犬病概述
    2 PR病原学
        2.1 分类地位
        2.2 病毒的基本特征
        2.3 分子生物学
    3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3.1 PR国外流行动态
        3.2 PR国内流行动态
    4 PR诊断
        4.1 病原检测
        4.2 血清学检测
    5 PR的防制
        5.1 国外对PR的防控
        5.2 国内对PR的防控
试验一 河南省部分地区猪场PR野毒感染情况描述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河南省2015年猪群PR野毒抗体结果
    3 讨论
        3.1 河南省规模化猪场猪群感染PRV野毒感染形式依然严重
        3.2 不同地区PRV野毒感染差异较大。
        3.3 不同规模猪场PRV野毒感染严重,其中小规模血清阳性率最高
        3.4 各阶段猪群PRV野毒感染阳性率不同,公猪PRV野毒阳性率最高
        3.5 当前河南省PR感染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
试验二 河南省部分地区2015年猪场PRV野毒株g E基因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核苷酸序列分析
        2.2 氨基酸序列分析
    3 讨论
试验三 中国猪伪狂犬病毒的流行病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我国各地区2005年-2015 年规模化猪场PR野毒抗体分析
        2.2 我国部分地区2005年-2015 年PR野毒g E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3 讨论
        3.1 我国猪群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情况
        3.2 河南省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情况不断变化
        3.3 我国不同阶段猪群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情况存在差异
        3.4 我国不同地区猪群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情况不容乐观
        3.5 我国2005年-2015 年感染PRV野毒g E基因进化情况
        3.6 流行原因分析
试验四 规模化猪场PR的防控研究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防控前后PR野毒病原阳性率变化
        2.2 防控前后不同阶段猪群野毒抗体阳性率比较
        2.3 种猪生产成绩比较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9)鉴别CSF和PR野毒与疫苗毒mPCR方法的建立及其净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毒性疫病概述
        1.1 猪瘟病毒
        1.2 猪伪狂犬病毒
    2. CSFV与PRV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2.1 病毒分离
        2.2 血清中和试验
        2.3 荧光抗体染色法
        2.4 ELISA检测
        2.5 聚合酶链式反应
        2.6 核酸探针杂交试验
    3. 猪瘟和伪狂大病净化方案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 国内外猪瘟和猪伪狂犬病净化的经验和思路
        3.2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诊断技术的提升为其净化提供技术保障
    4. 本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鉴别CSF和PR野毒与疫苗单一PCR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病毒、细胞、质粒及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病料核酸的提取
        2.3 病毒核酸的RT-PCR/PCR扩增
        2.4 目的基因的鉴定
        2.5 鉴别CSF和PR野毒与疫苗毒单一PCR方法的建立
    3 结果
        3.1 鉴别CSF和PR野毒与疫苗毒单一PCR方法的建立
        3.2 CSFV和PRV的PCR产物的鉴定
        3.3 重复性试验
        3.4 临床样本检测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猪瘟二重RT-PCR和猪伪狂犬三重PCR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病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病料核酸的提取
        2.3 PCR反应
        2.4 RT-PCR反应
        2.5 模板重组质粒的构建
        2.6 鉴别CSFV强弱毒二重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7 鉴别PR野毒与疫苗毒三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8 鉴别CSFV强弱毒二重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 结果
        3.1 单一PCR/RT-PCR反应条件
        3.2 鉴别CSF强弱毒二重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3 鉴别PR野毒与疫苗毒三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4 多重PCR对临床病料的检测
    4 鉴别CSF强弱毒二重RT-PCR试剂盒的组装
        4.1 对照的制备
        4.2 mPCR Mix的制备
        4.3 试剂盒的成分及组装
        4.4 试剂盒操作说明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章 五重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1 材料
        1.1 病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1.4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病料核酸的提取
        2.3 模板重组质粒的构建
        2.4 鉴别CSFV和PRV野毒与疫苗毒五重PCR反应体系建立
    3 结果
        3.1 鉴别CSF与PR五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2 鉴别CSF与PR五重PCR反应的特异性试验
        3.3 鉴别CSF与PR五重PCR反应的敏感性试验
        3.4 鉴别CSF与PR五重PCR反应的重复性试验及其产物鉴定
        3.5 鉴别CSF与PR五重PCR方法对临床病料样品的检测
    4 鉴别CSF和PR野毒与疫苗毒五重PCR试剂盒的组装
        4.1 对照的制备
        4.2 mPCR Mix的制备
        4.3 试剂盒的成分及组装
        4.4 试剂盒操作说明
    5 讨论
    6 结论
第五章 规模化猪场CSF和PR净化方案及其应用的研究
    1 材料
        1.1 样本来源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全血采集后处理
    2 方法
        2.1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的探索
        2.2 猪瘟与猪伪狂犬ELISA检测
        2.3 猪瘟与猪伪狂犬病原学检测
    3 结果
        3.1 规模化猪场猪群品种及免疫接种情况
        3.2 CSFV与PRV抗体及病原学检测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本文用到的部分英文缩写及含义说明
附录三 gE-ELISA包被板样品检测结果统计表模板
附录四 gB-ELISA包被板样品检测结果统计表模板
致谢

