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那霉素耳毒性后雏鸡耳蜗神经纤维的透射电镜观察

卡那霉素耳毒性后雏鸡耳蜗神经纤维的透射电镜观察

一、卡那霉素耳中毒后雏鸡耳蜗神经纤维的透射电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胡海霞[1](2017)在《Efr3a敲减减轻耳蜗螺旋神经元退化变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Efr3a基因敲减能否减轻小鼠耳蜗螺旋神经元及耳蜗神经末梢的退化变性,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以8-10周Efr3a基因敲减(Efr3a KD)及其同窝野生型(WT)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卡那霉素联合呋塞米给药破坏其耳蜗毛细胞,取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行ABR检测,应用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及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对两组小鼠耳蜗毛细胞、螺旋神经元(SGNs)及其神经末梢(ANFs)进行计数并比较,同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SGNs及ANFs超微结构变化,测量SGN胞体面积、圆度以及胞质内脂褐素面积比例以比较两组小鼠SGN退化变性程度;以同龄Efr3a KD、Efr3a转基因(Efr3a OE)以及WT小鼠作为动物模型,ABR方法检测2,6,8,10,12,14月龄小鼠的听功能变化,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半薄切片计数比较三组小鼠6,10,14月龄耳蜗毛细胞及SGN密度的变化及差异。最后采用real time PCR,RT-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并比较成年Efr3a KD小鼠及同窝WT小鼠耳蜗内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NT-3及其受体Trk A、Tkr B、Trk C的表达量。结果:Efr3a基因敲减并未影响成年小鼠在各个频率的ABR阈值,在给药后5d,所有小鼠的听阈在各个频率均明显升高,在8k Hz及12k Hz,Efr3a KD小鼠的ABR阈值较WT小鼠低;给药后30d及60d时,Efr3a KD小鼠耳蜗SGNs及ANFs的损失程度较同窝WT小鼠明显为轻。随着给药后时间的延长,SGN核周体面积及圆度逐渐降低,胞质内脂褐素样物质面积比例逐渐增加。2月龄时,Efr3a KD、Efr3a OE以及WT小鼠ABR阈值无明显差异,至10及12月龄时,Efr3a KD小鼠ABR阈值明显低于WT及Efr3a OE小鼠;10月龄、14月龄时,Efr3a KD小鼠的SGN残存数和密度明显高于WT及Efr3a OE小鼠。分子生物学检测显示,神经营养因子BDNF、NT-3及Trk B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同窝WT小鼠明显为高。结论:Efr3a基因敲减能减轻耳蜗螺旋神经元及其神经末梢的退化变性,其机制有可能与增高了一些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有关。

聂琛,向明亮,沈晨凌,胡海霞,叶斌,吴皓[2](2014)在《卡那霉素联合呋塞米致聋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退化变性及其EFR3A蛋白的表达》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小鼠耳毒性药物损伤毛细胞后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退化变性以及该过程中EFR3A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48只8周龄C57BL/6J小鼠采用卡那霉素联合呋塞米单次注射给药破坏耳蜗毛细胞,给药后1、5、15、30、60 d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以及透射电镜等手段观察耳蜗毛细胞损伤和螺旋神经节的退化变性程度,同时通过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等技术检测螺旋神经节细胞退化变性过程中EFR3A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联合应用卡那霉素和呋塞米可明显损伤C57BL/6J小鼠耳蜗毛细胞,毛细胞破坏后,螺旋神经节细胞出现退化变性。螺旋神经节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改变最早开始于给药后5 d,其数量下降开始于给药后15 d。与对照组相比,EFR3A蛋白表达的明显增强出现在给药后5 d,给药后15 d时其表达下降并接近正常,之后未再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小鼠耳蜗毛细胞损伤后螺旋神经节细胞发生退化变性,其EFR3A蛋白表达升高,两者在时间上高度重合,提示EFR3A蛋白在耳蜗毛细胞破坏后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退化变性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陈浩[3](2013)在《盐酸椒苯酮胺对庆大霉素豚鼠耳蜗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听力障碍是一类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的人近6亿,2.5亿人患有中度以上听力损失,其中三分之二在发展中国家。而每出生700—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听障患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中听力障碍残疾人就有2780万,为各类残疾之首。能否找到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治疗听力障碍,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听力障碍分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绝大部分为感音神经性。感音神经性聋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中常见病,是内耳及其神经传导通路一系列病变所致听力损失的总称,发病原因有遗传性、缺血性、耳毒性、感染性、老年性、噪声性、创伤性、代谢性、自身免疫、突发或特发性、中枢性、听神经病、肿瘤、功能性等,其中以缺血、病毒感染、耳毒性药物中毒及老年性退行性变等最常见。病理改变主要是耳蜗毛细胞损伤、螺旋神经节、支持细胞及神经末梢的器质性改变以及耳蜗神经、脑干听觉通路及听觉中枢病变或受损。耳蜗内包含两种类型感觉细胞:内毛细胞(IHC)和外毛细胞(OHC),它们负责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进行传递,这些信号经过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C)换元传递到听觉脑干通路。而这些IHC、OHC和SGC都缺乏再生的能力,因此,耳蜗的任何损伤都会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在耳蜗损伤所导致的听力障碍里,耳毒性药物所致损伤是当前临床治疗上的难题,众多研究围绕其发病机制及治疗展开,希望可以为临床治疗耳毒性药物损伤提供更好的方法。关于药物性损伤的机制,目前多认为与自由基损伤、钙离子超载等有关[2],其中氨基糖苷类所致的耳毒性感音神经性聋属于临床中常见的类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glycosides, AmAn)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抑菌作用强、价格便宜等许多适用于临床使用的优点,但因其具有耳毒性、肾毒性等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在短期应用AmAn治疗的病例中,耳毒性发生率为20%,而在治疗结核及其他严重细菌(尤其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长期应用中,耳毒性发生率可高达80%[3]。近年来由于结核和其他新的感染性疾病如抗艾滋病的发生率增高,使AmAn又有新的应用。有研究表明AmAn可与HIV中的RNA的逆转录病毒蛋白应答因子(RRE)结构域结合,使HIV的RRE. Rev(逆转录病毒蛋白)相互作用产生抑制,从而具有阻遏HIV复制的活性[4],使得AmAn的很多应用不可替代。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庆大霉素(gentamicin, GM)是由绛红小单孢菌、棘孢小单孢菌等发酵产生的一种杀菌力较强的广谱抗菌素,目前被广泛用于临床。GM由于廉价抗菌谱广,在临床广泛应用,以至出现了不少致感音神经性聋的病例。同时,因GM的肝肾毒性较其他AmAn小,使其成为是实验研究中制造感音神经性聋动物模型的理想药物。GM在机体内的药理学分布特点是不易进入胞内,不易透入关节腔,也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其主要集中在细胞外液,特别是内耳淋巴液。庆大霉素的内耳淋巴液的蓄积[7]构成了其耳毒性的生理基础,机制较为复杂,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认为内耳毛细胞受损与氧有自由基、钙超载和启动凋亡等相关。氧自由基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过氧化反应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往往损害细胞膜磷脂分子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最终使生物膜受到严重损伤。郭玉芬等证实聚天冬氨酸酶对庆大霉素致耳蜗组织氧自由基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从而拮抗了庆大霉素所致耳蜗毒性的发生。McFadden等已证实一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类似物,可防止由庆大霉素引起的毛细胞损伤。氧自由基和钙超载除直接造成细胞损伤外还可导致细胞的凋亡[11]。也有学者证明,细胞凋亡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主要方式,细胞凋亡的“瀑布式”级联反应主要有两条途径:①细胞外途径,即死亡受体途径。②细胞内途径,研究比较多的是线粒体途径。但两种途径最终都依赖于Caspase-3的活化,caspase-3在凋亡级联反应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凋亡的最终执行者。Shimizu等通过研究发现凋亡抑制剂—钙蛋白酶和半胱天冬酶抑制剂可以阻止AmAn耳毒性的产生,促进前庭毛细胞的存活,表明凋亡与AmAn前庭耳毒性有着紧密关系。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治愈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和保护听觉功能的有效的方法。虽然近年来一些研究报道了哺乳动物甚至人的内耳前庭及耳蜗毛细胞在受伤后可能再生,但哺乳动物OHC、IHC和SGC再生的在体试验尚未取得成功。有研究提出耳聋基因概念,认为耳聋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发现tRNAIleA4317G同质性突变,确认A1555G和C1494T突变与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氨基糖甙类耳聋有关。上述研究停留在实验阶段,尚未展开临床应用。感音神经性耳聋多数治疗效果不佳,大多数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只能选择配戴助听器或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当前人工耳蜗植入术可以赝复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但价格昂贵。所以,探索对各种因素导致内耳损伤的早期干预和有效治疗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自主创新研制的化合物盐酸椒苯酮胺(peperphentonamine hydrochloride,PPTA),3个发明专利已获授权,2个国内和1个国际PCT发明专利己申请。2008年获11类化学药品临床试验批件并已完成127例Ⅰ期临床试验。临床前研究提示其具有清除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徐江平研究PPTA对脑细胞受损所产生的氧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可增加SOD活力和GSH含量。也有实验表明PPTA有抗钙超载的作用,对心肌损伤线粒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PTA也可使线粒体膜流动性保持正常,明显减轻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损伤。而氧自由基和钙超载往往导致机体大多数组织和细胞损伤,而线粒体的损伤又可活化Caspase-3启动细胞凋亡。有研究表明PPTA具有显着降低Caspase-3mRNA的表达,表现出良好的抗调亡作用。这为PPTA用于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干预和治疗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庆大霉素的耳毒性制造耳蜗损伤豚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技术和腹腔注射方法,观察PPTA对耳蜗的保护作用,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BR)、免疫组化(IHC)、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ni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ing, TUNEL)、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扫描电镜(SEM)等方法,透射电镜(TEM)等方法检测ABR RT、PL、T-SOD、GSH、Caspase-3等指标及凋亡和坏死等形态学变化,探讨GM的耳毒性机理及PPTA对耳蜗损伤的保护机制,为感音神经性聋药物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庆大霉素致豚鼠耳蜗损伤模型和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技术的建立目的建立庆大霉素制造豚鼠的耳蜗损伤模型和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技术,探讨在模型豚鼠上ABR的应用及听力学特征,并研究经鼓阶开窗手术对听力和耳蜗组织的影响。方法听力正常实验级豚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A组(Control group):10只,生理盐水,等量,每日称重,按体重计算用量,肌注,28d;B组(GM group):10只,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20mg/(kg-d),每日称重,按体重计算用量,肌注,28d。C组(Fenestration group):10只,左耳行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手术,注入人工外淋巴液,正常饲养7d。A、B两组GM前1h及第28天测ABR;A、C两组术前及术后7d测ABR。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实验前后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若实验前ABR反应阈对试验后ABR无影响,则用独立样本t-test检验两组前后差异,用配对样本t-test检验同一组前后差异。