(10)我国原种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四种垂直传播性疫病的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引言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1.1.1 病原特性和基因组结构
    1.1.2 流行病学
    1.1.3 实验室诊断技术
    1.1.4 疫苗免疫
1.2 猪瘟
    1.2.1 病原特性和基因组结构
    1.2.2 流行病学
    1.2.3 实验室诊断技术
    1.2.4 疫苗免疫
    1.2.5 猪瘟的净化
1.3 猪圆环病毒病
    1.3.1 病原特性和基因组结构
    1.3.2 流行病学
    1.3.3 实验室诊断技术
    1.3.4 疫苗免疫
1.4 猪伪狂犬病
    1.4.1 病原特性和基因组结构
    1.4.2 流行病学
    1.4.3 实验室诊断技术
    1.4.4 疫苗免疫
    1.4.5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2011-2013年我国原种猪场PRRSV的监测与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样品
    2.2.2 主要试剂、菌株、载体
    2.2.3 主要溶液配制
    2.2.4 主要仪器
2.3 方法
    2.3.1 猪场调查和样品采集
    2.3.2 核酸提取
    2.3.3 PRRSV RT-PCR扩增
    2.3.4 PRRSV扩增序列测定
    2.3.5 PRRSV基因型鉴别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4.1 PRRSV在原种猪群中的分布
    2.4.2 PRRSV在原种猪群中的空间分布
    2.4.3 检测靶器宫对PRRSV检测结果的影响
    2.4.4 PRRSV在原种猪群中的时间分布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2011-2013年我国原种猪场CSFV的监测与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样品
    3.2.2 主要试剂、菌株、载体
    3.2.3 主要溶液配制
    3.2.4 主要仪器
3.3 方法
    3.3.1 猪场调查和样品采集
    3.3.2 核酸提取
    3.3.3 CSFV RT PCR和荧光RT-PCR扩增
    3.3.4 CSFV扩增序列测定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CSFV在原种猪群中的分布
    3.4.2 CSFV在原种猪群中的空间分布
    3.4.3 CSFV在原种猪群中的时间分布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2011-2013年我国原种猪场PCV2的监测与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样品
    4.2.2 主要试剂、菌株、载体
    4.2.3 主要溶液配制
    4.2.4 主要仪器
4.3 方法
    4.3.1 猪场调查和样品选择
    4.3.2 核酸提取
    4.3.3 PCV2 PCR扩增
    4.3.4 PCV2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基因亚型鉴定
    4.3.5 数据分析
4.4 结果
    4.4.1 PCV2在原种猪群中的分布
    4.4.2 PCV2在原种猪群中的空间分布
    4.4.3 检测靶器官对PCV2检测结果的影响
    4.4.4 PCV2在原种猪群中的时间分布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2011-2013年我国原种猪场PRV的监测与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
    5.2.1 样品
    5.2.2 主要试剂盒
    5.2.3 主要溶液配制
    5.2.4 主要仪器
5.3 方法
    5.3.1 猪场调查和样品选择
    5.3.2 PRV gE血清抗体(野毒抗体)检测
    5.3.3 数据分析
5.4 结果
    5.4.1 PRV在原种猪群中的分布
    5.4.2 PRV在原种猪群中的空间分布
    5.4.3 PRV在原种猪群中的时间分布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原种猪场PRRSV、CSFV、PCV2、PRV混合感染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
6.3 方法
6.4 结果
    6.4.1 PRRSV、CSFV、PCV2、PRV混合感染情况
    6.4.2 单一病种感染情况
    6.4.3 两种疫病混合感染情况
    6.4.4 三种疫病混合感染情况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伪狂犬病的病原诊断与防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猪伪狂犬病简述[J]. 陈培强,张果,宇凌. 饲料博览, 2020(09)
  • [2]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分析[D]. 李岩.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2017—2018年河南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D]. 李蛟.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4]华南地区猪伪狂犬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YC株gE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初步研究[D]. 陈文雄.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猪伪狂犬病毒g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D]. 胡庆云. 扬州大学, 2018(01)
  • [6]水貂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主要病原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D]. 王贵升. 山东大学, 2018(11)
  • [7]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双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D]. 练斯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7(01)
  • [8]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D]. 伏鹏.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9]鉴别CSF和PR野毒与疫苗毒mPCR方法的建立及其净化的研究[D]. 李达. 贵州大学, 2016(03)
  • [10]我国原种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四种垂直传播性疫病的监测与分析[D]. 顾小雪.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5)

标签:;  ;  ;  ;  

伪狂犬病病原诊断与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