结束后将A,B,C组豚鼠断头取听泡,行扫描电镜(SEM)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IHC)细胞染色观察。结果用药28天后,GM组比正常组ABR RT显着升高(t=18.108,P<0.001);经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术7天后,C组和正常组ABR RT无显着差异(t=0.000, P=1.000)。IHC及SEM观察见GM组毛细胞纤毛倒伏、断裂、细胞缺失,细胞核出现固缩、棕染等,A组及C组未见这些现象。结论庆大霉素可以建立稳定的感音神经性聋动物模型;庆大霉素耳毒性体现在RT提高,耳蜗OHC、IHC、SGC、SV细胞坏死及凋亡;通过豚鼠耳蜗鼓阶钻孔开窗,微孔注入手术后对豚鼠听力及耳蜗组织没有产生明显影响。第二部分鼓阶微孔注入PPTA对庆大霉素豚鼠耳蜗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目的将PPTA经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技术注入豚鼠耳蜗,研究其对庆大霉素耳毒性的拮抗作用及氧自由基机制。方法听力正常豚鼠45只,分为三组:A组(Control group)15只,以等量生理盐水肌肉注射,连续3d;B组(GM group)15只,以GM160mg/kg.d,肌肉注射,连续3d;C组(PPTA+GM group)15只,以GM160mg/kg.,3d,每日GM1小时前,行双侧鼓阶开窗微孔技术注入PPTA (浓度2mg/ml)10μl。(注:每组都以10只做统计学分析,额外为扫描电镜做形态学观察用)。三组动物分别在用药前,第3天用药后测ABR。在最后一次测ABR每组取10只迅速断头取听泡取左侧耳蜗(n=10)行T-SOD活力检测,取右侧耳蜗(n=10)行GSH含量检测;各组ABR RT、T-SOD、GSH统计使用SPSS13.0分析软件,数据以X±S表示,用协方差分析处理数据,若实验前ABR反应阈对实验后无影响,对试验后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每组剩余5只豚鼠耳蜗行扫描电镜(SEM)形态学观察。结果用药3d后,GM组ABR RT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GM组T-SOD活力、GSH含量显着显着低于GM+PPTA组(P<0.05);经鼓阶开窗微孔技术注入PPTA3d后,PPTA+GM组ABR RT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但显着低于GM组(P<0.05)。PPTA+GM组比GM组及正常组T-SOD活力、GSH含量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但显着高于GM组(P<0.05)。SEM观察见:GM后毛细胞纤毛倒伏、断裂、细胞缺失等,PPTA+GM组亦有此现象,但较GM组轻微,正常组未见这些现象。结论促耳蜗组织内产生过量OFR造成耳蜗组织细胞损伤,是GM耳毒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经鼓阶开窗微孔技术注入PPTA可拮抗GM所致听力和耳蜗组织损伤;PPTA可以通过清除耳蜗组织内氧自由基和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发挥耳蜗保护作用。第三部分腹腔注入PPTA对庆大霉素豚鼠耳毒性拮抗作用及对耳蜗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PPTA全身给药对庆大霉素耳毒性的拮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听力正常豚鼠45只,分为三组:A组(Control group)15只,以等量生理盐水肌肉注射,连续14d;B组(GM group)15只,GM120mg/kg.d,肌肉注射,连续14d;C组(PPTA+GM group)15只,PPTA10mg/kg.d腹腔注射+GM120mg/kg.d (1h后),肌注,连续14d。三组动物在用药前1h,第14天用药后测ABR。在最后一次测ABR后所有动物迅速断头取听泡,以左侧耳蜗(n=10)行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表达,统计使用SPSS13.0分析软件,数据以X±S表示,用协方差分析处理数据,若实验前ABR反应阈对实验后无影响,对试验后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右侧耳蜗行TUNEL染色,每组剩余5只一侧耳做扫描电镜另一侧耳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GM组、PPTA+GM组ABR RT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5), PPTA+GM组ABR RT显着低于GM组;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用药后GM组豚鼠caspase-3表达显着增加(P<0.001); PPTA+GM组caspase-3的表达显着高于Control组但显着低于GM组(P<0.001)。SEM/TEM和TUNEL观察见:GM组毛细胞损伤严重,耳蜗Corti器、侧壁的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存在阳性细胞,出现了凋亡和坏死的形态学特征;而PPTA+GM组损伤较GM组明显减轻;Control组未见阳性细胞。而结论庆大霉素耳毒性所致耳蜗组织损伤中,凋亡与坏死并存,GM通过caspase-3途径参与了耳蜗细胞凋亡;PPTA具有拮抗GM耳毒性所致的耳蜗功能和结构损伤的作用;PPTA通过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凋亡,从而对豚鼠耳蜗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李慧[4](2011)在《川芎嗪对庆大霉素耳肾毒性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是由微生物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由氨基糖或中性糖与氨基环醇的苷键相结合易溶于水的碱性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肌注后大部分经肾脏以原型排出,引起可逆或不可逆的前庭、耳蜗及肾脏的损害,其耳肾毒性已经成为该药用于人类的一个主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中药川芎嗪(TMP)干预庆大霉素(GM)中毒后豚鼠耳蜗和肾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阳性标记细胞在组织中的定位和分布,并结合听脑干诱发反应(ABR)测试从功能和形态验证中药TMP能否促进GM中毒后豚鼠耳蜗毛细胞和肾脏组织的增殖(即再生),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耳蜗增殖细胞的来源;应用PCR观察中药TMP干预GM中毒后豚鼠肾脏mtDNA缺失的情况,探讨TMP促进受损细胞再生的保护作用。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耳廓反射灵敏的健康豚鼠(白色红目)40只,体重200—330g,雌雄不限,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0只)。庆大霉素(GM)组:连续10日每日腹腔注射GM100 mg/kg;中药川芎嗪+庆大霉素(TMP+GM)组:连续10日每日左侧腹腔注射GM 100mg/kg,右侧腹腔注射TMP140mg/kg;中药川芎嗪(TMP)组:连续10日每日腹腔注射TMP注射液140mg/kg;生理盐水对照(Control)组:连续10日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ml/kg。四组动物常规饲养,每日测量体重调整药量。停药后1天处死动物,处死豚鼠前6小时腹腔注射BrdU (100mg/kg体重)。(2)实验检测以下内容ABR阈值检测;耳蜗冰冻切片以及肾脏石蜡包埋切片的BrdU的检测;透射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的情况;采用巢式PCR检测肾脏组织中mtDNA的缺失。结果:(1)中药TMP干预GM耳中毒后耳蜗ABR阈值变化的测定结果用药前各组ABR阈值差异无显着性(P>0.05),用药后GM组ABR阈值明显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GM+TMP组ABR阈值虽然在用药后也有增高,但较GM组明显降低(P<0.05)。TMP组和对照组ABR阈值在用药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见表3.1。(2) BrdU掺入的免疫组化结果1) BrdU掺入的耳蜗毛细胞的免疫组化结果光镜下观察耳蜗毛细胞,BrdU在正常对照组和TMP组均着色最浅,GM组居中,GM+TMP组最深,呈强阳性表达(图3.1)。图像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和TMP组BrdU的灰度值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 GM+TMP组灰度值低于GM组(P<0.05),见表3.2。2) BrdU掺入的肾脏组织的免疫组化结果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BrdU在正常对照组和TMP组均着色最浅,GM组居中,GM+TMP组最深,呈强阳性表达(图3.2)。图像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和TMP组Brdu的灰度值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 GM+TMP组灰度值低于GM组(P<0.05),见表3.3。(3)透射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形态学变化GM组:停药后1天豚鼠耳蜗毛细胞细胞核膜皱缩、凹陷,核染色质固缩、凝集、染色质边聚,线粒体空泡样变性(图3.3-B);TMP+GM组:停药后1天豚鼠耳蜗毛细胞的损伤程度较GM组为轻,毛细胞细胞体及核的形态基本正常,空泡样变较少(图3.3-C)。因此,TMP具有降低GM的耳毒性,减轻耳蜗组织损伤的作用。我们在停药后TMP+GM组的豚鼠耳蜗可见新发现细胞,它由基底膜的基底面和受损伤的感觉上皮中间层向腔面细胞层移行。其胞质中有吞噬泡;胞核形态卵圆形或不规则。位于受损伤的感觉上皮腔面细胞层的新发现细胞游离面可见微绒毛,与周围细胞存在紧密连接(图3.4)。(4)豚鼠肾脏mtDNA4568缺失的检测结果显示GM+TMP和GM组的电泳结果可见清晰的404bp条带(图3.6),说明两组均有mtDNA缺失;比较mtDNA4568缺失的发生率显示GM组的缺失率高于GM+TMP组,(χ2检验,P<0.05),见表3.4。讨论:GM属于AGs,是广谱抗生素。能抗革兰氏阴性细菌。它是一种耳肾毒性药物,能够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和肾损伤。TMP是从具有“血中气药”之称的活血化瘀中药川芎中提取出的有效单体,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兼有血瘀证候的各种疾病。中药TMP对羟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可降低卡那霉素引起的豚鼠耳蜗组织中自由基的产生,改善听力。本研究首先在实验中观察了TMP对GM耳中毒豚鼠听力的影响,结果表明TMP使GM耳中毒豚鼠ABR阈值明显降低,提示TMP能显着降低GM耳毒性损伤而使听力得以改善。倪月秋等人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GM耳中毒豚鼠停药后30天耳蜗第二转内外毛细胞静纤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同时,耳蜗第三转有新生的静纤毛出现,认为庆大霉素损伤后的毛细胞可以再生。本实验在引入外源性BrdU后,经过免疫组化染色后,数码相机拍照,图像经形态学分析软件处理后结果显示TMP可促进耳蜗毛细胞和肾脏组织细胞的增殖(再生)。而透射电镜也证明TMP具有降低GM的耳毒性,减轻耳蜗组织损伤的作用。我们在停药后听TMP+GM组的豚鼠耳蜗可见新发现的细胞,由基底膜的基底面和受损伤的感觉上皮中间层向腔面细胞层移行。其胞质中有吞噬泡;胞核形态卵圆形或不规则。位于受损伤的感觉上皮腔面细胞层的新发现细胞游离面可见微绒毛,与周围细胞存在紧密连接(图3.5)。综上所述,本实验表明GM通过使mtDNA的缺失而产生耳肾毒性,使耳蜗毛细胞和肾脏组织损伤,产生耳肾毒性;TMP通过其减少活性OFR的产生等作用,有效的降低GM耳中毒豚鼠的听阈,有效的降低GM耳肾毒性损伤,并促进受损耳蜗毛细胞的增殖,为阐明并完善AGs耳肾毒性机制及TMP干预药物中毒性细胞损伤修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开发新药寻找新靶点。

顾晰[5](2009)在《庆大霉素对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庆大霉素对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GC)的损伤机制。【方法】取出生后2~6天昆明种乳小鼠耳蜗,利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出SGC,并进行体外培养。将培养4天的SGC用4%多聚甲醛室温固定30min,以小鼠源神经纤维细丝蛋白(Neurofilament-68/200Kda,NF-L+H)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按照SP法对所培养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SGC作出鉴定。将培养第4天的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及3种浓度的庆大霉素干预组(庆大霉素终浓度分别为50mg/L、100mg/L、150mg/L),作用48h后对各组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以及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染色结果用图像分析系统及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SGC原代培养获得成功,一般有相对生长的两个突起,为典型的双极神经元,经NF-L+H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其胞质及突起均呈阳性反应,染成棕黄色。在透射电镜下观察SGC超微结构,3种浓度的庆大霉素组SGC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以细胞核和线粒体为着,这种改变与凋亡相关。庆大霉素组SGC出现明显的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阳性反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且随着庆大霉素浓度的增高,Caspase-3阳性反应程度也升高。【结论】庆大霉素对小鼠耳蜗SGC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SGC凋亡,线粒体损伤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Caspase-3的激活参与了庆大霉素致SGC凋亡过程。

李光玲[6](2007)在《N-乙酰半胱氨酸对庆大霉素耳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庆大霉素耳毒性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在耳蜗药物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6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庆大霉素组、NAC干预-1组和NAC干预-2组。庆大霉素组大鼠腹腔注射庆大霉素120 mg/kg/d,连续14d;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NAC干预-1组在给予庆大霉素之前1小时腹腔注射NAC350mg/kg/d;NAC干预-2组在停用庆大霉素后次日开始给予NAC 350mg/kg/d,连续14天。每组大鼠在给药前及最后一次给药后24h检测ABR,并进行结果分析。用HE染色法观察耳蜗各部位的组织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耳蜗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和图像分析。结果:ABR示庆大霉素组阈值为34.6986±11.5396,NAC干预-2组阈值为21.7373±9.9248,与正常组(5.8426±0.7775)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NAC干预-1组阈值为11.5102±5.4074,对照组阈值为6.1552±0.9489,与庆大霉素组和NAC干预-2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HE染色示:庆大霉素组内外毛细胞变形,Corti器内外毛细胞缺损,血管纹变薄;NAC干预组较相对应的庆大霉素组细胞变形、缺损均减轻,血管纹厚度略增加;NAC干预-1组毛细胞结构损害程度较NAC干预-2组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NF-κB及TNF-α在正常耳蜗血管纹、螺旋神经节细胞、Corti器的内、外毛细胞、螺旋韧带中有弱阳性表达;在庆大霉素组,NF-κB和TNF-α在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和Corti器都存在上调表达。NAC干预能明显抑制此上调表达。结论:腹腔注射庆大霉素可引起大鼠内耳损伤,NF-κB和TNF-α可能共同参与了耳蜗药物性损伤过程,NAC可能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耳蜗药物性损伤,且在庆大霉素之前用药效果要好于之后用药。

王婉莹[7](2007)在《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的生态、形态、及耳蜗结构和听觉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蝙蝠在中国的种类丰富,共有7科31属117种,其特殊的回声定位功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目前我国对蝙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蝙蝠的分布和分类;蝙蝠的生态学,包括了其食性、栖息地、亲缘关系、昼夜活动节律、冬眠等;蝙蝠的化学通讯;蝙蝠的生殖和发育;蝙蝠的染色体和核型研究;蝙蝠携带病毒的研究;蝙蝠的生化研究;蝙蝠的听觉和回声定位研究,包括了回声定位蝙蝠的捕食策略、声通讯、听觉系统特化的研究;回声定位和蝙蝠行为状态、生态位、体形、性别的关系;以及听觉的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组织化学方面的研究。本文对陕西境内柞水地区一个洞穴中的蝙蝠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内容包括了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的生态、形态、及耳蜗结构和听觉功能。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如下:1.在陕西境内柞水地区进行蝙蝠生态的区系调查,从2005年到2006年的蝙蝠非冬眠期,在不同月份白天进入洞穴中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洞穴中蝙蝠的种类,以及在不同月份内蝙蝠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分布的位置变化情况。观察发现蝙蝠对洞穴生境具有选择性,蝙蝠喜欢在农田—草灌植被状态良好生境的洞穴中栖息,偏爱人为干扰较少的洞穴,喜欢较深、黑暗、潮湿、温暖的洞穴。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在春末,夏季,初秋都存在着集群分布现象,是与集群捕食和集群繁殖行为相关。而蝙蝠分布的层次性使得不同种类的蝙蝠在生存空间上存在了显着的异质性,引起了生态位上的分化,生态位分化是多种蝙蝠同地共栖的关键。蝙蝠在春末到夏季雄性多于雌性,出现性比失调推测可能是因为:一是蝙蝠迁徙路过此地,二是雌性寻找合适地点越冬,而雄性闻讯前来交配。菊头蝠是这个蝙蝠种群中的优势种群,证明了栖息地有良好的阔叶植被,是健康的生态环境。而对于蝙蝠数量减少这一现象,很大程度是由于人为的干扰和对栖息地的影响所致。以上结果为中国蝙蝠分布区系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和资料,对蝙蝠种群的保护,探讨蝙蝠对环境的适应和进化提供了依据。2.对柞水同一个洞穴中的蝙蝠进行种类鉴定,外形特征描述和相关数据测量。经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为以下种类:普氏蹄蝠指名亚种(Hipposideros pratti pratti Thomas)、鲁氏菊头蝠中国亚种(Rhinolophus rouxi sinicus Andersen)、长翼蝠(折翼蝠)中国亚种(Miniopterus schreibersi chinensisThomas)。数据测量结果表明蹄蝠、菊头蝠、长翼蝠在形态学数据和耳相关数据上的差异,决定了这几种共栖同一山洞的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和听觉相关的行为模式、捕食策略、生态位的差别。也就是说,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以及相关的形态特征与其捕食策略及捕食生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蹄蝠的外部特征来看,体重最重、前臂长最长、体形最大、有较长的翼、耳长和耳宽最大,决定了它们适于远距离飞行,是快速飞行者,但飞行的灵活性不高。蹄蝠捕食环境较为复杂,捕食体形较大,飞行较快的昆虫,来满足其生活的能量需求。菊头蝠具有较小的体重、头体长、前臂长、可判断其飞行速度较慢,但是飞行的灵敏性很高,在相对简单的环境中,比如树木枝叶或其周围的狭窄空间内捕食较小的翼拍动昆虫。长翼蝠具有较小的体重、头体长、前臂长,可判断其飞行速度较慢,但是飞行的灵敏性很高,适合在复杂的环境中捕食,比如较为狭窄,较为繁乱的空间中进行拾遗式捕食。以上结果为中国蝙蝠形态学数据库提供了补充和直接证据,再一次证实了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以及相关的形态特征与其捕食策略及捕食生境有着密切联系这一理论基础。3.对柞水同一个洞穴中的蝙蝠进行听觉功能测定和耳蜗基底膜的毛细胞超微结构观察。通过使用Tucker Davis Technology(TDT)BioSig SystemⅢ测定,发现蝙蝠听觉诱发电位测定在12-48kH是其敏感区,蝙蝠的听觉敏感区与小鼠的听觉敏感区12—32kHz基本一致,而棕色田鼠的听觉敏感区是在6—8kHz。蝙蝠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是:蝙蝠耳蜗结构与人类耳蜗极为相似。蝙蝠耳蜗内毛细胞基本与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呈单排,静纤毛较短,基底部的静纤毛束根数较少,表皮板相互分离;顶部的纤毛根数较多,表皮板相互连接。而外毛细胞静纤毛与其他哺乳类动物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外毛细胞静纤毛特别的短,均可见到静纤毛的断缺、融合现象,这些现象与小鼠老年性聋的表现相似。蝙蝠耳蜗外毛细胞体,主要特征有两点:其一是细胞体明显短,三排Deiters细胞的指突明显与顶表面相连,而且毛细胞体基本被Deiters细胞的杯状膜包裹;其二是外毛细胞体在基底部呈烧瓶状,并不是一般哺乳类动物的试管样形态。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蝙蝠和大多数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虽有着相似的听力敏度图,却还是有不同之处的,回声定位蝙蝠经常拥有对它们来说更为有用频率的敏锐听力。蝙蝠的耳蜗结构在部分相似于其它哺乳类动物的同时,也有部分特化现象的存在,这些特征都被认为是处理超高频声波的形态学适应。以上研究结果不仅能对回声定位的动物行为学和神经生物学提供帮助,而且能为人类的听觉机制和耳聋防治提供借鉴。

刘海瑛[8](2006)在《牛磺酸拮抗庆大霉素耳毒性及对耳蜗单离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钙调控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耳毒性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AmAn)如庆大霉素(gentamycin,GM)等的重要副作用,如果与袢利尿剂如速尿(furosemide)合用则能够增加前者的耳毒性。目前研究表明,AmAn的耳毒性与自由基生成过多密切相关,抗氧化治疗能够减轻AmAn的耳毒性。牛磺酸(2—氨基乙磺酸,taurine)已知是一种抗氧化剂和膜稳定剂,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已有研究发现,牛磺酸可以减少GM在肾脏的堆积,减轻GM对肾小管功能的损害。但它在内耳的功能尚不清楚。牛磺酸是否对GM的耳毒性同样有减轻作用则少有报道。 在体外,研究己发现GM可以抑制耳蜗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OHC)的钙内流并且可以抑制由高钾去极化诱导的胞内钙增加,在这一过程中电压依赖型钙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VGCC)被阻断或失活可能是机制之一,这一作用也被认为是GM急性耳毒性的机制之一。而GM对耳蜗单离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GC)游离钙是否具有同样作用则少见报道。 牛磺酸具有调节细胞内钙水平([Ca2+]i)的作用,这与它的细胞保护作用密切相关,如牛磺酸可以拮抗神经元及心肌细胞的钙超载,此外在正常情况下单独给予牛磺酸可引起单离心肌细胞及神经元的[Ca2+]i增加。而有关牛磺酸对于单离OHC及SGC在正常情况或GM处理后[Ca2+]i的影响的研究仍是空白。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牛磺酸对GM耳毒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以及牛磺酸对单离OHC及SGC的钙调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本研究以豚鼠为实验动物,以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roty brainstem responses,ABR),耳蜗形

石丽娟[9](2005)在《丹参注射液拮抗链霉素耳肾毒性损伤机制及其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目前医学上发现的能引起耳聋的药物有60多种。主要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性耳聋主要表现为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可以导致前庭和耳蜗毛细胞的损伤,从而导致眩晕和不可逆的听力损害。药物性耳聋的病例在门诊中不少见,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恰当的使用耳毒性药物而造成耳聋,其中95%以上是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目前我国每年新生聋儿2万~3万,其中50%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而药物性耳聋是新生儿先天性耳聋及成人后天性耳聋的主要原因。过去数十年对氨基糖甙类药物耳毒性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假说,如药物的内耳积蓄,药物干扰内耳蛋白质合成等。但是这些学说并不能完全解释耳毒性,从而使耳毒性的预防无从下手。美国学者Shacht根据实验结果提出新的假设—自由基损伤学说,即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和铁离子螯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并能促进自由基形成,导致毛细胞缺失,引起听力障碍。在产生的自由基中,NO倍受关注。AmAn药物介导的自由基损伤除了对内耳产生毒性外,对肾脏也产生很强的毒性作用。肾毒性主要表现为肾小管损伤导致急性肾功衰竭。应用自由基清除剂VitE能保护GM肾中毒所致的溶酶体破坏,说明大量自由基的生成是造成GM肾中毒的一个原因。而过量的NO可以生成大量毒性作用的自由基,推测肾毒发生与NO也密切相关。丹参注射液为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不仅具有扩张耳蜗血管,增加耳蜗血流,改善内耳微循环,清除自由基,促进毛细胞的能量代谢之功效,同时对肾损伤时肾组织氧自由基的生成也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可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本室前期工作已经表明,丹参注射液对庆大霉素耳毒性损伤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可以降低NOS活性,减少NO的生成。 因此本实验以豚鼠为实验对象,以耳蜗和肾组织为实验标本,检测应用

郑贵亮,翟所强[10](2004)在《再生毛细胞的形态与功能》文中研究说明

二、卡那霉素耳中毒后雏鸡耳蜗神经纤维的透射电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卡那霉素耳中毒后雏鸡耳蜗神经纤维的透射电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Efr3a敲减减轻耳蜗螺旋神经元退化变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Efr3a基因敲减小鼠感音性耳聋动物模型的构建
    1 引言
    2 仪器与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Efr3a基因敲减能减轻耳蜗毛细胞破坏后诱发的螺旋神经元及耳蜗神经末梢的退化变性
    1 引言
    2 仪器与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部分 :Efr3a基因敲减能减轻老年性耳聋小鼠耳蜗螺旋神经元的退化变性
    1 引言
    2 仪器与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部分 :Efr3a基因敲减减轻小鼠螺旋神经元及耳蜗神经末梢退化变性的作用机制
    1 引言
    2.仪器与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耳蜗螺旋神经元退化变性机制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盐酸椒苯酮胺对庆大霉素豚鼠耳蜗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庆大霉素致豚鼠耳蜗损伤模型和鼓阶开窗微孔注入技术的建立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鼓阶微孔注入PPTA对庆大霉素豚鼠耳蜗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腹腔注入PPTA对庆大霉素豚鼠耳毒性拮抗作用及耳蜗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缩略词表
致谢
统计学认证

(4)川芎嗪对庆大霉素耳肾毒性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AGs耳肾毒性
    1.2 AGs耳肾毒性作用机制
    1.3 AGs中毒性耳聋内耳毛细胞的再生及其机制
    1.4 mtDNA与药物耳毒性
    1.5 中药TMP对AGs致聋内耳毛细胞的修复作用机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中药TMP干预GM耳中毒后耳蜗ABR阈值变化的测定结果
    3.2 BrdU掺入的免疫组化结果
    3.3 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耳蜗毛细胞形态学变化
    3.4 豚鼠肾脏mtDNA4568缺失的检测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庆大霉素对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庆大霉素对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6)N-乙酰半胱氨酸对庆大霉素耳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听力学观察结果
    2.2 组织学观察结果
    2.3 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3.2 耳蜗中NF-κB和TNF-A的分布
    3.3 NAC对听力损害的干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的生态、形态、及耳蜗结构和听觉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蝙蝠的分类
    2 蝙蝠的生态学
        2.1 食性
        2.2 栖息地
        2.3 昼夜活动节律
        2.4 冬眠
        2.5 环境因子对蝙蝠的影响
    3 蝙蝠的化学通讯
    4 蝙蝠的生殖和发育
    5 蝙蝠的染色体和核型分析
    6 蝙蝠的病毒学
    7 蝙蝠的生化研究
        7.1 蝙蝠组织中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比较研究
        7.2 蝙蝠血液有形成分分析
    8 蝙蝠听觉和回声定位研究
        8.1 回声定位概述
        8.1.1 回声定位及其意义
        8.1.2 回声定位信号和回声定位蝙蝠的分类
        8.2 回声定位与捕食对策
        8.3 回声定位与声通讯
        8.4 回声定位与听觉系统特化及神经基础
        8.5 回声定位与不同行为状态
        8.6 回声定位与生态位
        8.7 回声定位与体形
        8.8 回声定位与性别
        8.9 听觉的神经电生理学和神经组织化学
第一章 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的生态描述
    1 调查方法
    2 结果
        2.1 洞穴环境
        2.2 种类鉴定
        2.3 不同月份的栖息分布状况
        2.4 蝙蝠的人工饲养
    3 讨论
        3.1 蝙蝠对洞穴生境的选择
        3.2 蝙蝠在洞穴中的栖息分布情况
        3.3 蝙蝠的人工饲养和繁殖
        3.4 蝙蝠保护的建议
    4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的形态描述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蹄蝠
        2.2 菊头蝠
        2.3 长翼蝠
        2.4 耳蜗的形态学描述
        2.5 形态学相关数据表格
    3 讨论
    4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第三章 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的听觉功能和耳蜗结构的研究
    1 关于听觉功能研究和耳蜗结构研究的概述
        1.1 听觉功能研究的介绍
        1.2 耳蜗结构研究的介绍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听功能测定方法
        2.3 样品制作方法
        2.3.1 扫描电镜样本制备
        2.3.2 透射电镜样本制备
    3 结果
        3.1 听觉诱发电位测定结果
        3.2 耳蜗毛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2.1 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束的特化结构
        3.2.2 外毛细胞体的特化现象
    4 讨论
        4.1 耳蜗毛细胞和静纤毛
        4.2 听功能的比较
    5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总结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牛磺酸拮抗庆大霉素耳毒性及对耳蜗单离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钙调控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牛磺酸对豚鼠庆大霉素耳毒性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牛磺酸减轻庆大霉素及速尿的协同耳毒性及其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牛磺酸对豚鼠耳蜗单离外毛细胞游离钙的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牛磺酸对豚鼠耳蜗单离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钙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
综述二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会议
致谢

(9)丹参注射液拮抗链霉素耳肾毒性损伤机制及其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1.中文论着摘要
    2.英文论着摘要
二、英文缩略语
三、论文
    论文一 链霉素耳中毒豚鼠耳蜗iNOS与AChE表达及其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4.讨论
        5.结论
    论文二 丹参注射液对链霉素耳中毒豚鼠耳蜗iNOS表达的影响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4.讨论
        5.结论
    论文三 丹参注射液拮抗链霉素耳中毒豚鼠耳蜗毛细胞凋亡及bFGF的表达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4.讨论
        5.结论
    论文四 丹参注射液拮抗链霉素肾毒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4.讨论
        5.结论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1.综述
    2.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3.致谢
    4.个人简介

(10)再生毛细胞的形态与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鸟类毛细胞的再生
    1.1 形态上的恢复
    1.2 功能方面的恢复
2 哺乳动物内耳毛细胞再生
    2.1 形态上的恢复
    2.2 功能的恢复
3 问题与展望

四、卡那霉素耳中毒后雏鸡耳蜗神经纤维的透射电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Efr3a敲减减轻耳蜗螺旋神经元退化变性的研究[D]. 胡海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17
  • [2]卡那霉素联合呋塞米致聋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退化变性及其EFR3A蛋白的表达[J]. 聂琛,向明亮,沈晨凌,胡海霞,叶斌,吴皓.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11)
  • [3]盐酸椒苯酮胺对庆大霉素豚鼠耳蜗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D]. 陈浩.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4]川芎嗪对庆大霉素耳肾毒性保护作用的研究[D]. 李慧. 吉林大学, 2011(10)
  • [5]庆大霉素对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机制研究[D]. 顾晰.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0)
  • [6]N-乙酰半胱氨酸对庆大霉素耳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李光玲. 青岛大学, 2007(01)
  • [7]普氏蹄蝠、鲁氏菊头蝠、长翼蝠的生态、形态、及耳蜗结构和听觉功能的研究[D]. 王婉莹.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
  • [8]牛磺酸拮抗庆大霉素耳毒性及对耳蜗单离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钙调控及机制[D]. 刘海瑛. 第二军医大学, 2006(09)
  • [9]丹参注射液拮抗链霉素耳肾毒性损伤机制及其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石丽娟. 中国医科大学, 2005(06)
  • [10]再生毛细胞的形态与功能[J]. 郑贵亮,翟所强.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4(03)

标签:;  ;  ;  ;  ;  

卡那霉素耳毒性后雏鸡耳蜗神经纤维的透射电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